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情感隐喻范文

2024-07-10

英汉情感隐喻范文(精选10篇)

英汉情感隐喻 第1篇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彭聃龄,1988)。情感是抽象的或难以表达的感觉,所以,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把它们隐喻化。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1725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维柯(G.Vico)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但是,把隐喻的研究真正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此书中,他们提出了一种与隐喻传统观迥然有别的隐喻认知观———“概念隐喻”。该观点认为,概念隐喻是用隐喻形式来表达的概念,隐喻不光是一个语言的问题,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赖以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的。在此书中,Lakoff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 和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方位隐喻是指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自相组织起来的。实体隐喻是指我们可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实体,特别是人体本身。根据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概念,抽象的情感完全可以以隐喻为认知机制,参照空间方位或具体有形的实体,特别是人体本身来表达。

一些语言学家对英汉情感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他们的研究显示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很多相同的情感隐喻,同时也反映出隐喻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文化蕴涵。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英汉情感隐喻的认知共性和文化个性。

二、英汉情感隐喻共性

(一)情感的方位性隐喻

Lakoff指出,在英语中,有很多用方位词“上”和“下”、“高”和“低”等表达的概念隐喻,即方位性概念隐喻 (Lakoff, 1980) 。这些方位性隐喻常用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同样,在汉语中也有很多用方位词来表达的情感隐喻。

英:a.I’m feeling up.b.I’m in high spirits.c.He had a sinking heart that day.d.They are in low spirits.

汉:a.我每天都很高兴。b.他情绪高涨。c.他老是垂头丧气。d.他情绪低落。

Lakoff&Johnson认为,人们使用隐喻表达式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G.Lakoff&M.Johnson, 1980) 。以上例子源于人的身体对基本空间方位的体验。人的身体是直立的,因此人类向上的概念往往与积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而向下的方位概念,则与消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二)情感是容器中的液体

容器隐喻 (container metaphor) 是典型的实体隐喻。

英:a.We are full of joy.b.They were filled with sorrow.c.Aflood of fear rose in him.

汉:a.他心中充满喜悦。b.她洋溢着欢乐之情。c.他沉浸在悲伤之中。

从上述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都用容器中的液体来隐喻情感。只不过,汉语趋向把心看作容器,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古人认为“七情五志”的生理基础是心脏的原故。

(三)与天气状况相关的情感隐喻

天气与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因而有关词汇可作隐喻,归入同一认知模型,用来谈论情绪或个性。英汉语言中情感隐喻的表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

英:a.She had a sunny smile.b.Nothing to worry about, brighten up.

汉:a她的表情冷若冰霜。b.这段时间,她心情总是很阴郁。

三、英汉情感隐喻个性

英、汉两个民族的认知活动又是寓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之中的。由于两民族地理位置、发展历史、社会背景不尽相同,所以在隐喻概念系统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相同的季节,不同的情感隐喻。

汉语词“夏”常让人产生“烈日炎炎”的联想,而英语词“summer”对英国人却没有相同的效果,因为夏天在英国是最宜人的季节,温暖如“春”而不炎热。因此,英语国家的人们常常用“summer”来形容“温和美好”的事物。

汉语词“秋”与英语“autumn”也具有不同的情感隐喻。中国文化的“秋”是“悲凉,萧条”的季节,人们往往以“秋”为背景描写“离愁别绪,岁月蹉跎”。英语的“autumn”却不同,它不仅没有“秋”的“愁滋味”,而且常与“宁静的秋日情调”联系在一起,甚至蕴含欢乐的意境。

(二)相同的颜色,不同的情感隐喻。

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沉淀相异,且观察角度不同,对颜色的感受往往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情感隐喻差异。英语中有“悲伤是蓝色”的这一隐喻概念。如:a.Helooks blue today.b.Tom is in a blue mood.汉语则没有这样的隐喻概念。

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有“吉祥、红火”之意。“红旗”在中国意味着革命。不同的是,在西方国家“红色”代表暴力或令人生气的事物。

(三)表“愤怒”的情感隐喻差异。

表示愤怒的情感隐喻也不同。例如,英:a.He made my blood boil.b.He reached the boiling point.汉:a.小张故意气他一下。b.他又在发脾气。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英民族认为,人的愤怒与液体有关,“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流体”;而汉民族由于受古代一元论唯物主义思想和传统的中医理论“阴阳说”的影响,认为“气体”和“热”同属“阳”,所以,汉语用“气体”表示“热”,因此也就有了“愤怒”是容器中的“气体”之说。

四、结语

英、汉虽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基础都有较大差别,然而在描述情感这一抽象概念时,往往是通过情绪体验时人体生理特性的隐喻概念来实现的。这证明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之一是有其普遍性的。同时,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生活的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在情感隐喻中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2]秦耀咏.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英汉“红色”隐喻对比分析 第2篇

[关键词] 颜色隐喻 英汉对比 翻译

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有其自己的颜色——蓝天、白云、碧海、红花绿草,等等,这些仅仅是颜色词的基本意义的使用。颜色词不只是那些字面意思,而是有了更多的隐喻意义和与之密切联系的特质。本文以基本颜色“红色”为例,通过汉英红色隐喻的比较研究,探讨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加深理解的前提下,以促进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

一、隐喻

隐喻是一种被人们普遍使用的修辞手法,它是利用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借助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产生的,即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以人的生理机制、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对颜色的影响为基础的。这些因素既有普遍性,又因各民族的文化而不同,所以反映在各语言中的颜色隐喻,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二、“red”&“红色”隐喻意义对比研究

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隐喻认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共性,但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质。人类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颜色词也同样展示着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特性。所以,中西方在颜色词的使用和达意上存在着很多异同。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英汉“红色”隐喻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英汉“红色”隐喻意义的相似性

红色是各民族语言中的基本颜色之一,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人类对红色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和认知基础,因此,红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感知和反映就具有相似性。

1.表示“喜庆”、“成功”等

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都象征着温暖、喜庆、快乐和幸福,都与庆祝活动和愉悦的情境相关。比如,英语中“red-letter days”是指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在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印出),虽然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但是中国的节日在日历中也通常被印成红色字体。在中国,每到春节来临,人们都会高挂大红灯笼,贴上红色的对联,到处是喜庆的节日气氛。而英语中还有“paint the town red”则指为狂欢而痛饮;“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body”means”意为“(铺上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

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对“红色”表现出了更多的喜爱。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尚红色的心理,这源于对古代日神的崇拜。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象征着希望和力量。所以,古代的达官贵人都住在“朱门”、“红墙碧瓦”里,代表着“富贵人家”。除此以外,在汉语中,“红”与“鸿”谐音,所以“红”又有“吉利、成功”之意。如“生意红火”形容“生意兴旺发达”;“开门红”指“一切顺利”;“红人”指“受宠信、受重用的人”。

2.表示“愤怒”、“羞愧”等

在英汉文化中,“红色”也都用来表示羞愧、愤怒、嫉妒等。如英语中有“become red-faced”表示“羞愧,难为情”;“to see red”指“勃然大怒”;“a red rag to a bull”表示“可能激起愤怒、憎恨等”,比如,Her remarks were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he was furious with her.她的话惹得他暴跳如雷。同样地,汉语中也有“面红耳赤”、“气得脸红脖子粗”、“红眼病”(形容嫉妒)等。

(二)英汉“红色”隐喻意义的差异性

世界上有不同的语言,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传统、风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所以每种语言文化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而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在颜色隐喻中,这样许多颜色隐喻也会打上该民族独特文化的烙印。因此,不同的语言文化中,红色常带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隐喻色彩。

1.汉语中的褒义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上,新郎要披红绸带,新娘则会穿着红色的礼服,还有红盖头、红“囍”字、红蜡烛等,这不但给婚礼带来了喜庆吉祥的氛围,还会让人联想到婚后的生活会更加红火。但是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身穿洁白的婚纱,代表神圣和纯洁,西方人根本无法把红色与婚事联系起来。

汉语文化中“红色”也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代表着中国特殊历史时代。如文革时期,人们称颂毛泽东为“红太阳”;每天诵读毛主席的著作——“红宝书”;“红小兵”等在文革期间最为流行。红色在汉语语言文化中,也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如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红军”等。由此可见,在汉语中“红色”的隐喻意义多为褒义。

2.英语中的贬义

和汉语中的褒义用法不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是主要指鲜血(blood)的颜色,在西方人心目中,“blood”是人体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表示“不受欢迎、令人讨厌、不感兴趣”。如英语“red-biddy”是掺酒精的劣质红酒;“red-bag waste”专指医院中装细菌感染物的红色废品袋。它还象征着“残忍”、“灾难”、“紧急”、“暴力”、“危险”和“警告”等,例如,(1)“red revenge” 指“血腥复仇”;(2)“a red battle”指“血战”,其中的“red”让人想到战场上血流成河的场面;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1)“a red waste of his youth”指“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2) “a red light district ”指“花街柳巷(红灯区)”。它还有“极端”、“愤怒”等意思,如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布“red rag”被喻为“令人恼怒的事物”,发火愤怒为“see red”,美国小说《红字》鲜红的字母A表示对情欲的惩罚和警示

总之,在跨文化交流中,红色一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文化价值、文化意蕴。这就要求我们要加深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并把握和细究红色词语的隐喻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浅述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情感隐喻,认知,概念,隐喻

1 概述

人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了在人类交际和认知活动中, 隐喻具有重要作用。隐喻研究可追溯到自古代亚里士多德时期, 他在《诗学》和《论修辞》中就对隐喻做过较为详尽的哲理研究。之后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隐喻研究和近代隐喻研究等过程。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 提出了一种与隐喻传统观迥然有别的隐喻认知观——“概念隐喻” (metaphorical concept) (Lakoff&Johnson, 1980) 。该观点认为, 概念隐喻是用隐喻形式来表达的概念, 隐喻不只是个语言的问题, 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人们赖以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的。因此,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 更是人们思维、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 人时时都生活在情感之中。所谓情感是指人类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 涉及生理、感觉、经验、行为、概念化和认知等方面。喜和怒是人类最容易产生的两种情感, 因而以往学者多是对这两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如曲占萍、钟曲莉和蔡葵等;很少有学者对除此之外的情感词隐喻进行研究, 考察其一致性。本文基于人类有着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将英汉情感隐喻从方位词、颜色及温度和实体隐喻情感等三方面来说明英汉情感隐喻中存在一定的共性。

2 方位词隐喻情感

Lakoff指出, 在英语中有很多是用方位词“上”和“下” (“高”和“低”) 表达的概念隐喻, 即方位性概念隐喻。这些方位性隐喻词常用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高兴、幸福、喜悦”为上或是高, 而“悲伤、苦恼”等为下或低。在英语中最常见的此类相关表达摸过于“happy is up”和“sad is down”两个方位性的情感概念隐喻。汉语中也存在相对应的表达, 如:“他兴高采烈”和“他无精打采”等。除此之外, 还有如下表达:

1) 英文表达:Heated up/Lift up ones head/in one's altitude/his spirits rose/give me a lift/in high spirits/feeling up/be down in dumps/Be down in spirits/have one's hump up/have one's gorge rise/up in the air/flash up;

2) 中文表达:兴高采烈/情绪高昂/高涨/高扬/高兴/兴致勃勃/重新振作/情绪低落/消沉/萎靡不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火冒三丈/怒发冲冠等。

人类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上述英汉方位词的情感隐喻并非随意, 而是有理有据的。不论是在英文文化还是中国文化当中, 人高兴喜悦的时候都会嘴唇朝外, 向上扩肩, 抬头挺胸等身体表现;而当人悲伤苦恼时, 往往嘴角下咧, 眉毛向下倾斜, 耷拉着头等表现。正如英文中raise up one’s head, raise本身就表示一种向上的行为, 而高兴这种情感正是通过方位词“up”隐喻而来。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和类似的情感体验, 汉语中也有相对应的用法, 如:“她兴高采烈”中用“高”这个方位词来隐喻喜悦心情。

3 颜色、温度隐喻情感

3.1 用颜色隐喻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 五彩缤纷的色彩不仅能刺激人视觉神经而且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 给人以冷暖、兴奋或压抑等不同感受。例如红色作为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 与“红”有关的词语的隐喻意义也多与喜庆、吉祥和兴旺发达等意义相关, 如“红利”、“红火”、“红粉佳人”、“大红大紫”等。除此之外, 还有:面色发白/吓得脸都绿了/脸颊绯红/涨得脸通红等。英文中也有相对应的表达:She was flushed with anger;She turned pale;He was blue in his face;She was scarlet with rage;I was beginning to see red等与颜色有关的表达来隐喻情感。

不同的颜色隐喻不同的情感, 通常冷色调令人心情忧郁或平静;而暖色调则令人心情愉悦。视觉能力, 与空间认知能力一样, 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不论人类生气, 高兴亦或是哀伤, 由于生理原因都或多或少地产生某种颜色, 既通过颜色来表达、反应和隐喻情感。

3.2 温度隐喻情感

用温度隐喻情感。温度降低则表示情低落冷淡, 温度升高预示着情绪高涨激动。因为当人的情绪低落时, 血液流回心脏身体的热度降低, 体内温度也随之降低, 当人的情绪高涨时皮下血流供应量增多, 身体的热度增加, 体内温度随之升高。中文表达如:脑子发热/吓得心透凉/热血沸腾/心情如冰一样冷脸上烫得不行等。英文中温度隐喻情感如:Do not get hot un-der the collar;I was chilled to the bone;He lost his cool;You make my blood boil等。与颜色隐喻情感一样, 温度隐喻情感同样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身体生理体验。当这种认知隐喻一旦为人们所接受, 就会反过来将其自身结构加于现实生活,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加强其影响, 使人们在日常言语表达当中, 常常自觉使用“冷、热”等来表达内心情感。

4 实体隐喻情感

实体隐喻是指我们可将模糊和抽象的思想、心理活动、感情、状态、事件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有形的、具体的实体, 特别是人体本身。实体隐喻具有代表性的和最典型的是容器隐喻。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 甚至人身体的每个器官, 如心、肝、肺等都可看作一个容器。由人的身体出发, 人们将概念投射到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 如房子、丛林、田野等等。

4.1 具体的生理变化隐喻情感

心脏作为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通常被用来隐喻情感。中文表达有:心花怒放/心旷神怡/心开明目/心如刀割/万箭穿心/心惊肉跳等。相对应的英文表达有:light heart/heart broken/make one's heart stand still/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s等。其他器官也可隐喻情感, 如:动肝火/肺都气炸了——I almost burst a blood vessel;He almost has a hemorrhage等。

4.2 液体隐喻情感

容器理论是最典型的实体隐喻。人体在体验情感时, 血夜循环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减慢或者加快。当容器概念被人们映射到感情这一抽象概念时, 便产生了液体隐喻情感。如:

他怒火中烧——Anger surged within him;

她满脸泪水——Tears welled up in her;

她手心全是汗——Her hands were damp;

我们心中充满喜悦——We are full of joy;

他有种强烈的恐惧感——A flood of fear rose in him.

人的激动的情感或愤怒的情感是无形的、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抽象的, 但人们往往用有形的、简单的、为人熟知的实体或容器中的液体、具体的来隐喻, 形象的把人的复杂的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5 结束语

通过研究与分析大量英汉日常用语的情感表达, 发现很多共性存在于两种语言情感隐喻。我们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相同的生理特征是共同的情感隐喻表达的来源, 而隐远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人类语言的思维方式, 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生活。它是人类通过大量的、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现成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产物。人作为有情感的动物, 时时刻刻都生活在情感之中, 而人对情感虽然感受很深, 但又常常最难言说——心有千千结/欲吐难言, 因而需要借助隐喻来表达。由于生活在英汉两种文化当中的人们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和类似的体验机制, 导致英汉情感隐喻存在一定的共性。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张维鼎.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3]曲占萍.汉英“愤怒”情感隐喻认知的异同[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

英汉隐喻的共性与个性 第4篇

一、英汉隐喻概念的界定比较

什么是隐喻?从语言的阐释和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一个异质而同质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语词。”“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J.A.Cuddon 在他的《文学术语词典》一书中为隐语的界定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一种以它事物的名称来阐述所要描述的事物的修辞格)。例如,“One look at his face and we realize that a thunderstorm was about to break.”这里“a thunderstorm”就是个暗喻,指暴怒。虽然雷霆是自然现象,而发怒是感情宣泄,但两者之间有共同之处,可以用来做比较。可见,英汉隐喻都是一种比喻的方式,都是在两个不相干的事物之间找出相同(似)点,用它事物来阐明所要描绘的事物。

二、英汉隐喻的共性分析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而且从本质上讲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英汉隐喻的共性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总是在已知经验的基础上,设定着两个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人们建立起事物间某种同质、相似的关系,让双重影像聚合,使人们能以一个已知概念来阐释一个未知的概念。因此,从根本上讲,隐喻的本质就在于把握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的关系,就在于在不同事物和经验里建立起等值、相似的关系,提示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隐喻思维的本质和过程决定了英汉修辞手段——隐喻格的基本模式必须具有两个前提。其一:必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其二: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某一特征必定相似。而且,英汉隐喻都是两个重要部分组成,即:本体和喻体“A是B”和“A 像B”,也叫暗喻和明喻。明喻是相似关系,而隐喻是通过相似达到平等。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是差异中的相似,差异是构成隐喻的必要条件,本体和喻体属于不同的领域,这是构成隐喻的基础。

如:An encyclopedia is a gold mine.(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

这里在英汉语言中,本体都是百科全书,喻体都是金矿,而且都用A是B的模式,“百科全书”与“金矿”为不同的事物,分属不同的领域,但这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某方面的相似。这里利用这两种不同事物间都值得深深去挖掘的本性,将两者做比,因此就构成了一个隐喻。从这个例子我们可看出,英汉隐喻基本模式上是相同的,即都是A是B或A像B的模式,都是根椐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另一事物来描述所要表现的事物,这体现在英汉语言的具体运用上,就是其本体、喻体、喻义的相似或完全相同。思想是内容,语言是形式,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负担者,又是思维的表现者,隐喻思维的本质和过程决定了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运用必定存在某种共性。比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以自然现象作为喻体的隐喻。因为人体的构成和自然界的众多现象既无古今之别,又无疆域之异。自然界万物的规律性,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观察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类似的认知经验都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得以充分体现。例如:

food for thought 精神食粮

the fruits of success成功的果实

She is a virgin,a most unspotted lily.她是纯洁的少女,一朵洁白无暇的百合花。

在以上各例中,英汉语言中的隐喻的美感效应完全相同,其本体、喻体、喻义都是基本相同的。这些相同的隐喻源于英汉民族共同的思维基础。

三、隐喻的个性比较

思维虽然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却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由于英汉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或不同的语言,而不同语言又在人类社会漫长的民族历史中沉积了丰富的文化,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按照不同的人生经验用一事物来谈论它事物,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形成了不同的隐喻。隐喻中蕴涵的文化信息,鲜明地体现了其宗教信仰、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时间取向、亲属关系、性别待遇以及阶级差异。因此,不同的语言,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的形式不同,表达相同喻义的喻体不同或喻体相同,表达的喻义不同,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推理的结构和排列顺序等都有着根本的差异。

概括地讲,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喻体相同或相似,喻义不同。英汉民族分属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而作为文化的载体的语言必然受制于各自的文化。因此,英汉语言运用隐喻时有时选择相同事物作为喻体来表达不同的喻义。在中国文化中,立喻较多的褒美之物是龙,它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以自己为“龙的传人”、“东方巨龙”而自豪。而“龙腾狮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一系列比喻无一不是溢美之词。而在英语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The mother is like a real Dragon to her。其意思是“她母亲待她像个恶魔。喻体相同,喻义却差之千里。2.喻体不同,喻义相似或相同。英汉语言中在表达同一喻义时,喻体的选择会有所不同,这也显示了英汉民族思维及认知方式的差异。汉语中形容某人瘦,说“他瘦得像猴子”,英语中却说“瘦得像影子”(as thin as a shadow)。汉语中形容某人穷,说“他穷得像叫化子”英语中却说某人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3.喻体和喻义均不对应。有些隐喻的喻体所具有的含义和它的语言文化密切相关,在另一种文化里往往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喻体和喻义,这就造成了通常所说的文化缺省现象。比如:英语中“my rib”喻指我的夫人,它來源于《圣经》的故事,而汉语中没有《圣经》的文化背景,因此形成了比喻上的空白。同样,“ugly duckling”(丑小鸭)喻指日后会出人头地的小不点,“early bird ”喻指勤快的人,这些词语在进入汉语时,由于文化的缺省,都找不到对应的隐喻关系。

四、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一种语言形式,一种思维模式,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时候,它更是我们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一些复杂思想与事物的工具。因此,学会如何正确使用隐喻对于我们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文中,我们对英汉语言中隐喻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分析:英汉隐喻的共性源于人类共有的思维基础,个性则源于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民族个性,隐喻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英汉隐喻用各自相似或不相似的经验,以及各自相同或不相同的视角在事物之间创造出奇妙无穷的类比联想。我们应该认识到正是这种创造的相似性推动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体系的发展,使语言世界如此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美妙绝伦。而且从这份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东西文化差异,这对于我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外语教学和翻译工作来讲,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同点。也就是说,关于不同的文化究竟是怎样影响概念交流系统的,却仍是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2] Lakoff,G.,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耿占春.隐喻.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4]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 李旭清.英汉隐喻共性与个性认知比较.南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7]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8]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英汉隐喻研究 第5篇

1 隐喻的界定

隐喻 (metaphor) 一词出自希腊语。从词源学角度讲, 这个词由两个词根“meta” (意为carry) 和“-phor”或“pherein” (意为carry) 构成, 所以隐喻 (metaphor) 就暗指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 一种转换。隐喻的传统阐释往往定性在修辞方式、表达手段, 即修辞方法的语言层次。例如, 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修辞格, 又称‘譬喻’, 即‘打比方’。古代称‘比’或‘譬’。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明或描摹甲事物。”又如, “比喻:辞格之一, 又名‘譬喻’、‘比’‘辟’、‘打比方’是根据甲乙两类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1]。”这些对隐喻的界定大同小异, 其视点都在于修辞方式或表达方式, 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 亚里斯多德多次论述了隐喻。亚氏对隐喻的定义: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 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 或通过类比[2]。亚氏定义的最大优点是发现了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 隐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事物, 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亚氏定义的最大局限是将隐喻限制在名词上, 排斥了其它词用作隐喻的可能性, 因此也排斥了揭示隐喻的话语特征的可能性, 因为承认动词和形容词等也可用作隐喻, 就必须承认只有在词语的组合过程中才可能生成隐喻的事实[3]。总体来说亚氏定义阐明了隐喻非常重要的特点。西方许多研究, 例如Lakoff的研究就是根据“隐喻是借助一事物谈另一事物”这一重要观点展开的。亚里斯多德还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 (implicit comparison) , 这就是现代比喻说的起源。大体上说亚氏对隐喻持科学态度, 认为隐喻重要, 并要求人们掌握隐喻[4]。

传统修辞学中另一个对传统的隐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 (Fontanior) 。在《话语的辞格》中, 他把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 (trope) 来分析, 其对辞格的定义是:辞格是表达思想过程中, 词被用于新的概念时产生的或多或少与原始意义有所不同的某种意义。

在隐喻研究传统里, 对隐喻认知特征的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人是理查兹。理查兹指出,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莱考夫 (Lakoff) 和约翰逊 (Johnson) 也认为,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pervasive) , 不但在语言中, 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莱考夫和约翰逊[5]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这就是说,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 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现象。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认识之所以只能局限在辞格层次, 主要是因为传统修辞学研究语言的战略是词而不是句子。这样, 传统修辞学就从根本上误解了隐喻作为一种话语现象, 一种述谓现象, 因而也是一种描述和看待世界方式的认知现象的本质和特征。

现代隐喻理论明确地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 语言中的隐喻正是这种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语言中的隐喻是一种与语境密切相关的语言使用现象。许多成语、谚语。诗歌, 甚至是篇章都可以充当隐喻, 满足人们“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看待或认识另一领域”的需要。

2 隐喻的分类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分类。Lakoff&Johnson根据始源域的不同, 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空间隐喻 (spatial metaphor)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和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

2.1 空间隐喻 (spatial metaphor)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始源域, 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 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 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 前-后, 深-浅, 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 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 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方位概念上, 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例如:MORE IS UP这一隐喻给予QUANTITY这一抽象概念一个纵向方位, 因此英语中有Hope my income rises every year之类的说法, 汉语中有“鸡蛋价格又上去了”之类的表达。

2.2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 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而派生出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模糊的思想、事物、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例如, The mind is an entity这一隐喻就是将mind (心智) 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此类隐喻可以承担指称、量化、确认、目标设定等一系列功能。实体隐喻最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 (container metaphor) 。人是独立于世界以外的实体, 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 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其他物体, 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 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作一个容器。

2.3 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可以进一步拓展为内容更丰富的结构隐喻, 所谓结构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正因为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另一概念, 于是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如spend一词最早用于谈论“金钱”, 后来被用于谈论time, energy, force, fuel等等。

3 隐喻的发展状况

隐喻研究史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布莱克所称的“贬斥派” (depreciators) 。代表人物为古希腊的柏拉图。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隐喻对我们思维的发展甚小, 有时甚至有害;另一种是所谓的“赞赏派” (appreciators) , 其代表人物为亚理斯多德 (Aristotle) 、昆提良 (Quintillian) 、方达尼尔 (Fontanier) 、理查兹 (Richards) 、雅格布森 (Jakobson) 、利科 (P.Ricoeur) 、莱考夫和约翰逊 (G.Lakoff&Johnson) 等。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我们的语言和思维过程中充满了隐喻, 认为人类思维本质上是隐喻的。其实也正是这些人对隐喻现象的研究和论述构成了西方隐喻研究的历史。

我国隐喻学有自己的发展史和传统。考察中国古代的理论, 离开比喻是寸步难行的。也只有从比喻着手, 才反映了中国隐喻理论的特殊发展道路。汉语的“比喻”不仅包括隐喻, 还包括明喻和借喻。中国的比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国近代开始以学科的观念对待隐喻, 把隐喻放在修辞学的学科体系中进行研究, 并且善于从多学科、多角度对隐喻进行分析, 逐渐向语言本位过渡。近年来, 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把国外的隐喻认知研究理论介绍到了中国, 并在借鉴国外理论基础上对隐喻的认知作用、隐喻的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我国当代的隐喻研究进入了认知研究阶段。当代对隐喻理论研究贡献比较大的学者如:林书武、束定芳、赵艳芳、蓝纯等。

参考文献

[1]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 (1) .

英汉隐喻文化比较 第6篇

1 隐喻对文化理解的影响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自成体系, 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作用。由于人类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活动及对自然界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而不同民族之间的隐喻必然存在着普遍的共性。然而有时隐喻概念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因而, 外语教师有必要从隐喻异同的比较入手, 将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加以整理组织, 进行系统的介绍。

一人类思维的普遍性。由于人类的许多行为活动具有相似性, 因而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某些方面也会表现出极大地相似性。以ARGUMENT IS A WAR为例。汉语文化中也有“辩论是战争”这一概念, 英、汉民族不约而同地根据“战争”的特点以及“辩论”的特点, 英语中有paper war, verbal battle的表达, 而汉语终也有类似的“笔战”、“唇枪舌战”的表达, 。在辩论过程中, 两种文化都有“进攻”、“防守”、“反攻”, 这是因为在英、汉两种思维模式中, “辩论”是根据“战争”的模式构造而成的。

另以空间隐喻为例。在Quantity, Social Hierarchy, Time, States构建的四个目标域中, 来自英语词汇的证据表明由up体现的Up域和由down体现的Down域与汉语中的Shang和Xia的四个目标域不谋而合。如下列概念都具有“向上”的方向, 而其对立概念均具有“向下”的方向。

MORE IS UP;LESS IS DOWN:Speakup, please.Keep your voice down.

HEALTHY IS UP;SICK IS DOWN:Lazarus rose from the dead.He fell ill.

CONSCIOUS IS UP;UNCONSCIOUSIS DOWN:Wake up.He sank into a coma.

CONTROL IS UP;LACK OF CON-TROL IS DOWN:I’m on top of the situation.He is under my control.

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有着共同的思维趋向性, 有着相似的隐喻文化。诸如“多”“健康”“有意识”“可控制”等受到肯定评价的概念由方位隐喻中的“up”上位连结, 形成了一个有关“u p”的隐喻系统。而诸如“少”“生病”“无意识”“不可控制”等受到否定评价的概念则由方位隐喻中“down”下位连结, 形成一个有关“down”的隐喻系统。

二人类思维的民族特征。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在根本的根隐喻上具有趋同性, 但有时也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以颜色词为例。中国人操办婚礼时, 贴红喜字, 新娘子通常会穿红色的新娘装, 象征着“喜庆”“鸿运当头”“幸福甜蜜”。而在英国人的婚礼中, 新娘子会身穿一身白色的婚纱, 象征新娘纯洁无暇, 没有瑕疵。但是这两种颜色词在彼此国家中含有相反的隐喻含义。英语中红色表示灾难、厄运、暴力, 带有贬义。汉语中白色通常会与丧葬联系在一起, 会有霉运。

以动物为例, “龙”在汉语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意义, 是权利、地位的象征, 有吉祥、高贵的含义。但是在英语文化中“龙”却是会喷火的凶残的怪物。英语中用“猫头鹰”表示爱情, 象征智慧、成功, 因此英语中有谚语“as wise as an owl”、“The owl flies, an owen of success.”的表达。但是, 汉语对“猫头鹰”的认知却不同。在汉语中猫头鹰意味着恶运将至。在英美人的生活中, 狗是他们忠实的, 可信赖的朋友, 因此有英语表达“t o p dog”“lucky dog”分别表示“最重要的人物”“幸运儿”。

以宗教为例, 佛教和道教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所以中国人通常会说“菩萨保佑”。英美人大多信奉基督教, 所以英美人通常会说“God Blesses Me”。

以价值取向为例, 中国人信奉“集体主义”, 而英美人信奉“个体主义”。

再如“大熔炉”“美国梦”“沙拉碗”都具有美国特有的民族特征。而“看京剧”“练太极”“说相声”又都具有浓郁的汉文化色彩。因此, 教师既要介绍不同文化在认知上的共性, 也应提醒学生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2 结语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 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也显得更加重要。借助隐喻理论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外语学习者对相关文化非常了解, 那么他理解目的语隐喻就没有什么困难。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 隐喻表达是随处可见的, 运用隐喻思维思考问题也是相当普遍的。通过探索和分析英汉隐喻文化的构成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认识和习得文化, 有助于不同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更加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理解不同隐喻文化在认知中的差异的能力, 通过这种隐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加强和提高他们外语学习的效率。

摘要:本文从隐喻文化认知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揭示了英汉隐喻文化认知的异同, 对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汉语,隐喻文化

参考文献

[1]何鸿雁.隐喻认知与文化[J].南华大学学报, 2005 (1) :95~97.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路红霞.隐喻认知与英汉文化差异[J].攀登, 2008 (5) :148~150.

[4]麦红宇.认知隐喻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2) :140~141.

[5]王红梅.概念隐喻理论对跨文化传播的阐释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1) :127~129.

英汉隐喻的对比研究 第7篇

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存在于三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即修辞学派、认知学派和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研究。修辞学派对于隐喻的研究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系统研究基础之上,认为它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重在强调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修饰文采、增强效果的功能。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在韩礼德的研究基础上,把隐喻归置于语法隐喻的框架下,认为它是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反常的语言运用现象。以上两个派系的研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中,本文讨论的内容以认知学派对隐喻的研究为基础。认知学派对隐喻的认识,是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经验这个角度来入手的,他们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自此,隐喻就不单单被看作一种修辞的手段,而是上升到了一种认知现象高度,成为人类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个有力工具。

本文从这个理论的视角入手,根据Lakoff对隐喻阐释时的分类,即结构性、方位性和本体性隐喻三个角度,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分析隐喻表达方式的不同点,指出两种语言中隐喻表达式的不同之处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不尽相同。

二、英汉隐喻的对比分析

隐喻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隐喻的建构与理解,故研究英汉隐喻的差异是建立在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更体现不同民族心理建构的差别。

1. 首先在结构性隐喻当中,有关“愤怒”的情感表达,英汉语言中有不同的表达式。例如:

可以看出:英语中用容器中的液体、热或愤怒来隐喻愤怒,而汉语中用来指愤怒的通常是“气”或“火”,而且“气”用得较普遍。

2. 方位性是人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基本概念,但自然中的空间关系不止一种,每一种使用的多寡,是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且还受语言本身、地理环境和认知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未来”在不同(有时是相同)的语言文化中被描述成“在前面”和“在后面”。

(1)当用空间概念来喻指时间时,汉语多用方位词“上、下”,可能源于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早上升起、午后落下的自然现象来判定时间的先例,说明了空间隐喻是人们直接的生活经验的反映。如:来年春上,早上,上下五千年,眼下,会上/下,课上/下,上/下一月。但是,英语中有关“上、下”的介词很少,尤其用来表示时间概念。将以上例子翻译成英语,是:on spring days, in the morning, within the past five-thousand years, at present, at/after the meeting, in/after the class, last/next month。

从英语和汉语对应的时间概念看,汉语中的“上、下”概念在英语中对应的时间概念不是固定的,依照不同语境,有所不同,包括“at, on, in”的含义,又有“before, after”的意义。

(2)当空间概念喻指地点时,汉语的“上”可以用来指具体的点或抽象的范围,指具体的点时称为“接触或附着”,指抽象的范围时属于“非附着关系”。例如:桌上、树上、海上、课堂上。“汉语的‘上’既可以表附着关系,也可表非附着关系”。表附着关系,相当于英语的on;表非附着关系时,是虚指范围,包含英语的三维空间关系,相当于at, on, in, above, over等含义。所以,英汉语在范围概念上的最大区别是:汉语重“上下”,轻“里外”;而英语则重“接触面的大小”。

汉语中常用“在……上/下”的结构表达隐喻,是因为它用确切的地点位置来喻指不确切的范围,如“在课堂上,在心上”、“在您的领导和指挥下”。这种结构表达内部、外部,广延及接触和不接触等丰富的空间含义,是汉语方位概念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说明汉语方位词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模糊性。

(3)介词“at, on, in”也用来表示抽象范围概念:at a heigh of 500 meters(在500米的高度),at a speed of 30miles per hour(以每小时30英里的速度),at any price(以任何代价),at high pressure(在高压下),on paper(表面上,理论上),on a bench(坐在法院凳受审判),in danger(危险地),in panic(恐慌地),in despair(失望地)。而且at, on, in本身的含义,它们所喻指的抽象意义也不尽相同。

从这两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方位空间概念隐喻抽象概念时的方法大体相同,即用确切位置来隐喻抽象的范围,但二者使用的表达结构差异较大。

3. 在本体性隐喻中,有容器隐喻和实物隐喻两种。英汉两种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隐喻抽象概念的容器及实物选取不同,造成一定范围内抽象概念意义的表达不同。

(1)“It is in my control.”和“The car is out of control.”汉语中表述为:“他在我的控制之下”和“车子已经控制不了了”。英语中用“in”来表示抽象的范围位置,而汉语用“在……下”。这把抽象的概念“控制”当作容器来测量和量度,但在英汉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

(2)又如:在英语中,色彩中的蓝色常常被认为是忧郁、悲伤的象征,有“Sadness is blue.”的隐喻概念,如:“She looks blue today.”;“Paul was in a blue mood.”。而在汉语中,对于悲伤的隐喻常借助人体的具体器官,如“肠、眉、脸”等。例如:“她听了这个消息后,肝肠寸断。”“她整天愁眉苦脸。”“她眉头紧锁,好像有很重的心事。”

三、英汉隐喻的部分共性表达

虽然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存在诸多差异,但它毕竟是人类共同建构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着极其相似的表达形式,因此,在差异的基础上,仍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 结构性方面,英汉语中都大量存在用“天气”这个领域的概念隐喻人类情感领域的概念。

如:“creat an atmosphere o cheerfulness”;“in a sympathetic atmosphere”;“gust (of anger)”;“thunder at sb.”;“in a tempestuous mood”;“a sunny smile”;“a cloudy of gloom”。汉语当中的类似表达有:灿烂的笑容、炽热的感情、阴郁的心情、冷若冰霜等。

2. 方位性隐喻一般来说,英汉语都常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来表示一些抽象范围的概念:

“I am feeling up today.”;“She is really low these days.”;“他情绪低下”;“她情绪颇高”;“他陷入绝望之中”。英汉语中也有用表示动态关系的词语来表示范围、状态的改变等:He is getting into trouble.(事实空间———观念空间);He looks down-and-out.(空间概念———状态);His career is up-and-up.(事实空间———动态过程);他从早到晚都在干活。(空间距离———时间概念);期中考试就在眼前。(空间概念———时间概念)。

3. 除了对空间方位的体验进行隐喻外,人类还对自然物或个体本身的体验进行隐喻,即本体性隐喻。

如,把抽象领域看作容器:“The plane is coming into view.”;“他匆匆走出了我的生活,一点痕迹也没留下”。把事件、行动和状态也看作容器:“Are you in the race on Sunday?”;“How did you get out of washing the windows?”;“你入党了吗?”;“我退出比赛了”。把情感看作容器:“Harry is in love.”;“他将心里的苦水全倒出来了”。

四、结论

本文从结构、方位和本体性隐喻三个层面对英汉隐喻的部分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两种语言在隐喻表达结构和概念意义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共性来源于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和对自然的感觉经验,而差异则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和认知模式在语言背后所起的潜在作用。

摘要:隐喻理论的研究主要存在修辞学派、认知学派等多学科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在结构性、方位性和本体性隐喻三个层面上, 着重分析英汉语当中隐喻表达式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 揭示隐喻表达式的差异, 体现英汉民族思维建构模式的差异。

关键词:英汉隐喻,对比,认知角度

参考文献

[1]Aristotle.RhetoricandPoetics.TheModernLibrary, 1954:227-342.

[2]Richards,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35.

[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London, 1985:28.

[4]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34.

[6]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2) .

[7]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4) .

[8]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0) .

英汉颜色隐喻对比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颜色隐喻,异同,文化因素,翻译

1. 引言

传统的观点认为, 隐喻是一种修辞格, 其功能是为平易的文体增加魅力, 属于文学修辞的范畴。20世纪70-80年代,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是由源域 (s o u r c e domain) 到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之间的投射 (mapping) 产生的, 这意味着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 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语义冲突和心理相似性是构成颜色隐喻的两个基本条件。当我们用颜色来修饰其他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 就产生了语义上的冲突。心理相似性是指颜色 (源域) 引起的心理意象与颜色所修饰的事物 (目标域) 产生的心理意象的相似度。颜色隐喻使得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鲜明而生动。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颜色隐喻异同作对比研究, 并探讨其形成的文化因素以及在英汉互译中如何处理这些颜色词。

2. 英汉颜色隐喻的对比

2.1 英汉颜色隐喻的共性

人类具有某些相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促使人类在颜色认知上表现出很大程度的共性, 因而颜色隐喻在不同语言中有很强的共性。

红色是太阳与火的颜色, 给人热烈与喜庆的感觉。英汉文化中都含有这种隐喻, 汉语中的开门红、走红运, 传统婚礼上的红喜字、红蜡烛、红盖头、新娘的大红袄, 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 更让人联想到往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英语中的r e d往往也用来表示庆祝活动, red-letter day (喜庆日子) , to paint the town red (狂欢痛饮) , roll the red carpet for sb. (隆重欢迎某人) 都说明红色与喜庆有关。

紫色在古代中国是帝王的专用色, 是尊贵的象征。天子所居宫殿为“紫宫”, 王朝享国的年数称“紫历”, 祥瑞的征兆视作“紫气”。英语中的p u r p l e也与贵族相关, raise to the purple (出任红衣主教) , born in the purple (出生于贵族家庭) 。

黑色是夜的颜色, 让我们感到神秘、恐惧。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 都有用黑色这一基本范畴来描述、解释一些神秘、非法或阴险的事物。例如:黑钱 (black money) , 黑市 (black market) , 黑匣子 (b l a c k b o x) , 黑名单 (b l a c k list) , 黑心肠 (black heart) , 颠倒黑白 (call black white) 。

2.2 英汉颜色隐喻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以及个人认识都会导致对事物之间相似性的不同认识, 直接影响人们产生隐喻语言的切入角度, 反映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颜色隐喻也不尽相同。

2.2.1 貌合神离:同一源域表达不同的隐喻意义

“黄, 中央土之正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帝王之色”, 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如:黄袍—帝王的服饰, 黄榜—皇帝的告示, 黄钺—皇帝的仪仗, 黄马褂—皇帝赏赐给有功之臣的官服。而英语中的yellow是背叛耶稣的犹大所穿衣服的颜色, 其隐喻意义多指消极的一面, 如yellow belly (胆小鬼) , yellow streak (生性怯懦) , y e l l o w d o g (忘恩负义的人) , yellow looks (阴沉多疑的性格) 。

汉民族崇尚红色, 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 某些隐喻也为汉语特有, 常表达一种积极的意义, 如:红人—得到上司宠幸的人, 红娘—促成美满姻缘的人, 红运—好的运气, 红尘—繁华热闹的地方, 红颜—美丽的女子。英语中的red, 常表达与流血、殉难相关的事物, 如red hands (沾满鲜血的双手) , red battle (血战) , Red-hunter (迫害进步分子的人) 。

绿色是大自然的生命之色, 在汉语中备受推崇, 其隐喻都具有正面意义, 如绿色通道—方便旅客通行的通道, 绿色食品—健康食品, 绿林好汉—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 开绿灯—办事免受阻碍。英语中常用green表示没有经验、易受骗、新鲜等意思, 如green hand (生手) , as green as grass (少不更事) , green horn (无经验的人) , green table (赌桌) , green memory (栩栩如生的记忆) , a green old age (老当益壮) 等。

2.2.2 异曲同工:不同的源域表达相同的隐喻意义

异形同义的隐喻是隐喻民族化的一种表现, 它体现了两个民族对不同事物做出了相同或近似的反应, 即他们赋予同一隐喻意义不同的语言形式。这种异曲同工的表达在英汉颜色隐喻中很常见, 如汉语用“眼红”或“红眼病”表达“嫉妒”, 而英语用green-eyed一词;表示“色情、低级趣味、不健康的东西”汉语用黄色, 英语用blue (黄色电影—blue films/黄色笑话—blue jokes) 。

3. 英汉颜色隐喻形成的文化因素

隐喻作为认知的手段, 反映了人类文化的相似性。英汉颜色隐喻的共同之处就体现了英汉文化经验的相似性。但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定的文化内容,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隐喻方式及其表达。因此, 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造成英汉颜色隐喻差异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不同民族的认知视角不同

不同民族对同一类客体观察和理解的角度往往有所不同, 即认知视角不同。认知视角的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体验、或经验, 而隐喻又是根植于经验的, 因此不同颜色在不同文化中会有其独特的隐喻方式。白色在汉语中是一个禁忌色, 丧事用白色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由白色形成的隐喻往往具有消极意义, 如:白痴、白话、白食、白条、白卷、白面书生。在英语中白色是一种备受崇尚的颜色, 婚礼上新娘总是身披白色婚纱, 给人一种圣洁高雅的美感, 象征爱情的纯洁珍贵;由white形成的颜色隐喻往往表达美好、正直与清白无邪, 如:a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 a white day (吉利或走运的一天) , white light (公正无私) , w h i t e s o u l (纯洁的心灵) , white hand (清白无辜) 。

3.2 源域在不同文化中的凸显程度不同

由于地区或文化的差异, 某一领域 (domain) 对于一种语言的使用者来说比较突显, 因此可能作为隐喻映射的源域, 在别的语言中可能就不会或很少产生隐喻映射, 如蓝色 (b l u e) 。汉语中蓝色多指其物理意义, 如蓝天;而真正由蓝色形成的隐喻却很少。英国四面环海, 大海的蓝色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因此英语中blue构成的隐喻很多, 如blue Monday (令人忧郁或沮丧的星期一) , blue stocking (女学者) , b l u e r i b b o n (最高荣誉) , blue book (蓝皮书) , drink till all’s blue (酩酊大醉) 。

3.3 不同文化对源域特点的看法不同

不同文化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习惯, 在选择颜色词去描绘某一现象时有各自的倾向, 因此隐喻概念也就产生了认知的差异。英语中常用green表示嫉妒, 如green—eyed, green with envy, green eye monster。西方人认为植物的绿色是健康、向上的标志, 这对别的颜色是一种挑衅, 所以用“眼睛发绿”比喻“嫉妒”。汉语中常用“眼红”、“害了红眼病”来喻指嫉妒, 这反映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而西方人用“植物的绿”来喻指人妒忌, 恰恰反映了他们的抽象思维, 由物联想到人。

4. 英汉颜色隐喻的翻译

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式的, 在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递原语意义至关重要。因此在翻译隐喻词语时, 我们不仅要弄清楚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字面意义, 而且还应该理解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准确地将原语信息传递给读者。根据上文的对比研究, 英汉颜色词的翻译宜采用以下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增译法。

4.1 直译法

直译法指按原文的字面意义直接翻译出来。直译既能保留原文的形象特征又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对于英汉颜色隐喻中不谋而合的颜色词, 我们尽量采用直译。如:He was the first European head of state to visit their country, and they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him. (他是第一个访问该国的欧洲首脑, 他们用隆重的礼仪来欢迎他。)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在两种语言中都含有“铺展红地毯隆重欢迎某人”之义, 此处直译能让读者容易理解接受, 同时还保留了原文风格。

4.2 意译法

意译法即用另一种文字将原文的意义翻译出来。对于英汉颜色隐喻中貌合神离的颜色词, 如果勉强直译, 必然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采用意译为好, 舍弃形象, 译出喻义。如:T h e m e r e mention of his hated cousin’s name was like waving a red flag in front of him. (只要一提他那表兄弟的名字, 他就生气。) 如果直译wave a red flag, 中文读者一定不知所云, 此处只能舍弃其字面意义, 译出隐含意义“做惹别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你红光满面”显然不是Your face is very red (你脸红了) , 而应译成You look so healthy and full of pep或You look the very picture of health and energy。

4.3 增译法

对于那些看似对等实不相同的颜色词, 原语读者心领神会, 而译语读者一头雾水, 因此在翻译时需把原文的文化信息补充揭示出来, 以达成文化沟通。如:汉语中“白骨精”一词仅译成the White Boned Demon无疑会使译语读者莫名其妙, 我们应在后面补充其文化信息—a n evil spirit who often took the guise of a charming young woman in the novel Pilgrimage to the West, 这样译语读者便能理解其隐喻意义。

5. 结语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中, 与文化密不可分。颜色隐喻依赖于人类认知模式的共性,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相似性;但也由于认知视角、源域的突显程度与特点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颜色隐喻还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其确切的涵义, 切不可似是而非或望文生义。研究英汉颜色隐喻的异同, 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具是十分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2) :139-142

[2]李耸, 赵晓丹.英汉语言中隐语的认知与异同[J].东北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4 (2) :141-144

[3]陈格兰.汉语与英语中颜色隐喻之对比及文化探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05 (4) :61-63

[4]李元胜.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 (5) :109-112

英汉海事术语的明喻与隐喻方式 第9篇

为研究有比喻意义的海事术语,以西方语言学中的比喻理论为分类方法,以《标准航海通信用语》,《航海科技名词》,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航海、轮机、海事法规等专业书籍为语库,从中提取出有比喻含义的英语、汉语术语并进行归类.对典型术语的明喻与隐喻特征进行剖析,特别是将一些相同术语从英语到汉语的比喻保留或转变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海事英语术语和海事汉语术语的明喻和隐喻规律及其从英语传播到汉语中的变化规律.该研究可为从事海事英语研究、海事文献翻译、VTS和搜救等工作的人员提供理解这类比喻类词汇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明喻;隐喻;海事英语术语;海事汉语术语;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H315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705 修回日期:20160330

0引言

比喻是常见的语言表现手法,常见的比喻类型为明喻和隐喻.

GIBBS将

比喻的语言现象上升到语言、思想、文化三个方面

:“Metaphorisevidentthroughoutlanguage,thought,andculture.”[1]刘卫红等[2]认为:“它是将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取其相同或相似之处进行对比,以熟悉比生疏,以具体比抽象,从而使说理明白生动.”

各国船员在海上工作与生活时,创造了有自身特点的、比喻意义的术语,这些术语被广泛用于海上面对面的沟通、书写以及海上无线电通信中.比喻的存在不仅保证了沟通顺畅也给原本枯燥乏味的海上生活增添了乐趣.

收集研究有比喻意义的海事术语,不仅可以解读海上文化,增加对海事术语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而且可以了解不同民族间的性格和文化的差异.

本文以目前航海界通用的《标准航海通信用语》(SMCP),《航海科技名词》,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航海、轮机、海事法规等专业书籍为语料,从中提取有比喻意义的术语,并按照比喻的理论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术语进行分析与阐述,得到海事术语比喻的基本规律.

1有明喻特征的海事英汉术语分析

按照GIMSON[3]1409的定义,明喻是“Useofcomparisononethingwithanother,forexample‘asbraveasalion‘afacelikeamask”

,即将事物与其他形状或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用they(he,she,it)look(s)like进行类比或替换.

1.1海事英语术语明喻特征分析

对于源于英语且有明喻特征的海事英语词汇,我们能够清晰分辨出该类词汇语源是英语的、有着强烈的西方文化背景,其明喻特征都是可以套在以“looklike”为连接词的句子中.比如船舶结构术语bow(船首),应该解释为“Ashipsbowlookslikeashapeofabow”,其语源来自bow,因为船舶的船首部分形状像“弓”.为与英语的bow(弓)区分开,其发音变成[bau].再比如船舶货运术语Dshackle(D型卸扣),应该解释为“A‘DshacklelooksliketheshapeofletterD”,因为其形状酷似字母“D”.再比如航路术语leg(航道分支),应该解释为“Alegoftracklookslikeoneofhumanlegs”.用该词的时候,航道分支部分一定是绕岛屿的航道,因为此处的航道更像是人的一条腿.再比如JacobLadder(雅各梯,绳梯),借助于《圣经》的《旧约·创世纪》第28章标题“JacobsDreamatBethel”的典故,“当时做了一个怪梦……天空突然裂开,看到一架梯子从天上一直垂到地面,许多耶和华的天使坐在梯子上……”[4],梦中的“天梯”与航海中绳梯的形状和功能相似.该术语的背后有着整个《旧约·创世纪》第28章,即该比喻意义以西方宗教文化为依托.

除了上述明喻词汇外,有明喻特征的海事英语术语还包括诸如:bridge(驾驶台)、bullnose(船首导缆环)、clovehatch(丁香结)、coat(油漆涂层)、eyeofline(缆绳的琵琶扣)、devilsclaw(锚链挚)、dolphin(圆顶桩)、figureofeight(8字结)、forecastle(forecastle,艏楼)、frame(肋板)、monkeyfist(撇缆头结)、seachest(海底阀)、catwalk(游步甲板)、Dboiler(D型锅炉)、Aframe(A型机架)、bowl(分油机的分离筒)、nadir(天底)、breaker(浪花)、waterdrum(锅炉水鼓)、Vshapedformation(楔形队)、finstabilizer(减摇鳍)等.

该类比喻多有明显的特征喻体,多为常见的动物、植物、事物等.海事英语术语的明喻多数与喻体的物理外形有关.此类词汇产生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船员群,有浓厚的西方文化底蕴.

1.2海事汉语术语明喻特征分析

目前海事汉语术语大多数源自西方,“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早期,其主要标志是中国有了自己的航运,中国的船上劳工和从海外归来的中国劳工与外国船员同在经常航行到中国的外国船或中国船上工作”[5],也有部分是从英语海事文献中翻译而来.有明喻特征的海事英语术语传播到汉语中根据保留明喻特征程度可以划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失去了明喻特征,即海事英语中的比喻现象传播到汉语中明显地失去了其明喻特征.比如cockhat,英语中以“公鸡冠”为喻体,到汉语航海学术语“三线定位法中误差三角形”,传播到汉语后完全丧失了原有的明喻特征.再比如devilsclaw,英语中以“魔鬼爪”为喻体,到汉语船舶结构术语“锚链挚”,传播到汉语后完全丧失了原有的明喻特征.再比如monkeyfist,英语中以“猴子拳头”为喻体,传播到汉语中成为水手工艺术语“撇缆头结”,而汉语术语中“撇缆头”是该绳结所在方位修饰词,并非作比喻的喻词,因此该词传播到汉语中失去了明喻特征.第二类是通过英语到汉语的转译的方式,改变了喻体,但是保留了该术语的明喻特征.比如bulbousbow,英语中以“灯泡”为喻体,传播到汉语后则改为“球”和“鼻子”两个喻体了,即“球鼻艏”.再比如eyeofline(缆绳眼环),英语中以“眼睛”为喻体,传播到汉语中则改为以“琵琶”为喻体,就是“琵琶扣”.再比如Ydeltaconnection(星形三角形连接),以英语中的“Y”字母和“三角形”为喻体,传播到汉语中则改为以“星号”(*)和“三角形”为喻体.第三类是通过直译的方式保留了其原汁原味的比喻特征.比如clovehatch(丁香结)、figureofeight(8字结)、sectorsearch(扇形搜寻)、cleat(羊角桩)等,这类术语传播到汉语中喻体没有改变.

此外还有部分有明喻特征的海事汉语术语是中国人自己在工作中创造的,比如“门”字吊(gantry)、将军柱(Sampsonpost)、大台(saloon)、Z形试验(船舶操纵术语,standardmanoeuvringtest)、中天(天文航海术语,transit)等,这些术语在对应的海事英语中并无明喻特征.

2有隐喻特征的海事英汉术语分析

首先要解决如何认知隐喻这一术语.按照GIMSON[3]928的定义,隐喻是“Useofawordorphrasetoindicatesomethingdifferentfrom(thoughrelatedin,somewayto)theliteralmeaning,asin‘Iwillmakehimeathiswords”,而王庆华[6]引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暗喻(隐喻)意味着将一个名称转向指称其他的一些事物.这个转向可以在种和属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属和种之间、属和属之间进行,转向本身依据的是类比和比例放大或缩写的原则.”

2.1海事英语术语隐喻特征分析

束定芳等[7]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由于是一种替换,因此隐喻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具,它只是增加语言表达力的一种工具.”也就是说,隐喻特征的词汇具有内嵌式的或者说是一种类似借代式的比喻特征.

海事英语中不少词汇属于隐喻词汇,即在词中隐含指代某物,也就是需要听者脑筋“转个弯”去意会某种隐喻.比如skylightwindow(天窗,即机舱通往外部的通风孔),如果提到该词,浮现在脑海里的即是“窗户”,又包括上层空间很高的寓意,然而船上的skylight并非真正的“天窗”,而应该是“带烟气挡板的通风孔”.由于机舱等大型空间需要通风,其功能如同高度很高的空间开“天窗”一样.再比如containthefire(船舶消防术语“隔绝火源灭火法”),其中有隐喻含义的词汇是contain,“把火装到容器里”是把着火隐喻为“物体”,把该“物体”装入容器中,从而抑制其肆意扩散.再比如letgo…line(“解掉……缆”缆令),此命令用语中有隐喻含义的词汇是letgo(让…走),该词组将“缆绳”比喻为“蛇”等爬行生物,解掉“缆绳”就是“让其走”,这个比喻抓住了缆绳的“爬行属性”,属于隐喻的一种.再如

《标准航海通信用语》(SMCP)

中的PanamaLead(船头导缆孔),本来称谓是CentreLead(船头导缆孔),由于巴拿马运河当局出台的PanamaCanalRules中对其有特殊要求,巴拿马运河当局派人登船检查,因此Panama在此术语中就变成“船头”的隐喻了.要理解该词的隐喻含义要通读PanamaCanalRules中有关CentreLead的要求才能领悟到.相似地,CanalProjector(运河探照灯)是SuezCanalProjector的缩略,该名词也是由于苏伊士运河管理当局出台对船舶舷外探照灯的特殊要求,而后船员抓住了苏伊士运河特殊要求的特点,便约定俗成为有比喻意义的借代式海事术语了.也可以说,要理解此术语中Canal的隐喻意义,要靠通读苏伊士运河管理当局对船舶舷外探照灯作的附加规定才能领悟到.

除了以上列举的例子,有隐喻意义的海事英语术语还有:airreservoir或airbottle(空气瓶)、bowline(单编结)、breastline(横缆)、compassrose(罗经花)、copied(听明白了)、masterstation(主发射台)、slavestation(副发射台)、malethread(外螺纹)、femalethread(内螺纹)、makewaythroughwater(对水移动)、messenger(引缆)、deadreckoning(推算船位)、horseengine(主机)、donkeyengine(副机,发电机)、wildcat(锚链轮)、gypsy(锚机的卷筒)、stowaway(偷渡者)等.

束定芳[8]认为:“隐喻的运作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隐喻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与本体或与语境的冲突,对隐喻的理解就是将这种冲突消除.”也就是说隐喻需要读者用心体会和揣摩才能理解,通过喻词将喻体与本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明喻英语词汇相比较,隐喻并非以动物、植物等典型而直观的事物做比拟,更主要的是对事物功能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内嵌式的刻画.

2.2海事汉语术语隐喻特征分析

与有明喻特征的海事汉语术语一样,隐喻在汉语中也有两种来源,主要是源自外来词,其次是我国船员自己的创造.

根据

有隐喻特征的海事英汉语术语

包含的隐喻因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类,在海事英语中术语本身没有隐喻含义,但是通过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使其产生了隐喻含义.比如“金不落儿”音译于英语“chainblock”,但听起来像是“金属不落地”,隐喻吊物体比较稳,正好契合其“链条滑车”的功能,后来又由此演化为“神仙葫芦”[9],不得不说是隐喻的再次升华.再比如“系固眼环”说成“地令”“天令”,其“令”字来自音译英语的“ring”,听起来像“灵光”的意思,物件虽然小,但是绑扎与系固中不可缺少,正好符合地令(甲板上系固眼环)、天令(舱壁上系固眼环)的隐喻特征.这些海事英语术语无隐喻特征,但是通过妙笔生花的翻译后在说汉语的船员中传播,变成有隐喻特征的汉语语汇了.第二类,通过意译的方式基本保留或者改变了喻体.比如sleepingcable(惰链,指抛双锚中的一根不受力的锚链)的英语喻体是“睡眠”,而传播到汉语船舶操纵术语中时喻体变成了“懒惰”,正好反映出该锚链不受力的“行为”特征.再比如“天吊”即“机舱起重机”是对英语“engineroomcrane”的意译,在翻译中将喻体“鹤”(crane)换成“天”,表示机舱顶棚之高.它不仅改变了喻体,而且由喻词中心词换成修饰词.第三类,整体表示隐喻的用法传播到汉语中完全失去了隐喻意义.比如landfall(初见陆地),指在茫茫大海上突然有陆地从天而降,这本身就是隐喻,但在汉语航海学术语中则称为“初见陆地”,无任何隐喻意义.再如makewaythroughwater(避碰术语“对水移动”),其中有隐喻意义的是“make”,指船在水中开辟航路,隐喻船舶的开拓性,属内嵌式隐喻,但是避碰规则术语“对水移动”中完全失去了其隐喻意义.再比如pickupslackson…[10](“将……绳收紧”的缆令),其中有隐喻意义的是pickup(拾起),slack是绳子堆放在地上的圈圈,“将……绳子上圈圈拾起来”的隐喻意义是将松弛的绳索收紧,这是一种间接隐喻表达,而翻译成汉语后则采用“收紧绳索”的直接表达法,完全失去了其隐喻意义.

从有隐喻特征的海事英语术语传播到汉语后的特征不难发现,多数如绳结、旗语、航海学、设备部件称谓等词汇的隐喻特征都消失了,这与我国在知识学习与运用方面的严肃性有关.正如黄崇珍[11]论述的,“任何一种民族的语言比喻都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比如……而中国人则常用龙比喻自己的祖先,用梅、兰、菊、竹比喻中华民族的气质和传统精神……”.

此外,也有由我国船员自己创造的有隐喻特征的术语(英文中没有隐喻意义),比如大车(对轮机长旧称,ChiefEngineer)、摆台(船上小服务员的旧称,steward)、千斤(stiffener)、卫婆(对清洁工昵称,wiper)、抹油(机工的昵称,motorman)、地毯式排查(parallelsweepsearch)等.

3英汉海事术语有明喻和隐喻特征的结论

肖菊兰[12]指出:“明喻常用‘似‘像之类的比喻词,隐喻则绝不用这类比喻词.明喻中的主体与喻体一定同时出现在句子中,而隐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在句子中却会有三种情况——或同时出现在句子中;或句子中只出现喻体,隐去主体;或句子中只出现主体,隐去喻体.”肖菊兰等学者的结论都是以普通英语为语料而作出的分析与判断,虽然海事英汉比喻语汇也基本遵循上述特征,但是它有自身的行业特征.正如朱晓玲[13]论述的,“同一英语常用词不仅被某一专业采用,而且还被许多专业采用来表达各自的专业概念,如apron,在造船业中是‘船头护船木,在航空业中是‘停机坪……等”,因此海事使用词汇体现出与其他行业的显著不同,比喻的手法也就有很大的差异.通过上述有比喻特征的海事英语和其在汉语中传播特征的分析,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英汉海事术语明喻和隐喻都以陆地常见的令人愉悦的动物、植物、事物为比喻对象,这些术语的喻词表达的内涵是一个文化或者是事物现象的背景,小者是将比喻的句子压缩为词、词组、短语,大者是表达完整的句子,有的甚至是小型篇章.

(2)海事英语术语中明喻和隐喻术语通过音译、意译、转译等在汉语中传播.有些明喻和隐喻术语传播到汉语后或保留、或改变、或消失.有极少量的术语原本在海事英语中无比喻意义,通过巧妙翻译后产生了比喻意义;也有少量有比喻特征的海事术语由中国船员创造.

(3)明喻基本上与动物、植物、典型物件有关,比较浅显明快,主要比的是“外形”;而隐喻主要拿人、动物或事物的属性进行比喻,比的是“性质”,隐喻语汇更像是把比喻牢牢地镶嵌在其中.隐喻需要借助于上下文和人类共同认知去烘托,让听者或读者去感知.

4结束语

本文以英汉海事术语的明喻与隐喻方式为研究对象,收集目前使用的海事英语和海事汉语术语,并对其进行遴选、归类和语义分析,旨在对有比喻意义的术语的明喻与隐喻手法和特点进行语言分析.该分析是结合语言学的比喻理论,结合海事英语与海事汉语术语产生的社会背景、海事子学科里的技术含义、比喻意义、比喻手法、喻式表达、术语所代表的语言文化背景、比喻潜在内涵进行的多元分析.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海事英语比喻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需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宽与加深海事英语术语研究,为海事英语的语言学研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GIBBSRW,Jr.Thewonderful,chaotic,creative,heroic,challengingworldofresearchingandapplyingmetaphor[M].ResearchingandApplyingMetaphorintheRealWorld,Netherlands: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10:6.

[2]刘卫红,王雪.论英汉习语中比喻修辞的民族特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1):119121.

[3]GIMSONAC.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extendedfourthedition)[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09.

[4]房龙.圣经的故事[M].朱振武,张海强,邓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42.

[5]张晓峰.中国船员海上“洋泾浜”语言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03105.

[6]王庆华.暗喻的语用学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19120.

[7]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16.

[8]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8106.

[9]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航海科技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67.

[10]IMO.IMOSMCP(StandardMarineCommunicationPhrases)[M].IMO,2002.

[11]黄崇珍.英汉比喻的民族文化特色[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13115.

[12]肖菊兰.略谈英语的明喻与隐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2):6869.

英汉隐喻的共性与个性 第10篇

一、英汉隐喻概念的界定比较

什么是隐喻?从语言的阐释和修辞功能上讲, 隐喻“是一个异质而同质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语词。”“是根据联想, 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 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J.A.Cuddon在他的《文学术语词典》一书中为隐语的界定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 (一种以它事物的名称来阐述所要描述的事物的修辞格) 。例如, “One look at his face and we realize that a thunderstorm was about to break.”这里“a thunderstorm”就是个暗喻, 指暴怒。虽然雷霆是自然现象, 而发怒是感情宣泄, 但两者之间有共同之处, 可以用来做比较。可见, 英汉隐喻都是一种比喻的方式, 都是在两个不相干的事物之间找出相同 (似) 点, 用它事物来阐明所要描绘的事物。

二、英汉隐喻的共性分析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 而且从本质上讲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 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 英汉隐喻的共性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总是在已知经验的基础上, 设定着两个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 帮助人们建立起事物间某种同质、相似的关系, 让双重影像聚合, 使人们能以一个已知概念来阐释一个未知的概念。因此, 从根本上讲, 隐喻的本质就在于把握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的关系, 就在于在不同事物和经验里建立起等值、相似的关系, 提示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隐喻思维的本质和过程决定了英汉修辞手段———隐喻格的基本模式必须具有两个前提。其一:必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其二: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某一特征必定相似。而且, 英汉隐喻都是两个重要部分组成, 即:本体和喻体“A是B”和“A像B”, 也叫暗喻和明喻。明喻是相似关系, 而隐喻是通过相似达到平等。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是差异中的相似, 差异是构成隐喻的必要条件, 本体和喻体属于不同的领域, 这是构成隐喻的基础。

如:An encyclopedia is a gold mine. (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

这里在英汉语言中, 本体都是百科全书, 喻体都是金矿, 而且都用A是B的模式, “百科全书”与“金矿”为不同的事物, 分属不同的领域, 但这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某方面的相似。这里利用这两种不同事物间都值得深深去挖掘的本性, 将两者做比, 因此就构成了一个隐喻。从这个例子我们可看出, 英汉隐喻基本模式上是相同的, 即都是A是B或A像B的模式, 都是根椐联想, 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 用另一事物来描述所要表现的事物, 这体现在英汉语言的具体运用上, 就是其本体、喻体、喻义的相似或完全相同。思想是内容, 语言是形式,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负担者, 又是思维的表现者, 隐喻思维的本质和过程决定了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运用必定存在某种共性。比如,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以自然现象作为喻体的隐喻。因为人体的构成和自然界的众多现象既无古今之别, 又无疆域之异。自然界万物的规律性, 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观察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类似的认知经验都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得以充分体现。例如:

food for thought精神食粮

the fruits of success成功的果实

She is a virgin, a most unspotted lily.她是纯洁的少女, 一朵洁白无暇的百合花。

在以上各例中, 英汉语言中的隐喻的美感效应完全相同, 其本体、喻体、喻义都是基本相同的。这些相同的隐喻源于英汉民族共同的思维基础。

三、隐喻的个性比较

思维虽然是全人类所共有的, 却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由于英汉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 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或不同的语言, 而不同语言又在人类社会漫长的民族历史中沉积了丰富的文化,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 按照不同的人生经验用一事物来谈论它事物, 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联想, 形成了不同的隐喻。隐喻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鲜明地体现了其宗教信仰、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时间取向、亲属关系、性别待遇以及阶级差异。因此, 不同的语言, 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的形式不同, 表达相同喻义的喻体不同或喻体相同, 表达的喻义不同, 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推理的结构和排列顺序等都有着根本的差异。

概括地讲, 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喻体相同或相似, 喻义不同。英汉民族分属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而作为文化的载体的语言必然受制于各自的文化。因此, 英汉语言运用隐喻时有时选择相同事物作为喻体来表达不同的喻义。在中国文化中, 立喻较多的褒美之物是龙, 它是古代帝王的象征, 如“龙袍”、“龙颜”。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以自己为“龙的传人”、“东方巨龙”而自豪。而“龙腾狮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一系列比喻无一不是溢美之词。而在英语中, “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The mother is like a real Dragon to her。其意思是“她母亲待她像个恶魔。喻体相同, 喻义却差之千里。2.喻体不同, 喻义相似或相同。英汉语言中在表达同一喻义时, 喻体的选择会有所不同, 这也显示了英汉民族思维及认知方式的差异。汉语中形容某人瘦, 说“他瘦得像猴子”, 英语中却说“瘦得像影子” (as thin as a shadow) 。汉语中形容某人穷, 说“他穷得像叫化子”英语中却说某人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3.喻体和喻义均不对应。有些隐喻的喻体所具有的含义和它的语言文化密切相关, 在另一种文化里往往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喻体和喻义, 这就造成了通常所说的文化缺省现象。比如:英语中“my rib”喻指我的夫人, 它来源于《圣经》的故事, 而汉语中没有《圣经》的文化背景, 因此形成了比喻上的空白。同样, “ugly duckling” (丑小鸭) 喻指日后会出人头地的小不点, “early bird”喻指勤快的人, 这些词语在进入汉语时, 由于文化的缺省, 都找不到对应的隐喻关系。

四、结语

隐喻, 作为一种修辞格, 一种语言形式, 一种思维模式, 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时候, 它更是我们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一些复杂思想与事物的工具。因此, 学会如何正确使用隐喻对于我们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文中, 我们对英汉语言中隐喻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分析:英汉隐喻的共性源于人类共有的思维基础, 个性则源于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民族个性, 隐喻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英汉隐喻用各自相似或不相似的经验, 以及各自相同或不相同的视角在事物之间创造出奇妙无穷的类比联想。我们应该认识到正是这种创造的相似性推动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体系的发展, 使语言世界如此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美妙绝伦。而且从这份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东西文化差异, 这对于我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以及外语教学和翻译工作来讲, 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 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同点。也就是说, 关于不同的文化究竟是怎样影响概念交流系统的, 却仍是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Richards, 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2]Lakoff, G., 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耿占春.隐喻.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李旭清.英汉隐喻共性与个性认知比较.南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 .

[7]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高校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下一篇:“生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