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图范文

2024-05-16

运用地图范文(精选12篇)

运用地图 第1篇

一、充分利用地图,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要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运用地图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能正确有效地使用地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启发学生分析和认识地图, 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得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经常看图的习惯, 激发他们运用地图的兴趣和积极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特征。地理特征是反映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本质属性的可能性, 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初级阶段, 是形成各种地理概念的前提。地理特征是对地理事物概括的认识, 它是在具体的地理事物上, 经过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要深入分析教材, 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上, 教师要从地图上认识地理事物入手,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特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 当我们讲到东北区的地形时,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东北区地形图。找出: (1) 北面和东面在中俄边界上, 有黑龙江、乌苏里江环抱;东南面和南面, 在中朝边界上有图门江和鸭绿江。 (2) 在这些大河的内侧, 兴安山地和长白山地大致构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 环抱着辽阔的东北大平原。启发学生从东北地区整体综合起来看。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特征,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先要使学生明了和掌握各种图例、符号及其意义, 然后通过最直观、最普通、最浅显的现象入手, 进行剖析得出结论。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 也可以使学生抓住地理特征进行分析以形成地理概念, 从而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的培养, 才能使他们能充分利用地图, 认识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独立地分析出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运用地图阐明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感知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 抓住规律, 找出成因。地理规律是地理演变和地理分布知识的深化和发展, 我们在讲授这种地理知识时, 应与地图紧密地结合起来, 建立确切的空间概念。从图上指出分布规律, 使这种分布规律落实到地理知识上, 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加深了对地图语言的理解, 提高了读图用图的能力, 以便更进一步从地图上汲取更新更丰富的地理知识。

二、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掌握识图方法

地图知识是地理知识最简明的表现形式, 是学习地理极为重要的工具, 特别是地图上的方位、比例尺、海拔高度、分层设色、图例、注记等内容必须使学生弄通、弄懂。不管是看普通地图, 还是看专门地图, 学生首先得掌握好与地图有关的这些基本知识, 并明确一些有关的地理概念。如果学生不知道经纬网的概念, 就很难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位的精确方法;不理解等高线、等深线, 也就无从知道分层设色地图是怎样表示地形的;不知道比例尺就不懂得利用地图进行距离测算;不知道等温线、等降水线, 不掌握一些图例, 不会看注记, 那么阅读气候图或其他一些专业地图就会感到困难。因此, 只有掌握了识图基本知识后, 才有利于掌握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 为运用地图创造条件,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

1. 讲清概念、明确定义。

如果概念不清, 容易使学生混淆, 酿成大错。因此概念一定要讲得准确, 符合科学性, 以免造成模糊。

2. 语言、教具要形象、直观。

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有助于学生获得具体鲜明正确的地理知识。

3. 要使学生认清主要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位置。

使他们认清这些地理事物位于地球上的哪一部分以及它和其他邻近地区地理事物的关系。教师上课讲述时必须善于指图或描绘略图, 点出某个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位置。指点大洲、大洋或国家时大致勾出轮廓, 指点山脉时须循着走向, 指点河流时须自上流指向下流, 指点交通线时须自起点指向终点, 指点城市时须指点在城市的圆圈上。

掌握读图用图的熟练技巧是跟掌握地理系统知识密切相关的, 没有一定的地图知识和地理知识, 阅读地图是根本谈不上的, 有了地图知识和地理知识才能了解地图的内容, 使地图具有生命力, 使地图的语言更加容易理解。所以,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打好坚实的识图基础, 才能逐步学会并掌握阅读地图、运用地图的本领。

三、加强识图练习, 提高应用地图技能

我们在教学中, 不仅考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还应充分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去努力学习, 并经过练习, 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技能。要使学生学会运用, 则必须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己练习。多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才能确实地掌握基本技能。在地理教学上,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更是如此。因此, 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好用图技能, 就必须在讲的基础上加强作业练习。基础知识的作业练习, 利用各种比例尺量算距离,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各种地形及计算相对高度, 利用已学过的各种符号注记填绘地图等。如根据地图上标识的符号、注记、河流流向等判断地势、地形及海岸特征;根据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 、地形、河流、大气环流状况等, 推断气候特点, 判断所属类型及分布规律;利用已学过的各种知识对自然条件作经济评价等等。

地图的运用教学反思 第2篇

面对很多地图很少文字的的新课本,如何能让学生既培养了能力,又掌握相关的知识?地图的应用非常重要,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使用熟悉地图。在日本的教学中,我多次用到地图,可以说,教学的每一步都有地图的影子。其中,有用的好的,但也有用的不够的地方。比如,一开始讲日本的位置,一副缓慢缩放的世界地图慢慢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一看这副地图就立刻知道,“哦,日本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很简单就解决了日本地理位置这一个教学内容。再比如讲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一副“板快运动图”就立刻让同学们对这一问题得出了正确结论。老师只需要稍加点拨,配上动画,就立刻解决了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当然,也有地图运用不好的地方。讲日本海岸线曲折,拿一副普通的日本地图就要让同学们归纳出“日本海岸线曲折”这一特点的确有些难度。其实,这一特点完全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在课本上沿日本轮廓勾画,他们一定会认为很难画。这时候老师再问,为什么很难画,因为线段弯曲,这便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日本海岸线曲折”这一特点。另外,在学生参与地图的运用方面也做的不够。其实很多内容,都可以请学生在老师的地图上完成。如果是由某一同学来指示地图,那其他同学的关注度,参与度都会高出很多。

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 第3篇

关键词 照本宣科 图文对照 观察能力 辅助地图 爱国主义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地理教学中仅靠文字叙述和语言讲解而不借助地图的帮助,要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概念,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是因为:“地图是将地理诸要素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并经过地图概括缩绘于平面上的图形,以传递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数量与质量的空间分布和联系以及时间的发展变化。”可见,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形成一个具体的空间概念;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研究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判断、对比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鉴于此,分析研究地理教学中,地图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地图,对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教学中,地图运用存在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色,是地理学科的灵魂,也是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工具。但是,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地图的运用存在着一系列异常严峻的问题。

(一)地理教学脱离地图,照本宣科

地理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被认为是“副科”,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思想上不重视地理教学,有的连教学时间也不能保证,出现“放任教学”的状况,进而发展到有些地理教师不深入钻研教材,照本宣科,单纯讲授地理教材中的文字部分,而忽视地图的运用。其后果是: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地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更无从谈起。有的学生中学毕业后,不会阅读地图、利用地图,甚至有的学生不会阅读日常生活中的卫星云图、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等。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已经到了令人反省的地步。

(二)教学挂图与地理图册联系较差

地理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课时少、教学任务重,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地理学科是小学科、副科,有些学校和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为赶进度,搞“满堂灌”式教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挂图的主导作用,忽视地理图册的辅助作用,单纯地讲授教学挂图,而不注意让学生从地理图册中查找到相关内容,忽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再者有的学生根本不会做供填图作业用的暗射地图,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将教学挂图与地理图册割裂开来,没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识图、读图、用图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地理教学对黑板略图、暗射地图重视不够

据调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对黑板略图、暗射地图重视不够的现象。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地理课,但是重视不够,有相当多的学校的地理教师不是专职的地理教师,有的甚至不是地理本专业毕业的,其地理知识素质的欠缺可想而知。可以想象他们对地图,尤其是地理略图的掌握、绘制更是无从谈起。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地理略图便从地理课堂教学中消失了。

在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另一个错误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地理教师对暗射地图重视不够。暗射地图是供学生填图作业用的,有的学校和地理教师不注意运用暗射地图,将其束之高阁,还有的地理教师为迎接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年度业务检查,临时抱佛脚:让学生突击完成暗射地图,或者干脆教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其后果是断送了学生的前途,学生识图、读图、用图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经验教训可谓是比较深刻的。

二、地理教学中,地图运用方法的探讨

原苏联经济学家巴朗斯基教授曾说:“地图能使人很容易地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很多篇幅来叙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可见,地图对学习地理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学地图是专供学校教学用的,我们按教学地图的功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可以把教学地图分为多种不同类型,这些地图虽然功用、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但却能相互配合,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教学地图体系。地理教学中,应当根据各种地图的职能不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利用不同类型的教学地图,共同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达到地理教育的目的。

(一)在地理教学中,图文对照,把阅读地图与讲授课本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地理课本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而地图则是用图式的形式来表达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者是有机结合、紧密配合的一个整体。因此,地图不仅是研究地理学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所以,我们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必须注意图文结合,把讲授课本内容与读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形象直观的地图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课本内容,而具体的教材文字有助于我们阅读地图。地图和地理课本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地图的应有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样,“死”的地图就会变成“活”的地图。

(二)在地理教学中,教给学生读图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挂图是大幅的悬挂地图,是传统的直观教学手段,是学校地图的统帅,主要是供教师讲课用的。一张挂图胜于千言万语,直观易懂一目了然。但教师不能把挂图挂出后就“万事大吉”了。出示挂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根据教材内容,共同观察分析教学挂图,从图上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要设法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调动学生思维,将生动的直观图像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教给学生掌握读图方法。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分析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人口图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观察、去发现图中的“隐秘”。

总之,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工具,地图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使他们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探究性地学习地理知识,并通过地图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使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作者简介:

运用地图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第4篇

一、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 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

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 做到图文兼顾, 手脑并用。历史地图要表现的是历史动态, 虽然普通的地图上的地理要素都简化了,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应尽快掌握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等基本要素。在具体运用历史地图时, 要根据历史地图的特点, 注意历史地图中:都城的位置和重要城市;重要战役的地点、各方活动范围和行军路线;历代疆域的东西南北四至的位置;边地各少数民族的方位;对外交通路线等。这一些都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人物的活动有着联系和影响, 在识图时要特别注意或适当记忆。

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 历史上的地名变化较大, 须使学生学会从新旧地名的对比并明确它今天的所在。否则, 这个空间概念还是不能被落实, 其所能取得的空间知识, 也就成为了悬空的知识。历史教学地图通过其特有的古今对照的表示方式,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七年级下地图册的《辽、北宋、西夏形势》一图中, 除都城上京外, 在辽的区域内还有几个地名:中京、东京、西京、南京。它们究竟指今天的何地?在看到图中各点位所附的今名对照后, 人们便会了然:东京指辽阳, 中京指宁城西南, 西京指大同, 南京就是今天的北京。

在读图中还要注意历史地图前后、古今联系和比较。这对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向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在地图讲解中, 充分利典型地图进行讲解, 以此来提高学生如何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如把秦的疆域、汉的疆域、唐的疆域及清前期的疆域进行比较, 就可以看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的过程。

二、以图叙史的表达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历史地图在新教材中占有大量的篇幅, 其内容是包罗万象, 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启智创新提供了条件历史地图对教学内容的反映是以文字的描述,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他需要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历史地图所蕴涵的丰富信息, 以形象的语言祢补历史地图缺乏可感性的不足。

例如:我们在讲《鸦片战争》时, 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呢?可利用地图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让学生读懂“英国的扩张方向”、“英国及殖民地”、“英国工业产值”等重要信息, 描述英国的殖民扩张以及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迫切需要更多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自然的得出英国的矛头当然会指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

在学习《中国历史》 (川教版) 八年级上册中《红军长征》一课过程中, 红军长征的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 师生共同探讨利用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不仅会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训练提高学生以图叙史的表达能力。在课前学生分组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一组同学准备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典故事, 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等;一组参照历史地图册和收集到的地图, 自己绘制一幅红军长征图。在课堂上两组同学利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叙述长征的历程, 并讲述经典故事。史图结合, 在训练和提高学生以图叙史的能力上, 让学生沿着红军的足迹——重走长征路,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认识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接受精神洗礼。

三、构建历史时空思维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掌握基本历史知识过程中, 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如何理解与正确运用战略地图-01 第5篇

1战略地图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工具,平衡计分卡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绩效评价工具,一般来说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先导,也是很好理解与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战略地图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时间序列性,它对企业的平衡计分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平衡计分卡是重要的绩效评价体系,它与战略地图的相互结合使用,可谓双剑合壁,天下无敌了。下面我们主要谈一谈如何理解与正确运用战略地图,战略地图如何与平衡计分卡结合起来使用的。

1、战略地图的概念

战略地图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与平衡计分卡相比,它增加了两个层次的东西,一是颗粒层,每一个层面下都可以分解为很多要素;二是增加了动态的层面,也就是说战略地图是动态的,可以结合战略规划过程来绘制。

2、战略地图的与平衡计分卡的关系

战略地图是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目标(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层面、学习与增长层面)为核心,通过分析这四个层面目标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

3、战略地图的简介

战略地图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通过运用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等无形资产(学习与成长),才能创新和建立战略优势和效率(内部流程),进而使公司把特定价值带给市场(客户),从而实现股东价值(财务)。

4、六步绘制企业战略地图

第一步,确定股东价值差距(财务层面),比如说股东期望五年之后销售收入能够达到五亿元,但是公司只达到一亿元,距离股东的价值预期还差四亿元,这个预期差就是企业的总体目标;

第二步,调整客户价值主张(客户层面),要弥补股东价值差距,要实现四亿元销售额的增长,对现有的客户进行分析,调整你的客户价值主张。客户价值主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总成本最低,第二种价值主张强调产品创新和领导,第三种价值主张强调提供全面客户解决方案,第四种是系统锁定;

第三步,确定价值提升时间表。针对五年实现四亿元股东价值差距的目标,要确定时间表,第一年提升多少,第二年、第三年多少,将提升的时间表确定下来; 第四步,确定战略主题(内部流程层面),要找关键的流程,确定企业短期、中期、长期做什么事。有四个关键内部流程:运营管理流程、客户管理流程、创新流程、社会流程;

第五步,提升战略准备度(学习和成长层面),分析企业现有无形资产的战略准备度,具备或者不具备支撑关键流程的能力,如果不具备,找出办法来予以提升,企业无形资产分为三类,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组织资本;

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地图;能力;信息;知识

地图是地理的工具和基础,可以说没有地图学就没有地理学。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将地图应用能力确定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四项主要知识与技能之一。我国现行的几版新教材都充分地体现了地图的重要作用。作为地理教师,是否能体现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宗旨,把地图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侧重于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这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地图是一种工具,重在应用,虽然利用工具需要了解工具,但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工具而忽视它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地图应用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地图应用能力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学会读图;第二步学会绘图;第三步学会用图。

第一步学会读图。读图,是指学生拿到地图就能迅速准确地查找地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学生要达到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经过认图、讲图、指图的训练才能达到读图的水平。

认图。刚上初一的学生要认复杂的地图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对图画印象深刻,当他们初次学习地图的时候,很容易与图画相混淆(主要是大比例尺地图)。因此在学生学习地图三要素之前,区别常用地图与图画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地形鸟瞰图”和相应的“分层设色地图”,我是从三个方面区别常用地图与图画的。一是视角的不同。地图通常是垂直投影(大比例尺图),图画多是从其他角度看的,并且由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二是表示方法的不同。地图是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地理事物,用等高线或者不同颜色来表示地形,图画是用形象表示事物,用明暗来表示地形。三是地图严格的比例尺。在同一幅地图上所有地理事物通常用统一的比例尺缩小,图画上的事物通常不会统一比例尺。区别的目的在于认识,在区别的基础上学习地图知识会容易得多。让学生认识常用地图,了解地图的一般类型和用途是学生读图的基础。

讲图,是老师利用挂图或板图,进行仔细讲解。例如,在讲“大洲和大洋”一课时,老师利用“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先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然后让学生说出东半球有哪些大洲,西半球有哪些大洲;哪几个大洲分别从什么方向围成了哪个大洋;各个大洲分别在哪些方向,濒临什么大洋。

指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到的重要地理事物,必须经常要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并尽可能地说明它们的经纬度,附近有过去学过的地理事物或重要的地理事物,要求指出它们的相对位置。

读图训练看似简单,但它需要不断重复,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步绘图。绘图是学生应用地图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中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有限,我们应该将这一训练项目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始终。绘图可以由简到繁,先从填空白地图开始。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空白的中国和世界的轮廓图,讲到需要填图的地方就让学生准确地填在空白图上。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掌握了比例、方向等基本技能,可以绘制环境熟悉的平面地图,例如,校园、居民小区等。当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绘图技巧,就可以绘制多种要素地图了。例如,以城市简图为基础,绘制学校分布、商业分布、工业分布图,学生们采用自己设计的图例,用不同的颜色精描细画,形成一幅幅漂亮的地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绘图的积极性,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绘图的能力。

第三步用图。实际上是综合性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地图知识和技能后,必须适时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地图应用能力训练。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按图索骥”。学生需要从地图上直接获取各种地理信息,并用地图指导实践。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我是这样做的:在学校地图上选取A、B、C、D四点,放置不同的物品,将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A、B、C、D四点,并进行物状描述。本项训练要求学生读图迅速准确,线路设计合理,行动中方向判断准确。

二是用图表达。即简单编制地图。在学生完全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绘图技巧的基础上,把地理事物用图表达出来,是创造的过程。我要求学生在校园平面图的基础上分小组编制校园植物分布图和清洁区分布图。在编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测量、自己设计图面,完成作品后,按科学、准确、美观的标准进行评比,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样训练,学生热情高,综合性强(物理知识、美术知识、地理知识、协作精神),学生收获大。

三是依图说理。所谓“理”是指事物的分布规律及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达到依图说理的水平,是地图应用能力的最高体现,老师的训练应该是从说“简理”到说“繁理”的渐进过程。例如,在复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时,我要求学生用16开白纸将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三级阶梯,主要河流,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绘编成中国自然环境图,要求说明:①山脉与地貌单元的关系(山脉组成地形的骨架);②地势与河流的关系(地势影响流向);③降水量与海陆位置的关系(距海洋越远降水越少)。还可以进一步引申:这种自然环境与我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为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东西。

总之,地理教学应该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但地图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有的放矢,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7篇

一、地图的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教地理, 学地理, 都离不开地图, 这是地理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教材, 是地理学科的骨架。是学生汲取重要知识的源泉。它不仅是地理学科研究重要对象, 也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手段, 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阅读和使用地图, 可以获得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联系、地理原理和地理成因、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动态变化等信息。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因此, 教师要重视地图教学, 重视利用地图解决地理教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都会学生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 掌握填写简单地图的技能, 培养学生观察、记忆、空间想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 可以使地理教学更直观、更生动具体, 地理概念更简单、更深刻, 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 是地理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和注意事项

怎样阅读地图呢?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 耐心细致、按三个步骤阅读地图。

1、看图的标题。

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 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 图片大量增加, 分散到各章节中, 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 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地图。

2、看地图图例, 地图注释。

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 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 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 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 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 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 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3、看地图内容。

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 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 教师再归纳总结, 并适时板书, 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 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地图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具, 它的作用是有讲究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1) 教学挂图在悬挂时要遵循“左图右书”, 兼顾全体的原则。地图要尽可能悬挂在醒目显眼的位置, 让全体学生都看得清楚, 与图有关的板书应写在图的右侧。 (2) 教师指示地图要准确到位, 不能只示意大体方位, 让学生产生模糊的印象。 (3) 地图的方位要用“东西南北”, 而不可随口称作“上下左右”。 (4) 教学挂图往往会兼顾全国各地, 内容繁琐, 种类繁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地域的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去选用地图。不分青红皂白的只要是相关挂图就给挂上, 教学重点、难点突出不了, 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指南针

1、运用地图教学气候

事例一:我先教学生看非洲地形图, 结合已有知识, 提出影响埃及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待学生回答后又教学生看非洲一、七月气温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说出埃及气候的特征。学生看到埃及一月平均气温是10℃-20℃, 七月平均气温大部分是30℃-40℃, 说明埃及气温终年很高。在年降水量颁布图上, 看到埃及年降水是200毫米以下, 大多不足50毫米。这样得出结论埃及的气候是终年炎热, 干燥少雨;除北部地中海少沿岸属地中海气候外,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2、运用地图教学水文特征

事例二:首先叫学生看到中国地形图, 对照中国流域的划分图, 认识了秦岭、淮河南北河流的名称后, 再看一月气温图, 学生能够看出秦岭——淮河一线与0以等温组大体一致, 秦岭一淮河以北一月气温在0以下, 以南在0以上。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得出家样的结论:“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结冰, 结冰期向北逐渐加长;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冬季不结冰。”又教学生看“中国各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 学生从图上理解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降水量集中夏季特别明显, 这样就认识到, 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 以南的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小的特征。最后再教学生看“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在图上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与秦岭——淮河大体一致;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 以南在800毫米以上。这样就认识到“秦岭——淮河河流水量小, 以南水量大的特征。最后启发学生思考河流含沙量的问题, 由老师讲述秦岭——淮河南北含沙量大小问题, 并总结南北河流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教学多用性

地图册或书上的地图, 往往是一幅有很多用处, 物别是全洲或全国性的地形图, 气候图、政区图, 都是经常要用到的。例如:“中国地形图”, 不仅廛中国地形要使用它, 就是廛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农作物的分布以及工业、交通、人口和民族的分布, 及至区域分论的地形、气候、交通、城市进都要使用它。

书上有些插图, 虽然不是经常用它, 但有时讲到后面有些地方也要使用。例如“降水、气温的各月变化”讲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和河流的水文特征都要使用它。

4、运用地图教学旅行

如讲中国的位置和疆域后, 叫学生看有关地图 (地形图或政区图) 依次说出:从鸭绿江口起, 沿我国疆域边界走一周, 要经过哪些领国和海洋?讲农业、工业和交通后, 叫学生看着全国政区图说:从秀山出发到北京、上海和广州, 从火车要经过哪些铁路、河流、省和重要城市?经过哪些地形区、热量带和干湿地区?通过这样的“地图旅行”, 学生通过思考和练习, 把新旧知识都联系成为整体, 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看图思考。讲了一个地区或国家之后, 可提出一系列的思考题, 让学生看图回答。如讲了亚洲之后,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亚洲有哪些国家内陆国?哪些国家临海洋?哪些国家在什么半岛上?这些国家境内属什么地形?哪些国家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哪些国家在热带季风区?哪些国家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哪些国家在大陆性候区?我国周围有哪些国家等。

灵活运用地图,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第8篇

一、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他们对地图的认识还不完善, 所以, 往往不习惯用图。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从课文入手在地图上进行地理事物的定位, 同时借助地图把课文描述的地理对象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市、交通线等在头脑中形成地理分布的观念, 就是将文字形式转化为地图形象语言的过程。

地图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学会正确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 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

1. 以文释图。

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条件下, 对一张新的图像进行观察、阅读、分析、掌握和完善的过程, 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以文释图一般分三个层次, 一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 得出有规律性的知识;三是能够把图像中有联系的事物, 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得出正确的结论。

2. 以图释文。

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或图表, 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 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同时, 这也是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一节中, 采用地理示意图, 可以把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既降低了知识难度, 又便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工业布局原则的内涵。

3. 以图释图。

指用一张新图来表述原图。建构主义者的创始人瑞士的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 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 地理学科的教学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 转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上来。培养学生以图释图, 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而能够做到以图释图, 就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 灵活的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对学生中新颖、独特、奇特的创造性想象,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巧用地图, 提高高三复习效率

学生通过高一、高二两年对地图的运用养成习惯以后, 到高三学生就会把用地图当成他复习的常用方法, 基于高三复习时见到的地图要比高一、高二学习时的地图形式更多样、更复杂。学生在复习时应掌握一些读图和用图的方法。

1. 教给学生各类地图的阅读方法。

在第一轮复习完后, 将中学地理课本上的图分以下几类:等值线图、分布图、区域图、示意图、统计图、专题图等。分别教给学生各类地图的判读技巧, 并总结每类图可能有哪些方面会被考查。如等值线图就包括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等。但是平常见得最多的是前三类。等值线图阅读中应抓住这几点:等值线的疏密、等值线的弯曲、等值线呈闭合曲线时的现象 (中心数值比四周大或小所表示的地理现象) 、等值线数值大小的排列方向、图中的极值、某条或某几条等值线的延伸方向等。

2. 让学生学会用地图、示意图解释地理现象, 归纳所学地理知识。

教材中列表形式的气候知识难以掌握和记忆, 可以引导学生画一幅气候分布模式图, 并和气压带风带图相对照, 直观形象, 易于理解。让学生学会画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 (侧视图和俯视图) 。让学生理解图上的几个关系 (极圈与回归线、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极圈) 和几条重要经线的时刻, 这样学生在做地球运动方面的题时就会有很大突破。

地理联系框图是归纳许多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描述、概括、理解各地地理事物 (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 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用地理框图把教材中有关分散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组合成联系框图, 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还可通过图文转换训练,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地壳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可以用一个图归纳。

3. 用区域图把中学地理自然、经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

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9篇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学会读图;第二步学会绘图;第三步学会用图。

第一步学会读图。读图, 是指学生拿到地图就能迅速准确地查找地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学生要达到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经过认图、讲图、指图的训练才能达到读图的水平。

认图。刚上初一的学生要认复杂的地图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对图画印象深刻, 当他们初次学习地图的时候, 很容易与图画相混淆 (主要是大比例尺地图) 。因此在学生学习地图三要素之前, 区别常用地图与图画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地形鸟瞰图”和相应的“分层设色地图”, 我是从三个方面区别常用地图与图画的。一是视角的不同。地图通常是垂直投影 (大比例尺图) , 图画多是从其他角度看的, 并且由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二是表示方法的不同。地图是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地理事物, 用等高线或者不同颜色来表示地形, 图画是用形象表示事物, 用明暗来表示地形。三是地图严格的比例尺。在同一幅地图上所有地理事物通常用统一的比例尺缩小, 图画上的事物通常不会统一比例尺。区别的目的在于认识, 在区别的基础上学习地图知识会容易得多。让学生认识常用地图, 了解地图的一般类型和用途是学生读图的基础。

讲图, 是老师利用挂图或板图, 进行仔细讲解。例如, 在讲“大洲和大洋”一课时, 老师利用“大洲和大洋”分布图, 先讲清哪个是东半球, 哪个是西半球, 然后让学生说出东半球有哪些大洲, 西半球有哪些大洲;哪几个大洲分别从什么方向围成了哪个大洋;各个大洲分别在哪些方向, 濒临什么大洋。

指图。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提到的重要地理事物, 必须经常要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 并尽可能地说明它们的经纬度, 附近有过去学过的地理事物或重要的地理事物, 要求指出它们的相对位置。

读图训练看似简单, 但它需要不断重复, 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步绘图。绘图是学生应用地图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中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有限, 我们应该将这一训练项目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始终。绘图可以由简到繁, 先从填空白地图开始。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空白的中国和世界的轮廓图, 讲到需要填图的地方就让学生准确地填在空白图上。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学生掌握了比例、方向等基本技能, 可以绘制环境熟悉的平面地图, 例如, 校园、居民小区等。当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绘图技巧, 就可以绘制多种要素地图了。例如, 以城市简图为基础, 绘制学校分布、商业分布、工业分布图, 学生们采用自己设计的图例, 用不同的颜色精描细画, 形成一幅幅漂亮的地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绘图的积极性, 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绘图的能力。

第三步用图。实际上是综合性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地图知识和技能后, 必须适时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地图应用能力训练。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按图索骥”。学生需要从地图上直接获取各种地理信息, 并用地图指导实践。训练的方法有很多, 我是这样做的:在学校地图上选取A、B、C、D四点, 放置不同的物品, 将学生分成四组, 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A、B、C、D四点, 并进行物状描述。本项训练要求学生读图迅速准确, 线路设计合理, 行动中方向判断准确。

二是用图表达。即简单编制地图。在学生完全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绘图技巧的基础上, 把地理事物用图表达出来, 是创造的过程。我要求学生在校园平面图的基础上分小组编制校园植物分布图和清洁区分布图。在编制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测量、自己设计图面, 完成作品后, 按科学、准确、美观的标准进行评比, 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样训练, 学生热情高, 综合性强 (物理知识、美术知识、地理知识、协作精神) , 学生收获大。

三是依图说理。所谓“理”是指事物的分布规律及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达到依图说理的水平, 是地图应用能力的最高体现, 老师的训练应该是从说“简理”到说“繁理”的渐进过程。例如, 在复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时, 我要求学生用16开白纸将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三级阶梯, 主要河流, 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 绘编成中国自然环境图, 要求说明: (1) 山脉与地貌单元的关系 (山脉组成地形的骨架) ; (2) 地势与河流的关系 (地势影响流向) ; (3) 降水量与海陆位置的关系 (距海洋越远降水越少) 。还可以进一步引申:这种自然环境与我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为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训练, 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东西。

浅谈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 第10篇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 准确再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地图是地球表面全部或局部地区的缩影, 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等, 都可以用地图来加以显示。地图的基本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在地图上准确的了解地理事物在实际地区中的空间分布。比如国家之间的相邻位置, 河流的流向, 山脉的走向等。以使学生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在头脑中对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形态有一个宏观的印象。

2. 可以把零散的地理事物条理化。

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 条理化, 能够清晰的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 使一些复杂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化繁为简, 转难为易, 便于理解。例如:“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示意图”能较直观的表示出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的原因、规律和结果, 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的过程。这样, 对于教师教学, 学生接受知识都有很大帮助。

二、怎样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地图

以高考一轮复习《世界地理》——南亚为例来说明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地图。

1. 选图合理。

在进行这一专题的教学时, 首先选择的地图应该是“南亚地形图”, 这幅图让学生了解南亚的三大地形区、河流、岛屿等等一系列知识;其次应该选择的地图就是“印度工农业分布图”, 这幅图可以让学生知道印度的主要工农业分布及最优区位选择等一些知识;第三选择的地图应该是课本中的插图, 其中包括景观图印度的“泰姬陵”等。

2. 挂图及时。

要在恰当的时候挂图, 太晚不能达到利用地图的效果, 太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讲到南亚的三大地形区时, 前两三秒把南亚地形图挂出来。用完某幅地图之后, 如果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与该图无关, 则应取下图, 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过程中, 如果教师挂出的地图在学生地图册中也有, 则应让学生取出地图册, 伴随老师的讲解在地图上落实讲解内容。

3. 指图科学。

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教学挂图的指图。在指图时, 对图上的点状符号, 如南亚的城市, 应指在其符号上, 而不应该指在它们的名称注记上;指线状符号, 如恒河及各支流时, 指图杆应从上游移动到下游;指面状符号如印度河流域范围时, 应把指图杆沿其外围境界环绕一周, 使学生形成区域形象的整体概念。而对于其他教学地图的指图, 如地图册、课本插图、填充图册和地球仪等, 在指图时, 地图的主题部分应该面向学生, 老师应站在不阻挡学生视线的地方用指图杆对这些地图上的内容进行指点。

三、合理使用教学地图对学生、教师的作用

1. 对学生的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 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通过阅读地图归纳区域地理特征, 概括地理演变过程, 既有利于发展地理形象思维, 又有利于发展地理逻辑思维。 (2) 有利于加强地理知识的记忆。运用地图, 可以发动各种感官参与记忆。学生在参与知识的感知和识记的过程中, 各种感官的神经中枢都参与, 就可以有效地增强识记的效果, 最大程度的减少遗忘。调动学生用眼看、用脑记、用手书、用耳听, 要求学生在图上看、在图上找、互相提问、填充空白图等, 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识记, 提高记忆效果。

2. 对教师的作用。

(1) 教师进行教学的形象教材和直观教具。教学地图色彩鲜明、层次清晰、符号生动, 它既有符合地理教学需要的栩栩如生的地理事实, 又有体现地理事象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2) 起到教师授课提纲的作用。在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活动中, 地图还可以起到教师授课提纲的作用。特别是在空间特点极为明显的课题。

四、总结

在课堂上使用教学地图的目的, 是要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地图册或课本地图中找出相应位置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地理对象,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因此必须注意挂图与地图册、课本插图等的配合。只有通过教师示范性的指图和分析辅导学生掌握独立运用地图册和课本地图的技能, 培养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识记, 并根据地图结合教学内容, 向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概括的说, 地图是我们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合理、正确的在课堂中使用各种教学地图, 是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必须重视的一项技能。

摘要: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 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怎样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学地图以及合理使用教学地图对教师和学生的意义等三方面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地图与地理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地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11篇

一、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学习历史时,要求记忆的地理概念、地名非常多,很多同学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适当运用地图,使其形象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学习《战国七雄图》时,关于如何记住七雄地名学生展开了讨论,有学生提出“顺时针记忆法”,即“燕齐楚秦在表面,时针就是赵魏韩”;有学生提出“时间记忆法”,即齐(三点钟)、楚(六点钟)、秦(九点钟)、燕(十二点钟)、赵魏韩(六点半);有学生提出“方位记忆法”,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学习《秦朝的疆域》时,学生认为可以用“+”对秦朝四至进行形象记忆。学习《清朝的疆域》时,学生认为可以用“*”字型加以形象化。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地图,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的记忆能力就会随之提高。

二、运用地图,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

训练学生有机地运用分析与综合、概括历史事实,并从中比较历史事实异同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需要。通过比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例如讲到世界史的“新航路开辟”,就与中国史的“郑和下西洋”联系起来。教师上课时出示《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两幅地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美洲两次航海的背景、条件、目的、影响、意义、规模、技术、路线、时间等方面有何不同。学生们仔细研读地图,积极思考,根据航海线路得知,郑和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最终到达美洲。郑和远航前后达28年,共7次。且郑和下西洋时间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从航海规模来看,郑和每次海船数量有200多艘,最大海船长151.8米、宽61.6米,出海人数最多时达27800人。而哥伦布海船最少一次3艘,最多一次17艘,最大海船长24.5米、宽6米,出海人数最多一次1000多人。在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年的纪念日,一位印第安领袖谴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日子。”有一录像片段这么描述郑和:“他更像是一位亲善大使,而不是舰队司令,或是商队老板。”通过以上有关航海规模、影响的比较,学生们了解到:郑和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他是和平的使者,他的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而西洋人开辟了新航路,却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600年前的伟大壮举,有关部门制作了比大号宝船缩小628倍的《郑和七宝宝船》,并作为厚礼赠送给访问大陆的连战、宋楚瑜先生。这尊七宝宝船一方面是600年前中华民族强盛的缩影,另一方面在今天也寄予了所有中国人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望。通过比较,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更激起了学生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但通过两者影响、意义的比较不难发现:自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以来,东西两半球开始相互连接,从而启动了全球一体化的漫长进程,世界日益形成一个整体。而郑和航海并无航海探险、开辟新航线的经济动因,只是一种宣示威德于四方的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和平远征。它还给明朝造成巨大经济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悄然结束。通过以上两幅航海地图的比较,学生们通过交流和思考,纷纷表示:历史是过去和现在的对话,今天我们谈古论今,应该以史为鉴,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大洋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21世纪的我们将亲身参与和见证中国和平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随时指导学生把类似地图进行对比,养成一种习惯,学生们的比较能力肯定会有显著提高。

三、运用地图,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基本环节,历史地图的教学运用不能局限于单个点面要素的掌握上,应注意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共性与个性、局部与整体之间多方位关系的认识,把图形知识联结成整体的立体知识。例如讲《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时,问:194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战略反攻,为什么首选在大别山区?笔者先让学生通过地图分析大别山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原地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之地,北临淮河,有重要铁路陇海线通过,南临长江,东面是南京,西面是武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况分析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国统区心脏边沿,南扼长江,东面威胁南京,西面威逼武汉。此时,国民党主力集中在山东和陕北,形成哑铃分布,挺进大别山,势必严重威胁国民党的统治,迫使其进攻山东和陕北的部队回援,为我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和把战场转移到国统区打下基础。这就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党选择大别山为首攻方向的决定因素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不是敌人力量的薄弱。例如讲解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如何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一正确方针,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进行分析,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如下结论:①从图上看,对广东革命根据地正面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吴佩孚,所以首先要解除这个威胁。②攻打吴佩孚时,南方革命军可以与西北方的冯玉祥国民军遥相呼应,形成夹攻的态势。而如果先攻打孙传芳,则吴佩孚、张作霖以及以上海为侵华基地的帝国主义国家可能会迅速联合加以干预。③从地理位置方面考察,可以利用长江顺流东下,形成包围孙传芳的态势,聚而歼之。这可以引用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上太平天国顺流东下直取南京作为例证,增强说服力。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注意左图右史,史地结合,就能使学生易于学、乐于学,增强其分析能力。

四、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综合多种学科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力。究其原因,缘于教师的单科思维模式。因此,要把地图教学引入历史课堂,教师必须首先更新观念,认识到地理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对地理知识的讲解重在讲清其对历史的影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启发学生进行新认识,让学生思考,让他们畅所欲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注重从地理角度分析其对历史的影响,打破单科思维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本中的一些地图加以深入研究,就能够运用它来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其综合多种学科知识的能力。例如讲日本袭击珍珠港时,笔者先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讨论日本为什么能偷袭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学生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然后,笔者出示两幅地图,一幅是《日本偷袭珍珠港进军路线》,另一幅是《世界洋流气候图》。然后让学生思考:日本选择的航线对航行是否有利?日本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航线?学生仔细研读地图,发现这条航线处在北太平洋暖流流经的地区,洋流由西向东,有利于航行。但这条航线处在西风带,强劲的西风使海浪汹涌,不利于航行,特别是大型舰队的航行。总的来说,这条航线对航行是不利的。但这正好对美国人具有麻痹性,而且这条航线又避开了中途岛美军的监控区,使行动更加隐蔽,正好符合偷袭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在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时,指导学生从多种地理因素出发,全方位思考,形成全面、综合探究问题的能力。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叶圣陶曾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倘若我们教会了学生识图、读图、用图的本领,教会了他们向课本求救的方法,就使他们懂得了“地图是学习的工具,课本是自己的老师”这个道理,就等于把探求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将是十分有益的。

运用地图 第12篇

理读;地图;运用

教地图是地理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围绕学图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填涂地图等教学、环节有效勾圈地图、地培养绘制地中文一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阅读地图是运。用地图的最基培刘/本环节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形象思维养在发展之中美依然占主要优, 因势, 而逻辑思维能力尚此直观性教学对于激学理解教材内容有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准。在地确的生种类型的理教学中, 地图作为直观教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 既可以阅读各运开拓学生思路地理知识留下深, 刻的印象又能使学。例如在阅生对所学的用读地区图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地的种类生根据、地势的高低起伏地图的颜色来判断、山河的走向该地区地形图以等。及海陆位置和地形等要素根据图中的比例尺和经纬, 就可以度数据, 的距离和时差等大致判断出该地, 另外还可以根据图中区任意两点间的直线能该地区的资源配置和工农业生的工农业和资源的图例符号等, 分析产现状力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

联系国际国内的焦点和热点, 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前几年我

国发生了汶川地震和青海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关东———东北地发生了9级强震和海啸, 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也发生了泄漏, 引起了一些民众的恐慌, 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抢购碘盐预防核辐射的闹剧,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地理知识来讨论和交流, 让学生理解这些地震的形成原因, 并运用地震带分布图的知识来解释这些地震发生的原因。由于日本岛处于太平洋和欧亚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地球的不断自转和公转运动造成了两大板块的碰撞和挤压, 造成了日本这个岛国的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这次大地震就是属于逆断层型地震, 形成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太平洋板块断层的移动俯冲入日本海沟的下方, 向西侵入了欧亚板块造成的, 那么人们最担心的核电站泄漏事故主要对那些地区有重要影响呢, 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日本周围的春季季风大气环流图和海洋运动环流图, 日本由于核事故释放出的碘131等有害的放射性物质首先向东扩散, 受影响的首先是日本本土和大洋彼岸的美国和欧洲, 而对于离日本很近的韩国, 朝鲜和中国影响甚微, 虽然受降水影响, 我们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和蔬菜中检测到了核发射性物质, 但由于在扩散过程中, 不断的衰变和沉降, 所以剂量很小, 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让学生通过学习地理提高科学素养, 并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中宣传科学知识, 让周围的人要相信科学, 不要杞人忧天, 增加心理负担。

二、勾圈地图让学生加深对地图的理解

在地图上有代表各种地理意义的线段, 如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0℃等温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全国主要铁路干线、世界主要航线等。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比较快速而准确地把各线段的含义和位置记忆下来,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用彩色笔, 把线段用不同颜色勾划出来, 在勾线的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每条线的起止点和所经之地。通过勾划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加深他们对每条线所代表的地理意义的认识。

在地图上, 许许多多的地理事物都以不同符号的形式在图中出现, 学生寻找起来很费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将不同的地理事物圈出来, 如在讲授各类矿产分布、城市的位置等都可用这种方法。通过圈点和勾划的方法, 手、眼、脑同时协调运用,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强化对地理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三、绘制地图激励学生掌握地理技能

引导学生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 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除了要求学生使用的缩放地图外, 还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描绘一些大陆、国家、地区的轮廓图, 绘制地表剖面图、等高线图、气温、河流流量的曲线图、降水量的柱状图等等。通过让学生亲手绘制, 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一些绘制地图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所绘图中的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精神, 如再结合绘图比赛等活动, 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绘图热情, 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地理教学中去。

四、填涂地图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

填图是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填涂教材中配备的填充图外, 还要提高自己的地理教学业务水平, 可以在授课的时候, 对所讲的内容胸有成竹地采用边绘制、边讲授、边填涂的教学方法, 把课堂上讲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在引导学生复习的时候, 要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边回忆边填涂的办法把所要复习的内容巩固在地图上。教师对学生填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填写位置不够准确, 字体不能反映地物的级别、主次, 使全国区划层次不分等问题要及时纠正, 并启发学生以地图册为范本, 力求合乎规范、整洁美观。对国家、地区、大洲等区域地理都可以让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来增强记忆。

所以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 通过运用地图认识我们生存的地球地理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掌握地理技能, 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能够把在书本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摘要:教师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勾圈地图、绘制地图、填涂地图等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运用地图】相关文章:

充分运用地图进行直观教学09-14

基于地图运用的地理教学论文04-14

地图定制——地图出版的新型模式09-10

地图构建05-08

现代地图05-17

地图编制05-19

概念地图06-06

地图制作06-23

学生地图07-05

地图处理07-16

上一篇:供电电流下一篇: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