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文化与室内设计

2024-06-14

风水文化与室内设计(精选9篇)

风水文化与室内设计 第1篇

一、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风水文化

1.“阴阳”和“气场”

分析我国历史建筑设计, 不管是平民房屋建设, 或者是皇宫建筑, 设计上都是以“阴阳”“气场”为主。比如北京皇宫中的“养心殿”设计, 其中木床和墙壁紧挨, 这实际上体现了传统风水文化中提出的“靠山”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风格都主张小卧室、大客厅, 同时客厅应该连接大门。这种设计风格基于平面效果图进行分析, 气场是最吉利的, 可以为居民者营造一种良好的居住氛围。在这种设计中, 首先应该强调阳台、窗、门的作用。其中门主要是在室内外连接的重要通道, 即使现代人的居住房屋都已经提前设计好了, 然而很多高层建筑设计中仍然有很多风水不合理的情况。门、窗户对冲是最为常见的, 这也是传统风水文化中的一个大忌, 这样不好聚集财运, 因为财运从大门进入后, 在室内没有循环就流出了窗户, 为此应该在大门入口的地方设一道玄关, 这样可以将气体流动路线改变, 使财运能够在室内进行良性循环。其次, 应该严格区分室内的动区域、静区域, 这样可以建设一种和谐、良好的室内氛围, 使居住者感到更加舒适, 提高居住者的满意度。根据传统风水文化的观念, 合理划分动、静区域可以有效调节室内阴阳以及气场,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功能进行划分, 比如, 厨房、餐厅以及客厅等都是一些家庭活动场所应该设计得相对宽敞, 如果是休息区域可以设计得相对封闭一些。

2. 推崇“天人合一”, 有机融合自然和建筑

传统风水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 不仅要顺应自然, 同时应该合理利用自然、适当改造自然, 使人和自然保持统一、协调的关系, 这就要求室内空间设计中应该使室内外空间环境可以保持互通。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不同的空间形式, 采用相应的空间互通方式, 如果是开放性的空间, 一定要注意室内外的视点转移以及持续关系。比如, 如果是套间住宅, 可以利用玻璃隔断室内外空间, 建立阳台。同时, 室内空间设计一定要尊重整体的建筑设计风格。

二、现代室内整体装饰效果设计应用传统风水文化分析

1. 传统风水美学的应用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人文美、构图美、象征美以及自然美, 目前多数室内设计都非常强调能够有机融合传统美学以及室内设计, 打造一个极具中国古典文化的室内装饰风格。现代建筑设计中常常会应用风水美作为装饰, 比如为了满足空间设计要求, 人们往往会采用各种各样的色彩背景图装饰室内环境。现代设计师在室内装饰设计的过程中, 常常会喜欢应用一些正方形的建筑设计要素塑造空间造型, 例如一定要通过界面装饰掩盖建筑空间的柱体以及梁体。这主要是由于传统风水文化的观点中, 觉得有梁柱的地方一定会有尖角, 这样对室内气体循环造成不利影响, 也就会对居住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2.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色彩中应用传统风水五行文化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 色彩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视觉因素, 也是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传统风水文化中的五行和色彩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金木水火土五行都有自己的颜色, 而不同的颜色, 其内涵也有很大区别, 因此现代室内设计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表达多种含义, 合理应用色彩的情况可有效提高整个室内设计效果, 增强室内环境的气场。在室内设计中, 客厅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客厅设计相当于整个室内设计的“门脸工程”, 提高客厅内装饰效果可有效提高整个室内设计形象。根据相关的科学研究证实, 色彩可加强人的视觉刺激, 给人们一种心理感受, 有利于调节人的情绪, 因此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该合理应用色彩。客厅的色彩一定要尊重整体的室内装饰色彩基调, 必须充分顾及到客厅的朝向选择恰当的颜色。比如, 如果客厅朝东, 东方五行属木, 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表明, 木的生长需要土, 黄色是土的代表色, 因此客厅颜色应该选择黄色。

综上所述, 我国传统风水文化博大精深,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以及室内装饰设计中都可应用到传统风水文化, 不仅可以彰显居住人的个性, 提高室内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 同时也可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邓茗尹.浅谈中国古代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J].中华文化论坛, 2013 (08) .

地产文化-中国古建筑与风水 第2篇

文/楼庆西

澎湖锁港石敢当

中国风水讲究背山面水

诸葛八卦村

在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对“风水”有如下的定义:“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式,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这段定义代表了当时一些学者对风水的认识,但是也有相当一些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不能简单地与迷信划等号。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尤其是建筑界对风水研究者日益增多,发表了不少论文与专注,对风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风水是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有的认为是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具有神秘色彩、朴素思想、浓厚迷信成分、少许合理因素的经验积淀。也有的认为风水是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伦理学、预测学、人体学、美学于一体,综汇性极高的一门学术等等。在这里,自然不能对风水这门庞大而又繁杂的学问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笔者仅选择风水盛行的乡土建筑来说明风水学对这些乡村和建筑的关系,并略加评论。

风水学与古建筑

风水这个名称的定义,学术界公认为晋代郭璞所著《葬书》中首先提出的:“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则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谓之风水。”这里说的是死人安葬需选择有生气之地,生气遇风则散,有水则止,所以只有避风聚水才能获得生气。什么是生气,综观风水著作中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生气可以促发万物之生成,有生气之地是使万物获得蓬勃生机的一种自然环境。

什么地方能够避风聚水,这就产生了风水学中选择环境和处理环境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正是这套理论与方法构成了风水学的主要内容。风水学的选择环境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

一、觅龙:在风水学中,龙就是山脉,山上长植物,山中藏动物,从原始人类开始,生活就离不开山,由此而产生了对山的崇拜与信仰,成为人类对自然崇拜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在人类生存环境的选择中,首先要觅龙即寻山。寻山首先从山脉的出处开始,古人认为那里是祖宗居住的最高处,在找近处山脉的入首出,从远而近分别成为太祖山、太宗山、少祖山、少宗山及父母山,后来简化为祖山、少祖山及主山。寻到山脉还得要看山之形式,远观得势,近观得形,总的要求群峰起伏,山势奔驰为好,认为这种山势为藏气之地。在宋朝黄妙应所著《博山篇》“论龙”中说:“认得真龙,真龙居中,后有托的,有送的,旁有护的,有缠的。托多、松多、护多、缠多,龙神大贵、中贵、小贵,凭这可推。”真龙居中,两旁还需有护、有缠的,才称得上是贵地。这护和缠就是“察砂”要解决的问题。

二、察砂:砂就是主山脉四周的小山,在《博山篇》“论砂”中讲:“两边鹄立,命曰待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从龙抱拥,命曰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势。”在主山的两侧有上砂与待砂相拥抱,能遮挡住外来恶风,增加小环境的气势,在前面远处还有低平的迎砂,这也是贵地的象征。风水学又把这四周的山与象征着地上前后左右四方位的神兽相联系,形成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环抱形态,这就是觅龙察砂的理想环境。

三、观水:但是有龙砂环绕的环境还不行,重要的还要观察水的状况。人的生命离不开水,尤其在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更把水视作福之所倚,财之所依,所以风水学中把观水视为比觅龙更为重要的内容。观水首先看水口,所谓水口即这个环境的水的入口处与出口处,在风水学看来:“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用不竭。”(《入山眼图说》)所以水来处要开敞,水去处宜封闭,这样才能留住财源。观水还要看水形。“洋朝汪汪,水格之富。湾环曲折,水格之贵。直流直去,下贱无比。”(《博山篇》论水)除水形外还得察看水的质量,这就是风水中的“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其中贵,其色淡,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博山篇》论水)古人用眼、口、鼻检查水之色、味、气从而判断水质之优劣,而水质之优劣又直接关系到环境之生气。

四、点穴:就是决定人住的阳宅和葬地阴宅的位置。从上面所说觅龙、察砂、观水中实际上已经决定了穴的最佳所在环境。当然在具体确定一座阳宅、阴宅时还有许多风水讲究。

风水学中所说的理想环境应该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扩,远处有案山相对;有水流自山间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即青龙,白虎之外还有护山相拥,前方案山之外还有朝山相对;朝向最好座北向南;如此即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这样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用现代科学观念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寒风;前方开扩可以得到良好日照,可以接纳夏日凉风;四周山丘可以提供木材、燃料,山上植被既能保持水土防止山洪,也能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与农田灌溉用水,又适宜水中养殖。

关于阴宅与阳宅,也是风水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阴宅,古代风水学著作中,专门论述阴宅的为数不少,其中以晋代郭璞所著《葬书》最著名,并被当作风水著作中之经典。《葬书》中提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即将藏风得水方能获得生气作为选择阴宅的标准,这当然也是选择阳宅的标准。古人重阴宅的根本原因,是希望祖先遗骸得到生气,子孙就能受到荫佑,厚葬死人是为了活人。

清朝吴鼒所著《阳宅撮要》是专门讲阳宅的风水著作,据学者分析,此书集阳宅文献之大成,书中撮合了清以前许多部风水著作之要点,所以成为有关阳宅风水的重要著作。《阳宅撮要》从阳宅的选地、阳宅的外貌、间数、开门、天井直至室内的床位、灶位,室外的井、厕位置,以及宅内外的排水都有论述,内容相当齐全。

这些关于阳宅环境和形态的风水讲究实际上都是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利弊与得失,只不过用了风水语言来表达。

风水学的实际应用

风水学在中国乡村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代表有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山西沁水县西文兴村、浙江武义县郭洞村等,但从小到大的各种风水建筑与符号则在广大乡村屡见不鲜。

风水学关于环境的选择,阳宅、阴宅的定点、定向,住房形态的分析等等论述与主张反映了实际生活的利弊,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生态环境自然适合人的居住生活;住房选地当然应该尽量远离古墓、茅厕、妓院和屠宰场;住宅堂屋、天井的方整、明亮在实际使用和在视觉、心理上都会感到舒适。而且风水学往往还将这些经验经过整理,用形象和口语化的方式表达。正是这种表达方式才使风水学在广大百姓中有了基础,才使风水学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久行不衰。

但是风水学中确有大量的迷信于不科学的成分,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自然环境中的山、水道路和建筑的各种形态简单地与人间吉凶、福祸相联系,因而导引出违背实际的结论。例如环境中的山形,在《博山篇》和《论砂》中明确提出:“„„有尖射的,破透顶的,探出头的,身反向的,顺水走的,高压穴的,皆凶相也。”山对人之有利有害,取决于山脉所组成的环境,尽管有的因素也会从山的外貌形态上表现出来,但这些外貌绝说明不了诸多复杂的内容,当然更决定不了对人的吉凶祸福。到如今,这些被风水定为凶相的山,说不定正以它的“凶”相而被开发为吸引参观者的旅游区。

第二,风水学除了对环境进行选择以外,还有对环境进行改造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改造使环境由不利转为有利,能逢凶化吉,这也是风水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种改造之法归纳起来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然界的山、水、地势本身进行改造。例如遇到缺水或水势不佳的地区,则用开沟引水,挖湖、塘蓄水,筑堤坝拦水等办法取得宝贵的水;遇到不利的山则用山上植树,挖补山形以达到由凶化吉等等,这些主张和办法无疑都是有益的。第二种办法是采取象征性的办法,如水口建桥、造亭以锁住水源;村头筑塔建阁以保住文运,等等。恰恰是这类在风水中应用得十分广泛的方法却带有明显的非科学性。

我们在江南的许多农村的村头村口往往可以见到耸立于田间的宝塔,竖立于桥头路边的文昌阁。这些塔的形式与佛教塔相似但它们并非佛塔而是一种文峰塔。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实行很久,成了普通百姓通向仕途的唯一途径。一个村,一个世族,一个家庭之发迹不发迹,就看出了几个秀才、举人、进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村里出读书人,中科举成了村里有无文运的标志。风水学正是看中这一点,提出了在村头建塔造阁的主张,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在神仙中是主管文运的,从佛教中借来形象显著而且具有神圣意义的佛塔,换以“文峰”之名也成了文运亨通的象征,所以这类塔也称为风水塔。它们有时和石桥、石亭、寺庙组合在一起,对一个村落,一个地区起着锁水口、留财源,兴文运,出人才的综合作用,它们成了风水中的一种符号,一种具有特点象征作用的符号。

塔与阁当然属大型符号,在村里,在房宅内外还有不少各种小型的符号,一所房舍当风水师测定朝向不吉,则一可将大门改变朝向,我们在农村有时见到住宅大门不直对街巷而有意保持一个斜度,其因皆由于风水。二可以在门前巷口的墙上立一条石,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此类“石敢当”可以镇鬼魔、压灾祸,成了百姓的图腾石,往往在村口、路边多能见到。另外在住宅里常见有画在大门、正梁或屋顶上的太极图像,图形显示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象征着旋转不已,生生不息。挂在大门上的照妖镜、铁叉、五色布以及各种符号文字,它们都以形象、色彩、内容起着纳福招财、去灾避祸的风水符号作用。

室内设计与风水之我见 第3篇

作为一名学习室内设计的学生,我很想就室内设计与风水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在现代设计的房子中,设计师往往会为客户设计玄关,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存在玄关这一说法,如:中国古代民居,第一道外门后,通常会有一道墙壁矗立,使你无法直接看到屋内的情况。第一道门就被称为“玄关”,玄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文化形式。在今天的设计中,玄关成为设计师们表达思想,体现创意的一个地方。从风水上来讲,玄关不宜太狭窄,要有1米5以上,不宜太阴暗,不宜杂乱等,有防泄、遮掩的作用。在我看来,玄机是一处隔断,也是一个过渡的空间。既隔开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同时又引导客人进入室内,起到缓冲客人视线的作用,让进入者静气敛神,同时具有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

其次是客厅,客厅不仅是待客的地方,也是家人聚会、聊天的场所,可以说这里是一个家庭中人气最旺的地方。功能的强大,决定了客厅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仅要体现主人喜爱的风格更应该了解风水,更多的运用风水,让主人满意。客厅的方位尤其重要,在传统“风水”中被称为“财位”,关系全家的财运、事业、名望等兴衰,所以客厅布局及摆设是不容忽视的。我个人认为客厅的摆设中不能少了植物和鱼,因为现代人的都市节奏太快,与自然接处的机会不多,如果能在客厅中摆设这两种东西不仅能改善主人的心境同时也满足风水的要求,养鱼和养植物可用于催财,植物最好选择被视为吉祥的植物或能驱蚊虫的植物或能杀病菌的植物。而鱼的话,购买鱼儿的总数必须为单数。缸鱼中一定要穿插一尾深黑色的鱼类,据说才有稳定、镇厄效果,否则虽然发了财,未必留得住。

接着是卧室,卧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既然一个人呆在卧室的时间有这么长。那么卧室里的风水对整个家居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首先卧房形状适合方正,古代风水认为方代表稳定,从心理角度看,方比圆要稳重。但我认为其实说圆的东西有凶险,是没有科学道理。并且在现代的设计中,很多人更喜欢选择圆形的床,圆代表的是团圆,美满的意思。其次房间不宜太大,如果太大则气不聚,卧室讲究的是藏风聚气,屋大不藏风,败散人丁空。最后忌床后有空、床前有镜。在现在的设计中床后一般都会有靠背,指意有背山或靠山的意思,有利于事业的稳定。镜子不宜对着床。镜子在风水上的作用,主要用来针对直冲而来的凶煞,把煞气反射出去,以免被凶煞冲克而受损。我认为镜子不对着床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半夜里起床会照到自己,人如果不太清醒,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后会产生不安全的心理,长期这样,会影响睡眠和健康。

然后是餐厅, 餐厅是家人和朋友在一起分享美味食物的区域。一日三餐,民以食为天等都可以让我们知道餐厅的重要程度。首先餐厅的颜色非常的重要,包括餐桌,灯光,餐厅的装饰物等最好是明亮并且可以刺激食欲的,说到这点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可以设计暖黄色的光源,因为暖黄色的光灯不仅给人以温馨,能渲染情调,而且能增进食欲。其次是饭桌,饭桌是一家人共同吃饭之处,所以它的吉凶衰旺对家宅风水影响很大。饭桌形状多种多样,传统的中国饭桌大多以圆形为主,象征一家团圆,有利于客人间相互交谈且聚拢人气,能够很好地烘托进食的气氛。在风水学上来讲,三角形及有锐角的饭桌不宜选用,因为尖角具有杀伤力,对饮食健康有害。

最后是卫生间风水, 许多风水学流派都认为,浴厕属五行中的水,最好把它设置于西北、东南,或者东的方位(从房子的中心看),正因为属水所以卫生间的颜色也大有讲究,最好能够选择属金的白色及属水的黑色和蓝色,既能突出卫生间的高雅也能产生安静的感觉。 厕所的地点宜隐蔽,因为浴厕被认为是较为不洁及隐私的地方,所以不宜太瞩目。同时也应该保持卫生间空气流通,清洁干净。

易学风水文化与生态文明 第4篇

面对浩劫带来的危害, 人们开始回归庄严和反思。就天和人的关系, 在学术界讨论了近百年, 也有多种解释, 比如“天人相争”、“天人相合”, 也有说是“人定胜天”。因此, 把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搞明白, 是升华对生态文化认识, 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在任何事业的创新发展中, 文化是灵魂。生态文化离不开易学文化。易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干。它的理论对宇宙的起源, 天体的形成, 万物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均作出了科学的论断, 是各门学科的综合, 是人类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圣经、济世良方”。其中, 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发韧之作, 也是改善现实生态的一把钥匙。

1.领悟“三才”之道自觉尊重自然

1.1“三才”之道的概念

《系辞》深刻阐述了《易经》的实质:“易之为书, 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 有地道焉, 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这里的“三才”是指天道、地道和人道, 而“道”贯通三者之间, 并以此统领“三才”。

“道”的特性:一是简单性。大道至简, 可以说是人人对此都予以认同。二是最大性。“道”是天地之母, 世界的本源, 万物之根本, 并统领万物。三是忽略性。“道”昭示的是大价值、大光明、大未来, 而人们往往急功近利, “道”则最容易被忽略。四是永恒性。“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万物从道起源, 又回归于道, 它无形无质, 虚静空漠, 无所不在, 却浑然一体, 永不毁灭。五是强制性。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无道消亡。

人类是宇宙生命体的一个细胞, 同时又像是整部宇宙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 “三才”之道是感悟、解释生态规律的捷径。

1.2“三才”之道的内涵

天地人三者各有“天职”。“天始万物, 地生万物, 人成万物”。这就是说, 天的作用, 在于始万物;地的作用, 在于生万物;人的作用, 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才, 突出的是人能“参赞天地化育”的伟业。上天开创了宇宙间万事万物, 大地像服劳役般承载、生育万物, 人类要像警察一样维持秩序, 使万物平衡发展。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像劫匪一样, 恨不得一天掠夺所有资源、捕杀所有动物。但是, 资源和物种被消耗殆尽之时, 也是人类灭绝之日。

天地人属性不同。天主阴阳, 地主柔刚, 人主仁义。天主阴阳, 意即天以阴阳主宰天下, 左右世界, 以天时生杀万物。地主柔刚, 意即大地有柔有刚, 博大包容, 至柔无比;同时, 地也刚烈、发怒, 如地震、海啸、台风、火灾等, 具有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人主仁义, 是规范人类的属性, 仁主博爱;义主正义, 坚持什么, 反对什么, 扬弃什么, 要旗帜鲜明, 顶天立地。

天地人是有级别的。《道德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指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只有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效法自然, 甚至自然而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天地之道对人类职能和属性既然有定位, 那么人类对人道就得悟透, 自觉定位。凡是秉持本性的物种就能长久, 变性或杂交物种往往不能延后。人类也一样, 要按人道塑造形象, 按人道有所作为, 否则, “德不配位”, 其结果是必然被清除。

1.3 培养敬畏自然的理念

科技越发达, 越发现宇宙间有不可穷尽的秘密;人类智能越活跃, 越惊叹人世间有不计其数的神奇。似乎天地为每一个物种划定了一个空间, 规范了一种轨道, 人类无例外地永远有不可逾越的区间范围。哪怕积累了多少次的史前文明, 或人类如何延续, 都有无法企及、无从突破规定空间以外的领域。人类认知的总和相对宇宙不过是沧海一粟!

在浩瀚的宇宙中, 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 亿个, 每个星系又拥有几百到几万亿颗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如此无穷无尽的星系、星体时时刻刻在有规律的运行, 周而复始, 分毫不差, 一定有人类无法企及的力量 (道) 在支配、组织和统领着这一切, 令无限的时空和微观世界井然有序。否则这个世界怎么能够如此万象森然、运转有序呢?!

感悟天道是修缮人道捷径。天道以其无私、博爱、诚信、俭约、进取、奉献铸就了永恒。如太阳就没有一天迟到早退, 抚育万物, 时时刻刻, 无私奉献。六十四卦中, 乾卦、坤卦最重要, 象征天地。乾卦《象传》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君子要具有效法天道刚健有为, 周而复始的品格, 努力奋斗, 自强不息。坤卦《象传》说:“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君子要效法地道平顺居下, 负载万物的品格, 醇厚品德, 承担重任。朗朗天空, 正大光明, 我们人类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古人替天行道, 杀富济贫, 就是摒弃人间杀贫济富的习性。所以, 人生修为, 唯有感悟天道, 效法天地, 方可迅速提升境界。

半个多世纪来, 世界各国有志之士对生态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 人是存在者的看护者。”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指出:“‘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警告:“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 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人类, 这个大地母亲的孩子, 如果继续他的杀母之罪的话, 他将不可能生存下去。他所面临的惩罚将是人类的自我毁灭。”经过几十年的经验教训, 人类终于清醒地认识到, 主宰世界、征服自然是不现实的。国际社会的新认识, 同我国古代的生态观是不谋而合的。

2. 感悟天人合一积极顺应自然

2.1 天人合一的内涵

天和人的关系实质上是自然和人的关系。人更三圣, 世历三古, 生态观从古至今被格外重视。伏羲创建的八卦, 包涵和体现了深刻的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生克制化思想, 是中华民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 是自然生态文明思想的起源和萌芽, 也是中华民族堪舆风水的思想源头。

在人类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巴比伦文明、玛稚文明和撒哈拉文明中, 由于先民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 自毁家园, 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从而使这些文明消亡在荒漠与丘陵中。而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绵延不绝, 一个重要的因素得益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庄子阐述,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有自然之天、社会之天和超验之天, “合”则既表达的人和“天”是可以通达全息的, 也表达了人和“天”的生命融合性。张岱年先生称之为天人相通, 董仲舒则称之为天人相类。“天人合一”泛指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万事万物与人都是合一的, 其中包括社会、人文现象、人身和心念、思维、观念、精神等都是合一的。

天人合一论, 指明了人和大自然及社会整体的归宿关系。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精华, 是对人类认识论的巨大贡献,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天人合一论促进了思维方式跨越, 丰富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外延。比如文字改革就带来社会风尚的变化。建国初, 我国对汉字又进行了更大幅度的简化。有一个短信对此进行了形象化描述:親不见, 愛无心, 厰空空, 導无道, 兒无首, 有雲无雨, 開関无门, 鄉里无郎, 聖不能听也不能说, 成人下有匕首, 進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 可魔仍是魔, 鬼还是鬼, 偷还是偷, 骗还是骗, 贪还是贪, 毒还是毒, 淫还是淫。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古代的天象学, 中医运用的手诊、耳诊, 望、闻、问、切, 大家热捧的曾国藩的《冰鉴》等, 都是天人合一理论的实际运用。

2.2 天人有统一性

朱熹说:“天即人, 人即天。”咸卦《彖传》说: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 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卦《彖传》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圣人久于其道, 而天下化成, 观其所恒, 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些论述都说明, 当时的人们已经将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性人格化, 并进而将“天人合一”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古人提倡“工不曰人而曰天, 务全其自然之势” (《管氏地理指蒙》) ,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园冶》) 。这些思想又是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恢复能力的仿人格生态工程。

宇宙大人体, 人体小宇宙。自然界中每个物种、事物都是宇宙肌体的细胞, 每一个细胞的癌变都会危害自然生态和人类的健康。从根本上讲, 人和世上万物是相应相生的, 同呼吸, 共患难,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现代科学证明, 水能随时听懂、辨认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语言文字;植物能随时掌握身边人的内心动向;一座房屋, 哪怕是新房也会因为无人居住而“孤独”老化、很快破败。

可见, 任何物质都有意识, 任何意识都是物质, 任何东西都有能量。万物有灵, 草木有情, 包括生物、房屋、饰品、器具、色彩、雕塑、字画、数字等, 只要科学选择, 合理布局, 随时取舍, 就可以调整能量, 达到阴阳和谐的目的。例如, 在居室中摆放镇宅剑、凶兽、古董等工艺品, 就会引发家庭成员病痛;同样, 通过读取一组阿拉伯数字也可以达到保健身体或治病的目的。

纵观《资治通鉴》记载的朝代更替时期, 均伴随有特大自然灾害和奇异的自然景观发生。政治清明, 则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政治乖谬, 则民怨沸腾, 天象异常。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人与社会和生态是息息相通的:

一个住宅有风水问题时, 也是家庭成员的麻烦时;

一个人身体出现问题时, 也正是这个人事业上的病态时;

生态环境恶化区, 必定是官场生态重灾区;

天天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 会带来容貌、身体和事业的衰败, 其人品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或办公环境杂乱不堪, 其生活和工作也会是忙乱无序的。

在社会环境方面也一样, 一个人的左邻右舍、前后街坊就是自己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就是你的砂、水。他们好, 自己更好;他们不好, 自己也遭殃。他们好坏的象, 就是自己好坏的兆。人际关系也如此, 帮助朋友就是帮助自己, 损害朋友就是损害自己, 朋友的象就是自己的兆。

可见, 环境优美、心灵优美;环境优化、心灵改善;硬环境山清水秀, 软环境才能风清气正。心念正, 运势顺;邪念多, 灾祸生。彼此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2.3 天人有互补性

世界上万事万物是生命联系, 而且这种联系的表象有全息性, 内在联系是能量作用。

最早量子物理创世人马克斯﹒普朗克的波动理论就揭示出万物之间的隐形能量作用。

有人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人体经络揭开了人体的内外通道。

1948 年揭秘全息现象的同时, 推动高维度复合作用研究将对传统物理学定律提出挑战。

静电场照相技术, 发现树叶成长过程是在信息流布与能量填充下完成的。

在堪舆风水文化实践中, 发现人选地, 地选人, 是双向选择。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 人文有显著的地域特色, 人文和地缘也是双向选择。民俗民风就是这样。

在世界发展史上, 其他文明古国消失, 根源在于该民族人性的异化, “天人二分”, 导致人与自然冲突的恶果。

以上等等, 说明天人、物人的生命联系是多么的密不可分, 彼此血肉相连, 唇齿相依。相互爱护, 相得益彰;相互对立, 人先灭亡。

《易传》说:“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 其协调是由人来做中介的。《易传》又主张“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 (《彖传》) 。“范围天地之化, 而不过。曲成万物而遗” (《系辞》) 。《易传》同样强调人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对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腾飞, 同时, 在战略设计上也存在明显漏洞。一度凶杀、色情、迷信书刊泛滥, 金钱至上, 利用舆论声称“雷锋叔叔不在了”, 大肆否定岳飞精忠报国思想, 大肆炒作性革命, 弱化、淡化思想政治建设, 如此这般, 混乱了国人的思维, 从而人们社会责任缺失、感恩意识缺失、精神信仰缺失, 激发内部矛盾一再发生, 环境问题也迅速恶化。《老子》曰:“民之不畏畏, 大畏将至矣。”人们在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面前, 显得苍白无力!

3. 和谐时空规律有效保护自然

谈到时空, 人们自然联系到环境堪舆风水文化。它是中国古人发明进而影响到世界的一种“专利”文化, 像一种永恒的印痕根植在人们心中, 代代相传, 凡工程建设、改造均不敢造次, 成为中国人们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和心理需求。在《二十四史》中, 记载有不同朝代的风水规划, 大到帝王迁都、皇宫布局、陵寝选址, 小到州县衙门、园林、庙宇、村落设计、桥梁的修造等无不遵循着风水理念。在多数的古县志上, 第一章节就是堪舆篇。

环境风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面对严重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 人们对恢复原生态的渴望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亟需从传统风水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淮南子》指出, “堪, 天道也;舆, 地道也。”堪舆学即天地之学。风水文化来自天道、地道, 而天道、地道的载体是时空, 所以和谐时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条件。

3.1 时间为万物发展定性

天体在运行中形成时间, 时间是天地间最大的能量, 能左右一切事物的变化。如植物随时间交替周而复始, 春养生, 夏养长, 秋养收, 冬养藏。

《玉匣记》是我国民俗学的必备之书, 内容包罗万象, 收集了大量择吉、气候、五行、风水、耕种等相关资料。在气候方面有:“收花不收花, 全看正月二十八”、“早立秋, 凉嗖嗖, 晚立秋, 热死牛”、“八月初一下一阵, 旱到来年五月尽”、“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九月九阴, 一冬温”, 如此等等, 说明某一时间点制约着某些事物的状况。

我国古代对节气的研究和运用格外重视。如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 天地始交, 万物并秀。”据记载, 周朝时, 立夏这天, 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 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山西省汾西县农民赵洪澎坚持30 年用肉眼观天象, 通过分析每月农历初一的气象, 能预报出当月的天气预报。

在命理学中根据人出生时间的分析, 可透析一个人的性格、健康、婚姻、事业等人生信息和流年吉凶。

1911 年民国建立时开始使用公元纪年法。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干支、属相、阴历、星宿、九星、建星、数字等元素计时方式结束。纪年方式的变化, 是淡化中国文化元素而西化的开端。

“三元九运”同样反映出万象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的元运中万物的生存状态, 发展局面是不同的。我们一定还记得, 如, 下元七运是“凭口挣钱”的时代, 广告满天飞, 歌舞厅火爆, 媒体讲座热捧;“兑卦主巫”, 各种气功、特异功能异军突起, 邪教出现;“邪气压正气”, 腐败现象迅速发展到各个领域。在下元八运中, 谋民生成为时代主流;和大地有关的行业是挣钱的热点, 如房地产、矿业、农业、旅游等;宗教是发展期;也是正气压邪气阶段, 反腐会出重拳;养生休闲会凸显。了解这些时势规律, 就可以抓住时代的主要矛盾, 就可以洞察政策走向和行业兴衰, 人类在自然面前就可以顺时而变, 就势而为。

3.2 空间为事物定量

就像同一类种子在肥沃土地与贫瘠土地收成不同一样, 不同空间对事物的发展影响是不同的, 因此, 人们对住宅的择吉要求由来已久。

环境风水一方面是反映事物的表象之一, 又作为生命组成部分随时随刻与居民同呼吸、共患难。小的生活环境对人的事业、学业、经济、婚姻、生育和健康等均有很大的影响;同样, 大的生态环境制约一个国家、城市或地域的发展。

《轩辕本纪》中就有“黄帝始划州野, 有青鸟子善相地理, 帝问之以制经”的记载。殷周也有卜宅之文, 周朝祖先公刘率众由邵迁彬, 他们自堪其地曰:“既景乃相其阴阳, 观其流泉。” (《诗经》公刘) 。他的子孙 (周文王始祖) 又率众从幽迁到陕西周原, 于浒岐之下。其曰:“周原朊朊, 董荼如饴。”周祖三迁其居住地, 而最终使周文王始建有八百年之久的封建王朝。周王朝时期设有司空, 以管阴阳之事。如《诗经·绵》云:“乃名司空, 乃名司徒, 俾主室家。”这司空之官, 最初就是负责营建宫院的官员。圣人孔子也说“卜其宅兆而安厝之。”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极其重视人居环境的建筑、选址、规划、设计、装饰, 要求远离凶煞之地, 遵循安全第一, 四方有情, 山环水抱, 背风向阳, 阴阳平衡, 顺乘生气, 交通便利等原则, 以求得“藏风聚气、旺丁旺财”的良好环境。这些宝贵的思想和应用方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总之, 在自然中存在光素的化合作用, 磁场的引力作用, 雷电的复苏作用, 物质的辐射作用, 阴阳互化的再生作用, 人文的潜移默化作用, 高维度“网格化”指令作用等, 这些作用综合到一起形成各种运动规律。风水文化恰恰在诊断地理使用价值和吉凶优劣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果, 加上易经预测学的运用, 对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有力的支点。

3.3 主动作为保护自然

当前, 保护自然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些问题在方式上必须从和谐时空入手, 和谐时空要从风水文化中汲取精华和要义。

同一空间, 在不同的时间流转中, 会产生不同的吉凶变化;即使在同一时间阶段, 不同的空间会有不同的吉凶变化。例如, 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 两河领域的巴比伦王国 (现代的伊拉克一带) , 当初是何等辉煌, 曾经创造了世界奇迹。现如今却饱受战火的蹂躏。这就是同一空间在不同时间的吉凶差异。又如, 同一座紫禁城, 在乾隆年间很兴盛, 而在慈禧当政垂帘听政时却很衰败。现在, 紫禁城却成了任何人都可以游览的旅游胜地。可见时间可以改变空间的盛衰吉凶。

在古代, 农事活动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在和谐时空方面做出了榜样。“水处者渔, 山处者木, 谷处者牧, 陆处者农。” (《淮南子》) 。战国时期《管子·牧民》中就有“务五谷, 则食足;养桑麻, 育六畜, 则民富。”, 使农业生态形成良性的食物网。到秦代颁布了我国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田律》。《田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对象, 包括树木、水源、植被、鸟兽鱼虫, 对狩猎和采集的时间、方法都作了具体规定, 规定了对各类违法行为的处罚办法。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 也是利用天然地形, 因势利导的范例。在崇尚自然与顺应自然中谋求人类的利益, 以“道法自然”的原则进行工程建设, 以“仁爱自然”的心态实施河流管理, 昭示给我们的是莫大的生态智慧。

生物在遵循时空规律方面做出了表率, 如动物中的青蛙、蛇、熊冬眠现象, 昆虫的肤色与植被浑然一体等。

《皇帝内经》中阐明的中医理论, 对应时养生, 运用阴阳、五行治于未病方面对人类做出突出的贡献。

饮食文化同样要遵循时空变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如多吃应季蔬菜, 多吃属地菜系, 乱吃越季蔬菜易生病。

风水文化与室内设计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风水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不同的内容,古代园林设计中都渗透着风水学的影响,风水因素也将不断融入其中,风水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总结的经验,决定着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风格,同时,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方向。园林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手段,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筑选址中,选取最为合适的地理位置,充分应用风水理论,完善园林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风水与园林设计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提高我国的整体园林设计水平。

1中国风水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从字面上分析“风水”的概念,分为“风”、“水”2方面,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天文学、环境学、地理学、气象学、平衡学等。一般情况其中也渗透了建筑学理论,设计中融合了各方面的知识,形成一门独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对环境的最佳选择,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探究风水。关于环境与人的学问,建筑文化充分发挥了趋吉避凶的作用。早在夏朝时,人们就通过阳光方向,确定了“阳”、“阴”,形成了阴阳概念。通过阴阳解释具体的事物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律。“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与阴阳的正反概念相比更加具体。5个基本元素组成了自然中的物体,各个元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我国的十二生肖,为12种不同的动物类型,在相冲相克上也严谨的依据风水理论,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有重要影响,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风水研究的发展水平。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2.1“天人合一”的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天人合一”概念的着重强调,大部分园林景观中直观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将风水的原理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出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将人与自然环境紧密有效地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情况,设计理念也要改变,风水概念的融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划分。在开始设计时充分考虑和研究物种特性的保存问题,确保平衡性。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的植物,首先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空间,确保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促进植物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规划工作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因素,综合风水进行规划,使园林具有环境调节的作用,朝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2阴阳平衡、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阴阳平衡形成独立的哲学辩证思想,在设计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作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独特的美感,确保园林景观具有艺术感。主题上比较直接,具体区分了高雅通俗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充分的渗透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将阴阳属性的划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在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包含“金、木、水、火、土”这5个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其进行具体的布局设置,符合我国五行元素的具体要求。注意不同植物间的属性相克,做到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优势,对美感进行具体的设计,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科学又要美观。

3结语

综上所述,风水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风水学理论对古典造园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的园林设计起到指导的作用。保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除糟粕,研究和应用风水学理论的精华,对当今园林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其借鉴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风水概念,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运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将估计的数据转变为定性定量的数据,多结合实际需要,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风水理论元素,促进传统风水理论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何丽霞.基于传统风水理论的海南地产园林综合评价[J].海南大学,2015(6)

试论现代风水学与家居设计的关联 第6篇

【关键词】风水学 家居设计 关系 一致

一、风水学概述

风水学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又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因为风水学是对中国建筑理论的起源,中国古代建筑的选址、朝向、式样,家居设计的门窗朝向、家居摆设、卧床方位等都是依据风水学的一整套理论进行的,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风水学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1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和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是相呼应的,或说风水学是基于哲学、《周易》结合中国地理学发展而成的,它自然从根本上反映中国哲学思想。追溯风水在中国的起源时期,在东晋时候郭璞《葬书》中就已经给风水下了定义:“葬者,藏也,乘生气也。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风水其实讲究的是一个“藏”(cang)字,这在许多园林设计中得以体现,如苏州园林。并且这个“藏”也是得到了充分体现了,中国日常交流文化中对“含蓄”的看重。

而风水作为一门学问而存在起源于何时,则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而笔者更加倾向于起源原始时期2的说法,因为在那个时候人类搬离了洞穴,开始自己建造房子,那么自然就开始涉及房屋选址,于是萌芽了风水学。尧舜时期开始形成,秦汉时期已经成熟,鼎盛于明清时期。从风水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是和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为什么到清以后开始衰弱了呢?由于古代受人类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处于对自然世界的过分崇拜、依赖之中,使得人们不得不在风水学上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揭开这层面纱,就会发现风水学所倡导的理论是有依据的,是合理的!风水,首选有水,因为水藏龙;其实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水是万物之源,人类离不开水源,因此古代的每一座城市,都是建在有水源的地方。它的基本居住理论是顺应自然、选择适合人类居住地的表现。

二、风水学在中国家居设计中的运用

本文试图主要从风水学理论与现代家居设计原则相互呼应的关系,来说明风水学与中国家具设计一脉相承的关系。上文之所以花大篇幅说明风水学的起源、合理性,是因为风水学在现代多是被放在邪门的位置,被定义是一派胡言,因此说明风水学在现代社会设计中仍然存在一席之位,再去谈及风水学的运用也才能有意义。

三、风水学理论与家居设计在心理学上呼应

风水学上所倡导的较多神秘选择,其实真正意义上是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特质的,设计中把中间变量的“心理因素”神秘化了,由于某些不合理的设计,使得居住者在心理上造成压力,而出现了某些损失,结果就被归咎于“迷信”。客厅,在风水学上,讲究客厅明亮3、方正能给人带来旺盛的家运。从家居设计心理学来看,明亮能给人精神的感觉,让人神清气爽,自然能有饱满的生活状态;而昏暗的状态则让人昏昏欲睡,长期萎靡,自然影响到工作和生活。餐厅,在风水学上,餐厅属于阴盛区,卧室靠近厨房容易使人性格变得忧郁,影响家庭稳定;风水学理论与家居设计在环境上的呼应。风水学上,强调对“气”的看重,特别是山水之间的天然的气为最佳,而对室内的要求,则强调气要流通,即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也强调室内合理摆放植物藏气。这些都是与室内设计的绿化、空间方位要素相对应。室内空气流通才能保持空气清新,加上植物的美化效果,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四、风水学理论与家居设计在功能上的呼应

风水学上倡导的许多理论在家居设计中,许多方面体现在功能上,如卧室的设计。风水学上强调床头不宜摆西,不宜贴地(类似于棺材),不宜贴进窗户,不宜对着房门。其实这些都是卧室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卧室的功能,它是一个睡觉的地方,需要的是安静、温馨。因为地球是往东旋转,这影响脑部的血流;床贴地湿气重,影响健康;卧室是一个私密的地方,靠近窗户,对着门口,不能给人安全感,再者这样的布置使人晚上容易着凉,生病即是“漏财”。

五、风水学理论与家居设计在美观上的呼应

风水学上追求美观的例证比比皆是,回想古代的园林设计中,建筑基本上都是追求方正,平衡美,似乎中国对方正的平衡美情有独钟,就连自己的文字,都成为“方块字”,这也恰好说明了,风水学是对中国哲学文化的依赖。又如风水学上要求房屋方正,主人才能方正做人,忌凹凸不平;从设计美观上来看,追求的是一种踏实、稳重的美观。

六、结语

风水学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建筑史发展历程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更是中国人对于何为美的评价标准体现。它虽然“被迫”披上迷信的面纱,但是它实际所倡导的一系列理论,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房屋设计的环境因素、功能因素、美学因素与现代家居设计原则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风水学,不断提升、充实、创新风水学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其亨,風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

[2]牛优雅,论风水与人居环境艺术,艺术审美。

[3]于希贤,现代住宅风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生态建筑学与中国风水学的文化比较 第7篇

一.生态建筑学——来自西方的文化理念

1.生态建筑学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文明引发了全球性资源锐减、人口激增和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是环境的创造者,也是环境的改造者,环境不但提供给人类物质的需要,而且提供人类智慧、道德以及精神上成长的机会。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调一致,运用知识来建立一个更好的环境。”1999年第20次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宪章》指出:“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怎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他们?建筑师如何通过人居环境建设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做出自身的贡献?”由此看来,生态建筑已成为建筑师必须面对的设计任务。

2.生态建筑学的概念

生态建筑学(Arcologies),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Ecology)理论基础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生态建筑学在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创造人工生态系统过程中,应实现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平衡,即生态平衡原则。所谓能量流是指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量的聚集和转化;所谓物质流是指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一切自然资源的物质循环。

3.生态建筑学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建筑师鲍罗·索勒里首先设计和使用了太阳能建筑,创造了城市建筑生态学(Arcology)的概念和理论。采用的生态原则是:设计一种高度综合、集中式的三维尺度的城市,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耗,消除水平扩张带来的各种城市问题的负面影响。城市建筑生态学(Arcology)理论的实践之一就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持续建设的美国亚利桑那州阿克桑迪(Arcosanti)生态城(图1),同时设想了未来缩微系统的自给自足的巨构建筑(图2)。

深层生态学的建筑观点认为:首先不破坏周围环境,其次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作用,再者应该深入体现建筑和环境之间的整体感。

“中间技术概念”在舒马赫的著述《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阐述了一套自足性设计的哲学理论;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其科学技术特点是:a.价格低廉,基本上人人可以享有;b.适合于规模应用;c.适应人类的创造需要。

西姆·范·德莱恩提出了关注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整合设计概念。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建筑师需要用一种整体的方式观察构成生命支持系统的每一种事物,如食物、能量、废弃物等等,来研究自然系统的运行机理;然后类比于健康的自然系统的各种特征,达到创造有生命的场所或聚居地;利用自然材料完成整合设计的过程。

戴维·皮尔森写了一本《自然住宅手册》,提倡生物建筑运动。生物建筑将建筑视为活的有机体,而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被比拟为皮肤,就像人类的皮肤一样提供各种生存所必需的功能,适应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维持一种健康的、适宜居住的室内环境。

福勒用“少费多用”的思想模仿地球的组织状态,创造一个智慧“负熵”的生态建筑系统,达到全球化推广的目的。

自维持住宅的理论理想化地认为:利用住宅之外的自然能量——太阳、风、雨水等来维持内部生活所需进食和排泄等的平衡,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建筑的研究和设计在全球各地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图3),使生态建筑学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学科。

二.中国风水学---来自东方的文化理念

1.风水学的产生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朝郭璞的著作《葬书》中。历史上,与“风水”含义相同的别名有很多:卜宅、阴阳、地理、相宅、图宅、形法、青囊、青乌、青鸟、堪舆等等。晋朝以后,“风水”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传统风水师常用工具有司南(图4)、罗盘(图5)等等。

今天的“风水学”概念见于殷商时期的“卜宅之文”甲骨文记载,萌发于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的“阴阳家”中,历经二千多年的积累和演变,形成了涵盖现在多学科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学科,不少有志学者正潜心考证与研究,用现代科学方法建立一个新的“风水”学术框架。

2.中国风水学的概念

天津大学教授王其亨先生在他的《风水理论研究》中写到:“中国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中国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中国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东南大学教授潘谷西先生在《风水探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阴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称为阳宅”。

天津大学教授亢亮、亢羽父子作为中国易学堪舆研究院研究员,在其编著的《风水与建筑》总序中概括到:“风水之学,为中国在东方之独创。”“其理念、方法涵盖所及,均非当今一般科技所比。其预测性和应验性所示之某种神奇性,实非一时之功可及,”它“系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伦理学、预测学、人体学、美学于一体,呈综汇性极高的一门学术。”

慧缘大师在其《慧缘风水学》一书中说:“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有关阴宅与阳宅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的理论,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

3.中国风水学的基本内容

中国风水学的基本观点是:“天(地)人合一”。《管氏地理指蒙》记载:“人与天地并立为三,非天地无以见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礼记·月令》曰:“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中国风水学遵循的原则是:“尊天道、地道”。《黄帝宅经》曰:“作为天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享,逆之则否”,《管子·形势解》曰:“上逆天道,下绝地理,故天不予时,地不生财。”《葬经翼》曰:“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

中国风水学的出发点是:“气论、阴阳、五行、八卦”。《青乌先生葬经》云:“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汉书·艺文志》有形法类,其中载录有《宫宅地形》二十卷,详尽描述了相地、相宅的内容。

除此之外,历朝历代,各种观点,著书立说(图6、图7),各有见地。

今天,我们总结风水学积极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

2.)是古人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进行自然社会探索的经验总结;

3.)风水学的形势法包含了现今建筑学已科学证明的部分,如选址、空间组织、装饰等与现在原则是一致的。建筑要“负阴抱阳”、“藏风”、“居澳”,达到“聚气生气”;

4.)风水学里很多论述正在被现代的相关学科所揭示。

三.东西方的文化比较

王其亨先生的观点:“生态建筑学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必须和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环,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是把宅舍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自然,及周围环境的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水学)与建筑生态学的步调是一致的。”

王贵祥先生在《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中讲:“风水学对现代建筑的意义很小,主要是因为现代建筑观念和传统的不一样,空间感也不一样。与古代宏大的空间相比,现代人的空间太狭小了。”

人们宇宙观的形成来自于文化积累,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宇宙的认识和相处方法也不尽相同。周有光先生在他的《文化学丛谈》一书中谈到:人类的认识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神学思维,玄学思维,科学思维。“神学”信“天命”,“玄学”靠“推理”,“科学”重“实证”。

西欧在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黑暗时代之后,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唤醒了西方人民的智慧,科技文化飞跃上升。而科技文化飞跃上升完全是因为正确利用了古希腊传下的逻辑思维和文艺复兴时期摸索出来的实验方法。在近四百多年的时间里,科学思维占据了西方主流地位,科学发明不断涌现,其科学理论的发展建立在“实证”方法上。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即是采用“实证”的方法,来探索建立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使西方人从“人本中心”论转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目标是明晰的,理论、方法是科学的,但思维空间相对局限——物质(物理)空间,研究目标相对短浅——仿生态系统。

东方,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百家争鸣,文化多元。秦汉统一天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儒学为主流文化、其他诸流派成为附属文化的局面,“风水学”也在其列。因此,风水学处于“半官方半民间”的发展状态。其很大成分属玄学思维,思维空间可谓浩大,联系因素可谓广泛,理论博大精深,涵盖了物质空间和精神领域。这种“大感悟、小体验”“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系类似于中国的中医和武术,是中国传统独有的思维方式。

现代风水学,探索人、建筑物、自然生态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等对于不同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正负效应,研究建筑的组合要素、格局对于大自然生态的正反影响,掌握对建筑要素及其格局的调整、优化,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协调、更同步,和谐共生。

四.结论

风水学因其许多内容已被今天的各分支学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今天看来,风水学可以作为“交叉学科”,“借壳上市”,赋予现代科学的思维。正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如清华大学李道增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西方的物质、能量是一种直线型,而传统东方是一种轮回的概念,如果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比单纯的‘佛教’观点还更加具有积极意义,非常适合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家。”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总结出一个更为适用的设计方法和准则:

(一)、吸纳风水学的宏观思路作为我们设计的哲学准则;

(二)、认真总结和利用科学已证明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作为我们设计的有效手段;

(三)、积极探索现在科学还未证明而人们感受到的现象和推测的内涵;

(四)、用现代的科学思维探明传统的意念思维方式。

摘要:本文对生态建筑学与中国风水学从概念上作一介绍,力图通过在东、西方文化上的比较,得到一个更适用、有效的设计方法和准则。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中国风水学,文化比较,设计方法,准则

参考文献

[1].周有光《文化学丛谈》语文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2].慧缘《慧缘风水学》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3].荆其敏“生态建筑学”《建筑学报》2001年7月刊

[4].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

[5].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风水文化与室内设计 第8篇

截至2012年止, 已公布的16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有一类村落的传统风水反映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承载风水的村落空间格局是这类村落价值的重要载体。保护与风水相关的村落格局是这类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将这一类村落格局简称为风水格局。

风水格局是多种要素的组合关系。要素及要素间的组合关系承载着风水的意义, 是历史信息的载体, 要素的缺失或者组合关系的割裂都会直接影响风水格局的真实与完整。因此, 风水格局的保护既要保护各个构成要素, 又要保护要素的组合关系, 通过以本土风水认知为基础的保护对象辨认, 分析构成要素与组合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并提出策略与措施是保护工作的三个步骤。

基于本土风水认知是因风水在中国广泛流传几千年, 涵盖内容广泛, 不同人群关注的方面存在差别, 不同地域的风水理论也不尽相同。且由于我国的社会文化思想在近现代发生过重大转变, 历史文化名村1949年后的更新改造和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并未保持与传统风水格局的传承, 所以理解历史文化名村的风水格局需还原到村落形成发展的语境中。研究通常会从古村中保留的碑记、家谱、民俗和民间故事传说等乡土材料入手, 寻找古人在古村形成、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方面, 归纳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特定人文风俗语境下的风水认知, 以此为基础, 辨认风水格局构成要素, 获得保护对象。

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2002年) 的分类方式, 结合古村落的实际情况, 可把风水格局要素面临的问题归纳为发展压力、环境压力、自然灾害、旅游威胁等几个方面, 进而为提出历史文化名村的风水格局保护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山西省大阳泉村是晋东地区宋明理学哲学背景下发展形成的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资料丰富, 风水格局典型, 风水格局保护面临的问题突出, 本文以之为例, 探讨历史文化名村风水格局的保护。

大阳泉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城区西南部, 2008年被列为第四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0年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落四面环山, 两侧临水, 五口水泉荡漾, 是当地出名的好风水。村庄形成至今1000多年, 有宋至民国的碑刻60余块, 其中记载着古村的风水营建。

大阳泉村的1条古街, 2棵唐槐和5组寺庙与山峰、河流、水泉共同构成的风水格局是碑文和民间传说的物证。

2 以本土风水认知为基础的保护对象辨认

大阳泉村风水格局的研究以整理村中碑文为切入点, 结合风水理论研究, 从中找出大阳泉村古人对风水的认知关注的三个方面, 并以此为基础, 认定了组成风水格局的山、水自然环境要素, 分析找出了构建风水格局的十字交叉轴线, 并提取出了轴线上对风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的五行要素:代表不同属性的寺庙及寺庙与古树组团。

2.1 大阳泉村的山形水系

2.1.1 风水认知

根据风水术的理论, 自然要素是村落选址的重点考察对象, 其中卜居、形局、水龙、水口是对山形水系的考察, 构景是对山、水、树木等共同构成的景观的关注, 风水补救措施则是以人工干预的方式改造自然要素。

从清乾隆四十七年《庙前老槐树记》碑“阳泉村西古有五道神祠庙, 前有古槐一株��庇阴一方, 诚风水也”可看出, 自然要素也是大阳泉村风水的构成元素。除古树以外, 山、水应当是考察风水格局要素的重要方面。

2.1.2 对象辨认

通过在卫星地形图上分析大阳泉村的选址, 并与理想风水布局图对比, 发现相似度极高。风水术的形势派正是通过形法、峦头等手段, 关注村落周围的山脉、河流的走势和景观的外形, 根据村落周围地理的变化, 来判断风水吉凶的 (见图1) 。因此, 在大阳泉村坐落的北岭坡上能直接观察到的狮垴山 (西面) , 冠山 (南面) 和风堰岭 (东面) 是山形涉及的对象, 是大阳泉风水格局的“峦头” (见图2) 。

大阳泉村南义井河呈向南凸出的弓形, 河岸长近1000米;村北寺沟向东北凸出, 源于村西北山坳, 于村外东南汇入义井河, 沟长970余米。两水环村于其中, 与《风水与环境》书中绘制的图示类似, 呈“金水环抱”状 (见图3) 。水系配合山形构成传统的“风水好”, 即所谓“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 藏风次之”。

村中五眼水泉原名漾泉, 指泉水旺盛, 荡漾涌出, 后谐音改作阳泉, 绥成了阳泉地名的起源, 是阐释阳泉历史的重要纪念物。也是古村的景观环境要素。“一在邨南涧中, 俗名饮马坑”是村南水塘 (水塘亦有风水术上的作用) 的水源, “一在邨西野子沟, 皆夏秋有水, 冬春则涸;一在邨北寺沟, 相去丈余, 水盈盈常不涸”是寺沟的水源;“一在张氏山庄问渠亭右侧”, 水泉流经大阳泉村中心街道, 构成独具特色的街巷氛围。

2.2 大阳泉村的方位系统

2.2.1 风水认知

据乾隆四十七年的《广育祠碑记》“祠于大阳泉, 为中央”的说法, 古人认为广育祠是村庄的中央, 结合村中东、西阁与广育祠在同一条古街上, 且分别为古街的东西起点和中点的实证, 大阳泉村布局建立在一定的方位体系上。

根据英国学者西蒙·J·盖尔的观点:与阴阳相关的方位法则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适用于近似对称的平面, 大阳泉的方位系统属于风水格局的内容。通过检索, 风水术中存在方位体系, 如《宅经》中提到的“二十四路”就是其中一种。结合大阳泉村的实际情况分析, 该村的方位系统是以“峦头”为基础, 以五行生旺墓绝为依据的干支“理气”风水法。

2.2.2 对象辨认

大阳泉村风水格局的“方位系统”由两条正交轴线构成基本骨架:南北向的虚轴和东西走向的阳泉街。南北轴上由南至北分布有五龙宫、广育祠两处庙宇建筑群。结合碑文“后移居阳泉云日楼之下”和当地村民描述, 寺沟以北的山坡顶部还有一处楼阁在南北轴线上。三点所成南北轴线可连至冠山主峰。东西轴线阳泉街向外延伸, 可连接狮垴山主峰和风堰岭 (见图4) 。

不仅如此, 山形同样控制着村中一些重要宅院的布局。大阳泉村中的部分重要院落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冠山主峰, 村民都认为能看见南面山峰的宅子有气势。在1:1000的大阳泉村地形测绘图中绘出一些重要宅院的主轴线, 可以看出这些轴线呈由南向北发散状, 通过地形测绘图与谷歌地形图复合, 院落轴线大致以冠山主峰为焦点 (见图5) 。

2.3 大阳泉村的寺庙及寺庙与古树组团

2.3.1 风水认知

五行思想作为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 两千余年来具有极强固的势力, 唐代以后, 在宋明理学的体系中发展。大阳泉村历唐宋至明清, 一千多年所体现的人居观念亦生长于此哲学基础上。村落的空间格局恰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五行思想。宋明理学初创时, 周敦颐认为:“五行一阴阳也, 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 即五行源自阴阳, 阴阳源自太极, 诚如大阳泉村民所认为:“阳曰, 天数五, 地处五, 应于五数尤天有五星, 地有五岳, 人有五常”, 五行是关乎天、地、人的重要元素, 五行平衡, 便阴阳协调, 太极安稳, 万物归一。

清乾隆二十一年《改建五龙王庙记》记载:“吾州阳泉村, 旧有五龙庙��迁徙靡常, 率不得其地, 非斩以崇正中而隆昭报也��夫址为坎水, 而阳泉更饶其前, 庙新于斯, 可谓得其地矣”, 更直接的证明了大阳泉村古人通过更换寺庙选址以调节风水格局的五行平衡, 是干支理气法在村落建设层面的具体实现。

2.3.2 对象辨认

基于以上风水认知, 在山形水系控制下的方位系统中, 运用五行生克原理考察大阳泉村中的寺庙, 找出古村中的风水格局节点:广育祠、五龙宫、云日楼、东、西槐古树及寺庙组团 (见图6) 。

广育祠在中央, “正殿三楹, 中设男女像各一, 男居左, 女居右��其古高之神”。大阳泉村广育祠按金代制, 高以青帝为主位, 五行属性为木, 与中央方位土属性相克制, 获得一种平衡。

村南本有义井河、水泉, 地势低湿, 后又顺应地势将饮马坑改建为水塘, 迁五龙宫于村南。南方属火, 在村落选址时, 村南的水系不仅能平衡朱雀, 甚至在多雨的季节, 水属性还会过于强盛。五龙宫内供奉五位龙王, 居中黄龙属土, 即水来土掩, 在水属性过于旺盛时起到克制作用。

村北靠山北岭坡顶原修建有楼阁, 名云日楼, 不仅是南北虚轴的控制点, 也是五行平衡的重要元素。方位系统中北属水, 阁楼本属火, 更以名称“云日”加强火的属性, 克制代表北方寒冷的玄武, 以期达到平衡。

村西有唐槐, 称西槐, 北有五道庙, 南有南北向道路, 槐西约90米处有西阁, 形制与东阁同。方位中西方属金, 槐属木。西槐结合狮垴山大片森林, 木气强盛, 与金气平衡 (见图7) 。

村东有唐槐, 称东槐, 以它为中心, 槐东60米为大阳泉村的东入口观音阁, 东阁造型似城门, 上建楼阁供奉神明, 下设拱券车马通行。拱券通道轴线正对东槐;槐根处有石质圆环, 槐北正对五道庙一座, 槐南有南北向道路。东槐即村口风水树, 五行属木, 与东阁和五道庙构成对景, 圆形石环从质地和形状上属金。历史上, 张氏山庄漾泉的泉水经阳泉街流入圆环内。方位系统中, 东方属木, 以圆形石环克制, 未免木亏, 东槐辅助, 又以泉水滋养, 所谓水生木 (见图8) 。

3 大阳泉问题概述

随着阳泉城市的不断发展, 大阳泉村逐步纳入到其城市建设范围中, 大阳泉村风水格局的保护正面临严峻挑战。

3.1 建设与发展威胁

建设的影响主要来自城市扩张和村落自身的发展两方面。

在城市方面, 由于大阳泉村的保护问题在2008年以后才逐渐提上城市管理日程, 此前, 典型重工业城市阳泉的城市规划以高效率、高密度、高质量为目标。城市不断扩张, 多高层建筑快速包围大阳泉村, 村东的大片建筑遮挡了景观视线, 村中几乎难以看到东面山峰, 模糊了狮垴山—风堰岭轴线。村西侧的多层建筑打破了狮垴山山体天际线, 破坏了景观效果。这些将大阳泉村与周边紧密关联的山体和水体剥离的建设活动威胁到大阳泉历史文化村落完整。

在大阳泉村方面, 被动城市化过程中, 村落逐渐成为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聚集地, 连带村庄中的历史建筑得不到有效的维护管理, 逐渐向危、旧发展。如五龙庙戏台以南沿义井河的民宅建筑质量较差, 有些租用做堆放回收废品, 还有一些已废弃的农村公社时期建筑, 体量巨大, 肌理、形象与大阳泉村整体风貌不符。这些建筑割断了五龙庙与义井河的联系, 妨碍了人们对五龙庙风水意义的理解。

大阳泉村已自发开展的一些更新活动对风水格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大阳泉村将西槐以西阳泉街路面实施了水泥铺装, 对碑文记载的西阁遗迹造成干扰, 现状地表已完全找不到西阁的痕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阳泉村民逐渐在村北山坡上建设住宅, 最终导致北侧寺沟沟床由硬质水泥路替代, 大阳泉村南北轴线的控制点云日楼被多层住宅取代。

大阳泉村的发展还给风水格局要素带来一些潜在威胁:现状东槐和西槐位于阳泉街街道上, 未设置任何维护措施和提示标志, 对于不限制机动车的阳泉街, 车辆快速过往行驶和对古槐根部地面的碾压是威胁古槐健康与安全的隐患, 另外, 古槐东侧有紧贴的建筑物, 村民对建筑翻新改造, 同样存在隐患。

3.2 生态环境破坏

阳泉市的发展过程中, 大阳泉村周边的山形水系环境已遭到了严重破坏。

大阳泉村西侧、南侧山体树木稀少, 城市设施建设对山体进行开挖, 如南外环路将大阳泉村所坐落的狮垴山余脉与狮垴山几乎完全切断。生态走廊被城市建设切割而不成体系。大阳泉西侧房地产开发, 将部分山体挖除;因开挖矿产而挖断水脉, 导致大阳泉村内的漾泉景观消失:寺沟水源供给不足, 水量锐减;大升井自流现象消失, 从而造成阳泉街半街半渠和东槐石环水池景观的消失;义井河从常年河变为季节河, 上游的洗煤厂、冶炼厂及沿河村庄的生活垃圾严重污染水体, 河床硬质化, 河道作为建设场地被任意占用等。

4 大阳泉古村空间格局的保护策略

根据大阳泉村风水格局保护对象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视廊控制、山水修复和寺庙及寺庙古树组团维护三点策略。

4.1 视廊控制

从阳泉市规划层面提出要求, 严格控制大阳泉村南侧和西侧建设高度, 保证大阳泉村东西轴线与风堰岭、狮垴山主峰的视线通廊, 南北轴线与冠山主峰, 各个大院与冠山主峰的视线通廊。在城市后续的更新改造中, 加强视觉景观控制, 保证建筑天际线不打破狮垴山、冠山天际线。恢复在大阳泉村落中对风堰岭主峰、狮垴山主峰、冠山主峰的视觉感知, 重建阳泉街与风堰岭主峰、狮垴山主峰的视觉联系, 确保五龙庙、广育祠及其它大院与冠山主峰的视觉联系不被阻断, 重新明确南北轴线与东西轴线建构的方位系统。

4.2 山水修复

从阳泉市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提出要求, 结合狮垴山森林公园规划和冠山自然保护区规划修复山体, 保护和逐渐恢复植被, 同时为义井河水系恢复提供水源涵养地;对义井河上游的工业废水和村落生活污水实施治理,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 禁止向河道中倾倒生活垃圾。从宏观层面为大阳泉风水格局的保护提供支持。

在城市区域, 利用城市绿地, 实施山系的修复:将村西北的工业用地转换为绿化, 保证狮垴山森林公园通过村西北绿地延伸至村落中, 恢复大阳泉村西北历史上即为山坡绿地的环境;拆除村北山坡的部分建筑, 改造为绿地, 恢复历史上村北山坡仅有几处大型宅院的形态。村西沿外环路东侧50米范围逐渐恢复为绿地, 将西北绿地与义井河沿岸连通。

建设义井河北岸的亲水绿地, 拆除河道中建筑, 并制定相应的控制要求, 不允许进行与河道生态修复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 清理河道中垃圾、修复河床地形, 下游建设蓄水坝, 恢复水体环境, 养护河道及河岸植被, 并适当补充, 恢复淡水河湾湿地景观。

补充寺沟水源, 废除占压寺沟沟床的水泥路, 修复为沟床, 清理部分淤塞水沟, 并沿沟水生植被环境, 恢复大阳泉村两水环绕的风水环境。

4.3 节点维护

废除西槐以西的水泥道路, 寻找西阁建筑基址, 并进行揭露展示, 以明确阳泉街的西口位置。整治西阁遗址两侧道路。西阁以东恢复为与阳泉街相同的石板铺砌道路, 以西铺设沙石道路, 通过材质的变化区分村内与村外的空间关系。

拆除村北山坡上的多层建筑, 考古寻找云日楼建筑基址, 结合村中的传说和老人回忆及南北轴线的位置关系, 通过重新设置构筑物等方式, 标识云日楼位置, 强化大阳泉村的南北轴关系, 其中要求构筑物样式参考阳泉地区楼阁建筑, 体量、外观、色调等与大阳泉村风貌一致, 与北侧山体天际线协调。

拆除五龙宫以南1950年代以后沿义井河修建的民居和公社建筑等, 修复建筑等占用的河道空间, 逐渐恢复为沿河生态湿地, 重现五龙宫、村南水塘与义井河沿岸湿地的空间关系, 恢复“坎水”的风水环境。

开展东槐和西槐的健康和安全状况专项研究, 开展影响古槐健康和安全要素的调查及影响程度研究, 提交专家论证, 并根据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和预防措施, 保证古槐的健康和安全。

结合村中的传说和老人回忆, 调查大阳泉的水井和泉眼及水脉来源, 并结合生态环境的整治情况, 逐步补充水源, 恢复漾泉景观, 恢复大升巷水井自流景观, 恢复大阳泉街半街半渠的景观, 清理东槐下环形水池, 使之重新蓄水, 恢复东槐风水节点的历史面貌。

5 结语

本文以大阳泉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从工作方法和步骤上讨论了风水格局保护可分为:基于乡土风水认知归纳的保护对象辨认, 问题与挑战分析, 策略与措施提出等三个方面。通过对大阳泉村的碑文整理, 总结出当地居民的风水认知关注自然山水、方位和五行等三点, 从而找到了风堰岭、狮垴山、冠山、义井河、寺沟等自然要素, 明确了南北、东西两道十字交叉轴线, 提取了五龙宫、广育祠、云日楼, 东槐组团、西槐组团等五行节点。进而从现状情况分析了大阳泉风水格局目前存在建设与发展威胁和生态环境破坏两方面的问题, 最后根据现状问题探讨了视廊控制、山水修复和寺庙及寺庙古树组团维护等三项策略, 为大阳泉村的风水格局保护提出建议。

摘要:我国的大量历史文化名村中有相当部分包含了风水元素, 风水的研究是这一类历史文化名村研究与保护的重要方面。其中, 与风水相关的村落格局是历史文化名村遗产价值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以晋东地区的大阳泉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按照以本土风水认知为基础的保护对象辨认, 问题与挑战分析, 策略与措施探讨等三个步骤, 初步探讨了历史文化名村的与风水相关的村落格局及其要素的保护问题。

风水 已是一种文化 第9篇

中国每年都要申报一项世界文化遗产, 并且一定会成功, 这个成功就与风水因素有关。每一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做论证报告的时候, 全部都加进了风水的理念。举个例子, 故宫是典型的宫殿风水。它的中轴线、后面的景山、从西北向东南流去的水,以及它黄红相间的颜色……都是风水的产物。北京的天坛, 直接是和天、神、人感应的, 也是风水的产物。

还有明陵, 就是十三陵, 它是个典型的阴宅风水; 宋朝的陵墓、清朝的东陵和西陵, 大致的风水思想都是一样的; 还有湖北的显陵,是与十三陵捆绑在一起,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 武当山是明成祖的家庙,也是典型的由风水思想形成的产物。还有像苏州园林,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然也有风水的魅力。苏州园林的构建, 完全采用了风水思想,比如“人屋”的关系、曲和直的关系、因地制宜的关系、绿化的关系等等。

风水在哪里

几乎所有的中国物质文化遗产, 都与风水有关。像武汉的宝通禅寺,也是典型的宗教风水的产物, 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设计的武汉大学的建筑, 现在被作为了非常典型的风水活教材。 如果想要了解风水, 你只需要去找一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 不用读文字,你就会发现,它所要表达的思想, 就是中国的风水。

当然, 还有很多不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也蕴含了风水的思想,像武昌的红楼,它背靠蛇山,坐北朝南,包括用的颜色和形质都非常典型。风水还存在于精神文化遗产当中,因为精神层面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层面。

在精神层面里,首先是气的思想。它最重要的就是“天人一气”和“瞬成生气”。在“宋明理学”以及后来的观点里认为整个宇宙就是气,是由精微的物质构成的。人, 也是这一个气, 万物一气, 天人一气, 都是一个气。中医里,也把人的身体解释为一种气。气的思想, 就是风水的思想。所谓看风水就是看气, 就是为了得到生气, 避免死气,为了纳气、聚气、包气, 为了使气场和谐。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一个非常和谐的环境。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东方哲学的一个贡献。

其次, 就是审美思想。儒家和道家, 把它们的美学思想,都贯穿在对环境的解读中,在环境当中, 它又主要表现为亲情美和亲和美。打个比方, 一个好的穴位, 如果周围所有的建筑和山水都朝向它,就像子子孙孙非常有情谊地看着老爷一样,那么这个环境就和谐美好; 如果周围所有的山水都是反向的,或者冲着它的,那么就不和谐了。所以, 人的心理状态, 跟儒家伦理道德是相关的。美的思想还有很多, 有对称美、非对称美, 以及自然美和曲线美……在中国的园林学当中, 最讲究曲线美, 像诸葛八卦村的太极明堂, 就是一个典型。

还有, 整体思想。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个很大贡献,就是系统的思想, 它出自于《周易》。风水也很讲究这种整体的思维,那就是风水里的辩证思想。风水当中最讲究阴和阳,就像太极的两仪一样。有一本风水书里,就谈了很多“阴阳”的概念,像阴阳、刚柔、强弱、里外、聚散、相对……这些都是被探讨的东西。那么,在这种辩证思想里,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居安思危”。再好的风水,都有缺点; 再不好的风水里面,也有它的优点, 这也是贯穿《周易》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当中, 处处都包含着风水,可以说“无处不风水”。甚至连我们吃饭、坐板凳、用桌子都有风水。不同的季节, 我们都应该讲究不同的方向,包括床的方位、办公室里桌椅的方位……因为四季的气势是不同的。现在,中国大学里的几乎每个建筑学系的建筑学家们,都在补风水课, 因为只要或多或少掌握一点风水知识,就能丰富他们的设计。西方人出的风水书比中国要多,而日本和韩国,也比中国流行风水。港台地区也非常流行风水。现在的很多事情,都需要用风水来论证, 宾馆、公园, 甚至飞机场也要考虑到风水,那么像陵园、坟墓,特别是公共的陵园,更要讲究风水, 这样它才有卖点。

什么样的风水好?

风水研究两个方面, 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及人与未知世界的关系。由于人的视野局限性和本身大脑结构的限制,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很有限的, 所以, 风水很想探讨这些问题。另外, 人们对风水的研究也是出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和谐目标的追求。

什么样的风水算好?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九点。

一是依山傍水原则, 就是要靠一座山, 特别北边的山。因为中国在北半球,到了冬天的时候,寒气都是从北边来的,所以北边有山可以挡住寒流。相反,南半球是山一定要在南边, 才能挡住冬天来自南方的寒流。同时,有了山就有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源。另外, 还可以傍水,傍水就能够在生活方面获得方便。所以,房屋一般要坐北朝南, 因为我们身处于北半球, 房屋坐北朝南“向阳门第好风光”。

二是点面和谐原则。这就是说,一座建筑, 不仅建筑本身的风水要好,而且周围的风水也要好。比如一座住宅, 下面就是一个卖早点的餐馆,那风水肯定不好。过去, 武昌有一个楼盘卖不出去。为什么卖不出去呢? 因为它旁边就是武昌火葬场, 再旁边就是一个肿瘤医院, 后来才慢慢卖出去了。所以, 点面和谐要整体地去看。

三是地址适中原则。中国的《周易》思想, 讲居中和适中,那么这个恰当的、适中的位置,就是风水的好地方。像上海图书馆,它在淮海中路的南边, 作为一个公共服务的场馆,它是得人气的。大家到这里来听讲座,或者来看书,非常方便。要适中,另外就是要有美感和适用,就是美学的理念,这些在风水里面很讲究。

四是因地制宜原则。所谓因地制宜,就是根据特定的地方,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我看了很多的古代陵墓,当看到北宋陵墓的时候,我大吃一惊。我当时想,它们怎么不讲风水呢?几乎北宋每一个皇帝的陵墓,像巩义的陵墓,都是步步低,都是往下面走。而真正的讲风水是步步高,一步一步地往上面走,越走越有信心。在我见过的所有中国皇陵中,北宋皇陵是唯一不讲风水的。后来我就想,难怪宋代一蹶不振,后来退到南方,然后退到临安, 虽然岳飞、文天祥等人都想收复北方,可就是没有收复。这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但是我觉得北宋陵园的步步低,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五是观形察势原则。观形察势,主要是看龙脉,任何时候谈风水,都讲究大山是怎么走来的、祖宗山在什么地方、然后山在什么地方停下来,以及停下来以后有没有情义等。所以一座山中适不适合发展一座城镇,要讲大势和小形,要讲形势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个形势也可以引申到水。

六是地质检验原则。我曾经到过一个叫通山的村庄,那里的人大多高寿,原因与地质有关。有些地质条件是不适合人生存的。还有三峡上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新县城,去了以后我发现,这个新县城在选址方面,就是没有看到地质条件,那里有严重的地质腐蚀,人显然是不适宜在那里生存的。所以说,地质是很重要的。

七是水质分析原则。水质不好的话,那个地方就不适宜生存,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风水为什么现在能够成为大家关注环保的一个领域?就是因为风水非常注意水质。事实上,现在太湖的水已经严重污染了,淮河的水也严重污染;还有广东的珠江三角洲的河流,那里的水基本上都不能用,甚至杭嘉湖平原的有些水也不能用了,都是工业时代造成的。

八是定量规定原则。所谓定量规定,就是多大的空间,做多大的事情。打个比方,有人说这座房子太大了,而家里人太少了,房大人少,风水不好。还有个比方,本来是一个桃源似的平地,只适合于居住2000人,但一下居住5万人,那风水就不好了,就是定量有问题。还有我们的中华民族,上帝给我们的这块地方上,现在我们有十三、十四亿人口了,我们不能够使人口再多了,我们一定要控制人口,这也是定量问题。

九是调治改造原则。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风水一定要按道家思想,无为,顺其自然。其实,这不一定都对。环境是可以适当改造的,只要能够使它变得更加和谐,变得更加美好,是完全可以改造的。比如承德避暑山庄,那真是一个好地方。它是清代皇帝在郊外的大花园,为什么好呢? 就是改造风水的原因。

上一篇:江苏广电下一篇:前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