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态课堂之美

2024-07-29

语文生态课堂之美(精选12篇)

语文生态课堂之美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差异之美,分层教学

一、前言

新课标提出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差异,关注个性,无疑给小学英语教师指出了一条明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让差异成为课堂上一道“美”的风景。笔者所在学校面临了这样的问题,根据“插班生多,基础差,差异大”的情况,学校教研组将“以学定教,分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 让每个人都有收获。

二、学生分层让每一个分层活动都有意义

教师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明确每个孩子的已知和未知,知道每个学生的内需课堂操练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每小组有优生一名帮扶后进生,其余两名中等生互帮互助,形成AD帮扶、BC互助的局面,这样的分组形式可以让互帮互助工作的落实于每一个学习活动之中,形成了融洽的学习气氛

三、目标分层让每一位学生都够一够吃得饱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目标分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好的丰收,就不会存在因为目标太高,个别学生“吃不到”,也不会因为目标定位太低,个别同学“吃不饱”,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获得成功的信心。教师应相对划分出三个层次的目标,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服务。

四、教学分层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课堂学习

1 . 预习分层:认识差异,关注差异之美。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设计导学单或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孩子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而在设计课前学习的任务重,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的孩子,设计各项不同难度的任务,并给予一到三星的评价,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任务进行学习,并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可以挑战自我,挑战更高层次的任务,养成热爱动脑,热爱挑战困难的习惯,体会成功的喜悦。

2.操练分层:顺应差异,展现差异之美。在操练中设计不同档次的操练,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选择练习。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小学英语口语的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是非常必要的,应该提供给每一层次学生活动的机会,特别是应多给潜能生活动的机会。

3.活动分层:挖掘差异,发挥差异之美。课堂教学活动应以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在实践中笔者有意将A、B、C三类学生安排在一起,使小组具有异质性,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活动中各司其职,主动参与教学, 都能得到实践的机会。比如在课文的朗读表演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朗读形式,可以是小组内齐读,也可以是一人读一句话,或者小组内共同表演等。这样的活动方式,A类学生可以帮助和带动C类学生共同朗读课文,让每一个C类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避免了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让C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重拾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唯有智慧挖掘个性美,巧妙利用差异美,才会收货欣欣向荣的局面。

4.任务分层:挑战自我。教师设计的任务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五、评价分层让每一位学生都收获成功享受快乐

通过评价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再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他们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达到教与学的双丰收。

六、小结

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第2篇

首先我想从我看到的一则故事说起:一位哲人把一个小孩、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位数学家同时请到一个密封的、黑暗的房间里。哲人吩咐他们:“请你们用最廉价又最能使自己快乐的方法,尽快把这房间装满东西。”物理学家马上伏在桌上开始画这个房间的结构图,然后埋头分析这个季节哪是光照最佳的方位,在哪堵墙哪个位置开扇窗最合适。草图画了一大堆,绞尽脑汁的物理学家还是不能确定在哪堵墙上开窗,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而数学家连忙找来了卷尺丈量墙的长度与高度,之后伏案计算这间房间的面积,又在苦苦思索能用什么最廉价的东西恰到好处的把房间迅速填满。只有那个孩子不慌不忙,他找来一根蜡烛,从口袋中掏出火柴点亮它——昏暗的房间一下子明亮了。在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还在皱眉设计种种方案的时候,小孩已经在屋里围着摇曳的烛光幸福得跳舞唱歌了。

多么睿智的孩子,他用了最简单、最廉价的方法,然而这简单的方法带来的却是不简单——烛光摇曳、满屋生辉、温馨浪漫,让人感到快乐无比,这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不正是在追求这样的效果吗?用实实在在的方法,使学生有真实的收获;用简约的方式,使我们的课堂丰满有效!所以下面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就是——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一、何为“简约”? 哲语分享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郑板桥(郑板桥画竹画了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到后来,他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画竹就要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么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这种“减法思维”体现的是:由简约带来真实和高效)

什么是简约?重点突出为简,厚积薄发为约。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和文本之间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充满智慧的对话,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简约的结构,深入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才是简约课堂,这种“简约”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我认为:

1、简约是一种理念,使教学过程清清爽爽。把简单的课上得很复杂是一种技巧,把复杂的课上得很简单是一种智慧。简约的目的最终是高效。

2、简约是一种深度,使语文课堂充满张力。简约的教学设计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阅读,这是让学生能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前提。

3、简约是一种底气,使语文学习扎扎实实。做到“教学环节简洁;文字训练扎实;教学形式朴实”,这就需要充分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感悟中展示学生的灵性;联系生活,在感悟体验中展示学生的灵性;走进对话,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展示学生的灵性。

4、简约是一种境界,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5个“说”来表现:一是课文说什么,二是课文怎么说,三是课文为什么这样说,四是我想对课文说什么,五是大家想对课文说什么。把握语文的实质,才能提高语文的实效。

简单地说,语文课堂的简约,就是目标小一点,过程实一点,方法纯一点,以自然、朴实的教学去追求高效、灵动、和谐的课堂。

二、为何“简约”?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有了很多的变化:师生对话、合作交流、书声朗朗、情意浓浓„„很多老师蓦然发现:语文教学应该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注与提升。于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每节语文课都追求的目标。老师们甚至希望,一节课就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以致于有人说如今的教育常常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我们的小学语文就是折腾得最最严重的一门学科。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阅读教学:“把课文都讲‘胖’了,教‘肿’了”。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内容太多、太杂,有的老师驾驭不了,另外又怕漏教了却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却迷迷糊糊,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

近几年听了许多的语文课,对以上问题有了一点深入的体会。课上很多年轻教师精神抖擞、表情丰富,加上精致的课件、准备充足的教具、活泼多样的方式,都非常吸引我们听课者的眼球。但35分钟的热热闹闹之后,走出课堂,想回忆起什么,却只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一节课结束,学生似乎学会了许多,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真正学会,甚至可能连课文都没读正确、读流利。以下例举几个片段:

片断一:《低年级识字教学》

教师让学生从“苹果树”上摘下带有学生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共十个字,大部分学生抢不到,学生贴不到,教师按自己的板书设计贴好,然后让学生齐读生字。学生“抢摘”后,仅仅和同学们一起齐读了一遍,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纯属无效劳动,因为参与活动的孩子不过是随意“抢摘”而已,匆匆忙忙之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的时间?

片断二:四年级上册第18课《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了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片断三: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

一位教师在执教《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读课文识字。第二步,多媒体播放春天自然风光的录像。第三步,进行自主学习,喜欢诵读的同学练习诵读课文,老师提供配乐曲子;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可编舞蹈表现春天,还可选择歌唱春天的歌等等。第四步,组织交流展示。第五步,读古诗《春晓》第六步,合唱《小燕子》整节课学生又唱又跳,台上台下蹿动。

整节课虚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样多,把语文课变成了联欢会。从以上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学科渗透”为名的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占用了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时间;有时远离文本,让学生随意发挥,不着边际的议论和大量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个人阅读实践,取消了教师的板书和范读,甚至必要的讲解。凡此种种现象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在课堂上,语文学科虽然也重视“综合”,但这种“综合”不是抽象的综合,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不能因为要“综合”而异化了本体,甚至消融了本体。语文课上的主要活动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察、思维、想象活动、情感活动等等。“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

针对“把课文教肿了”;针对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崔峦先生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的确需要“瘦身”,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突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一种“简约之美”。我们说教学首先要突出教材重点、敢于取舍。正因有了侧重点,教学就应该变得“简单”和“专一”,简约而自然,这才是是语文课堂的本色。简约自然,其实就是真实,这种看似简约的课堂并不简单。它要求课堂不要硬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堂教学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让教学方法太花哨,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

三、如何简约?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又丰富呢?

(一)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简明,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船,那么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它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1、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确定目标时,我们一定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力求简明适当。简明是指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内,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适当是指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如,景美情深的课文以赏读积累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以熟读、复述、内化语言为主;写法上有特点的课文以领悟迁移写法为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有用的、实际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作为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课标明确规定的年段目标,要对自己任教的年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越位,也不能不到位。

如低年级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朗读和词语的积累。阅读教学要追求情趣、扎实和规范。还要做到读写姿势正确,写好铅笔字,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认真完成作业,学会查字典;中年级要加强朗读,练习默读,要加强段的教学,并逐步向篇过渡。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学会预习复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形态则追求自主、智慧和发展,要从精读中领悟学法。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要学会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能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在实践中用语文。

二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们要以此为依据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

例如:高金莲老师在这次的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中执教了《微笑着承受一切》,她老师根据四年级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以及学习基础,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承受、失声痛苦、剧痛、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等词语。

2、学习从“课题入手,抓课文重点”的方法,理解句子“我绝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的含义。

3、感悟主人公以微笑面对一切的自信、乐观、坚强以及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以上目标中,老师抓住桑兰的“坚强”这条主线,由“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这一显现桑兰坚定和自信的语句为射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围绕此句进行品读、理解和感悟,在理解词句、掌握方法的同时达成本文的情感目标——感悟主人公以微笑面对一切的自信、乐观、坚强以及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

正是因为我们在三维整合上下了功夫,语文就变得简单了。2、突出语文能力。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要体现目标的三个维度,更要突出语文能力。我曾看到一位老师执教《赵州桥》一课时,制作了大量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并没有多少提升。

(二)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关键。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要做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1、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我们备课时,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确定了简明的教学目标,接下来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地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悟、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在教学中,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为三维目标的达成服务,但同时又不能刻意追求,放大我们所要强调的那个维度。据说雕塑家罗丹雕塑了一座人像,让学生们提意见。一个学生说:“这手像极了,我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罗丹听后,毫不犹豫地抡起斧子砍去了这双“完美”的手。因为在罗丹看来,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部分是比整体更为重要的。如果这双手太突出了,有了自己的生命,便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我想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刻意放大这个维度,设计了很多内容来达成这个目标,那势必会忽略另外的维度。你强调的那个维度强调得过了头,语文就会走向“异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就不能得到和谐统一。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我们在沙滩上用双手捧起沙子的时候,手里的沙子满满的,却几乎不会漏下来,但是当我们用力一点,把沙子握得紧一点时,沙子却从指缝漏下来,直到漏得精光。我这样说的意思就是,要想得到的多,就要顺乎自然;若是操之过急,刻意追求,反而可能得不到。很多事情是这样,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如南翔小学宗晶老师执教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真正做到了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简约而适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到后来却什么都没有了?”导入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们乱砍滥伐的错误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宗老师选择了描述小村庄变化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现人们随意砍伐的行为,有感有悟,情理交融。这些重点语句的反复品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

2、精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约”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依据什么来确定每课教什么呢?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已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一位特级教师在一次公开课后曾经说:“我备这堂课直接的时间只有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一堂课。”

我们应立足文本,学会精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扎实、紧扣读写。何为基础训练?就是立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语言文字基本技能训练和着眼于听、说、读、写、观、习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但是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点很多,如果我们逐一讲解、训练,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满堂问”“满堂练”“满堂讲”,不仅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也讲不透、讲不完,因此,教师应善于“精选”、“精讲”。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一座铜像》一课,有许多字词,教师可以重点教“急中生智”,让学生说说“急中生智”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了解急在何处?智在哪里?抓住这个全文的关键词“急中生智”,联系上下文涵盖全文,问得集中干练,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干净利落。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思考,除了用小便浇,还有其它办法吗?结果都不行,只有小便浇是最佳办法,突出了小于连的机智。于是小于连既可爱又聪明,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形象便树立了起来。本单元又是重点理解词义,又达到了词语理解的训练要求。

3、正确处理课文与补充材料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补充课外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反之,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增加教学负担。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现象,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

(三)设计简化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简化”,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教学环节的“简约化”,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等基础上的“简约化”的设计,要求我们力砍细密的、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品味,去感悟,去思考,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1、教学过程要简化。简洁的过程设计往往充满着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整合的问题覆盖面一定要大,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熟读迁移,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

我们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无论教哪个年级的阅读课,无论是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和师生交流。一般来说,刚刚学习一篇新课文,要安排自学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问题之前,也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自读自悟和“交头接耳”的时间。

2、课堂教学的组织要简化。语文教学的训练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思维的训练,一个是语言的训练。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尽量为这两个训练目标服务。要通过你的创设情境,你的课堂设计,使学生有思想的碰撞,有情感的体悟,有美感的激发,有想要表现的欲望。通过这些,有效地实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目标。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狗杜克》一课时,组织了以下课堂教学:1.默写四组词语,然后听老师讲“小狗杜克”的故事,并借助默写的词语归纳故事内容。2.完整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安然无恙”的意思,讨论:小狗杜克是怎样使玛丽的孩子安然无恙的?由此感悟到小狗的勇敢及忠心。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再就当时情境写台词:玛丽和周围的人面对尼科安然无恙、杜克留着鲜血的情景,会说些什么,三位同学表演,其他导演。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表演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四)选用简便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简便”,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润滑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儿童的世界是自由的,天真的,他们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是简便的方法和简明的教学思路。所以,我们选择教学方法应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哪钟方法简便、有效,利于学生亲密接触文本,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就采用哪种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的《大竖琴》一课时,录制了各种车辆的马达和喇叭声,使孩子在看竖琴图和大桥图,以及听竖琴美妙琴声的基础上使想象思维达到了跨越,在听听、看看、想想中,学生仿佛置身于繁忙的大桥上,切实感受叔叔阿姨们在为上海的建设而忙碌,我们的上海在不断前进!从而理解了大桥弹的“乐曲 ”就是:我的家乡——上海在前进。

1、突出基本教学手段。

自从“电”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教学手段虽多,但总有上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是什么?拿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最基本、最简便、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写。

实实在在读书。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上《给予树》,在让学生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就急于问学生“你认为课文中有哪些给予?”学生因为对课文不熟,任凭教师怎么启发,也只能发现“金吉娅对陌生小女孩的给予。”却怎么也猜不出老师想要的“妈妈给予孩子们。兄弟姐妹相互给予”。而为了让学生说出这两种“给予”,一节课上,这位教师带着学生一会思考,一会交流,一会看书,一会反馈,绕来绕去,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结果学生还是不能说到点子上,最后教者只好自己说出答案。这个例子告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或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让“言”与“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记得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要学生读出某种语气没有错,但不能为读而读。有的教师要求“请带着悲伤的感情读”、“请带着高兴的语气读”,可是学生朗读时所带着的感情并不是真正从内心生发出的情感;我们也常说“这里要读得快一些”、“那里要读得慢一些”、字要读得重一些”,要知道,朗读不仅仅是以速度和重音表现出来的技巧,更应当是学生对文字感觉的声音表现。我们应当着力去做的,是帮助学生体会文字里的感情。如有一个执教《掌声》一课的老师抓住了出现在课文两个地方的“一摇一晃”:“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两个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摇一晃”中英子不同的感受,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样的处理就非常好。

快快乐乐写话。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学生在读中丰富了语言,获得了写的技巧,培养了思维能力、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写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时我们就要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尽可能把老师的教学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写话时间,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我们的巡视指导,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训练效果。

2、创设语言情境。

我在执教四年级《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为动物拍照”这样一个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品读、交流,方法很简单,但效果却出奇的好:

上课伊始,在指导学生将课文读顺之后,我在课题“游天然动物园”之后加了个破折号,要求学生用课文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受。“乐趣无穷”,这是明显的。我要求学生接着把作者最后的这段浏览感受读一读:“‘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然后我对大家说:“咱们也来一次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快乐之旅怎么样?”下面“想”声一片。“关于旅游,有这样一段形象的描述,(故意顿了一会儿)希望这说的不是你。怎么说的呢?”几个关子一卖,学生一个个伸直了脖子,生怕够不着这顿大餐。“什么是旅游呢?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问他其中的乐趣,回答三个字:不知道。’”学生一听,都乐得笑了。我接着说:“旅游应当是欣赏,应当是把身心交给山水自然,而不是赶着照一张张‘到此一游’的人头照。”学生会意点头,我又说,“但如果是把握精彩瞬间,能够很有艺术地拍照,那就另当别论了。今天的快乐之旅,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文字去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神游一番,交给大家一个任务,为动物拍照!”学生们先是惊讶,接着一个个兴奋不已。“一个有情趣的人读课文,一定能将文字读活,发现一个个有情趣的瞬间,并随时按动快门,留下那记忆里的精彩。(补一句)——而不是回家问他什么也不知道。”学生又笑,并开始有兴致地投入到课文中去,读着,想象着,圈画着,并做下“拍照”的标记。

五六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了,我让学生将自己要拍的画面与同桌交流。学生其实就是在向同学读着课文中描写动物的语言。学生对课文还不太熟悉,此时让学生把课文读起来就是我的目的。

“这些动物有意思吗?头脑中为它们拍下照片了吗?闭上眼睛,看看这些动物的模样是不是就在你的跟前?嗯„„长颈鹿„„细长的脖子,斑驳的花纹,静静地,在树阴下亭亭玉立„„”显然我的引导给了同学们示范,他们也一个个在下面轻言描述起心中的相片来:“基马猴„„顽皮„„从来就没有安稳的时候,一会儿还在树上,一会儿已经蹦到长颈鹿的背上了。对,就拍在长颈鹿背上啃野果这一张,还朝我们挤眉弄眼呢,简直就是在气我们:你们有野果吃吗?”„„这时候学生的描述已经超越了课本的束缚,这是在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在为学生的表现暗喜的同时,我决定把战线往前推进,将成果扩大:“同学们,一个摄影家为了让别人明白自己的作品内涵,往往会给作品起一个标题。比如老师就想给庞然大物河马来一张,你看它懒洋洋地刚出水面,突然发现了我们,于是愤怒地张开大嘴,对天怒吼„„我给这一张起名——气吞山河!”学生一个个鼓起掌来,接着不用我提醒,一个个便投入到发挥他们天才想象力的游戏学习去了。„„

不一会儿课堂就热闹起来了:

“我拍大象。它正悠闲地横过马路,扇着大耳朵,并用它那可怕的鼻子随意地将一棵小树齐根打断。我的标题是——横行霸道’。课文中不是讲,看见大象,导游阿里立即让我们们停车了吗?大象发起脾气可不得了了,这是‘横行霸道’。”

“我也拍大象这一刻,我的标题是‘别抢,看这’。小树断了,你的车想翻吗?呵呵„„”

“我拍狮子,„„‘温馨时分’„„”

“我拍打滚、玩闹的小狮子,‘天真’„„”

“ 我拍大象过河,被河马咬掉尾巴,标题是‘你也有这一遭’。”

„„

这节课中,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有情趣的设计,出其不意地在学生的“痒痒处”挠一把,使学生始终处在旅游拍照的积极情绪中,他们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实实在在地发展了语言。我想这就是简便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意外效果。

(五)运用简洁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简洁”,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基石。如今很多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令人感到迷惘甚至担心。比如:“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领新标异二月花,你的发言有了诗意。”“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你的答案。”猛然一看,这些评价语言非常富有诗意,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却弄不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用最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知互动、简约高效。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

1、调动学习兴趣。一年级上册34《天上一群小白羊》一课,以为老师是这样引入的:绿油油的大草原上,奔跑着一群小白羊,真美啊!奔着、跑着,它们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为什么?赶快读读课文《天上一群小白羊》吧。这段话顺应浪漫的虚写手法问出新颖奇特的问题:小白羊飞到天上去了。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迫切希望读这首儿歌的心理,学习有了动力。

2、渗透学习方法。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悉尼歌剧院那美丽独特的外形真是令人沉醉,你能找到文中那生动形象的描述吗?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三年级上册《悉尼歌剧院》

寥寥数语既提出了学习要求,又给予学生美的享受与智的启迪,这正是简洁的语言所呈现的简约之美。

3、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置身文本的情境,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获得体验。如:

“小乌鸦叼着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的情景感动了我们,谁能用朗读把小乌鸦的懂事和孝顺表现出来?”——一年级上册《小乌鸦爱妈妈》

4、激发表现欲望。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最欣赏你读的那一句句子“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因为你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了小青蛙快乐歌唱的情景中,谢谢你!——一位教师执教《荷叶圆圆》时所说。

5、沟通师生心灵。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如:

一位老师请一名学生把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晏子使楚》,学生把“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这时老师说:“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

这位老师的寥寥数语话既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又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还幽默地把写字大小不匀这种偶然现象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机智地渗透、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充分表现出了老师的智慧。

(六)制作简单的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调味品”。大多数语文课堂,还是使用常规媒体来教学,有时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照样能使课堂成功、出彩。有的内容教学时并不一定要追求课堂教学媒体的多样,侧重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感悟可能更加适合,如果设计过于繁琐的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所以我们对多媒体教学应采取理性的态度,应“合为时用”。

所以,简约的设计,恰恰蕴含着智慧,昭示着深刻和经典。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就制作了简单的课件:一段配乐录音,一张月亮星星的画面。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播放配乐录音,美妙的音乐、动听的声音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神情专注、投入。之后,我又出示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去想想自己坐在月亮上欣赏夜空美景的情景,然后再去朗读课文,达到感情的自然流露。尽管媒体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简约的最终目的是“求倍”——求得学生习得知识的倍增,求得教师专业成长的倍增,求得教育教学质量的倍增。简约的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需要有深厚的底蕴来支撑。语文教学也只有简约、沉静下来,我们才能够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所谓“大道至简”,应该就是这种境界。

语文课堂的和谐之美 第3篇

一、简约不简单

《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中一详一略两个事例紧紧扣住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人格魅力。尤其是第一个事例,林肯的三段演讲,其中内涵的深刻,不同的读者都会有不一样的解答,同时三段演讲词前前后后还暗含着参议员们态度的变化这条暗线。似乎很多处都可以大做文章,教学时很难取舍。执教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删繁就简,将切入点定位在林肯的演讲词,“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从人物语言入手,指导学生感悟人物品质。而在具体的处理上,并不简单处理。如教学第一段演讲词时,抓住“忠告”和三个“永远”这些词眼,引导学生反复涵咏人物语言,用类似于诗歌复沓的艺术形式,指导学生“揉读”文本,“增加文本的内蕴,让文本蕴含的情感不断推进、不断升华。一遍遍的复沓,一遍遍叩击文本,一步步逼近文本的情感深处。”

第二个“不简单”,还在于这堂课的字词教学,不见斧凿却入木三分。如教学“忠告”一次,一个词的理解就涉及到多种方法,既让学生理解了词典中的本意,又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了所谓“忠告”的潜台词、参议员此番“忠告”的神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忠告”一词力透纸背的份量,感悟到林肯的宽容与大度。又如教学“辱”字,先用角色转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林肯受到羞辱时的感受,再话语一转,“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作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林肯,只是将这份羞辱一寸一寸地压在心底”,指导学生板书“辱”字,一连串情境的创设,不仅指导学生如何记住“辱”字的字形,更以“辱”字,架起了学生和文本主人公——林肯,情感共鸣的桥梁,让人物的冷静与智慧凸显在学生心中。

二、质朴中流露出和谐之美

第一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本的人文内涵没有被情感的渲染所架空,而是依托在语言文字的反复咀嚼之上的,将“读”的训练贯穿始终,既关注人文情感的熏陶,也融合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彼此依托,相互深化,让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

第二是“课文意境”和“课堂情境”的和谐。

这篇课文语言质朴,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是对林肯人格魅力的钦佩。从导入到初读,再到精读感悟,执教老师没有使用花哨的课件,图片也只有精心选择的一两张,仅在要紧处配有音乐以渲染情境,所营造的课堂氛围暗合了文本意境,达到了统一和谐。

第三是师生关系的和谐。

听完这堂课,我们不难看出,执教老师使用了“教以学法,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一开始的课前交谈,赵老师讲到“观言行而知人性”,教给学生揣摩人物言行的方式来感悟人物品质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辞进行研读感悟,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从而深入体会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受到思想的启迪。在具体指导过程中,不平均用力,指导第一部分演讲词,授以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第二第三部分的演讲词,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体验。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的教法、生的学法和谐统一。

第四是课内与课外的和谐。

执教老师在这一课教学时,不仅在课前课后鼓励学生多渠道查找各方面的资料,在课堂教学时,相机渗透相关的课外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课堂上的学法指导也为课外自主阅读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从而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相辅相成。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执教教师对课堂生成捕捉不够,教学评价语言不够丰富等等。“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上下求索”吧!

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第4篇

先说扎实。所谓扎实, 首先是指扎实定位, 对文本、对自己、对学生的定位要准。兵法云:“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只有很好地解读了文本, 并掌握了所教班级的学情, 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 上好一堂简约却高效的课。如果定位不准确, 对文本、学情都研究错误, 于师, 于生, 都是在浪费时间, 浪费生命。

扎实也应体现在训练手段的扎实有效, 如在赏析景物之美时, 放羊式地圈点批注, 可能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因不知如何操作而无所适从。这时,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范例, 而我们的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在学习朱自清《绿》一文时, 我们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像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 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 从各个角度, 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的绿, 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教师用幻灯出示圈点的记号和批注赏析的文字, 之后, 让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赏读宗璞的《杭州西湖的绿》, 也就得心应手了。所以说扎实的语文课堂方法应该要知道到位, 该示范还是要示范, 该训练还是要训练。

再说朴实, 朴实容易让人想到老实巴交, 但朴实也自有其力量, 我认为朴实是一种理念, 一种深度, 更是一种底气。课堂的朴实就是自然连贯, 不哗众取宠。可是近几年的公开课, 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课件很精致, 方式很活泼多样, 小组讨论很热列, 但45分钟的热闹之后, 走出课堂, 想回忆起什么, 却只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一节课结束, 学生的思维有没有真正活跃起来呢?答案是否定的。“本色语文”的倡导者黄厚江老师一向反对现代媒体过多进入语文课堂。他执教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堂课用到的教具就是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课堂上教学环节简洁, 文字训练扎实, 教学形式朴实, 充分引导学生朗读, 在朗读、体验、感悟中激发、展示学生的灵性。许多年之后, 我才渐渐品出其中的浓烈的语文味道, 那就是朴实的力量啊!

语文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潜心于课文, 以一颗虔诚的心、学习的心去对待每一篇课文, 而不是首先去考虑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如何去营造课堂氛围。只重视表面的热闹, 而忽略语文味的课堂势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当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进入一种朴实的境界, 那本身就是感动学生的态度与力量。

说到真实, 我不能不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时不时地被装成奇形怪状。首先是编者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有时并不能真实代表学生的兴趣和价值取向, 仍然观念陈旧;其次,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任意曲解和媚俗的倾向, 对学生在主题的理解上总是这个很好、那个也不错。如此, 编者、文本、教师、学生组成一个“转口传话”的游戏圈, 与作品主题的初衷渐行渐远。第三, 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真实的情感流露。语言文字是情感的外壳, 失去了情感, 谈什么文字,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真实, 不仅在课文中, 也在语文教师的性格中, 语文教师应有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的人文素质, 对外界事物应敏感多情, 应把生活进行自己的融化, 细细咀嚼, 再与学生交流, 让学生不仅感到教育的魅力, 更进而去感受文本的魅力。可是现今的语文课堂又是怎样的呢?教师总是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 总是教师一人在前面很投入, 而下面的学生却兴趣全无。这样的语文课在我看来已经失去了情感的真实, 仅是纯粹的语文教学技巧的操作。试想:那样的课堂是多么乏味, 那样的语文教师是多么的可悲啊!如果语文课都能像“五重教学”的提出者于永正老师强调的那样“就是读读写写, 写写读读”, 那我们的语文课就真实了, 孩子的学习也就轻松了, 所以说语文的课堂可以失去表面的华彩, 但不能失去真实的灵魂。

语文生态课堂之美 第5篇

让语文课堂绽放简约之美

“简约,不简单。”这看似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却恰恰是“简约”的生动注解。语文老师要怎样使用恰当的教学环节,来施教丰富的教学内容,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欣然接纳,以期真正实现多元的教学目标?“简约教学”的理念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我想,如果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追求简约的教学过程,一定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丑小鸭》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它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改编而成的。依据“简约”的教学理念,我这样思考并实践了本课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简洁明了

在教学《丑小鸭》之前,我多方面研读教材,从原著到各位专家的解读,都一一细细品过。窦桂梅老师认为,原著是那样的鲜活,应该让孩子直接读原著,在她与孩子们酣畅淋漓的解读中,读出的是“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她的课堂让我们折服,然而,我的课堂却无法模仿。她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孩子,而我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那么多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他们幼嫩的心灵还读不懂人世间复杂的情感。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改编后的文本所呈现的情节,我删繁就简,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能仿照课文,用“丑小鸭来到(),()他。”想象说话。2.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受丑小鸭成长中的苦难和变成天鹅时的幸福。通过课文学习懂得,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遭受怎样多的磨难,都不能泯灭心中的希望。

二、文本内容精选妙用

语文教材中,文本的内容总是丰富多彩,文本信息的丰富与课堂时间的有限是一对矛盾。如何精选文本内容,做到重点突破,详略得当,也是这一节课我认真思考的问题。许卫兵老师认为,数学课的选材要有典型性和扩张力。我觉得,这也同样适用于语文课。《丑小鸭》的三到七段描述了五个场景,每个场景都表现出丑小鸭不同的遭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段解读,还是抓住重点着重解读呢?经过仔细考虑,我着重选取三处,一处是丑小鸭出生后在家和在树林遭到的悲惨待遇。一处是丑小鸭在芦苇丛中,惊羡天鹅的美丽。一处是丑小鸭惊喜地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天鹅。这三处场景,都分别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了小鸭不同的内心世界。选取它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才能更好地走进小鸭的内心,倾听小鸭的心声。

三、课堂主线清晰凸显

所谓“主线”,也就是教学的重点和主干脉络,它是课堂教学的“魂”,是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根基。《丑小鸭》这篇课文藏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小鸭从出生到成长,最后蜕变的成长主线。一条是暗藏着的小鸭心理变化的情感主线。如果选择前一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就很容易形成流水账似的课堂形式,处处关注,处处不能落到实处。所以我选择第二条主线展开教学。在体验小鸭苦难而无奈的心理世界之后,我又抓住“惊奇、羡慕”来补白小鸭内心。最后,可怜的小鸭从湖面的影子知道了自己原来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他此时的内心感受课文用两句话写出来了。于是,我直奔这两句,让孩子自由朗读,体会丑小鸭的心情。孩子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丑小鸭的惊奇,快乐,幸福,兴奋„„并自己朗读,把这种满心的欢喜读了出来。在故事读完之后,我问孩子:丑小鸭为什么可以变成天鹅?孩子们说,他本来就是一只天鹅。我接着问,他知道自己是一只天鹅吗?欺负他的人知道他是一只天鹅吗?因为不知道,所以大家才会因为他的丑而嫌弃他,欺负他;所以,他的生活才那样的悲惨。可是谁也想不到,如此可怜的丑小鸭有一天会变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白天鹅。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对故事进行了整体的回顾后,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前预设的“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困境,遭遇什么样的不幸,我们的心里都不能泯灭了希望”的情感目标在孩子们的感悟中得到实现。整个课堂,从苦难时的低沉到蜕变后的激昂,孩子们在朗读中体验情感的变化,在体验中生成深刻的认识。主线的清晰明朗让课堂如行云

流水般酣畅,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跟随着丑小鸭品味多样的人生,收获穿越灵魂的心灵启迪。

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之美 第6篇

[案例一]真情关注,激起孩子学习动力

一位老师执教《金蝉脱壳》(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7课)第一课时,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老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了:

师:同学们,你在读书的过程中觉得哪些地方比较难读?

生1:第3自然段有点难读的。

师:你来读读看。

生1:“这天傍晚,下了一阵毛毛雨。雨过天晴,空气十分新鲜,”

师(打断):“新鲜”好,读出轻声来了。大家一起读。

1(接着读):“我向菜园跑去。菜园里的柿子树枝繁叶茂,”

师(打断):“枝繁叶茂”这个词读得怎么样?

生:好!

生1(接着读):“……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

(打断):发现了什么?

生1:发现了蝉虫。

师:如果是你发现的,你的声音怎样?(生1:声音要轻。)你读。

师:还有谁来读?

生2:读“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师:为什么这么轻?如果用大动作会怎么样?

(生2:会吓跑了。)

生1(接着读)

……

反思:

乍一看这一教学案例,我们觉得该教师一直在关注着学生的读书,而且显得十分投入。然而,这种关注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看似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原有的读书水平,实质是教师在垄断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朗读被教师接二连三地打断),给人的感觉是教师在有意展示自己的教者风范。关注,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孩子的心理,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审视和反思教学的流程。案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读完这一自然段,然后作出恰当评价以激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案例二]因势利导,激活孩子自主意识

一次我上《三打白骨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一课。课堂上,我正根据教学预案在津津乐道地讲解孙悟空是怎样一打白骨精,却发现有部分学生不感兴趣,有些学生还伏在桌子上画画。于是,我走过去一看,原来学生正在画“三打白骨精”的画面,而且画得蛮有味道。我灵机一动,一个生成性的教学方案在我头脑中形成了。我笑着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有谁能将孙悟空一打白骨精的情景画出来呢?”“老师,我不仅能画一打白骨精,还能画三打白骨精呢?”一学生抢答道。“好!我们就现场来创作《三打白骨精》连环画,但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根据课文内容来创作,并且给每一幅画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当然,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来创作喽!”我因势利导。学生一听个个跃跃欲试,课堂学习情景立即大变,当然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就是课堂上教师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因势利导。这一教例尊重了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并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征,画画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将课文情节清晰地还原为认知图景。作简短的文字说明,也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言语信息,并进行高度准确概括。这就培养了学生读和写的能力,而这些都以创作连环画作为中介环节,学生兴趣高昂,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精神得到了自由的生长,知识也得到了自主的建构。

[案例三]尊重个性,拓展孩子发展空间

请看一位教师正在引导学生探究《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的实况: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师:现在请你读课文,找一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生1:我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懂天时。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2:我是从这读出来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这时候……大雾漫天,江面上连面对面也看不清。"诸葛亮三天前就算准有大雾。

生3:“神机妙算”表现在诸葛亮懂地利。文“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们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最后,诸葛亮叫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当了,但追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诸葛亮的船已经顺风顺水地走了。

生4:“神机妙算”表现为诸葛亮识人心。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又力主抗曹,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不会把借船之事告诉周瑜。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肯定上当,一定会让军士们放箭御敌,因此借十万支箭是不成问题的。

师:(板书:懂天时、知地利、识人心)总结:同学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表现在上面的三个方面。

反思:

让语文课堂彰显简约之美 第7篇

但是, 现实中, 语文教学又常会出现 “复杂、繁琐、臃肿”的现象。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成为每节语文课都追求的目标。 教师甚至希望, 一节课就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繁琐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这样的语文课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却华而不实, 课堂“耗时低效”。

那么, 如何为语文课“打枝”“瘦身”, 删繁就简, 让语文课走向简约, 使语文课堂彰显简约之美呢? 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目标要简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我们必须明晰一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同理, 课程目标的达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循序渐进, 长期训练。 所以, 具体到某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就需要简单一点、适度一些, 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 即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内, 只需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情特征, 确定相对集中的一两个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了。 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 能够拨开云雾见天日, 能够透过现象抓本质, 能够取舍得当。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内涵丰富的作品, 不少教师会根据教参上列举的内容, 力求在教学中“面面俱到”, 殊不知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全部“兜售”给学生, 只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累, 导致课堂效率不高。例如,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教学内容比较多,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分析、 社会背景分析、贾府由盛转衰的伏笔, 再加上词句语言的理解、场景、服饰的描写, 如果全部呈现在课堂上, 会导致学生听不懂, 而课堂效率更是无从谈起。 此时, 教师必须通过深入研读教材, 简化教学内容, 有选择性地加以教学, 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三、教学设计要简化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 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教学环节, 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 (问题) 和陷阱让学生去钻, 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 那么玄, 那么深奥。

如何使教学设计简化? 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找准每节课内容的切入点。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化用这句话的意思, 语文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就能找到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 便是给了学生一个支点, 让学生能借此举重若轻地掌握所学内容。

寻找切入点, 教师可以从文章情节、行文思路、文体特点、文本题目、词句理解的疑难处、观点句、重点句、写作背景等方面入手。

寻找切入点,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 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 学生的思维才容易被激活, 课堂的实效性才能保证。 (2) 目标性原则。 切入点要体现教学的重难点, 这样才能落实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逐步提升。 (3) 提领性原则。 切入点要有的放矢, 直击要点, 能以一当十, 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 (4) 精致小巧的原则。 切入点越小, 越便于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实现突破。

四、教学方式要简洁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方式多元化, 于是,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走进了课堂, 可谓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但是, 如此的课堂却失去了对文本最安静的思考。 现代教学技术 (多媒体技术) 使用过度, 也会扼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 在《故都的秋 》的教学中,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 将文中的天空、暖阳、树木、秋风都展示得淋漓尽致, 但学生把心思都用于多媒体的观看上, 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研读文本的机会, 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 因此, 语文教学提倡简洁的教学方式, 需要理性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各种教学方法, 克服“浪费与作秀”。

五、教学用语要简练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 是饱含情意的课堂, 是体现创意的课堂, 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师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调控。 教师在课堂中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语, 课堂就会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 会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当然, 要使自己的教学用语简练, 就需要教师在过渡精妙、指导精辟、提问精巧、评价精当几方面多加修炼。

简约并非简单, 它是教学中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 来源于教师丰厚的学养和教学艺术, 来源于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洞察和深刻认识。 大道至简, 真水无香。 语文课堂只有不断从稠密走向疏朗, 从繁琐走向凝练, 从浮华走向恬淡, 才能无比丰盈, 无比厚重。 简约语文, 丰满课堂。 让语文课堂真正彰显简约之美吧!

摘要:新课改开始到现在, 语文课又开始走上任务繁重、难度偏难的老路。语文课, 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发展思维、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这些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教师的头上。于是,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都统统都捡上, “眉毛胡子一把抓”, 结果是教师教得苦, 学生学得累。如何删繁就简, 化难为易, 让语文课彰显简约之美呢?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用语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课堂,彰显,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丁明锋.“简约”并不简单[J].吉林教育, 2009.

[2]胡华琴.如何使语文课堂轻负担高效益[J].教育科研论坛, 2008.

[3]刘雅洁.本色语文简约灵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8 (Z4) .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美 第8篇

一、情理交融之美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 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 真正做到理中蕴情, 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 做到情动于衷, 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以形象为手段, 以美育为突破口, 以情感为纽带, 激生情, 启其疑, 引其思, 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很多时候——特别是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处, 往往需要施教者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来纵情渲染, 恣意铺陈, 从而为学生步入课文情景、把握课文内容筑路架桥, 创设气氛。事实上, 某些时候, 学生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下, 才能顺利地领会课文内容, 接受陶冶。如《春》一课教学中, 教师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 体会春天秀美的景色, 深刻理解课文。学生的心灵最敏感, 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 进而领悟“情”中之“理”。语文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 深入学生的心灵,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抑扬顿挫之美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 无波无澜。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 一味地平铺直叙, 只能把学生带入昏昏欲睡的境界;而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的抑扬却能使课堂变得起伏有致, 富有生气。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本身虽无意义, 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 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 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 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 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 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 长短结合, 疏密相间, 快慢适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 时缓时急, 抑扬顿挫, 有板有眼, 错落有致, 声情并茂, 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 和谐动听,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津津有味, 其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 提高教学效果。于漪老师在讲析杨朔的作品《茶花赋》时, 敏锐地抓住文中“极”“搁”“醉”三个字。或娓娓而谈, 明道析理;或心驰神往, 妙语连珠;或纵情抒发, 饱含深情。讲课人的声音时高时低, 时快时慢, 就像过山峦之风, 如入夜之雨, 缕缕吹香, 点滴入土, 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学生呢?既是在听课, 也是在听乐曲、听演说、听游子的心声。这里如果没有教师或设问、或抒情、或议论的错落抑扬, 是难以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效果的。

三、形象生动之美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 交流情感, 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 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 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 增强表达效果, 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 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 再辅之以或憎恶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 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 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 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针对不同学生, 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 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 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 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 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 要严密, 有力度;讲说明文, 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 要朴实, 有条理;讲抒情文, 应多用深情的语言, 要华丽, 有激情。朗读课文, 慷慨激昂的时候, 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 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 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 因而在讲课时, 不论是范读, 还是讲授, 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 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 速度可稍快一点, 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 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 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 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四、幽默之美

任何富有事业心的教师, 无不希望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 充满活力, 这除了要求教师多方面的深厚的文化修养之外, 还要求教师们应该具备“幽默”这一门特殊的本领。有了它, 才能不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造就宽松有趣的教学气氛, 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中。

教学意义上的幽默, 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认真并在艺术中再现喜剧的特征、方面和现象的能力”。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来说:“有幽默倾向的人, 还必须具备有温厚的、敏感的, 而同时善于观察、不偏不倚的天性, 一切琐屑的、可怜的、卑微的东西, 一切这样或那样与一般的‘人类尊严’不相容的东西都不能逃过他们的眼。”这里虽然是在规范“幽默”的定义, 但同时也说明:“幽默”并不是俯首即拾的“珠贝”, 更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 主要还是思想重视和加强训练的结果。例如:有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 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室, 并且围着教室玻璃飞来飞去, 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 于是教师停下课来说:“我现在提一个问题大家回答, 你们说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不愿离去?”同学们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教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 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在这笑声中, 一个学生打开窗子放走了蝴蝶, 学生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了。轻轻松松, 一语飞渡, 多么精妙的移花接木, 多么恰当的艺术处理。其实, 讲究课堂语言的幽默之美, 不仅仅是为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驱除疲劳, 保持并不断刺激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五、妙趣横生之美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 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 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 饶有情趣, 寓庄于谐, 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 化枯燥为风趣, 使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受其感染, 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 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 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 改善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 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 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 活而不乱, 严而不死。因此, 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 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典故、诗词等均可引入课堂, 以塑造形象, 创造气氛, 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知识易于理解, 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如何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 第9篇

第一,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基础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人文情怀。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本身就具有人文色彩,但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人文性, 需要教师进行细致入微、持之以恒的引导和渗透。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否让语文课堂恢复人文性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更直接地说,人文关怀的突出特点就是对人的尊重。作为语文教师, 头脑中应该时刻有这样一根弦,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表达,尊重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告诉学生,下面我将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讨论、争辩,老师不做定论。接着我提出问题,“鲁智深在你心中是个怎样的人?”“鲁智深应该打死镇关西吗?”“如果你是鲁智深,面对金氏妇女的遭遇你会怎么办?”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发言很踊跃。类似的问题往往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正确答案, 关键是要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让他们的思想能够充分地表达,并且不会被粗暴地打断和否定。一个拥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课堂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使学生沐浴在人文情怀的氛围之中,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二,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工具是具有人文色彩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策略,体现教师人文关怀的重要工具。教师运用怎样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流非常重要,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能够使教师顺畅地导入新课,引入教学设计的情境,也能够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保护其自尊心, 同时还能极大地激励鼓舞学生更好地学习。例如,在听完学生对某问题的回答之后,教师说:“哇,你回答得太好了, 老师都没想到!”类似的话语,类似的评价,往往在语文课堂上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在心灵深处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

第三,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关键是教学设计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精华在于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和领悟教材文本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而学习字、词、语法等则是为前者服务。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该体现人文倾向性,要把学生个体的体会和领悟放在首位,也只有这样, 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才能渐渐地拥有人文性的情感体验,成长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人。反之,如果把解决字词、句子、语法等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那显然就本末倒置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学设计上最能体现人文性的是问题的设计。例如,在对《出师表》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非常能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问题,它没有问“诸葛亮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师表》的?”“背景”是历史学科探究的问题, 而“心情”则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性问题,它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这种情感体验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第四,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方法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恢复人文性的重要环节还在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也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我们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例如, 我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有口吃的毛病,我首先进行换位思考,体会这个学生的心情,让他朗读又长又难的段落,其他同学可能会笑他,这会伤其自尊心,但是又不能不让他参与朗读, 忽视他的存在也会伤害他的心灵,所以我就选择较短的、易读的段落让他来读, 读完后对他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样做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激发了他学习的上进心,还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利于教学过程的进行,也会直指人心,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调动每个学生心理的愉悦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与享受, 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直观体现。

让语文课堂溢满人文之美 第10篇

中学语文在工具性、知识性之外更需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完善学生的德行, 为学生的一生发展铺垫好精神底子, 应当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文质兼美的课文能熏陶感染学生的情操, 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情感能浸润学生的心灵。网络资源为语文课堂实现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及各种资源材料, 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一、运用视听资料激发人文之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网络资源将有声的语言和直观的形象画面等组合在一起,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具感情色彩的音、形、义有机统一的信息集合体, 拨动了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 学生的各种感官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在观察中感受形象之美, 在聆听中品味音韵之美, 在想象中感悟意境之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许多写景状物散文与历史故事, 作家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 展示介绍了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 显现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和人类文明的浩瀚深邃。大多数学生只能从课文的表象描述和插图中了解一点, 却没有机会目睹作者笔下的美景和历史情境。语文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无比强大的功能, 跨越时空, 带领学生在课堂内任意欣赏世界风光, 真切领略自然的神奇多彩, 重温惊心动魄的历史, 感受古人独特的情怀。在教学《春》时, 播放乐曲《清晨》做背景音乐, 导入新课, 我们仿佛听到了鸟鸣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微风舞动的声音, 感受到了温馨、优美、和谐。这种恬静、美好的氛围, 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再次播放乐曲, 师生配合着进行配乐朗诵, 学生受到感染, 从而加深了对作品个性化理解、感悟。这样的课堂, 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秀丽的自然风光, 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且能让学生对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感受得更加真实, 英雄的形象和精神, 如诚挚的巴金、硬骨头的鲁迅、坚守贞节的朱自清、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等, 会让学生更加震撼。古人在危急时刻以大局为重, 个人服从大局的思想、身体力行细致观察的治学态度,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在分析鉴赏中领略人文之美

求乐爱美是当代中学生基本的心理特征。情感是实施美育的关键, 兴奋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深刻地感受人文之美。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就是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用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紧密地联结起来, 变抽象的讲述为形象的演播, 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入情”, 自觉地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对比鉴赏中主动唤起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 把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补充完整, 领会了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 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如,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 就是透视中国园林文化, 特别是苏州园林文化的一个绝佳窗口。为了教好这一课, 在课前我让学生借助网络做好如下准备: (1) 中国园林的分类?苏州园林属哪一类? (2) 苏州园林在私家园林中的地位?最著名的有哪些? (3) 结合课文内容, 欣赏苏州名园的图片,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通过课前准备, 学生懂得了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 (也称第宅园林) 的典范之作;苏州园林无论在地位还是在数量上都居全国之首;苏州园林从图片上看确是处处皆画, 步步是景, 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到苏州四大名园去看一看。教完《苏州园林》后, 我还布置了一个课后探究题目:苏州园林为何建成如此风格?它体现了造园主人怎样的一种追求?通过课前网上预习、课后网上探究, 学生初步了解了我国优秀的园林文化, 了解了苏州园林文化的特征, 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三、在综合活动中创造人文之美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教学中,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利用网络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并茂的素材资源, 设计出适合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方案 (七年级重视讲故事, 如, 自我介绍, 介绍家庭、亲戚、朋友、爱好、兴趣等;八年级介绍一些说明事理性的文章, 如, 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 介绍科普知识等;适当开展辩论会, 围绕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 如, “上网好不好”“开卷就有益吗”等) , 让学生在多媒体资源提供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情境中看景讲述或看景想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 触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灵感,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用教学技巧展现语文课堂之美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技巧  教学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44-01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的法。”语文教学要与艺术相结合,创设诗歌般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感受语文内容的博大精深,感受诗情画意,使学生在快乐欣赏语文的华丽之美中汲取语文教学带来的甘甜乳汁,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人文情怀和审美价值观的教育,下面具体来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之美。

一、感悟情境,升华情感

学习语文要三分学习,七分感悟,而且往往在感悟中,使学生情感产生灵魂碰撞,升华丰富的情感,例如,我在上朱自清《背影》一文,我用多媒体朱自清父亲火车站为作者买橘子的普通话朗诵,伴奏着涤荡人心扉低沉的音乐,他细腻的文笔看似平淡却令人刻骨铭心,像云絮轻轻划过天际,留下永远拭不去的云天爱语。浓浓的父爱,让人深深地怀念,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爬上月台的背影,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作者由于产生心灵震撼和愧疚而凄然落泪,此时仿佛一双柔手在促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我发现每个人脸上已经没了笑容,甚至有的女生脸上已经挂上了晶莹的泪珠,因为已经产生了情感共鸣了,想到对自己充满浓浓情怀和牵挂的父亲和母亲,这就是语文美得一面,学生感悟情境,升华了情感。

二、欣赏古诗词,体会诗情画意之美

语文中的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最为魅力的瑰宝之一,欣赏古诗词,感觉有种音乐美,能起到审美教化的作用,例如,李白的传世佳作《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遣词造句独到别具匠心,内容描写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人作客他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诗中一个“思”字,深刻的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本文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再到低头,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的内心世界,鲜明得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思乡月夜图。使我们不难的领会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不工”的妙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的与诗画之中,陶醉于诗画的意境。

三、架设桥梁,沟通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人类积累的认识、思想观点等精神产品转给学生的传递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介质是情感因素。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由于学生与作者写作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知识的局限,生活体验的缺乏,即使最优秀的文艺作品,学起来也会兴致不高。但是,如果教师先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然后带着深厚的情感色彩去诱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的感情和作品中的节拍起伏跳荡,并创立美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深一层明确情理,这样,学生学习便会有趣味,并会将积极健康的情感不断强化,不断升华。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枣核》一文时,将“清静、悲凉”的情感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又成功地运用了一些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到了这一情感,并补充交代了有关背景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火花。教《最后一课》一文时可用“悲愤、激越”的情感等。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情感色彩十分强烈。因而教师应以情感为桥梁,去沟通作者、教者、学者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

四、应用多媒体,调动学习兴趣

语文内容有艺术美,那么教学的艺术美体现不仅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博闻强识,厚积薄发,更需要我们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语文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多元化教学提供了条件。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黑板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兴趣昂然地学习知识,培养口语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

五、采用教学多元化,激发学生能动性

语文教学之美千万不能单调、呆板,否则就显得空洞,乏味了,弄不好就成为学生的催眠曲,一次语文教学要多元化,就是要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开启启发思维和开发创造力,例如,师生角色转换,老师有效点拨,学生采取小组探究,这些都充分体现启发式教学,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效果,在多元化进行中,优等生得到展示自己的才智,学困生感觉受到自己没受到老师,同学的冷落,感到自尊心收到了尊重,自信心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并都能探究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快感和喜悦,从而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使语文教学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境界。

总之,语文教学之美需要老师精心备课,心中装着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采取丰富多彩、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幸福的体验,快乐的感受,我想那样的语文课堂就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富有活力,让我们一起去构建意趣盎然,活力四射的优美、高效的语文课堂吧。

【参考文献】

[1]付  丽.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进行研究,2011(21).

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体悟文本之美 第12篇

一、间关莺语花底滑——感受语文的音乐美

无论是古代诗歌、散文,还是现代诗歌、散文,每个汉字都承载着万种风情。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文字来体会音乐美。古人在《乐记》中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有调、有韵,串在一起,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不要说唱,只须吟诵就可以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来演唱,只是因为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无法再现罢了,但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肯定地说:音乐与语文的整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

在教学中,我总是带领学生诵读课文。在诵读《赤壁赋》时,带领学生去领悟或整齐对称或错落有致的格律美;在诵读《山居秋暝》时,带领学生以音乐家的敏感去捕捉生命的律动;在诵读《再别康桥》时,带领学生去领悟字里行间跌宕起伏、轻柔舒缓的旋律美。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他们由原来拒绝出声地朗读慢慢爱上了读书。正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感到自己是一个勇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音乐美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项任务,一定要常抓不懈。

二、月照花林皆似霰——感受语文的绘画美

“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只有让语文课堂摆脱呆板模式,充盈画面的美感,才能让语文课堂如同“源头活水”充满活力。我们课堂的现状是什么呢?高一高二为了应付考试追赶进度大幅度删减课文,只学“最有用”的,高三为了高考也在追求短期效应,把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文章当成一道道习题,于是课文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同学们在读文章时,仅仅去探求问题而缺乏对文章美的欣赏。其实我们应该“慢慢走,欣赏啊”,带领学生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中不少诗意的语言本身就可以构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摩诘的诗句俨然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我班学生张雨晴这样描写诗的意境:“一场雨后,那座山愈加秀丽,远方的天际勾勒着丝丝缕缕的云,耳畔风轻抚着绿叶沙沙作响,似一首悠扬的调子,秋就那么悄无声息的近了。夜幕降临,抬头远望,一轮皎洁的月挂在天际,淡淡的月光轻轻地笼罩在那片松林里,静美而又梦幻,树叶间的缝隙将月光梳篦,在软软的土地上留下了一片斑驳,星星点点,静谧笼罩那片松林。终究还是那潺潺的流水声打破了那份寂静,从山上的石缝间流出,叮咚碰着石,泠泠作响,似一首诗那样欢快那样悠扬,流着流着就流进了我的心中。”师生陶醉于这优美的画中,我们感受到王维清净无我的心境,这时,王维画一般的诗,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美的天空中,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到了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了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落日摇情满江树———感受语文的情感美

“人生语文的基本做法是,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动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写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其目标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发掘人生潜能,丰富人生智慧,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语文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高中课本、读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而且板块性更强,比如“向青春举杯”告诉学生应该珍爱青春、胸怀梦想,“月是故乡明”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应该探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像山那样思考”告诉学生要将身心沉浸于浩瀚的自然中学会思考;“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则向学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丽……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品悟弥漫在文章中浓浓的情感。

上一篇:银行业监管下一篇:政治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