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推动学校发展

2024-09-17

德育推动学校发展(精选12篇)

德育推动学校发展 第1篇

“非正式群体”就学校而言, 一般都是学生通过交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学校中的“小圈子”“小团体”等都属于此类。构成“非正式群体”需要有几个共同的基础, 如心理基础, 在学校中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友谊、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自发形成的社交圈;经验基础, 年龄差异、共同的经历等社会经验也是形成“非正式”群体的重要因素;时间基础, 对于学生而言, 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是必不可少的, 拥有共同的娱乐或者学习的时间, 也是支持“非正式”群体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管理学家赛利士和道尔顿, 心理学家维斯都曾对“非正式群体”进行过分类研究。从心理角度分析, 维斯将“非正式群体”分为了五类。分别是友谊群体、嗜好群体、工作群体、自卫群体和互利群体。这些群体的划分一目了然, 主要是从兴趣和目的性方面进行的划分。就学校德育工作而言, 将群体按性质划分更能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即积极型、中间型和消极型。积极型的群体对学校的工作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比如学生间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小组、学习兴趣小组等都属于积极型群体;中间型主要是指对学校工作无害也无益的, 比如同学之间的“老乡会”等都属于中间型;消极型则是那些和学校管理目标不一致, 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不良影响的群体。不管是积极型群体还是消极型群体, 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一般都比较融洽。共同开展的活动都很协调。由于每个群体中都有领袖人物, 所以群体成员之间的内部结构也较稳定。

二、“非正式群体”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学校里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无论是对成员个人还是对学校的管理都有极大的影响。

“非正式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对成员的补偿和激励作用。当“正式群体”不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时, “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将对成员的心理起到一个补偿作用。“非正式群体”的领军人物以及团队的宗旨对成员个体有着激励和示范的作用。群体的性质和宗旨无形中会影响到成员个体的行为行动。 (2) 对成员的控制作用和同化作用。“非正式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 虽然没有相应的制度, 但成员往往自觉遵守。否则就会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排挤。因此群体的规范对群成员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同化作用。而所谓同化作用就是指当群体共同活动一定时间段后, 成员之间的兴趣、爱好越来越接近, 价值观的差异越来越小。如果这个群体是积极型的、是对社会有益的, 这个同化作用则对学校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反之, 这种同化作用会对学校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从学校管理角度而言“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辅助的一面, 也有消极抵制的一面。 (1) 积极作用主要就是“非正式群体”的良好示范作用, 如群体中的领导人具有阳光、健康的性格, 积极、向上的心态, 则对群体有着楷模、导向的作用。在教务工作中, “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化也会对学校的教务管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2) 消极方面主要是针对“非正式群体”对组织化的滥用、领导人对权力的滥用, 对于学校的制度和变革进行抵制。“非正式群体”之间结群谋私, 散播不良的文化以及不健康的思想等。对学校的管理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学校的团结。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之间最重要的准则。

针对高校而言, 德育工作是一项老生常谈但常讲常新的工作。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 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脱离了学生群体, 成为了枯燥的、表面化的形象工程。但实际上,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 高校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学科成绩之外, 还要密切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尤为重要。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人是社会的人。高校德育工作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加以完善。因为高校教育是建立在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基础上的。面对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状况, 高校的德育工作担负着帮助学生克服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片面思想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 新兴的生态德育工作, 可以让学生从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去寻找生态系统的意识, 让学生学会用道德意识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将道德范畴扩展到人与自然, 使人类真正建立起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境界。

互联网以及视听媒体的逐步繁荣, 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互联网以及各种视听媒体上部分不健康的内容极易影响学生的身心。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这时就凸现出来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势在必行。

四、利用“非正式群体”推动德育工作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利用“非正式群体”积极的一面, 转化消极的一面,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避免对“非正式群体”的认识进入误区

很多学校对于学校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存在抵触心理, 不能实事求是的认识到“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部分教师非常片面的将“非正式群体”规划为小帮派、小团体, 从而一味的打击, 试图取缔这些小群体。正是由于这种误区的存在, 使得学生具有反叛心理, 给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因此, 对于学校中存在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要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可帮助其转化成积极型群体。转化方法可分为正面教育和反面警告。正面教育主要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帮助学生分析事实、消除顾虑。对于消极型群体的领导者, 可将领导调离, 调换领导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果这些正面教育都难以凑效的话, 可以采取警告、工作轮换等方法处理。

2、对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加以引导、促进

积极型群体有很多优点, 比如同心同德、爱好公益事业、健康向上等。对于这类群体, 德育工作者可以加以利用, 加速学校管理的工作进程。可以将这些群体的领导者授予一定权力, 代替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对于这些群体的做法, 可以进行表彰和宣传。对其行为进行肯定对学校的校风建设有着推动作用。同时, 对于积极型群体, 要及时了解、掌握其活动动态, 对于群体中遇到的困难、诸如经费等问题, 学校管理者要给予解决。

3、中间群体要热情帮助、鼓励其参与

对于不冷不热的中间群体。学校管理者掌握其思想动态尤为重要。因为中间群体对学校的若即若离、不冷不淡的关系, 很难让人了解其内心是深处真正的想法。给予这类群体一定的热情, 在理论上加以引导, 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让其思想意识和学校组织靠拢, 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4、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参照作用

“非正式群体”对学校的正式群体往往具有参照作用。如果在一个学校中“非正式群体”越多, 活动越频繁, 说明学校的正式群体工作做的越不到位。没有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才得以使衍生出许多的“非正式群体”, 学生们试图从“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中获得自己的情感需求。

五、小结

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任何时候不能避免的。群体的活动有群体的依赖性和整体性。群体的素质对学校整个的校风建设有很大影响。尽管群体成员之间可能会有思想的偏差, 但齐整齐划一的行动和凝聚力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学校管理者, 如果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在学校中的作用,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积极群体给予鼓励和发扬, 对消极群体给予制止和引导, 对中间群体给予热情和帮助, 将大大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发挥党建作用 推动学校发展 第2篇

射阳县实验小学党支部

今年,是我县冲刺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之年。射阳县实验小学党支部在县教育局党委的指导下,坚持用思想凝聚人心,用实践锻炼队伍,用机制提升形象,有效推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一、思想引领,推进教育观念现代化

我们首先为党员教师开列了读书清单,要求所有党员同志读好“一报两刊”,“一报”是指一份党报,“两刊”指一份党建刊物和一份教育刊物。其次要求所有教师读好“三书”,指一本热点理论著作,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和一本与自身岗位和专业方面相关的书籍。为了方便大家读书学习,学校投资3万多元,在校电子阅览室中添置50多种电子期刊和1万多册电子图书。我们坚持每周二政治学习制度和教研组学习制度,安排专题让大家谈读书心得。持之以恒的读书学习,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使大家能够自觉站在兴教为民的高度,主动支持、科学谋划教育现代化建设。同时,坚持典型引路,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先进典型陈瑶同志的事迹被省《关心下一代周报》宣传报道,还有4人分别被评为县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5人被表彰为市、县优秀工作者。

二、完善制度,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

制度建设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是校园生活规范有序、和谐高效的根本保证。学校党支部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章程》的修订,参与各项计划、规则的制定。为了保障规章制度的有力执行,学校班子成员牵头进行“推门听课”或者蹲点参与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等教研活动,督查教师的常态教学状况;强化年级管理职能,让年级组长承担起学校管理责任,促进年级组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党支部结合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活动,开展了学生家长评教师、教师评校长、社会评学校的“三评”活动,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这些 制度的完善、活动的开展,保证了学校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学校被评为县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4月份,学校对全县开展了“四个八”工作现场观摩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市、县教育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获得县教育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三、加大投入,推进教育环境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对学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党支部自始自终想方设法努力改造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为此,学校自加压力,控减招生规模,又租用了电大教学楼,东西校区共腾出12个教室用作各类专用教室;购买10多万元图书,还将花费100多万元购置各功能室设备。同时,学校还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重塑了校园精致的物态文化。匠心独运的园林布局,古色古香的诗画长廊,五彩斑斓的学生壁画,彰显个性的班级名片,走廊过道悬挂的名言警句、师生书画,橱窗展示的“八星”事迹,演绎出古朴人文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学校先后获得省平安校园、市文明单位。

四、创新实践,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

学校党支部以“迎接十八大 保持纯洁性”为契机,扎实地开展一些创新性的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和部分学生瞻仰射阳烈士陵园,参观华中工委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海盐博物馆,了解历史,接受爱国、爱党、爱家乡的教育;开展以“知党史、颂党恩”为主题的全校读书节主题活动,发动教师和家长都积极参与;组织开展“情暖鹤乡 幸福夕阳”和“彩云妈妈“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单亲学生家庭、特困学生,并形成制度和常态。学校获得市先进党支部。

德育推动学校发展 第3篇

【关键词】: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高等学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內容,高等院校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培养,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突出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思想道德培养,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实现。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中的德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存在部分问题,导致高等学生德育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一、现阶段高等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现状

1.不完善的建设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据相关统计学调查,在高等学校中有60%的学生不清楚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意义,这充分说明了高等学校没有认真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评价组织的建设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现象,相关步骤以及评价标准存在问题,评价相关操作监督力度不足。特别在对应届毕业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没有对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出于主观因素对毕业生的德育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美化处理,导致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德育综合素质无法进行客观的分析,无法有效开展人才选拔。

2.评价主体单一,导致学生自我评价不被重视

大部分高等学校对于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相对比较固定,通常是由学生的教师或者是班级管理者进行评价,这就导致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主观性,缺乏比较客观的评价[1]。并且,大部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都是由教师作为主体开展的,没有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得德育综合素质自我评价形式化,无法成为就业单位选拔人才的依据。

3.评价标准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大部分高等学校在进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时,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对于此没有统一的认识,并且导致了评价结果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大部分高等学校将学生在思政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成绩作为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没有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对相关规范的遵守情况,也没有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专业素质以及道德思想方面的评价。“重理论轻实践”容易导致高等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偏离,导致学生不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2]。

4.评价结果反馈渠道存在问题,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对学生德育水平的总结以及评价者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其通常与学生评奖评优存在一定的关联,导致了学生产生对德育工作产生偏见,甚至弱化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推动学生管理的积极作用,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建设的相关意见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学生参与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学生德育工作的建设。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全面的评价必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德育课程学习成绩、日常纪律的遵守情况、实践活动中的德育综合素质表现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且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不是对某一阶段的评价,而是要贯穿在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涯中。

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在进行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实践活动中的道德思想与专业操作水平进行评价,从而让德育综合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德育水平。此外,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兼备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实践成绩评价的同时,结合某一次社会实践对其德育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3.明确评价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需要经过评价准备、实施以及汇总这三个流程。在评价准备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并明确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开展的意义、目的以及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能够重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推动其能够更加认真完成各方面的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实现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完善反馈渠道,加强师生交流

建立完善的评价结果反馈渠道,让学生对自身的德育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解,教师要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指导,在评价结束后,以座谈会或单独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意见反馈,让学生对自身的优缺点进行任职,并指导学生如何纠正缺点,保持优点。可以通过校报刊载、网站发表等渠道对优秀学生事迹进行宣传,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结束语

只有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体系,才能够充分发挥德育评价工作的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重视德育工作开展的结果并注重过程,重视现象的同时将实质掌握,是现代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思想教育、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活动,并将日常行为纳入德育考核中。而学校也要秉持着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视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生活,不断创新德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和途径,提高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接受度,锻炼自身的能力并为德育教育提供机会,同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德育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能够实现德育工作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突出,实现德育工作内涵的丰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革武.一种跨学科及效益德育模式的探索——解读高校工程德育的经济属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6):188-190.

建设学校文化推动学校发展 第4篇

一、创新管理文化,期待无为而治

管理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关键要素,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价值标准。它存在于管理者内心,决定了管理者选择怎样的管理方式实施有效管理。

1. 信心激发,转变思想

学校有效管理的重心不在于对事的控制,而在于对人的激活。学校管理旨在调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之前,我校的办学规模小,青年教师少,骨干教师不断流失。教师面对现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校如何创特色,求发展?怎样通过管理使队伍不减士气,持续向前?我们努力激发信心,转变思想,管理从求无过到求有功。在老校舍里,成功承办全区戏曲比赛一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把“没有场地、没有人力、没有技术”承办大型比赛的“完全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没有场地,租借场地;没有人力,招聘志愿者;没有技术,诚聘专家。作为管理者,我们只想用行动告诉清水人:我们想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学校发展关键在人,只要有信心,任何困难都不会禁锢我们的思想。

2. 体制激变,打破定势

树立工作信心之后,我们努力引导干部寻求基于校情的管理变式,走有效管理之路。

从“摆方凳”到“放茶几”。我们以更换老校舍校长室沙发前的茶几——一张破旧的小方凳为例,分析干部的思维模式:小方凳换茶几是举手之劳,为何一摆就是几年?看似更换茶几,其实不然。我们需要更换的是思维方式。学校要发展,必须先打破干部的思维定势,从形式到内容,走一条管理创新之路。

从“设三处”到“立五部”。学校通过干部全员竞聘将原来的“三处”即“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改为“五部”即“课程教学部、学生活动部、调研交流部、教师发展部、校务保障部”,明确各部门职责。结构改革犹如给管理者架起了云梯,使其能打破管理定势,跳出不同的“井底”。

3. 品质激扬,追求永恒

当管理有了信心、智慧之后,必须追求品质至上。制度创新是发展的突破口,学校制度蕴涵柔性的文化价值于刚性的制度规范之中,依靠制度的柔性教育激励和刚性约束转化,学校文化才得以更深入地推进。为此,我们建立了以岗位责任制、教育考核制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使办学有章可循。同时,我校降低管理重心,在考勤、考核制度上采取人文管理。教师每月有一天调休、骨干教师每月有一天学术假等相关制度的出台,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让教师具有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二、营造环境文化,相融教育理念

环境是无形的教育,是展现学校文化、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我校通过具体的特色符号和环境的视觉流线,营造主题鲜明的环境文化。我校以竹子精神自励,以清水品质自省,希望自己大气谦和、百折不挠。

1. 有形环境透灵气

曲径通幽的紫藤廊、昂首翘盼的“立马”、喜迎晨曦的“金龟出水”、形似葫芦的清水潭、蓬勃生长的竹林,透射出清水文化的灵气,体现着我校“竹之韵、水之灵、石之秀、廊之声、墙之语、地之育”的育人主旨。

在绿色紫藤廊下,学生们在石桌、石凳上读书、下棋。行政楼旁昂首翘盼的“立马”昭示着教师努力追求“立马行事、智慧处事、追求完美”的工作作风。校门前形似中国版图的立石“清水竹韵”隐喻着师生的爱国情、报国心。教学楼边的横石“金龟出水”象征着清水学生能为时代所用,美好的明天如“金龟出水”。

2. 无形环境显温馨

如果说有形、有声、有色的视听环境充斥着文化内涵,那么无形、无声、无拘的人际环境则能凝聚人心。

我校建设数字化校园,构建科学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师生成长的“生命驿站”。我校开展教师团队建设,每年评选和谐班组,建设组室文化,使教师摆脱了“市井俗气”,学文化、勤工作、重品位。我校“呵护花朵,纯净每一滴雨露;超越自我,夯实每一个脚步;发展学校,关注每一个细节”。

三、共建研修文化,提升教学品质

学校的研修文化不是领导或某个部门强加给教师的,而是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结合学校文化、时代要求共同构建的。本着“合作共融、分享共赢”的目标,我校利用教师间的个体差异,开展主题教育叙事论坛、教育行动研究等各项活动。

1. 从即兴采访到团队互动

“茶壶里的饺子也能倒”。此话源于一次教师经验交流会。当时,课程教学部安排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会上作交流发言,要求教师会前两天给分管领导审稿。这可难倒了这个只善于教书,不善于作文的教师。得知情况后,我们决定改变形式。为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我们要求教师不做任何准备,在会中开展即兴采访,教师平时怎么想、怎么做,就怎么说。这种即兴而真实的采访,能给予教师最直接、最有益的帮助。

2. 从部门检查到全员展示

我校一改以往由教学部查教学常规的模式,组织开展“合作共赢、交流分享”活动。学期初,以年级组为单位,教师将自己的手写备课本放在展示桌上交流。学期末,我们组织教育教学成果展,教师将教育成果,如班级日志、反思、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等展示在桌上。教研活动变“检查”为“比较”,变“闭门造车”为“展示共赢”,既提供了“如何成为优秀”的范例,又实现了教师间的优势互补。

3. 从人人争星到年年成长

为鼓励不同岗位的教职员工不断提高,我们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设置各级各类“清水之星”,并在每年教师节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借活动表彰之际,我们表明观点:不管你当下得奖与否,学校看重的是你是否在每一次活动中有新收获,是否在每一次活动中有新的智慧增长。

四、孕育课程文化,彰显办学特色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我校课程体系基于实际,整体规划,分类构建,与学校培养目标相对接,不断引导学生成为会求知、会共处、会生活、会感恩、会创造的人。

1. 内蕴学校精神,丰盈课程内涵

我校校本课程分成“竹韵”和“清水”两大系列。“清水课程”分成三大板块:一是基础学科的延伸与加深板块;二是学生特长发展的体、艺、科板块;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板块。“竹韵课程”设置“雅、美、韧、活、勤”五个学习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在凸显个性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

2. 外显学校特色,体现课程张力

学校以招标的形式组织教师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如《象棋文化》《体育小达人》等,丰实了课程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3. 实施评价创新,提升课程品质

我校从科目设计、课程实施、学生发展三方面进行创新性评价,从科目的设计意图到目标达成度,以跟踪存档的形式进行整体流程评价,鼓励教师根据科目特点,设计个性化评价表。

德育推动学校发展 第5篇

—槐埝小学发展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这次检查是对我校办学水平的大检阅,也是我校办学水平的一次大提升,借此机会我代表槐埝小学全体师生再次对各位领导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多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构建教育均衡为着力点,以“让每个孩子都自信,让每个孩子都成功”为目标,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实现学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取得显著成效。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我校基本情况

我们槐埝小学是一所半寄宿制学校,建于1970年,坐落在槐埝乡槐埝村,为方圆3公里内的乡亲服务,服务区管辖7个村委会,共5000余口人。学校占地面积8093.12平方米,建筑面积3265.06平方米,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生73人,寄宿生42名,其中留守儿童11名,教职工21人。其中专

此外,我校今年暑期还安装了路灯、监控,确保校园安全,并投资约20万元粉刷了室内室外,修不了破损路面,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师生的工作学习提供了了优美的环境。

三、加强安全管理,为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校长期以来把安全稳定当作第一要务,办让家长放心的教育。为此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组织管理机构,成立槐埝小学安全工作领导组。由校长任组长,形成了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实行一岗双责,把教师惩罚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学校同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班主任同学生家长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始终把安全工作安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学校集会、班会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精神传达到师生心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法制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图片等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水、防潮、防病、防食物

2、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几年来,我校针对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①重视外出学习。几年来多次派老师到太原、太谷、长子、翼城、曲沃等地的名校参加学习,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快了我校的课改步伐。

②与县城学校结对子。我校与县城城关小学结对子,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每学期我校教师都到城关小学听课、做课、教研。城关小学的骨干教师到我校做课、研讨。通过结对子活动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拉近了与县城学校教师水平的差距。

③联片教研。每学期我南片区三个中心校都开展联片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巡回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在这项活动中各校教师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

④开展名师打造活动。根据县教育局《名师打造活动方案》,我校制定出明确的活动方案,严格落实活动的相关过程要求。通过我们的努力,我校已有两名县级名师,整体提升了我们农村学校教师的水平。

⑤积极争取特岗名额。两年来,我校补充了五名特岗教师。他们年纪轻,水平高,为我校开足开全课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这些措施,我校教师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

检查工作。每周开展一次检查活动,可以自查、也可以是同学、师生互查。学校还把《弟子规》变成相应的舞蹈,利用大课间时间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且非常直观的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校还对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和宣传,利用班主任会、全体教师会、晨会等载体,对师生进行动员,利用板报、校园广播、家长会、制作版面等形式广泛宣传,广集宣传标语,组织评选出优秀标语、口号,并于活动期间在校内张贴悬挂,营造浓厚的氛围。丰富的活动使《弟子规》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化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尤其在留守儿童中效果显著。

(4)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坚持每天一练。为了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我校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以花样跳绳为主,制定详细方案,制定全套措施保证了活动的开展。在下午活动时间,同学们随着音乐节奏跳着轻盈的步子,在热情奔放的乐曲中健身,张扬自己的个性,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学生整齐划一,每个学生虽然留下了汗水,可是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在温馨的音乐中,孩子们有序的退场,以良好的状态突入课堂学习。

(5)开设综合实践课程。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种植实践”。同学们通过种蔬菜、浇水、除虫,看着植物开花、结果,获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

我校为每位三残儿童建有档案、结对帮扶卡,采用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学生与学生结对子,家庭与家庭结对子的多种帮扶形式,组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开展心理咨询帮助排解各种困惑,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得到关爱与帮助。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七、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整改措施

故事文化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第6篇

将故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切入点

汇文一小是丁香胡同小学的前身,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下,2010年12月22日,汇文一小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了建校140年的庆祝活动,校名由“东城区丁香胡同小学”恢复成为“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

学校毗邻北京火车站,地域狭小,无高楼大厅、无宽阔的操场。2005年,郑智学校长上任伊始,就发现了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性:教师们的办公环境拥挤,缺少必备的专业教室,雨天地下室污水倒灌,全校教职人员需要穿上雨靴,拿着盆和桶淘水。治标要治本,缺少办公用房,学校就腾出地下室,当清理完第一间地下室时,所有人惊诧了,深厚的学校历史底蕴展现在大家面前。在腾出30间地下室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要抓住学校文化主线,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打造学校品牌,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汇文一小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端地之一。学校的教育史记录着无数成功人士:国学大师启功,“两弹元勋”王大珩,旧石器考古学家贾兰坡,艺术家雷恪生、朱明瑛、郝爱民以及国家领导人刘延东等。著名的“故事爷爷”孙敬修在这里任教达35年,很多人都是听着孙敬修老师的故事成长起来的。孙敬修老师的故事和他的教育精神,都是学校发展的良好基础,是学校创造辉煌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把孙敬修老师的故事称为故事文化,把故事文化作为构建学校文化的切入点。

深入挖掘故事文化内涵

学校的故事文化有两种型态:一是外显型态,表现形式是孙敬修老师的多彩故事,孙敬修在这里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故事的教育;二是内涵型态,表现形式是孙敬修老师的教育精神,指的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孙敬修老师把育人理念融入故事,故事文化中饱含着孙敬修老师的教育思想、做人的态度以及教育精神。

1. 故事文化的精髓—教育思想和精神

汇文一小的这片土地,产生了孙敬修老师的无数故事,这些故事启迪了几代人心灵的成长。几代人的成长验证了故事的教育作用,故事文化背后是真切、朴实、高尚的教育思想。

我们深入挖掘故事文化的精髓,全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学习并实践孙敬修老师的教育思想:(1)首先要让学生爱,这比让学生怕要好,对学生要和蔼可亲,要有笑容,着装要整洁。(2)对全班同学,不分男女,不分美丑,不分大小,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这样同学们才能尊重你。(3)对同学说话要讲信用,说到就一定要做到。(4)讲课要根据儿童理解能力,说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声音的大小快慢都要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随时注意他们的反应,随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5)多用鼓励,少用打击,对个别学生可以单独处理,不影响全班学习时间。(6)教学不同的科目,要多用几种方式,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上好每一节课。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把孙敬修老师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了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尽可能地消除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教师们努力去做孙敬修那样的教师,在课堂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 形成学校的故事文化氛围—“故事流”

学校广大师生向“故事爷爷”孙敬修老师学习,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挖掘故事的魅力,用故事影响人、教育人。教师们挖掘故事的素材,力求把自己的教育意图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不再板着脸去训斥,去说教,让故事传递育人的思想。学生们在学校里听故事、说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形成学校的“故事流”“故事教育场”。在故事中学生明白了深奥的道理,激发了道德情感,并在听、说、讲、演、编的过程中锻炼了多种能力。

学校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

1. 学生们公平地享有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在挖掘学校历史底蕴,构建学校文化的近5年中,我们修缮了校舍,加固了设施,添置了教学设备,增加了专业教室,改善了办学条件;我们开辟了学校展览室,孩子们入学的第一课要在这里上;名人校友来到学校与孩子们见面,参加孩子们的活动;孙敬修老师的家人送来了他的全部历史照片和所写的故事;我们组织校友和与学校有渊源的大学同仁参加笔会,为学校留下了无价墨宝……孩子们能公平地享有这些优质宝贵的教育资源,将受益终生。

2. 教师们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教师们惊诧于学校历史文化,自豪于学校历史文化,在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驱动下,开始懂得用研究的状态开展工作。老师们积极研究教育工作,努力做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在传承学校厚重文化历史的同时,与时俱进,体现现代学校的文化。仅举几例:在语文课上,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运用联想的方式讲述“清明时节,校园内孙敬修爷爷铜像前的一束鲜花”;数学课上,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计算学校的历史;科技课上,教师与孩子们一起“畅游”南极北极;美术课上,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制作丁香花;劳动课上,老师与孩子们共同置身于学校的小果菜园……为了让孩子们全面健康地成长,教师们研究着、实践着,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师们在各项市区比赛中,获奖率逐年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受到社会赞誉。

3. 学校历史价值得到认同与发展

学校目前还保留有汇文时期的德厚斋、德本斋两栋早期建筑物和十几棵古树,成为学校历史的见证。多少知名老校友回到学校,看到“汇文第一小学校”的校牌,看到熟悉的“学校座钟”,看到曾经住过的宿舍楼,无不感慨落泪。这是他们的启蒙学校,他们从这里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报效祖国的道理。

立足人才培养,推动学校发展 第7篇

天津市第五中学秉承“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内驱力,制定了“以德为首、德能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贯穿一条主线、完善两个体系、落实三项工程、探索四种模式”的工作思路。一条主线,即“面向未来,重点选拔,梯次培养,合理分布”。立足教师队伍整体优化,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书育人的专家。两个体系,即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体系。学校从用人机制上转变思路,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劳动组合,启动内部活力,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化,加快了人才培养的步伐。三项工程,即“师德工程”“名师工程”“源头工程”。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发挥名师辐射功能、培养年轻后备人才,进而推动人才队伍的整体提升。四种模式,即“铺路子、搭台子、架梯子、压担子”的培养模式。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为教师专业培养铺就发展的高速公路。天津五中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制度的效能和作用。。学校将人才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培训内容与科研、教学、考核、聘任、晋升、职称等制度统筹配合,先后出台了《岗位聘任制度》《骨干人才管理办法》等系列人才培养制度。

天津五中努力创新人才培养载体的形式和方法。学校连续多年开展师德读书征文演讲、专家讲座、优模报告等活动,师德教育活动一年一个主题,几年一个体系。学校坚持以板书、课件、教学、说课、演讲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五个一”基本功竞赛为抓手,开展青年人才培养与教育工作。学校以打造“名师工程”为契机,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教书育人专家。

在“以德为首,德能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天津五中人才培养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在近两届红桥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评选中,天津五中有29人次获此殊荣,在全区名列前茅。在近几届红桥区“三杯一奖”和“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学校有百余位教师获奖。学校有百余人次在市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以及教学竞赛展示活动中荣获国家级、市级奖。

德育推动学校发展 第8篇

面对这三个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我们梳理历史、反思现状、筹划发展, 总结归纳出解答问题的一把关键钥匙, 即建立“日新文化”管理体系,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一、构建“日新文化”管理体系, 做永远的新校长

“日新文化”形成与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新”。做永远的“新”校长, 是我的座右铭, 是我对教育追求的文化自信。构建“新”文化, 受启发于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关于“‘新’学校”的研究成果。李希贵先生在研究中提出了“理想学校”:第一, 就是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他对这样的学校心驰神往, 希望到这样的学校去学习和生活;第二, 教师在这样的学校里工作是幸福的, 心情是愉悦的, 心灵是舒展的;第三, 它必然带来和一般优质学校不一样的结果, 家长和社会能够从心里真正感到满意。这个理想学校与我们的“附小”教育梦是一致的, 即“快乐学习、幸福工作, 构建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学校”。

二是“日新”, “日积跬步、新益求新”是教师的奋斗目标, 是“附小人”对自身发展的文化自强。“日新”出自《大学》: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作为校长, 应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首要工作, 强调教师的发展要“日新”, 就是说每天都要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强调一种从思想文化到教育教学实践都不断求新和勇于探索变革的精神。

三是“日新文化”, 体现了我们对学校管理的文化自觉。文化管理是超越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的更高管理境界。“附小人”对教育始终保持着脚踏实地、不断求索的工作热情;“附小”办学始终以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为目标。我们把精神与气质凝炼出来, 就是“日新文化”。

二、提炼“日新文化”核心价值, 创永恒的新学校

文化管理, 就是以文化人, 以文化管。我们围绕着文化管理的六个要素, 通过管理者文化的作用, 实现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文化载体的共生, 构建了高品位文化价值载体, 把教师与学生培养成为高层次的文化群体, 从而形成了六个要素构成的“日新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日新文化”的框架已经形成, 各个文化的核心观点如下:

管理者文化——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精神文化———铸就梦想、凝聚人心;制度文化———科学设计、纳新提质;物质文化———寓意无限、浸润心灵;教师文化———目标引领、专业成长;学生文化———励志敦品、激情启智。

我们以管理者文化为引领, 精神文化凝心聚智, 制度文化纳新提质, 物质文化创设温馨氛围, 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师文化建设, 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校长应始终秉承着“教师第一”的思想,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各个文化的相互作用, 实现“日新”的目标。

第一, 一师一策建梯队, 用管理者文化帮助教师实现专业理想。首先, 我们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 根据教师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协助教师分别加入到相应梯队之中, 然后, 实施不同的培养策略:为处于适应期的教师建立了青年研修班, 实行班级授课制, 着力职业初期训练;为处于突破发展期的教师申报了国家级课题, 以赛事激发教师原动力, 着力调动积极性;为处于成熟期的教师申报了24 项课题, 以研究为载体, 着力形成个人风格;为专家型教师搭设舞台, 注重示范引领, 着力扩大影响。把教师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 把教师单一的个体优势进行了联合, 形成互补型整体实力强的教育团队。

第二, 一言一行皆有情, 用精神文化引领教师共筑教育梦想。我们以“附小”教育梦为目标, 以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 对内强化师德修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对外建立了“爱心联盟”小分队, 系列活动有声有色, 彰显“附小”教师的美丽风范!

第三, 一规一矩合人性, 用制度文化保障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我们已经建立了“每一”制度。每天, 四条微信文章让教师进行随时随地的“微阅读”;每周, 一篇千字文供教师学习;每个月, 一份万字的校刊供教师阅读赏析;每个假期, 一本万字的专业材料供教师摘记;每个学期, 一本崭新的研修手册满满记录教师的成长轨迹。

第四, 一步一景内涵多, 用物质文化浸润教师提升专业素养。首先, 润物无声, 引领教师走近经典, 提升素养。弟子规彩虹楼梯自下而上, 100 首小学必备古诗文诗画相间, 名师墙等主题文化展示专栏, 使教师在行走中、驻足时, 不知不觉受到了文化的陶冶。其次, 与时俱进, 展现教师风采。楼道内, “日积跬步、羊年纳新”的展牌, 不断更新内容, 实现了教师之间的文化交流。灯箱里, 爱心联盟的活动照片作品随时丰富着内容, 使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落实掷地有声。

第五, 一生一样促发展, 用学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生一样促发展”指的是“为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 励志, 以责任教育为中心, 以理想教育为引领, 把学生培养落到实处;其次, 敦品, 把学生的品行教育放在首位, 立德树人;再次, 激情,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丰富深厚的情感;最后, 启智, 以高效轻负为重点, 361 度模块化教学模式, 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智力。

以不息为法, 以日新为道。全体“附小人”正以自强不息、日新月异的“日新文化”为引领, 用辛勤的劳动创造, 实现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奉献给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教育!

通过听评课推动学校发展 第9篇

一、通过听评课完善学校管理

校长的听评课的着眼点应该是学校的发展,这也是校长听评课区别于教研员、学科教师听评课的地方。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如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不当、生源质量较差、教学手段滞后、教学设施设备短缺等原因。校长在听评课的过程中要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一味的从教师身上挖掘根源,不能一味的把教师作为批判对象,要从学校管理中寻找原因,并对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引导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改进学校管理提供依据。

着眼于学校管理的听评课,能不断丰富和完善校长的办学理念,同时促使校长的办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如果我们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机制和策略,就一定能赢得广大教师的认同。

二、通过听评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在听评课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个体问题中寻找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共性问题,实施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科研化、科研常态化。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不要过多的关注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要做好四个主体角色,一是“调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了解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找出课堂教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因素。二是“促进者”,校长在听评课中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优点和潜质,欣赏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帮助教师提炼经验、总结问题,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三是“学习者”,在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校长和教师都站在同一起点,听评课是校长和教师对未知领域不断研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四是“领导者”,校长要率先学习新课程理论,并引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研究课堂。

通过角色的合理定位,与教师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把听评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除了让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发展之外,还可以让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情感,精神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得以提升,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三、通过听评课营造教学文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抓住课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策略。课堂文化是教学文化的主要内容,校长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将直接影响课堂文化的构建,所以校长听评课的关注点很重要:一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目标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功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要关注教和学的方式,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三要关注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是否引进课堂,是否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四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用教材去教,并依据课程标准,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于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五是要关注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校长听评课的关注点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会起到导向作用,长此以往的坚持,并不断强化,就逐渐形成了学校教学文化。

德育推动学校发展 第10篇

天桥区是济南市中心城区之一, 目前全区人口52万, 有各类学校、幼儿园55所。它位于济南市区北部, 黄河穿区而过, 它犹如一道天堑, 将天桥区隔为南北两岸。南岸是济南市老工业区, 占地73.31平方公里。由于历史与地域等原因, 相对其他城区, 教育基础薄弱、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随着济南“北跨”发展战略的推进, 天桥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 特别是服装、果品、小商品等批发市场的兴起, 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外来人员前来寻求就业机会, 因此原先以企业工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子女为主体的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截止2011年9月份,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14040人, 占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50.2%。黄河北岸是两个乡镇, 辖区面积175.7平方公里, 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二还要多, 有3所中学、15所小学, 为纯农村学校。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急剧增加;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尤其是农村师资缺口很大, 现有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2007年以来, 面对亟待发展的现状, 天桥教育确立了“均衡、公平、内涵、特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发展理念, 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 天桥教育拥有了较为厚重的基础, 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教育活力不断增强, 教育品质明显提升, 教育改革成效逐渐被社会和百姓认可。走入天桥区的每一所学校, 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硬件配备基本上达到山东省办学标准, 学校文化建设逐渐凸显出特色, 这样的变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家长的认可, 原来严重流失的生源逐渐开始回流, 多数学

当前, 推进素质教育进入深水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业已颁布实施, 天桥教育人紧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着眼于区域的教育现状、学校的历史基础、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审慎地思考着未来十年天桥教育的发展, 我们不失时机地引进“爱生学校”项目, 以此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实现济南市教育局提出的“教好教会、学好学会”的教育目标, 完成天桥教育由硬件整合到软件提升的转型, 努力实现高位均衡基础上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

一、关于“爱生学校”

“爱生学校” (child-friendly school, 简称cfs) 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东亚一些国家开展基础教育合作过程中所推行的试验项目, 直译为“儿童友好型学校”, 为称呼起来更简约, 命名为“爱生学校”。该项目在很多国家以及我国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试验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切实促进了儿童权利在学校的落实, 推动了孩子们获得高质量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该项目在中国的实施, 让中国更多的学校成为国际视野下, 符合《儿童权利公约》及中国教育方针的“爱生学校”, 验证该项目在教育发达地区的适切性, 2006年起, 国家教育部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研制《中国爱生学校标准》, 它共有全纳与平等、有效的教与学、安全、健康与保护、参与与和谐四个纬度, 下设15个领域45项标准412个指标 (其中包括173个过程指标, 239个结果指标) , 这些标准是在吸取了国内外众多学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几乎涵盖了义务教育学校应该做的工作的仅告诉学校及教师“做什么”, 而且在“怎么做”方面有具体的指导。围绕“怎么做”, 还有一系列制度方面的要求, 有助于促进学校在“爱生”理念引领下实现精细化管理。

2011年6月, 天桥区成为继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辽宁省沈阳市、甘肃省兰州市、北京市海淀区之后的第五个试验区。各实验区在项目推进策略上不尽相同, 作为省会城市, 沈阳市和兰州市均采取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的方式, 并且根据实际选取项目校先行试点。北京市海淀区的教育种类齐全、基础教育领先、优质资源密集、教育质量卓越, 作为“爱生学校”的试验区的管理部门, 海淀区教科所在科研引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工作效果显著。石家庄市井陉县是该项目中东部地区的第一个试验区, 其创新意识比较强, 工作亮点比较多。“爱生学校”项目在教育部基教一司的领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科学推进, 扎实研究, 每年举办两次项目研讨交流会议, 促进各试验区稳步推进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

二、双轮驱动“爱生学校”创建

我区在项目推进上注重借鉴学习, 突出科学研究、关注教育细节, 侧重质量提升, 采用行政推动与科研引领双轮驱动的推进策略。

(一) 行政推动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 如果离开了强有力的行政推动, 像爱生项目这种很难准确量化、很多内容无法显性化的软件提升项目, 难于落实并深入开展。我区的行政驱动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新任区委书记在《天桥区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发现了“爱生学校”这个名词, 任职之初就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 对“爱生学校”的引进给予充分肯定, 并表示全力支持, 拨付“爱生学校”项目专项资金启动金, 仅2011年下半年, 天桥区委区政府就投入专项经费300万元。济南市教育局陈东生局长参加爱生学校的启动仪式, 并认真研读了爱生学校的相关材料, 认为爱生学校项目非常有价值, 与济南市的教育追求完全一致, 他指出, “天桥区要先行一步, 做出经验”。各级领导强有力的的关心和支持, 保障了“爱生学校”项目顺利推进。

二是实施“爱生学校一把手”工程。我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整体提升了区域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水平, 目前, 我们正在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办学的特色上全力推进, “爱生学校”的引进恰逢其时, 其理念的先进性、标准的可操作性、指导实践的现实性有利于在全区行政推进教育内涵的提升。我们把《中国爱生学校国家标准 (天桥版) 》作为学校发展水平的年度综合督导软件评估标准, 作为学校年度科学发展目标考核、评优选先的主要依据。教育局与各个学校校长签订了2012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承诺书, 作为天桥区软硬件全面提升的两项重点工作之一, “爱生学校”项目与山东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成为校长必须要全力推进的核心工作, 如推行不力, 年底全方位目标考核一票否决。

三是“爱生学校”创建走规范、特色、优质之路。我们将引领每一所学校将学校各项工作与“爱生学校”项目紧密结合, 力争在三年的时间内, 让全区的学校达到“爱生学校”的规范要求, 更多的学校实现特色发展, 部分学校向优质学校迈进, 从而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的目标。

(二) 科研引领

强有力的行政驱动, 虽然强力提升了领导力、执行力, 确保了爱生学校项目的硬着陆, 但仅限于此, 则会忽视对教育本真的求索, 对教育规律的把握, 对师生精神世界的“软”渗透。所以天桥教育实施“爱生学校”项目的另一条途径就是科研引领, 即发挥区教科室、教研室、督导室的组织、指导、培训、研究、评价等职能, 切实引领学校在“爱生学校”建设上科学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组织开展学习与讨论。以项目组提供的材料为核心, 结合其他试验区的先进经验, 组织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 引导干部教师树立“空杯心态”, 认真研读“爱生”理念, 理解、接纳爱生理念。利用天桥教育博客、论坛、讲座、学习报告会等不同形式引发大家对“爱生学校”理念的思考, 在智慧的碰撞之中, 干部教师对爱生理念的认知愈发清晰———对于学校而言, “爱生”的提法不是老生常谈, 而是回归教育的实质, 彰显教育的本真。创建“爱生学校”不是振臂一呼的口号, 而是教育情怀的进一步涵养和教育智慧的自然生发。创建“爱生学校”不是另起炉灶, 而是对学校工作的进一步统整, 对办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教师在学习、讨论、实践中逐渐构建起理想学校的模型, 大家追寻教育理想境界的愿望更加迫切。

二是实施《中国爱生学校国家标准》的本土化修订。项目组建议各试验区根据当地教育实际对《中国爱生学校国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我区在此项工作中投入了时间和精力, 做到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全员参与, 广泛征求意见, 数易其稿, 尊重原创本意, 调整修改与区情不符的内容, 提高指标标准, 跟进当地教育发展形势需求, 创新指标内容, 努力显现天桥教育特色, 结合我区实情, 共删除4条、改动17条、添加10条指标, 项目组专家李雯教授在审阅修订稿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对于标准的本地化修改能够立足天桥教育的实际情况, 体现了天桥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追求”, 专家的肯定和鼓励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推动着每一项工作向着理想状态迈进。

三是组织开展科学研究。2011年12月起, 利用教育部专家组提供的问卷作为诊断工具, 使用国际上通行的“调查———分析———行动”“3A”模式, 全区41所小学积极开展前测工作, 共有19258名学生和1663名教师填写了问卷。每一所学校积极认真组织, 科学严谨操作, 撰写了基于数据的数万字的内容详实的自评诊断报告,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自评诊断报告。我们组织包括领导、专家、研究生教师在内的五轮评审, 并对校长、局领导班子、科室负责人进行分层反馈。前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充分暴露问题, 全面诊断区域和学校发展现状, 发现共性问题并加以集中分析, 反思探讨, 查缺补漏, 寻求解决策略, 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我们的工作。2012年3月起, 在前测的基础上, 各所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2012年行动策略, 机关科室制定了各自的推进计划, 我区爱生学校项目正式进入行动阶段。

四是及时总结, 扩大宣传。为促进干部教师深入学习践行爱生学校理念, 站在儿童视角审视工作, 及时总结经验, 举行“爱生”案例征集活动、开展“爱生校园·精彩瞬间”摄影展。此外, 编辑出版《天桥教育报》 (爱生学校专版) , 面向家长宣传“爱生学校”创建工作, 扩大影响力, 让更多的家长成为“爱生学校”建设的同盟军。《济南日报》《济南时报》《都市女报》等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我区“爱生学校”创建工作。

行政推动和科研引领相结合的推进方式, 既保障了项目实施的执行力度, 又发挥了研究的科学引领作用, 两者互相促进, 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三、“爱生学校”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当前, 天桥各所学校内外涌动着一股无形的“爱生”的力量, 这力量源自对学生成长的关切、对教育进步的追求, 更是对社会发展的担当。把每一件小事做出教育的味道, 天桥教育在“爱生”理念的引领下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一) 尊重特殊与差异, 追求平等的教育

从孔子、苏格拉底到杜威,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已经用他们的智慧、思想和实践告诉我们, 教育的原点是人, 学校教育的本质使命是“使人成其为人”, 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 尊重要从心开始。在天桥教育人的眼中, 无论贫富、无论农村还是城市, 无论处于怎样的学校, 有什么样的基础, 我们全不拒绝, 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天桥教育人有这样的理想, 无论城乡, 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有特色的优质学校;不分内外, 让每个孩子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2011年的暑假, 天桥教育招生工作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几所热点学校在各家媒体多次曝光, 外来务工定点学校更是出现连夜排队报名的盛况, 面对无节制的大量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教育局一方面做好校长、老师的思想工作, 让大家明确认识到, 本着全纳的教育理念, 确保每位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入学这是政府的责任, 教育的本份;另一方面积极与各级部门协调, 在原有10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基础上, 自行确立了6所试点学校, 全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 并在部分学校增加班数, 确保了9月1日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全部“有学上”。为了让这些流动的花朵能够“上好学”, 每一所学校都在尽心竭力地做好一个个细节。黄台小学在今年年初召开家长会, 下发项目齐全的调查问卷, 了解孩子的生活、心理、交友、读书等方面的情况, 掌握第一手材料,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的“雅行”“责任”教育打好基础。博文小学利用班会时间定期开展活动, 如:家长育子经验报告, 让来自身边的经验引起家长的共鸣;“我是班级小主人”,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尽快融入集体;“我是爸妈小帮手”, 培养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感;“独一无二的我”“朋友、你好!”等活动增加孩子的自信, 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这些温情的活动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关怀。

查查 (化名) 是天桥区实验小学三年级的一位普通而又特殊的学生。能够与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学, 是查查最大的心愿, 也是他一直能够顽强与疾病抗争的唯一动力!学校接收他正常入学, 并将其所在班级教室调到一楼, 方便轮椅进出, 配备了行动不便人士专用厕所以及轮椅专用坡道。班主任张老师还经常牺牲假期休息时间, 冒着酷暑前去为孩子补课。在班中组织活动, 号召学生奉献爱心, 为孩子录制祝福视频、制作贺卡、画画等。“爱生学校”积极提倡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帮助, 查查的随班就读既实现了他的上学梦, 也让其他孩子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从小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品质。

“爱生学校”倡导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 明珠小学在“爱生学校”前测中将男孩和女孩分别进行数据统计, 他们发现女孩比男孩更适应当前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在当前男女生同班、学习同样内容的基础上, 如何研究男孩、理解男孩、走进男孩, 为此, 学校成立了“男孩俱乐部”“男孩研究俱乐部”。学校为参与研究的教师、家长购买了《男生教育缺什么》《拯救男孩》等书籍, 通过记录《男孩成长手册》, 对男孩现象进行探讨, 摸索男孩教育规律, 破解“男孩危机”。

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 选派一批批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深入农村学校, 带去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 城乡的互动交流中, 演绎出教育别样的精彩, 为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提供保障。

(二) 保障师资与课程, 追求有质量的教育

近年来, 我区“三主体”培训模式的顺利普及, 极大提升了天桥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爱生学校”项目的有效推进, 更为教师教学支持系统不断助力。在2011年的小学语、数、英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山东省教师远程研修中, 天桥区教师总排名列全省第三, 教学资源开发方面成绩斐然, 列济南市首位。为此, 三所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2012年小学“双对接”远程研修课程开发委托对象。在2012年的教研员远程研修中, 中小学教研员总成绩再列济南市首位。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在天桥区远程研修表彰会上, 充分肯定了天桥教师取得的优异成绩。2012年, 天桥区委区政府拨付1000万元经费, 用于人力资源提升, 有力保障了大密度、高起点、宽领域的教师培训, 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仅今年上半年就分两批选派近百名“名师”“名教研员”人选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学习。

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 努力做到让课程关照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全区课程建设百花齐放, 成效喜人。博文小学《书法与阅读》《书法剪贴报》课程, 制锦市街小学以面塑、快板、马勺脸谱、刻瓷、鲁绣为主要内容的《快乐生活》课程, 黄台小学“雅行·负责”德育课程等, 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开放、自主、可选择的教育环境, 创造充满魅力、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完备的课程体系, 丰富的课程资源, 依托课堂教学来保障质量, 教师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待表现各异、发展水平层次不齐的学生, 以更加具体的措施、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在有效的教与学中落实全纳与平等。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课题研究, 梳理小学阶段语、数、英学科的每一课教学目标, 让课堂的着力点转向学生的兴趣, 上孩子喜欢的课、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上课, 所有的课都以孩子的主动学习为前提, 孩子们在自己是主角的课堂上, 享受着与同学、与老师的和谐, 享受着探索真理的过程、享受着自己创造出来的精彩, 享受着一天天成长的快乐。

(三) 关注细节与成长, 追求人文的教育

以往的冬天, 黄河北农村学校的教室里没有取暖设备或者是取暖效果差。“爱生学校”项目落户天桥之后, 在资金相当紧张的情况下, 很多学校的校长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放在了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学生冬季取暖上, 全区所有的学校都行动起来, 集中供暖、锅炉取暖、空调取暖, 无论采用哪种措施, 都能确保教室温度在18℃以上,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 孩子们的脸上绽放的笑容是那么满足和惬意。

从儿童的视角思考教育, 将儿童文化元素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每一个设施、每一面墙壁都以儿童的视角审视, 每一项建设、每一项举措都以学生的需要为目的。图书室内放低的书架, 校园里高高低低的座椅, 变小变矮的体育器材, 不同高度的洗手池, 感应式的水龙头, 以优美的儿童歌曲编辑的上下课的铃声, 一切都在细节中展现着温馨、人文和友好。坚持教室通风;将电线全部换新, 以免发生火灾;将有棱有角的墙柱用软管进行包装;操场上铺设透水砖, 避免雪天湿滑摔伤;按照不同年级孩子的身高, 随时调整桌椅的高度;调整校内各类宣传栏、标语、黑板等高度, 使其在学生正常的视线范围内……这些都是小事, 在这些小事上的思考和做法就是对爱生学校理念的理解和诠释。

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谋划大课间活动, 让每一个孩子每天享受一小时有质量的体育锻炼, 诗文操、彩球操、京剧操让运动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花样跳绳、篮球、排球、足球等传统运动项目也在创新形式, 孩子们在参与中感受运动的力与美, 阳光大课间, 让孩子们掉进了快乐的大磁场, 享受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

(四) 促进参与与合作, 追求和谐的教育

班级管理轮流坐庄, 班队会、晨会的主持由学生担纲, 别具特色的校标、校服、校园吉祥物出自学生的手笔;班级文化由学生亲手布置, 学生的智慧在学校中熠熠闪光, 每一名学生都在充满智慧与人性的引导中享有权利, 同时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在良好的教育生态中自动形成了自信、合作、自爱、乐学、诚实、勤奋的品格。

老师们将关注的目光由单纯的比分数、看成绩转向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更细微的关注到学生的小饭桌、饮水、健身器材、厕所卫生、垃圾处理、楼道和车棚安全以及恶劣天气的应对等, 在参与学校管理的同时, 老师们将爱生理念化为了点滴的行动。

“爸爸妈妈大课堂”是新苑小学家委会的一个主打课程, 也是致力于爱生学校创建的重要内容。学校根据生命教育课“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的六个主题, 自主开发了生命教育教材, 在部分内容里邀请对某些方面有见地、有研究的家长来讲课, 在“爸爸妈妈大课堂”上, 孩子们沉浸其中, 领悟知识、经历过程、动手实践, 其乐融融。气象局的家长讲气象知识, 公安分局的家长讲“拒绝校园暴力保护自己”, “零花钱大计划”, “珍爱生命”, 下岗职工做“从头再来”创业的励志报告, “税法知识我知道”……这些迥别于平常课本的知识鲜活、有趣、实用, 丰富了学生生命经验, 点燃每一位家长的心灵之灯。优质教育资源的发掘, 为新苑学子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引进“爱生学校”项目以来, 越来越多的学校把丰富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与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融合起来, 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 丰富学校课程内容, 使家委会工作走向课程化、课题化。相互认可、开放沟通、参与决策, 学校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体, 家校共育真正进入到互动时代。

我们邀请省内知名6位齐鲁名校长培养人选进行专题讲座;组织8位中小学校长参加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全国第三期卓越教育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每两月举办一期“五名工程”名校长培养人选论坛活动, 这一系列的有效举措切实提高了校长的领导力, 推动学校管理不断走向完善、平等、民主, 日益呈现出和谐向上的局面。

在天桥教育人的心中, “爱生学校”就像一束火把, 引领着大家在爱的探寻与坚守中, 挖掘人性的至善和至美, 感受教育的至真与至纯, 体味教育的博大与宽广、深邃与悠远、生机与活力, 捕捉学生心灵美妙的旋律和独一无二的个性, 用务实求真的方式和行动, 开启学生生命激情的大门, 创造学生灿烂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局教科室主任)

一所学校应该成为一个理想的家庭。在每一个教室里, 配备一位受过教育、有文化的、得到一定训练的、热爱儿童的教师, 一位赋予教育知识并积极热情地应用其他原则的教师。———帕克《关于教育学的谈话》

以思想引领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第11篇

一、明确目标,奠定思想基础

推进思想治校,形成优良的思想环境,实现以思想引领学校发展,应当从这样四个维度上达成目标。

1.学校要有思想品位。一所学校,是否具有思想品位,决定着学校凝聚力。学校要有思想,教师要有追求,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真谛,追求教育的未来。同样,具有了思想品位的学校,就能用思想凝聚人心,用理念引导教育和管理,用精神去激励师生,并创造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成就,使学校具有思想品位,最关键的就是要培植学校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学校必须要具有精气神,具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才能更好地凝聚起所有智慧和能量,共同完成预定目标任务;要深入构建核心价值,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循、并倡导和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主张和行为规范;要切实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形成每个个体认同、遵循和有效执行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集体行为准则;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学校核心思想,营造良好风尚和氛围,引导全校师生崇尚高雅、追求真知、体验幸福。

2.校长要有思想魅力。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校长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进思想治校,让校长具有思想魅力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怎样办好学校,校长要有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追求,要有自己个性的教育思想。只有校长有思想,学校才会有灵魂。校长要加强学习、严格自律、勤于钻研、勇于思考,善于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教育思想,并注重运用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引领学校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3.教师要有思想学识。教师是学校思想的传承者,实现思想治校,让广大教师具有思想学识是重点。要让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个性方法,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生动和谐的教育局面。每个教师,一定要坚定理想,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要爱国敬业,以满腔热忱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要勤学苦练,钻研业务,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要提高修养,以自己的崇高追求、高尚品德和人格力量,熏陶和影响学生,引领社会风尚。

4.学生要有思想个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又完整的生命个体。让学生具有思想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尊重、宽容、民主”的教育,让学生主动、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努力培养他们相对独立的思想主张、顽强的意志品质、初步的民主法制和公民意识,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发挥的机会,给予他们自由舒展和生命延伸的空间,允许他们自由而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使他们的思想和个性得以发挥。

二、遵循原则,优化思想效果

在推进思想引领和治校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下列三个原则,才能收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1.前瞻性原则。教育是一项长效性的事业,既要能够抬头看天,又要能够脚踏实地。因此,每个教育人有责任、有理由站在明天的高度规划好今天的工作,站在今天的角度谋划好未来的发展。思想治校同样如此,思想是引导人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一个学校的持续发展,同样必须有强大的思想武器作为支撑。纵观古今,很多伟大的思想都是从校园产生或开始孕育。上个世纪初,发轫于北京、席卷全国的伟大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是典型,这场运动并最终导致了爱国、民主、自由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作为新世纪的学校和教师,不能只囿于自身狭小的生活圈子,要能够看到身外的世界,要具有广博的社会视野,要思考关于社会、关于世界、关于人生、甚至关于宇宙的一些事情,并由此带动学生去思考世界、关注未来,培养他们初步的宏大视野、地球意识和历史观。

2.实际性原则。就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一切思想主张的提出,应当符合学校实际和办学传统。脱离现实的思想是不能深入师生的心灵中的。只有当学校的思想主张契合办学实际和师生精神状态,并与师生产生高度共鸣时,思想才能发挥出强大的感召力,并激发出全校师生的创造性。作为一所有着90余年办学历史的老校,我校创办于1922年,在初创时,学校提出了“圭臬忠勇,健壮力行”的传统校训,注重的就是对学生道德品质、能力意志、身体素质、实践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形成了“立德树人”的优良办学传统,引领学校虽历经磨难,但始终矢志不渝,发展壮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强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和推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明确了“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德育理念,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的学力和良好的习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努力使他们从现在开始打好坚实的基础。

3.创新性原则。注重对办学思想和理念的创新,关注教育思想发展的最新态势,并能很好地融合到办学实践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停滞的思想不仅不会激发进步和创造,反而会阻碍发展,扼杀活力。这几年,我校在教师发展和相互关系上,大力倡导“努力工作,愉快生活”的工作和生活观,倡导“信任使生活简单,简单使生活幸福”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净化了学校风气。在学生发展上,鼓励“让每个学生做最好最优秀的自我”,努力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不受拘束,独立地思考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为他们提供个性和特长发挥的机会,形成了活泼、开放、自由的学生文化氛围。

三、掌握方法,强化思想实践

怎样落实思想治校,实现以思想引领推动学校持续发展,需要每位学校管理者深入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从多方面入手,掌握方法,扎实推进,不断强化思想实践。

1.深化办学理念,凝聚智慧共识。作为学校的灵魂,办学理念体现着一所学校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思考,体现着对生命的认知和对社会发展的把握,是学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更是凝聚全校师生的思想武器。优秀的、深入人心的办学理念能使全校师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深刻地影响和调整着全校师生的思想行为,使之趋向和符合办学理念的内涵规范。诚然,办学理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世界、对教育、对生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反映在学校教育中,也要求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传承创新。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站在全新的高度,注重办学理念的深化,努力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办学理念。

2.构建集体价值,形成核心追求。一所学校,必须要有核心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智慧和力量,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推进思想治校,强化思想引领,要在培育学校集体价值、形成核心追求上下功夫,不断强化,持续推动。很难想象,一所没有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学校能在办学过程中能走得多远多久。在我校,我们明确提出,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学生喜欢、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理想学校,并持续地强化和推动着这种核心追求的落实。近年来,我们坚持并逐步健全和完善了“五个一”的思想建设策略——每年举办一期暑假思想学习培训班,每年举行一次教师宣誓活动,每学期召开一次开学工作和思想动员大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总结大会,每周召开一次教职工周前工作动员例会。通过这些载体和形式,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治校工作,不断强化和实践办学构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内部积极健康、团结和谐,教师爱岗敬业,学生乐学善学。

3.强化思想引领,促进教师发展。学校的思想影响着教师的思想,教师的思想决定着学生的思想;学校高度影响着教师的高度,教师的高度决定着学生的高度。反过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思想代表着学校的思想,教师的高度代表着学校的高度。因此,办好一所有思想的学校,要始终站在对党的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着眼未来发展,把思想治校的落脚点放在教师身上,切实加强思想引领,以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引导教师提高思想学识,促进专业发展,让学校充满思想的芳香。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学校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倡导“尊重、包容、理解,共赢”的工作理念,关注教师精神生命,鼓励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师心态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倡导每个教师坚定信念、树立崇高追求,做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学识、有特色的教育有心人。学校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丰富培养手段,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外出研修、专家引领等活动,注重制度管理的同时倾注人文关怀和情感管理,让每个教职工努力工作和愉快生活,初步形成了“团结务实,乐学善思,拼搏进取,合作共赢”的优良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推进民主管理,建设阳光学校。推进以思想引领学校发展,还要求学校管理者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注重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推进民主,建立公开公正、平等合作的内部秩序,解放和激发学校内部创造力。只有在规范公平、平等协作的秩序中,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所有思想的萌芽才能得到足够的尊重,所有智慧的清泉才能得到充分的涌流,所有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美丽的绽放。近年来,我校以建设阳光学校为目标,建立健全了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民主治校机制,所有重要决策、制度等都必须经过教代会讨论并表决通过后方可施行,极大地焕发了教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校务公开,重大事项如基建投资、财务管理,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等事项,都以各种不同方式面向全校公示或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努力打造阳光、正义学校。

5.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思想引领学校发展,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学校管理者应牢固坚持以生为本,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而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近年来,我校切实坚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活泼、和谐发展,给予学生以尊重、平等、民主和宽容,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力所能及的进步和提高。学校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了奖助学机制和补潜方式,让这部分人上得起学和有所进步;健全了学生自主管理机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搭建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多个平台,组织成立了10多个社团协会,鼓励学生培养个性和发挥特长。

总之,深刻的思想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恒久的魅力。“只有伟大的思想才能孕育出高尚的灵魂。”没有精神的超越性,没有灵魂的高度,就没有思想的深度和境界的高远,这样的文化必定陶冶不出伟大的、深邃的心灵。一个高尚的、伟岸的身躯和灵魂,有了精神的超越和心灵的追求,就一定能够孕育出一个个鲜活的深邃的生命。落实思想治校,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出一个个鲜活而各具思想个性的生命,应当成为每所学校积极追求的办学理想。这样的学校,就具有了思想份量和精神质量,就能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这校的学校,每个个体就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位置,每个生命就都能在这里诗意地栖居和自由地呼吸,他们的心灵自由、舒展而诗意,他们的思想活跃、精神充实、富足而高尚,他们都在成长着、成功着、快乐着。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第12篇

一、确立教师发展的“四个体系”

教师发展的两个含义:其一, 指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 学校的发展依赖教师的发展———即“校以师名”;其二, 指教师以自己的努力为学校的发展争作贡献, 即“师以生名”。一所优秀学校的崛起与发展, 必然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教师群体为之奋斗与劳作。要实现“校以师名”,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确立教师发展的思想体系。人贵有志, 校贵有神, 精神与思想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财富。我校以“五个特别精神” (即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忍耐, 特别能尽责,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创造) 武装教师思想, 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当学生满意的教师”为奋斗目标, 以此作为教师的思想保障。

(2) 确立教师发展的精神体系。团队精神是集体主义的具体体现, 教师的团队精神集中体现在“以校为家, 视责任如泰山, 视发展如生命, 视学生如上帝”之中。因此, 确立教师发展的精神体系, 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就能使学校在发展中无坚不摧, 无往不胜。

(3) 确立教师发展的作风体系。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教师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是塑造和锤炼教师人格、气质的可靠保障。良好的工作氛围将营造教师不断自我完善的环境, 达到“人人挑重担, 个个成能手”的目的。

(4) 确立教师发展的名师工程体系。教师的舞台是课堂, 教师的成就在事业, 教师的价值在育人。只有重视“名师工程”建设, 才能成为名校。对教师进行“德、能、勤、绩”综合评价考核, 以人为本, 鼓励冒尖, 评选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 让全体教师学有榜样, 赶有典型, 追有目标。我校“名师工程”的打造, 让教师的舞台之戏越唱越精彩, 越唱越宽广。

二、激发教师工作主体意识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首先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 绝不能视教师为纯粹的被管理群体。在尊重教师主体地位方面, 我们坚持直通式民主管理方法, 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确立, 广泛征求教师们的意见;大型活动的开展进行集体讨论和表决。由此, 突出了教师的主人翁地位, 激发了教师对工作、对集体的热忱和关心, 真正使教师心系学校, 以校为荣。

(1) 维护教师自尊。保护并培养教师的自尊心和尊严感, 是激发教师主体意识的重要方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尊重教师劳动, 肯定每一位教师的业绩, 利用每月的结构工资考核会, 对师德、师表, 爱校、爱生, 传知、解惑的典型教师及优秀事例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教师工作中的失误及时给予批评指正, 使教师取长补短, 不断完善。对教师存在的个别问题, 平等交流, 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使教师正视失误并及时纠正。在维护教师威信的前提下, 与其进行心理沟通, 提高教师发展的整体水平。

(2) 强调主体精神。为实现学校持续发展, 确保教学质量, 学校在以制度化管理机制为保障的前提下, 给予教师较大的个性发展空间, 求同存异, 允许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工作, 让工作的效果来检验教师的个性特征。这种做法缓解了制度给教师工作带来的束缚, 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师们克服一切困难, 全年坚持早上班、晚下班, 不计得失地辅导学生, 教师之间自觉互助, 主动加班加点。一个为学校发展努力工作、为学生成才全力服务的教师群体已经形成。

(3) 信任教师自主。我校确立班主任为班级第一责任人, 班级的任何事情都由班主任全权处理, 学校仅在宏观上进行调控。这样, 班主任能大胆处理班级问题, 有探索、创新、实践、总结的空间, 每一位班主任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身手, 学校的德育工作凸显特色, 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奠定了学校管理的坚实基础。

(4) 督促教师主动。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 没有唯一的、固定的模式。如何使教师的工作按学校的整体计划稳步推进?我们在充分支持创新、创优工作的同时, 也合理利用学校的督促机制对教师进行有效调度和引导。通过业绩考核, 奖优罚劣, 公正评价, 激励、督促教师主动、创造性工作, 不断探索管理的创新模式。

三、创设教师发展优良环境

学校要凝聚人心, 要为教师的发展创设环境。

(1) “比、学、赶、超”的学习环境。学校应把教师的学习与交流纳入学校的中心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坚持学中干、干中学, 举办一年一度的系列思想政治学习;利用教务会、期末总结交流会、期初工作计划讨论会等, 统一教师思想, 规范教师行为, 凝聚教师人心, 实现教师自我促进, 自我完善, 自我提高。

(2) 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工作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在群体中工作更是一种缘分、一种快乐。学校注重抓好行政班子的作风表率建设, 要求行政人员依章行政、表率行政、公正行政、依德行政, 让教师充满信心, 提升班子的向心力、聚合力。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社会经济与人的和谐发展需要从学校抓起。因此, 我们注重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实现教书育人、环境育人。要求教师言传身教, 无论是工作上、学习上, 还是生活上, 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建立现代学校新型的教师关系和师生关系。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查房的进展下一篇:Android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