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前教育特色

2024-08-01

香港学前教育特色(精选12篇)

香港学前教育特色 第1篇

1教师的职责:尽全力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到“职业人”角色

教育是一种公益性、有目的的活动, 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首选的毕业生, 企业最欢迎的毕业生,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彻底根除“以自己的脑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树立“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作为教师, 首先, 应具备积极的教学热情和耐心, 不论你的教育对象是谁, 教师都不能放弃, 放弃学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放弃了学校、放弃了社会。其次, 能有条理地向学生表达观点, 有效地把重要知识灌输至学生的脑子里;第三, 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四, 能协助学生在学科及生活上提高面对及克服困难的能力;第五, 以身作则, 令学生懂得顾己及人;第六, 有能力控制教室秩序并能保持课堂气氛和谐、活泼;第七, 有感染力, 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第八, 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九, 能与其他老师们相互学习, 团结一致, 不断进步。以上是我作为教师的准绳, 时刻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身的教学行为。

2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想方设法做到好的教学效果, 要像“良医”一样做“良师”。互动式讲课可以使学生投入学习、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最终将知识或理念灌输给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关键之处在于互动讲课能否达到理想效果很依赖授课老师的事前预备及策划、课堂控制能力及老师本身的热情和授课功力;自我学习可以使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电子学习可以提供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及学习理论知识;在学生产生思维惰性时, 适时适机采用角色扮演、简易实验、幽默故事等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知识的印象, 更好地消化理解所学内容。除此之外, 定期的适量的课外作业也可协助学生进一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远非以上所述, 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是根本所在。

3成功实现校企合作的必须条件:院校与企业共赢

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之处在于, 不断了解企业所需, 不断为企业分忧, 通过协助企业来培养学生, 通过培养学生来协助企业, 创造多赢:学生赢、老师赢、学校赢、企业赢、社会赢。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就业。要极力地为企业着想,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就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的师资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验, 我们就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 校企合作, 共同培养。第三, 加强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制定严格的关于毕业顶岗实习的规章和制度, 定期检查, 确保每位指导教师不但要管理到位, 还要保证质量。第四, 把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树立我院良好的社会形象。第五, 已毕业的学生现在大多数是企业的精英分子, 他们是我们校企合作项目取之不尽的源泉和忠实的合作伙伴。第六, 学校要常和企业联系, 要为他们设计即具有先进技术又有创意的产品, 而且不断推广和应用他们的产品和技术。从而吸引他们主动且自愿与我们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4成功开发课程的关键因素:企业所需、成效为本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现行的课程模式很多, 诸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模块化课程、综合化课程等等, 无论我们设计和采用哪种课程模式, 预期学习成果是目标, 教学实效性是落脚点。能否成功开发课程, 关键在于要懂得有效开发课程的方法和正确的思路, 制定合理的职业课程开发流程, 了解企业的需求, 了解雇主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了解学生缺乏哪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确定期待的预期学习成果, 制定教学活动, 选定评测手段和方法, 收集学生学习样品, 分析学生学习样品, 从而根据分析结果对教学、学科进行改进提高。

5教学活动既是教的活动, 更是学的活动

在社会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中, “态度”是最重要的, 但恰恰“态度”是我们在教学中所忽略的一个方面, 良好的“态度”, 正确的“态度”, 受企业欢迎的“态度”不是通过可以课堂就能培养出来的, 我们需找到一些载体, 将这些“态度”融入其中, 传授给学生。那么, 什么是良好的“态度”?作为教师, 我们良好的工作态度就是克服困难并培养出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毕业生, 把自己份内事做好, 为领导分忧!

参考文献

香港十大特色博物馆 第2篇

香港博物馆月票50港元、周票30港元,购票者可于一个月(月票)或一周内(周票)无限次参观指定的博物馆(太空馆天象厅除外),月票及周票不能转让他人。有效期内可无限次参观七所主打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海防博物馆、香港科学馆(部分特备展览除外)、香港太空馆(天象厅除外)及孙中山纪念馆。此外,周三为香港博物馆免费开放日。

●香港历史博物馆: 立体实景的“香港故事”

位于九龙尖沙咀的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面积达17500平方米,建筑物乃由香港巴马丹拿建筑及工程师有限公司按照威拿·庄信先生的建筑概念设计而成,其外形、色调与毗邻的科学馆相协调,形成绝妙的博物馆组合。馆内现有藏品逾9万多件,展出香港的出土文物、历史图片、图画和地图等,并定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特别推荐“香港故事”这一馆内常设展,占地7000平方米,展示了香港6000年的发展历程。最令人激赏之处是其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纪录,转换成生动梦幻的实景装置,如陈列着几艘舢舨模型、客家民族住屋的简朴陈设、由中国南方移民新界的迁徙者所穿服饰等。甚至复原了19世纪维多利亚城中的一条街道实体,展示旧中环的模样,尤其是从湾仔搬过来的整个药铺、当铺、鸦片馆、印刷店、茶室和卖鱼干的小店等。游人可亲自坐上渔船,登上电车,拿起摇柄电话,拨动当铺的老算盘……在其间穿梭时空,体会香港怎样从一个小渔村到如今的大都市,这比任何资料都来得具体。

地址:香港九龙尖沙咀漆咸道南100号。港铁尖沙咀B2出口步行10分钟,或东铁九龙火车站步行3分钟。

开放时间:周一、周三至周六10:00~18:00,周日及公众假期10:00~19:00,逢周二(公众假期除外)、农历年初一及初二休馆。

票价:10港元/人,周三免费入场。

●香港文化博物馆:

本土设计师的“HK Design”

在香港,创意可以登堂入室,也可以走入寻常巷陌,而要打通艺术与商业,糅合创意与生活,则一定得来趟位于新界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博物馆2000年揭幕,致力成为首间收藏及展出本地设计师作品的公共博物馆,每年均设定主题概念,邀请本地创意人参与策展,现已成为本土创意产业的重要展示平台。

近年来数次展览都打破传统展览的观看模式,让参观者走入馆藏里,更走入创作者的理念中。博物馆设有6个长期展览厅及6个专题展览厅,并配有剧院,举行粤剧示范、音乐演奏、影像放映等节目。

地址:新界沙田文林路1号。九广铁路至车公庙站,步行约5分钟;或至沙田站,步行约15分钟。

开放时间:周一、周三至周六10:00~18:00,周日及公众假期10:00~19:00,逢周二(公众假期除外)、农历年初一及初二休馆。

票价:10港元/人,周三免费入场。

●香港太空馆:

全天域数码天象观太空

位于九龙尖沙咀海旁火车总站旧址的香港太空馆,1980年10月正式开放,是香港第一所以普及航天科学知识为主题的现代博物馆。香港太空馆占地8000平方米,外形设计呈半球形,极具特色,现已成为尖沙咀海旁的标志性建筑。太空馆分东、西两翼,圆顶的东翼居核心,馆内设有天象厅、太空科学展览厅、全天域电影放映室及多个制作工场;西翼则设有天文展览厅、演讲厅和天文书店等。

特别推荐馆中的全天域电影院,每天循环播放最新的全天域太空电影。2009年6月30日,香港太空馆何鸿燊天象厅经过大半年的翻新,重新登场。这次翻新工程耗资约3400万元,安装了一套全新的数码天象投映系统,解析度高达4800万像素以上,是现时世界上同类系统中的最高解析度。可播放全圆顶银幕的动画或电影,又可实时模拟在任何时间,或从宇宙中任何地点观看星空,观众将有如飞上太空之感,探访多个恒星或其他天体,以及观看天体的立体模型。此外,新更换的互动系统座椅也会令人体验更加舒适。

地址: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号。港铁尖沙咀站E出口,步行至梳士巴利道后右转,取道香港基督教青年会旁的人行隧道前往。

开馆时间:周一、周三至周五13:00~21:00,周六、周日及公众假期10:00~21:00,逢周二、农历年初一及初二休馆。

●香港科学馆:

最互动的“游乐园式”博物馆

香港科学馆1991年4月启用至今,有别于传统的博物馆,鼓励参观者透过操作展品来发现当中的科学原理,从中体验探索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该博物馆也成了最具互动性的游乐场式博物馆。常设展览厅总面积为6500平方米,约有500件展品,分布在16个展区,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了光、声音、力学、磁与电、数学、生命科学、电脑、运输、通讯、食物科学、能源、职业安全健康以及家居科技等主题。

馆中有70%的展品可让参观者亲自动手操作,其中最瞩目的是一台高22米的“能量穿梭机”,是全世界同类展品中最大型的。而DC-3客机可算是科学馆的另一珍藏,它是香港首架客机,也是馆内第一件安装的展品。此外,游客还可留心科学馆的建筑设计,首期建筑于1990年获香港建筑学会颁发“建筑设计奖”,颇有特色。

地址:九龙尖沙咀东部科学馆道2号。港铁尖沙咀站B2出口沿金马伦道向尖沙咀东步行约10分钟;或至佐敦站D出口沿柯士甸道向尖沙咀东步行约20分钟。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三、周五13:00~21:00,周六、周日及公众假期10:00~21:00,逢周四(公众假期除外)、农历年初一及初二休馆。

票价:25港元/人,逢周三免费入场。

●香港艺术馆:

殿堂级作品汇集地

位于九龙尖沙咀的香港艺术馆与科学馆紧密相连,创立于1962年,一直存中国文化精髓和推广香港艺术,至今搜集的藏品有15000多件,包括中国古代文物珍品、具历史意义的画作以及本地艺术家的创作成果。藏品精选部分于长期展览厅展出。其专题展览厅亦经常举办本地及世界各地邀请来的短期展览,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专题。“外销画”展和岭南画派作品展这两个常设展览不可不看。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限令广州“一口通商”,此后到1842年之前,广州作为清朝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销往欧美大量陶瓷、茶叶、丝绸以及绘画,中国的花鸟外销画曾一度盛行于西方。这些画作便称之为“外销画”。目前,香港、澳门的美术馆可谓是中国博物馆之中着重收藏此类作品的两个单位。这些作品是当年珠江三角洲的风貌再现,十分珍贵。

地址:香港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号。港铁尖沙咀站E出口,沿弥敦道向梳士巴利道方向步行3分钟;或从中环天星码头或湾仔码头乘渡轮至尖沙咀。

开放时间:每日10:00~18:00,逢周六10:00~20:00,逢周四(公众假期除外)休馆。

票价:专题展30港元/人,常设展10港元/人(逢周三免费入场)。

●香港海防博物馆:

重现600年的海防史

香港海防博物馆位于香港岛筲箕湾,由旧鲤鱼门炮台改建而成,炮台原是英军于19世纪所建,拥有一百多年历史。鲤鱼门岬角上的军事遗迹,如炮台、鱼雷发射装置、沟堡以及弹药库等,全部经过适度修复,并开辟了古迹径,让参观者游览昔日鲤鱼门炮台的古迹,英制彗星坦克、装甲运兵车及十英寸的后装大炮等巍巍而立,肃穆深厚,昔日炮台显要的战略势态,可见一斑。

博物馆总面积约34200平方米,分为接待大楼、堡垒及古迹径三个主要部分有11个展厅,涵盖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年)、英治时期(1841~1941年日军侵港(1941年)、日占时期(1941~945年)及香港驻军(1997年)等多个主题,游客可从中一窥香港自明、清两代至今600年的海防历史。

香港位于南中国海岸的战略位置,在海防上位居要冲。旧鲤鱼门炮台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瞰鲤鱼门的狭窄水道,在19世纪时成功抵御了经由水道入侵的外敌。英军更在岬角海边建成布伦南鱼雷发射站,以鱼雷攻击避过枪炮的入侵船只,但在此后的许多年里,鲤鱼门的海防武器一直未被使用。日军入侵香港期间,炮台最终失守。

地址:筲箕湾东喜道175号。港铁筲箕湾站B2出口沿指示牌步行15分钟,或乘城巴85号,由北角码头往小西湾。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三、周五至周日10:00~17:00,逢周四休馆。

票价:10港元/人,逢周三免费入场。

●香港海事博物馆:

航海史新体验

香港海事博物馆是由香港航运界的热心人士于2003年底开始筹建的,2005年正式启幕。在这个新式博物馆内,游客可以更生动的方式,认识有关船舶和海洋的历史故事,进而了解香港航运业于过去以及2000年来的发展历程。

展览馆包括长期与特设展览、互动展区、教育活动,以及博物馆礼品店。在馆内可看到中国、亚洲及西方世界古往今来对轮舟、航路发现与贸易以及海军武备等方面的贡献。该馆以南中国沿海及其邻近海域为展示重点,并对环球航运的发展趋势,以及香港蜕变成世界主要港口及航运中心的过程作了全面的阐述。

全馆分为古代馆及现代馆两个部分。此外,两个展馆内均设有多项互动游戏及展览,让游客主动参与及体验海洋的乐趣,如古海战场、乘风驶帆、婆罗浮屠船远征日志、电报室摩斯电码等皆极具趣味。

地址:香港赤柱广场美利楼地下。港铁中环站A出口于中环交易广场巴士总站搭乘6、6A、6X、66或260线巴士。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公众假期10:00~18:00,逢周一休馆。

票价:20港元/人。

●香港铁路博物馆:

旧式火车记忆站

对于有火车情结的人来说,别具历史价值的香港铁路博物馆,是不容错过的必游景点。博物馆位于新界大埔市中心,是一所占地6500平方米的露天博物馆,该馆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旧大埔墟火车站大楼,6辆分别属于1911年至1974年的历史车厢,一部电气化火车的实物模型、一部窄轨蒸汽机车、一部内燃机车以及一座用红砖建筑的办公室。

旧大埔墟火车站建于1913年,这是一座风格独特的中国金子顶传统建筑。香港政府于1984年将该车站大楼列为法定历史古迹,经过复修工程及重新规划,于1985年开放给予香港市民免费参观。

博物馆主要介绍香港铁路交通的历史和发展,除保留了旧火车站的古迹和铁路设备,如讯号室、售票处外,还展出历史图片、蒸汽火车头、古董车卡、仿真路轨以及实物原大的电气化火车车厢模型。

地址:大埔墟崇德街13号。九广铁路至大埔墟站,再转乘25K专线小巴;或乘搭九巴路线72、72X、73X、74X、75X、271号。

开放时间:周一、周三至周日(包括公众假期)09:00~17:00。

●香港赛马博物馆:

全民化的贵族运动

在“日不落帝国”最鼎盛的时期,英国的每个殖民地或是附属国都流行赛马运动。香港在历时良久的英国殖民统治之后,赛马运动更是深入社会。想要了解赛马的历史和文化,那么香港的赛马会博物馆应该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了。

香港赛马博物馆坐落于香港马会跑马地马场,场馆占地超过600坪,内有8个展览厅。展览厅展示了早期中国的蒙古小马从北方南下到香港及澳洲马的生活短片、介绍香港马会跑马地马场自1846年以来的变迁和发展以及沙田马场的建造过程,包括赛马装备、策骑技巧,及昔日量度骑师体重的磅等。并以互动形式介绍本港上届的冠军练马师、骑师和见习骑师,其中包括各人的访问片段。

马王的资料、各途程的最佳参赛马的资料和赛事片段也都应有尽有。游客可于“彩衣设计站”设计自己的骑师彩衣,并拍下照片留念。此外,更可于“辉煌一刻”一尝冠军马主的滋味,拍下拉头马的照片。

地址:香港跑马地快活看台2楼。港铁铜锣湾站A出口,然后向黄泥甬道方向步行约15分钟,或港铁中环站A出口,步行至交易广场巴士总站乘搭75, 90, 97线巴士在香港赛马会门外下车。

●香港民俗类博物馆:

罗屋民俗馆

位于柴湾吉胜街14号的客家村屋,是柴湾区内唯一仍保存的清代前期建筑,原本属于一名罗姓客家人,因此取名罗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有户主保存的一纸地契为证。

该屋形制不大,中央是一大厅,两旁为建有阁楼的房间,左右房间的前方另有小房间,分别用作厨房及储物室,门外有一片禾坪,可供收割时节晒谷用。屋内摆有古老家具、农具,毗邻的新建民俗馆大楼内展览罗屋及柴湾地区早期人民生活情况的照片及文物。

地址:香港柴湾吉胜街14号。港铁柴湾站B出口沿指示步行约5分钟;或乘搭新巴8号(来往小西湾至湾仔码头),在祥利街/康民街下车,步行约5分钟。

香港特色的饮食符号 第3篇

记得曾看到一份调查,90%以上的香港人认为,最有香港特色、最能代表香港本土的食品,是公仔面——即食面。其实,即食面不是香港土产,也属舶来品。

方便面官名即食面,日本是研制即食面的祖师爷。日清公司就是即食面的“元祖”,故而日清出品的“出前一丁”,可谓方便面中的品牌,较同类即食面要贵一点。这个“贵”,自然是相对的。在香港,5包装的正宗日产的“出前一丁”约卖30港元,比港产的“出前一丁”贵一倍。

可见,即食面这样的大众化食品,原来也是讲究品牌的。不能因为其为大众化的消费品,就可以忽略品牌和质量。

想当年日本的“出前一丁”第一次在香港露面时,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但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1960年代正值香港经济起飞,港人生活节奏加快了,即食面的方便、快捷、科学的优越性,即时体现出来。

很快,香港本地也研制出即食面,价钱自然比“出前一丁”便宜,因商标是一个人形图案,广东话称人形为“公仔”。一时,公仔面就这样叫开了,且很快成为香港不分贫富,男女老少最受欢迎的食品。

公仔面又叫车仔面。车仔面原意是香港的流动食摊,一只炉子装在拖车上,现煮现卖类似从前上海的流动馄饨担。公仔面的问世减轻了这些流动小贩的劳动顺序和时间,港产公仔面价廉物美,是真正的平民食物。故而这些流动小贩率先以公仔面替代切面,再按传统的汤底加上广东人爱吃的牛腩、八爪鱼丸等上海人讲的“浇头”,成功地将即食面本地化。

车仔面看似普通,但想做出品牌,一要“浇头”选料多样,二要入味,最忌面归面、汤归汤,味道互不渗入。在香港居住时,因疏于烧饭,常常光顾住处附近的茶餐厅吃车仔面。那种茶餐厅车仔面,“浇头”可谓中西合璧多元化:西式的即为自煎几块午餐肉加个荷包蛋,中式就很考验厨艺了。我通常最喜欢烧得酥烂浓油赤酱的牛腩、新鲜包韭菜饺加墨鱼丸,再加口感极浓的宽汤及下得细韧滑爽的即食面条,总共11元。如要加杯冰镇饮料只需18元,在香港属平民价钱,却可笃悠悠享受口舌之福,还有冷气、大屏电视及街坊亲情式服务。一般茶餐厅的车仔面都选用本港产的即食面,如你指明要用日清的“出前一丁”做面底,那就要加几块钱。其实,港产公仔面无论口感还是味道,都与日产不相上下。

一般港人家庭都储有各种即食面,遇到台风暴雨不想出门,就可泡一块速食面,煎一只荷包蛋及一块午餐肉或方腿作浇头,加点麻油,热辣辣美滋滋地边看电视边品尝。

香港公仔面售价极便宜,超市特价时,10元可以买6包公仔面。我通常不用面中的汤底原料,只取其面,然后开一罐史云生鸡汤,将其煮沸泡面,再生灼几条青菜,去烧腊店斩一盆叉烧,刹时碧绿生青的青菜配油红的叉烧、金黄的汤底,是很可口又很开胃的一餐。可见贵的不一定好,便宜的,也不一定就是没有享受。公仔面如鲁宾逊漂流记里的“星期五”,一个忠实憨厚的下属,你不想到他时,他默默地陪伴在侧,随时待命;需要时,任你如何调配,都可以提供一等一的服务。

港人早餐吃方便面,有如上海老百姓早年吃大饼油条豆浆一样,已成为香港地道的文化符号。一般香港人都在茶餐厅解决早餐。在有A、B、C、D多种选择的早餐套餐中,即食面总是最多的选择。而且90%的港人都认为,身在香港之外最怀念的香港食物为公仔面。

云吞面上榜《米其林》国际权威饮食指南《米其林》在2008年12月正式发布:经20名专业美食家一年多的匿名造访,港澳两地共有251间餐厅上榜《米其林》,而香港就占了202间,不愧为“美食天堂”之称。当然,能晋级年逾1200万发行量的《米其林》,多为高消费的五星级酒店内的餐厅,但是,消费仅只数十元的大众茶餐厅,竟然也有24家上榜,其中包括位于跑马地的“正斗粥面店”。20元一碗云吞面的大众食肆,也能堂而皇之登上《米其林》,这里除了评定员的细心公正客观以外,也可见云吞面等小食已深入港人生活中。

位于港岛跑马地的“正斗粥面店”,在跑马地成和道。跑马地是香港高尚住宅区,不少明星名人都聚集该区。“正斗”店面外观相当平民,与一般茶餐店装修摆设无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光顾那里,但这不影响它的价钱,一碗云吞面仍卖20多元,“正斗”老板何冠明,与太太一起赤手空拳、正儿八经斗出这样一家小本经营的“粥面店”,并在九龙国金中心等都开出了分点,此番又上了米其林榜。但他说他不会借此加价,更要全力做好这门生意,以免坏了“正斗”的牌子。这样做生意的态度,难怪小小一碗云吞面都可以发得旺旺火火。据悉,他将在东南亚开“正斗”分店。

一碗正宗的云吞面,如“正斗”的云吞面,应该是汤清云吞透明如水晶(一般港式云吞内馅都是虾肉),面条润滑有弹性。我们常说“冲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香港的云吞面,倒是老早就走向世界了。

早在1973年,纽约唐人街的“云吞面食公司”,已将云吞面带出香港,带到美国。多年来,随着华人移民的增加及中国食品的盛行,该公司已成全美最大的面食制造商,而店名冠之以“云吞面食公司”,可见云吞面在华人心目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怀念上海阳春面

我从小喜欢吃面,特别爱吃小吃店的阳春面,宽汤飘着碧绿的葱花,下得软硬适中,滑韧爽口,再洒上些许胡椒粉,真是好吃。不知为什么,家里就下不出这样可口的阳春面。家里下面全靠鸡汤来吊,而且不知为什么,总是汤归汤面归面,汤里的鲜头就是进不了面里。后来知道,一碗好吃的阳春面靠的就是下面师傅一手硬功夫,所谓平实里面见真理。

所以,从前去沧浪亭、老半斋等老字号吃面,我不爱“过桥”,宁可先吃完光面(阳春面),再空口吃面浇头,因为阳春面那种单纯的朴实的香味,一过了桥,就给掩盖掉了。那些老字号面馆,即使下一碗利润极低的阳春面,师傅们也认认真真绝不马虎,宽汤细面,盛在一只大蓝边碗里。热腾腾香喷喷的阳春面,从名字到实质,很有一种温老暖贫的情怀,并且有一个很灿烂的名字——阳春面!平头百姓乐观开朗笑对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在一碗阳春面里也折射出来。可惜时至今日,好像餐饮店都不见阳春面。谁进门只叫一碗阳春面,肯定遭人白眼。

香港学前教育特色 第4篇

一、新加坡重视国家认同教育的的必然性

1.特殊的国情所决定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 全国人口中华人占75.2%, 马来人占13.6%, 印度人占8.8%, 其他种族占2.4%, 包括巴基斯坦人、斯里兰卡的泰米尔族人和西方人。特殊的人口构成使新加坡社会存在着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具体国情, 这种移民社会必然存在一种特殊的移民心态, 容易产生种族和文化冲突。克服这种移民心态的最好途径就是加强国家认同教育, 因此, 建国后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国家认同教育。政府成了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领头羊, 第一任总理李光耀在建国初就给“新加坡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新加坡人是一个出生、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 他愿意保持这样一个多元种族, 宽宏大量, 乐于助人, 向前看的社会, 并时刻准备为之贡献自己的生命。” [1]政府运用各个种族都能够认可的方式向国民反复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 使他们产生一种对新加坡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认为自己是新加坡的一分子, 在内心认同这个国家, 并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2.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所决定

由于新加坡实行的是全面开放的国家发展战略, 全方位引进外资和人才, 并把英语定为官方语言之一, 在学校推行英语教育, 这些对新加坡经济的崛起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可是, 这些政策对新加坡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国家意识及价值观方面所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小觑的。伴随全面开放政策一起涌入的西方腐朽思想被处在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的青年人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 许多青年人甚至抛弃了祖辈们世世代代所信仰的东方价值观。因此, 在80年代中期新加坡经济出现滑坡的时候, 大批优秀的有为青年陆续移民国外, 这无疑给一贯重视国家认同教育的新加坡政府敲响了反思的警钟, 重新认识到了东方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

1988年新加坡政府发起民众参与有关国家意识的大讨论, 并于1988年成立了由李显龙为主席的“国家意识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国家意识。1990年, 在新加坡建国25年之际, 政府提出了“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一个新加坡”的口号。李光耀还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 孝, 仁, 爱, 礼, 义, 廉, 耻”这“八德”作为治国之纲, 提出以“忠”为首, 就是指忠于国家, 培养民众对新加坡的热爱。1991年国会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提出在全民中开展五大共同价值观教育: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家庭为根, 社会为本;社会关怀, 尊重个人;协商共识, 避免冲突;种族和谐, 宗教宽容。这五条共同价值观, 汲取了新加坡各民族价值观的精华, 蕴含了促进新加坡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

新加坡长期以来重视国家认同教育, 持续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一系列活动以增强国民的国家意识, 明确了新加坡和谐、统一、繁荣、稳定的国家意识导向, 为新加坡的持续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加坡重视国家认同教育的特色

1.制定了层次分明的教育目标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第一条内容就是向学生灌输国家观念, 培养其国家意识。明确指出德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并且能够明辨是非的公民。各级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具有科学的层次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国家认同教育目标。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发展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 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则着重培养国家意识及应承担的责任, 这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教育目标为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2.实施了统筹兼顾的教育内容

新加坡教育部门根据特殊的国情和学生的特点实施了“三兼顾, 五强调”的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三兼顾”是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五强调”分别是强调国情——新加坡基本国情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小国;强调国家意识——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之上;强调新加坡特色——新加坡是东方之国;强调内容形式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于故事。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紧跟时代潮流,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国家认同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3.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新加坡政府还十分强调从日常生活中向学生渗透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如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的仪式, 并宣誓:我们是新加坡公民, 我们宣誓不分种族、语言、宗教, 团结一致, 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 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 共同努力。每年新加坡国庆日以及其他历史纪念日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来使学生对历史有所认识,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促进民族团结。此外, 课外活动是新加坡各级学校十分重视的课程,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各展所长, 使不同种族的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增进交往, 促进各民族间的了解, 从而有利于培养国家认同感。精彩的教育内容配合以多样的教育形式无疑是新加坡学校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最成功之处。

4.构筑了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 新加坡的“教育合作伙伴”概念就已经掀起了这一潮流, 其核心旨趣在于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好的“整合”的学习环境, 政府积极倡导提高合作的质量, “教育合作伙伴”在为学校提供支持性服务、监督学校的计划进展的同时, 更注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共同决策。[2]学校与合作伙伴优势互补, 共同努力营造和谐一致的氛围以使对学生的国家认同, 共同价值观等道德方面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并且充分利用商业资源, 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社会实践场所。政府还不惜重金建设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迹以弘扬民族精神。新加坡还实行“混居政策”, 所有国家安居工程所建造的房屋, 不但是各民族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而且要分散安排, 与其他民族的人民为邻, 这大大有利于“新加坡人”意识的根植, 使青少年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新加坡正在积极构建的“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真正打破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壁垒, 尊重各方利益, 有利于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价值观。

三、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对香港教育的启示

同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和新加坡, 无论从历史变革还是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虽然香港的人口构成没有新加坡那么复杂, 但是香港之前也是英属殖民地, 长期接受着殖民主义的“无国籍”教育, 淡化国家观念。香港苏浙小学校长孙方中指出, “香港教育的失误表现在年青一代普遍缺乏国家与民族意识, 不仅对罗湖桥以北的事物认识浅薄, 对自己的民族身份亦感到相当模糊, 以致导致不少青少年只知道自己是香港人, 而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3]香港回归祖国后, 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逐步增加。因此, 继续开展对香港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教育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1.继续发挥政府在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主导作用

“国家认同”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但也并非一成不变。根据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公布的一项于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对每日来参与国民教育中心的3.4万多小学至初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 95.41%的受访者表示“我关心香港的人与事”, 而“我关心中国内地的人与事”的比率, 则为89.17%。相对于回归前的状况, 现阶段香港同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已经明显提高, 单一的“香港人”身份认同大为减少, 这与特区政府大力培养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感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针对青少年, 特区政府更把国家认同当做至关重要的一项教育目标, 在回归后的十年中公民教育的重点一直都是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的培养, 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活动促进其开展。2001年, 特区政府在这份关系香港未来十年课程发展的《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文件中, 强调要培养学生国民身份认同等重要价值观, 希望学生除了认同从古至今优秀的中国文化外, 还要意识到自己是中国公民, 建立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2006年, 香港成立了国民教育中心, 专门负责推动中小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教育进一步推进了国家认同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可见, 香港政府推行的国家认同教育是富有成效的, 今后要继续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并要长期坚持下去, 努力确保“回归”不仅是土地的回归, 更是民众对国家身份的认同, 是人心的回归。

2.利用学校教育深化青少年对国家文化和政治的双重认同

港校要采取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理解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和利用内地的“红色资源”, 从之前普遍重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一代香港青年尊重传统的中华文化。同时更要提供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当今祖国发展的关注, 理解制定各项重大政策的原因, 培养他们的社会归属感。要继续加强内地与香港学生的相互交流, 如今大多是香港学校的学生来到内地学校访问交流, 内地学校出于升学压力或经济方面等原因比较少组织学生赴香港交流。因此, 条件较好的内地学校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让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做朋友, 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学校还可以设置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内地与香港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 彼此交流学习心得, 实现双赢的效果。

3.家庭和社会共同支持与参与

实施国家认同教育不仅是政府和学校的职责, 也是家长和整个社会的责任。如果青少年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正面的认同教育, 但家长却忽视对这一教育成果的保持和支持, 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 学生对学校进行的正面教育就会产生疑惑, 这就非常不利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展。青少年在家的时间远远多于学校, 所以, 家庭的教育对青少年国家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认同教育, 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 以祖国为骄傲。

鉴于之前“神舟七号”航天英雄和内地奥运金牌运动员代表团访港的活动的成功举行, 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反响热烈。港人对内地航天英雄和体育健儿的厚爱, 真实地体现了香港与祖国内地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 极大地增强港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社会各界及在港华人社团更应该积极开展类似的交流互访活动, 建立合作机制, 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为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搭建交流平台。

摘要: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 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使得国家认同教育在新加坡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新加坡在重视国家认同教育时, 制定了层次分明的教育目标;实施了统筹兼顾的教育内容;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构筑了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这对香港青少年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方面更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国家认同,香港,启示

参考文献

[1][英]阿里克斯.乔西.李光耀:中文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368.

[2]霍利婷, 黄河清.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和谐教育——新加坡“教育合作伙伴”概念引介[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12) .

香港学前教育特色 第5篇

导读: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二十年间成为亚洲第一的学校,仅凭商科,工科部分专业成为一所世界瞩目的高等学府,下面长沙留学优亦教育香港留学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这所学校。学校位置:九龙清水湾

学校简介:香港科技大学(英文名: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所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由理、工、工商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四所学院组成,为世界百强大学之一。优势专业:工程学院、商业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等的专业。

香港科技大学设有内地招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嘉勉高考成绩卓越并在入学面试表现突出和扶助家中经济有特殊困难的同学。此类奖学金获奖者经由大学相关部门统一评定。专业特色大盘点

工商管理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香港科大商学院)虽然仅成立13年,但已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并于2004年11月被誉为“亚洲最年轻但最受推崇的商学院”,高度的学术评价不单使商学院成为本地学生升学的首选,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名扬海外,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香港科大商学院现已跻身于世界前50所最优秀商学院之列。课程特色主要表现在:

1、具有国际水平的师资,各个学系的140名教职员均来自不同国家,全部拥有博士学位;

2、每学年大概有250名学生获得出外留学的机会,这就是说,每3名学生就有1名有机会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学生交换计划;

3、定期举办国际商业案例分析竞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商业的兴趣,获得选拔的学生有机会代表学院与来自世界各地一流大学商学院的参赛小组同台竞技;

4、采纳和设立了大量公司实习项目、暑期实习、一年实地公司工作计划等,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5、采取商界导师计划,安排一名商界青年管理人员和一名学生建立6个月的单对单导师及学员关系,在这段时间内一起参与午餐聚会、正式会议、业务陈述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汲取实际营商技巧、商场知识和建立一套将来可以配合其事业发展的个人信念和人生观;

6、订立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英文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沟通技巧。

生物学

隶属于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是香港科技大学的著名优势学科之一,在遗传生物学、植物学、神经学和基因工程,还有海洋环境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别有建树,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给学院提供了大量的先进仪器和实验设备。这个专业最大的特色是: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需学习生物学的专业基本课程,把基础夯实,然后再选修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专门的学习和实验,主要是培养具有大量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学科专才。

数学

香港学前教育特色 第6篇

关键词 学生求知欲望 引领知识建构 巩固例题教学 满足学生差异 助数学现代化

数学教育在初等教育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各国发展历史说明,数学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对数学教育高度重视。因为几乎所有的工作不仅依赖于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依赖于数学所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因而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数学课程,甚至将21世纪的经济之战视为“一场数学经济之战”[1]。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具体化,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抓手,因此教材的编写倍受世界各国与地区的重视,决定数学教育的成功与失败。香港《生活与数学》是依据香港2001年制定的数学课程而编写的数学教材,由于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因此教材的编写与内地教材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以尹鋈鸿等编写,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活与数学》3B,2005年版四边形一章为例,对其特点进行探析。

一、以卡通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生活与数学》教材一节课的开始运用卡通图片的形式提出问题,在四边形一章第一节课,首先运用卡通图片提出问题,运用形式新颖的图片,把各种特殊四边形画成小人物的形象,放到台上,进行特殊四边形选拔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指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面临问题时产生一种缺乏相应知识的感觉,因而希望探究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的认知心理倾向。”[2]当学生阅读到这里时,会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催化剂和驱动力。

第一,青少年学生对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由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加之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的青少年学生是动画片伴随他们长大的,对动画中的卡通图片非常喜欢。

第二,图片运用各种不同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注意。首先,引起学生的注意,会使卡通图片进入学生的工作记忆而被加工,因此会使学生运用表象表征特殊四边形图形的特点。其次,根据注意的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对加工信息的注意选择存在如下机制,神经系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只能对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而且加工的容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神经系统的某一个加工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地加工,使一部分信息能够通过这个过滤器,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器之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加工。”[3]因此图片信息容易被加工。最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对图片及场景等视觉信息的记忆能力似乎强于言语信息[4]。

第三,展示卡通图片的同时,充分运用图形进行分析。在平行四边形判定一节中,把边角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运用图形化的条件表示在平行四边形中,并以竞选方式提出“我是平行四边形”,并用幽默的语言给学生提出问题,“真烦恼,他们都说的对呢?”下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宝座。把学生置身于裁判员的位置,要想做好这个裁判,就要学习下面的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并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一方面在图形中标注图形,是运用几何直观解决数学问题。希尔伯特在其名著《几何直观》一书中谈到:“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这就是几何直观带给我们的好处。”[5]另一方面,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带着问题学习更有利于对知识的表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课堂讨论引领知识建构

《生活与数学》教材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每一节是以课堂讨论(或课堂探讨)方式呈现的。如平行四边形性质一节,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如图1的四边形ABCD是一个平行四边形,(a)在△ABC和△CDA中,找出两对相等的角。(b)在△ABC和△CDA中,有没有一对相等的边?(c)△ABC和△CDA是否全等?试附理由。

图1

第一,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科学合理的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首先,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后续认知的支撑点。学生当前建构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后续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是学生进行认知的基础,是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学生潜在的认知水平是以现有数学认知结构为支撑,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的数学认知水平。因此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根基。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信息加工的支撑点,其支撑的强度直接影响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建构一个结构合理、有利于信息提取、清晰度高的准确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关键。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思维跳跃的支撑,决定学生思维跳跃的高度。其次,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发展的基石。数学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世界、感知世界、理解世界,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体会认识世界的逻辑起点。最后,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和。”[6]显然,数学素养的形成,依赖于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第二,所讨论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而且不直接讨论问题的本质,而是讨论两个三角形中边角是否相等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首先,给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有利于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发现问题,要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现,科学家发现定理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如勾股定理的发明,是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吃饭时,地板的拼图启发了他的思维,发现了勾股定理。对学生而言,教材中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可使学生既建构数学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其次,问题分三个小问题呈现,可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众所周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不同的学生其内化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有区别的,数学认知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分步呈现问题,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最后,用类比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比较科学合理。教材在学生前面得到两个三角形△ABC和△CDA全等的情况下,指出,如果连接AC、BD,如图2,同样可得到△AOD和△COB全等,从而得到AO=DO、BO=DO。类比思想是学生认知的重要思想方法,学生运用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波利亚曾说过:“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并在《怎样解题》中说:“在求解(求证)一个问题时,如果能成功地发现一个比较简单的类比题,那么这个类比问题可以引导我们到达原问题的解答”。在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理论研究四边形的性质获得成功经验的情况下,教材在此用类比法让学生研究对角线相等,进一步深化了运用全等三角形理论研究四边形性质的经验。

图2

第三,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使学生之间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心理失去平衡,再通过同化或顺应,重新得到平衡,获得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建构平行四边形性质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基础练习巩固例题教学

《生活与数学》教材在每个例题后配以一个基础练习题,不同于课堂练习在一节内容之后,而基础练习放在一个例题的后面,一一对应。基础练习是例题的简单变式,基础练习的变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例题的图形及条件数据进行简单变式,运算的方法不变;另一类是对图形及条件进行变式,结论不变。香港中文大学孙旭花、黄毅英、林智中在数学问题的结构性变式的研究中对变式进行了分类:一类是(形式)水平变式,另一类是(结构)垂直变式。水平变式题是指表面特征进行变式,垂直变式题是指结构变化[7]。基础练习的变式属水平变式。

数学例题是用来说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性质等应用时做例子用的。数学例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提高学生运用概念、定理、公式、性质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抓手。教师对例题的分析与讲解,是学生解题的榜样,学生对例题有效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材中示范与练习的有机结合,是充分挖掘教材中例题的示范作用的必要手段,发挥这些题目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上和掌握数学知识上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的,使学生能够通过例题的教学,进行简单的模仿,为后续学生形成解题技能奠定基础。同时,对例题条件进行变式,结论不变,可使学生对此类问题形成问题域,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答,掌握解题规律,建构良好的程序性知识结构。

四、以习题分层满足学生差异

《生活与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分层编写,分为两个层次,分别叫做程度一与程度二。程度一属基础型习题,程度二属提高型习题。

第一,数学学习离不开有效的练习。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数学不做练习,好比入宝山而空返。”因此,练习的形式、习题的组成等,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有区别的,因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首先,香港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都市,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由于每位学生所在的家庭不同,因此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不同的。其次,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区别,文化背景不同,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是有区别的。最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区别的,表征数学知识的方式方法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学生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有差异是绝对的。

第二,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知识载体,数学教材中的习题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主渠道,又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的练习,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手段,对学生形成良好数学认知结构起关键作用。其次,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数学习题也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层次的练习,才能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分层习题可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一个学生如果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是一种自我能力的认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很多数学家,本来对数学不感兴趣,因为一次偶尔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由此刻苦学习,最后走向成功。

五、以IT园地助数学现代化

《生活与数学》教材在每一章的最后,结合本章的内容,配有IT园地。有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并提供网址,要求回答一定的问题;有的是利用网上的软件,求一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有的是介绍几何画板软件的使用方法。众所周知,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全世界为之震惊,美国不甘于落在苏联的后面,分析本国落后的本质原因,最后归因于教育的落后,认为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在《国防教育法》推动下,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信息技术逐渐进入课堂,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征程。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以现代信息社会为基础,以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教育变革过程,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8]。世界各国都认为,数学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教育,是决定一个民族发展的教育,世界的竞争,本质是教育的竞争,数学教育在教育中处核心地位,因此有理由说,世界的竞争实质就是数学教育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谁走在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前边,谁就能够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数学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质是数学的发展,反过来,信息技术又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如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网上授课,运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设计微课程等,运用几何画板可改变传统的尺规作图,运用计算机来研究几何学、证明几何定理。因此,在教材中增加IT园地,首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其次,可使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更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把课堂延伸到网络世界。最后,运用几何画板等,可使学生在几何画板的平台上,研究几何知识,增添学生研究数学积极性,同时,几何画板可进行符合标准的精确画图和测量,为学生进行猜想、验证、获得正确的结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丰富学生的几何探究经验,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六、对内地教材编写的启示

第一,教材的编写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内化后,成为个体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因而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技撑。另一方面,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同龄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发生变化,因而学生的生活经验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材中的例子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教材的编写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紧密结合。青年学生有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的编写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激活学生的潜能。

第三,教材的编写要与信息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全方位的变革,改变着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数学学习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其次,信息技术改变数学的学习方式。人们可以运用计算机证明定理,运用计算机探究数学问题。最后,运用计算机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征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可使学生观察到一些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演示动画,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乃庆,徐斌艳主编.数学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 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4] 约翰·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M].秦裕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

[5] 希尔伯特,康福森.直观几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7] 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8] 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北京:教育研究,2012(9).

香港学前教育特色 第7篇

一、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培养目标

嘉庚学院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实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近年来, 我院努力开拓校内外多种渠道, 积极搭建面向世界的学生培养平台, 明确了高水平大学学生国际化培养目标, 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 掌握国际水平的全面知识, 具备国际交流能力, 并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能够独当一面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 培养学生的4种能力。

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的培养目标, 我院重点培养学生的4种能力:第一, 了解世界的能力。要求学生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具备有关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知识, 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理解能力;第二, 精通专业的能力。能充分了解本专业领域中学科前沿、国际通行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 能充满自信地、坦然地、有效地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第三, 开拓创新的能力。能客观对待不同文化和宗教, 能自觉学习和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竞争力。第四, 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2. 完善的培养体系。

从2007年开始, 我院与香港浸会大学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 在对比分析其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 总结和归纳了相对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 在师资力量、课程资源、校园环境、素质拓展、学习交流和学位教育6个方面, 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体系。

二、对外合作交流的发展历程实践与特征

开门办学, 强力推进国际合作, 是嘉庚学院一直遵循的办学宗旨。我院在政策指引下, 本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培养目标, 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聘请香港知名专家充实学校师资队伍。2007年以来, 我院加大“请进来”的力度, 按计划、分学科、有重点地主动聘请香港知名的学者、专家, 如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总监卓伯棠教授、香港TVB电视台前行政总监刘天赐先生、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系公关学专业教授洪君如等。他们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 把学术前沿信息和多元文化带进校园,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整合丰富优质资源, 拓展特色课程内容。课程建设是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我院新闻传播系在2007年1月, 遍访香港各大高校, 与知名教授、学者、学生座谈, 对其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与理念, 特别对其“工作坊”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返回学校后, 整合现有教学及实习单位的资源, 为学生开辟全新的教学模式。潘新老师主导的“三人行”新闻工作室由此孕育而生。利用香港凤凰卫视的资源平台, 打造教学延伸的精品项目。从2008年至今, 我院已经和香港凤凰卫视合作, 开办了三期的“凤凰卫视暑期学校———新闻高级人才工作坊”, 凤凰卫视中文台、资讯台包括钟大年总监在内的高层管理人员, 著名主持人到场与师生们交流。导师们的专业素养、渊博知识、为人处世的精神, 让工作坊的师生们获益良多。在听取专题讲座的同时, 工作坊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完成凤凰卫视导师交给的作业。同学们争分夺秒、精益求精, 时间虽然仓促, 但作品的专业程度获得凤凰卫视导师的高度评价。依托浸会大学教学资源, 拓展学术交流空间。浸会大学每年4月均举办“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此项比赛不仅仅是全球华语地区学生影视作品的大比拼, 而且是“华语影视高层管理论坛”的交流平台。学生在比赛中, 除了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的影视精品, 更能在管理论坛中, 与中国第一线的影视工作者深度交流, 获取中国影视发展的最新资讯。我院04级广告专业李洵获得“最佳剧情片入围”, 这是我省第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同学。06级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戴燕妮、陈勃所组成的团队作品“她——妈祖的信仰”获得“最佳纪录片入围”。06级广告专业黄奕亮同学的作品《哥几个》获得“最佳动画片”之“优秀动画片奖” (第二名) 。浸会大学不定期邀请影视界知名导演进行短期讲学, 如“吴宇森导演大师班”、“侯孝贤导演大师班”。2008年, 我院师生获邀参加“侯孝贤导演大师班”, 在与导演的面对面交流中, 对影视教育、专业技术、创作思路等方面有了全面的提升。浸会大学与香港各大媒体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 有不少毕业生已任职媒体高层领导。我院于2008年8月, 与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成功开办了“TVB (香港无线电视) 电视制作导演工作坊”, 邀请TVB资深导演黄建勋作为授课导师, 教授工作坊师生电视现场导播的创作方法。工作坊师生经历了一次专业制作的洗礼, 对电视节目制作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 并在短短的三天内完成了四个电视短片的制作。汲取香港教育先进理念, 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助力。我院在多次的香港教育交流中, 注意与香港各高校保持紧密的沟通, 对其研究生教育信息保持高度的关注。除了在日常教学中, 汲取香港教育的先进理念, 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更能在学生毕业后深造中, 为其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我院毕业生中, 每年均有学生考取香港各高校的研究生。回顾我院几年来的香港学术教育交流, 我们可以总结如下特征:我院的对外学术交流从单一的、局部的、个别化的探索逐步发展成多渠道、高层次、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从学生的培养目标看, 由单一的人文传播人才, 发展到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对学生的培养方式, 从单纯的内部教学, 拓展为全方位的体系化培养模式。

三、启示与思考

我院几年来的香港学术教育交流的实践与经验也给了我们如下的思考:

1.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和发展要求。

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 是各种文化、经济现象的交汇处, 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风向标。香港高校对适应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到创新之处。保持与香港高校、媒体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是我们必须积极主动保持和推动的项目。

2. 香港教育交流是否能再向前推进?

我院开展的各项暑期工作坊, 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但短短的七天时间, 师生们的收获总是相对有限。暑期工作坊不应只是单纯的、独立的一个教育交流项目, 而应该实现与现有课程体系的对接,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3. 是否能拓展海外实习项目, 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对外交流的目的就在于能够拓宽视野, 了解不同层次工作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在与香港交流的过程中, 是否能拓展海外实习项目, 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的, 从基层到全球五百强企业的实习平台, 为学生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4. 是否能加强交换生计划?

派学生赴香港交换学习是学生培养的重要方面。在与香港高校的良好互动中, 能否积极拓展交换生计划, 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新的学习平台。

5. 是否能推动教师进修计划?

与香港高校合作开展教师之间的学术研讨、课题研究、短期讲学、进修项目等。

我院几年来坚持对外开放, 拓展与香港教育、媒体等单位的交流,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如何能够打造嘉庚一流的特色专业, 如何能够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人才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依然任重道远。

摘要:2003年10月21日, 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揭牌, 掀开了嘉庚学院向优质本科大学奋进的历史。

香港学前教育特色 第8篇

关键词:香港档案,结构功能,图书馆模式

档案是历史的重要载体, 没有档案的国家 (地区) 就没有真正的历史。香港档案事业一度在英国殖民化治理和日本侵略造成的严重后果中挣扎。即便在特区政府时期, 诸多档案同仁仍然苦恼于档案法的缺失和档案事业的不受重视。但是, 客观地看待这一情况, 理当避免走马观花式, 一味赞美的表面化词句, 也应当避免因为香港档案事业固有缺陷而造成将弊病夸大其词的另外一个极端。可以说, 香港档案事业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 尤其是回归中国以来, 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与香港地区学界、立法会、档案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奔走呼吁都是密不可分的。在有限的权限范围内, 香港历史档案馆的同仁们辛勤奉献, 尽可能地争取档案事业的发展, 努力在提供利用和扩大公众影响上下工夫, 才取得了香港档案事业的巨大进步。

2007-2008年笔者随团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 访问和咨询了中文大学档案事业的发展情况, 并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产生了一些感想。大陆档案学界所介绍的香港档案事业发展情况, 对于大陆的档案学界具有“扫除盲点”的作用, 偏重于介绍香港档案事业的发展。实际上, 对于档案的鉴定与整理、保护与修复、公共推广与服务, 大陆和香港都有相似的地方, 这些方面都有专文阐述;香港地区的档案人员编制, 也和大陆的国家档案馆相似, 按照公务员待遇实行, 这些也都只有细微的差别, 本文就不再赘述。本文所描述的是香港档案事业中几个具有很大特殊性的地方, 概括起来讲就是:“永久性”案卷为主体的馆藏收集对象, 保存编排“结构功能”的原始记录性并重视索引的分类整理方法, 对解禁档案实行图书馆阅览模式的开放利用方法正是这些地方能够给我们大陆地区的档案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保管期限以“永久”类卷宗为主体的历史主义核心意识

以香港历史档案馆为代表的香港档案工作, 在保存具有永久价值档案这一点上, 与大陆地区的档案工作有区别。大陆地区的档案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从永久、长期、短期等一套系统严密的时段分类体系, 可以说各个时段的历史档案都较为齐备, 能够充分地反映机构活动的历史面貌。但是这一点也存在着缺陷, 即由于大量长期、短期档案纳入馆藏往往导致了后期鉴定工作的庞大繁复;而且由于机关档案的长期、短期部分与机构中短期的活动密切相关, 从而形成了大陆地区的档案馆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的角色。北京外国语大学档案馆自成立以来, 提供的服务利用多数以机关查考为主, 具有历史主义核心考据性质的科研活动反而退居次要。

香港地区的“永久”保存的单一保管思维直接面对的是历史, 即从历史主义的角度来看, 永久性保管的文件能够全面反映机构活动面貌。而长期性案卷的增加, 使得大陆档案馆直接面对该卷宗形成的机构, 形成了该机构文件参阅中心的角色, 使得大陆地区档案馆的工作量大为增加。实际上, 对于那些长期、短期的卷宗, 完全可以继续保管在该机构手里, 自我管理, 方便本地查考, 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 方便自身, 也减少了档案馆的工作量。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 随着大陆地区档案馆的馆藏总量的日积月累, 长期、短期案卷的不断鉴定、销毁, 永久性案卷也将上升为主体。以永久性案卷保管为核心取向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63年, 受香港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是香港唯一实行书院联邦制的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各个机构形成的档案一般都保存在各个学校机构手里。笔者考察的过程中, 发现历史档案在香港中文大学实际上是“两条腿走路”, 即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档案保存在中国文献研究中心, 这部分档案并非是中文大学自己形成的档案, 更没有义务指导收集该学校的档案, 而是保存着对于研究香港地区乃至大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档案文献。另外一部分机构形成的文件, 并没有加工成“档案”的形式, 而是保存在各个机构手里。以学生成绩为例, 香港中文大学并不保留学生个人成绩, 而是允许学生个人携带成绩单和大学修业的资料。大陆地区的学生报考香港中文大学, 不存在移交档案的问题, 而只需携带简单的中学成绩资料即可。

二、整理编目严格遵循历史主义的“结构功能”原始记录性理念

档案工作的核心标准是历史主义, 即档案的内容必须具备原始记录性, 但这只是狭隘的理解。严格意义上说, 档案形成的直接环境、条件都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电子文件的保存已经对图像、影音运行所需要的软件支持、硬件环境提出了同等的存档要求。对于档案保管的历史主义要求而言, 档案管理部门在后期的过度整理加工实际上破坏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在这一点上, 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高校档案部门接收档案以后, 不作任何加工处理, 只简单分类整理, 偏重于制作索引。与历史主义观念相悖的是, 国内的一些档案馆不止一次地更换封皮, 任意改换卷盒和拆分整卷, 不在档案前期形成阶段介入、开放利用、鉴定、宣传上下工夫, 而是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形象工程”上, 实在是舍本逐末。

香港历史档案馆的档案分类简便、科学, 以档案来源作为整理原则, 保持档案文件在原部门内的文件次序和编排系统, 不作任何加工和改动, 只作整理著录、编制目录索引,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历史档案的原始结构组成。可以说, 档案原有的编排顺序以及结构, 正是机构特有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档案原始记录性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更高层次的原始记录性, 长期以来被大陆档案界所忽视, 但是在香港地区乃至西方世界, 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大陆地区存在着无法按照原来顺序编排, 很大程度上因为各个归档机构本身管理的混乱, 对档案的管理也纷乱芜杂。大陆档案学界长期以来呼吁以件为单位实行立卷制度, 但是都无法实行, 实际上这是各个立卷机构对自身文件的管理没有效率的结果。随着大陆档案馆逐渐以有效、细致、耐心的工作介入到档案形成过程中, 重视文件周期的整个生命过程, 加上随着祖国大陆行政机关效率的逐步提高, 尊重历史形成的“结构功能”的原始记录性,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档案管理经验, 这也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三、查阅利用方面“参照图书馆”的开放利用模式

香港历史档案馆设有政府出版物中央保存图书馆, 收集政府出版物和有关香港的书籍、期刊和报纸等, 从而形成了香港历史档案馆的特色馆藏。不仅如此, 香港历史档案馆向公众提供的开放利用服务, 参照了图书馆的模式, 重视查阅、阅览服务。而大陆的档案查阅, 要求手续齐全, 在档案馆的严格控制下, 查阅有限范围内的指定资料, 各方面的权限都有严格规定。

香港地区对已经解禁的档案利用服务就相对自由开放。《政府资料档案 (取阅) 则例》规定, 多数政府档案封存30年后即可开放, 公众可以在历史档案馆的阅览室查阅档案。他们只需填写有效期为一年的阅览证和填写一份简单的申请表, 然后提供档案参考编号, 既可查阅 (免费) , 也可复印 (复印签章等按等值收费) 。档案查阅者在查阅档案时, 可以使用电脑、打字机、口述录音机做摘录, 但是不能涂改、污染、毁坏档案, 其他的守则如不吸烟、不喧哗、不得在阅览室饮食、私人物件不得带入阅览室等都与图书馆里阅览管理的模式是完全一致的。图书馆内的阅览室也不得涂改、污染书籍, 只可做摘录。

但是在这一点上, 大陆地区的发展是缓慢的。在大陆地区的档案馆利用档案, 即使按照档案法律法规应当开放、解禁的档案也仍然控制非常严密, 公众的知情权在档案专业人员的严格监督下才能够行使, 档案的摘录、查找、翻阅等都受到严格限定。这固然与大陆的社会制度和档案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 但是更大程度上是社会民主化发展所导致的。从历史的趋势上看, 大陆地区遵循档案法律法规面对公众免费查阅、浏览是发展趋势。

笔者所考察的香港中文大学, 对于各个部门分散保管的文件, 查阅者可以在征得保管者同意的情况下翻阅, 查考;对中国文献研究中心的档案文献资料, 也遵循图书馆查阅的原则免费提供利用服务, 这些都与香港历史档案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尤其指出的是, 香港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是不能借出的。但是大陆地区的档案部门在履行了相关手续后, 是可以携带档案出馆的。档案的原地查阅政策使得档案的原始面貌得到有效的保护, 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害, 而大陆地区档案可以离开档案馆, 容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当然, 香港地区的档案事业发展也存在着重要的缺陷。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档案法的缺失, 收集管理权限虚弱, 档案管理过于分散, 这一制度和法律上的双重缺陷导致香港档案事业仍然处于低迷的时期。祖国大陆的档案事业体制, 以集中管理为模式, 档案法律和法规齐全, 档案保护技术完备, 档案科研活动频繁, 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 机构完整, 结构明晰, 权责明确, 无论从资金、人员、机构、法律、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均非常重视国家的档案工作, 无不对档案事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规划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但是另外一方面, 大陆地区又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暴露出大量的问题, 诸如档案重视程度不够, 收集困难, 馆藏优化启动缓慢, 档案事业投入资金不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大陆地区的档案事业的网络状体系已经基本完成, 目前上至国家核心机关、军队等重要领域, 下至企业、中等初等学校等基层单位, 都设有档案部门履行档案之责。

反观香港, 全港只有香港历史档案馆 (前身名为政府档案局) 等几处保管档案的机构, 表面上是涵盖了全港地区。但是由于各个地方机构并无责任向历史档案馆移交档案, 因此香港历史档案馆并不能起到中央档案馆的作用, 也不能起到档案汇集中心的角色, 因此馆藏范围非常有限。笔者在香港历史档案馆主页搜索高等教育和香港各个大学的资料, 结果寥寥无几。一方面, 档案学界都明白一个常识, 若无丰富之馆藏, 勿论广阔范围内的利用和研究。另一方面, 历史档案馆馆舍建设仓促, 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而历史档案馆人员也已经减少, 政府要员对建立档案的态度很随便, 在没有档案法约束下, 不履行档案移交手续, 也可以随便删改会议记录, 不需负法律责任, 类似这样的问题相当严重和突出。

档案的集中管理体制虽然易造成一些弊端, 诸如缺少个性和特色, 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 但是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 却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国家与事业机构活动的历史记录, 避免了核心信息资料的遗失, 为国家和后世保留了丰富的史料。在这一点上, 社会主义的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是有制度优越性的。因此, 香港地区和大陆档案事业相比并非只有优势, 而是存在着自身的劣势。作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地区, 目前固然暴露出很多体制性的问题, 但是与香港地区相比仍然具有天然的制度、法律优势, 我们切不可一味妄自菲薄。

香港学前教育特色 第9篇

1.1 郊野公园人文资源的定义

人文资源一般是指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总和。通过分析, 笔者将郊野公园的人文资源性质定义为:与郊野公园联系密切的、具有一定地域性特征的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是在郊野公园自然景观的基础上, 叠加了具有当地文化特质的人文景观资源。

1.2 郊野公园人文资源的分类

对于给游人提供郊游乐趣的郊野公园, 其人文资源的性质接近旅游人文资源, 因此, 本文在参考《旅游资源学》[1]的基础上对郊野公园的人文资源进行分类, 具体见图表1。

1.3 香港郊野公园人文资源概述

香港现已建成24个郊野公园, 香港郊野

图表1郊野公园人文资源分类 (笔者绘制)

公园作为香港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含丰富的人文资源。本文结合收集的资料, 将香港郊野公园内人文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表1, 图1) 。香港郊野公园的人文资源展现了香港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如内陆居民向香港迁址的历史、香港开埠后的经济发展、二战经历的事件等都在郊野公园里留下别具特色的历史印迹, 它们的物质形态分别表现为古民居、水塘水坝和战争遗迹。相对而言, 其他类别的人文资源在香港郊野公园中为数较少, 因此, 本文主要从古民居、水塘水坝和战争遗迹这三类人文资源进行研究分析。

2 香港郊野公园水塘水坝类型人文资源

2.1 香港郊野公园水塘水坝的人文特色

香港水塘的地域人文特色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香港地理气候方面, 因为香港地区淡水资源匮乏但降雨丰沛, 所以建造水塘以收集雨水;二是香港社会发展方面, 19世纪中期香港开埠导致人口激增, 必须建造更多水塘供应生活用水。这两方面使香港水塘水坝成为极具香港特色的一项人文资源。

香港自19世纪中期开埠以来, 因为经济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 市民用水量快速增加, 因而需要兴建多个水塘或水库以收集雨水, 供给市镇用水。从1863年建立的第一个供水水塘——香港薄扶林水塘到1978年建成的万宜水库, 香港现有食用水塘水库17个、灌溉水塘水库11个、私人水塘水库1个 (另外已停用水塘水库6个) 。因为水塘水坝需要周边地块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而郊野公园的建立正好能满足这个要求, 因此, 从1977年香港第一批郊野公园的划定开始到现在, 绝大多数水塘都被划入郊野公园之中 (见表2) 。至今, 水塘水坝成为香港大多数郊野公园中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

因为香港水坝的设计与建造在1963~1982年英治香港期间, 香港的水坝设计与建造具有欧洲建筑特色。在1863年竣工的第一个水坝薄扶林水坝看守员房舍 (现为薄扶林管理中心) (图2) 是新古典建筑风格建筑物, 配以中式瓦顶;量水站以层列花岗石铺筑而成, 设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输水隧道进水口;四座石桥以花岗岩建造, 饰有半圆拱或平圆拱 (图3) ;1890年竣工的香港仔上水塘泵房为实用主义建筑 (图4) , 也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而大潭上水塘石桥为传统英式石砌桥, 大潭笃原水抽水站高级员工宿舍为新乔治亚式建筑, 曾改为戒毒所, 现时空置。最后建造的万宜水库则因为建筑师设计的超过2500个双T形混凝土预制构件组成的东坝防波堤而极具特色 (图5) 。

注:表格中郊野公园已包含其扩建部分, 故本表只列出20个郊野公园, 如按香港渔农署分类, 船湾、大潭、西贡西、北大屿这四个郊野公园的扩建部分另算一个郊野公园, 则香港现共有24个建成郊野公园。

2.2 香港郊野公园水塘水坝的保护与利用概况

2.2.1 保护情况

香港现有水塘水坝的主要功能还是用于储水供水, 其维护和保护措施也相对完善。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水塘水坝, 香港政府把它们列为法定古迹, 有《古物及古迹条例》进行保护, 如薄扶林水塘、大潭水塘、黄泥涌水塘、香港仔水塘、城门水塘等。

2.2.2 利用情况

香港水塘水坝在人文资源的利用方面主要体现了欧洲著名历史景观理论家伯纳德·拉素斯 (Bernard lassus) 的“极少介入”的历史景观观点[2]:着重于保护郊野公园中水塘水坝的原貌, 尽可能少人工介入以免破坏其历史景观的整体性。例如被香港市民评为香港十大郊野景点之一的城门郊野公园的城门水塘, 其多座历史建筑被列入法定古迹进行保护 (表3) ,

(来源:笔者根据“维基百科”信息绘制)

并通过原城门水塘纪念碑直观表达城门水塘的人文价值。但极少介入思想容易导致部分水塘水坝的人文资源利用度偏低, 如香港仔上下水塘在人文资源的利用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介入, 导致游客易对水塘水坝历史价值的关注缺失。

有些水塘水坝则采用较有特色的设计, 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结合而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如西贡东郊野公园万宜水库的双T型混凝土构件防波堤, 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还有一类昔日的水塘改作他用, 如大潭郊野公园的黄泥涌水塘停止运作后改建成现时的黄泥涌水塘公园, 以纪念水塘水坝;但也有填平后作为别的用途, 如七姊妹水塘填平后作私人住宅用地, 太古水塘填平后作房地产发展用地。

2.3 香港郊野公园水塘水坝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香港在郊野公园水塘水坝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完善, 本文主要针对其利用方式提出以下建议:

1) 对于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水塘水坝, 如上文提及的香港仔上下水塘, 可以结合适当的措施 (如在景点设立资讯牌或制作宣传单张) 以引发游人对其历史价值的关注。

2) 建议通过适当的介入设计, 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而形成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如香港仔郊野公园上水塘, 可适当建造更多合适的观景点和设计周边环境的植物配置, 以充分发挥水塘水坝的在郊野公园的地域人文景观。

3 香港郊野公园古民居类型人文资源

3.1 香港郊野公园古民居的人文特色

郊野公园通常位于城市的郊区, 而这些地方往往会有一些村落的分布, 所以以民居为主的乡土建筑在郊野公园中并不少见。而这当中, 有许多是具有比较长久的历史, 建筑上有一定地域民族特色的古民居, 则可以成为一类重要的人文资源。

在香港郊野公园中, 往往有一些村落分布在其中或其边界处;在这些村落中, 一些具有较长历史及一定特色的古民居, 则成为香港郊野公园重要的人文资源之一。古民居的人文特色主要是指其建筑特色。由于香港汇聚着来自不同的地区的移民 (有来自中原的, 福建一带的以及潮汕一带) 以及原居民, 使得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具有多样性, 反映着不同地方的建筑特点。在建筑形式上, 有围屋、排屋等 (图6) 。[3]

这些古民居深刻地反映了当地文化的根源与发展, 对于外来游客而言, 无疑是凝固的文化和历史的展示, 古民居及古村落所经历的兴盛衰败, 都是郊野公园人文魅力的组成部分。

3.2 香港郊野公园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概况

对于香港郊野公园中的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状况, 笔者根据其利用方式的不同, 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继续作居住建筑用:如薄扶林郊野公园的薄扶林村 (图7) , 作为香港最早的原居民村落之一, 尽管随着经济发展常住人口逐渐减少, 但如今仍有许多村民居住于此。这类民居因居住需要, 一般都经过一定的翻新改造, 对其人文历史价值有一定破坏, 但具备生机与活力;

2) 改作其他建筑用途:如西贡东郊野公园中的上窑村原是一座客家古村, 现改造成民俗文物馆, 陈列着许多古旧的农具和生活用品, 为游客展现上窑村当年的风貌 (图8) 。这是较为积极的利用方式, 有效地发挥其文化教育意义。

3) 废弃:如林村郊野公园中田寮下村的客家排屋 (图9) 。这类古民居由于无人居住又缺乏管理, 容易受到侵蚀和破坏;但其潜在的利用价值还是很高的, 如若加以适当的保护和利用, 将可能成为郊野公园中重要的人文资源景点。

3.3 香港郊野公园古民居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对于香港郊野公园古民居的保护利用, 关键在于能否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又将其转化为积极的人文景观。

首先, 居民应树立保护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 愿意留在村落内居住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因此需要妥善处理土地以及建筑的产权问题, 对于私人拥有的老建筑而言, 屋主应当树立文化保护意识, 避免肆意改造和破坏。

其次, 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改造利用。对于郊野公园而言, 历史人文资源不仅是要保护, 而且更要将这些宝贵的遗产转化为游客能体验的人文景观。在保护的基础上, 进行功能的置换或更新 (如民居艺术坊、民俗博物馆等等) , 适当引入游览, 设立相关的教育展示设施, 这些都能为古民居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 香港郊野公园战争遗迹类型人文资源

4.1 香港郊野公园战争遗迹的人文特色

香港郊野公园的地理位置与自然地貌 (山林, 海岸等) , 使其具备了成为军事战略要地的条件, 如在山林中布置炮台和战壕, 在海岸设置防御海上入侵的碉堡的等等。因此, 在香港许多郊野公园中分布着为数不少的军事遗迹, 这些军事遗迹是郊野公园内重要的人文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军事遗迹就是香港“醉酒湾防线”1) 。

香港郊野公园军事遗迹记录的是当地的战争史, 其人文意义具有以下特点:

1) 影响深远。战争给人民身心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 人们难以忘记, 或者不应忘记那些历史。

2) 发生频率低。战争作为一种爆发性的历史事件, 必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其发生频率也不会高。因此留下的战争遗迹就显得十分重要。

3) 政治敏感性。由于军事遗迹所记录的历史是客观的, 包含了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 因此以不同政治立场来看待这些遗迹会有不同的想法。

香港作为一个海港城市, 遗留下来的军事遗迹, 包括了早期对抗海盗掠夺和二战时期抗日战争的军事设施遗址。目前, 香港郊野公园中的军事遗迹大多分布在近海区域, 主要是以碉堡、炮台、战壕等构筑物的形式被保留至今 (图10) 。

4.2 香港郊野公园军事遗迹保护与利用概况

香港郊野公园中的军事遗迹体量并不大, 主要由石块和混凝土等砌筑而成。根据保护的现状来看, 香港郊野公园内军事遗迹的保护利用状况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具有一定保护措施的军事遗迹:例如龙虎山郊野公园中的松林炮台 (图11) , 北大屿郊野公园中的六门炮台等 (图12) , 都有采取一定程度的修补或改造措施, 通过设置围栏以防止人为破坏, 以及一些日常的清扫等, 使得这些遗迹还能以较好的面貌供游客参观;部份留存遗迹旁还竖立了注释牌, 简述当时的历史。

2) 基本被废弃的军事遗迹:这类军事遗迹几乎是被完全弃置在郊野之中, 长时间缺乏必要的维护, 使得这些宝贵遗迹的状况令人担忧, 如香港仔郊野公园的古旧碉堡等 (图13) 。

4.3 香港郊野公园军事遗迹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战争遗迹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宝贵资源, 在世界各地都是受到很大重视的, 例如国内就有大量的“红色旅游景点”, 通过对人民战争中的一些遗迹和典故加以包装和宣传, 起到较大的教育作用。而在香港, 这方面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则显得相当“低调”, 这也许与当时英政府不希望张扬其侵略意图有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于战争遗迹的保护与利用应当被重视起来。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善:

1) 加强保护:安排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郊野公园中的军事遗迹;

2) 加强宣传:在相关导游图和宣传品中标示出军事遗迹的位置和简介, 方便游客查阅;

3) 加强展示:在遗迹处设立相关的教育指示牌和安全警示, 对军事遗迹加以必要的简述说明与历史展示。

5 相关郊野公园其它类型人文资源概述

除了以上三类主要的人文资源以外, 香港郊野公园内还有丰富的其它类型的人文资源, 如宗教建筑、生产工具、古陵墓等等。这些人文资源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郊野公园里面, 向游客展示着不同的历史和地方文化。

5.1 石器遗迹 (重要人类活动遗迹)

香港历史悠久, 其中香港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迹也是一类重要的人文资源。现已发现存在于香港郊野公园中的石器遗迹有两处, 分别是西贡西郊野公园的黄地峒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南大屿山郊野公园的新石器时代灰窑。

这两个石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差别较大, 南大屿山灰窑由于发现较早, 保护与利用的状况较为良好。相对而言, 西贡西的黄地峒遗迹[4]是在2006年才发现的, 虽然是香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但由于众多原因, 其保护与利用进度较为缓慢。

5.2 风俗文化

香港地区风俗文化众多, 但由于郊野公园现为政府规划用地, 以前的古村落居民多搬迁到市区, 所保留的风俗文化散乱各异, 留在香港郊野公园里面的风俗习惯并不多, 其中最广为人知就是“天后宝诞”与“太平清醮”。

“天后宝诞”于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举行, 届时市民多会去清水湾郊野公园的天后庙拜祭。[5]“太平清醮”又名包山节, 整个建醮期一连5天, 有“迎神”、“走午朝”、“超幽”、“送神”等祭祀仪式;其中飘色大巡游、醒狮与祥麒表演、抢包山最吸引民众, 是香港旅游发展局推介的一个主要节目。现在林村郊野公园里的林村每隔10年举行一次“太平清醮”。[6]

5.3 传说事迹

在香港郊野公园因传说事迹而较为著名的景点有4个, 分别是林村许愿树、新娘潭、钓渔翁山题诗和金夫人驰马径。

林村许愿树景点位于林村郊野公园, 传说该树本来是一棵大樟树, 并有伯公的神位, 树木其后枯萎为通心树;一位村民拜祭该树后其儿子学业有成, 所以逐渐吸引很多人到此许愿。新娘潭景点位于船湾郊野公园, 新娘潭位处树丛之中, 上有瀑布流水不断, 予人世外桃源的感觉, 加上相传新娘潭因一名新娘不幸溺毙而得名, 更能引发游人遐思。钓渔翁山景点位于清水湾郊野公园, 其山形势险峻、雄奇, 但景色却温婉而秀丽, 刚柔并济, 因此古时已吸引不少辞人赋客慕名而来。金夫人驰马径位于香港仔郊野公园, 因为第十七任香港总督金文泰在任时, 其夫人 (Marie Penelope Rose) 曾经常在这条道路骑马郊游而得名。[7]

对于这四个景点的保护方式, 笔者认为:林村许愿树在林村村内, 但因许愿宝牒太多致许愿树损伤严重, 因此建议加强村民的保护意识, 并且目前通过政府积极介入, 全力保育, 引入新的许愿树、树旁设置许愿池等多种方式进行保护;[8]而对于其他三个景点则采取极少介入方式为宜。

5.4 艺术品

香港郊野公园中存在的艺术作品类人文资源不多, 著名的有在清水湾郊野公园大庙湾天后庙后面的大庙湾刻石[9] (图14) 和南大屿山郊野公园的石壁石刻。大庙湾刻石记述了天后庙建庙的经过, 而石壁石刻大约是在3000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刻凿的。两者都是极具历史价值的重要艺术人文资源;现在都已经列入香港法定古迹, 由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保护管理, 其保护利用情况良好。

6 结论

作为亚热带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的一部分, 人文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在挖掘郊野公园地域特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强调野趣的郊野公园中, 充分利用现有的或潜在的人文资源, 可以为公园增添魅力。在调研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香港郊野公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 大部分人文资源的保护措施做得比较完善, 但是部分人文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待改进。如果郊野公园中能加强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提升郊野公园的文化沉淀, 郊野公园必有更丰富的景观内涵并能带给游人更愉悦的体验。

摘要:我国郊野公园的建设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本文选取国内发展相对完善的香港郊野公园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的方式探析香港郊野公园人文资源的特色与保护利用情况, 主要以水塘水坝、古民居、战争遗迹这三类人文资源为例分析香港郊野公园人文资源的特色与保护利用, 对今后国内郊野公园人文资源的特色挖掘与保护利用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郊野公园,人文资源,特色,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1]董晓峰.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6.

[2]吴欣, 贝尔纳·拉素斯.景观艺术家与理论家[J].风景园林, 2010 (02) .

[3]彭氏文化网.彭氏迁徙各地考究[EB/OL].http://pkxzym.17jzw.com/xxpmoban/moban/30/index_xxp.asp?xxpxddd=14180&xxpfir st=&xxpsecond

[4]张森水, 吴伟鸿.2006年香港考古重大发现——西贡黄地峒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10.

[5]维基百科.天后宝诞词条[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 i/%E5%A4%A9%E5%90%8E%E5%AF%B6%E8%AA%95

[6]维基百科.林村词条[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6%9D%91

[7]刘泽生.香港古今[M].广东: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8.

[8]维基百科.林村许愿树词条[EB/OL].http://zh.wikipedia.org/zh/%E6%9E%97%E6%9D%91%E8%A8%B1%E9%A1%98%E6%A8%B9

香港学前教育特色 第10篇

在实践中, 主题酒店必须通过特色文化来凸现市场, 文化主题一定要有差异性, 切忌重复和跟随大流。因此, 寻找特色文化、挖掘特色文化、设计特色文化、制作主题产品和服务, 是酒店管理者最重要、最具体、最花心思和精力的大事。在确立主题之前, 不能忽视所选择的文化主题是否与当地的环境相协调。在一些形象突出,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过于异类的主题会对城市形象造成冲击, 在形象推广中会产生互相抵消的效果。然而在那些文化单薄、经济发达的城市, 或者文化比较多元化的城市, 主题的选择有着很大空间, 而且对于创造城市文化和树立城市形象发挥有着重要作用。

2香港迪士尼主题酒店的简介

香港迪士尼酒店位于香港大屿山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内, 属五星级酒店, 以迪士尼浪漫梦幻为主题, 其设计采用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设计, 具殖民地特色, 在香港较为罕见。

3香港迪士尼主题酒店的主要特色

迪士尼酒店有许多特别之处, 其中一个重要特色就是酒店设计对其服务人群的需求考虑细致。酒店按服务区域划分, 功能上充分考虑到了游人的需求, 为客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另外, 迪士尼酒店的城堡装饰风格, 外形美观梦幻, 与迪士尼主题乐园的环境融为一体, 有深刻的文化主题内涵。其大堂可发现每一个建筑转角的地方, 都具有迪士尼动画主角的主题雕塑或符号, 连电梯的按钮都是米老鼠的笑脸。客房的主色调为浅蓝色, 墙面装饰运用了米老鼠的头像符号, 卫生间的洗漱餐具也是迪士尼主人公的装饰。除了酒店的内部装修风格值得称道外, 其后花园的打造也堪称佳作, 其中庭为对称式布局, 典型的法式庭院风格, 这种风格与酒店遥相呼应, 尽显童话世界之梦幻, 处于中庭中间的法式模纹植物景观统领整个庭院, 非常精致。走进模纹植被会发现这里是个微缩迷宫, 尽管以大人的身高可以预判出口的路线, 但对于孩子那里就是个神秘的天堂, 孩子在里面穿梭, 大人在高处俯视, 也会感到安全与有趣。

4主题酒店景观设计的特色提炼

4.1 景观设计的体系化

主题酒店的景观设计强调酒店整体的景观主题化, 必须围绕主题构建完整的酒店景观设计体系, 酒店硬景到软景的设计与组合应该围绕统一的主题开展, 各景观功能区、各种设计语言的细节传递都应能为深化和展示同一主题服务, 即围绕同一核心内涵, 利用酒店的全部景观空间来营造一种无所不在的主题文化氛围。

4.2 景观设计地域化

主题酒店的主题一定是与酒店所在地地域特征、文化特质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容。这里说的酒店所在的地域特征主要是针对酒店所在区域的市场地域性与其所在城市定位发展的地域性轨迹, 例如, 主题太过于超前, 脱离市场地域, 容易使项目建设远远超出当地的休闲市场消费能力。另外, 如果酒店的景观主题过于异类, 脱离了城市定位发展的地域性轨迹, 就会导致其酒店体验与根植于城市的温馨舒适生活气氛相反, 无法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4.3 景观设计的延展化

酒店的建筑通常会引入人类文明的某些基因, 使酒店从外型的建筑符号、装饰艺术等方面能够与传统酒店产生差异, 形成特色。景观设计也会借鉴建筑的设计手法, 在材料、构筑物、植物等空间界面及其它细节上, 强化整体文化景观对使用者的视觉感官、心理体验的冲击, 即利用文化的力量取得市场竞争的最终胜利。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种广义的概念, 包含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部。

4.4 景观设计的不可复制性

由于独特与新颖, 主题酒店能够形成一种轰动效应, 而且生命周期较长, 不易被模仿, 因为其所形成的特色和酒店所在地的城市精神有机融合, 品牌化力量会强化。再加上体系化的支撑, 景观特色具有强有力的支撑系统, 功能的影响力不会受到限制。因此, 景观不易被模仿和复制, 而顾客消费的定向选择逐渐会使其成为一种特性。这些因素都会让主题酒店的景观设计, 较其它类型的景观项目有更强的不可复制性。

5结语

随着旅游休闲时代与度假时代的到来,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特色主题酒店出现, 甚至会超出人类的想象。不论其是否被消费者接受, 只要是充满创意都应被设计师作为汲取营养的一个来源, 其前卫的设计理念及精益求精的细节设计, 也必然会为主题酒店的景观设计注入新的生命力。

摘要:主题酒店的主题一定是与酒店所在地地域特征、文化特质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如果酒店的景观主题过于异类, 脱离了城市定位发展的地域性轨迹, 就会导致其酒店体验与根植于城市的温馨舒适生活气氛相反, 无法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香港学前教育印象 第11篇

负责全程接待我们的是香港教育学院的袁慧筠博士。这位留着短发、身材瘦小的知性女士,近年来一直为将学前教育纳入香港15年义务教育而奔波,目前,她的努力已获得当地高层领导的重视。袁博士德高望重,为人低调、谦和。我们在香港的半个月里,她每天独自乘坐地铁,提前10分钟到达各个幼儿园等候我们。没有专车接送,也没有打车,她跟我们说地铁方便、准时且环保。面对学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袁博士都认真、细致、严谨地一一给予解答,没有丝毫怠慢或轻视,她的涵养、学识和风度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也让我们对香港学前教育的教师有了全新的认识。

职能引导惠民保障

据袁博士介绍,香港所有的幼儿园均属于私营机构,主要由志愿团体或私人开办,分为非营利性幼儿园和营利性幼儿园。政府部门不参与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只在职能上进行引导。这两类幼儿园的区别在于:非营利性幼儿园的年利润不能超过5%。非营利性幼儿园大多数是由教会和社会团体开办,因此,政府资助也更倾向非营利性幼儿园,对学前教育进行管理和规范也主要针对这一类幼儿园。非营利性幼儿园和营利性幼儿园有半日制和全日制之分,为使教育资源普众化,大部分幼儿园开设的都是半日制学前课程。

由于香港幼儿园的私立性质,因此政府对幼儿园的管理主要以提供一些附加服务为抓手,其中,学券制度就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学券制度以发放学券的方式,为3至6岁的香港幼儿提供学费资助,每年约有85%的学童受惠,具体做法是:以每位幼儿16 000港元为基数,根据当年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对学券额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后发放到每一所非营利性幼儿园。享受学券制度的幼儿园必须符合3个条件:一是非营利性质;二是开设本地课程;三是学费不超过规定上限。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内地的普惠性幼儿园。

精细管理高效利用

香港寸土寸金,因此,大多数幼儿园都很小。有的幼儿园开设在廉租房、私人房、小区综合大楼、商场等地,有的幼儿园占地面积较大,拥有独立的院落,但这样的幼儿园是极少的。由此可见,香港办园条件参差不齐。

我们参访的香港伟才国际幼儿园、香港创价幼儿园,不仅拥有一千多平方米面积的教学楼,还有户外游乐场所,跟内地的公办幼儿园差不多。而在小区综合大楼和商场开办的幼儿园,因地处繁华社区,楼房拥挤,故园所面积较小,加上受空间限制,大多数幼儿园没有大型户外游乐设施,甚至连最基本的户外活动场所和小型游乐设施都没有,幼儿只能在室内活动。

在香港,大多数幼儿园的多功能大厅既是家长的接待室又是教师的备课室,还是音乐表演厅、体能活动运动大厅、员工会议室。这种“一室多用”的做法,在香港幼儿园非常普遍,同时也令香港幼儿教师感到十分无奈和头疼,不过,因此所带来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利用空间的做法倒颇令人称道。例如,有的幼儿园能够充分利用多功能活动场地开展各项活动,活动时间安排精确到每一分钟,一环扣一环。这一点对于很多因为场地不足,但又为开展区域活动和小组活动而苦恼的幼儿园来说,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谦恭有礼注重诚信

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达。香港的幼儿园里则是一方宁静的乐土。在这里,从园长到教师、家长、幼儿,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平和亲切,谦恭有礼,说话时有礼有节,低调温和。

香港幼儿园的礼节教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同时融入了日韩民族的礼仪教育。笔者发现,幼儿园里的教师、幼儿、家长都彬彬有礼,早上入园,随处可以听到友好的问候声,如“老师,早晨(好)”“小朋友,早晨(好)”“×××妈妈,早晨(好)”。一天,笔者看到一个小女孩不小心踩到了一个小男孩的脚,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向对方说“对不起”。当地一位教师对我们说,香港幼儿园最基本的礼仪教育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如果你踩到了我,有可能是因为我阻碍了你,给你带来了麻烦,所以我也要说“对不起”。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幼儿在活动中发生争执的情况比较少,至少我们在参访期间没有看到过。当我们这些参访人员站在幼儿活动区入口旁观摩时,所有经过我们面前的幼儿都会有礼貌地用粤语说一声“唔该,借借”(谢谢,借过)。老师解释:虽然入口足够宽,可以让孩子自由出入,但孩子认为,由于他们的出入给你们带来了麻烦,所以要先致歉再通过。孩子们之间的交往亦是如此。有了如此细致的礼仪教育,孩子们极少发生争执也是情理之中了。

幼儿每天入园要在接待厅自行晨检,用体温枪测量体温,体温异常的幼儿自觉放弃入园,有打喷嚏或咳嗽症状的幼儿,家长会让孩子回家休息或戴口罩入园,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香港幼儿及家长的自律意识。

我们每到一所幼儿园,都有教职工给我们介绍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地主之谊尽善尽美。笔者发现,幼儿园里的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时既有耐心又高度负责。据了解,香港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普遍较高,他们讲究诚信,且非常注重个人操守。很多幼儿园没有专门的资料室和仓库,也没有保管员,老师们每天需要用到的教学用具、纸张、活动材料等,都放置在备课室里,大家根据需求随时取用。此外,幼儿园里所有的日用品也都放置在开放架上,从未有人因为没人管理而私自拿回家。

敬业乐业甘于奉献

香港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他们十分敬业且甘于奉献。不过,香港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每天早上8:30到园,做好准备工作迎接上午班的幼儿入园,中午12:00送走幼儿后,只有半个小时的进餐时间,12:30又要做好迎接下午班幼儿入园的准备工作。老师们亲自带班之余还要负责配班,几乎没有备课的时间。香港幼儿园实行分组教学,且班额较大,一个班级有30个幼儿,一节集体活动课至少要分成两三个小组,这就意味着,同一教学内容,教师要重复讲解两三次,这对于组织活动的教师而言,工作压力非常大。此外,教师们基本上全天都要待在班里,只有在幼儿午睡后或幼儿被家长接走后,才有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和备课,很多资料及文案的撰写都需要利用空余时间来完成,但他们都没有怨言。他们说,能够和孩子们在一起十分开心,这是他们的使命。香港幼儿教师的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敬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将对香港学前教育的印象和办学特点总结为四个词:人文、精细、素养、奉献,希望能为我们的学前教育提供借鉴。

(责编欧孔群)

香港教育印象 第12篇

尊重, 融于教育细节

在香港, 市民遵守秩序、说话小声、待人谦和、彬彬有礼, 这种群体性的生活样貌彰显了一个国际都市的文明风采。在学校, 对人的尊重则是我感受到的最动人的风景。

我所支援的两所学校活动空间很小, 容纳近40人办公的教员室过道狭窄, 一般只能一人通行, 我经常会看到两个老师互相点头谦让, 或一人站立一旁微笑等待, 如果有人不小心碰擦了对方或影响了对方通行, 不管对错, 都会脱口说出“sorry”;学生不仅是学习者, 也是学校文化的创建者, 请学生设计和布置校园文化墙是很多学校的重要活动;观课期间, 如果没有得到学生家长的书面同意, 则不可以随便给课堂录影, 因为涉及侵犯学生的肖像权;一场音乐会, 从顾问到节目编排、接待、家长表演联络、后勤服务等所有工作负责人以及每一个节目包括合唱等集体节目的所有演员名单, 均列在节目册上, 老师、学生、家长、校役, 每个人都在被他人尊重、被集体融入的体验中, 感受着生活的意义……

尊重, 见于常规管理的细节, 也源于对成功与喜悦的分享。

6月25日下午, 我有幸以评审委员的身份参加香港教联会举办的2011优秀教师颁奖典礼, 虽时间不长, 程序简单, 但我感慨良多。

简单致辞后的颁奖及得奖教师分享获奖感言环节, 令人十分难忘。大约颁奖至第三位老师, 忽见一中年男子手捧一大束鲜花走到获奖者身边, 司仪故作惊讶:“这是哪一位呀?”老师说:“这是我们的校长。”在热烈的掌声中, 校长与老师一起在闪光灯前开心地摆pose。接着, 又有一位女教师上台受奖, 一位满脸幸福的男士怀抱婴儿紧靠在她身旁。司仪故作不解地问:“这位抱着宝宝的也是校长吗?”台下一阵欢笑, 获奖老师有点羞涩地说:“这是我老公。”接下来, 一位校长带着两名学生, 手捧鲜花向获奖者祝贺;一位老师接受表彰时, 很急切地向台下的校长招手, 邀请他一起拍照;也有女士带着宝宝向教师老公祝贺;更有一位获奖老师带动全家一起上阵, 老公、儿子、女儿, 还有自己年迈的母亲,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 她深情地感谢一家人, 尤其是母亲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与鼓励。

颁奖礼之后, 举办方安排自助式茶点招待, 却并不见大家忙于品尝美食。原来, 每一位获奖老师都有一个亲友团参加颁奖礼, 其中有校长、同事、家人, 还有自己的指导老师。这时, 大家都忙着排队在大会标志前合影留念, 每个人的幸福都溢于言表。

一个我原以为很程式化的年度颁奖大会, 却因为有亲友同工的参与和分享, 演绎得如此丰富多彩而又感人至深。当一份成功的喜悦与人分享, 分享者感受到的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和被尊重的喜悦, 成功者享受的也已不仅仅是获奖的快乐了!

我们发现, 融于教育细节的尊重文化, 植根在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发达的文明体系中。在香港, 对人的尊重已化为生活习惯和行事准则, 并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例如, 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 其要求的严格甚至让我们感到了工作的不便。三月底, 我们阅读组负责面向全港老师进行“普教中的听说教学”专题分享, 需要引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教育局项目负责人要求我们将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所在出版社、页面等一并列出, 由他们征得出版社的版权同意书后, 我们才可以引用。专业分享之前, 我们制作了一张精美的ppt, 介绍阅读组的老师。为增加活动的亲和力, 我们特地将香港一位歌星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没想到, 教育局项目负责老师建议我们最好换一个背景音乐, 因为取得这位歌星的版权手续繁琐。无奈, 我们只好撤换, 代之以内地的一首歌曲。

发展, 依托差异照顾

尊重个体差异, 发展学生的不同潜能, 是香港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之一。走进香港学校, 我们发现“照顾学习差异”的理念已渗入学校课程管理和老师的课堂教学中, 如影相随, 处处可见。

依照学业成绩分班 (分组) , 拔尖保底。香港的中小学一般都会根据学习成绩分快、慢班, 实行分层教学。如:献主会小学每个年级均设一个甲班 (或称“精英班”) 和一个慢班, 其它学生均衡分班。精英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 每一学年根据学业成绩重新确定精英班学生人选。不同程度的学生, 使用相同的教材, 不同的是课业辅导内容。我问精英班的老师:“这样分班, 家长没有意见吗?”她说:“没有意见, 香港一直以来沿用英国的精英教育模式, 大家都习惯了。”我又问:“其它班级的老师没有意见吗?”她说:“也没有太多想法, 反正大家都习惯了。不过我们精英班的老师倒是压力蛮大, 担心学生考试成绩下降。”这就难怪在备课时, 她总会想到给学生补充一些拔高练习了。同时, 我也经常看到, 早会和午休时间, 在学生休息室里, 慢班师生补习忙碌的身影。

再如救世军林拔中纪念学校, 从四年级开始按学业成绩分班, 基本模式大致相同。学校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实行小班教学, 每班24人左右, 学生座位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块排列。学习小组实行组际同质, 组内异质的分组方法, 每个小组的孩子根据学习成绩, 按一号到四号的顺序进行编号。教学时, 根据需要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不同的活动。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反馈, 检视教学效果。

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同样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六年级学生每年升入中学时, 需要接受一次成绩检测, 此考试成绩直接决定该小学次年被分配到名中学的学生名额。初一新生每一年要为母校的弟弟妹妹而考, 为母校的声誉而考。

根据兴趣安排活动, 发展多元智能。每一所学校都会依托兴趣班的开设, 促进学生不同潜能的发展。如救世军林拔中纪念学校提出:“我们重视每个孩子, 他们都是上帝赐予的珍贵礼物:意即每一个受我们照顾的孩子, 我们都会把他们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包括身体、心智及灵性。”为此, 学校开设了课外和课后两种兴趣班活动。课外活动在周五下午进行, 开设有童军、桥牌、无火煮食、科学实验、非洲鼓、饰物设计等30多个小组;课后活动在午休和下午放学以后进行, 部分学生参加, 有创作舞、绘画及手工艺、数学奥林匹克等10多个项目。

双轨并行的差异照顾教育模式, 直面学生能力发展的快慢, 着眼于学生丰富多元的智能优势, 香港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演绎得直接、快捷、生动、多彩。

务实, 追求教育本真

香港作为经济发达的国际都市, 工作节奏快, 办事效率高, 其对工作实效性的追求同样见于教育活动的细节安排中。

11月26日下午, 我和献主会小学老师一起, 带领37位同学到荃湾参加全港第二十六届普通话集诵比赛。短短一个多小时, 我欣赏到了“裸诵”的精彩。

那天一共有十五所学校参加, 比赛分上、下半场进行。同学们穿着各式校服, 排着整齐的队伍陆续入场。进入场地, 发现这里是一个大会堂, 里面大概有一千五百个座位。我有点纳闷:这么大的地方, 为什么要将十五支队伍 (每个队伍有五十六人) 分上下半场进行比赛呢?孩子们分坐在两侧, 正对舞台的一大块座位全都空着, 大会堂中间过道高高的座椅上坐着一名报幕员和一位评委。比赛开始前, 尽管有一些谈论的声音, 但都是极小心的。提醒孩子们保持安静的轻柔的“嘘”声偶尔响起, 一块写着“安静”的提示牌不时在过道晃动。我不禁暗自赞叹:学生活动的会场, 原来也可以如此安静!

比赛正式开始, 在报幕员的指引下, 孩子们在舞台中央站好, 评委挥手示意, 然后按一下铃。此时, 没有配乐, 没有化妆, 甚至没有扩音器, 人们看到的是身着各色校服的孩子丰富的表情和简单的动作, 听到的是抑扬顿挫朗诵的童音。最后, 评委老师对整个活动进行点评, 并颁发奖状。献主会小学获得了铜奖, 在评审意见书上, 评委老师这样评价:“读来颇有气势, 尚能诵出诗之神韵, 某些段落再轻盈些, 更理想。结尾非常好!”

比赛结束, 我感觉整个活动不仅展现了学生的朗诵风采, 更体现出香港老师对活动实效的追求——只允许穿校服, 不允许化妆, 这就省去了互相攀比服装造型的心思和额外的经费开支, 校服虽然没有演出服那么鲜亮夺目, 但大方整齐的穿着更能展现一所学校整体真实的精神风貌;不允许配乐, 也没有扩音器, 表达出对朗诵本身自然真实的声音的突出与欣赏;会场安静的氛围为听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欣赏、学习的环境, 并对参与者是一次有效的遵守纪律的教育。

上一篇:盐酸吗啡片下一篇:杉木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