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2024-06-08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精选12篇)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第1篇

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概述

(一)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操守”具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特质, 是新闻工作者所必须要遵守的。美国著名的报纸人普利策曾经说过, “倘若一个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针对海上的不测风云和险滩暗礁, 及时发出警报。”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以专业的知识判断新闻的价值, 它既是党和政府的喉结, 又要体现出广大受众的利益, 职业操守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敏感的职业性、以大局为重的格局和思维方式、正确的判断力、冷静的头脑等。

(二)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道德”就其本质来说, 是控制社会手段的一种, 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和谐发展、协调利益冲突的过程中自觉的形成的规范。道德体现在不同的职业领域, 其表现和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 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通过接受新闻传播职业的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之后, 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由于其新闻传播行业的特殊性, 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公平公正的职业精神以及独立于利益集团之外的品质。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 职业操守是理性的结晶, 职业道德是感性的体现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更侧重于理性方面的, 它是执行具体工作的依据;而职业道德则侧重于感性方面的, 它是一种行为的手段。但是理性与感性是很难并存的, 两者经常处于对立和矛盾的状态。在世界新闻史上, 曾发生过一件震撼人心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发生冲突的重大事件, 1993年, 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到非洲北部边界拍摄遍地饿殍的苏丹的叛乱活动, 正当他准备拍摄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时, 一只大鹰进入了镜头, 为了使照片更具有震撼力, 记者等待了20分钟, 最后拍摄了照片, 但是这张照片受到了众多民众的批判, 凯文·卡特也因心中深深的自责, 而自杀了。从职业操守的角度分析, 凯文·卡特的做法并没有错, 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真实而震撼的新闻线索;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 凯文·卡特的做法是不人道的, 小女孩随时都会有危险, 新闻工作者也应该将“人性”放在第一位。至今, 没有人能够评断遇到此类事件到底该如何选择, 但是凯文·卡特的自杀也为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的艰难选择敲响了警钟。

(凯文·卡特作品)

(二) 职业操守是法律原则, 职业道德是社会规范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是以法律原则为保证的, 触犯了法律原则, 就必须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职业道德则是以社会规范为体现的, 两者的冲突在于, 新闻工作者在具体的事件中, 往往会放大职业道德的作用, 而轻视职业操守的法律原则。例如, 在北京人民医院, 眼科医生高伟峰第二天要做眼角膜移植手术, 但是原来准备好的眼角膜不能用了, 高医生选择了到太平间, 取下了一位死者的眼角膜, 第二天手术很成功, 两位患者重见光明, 但是死者家属却将医生告到了法庭。记者在报道事件时, 由于过多的受到职业道德的影响, 进而影响社会舆论一边倒向医生, 认为善良的人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 而对于死者家属的痛苦过于忽略, 这已经失去了新闻本身的意义, 法律原则和社会规范并不一定是完全统一的。新闻人时刻都会面对情感和理智的冲突, 但是随着社会一步步的成熟和法律的不断健全, 两者之间一定会得到平衡的。

(三) 职业操守是公正客观, 职业道德是人情常理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首先要求新闻人做到公正客观的报道事实, 而不是从情感方面出发, 基于事件评论或者看法, 但是新闻工作者不是机器人, 所以, 职业操守的公正客观和职业道德的人情常理时常也会发生冲突。河南一位公安局局长张金柱醉酒驾车, 撞到一对骑单车的父子, 儿子当场死亡, 父亲被拖出1500米, 人群的愤怒使《大河报》最早披露了此事, 而后《焦点访谈》也进行了报道, 使这件事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最终法院判处了死刑, 张金柱的名言是“我是被你们记者杀死的。”透过事件看本质, 律师也曾发表公开信, 表示张金柱罪不该死, 甚至北京的八位专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但是最后各种线索和信息的交织和发展促使法院做出了死刑的决定。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中评价此事时说:“对张金柱这个人的憎恨是强烈的, 从情感上讲, 张金柱最后命丧黄泉是自作自受, 一点都不会让人可怜。但作为一个记者, 我们必须去倾听超出个人情感好恶的理智之声。”

三、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的统一关系

(一) 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也并不一直是处于分割矛盾的状态的,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柴静是我国著名的新闻人, 在2008年“非典”期间, 为了获取真实客观的新闻线索, 她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非典”病房, 零距离和病人接触, 以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向大众传播真实的信息, 也正是在那一年, 更多的人认识了柴静。首先, 柴静是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的新闻知识的。作为一个新闻人, 柴静深知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懂得职业操守允许她做什么, 不允许她做什么。其次, 柴静是具有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怀的, 面对生命的危险, 她可以拒绝进行采访, 这并没有错, 但是她最终勇敢地站了出来。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一定是将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进行完美结合的新闻人。

(二) 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是紧密相连的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职业道德是基础, 职业操守是核心, 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精神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应该理解为不追逐明礼、忘我敬业、不畏艰难的一种精神, 对于职业的专业化掌握程度是工作中一定会应用到的。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一旦丢失一方, 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2013年10月18日, 广州《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为报道上市公司中联重科财务作假事件而被警方刑事拘留。他坦言自己收到他人钱财, 发表失实报道。此事件对整个新闻界产生了重大的以影响, 不可否认, 作为一名记者, 陈永洲的职业操守是没有问题的, 而职业道德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问题, 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如同一个新闻人的左右手, 失去其中任何一个, 一定会对工作带来影响, 甚至会危害社会的利益。

四、结束语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应该时刻遵守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的准则。要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公平和客观, 以正当的方式从事新闻工作,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意识, 自觉地遵守新闻法律, 不损害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利益和权利, 要提倡社会的公平竞争, 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等。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首先要牢记自己是一个具有高素质的守法公民, 其次才是一个真正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张东国.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素质[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02) :105.

[2]胡建兵.从《新快报》事件看媒体如何守住职业道德底线[J].声屏世界, 2014 (01) :58-59.

[3]宁彩芬.略论新闻作品正能量的积聚与传播[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2) :107-112.

[4]李洋洋.浅析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新闻敏感[J].新闻传播, 2013 (12) :56.

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第2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教师的地位极其重要。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其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中国的强壮不断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且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恩格斯曾指出:“实际上,每个阶段,甚至每一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职业道德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换言之,职业道德是从道义上要求人们以一定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和行为去待人接物,去处事,去完成本职工作。职业道德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品行、人格和精神世界。她能调整职业内部、外部和各个方面的关系,从道义上保证业务工作的完成。

二、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的内容

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风气,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健康和稳步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学生品德的塑造和提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书育人”的教师一直是职业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他们的职业道德被 称为“师德”。的确,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是最高的职业道德之一,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对后代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首先使自己一个道德完善的人,成为一名社会文化思想的优秀传播者。这们作为一 名教师,他才能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自觉的“园 丁”精神,为祖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教师要有极端负责的职业道德,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百教不厌,诲人不倦,才能克服一切困难,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3、教师要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做为自己职业道德的核心。因此,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自豪感,把国家的兴旺发达看做己任,把祖国的前途和自己的工作密 切相关,这样,就必然从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上自觉要求自己。

三、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的职业比较特殊,很早教师就被比做蜡烛,比做人梯,教师的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是给社会的效益却并不直接,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思想。

2、积极创新

创业是一种值得推崇的职业精神,教师的工作重复性很大,一个教师有可能一辈子就教过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要积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培养更高级的人才。

3、积极更新知识,培养教育技能。

当前,知识更新很快,教学手段也在经常更新,教师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掌握最新的技术,否则,所教的内容就会大大的落后。

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知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知识像滚雪球一样地急剧膨胀并加速陈旧的现实,今天的教师可能经常会处于“被学生问倒”或者某些方面根本不如学生的尴尬之中,教师作为知识作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教师是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也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已不能再把简单地、盲目地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能再把主要精力用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主要靠学习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行为和能力,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重视教育科研,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新观念。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是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也应是教师的`自觉选择。

4、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21世纪是一个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凸显的时代。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类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探索人生价值、实现道德价值的重要体现。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离不开关注教师的生命和生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美好的教师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美的吸引力、爱的感染力、无言的教育力。因为教师总是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而且体现在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哪怕知识再渊博,学问再精深,也绝不是称职的教师。教师确立新的健康观,关注自已的生命,创设和谐的生命形态,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和高尚人格的重要内容。

文学编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操 第3篇

首先,所谓“文史不分家”,文学编辑必须有相当的史学基础,既然是“杂家”而非史学家或史学专业人员,并非要求对二十四史精通,但应该有一定的阅读量,掌握基本要素,至少。“前四史”不可不读。举一个编辑实践中的例子:有一篇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提到南宋的一个皇帝,名字叫“赵春”,笔者不是责编,而是负责校对,手边正好缺可查阅的工具书,但首先凭印象即感觉有误,另外凭常识也知道皇帝的名字不可能叫“春”的,连开国皇帝,若原来的名字不够好,都要改的,更何况是继位者。这虽然是带有综合性质而且较粗浅和简单的判断,但读没读史书,有没有史学基础或功底,是有关系的。

文学编辑学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经学,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于古代私塾的读书标准。其意义在于,既然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粹,在“经史子集”中名列首位,那么读经、研经,在四书五经之中汲取养分和有所悟有所得,则势所必然。尽管我们的编辑大多无法做到像古人一样,晨起先背十遍二十遍《中庸》,或进入“六经注我”的境界,但常读常悟常新,是需要的。比如笔者曾接到一篇来稿,是谈(探讨)名节方面问题的,文中举了明末的洪承畴为例,甚至点了民国的汪精卫,来衬托其主要观点,提出了名节与“生命的终极关怀”孰轻孰重的问题。虽然对其文中的一些理念,笔者并不同意,但基于百家争鸣的原则,还是编发了稿件。在编者按里,笔者用《论语》中“有舍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的圣训,反驳了如前苏领导人赫鲁晓夫“脑袋掉了,原则还有什么用”似的悖论,也间接地对文中论点提出了批评,引起了读者的关注。至于与文学有关的知识和掌故、典故等,也是文学编辑应基本掌握的。

文学编辑的学养,既有“博”的特点,又常常不厌其精,换言之,大江大海能够揽入怀中、对小溪小涧亦具有“明察秋毫”之功力,而在小处(当然,往往小处不小),最需要的,是在文字方面,或者更实际一点,在字、词、句上面,所需功力又超出了文字本身。人们常常将具有博古通今本领而且通晓掌故的人称之为“活百科全书”,正像称熟悉地理方位和街巷的人为“活地图”一样,在文字意义上,文学编辑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活字典”。对作者来说,编辑就是字、词、句以及“文章作法”方面的权威,尤其在做“分内之事”,即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时,这种既是“活百科全书”又是“活字典”的素养便得到了实战式的发挥和无以回避的检验。事实上,这就是文学编辑的“日课”,天天在温习和实践,含糊不得、马虎不得。

文学编辑职业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操刀”的功力。人们常常问的一个问题是,编辑需不需要是一个作家?事实上,有许多编辑原来就是作家出身的,也有许多编辑是边干边创作而逐渐“自我完善”起来的。当然,创作往往是业余行为,一艘隋况下编辑自然也不会是自由撰稿人,但是,其是否是作家队伍中的一员,则对编辑工作本身有着相当的意义。首先,除了前言后记、编者按、点评介绍等带有一定创作成分的工作文字之外,编辑本人有无创作实践与成果或是否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对编者与作者的沟通、交流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文学编辑本人若是个较有名气的作家,或者其某些作品在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对于“为师”的身份,则不仅是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还颇能有实用功能,因为,正如体坛教练作示范动作那样,编辑在对作者进行点拨时,大可以自身作品为范本,效果自然好得多。其次,文学编辑的写作功力,对图书和期刊的策划和组稿,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期刊的栏目就像舞台,文学编辑恰似导演,组织、调动和引导、指导“各路英雄”即作者们上来表演。

学养是职业素养的根本,缺乏足够的学养,则素养无以为基础,职业化就更是无从谈起了。从大的方面来说,除某种特别的原因或者部分人纯粹是为了生计而选择此职业外,文学编辑都应该是热爱文学的人,甚至可以说,不仅仅将文学“当饭吃”或者当成终身的事业,而且。一生中的相当一大部分光阴,过着一种“文学生活”。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有三大特点,首先是习惯。在一般情况下,习惯表现为习于观察与对相关事物的敏感,比方,习于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针对的是人性的各种表现、各类形态,而观察后则有所感、有所得,最好还要有所记。其次,是对文字的敏感。既然文学编辑说透了是文字工作者,那么对文字就要比一般人更加注意和关注,不仅经常“咬文嚼字”,还会有某种程度上的热衷或者叫乐在其中。而用笔者告诫一些文字基础比较薄弱的文学青年的话,叫“敬畏文字”。还有一种敏感,即对美好事物的敏锐触觉。或者说善于发现并感受直至享受生活中的美的一面、感人的一面,从而在经常性的身心愉悦的同时,积累资料和素材,保持良好的状态。“文学生活”的第二个方面,是情趣。古人言:“人无癖不可交。”人的“癖”,也就是爱好,就像好棋、好麻将、好钓鱼、好养花种草等等,五花八门。对许多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些都是业余的,而对文学编辑而言,则可以将自己的“癖”当成是业内的。既然“文学是人学”,几乎关乎人的一切,都没有“内外”之分。因此,文学编辑的癖好是多方面的,也正是情趣所在,如琴棋书画、飞鸟虫鱼、天文地理、春花秋月、世风民情,似乎都有所好,也都能够略知一二,有所谓兴趣广泛的味道,也因此往往表现得多才多艺,这也符合编辑是“杂家”的特点。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境界了,包括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前者包括政治素质、思想修养、道德水平和大的方面的是非辨识能力,以至于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要求。这些,不仅表现在约稿组稿和审稿的职业生涯中,也表现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思想境界最主要的部分,则体现在他的人品上。人们常说文人清高、孤高,淡泊名利,文学编辑亦然,所不同的是,清高而不离群、高而不孤。因为文学家、作家可以离群索居,编辑不可以,不但不可以,还要人“群”,也就是说。既具备了高尚品质和高雅素质、素养,又善于与人和谐相处,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艺术境界,除审美水平、鉴识能力外。更多地表現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内容和习性,就像鸟鸣啁啾和拍岸浪潮在音乐家听来,不是鸟叫、不是涛声,而是音符那样,文学编辑应该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平淡和琐碎中。萃取、提炼和构造一种对自己来说是色彩斑斓、丰富、生动的艺术化的氛围,这样不仅自己能够时时在这样的环境中陶冶身心,也能够带动和感染身边的人,使得文学的教育、教化功能通过“言传身教”,得到更广义的实践和施行。也就是说,艺术,不仅是编辑的职业和事业,也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主要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生活已经完全融入了艺术。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第4篇

一、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教师首先应该把教育当作事业, 而不是事情。事业和事情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 两者在时间、空间和性质方面绝不相同。2008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定义教师的职业道德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是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守和实践的规范, 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自己的激励、对生活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忠诚, 并对教师职业有崇高的精神信仰。把教育当作事业去做, 就愿付出自己的精力和心血, 而且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就会善待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 就会善待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教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 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平等善待每位学生

善待学生是形成教育事业和教育艺术的基础。只有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 才能掌握成功的教育管理方法。善待每位学生, 就要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 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哪怕是有缺点的学生。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 只是发展的契机不同、途径不同、趋向不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 应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 全面辩证地认识学生。不能用“你不可救药了”“你真笨”“你还有什么希望”等“心理惩罚”的语言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平等地善待学生, 不仅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 也指教师和学生要保持平等的地位,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用心主动地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 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 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三、充分信任学生

新时期社会要求培养具有竞争意识、独立性强、富于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对象, 只有充分信任学生, 教育才能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方向。要培养开拓型人才, 班主任除了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之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学校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因此, 班主任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对学生充分信任, 以激励和引导为主, 尤其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 给予鼓励和安慰, 帮助他们分析事理、明辨是非, 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增强民主意识, 使每个成员都能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班级管理, 创设学生个性特长充分施展的条件, 给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这些工作都要以班主任尊重信任学生为前提。充分信任学生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问题, 对教育效果也起到重要作用。

职业精神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教书育人、忠诚教育事业的一种潜在动力, 是实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传承文化、淡泊名利、忠诚于职业的一种崇高精神信仰, 具有自觉性、高尚性、真实性、超越性的特征。职业精神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内在精神支柱, 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需要, 包括教师的教师道德、责任、理想、态度、技能及其探究教育的精神等, 要求教师要树立忠诚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 要刻苦钻研业务、拓宽知识面、勇于探索创新, 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达到从被动约束到自觉实践, 从消极应对工作到积极探索方法。职业精神的形成是一种由外而内的修养提炼, 是将教书匠铸造成教育家的过程, 是从教育一个人到影响一群人的蜕变。

职业道德和素养 第5篇

作为社会的一员,不论是在故土或是在异乡,也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工作着,就都承担着社会责任,都有干好本职工作的义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尽管工作环境千差万别,但是只要工作着,就有一份承诺、有一份责任。素质和修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职务、权力、收入,职业道德情操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岁月如梭,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命归黄土安息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人生的价值和归宿却不同:有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的壮举;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善行善举;有的人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忠诚于事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国富才能民强。国是人民的国,也是人民的家,兴旺就是要为家多做有益的事,这是一个人的胸怀和情操。理想和信念是旗帜和方向,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尽责,不愧于自己的薪水报酬,在自己的岗位上,多为集体、全局着想,去努力、去付出,做忠诚于事业的耕耘者。

谦让和坦诚。谦受益、满招损,道出了做人的哲理。学无止境,世事都在变化,时时都有新的情况出现,今天是得心应手的事情,明天就有可能是工作的难点,只有静下心来,刻苦钻研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心里只有装着事业,才能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境界。自满、骄傲、枉为,都会影响工作、影响效率。正如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谦让和坦诚是一个人的胸怀,这也是文明和谐的体现;正直、坦荡的品质,更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许多人喜欢抱怨,有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其实,只有懂得谦让的人,才能把领导的批评、客户的不满、对手的打击理解为对自己的提升和帮助。要把自己的成就与周围的人分享,就会少了抱怨、多了成就,少了唠叨、多了进取,才会在谦让中成长、在成长中取得更好的业绩,获取更多的回报。

责任与担当。作为单位工作人员,只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对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担当不够,责任不明,必定成为事业的弱者,最终一事无成。要成为将军,必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要成为单位的中坚骨干,必先成为大众学习的楷模、成为事业的佼佼者,所以要敢于担当,激流勇进,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部门利益、为了部门的利益而不顾全局的利益。

有为才有位。工作的动力源于强大的内心,客观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干好事业的根本。在工作岗位上,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有所建树、有所成就。具体要做到在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有所作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系服务群众教育实践中有所作为;在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中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个人的事业、无愧于自己的人生。如果我们在工作岗位上,饱食终日,不思进取,无所用心,到头来,势必被社会所忽视和淡忘,更谈不上有什么社会地位。地位取决于作为,唯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做到有所作为,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和好评。

当前,正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人素养,倡导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是每个人职责所需,对于工作中的“慵、懒、散、浮、软”和“躁、假、浅、怨、混”现象,要认真检查,整改提高,把人民利益大于天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彻底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第6篇

摘 要 在我国近年出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政策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各大高校都在常规的教学中融入这一思想,从而在课程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完善,以满足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健美操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受到学生喜爱的一个项目之一,对高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一般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力,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例如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以及特殊职业能力,例如程序员的程序编程能力等。职业道德主要是在从业中才得以体现,例如严格遵守职业的行为规范、公司的相关制度等。健美操教学是一项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项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激发活力、发挥热情、全身运动等,所以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中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一、一般职业能力的渗透

(一)学习能力

在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身体的塑造锻炼,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个别学生的基础较差或者节奏感不强等问题所引发的学生兴趣缺失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耐心的听取学生的建议和需求,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二)组织能力

在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教学,小組中需要有学生担任小组的负责人,各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的负责人,同时班级还要推选出一个总的负责人进行管理,总的负责人也实行学生轮流制,从而起到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目的。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课堂上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形成标准的课堂纪律约定,比如说在健美操课堂中有小组人数无原因不齐,就需要在下一节课中全班受到惩罚。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表演,从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

(三)沟通能力

健美操教学中对于沟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这其中要形成平等、民主、尊重的师生关系,也要形成友好、互助的同学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在健美操学习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学生之间要形成互帮互助的友好关系,可以在课余时间交流动作心得,一起进行动作、队形的创作[2]。

(四)环境适应能力

由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高要求,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都迫使学生在步入社会时可以尽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岗位的需求。健美操教学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并且还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所以对于学生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健美操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从而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可以保持健康的心态。

(五)创新能力

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编制動作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身体潜能进行开发,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可以设置不同的音乐或者故事情景让学生小组进行编制,小组的编制内容包括舞蹈动作、小组队形、音乐配合等方面,从而将学生的思想、知识、经验、技能等多方面进行结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与人交流,同时还可以发散思维,使得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二、职业道德的教育

为了在健美操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应该全面提高教学课堂的秩序,要求学生可以按照课堂的规定进行学习。例如在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着装统一,并且按照正常的时间进入教学场地,在课程中不得私自离开,不得无理由旷课等,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按照标准的健美操动作进行训练[3]。建立健全完善的健美操考核制度,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最后的动作标准等共同作为考核内容,其中对于动作的考核可以包括个人动作的考核以及团体动作的考核两个部分。在个人动作考核阶段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即可,但是在团体考核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团体的整体水平进行打分,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数相同,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承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

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还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严于律己的职业精神等,进而全面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在健美操教学中融入一般职业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综合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高校以及教师共同的努力,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健美操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杰.在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2:108-109.

[2] 葛柳.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潜能,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一般认为, 高职教育就是高级职业能力教育。事实上, 职业能力的形成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潜能, 然后拓展为一定的职业素质, 最后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能力。因此, 高职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层次教育目标的推进和转化过程, 并且由于实现不同教育目标所需要的教育环境不同, 高职院校的校内教育不可能直接成为职业能力教育。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及其转化条件, 有利于高职院校科学高效地组织实施高职教育。

一、职业潜能与职业能力的关系

职业潜能泛指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总和。按照职业潜能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序列层次, 可分为通用职业潜能、类别职业潜能和专门职业潜能。通用职业潜能指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需具备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如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等。类别职业潜能指人们从事某一类职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包括与职业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行业科技和管理知识, 行业规则和基本技能等。专门职业潜能指人们从事某一专门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反映了管理分工和专业化的要求。家族式诊所的“郎中”与现代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区别, 反映了医疗卫生行业对医生职业潜能的不同要求。前者需要的是类别职业潜能, 而后者需要的是专门职业潜能。专门职业潜能主要包括专业理论和知识, 专业规则和专业归属感, 专业基本技能等。

职业潜能是转化为职业能力的前提但并不等同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实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衡量其大小。一般说来, 一个人的职业潜能越高, 其可能的职业能力就越大, 职业发展前景就越广阔。但职业潜能与职业能力之间, 并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 一些职业潜能比较高的人可能表现出较低的职业能力, 而职业潜能较低的人则可能表现出较高的职业能力。职业潜能与职业能力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职业潜能是人们对某一职业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理性归纳所形成的一般规则的掌握, 而职业能力则是依据一般职业规则对现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恰当处理的行为能力。职业潜能反映了一个人对处理职业事件应依据的有关原则和可采取的各种方法的掌握程度, 但并不说明他平衡不同原则和选择合适方法的能力。职业能力则表现为通过对现实职业事件的甄别、权衡, 依据最合理的原则, 采取最合适的方法, 进行有效处理的行为能力。

二、职业潜能教育向职业素质教育的延伸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基本属于职业潜能教育。从职业潜能教育目标的层次看, 主要是类别和专门职业潜能教育。事实上, 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已体现了职业潜能教育的不同培养目标。如医学类职业学院开设的“乡村医生”和“护理”专业, 财经类职业学院开设的“企业管理”和“会计”专业等, 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就体现了不同专业的差别, 前者被称为“通才”教育, 后者被称为“专才”教育。尽管学校在“通才”和“专才”教育过程中, 许多课程设置和技能培养项目有些雷同, 但最终形成的职业潜能却有很大区别。有人认为, 职业院校的技能教育就是职业能力教育, 学生所获得的技能证书就是其职业能力的标志。这种观点, 其实忽略了衡量职业能力的两个核心标准:实践性和创造性。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技能教育方式主要是按设定程式训练学生处理模拟事件的能力, 因而学生的职业技能只能算作职业潜能, 它不可能自动转化为职业能力。任何职业都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 每一次职业活动都需有创新的处理方式。比如一个医生对每一患者或同一患者的每一次诊断, 都需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对症施药。因此, 职业技能教育不属于职业能力教育。

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均属于职业潜能教育, 同时也都可以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从职业潜能教育方面看, 各类不同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 在于职业定向的范围和与职业能力的距离不同。中小学教育是人们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 但其职业趋向具有不确定性, 而且与职业能力的距离也较远, 因而属通用职业潜能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般都有确定性的职业定向, 其职业能力训练直接面向特定职业, 所形成的潜在能力更接近于职业能力, 因而属于类别职业潜能和专门职业潜能教育。从素质教育方面看, 各类不同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是面向社会成员的基础素质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部分人员的科研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较高技能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是职业潜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的理念教育, 它是职业潜能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在教育内容范围上, 职业素质教育不仅体现于整个职业潜能教育过程, 而且还包括职业潜能向职业能力转化媒介的职业兴趣、职业追求和职业悟性教育。在实施教育的深度上, 除了要教会学生“为什么”、“怎么做”之外, 还要让学生树立职业责任观念, 学习对职业事件的准确判断和行为选择, 建立创新型的思维方式等。因此, 高职院校应当从职业潜能教育延伸到职业素质教育。

开展职业素质教育需要各个教育环节和相关环境条件的协调统一。首先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完善教学实施规则。从每个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分析定位入手, 制定适合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二是改革理论课教学模式。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所界定的每门理论课程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目标, 实施“以教学目标和职业素质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学进程设计和教学手段运用, 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成果的评价考核要以是否完成了职业素质教育中的特定功能为标准。三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不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需要, 完善实践性教学设施, 建立起基本够用、完全适用、社会互补的实训教学保障体系。依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技能培训目标, 实施“以现场教学和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技能培训模式。教学过程要扩大现场教学比重,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职业氛围;实训内容和方法要贴近职业实际, 增强学生技能训练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四是实施“双证书”教育制度。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设计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学要求, 使绝大部分毕业生能获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其次要深化教育管理改革, 营造具有良好职业氛围的校园文化。一是探索实践教学设施的产业化管理方式。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现有状况, 可通过“模拟市场核算、收支预算管理”方法, 将实践性教学设施的配备和使用统一纳入实训中心管理, 采取“准企业化”方式运作。实践性教学设施管理的“准企业化”, 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供了类似职业场所的环境。二是创建簇团式的校园职业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在内部机构设置上, 尽可能按照专业类别设置教学系, 并采取“系管学生”的管理体制。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应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应更多地借鉴职业化管理方式, 以推动形成不同专业系别的特有职业文化环境。鼓励学生按照专业类别设立类似于社会行业组织的协会或学会, 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归属感。三是试行社区化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在簇团式的校园职业文化背景下, 全校性的学生教育管理要逐步实现社区化。主要是制定规则和公约, 实行广泛的“社会化”监督;组织“社区性”的文体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职业仿真教育向职业能力培养的转化

职业潜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都是在校内完成的教育环节, 在性质上均属于职业仿真教育。职业仿真教育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 但它不能直接转化为职业能力。因为即使学校教育的内容为真实的职业事件, 由于学校环境与职业环境的不同, 由于所运用的“真实事件”, 都是社会职业活动中过去发生的事件, 而不是职业活动中现实面对的事件, 因而不可能形成现实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借助于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 高职院校要保证所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要, 应在科学组织实施职业潜能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时, 积极推进职业仿真教育向职业能力培养的转化。

围绕教学办产业, 促进教学与产业的共同发展。由于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而许多较高职业能力的培养又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 因而兴办一些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产业, 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校办产业的发展要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一些无法通过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 学校可因地制宜, 积极发展相关的产业。具备一定校内模拟实践教学设施条件的, 应大力推进其企业化运作。让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实战训练, 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围绕教学与产业搞科研,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职教育应定位于较高技能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的前沿教育。因此, 在保证教学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 还应大力推动教学科研和产业科研的同步发展。教学科研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学生职业潜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重点是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效率。产业科研要围绕产业发展目标, 研究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最新技术和方法, 技术改良和创新, 重点是产业发展的理性和效能。推动教学科研和产业科研的发展, 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主要是建立与科研成果挂钩的教师评价和聘用制度, 与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挂钩的分配和奖励制度。

护士的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 第8篇

1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1.1 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 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是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 主要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疾病, 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1.2 物理性因素

1.2.1 噪音

噪音不仅对人体听觉系统有明显损害, 对心血管系统同样具有损害作用。长期在噪音下工作易引起疲劳、头痛、听力下降和精力分散、焦虑。噪音主要来源于机器声、器械的碰撞及仪器、设备移动的声音以及小儿哭闹声等。

1.2.2 锐器伤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不仅引起皮肤粘膜损伤, 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器械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 对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3 化学性因素

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 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随着各种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 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合理应用, 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 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 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 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Sarto等调查发现, 配置环磷酰胺、顺铂的护士尿液中可监测到该药或其代谢产物, 环磷酰胺尿中代谢产物有诱变引起肿瘤的危险。Kevekordes等发现长期接触细胞抑制剂的护士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 DNA损害明显增多, 姐妹染色体交换频率显著增加, 与不接触此类药剂的医务人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1.4 心理社会性因素

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由于护士工作长期面对患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 这些忧伤情绪都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随着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 加上恶性事件以及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 增加了护士工作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工作紧张感。过度的压力会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1.5 医务人员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程度、个人防护意识、职业暴露的频率、防护措施、安全用具、预防接种等。

2 职业暴露原因分析

2.1 职业防护知识缺乏, 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 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调查表明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 也没有相应教材[1];陶新学等调查显示, 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的培训, 而有97.5%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2]。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 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 (碘酒加酒精) , 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4%左右, 有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理[3];毛秀英等调查临床护士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为10.2%[4];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没有使用防护用品所致。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严重

我国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9.75%, 丙肝感染率约为3%, 有关专家最新评估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是65万例[5], 近几年来以30%的速度递增, 检测发现的HIV感染者及患者由2002年的40560例增加到2005年6月底的14.1万例, 其中艾滋病患者7.5万例, 累计死亡7375例, 并且正由特殊人群 (吸毒等) 向普通人群扩散。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逐日增加, 面临重大的危害性。

2.3 针刺伤情况严重

2.3.1 针刺伤发生率高

毛秀英等调查432名实习护士10个月实习期间发生锐器损伤的占93.3%, 被污染物刺伤的占37.72%, 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86.7%。

2.3.2 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

如任小英调查注射后针头处理 (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 所致针头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毛秀英[4]调查432名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不同环节的刺伤率分别为操作前占25.6%, 操作中占20.0%, 操作后占54.4%;王红红报道护生实习6个月就有72.6%的人被刺伤, 其中79.4%的是被用过的针头刺伤[6]。

2.4 化疗药物的防护不到位

化疗药物配置多以分散式管理为主, 不设化疗配药中心 (基层医院根本没有这种条件) , 医院的护士在操作中均戴口罩, 主要与护士所受的无菌技术教育及护理部的要求有关, 但穿防护服、戴护目镜者极少, 能正确使用乳胶手套和聚乙烯手套的只有少数, 仅有几家医疗废弃物存放在带盖容器里。

2.5 心理社会问题

“社会心理因素使护士的工作疲惫感明显增加”, 李小妹等对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调查发现, 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惫感的占59.1%, 无成就感者占53.2%[7]。

3 职业防护

3.1 加强医院管理部门的干预

首先, 医院要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要以人为本, 勿以利益为本。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 护士血液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内为80.6%~93.3%, 国外为52.0%~89.40%[8], 这可能与国内外处理针头方法不同有关, 国外医院要求针头使用后不用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放入锐利物收集箱内, 而国内许多医院都规定针头使用后毁形、浸泡消毒, 在毁形、浸泡消毒过程中容易刺伤。其次, 医院在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报责制度的同时, 也要进行完整的反馈制度, 医院领导要及时对护士的报告进行分析总结, 加以改进。再次, 建立医务人员健康档案, 定期为医务人员健康体检, 对高危科室工作人员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3.2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职业暴露的防护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目前,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因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防护知识掌握情况不同, 所以教育培训应有针对性。

3.3 树立防护观念规范操作行为

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 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 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 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安全。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应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如戴手套、口罩、穿隔离衣等, 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遵守操作规程,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 做好各类物品的保管工作, 医疗废物应分类管理, 化疗和血液制品应有明显的标志。配制消毒液、化疗药时要戴口罩、手套, 配制化疗药物最好在专用的加药柜中进行。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要戴防护面罩、眼镜。

3.4 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

此举能有效降低职业伤害。有关研究表明, 暴露后预防能降低81%HIV感染。可见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护理人员应以理性和健康的心态对待职业暴露、采取正确措施。锐器伤后应立即挤出伤口血, 用肥皂在流水下冲洗5min、2%碘酒、75%乙醇消毒, 然后向主管部门汇报及登记, 进一步检测处理,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 指导用药, 并加强暴露后心理咨询, 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3.5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调查发现, 年龄轻、经验少、条理性差的护士发生暴露的比例大。因此护士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养成沉着冷静、有条不理的工作作风, 真正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 才能自觉执行预防措施, 同时, 护士在工作中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互相学习, 才能有效预防同样原因的职业暴露。

3.6 丰富业余生活, 增强体质

丰富业余生活是消除身心疲劳的上策, 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娱乐和文化活动, 以减轻工作压力, 促进对工作的承受能力。合理饮食, 进行适当体育运动, 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 加强责任心, 以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和暴力事件发生。

摘要:通过对护士造成职业危害的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的阐述及职业暴露原因分析, 提出有针对性防护措施, 对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 减少职业危害, 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徐辉, 毛秀英, 盖小荣, 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3, 17 (9) :1039~1040.

[2]陶新学, 章晓云.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J].护理研究, 2005, 19 (5) :857~858.

[3]任小英, 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3) :258~260.

[4]毛秀英, 金得燕, 于荔梅, 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2) :110~112.

[5]中国艾滋病数据统计[N].南方都市报, 2006-02-03 (A0) .

[6]王红红, 杨敏, 何国平, 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02, 9 (6) :666.

[7]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649.

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 第9篇

医院职业危害一直以来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我国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情况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1],因此,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成为医院的难题之一。我国于2004年11月30日专门在上海召开了“国际护理管理学术会议”,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表示:“针刺伤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风险,我国有八成以上的护士曾经被针刺伤”。由于感染科的特殊性,感染科护士承担的职业危害可能性更大,因此,感染科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险越来越受到关注[2],笔者通过对我院感染科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对职业暴露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6月,我科共有12名临床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最少半年,最多10年。其中93%的人经历过针刺伤等职业暴露,51%经历过2次以上,95%回答都担心职业暴露会被感染相关疾病。

2 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

2.1 职业暴露的客观影响因素

2.1.1 临床易发生针刺伤的高危科室

主要包括感染科、急诊科、手术室、产科、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包括血液科、肿瘤科)等。调查结果显示,在感染科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针刺伤,在工作中,如不慎被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就有被感染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从而给护士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3],感染科接触的都是具有传染性疾病、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因此更是居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之首。

2.1.2 不可预知性

结果显示,95%的人认为暴露的情况不可以预料。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着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如护理对象不合作不能配合、意识不清的病人、操作中病人有意无意的躁动,这些情况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难以避免,都可能造成针刺伤,或被其他操作者无意刺伤。且发生的时间多在工作最繁忙、最疲倦、最困乏的时段。

2.1.3 护理人力配备不足

工作负荷重,身心疲惫,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比较,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由于医院床位在增多,担护理人员严重短缺,从而导致针刺伤职业暴露的概率大,受危害程度重。

2.1.4 防护用具配备不全

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还不能够充分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防护用品。如静脉抽血、输液等所用的一次性头皮针,出现针刺伤的概率较大,调查显示职业暴露中的63%被静脉抽血、输液所用的头皮针刺伤。当被针刺伤后,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而0.33%护士未做任何处理[4],因此,我们倡导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减少针刺伤的概率,同时呼吁能有有效防止医护职业暴露的好产品上市。

2.2 职业暴露的主观影响因素

2.2.1 不良情绪的影响

职业暴露的危险不因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长短而有所差异。来自多方面不良情绪对职业暴露的影响较大,其中来自病人的原因排第一位,其次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可见,病人的因素和不良情绪的影响,是职业暴露潜在危险的主要因素。62%的护理人员在一般操作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这从另一方面提示,带着不良情绪操作,即使在最简单的一般操作过程中,也会发生职业暴露。因此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教育中,既要灌输“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排除干扰专心投入的工作态度,更要重视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

2.2.2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由于护理专业教育的缺憾,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开设职业安全防护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5],加上护士少,工作量大,上岗后没有进行正规的职业防护培训、学习、教育等,因此,护士在进行抽血、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等基础操作时绝大部分没有戴手套,防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教育,更新知识,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工作中要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2.2.3 生理、心理的危害

护士身心的危害主要来源于高度及紧张状态下的精神压力,超负荷的体力消耗等,加上长期在高风险、传染性强的环境中工作,情绪受到极度压抑,护士三班轮流值班,生活无规律,睡眠障碍、代谢紊乱等,造成职业危害是难免的。

3 对策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中意外被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传染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因此,医院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积极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具,合理配置人力,减少护士因工作忙而引起的损伤。多关心护士,科学排班,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同时,护士也应人人树立自身职业防护意识,工作中要认真专心,不能一心二用,操作严格规范,不能马虎。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职业暴露不但存在于收治传染病人的病区,收治其他病人的科室同样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我院各科医护人员均应熟知标准预防的知识,认真操作。更希望能加大投入针刺伤等职业暴露防护的专项资金,尽可能全面实现普遍防护措施,使临床医护人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肖萍,安红梅.HIV孕产妇母婴阻断中职业暴露后思考及防护.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3):71-72.

[2]覃金爱,黄素芳,赵劲民,等.临床医生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3):179-191.

[3]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害因素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

[4]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0.

坚守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 第10篇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人的道德修炼,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立世的根本。现在, 中国步入市场经济, 更是要以信为本, 弘扬契约精神, 这样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 社会更加文明。

搞市场经济, 本来是件走向文明的事, 不过, 眼下我们却看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私欲的膨胀绑架了道德, 甚至冲破了道德底线。譬如, 日前天津卫视的一则新闻报道讲, 天津的一位女士给在武汉上学的女儿快递手机, 女儿打开邮包看到的却是一块砖头。按理说, 快递的邮包是在快递公司这个封闭环内转悠, 外人想伸手也够不着, 只能是快递公司某些人见利忘义, 监守自盗, 将顾客的手机据为己有。列位看官您瞧, 职业道德、契约精神, 岂不是已被某些人的私欲所吞噬, 而且这种事情在快递公司并不少见, 已多次见诸于媒体。出事后快递公司以赔付邮递费5倍的规定来应付顾客, 以内部调查为由拖延到猴年马月, 直到搞得你顾客没了脾气。

在物流业内, 这种丧尽道德的事情还有许多, 如卷款跑路的、私卖货主物品的、仓单质押诈骗的, 等等, 不胜枚举。

以上海钢贸金融诈骗案来说, 其为祸惨烈, 给业内造成强烈震荡。仅2013年上半年, 在上海各级法院开庭审理的针对钢贸商的金融借款等纠纷, 就超过600起。人们谈钢贸仓单质押变色, 纷纷唯恐避之不及, 致使这个本来充满前途的新事物衰败下来, 逐渐萎缩。

物流公司私卖货主物品的案件也是令人拍案惊奇。日前看到一则报道说, 德邦物流竟以自家规定为由, 私卖了货主托运的物品。

在西安做生意的王先生与德邦物流合作了十余年, 去年9月中旬他的一批价值3万多元的木雕工艺品从西安发给昆明的易先生, 可是这批货到了昆明便不见了踪影, 几次询问没有结果。去年12月初易先生再次询问这批货, 被告知这批货长时间没人取, 已经被卖了。见货追回无望, 王先生向发货点提出索赔, 这批货共13件木雕工艺品, 每个价值3000元。但发货点以王先生只买了2000元的保价为由, 拒绝了王先生的要求, 王先生反复与对方沟通, 甚至愿意只索赔原料价格总计17900元, 德邦物流也没答应, 这件事就这样一直拖了一年之久。

一面是货主找货而德邦物流昆明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称找不到这批货, 一面是德邦物流称有规定, 一般放在公司超过三个月的货就会按期货被处理。据王先生说, 这批工艺品的零售价格很高。为此, 他先后几次到昆明与当地网点联系打听, 但对方始终不愿透露货物售价, 也不告知货物去向。德邦物流也忒奇葩了, 有主的货都竟然敢当无主的货卖, 真是生财有道, 又开辟了一条发财之路哟!

大凡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商人亦是追求最大收益, 这些无可厚非, 但有一点必须遵守, 那就是坚守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

近些年来中国正在崛起富起来, 然而崛起的大国既是经济大国, 也应该是文明之国, 而文明之国的软实力在于国民的道德水准和在市场经济中弘扬契约精神。从上述所举的物流业内几个案例上看, 我们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契约精神, 很是令人汗颜, 与中国的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都相悖甚远。

其实, 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的底蕴在于国民道德素质, 在于国家法治程度。就现实而言, “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道德低下的现象产生了推波助澜的影响, 举国上下无论是哪行哪业恐怕都找不出一片净土了。物流业内的种种怪状, 可能还算不上什么, 与食品安全那些人神共愤的案件相比, 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教育

G718.5

为了解当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职 业技能教育的现状,我们项目组在2016年11月,对呼和浩特市大学城内5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所院校选取200人,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906份,有效回收率90.6%;此次调查涵盖面广、样本代表性典型、容量大,能够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通过数据分析,对当下高职类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分析如下: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括职业知识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 。通过调查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如下:

(一)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实践经验匮乏

首先,我们在整理调查数据和查阅文献时发现,86%的高职毕业生对本专业知识了解程度较高,但只有26%的高职毕业生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63%同学则表示对于本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动态不是很了解。这说明现在高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不仅在专业内部表现出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并且对于专业相关的最新资讯、政策的关注方面也表现得极为冷漠。

其次,缺乏实践经验,也是高职毕业生“难就业”的一个“瓶颈。”调查发现,近年来,由于高职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其他原因,学校在寻找实习单位时困难重重,使得高职学生的实习机会越来越少,而已有的专业实习又浅尝辄止,从而使“没有工作经验”成为高职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头号杀手”。

第三,关于行业必须的能力,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掌握比较好的职业技能排序分别是:专业设备使用技能、专业技术操作流程等;相对而言,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自身欠缺的能力分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任务管理能力。

(二)职场意识薄弱

通过我们项目组的问卷调查,当下高职生的服务意识、忠诚度、自主学习意识都不容乐观。

1.服务意识较差

问卷调查中发现,当前高职生职业素质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服务意识差。这与学校指导和家庭教育都有关系,现在的在校生普遍为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从小的教育中就缺乏“服务教育”的环节,又没有兄弟姐妹,很难遇到需要分享的机会,服务他人的意识淡漠不可避免。进入学校之后,专门的服务意识教育仍然停留在“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和“学生干部教育”的环节,调查显示,70%调查者的“服务”内涵有极强的交换意识和目的性。这样的意识形态,体现在未来的工作中凸显服务意识淡漠。

2.忠诚意识淡漠

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后三年内大多有几次跳槽的工作经历,对企业的“忠诚度”普遍较低。这一现象中至少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一就是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职业定位不准,职业志趣不明、就业心态不稳,加之对于挫折的耐受性较差,遇到困难首先想到逃避,于是社会担当、诚信也就跟着淡化;二是对于进入职场的必备条件准备不足充分,部分高职生对就业单位的企业发展空间、薪酬等期望较高,而自身能力却相对不足,缺乏基本的合作和敬业工作能力,表现出极差的忠诚意识。

3.自主学习意识不高

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高职学生在校长期依赖于学校计划安排,自主学习的整体水平不高,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不浓,许多高职生已经不是单纯的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而是對学习感到厌倦和消极。而这样的学生未来既缺乏对企业发展、自身优势和工作的微观研究,又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把握。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分析

职业技能是指在职业环境中用以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各种能力,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通过调查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现状如下:

一是教育理念方面。高职院校缺乏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没有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全过程,未能建立起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其根源在于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打破狭隘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开展岗位职业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二是课程教学方面。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仍以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缺乏体现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内容,特别是缺少职业文化的熏陶教育,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之,实践实训场地也缺少职业素养教育的氛围,缺乏职场应有的素质教育,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三是教学师资方面。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而高职院校符合这种专业化要求的教师极少,从事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一般都是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职场经验、人生阅历有限,缺乏实践性指导经验和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背景。

四是培养机制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校企互动、实训教学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培养机制。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管理风格、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内容涉及较少,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内涵,未能构建起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虽然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过分强调就业导向下的专业技能,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的养成、引导和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这应引起高职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袁艳红.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4)

[2]施皓.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究——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5(1).

[3]窦苏明.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

作者简介: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第12篇

一、深刻认识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的重要意义

1.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是历代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道德要求,是充盈教师精神家园的活水之源,也充分体现着历代知识分子对清风正气的良性追求。在古代,律己修身,行端守正,是知识分子引以为荣的道德责任自觉,也是一项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此正衣冠,谨言行,养身心。俗话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场所,高校教师作为人才成长的奠基人,对人才的立德树品极为关键。所以,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教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在提升自身职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树立道德标杆,引导学生向上向善,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2.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是高校教师不懈的价值追求。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是高校教师为师从教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引领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载体和首要途径。俭以养德,技以养教,精心育人,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理念,得到广大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高校教师要把“育人”挺在“教书”前头,修好自心,育好他人,永做为师师表的道德模范、高尚师德的教师表率,以身教胜于言教,让良好的纯朴之风扑面而来,让浩然正气升腾回荡。

3.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是高校教师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年。所以,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有以德育人的精神品质。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有些教师面对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知识转化周期日益缩短的实际情况,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持续学习等创造性意识不足,其综合素质离师德的标准和规范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高校教师要从自身做起,点滴做起,做到谨言慎行,表里如一,特别是从学习到思考,从心灵到外表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体现出应有的道德素养和技能水平。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的挑战

1. 思想的多元化,给教师的自我价值追求带来深刻影响。

面对信息技术时代,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有的宗旨观念淡薄,要待遇的多,讲奉献的少,遇到困难就躲,见到好处就来,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有的遵规守纪意识不强,精神不振作,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有的仅仅满足于课堂内短短的几十分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跟踪解答。个别教师对教学任务不求更好,只求尚好,推推动动,不推不动,拖后腿,磨洋工现象突出。

2. 奢侈享乐之风的滋长,使一部分高校教师淡忘了传统的优良从教好作风。

有些教师能不讲的课绝对不讲,该讲的课尽量少讲,上课晚来,下课即走,与学生互动不够。有的备课不充分,凭经验教学,讲到哪里算哪里,大有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劲头。有的遇问题扯皮,逢事推诿,缺乏担当,恐怕自己受连累或遭牵连。有的里唆,不能突出授课重点,成效不明显。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空虚,精神萎靡;二是挥霍公款,吃喝玩乐;三是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四是违反规定,滥发津贴补贴;五是骄奢淫逸,腐化堕落。

3.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主要表现在: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无论是心理还是技能上还远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与学生沟通较少,除了上课间的互动交流,平常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的沟通并不多,对学生的一些新观点、新问题,了解不够,不能及时的参与交流,进行引导、斧正,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气和活力,往往教者侃侃而谈,学者昏昏欲睡,教与学之间始终不合拍,有时甚至出现观点冲突现象,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中,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教者与学者不欢而“散”。又如,有的教师懒于学习,对社会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学生接触的信息又很广泛,学习的渠道也多,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无法找到准确的答案,久而久之,教师的学术权威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所影响。同时,有的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创新力度不够,存在被动应付现象。长此以往,势必导致“随大流”“降格以求”“工作需要”等不良现象,从而出现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符合、与社会期待不适应的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

1. 受时代消极因素影响。

“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使信息鱼目混杂、泥沙俱下,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充斥其中,使一些教师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缺乏团队集体意识,一切向钱看,凡事唯恐自己吃亏受损失。

2. 高校教学评价管理机制滞后。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把目光集中在扩招、扩建上,在教师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建设上重视不够,往往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业务提升、轻德育修炼的现象。特别是一些针对教师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往往以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来代替,使得一些教师呈现职业道德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评价利己化趋向。

3. 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存在偏差。

目前高校教师中,年龄大些的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凭经验、“满堂灌”现象较为普遍,对网络语言不熟悉,与学生沟通受局限,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其思想动向。青年教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虽然较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既缺乏教学经验,又带有自我功利性,无益于更好的立德树人。

四、“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的对策和建议

1. 做好“互联网+组织保障”文章,筑牢精神堡垒,开拓职业道德修养新境界。

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领导班子是团队的灵魂,是把方向、定决策的主心骨,班长是班子的领头人,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是领导班子特别是一班之长的首要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正确处理班子建设的四大问题:政治方向问题、班子团结问题、科学决策问题和表率作用问题,切实履行“出主意、用骨干、抓落实”的工作职责,理清思路,带出正气,力争使教师队伍多出骨干,快出骨干;作为班子成员,要辅助班长、当好参谋、落实决策、抓好工作、严管队伍、不出问题。坚持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工作精神,紧扣中心任务,在推进工作中,要“真重视、亲自抓、敢负责、做表率”,切实做到“五个带头”:带头学习,提质提素,不断提高自身在党性修养、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带头落实,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带头做,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首先要严以律己;带头实干,重在“实”,贵在“干”,树立求真务实的权威,树立立说立行的权威,实践中出真知,工作中增才干;带头服务,服务好教学,服务好学生,服务好发展;带头廉洁,确保在廉洁自律上不出问题。

2. 推行“互联网+系统再造”,优化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所谓评价系统,就是要对教学行为、成效和个人业绩进行科学评价,奖正罚负,赏勤罚懒的机制和体系。评价系统再造的关键是要依法治校,实行严格的追责、问责制度,建立新型的、系统的管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对于客观工作失误、主观工作错误(含能力不足)、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等行为要根据责任终身制的原则,问责到底,对于给高校形象造成严重损害的教师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评价系统再造说到底首先在激发教职工教学积极性、保障教职工个人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高校整体利益的维护。要坚决反对“唯利是图”、斤斤计较、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和行为,大力弘扬团队意识、奉献精神,要培养教师树立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而工作的“大格局”,把高校打造成干事创业的平台、展示个人才华、体现个人价值的平台。

3. 推行“互联网+学习”,提升师德建设新水平。

要以素质提升为中心,把学习作为政治追求、终身任务和工作方法,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树立“教育培训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在把握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学习信息社会的网络话语体系,拓展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增进了解,达成学术共识。同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学校公益活动等,把书本上的所教所学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历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资源,顺应信息社会发展新常态,通过案例教学、互动教学、远程教学等方式,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教师的专业成长,事关高校师德建设的推进,也事关学生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培育和提升,只有高校上下、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综合施策,高校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大有作为,取得新突破、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泓,尹贵斌,蔡丽华.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4).

[2]罗璇.浅议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J].群文天地,2013,(12).

[3]李晶,范玉陶,鲍晓宁.浅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J].山海经:故事版,2015,(5).

上一篇:创设多种情境下一篇:踝关节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