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体制范文

2024-07-27

西方国家体制范文(精选3篇)

西方国家体制 第1篇

1中国国情下‘唯西方论”教学体制问题性分析

1.1政治形态下的扭曲化

西方现代教育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从他的产生到他的发展都与资本主义形态密切相关。要知道任何一种教育制度都是服务于本国政治的,当我们要拿一件西方资本主义下的教育工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时,必然会受到这种工具本身的排斥性,如果无法对这种排斥性做出及时反映而采取硬装的方式,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教育形式的扭曲化。总的来说政治对体育有需要,体育对政治有“情节”,需要而不加强,“情节”则是需要,双向选择[1]。

1.2经济形态下的脱节化

1.2.1物质支持不足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虽迅猛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西方发达的经济可以为教育提供配对的物质支持,而对于我国而言,要用低于对方的经济实力提供和西方对等的教育物质支持,这显然不可能。这也势必会造成在复制西方教育理论过程中的畸形发展。

1.2.2教育规模不够

经济制约着体育的规模和发展,体育必须依靠经济所提供的资金和其他物质条件[1]。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 但有限的资金依旧束缚着教育体系的规模化发展,我们尚无法达到西方教育的那种与经济完美契合的地步。当我们采用西方教育方式的同时由于其稳定性很差,非常容易被外界的改变而影响,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刻,使得整个教育体系也变的动荡不安。

1.2.3内容形式的差异

经济决定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由于经济的差异引发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当我们复制西方教育形式时,由于双方内容和形式不同,如果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势必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相背离。

1.3意识形态下的滞后化

有一种东西比身体衰退更让人害怕,那就是对体育意识的淡漠。在美国我们可以随地看到奔跑在街头篮球场的少年,在澳大利亚我们可以看到在家长带领下在绿茵场地下玩耍棒球的少年。再看看我们国家的少年,每天的运动都是被迫下的无奈。这种体育意识的滞后化会让同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2基于“群体极化效应”下体育教育体制的时代性审视

当群体有一种集体愿望,想要保持一种共同群体观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群极化的现象,个体会倾向于无条件的认同群体意见, 同时在群体讨论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表达更有力,个体的想法会变的夸张,如果得到了群体的肯定,个体成员又会说出更加夸张的言论,影响整体讨论。如此的循环最终导致原来已经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得一种观点和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变为不联系实际的支配地位,产生负面的群体极化效应。在我们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一是我国体育创新理论能力的不足,不少观点缺乏理论支撑,经不起推敲;二是引进国外体育思想时,缺乏对这种思想产生背景以及内涵的深入理解,只是追求表面现象,生命力不强;三是在借鉴的的过程中,联系我国实际情况的力度不够,甚至于忽略了某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内涵[1]。但由于群体极化使得这些错误产生了恶性循环并不断增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国家、一项事业,改则兴,守则亡, 历史铁律,概莫能外[1]。随着大事件的过去,我国逐渐迎来了后奥运时代,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对于传统的,我们要进行选择式的批判和继承,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可以完全摒弃它的重要性。对于西方的,我们要做的是借鉴,而不是一味的去复制它的模式。适应我们的,拿来使用;可能适应我们的,进行改造;不适应的,必须选择放弃。我们不固步自封于传统教育的实用性,同样也不能迷惑于西方的教育方式而背离与现实的联系。

3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中国国情的体育教育发展方式探析

3.1体制改革与教师需求共融

在“九五”期间,进行了五大体制改革,即管理体制、办学体制 (也叫举办体制)、经费筹措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并且以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和难点[6]。改革主要是提高教学质量,要与教师实际联系起来,满足教师需求, 这样教学质量才能上去。

3.2教学设计与学生需求同步

一节好的课堂,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集体表现来实现的。 教师教的再好,教学内容如果与学生需求不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只有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联系,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主权,教学效果才会更完美。

3.3建立“梯度”体育教育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也不均匀。依据于这个特点,将教育覆盖分为具有梯度性质的三个层次。上层是针对沿海和特区先进城市,以西方先进教育方式为主,它们的经济以及人文方式与西方相容度相对较高,可以以这些地区为基层试点,进行向西方先进教学模式的学习,积极采用西方先进教学方式;中层以内地发展平稳地区为主,在该区域传统教育方式与西方教育方式同势共存为主,即不可固步与传统式,也不可迷恋于西方式。要依据具体情况适当运用。下层主要是针对那些偏远贫困的地方,它们的经济、社会、资源等条件与西方有较大出入,加之信息的闭塞,很难接受西方开放式教学方式。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在这些地域与当地的环境结合较为紧密,短时间内不宜做较大改变,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4结语

在转变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既不能全盘的否定过去,也不能过分的依赖西方教育理论,不仅要学会在批判中继承,更要在学习中一步步创新。全面分析学校体育教育过程的矛盾和问题,确定好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需求高屋建瓴的做出最优蓝图,进而为体育强国之路打好最坚实的铺垫。

摘要:随着文化多元性的全球化发展,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也逐渐开始与世界体育教育文化接轨并积极向西方先进教育体系学习。然而在此过程中,大多是对西方教学理念进行直接引用,照搬西方教学模式,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负极伴生现象”。有据于此,该文在通过对“唯西方论”的局限性和我国基本国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新时代性质的体育教育发展方向。以期可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学者对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深入剖析和研究,进而集思广益,逐步完善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建设。

西方国家体制 第2篇

本文主要概念

高等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机构与相应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它由高等学校这个实施机构与相应规范相结合而形成的高等学校教育体制,由高等教育行政机构与相应规范相结合而形成的高等教育行政体制,由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与相应规范相结合而形成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三个子体制

系统所组成。

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处理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处理好中央办高等教育与地方办高等教育、政府与高等学校、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涉及的是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和监督反馈体制的问题。

本文写作框架

本文考察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首先从高等教育体制的两个要素,即高等教育机构与相应的规范来考察,其次从由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与相应的规范所组成的高等教育体制所包含的三个子体制来考察。

中国高校:政府?企业?社会?西方高校:关注学术品味

本部分从高等教育体制的两个要素的角度来谈,即是什么样的机构,遵从何种规范。

我国有些高校在行政权力的控制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办得倒有些像政府、企业和小社会,不太像学校。

所谓像政府是指,大学官本位现象严重,大学按行政级别分等,教师的学术职称也要和行政级别对应。大学按行政的模式运行,学术权力的地位较低,教授的作用在大学发挥不够。

所谓像企业是指,由于中国教师的收入除了来自政府的基本工资以外,还有学校和各院、系的创收及教师自己所挣的外快。因此,中国大学从学校到各院系,直到教师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弄钱。

所谓像社会是指,一所大学什么都有,大学校长什么都要管。一位大学校长在接见外宾时幽默地说:“中国的大学什么都有,大学校长什么都要管,当然除了火葬场以外。不过,作为大学校长,火葬场也是要经常光顾的。”这种情况即使在大学后勤社会化以后,也没有很大改观。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同样面临着市场化的冲击、政府行政权力的渗透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他们的大学一般是不分行政级别的,大学教师的学术职称也不和行政级别对应。教师,特别是教授,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大学也有赚钱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仅仅在学校,大学校长的主要精力放在谋求学校的学术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

大学的最基本的性质是学术性,如何坚守大学的学术品位,保持大学独立的学术本性,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高校:层次类型尚待明确 西方高校:鼓励办出特色

本部分从高等学校教育体制的角度来谈,即高校的实施机构如何,遵从何种规范。

1.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要形成层次结构

从各级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来看,要处理各级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这三个层次各就其位,各具特色。

就专科教育而言,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和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等办得很有特色,这些专科学校长期以来恪守培养专科人才的宗旨。

就本科教育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既有文、理、工科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也有多科性和单科性的专业学院,其中有些大学也可以授予博士学位。这些学校一般不与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攀比。

就研究生教育而言,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这些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方面声誉卓著。

有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是在同层次、同类型的大学平等竞争中产生的。如美国,就鼓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能各就其位,办出特色,争当一流。

认清西方发达国家各级高等教育所表现出的特色,有助于我国的各级高等教育形成层次清楚、格局稳定、特色鲜明的体制。

2.私立高等教育的尴尬

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私立高等教育,私立高等教育总的特点是:历史长、比例大、质量高。西方最著名的大学几乎都是私立大学。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西方比起来有比较大的差距。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是“淮南之橘”,那么,我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则是“淮北之枳”。我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如果从孔子办私学算起,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私立高等教育的真正复苏还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的事情。

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共175所,其中普通民办高校173所,成人民办高校仅两所。而且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都比不上公立高校。

要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就要真正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国高校:应处理好各级行政关系 西方高校:顺应规律,寻求大学发

本部分从高等教育行政体制的角度来谈,即高校的行政机构如何,遵从何种规范。

1.高校由中央办,还是由地方办?

西方发达国家中央一般不直接管理高等学校,美国的公立高等学校一般由各州管理,日本文部省也只管东京大学等几所国立大学,一般公立大学则由都、道、府、县政府管理。法国的国民教育部虽然可以直接管理大学,但主要通过大学区总长代表教育部长在本辖区内行使管理大学的权力。我国前段时间推行的“211”工程,其要义之一是在管理权限上减少中央办的大学,加大地方办大学的份量。这个思路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央办高等教育与地方办高等教育权限的处理办法上比较贴近。

2.政府与高校应是什么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时有集权的趋势,但总的特点是政校分开,学校自治。

美国联邦教育部没有直接管理高等教育的机构,一般通过立法、资助等方式对大学实行间接管理。美国各州虽有管理高校的权力,但一般也只有高校设置审批权、董事会成员任命权和经费预算权等。另外,各州还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为高校提供信息服务,对高校内部的事务一般不予干预。法国早在1968年的《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中》就规定了大学在行政、财政和教育方面所享有的自治权。德国联邦教育科学部也不直接管理高校,它的职责主要是掌握联邦政府的高校拨款,规划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协调各州的教育事宜,以及制定高等教育的一般原则。管理大学的职责虽然在各州,但各州除了在财权和人事权上行使一定的控制和监督权外,对大学内部的事务也不加以干预。

在以前的高校改革中,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也给各自管理的高校放了些权,高校总感到松绑不够。看来,进一步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使政府在高校的管理上更多地发挥监督、服务和指导的职能,使我国的高校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高校与高校如何共同成长?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之间总的特点是竞争合作的关系。虽然有些著名的大学开始成立时是单科性的学院,但现在大多数都已是综合性大学。这些大学是按照大学的发展规律成长起来的。中国高校之间的合并,在改变大学地区布局、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效益、合理利用资源和加强“通识”教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中国高校:理顺管理体制 西方高校:内部体制明确有序

本部分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角度来谈,即高校的管理机构如何,遵从何种规范。

1.此委员会非彼委员会

从领导体制来看,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校级的领导体制一般是委员会制。委员会名称不一,美国称董事会,英国、德国为校务委员会,法国为校理事会等。校长一般由其他专门的委员会遴选出来后,成为大学各种委员会的当然成员,有的校长还兼任这些委员会的主席。校长是全校行政和业务管理的总负责人,有较高的行政权威和学术权威。在院系这一级则实行院长和系主任负责制。

我国大学在校部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在院系,实行的实际上是院长或系主任负责制。因而,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改革,要处理好书记与校长的关系,即处理好学校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使校长能像国外大学校长那样有职、有权、有责地管好大学。

2.照搬咨询方案,还是有所选择?

从咨询体制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为保证大学决策的科学性,往往在决策委员会下面设立各种分委员会作为咨询机构。如德国和日本的大学就有科研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基建财政委员会等咨询机构,这些咨询委员会提出的方案由决策委员会来讨论定案。我国的大学咨询体制的运行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般把一些专门性咨询机构提出的方案当成了决策方案。像学术、教学、职称、分房等事项分别由这些专门性的委员会说了算,校长没有多大的决策余地。二是不少方案由相关的职能部门提出,由分管的校长在校长办公会上讨论一下就实施,有的甚至不经过校长办公会通过,只需分管校长拍板。

3.以院为基础,还是以校为基础?

从执行体制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校、院两级,以院为基础的体制。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院部的机构比较系统,基本上与校部对口,整个学校的运行有序而高效。我国现行的高校的执行体制是以校部为基础的体制,院这一级没有用人权、财政权和业务指挥权,所有这些权力都集中在学校及其职能部门。校部的职能部门变成了领导部门和指挥部门。大多数大学的院这一级的机构,就像过去没有成立院以前的系级的机构一样,就是一个办公室,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院长成了“大秘书”的局面。校院两级的关系应该加以理顺。

4.要不要大学“宪法”?

从监督反馈体制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有比较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表现为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教育法规和高校内部的规章系统,能依法治校和依章治校。为了使我国高等学校有法和有章可依,要不断完善我国教育法规和高校内的规章制度体系。对于后者,高校的规章制度首先要有一个学校章程。这是一所大学的“宪法”,它规定着学校的名称、性质、任务和基本的办学原则等。在这一章程下面,需要有三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一是机构的制度,二是工作的制度,三是人的制度。这是因为,学校是由各种机构组成的,首先就要明确这些机构的职责;而机构总是负责某方面工作,所以要有工作的制度;工作是人去做的,所以要有人的制度。现在我国高校的规章制度,由于缺乏一个整体的构架,要么缺漏不全,要么重复交叉。

西方国家体制 第3篇

走班制的特点 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走班制的积极功效在于: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走班制的不利功效在于:走班制的初步实施,存在诸多弊端,因为教师换了,有些学生会乘此逃课,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而我国由于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导致班主任是高度集权的产物,统管一切,但只有主任没有委员。虽然各种制度和措施实施的较为彻底,但是,这造成了教育资源不能合理分配:任课老师职责有限,只管教学,班主任管学生德育、思想,教、育形成两张皮,学生没有决策权,家长基本旁观,不能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浮于表层。

因此,在我国文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借鉴西方管理学生的经验,可采取以下措施:(1)课程设计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是实施“走班制”的前提和关键。课程结构的构建要突出选择性、多样化原则,课程类型可包括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这种课程结构赋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灵活地调整所学各门功课的比重和速度,并向不同方向发展,大大打破了“学科中心”课程对学生的桎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2)教师应进一步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观念,平时多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因遗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造成的知识经验、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的差异,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好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选准任教课题并进行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延伸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深化学生的特长。

(3)管理机制上应真正确保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第一,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管理的计算机程序化、网络化,加强教学督导、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收集和处理师生意见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促进、激励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彻底摒弃传统的“见分不见人”、“以分为本”的管理模式。第二,改进班级管理工作,确保“走班制”的顺利实施。“走班制”客观上要求班级管理工作更加细化和深化,要适应“走班制”的特点和内在要求。

(4)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生生活的指导

配备选课指导老师,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修习计划。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的选择的内容,让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并制定长远的学习发展计划。

上一篇:道路监控下一篇:数字X线摄影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