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剂量范文

2024-07-09

用药剂量范文(精选7篇)

用药剂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本组资料全部来源于9位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的临床用药经验 (分别为张锡纯、费绳甫、冉雪峰、吴瑞甫、汪逢春、周小农、张山雷、曹颖甫、丁甘仁等, 以下简称“民国中医名家”) 。

1.2 文献检索方法

以汤剂为研究对象, 以滑石为检索词, 全面搜索以上9位中医名家公开出版的临床用药经验集或专著, 共获得含有滑石的98首汤剂 (儿科用方除外) , 数据结果录入EX-CEL2010表格。

1.3 资料分析方法

对以上中医名家运用滑石的汤剂剂量资料采用均数、极差 (R) 和百分位数 (Px) 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并与《中国药典》中滑石的法定剂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

2 结果

为便于统计, 将原始数据的剂量统一换算成克 (g) , 保留2位小数。全部药物剂量按照1分=0.3125g, 1钱=3.125g标准进行换算[2]。见表1、表2和图1。

由表1可见, 滑石的最小剂量为4.69g, 最大剂量为31.25g;20g以下 (含20g) 者77方, 占78.57%;20g以上 (不含20g) 者21方, 占21.43%。

(n=98)

滑石的平均剂量约为15.45g, 最大与最小剂量之差R为26.56。

根据百分位数 (Px) 公式Px=L+i/fx (n·x%-∑fL) 计算:

P10=8+4/39 (98×0.1-7) =8.29 (g)

P90=28+4/18 (98×0.9-80) =29.80 (g)

结果显示, 滑石P10~P90的值约为8~30g。

根据图1可见, 8~12g (不含12g) 、12~16g (不含16g) 、28~32g三个剂量区间出现的频率较高 (共79方) , 占全部98方的80.61%。

3 讨论

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剂型之一。药物在汤剂中的作用及剂量规律一直都是临床中医生学习研究的内容, 是临床科学高效使用中药的基础。本研究对民国中医名家在汤剂中运用滑石剂量的经验进行研究, 正是出于这一目的, 也可在修订新版《中国药典》时提供参考。

3.1 滑石治疗窗和剂量阈

所谓治疗窗, 是指药物从最小的起效剂量 (剂量阈) 到发挥治疗作用而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最大剂量[3], 即有效剂量范围;而剂量阈是指方药起效的最低剂量。从表1、表2可见, 滑石的有效剂量范围为4.69~31.25g, 最小起效剂量为4.69g, 提示滑石起效剂量较小, 治疗窗较广。其中, 民国中医医家运用滑石最常用 (或最佳) 的剂量范围为8~30g, 其80%的用药剂量在此区间内 (见图2) 。从图2可见, 滑石的剂量范围从小至大依次为药典量、常用量、治疗窗。

注:图2中“治疗窗”为本组资料中半夏的最小和最大剂量, “常用量”为民国中医名家临床常用的剂量范围 (占80%) , “药典量”为《中国药典》法定剂量范围。

3.2 滑石剂量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反映数据集中度的趋势指标为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 (或波动范围) 的重要指标为极差R, 即同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滑石在本组资料中平均剂量15g, 集中趋势与《中国药典》基本一致 (《中国药典》法定剂量为10~20g) 。但完全符合《中国药典》法定剂量 (10~20g) 者仅31方, 占31.6%, 考虑到现代使用习惯, 将9.38g的方剂计入也仅为70方, 占71.4%, 不符合率为28.6%。本组资料中滑石R为26.56, 反映滑石在临床上使用剂量的波动范围较大, 在较小和较大剂量中均能起效。8~12g (不含12g) 、12~16g (不含16g) 、28~32g三个剂量区间使用频次较高, 占全部资料的80.6%。其中8~12g区间比例最高, 达39.8%。与《药典》相比, 集中趋势的不一致性说明中医名家使用滑石与现行《中国药典》法定剂量存在不一致性;《中国药典》法定的滑石剂量基本为临床所遵循, 但略偏小。离散程度的不一致性说明尽管民国中医名家在汤剂中运用滑石剂量差异虽较大, 但中医名家使用滑石频率最高的剂量依旧为10g左右。同时从统计情况看, 大剂量使用滑石者也不乏其人, 说明滑石的安全性较高。

3.3 滑石临床使用剂量规律初探

从本组资料来看, 滑石汤剂处方剂量变化与诸多因素相关, 如医家的个人经验习惯、主治病症、患者体质等, 如张锡纯、冉雪峰用量多偏大, 最大可至1两 (31.25g) ;而小剂量 (4.69g) 均出自周小农、汪逢春之手。滑石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淋浊、癃闭、水肿、脚气、湿温、风温、痢疾、黄疸、皮肤病等多种疾病, 一般治疗上焦病证, 如咳嗽、呕吐, 患者湿热较轻、体虚时量偏小, 治疗下焦病证如癃闭、温病兼证、暑温兼证、患者湿热壅盛、体壮邪实者量多偏大。

《中国药典》规定的10~20g是滑石的法定剂量, 对临床汤剂中安全有效使用滑石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现行《中国药典》对滑石的法定剂量略显偏小。建议新版《中国药典》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可考虑对滑石在汤剂中的剂量阈和治疗窗上限适当放宽, 提高至30g。

摘要:目的:揭示滑石在汤剂中的用药剂量。方法:以滑石为检索词, 以汤剂为对象, 对民国中医名家运用滑石的经验方进行逐篇检索, 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均数、百分位数和极差等统计方法统计处理后, 与《中国药典》 (2010年版) 中法定的滑石剂量作对比分析。结果:滑石的剂量80%分布在8~30g之间。与《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符合率为71.4%, 不符合率为28.6%。结论:滑石在汤剂中的剂量以8~30g为宜。

关键词:滑石,中医名家,汤剂,剂量,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110-112.

[2]卢嘉锡, 丘光明, 邱隆, 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443.

掌控用药剂量 谨防肝肾遭殃 第2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损害已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住院病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0%~20%,其中有5%的病人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调查资料显示,药物引起的肝损害者约占住院病人的10%,在50岁以上的患者中其比例可超过40%。前不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克银丸、莲必治注射液等三种药物损害肝、肾的信息通报,再次提醒医生和患者,用药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并且还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

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各种化学药物和中草药的大量应用,导致药源性肝肾损害的病例屡见不鲜。专家指出,能引起肝肾损害的药物至少在200种以上,其中不乏我们常用的药物,如含有乙酰氨基酚的各种感冒药、红霉素、降糖药、口服避孕药等。以下为大家介绍一些会对肝肾造成损害的药物:

一、能引起肝损害的常见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乙酰氨基酚、保泰松等。

2.抗菌药:如抗结核治疗时使用的利福平、异烟肼等;还有大家经常使用的红霉素、螺旋霉素、四环素等也可以引起肝损害。

3.降糖类药:优降糖、糖适平等。

4.激素及调节内分泌药:如口服避孕药、甲睾酮、蛋白同化激素、抗甲状腺药物等。

5.抗肿瘤药:如硫唑嘌呤、氨甲喋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

6.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三氟拉嗪、安定、奋乃静等。

7.麻醉药:氟烷、氯仿、甲氧氟烷等。

8.中草药:黄药子、麻黄、苦楝皮、川楝子、苍耳子、关木通、菊三七、鱼胆、青黛、雷公藤、小柴胡汤等。

二、能引起肾损害的药物可概括为以下四类

1.抗菌药:如两性霉素B、新霉素、先锋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等。其实,大家经常使用的青霉素G、新青霉素I、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先锋霉素及土霉素、利福平等,如剂量过大,亦可发生肾损害。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的肾脏损害也最常见。

2.解热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布洛芬、芬必得、保泰松、消炎痛、炎痛喜康等。长期大剂量服用此类药物是肾脏受损的主要原因。

3.造影剂:在血管造影、CT增强扫描造影、静脉尿路造影中使用的造影剂,由于其具有高渗性,可直接造成肾缺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造影剂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尤其常见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或年老、脱水的病人。

4.中草药:目前认为,中草药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大剂量服用容易造成肾脏损害。患者若过量应用雷公藤、木通、益母草等,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另外,草乌、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等草药亦有导致肾脏损害的病例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的自我药疗方式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但患者对专业用药知识的缺乏,使家庭用药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人们不良的用药习惯容易导致用药剂量过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单次用药剂量过大。为增强疗效,盲目迷信“剂量大,药劲猛”的用药思想,自行加大服药剂量,人为造成单次用药剂量过大,导致肝肾功能受损。第二,擅自联合用药。典型的例子就是感冒药的重复使用。第三,长期用药。有些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比如降糖药、降压药、抗风湿药、免疫调节剂、安眠药等。

鉴于不良的用药习惯和行为都有可能为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加上医生和病人对药物所致的肝肾损害认识不足,常会造成延误诊治,甚至发展为不可逆的肝肾功能衰竭,最终危及生命。为此,专家强调,要避免药源性肝肾损害,应以预防为首要原则,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一定要严格掌控用药剂量。肝脏和肾脏是人体两个重要的代谢器官,药物几乎都是经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的。如果药物的毒性太大,肝脏消解不了,或者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都有导致患者肝肾受损的可能,尤其是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其肝肾受损害的机会更大一些。所以,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就诊时要把这一情况告诉医生,以便医生根据情况减小药量、延长用药间歇期或者选用对肝肾影响较小的药物,并要定期做肝肾功能检查,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用药剂量 第3篇

(武乡县人民医院, 山西武乡046300)

在临床诸多的治疗措施中, 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一种。医生常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来计算用药的剂量及输液量以确保治疗效果, 静脉输液过程全部由护士完成, 因此, 护士在临床操作中如何保证药量的准确给入, 对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将如何保证静脉输液时药量准确性的体会总结如下。

1 药液丢失的原因

1.1 护士操作不按程序执行

(1) 安瓿内药物抽不干净, 有残留药液, 造成了剂量减少。 (2) 使用注射器不合适, 精确度不够, 或注入溶液剂量不精确, 导致抽取药液量有误差, 注射器内及针头残留药液使剂量减少。 (3) 药液为粉剂时, 由于粉剂药液不易溶解, 护士工作马虎、草率, 急于加药, 在药物尚未完全溶解或溶解不彻底时, 便抽取或抽吸不彻底, 造成剂量减少。 (4) 部分粉剂加溶媒后, 溶量增加, 按溶媒来计算抽取剂量导致药量不准确。 (5) 稀释西林瓶包装的药液时, 瓶内压力过高, 致使药液外溢, 导致剂量减少, 或瓶内有负压溶液, 药液不易抽吸干净致丢失药液。

1.2 输液过程中药液的丢失

(1) 排气时, 护士未做到一次性排气成功, 流失过多药液使剂量减少。 (2) 护士配药操作不规范, 未抽出药瓶内多余的空气, 使得在挂液体时, 液体从排气管溢出。 (3) 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或儿科的小患儿, 穿刺难度大, 护士不能保证一针穿刺成功致多次穿刺、反复排气使液体丢失。 (4) 输液过程中, 液体发生外渗, 需重新穿刺, 排气造成液体丢失。 (5) 巡视病房不及时, 更换液体时因输液管内液体流尽, 需重新排气使药液丢失。 (6) 更换液体过早或拔针过早, 输液瓶内剩余液体, 造成药液丢失。

2 应对措施

2.1 加强培训, 增强责任心

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的培训教育, 加强操作训练和考核;增强护士的责任心, 让每一位护士都充分认识到准确用药对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2.2 规范配药, 掌握技巧

(1) 抽取药物时, 针头插入瓶塞只留针尖斜面, 瓶内药液要尽量抽尽, 使残留溶液降至最低。药物加入液体后, 要进行复抽吸, 减少药物在注射器内的残留。 (2) 注射器选择要恰当, 剂量较少的药液使用规格相符的注射器。 (3) 溶媒剂量注入要准确, 对于加溶媒后容积增加的粉剂要等溶解后根据新容积重新计算剂量。 (4) 溶解时间长的粉剂选择合适的溶媒及剂量, 将溶媒缓缓加入并摇匀, 待粉剂完成溶解再抽药液, 瓶内药液要抽尽, 使残留药液减少到最低。 (5) 瓶内压力过高时要先抽掉空气再注入溶媒, 减少溶液外流, 药瓶内有负压时先注入少量空气抽取药液。

2.3 规范操作, 掌握输液过程中的相关技巧

(1) 掌握排气技巧, 按照规范排气方法操作, 减少输液管内小气泡的产生。 (2) 护士配药后要抽空瓶内的多余空气, 避免挂液体后药液从排气管溢出。 (3) 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 除日常加强技术练兵外, 还要在训练护士的心理素质方面下功夫。对一些输液时间长、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采取双止血带配合的方法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在儿科, 对于穿刺困难的患儿或价格昂贵的药液, 可采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 待穿刺成功后再连接输液管的方法, 以确保药液输入剂量的准确性。 (4)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 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穿刺成功后, 护士应告知患者或家属如何保护穿刺部位, 特殊情况如患者躁动、意识不清或儿科的小患者, 护士要采取必要的方法给予妥善固定, 如使用约束带、小夹板、弹性绷带等。同时告知患者或家属掌握更换药液的恰当时间, 过早过晚都会引起药液丢失, 输入量不准确, 影响疗效。拔针时机以输液瓶内无液体, 输液管内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为最佳。

怎样计算老人和儿童的用药剂量 第4篇

老年人的用药剂量老人由于代谢功能相对较差,故用药的量要适当减少。一般来说,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大用量一般不要超过成人用药量的3/4。药品说明书上的成人剂量一般有个范围,老年人也可以把成人最小治疗量当作不要超过的最大治疗量,一般情况下不可自行增加药物剂量。对于初次服用的药物,最好从成人剂量的1/4~1/3开始,逐渐加量,直至得到最低安全有效维持量。80岁以上老年人,最好不要超过成人剂量的1/2。

对于住院患者或经医生处方所用的处方药物,老年患者应按医嘱服用药物。有时医嘱剂量可能与上述一般剂量不符,此时应以医嘱为准。

儿童的用药剂量很多药物说明书上对儿童剂量只写“儿童酌减”。那么,该酌何情、减多少呢?

首先,大家可以根据小孩的年龄按成人剂量进行折算:

其次,很多药品在说明书上规定了按体重折算小儿剂量的说明。比如痢特灵的小儿剂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分3次服。按每日每千克体重7.5毫克计算,如果您的孩子体重为20千克,则每日剂量为7.5×20=150毫克。痢特灵的规格为每片100毫克,则每日服1.5片,即每日3次,每次半片。

在不方便称体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年龄,用公式推算出小儿的体重:

1~6个月:体重(千克)=月龄数×0.6+3

7~12个月:体重(千克)=月龄数×0.5+3

1岁以上:体重(千克)=年龄×2+8

用药剂量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232例患者中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者192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40例, 患者均出现心律失常超过30 d, 男女比例1.75∶1, 平均年龄54岁。其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92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76例, 风湿性心脏病16例, 扩张型心脏病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40例。心律失常类型:阵发性心房颤动132例, 心房扑动44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2例, 室性早搏24例。分为对照组单用胺碘酮常规治疗观察116例, 治疗组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116例。

1.2 给药方法

2组都是在确认无禁忌证的前提下给药, 对照组单用胺碘酮常规200 mg/次, 3次/d;使用7 d后, 改为200 mg/次, 2次/d;使用7 d后, 改为200 mg/次, 1次/d;使用7 d后改为200 mg/次, 5次/周, 即连用5 d停用2 d, 1个月后200 mg/次, 3次/周, 即隔日1次, 1个月后隔3日1次, 1次200 mg维持。治疗组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 胺碘酮的使用方法200 mg/次, 1次/日, 在此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9 g/次, 3次/d。

1.3 监测方法

入选患者在用药期间均住院观察2周, 待病情平稳后电话随访观察用药情况, 如有特殊病情变化均随时就诊住院观察并建立病例档案。患者均做常规体格检查, 服药前做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 h动态心电图, 并对心功能进行评级。服药后前1周每天做1次心电图及1周后做1次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维持量后半个月做1次24 h动态心电图, 并嘱咐患者定期复查胸片、肝功、甲状腺功能及眼科检查。除特殊患者退出外, 以上病例均观察6个月。

1.4 疗效判定

临床症状分为:显效, 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 症状改善;无效, 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分为:显效, 心电图无心律失常, 24 h动态心电图无各种期前收缩或小于10个/h, 或期前收缩较治疗前下降大于50%;有效, 心电图偶发期前收缩, 24 h动态心电图各种期前收缩较治疗前下降大于30%;无效, 24 h动态心电图各种期前收缩无变化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116例中, 2周显效16例, 有效10例, 无效3例, 2例因发生尖端扭转性心动过速退出观察;6周显效22例, 有效13例, 无效2例, 2例肺部胸片改变而改药;8周显效24例, 有效18例, 无效2例, 1例因甲状腺功能异常而停药退出观察, 1例因发生视物模糊在眼科检查有角膜色素沉着而退出观察, 总有效率为88.79% (103/116) , 无效率11.21% (13/116)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116例中, 2周显效36例, 有效28例, 无效6例;6周显效18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8周显效11, 有效4例, 无效1例,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24% (107/116) , 无效率7.76% (9/116) 。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2, P<0.01) 。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χ2=12.54, P<0.01) 。而且2组治疗在胺碘酮减量后复查心电图, 联合治疗组患者心率、QTc均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患者QTc较治疗前延长, 心率无显著变化。见表1。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基层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对心律失常的处理应考虑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房性或室性早搏的多少及心功能状态。功能性早搏预后良好, 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原则上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而心脏病合并早搏首先是要治疗原发病, 去除诱发因素。当治疗原发病及纠正诱发因素后早搏仍较多, 影响生活质量或心功能, 并有可能诱发室速/室颤时便需要干预治疗。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各种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段多样, 包括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的安放等技术也日益成熟, 但抗心律失常药仍为基层临床工作者常用的治疗手段, 循证医学证实胺碘酮在抗心律失常方面不仅能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从胺碘酮药代动力学看其最大的特点是负荷期和半衰期 (T1/2) 长, 且代谢缓慢, 长期应用可出现间质性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损害、角膜微粒沉淀、QTc延长等毒副作用, 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本组就出现1例因甲状腺功能异常而停药退出观察, 1例因发生视物模糊在眼科检查有角膜色素沉着而退出观察, 2例肺部胸片改变而改药。应用小剂量胺碘酮加用稳心颗粒在抗心律失常方面能减少单用胺碘酮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而且提高抗心律失常有效率和成功率, 缩短单用胺碘酮治疗的疗程。有证据表明,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S) 在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目前虽有很多治疗心律失常药物, 但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常常会发生, 本组中就有2例发生尖端扭转性心动过速退出观察。稳心颗粒是一种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 据初步研究表明, 其可抵抗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对心肌细胞膜各电流的作用, 调节K+、Na+、Ca2+离子通道, 具有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活血化瘀、定悸安神之功效, 对各种心律失常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稳心颗粒具有改善心肌缺血, 增加冠脉血流量, 降低血液黏稠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心肌耗氧量, 提高心输出量, 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对冠心病和各类缺血性心脏病来说, 都有利于改善预后, 具有标本兼治的功效[1]。

胺碘酮为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兼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 能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可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及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有促心律失常作用, 尤其延长动作电位使QT延长, 导致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的发生, 甚至晕厥、猝死。稳心颗粒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 比单用胺碘酮能够缩短疗程和减少胺碘酮的副作用, 进一步抑制心脏重构, 减少心房和心室的扩大。

综上所述, 稳心颗粒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律失常, 提高了复律时间, 缩短了疗程, 优于单用胺碘酮, 延缓了心房和心室重构, 减少心房和心室的扩大。

参考文献

用药剂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ASAⅠ~Ⅲ级老年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开放手术患者的病历, 男21例, 女31例;均选择L3~4间隙进行腰—硬联合麻醉, 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基础生命体征选择脊麻用药量并进行分组, A组 (29例) 左旋布比卡因10mg;B组 (23例) 左旋布比卡因4~8mg。依据手术患者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 Ⅰ亚组:23例, 年龄66~74 (69.79±3.33) 岁;Ⅱ亚组:29例, 75~89 (79.2±4.37) 岁。

1.2 术前合并症

合并EKG异常34例, 包括左室肥厚2例, 左室高电压3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房颤3例, ST~T缺血性改变22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或肺部炎症8例。

1.3 术前积极处理合并症

80岁以上患者及合并肺部感染和支气管炎的患者, 常规雾化吸入和抗菌治疗3d, 以改善肺功能储备。3例房颤患者术前心内科会诊, 控制心室率<85次/min;术前所有患者纠正贫血, 血红蛋白 (HGB) ≥90g/L;80岁以上患者, 若HGB<95g/L, 在手术开放髓腔之前输入红细胞悬浊液200ml。糖尿病患者术前胰岛素控制血糖, 手术日空腹血糖≤9.0mmol/L。

1.4 麻醉方法与监测

术前30min肌内注射巴比妥100mg和阿托品0.5mg, 80岁以上患者以东莨菪碱0.3mg替代阿托品, 或者取消术前用药。开放右侧颈内静脉, 在脊麻操作完成前输入羟乙基淀粉150~200ml, 桡动脉穿刺并持续动脉压监测, 吸氧2~3L/min。多功能监护仪全程监测心电图和指脉搏氧饱和度 (SPO2) 。若SPO2≤95%改行面罩吸氧。选择L3~4行硬膜外穿刺, 突破黄韧带后置入针内针并突破硬脊膜, 脑脊液流出通畅后, 以脑脊液将0.5%左旋布比卡因 (珠海润都有限公司生产的伊捷卡) 稀释至0.4%, 回注4~10mg, 退出针内针并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平卧后调整麻醉感觉平面在T10以下, 手术开始前硬膜外腔注入试验剂量:1.5%利多卡因3ml。脊麻效果平稳后根据不同年龄分别给予氟芬合剂2ml和1ml。

1.5 观察方法和指标

1.5.1 入室后10min测定血压与心率为基础血压与心率:

统计脊麻完成后30min内最低血压及同时段心率。脊麻开始至摆放手术体位为麻醉诱导期, 统计各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

1.5.2 依据脊麻用药量分为大剂量的A组 (10mg) 与小剂量的B组 (4~8mg) , 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就以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 脊麻完成改平卧位时疼痛缓解情况 (优:不痛;良:疼痛缓解明显, 仍有局限疼痛;差:疼痛仍剧) 。 (2) 脊麻开始至术中开始做骨髓腔处理前循环与呼吸系统不良事件 (包括麻醉后改平卧位、平卧位改成侧卧手术体位所引起的循环波动) :SBP短时间内下降超过基础值25%或SBP≤90mm Hg, 及麻黄碱静脉注射的案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或突发窦性心动过缓;SPO2≤95%或自述胸闷的案例。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年龄亚组间, 脊麻前后心率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脊麻完成后30min内收缩压下降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Ⅱ亚组较Ⅰ亚组手术时间缩短, 麻醉诱导期延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所有患者, 脊麻后疼痛缓解率均达到100%, 均能满足手术顺利完成, A组、B组疼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脊麻后循环波动发生率为21.7% (5/23) 明显低于A组的65.5% (19/2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A组 (10mg) , Ⅱ亚组较Ⅰ亚组更容易出现循环波动 (P<0.05) ;在B组 (≤8mg) , Ⅱ亚组循环波动高于Ⅰ亚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不同年龄段用药后心率失常、呼吸抑制和硬膜外追加用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连续硬膜外麻醉是老年髋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 应用于创伤性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存在以下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 减少应激反应;存在阻滞不全或失败可能, 有报道硬膜外失败率高达9.5%[1];硬膜外麻醉平面测试时老年患者表达不确切, 导致硬膜外反复多次给药, 局麻药总量增多, 硬膜外阻滞平面过广。老年人椎管狭窄及椎间孔闭锁, 硬膜外腔注药, 少量局麻药可引起广泛麻醉平面, 导致循环波动较大[2]。

本实验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0.4%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脊麻, 阻滞起效时间延长、肌松作用弱, 外周扩血管的作用较弱, 期望麻醉诱导期循环平稳, 实验结果显示, 在脊麻后30min以内收缩压下降仍然明显。由于老年人迷走神经张力占优势, 椎管内麻醉首先阻滞胸腰段交感神经节, 因此在血压下降的同时心率并没有明显增快。个别案例发生低血压反应同时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 在使用麻黄碱的同时, 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并维持点滴。

注:与基础值比较, *P<0.05

注:与Ⅰ组比较, *P<0.05

52例腰—硬联合麻醉脊麻完成改平卧位时疼痛缓解优良率达100%, 7例在脊麻后100min, 麻醉阻滞深度减弱, 血压开始升高, 给予硬膜外追加用药。仅有1例脊麻后Sp O2下降并低于95%, 面罩吸氧后改善。较小剂量的左旋布比卡因 (≤8mg) L3~4间隙脊麻, 能够完全满足老年患者创伤性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要求。

不同脊麻剂量的A组 (10mg) 与B组 (≤8mg) 循环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5.5% (19/29) 和21.7% (5/2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Ⅱ亚组 (≥75岁) , 10mg的左旋布比卡因脊麻用药引起的循环波动高达78.6%, 应当列入禁忌。在小剂量组 (≤8mg) , Ⅱ亚循环波动高于Ⅰ亚, 但未显示显著性差异 (P>0.05) 。即便如此, 仍然有26.7%的不良循环波动发生。因此, 在高龄患者中左旋布比卡因的合适脊麻用药量有待进一步探究。傅涓龙等[3]报导0.5%重比重布比卡因6mg脊麻用于100岁以上老年股骨手术;裘剑波[4]等报道同一患者先后两次 (97岁与101岁)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顺利完成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 脊麻用药量分别为0.5%的罗哌卡因8mg与6.5mg;叶建荣[5]等建议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单侧下肢手术腰硬联合麻醉局麻药的安全用量在6~8mg。

在Ⅱ亚 (≥75岁) 组中, 8例左旋布比卡因脊麻用药量≤6mg, 脊麻后循环稳定, 其中5例左旋布比卡因脊麻用量在3.5~5mg之间, 麻醉肌松和时效均能满足手术要求。因此, 在75岁以上老年患者, ≤6mg的左旋布比卡因脊麻用量更加安全可靠。

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差, 只能缓慢输液以补充容量不足, 脊麻后维持循环平稳是麻醉诱导期的重点。老年患者对于温度觉、痛觉的分辨能力降低, 依据感觉测定麻醉阻滞平面耗费时间, 出现患者能够确切分辨的的麻醉感觉阻滞平面时, 其运动神经阻滞已经达到较深程度, 同时伴有剧烈的循环、呼吸抑制。

椎管内麻醉诱导期的定义源于硬膜外麻醉, 由试验剂量、负荷量、追加剂量以及麻醉平面测定和调控组成。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手术中使用0.5%的盐酸布比卡因 (6~7ml) 进行硬膜外麻醉, 阻滞起效时间平均6.27min, 阻滞完善时间平均16.18min;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0.75%的布比卡因9~10mg) , 麻醉阻滞起效时间 (1.18±0.69) min和完善时间 (7.08±1.66) min均显著缩短[6]。交感神经阻滞引起的循环改变比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出现更早, 老年患者迷走张力高, 术前禁食和失血等因素, 导致脊麻后更易出现低血压反应和心率失常。对于老年骨折患者, 体位反复搬动也容易引起循环和呼吸的波动[7]。老年髋关节区域手术采用椎管内麻醉后要特别防止因容量不足、迷走反射增强、通气不足、失血、骨水泥置入综合征、体位突然变动等引起的循环波动与心脏骤停[8]。必须在手术体位摆放之前给予充分时间进行容量扩充, 特别要防止二次以上的循环波动发生[9,10]。

笔者选择低位腰椎间隙 (L3~4) 穿刺, 采用等比重、较低浓度的局麻药 (0.4%的左旋布比卡因) , 平稳而缓慢的脊麻注药速度 (0.1ml/秒) 来保证阻滞平面相对平稳;依据体位变动时患肢的疼痛缓解判定脊麻阻滞效果, 确切有效。将老年患者脊麻“诱导期”进行重新定义:脊麻完成即刻至手术体位摆放完成。其目的在于留出更多时间, 对症处理脊麻所引起的循环、呼吸抑制, 特别是防止在循环不稳定情况下过早、随意变动体位。

考虑到高龄老年患者术前多合并基础性疾病, 术前准备更加充分, 包括手术医护人员配备、手术和骨科特殊器械的准备、术中输血准备、血管活性药物提前配备、甚至外请专家手术等, 准备更充分, 因而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综上所述, 75岁以上老年患者, ≤6mg, 甚至3.5~5mg的左旋布比卡因脊麻更安全;小于75岁的老年患者, 合适的脊麻用药量是<8mg的左旋布比卡因。同时术前积极处理合并的基础性疾病, 尽量缩短开放手术时间。重新定义麻醉诱导期, 强调要积极处理脊麻后循环波动, 防止二次循环波动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开放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脊麻合理用药剂量。方法 52例ASAⅠⅢ级老年患者, 采用L34腰—硬联合麻醉, 脊麻采用0.4%等比重的左旋布比卡因, 根据不同脊麻用药量分成A组 (10mg) 29例和B组23例 (≤8mg) 。对比不同剂量脊麻用药老年患者的呼吸循环不良事件发生率, 给出老年患者脊麻合理用药量。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 脊麻前后心率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脊麻完成后30min内收缩压下降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按年龄分组, Ⅱ亚组较Ⅰ亚组手术时间缩短, 麻醉诱导期延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 脊麻后疼痛缓解率均达到100%, 均能满足手术顺利完成, A组、B组疼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脊麻后循环波动发生率为21.7% (5/23) 明显低于A组的65.5% (19/2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A组 (10mg) , Ⅱ亚组较Ⅰ亚组更容易出现循环波动 (P<0.05) ;在B组 (≤8mg) , Ⅱ亚组循环波动高于Ⅰ亚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不同年龄段用药后心率失常、呼吸抑制和硬膜外追加用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75岁以上老年患者, ≤6mg的左旋布比卡因脊麻更安全;小于75岁的老年患者, 10mg的左旋布比卡因脊麻用量应列为禁忌。同时术前积极处理合并的基础性疾病, 尽量缩短开放手术时间。重新定义麻醉诱导期, 重在积极处理脊麻后循环波动, 防止二次循环波动发生。

关键词:老年,腰—硬联合麻醉,股骨骨折,髋关节手术

参考文献

[1]李圣君.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折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7) :1514-1515.

[2] 谢柏旺.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骨折手术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3, 19 (25) :82-83.

[3] 傅海龙, 李永华, 石学根, 等.10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手术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体会[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8) :734.

[4] 裘剑波, 罗义骏, 张毅, 等.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百岁老年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一例[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2) :228-229.

[5] 叶建荣, 洪毅, 郑宏, 等.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单侧下肢手术不同麻醉方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 (11) :977-980.

[6] 邓超, 代志刚.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6) :4026-4027.

[7] 于栋娟, 叶壮.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超高龄老年骨折手术15例[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8) :149.

[8] 吕清香.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麻醉探析[J].中外医疗, 2014, (4) :106-107.

[9] 柯超群.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阻滞在改善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10) :147-148.

用药剂量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外科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选者均肝肾功能正常, 且在入组时即知晓本研究目的, 并签订患者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监督执行。排除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对阿片类药物过敏、存在意识或言语障碍等不宜纳入的患者。其中, 男61例, 女43例, 年龄61~77岁, 平均年龄 (66.9±4.2) 岁。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52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先给予8 mg欧贝 (厂家: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30509) 将其溶于100 m L0.9%氯化钠溶液中, 静脉滴注, 并连接电子自控镇痛泵, 在此基础上给予不同的静脉麻醉药物。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 (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54171;规格:1 m L:50μg) 镇痛, 药物剂量为100μg, 将其溶于100 m L0.9%氯化钠溶液中。持续输注速率控制在1.5 m L/h, 病人自控镇痛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剂量为0.5 m L, 锁定时间控制在15 min。研究组同时还配合曲马多 (厂家:德国格兰泰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91072;规格:100 mg/支) 静脉镇痛, 将舒芬太尼的剂量调整为50μg, 加上曲马多400 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100 m L中, 持续输注速率、PCA剂量及锁定时间均与对照组相同。

1.3 评定标准[3]

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4]对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进行评估, 以游标卡尺的两端来表示疼痛程度, 0分端为无痛, 10分端为疼痛剧烈, 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感受来确定疼痛程度。所观察的时间点包括:术后4、12、24及48 h。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研究组在术后4、12、24、48 h等时间点的VAS评分略低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有4例 (7.7%)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均表现为恶心、呕吐;对照组则有16例 (30.8%)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亦表现为恶心、呕吐,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疼痛作为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 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而且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手术后配合麻醉药物镇痛十分必要。理想的镇痛方式能保证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进而减少儿茶酚胺与其他应激性激素的释放, 最终起到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效果[5]。而且老年患者因身体各项技能逐渐衰退, 耐受性差, 术后对镇痛的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舒芬太尼属于阿片类受体激动剂, 是临床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 其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相比于芬太尼更强。而且舒芬太尼在肝内代谢快, 分析其代谢产物发现仍有药理活性, 因此能够发挥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但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尤其是老龄患者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要更加慎重。曲马多属于中枢性镇痛药物的一种, 是人工合成的阿片类受体弱激动剂, 将其应用于术后镇痛并不会产生呼吸抑制作用。研究显示[6], 将这二者复合给药, 能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效果, 且能大大避免单一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近年来, 临床对于上述两种药物复合使用的研究愈来愈多, 且对镇痛效果均作出了肯定的评价, 但临床对于舒芬太尼的用量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提出, 在复合曲马多基础上将舒芬太尼的剂量控制在50μg, 可获得理想的镇痛效果, 且能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在术后4 h、12 h、24 h、48 h等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 但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更低。结果表明, 小剂量舒芬太尼配合曲马多能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且减少舒芬太尼使用剂量, 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 在老年患者术后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及曲马多静脉滴注镇痛, 效果显著, 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不良反应轻微,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术后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及曲马多静脉注射的止痛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老年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52例, 对照组仅接受舒芬太尼静脉镇痛,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曲马多静脉镇痛, 以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情况, 并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在术后4 h、12 h、24 h、48 h等时间点的VAS评分相对略低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4例 (7.7%)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例 (30.8%)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老年患者术后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及曲马多静脉镇痛, 镇痛效果显著, 同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不良反应轻微,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术后静脉镇痛,老龄,小剂量舒芬太尼,曲马多

参考文献

[1]覃正辉.低浓度舒芬太尼复合曲马多在高龄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19 (19) :144-145.

[2]梁金华, 林红, 丁耀茂, 等.低浓度舒芬太尼联合曲马多在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 :89-90.

[3]张永林.低浓度舒芬太尼复合曲马多在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中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 (40) :24-25.

[4]赵燕峰, 张清, 叶小飞.舒芬太尼复合曲马多用于小儿术后静脉镇痛中的最佳剂量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33) :85-87.

[5]谢海森, 林晓刚, 王晓丽.舒芬太尼联合氯比洛芬酯或曲马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 (2) :157-159.

[6]柯善高, 武琼薇.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曲马多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5) :42-4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用药剂量】相关文章:

剂量因素05-23

固定剂量05-24

放射剂量06-20

最佳剂量07-23

扫描剂量参数05-21

放射剂量测定08-04

放射个人剂量范文05-30

个人剂量检测制度07-13

不同剂量尼莫地平05-05

小剂量红霉素05-12

上一篇:生态养鸡措施下一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