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效性策略

2024-07-25

教育有效性策略(精选12篇)

教育有效性策略 第1篇

一、提高美术设计教育有效性必须充分了解职教生现状, 激起学生心灵的浪花

职教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青春期和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的时期, 还需要面对未来的就业问题, 为此, 他们中普遍存在着焦虑。而且, 大多数职校生学习基础差, 在中学时大多是被遗忘的“角落”, 学习方法和能力都有待提高。另外, 有些家庭对自己上职校的孩子失去指望, 放任不管, 更有“上职校未来只靠技术吃饭没大前途”等看不起职校生的言论, 这给职校生带来了许多心理负担甚至自卑、自怨的情绪。

面对现状, 必须激起职校生心灵的浪花,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美术设计的积极性。对此, 除了用关爱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消除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外, 更主要的是应该用多种途径提高美术教育的有效性。

1. 用建筑、装饰、服饰业等行业的发展现状激起学生学习美术设计的强烈愿望。

每年, 我都跟踪了解与美术设计专业就业情况, 对巢湖市楼盘开盘、装修业的现状、服装厂的进驻等都认真了解其规模、发展动态、人才需求情况。同时, 搜集全国与美术设计相关的产业发展动态, 并向学生介绍。从我市人民路商业步行街开工建设, 到近年巢湖市旧城改造和楼市不断繁荣, 以及楼市带动起来的巢湖装修公司的不断剧增和装饰业的繁荣, 一串串数字和现实, 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看到了美术设计专业未来就业的前景广阔, 认识到学好这门课对未来自身职业发展大有前途, 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为提高美术教育有效性产生了良好的基础。

2. 用真实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设计的潜能。

为了更有效地教育, 我常搜集美术设计创业的故事, 并深入了解巢湖市装饰业知名人士的真实经历,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愿望。我市东方装饰、海之峰装饰等知名装修公司都有职校毕业生员工, 他们精美的设计和良好的服务以及辛勤工作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活生生的榜样力量。

3. 引领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用于美术设计专业教育, 同样可以激起学生努力学习的心灵浪花。每年各类专场招聘会, 我都将不同企业招聘美术设计员工的用人标准记录在案并实施案例分析, 以此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让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二、提高美术设计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创新教育模式, 坚持实践性的原则, 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基

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 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因此, 培养学生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至关重要。为此应该坚持实践性的原则创新美术设计教育的模式, 培养出技能过硬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合格美术设计人才, 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基。

1. 重视美术设计基础与美术设计思维能力培养。

单纯的美术设计基础教育是无法培养出综合型人才的, 必须结合美术思维能力的培养, 才能发挥其教育的有效性。我常引导学生思考美术, 特别是思考现实中的美术设计现象。

2. 加强美术设计基础与美术设计实践的密切配合, 学以致用, 用以所熟, 熟以创新。

在加强美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同时, 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性活动, 有利于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并为美术设计的创新奠定基础。在现成的条件下能让学生参加的实践性活动尽量安排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既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并能在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为了保障实践的有效性, 除加强与社会建立好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学生实践的可能性与通畅性外, 还开展总结、评价等活动, 以此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3. 积极探索尝试性的美术设计教学新路子。

为了加强美术设计基础性教学, 我探索了“尝试性”教学方略。“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 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 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不仅使学生学会绘画技巧, 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学能力, 掌握思考方法, 发展智力, 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面教授, 通过引导大胆地尝试、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我经常引导学生尝试听、尝试雕、尝试剪、尝试刻、尝试画、尝试塑, 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美术设计基础水平。

4. 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设计活动。

为了给学生提供平台展示自我, 激发兴趣和提高信心, 我常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 并在班级中开展小小设计大赛活动, 为学习美术设计专业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提高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对职业教育充满信心, 同时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为学生树立典范

大班幼儿开展爱心教育的有效策略 第2篇

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为了让他们将来能适应、主宰二十一世纪,我们就必须对幼儿加强素质教育,而培养幼儿的爱心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因为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甚至溺爱,有的父母只知道把全部的爱都倾注给孩子,而没有培养孩子去爱别人,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不是“双向交流”,而是“单向输入”。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别人的爱,而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不会同情。体谅别人的难处和痛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缺少工作热情,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对人对事淡漠无情,更不可能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所以,培养爱心必须从小做起。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心呢?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主题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一)结合五大领域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爱的目标进行教育。

幼儿园没有独立的德育领域,它容易受到忽视而“孤立”于幼儿园各项活动之外,虽然许多活动中包含了德育与爱的目标,但由于教师在确定活动内容时不自觉地或偏向独立的教育领域。因此,教师应该将各领域中所包含的爱的目标做为重点,对幼儿进行教育与培养。从认识入手,通过情感的激发和意志的培养,最终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二)以节日活动为主线开展爱心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节日的种类日益繁多,如“重阳节”、“三八妇女节”、“植树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以节日为主线开展主题活动,既拓宽了幼儿的知识面,又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为孩子提供了锻炼道德意志,表达道德情感的机会。以“九九重阳节”为例,我们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开展了以“关爱老人”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孩子们通过《我为爷爷奶奶献爱心》、儿歌《小板凳》、《拐杖》、歌曲《让座》等,让幼儿知道老人年纪大了很孤独、无助,需要我们的关爱,懂得敬老尊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的,让幼儿感受付出爱和得到爱的同样快乐,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认识到自己对别人也有帮助,也很重要。

(三)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

幼儿的思维形象、具体,用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接受,而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像童话剧《小熊请客》、故事《七色花》、《三只蝴蝶》,歌曲《小鸟鸦爱妈妈》、《雨中接妈妈》,中华美德故事《孔融让梨》等艺术作品,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给人以爱的思考和快乐。如在故事《七色花》里,小女孩珍妮在得到神奇的七色花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将六片花瓣一一扔出去,却没有得到快乐,而最后扔出的花瓣使不能站立的维嘉奔跑着和她玩起来,她心里非常高兴。我们引导孩子们讨论“哪一片花瓣用得好”,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会用来做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萌发了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又如欣赏完故事《孔融让梨》,大家一起讨论,孔融小朋友为什么没有拿“大梨”而拿了个小的呢?通过讨论让幼儿懂得互相谦让的道理,知道同班的大孩子应该关爱小孩子。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爱心教育。

多媒体教学有着直观、生动、幼儿喜爱、乐于接受等教学优势。大班孩子已经有了思维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感受美好事物的愿望,孩子们已经能通过自主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此时教师应尽量配合幼儿,给幼儿提供有利的社会资源。在孩子面前着力展现更多真、善、美的世界,让孩子们真正去体会,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在电视上看到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后,主动给辛苦了一天的妈妈洗脚。于是我设计了一节爱心公益广告欣赏活动。孩子们通过观看公益广告《爱心传递》、《让座》、《把书献给爱书的孩子》、《关爱别人快乐自己》等,让幼儿在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后,通过自由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认识体验,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关心他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琴童》专题报道,讲的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好朋友得了“癌症”没钱接受治疗,辍学在家中,他很想帮助他的好朋友,可是没钱,于是在与父亲商量后,利用每个星期

六、星期天的时间,在城市的广场上,商场的门口,拉小提琴为好朋友募捐手术费。最后他的真诚和友爱,感动了周围的人们,有好多好心人为这个可怜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最终他顺利的完成了手术。观看这则专题报道后,幼儿对患病的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并表示出想要帮助他们的积极愿望。同时,他们对“琴童”的这种关爱自己同伴、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的这种举动无限敬佩。

二、一日活动中贯穿爱心教育

幼儿一日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处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

透着德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爱他人,爱惜公物等品德和行为,在一日活动中渗透爱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幼儿爱心教育实效性的保证。

(一)养成教育常抓不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从小事抓起,从基本要求做起。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根据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内容,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有内容、有检查地扎实开展教育活动。如:(1)从开学初我班就安排了值日表,要求幼儿提前来幼儿园帮助教师搞好晨间卫生,值日生负责完成课间发剪刀、胶水,课后整理幼儿用书,收拾桌面杂物等力所能及的事情。(2)针对小班小朋友新入园不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出现的哭闹现象,每天从本班抽出五六人在课余期间,帮助小班小朋友整理衣物、图书。给小班的小朋友讲故事、跳舞、唱歌来分散小班小朋友的注意力,使他们顺利度过哭闹期。(3)又严格要求幼儿盥洗入厕、上下楼、拿杯子都是按照顺序进行,不能争抢。(4)要求幼儿每天入园和离园时,都使用礼貌用语,同时教师也严格遵守用礼貌用语和小朋友们问好道别。在日常与人交往和游戏中,坚持使用“请”、“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礼貌用语。

(二)随机教育

生活是爱心教育最好的土壤,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蕴涵着很多的爱心教育契机,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及时发现,善于捕捉。在户外游戏中我看到幼儿们把一个方便面袋踢来踢去当球玩。及时制止批评后,幼儿表现出很委屈的样子,因为袋子不是他们扔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设计了“我为幼儿园献爱心”活动,幼儿通过讨论,自己积极参于到保护幼儿园的环境中来,提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口号”。一日晚上,王老师打电话说感冒严重希望换班。第二天早晨,有几个孩子问我,为什么王老师没有来?她怎么了?我告诉他们王老师生病了,所以我们换班了,小朋友都表现出担心、难过的样子。于是我通过谈话的方式与孩子一起回忆王老师为大家付出的辛劳与关爱,并带领孩子们去王老师家,探望王老师。孩子们在王老师床头问寒问暖,非常关心,还表示以后要听王老师的话,不再让王老师生气。

(三)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朴素的社会学依据是“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即在比较中找到差距,完善自己,见贤思齐。因儿童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强,易受道德榜样的影响,故可以启发并推动他们做好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雷锋”就是很好的爱心教育榜样,因此,在3月5日学习雷锋日之际我们积极开展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学习故事《雷锋叔叔的故事》、《雷锋叔叔小的时候》,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绘画《我给雷锋叔叔画像》、电教《雷锋》一系列有关雷锋的优秀事迹的学习活动,使幼儿知道已有这么一个解放军叔叔,无私的为大家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同时,他的举动也赢得了大家对他的认可,尊敬和爱戴,尤其是学习故事《雷锋叔叔小的时候》之后,幼儿们发自内心的感触很深,对雷锋小的时候的遭遇纷纷表示出同情,同时深切感受到自己现在是多么的幸福,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是多么庆幸的事情。

榜样的树立在幼儿教育中不光是雷锋这样高大的形象,幼儿的生活中也可以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杨慧渊小朋友是一位非常乖巧、礼貌的孩子。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都礼貌的向老师问好,其它小朋友向她问好时,她也很礼貌的向别人问好,平时生活中她也总是帮助年龄较小的同伴穿衣服、系鞋带。杨慧渊良好的行为表现与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对于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教师无法要求每个孩子都能像杨慧渊一样,何况每位孩子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与不足,杨慧渊小朋友只是在“关爱他人”这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点,因此,我们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树立起了杨慧渊这个榜样。每次看到杨慧渊为大家做了好事,都及时地给予表扬,并鼓励其他小朋友何她学习,孩子是喜欢模仿的,尤其喜欢模仿榜样,也易受鼓舞,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为大家服务的行列之中。

三、爱心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影响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我认为爱心环境的创设除了在班级里建立植物角、动物角、图书角、这些硬件环境以外,教师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幼儿爱的发展和培养都至关重要。

(一)教师言行对幼儿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最实然和应然模仿的对象,我们不仅是幼儿智慧和人格的引导者,而且是儿童智慧学习和人格学习的直接楷模。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完善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许多、纯洁目光的注视与效仿。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对幼儿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旺姆的喷嚏声几次打段了我的琴声,小朋友都在埋怨:“谁呀,老打喷嚏?”

原来娜吉旺姆感冒了,鼻涕挂在嘴皮上,还不等我起来,扎西南吉已经像个大人似的取出餐巾纸,帮旺姆擦鼻涕,这时我们大家都在看着扎西南吉,她连忙不好意思的缩回手,笑笑说:“王老师,以前也是这样帮小朋友擦鼻涕的,”我及时的对扎西南吉小朋友提出表扬。同时引起我的思考:我平时的一个小小举动,竟然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足见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力,因此,教师更应该积极在幼儿面前展现美好的、关爱的形象来引导幼儿。

(二)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他们会主动模仿看见的行为或听见的语言。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图弗斯大学心理学家,大卫•爱贝坎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道德情感的人的方法就是自己做一个有道德情感的人。如果你诚实、正直、有修养、有爱心,你的孩子就会学着去做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家长示范性的重要性。

中央电视台有一期节目感人至深,在2006年,《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上,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常年照顾着很多孤寡老人。当主持人问道,你为什么会这么做,她的回答质普却很有力:“我母亲以前是这样做的,现在我也是这么做的,我坚信我的孩子也会像我一样做下去的。”这就是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的有力证明。

四、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必须将幼儿园和家庭有效的结合幼儿的生活空间,包括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必须树立大的教育观,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在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的情况下才能形成一种合力,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情感品质。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家园共育活动。比如:“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家长问卷调查”、“庆元旦课题阶段性总结”等,通过这些活动向家长介绍爱心教育的意义、方法,及时反馈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进步与不足。针对有些幼儿在幼儿园一个样,在家一个样的现象,为了避免幼儿人格两面性的产生,考虑到家长多、时间紧、沟通不方便等种种因素,我们采用已小纸条传递这种方式,将孩子在幼儿园中出现的问题,进步写在纸条上,与家长交流。同时也得到家长的积极回应,家长将孩子在家中的良好表现,以及希望改进的方面,写在纸上,带到幼儿园,我们在全面小朋友面前宣读这些留言,对本人和其他孩子都是一种鼓舞。

五、给幼儿亲身体验,实践的机会

教育有效性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27-0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等基本优势,该门课程在教学方面的规律以及特色相对独特[1]。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全面研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对策,构成有效的教学对策机制,确保该机制能够对学生有效的学、有效的教起到指导作用,促进最优化教学效果得以实现。

一、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演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明显提升。任务驱动主要是指在某个任务中隐含即将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全面讨论以及分析教师提出的任务,对任务中的知识点有所明确。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前要分析课堂的实际情况,对任务的精度、难度、密度等有着良好的把握,确保能够将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挥。教师应该在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循序渐进等标准下设计任务,确保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的状态下学习时,能够获得清晰的知识脉络、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思路,不仅可以成功完成任务,还可以使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例如,对四年级《一张小小的课表》这一课程进行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本班的课程表绘制出来,同时做好保存工作,在这个操作时可以涉及到“保存”、“输入文字”、“插入表格”等操作,学生在完成简单的操作后,要求学生采用更换背景图案、插入图片等方式美化课表。通过应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能够逐渐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询问教师以及探求相关知识,通过相互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讲授法等方式,可以更加明显的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通过组间竞赛以及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

因为小学学生接受程度、起点均有一定的区别,倘若教师采用个别辅导、演示等模式进行教学,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合理的分组对顺利进行合作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分析教学的内容,合理的搭配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以及不同特长的学生,分别分配不同学生不同的任务,并指定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让小组组长对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相互帮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另外,可以让小组成员轮流担当组长,确保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能够站在不同角度想问题,对其他人的任务有所体验以及理解,促进自身责任感、自信心得到明显增强。其次,要想提升小学信息技术合作学习有效性则应该构建合作规则、对合作目的给予明确,应该明确合作学习的基本目标,防止出现盲目、随意学习的情况,从根本上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例如:在三年级《我也能快速输入汉字了》的课堂教學中,应该确保学生对键盘输入有着良好的掌握,方能达到快速输入的要求。因此,应该根据每个学生掌握键盘输入的实际情况,在给出几个成语后,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对哪个成语的键盘输入有所了解,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汉字输入,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输入的小组为优胜组,以此类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教材、知识基础的特征有着基本的了解,对教学目标有所掌握,提高学生理解规律以及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合作教学有效性。

三、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集中教学交流、作品发布、教学指导等功能,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在《美丽的中山》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生成系统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佳作共享、作品发布、资源素材、教学指导、星级任务等栏目设置在平台上,同时提前在平台上发放资源素材、制作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可以满足学生上传资源素材、发表作品、接受在线指导、开展网上交流、下载学习资源等方面的需求。另外,网络学习平台不但能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使用,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复习时有效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延伸学习得以继续,增加学习内容,增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四、加大课堂管理力度,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该有效的管理课堂教学的时间,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通常情况下,小学课程安排中每周仅有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综合利用教学时间,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尽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大部分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避免在课后完成随堂作业的情况。例如,在六年级《网上冲浪》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该章节的教学目标较多,且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合理的掌握时间,在课前将浏览器、网络协议等安装好,确保每台计算机均能够顺利的完成网页浏览操作,同时还需要将“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下载好。完成上述工作后,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对因特网的组成有着初步的了解,且完成网络浏览器退出、启动等工作。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讨论如何进入网站,学生通过讨论后,可以得知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网址输入在地址栏中,另外一种方式则是点击链接。由于教师在上课前已经做好准备,因此,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基本完成大部分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重视管理课堂纪律的工作,由于少数学生一接触到电脑,直接进入游戏页面,将学习任务抛在脑后。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注意力,防止出现影响提升学习有效性的情况。

五、合理运用教学评价对策,加深学生课后巩固能力

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判断课堂教学活动结果、过程所得到的价值。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应用在教学活动之前,其从教学活动的开始到结束均全面贯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使课堂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正确性。采用及时评价学生学习任务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就感得到明显增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仅要对学生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学会学习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应该评价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信息素养。首先,要有效评价学生基础知识技能,观察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能够在制作作品、完成任务的工作中达到相应的要求以及标准。其次,评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观察学生是否具备美观、新颖的创意构思,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法、不同风格创作作品。最后,评价学生协作能力,观察学生总体完成组内任务的具体情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

建立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将有效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等全面落实以及体现。教师应该可以的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主题,从学生出发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观察后,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有效教学对策。通过利用有效的教学对策,将培养、发展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明显提升,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力。

参考文献:

[1] 高 娟.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的调查研究——以广东肇庆地区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03):142-143.

[2] 黄曦煜.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04):266-267.

[3] 徐 艳.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822-823.

[4] 杨建伟.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192-193.

[5] 张 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7):921-922.

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策略探索 第4篇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体上逐渐走上了正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继续教育的很多地方还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师继续教育立法方面。虽然我国关于教师的法律体系已建立,并比较完备,但其中关于教师教育培养的规定仍存在不少缺陷,比如,针对教师教育的法规散见于各种相关法律法规中,且缺乏相关配套细则,此外,现行教师教育培养的法规滞后、立法工作迟缓(2)。这些问题造成继续教育工作中现存的一些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信息化程度不高、效果不明显等问题(3)。

第二,在教师继续教育动机方面。一项调查表明(4),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具有多样性,外部动机较强,对继续教育所持的情感呈现出差异性,并有较为突出的否定性。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继续教育的动机是比较消极、被动的。

第三,在教师继续教育内容方面。重教育形式轻教育内容的现象较严重(5),同时,教育内容也比较陈旧。教师继续教育所开设的许多课程与多年前在职前教育期间所学的没有太大的变化,或者某些内容显得很单一,缺少针对性,难以实现教师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提升,对实际工作指导意义不大。

第四,在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方面。远程教育模式还没广泛建立,以面授形式居多,但集中的时间并不长。这使继续教育模式更具灌输性,不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继续教育的需求。

第五,在教师继续教育方法方面。呈现比较单一的现状。在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以及“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和实际管理能力,且形式生动活泼,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式很少或几乎没被运用(6)。

第六,在教师继续教育手段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日益普及,而许多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学还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直尺、圆规的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

第七,在教师继续教育效果方面。教师对继续教育不满意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质量低,有形式化现象,脱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工作场景(7),这显示出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在方方面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反映了继续教育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包括观念、政策、师资、课程、管理、经费、评价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关联、错综复杂。所以,要提高整个继续教育的有效性,须得全盘考虑,整体实施。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教师继续教育可以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系统,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策略应该注意站在动态系统观角度去探索。教师继续教育系统由条件保障系统、方向定位系统、主体投入系统、动力运行系统和督导评价系统五个子系统构成。这五个子系统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并协调运作,使整个系统得以运行。要提高整个系统的有效性必须提高各子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因此,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需采取以下策略: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资源完善,增强条件保障系统的完备性与实用性

条件保障系统是教师继续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是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资源和其他外部软、硬件条件的构成。具体说来主要涵盖两个部分:教育政策与教育资源,包括政策、经费、师资、课程、设施五大要件。这五大要件和继续教育的主体——“教师”都是继续教育系统的基本构件,是保障继续教育系统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此外,这五大要件的完善也是增强条件保障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措施。由此,政策资源的完善要注意五个“方面”:第一,政策方面。我国颁布的《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法规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保障了教师继续教育的义务和权利。若相关配套措施更加详细,尤其是地方政府及学校在如何支持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更清楚,则不管对教师个体,还是工作单位,就容易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继续教育在政策上就更有效。第二,经费投入方面。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重要问题之一(8)。投入的多少与重视程度和继续教育的运行效果有较大的相关度,因此,经费投入要由政府、单位、个人做合理的规定,确保继续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第三,师资方面。它是条件保障系统的支柱,是确保继续教育有效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对继续教育的专职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造诣及对专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和评价上都应该有相关规定和要求(9)。第四,课程方面。继续教育的课程资源是条件保障系统的软件之一,为继续教育的运转提供支持条件。继续教育所要求的课程资源讲求主体需求,既有较成熟的显性资源,也有广阔的可开发的潜在资源;既有丰富的培训单位课程资源,也有满足需要的“工学”一体的校本课程资源。第五,设施方面。继续教育设施是条件保障系统的硬件,包括继续教育的环境、场所、设备、教具等。其要求主要突出一个“用”字,即以可用、够用为前提,以实用、会用为准则,好用、善用为追求,在继续教育的有些独立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加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和灵活性,以改用、换用、借用、租用等方式充分保障继续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指引,增强方向定位系统的导向性与准确性

教师继续教育系统中的方向定位系统决定了系统运转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它是整个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对教师群体来说,它影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方向,对教师个体来说,它影响教师个体成长的目标和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方向逐渐从学历教育转向于为非学历教育,充分以“教师发展为本”切实发展教师职业品性和执业能力,走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为增强该系统的有效性,教师在继续教育中须以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为方向指引,树立五个“意识”:第一,主动专业化意识,即教师树立从被动专业化转向于主动专业化的意识;第二,自我成长意识,即教师树立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9),包括对自身思维活动的觉察、个性特点的认识、周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等;第三,个性化发展意识,即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在追求专业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树立专业个性化发展的意识;第四,系统发展意识,即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树立从纵向与横向上设计专业成长的目标、途径、措施等的整体意识;第五,创新发展意识,即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树立职业转机、职业突破、职业跟进等职业发展的创新意识。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并重,增强动力运行系统的实效性与多元性

动力运行系统是教师继续教育系统的驱动系统,是继续教育的核心部件,就如一台机器的发动机,其功率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它的结构与材质,另一方面决定于“动力源”(燃油、电力或其他产生动力的原材料)。因而,继续教育系统的运转需要动力运行系统,就如机器的运转需要发动机。教师继续教育要配备怎样的“发动机”呢?事实上,教师继续教育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活动,具有自主性、实用性、反思性、合作性、终身性、远程性、创新性等特点(10),这些特点都归于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原因,教师学习什么内容,选择怎样的方式学习,要取决于教师的需要。因此,教师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的双驱动就是继续教育的发动机。在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要重视多元化及实效性,要注意理论与经验并重,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教育理论学习与经验提升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结合”:第一,专家引领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即知识获取的主渠道包括专家引领和自主学习的形式;第二,专题报告与互动交流相结合,即信息的传播方式既有单向的报告形式,也有多向的交流形式;第三,理论推敲与案例剖析相结合,即理论知识的获取既有思辨性的研究,也有案例剖析式的提炼;第四,实践操作与反思研究相结合,即实践性知识的积累既有操作形式,也有反思研究形式;第五,远程指导与现场讨论相结合,即学习在空间场域上,既有远程形式,也有现场形式。

(四)时间花费与精力投入适当,增强主体投入系统的充分性与灵活性

主体投入是指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主体在整个继续教育系统中使用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投入,其中权重最大的是时间和精力因素,也是主体投入系统的重要变量,它们直接反映了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就如一台产品加工器的原料输入,在同一台机器下,原料的输入多少也决定了产品的多少。因此,主体投入系统就是继续教育系统的输入系统。很多教师因各种原因花去大量时间和精力,客观上限制了教师投入继续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主体投入系统不能得到良好保障。根据教师这一实际情况,投入到继续教育的时间、精力要做到比较充分,就需要灵活地处理好继续教育的五个“关系”:第一,处理好短期培训与终身教育的关系,注意短期培训与终身教育从理念到行动上的协调一致;第二,处理好继续教育与教师本身工作的关系,注意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和前瞻性;第三,处理好继续教育各项内容间的时序、层次分配关系,分清先后与主次关系;第四,处理好教师继续教育与业余休闲的关系,把握张弛有度;第五,处理好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家庭的关系,在经济、生活、子女教育等各方面做到周全考虑。

(五)监控手段与激励机制合理,增强督导评价系统的客观性与激励性

督导评价系统是教师继续教育系统的维护系统,它和方向定位系统紧密相关,是保障继续教育良性运行的基本因素。它有督导与评价的功能,起着指导、监控、激励的作用,类似于机器的润滑油和对机器进行必要的检修、维护所起的作用。督导评价系统的督导、评价功能体现在整个继续教育系统中,促使各个系统运转的协调与一致,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督导、评价主要采取以下五个“兼顾”:第一,过程与结果的兼顾,即继续教育的督导与评价重视结果与过程的双重性;第二,效率与效益的兼顾,即督导与评价的整个过程既讲求效率,也讲求效益;第三,动态与静态的兼顾,即在督导与评价的模式上有定性、定量的静态标准,也要有随时间、空间、政策、条件、业绩等变化的动态模式,以此激发个体继续教育的积极性;第四,物质与精神的兼顾,即评价继续教育的方式上注意物质和精神上的结合;第五,长期与短期的兼顾,即督导与评价继续教育的时段上,注意参照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结合。

教师继续教育系统中的条件保障系统、方向定位系统、主体投入系统、动力运行系统和督导评价系统五个子系统在运转中有紧密的联系性和相对的独立性。任何一个子系统的不正常运转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因此,在实践中,对五个系统的调节与完善不能偏废,要注意系统间的协调完善。此外,在提高继续教育的有效性策略探索上,要注意与专业的切合、与实践的融合、与个体的关联、与实际的匹配和与国际的接轨。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策略问题的探索,本文略作抛砖引玉,仅作参考,不当之处和未尽之意,期望同行继续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封二,封三.

[2]仵秀琦.试论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J].中国成人教育,2009,(9):7-8.

[3]张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5):80-81.

[4]周萍.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因素探析[J].职业与教育,2007,(9):48-49.

[5]戴寿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6,(3):6-8.

[6]张寅清,曾青云.21世纪教师继续教育发展与质量保障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03,(5):9-12.

[7]刘艳秋.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15(6):103-105.

[8]刘翔.对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05,(1):52-53.

[9]蒋亦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建构性阐释[J].继续教育研究,2009(8):4-6.

教育有效性策略 第5篇

别:

教育教学理论

号:

06-A

目: 如何有效的开展及指导表演区活动 内容提要:

游戏是幼儿生活与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幼儿身心、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以及个性成长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命。”而幼儿期恰恰是孩子的游戏,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主 题 词: 自主 调动幼儿积极性

作者单位: 海淀区(县)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作者姓名: 于燕辉

通讯地址: 海淀区新外大街小西天志强园小区明天三幼志强园

编: 100081

联系电话

单位:

62250293

住宅:

62250293

手机:

***

2016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参评论文

(第一页)

别:

教育教学理论

号:

06-A

目: 如何有效的开展及指导表演区活动 内容提要:

游戏是幼儿生活与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幼儿身心、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以及个性成长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命。”而幼儿期恰恰是孩子的游戏,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主 题 词: 自主 调动幼儿积极性

如何有效的开展及指导中班表演区活动

游戏是幼儿生活与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幼儿身心、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以及个性成长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命。”而幼儿期恰恰是孩子的游戏,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表演游戏是幼儿以童话故事等幼儿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也有以自编的或即兴创作的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扮演角色,运用动作、语言和表情再现文艺作品或生活内容的一种创造性意愿游戏。有学者曾对幼儿园表演游戏开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园实施表演游戏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一刀切”现象较严重。幼儿照搬文学作品的内容,表演游戏成为故事理解与记忆的工具,成为故事教学的附属品。二是教师对表演游戏的理解不够深刻。大多数教师将表演游戏与歌舞表演、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师将表演游戏的内容扩大或转移。三是教师强调表演游戏内容生动形象性,忽略了表演游戏的游戏属性。四是对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上,多数教师是以幼儿园所订阅的语言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或教师选择、改编的文学作品为主要来源,很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编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材料。五是教师的干预过多,幼儿游戏被动化,幼儿只能跟着教师的统一指挥进行表演游戏。由此可见,幼儿园实施表演游戏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忽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本班中也有此现象存在的现状,根据自己的设想实施教学。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结合本班中班实际情况,借以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为例,初步探讨开展表演游戏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有效的表演内容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表演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表演游戏的内容?

(一)幼儿熟悉、喜爱是选择表演游戏内容的基本条件。

小班时,《三只小猪》作为班中的阅读图书,因此我们班的幼儿对该故事较为熟悉,且在每次聆听的过程中,有许多幼儿会模仿其中角色的语句和动作,得知该故事深受幼儿的喜爱。因为只有选择幼儿喜爱的故事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只有选择幼儿喜爱的故事角色,才能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可能富有创造性的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抒发自己的情感,给幼儿积极、愉快的体验。

(二)故事内涵丰富,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选择表演游戏内容的重要依据。

在表演《三只小猪》中,幼儿可模仿作品每一角色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如:扮演猪老大、猪老二的幼儿表现出它们的图省事、懒惰的个性品质;扮演猪老三的幼儿则体验到其积极、勇敢的品质;扮演大灰狼的幼儿则可尽力表现其狡猾、贪婪的特性。通过这个故事幼儿体验到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从而初步树立自己的是非观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故事情节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有让幼儿进行创造的空间,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选择表演游戏内容的必要条件。

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是幼儿想象活动的过程。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他们手中的道具是假的,却可以当作真物对待。这种以假当真,正是依靠想象活动进行的。表演《三只小猪》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举止神态中表现出猪老大和猪老二的懒惰、猪老三的勤劳以及大灰狼的凶狠;幼儿可以适当的增减对话、情节以及角色,想尽办法通过寻找替代物或使用动作来完善表演故事所需的道具或情节,这一切都让幼儿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有效的表演游戏的环境

表演游戏环境的创设是顺利开展表演游戏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良好契机。那么如何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设有效的表演游戏的环境呢?

(一)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场地、情景的创设。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创设有意境的、丰富的游戏环境,会使幼儿产生遐想,萌发参与游戏的愿望。在环境创设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上,可以以师生共同商议的形式,按游戏的需要摆放场景、道具,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设置好的场地里走一走、看一看,游戏结束后,可以让幼儿一起协助整理游戏场地、道具,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如:在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中,教师提出了:想一想,猪老大、猪老二和猪老三可能在哪儿遇见背稻草的人、背木头的人、背砖头的人?有的幼儿说在田边,有的幼儿说在森林里,有的幼儿说在池塘边„„教师请各组幼儿确定一个设想,创设不同的游戏场景。于是,活动室里出现了在田野、森林、池塘等不同的游戏场景。同时,在游戏场地、情景的创设中,教师还应重视与幼儿共同创设一个平等、和谐、温馨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宽松的环境下心情愉悦地游戏。

(二)鼓励幼儿参与游戏道具的设计与准备。

道具是表演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游戏情景中进行表演。在游戏中启发幼儿自己动手运用半成品材料或废旧材料加工制作道具,也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良机。为此,我们尝试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道具,这些道具应该怎么解决等一系列的问题,并注意引导幼儿通过动手动脑一起来制作游戏所需要的道具,让幼儿参与到道具的设计与准备中来,使幼儿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如:在《三只小猪》表演前,教师讲完故事组织幼儿分组讨论:除头饰外,还需要那些道具?有的幼儿说:“要一口大锅好装下大灰狼。”有的幼儿说:“要三个门铃,大灰狼敲门时可以按门铃。”还有的幼儿说:“要有大扇子,大灰狼一边吹一边用扇子扇。”„„幼儿的发言不禁令我赞叹,他们提出的一些道具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如:门铃、扇子,而这些道具对表演有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接着,教师请幼儿分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组准备游戏所需的道具,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准备活动中,成果颇为丰富:用胶粒、插塑拼插出门铃;用大型积木或纸箱来搭成大锅;用硬纸壳做的扇子„„幼儿准备的道具更切合他们的水平,适合他们在表演中使用,而且能不断深化游戏内容,锻炼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三)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在表演《三只小猪》的过程中,幼儿第一次用多种材料制作道具,原定用来做木房子的纸箱,在加工时被幼儿割成一块块碎纸板,没有一个孩子达到预期的目的,活动在看似不成功的情况下结束了。但是,下一次活动中,幼儿仍提出要用纸箱做房子,只是纸箱不能乱割,否则就站不住,没法用了。这说明幼儿从自己亲身尝试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或与大家分享感受时。

三、使用有效的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应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

(一)在表演过注意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将自主权应交给幼儿,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表演游戏是幼儿充分肯定自我、表现自我的一种游戏形式,应是幼儿的自由游戏。幼儿的表演游戏不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会的,而应是幼儿自己通过讨论、互相观摩、评议、采纳他人建议而达成的。以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为例,在这个故事中猪老三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们先组织大家一起讨论猪老三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大家都说猪老三勤劳、有智慧。其中有片段是猪老三盖砖头房子,教师弹奏《加油干》的音乐,让大家来尝试一下小猪盖房的样子,孩子们一个个上台表演后,我们大家讨论后得出表演时要表现出小猪努力、勤劳、一块块搭砖头、擦汗等情节,所以在以后的表演中,孩子都会以此为基础,同时加入自己的元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

(二)注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商谈的方式来指导。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是以指挥者、导演者的姿态出现,而应与幼儿平等相处。当幼儿的表现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时,不要催促幼儿,应缓一缓、放一放,要沉住气,放下心,不要一味按计划走,用商谈的口吻与幼儿商量表演的方法。如在表演《三只小猪》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小朋友不愿意来演大灰狼。问其原因,答曰大灰狼太坏了,我才不当坏人呢!除了他还有很多人都不愿意演大灰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强制要求他,也没有将问题听之任之,而是将表演游戏停下来组织孩子来了一次讨论会:你最想演谁?为什么?这时孩子们可热烈了,有的说我想演猪妈妈,因为她是大人,可以管小猪们;有的说我想演猪老三,因为他勇敢、聪明又勤劳;还有的说我想演长颈鹿,因为他乐于帮助别人„„就是没人说喜欢演大灰狼。听了大家的讨论后,我又提出问题了:“那你们都不想演大灰狼,那我们这个故事中的主角都没有了,游戏就没有办法开展下去了,那怎么办呢?”孩子们听了都不说话了,这时我适时又问:“是不是演大灰狼的人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就是坏人呀?”“不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对呀,就像我们看的电影和电视里的演员,他们有时演的角色是坏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是故事里的那个坏人呀,但是因为他们表演地很像,才能让我们知道我们周围有许多的坏人,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上坏人的当。”这时有小朋友说我看过电视里的一个演员上次演的坏人,这次他演的是警察。我接着说:“对呀,一个好的演员他能演很多角色,不管什么角色只要演得像他就是个好演员。你们想不想当个好演员呀?”“想!”孩子们响亮地回答我。这时就有小朋友们举手说:“老师我想演大灰狼!”我高兴地说:“好的,我相信你一定是个好演员。”于是我们的表演又顺利地开展下去了。采用商谈式的口吻与幼儿共同讨论,而不是指定幼儿怎样表演,这样幼儿演起来就更全心投入了。

(三)表演游戏应注重幼儿同伴间的互动学习。

在表演中,同伴间的互动和影响对幼儿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在讨论、制作道具,表演时发生的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幼儿伙伴之间的互动,不仅有益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幼儿表演技能的提高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表演《三只小猪》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尝试让表演的一切事务由孩子们自己负责的,我们按电影表演那样让孩子分成几组:如演员组、道具组、合唱组、导演等,每一次表演他们会在小导演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表演,小演员们似乎还很听导演的分配和指导,道具组的成员会认真负责地在表演中为演员们提供场景的变化布置,使表演顺利地进行,合唱团声情并茂地演唱为表演起到了气氛的渲染,使表演游戏变得更愉快。这一切都帮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四)在开展过程中应充分肯定幼儿的创造力。

随着表演的向前推进,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得以充分挖掘。例如:就三只小猪如何获得盖房子的材料,孩子创编了农夫、伐木工人、建筑工人三个角色;有孩子提出,让小猪们独自盖房子太辛苦了,可以请其他小动物来帮忙,于是有产生了长颈鹿、大狗熊、老鹰、大象等角色;在小猪盖完房子后,有孩子自编了“房子盖好了,我要住进去了”的过渡语句,让表演看起来更顺畅;在表演故事结尾大灰狼掉进热水锅的情节时,表演三只小猪的孩子们自发的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并蹲下,让这个热水锅看起来更逼真,更易于让表演大灰狼的幼儿“掉入”。这一切都展现了孩子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的适时肯定也让孩子们热情高涨,更乐于表演。

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第6篇

创新物理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的重点部分,结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应注重从如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首先是重新确定教学中的主体,让教学设计更有新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变得淡漠,思考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因此,要将学生上升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展开。比如,在《透镜》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学生熟悉的照相机、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作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改教学理念。第二,创新物理实验教学。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真正把物理实验列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创新教育中,要采用让学生边学习边实验的教学模式,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创新物理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一步,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与普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因之得到很大改变。如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功能,可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课堂不能操作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形象、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匀速直线运动”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奔驰的动车、滑冰运动员停止用力后的一段滑行、绕着地球转的人造卫星等视频,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直线、曲线运动有了初步的印象,对于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要结合教学内容尝试利用情境创设、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彻底走出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方式,让初中物理课堂因丰富、高效的教学方式的运用而焕发生机。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重要的基础环节之一,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模式、物理知识、生活体验等,积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对物理知识得出的过程作动态的分析,在对学生提出物理思考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惯性思维,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比如,在拔图钉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利用工具的必要性,接着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将学生的生活用品经验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工具的使用,自己总结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总结归纳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加强实验教学力度

物理是一门科学学科,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加强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并作出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体验,促进了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在学生实验操作中,教师要做好观察与引导,发现错误时,要及时点拨指导,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物理实验操作习惯。比如,在“光的反射”教学实验中,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学生实验用的器材(2人一组):平面镜片、白纸板、量角器、手电筒(玻璃前糊上开窄缝的牛皮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试验,选取自己需要的实验器材,在他们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做观察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写出实验报告,最后总结出反射现象是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的。学生在实验探究的练习中,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激活学生求异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求异思维是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究问题答案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及方法。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问,提出的问题要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对于同一道问题提出多个解决方法就是求异思维的体现,这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比如,在复习“物态变化”时,要求学生要各举出一个应用“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的实例,由此实现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教師结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要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学习,并积极实践创新教育的有效策略,初中物理的创新教育一定能获得满意结果。

教育有效性策略 第7篇

一、更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理念,树立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观念。

观念是关于事物的基本观点和理念的统称,对行为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因此,更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观念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而且是搞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前提。传统的高职院校党员教育和管理缺少对学生党员的持续和长效教育机制,存在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忽视入党后的再教育观念误区,既不利于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又不利于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提高,只有从观念的误区中走出来,才能更好地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取得实效,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保障。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员的特殊地位和学生的特点,不仅要在实践中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而且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做好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这直接影响青年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对青年学生党员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另外,学生党员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青年时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的波动性较大和可塑性较强。价值选择与取向极易因受到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变化,甚至产生价值迷失。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青年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意义重大。因此,只有更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理念,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才能从源头上将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在实处,才能真正培养出信念坚定、党性修养较高、具有高技能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优化高职院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数量配备足、结构合理稳定的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

要提高学生党员教育后续教育和管理的实效性,培养出信念坚定、党性修养较高、具有高技能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必须打造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数量配备足、结构合理稳定的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这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高职院校多数是由高等技校、职业中专等校合并或者升格而成,党务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党务工作者教育观念陈旧,没有走出中等职业、高等技校的模式。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招,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量越来越大,而专职党务工作者人数却相对较少,部分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者由身兼数职的辅导员担任,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整体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过硬、方法简单陈旧、缺少创新性。因此,目前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整体结构、数量配备上还没有跟上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要求。

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后续教育和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高职院校党务工作队伍的建设,配备数量足额的党务工作者,解决抓数量,质量难保证;抓质量,数量难上去的问题。其次,要做好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的选拔和任用工作,把一些“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知识,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人员吸纳到党务工作队伍中来。最后,注重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和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和提高的机会,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数量配备足、结构合理稳定的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

三、树立以“学生党员为本”的意识,切实提高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实效性。

青年学生入党后,如果党务工作者不重视对他们继续进行严格而深入的再教育工作,就会出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思想上停滞不前,在实际行动中积极主动性下降、进取心减退等现象。而且,在以往的对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使得对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党员为本”的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清楚理解党组织的意图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发挥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功能。

在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认识学生党员不仅是后续教育的主体,而且是后续教育的参与者。在后续的教育管理中,只有把学生党员作为后续教育的主体,才能使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他们对教育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才有助于调动学生党员主体积极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要加强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培养学生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目标,永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党员为本”的意识,增强学生党员的自律和自我提升意识,引导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使其树立自强、自立、自律的主体观念,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丰富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多元化模式。

在加强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继承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同时还对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建立起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多元化模式。传统的“三会一课”、联系人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理论学习制度、思想汇报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内容,在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中,也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比如:继续要求入党后也要积极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到培养人处汇报思想,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党员身上的问题,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党员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主动给予解决,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入党后的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的提高。

在继承传统教育和管理模式的同时,学校也要对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在开展学生后续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创新党员后续教育的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开展“党建进公寓”、“党员奉献日”、“党群桥互动”、“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红色电影展播”、组织座谈会、开办讲座、学习先锋模范党员、组织外出参观革命圣地等,让广大学生党员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提高。并且加强党员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比如基层党组织可以与社区、企业等协手共建党员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使得广大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也不能忽视网络这个教育平台,可以建立网上党校、党员论坛等丰富党员教育形式,最终建立起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多元化模式。

五、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监督体制,增强后续教育和管理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有一个良好的机制保障。首先,不断丰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在原有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理论学习制度、预备党员培养制度、思想汇报制度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党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制度,建立学生党员动态考核制度,达到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科学化、长效化、制度化。其次,完善各级学生党员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构建,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各方面考核,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党员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和提高。同时,加强广大学生参与党员管理的监督力度,把学生党员的形象工程和监督管理机制融合起来形成合力,提高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要使得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取得成效,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起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工作,优化党务工作队伍,不断提高广大党务工作的业务能力,而且要全方位、多层次丰富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模式,发挥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监督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科学、可行的教育和管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宗义.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7) .

[2]武国剑.试论高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J].党史文苑, 2007, (16) .

[3]葛志亮.加强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0) .

[4]兰泽静.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问题[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04) .

[5]曹万俊.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管理的策略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S3) .

教育有效性策略 第8篇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界定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1]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念、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等。自我认知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如,自尊、自信、自卑等。自我体验主要涉及 “我能否悦纳自己”等问题。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同时,自我体验还能够伴随自我评价激励积极向上的行为或抑制不当行为。自我控制是对自己的行为活动或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解,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自我控制主要涉及“我怎样能成为那样的人”等问题。它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作用的最终环节。

二、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大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是其自我意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过渡阶段的必然产物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的群体。但其心理问题普遍是正常发展情况下的心理失衡,即“发展性心理失衡”问题。因为,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肯定——再否定,常常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和冲突中,正是这种种的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倍受煎熬,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焦虑也由此而生。[2]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便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成协调一致,即自我统一。这就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统一;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自我与客观环境、教育、社会发展的要求的统一。[3]从而使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稳定下来,成为大学生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并对他们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发生着影响。许多“发展性心理失衡”问题也就随着大学生自我的成熟,内心矛盾的减少而减少或消失。

2.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和统一的结果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稳定的因素

自我意识积极统一的大学生, 对“现实我”的认识和评价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刻。“理想我”的确立也比较符合实际。他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能积极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他们的心理素质较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强,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

自我意识消极统一的大学生对“现实我”不满,“理想我”又缺乏。他们不能“悦纳”自己,又缺乏前进的动力,不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经常有负性的情绪体验,如,自卑、自责、自弃、悲观、失望、孤独等。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

自我意识无法统一的大学生,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都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他们常常会处于苦闷、矛盾、无所适从的状态中。他们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起伏较大,常会有心理问题的困扰。

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是通过个体的自我意识而起作用的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生物因素、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学校状况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区域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气质、性格、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既有压力和挫折事件等直接因素的影响,也有对直接因素的不同认知风格和体验的间接因素的影响。身处相同的环境,面对同样的压力和挫折,不同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主要是因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是通过个体的自我意识这一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而起作用的。

自我意识越成熟、越完善的大学生,其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越能够协调一致地工作。他们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的认知比较客观,情绪体验较适度并能积极地进行调解和控制。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他们能够经常维持心理健康。而自我意识不成熟或自我意识本身就有障碍的大学生,由于对自身都无法正确地认识,也就无法客观地分析、评价生活中的负性事件。要么产生歪曲的认知,要么情绪反应过激,要么缺乏行动的动机。因而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

三、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要全面了解自我,把握自己与群体的关系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对自我做出恰当的评价。[4]

首先,应当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人生。自我观念是有社会定向意义的,不了解社会,不了解人生就会失去评价自我的社会尺度,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应加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引导大学生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考察社会、人生和自己。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并从中找到正确的参照系来认识自己。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并不断地修正“理想我”,使其更可行、更有价值。在社交活动中与他人进行比较,既和比自己优秀的、相似的人相比,也和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这样才能较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第三,要经常反省自我。自我反省是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人评价不等于自我评价,二者往往有出入。大学生必须学会经常自我反省,勇于解剖自我并进行反思,以便有的放矢地重新进行自我调整。

2.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自我

正确地对待自我就是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与增进健康自我意识的关键和核心。要“悦纳”自我,就要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愉快的心情接受自己的优点并发扬自己的优点。一个人只有热爱自我,才会产生自信,才有可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乐观地对待生活,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3.培养大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的能力

自我控制是主动改变“现实我”以达到“理想我”的过程。[3]要使自我控制这一过程有效,首先要保证大学生们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和适宜性,即要与我国的教育目标相一致,还要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把大的理想分成一个个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其次,要有意志力来保证,即下定决心为目标的实现反复努力,能够容忍失败和挫折,能够排除消极情绪的影响。同时还要有自尊、自爱之心,要让大学生感到自己是对社会、对他人、对集体有用的人,自己是有希望、能成功的人。这样,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动力,才能对自我进行有效的控制。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而自我意识是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素质显著相关。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项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自我,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诺敏,王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30(6).

[3]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第9篇

一、重班级常规建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育人环境好比一片沃土,会使幼儿在这片营养丰富的土地上健康成长。“嫩枝易变也易直”,说明幼儿的可塑性强。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溺爱现象较为普遍。通过观察、了解发现, 普遍存在自我服务意识差、自私、集体观念差,缺乏谦让、互助精神等现象。为此,要培养班级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得先抓好班级常规,营造一种文明、礼仪、好学的班级氛围,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教师必须从幼儿的日常行为抓起,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教育的机会,逐渐把全体幼儿的行为统一到一个标准上。例如,规定班级幼儿在校内必须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养成幼儿不讲粗话、脏话的习惯;要求幼儿见到垃圾随手捡到垃圾桶里,培养幼儿保持环境整洁的习惯;要求幼儿集中活动时要安静, 从小养成社会公德意识;要求幼儿进园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培养幼儿从小有礼貌……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如果教师能实实在在地做好这些琐事,会使幼儿的行为习惯逐渐规范。

其次,要抓好幼儿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幼儿有良好的行为表现,若没有经过长期训练就难养成习惯。抓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应着重突出两点:一是以活动为载体,针对班级幼儿的特点,事先制订训练计划,每个阶段训练的重点应各不相同。根据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周重点,可以在班级开展如“争当文明小天使”“每周之星”“文明伴我行”之类的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可以激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欲望。二是强调持之以恒。养成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长期抓,因为习惯成自然需要时间。例如,班里有一个男孩子,父母离异后,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教育缺乏,因此,身上有不少不良习惯,如爱撒谎、动不动就与人打架等。我针对他的不良习惯矫正不止一次,但收效不佳。我没有因此而放弃,采用谈心、跟踪等方法,对他的不良习惯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纠正,只要他有点滴的进步就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这位男孩改掉许多不良习惯, 连他邻居都夸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可见,幼儿的行为规范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注重养成教育的一贯性、连续性。

二、树榜样形象,以教师规范带幼儿规范

幼儿的天性是好奇、好模仿,因此,教师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绝不做,以教师规范的行为来影响幼儿,使之行为规范化。例如,我要求大班幼儿必须用普通话与老师、小朋友交谈,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我都是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有一次我用方言与配班老师交谈,幼儿马上效仿也使用方言交谈。可见,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严以律己,如此幼儿自然而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请幼儿帮忙时,我会说:“谢谢!”在我的影响下,班级小朋友之间自然形成了借东西说声“谢谢”,不小心撞到小朋友说声“对不起”等礼貌行为。 可见,教师的一些生活习惯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示范,尽最大的努力给幼儿做出表率,做幼儿的楷模。幼儿便会从教师的良好习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班级只是幼儿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还得借助幼儿园这个大环境来催生。幼儿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大环境,如在幼儿园门口设立“文明小礼仪”,带动全园幼儿入园主动与老师、小朋友问好、问早;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楼梯、走廊、通道等处创设反映良好行为习惯内容的环境。同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增强家校联系的密度, 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教讲座,成功家教经验交流等活动来让家长增强认识,知道自己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习惯,同时也实现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培养教育孩子的心得经验。还可以根据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家访,并做好家访记录,及时整理家长反馈的信息,并针对幼儿在家的表现,建立特殊生跟踪档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到附近社区参观,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文明礼仪以及遵守交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行为,形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教育的横向一致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前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他们增长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基础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

管窥初中政治有效教育教学策略 第10篇

一、兴趣是关键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唯一动力, 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采取一定的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尽量采用有趣的导入形式来进行教学。所谓趣味是吸引学生的良好途径, 有趣、和谐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开心、愉悦,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性, 让学生发散其思维,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礼貌”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类似的环境, 如巧遇教师的这样一个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应当如何处理呢?再如:教师在讲解中, 应当向学生仔细说明所谓礼貌是什么, 怎样才算是礼貌的打招呼, 为什么要进行礼貌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言传身教, 也是一种良好的新课导入形式。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视频以及图画来进行新课导入, 这样能顺利的将学生代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教育教学中, 可以采取各种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以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 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更有兴趣, 尤其是初中政治教学, 其本身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 如果教师讲课再是枯燥乏味, 那学生学起来就会毫无兴趣, 因此教师应当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 让初中政治课更加充满趣味, 并以此来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效果, 以及有效地提升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现代学生之所以对初中政治学习食之无味, 主要是被应试教育所束缚, 因此, 在现代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务必让学生改变这一观念, 真正理解政治教育的宗旨, 全面地感受初中政治的良好魅力。

二、生活化的初中政治教学

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重“生活化”的教学, 正所谓“教育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因而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时应当充分落实其教学, 彻底的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 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讲解“礼貌的重要性”这一章节时, 大多数独身子女并不能充分理解礼貌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规范才算是礼貌?他们往往会单纯的认为说谢谢就算是礼貌, 但是礼貌的范畴并不仅限于此。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 让学生间进行相应的情景模仿, 让学生亲眼看看何为礼貌,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到礼貌的重要性, 然后从学生本身拓展开来, 让学生彻底的明白礼貌的重要性, 从而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问题情境形式不是客观存在的, 而是需要教师主动地将学生引入积极思维问题的状态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法律时, 教师当堂进行法律讲解, 让学生来判断是非对错, 学生有的说“对”, 有的说“错”, 此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对就是错, 是不是有其他角度来看待整个问题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法律角度的思考, 此时,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时学生会以极高的热情进行教学内容学习。这样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 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激发其求知欲, 并且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样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讲解“劳动的可贵”这一章节时, 大多数城里的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劳动是什么, 什么样的活动算是劳动。他们往往会单纯地认为打扫家务就是劳动, 但是劳动的范畴并不仅限于此。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 把学生带到学校旁的乡间, 让学生亲眼看看农民进行劳动, 看谷子和麦子是怎么被打出来的,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农民的重要性, 然后从农民本身拓展开来, 让学生彻底地明白劳动的重要性。正如人们常说的“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实践于生活, 学习于生活。课堂仅仅只是学习的一小块地方, 而课堂上, 我们进行的不仅是学习, 更是生活!所以, 快乐愉悦的生活, 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认真学习。活跃初中政治课堂, 体会政治带来的快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综上所述, 在现阶段的初中教育教学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应当充分积极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全面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教学更加生活化, 倡导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逐步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 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以此来提升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进步, 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在现阶段的初中教育教学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应当充分积极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全面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教学更加生活化, 倡导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逐步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 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明凤.有效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 2011, (35) .

[2]叶晓燕.试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海外英语, 2011, (02) .

[3]何晓鸣.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4) .

教育有效性策略 第11篇

一、当前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现状分析

幼儿园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普遍偏差,在幼儿活动中走神、做小动作、说话,甚至影响其他同伴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吸引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语言教育活动中来,教师除了制作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教具外,还要设计科学、富有启发的提问,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但我也发现教师提问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问难易程度把握不当。首先是问题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如听老师讲故事,有的老师习惯问:“这个故事有趣吗?”孩子们一般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趣。”“喜欢吗?”“喜欢。”这显然是孩子不经过任何思考后回答出来,这就大大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

其次是问题过于复杂,脱离实际和幼儿经验水平,幼儿无从回答。如大班听说活动《水的秘密》中,一老师在导入时问孩子:“你们知道水是怎么来的?”接着孩子们便七嘴八舌地说,“水龙头里”“高山上”“长江里”……五花八门,那么,这地球上的水究竟是怎么来的?这本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许多大人都不能回答,更何况这些孩子。这样的问题就是过于复杂和深奥,脱离孩子的经验水平和年龄特点。

2.提问后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足。给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完整地回答出来,才能体现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然后实际上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孩子的时间过短,迫切喊孩子回答。如在大班早期阅读《贪吃的哈罗德》中,一教师出示四幅图片,提问:“贪吃的哈罗德都吞下哪些动物?”这时候如果不给孩子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充足时间,孩子是表达不出来的,即使说了也只是零零星星,极不完整。这样提问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发挥思考的作用。

3.普遍提问单向,缺乏双向提问。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不打破自己已有的教学思路和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流程,一般都是以自己提问为主,对幼儿的质疑和提问采取的是控制和应付的态度。殊不知3~6岁的幼儿是开始步入问题意识的发展关键期。在教育活动中没有幼儿的提问那是不完整的,是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

4.提问对象单一,难以兼顾全体。在语言活动中,教师一般喜欢请“能干”的小朋友回答问题,只针对部分能力强的孩子进行提问,因此,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分布不均匀,部分幼儿成了“边缘人”。这种提问产生的负面效果应引起教师高度警惕。

二、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性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问题的答案应当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这样幼儿才能通过讨论、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2.科学性原则。问题要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了解教材,提问既不能让幼儿答不出,也不简单地让幼儿答“是”与“不是”,而应把握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注重保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试着让幼儿“跳起来摘果子”。这样的提问才更有价值,更为科学。

3.面向全体原则。提问注重个别差异,同时也要面向班级全体,注重提问的公平性,要让每一个幼儿在课堂上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当然问题设计也要兼顾到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注重问题的递进性,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幼儿层层思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为了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1.开放式提问。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例如针对故事提问“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可以改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觉得他做得好在哪里?”这些问题答案不仅不唯一,而且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大胆想象,拓展思维。

2.情景式提问。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幼儿表达想法,畅所欲言。教学中,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根据情境角色和情节向幼儿提问,往往会受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开展中班谈话活动《难忘的生日》。我为了引发幼儿的谈话兴趣,特意创设了一个生日情境,还准备了蛋糕和礼物,当全班幼儿一起唱完生日歌曲后,问孩子:“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滔滔不绝地说自己过生日时的情景,许愿、吹蜡烛、吃蛋糕等,由于我创设了一个生日情景,调动了幼儿的情绪,促进了幼儿主动表达。

3.双向性提问。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加强师幼间互动的提问方式。如在学习故事中的对话环节,我们可以尝试采用“老师问-幼儿答”、“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模式进行。这样的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这样,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更强了,课堂也更加和谐,幼儿在语言活动中也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例谈“爱”是最有效的教育策略 第12篇

一、结合案例分析问题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学大师罗丹

在本人多年的教育生涯当中, 发生过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它们就像一本本书, 让我逐渐读懂了发现, 读懂了宽容, 读懂了孩子们的心, 每当翻开它, 我都会露出欣慰的微笑……

案例的主角叫小军, 是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家庭背景]:小军的父母离异, 他从小就和父亲住在一起。父亲平时工作忙, 没时间照顾他, 经常把他送往奶奶家。小军很想念他的妈妈, 但由于父母感情破裂, 导致小军一个月才能见他妈妈一次。而小军的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尤其缺乏耐性, 经常打骂孩子, 他的奶奶看在眼里, 疼在心里, 于是便满足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 造成了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性格]:由于父母离异, 父亲教育方式不当, 再加上长期缺乏母爱, 小军的心灵严重地缺乏安全感, 导致性格敏感、倔强、暴躁。而奶奶对他的过分宠爱, 又造成他特别的任性, 怕困难。

[行为表现]:学习方面, 小军一上课就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总喜欢趴在桌子上睡觉, 下了课就满教室乱跑。可是一到考试, 他凭着“小聪明”, 就能取得中等的成绩, 有时甚至可以得到90多分, 这让他更加变本加厉。平时, 他与同学相处不融洽, 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玩。而他自己只要有什么不满意, 就采取躲藏、逃跑等消极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情况分析]:记得我刚认识他的时候, 对他的行为可真是忍无可忍。一天, 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狠狠地批评了他。批评完之后, 我还沾沾自喜:这下子还不给他一个下马威。第二天上数学课, 他真的没有睡觉了, 但是当天的作业就没有交。我找到他问道:“为什么不做作业?”谁知道他竟不急不慢地说:“我不会做。”我气得火冒三丈, “机关枪”忍不住连环开火了:“你整天上课睡觉, 当然不会做……”不知道批评了多久, 也不知道他是否能听进去, 他只是一直用自己的手玩弄着衣服上的口袋。我原以为他会有所改进, 谁知, 自此之后, 他连续一个星期不交作业。他的异常行为引起了我的反思:他从来不会这样, 为什么这次胆子这么大呢?他会不会是存心跟我作对呢?难道我的教育方法不恰当?从那天开始, 我就特别留意他的行为。一次, 我看到他捧着一大沓语文作业本和语文老师一起走进办公室, 放下本子之后, 语文老师称赞了他几句, 他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很惊讶:这鬼家伙, 平时什么都懒得干, 今天竟然这么主动帮老师做事。我想了想, 灵机一动, 把他叫了过来, 跟他说:“刘老师有这么一大沓本子, 一个人搬不动, 听说你很能干, 能帮一下老师吗?”他竟毫不犹豫地说:“好啊!”话音刚落, 小军就利索地拿起一大沓本子走出了办公室。上课时, 我特意在班上表扬了他, 他再一次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更奇怪的是, 自此之后, 他上数学课睡觉的次数减少了, 而且还能主动按时完成作业。

还有一次, 不知道是谁惹了他, 小军中午不肯吃饭, 还趁老师与同学不注意时, 自己躲了起来。后来, 大家好不容易才找到他, 但大家怎么劝他也不肯吃饭, 只是一味地哭。我得知这件事后, 就赶紧过去处理。只见他哭得十分厉害, 不管我问什么他都闭口不答。我静静地观察他, 只见他的双手紧紧地握着, 一边哭一边大力地喘气, 从他的表情当中, 我分析:他一定是受了委屈。但是我知道他的脾气倔强, 问他也不肯讲明原因。于是, 我没有吭声, 只是悄悄地走过去, 微笑着抚摸他的头, 怜惜地说了一句:“还没吃饭啊, 你看你, 哭得满头是汗, 肚子一定很饿了吧?”他仍旧不吭声, 依旧不断地哭。见他没反应, 我就挨近他, 紧紧地握住他的手, 他开始时想挣扎, 但后来见我没有逼他吃饭的意思, 他就开始放松了。我感觉到他不抗拒我了, 我才开始问他。但我问了很多问题, 他都直摇头, 仍然一句话也不说。既然问不出个所以然, 我决定改变策略。我对他说:“你不告诉老师, 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有你的苦衷。不过也请你相信刘老师, 刘老师是一个讲道理的人, 只要你有道理, 老师一定会帮你。这样吧, 你在这里站得好累啦, 老师和你一起到教室里面去休息一下吧!”于是, 我拉住他的手, 向教室走去。

进入教室后, 他仍然没说话, 但我感觉到他的情绪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了。我也没说话, 只是安静地坐在他的身旁。可能是他哭得太累了, 片刻, 他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我一直坐在他的身边没离开。待他醒来后, 他抬起头, 看见了我, 眼神里有点诧异, 再一次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自从那次之后, 他在课余时间就特别喜欢来找我, 他不太爱说话, 每次看到我, 总是顽皮地笑一笑。我问他:“有事吗?”他就会腼腆地说:“没事, 我只是想来看看你, 然后又转身跑掉了。”到了学期末的考试, 他取得了98分的优异成绩。暑假的一天, 他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 语气十分沉重, 他跟我说:“刘老师, 我的爸爸要到外地工作, 我要转学了。”虽然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可我的心一下子被揪住了……后来, 他给我寄来了一封信, 信封里还夹着一幅画, 上面画着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女老师, 老师的手正轻轻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画的右下角有这么一句话:刘老师, 谢谢您!

二、利用具体策略解决问题

1. 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对于小军, 我刚开始也不能理解他的行为, 甚至想过要放弃他。可当我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 分析了他的反常行为后, 我不得不反思:一个单纯、可爱的孩子, 为什么会变得那么的叛逆、任性?根源在哪呢?我, 可以帮帮他吗?而我, 又能怎么帮助他呢?我带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步一步地走近了他, 终于走进了他的内心。而事实上,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闪光点, 我们要善于发现它,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被爱的权利, 拥有生活的自尊与自信。

2. 善于用“爱”感染孩子

从这个案例当中, 我深刻地体会到, 教育最深层的内涵并不在于能教出高分的孩子, 而是能让孩子懂得爱, 懂得尊重, 懂得感恩。作为教师, 我们都清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可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又常常会因为孩子的“不听话”, 而变得急躁, 甚至专制。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 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优秀, 能力强。希望孩子们能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 能达到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可是当我们对孩子们提出要求的同时, 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是怎么想的呢?有哪个孩子不希望成为最优秀的人呢?可是在这世界上, 能成为世界冠军的又有多少人呢?难道就因为他们不能成为世界冠军, 我们就得放弃他了吗?孩子由于种种原因, 如果缺乏爱和关心, 就会变得越来越“坏”, 由于他们不懂自爱, 所以就不懂如何尊重别人, 不懂去关心别人, 从而就变得更加的任性、叛逆。归根结底,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更多的耐性, 用心地倾听孩子们的感受, 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的想法, 帮助和引导他们取得进步。

上一篇:小学课堂管理文化下一篇:健美操的运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