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共享建设

2024-07-30

文化信息共享建设(精选12篇)

文化信息共享建设 第1篇

1 信息资源繁花似锦丰富多彩

在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指导下, 我们充分看到, “共享工程”中的信息资源建设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特点表现:一是响应胡锦涛同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精神文明和文化需求, 着力整合和精心打造了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历史文化、农业科技、技术培训、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内容的信息资源库, 建成了一批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信息为特色的分布式资源库群;二是为了使信息内容通俗易懂, 形式多样, 富有多种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 已经建成能够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图书、电影、讲座、戏曲、文化专题资源库。使得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为“共享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模式。

2 冲出旧的资源传输手段, 实施新的多种多样传输方法

过去资源传输是通过借阅、手写等方式传输信息资源, 现在的资源传输和存储的渠道是更多更快捷, 是经过数字化加工处理之后, 采用高科技的手段, 通过卫星、镜像站点、光盘、移动存储等方式进行。由于北部地区通信设备比较落后, 不具备传输设备, 使之不能完全实现互联网传输, 只能借助于卫星传播方式;而我们边远地区只能用电视加机顶盒的方式接受信息, 有的农村地区则是通过刻录光盘的方式将信息送到农村基层老百姓身边。由于近几年来,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为一些最基层文化站点配备了集信息存储和播放为一体的专业设备, 这些设备简易好学, 操作简便, 为服务中心定期传输信息资源得到了保障, 尤其便于边缘落后地区对文化信息资源的快捷传递得到了充分利用。

3 建立机制灵活便捷的信息反馈体系

最基层的信息需要站点对所需信息的需求及时上传, 是最实际、也是最需要得到上一级认可的原始需求。各级中心和服务站点都有义务做好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一是要保证下级中心 (或站点) 的信息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上传, 二是也要保证上级的信息资源能够及时传输到下级中心 (或站点) 。同时, 也需要各级中心建立联合目录和本地目录来对群众的信息需求进行反映, 这就保证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中心之间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的相互配合, 避免了重复建设。

4 公平及时的、公共的信息服务

数字化的资源传输是共享工程传递的重要途径, 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满足资源建设和国民的需求, 数字化信息还有加工迅速、传递快捷的优点, 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传递, 克服目录传统条件下受地域限制的弊端, 及时更新一些所需的信息资源, 让基层群众获取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如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信息、进城务工人员需要及时了解的招聘信息、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获取的农牧产品销售信息、以及最新出台的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信息等, 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卫星等手段及时传递到群众身边, 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全民文化信息得到及时公平获取。

5 加大培训力度, 及时全面的开展培训工作

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 从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抓起。是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各级培训队伍需由各级分支中心的讲师承担。他们参加上级分支中心举办的新技术应用、资源加工、服务管理及培训技巧方面的师资培训班, 负责收集本地区培训方面的实际需求, 设计培训课程, 及时策划、制定并组织开展本地区 (特别是边远地区) 的人员的技术技能、资源建设、服务管理、师资培训。

文化资源中心必须加大培训力度, 保障人才是事业的基石。基层服务工作人员上岗前均需通过培训考试, 获得从业资格。要得以有效运行并能持续发挥作用,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管理队伍, 并能持续发挥作用。采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为特点, 以专业化的技术服务队伍作保障。目前, 我国从事文化共享工程工作的人员专业结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 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的北部地区, 懂电脑、会操作的人员有限, 经常出现有些地方有设备、无人会操作的现象。因此,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巩固技术队伍基础, 结合本地的现状, 因地制宜、分级组织培训, 开展技术交流是各级文化中心的一项职责。

6 推动文化共享工程与其它系统共建, 扩大工程辐射范围

2011年, 文化资源中心继续积极推动文化共享工程与其它系统的合作共建, 扩大工程辐射范围。

文化资源中心继续推进与农村远程教育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合作, 共建乡、村基层服务店。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文化共享工程专栏”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开通, 实现了共建共享、辐射广泛, 有效地拓展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面。为加强与两个远程教育的合作, 文化资源中心将卫星播发平台转至中国教育电视台, 从而更加增进了与两个远程教育的合作共享。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群众对于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 共享工程技术体系必将更加先进和完善, 将充分体现出融合互通和高效的服务能力。提高认识, 增强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正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按照“十二五”期间既定的工作目标,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推进工程进展。使资源建设、技术服务、培训指导、共建共享诸方面更上一层楼。用我们的实际工作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程, 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兹恒, 张丽.试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特点[J].图书馆, 2010, 5.

[2]蒋卫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探讨[J].图书馆建设, 2010, 11.

[3]冯锦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J].图书馆, 2009, 3.

文化信息共享建设 第2篇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13地方资源建设工作方案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核心,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文化共享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资源建设工作亦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完善资源建设机制,加强资源建设的系统性、针对性,确保资源增量,提高地方资源建设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重点

2013地方资源建设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贴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注重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文化精品,重点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专题资源、红色历史多媒体文化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进村入户”专项资源。

(一)地方特色文化专题资源 1.各省(区、市)单独建设的项目 各省(区、市)单独建设的地方特色文化专题资源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较大影响力和深厚群众基础,着重在文化遗产、社会文化、戏剧戏曲、曲艺杂技、音乐舞蹈、历史地理、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选题(选题范围发展中心另发),建设成果以视频专题片或多媒体资源库形式展现。

2.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总体规划,各省(区、市)参与建设的项目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拟统筹建设中国戏曲多媒体资源库。如获中央财政立项,发展中心将联合各省(区、市)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代表剧目等内容,按照统一的架构进行梳理整合,建设知识容量大、剧种全、剧目多,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广为一体的中国戏曲多媒体资源库。中国戏曲多媒体资源库预计分三期建设,2013年完成第一期,主要完成多媒体资源库的框架结构建设和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汉剧、黄梅戏等部分的建设。

地方特色文化专题资源建设方式以自主建设为主,购买成品为辅。

(二)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 1.各省(区、市)单独建设的项目 各省(区、市)单独建设的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项目主要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发生地点、历史资料等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融文字、图像、动画制作、视频等形式为一体的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2.发展中心总体规划,各省(区、市)参与建设的项目

发展中心统拟统筹建设红色文艺作品多媒体资源库。如获中央财政立项,发展中心将联合各省(区、市)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红色历史文化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基层群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熏陶和教育。红色文艺作品多媒体资源库预计分三年建设,内容包括“红色戏剧库”、“红色影视库”、“红色舞蹈”、“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美术作品”、“红色历史讲堂”,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革命历史故事动漫”等内容。2013年,建设“红色戏剧”、“红色影视”、“红色舞蹈”部分。

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建设方式以自主建设为主,购买成品为辅。

(三)少数民族语言资源 自2013年开始,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具体任务由各相关省(区、市)开展,发展中心负责总体规划与协调。2013少数民族语言译制资源,选择本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体现民族团结的优秀资源进行译制。可选择文化共享工程已有资源译制,也可选择少数民族群众急需的其他系统的资源,并妥善解决版权。

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方式以译制为主,购买成品为辅。

(四)“进村入户”专项资源

“进村入户”专项资源应选择适合通过有线/数字电视方式播放的贴近当地基层群众需求的资源,内容可涉及文化、农业、科技、法律、医疗等方面。

“进村入户”专项资源建设方式以购买成品为主,自主建设为辅。

二、实施步骤

为了加强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管理,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2013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申报、评审、立项、验收等工作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规划选题(2012年12月底)

发展中心负责全国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策划与各省(区、市)共同建设的项目,按照各省(区、市)的资源分布、建设能力、申报情况制定项目经费分配方案。各省(区、市)应结合实际,做好本地区单独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策划。选题应抓住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体现惠民服务导向,“建”、“用”结合;应注重项目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新建资源库项目应注意与现有资源库的有机结合,现有资源库中合适的项目可续建;应注意资源的深度挖掘,努力将项目做精、做深、做出影响。各地应于2012年12月底前完成2013年的选题策划。

第二步:项目申报(2013年1月—2月)

完成选题策划后,各省(区、市)应及时与发展中心沟通,经发展中心预审后,编制完善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申报方案,填写申报材料(申报书由发展中心另发),于2013年1月31日前提交发展中心进行评审。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须提交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相关申报材料。“进村入户”专项资源各省(区、市)均可申报。

第三步:项目评审立项(2013年3月—7月)

发展中心于2013年3月组织开展2013年地方资源建设项目评审立项工作,并按照各地申报项目的评审情况、结合上一项目完成情况,制定《2013年中央转移支付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补助经费分配方案》(建议稿),报文化部、财政部审定后,由中央财政将经费下拨至各省(区、市)财政厅。经费下拨后,各省(区、市)有关单位与发展中心签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3地方资源建设任务书》,项目正式立项。

第四步:项目实施(2013年7月—2014年7月)2013年地方资源项目建设实施周期为1年。多媒体资源库项目应按细化资源制作大纲、明确数据库结构、准备素材、专题库搭建、数据加工与录入、成品包装等流程进行。视频专题片制作项目应按细化资源制作大纲、明确制作脚本、准备素材、拍摄素材、后期制作、成品包装等流程进行。征集成品资源应按细化项目需求内容、公开招标、签署资源征集合同、获取成品资源等流程进行。

第五步:项目验收(2014年7月—9月)

各省(区、市)完成2013资源建设任务后,应先组织省内验收。通过省内验收后,报发展中心验收。发展中心于2014年9月完成验收工作。

第六步:资源共享与结项(2014年11月)

项目验收通过后,各省(区、市)将建设成果和相关资料加盖公章提交发展中心,并将元数据录入文化共享工程联合编目系统,对象数据在本省(区、市)平台发布,实现全国共享服务。数据经发展中心审核后,颁发《资源收录证书》。各地在2014年11月前结项。

三、建设标准与版权要求 地方资源建设应以基层群众需求为牵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画面美观、表现生动。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文化共享工程相关标准规范,妥善解决版权。

(一)建设标准

为保证资源建设质量,各地应在建设2013地方资源时,严格执行文化共享工程相关标准规范。

1.视频资源建设相关标准规范

2013地方资源建设的视频成果应达到广播级标清;视频数字化加工格式执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频资源数字化加工格式规范V2.0》;视频编目标准按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频资源编目规范》及电影、动画片、讲座、舞台艺术、专题类节目实施细则编目。视频摄像和制作的声音、画面、字幕等技术要求参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讲座资源建设规范》中相关内容。

2.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相关标准规范

多媒体资源库对象数据可为复合型,包括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其中视频加工格式标准参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频资源数字化加工格式规范V2.0》,文字、图像加工标准及专题数据库的元数据标准可参照“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以及管理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标准规范。

3.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相关标准

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相关标准可参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办法》,其他可参考《翻译服务规范》(GB/T19363.1-2003)等国家相关标准规范。

(二)版权要求

2013地方资源建设工作应妥善解决资源版权,以满足文化共享工程各种资源服务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自主建设项目成果的版权为发展中心与省分中心共有,可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服务,整合的资源素材应妥善解决在本项目成果中使用的版权,确保项目成果提供服务时,无需再向其他单位获取版权。

征集成品资源项目成果的版权应至少解决在本省范围内服务和发展中心备份的权利,服务期限不少于5年,备份无期限,版权应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放映权、复制权和展览权等。

四、组织管理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资源建设工作,文化部将组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资源建设领导小组”),拟由文化部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文化部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中心。发展中心负责组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评审、指导、验收。各省(区、市)文化厅(局)要组建本省(区、市)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文化厅(局)相关厅(局)领导担任,负责本地区资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各省级分中心负责组建本省(区、市)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

资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2013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的整体组织和管理。发展中心负责项目的协调管理和业务指导,包括项目资金申请,组织专家对各地项目进行立项审核、技术指导和成果验收,明确建设标准,督促建设进展,控制建设质量。各省(区、市)文化共享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本省(区、市)项目的协调、管理和业务指导。各省级分中心具体承担地方资源建设工作的任务,要积极组织市县级支中心参与资源建设。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立项申报评审制度,在严格履行项目的申报、评审、验收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绩效评估,对资源建设任务完成好的省(区、市),将在下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方面予以倾斜,完成建设任务较差的,将根据情况核减下资源建设项目和经费;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在资源规划、立项、方案实施、成果验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中央、地方联合建设机制,形成发展中心负责总体规划、各省级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市县级支中心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结合地方资源建设工作,开展联合编目,实现元数据统一管理,对象数据分布式存储。

(三)资金管理

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建设;网络;功能;意义

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内涵。我的理解是:在整体网络环境下,通过我国政府有关机构和相关部门进行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及有效整体规划,但应在档案相关部门成员应平等、自愿和互惠的基础上;并采取大量先进技术、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优化的配置,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同时也能满足各种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平台设计上,都拥会有对应总体设计阶段的各个系统,而每个系统也将会实现其相应的功能,例如:信息资源管理功能、数据采集与核对功能、数据存储功能、数据信息查询分析功能、任务管理功能和信息安全管理功能等等;没一个功能都能为档案信息建设提供帮助,这些功能都是为了更好的完善我国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意义。1.有利于加快我国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如果,每个行业和部門的档案馆网络化建设都有着一定的意义,缺少某一项就会直接的影响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能不能实现。若是我们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就必须在一个较稳定、安全的网络平台上运行。

2.有利于实现我国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之间优势互补。对于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类型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它们之间都会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同时,这种的差异性既会产生消极的一面,也会产生积极的一面。一方面,消极就是会直接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紊乱,对此就要加强控制与预防;另一方面,积极就是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在寻找各管的优点和特色时,应慎重并在其原有基础上增强,从而实现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之间优势互补,并相互发展和促进。

3.有利于推动我国各个行业和部门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进程。在实现我国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时,应积极鼓励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成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观看,也让更多人利用。

二、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档案信息量的不足。根据我对一些资料的调查和研究,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统计数据非常的少,对一些建立档案信息网站也比较少,还有在网络上所公布的档案数量远远不及我国档案馆的档案十分之一。我国档案信息网站在网络上公开的档案资料表明: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总量比较大,而上网的档案信息量还不到万分之一(是以随机抽取的10个网站来计算的),甚至有一些档案信息网站根本就查不到档案内容。

(二)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档案信息资源网站上的档案信息内容不足,还会出现相同档案文件内容,甚至还会存在几乎一字不差档案文件的现象。其一,在档案信息网站之间会存在内容相互重复,无论是全国性档案法规内容,还是地方性档案法规内容,都存在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其二,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和一些其它行业网站的信息内容完全一样,和法律网站的信息内容重复较为严重。

(三)档案信息检索功能不全面。据我详细调查表明:从检索档案信息网站来看,具有一般审阅功能的网站只占有68%,就是说还有32%的网站信息检索工具不全,甚至根本就没有提供检索工具功能。

问题的所在分为三点:一是,建立档案信息网站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没有考虑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方面,知识考虑对档案部分自我宣传,栏目设置较多,就会把档案信息网站搞得一团糟;二是,我国对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部门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规划与管理;三是,档案现代化人才的不足,有一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有限,对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和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就会严重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的步伐。

三、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建设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在网络环境下,要制定统一的共享制度来营造良好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

(一)建设好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站。国家应建设完善的档案信息网站,方便人们使用网上档案信息资源,这样才能实现信息共享。首先,要想建立一个完好的档案信息网站,就必须要选择好建站系统,根据档案信息资源网络贡献的要求来说,一定要有比较完善的检索功能(是全文检索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人们;其次,在档案信息网站的设计页面上要简洁,但不失美观;再次,档案信息网站的互动功能也一定要有,沟通是最有利于人们直接接受的功能;最后,档案信息网站的设计要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二)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人才培养。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来说,应该拥有一批专业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一些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管理和高效的档案信息资源队伍。可以积极开展有关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课堂,让他们从档案实体保管员走向真正的档案信息工作者。

(三)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目前,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制定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划和标准,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今后,我国会对全国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对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标准也应有一定规范。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应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加强管理,从而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安全稳定的档案信息资源是网络共享建设的主旋律,也是整个网络平台上的永恒主题。在当前档案信息资源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我们应做好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知识,只有通过合理和健全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先进的方法,有力的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建设,才能使我国各行各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走向标准化的道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共享建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共享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林兴.王婷婷.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2):83-87.

[2] 邢华洁. 论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J].兰台世界:下半月.2010,(4):15-16.

文化信息共享建设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 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和手机等新型传播载体传送到基层, 为广大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信息服务, 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以基层图书馆为主体和依托, 一方面促进了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同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海量的文化资源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共享工程实施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在工程建设者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创新下, 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工程的实施, 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现就以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为例进行简单探讨。

一、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概况

安阳县位于豫北之陲, 历史悠久, 文化事业繁荣。全县辖21个乡镇, 608个行政村 (居) 民委员会。2006年4月17日, 安阳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后,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神, 确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利实施, 在省市文化部门指导下, 经过县乡两级共同努力, 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情况共享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从2006年到2009年安阳县先后投资538.64万元, 在县文化旅游局设立了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建立了电子阅览室, 并创建了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站。在所辖行政村建立了608个基层服务点。配备电脑495台、投影仪118台。2008年5月安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示范县。同年9月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先进经验交流会上, 文化部全国资源共享管理中心授予安阳县“扎实服务惠群众, 共享文化在基层”锦旗。

二、加深认识, 强化领导

1、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共享工程的开展, 传播和繁荣先进文化, 是服务人民群众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

为了加强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 县委组织部、文化局、财政局、发改委、教体局、网通分公司等单位领导及各乡 (镇) 的乡 (镇) 长为成员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 负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项工作, 并制定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 下发了《安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县文化共享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文化旅游局设立了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负责全县文化共享工程日常管理工作。

2、借鉴先进经验, 实行目标管理

为了保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由县文化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带队, 率领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专程到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得比较早的偃师市考察学习共享工程建设经验。为确保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由县政府领导与乡 (镇) 政府负责人签订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责任书。

三、保证投入, 实现标准化建设

1、严格标准, 科学发展

为了保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 县政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拨付538.64万元用于文化共享工程工作, 保证了安阳县文化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

严格按照设备配置标准要求, 请教相关专家, 结合安阳县实际, 依据高配置、高效用的原则提出设备配置方案, 为支中心配备了联想万全T280服务器1台, 三星笔记本电脑1台, 清华文信电脑20台, 投影仪1台, 松下摄像机、富士照相机与打印机等设备, 并接入了2M光纤, 建成了中心机房与电子阅览室, 并创建了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网站。2007年6月由省政府招标集中采购的设备到位, 至此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了具有接收能力与采编能力, 成为符合国家文化部要求的县级支中心。

2、通力协作, 实现共享

在乡镇建设方面, 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网在全县21个乡镇分别建立了由投影仪、电脑、机顶盒、宽带网络组成的乡镇基层分中心。并在全县608个村 (居委会) 全部建立了村级基层服务点, 实现了全县范围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为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与县委党员电教中心建立了日常工作联系制度, 每周交流一次, 特殊情况随时联系。为保证县、乡、村共享工程的正常运行, 各级政府都保证了运行经费及时到位, 县支中心年运行经费20000元;乡基层中心、村基层服务点年运行经费分别为10000元、1000元。

四、强化队伍, 规范管理

为确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县支中心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 借鉴外地与其它部门的经验, 制定了工作人员守则、设备管理与使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对基层中心与服务点也进行规范的管理。县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统一印制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活动记录本, 发放到各基层中心与基层服务点, 记录基层中心与基层服务点活动情况, 反映群众需求, 并在基层中心与基层服务点悬挂文化共享工程统一标牌。

经过培训学习, 县支中心三位同志考试合格, 获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同时对全县21个乡镇中心的管理员与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进行了集中业务培训, 共有42位同志参加了培训, 并由这些同志对各个村级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从而在技术上保证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在安阳县的顺利开展。

五、面向基层, 服务基层

1、制定标准, 保证服务时间

以公益性服务为原则, 支中心与乡村基层服务点开放时间分别达到了每周不低于60小时、40小时、30小时的标准。利用省分中心发放的资料和我们自己制作的资料, 支中心每年开展活动近10次, 乡 (镇) 村基层服务点活动平均都在5次以上。年服务人次十多万, 其中:县支中心1.2万, 乡镇2.9万, 村级9.6万。

2、踏实服务, 效果明显

县支中心为保证基层服务点的正常运作, 定期不定期的对全县基层服务点开展上门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安阳县许家沟乡黄口村村民周运城, 办了一个养猪场, 效益不太好, 原本不打算干了, 通过文化共享工程学习了养猪适用技术和成功典型经验, 坚定了养猪的信心, 扩大了养殖规模, 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村民许鹏飞在家里只种着几亩责任田, 苦于没有致富门路, 生活不太富裕。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学习, 决定承包土地栽种速生杨树致富, 村里很支持他, 并把原有杨树也承包给他管理, 现在他承包着100亩土地, 全部栽种杨树, 树林中再养金蝉、山鸡、鹅等高效农业, 实现致富梦想。最具创新的是党员赵建林, 他的制氧站原来生产的是工业用氧, 工业用氧竞争激烈, 制氧站濒临倒闭, 赵建林十分苦恼。在接受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学习以后, 他改变了思维模式, 认识到在商场上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要推陈出新, 有自己的品牌, 经过市场调查分析, 新上了医用氧气, 填补了安阳县没有医用氧气的空白, 同时也使企业扭亏为盈。

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中的一点思考

1、专业人员匮乏

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的建设是依托县图书馆, 是以图书馆人员、设施为基础建立的。县级图书馆人员素质和人员结构本身就存在一些不足, 以往人员的使用、调入是建立在传统管理模式上, 因而他们对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是胜任的, 但对现代图书馆工作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管理使用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安阳县支中心没有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 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匮乏, 制约了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体来说, 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础建设之后, 在提高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的优势为基层群众服务方面, 支中心缺乏专业的人才。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人才的匮乏问题成为县级支中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安阳县支中心尚且如此, 乡村基层服务点更是缺少懂管理、懂服务、懂技术的专 (兼) 职人员。

2、基础设施不足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托图书馆开展工作, 图书馆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开展配备了现代化办公和服务设备, 在工作中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但在空间的使用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与图书馆产生了矛盾。由于安阳县文化系统基本上都在县图书馆大楼内办公, 图书馆馆舍面积本就严重不足, 随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的建立, 使得本不充裕的图书馆面积受到了挤压, 办公条件的限制影响了支中心一些基础服务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

3、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

安阳县辖21个乡镇, 608个行政村 (居) 民委员会。全县总面积1201平方公里, 总人口93.43万人。基层服务点较为分散, 由于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 很多基层服务点县级支中心难以顾及。客观条件的限制, 使得支中心对全县基层服务点服务受到了制约, 因而对基层服务点存在服务不力、服务不到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文化共享设备的使用率和服务群众满意率。

4、运行经费的不足

县财政每年拨付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运行经费20000元, 支中心仅网络使用费的支出每年是6000元, 再加上电费、差旅费等办公经费的支出, 更显得运行经费的捉襟见肘。由于缺少经费, 支中心人员下基层的辅导工作就相对不足, 影响到对基层群众的服务。

5、县级支中心没有人员编制

2004年2月, 文化部成立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 属司级编制, 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文化共享工程, 但对于县级支中心来讲, 没有明确的编制, 人员从图书馆调配使用。安阳县图书馆由于各种原因工作人员本来就不足, 所以支中心的工作人员数量就更无保障可言了。缺少必要的明确的人员编制, 也是制约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发展的问题之一。

6、现有的适用资源和特色资源严重不足, 缺少吸引力

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海量资源覆盖面虽然很广泛, 但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差, 一些农业科教片并不适宜在各地推广, 因此真正适应安阳本地广大基层群众需要的资源并不多。缺少本地特色资源, 也是制约安阳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工作的重要屏障。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对于迅速扭转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力措施, 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实施“科教兴国”、“以德治国”战略, 践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 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各级文化部门都应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给予高度重视, 努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 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别, 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和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回顾[A].张彦博.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与跨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论文集[C].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0.

[2]厦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 2009 (5) .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汇报 第5篇

(2012年8月1日)

环县位于庆阳市西北部,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全县有21个乡镇(办)、251个行政村、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7%,属国贫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后,我县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共享工程作为推进文化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环县的重要抓手,扎扎实实地组织全县共享工程项目的实施,先后投资630多万元,在曲子等20个乡镇建成了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870多万元,建成“农家书屋”251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村级服务点230个,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现将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环县支中心于2009年12月份建成投入使用,设备总投资70万元。其中:建成电子阅览室40平方米,多媒体室35平方米,主控机房15平方米,综合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共设坐席60个。2010年3月,与县电信局协商,专线以每月2000元月租,通过10M光纤接入互联网,100余台计算机都可浏览共享工程的信息,现已向社会全面免费开放。支中心的建成,进一步推动了我县图书馆基础建设,实现了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管理。2009年至2011年,1

分批在我县曲子镇等20个乡镇文化站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级服务点,在曲子双城等250个行政村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其中有电信模式终端接收点23个,卫星模式终端接收点227个,23个电信模式接收点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一套设备,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实施,227个卫星模式接收点由县文广局负责设备配发,县图书馆负责指导设备的调试、运行、人员培训、业务开展等工作,目前各基层服务点设备运行良好。

二、开展活动情况

在省中心、市局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行,各站点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发挥文化共享,为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加快共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朋友对科学文化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面对我县基层文化设施陈旧、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匮乏,广播电视覆盖面小,信息转送滞后等现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以共享工程建设为契机,把传播先进文化、转变致富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共享工程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并采取有力措施,使共享工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在县城建成了环江文化广场、道情皮影博物馆、体育场等设施,并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投资1800多万元,县乡投入16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文化站20个,“农家书屋”25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250个,覆盖乡村,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并多渠道筹集资金组织实施了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遗址、灵武台公园、兴隆山古建筑群等项目,使全县文化基础条件有了改善,为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搭起了平台。二是加强乡镇、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完善乡镇、社区文化站、基层服务点治理制度,加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治理。通过招考、聘用等形式为全县21个乡(镇)配备文化站长21名、文化专干46名,社区文化专干17名,村文化管理员251名。明确了文化专干职责,指导各基层服务点做好群众需求双向反馈工作,利用文化站现有资源、设施设备为基层服务点提供服务。做到了人员、阵地、牌子、设备、制度“五落实”。三是构建遍布全县的基层服务网络,改善基层文化工作手段陈旧落后的状况。各村、社区服务点依托文化活动室的便利条件,由县图书馆向服务点提供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每个乡镇选择3-5个人员相对集中、种养殖前景较好的行政村作为基层服务点,示教合一,现场指导。并为基层服务点配备了电教器材、农村实用技术图书及其它各类图书、光盘。充分利用农村党员电教室设施设备的优势,使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信息以更加新奇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迅速走向千家万户。

(二)整合信息资源,使共享工程在基层开花结果 由于条件所限,乡下群众不便于到县城享受优质的网络资源,将新思想、新科技用一种直观、易懂的形式送到农民身边就成了及时雨、雪中炭。为了使群众对农业新科技能够看得懂、用得上、见效快,县委、政府组织文化、农牧、卫生等部门到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搞清为群众送去什么、怎样送之后,利用共享工程网络资源内容新奇、实用性强、信息量大、数据传输快捷方便的优势,认真搜集、下载适用于当地群众的政策法规、先进性教育、农业科技、文化体育、防疫保健、科普知识等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刻录成VCD光盘或宣传资料,通过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及其它途径传输信息,扩大宣传面,使群众快学技术,早得实惠。一是通过协调组织、宣传、农牧、林业、卫生和计划生育、公安等专业部门,将各类信息资源通过业务部门的工作,传播到千家万户,使群众受益。二是向各乡镇文化站、村基层服务点直接提供图书、光盘支持,由各服务点直接面向群众服务。三是利用“三下乡”、宣传周、农村集市、节假日等,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在各乡镇集中向农民赠予、或以成本价向群众发放共享工程光盘和实用技术资料,并现场接受咨询,解决实际问题。四是针对种养殖户在种养植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从共享工程网络资源库中下载相关内容,刻录成实用光盘,免费赠予给种养植户或种养植集中连片的村组及文化中心户,使农业科技推广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今年,图书馆已为农民群众下载家禽饲养、农作物栽培和法律知识等相关信息达3万多字,印发宣传资料 4

2000多份,制作宣传光碟6种300份。办视频讲座培训16场(次),受益群众4000多人(次)。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普及到广大农村基层,对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积极推广农业适用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帮助村民及时了解到相关市场、技术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不少村民都反映,通过“信息共享工程”,他们的眼界更宽了,信息更灵了,增收致富的本领更强了。

(三)坚持创新,突出重点,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引向深入。

针对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结合我县正在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效能风暴”行动,及时收集整理党的方针政策、理论创新成果,广泛开展图书音像资料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户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思想道德,民主法制教育、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教育,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行动。一是面向广大干部群众,突出政策理论教育。在县城北关、南关两个社区,进行了专题展播10余场次,共接待观众2000余人。二是面向中老年人,突出思想健康教育。为县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了资源共享服务,根据老年人平时生活的诸多习惯特点,上网下载了《营养与健康》、《科学保健》、《晚年的幸福生活》等系列视频资料和战争题材的故事片、名著欣赏讲座、中国京剧音配像等为老年人们放映。同时,开展“夕阳红”电脑培训班3期,使他们获得了精神的强健与先进文化的关爱。二是面向 5

广大青少年,突出思想道德教育。与县教体局联合,深入各中小学校开展活动。为环城小学、南关小学、一中、四中等4所学校,利用图书馆的投影仪到教室播放优秀影片和礼仪知识讲座10场(次),受教育学生2700人(次)。切实加强和改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推进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因县财力薄弱,每年只能列支2万元运行经费,县中心电子阅览室面积需要进一步扩大,目前尚无多功能展映厅。乡镇、农村基层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上存在问题较多,影响了共享工程实用效果。

二是共享工程在服务群众方式上有些单一,目前尚未建立遍布城乡的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网络,仅靠刻录光盘、发放宣传资料,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思想教育、科学文化需求。

三是共享工程信息资源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四、今后打算

一是进一步扩充文化设施网点,以县图书馆、乡文化站、基层服务点为实施主体。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网点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加强文化、科技信息资源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为深入推进共享工程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是努力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用活、用好。积极采用图书馆成熟技术,借助数字电视和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大力开展公益性服务。尤其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以先进文化教 6

育广大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多种形式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将地方影视戏曲、音乐歌舞、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纳入共享工程服务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共享工程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是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县直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使共享工程服务群众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创新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共享工程”真正成为文化创新工程。

各位领导,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在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下已初见成效,但目前的运行状况距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希望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能够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能够给予大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一定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群众面前,一定会成为老百姓满足的文化信息工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文化信息共享建设 第6篇

长期以来,对于资源的使用,人们习惯于共享,而缺乏共建意识。就拿数字化课程资源来说,现在许多学校习惯于从上级部门、从其他学校或从网站上获得,或是去购买现成的却又不能很好满足需要的资源,很少想到靠自己的力量或联合更多的力量去建设资源,更少想到通过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可以提高自身。然而,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资源共享的需求越来越大。2012年3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实施以建成“三通两平台”为目标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迫切的共享需求推动了共建,使共建共享成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一个直接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树立共建共享观念,创建共建共享机制,并形成共建共享文化也就成为必然。

共建共享就是在共同建设的基础上共同分享建设成果。“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精神基础。共建共享文化倡导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点和共同管理规范基础上,找到共识、聚集合力、谋求共赢,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倡导用开放的思想、包容的心态、共赢的追求、交流的能力、协作的技能共建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有效地促进“需求”与“供给”的结合,解决教育资源的最终用户不参与建设、不了解开发、不认同成果的问题;可以促进“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解决教育与技术两张皮,资源成果针对性、特色性和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可以促进“开发”与“使用”的结合,解决教育资源成果无人认同、闲置不用的问题;可以促进“数量”与“质量”的结合,解决人力不足、时间不够、技术不强的问题;可以促进“标准”与“创新”的结合,解决资源建设标准不一、难以共享、重复开发低水平的问题;可以促进“投入”与“产出”的结合,解决资源开发资金缺乏、经费效率低下的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共建共享教师可以锻炼能力、开阔视野,积累可迁移的专业、课程和资源开发经验,形成跨地区同专业的同行圈子和合作伙伴,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整体提升各参与单位的知名度、开放性和影响力;同时可以用很少的资金获得数量巨大、类型多样、质量可靠、适合要求的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科研等业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文化信息共享建设 第7篇

文化共享工程是造福于百姓的民心工程, 一定要把文化共享工程宣传工作做到位, 为全面实施信息工程活动提供先决条件。首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各级领导认识共享工程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文化共享工程也是一项合力工程。要抓好抓实, 只有将创建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图书馆要遵循“因地制宜”、“因馆制宜”的原则, 努力搜集科普知识文献, 积极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设备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工作, 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 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 广泛地传播到读者用户之中, 从而使读者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技能。

2 加强图书馆内部硬件设施建设, 提高行业核心服务能力

为了改变形式单一的服务方式, 拓宽服务领域, 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图书馆应配备一些基本设施, 如流动图书车、光盘拷贝机、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开展共享工程服务工作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技术专业队伍。所以要提升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存储、传输服务能力, 尽最大限度地利用馆藏资源, 编发二次文献, 及时推荐和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和资源目录, 开展延伸服务, 提升文化信息服务能力。

3 努力拓宽共享资源

文化信息资源贡献工程的宗旨是努力扩大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利用。资源的利用范围和整合效能是图书馆发展水平的体现, 积极组织我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重点开发制作地方获奖文艺作品、农村小戏、专题文化作品数据库。征集近几年来获奖的代表性作品, 老中青艺术家代表性作品、优秀地方剧目, 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源, 进行整理加工后上报。同时,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制作, 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服务。

4 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为民服务, 开展多形式的联合服务

开展丰富的读者读书文化活动, 在全区营造“走进图书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和网络资源, 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开展宣传周活动, 采取举办电影周、讲座周、展览周、送科技资料下乡等多种形式, 在特定场合播放科普知识或影视节目。或者组织举办“学习论坛”走进企业和社区传播先进文化。

组织专人送文化到社区、学校和军营。例如:为社区军民播放《中老年自我保健》等光盘, 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培养科学合理的饮食规律;为中小学生播放各类教育片;在乡镇基层播放《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介绍》等视频节目, 使有关人员更加详细地了解文化共享工程。为军队配发有关党史教育、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以及编制各种与队伍建设相关的图书和手册。

深入学校开展报告会。举办读书讲座, 聘请有关老师进行讲课。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分析资料及技术信息, 开展多形式的联合服务。例如:为我区的奶牛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流动图书车, 或者采取光盘和移动硬盘服务模式。把养殖户需要的知识送到手中。另外, 开展解答读者咨询工作, 利用共享工程为读者解答各类疑难课题, 也可以为各基层服务点、各单位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方面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同时也相应的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

5 强化图书馆内部管理建设

根据信息资源的权属范围和读者范围, 对馆内外文献资源进行充分揭示并提供多层服务:第一层是在广域网上, 提供馆藏的各类资源目录、全国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目录的检索以及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检索阅览;第二层是我市地区内, 在第一层的基础上, 提供图书馆通借通还、电子书刊的网上借阅, 馆藏数字资源的文化传递等服务员;网络内各图书馆间实现电子资料、VCD视频资料的共享;第三层是馆内读者, 在第二层的基础上, 提供VCD服务, 随书光盘下载以及其他不易携带出馆资源服务;第四层是针对特殊读者需求, 提供特别的文献信息服务, 使大型图书情报机构的资源优势为我所用。多层级服务使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达到平衡, 更好地满足读者多样性需求。

不断增加服务内容, 严格规范服务形式, 在电子阅览室内开设分区, 如:未成年人阅览区、成人阅览区, 以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对未成年人区加大管理力度, 屏蔽部分不适宜未成年的网站和游戏, 实现绿色上网。同时, 对未成年人上网制定家长委托制度, 由家长在委托书上签名并附上电话号码, 由电子阅览室通过电话与家长核实后方可上网。

此外, 建立管理运行机制, 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规程、业务标准和规章制度来保证执行, 在分馆代码、读书证、条形码规范、流通规则等涉及馆际运行的项目上严格管理, 在特色资源、特色服务上指导建设, 形成各馆之间即保持业务统一又各具特色的管理机制。

以上是我一点简单的设想和粗浅的认识, 建设文化共享工程任重道远, 虽然现在做了大量工作, 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我将在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探索, 不断创新, 为建构城市学习空间, 让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而努力。

参考文献

文化信息共享建设 第8篇

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之前我从未想到图书馆也会遭遇如此大的网络冲击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传统的书刊、报纸已无法跟得上信息爆炸时代的更新速度。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广泛,有了“求富、求知、求乐”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而文化信息资源在供应上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不仅文化信息资源的供应量不足,而且文化信息资源的质量,传播的方式、手段都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很多图书馆也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杂志、房屋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简陋、没有开展活动的经费,不能充分发挥其文化阵地的作用。因此先进的科技致富信息和文化信息无法及时广泛传达。与此同时,黄色、封建迷信、赌博等却乘虚而入,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网络大潮也狠狠地冲击着在馆的工作人员,要求我们在变化面前不能固步自封,要勇敢地接受新科技的挑战,积极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去学习新知识。学习,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辛苦的求索过程,然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服务于读者。在这种信念下,我乐意接受各种培训,同时将更多更好的信息最快地传递给最广大的读者。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网站便为我提供给了实现这一愿望的广阔平台。

我们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网站(http://www.dhbc.net)的工作人员负责全省资源汇总、提供资源服务、数字资源建设、远程培训建设和网络平台建设、基层中心平台建设等工作。平时的基础工作是单调和枯燥的,各种期刊、文章、报纸等传统纸本信息需要转化为电子文档,扫描、录入、校对、排版……都是极其需要耐心、细心、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除了良好的工作技能,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工作、热爱读者、认真负责的心。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知识的力量是无限的。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图书馆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面对网络的冲击,变被动受冲击为主动开发利用,无疑更为图书馆的健康转型插上了双翼。作为资源建设人员,在提高自己业务技能的同时,也成为帮助他人的信息大使,既有自我提升的满足感又有被他人认可的成就感,怎能不快乐?在更加热爱本职工作的同时自然会更主动地将我们的网站建设的更加丰富多彩,眼看着它从零起步,越来越茁壮成长,犹如看着孩子在自己的心血培育下成长一样,满足而快乐着。

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网站现在建成了燕赵文化名人、河北杂技、河北梆子、红色旅游、燕赵十三梅、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农民工专题、未成年人教育等一批高质量的特色资源库,“网上跟我唱”、“我的DV网上行”、“河北师生网”等服务品牌在全国影响很大。省中心已接受国家中心各类数据近10TB,购置、自建资源10TB。如今,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一键轻点登陆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网,涵盖方正阿帕比、CNKI、万方数据等权威数据库在内的20万册电子图书,会使你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类似在图书馆的待遇,免除了读者酷暑严寒下的奔波之苦;上亿篇电子期刊、报纸和学位、会议、论文,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科研工作者的需要;9大类100余个实用大型数据库,1000余小时财经、文艺视频资源任君取用;还有新华在线栏目,让读者第一时间纵观天下大事,掌握最新动态,网迷读者定会喜爱;格外醒目的是《网上音乐戏曲互动系统》,里面既整合了河北当地的各种特色戏曲又有其他地区的经典戏种及曲目,深受票友尤其是老年人欢迎,为丰富广大群众业余生活贡献了我们的一份力量。

数字阅读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相比,更加体现了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和优势。读者只要发一个“申请帐号”邮件到网站服务组申请到密码,即可登陆网站进行免费阅读和观赏。数字阅读实现了优秀文化资源与先进技术手段的最佳结合,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交流信息、共享文化的需求特点和规律,体现了对广大读者的人性化服务,借助了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与文化产业发展 第9篇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是按照规模化、市场化的方式, 以文化资源为生产原料, 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其主要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坚持国家统一领导、财政拨款运营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文化产业发展则坚持企业市场运营、广泛吸收民营资本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两者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具有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当前知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保证两者协调发展, 对我国文化安全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和保障作用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作为我国目前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对提高广大公民基本文化素质, 确保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服务性、保障性作用。

培养高科技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文化产品, 也需要有多层次文化产品的消费, 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状况, 是文化产品生产的指挥棒。也就是说, 没有消费者对于现代高科技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 也就没有高科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从而高科技文化企业也难以生存和发展。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启动和实施, 致力于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开辟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 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 以先进的传播方式传输到广大基层群众,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之中, 使广大群众能够经常欣赏到丰富多彩的高科技文化产品, 能够经常受到先进精神文化生活的滋养, 这些无形中提升了大众对高科技文化、艺术的兴趣和水平, 激发了文化艺术的追求, 因而也培养了大批高科技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良人文环境

文化产业的创意性本质, 对环境的要求相当严格。艺术家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有可能产生艺术的灵感和创作的冲动。因此, 对文化产业而言, 环境会带来机遇, 机遇也会选择环境, 文化市场竞争某种意义上也是环境竞争。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除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生态环境外, 更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良好的诚信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多元文化、宽容的社会, 将会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具备基本的文化氛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优化文化产业的人文环境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乡的同步协调, 农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在市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 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 在网络上实现互联互通, 在资源建设和服务上实现共享互补, 在硬件设施上实现共享共用。因此,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打破了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 消除了“数字鸿沟”, 普及了文化和科技知识, 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唤醒了农村居民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 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 从而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

整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 都与资源禀赋息息相关, 文化产业作为特殊的产业, 除了依赖与其他产业共需的共性资源, 如资金、技术等外, 还必须仰仗特殊的资源, 即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生产原料, 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关注文化资源的征集、整合、保护和传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 将全国各地和各部门所拥有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进行征集, 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整合和加工, 使之为数字化形式, 通过互联网和卫星技术, 向全国各地传播, 实现了各地优势文化信息资源的互补, 从而扩大了文化产业生产先进文化产品所需要的文化资源的存量, 为我国文化产业全方位整合文化资源, 并进行合理的价值定位、科学的开发利用和集约化生产经营提供了条件。

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增强了文化建设自身的造血功能, 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有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经济支撑

文化产业以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和现代高新技术, 生产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不仅满足了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而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有效地弥补了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公共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上的不足。此外, 文化产业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 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广播影视产业带动音像、影像、游戏软件、家电、通讯设备、广告展览等产品及服务市场, 文化娱乐业推动了旅游、宾馆、餐饮、交通、演艺市场, 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提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不仅要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还要努力使自己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接受。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 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渠道, 使更具高科技内涵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实质上, 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 由于都是建立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所提供的先进文化资源和先进文化设施的基础上, 因而, 文化产业所取得的良好社会效益自然就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效益。

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 它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 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刺激文化产业扩大生产能力, 运用高科技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形式各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的文化产品在满足不同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 在获得知识产权许可的条件下, 也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数字资源, 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库得以不断的更新和丰富, 从而保证和促进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虽然存在着上述良性循环关系, 但是, 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 尤其是两者运营机制的不同, 即前者主要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维持运营, 以社会效益为原则, 后者主要由企业投资市场运营, 以经济效益为原则。在这种情况下, 采取合理的措施, 保持两者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尤为重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把创意产业 (我国称之为文化产业) 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由此可见,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文化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协调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目标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效益目标之间冲突的关键。为此建议:首先,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文化产业生产和销售的文化创新产品所涉及到的版权及邻接权、专利权、商业秘密权、商标权和地理标志权等众多的知识产权, 相关法律规范在我国还不够完善, 目前应该借我国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正在修改之际, 充实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比如在著作权法中, 赋予著作权人或邻接权人依据其作品或音像制品的借阅次数或点击浏览次数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管理部门收取相应的版税收入, 弥补因公众无偿借阅或点击浏览而减少的版税收入。其次, 严格知识产权执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 保证广大公众及时接受先进文化的权益。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 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 我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懂艺术、有品味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因而, 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要求。为此建议:一是在全国高校有选择地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合理布局该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以满足各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 培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各服务点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文化产业管理、运营人才。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宗旨是共建共享, 因此, 各地政府应该把共享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实施, 使工程建设有充分的资金、人力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 各地政府还应当制定共享工程发展的具体规划, 建立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制度, 并监督实施, 以保证共享工程建设的进度, 为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机遇,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机制创新, 努力形成导向正确、调控有序、协调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快文化科技创新, 彻底改变文化产业的技术贫困现象, 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便利条件, 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 生产出多层次、多品种的文化产品, 以满足广大公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第10篇

1. 立项背景

本项目实施之前, 辽宁地区的文化共享工程先后尝试了多种方式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传播网络, 也建设了一部分乡镇、村的试点。但经过几年实践后发现, 要想达到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目标, 必须结合辽宁实际, 注重实效, 找到一条成本低、覆盖广、推广方便的新路子。

2008年底在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的领导下, 经过多次充分的实验、论证, 最后确立辽宁模式的文化共享工程平台是以有线电视网传输为主, 辅以直播星传输的“广电模式”——就是用已覆盖辽宁省98%以上地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 传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 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里用电视机就能收听收看到文化共享工程的节目。该模式的确立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广电总局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2. 项目主要内容

1) 平台架构

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由信息制作管理系统、信息播出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终端接收系统构成。

2) 平台功能

(1) 文化前端的信息制作系统和广电前端的信息播出系统同时具备信息采集、制作、存储等功能。

(2) 信息传输系统由SDH光缆传输网络构成, 分为南北两个环路, 具备业务自动保护功能, 为信息传输提供可靠保障。

(3) 信息终端接收系统具有两种接收方式:在农户家中直接通过电视收看文化信息和在农户家中通过机顶盒接收文化信息。

3. 项目实施情况

模拟频道已经于2008年12月28日开播, 覆盖全省62个涉农县区226万农户。

PUSH VOD系统于2009年1月19日正式播出, 全省已完成11万户。

通过VOD、NVOD等其它多种方式覆盖全省近200万户。

4. 主要技术创新点

本项目实现了技术模式和规模效应的两大突破。

技术上, 在全国广播电视单向网络中首次采取PUSH VOD推送技术, 安装推送式机顶盒, 实现信息的点播收看。

规模上, 在全国首次大范围采用基于数字电视的推送点播技术实现农村文化信息共享服务, 解决了大规模部署的技术问题及实施问题。

5. 效益分析

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做到了三个结合:即与广播电视村村通相结合、与我省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相结合、与全省广播电视网络资源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文化信息共享建设 第11篇

海关政务协同联网应用项目建设情况

1999年以来,海关先后开发应用了14个政务协同联网应用项目。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外汇核销单(实现与外汇管理局信息资源共享)、铁路口岸信息平台(实现与铁道部信息资源共享)、出口纺织品配额许可证联网(实现与商务部信息资源共享)、没收走私汽车摩托车证明书数据传输系统(实现与公安部信息资源共享)、环保证件联网(实现与环保总局信息资源共享)、进口增值税联网(实现与国税总局信息资源共享)、电子通关单联网(实现与国家质检总局信息资源共享)、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联网项目(实现与欧盟的信息资源共享)、原产地证明联网核查(实现与香港工贸署、澳门经济局资源共享)等。

(一)海关政务协同联网项目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海关内网H2000系统是一个数据集中处理的海关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系统按照“一点接入”的原则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主要运用中国电子口岸数据平台与其他政府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联网交换。

在安全管理方面,联网三方(海关、电子口岸、相关政府部门)采用专线接入网络,联网数据采用数字签名技术,并实现相互间的CA交叉认证,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在数据传输技术方面,采用传输性能较优的MQ技术(IBM Message Queue和 BEA Message Queue),克服了以往数据传输技术报文传输环节多、传输质量和实效没有保证的弊端,实现海关与电子口岸、电子口岸与各部委之间数据交换的高性能和完整性。

在运维保障方面,联网三方分别各自建立了对外联网项目的联系配合管理办法,根据项目的运维保障级别提供基础保障服务,包括提供系统自动监控、监控巡检、7×24小时的值班监控以及热线服务、统计报表等服务支持。对重点项目(进口增值税联网项目)实现了数据传输各方的数据对帐机制。

(二)海关政务协同联网应用项目取得的成果

联网项目的应用实现了各相关部委之间的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对数据联网交换的各方都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海关与其它部委之间联网,在整个管理链中互为上下游的关系,实现了真正的业务协同处理。从海关角度看,获取的相关部门数据直接纳入海关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作用于海关各项监管工作;而从相关部门的角度看,从海关来的进出口数据使各部委能实时掌握货物进出口的状态信息,完成其管理职能的实现。

比如与国税总局的《进口增值税联网》、《出口退税联网核查》,及时准确地保障了进出口企业快速获得增值税抵扣及出口退税,使企业盘活资金,尤其是在当今,给广大企业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外汇管理局的《出口收汇核销单》、《进出口收付汇联网核查》项目,有力遏止了1998年-1999年出现的国家外汇流失现象,并在控制前两年大量热钱涌入国内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海关门户网站的建设情况

2005年9月1日,海关门户网站上线试运行,9月9日,网站正式开通。网站建成开通仅4个月后,在全球网站访问量的排名上升逾万名。海关门户网站是集成整个海关系统互联网资源的海关网站体系,它以信息发布、办事服务和交流互动为3大功能定位,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栏目分类和设置。

(一)海关门户网站信息资源共享方式

一是整合网上信息及服务资源,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便利。通过海关门户网站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整合了海关系统互联网资源,力求为公众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在栏目设置方面,通过网站的“政务公开”栏目,公众可查阅海关总署信息公开规定、主动公开目录、信息公开指南,并可通过“申请公开”栏目下载、打印《海关信息公开申请表》,向海关总署提出信息公开申请。网站还提供了主动公开目录分类列表,方便社会公众查阅有关信息。

二是开通中国海关网上服务大厅,强化网站人性化服务功能。为落实中央关于推行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部署,海关总署组织了中国海关网上服务大厅建设,并于2008年1月4日成功开通运行,网上服务大厅上能办理的事项有13项。网上服务大厅平均日浏览量12万次,日点击数19万次。海关网上服务大厅建设初步实现了全国海关关务(警务)公开服务项目的集中展示,实现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网上查询、互动交流等各种功能,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及时、权威的海关信息。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选活动中,海关网上服务大厅获品牌栏目奖第一名。

(二)海关门户网站建设取得的成果

近几年来,海关网站建设工作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2008年,中国海关门户网站全年浏览量2.8亿次,日均浏览量76万次,日均访问人数1.6万人。截至2008年底,门户网站累计主动公开信息98716条,同年新增的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为45820条,占应公开的比例为100%。2008年度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海关总署网站综合排名第10位,步入政府网站建设先进行列,为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做出了贡献。

海关进出口统计咨询服务情况

2005年3月,海关统计资讯网正式上线并投入使用,该网站是集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发布、专业进出口分析及海关进出口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为一身的网络展示平台,能向相关政府部门,尤其是广大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加及时、主动、多样化的海关统计咨询服务,达到相关海关数据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

(一)海关统计咨询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

一是利用统计咨询网站,更好的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企业发展服务。统计咨询网站上线之初,主要面向会员提供海关统计月报、年报以及贸易指数在线浏览服务。为了更好的体现海关服务经济的职能,在资讯网原有“海关统计发布”栏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海关统计快讯”与“主要统计数据”子栏目,向用户每月第一时间发布上月主要进出口数据,相关企业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上月我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为广大企业沉着应对当下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提供了支持。

二是建立专业队伍,强化对部委信息服务资源共享的服务保障。积极构建信息服务体系,增加资源专门用于承担部委信息服务工作。仅2009年2月初至3月底,统计咨询服务共受理来自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等十余部委的信息服务请求33份,涉及具体服务需求160余项,累计完成加工统计分析报表170余份。较好地为上述部门制订政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决策支持。

三是利用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考虑到广大用户对某些具体商品进出口统计信息的关注,信息中心利用海关统计资讯网这一网络平台向广大用户提供主动式服务,推出“海关统计信息自助查询”栏目,实现进出口统计信息在线查询功能,通过7X24小时不间断服务,满足国内及不同国家客户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电子信息服务的便捷性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实效性。

(二)海关统计咨询服务取得的效果

近几年海关统计咨询业务不断发展壮大,海关统计咨询的电子信息化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较好地推动了海关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为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了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支撑。截至2009年3月底,海关统计资讯网注册用户数量已近4万户;网站每日点击率平均达到10000次以上;网站每月更新进出口统计报表42份,更新进出口分析文章200余篇;每天处理用户咨询邮件40余件。

相关建议

近几年,海关在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它政府部门一样也遇到了许多体制、机制政策上的问题,有的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总结海关在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认为要突破目前政府间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发展不均衡、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等困境,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和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分类、加工、存储、交换、发布等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等基础设施;参考或选用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出台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体系,加快制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体系。这样才能实现政府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之间的统筹协调,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我们把信息看作资源,是对信息的价值论的判断。因此,信息资源的本意是经济含义,信息的使用伴随权利和效益。而另一方面,相对超前的政府部门在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其它部门共享的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包括人力、财力的耗费,特别当信息共享的支持工作变为一项长期的业务时,将使该部门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经济和政策上的补偿机制,核心是要形成合理的回报和收益,以调动所有政府部门推进资源共享的积极性。

三是通过信息资源共建推动共享。不合理的共享要求是浪费的主要原因,而共享成本过低是需求过度的主要原因。如果需要共享某种信息资源的各方通过协商,按照统一的标准、一定的分工,合作共建信息资源,各利益方都投入相对均等的人力、财力。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且还能促使政府部门自觉地减少重复建设,因为建设政务协同联网应用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远比各自开发自己的系统要高。

四是实施政府间信息资源共享及政务协同程度评价工程。目前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大都偏重于网站,缺乏对政府间信息资源共享及跨部门政务协同程度的评估。开展这项评价工程,就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并从合作准备度、信息政策、组织兼容、技术兼容、安全环境等维度评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能力维度,对政府信息共享机制的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改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框架和机制,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信息资源共享的实际需求,有效地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文化信息共享建设 第12篇

一、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基础

1. 网络基础

金融信息平台建立在各种网络环境下, 近十年, 我国已经建设了较好的网络设施, 为金融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2. 数据基础

金融信息平台的数据来源主要为金融部门建立的基础信息数据, 近些年, 国家、省级和市级三个层面的金融基础信息数据建库已经基本完成。

二、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思路

1. 实现目标

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是以基础金融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各级金融框架为核心, 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面向政府、行业用户和公众开放式的信息共享平台, 在提供最基本的共享信息的同时, 对各种分布式的、异构的金融信息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

2. 建设内容

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内容包含金融数据的制作与入库、金融数据管理、金融数据更新、金融数据发布, 因此整个平台的实现应围绕这些目标行业综合考虑和设计。

三、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架构

根据共享平台建设内容及整体建设框架, 提出共享平台的总体架构为四层体系结构, 通过网络基础设置的支持, 平台通过数据和服务这两个层面向应用层提供服务。

1. 网络层

网络层由互联网、局域网、金融外网三个部分组成, 局域网:分省、市两级异地独立分布的局域网络;金融外网:侧重于面向金融和行业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和行业专题应用服务;互联网:整合“各级金融”网站综合信息和有关行业公开信息, 侧重面向公众提供各级信息服务。

2. 数据层

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包括站站数据、专题数据和综合信息等, 数据层分别建立省、市两级基础信息数据库, 同时还可以从基础库中抽取核心要素, 建立金融框架数据库。

3. 服务层

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服务层由政务服务平台、专题服务平台、公众服务平台三部分构成。服务平台运行于互联网环境, 整体嵌入政府门户网站, 以省、市两级金融框架数据库为支撑, 与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整合, 面向公众和政府部门, 提供常规的金融信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运行于金融事务外网环境, 按照分建共享的原则, 以一个平台为基础, 叠加、集成和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

4. 应用层

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为应用层提供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公众用户的自助查询和互动应用;金融部门的信息发布;行业用户的专题应用;VIP高级用户的底层数据调用。

四、金融信息共享的相关对策

1. 建立金融信息资源共享的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共享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信息共享的标准化主要是要考虑到:明确信息采集的标准, 保证信息资源使用的有序性;确立信息的组强和存储标准;制定信息检索标准;统一网络和网络资源标准。

2. 采用先进技术, 加强安全管理

采用先进技术全面改造、升级, 特别是有效整合现有的传输网络系统, 加快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实现信息网络的综合集成和宽带智能化;加强对用户的认证、权限管理、交易安全技术的研制与更新换代等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 加强信息共享的软环境建设

信息共享必须要有良好环境的支持, 除了前面提到的健全信息共享政策和法规外, 大力营造信息共享氛围, 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共享的认识。

上一篇:并购与创新下一篇:中国农产品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