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功能研究范文

2024-05-25

语法功能研究范文(精选12篇)

语法功能研究 第1篇

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是最具影响力的两大语言学派, 它们是语言研究者的主要阵地。这两大语言学派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 前者在语言研究中注重的是语言的形式和生成, 而后者则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这两种语言学派对语言的观点互不相同, 而且它们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也不同。所以, 本文主要从这几种方面对这两种语言学派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

2、转换生成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的对比研究

2.1 两者学派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产生

系统功能语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韩立德 (1994) 认为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研究的目标有以下三方面: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进行研究;研究语言的内部联系和根据不同的语境来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 其主要将语言看做是社交的工具进行研究。然而, 转换生成语法主要受推理性语法和语言使用的无限性的观点的影响。转换生成语法包含两部分:普遍语法和生成语法, 而转换生成语法是由生成语法推演而出的。

2.2 两者语言学派对语言的不同观点

对语言进行恰当的定义这个任务已经吸引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兴趣, 但是要给出一个全面的、让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定义并非易事。一些语言研究者将语言定义为人类交流的工具, 然而还有一些人却将其定义为一系列规则语法;由于这两种观点只从单一的方面对语言进行定义, 都是不完整和恰当的解释。下面对于语言的定义是大部分语言学家普遍接受的:语言是用于人类交流的系统的抽象的声音符号。在对语言的定义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 接下来介绍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的不同的理解。

转化生成语法将语言视为知识的表达形式。乔姆斯基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之间的差别;相反, 韩立德的系统生成语法将语言视为行为的方式, 区分了语言行为潜势和实际语言行为。乔姆斯基所提出来的能力指的是语言学习者的潜在知识, 而语言表现指的是学习者的实际语言应用。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能力的研究上, 而不应该局限地研究其语言表现。而韩立德将语言视为供人们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 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 语言的意义是不同的。胡壮麟和姜望琪 (2002) 认为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实际上在选择一种语言系统来实现其不同的语义功能和社会交际。韩立德选择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 他认为语言是同人们的社会活动分割不开的。

2.3 不同的研究方法

乔姆斯基将语言定义为一系列的规则。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生而具有的本能—语言习得机制。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认为语言学的研究任务首先是研究语言能力, 其次是语言表现。乔姆斯基的语法认为句子作为基本的语言单位有两个组成部分: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他认为句子有两个结构:一个是表面结构和另一种是深层结构。表面结构是我们通常说的句子, 而深层结构是生成句子表面结构的抽象语法。而转换规则指的是句子的深层结构转化表面结构的一系列规则。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很重视语言的社会属性。他认为, 语言是行为的表达方式, 而不是一种知识的表达方式。他否认人类生而俱备的语言机制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只能够通过学习习得语言以及许多其他技能, 通过对语言的使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与他人进行交流。他 (1973) 认为语言在人类社会交际有三种社会功能: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因为系统性功能语法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的, 其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及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变体。

2.4 两种语言学派在语言教学中的不同的应用

基于转换生成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之间的差异, 它们在语言教学领域的应用也存在诸多差异。

尽管乔姆斯基认为他的理论主要适用主要母语学习者, 而不是二语习得者, 但语言教师和研究人员在二语教学方面也引用了其理论的几个方面。在有限的手段上实现语言使用的无限性这种观点被二语教学研究者采用。因为具有语言能力, 说话者可以运用有限的音表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帮助语言学习者通过对句子的深层结构的理解来掌握那些含义模糊不清的句子。

不像大部分的语言学家, 韩立德并没有区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以语言的社会属性为前景, 从功能角度和句子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入手, 系统功能语法有望成为教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式。它将语言看作是一种资源、一种潜在的意义, 特别是包含人际交关系的社会意义, 以及内容的简单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语言社会交际意义, 其所使用的词汇、语调和声音都可以有助于理解句子的交际意义。当然, 如果我们要实现成功的交际, 就必须了解比核心语言系统本身更多的语言的用法。

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 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转换生成语法还是系统功能语法都有其有优势和不足。在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其理论在语言教学实践上的应用时, 应该将两种语言学学派的观点相结合, 加以权衡选择, 只有这样, 才能对语言有更加全面和完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Chomsky.N. (1973) .Conditions on transformation.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2]、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 (second edition) .London:Edward Arnold.

语法功能研究 第2篇

二、关于主位结构的理论背景

为了研究句子中不同的成分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布拉格学派创始人之一马泰修斯(Mathesius)较早提出主位和述位的概念。他把充当论述的起点,位于句首的成分,称为主位,其他部分称为述位。韩礼德(Halliday.1985),从功能的角度而不是从成分分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主位是信息的起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

(一)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

当小句的主位成分同时充当小句的主语时,该主位为无标记主位,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就称为有标记主位。在无标记情况下,小句的展开是从主位突出到新信息突出,实现从主位逐渐到述位,从已知信息逐渐到新信息,主位落在已知信息内,新信息落在述位中(Madison, Halliday著;黄国文,王红阳译.2009,7:67&130)

(二)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

韩礼德(Halliday.1985)区分了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单项主位,没有内部结构,只包含概念成分而不包含人际成分和语篇成分的主位。不同于单项主位,复项主位有内部结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而句项主位是根据主位的体现形式来确定的。投稿加微信 LSN2020

(三)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 语篇主位含有表示语篇意义的成分,例如:well等“连续成分”,and等“结构成分”和therefore等“连接成分”。人际主位包含表示人际意义的成分,包括certainly等“情态成分”,一般疑问句中的“限定成分”和ladies and gentlemen等“称呼成分”(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著.2005:163)。

三、主位结构在《雾都孤儿》原版和简写版中的体现和作用

语法功能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结论部分;连贯;Coh-Metrix

一、 引言

语篇连贯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概念,我们写的文章必须是连贯的才能被理解,这是我们学习写作时重点训练的技能,也是评判写作质量的重要标准。语篇连贯理论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70年代。Halliday和Hasan(1976)的经典著作Cohesion in English系统地讨论了英语的衔接机制。虽然这是一部关于衔接的著作,但很多研究者将其视为早期的连贯性研究之作。后来,多位学者对衔接和连贯的概念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界定。例如,Van Dijk(1977,1980)研究实现连贯的条件,并提出了经典的宏观结构理论。De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把连贯性作为最重要的语篇特征之一,并讨论了连贯性与其他语篇特征的关系。Mann和Thompson(1986,1987,1988)提出了修辞结构理论,从逻辑语义关系来讨论实现语篇连贯的条件。还有其他很多研究者(如Hobbs 1990;Eggins 1994;Givon 1995;Kehler 2002)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连贯的本质及其实现条件。

虽然当今出现了多种语篇连贯性的研究视角,但是我们认为系统功能的视角为语篇连贯性的研究提供了较具体、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分析程序和步骤,使得出的分析结果更可靠、全面、实用。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连贯理论来尝试性地分析语言学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语篇连贯性特征,以增强中国学生在进行该部分写作上的语篇连贯性意识。

二、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性理论

Halliday和Hasan(1976)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指出:“语篇就是在两个方面都连贯的一段话语,即它从情景语境方面考虑是连贯的,故在语域上是一致的;同时它本身是连贯的,故它是前后衔接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他们看来,语篇连贯性可以通过衔接和语域一致两方面的条件来保证。同时,他们还指出了英语中五种最典型的衔接类型,即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虽然该理论为语篇连贯性研究的实践提供了较为具体的理论框架,但是衔接的范围和语域一致性的定义仍没有得到清楚的解释。

国内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针对这点做了有力的论证和补充。朱永生(1997)进一步阐明了语域一致性的含义,即语域一致性具体指以下几个方面:(1)上下文组织符合该类语篇通常的组织方式;(2)语篇的线性联系,即句际之间的语义联系;(3)语篇的整体联系,即能把全篇的内容置于其中的认知框架。另外,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认为,语篇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因此语篇衔接机制的范围应该扩大到所有语义联系机制,包括结构性衔接、话语语义结构、外指性衔接机制和隐性信息衔接等。基于Halliday和Hasan的连贯性理论、朱永生对语域一致性的界定和张德禄对衔接机制的扩展,我们初步得出了一个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性研究模式,并要将其应用于语言学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语篇研究。

三、 研究方法

(一) 语料库分析

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避免不同学科领域所造成的差异,本研究的语料取自发表于权威的国际英语语言学期刊的研究文章。从《专門用途英语》《应用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学》2011~2013年出版的期刊中每年随机抽取5篇,共75篇,截取其结论部分,建立微型语料库,总规模达到5万词左右。

本研究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在语域一致性和衔接两个方面研究语料的语篇连贯性。同时,我们借助当代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利用语篇连贯性分析系统Coh-Metrix3.0对语料进行逐一分析,从中提取7个可能与语域一致性和衔接密切相关的变量(见表1),来揭示语料的连贯性特征。

将所有语料一一读入Coh-Metrix 3.0之后,我们把表1中与这9个变量相关的结果统计出来,以分析语言学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语篇连贯性特征。

(二) 分析结果及讨论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本研究共获取了75组9个变量的值,取其平均数,使其研究结果体现在表2中。

首先,我们依次分析用于测量语域一致性的3个变量的平均值。论元重叠是指一个句子内的名词与另一个句子内的名词重叠以及两个句子中人称代词重叠这两种情况,测量结果体现为含有论元重叠的句子占句子总数的比例。本项研究的论元重叠约为0.482。词干重叠指语篇中任何共享一个或多个词干的句子数占语篇总句数的比率,本项研究的结果为0.301,即共享一个或多个词干的句子数占语篇总句数的30.1%。段落间的LSA测量的是语篇内所有段落的LSA平均余弦值,计算每个段落与其他段落的语义相关度,其结果为0.412。

其次,在衔接方面,我们得出的结果是相邻论元重叠和相邻词干重叠的平均值分别为0.643和0.665。另外,人称代词这一变量可以计算每千字人称代词出现次数,其平均值为26.66。但要注意如果语篇中使用过多的代词且指代关系不明确的话,反而会为语篇的连贯造成负面的影响。

最后,连接在将语篇思想和小句意义有机地衔接起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为探明语篇的组织方式提供思路。Coh-Metrix测量连接方式出现的比率,即每千字连接形式出现的次数,其平均值为91.428。

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学学术论文结论部分在语域一致性和衔接两方面上的的连贯性特征,这对于在国内的写作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后续的应用性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得到的语篇连贯性特征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为传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

四、 结论

本研究旨在将语言学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语篇连贯性特征量化出来,使其更清晰地展示给学术论文写作学习者。通过将隐性的语篇连贯性特征提取出来,方便外语教师的写作教学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通过语篇连贯性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地讨论从语篇连贯的角度进行外语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并尝试从读写的角度提出一个语篇连贯性维度来指导教学。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语篇连贯性除了本文研究的语境因素和语言因素外,还包括认知心理因素。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尽量弥补研究不足,为语篇连贯性研究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in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梁茂成.学习者书面语语篇连贯性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6,(1).

[3]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朱永生. 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J]. 外国语, 1997.

语法功能研究 第4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更乐于通过浏览新闻标题来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这是因为新闻标题是新闻语篇信息高度浓缩和概括, 往往具有很强的蕴涵作用, 所以通过阅读新闻标题, 读者能够大概地了解和预测媒体的观点和立场。并且近来出现很多从新闻标题点题解读新闻的节目, 例如凤凰卫视的午间节目“有报天天读”, 中央卫视的“媒体天下”。可以说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 新闻标题比新闻报道内容更能影响公众对社会事件的认知。

对于标题的研究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语言学家从语法、隐喻等角度研究新闻标题, 而没有从语体链的角度研究。当某新闻事件发生, 媒体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将有关的报道评论进行选择, 然后组合成为一个专题, 共同再现该事件。当读者进入专题页面, 就会看到按发布时间排列好的新闻标题。专题下的这一系列新闻报道或评论符合语体链的特点;语体链是通常情况下不同语体间的顺序关系 (田海龙, 2009) 。从多个语篇的语言选择能更全面地看出影响媒体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因此本文从语体链的角度结合系统功能学语法, 分析人民网高铁事故专题内的新闻标题, 探究何种利益因素影响媒介话语的形成。

2. 系统功能学语法

本文所运用的方法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学语法。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纯理功能, 语言可以用来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事件, 也可以用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 还可以用来组织信息, 这三种功能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Halliday, 1994) 。这三大元语言功能已经是语篇分析中比较成熟的方法。其中, 及物性系统和语气系统是话语分析时常用到的分析工具。

2.1 及物性

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重要语义系统。它将人类的经验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这些过程都有相应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参与者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事件或现象。环境是提供有关“过程”事件时间、地点、方式或原因等以补足过程的意义的 (彭宣维, 2005) 。及物性系统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对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因素的语言选择, 再现人的各种社会经历和心理经历 (朱永生、严世清, 2001) 。所以通过及物性分析新闻语篇, 可以弄清新闻媒体的立场及其所蕴含的意识形态。

2.2 语气系统

人际功能是指语言具有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判断等功能。通过这一功能, 说话者认识到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 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他人的态度与行为 (胡壮麟, 1989) 。语气是实现人际功能的重要手段。语气是指因需要而选择的小句类型, 即陈述、疑问和祈使三种基本语气 (彭宣维, 2005) 。通过考察小句类型的选择可以了解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

3. 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3.1 文本的选择

本文所选择的文本源自人民网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专题, 仅选取由人民网评论员编写的评论文章。本文研究范围是7月24日至26日社评题目。如表一:

3.2 文本分析

3.2.1 及物性

理论部分已经提及及物性系统包括六个不同的过程, 每个过程要求有体现过程的动词和动作的参与者, 并在一定的环境中出现 (Thompson, 2007) 。本文将列出上述的标题的过程类型, 体现过程的动词, 参与者, 以及环境成分 (如表二) 。

(环境成分为括号内的内容)

从上表可知:事故发生前三天的评论标题 (1) 、 (3) 、 (4) , (8) 都是物质过程。物质过程是用来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 此过程有两个参与者: (一) “动作者”, 即对过程的实施者; (二) “目标”, 即受到过程影响的人或事。在标题 (1) “别让生命沦为事故频发的牺牲品”和标题 (3) “高速时代尤须系好‘安全带’”中没有出现“动作者”———即事故的引起者, 是谁使得生命沦为牺牲品, 谁应该在高速时代系好“安全带”, 而只出现“目标”———事故所影响的人或事。标题 (1) 体现过程的动词为“沦为”, 含有贬义, 表达了事故的负面影响。标题 (3) 的动词为“系”使用“好”来修饰该动词。该词是体现质量性的方式环境, 表示“系”这一动作的程度, 暗含一直有这个安全带, 只是事故前没有系好, 现在只需系好安全带, 继续高速发展, 维持了“高速发展”这一话语秩序。标题 (4) “24小时内免掉局长, 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中第一个分句中的动词为“免掉”, 这一动作发生的环境是“24小时内”, 构建了政府高速应对的积极形象。

26日社评标题为“铁路部门回应公众关切应有更大作为”体现物质过程的动词为“有”, 这一个物质过程的动作者标明为“铁道部”, “目标”为“回应公众关切”。这表示人民网希望铁道部在“回应公众关切”上应有所动作。在事故发生后, 铁道部用雷阵雨搪塞大众及不成功的新闻发布会。可以看出主流媒介并没有只维护政府的形象, 也从大众的角度责问了某些部门, 但是责问的内容却不是涉及大众关心的内容。

标题 (4) “24小时内免掉局长, 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为关系过程。该过程是指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 增强事故评论的客观性。它评论了政府任免局长这一快速措施。在由政府某部门造成的事故面前, 对于政府的正面措施, 媒介采取客观的评论手段更利于大众接受。

标题 (2) 、 (5) 、 (6) 、 (7) 都是心理过程。Halliday将心理过程分为感知、情感和认知三类。任何一类体现心理过程的事件词有两个参与者, 其一是感知者, 其二是现象。前者是人或被赋予人格特征的参加者;后者是被感觉到、想到或者见到的对象, 可以是事物, 也可以是事实。体现这四个标题心理过程的动词为“要”, “视”, “记取”, “忘”。

24日的社评标题“缺乏安全的发展不要也罢”使用了“ (不) 要…… (也罢) ”, 属于情感类心理过程, 表达高铁事故对于大众造成的负面情感反应。在25日社评标题“珍视动车事故面前的人性力量”和26日标题“记取‘温州温暖’的力量”中, “视”与“记取”属于认知事件词。这两个词之后接的是媒介希望大众所认知了解的事情, 分别为“动车事故前的人性力量”和“温州温暖的力量”。在事故发生后, 大众急需知道事故的原因, 主流媒体并没有分析事故原因, 而仅仅为大众描述了政府和社会如何积极救援高铁事故。在26日标题“铁路提速同时勿忘‘责任提速’”中“铁道部”成为“感知者”, “现象”为“责任提速”, 表示人民网认为铁道部在此事故中应认识到“责任提速”。通过使用这一心理过程使得大众从责任的角度来认识铁道部的不足, 但是“责任”却没有环境成分, 泛泛而谈, 在这场事故中究竟怎样的责任需要提速?

3.2.2 语气系统

根据语气系统, 小句类型可以分为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本文将从句型角度分析这一新闻标题语体链。通过上表句型的分析发现除第四个社评标题以外都是祈使句。其中标题 (1) “别让生命沦为事故频发的牺牲品”、标题 (3) “高速时代尤须系好‘安全带’”、标题 (7) “铁路提速同时勿忘‘责任提速’”和标题 (8) “铁路部门回应公众关切应有更大作为”表示请求和建议, 这些标题是代表大众请求和劝告铁道部, 这样大众就易于接受人民网的观点, 进而从人民网所提供的角度认识高铁事故。标题 (5) “珍视动车事故面前的人性力量”和标题 (6) “记取‘温州温暖’的力量”是表达号召的意愿, 号召大众关注事故前的救援工作。社论语篇的功能语旨主要是发表意见和劝告, 即对重要事件和问题进行解释和评论, 以表明媒体的立场和态度, 起到感染和说服公众的作用。那么祈使句正好符合评论文章说服或敦促人们采取行为或接受某种观念。

标题 (4) “24小时内免掉局长, 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和标题 (7) 的第一个分句“铁路提速”都是陈述句。陈述句的功能是提供信息。标题 (4) 在上面已经分析过它是对政府正面措施的评价, 使用不包含劝说等功能的陈述语气使得评论显得客观, 不会引起大众的厌烦, 更利于大众接受人民网所构建的政府的正面形象。而标题 (7) 第一分句“铁路提速”这句话是陈述语气, 提供给大众信息。句中也没有用任何情态动词, 以定论形式出现, 没有与读者商量的语气, 表明铁路提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维持了“高速发展”这一话语秩序。

4. 结语

经过对人民网社评标题的及物性和语气的分析, 人民网通过使用“沦为”、“ (不) 要…… (也罢) ”这些体现负面含义的动词再现高铁事故对大众造成的负面影响, 也通过使用“好”、“24小时内”等环境成分或陈述语气来构建国家形象、维护“高度发展”话语秩序, 可以看出人民网对参与者、过程、环境和语气进行选择时对于大众和政府这两方面都考虑到了。

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中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为理论基础, 选取人民网对高铁事故评论标题为研究对象, 探讨主流媒介如何再现新闻事件, 哪些因素影响主流媒介的语言选择等问题。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新闻标题,过程,语气

参考文献

[1]M.A.K 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

[2]G.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4]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5]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9.

当代俄罗斯的功能语法流派 第5篇

当代俄罗斯的功能语法流派

功能语法是当今俄罗斯语言学领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俄罗斯功能语法的思想渊源是俄罗斯传统的功能主义思想和布拉格学派的理论,是结构语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在产生背景、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都与西方的功能语法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当代俄罗斯功能语法有三个主要流派,分别以Бондарко、Золотова和Всеволодова为代表.

作 者:于鑫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刊 名:中国俄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RUSSIAN TEACHING 年,卷(期): 24(2) 分类号:H35 关键词:俄罗斯   功能语法   流派  

元功能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应用分析 第6篇

关键词 元功能 系统功能语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1 元功能思想的发展

1.1 元功能思想的雏形

功能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很少谈及,元功能思想也没有被提出。功能的思想最早在布拉格和马林诺夫斯基代表的语言学观上有所体现。直到布拉格和马林诺夫斯基学派出现,功能的思想才被明确提出。布勒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功能思想,将其分成了四种功能语言,即表达功能、表情功能、所指功能和意欲功能。1960年,Jakobson在布勒语言功能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六种语言功能:寒暄功能、表情功能、呼吁功能、指称功能、诗歌功能和元功能。至此,元功能理论真正提出。

1.2 理论的发展过程

(1)语域理论的发展。语域理论和语境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二者都属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属于被支配的关系,具有意义概念,由语法范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調所支配。(2)体裁理论的发展。体裁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术语,指作品的类型和语体的语篇类型。由于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学者都比较注重语法在语篇中的作用,而体裁被认为是情景语境中的修辞方式,所以,对体裁理论的研究比较少。实际上,体裁也是一种意义结构,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3)评价系统的建立。评价系统从属于系统功能语法,包括语气、情态、表态度和统一性四部分组成。其中,情态又分为意态和情态。意态分为意愿和义务两个方面,主要是指物质和服务方面的交流信息;情态分为概率性和经常性两个方面,主要是指交流信息。(4)衔接理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学中出现了省略、指称、代替连接和词汇衔接的讨论,衔接理论由此产生。后来,心理学家Hastan又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其中,结构衔接又分为平行对称结构、主位和述位结构、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理论又分为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从而将衔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和完善了衔接理论。(5)批评语言学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又派生出一个新的语言学分支——批评语言学。批评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价值。(6)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言学,不是单纯地研究生物体语言的心理、生理活动或者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交际功能。(7)语用学的再认知。语用学是系统功能的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2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功能

2.1 概念功能

(1)及物性系统。及物性系统属于语义系统,主要反应人们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里的经历,并且指出与人们的经历相关的环境与参与者。因为及物性系统客观的反映现实世界,所以,它最能集中反映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可以分成六种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其中,每个过程又包括三个部分:参与者、过程本身和环境。

(2)语态系统。以参与者为基准,语态可以分为中动态和非中动态。非中动态也可以称为有效态,包括主动态和被动态。中动态是指一个过程只涉及到一个参与者,与其他参与者无关,如果这个过程先与动作者发生联系则为主动态,如果这个过程先与目标联系则为被动态。

2.2 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是指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将讲话者的身份、地位、动机、态度等表达出来和对事物加以判断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无处不在,元功能的人际功能便显得十分重要。人们可以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完成沟通和交际。

2.3 语篇功能

语篇功能是在语意层中将单个的语言成分组合成语篇的功能,它涉及到主位和述位。任何信息都是以主位为起点的,主位确定之后,其他的成分就是述位。有的主位有标记性,有的没有标记性。当在句子中选择主位和述位的成分时,主要依据句子的语气。如果句子是陈述句,主语就要跟无标记成分合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主语成分可以作为主位,其他的成分充当主位时有标记主位。具有疑问语气的句子是需要对方回答的,所以句子所需的答复便是疑问句的主位,如果是是非问句,表示非的部分要充当主位。

3 元功能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应用

3.1 概念功能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应用

概念功能涉及到过程和参与者的讨论,它侧重于句子的内容,不同体裁和内容的文章,所涉及到的过程和参与者也不相同。比如,说明体裁的过程主要以关系过程为主,叙事体裁的过程多以行为过程、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为主。而且在同一篇文章中,各个部分的过程使用也不相同,比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通常是关系过程。至于文章的参与者,通过对其分析,可以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话题。比如,议论文体裁的主要参与者是议论的主要对象,小说体裁的主要参与者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通过分析概念功能,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语篇的理解,也有利于写作时对体裁的把握,选择正确的过程和参与者。

3.2 人际功能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应用

人们在日常语言交流中,经常出现因语气不当、语气生硬或礼貌原则不得体出现的麻烦,或者因对说话者语言的理解有误,发生各种问题。对语言人际功能的了解不仅可以减少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还对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的人际功能有很大的作用。此外,在教学中,通过对句子人际功能的分析,像说话人的目的和语气、交流者之间的关系等,可以提高人们对得体语言的使用。

3.3 语篇功能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应用

语法功能研究 第7篇

介词在英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家John Taylor[1]认为, 英语属于介词中心语言, 介词含有很丰富的信息量。鉴于介词在英语中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在机器翻译中, 主要研究介词短语的附着问题。根据传统语法, 介词短语附着问题被看成二元问题, 即介词短语附着在其前的名词或是动词上。本文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将介词短语的附着问题化为三元问题。

2 介词短语的定义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 介词短语由介词加上其后的名词性词组构成[2]。介词的形式包括四种:一, 简单介词, 由一个单词构成, 如at。二, 复合介词, 由两个介词组成, 如as for。三, 介词词组, 由一个或两个介词与一个或几个其他词类构成的词组, 如according to。四, 分词介词, 由某些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 如regarding。系统功能语法下, 名词性词组包括名词性词、数词、限定词和副词, 名词性词包括名词和形容词, 其中名词又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和代词。传统语法中, 介词+V-ing结构被看成是介词短语, 但根据系统功能语法, 介词+V-ing结构是非限定小句[3], 不是介词短语。

3 介词短语附着

在机器翻译中, 由于介词短语的附着最能引起句法分析的歧义, 因此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对介词短语附着的研究是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与基于形式的的传统语法不同, 系统功能语法是基于语义的语法, 因此本文是从语义、意义而不是从句法角度进行句法分析。传统语法将介词短语的附着看成是二元的问题, 即介词短语附着在其前的名词或是动词上。事实上, 二元的介词短语附着并不能很好的消除介词短语句法功能的歧义。例如

1.He likes the book on the table.

2.He finds the book on the table.

3.He puts the book on the table.

根据形式语法, 句子1中的on the table附着在其前的名词book上, 译为“桌子上的…”;句子2, 3中的on the table附着在动词上, 但是却无法给出一个固定的翻译模式。事实上, 句子2, 3中的介词短语的功能有所不同, 从而导致其翻译模式也不一样。然而,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系统功能语法将句子的功能成分分成参与者、过程和环境。由此, 句子2中的介词短语是环境, 作状语, 翻译为“在桌子上”, 而句3中的介词on是动词put要求的, 属于过程的一部分, 其作用是引入句子的另一个参与者, 介词后的the table即是参与者。结构为“…put…on…”译为“…把…放到…上”, 这一结构要求有三个参与者。

由此可见, 传统语法对介词短语附着问题的二分法:附着在名词或在动词上, 无法在面向翻译层面消解歧义, 也就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而基于系统功能句法的三元介词短语附着有助于翻译。

介词短语作状语[AD]。The green beans can be shipped[AD in bulk].in bulk做句子的状语。

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 (PM) 。We have received the letters giving full details[PM of this claim].of this claim作后置定语。

介词作为过程的一部分 (POP) 。Please inform me[RP of]your lowest price CIF London.介词of是受动词inform的要求, 是过程的一部分, 将句子的另一个参与者your lowest price CIF London引入到主过程中。

4 三元的介词短语附着的分布情况

为了研究三元的介词短语附着分布情况, 首先需要选定语料库, 其次要标注出这些功能, 最后统计这些功能的分布情况。本研究自建了一个商务英语双语语料库, 包括10, 059个英文句子, 共有198, 050个标记。语料来自于9个商务出版书籍以及7个网址, 涵盖了14个商务情景:询价及回复, 报价, 还价, 订购, 签约, 包装, 装运, 支付, 索赔, 保险, 运输, 代理, 建立业务, 和销售。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标注过程采用半自动的标注, 即包括人工标注、自动标注和人工检查三部分。首先对2500个英文句子进行人工介词短语功能标注, 标注后的句子作为训练语料, 机器学习后再自动标注2500个英文句子, 人工检查并改正这些句子的标注, 之后将标注过的5000句作为训练语料, 自动标注余下的句子, 再人工检查并改正, 以此完成所有英文句子的介词短语句法功能标注。对语料库中三种功能分布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 作为过程一部分的介词在语料库中也大量存在, 这就表明有必要区别出这种功能, 以便更好的为翻译服务。

5 结论

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对介词短语附着问题进行三元分析, 为机器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本研究对于介词短语句法功能的标注是半自动实现的, 这表明基于系统功能语法提出的三分法具有机器可实现性。相对于传统的句法功能二分法, 本文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其它领域或更大规模的语料, 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到机器翻译中。

参考文献

[1]TAYLOR J.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161.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361.

语法功能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情态隐喻,对比分析,向度,归一度

一、引言

近年来, 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成为热点。近年来, 有些学者运用Halliday功能语言学理论进行了汉英对比, 但有关情态隐喻的对比则涉及的较少。故本文以《茶馆》为例, 尝试对其汉英两种文本中的情态隐喻进行对比。对比分析在情态隐喻的两个变量向度、归一度上展开, 尝试探寻情态隐喻在这两方面的异同点。

二、情态隐喻

情态隐喻是英语中有关说话人主观态度和看法的隐喻性表达体系, 它不仅仅是英语中特有的现象, 而且是普遍存在于其他语言之中。Halliday区分了一致式和隐喻式。例如:

(1) Mary probably comes. (一致式)

(2) I think Mary comes. (隐喻式)

情态形式与情态意义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固定关系, 一种情态意义可由多种情态形式来表示, 同样, 一种情态性是也可以体现多种情态意义。因此 (1) 还可以如下表示:

(3) I guess Mary comes.

(4) It’s likely that Mary comes.

(2) 、 (3) 、 (4) 中的情态成分 (I think, I guess, It’s likely) 各自构成投射句, 与被投射句 (Mary comes) 构成了隐喻, 即情态隐喻。

情态是关于描述事件的命题状态, 它是说话人表达对事物态度和判断的语义系统。Halliday提出了情态向度, 它体现不同类别和程度的情态意义。其包括明确主观和客观及非明确主观和客观, 其中, 前两种是隐喻性的, 后两种则是一致式。说话者在表达对事物态度和判断时所体现的肯定和否定两级之间的中间地带, 它与情态意义的肯定和否定密切相关, 这就是归一度。

三、对比分析和讨论

戏剧的会话具有鲜明的对话性和交互性, 含有丰富的情态元素, 因此本文选择《茶馆》的汉英两种文本作为分析的对象, 选择英若诚的译本, 是因为英若诚译本不仅保留了老舍的风格, 而且译文通俗易懂, 将原剧本的内涵文化与英文化密接结合起来。本文首先对情态隐喻的总体情况予以讨论, 然后仅对其向度和归一度的异同点进行了讨论。

总体而言, 两种文本的情态隐喻表达相近, 大多数情况下, 两者一致, 但也有大量的相异现象。如表所示:

汉语文本中有106例隐喻式, 英语中有120例隐喻式, 英语文本中的隐喻式多于汉语。汉语使用了一致式时, 英语使用了隐喻式, 而英语使用一致式时, 汉语则使用了隐喻式。如:

(1) 王利发:我告诉你, 你要是戒不了大烟, 就永远交不了好运。

Wang Lifa:Listen!If you don’t stop smoking opium, you will never have any luck.

(2) 王利发: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

Wang Lifa:It’s luckily that my customers were all friends of my father.

上述两个例句, (1) 的汉语为明确主观隐喻, 而英语则采用了一致式, (2) 的汉语隐藏了主语, 英语使用了客观隐喻, 二者都不同程度的突出了说话人的主观意向。

1、向度

两种文本中的向度大部分一致, 即汉语主观时, 英语也主观;汉语客观时, 英语也客观。但两种文本在向度上有不一致的情形, 即汉语客观而英语主观;汉语主观而英语客观。

(3) 常四爷:我老觉乎着咱们的大缎子、川绸更体面。

Master Chang:I still think our own satin and Sichuan Silk are more handsome.

(4) 巡警:得啦, 老总们多原谅。

Policeman:I'm sure you’ll understand. (5) 刘麻子:王掌柜, 这儿现在没有人, 我借个光, 下不为例。

Pork-Mark Liu:I promise it’s the last time!

以上三个例子中, 上例中, (3) 为主观明确隐喻, 体现了常四爷对传统的价值观以及对自己面子的维护。 (4) 的汉语是一致式, 突显了说话者的事故和圆滑, 而其英语是主观明确隐喻所表达的态度则比汉语更强烈一些。 (5) 则比较特殊, 汉语为一致式, “下不为例”表达的是一种客观态度, 而英语中不是单纯的主观, 而是主观加客观, 主观I promise在前, 客观it在后。由于客观的介入使原有主观性削弱, 客观性上升。这一升一降则使得汉英两种文本的向度差距缩小。

2、归一度

两种文本大部分归一度表达式一样, 即汉语肯定时, 英语也是肯定形式;汉语为否定形式时, 英语也为否定。在归一度方面同样存在着不同, 即汉语否定, 英语肯定;汉语肯定, 英语否定。我们在研究归一度的时, 不但要观察情态成分的肯定和否定形式, 还要注意否定词出现的位置, 即在投射句中还是被投射句中, 因为这会影响情态意义甚至是整个小句的意义。例如:

(7) 王利发: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 心疼我。

Wang Lifa:I know perfectly well you’re concerned about my welfare.

(8) 王利发: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

Wang Lifa:Don’t you know that’s Master Ma?

(9) 刘麻子:我不是说过了吗, 等两个朋友?

Pork-Mark Liu:I told you, I have to wait for two friends!

在 (7) 的汉英投射句中的情态成分和被投射句都是肯定成分, (8) 的汉英句子则同为否定形式。 (9) 的汉语为否定形式而英语则为肯定形式, 两种语言均体现出刘麻子不耐烦自大的态度。

四、结语

通过对《茶馆》汉英两种文本的对比, 我们发现, 两种语言在情态隐喻的总体情况及两个变量上大体相似, 但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具体而言, 在向度上, 汉语客观而英语主观的情况多于汉语主观而英语客观的情形;在归一度上, 汉语否定而英语肯定的情形多于汉语肯定而英语否定的情形。两种文本在情态隐喻方面的差异也反映出两种语言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取向。汉语注重意合, 不借助词汇语法手段来构成语篇, 句子简洁、模糊;英语则注重形合, 依赖语法词汇的显性手法来构成语篇, 句子繁冗、清晰。汉英情态隐喻的对比研究, 不仅对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对于外语教学、翻译及其语用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可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2]老舍, 英若诚.茶馆: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8.

功能语法与交际语言教学 第9篇

在众多的“功能语言学”派别中, Halliday的功能语法 (也称为系统功能语法) 越来越被证明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Halliday认为, 语法是意义 (meaning) 产生和交换的来源, 因此, 这样的语法是语义 (semantic) 和功能 (functional) 的语法, 它注重的是意义和语言使用, 并且强调语言使用的情境的重要性。然而, 基于意义和功能视角来看待语法的外语教学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 在交际语言教学中, 如何把意义、功能和交际结合到语言形式中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1 语法与交际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 (1972) 认为, 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就是不仅能够创造正确的句子, 还要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对何人谈何种内容的能力。根据Hymes的观点, 语法能力 (Grammatical Competence) 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一些与交际语言教学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学者一直强调语法与交际的关系。比如Cannale和Swain在1980年发表的一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把语法能力包括到他们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中 (另三个为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交际策略能力) 。Littlewood (1985) 在《交际语言教学论》中说到, 只有依靠语法系统及其创造潜能, 交际语言运用才成为可能。Widdowson (1990) 也提到, 对交际能力概念的正确理解会揭示交际能力不会赞同对语法的忽略。

功能语法从语言的使用功能方面出发, 关注语言是如何用来达到各种各样的功能与交际目的。语言的使用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语境对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选择语言的表达形式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如何使用不同的措词表达相近的意义?这都是学习者需要培养的对语法系统的掌控能力。比如, 在谈到语言的人际功能时, 我们看到, 通过隐喻手段来实现言语功能使得我们可以在语气系统中得到更多的选择来丰富我们的语言交流。范文芳 (2000) 在研究语气与人际关系时举例说到, 请求或命令的言语功能一般是通过祈使语气来实现, 比如在中国, 英语教师会使用“Hand in your homework before Friday!”这样的祈使语气来向学生来提出要求;然而学生一般不会选择相同的语气来向教师提出要求, 而是使用像“Could you return my paper tomorrow?”这样的疑问语气。有一些场合, 请求或命令还可能通过陈述语气来实现, 如“I’d like you to leave the room now.”, 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的可变性对说话者在语气系统中的选择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因此, 对真实语境的语言进行功能分析, 可以为更好的进行交际服务。

2 功能语法对交际语言教学的启示

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在方法和预设上都不同。形式分析往往对结构间的抽象表征和关系感兴趣, 而不是意义和语境。因此, 传统的形式语法教学的教学大纲包含一系列学习者要求掌握的形式化, 教学方法也是固定的提供大量的合乎语法的正确句子, 然后按语法结构进行机械操练。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使学习者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功能语法分析主要视语言为交流的来源, 兴趣主要集中在语言结构是如何表达意义的。也就是说, 语法被看作是书面语或口语语篇中创造意义的来源。

2.1 语法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为了研究语法结构成分对语义表达的作用, 必须在特定语境中探讨它们的功能。它不同于形式语法只是从结构上划分句子成分, 只关注语言单位在句子充当什么成份。Halliday的功能语法通过描述语言、语境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找出语言的恰当使用。这样的语法系统提供了与交际目的和语言选择相关的范畴。例如:

PPNGVGNGPP

1) Through car telephone service, you can maintain constant contact with your office and important clients.

例句1) 是摘自一封产品推销信, 我们用不同的标签来描述它的结构和功能, 如“介词词组”、“名词词组”、“动词词组”等, 这样的结构标签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分别给它们贴上功能标签, 也就是代词you的功能是“主语”, 助动词can的功能是“限定成分”等等, 主语和限定成份构成了“语气”, 从而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个句子是“陈述语气”的小句, 结合这封信函的上下文, 主语you不仅通过“词汇重复”的衔接手段来达到语篇连贯, 而且代词you可以使本来是书面的交际达到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效果。限定成分can是一个表示“可能性”的低值的情态词, 用以降低义务。

很多非印欧语系的语言, 如中文, 不像英语动词形式有限定和非限定之分, 因此, 从一开始就掌握主语和限定成分对英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要是没有掌握这个, 可能对一些甚至是基本的句子结构都会产生问题, 如问句和否定句的形成, 时态和数的变化。甚至一些程度较高的学习者也会在需要限定性动词词组的地方使用了非限定性动词动组, 如:

2) ﹡Why do people have dreams while they sleeping?

例句2) 中, 第二个小句中的主语they需要一个限定成份。也就是说, 如果要使用非限定性动词词组, 就不能有主语和限定成分 (while sleeping) ;如果要使用限定性动词词组, 主语和限定成份要同时发挥作用 (while they are sleeping) 。

对交际语言教学来说, 我们还需要了解很多语法成份的功能, 如例句1) 中使用“through car telephone service”这样的“有标记主位”和“car telephone service”这样的“词汇重复”衔接手段来实现语篇意义等。Halliday认为, 语法就是一系列相关系统组成的网络, 每个系经包含了一套特征或项目供人们在创造语义时进行选择, 如:

3) All month, school children take the bouquets and flora offerings to church.

例句3) 中, 作者在及物系统中选择了两个动作“参与者” (“动作者”和“目标”) ;在时态系统中选择了一般现在时;在语气系统中选择了陈述语气;在语态系统中选择了主动语态;在主位系统中选择了标记性主位等。

虽然, 这样的语法功能训练也是从句子的结构和成分着手, 但功能语法教学一般是以语篇为研究对象, 而不是传统语法教学中以孤立的句子为研究对象。学习外语意味着逐步掌握如何控制创造意义的潜能 (meaning potential) 。并不是外语学习者都需要深入地研究功能语法的理论, 但对外语教师来说, 这样的观点对语法教学采用的方法有一定的启示, 并且符合语言交际教学的原则。

2.2 交际语言教学方法的选择

目前, 还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能够说是适合各种环境下所有的学习者的。由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经历不同和学习方法不同等, 再加上教学环境、资源等不一样, 我们的语言教学也应该从不同种类的教学法系统中进行选择。根据交际语言教学的需要, 我们可以参考Richards (1996) 从功能语法角度为第二语言教师提供的教学法。

在考虑语言的输入形式时, 可以是孤立的句子或完整的语篇。Richards (1996) 认为, 要充分解释如照应、语态、时态、语气和情态这样的语法系统, 句子层面的例子是不足够的。用于输入的语篇并不需要很长或很难, 对初学者来说, 一篇简单的含有三四个句子结构的记叙文或一个简短的互动交流的对话就可以了。经典的英语学习教材《新概念英语》无疑成功地应用语篇的理念帮助学习者充分掌握语言的结构、功能和意义, 从而在“有意义的交流”中培养了语言的准确度和流利度。

在语言输入的活动设计时, 以Halliday的语境理论, 即语场 (Field) 、语旨 (Tenor) 、语式 (Mode) 为切入点, 对不同语篇进行对比分析, 对意识提升是非常有用的。如Thompson (2004) 对一本烹饪书中介绍的一道菜和该书作者在电视节目中对这道菜烹饪方法的讲解这两篇语篇进行“及物性”中“过程”、“参与者”和“环境”进行对比, 也就是同一个内容的书面语和口语形式对比, 他发现, 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域”:食谱和演示。食谱是根据读者的需要为在未来的某个可能时间动作的产生设计的;而演示是说话者为现场陪随和说明动作而设计的。他们的措词、动作者、环境的选择都有很大的区别, 通过认识这些区别, 就能很好地掌握如何运用好这两种文体。

在实践中, 学习者主要是要懂得如何使用特定的语法特征来产生有意义的语言。传统的语言实践活动主要是句子层面的句子补充练习 (如句子填空、句子替换等) 、句子转换练习 (如主动被动语态转换、陈述疑问句转换等) 和偶尔进行的造句练习。语言教师都意识到, 即使学习者能正确地完成这些练习, 还是不能准确流利地使用练习过的语言。因此, 语篇层面上的实践 (包括书面语和口语) 能很好地把语言结构和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紧密结合起来, 这使得学习者更可能今后在不同的语境中能够选择合适的语言结构。语篇层面的实践包括完型填空、语篇排序、语篇重写和各种类型的写作。语篇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应该更广泛地运用在教学中, 交际语言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参与到有意义和能激发兴趣的活动中。

3 结束语

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因为形式分析有时要考虑到意义和功能, 功能分析也要从形式入手。但对实际使用语言的学习者和教师来说, 语言的语法描述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 交际语言教学需要熟悉语法功能和意义的描述, 因为它不仅精确地反映了真实的语言, 还展示了语法如何作为特定语境中产生和交流意义的来源, 并且通过与听说读写译教学的紧密结合, 促进各模式中的语言交流。

摘要:随着20世纪70年代交际语言教学的发展和不断壮大, Halliday基于意义来描述语言特点的功能语法越来越被证明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不同于传统的形式语法, 功能语法通过描述语言、语境和功能三者的关系, 并从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三方面来揭示语法如何作为特定语境中产生和交流意义的来源。该文通过结合功能语法的理论, 探讨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如何以真实语篇为基础, 通过对语法系统的掌控来实现交际语言教学。

关键词:功能语法,意义,交际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Cannale M, 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 :1-47.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1985.

[3]Hymes D 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Pride J B, Holmes J.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 1972.

[4]Littlewood M.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5]Richards J C.Functional English grammar:an introduction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6]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Lon-don:Hodder Arnold, 2004.

[7]Widdowson H G.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sity Press, 1990.

[8]范文芳.Who is to blame?/On mood, speech func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C]//黄国文, 王宗炎.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9]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系统功能语法与英语写作教学 第10篇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 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 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系统语法或系统语言学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低层关系, 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 (system network) , 又称“意义潜势” (meaning potential) 。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 在表述说话人想表达的语义时, 必然要在语言的各个语义功能部分进行相应的选择。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要由实体体现。功能语法则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二、系统功能语法与英语写作教学

根据系统功能理论的观点, 语言是一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系统, 是一套开放的、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所以, 作文教学的目的必须是能够使学生发展这个“潜势”, 能够根据语境, 在这个“潜势”中选择合适的语言。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意义潜势的基础上向他们强调选择, 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作指导的最佳的教学结构。

由于功能的观点揭示了人们如何利用语言来达到各种目的, 实现各种功能,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语用倾向指导学生的写作。一个作者在写作过程中, 为了表达某种意义, 要进行各种选择, 即在供其选择的意义潜势中选择适合语境的语言。决定语言的情景因素被韩礼德归纳为以下三种: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个组成部分决定意义系统的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交流意义的变化, 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异, 产生不同类型的语域。由于写作课只涉及到写而与口语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以语式的作用在本文中就不作论述了。语场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发生的事。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交际的过程, 是写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意义传达。作者力图向读者讲述的话题——一篇文章的题材——就是这个交际过程中的语场。一篇文章的题材往往可以决定它必须使用的一些特定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在外语写作教学中, 教师很自然地把讲课的重点放到教授正确的用法、拼写和格式上, 往往忽略语场的重要性。作文老师留给学生的题目往往与学生的亲身经历有关, 贴近学生的生活, 或是永恒的话题, 或是热门话题, 可实践性强, 如:宠物、家庭、玩伴、旅行、度假等等。因为这些题目学生往往可以信手拈来, 觉得有东西可写。可是, 一旦让他们写其它方面的文章, 他们就显得手足无措了, 而这些方面的题材却往往是他们将来的工作中经常要涉及到的。

系统功能语法是语篇语法, 可以用来进行语篇分析。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语篇观念的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各种范文进行一些适当的语篇分析, 让他们比较一下中国人和英美人在语篇发展方面的异同, 以及不同功能的语篇在语篇发展方面的异同。首先, 我们要帮助学生抓住汉语与英语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汉语属意合语言, 而英语属形合语言。汉语在空间的描述上由远及近, 呈递进式展开, 而英语则是依靠形合手段组句, 叙述的顺序往往是由近及远。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这一区别的学生在写作中很可能会造出这样的句子:

He had been engaged in an extremely busy job, and after he completed it, he went to China to spend his vacation in a quiet village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flew back just the day before.

这个句子在语法上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读起来却不像是地道的英文, 显得洋味不足。在了解了英语在组句上喜欢由近及远的特点后, 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把上面中国味的句子改正如下:

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China, where he had spent his vacation in a quiet village in Jiangsu Provinc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busy job he had been engaged in.

若要学生们掌握英语的语篇展开模式, 我们应首先对照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上的差异。有人总结说, 在说明事理的模式中, 英语的话语结构是直线性的, 而汉语的话语结构则是螺旋型的。英语话语呈直线性展开是指先有主题, 后接一个自然衔接的例证句, 尔后收尾;或与此相反, 先有例证句, 最后以主题句收尾, 即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而螺旋型的汉语段落中则没有段落主题, 而是在主题外围团团转。学生们由于受汉语语篇模式的影响, 用英语写出来的语篇既不像中国作者写的汉语语篇, 也不像英语语篇, 显得不伦不类。而一旦我们使学生们了解了英汉语篇的差异, 掌握了英语语篇的特点, 他们就会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三、结论

从上述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指导功效来看, 系统功能语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 把英语作为系统来教, 2) 注重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在英语教学中并重, 3) 在英语教学的同时, 必须进行语用, 语境教学。总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给了英语教学很多启示, 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把韩礼德的这些对英语教学有用的启示和教学实际联系起来, 真正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年。

[3]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动词—ing形式被动式的语法功能 第11篇

[名称\&形式\&语法意义\&一般

被动形式\&being done\&表示正在进行的被动动作或被动动作与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完成

被动式\&having been done\&表示被动动作发生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前\&]

The squirrel was so lucky that it just missed being caught.

松鼠很幸运,逃脱了捕获。

Having been exposed to the sunlight for long,you will feel faint and sick.

长时间呆在阳光下,你会感到头晕、不舒服。

就语法功能而言,动词-ing形式可以在句中充当以下六种成分:

一、作主语

Being exposed to the sunlight for long is harmful to your skin.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对你的皮肤不好。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个句子跟前面一个句子很像,但所用形式不同。我们要记住的是:动词-ing的完成被动式不能作主语。

二、作宾语

1. 作动词宾语

Nobody likes being laughed at in public.

没有人喜欢被当众嘲笑。

想掌握动词-ing形式的被动式作宾语,首先要记住常见的后面要求跟-ing形式作宾语的动词。如:consider, suggest/advise, look forward to, admit, delay, avoid, miss, practice, deny, finish, enjoy, appreciate, imagine, risk, mind, escape。

2. 作介词宾语

I heard of his having been chosen to be captain of the school football team.

我听说他被选为学校足球队的队长。

三、作宾语补足语

I heard an English song being sung by a little girl when I passed by her room yesterday.

昨天经过她房间时,我听见一个小女孩正在唱英文歌。

动词-ing形式的被动式作宾语补足语的机会并不多,更常见的是直接用动词的过去分词作宾补。

With his hands tied behind, he came in.

他进来了,双手被捆在背后。

许多同学在造这个句子时,常常会把tied错用作being tied。前一句中passed这个动作跟being sung这个动作同时发生;而后一句中tied这个动作在他came in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了。

四、作定语

The party being held in our club is royal.

我们俱乐部在举行很盛大的舞会。

谈到being done这种形式作定语,就必须弄清楚done,to be done和being done作定语的区别。

Have you been invited to the party to be held tomorrow?

你被邀请参加明天的舞会了吗?

The party held yesterday was very royal.

昨天举行了盛大的舞会。

being held表示正在进行的被动动作; to be held表示被动动作还未发生; held表示被动动作已经完成。

五、作状语

Having been told many times, he still repeated the same mistake.

尽管被告知过很多次,他仍然犯同样的错误。

动词-ing形式的完成被动式表示分词所表示的动作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前已经完成或说话人有意识地强调这种先后顺序。这句话中“被告之过许多次”显然发生在“仍然犯同样的错误之前”。

六、作表语

South China is being flooded because of the continuous heavy rain。

由于持续的强降雨,华南正在被洪水围困。

1. Research out at Liverpool University supports this idea and suggests that if we don’t use the sense of direction, we’ll lose it.

A. to carry

B. carrying

C. being carried

D. having carried

2.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the noise of desk could be heard outside the classroom.

A. opened and closed

B. to be opened and closed

C. being opened and closed

D. to open and close

3. is a big surprise to us because he is so capable.

A. Fired B. Firing

C. His being fired D. Having fired

4. in the queue for half an hour, the old man suddenly realized that he had left the cheque in the car.

A. Waiting B. To wait

C. Having waited D. To have waited

5. I still remember Beijing. (take)

我仍然记得被带去北京那件事。

6. your wedding is my great honor. (invite)

受邀参加你的婚礼是我极大的荣幸。

7. , we know how to operate the system. (train)

训练了一年,我们知道如何操作这个系统。

8. My mother allowed me to go out .(with)

妈妈允许我出去,因为我的作业做完了。

9. for several days, these flowers finally died. (water)

几天没浇水,这些花都死了。

10. the Water Cube, we were taken to see the Bird’s Nest. (show)

参观完水立方后,我们又被带去看了鸟巢。

1~4 CCCD

5. being taken to

6. Being invited to attend

7. Having been trained for a year

8. with my work finished

9. Not having been watered

认知语法下时态的入场功能 第12篇

英语动词时态是小句 ( clause) 语境定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象征了说话者和听话者言语互动的语义交际过程。基于这个情况, 本文以入场理论为依托,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时态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入场路径和入场元素的语法性。

一、入场理论术语的来源

入场理论是认知语法中的一个全新概念, 由兰盖克最先在 《认知语法理论框架》 中提出, 随后, 泰勒发表了《认知语法》一书, 在这本书中, 作者用一个章节来解释入场理论。在最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学者跟随兰盖克的脚步研究和发展各种语法现象, 比如, Frank Brisard, Ostman J, Mirjam F和Mortelmans T。其中最为突出的是Günter Radden和René Dirven, 他们于2007 年发表了 《认知英语语法》一书, 使得入场理论发展成为认知语法中比较完善的核心理论, 并用于英语语法教学。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两种关于ground的说法, 第一种称为 “背景”, 往往与图像 ( figure) 相对应; 第二种则是指由兰盖克提出的认知场景, 包括言语事件中的所有话段, 参与者以及其互动, 言语事件和即时物语语境等, 亦即言语场景 ( situation of speech) 。[2]兰盖克认为, 为了使得名词成为名词短语或者使名词短语进一步发展成为小句, 需要最后一步, 是认知场景实现语义互动的关键。正是兰盖克提出的 “最后一步”使得语言内容与实际情景联系起来。 “最后一步”即入场理论中的入场元素, 在英语语法中, 具体表现为各种限定词 ( 如冠词、数量词、副词) 和动词时态形式等语言成分。[3]没有这些限定词, 或者称为入场元素, 交际双方对事件的理解有无数的可能性, 很可能造成语义歧义。因此, 它有助于帮助交际双方建立心理联系, 共同进入认知场景。

二、时态作为入场元素的语法性

入场元素是词语之间以及骨干小句与认知场景相联系的关键因素。一个骨干小句所勾画的关系普遍存在于大量相异的情境中, 一个骨干句必须与不同的场景联系起来, 才能成为实际话语。比如骨干小句 “girl love dog”, 这个骨干句有很多的场景。如:

the girl loves dogs,

every girl loves dogs,

a girl will like that dog,

a girl loved that dog,

the girl may love a dog.

交流双方依照自己的认知, 对当前语境互动的名词所指做出的判断不同, 对所描述的过程做出时间及现实性的评估。在这些句子中, 除去骨干句, 其余的词都是入场元素。定冠词the, 不定冠词a, 指示代词that, this, these, those这都是有特定的入场元素, 它们所起的作用是建立话语中名词性成分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即名词的入场方式。

名词通过添加限定词补充信息实现入场, 对动词而言, 需要借助一定语言手段才能实现入场, 使得事件与说话者的心理联系起来, 泰勒把这种语言手段称为 “入场元素” ( grounding element) , 它们能够有助于激活认知背景。兰盖克也指出, 通过时态、情态动词、冠词和指示代词等语言成分, 可以建立起舞台上的言语事件 ( 即话语中明确表达的部分) 与背景之间的关系[4]。他用grounding这个术语来指这种关系的建立。 “舞台”是兰盖克在认知语法中引入的一个隐喻。[5]在舞台上, 听话者和说话者分别扮演着事件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事件参与者在舞台上的表演分为三种情况:当观察者在舞台上的时候, 即说话人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参与话语情景, 此刻说话人和听话人均会出现在话语内容中, 如 “I understand you”这句话中, 说话人 “I”是在舞台上, “I”和 “you”都参与了当前的语境。但有时候, 观察者并不会提及或者被隐藏, 如表达命令、请求等祈使句, 语言表达仅仅会体现几个单个词语, 如jump, run, walk, work等; “I”作为言语者被隐藏。当言语者转述某一段情景的时候, 观察者在舞台下, 也就是说, 观察者并不在当时的语境里, 这个时候入场元素就会被大量使用, 例如, 在 “The boy played the guitar” 中, 定冠词 “the” 是 “boy” 的入场元素, 表示特指, “- ed”是动词过去式的入场元素, 它们共同起着激活背景中某些方面的作用。

传统语法把英语时态分为16 种, 而认知语法把时态仅仅分为现在时和过去时两种, 现在时又分为两种情况, 取决于主语人称, 或记为零或加上 “ - s”。过去时形式一般情况下都加上 “- ed”, 不规则动词除外。现在时表明话语内容相对于背景是 “近”或 “远”。现在时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话语中明白显示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 ( 背景的一个方面) 完全一致。很显然, 过去时就是把话语中表达的内容和发生的时间置于说话时间之前。在论文中, 兰盖克还提到过去时作为背景成分, 通过增加一个位于说话时间之前的直接辖域来表示距离的概念, 指明话语中明确表示的行为过程的一个完整例示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如 “John walked to the store” 和“Bob worked in the school”, 都指明话语中事件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过去时不仅可以用来明确表示行为过程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 “虚拟语气”也需要借助动词 “- ed”入场来实现, 表示与当前时间发生的事件相反的情况或者表示与心理期待相距甚远的情形。如 “If you worked hard, you would pass the exams”, 实际情况是包含了 “你并没有努力学习”。总之, 过去时的作用是无论是在时间距离还是心理与现实的距离, 它使话语内容与背景保持距离。

三、动词时态的入场路径

那么时态是如何作为入场元素进入具体语境的呢, 是如何与人的心理环境联系起来的呢? 具体化 ( specification) 、例示化 ( instantiation) 、数量化 ( qualification) 和入场是泰勒提到的名词识别机制的四种组成成分。它们互为逻辑关系, 一种类型可以被具体化, 具体化了的类型可以被挑选出来作为例示, 具体化了的类型的示例可以被数量化, 被数量化了的示例可以加入入场元素, 得到入场实例。[6]

这种层次关系可以表述为:

( 入场 ( 数量化 ( 例示化 ( 具体化 ( 类型) ) ) ) ) 。[7]

这种结构不仅适合名词, 而且适用于动词。单个动词是表示一种过程的类型, 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细节而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勾勒出该过程类型的入场路径。例如, 我们每天都要走路、睡觉、学习、吃饭, 我们分别用walk, sleep, study, eat这几个动词来表示, 单个的单词仅仅孤立地表示一个动作, 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接受者是谁, 动作发生的时间等都有无数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没有被具体化之前, 言语双方对该动作有无数种理解, 因此, 在实际交际中, 我们需要根据泰勒提出的入场规则对这些动词补充信息以具体化。如:

He walk on the street.

He sleep in the bedroom.

He study in the school.

He play basketball.

在这四个句子中, 还没有加入任何的标记, 如时态或者其他人称, 加上人称后便是具体化的表现。再把这四个句子加上数量词 ( twice, everyday) , 就是数量化的表现。如:

He studys in the school twice.

He sleeps in the bedroom everyday.

但是到目前为止, 对于这些例子的理解还是有无数种可能性, 因为这两个句子中的动词后面并没有添加任何的语言手段, 告知听话者, 相对于时间背景的 “近” 和 “远”。如果离时间背景“近”, 需要添加 “ - s”表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如果 “远”, 则需要添加“- ed”, 表示过去某时间内的动作。因此, 为了使上述表达方式成为交际中话语的最后一步就是入场, 只有根据时间背景添加最后一步, 句子才有活力, 才能实现有效的交际, 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它们加上时态标记, 构成与实际情景联系的限定句。如:

He stduies in the school.

He played basketball.

这两句话中的 “ - s” “ - ed”都是指说话人心中的实际的事件过程, 是限定分句的具体入场。限定分句即设置了背景的句子, 虽然表面上英语中的时态的入场主要是在动词身上添加语言手段, 但是入场元素却设置了整个小句的背景。[8]这两个句子的说话者都是在舞台下根据事件内容和发生的时间相对于背景的近和远, 采用不同的入场元素激活背景。

四、总结

传统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等学派关于时态的解释太枯燥、太生硬、单一, 没有涉及语言使用者的人的认知机制。与这些语言学派语法规则相比, 认知语法认为语法并不是一系列规定性的形式规则集合体, 而是语言使用者经过长期的对世界的体验, 并将体验的结果———思维进行结构化而用于交流目的的产物。时态作为语法的核心, 不再是对其规则的客观性描述, 而是作为入场元素判断思维认知的方式。入场理论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根据当前事件背景选择合适的入场元素, 把枯燥复杂的语法概念和结构规则简单化, 因此, 该理论对指导语法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建梁, 黄和斌.体验·识解·语法---《认知语法概论》评介[J].山东外语教学, 2007, (1) .

[2][3]Langacker, R.W..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4][6][7][8]Taylor, J.R..Cognitive 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 ess, 2002.

上一篇:音乐自然观下一篇:激光焊接装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