相互渗透论文范文

2024-08-23

相互渗透论文范文(精选11篇)

相互渗透论文 第1篇

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 不能直接同学生谈德育, 语文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因此, 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 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语文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本, 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分析, 反复品味, 创设情境, 从情感上感染学生。

语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让学生领略祖国山川的秀美与壮丽的文章, 《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壮丽之景真是令人惊心动魄。也有对那些为建设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青年的赞美, 《纪念刘和珍君》中, 鲁迅对刘和珍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回忆, 对爱国青年的沉着勇敢和团结友爱精神的赞扬。这些深刻细腻的描述可以让学生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仿佛身临其境, 对祖国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语文教学,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孕育了灿烂的的文化。读庄子的《逍遥游》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文章构思的巧妙, 想象的的奇幻, 文笔的汪洋恣肆和浪漫主义气息, 更能感受到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他愤世嫉俗鄙视功名利禄的人格魅力。司马迁的《史记》不仅详实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给我们塑造了廉颇、蔺相如、项羽等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无韵离骚”的艺术之美。大文豪苏轼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宇宙无限人生短暂的感慨抒发的淋漓尽致。

语文教学,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自清的《背影》中, 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中“攀、爬、探、穿、倾、缩”等一系列动作, 让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这位父亲怎样探下身走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的情景, 感受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只情, 从中去体会父辈们对儿女的无私的爱。《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 文章用平淡的语调, 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也就是出名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学生从课文中去感受史铁生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感, 从生活中小事做起, 感恩父母。

为了保证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相互渗透,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 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语文教师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又准确的理解, 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可以指导教师去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教学规律和教学方式方法, 帮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合符科学而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语文学科有其广泛的综合性, 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拥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这恰好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便利。

一颗钻石的品质, 在于它的熠熠生辉;一棵果树的品质, 在于它的硕果满枝;一个人生的成功, 在于它的德才兼备。如果每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卷美丽的丝帛, 那么, 他的品德就是织就他人生的经纬, 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他的人生只会是一团乱麻。通过多方面、全方位、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 相信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培养和造就出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互渗透论文 第2篇

【摘 要】小学是孩子们步入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们的理论与实践意识,对其文化知识学习具有多方面的引导意义。本文分析了基于“大问题”思想下,小学数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措施。

【关键词】大问题 理论与实践 教学 渗透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也是孩子们正式接受文化教育的开始,如何激发孩子们参与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当代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新时期国家教育部强调地方应抓好小学阶段的教学改革机制,从小学生开始抓好义务教学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行,这是小学数学教师们理应掌握的教育思想。

一、“大问题”理论

“大问题”理论是现代小学教育提出的新思想,是诸多教育研究者们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学习需求编制的教育方案,并且在现实教学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问题”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以求能够最大程度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二、小学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编排情况,小学是整个教育系统最为初始的阶段,注重小学课程教育对孩子们未来知识水平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小学生刚刚接触正规文化教育,其对于各类基础课程的理解能力还存在不足,尤其是数学这一类灵活性较强的学科,更是增加了小学生们的学习难度。伴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并行”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普遍应用,我们开始认识到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意义。

1.培养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兴趣是孩子们学生的最好老师,没有兴趣陪伴,最终一切教育活动是失败的。”由此可见,小学生参与文化知识学习需先培养其个人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而理论与实践并存的教育模式,可以从学习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可适当地进行实践教学,引导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论有初步地认知。“数字”是孩子们认识数学的开始,从实践中培养小学生对“数”的认知,对其学习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大家知道我们一共有几个小手指吗?”,这一简单的问题,把孩子们带进了“数”的世界,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己掰着小指头,学数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认知理论,让小学生亲身感悟知识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并且对理论知识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

2.锻炼思维。“思维是活跃着的精神”,锻炼小学生的个人思想,对其理解数学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应用数学思维也有助于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难题。传统数学教育局限于书本教材知识,学生思维面域集中于教材知识理解,对知识应用缺乏足够的锻炼。数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互融合,创建了更大思维空间的学习方式,推动着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基于数学理论知识前提下,教师可从数字、图形等多个领域实施教学,让孩子们在数学理论指引下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增强了小学生们的知识应用水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强调了两者之间的配合关系,在小学数学中灵活应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其个人学习发展是大有帮助的,能够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及时解决数学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基于“大问题”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

近年来教育专家与心理学专家们共同研究了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从学生主体角度分析了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思路,以求采取更加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方案。基于“大问题”理论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坚持创新改革之路,才能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作用发挥到最大。笔者认为,“大问题”理论引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抓本质。从现实教学情况来看,“大问题”强调的是问题的“质”,问题必须触及数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指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小学生数学教学要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本质,从书本教材里总结理论的内涵,同时编制一套与理论相接近的实践教学方法,才能实现课程教学的“质变”。

2.抓环境。“大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2]。面对不断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数学教师需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尽可能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从数字、图形等多个领域实施教学,从而增强了小学生们的知识应用水平。

3.抓重点。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强调了两者之间的配合关系,在小学数学中灵活应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大问题”能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教师应抓住数学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关注学生的疑惑点,教材的省略点,知识的连接点,找准了“大问题”,就意味着教者抓住了课堂的“课眼”。

4.抓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其个人学习发展是大有帮助的,能够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及时解决数学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问题”理论有一定难度,但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它必须是有“繁殖力”的,若能锻炼学生思维展开教学,无疑降低了教师们日常工作的难度。

结论

数学是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学好数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基于“大问题”理论指导下,教师应不断调整数学教学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改思路,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文史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 第3篇

关键词 课标 互补 兴趣 教师成长

我国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大概是因为许多古代文学家除了文字功力外,对历史掌故也颇为熟稔;而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实就是个优秀的文学家。比较著名的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其作品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兼具历史与文学性。还有《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其著作以文质兼美、事件详实而受赞誉。至于许多文学家引经据典,无论论述还是诗作,都是古今通览的学者,如写出《六国论》的苏洵、《过秦论》的贾谊等。

在学校教学中,历史和语文教学虽然都属文科,但其实是两个学科,其教学侧重自然有所区别而各具特色。比如历史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性和语文天马行空的艺术性,都是学科的特点。但,二者之间更多的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有天然的渗透。

一、文史渗透是学科教学的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特别提醒要注意“历史知识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标准》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基于这一理念,历史教材中涉及了很多活动课,旨在培养多种能力,尤其是欣赏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结束后,就设有——《古代世界的文化之旅》,要求通过了解“古代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融合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从而“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作一次虚拟的旅行,重温人类古代文化的辉煌”,以“锻炼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文史渗透是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有节初中历史课,讲的是关于繁荣的隋唐文化,老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大量的写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篇,并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几首作分析,从对比中让学生了解李白的飘逸潇洒、杜甫的沉郁顿挫、白诗的轻灵自然。由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既学到了历史知识,也学到了语文知识,效果很好。有一个老师在指导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讲了三国的历史梗概,讲了诸葛亮的生平,用了不少时间。但根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磨刀不误砍柴工,背景交代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促推作用。许多有出处的成语熟语歇后语,如毛遂自荐东窗事发张飞绣花—大眼瞪小眼等,只有了解了出处,才能更好的理解记忆运用。

三、文史渗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在有不少学校,把《弟子规》《三字经》等古代经典作为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材料,这些经典著作,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与一体,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延伸出的道理告诉人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于引人入胜的故事里让学生接受做人的道理,从工整典雅的文字里感受文化的力量,有多重效果。我这里就有一个学校,通过以《弟子规》《三字经》为校本教材,利用课间、课前、就餐时的朗诵学习,使学生做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优化,实现了质量的重大突破。

当唐诗宋词《三国》《水浒》等古代文学被作为学生研修的参考书目时,有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佐助才能深味其中的内涵,如唐朝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背景是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再如辛弃疾的辛弃疾的《 破阵子》最后为什么感叹“可怜白发生”就要联系1188年当时的政治形势,才能体味作者空有雄心而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文史渗透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的教育者,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向多功能专家型转变;不能只会照本宣科,而应学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资源,向高瞻远瞩的研究者转变。这就要求,文科老师,必须文史兼修,具有以广博的学问教育人、以高尚的行为感染人、以高强的才能征服人的作风与修养,使所培养的对象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著名作家学者郁达夫余秋雨等,无不是将厚重的历史融入优美的文辞中,成就了其独特的文风。教师虽然不能都会成名成家,但学些文史知识还是有很大用处的。记得有个著名人士说过——理科学生如果语文不及格,一流大学不要录取。看来,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是一个人才的基本素质,更何况教书育人的老师呢。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 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是说一个人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善于融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塑造完美性格。为人如此,教学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王建民,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光华中学,男,42岁,汉族,中文专科毕业,中学一级教师。

浅谈音乐与诗的相互渗透 第4篇

一、音乐中的诗。

音乐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直接性, 能迅速地激发人的情绪, 引起情感的共鸣。而且在情感的表现上不受民族、地域、国家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音乐的发展, 音乐家不甘音乐直抒情感的寂寞, 他们倾慕于诗中的意向美。于是他们将诗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入音乐作品中, 于是标题音乐产生了。音乐家借诗中的比喻手法, 以音乐编织意向, 用音乐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鸟鸣、风暴、流水等;用音乐织体变化描绘草原、月光等;用交响的手法来表现剧烈的矛盾, 从而以多种手法扩大了音乐的表现领域, 引导音乐家、听众积极地再创造。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管弦乐曲《牧后午神》,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诗歌的意境影响而作。乐曲第一主题由长笛在中音区缓缓地飘来, 无不感觉马拉美诗歌里的那种“朦朦胧胧又显得倦怠的情绪”;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呈现时, 又给人以“遐想而又飘忽不定的感觉”:第三主题又是长笛缓慢而懒散的调子, 又回到马拉美诗歌中夏日的午后令人困倦的气氛中:幻想渐渐驱散, 然而在午后炎热的气氛下, 仿佛牧神又进入了梦乡。”该作品后来还被同名独幕舞剧用作配乐。我国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以其优美的主题、丰富的音乐手法表现了几千年前动人的爱情故事。无论是引子部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物描写;还是音乐主题呈示部分中“爱情主题”、“同窗共读”、“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人物心理的描写, 都让人深深感动于那至真至诚的美好情感。在音乐主题的展开部分里, 无论是“阴森、恐怖的父亲的反对主题、强烈快板节奏的祝英台反抗的“抗婚”主题、如泣如诉的“楼台会”, 还是对于封建势力的最后控诉——“投坟”的主题, 都被音乐描绘得那么酣畅淋漓、历历在目。在音乐的再现部分里, 弱音器的使用, 将梁祝二人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化作彩蝶, 在天上翩翩起舞、仙仙欲醉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将诗的意向引入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法国印象派大师杜卡的《小巫师》的创作正是受德国诗人歌德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而作;嵇康的《广陵散》描写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为报杀父之仇的故事……正是有了诗中“意向”的加入, 使音乐在表现领域有了很大的扩展, 给音乐增添了魅力, 使音乐越来越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二、诗中的音乐

赵元任在他的《新歌诗集》中指出:尝过吟旧诗的滋味者, 往往觉得白话诗只能读而不能吟, 因而说它不算诗, 这句话里的“吟”字的意义很值得研究。所谓吟诗吟文, 就是俗话所讲叹诗叹文, 就是拉起嗓子把字句都唱出来, 而不用说话或读单字时的语调。这种吟法, 若是单取一两句来听, 就像唱歌一样。

这段话说明了我国古诗的一大特点:诗是用来“吟”, 而不是用来读的。而这样的“吟”就是我们所说的“唱”, “吟诗”即为“唱诗”。《墨子·公孟》中也早有:“咏诗三百, 弦诗三百, 歌诗三百”。这说明了在古代诗乐是一体的, 难以分家。诗与乐相互影响着对方的创作。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曰: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此诗成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白居易浔阳江边送友人, 忽听得阵阵扣人心扉的琵琶声, 于是寻声找人, 找到了昔日为长安歌女的琵琶主人。白居易不论其琵琶主人地位的卑贱, 邀请她到自己的船上相见, 琵琶女为他们演奏并叙述了自己的身世。白居易闻其声, 听其言, 心有所感, 便作此诗。诗人开篇就对琵琶演奏进行特写, 首先勾勒了一位在“千呼万唤”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极具含蓄美的琵琶女。而整个演奏过程都在“掩抑”中进行:“轻拢慢捻”中音量的减小, 节奏速度的趋缓;“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疑绝, 疑绝不通声暂歇”中隐约的婉转在渐慢、渐弱、渐散, 而至临时休止中进行。让读者无处不感似淡却浓、似轻却重、似疏却密的音乐, 让音乐在弱的音量、缓的节拍、幅度较小的旋律起伏中达到“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境界。

诗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艺术而发展, 以语言文字作为传达媒介工具, 可以自由地与任何事物相联系。但语言的传达不如音乐的传达那么直接, 那么迅速激发听众的情绪。再怎么优美动听的词句、富丽华绕的词藻也不能打动不懂本国语言的读者的心。所以诗人总是试图用多样的方式发展诗, 以求得诗的更加完美化。提倡将诗“音乐化”成为诗坛的一股热流, 诗人将音乐的节奏、韵律、结构等巧妙地运用在诗中。所以诗中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音乐的存在。在高声朗诵诗词的时候, 习惯性的处理为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强弱对比, 从而增加诗的节奏感, 使诗更加优美。朗读起来不仅愉悦了身心, 更能打动欣赏者的心, 让欣赏者一开始就进入审美的意境, 并将其展开联想, 不但获得良好的欣赏心境, 而且在美的语言中尽情去领略美的意境。

相互渗透论文 第5篇

摘要:在建筑装饰专业中,装饰设计课程是核心专业课,其他课程环绕它进行展开并为其服务。本文针对该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专业间知识内容进行了相互渗透的反思和实践探索,使得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更为适应于中职学生发展及社会行业的需求,同时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循序渐进的优化设置,在教学过程既强化核心课程,又加强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中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项目教学;课程渗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4 ;J5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42-02

一、中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按照国家及广东省课程标准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经过装饰组内及其他部门多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建设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配为五门专业一般课程(制图基础、装饰绘画基础、装饰初步、建筑与装饰构造、计算机绘图(CAD)),六门专业核心课程(装饰设计、装饰设计基础装饰绘画、装饰材料与施工、建筑设计、3Dmax+后期制作)及十二门专业拓展课程(软装饰设计、建筑软件绘制施工图、装饰工程设备、电工知识、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顶岗实习等)进行独立教学。

该课程体系以《装饰设计》课程为核心,其他课程在内容和进度上进行配合,体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便于结合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难免出现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割裂。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内部关联,在授课过程中若一成不变地按照大纲与教材来开展教学,就会出现某些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或者某些关键内容在所有学科都未深刻讲解的情况。

各科目知识点相对独立,缺乏课程间内在的衔接性和关联性,不能非常有效的为核心课程服务,学生较难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这些问题成为困扰专业学习的难点,如何才能避免学科内容相互割裂和进度上的不协调呢?我们尝试项目教学法进行渗透式教学。

二、确定渗透教学核心:合理的装饰设计项目

渗透式教学是将某个学科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装饰专业渗透式教学以装饰设计项目为核心,其他专业课程为辅助加以设计的。为了确定教学核心——设计项目,装饰组内及其他部门多位老师经过多次课程优化改革。

通过召开企业和高校专家访谈会和在校生和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学生认知规律,明确我专业毕业生以装饰设计绘图员及软装饰配员为主要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范围以家居类和小型公共商业空间为主。以此为据确定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依次为见下图1)

此项目教学建立在《制图基础》、《装饰绘画基础》、《装饰设计基础》等基础课程的训练之后。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尽量模仿室内设计师的岗位的工作过程,每个设计项目都包括前期调研、平面设计、天花设计、立面设计、装饰方案图表现等实训步骤。通过逐难递进的项目实训,学生不仅能掌握不同类型室内设计与装饰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形式美的规律,学会正确快速的表现设计创意,还将设计师工作过程反复练习到非常熟练。尽管由于条件的制约,无法做到后期的现场施工指导、竣工验收等环节。但是这些模拟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极大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自信心,即将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环绕各设计项目展开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教学

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项目都是由许多相关专业人员合作完成。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每个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也涉及很多学科,需要其他任课老师在对应的时间段上为核心课程提供知识支持,在进度上、教学内容和作业任务上进行渗透配合。(见图2)

1.教学进度协调

随着设计课程典型的项目设计任务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式模式展开,其他专业课程根据项目设计任务的需要进行配合开设。具体体现在:确定装饰设计课程的项目设计的进度后,依据《装饰设计》课程进度表,其他专业课程的进度表也必须配合调整。

2.教学内容渗透

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都在不断增长,在项目设计过程设计任务的难度和图纸内容会相应增多。围绕《装饰设计》课程中的设计项目需要增加的知识,各个专业课程老师在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的前提下,删减不必要教学内容,重点强调某些特别重要的内容,以项目设计的需求為引领,明确授课重点,强化授课目标。

3.项目任务合作

项目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渗透的关键在于链接桥梁——共同的任务。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基本功能训练,在第二学期设置的项目设计任务中,主卧室套房项目要求在八周时间内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图纸,包含:调研报告、平面设计图、天花平面设计图、立面设计图、空间效果图。在第一至第六周,《装饰设计》课程老师(即项目负责人)辅导完成四项图纸。与此同时进行的《装饰绘画》课程老师培训学生的绘制卧室单体表现,在第七、第八周的进行知识总结和综合练习——绘制《主卧室套房设计》一点透视空间透视图,并配上简单的彩铅色彩表现。随着项目难度递增,在《起居室设计》项目设计时,在效果图表现上会有更高的要求:使用马克笔绘制起居室两点透视效果图。如此,两门课程因为有共同的作业任务,由两门课程的老师穿插辅导完成,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作业任务减少,更具成就感和自信心,学习效率更高。教师也通过相互沟通和合作,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也有较大提高。

四、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每年的项目设计任务书和设计原始结构图和设计条件都会依据现实案例不断更新。在实训项目的设置合理性和实用性方面,我们一直在论证调研中进行。例如之前采用美容美发中心设计项目,经过多次社会实践调研和毕业生反馈后,该项目改为办公室设计。

对学生知识构成方面要求比较高。由于课程间的直接联系非常强,以一条主线串联成整个知识面,大部分学生比较轻松掌握知识面。但是如果出现偏科的情况,支持项目设计的专业知识减少,就会难以完整的完成整个设计项目。一直在探求一种方案,让学生在某一门专业课程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仍然具备完成整个项目设计任务的能力。可惜,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到。

五、结语

经过实践证明,中职装饰设计课程采用以装饰设计课程为核心,其他专业课堂环绕其展开的教学的课程体系是非常科学而且高效的,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困难。我们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教育相互渗透尝试浅探 第6篇

一、体育与健康目标一致, 角度各异, 相互渗透

体育侧重身体锻炼, 健康侧重卫生养护。体育与卫生息息相关, 卫生是增强体质的外因, 体育锻炼则是增强体质的内因。锻炼身体如果不注意卫生, 不仅不能增强体质, 而且会损害身体健康。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卫生教育。

1. 根据教学要求, 制订体育与健康常识的教学目标

(1) 小学1~3年级, 了解养成身体正确姿势的意义, 初步养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 4~6年级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并掌握一些体育和健康的常识, 并能初步应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身体锻炼, 从小为身心养护打好基础。

2. 体育教师与学校卫生部门密切配合

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雨天课深入课堂, 由浅入深地向学生讲授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解剖生理、青春期卫生、运动生理、营养卫生等体育卫生知识, 目的是使健康知识和运动实践有机结合。比如我们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了一个“如何测定自己的心脏功能”的实验。教师讲授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测量者和被测者都是学生。这个实验要求测量人体不同状态下的脉搏[运动前 (安静状态下) 、运动后和运动后休息一分钟], 以及规定时间内的连续体前屈运动, 然后通过公式得出结果, 最后根据心脏功能对照表对照自己的心脏功能是否良好。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卫生健康知识, 而且使体育与健康有机地结合, 提高了学生锻炼身体、卫生养护的积极性。

二、体育教师在实施运动实践中, 重视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

根据生物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规律以及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地、全面地、系统地、有区别地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如果不遵守上述规律, 单一地进行教学, 就会对学生身体的发育和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况且不同体质、健康状况的人,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只有重视卫生原则, 才能使学生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身体体态及运动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学生自我医务监督, 减少和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十分重视并随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掌握适宜的运动量, 才能减少或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要做到这一点, 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医务监督。

一般来说, 自我医务监督可以从自我感觉、客观检查、伤病及锻炼情况等几方面进行观察和检查, 其中自我感觉法是简单易行的一种方法, 有良好、一般、不好三种。如果锻炼前心情愉快, 锻炼后稍有疲劳感, 但几小时后就可消失, 具有这种感觉为“良好”。不正常的感觉一般是锻炼前无精打采, 有厌倦感, 锻炼后有头痛、腹痛等症状, 自我感觉不良, 表明健康状况欠佳。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学生机体的异常现象, 有利于体育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案。只要我们深入细致地观察, 运用健康知识, 就能较好地掌握学生特点。我们在进行体育课教学前, 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对身体不适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合理分配运动量。在教学过程中, 要密切注意学生的练习情况和随时询问学生练习过程中、练习后的自我感觉, 减少或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个人卫生, 培养健康意识,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个人卫生是指一个人的生活制度、饮食、服装、睡眠以及克服不良嗜好等。对少年儿童来说, 教师要尽可能地使他们懂得, 一个人健康的保持与增进是与睡眠、饮食、休息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为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 应使他们养成每天进行适当体育活动的习惯。同时, 还要保证摄入体内不可缺少的各种营养。在长时间的学习过后, 应当进行放松性的活动, 运动时的服装和鞋子要符合运动项目的要求, 必须有利于健康和身体的自由活动。我们体育组规定:上课必须穿轻便的服装和鞋子, 冬天不能戴帽子、手套, 不围围巾, 衣袋里不能装有碍活动和影响安全的物品 (钥匙、剪刀等) 。同时, 我们与家长配合, 严厉阻止学生的不良嗜好, 比如饮酒、吸烟等。体育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注意环境、器械的卫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个人的健康, 应包括身体、精神、环境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体育锻炼一般多是在户外进行的, 容易受到风沙、灰尘、场地不整洁以及体育器械不卫生带来的影响, 使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前要对场地、器材作充分的检查、准备。比如:场地是否平整, 器材是否牢固, 对尘沙较多的场地洒些水, 特别是做垫上运动时要检查垫子上是否有污物。因为做垫上运动时, 身体的口腔、鼻腔离器械较近, 容易使细菌、污物吸入体内, 影响人体健康。同时, 教育学生课后耍勤洗手, 使学生自觉养成保持卫生的习惯。

几年来, 由于我们重视了体育与健康的有机结合, 我校的体育状况和学生的健康水平发生了新的变化。

(1) 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锻炼身体和卫生养护的方法, 从而促进了身体素质的发展, 逐步提高了健康的水平。今年, 我们对学校二、五年级男女生进行了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测定, 各项指标的均值都达到儿童体质测试标准。

让生活与小学思品课堂相互渗透 第7篇

怎样把小学思想德育的实效性落实到实处?一个人的外化言行代表着这个个体的思想、精神和他的内在品质, 一言一行积淀而最终定格为这个人最终的整体。古语曾曰:“三岁而知老。”这就是说, 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特定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从小事点滴汇聚而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小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同样需要从生活的小事做起。

一、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品德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教育也一样, 是生活的需要, 其根本源自于生活又以生活为最后的港湾。从这样的层面上诠释, 小学思品课堂归根结底是一门被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和探究的生活万花筒, 这样的课程让小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共同分享生活的快乐与美好。然而,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与课堂模式下, 小学生的思品课堂一本正经, 理性过多、活性不足, 过多强调社会的成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一个活动的个体、拥有自有思想和自由自觉的孩子, 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生活中, 家庭生活占据小学生很大一部分, 特别是家长的一言一行, 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可以为孩子的道德养成提供练习场所。教师可以和家长经常沟通, 对待孩子的品德教育有针对性引导。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营造德育场景, 让孩子耳濡目染, 让孩子亲自实践、亲自体会, 这一点父母的榜样暗示作用非常明显, 比如对待长辈与邻里要尊重礼貌主动问好, 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动手, 尊老爱幼;再比如在公共场所注意公共卫生, 不随手丢弃垃圾, 爱护公物等。

二、练就慧眼, 关注生活细节

教师有时候需要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 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小学生思品的教育, 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以他们现在的理解力、智商、情商, 还听不懂很多大道理, 从而需要教师在生活的细节上进行引导、关注, 并且还要靠以身作则、不厌其烦甚至周而复始开导小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一切“儿童化”, 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 用适合小学生阶段的儿童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引导, 有针对性、具体性、直观形象, 使之受到日复一日的熏陶, 在无形之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 让他们慢慢淌过思想的河流, 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开学之初, 许多教师会处理小学生身边的“坏人坏事”:两个学生之间打架了、报告教师某个学生吃饭没有吃干净还留剩饭等, 他们不会主动汇报某个同学今天主动帮助小朋友做值日卫生、小朋友帮助更小的学生过马路、小朋友帮助教师拿教学道具……小朋友没有一双慧眼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 不会主动创造生活的快乐。于是, 有的教师结合课程开展活动, 让小学生的眼睛都变成“火眼金睛”, 把快乐与别人分享, 有一分快乐变成两分快乐。每天抽出特定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和快乐与全班同学分享。坚持一段时间下来, 孩子们乐在其中, 他们的笑容多了, 收获多了, 气氛也融洽了。俗话说一个人思想变了, 行为就变了, 行为变了, 结果就变了, 结果变了, 人生就变了。

三、小事中以身作则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 曾经有这样一位教师让人印象特别深刻:“他虽然年轻, 三十出头, 但是在学校的职称已经是教授。每次上课之前五分钟, 他都准时在教室外面等候铃响。”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大学里不在乎那么几分钟的效率, 但是从他的行为中看到一个人的时间观念和对一份工作的热爱和责任。等到笔者走上工作岗位后, 就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在无形之中的一点细节影响一个人甚至一群人。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 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教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 教师的一举一动, 自然就成了他们的“玉皇大帝的圣旨”, 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行动直接关乎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

简简单单一句“对不起”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轻轻地一句“谢谢”可以拉近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教师常常向学生说“谢谢”, 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 他们帮助分发试卷时说, 学生为班级的荣誉奋力而战时说, 久而久之在那些孩子们之间文明礼貌用语也就多了。礼貌用语几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 但是写出来、简单说出来却总不是那么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 不仅仅是认识和说出那几个字, 要教会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学会运用, 学会自然而然地运用, 最终形成一种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 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 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 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书法教学与语文教学相互渗透之实践 第8篇

一、书法提升教学成绩,板书作业促进书法教学

小学生书写能力还比较薄弱,书写习惯也亟待培养,在小学阶段加大书法教学力度,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也是现实之迫切需要。在书法训练中,学生能够对书写内容进行有效学习。无论接触的是什么样的作品,都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特别是书法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效果。在语文应试中,学生书写占据相当比重。书写美观可以获得很多加分机会,如考试作文,书写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书写好坏差别巨大。由此可见,书法教学对于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制衡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渗透书法训练,能够极大地提升语文教学成绩。

语文课堂渗透书法教学,需要重视学生书写要求。课堂上学生书写主要体现在板书和作业上。黑板板书是粉笔字,教师需要给予技术指导,要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时,教师提出阅读问题,要求学生板书答案:“大潮来之前,作者介绍了什么内容?”参与板书的共有三位学生,大家回答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围绕“白雾、风浪”的内容来写的,可教师却给予不同评价。评价第一位学生:判断准确,书写工整,应该给满分。评价第二位学生:答案正确,书写潦草,字大小不一,东倒西歪,很不整齐,只能给一半的分数。第三位学生:问题圆满,书写优秀,应该给满分。

教师针对同一阅读问题,对三位学生的表现给予了不同评价。特别是针对书写情况,给出更多关注,这说明书写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书法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教学奠定书法基础

书写带有个性气质,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玄乎,但书写的确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对历练学生心志、塑造坚韧意志有重要帮助。有人形象地将书写比作门面学问,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书写有美丑之分,书法训练就是要让学生追求美的而摒弃丑的,要在书法学习训练中提升审美情趣。汉字具有民族精神,内质美非常丰富。让学生在学习书法时细细揣摩,对优秀书法作品进行临摹仿写,都是在进行美的教育。要让学生在实际实践中,透过点画、结构、章法等因素,构建外形美、内质美。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提升审美能力。

书法渗透语文教学,能够塑造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也能够对书法教学进行影响,让学生在书法训练中科学运用语文知识。教师让学生自选书法训练内容,并提出一些要求,要求必须是熟悉的内容,理解的内容,很多学生都选择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前几段内容,因为大家刚刚学过,所以都有比较清晰的印象。学生在写“灿烂的红霞”“船缓缓地动了”“就像一支乐曲”等内容时,都显得非常灵动,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来学生对书法内容的理解越深,对字体字形的掌握就越有感觉。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书法训练,很多学生只会对字形进行研究,对用笔技巧进行实践探索,这样的训练自然显得呆板了些。让学生书写熟悉的内容,自然就多了一些内涵和灵性,学生会在自然探索中形成新的认知,这对提升书法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书法培养学生习惯,多种教法丰富书法教学

书法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性格比较急躁的学生,多进行书法训练可以平抑性格中的急躁因子,提升其心理素质。书法讲究细致和雕琢,需要学生耐下心来慢慢揣摩,这样可以有效塑造学生性格内质。语文教学方法众多,在书法教学中成功借鉴语文教法,也可以实现书法教学的高效性。小学生心理性情都不够稳定,进行书法训练非常有必要,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增加书法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造优良个性特征。

在学习《巨人的花园》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练笔题:根据课文内容,以“孩子的花园”为题写一篇作文,要写出孩子的特点,还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化,这同样是一项书法练字训练题目。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展开讨论,理顺写作思路,列出写作提纲,进行相关写作。任务完成后,教师从书法角度和作文角度对这项任务进行评价,学习训练效果非常显著。教师布置一道题目,却对学生书法、课文学习和作文等多项内容进行训练,实现了书法教学和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统一。学生多维度练习,培养的自然也是多方面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书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学生书写好坏对语文学习会造成直接影响。书法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借鉴语文教学方法,能够提升书法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强调书法训练,也可以历练学生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书法和语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相互渗透融合,应该是各方的共同诉求,这也是现代教学的时代特征。

摘要:语文学习内容非常广泛。实现书法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和谐统一,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语文学习离不开书写,书写也离不开语文。提升学生书写水平,能够促进语文学习;利用语文多元教法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也能够促使书法教学实现自然升级。

相互渗透论文 第9篇

在1991年前, 我国沿袭前苏联建筑工程计价模式, 工程建筑项目实行“量价合一、固定取费”的政府指令性计价模式。这种模式是按照预算定额规定的分部分项工程, 逐项计算工程量, 套用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单价确定直接费, 然后按照规定的取费标准计算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利润、税金, 加上材料价差和适当的不可预见费, 经汇总即成为工程预算价, 作为标底和报价。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在计划经济时期一直作为工程发包和承包计价的主要依据, 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2年以后, 提出了“量价分离”的改革方针和原则, 即“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设想和实施办法, 在合同价格结算方面规定, 可采用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价”。从2000年开始, 建设部在广州顺德、天津、吉林等地进行试点。试点的结果表明, 采取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后, 使招标投标活动透明度增加, 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投资效益得到了最大实现。建设部批准自2003年7月1日起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

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

1. 推行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优缺点。

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企业内部定额, 投标人报价缺乏科学的计价依据;建筑工程定额造价专业技术人求。推行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优点: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规范建筑市场的秩序;二是有利于提高招标人和投标人的管理水平, 有利于合理分担工程建设风险;三是有利于建设单位合理控制投资, 提高投资效益;四是有利于提高招标投标工作效力和工程定额造价人员的素质;五是有利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2. 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特点。

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是由投标人根据招标人编制的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自主报价的计价模式, 与建筑工程定额造价计价模式相比, 其特点为:建筑工程定额造价的确定更加市场化;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因, 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 投标人根据企业自身的消耗水平、技术特点、材料采购渠道和组织管理状况等, 制定企业自身的定额自主报价。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够有效引入竞争机制, 实现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在评标时有淡化员和从事工程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中介机构还不能满足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后的要求, 现行的评标办法也不适应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要标底的作用, 不再以接近标底者为最优, 而是以“经评审不低于企业个别成本的最低价”为标准, 评标的重点是对报价合理性的评判, 保证中标价是合理的最低价, 提高了招标投标工作的透明度。

3.清单计价与定额造价计价的区别。

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建筑工程定额造价计价是两种不同的建筑工程计价方式, 主要区别为:一是计价依据不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在建筑工程招标投标中按照国家统一的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投标人提供的建筑工程量清单所需要的全部费用, 包括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它项目费、规费、税金等。企业在投标报价中, 按照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项目, 以清单表格为例等有关要求, 施工现场情况和合理的施工方法等, 根据内部定额和市场价格采用综合单价形式报价并汇总成总报价。而建筑工程定额造价定额计价是依据图纸、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 根据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预算定额和价格信息进行计算。二是在编制时间和表现形式上不同。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时间在招标文件发出前, 由招标人编制建筑工程量清单, 确定工程量数量。建筑工程定额造价定额计价是在招标文件发出后由投标人计算工程量, 即建筑工程量清单报价采用综合单价形式, 建筑工程定额造价定额报价一般均采用总价形式。三是项目编码不同。采用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 全国实行统一编码, 项目编码用1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而采用建筑工程造价定额计价采用8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四是费用组成不同。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定额造价包括: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它项目费、规费和税费。采用建筑工程造价定额计价的工程, 定额造价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五是调价方式不同。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 综合单价通过投标报价体现, 一旦中标, 报价作为签订施工合同的依据相对固定下来, 单价不能随便调整。而建筑工程定额造价定额计价的合同调整方式有变更签证、预算定额解释、政策性调整、不可抗力发生等。六是评标方法不同。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投标是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 在评标时, 对总价进行评分, 还要对综合单价进行分析评价。而采用建筑工程定额造价定额计价招标投标, 一般采用百分制评分法。

建筑工程定额造价与清单计价边缘走向相互渗透

1.建筑工程定额造价在本质上属于价格范畴。建筑工程定额造价是计价、计量单位, 而建筑工程定额是量的分配、量的消耗, 它们是有联系的。那么清单计价与建筑工程定额造价又有什么关系?是量与价的关系。在包工包料的情况下, 量不随着价变化, 如挖土方10000方, 人工费50万元;不管有多少人参加挖土方, 人工费都是50万元。

2.建筑工程定额造价与清单计价的边缘走向会发生新的模式, 这种新模式是在可知的建筑工程定额造价计价的基础上的构成价格, 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费及其它费项目、利润、税金和看不见的风险等组成。假如以构成价格中的人、材、机及其他费用为基数, 以利润、税金和看不见的风险等为费率, 用它们相乘得出单项单价再乘工程量得汇总后的造价。所谓边缘走向, 即两门不同的学科从其学科的边界连接所走过的路线;所谓相互渗透, 是指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化、混合其中。因此得到建筑工程定额造价与清单计价边缘走向相互渗透的工程单价。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国际上常用的建筑工程计价模式, 但在我国这种计价模式刚刚开始推行。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要提高全社会对它的熟悉程度, 同时要加强对工程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建设单位、建筑企业、招标投标监督机构的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培训, 使他们掌握清单计价的方法, 才能使这种计价模式真正实施。为了使建筑工程定额造价与清单计价边缘走向相互渗透, 应进一步规范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投标活动, 完善相关规定, 尽快制定统一的建筑工程量清单招标投标方法、建筑工程量清单评标定标办法, 界定和评判企业个别成本问题。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投标, 应与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法结合起来考虑。在现阶段, 为减少投标人投标报价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根据不同类别建筑工程社会平均成本的大致水平, 设立投标报价“低价警戒线”, 提示评标委员会对报价偏低的投标给予特别关注。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时通常采用低价中的竞争机制。低价中标对投标人而言, 是在不低于企业个别成本价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的实力和良好的信誉获得并建设好工程。低价中标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运气成分, 更具有竞争性。另外, 加强合同跟踪管理也是建筑工程造价与清单计价边缘学科相互渗透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对合同变更、终结的跟踪管理, 可以确实保证合同要约履行、保证招标投标竞争中形成的低价中标承建、履约担保、建筑工程款支付担保等各项承诺的实现, 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小学数学教学须与安全教育相互渗透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知识 提前渗透 循序渐进 相互促进 螺旋上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其实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一起发展的过程,它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

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生也不再是为了证明已有的数学公式而做题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成为了参与定理论证的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借助生活情境对数学问题进行研讨。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以便于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构建自己的数学体系。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把那些学习过的知识及时地联系起来,教师应该结合现在学习的内容来安排习题,并与之前学过的内容发生关联。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述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教材在内容的编排要以不让学生感到难度的梯度为编排前提,这样能让小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能以一种螺旋式的进步上升。这种编排还有个好的地方,那就是知识的提前渗透,并伴随着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点的分散出现化解了学科的难度,能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之外还能够不断地获取各种数学方法和思想,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资源,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达到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小学数学课程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它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内容地不断更新和升级。教材的编排紧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社会中相应学科的变化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东西。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案例一: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同样一个问题,同时问了两个学生,第一个学生回答:“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生:“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第二个学生回答:“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 师“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作为小学数学最基础的内容,认数和计算在教材中的变化最大,它往往会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会有细微的调整。在傳统的教材中,小学数学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分数小数的计算。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具技巧性和操作性的计数算数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口算也从表内的四则运算逐步扩大到了表外的四则运算。

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已经有了一些科学的总结,由于思维的复杂性,这种总结尽管还只是初步的,但它是人类社会极其宝贵的财富。继承下这份财富,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早日纳入科学的轨道,这会使学生的学习发生质的飞跃,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从教学目标来说,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不再是完成知识点的传授,而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数学化”,以建立起必要的、有效的、基础的和现实的数学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时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要将生活实践和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以设计出大量的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场景,指导学生从日常概念出发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相互渗透论文 第11篇

一、高中数学与物理相互渗透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数学与物理都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基础学科,在在实际教学和应用中的区别主要是两者研究时,具体的关注视野不同。数学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通过运算去得到问题的答案;物理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通过逻辑推理、在缝合科学自然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强调的是得到答案的过程。在物理的发展史上,数学的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物理的发展也为数学研究领域拓宽了思路。在数学和物理教学中,相互渗透既能帮助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质的提升。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事物本质,为以后的科研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物理相互渗透的理论基础

1. 知识迁移理论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灵活运用知识,一门知识在被学生掌握后能灵活运用就能迁移到另外一门中去,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叫做知识迁移。知识迁移,可以通过学生自发进行,也能通过学生在老师的提点下进行知识迁移。

2. 系统论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是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最先提出来的,他把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作为一个整体学科研究。提出了在研究系统科学理论时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反馈原理;二是有序原理;三是整体原理。根据这个灵活应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时就应该明确学习该学科的意义,在系统理论框架下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

3. 系统关联模式

系统关联模式是查有梁先生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路基础上,吸收认识论关于概念形成的种种模式,对所有概念模式的总称。关联模式在物理教学和数学教学过程中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根据系统关联模式,物理的改脸型成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如感知、观察、记录、理解等等;逻辑数学结构同样需要感知、记录、分析等过程。这两种概念意识的形成就是形成好的思维结构,帮助物理教学和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4. 数理匹配模式

物理概念的形成有时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数学知识在很多题目中,都会出现物理概念。数学概念和物理概念两者在匹配中,通过数学结构可以很好地实现。

给数学公式赋予特定的物理意义很能力可以很好地把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两者在灵活运用过程中,也不能完全相同。

三、高中数学与物理相互渗透的调查研究

在国内有许多研究者都对数学和物理之间做过相关性研究,对相互渗透采取实地调查。其中,随州市物理教研所陈雨田老师花费3年时间对随州市高中三个年级的考试成绩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其中运用教育测量方法进行可行性的分析探讨,最后根据调查的结果得出调查评价。

1. 高中数学、物理教材数理相互渗透知识点的统计及时间上的匹配统计

本文选择江苏数学和物理作为调查研究点,因为江苏是我国课改的先行试验区。对这一地区进行高中数学和物理相互渗透的研究,有利于帮助研究据有代表性。江苏高考数学使用的是苏教版,其中物理教材用的是人教版。因此,本文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对苏教版的数学教材和人教版的物理教材进行了细致统计。且对数学教材中的所有相关联的物理知识点进行了统计,对物理知识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统计,并且统计了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分别在时间上的匹配。

2. 高中物理学习与数学学习相关性的调查

本文通过调查高中物理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来间接性的说明高中物理和数学间的相互渗透的可行性。调查的方式通过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最后分析数据。其中调查的目的是,调查高中中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和物理相互影响的可能性,以期间接性的证明高中物理和数学之间的可以相互渗透。实际的调差内容包括了以下几项:

(1)学生基本信息;(2)数学物理成绩;(3)学科兴趣;(4)学生在数学课上对物理思想的认刻度;(5)学生在物理课上对数学思想的认可度.

3. 调查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和调查问卷两种调查方式,后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调查结论:

(1)在高中数学教材中运用到的物理思想知识点有,但没有物理教材运用的数学知识点多;

(2)高中数学考卷和高中物理考卷出现的试题,都会应用到对方领域知识。

(3)高中数学老师在授课时会运用一些物理知识,更多的是物理思想;高中物理老师在授课时,运用数学工具答题是常有的事,有时运用的数学知识会超过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范围。

(4)学生中数学成绩好坏,一般与物理成绩好坏成正相关。

(5)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课上能运用到物理思想表示能接受;大部分学生在物理课上能运用到数学知识表示接受。

(6)高中学生一般喜欢物理,也会喜欢数学;一般喜欢数学,也会喜欢物理。

四、数学知识向物理知识学习的渗透与应用

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已将掌握了初等函数、图形与计算等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都是十分明显的。在物理中,速度-时间、匀速运动、加速运动等知识,都需要数学中函数知识的应用;在物理中,力的平衡问题,静力学等知识,都需要用到图形与计算等数学知识点。除了这两个之外,还有许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解答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也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如能量守恒题型、磁场题型、牛顿定律等。这一系列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说明在高中学学习阶段,数学知识在物理学科中的应用之广,物理学科需要数学方法手段去解决问题。

五、物理知识向数学学习的渗透与应用

物理知识向数学学习的渗透与应用,主要体现在物理知识对数学能力上的提升。这种提升体现在物理思想的运用对数学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的提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生利用物理思想对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提升,物理学科在逻辑思维上更加难,比起数学,所以在弄懂物理后再研究数学,学生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高中物理,要么不算,要么一算就很难,学生在物理上面计算后,在对数学计算就会得心应手;学生做题速度的提升,高中物理知识考虑的点很多,需要在短时间内分析计算,因此再对数学进行做题时,做题速度可以有明显提升。

六、总结

现在,学校教育正提倡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能力。把数学和物理相互渗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方式。

摘要:数学和物理作为高中十分关键的两门学科,对高中学生来说,掌握好这两门基础性学科,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两门学科之间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物理需要数学来进行计算,数学需要靠物理推动自身发展。两者之间相通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在高中阶段可以相互渗透,帮助学生在数学和物理之间融汇贯通。对高中数学和物理相互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两门功课,帮助教师在数学和物理教学时相互渗透教学,拓宽学生思维。

关键词:数学,物理,相互渗透,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小娅.数学对高中物理学习影响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2.

[2]梁晓燕.中学物理中的数学化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王荣.高中数学和物理相互渗透的可行性[J].青海师大民族学院学报,2015.

[4]李永兵,胡可林.高中数学和物理相互渗透的可行性[J].数理天地,2014.

上一篇:随机生产下一篇:卫生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