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防控范文

2024-07-25

结核病防控范文(精选10篇)

结核病防控 第1篇

1 奶牛布病和结核病的特点

1.1 奶牛布病的特点

奶牛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菌呈细小的短杆状或球状。布氏杆菌共分为牛、猪、犬、羊、沙林鼠、海洋型六种。布氏杆菌随患牛乳汁、流产胎儿、胎衣、生殖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环境, 并经消化道、呼吸道, 皮肤黏膜、眼角膜等传染其他家畜。病原菌对外界环境有着相当强的抵抗力, 其在胎衣中能存活4个月, 在水、土壤、尿液中可存活3个月, 在皮毛上可存活1~4月。布氏杆菌对高温敏感, 70℃条件经10 min即可将其杀灭, 阳光直射1 h即会死亡, 其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 一般常用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人布氏杆菌病多在牛、羊布病流行过程中发生, 尤其在产羔期人最易被感染。当赤手接羔或处理流产时, 病菌可通过受损的皮肤侵入人体, 与病畜接触后不洗手就吃东西、吸烟、揉眼睛等也可引起感染, 食用带菌未煮熟的奶、肉等畜产品也可引发本病。

1.2 牛结核的特点

牛结核病主要由牛型菌引起。牛发生肺结核后, 初期无明显的症状, 时间稍长病牛会出现消瘦、贫血、体表淋巴结肿大等结核病症状。听诊, 患牛胸部有摩擦音, 多数牛乳房被感染, 其乳汁初期无变化, 后期乳汁稀薄。疑为结核病的患牛, 要用结核菌素作变态反应来进行检疫。

牛结核病属慢性传染病, 潜伏期长短不一, 短的为十几天, 长的达数月至数年。奶牛结核病不但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 而且还会传染给人。近年牛结核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对此应加以重视, 应注意做好日常的检疫和预防工作。

牛结核病可经病牛口、鼻喷出的飞沫, 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乳汁引起感染, 生殖道结核可经交配引起。

2 防控措施

对奶牛两病以预防为主, 应严把购牛关、消毒关、卫生关, 并坚持自繁自养及加强饲养管理。

2.1 严把购牛关

提倡自繁自养, 确需引进种牛或补充牛群时, 要严把购牛关, 购牛前应查验检疫证明, 严格执行产地检疫。牛购回后应隔离观察45 d, 并进行布病和结核病检查, 免疫生物学检查结果呈阴性者才可混群。净化牛群还应定期进行检疫 (至少一年一次) , 发现病牛应坚决扑杀。

2.2 严把检疫关

做好布病和结核病的监测工作, 定期对畜群进行检疫。发现不明原因的流产病畜, 应及时进行生物学检查, 同时按程序上报防疫部门。

2.3 严把卫生消毒关

加强卫生、防疫、消毒工作, 搞好牛舍、奶站、运动场的卫生。定期消毒, 消毒应制度化、常态化, 每一个月至少要进行一次全场消毒。

疫区的饲草、饲料应进行消毒, 流产胎儿、胎衣应深埋或烧毁, 被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等以4%火碱或10%的石灰乳彻底消毒, 粪便作发酵处理, 乳与乳制品煮沸后食用。

2.4 培育健康群

培养健康畜群由幼畜着手, 犊牛第5个月及第9个月各进行1次免疫生物学检查, 结果全部呈阴性的可认定为健康牛。

2.5 加强饲养管理

结核病防控预案 第2篇

为了提高学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学校染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长:王武华

副组长:字映宏

成 员:李若升 段红荣 周中华 江奇玲 段武云 杨海超 李若剑 段颖 何克斌 陈东林 门卫 宿管员及各班主任

二、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应经常对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广播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考勤监测制度,对在校班级学生实行晨午检登记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学校突发传染病事件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

2、严格执行学校传染病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各功能室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③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④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2、特大突发事件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暂缓进行。

④对教室、图书室、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手足口病等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

②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要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

学校结核病防控探讨与思考 第3篇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在校学生结核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忻州市各学校结核病疫情也不例外。引起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对学校结核病防控的高度重视。基于此,对学校结核病的防控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1学生易感结核病的原因

1.1学生的体质所致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分泌变化快,情绪易波动;再加上发育期,营养需求量大,而住校学生,往往是只吃自己喜欢的,不吃身体需要的,造成因摄入不均衡而导致的营养匮乏。从而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1.2学生的课业重所致初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精神压力大,休息时间不足等诸多因素,易导致学生抵抗力下降,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1.3特异性免疫水平下降所致初高中学生接种卡介苗时间较长,特异性免疫水平有所下降。周围一旦有传染源,就易感染得病。

1.4得病症状不典型所致许多患者症状不典型,对咳嗽和发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家长又不了解情况,或了解了又没引起重视,学校老师也没引起重视或以为是一般感冒。从而做不到早发现,早隔离。一旦有人感染得病,可能传染一片。

1.5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所致结核杆菌为近距离呼吸道传播,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本身学习住宿环境就拥挤,再加上好多学生择校,学校扩招,为拥挤的环境雪上加霜。这种生存环境为结核杆菌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6传染源管理困难所致就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本身而言,是一个慢性病,一般治疗需要6-8个月的治疗时间,甚至更长。除少数较严重的患者需住院治疗外,一般不会对生活学习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一些学生患者不愿休学,学校也不愿意让学生患者休学,尤其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患者。而学校的医疗条件又不好,对学生患者又不能进行特殊管理。这样,学生患者易成为新的传染源,传染周围健康的学生。

1.7学校认识不够所致学校为了抓升学率,忽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将体育课和课间活动时间占为他用,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同样一些学校认为健康教育课与升学无关,忽视了肺结核等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造成师生对肺结核预防知识的严重匮乏。另外学生体检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彻底,导致不能及早发现病人,造成传染源失控,殃及健康学生,同时病人的病情也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治疗。

2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探讨

2.1改变观念,不要认为结核病的防控只是卫生系统的事情,学校也肩负着重要责任。学校要主动认真地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2.2积极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各学校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利用课内和课间时间,采用简短,方便易持续的方式进行结核病有关知识的宣传,提高师生对结核病的了解。

2.3及早发现,及时报告,科学防控疫情教育和卫生两部门要密切配合。学校发现连续两周咳嗽、咳痰、且痰中带有血丝,并伴有低烧、乏力、夜间盗汗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督促学生进行检查,如果是结核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密切关注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严防暴发流行。一旦暴发,及时向疾控中心结防科报告,积极采取防疫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2.4做好治疗和管理工作确诊的学生要实行休学,在家隔离治疗。由家庭所在卫生院负责管理,待传染性消失后凭借医院有关证明复学,非传染性病人可继续上学,学校负责管理,监督化疗,确保规范用药。

3将预防工作落在实处

3.1结核病预防的有效措施是及时发现和治好肺结核病人对疑似病人早发现早诊断。做好确诊为结核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工作,控制好传染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关检查,已感染未发病的学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防止发病。

3.2将体检制度落在实处,以便及时发现结核病等传染病患者。将结核病检查项目列入体检范围。

3.3改善学生伙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引导学生合理膳食,均衡摄入。从营养上充分满足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学习需求。

3.4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少班容量,对教室和集体宿舍要每天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白天要拉开窗帘,保持日照时间;每天做好学校的清扫工作,最好定时消毒。师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随地吐痰。从而减少结核杆菌的感染和传播机会。

3.5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学校组织和开展多种运动项目,提供足够的运动场地,广大师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结核病医院病区交叉感染的防控 第4篇

1 结核杆菌的传播方式

1.1 呼吸道传播

结核病人咳嗽时可以从呼吸道排出微滴核, 而吸入微滴核是传播肺结核的主要方式, 正常情况下, 病人的呼吸向周围呼出的微滴核数量较少, 但咳嗽的病人可使具有传染性微滴增加到3500个, 传染性的大小与咳嗽的次数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 有痰咳嗽与无痰咳嗽的传染性也不同, 痰菌培养阳性病人有痰咳嗽的传染性大于无痰咳嗽者。若是病人打喷嚏则一次可排出的微滴核数高达100万个, 因此, 排菌病人平时大声说话、唱歌、咳嗽、打喷嚏把结核菌的微滴核散布于空气中, 形成气溶胶状态下即能传染。

1.2 再生气溶胶或尘埃感染

微滴核一旦落在地上、衣物被褥等物体表面上, 但随着人们扫地、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等活动, 落在这面上的结核菌又可随尘土飞扬在空气中, 被人吸入后同样可以使人感染和发病, 有研究证明, 结核菌不仅可以通过微滴核传染, 而且可以通过尘埃或再生气溶胶传播。

2 结核杆菌的抵抗力

2.1 结核杆菌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

自然环境下生存情况: (1) 结核菌在干燥的痰中可存活6~8个月, 在阴暗处可存活数年, 随尘土飞扬可保持传染性8~10d, 在书、报、玩具、生活用品上的结核菌可存活数月。 (2) 结核菌对高热抵抗力强零下6~8度可存活4~5年。干热100°4~5h, 160~180°干烤1~2h方能杀死。 (3) 结核菌对光线和放射线敏感。痰内结核菌强阳光直接照射下2h死亡, 紫外线照射下20min死亡。

2.2 化学消毒剂对结核菌的影响

化学消毒剂分类。高效消毒剂:可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又称灭菌剂。中效消毒剂:可杀灭结核分枝杆菌, 肝炎病毒, 霉菌和细菌繁殖体。低效消毒剂: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

3 结核病区的消毒隔离原则

(1) 工作人员密切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 (2) 在防止工作服污染时穿隔离衣, 接触病人或污物后, 或护理下一个病人前洗手。 (3) 病人的垃圾一律袋装, 并注明标记后, 高温无害化处理。 (4) 痰液、胸水等分泌物消毒后再倒掉。 (5) 排菌病人尽量不准许探视, 体弱者、婴幼儿禁止来院探视。 (6) 病区相对独立, 不与其他病种混住, 重病人排菌与一般病人、非排菌病人分室安排居住。 (7) 器械用后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能耐湿热的首选高压蒸汽灭菌。 (8) 采用化学消毒剂消毒时应选择中、高效化学消毒剂, 重污染时浓度增加或时间要延长。

4 消毒隔离方法

4.1 空气消毒

(1) 自然通风:经济实惠无害; (2) 紫外线灯照射:1.5W/m3, 1~2次/d, 1 h/次; (3) 化学消毒剂熏蒸或气溶胶喷雾消毒, 1次/d, 及时终末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1000mg/L含氯消毒剂, 1.5mg/m3、作用30~60min。过氧乙酸1g/m3, 密闭1~2h。

4.2 地面及物体表面消毒

(1) 一般均采用消毒液湿式清扫、湿式擦试, 每日1次。 (2) 地面物体表面、墙壁等被污染时立即采取喷雾消毒。作用30~60min后, 清洗处理。 (3) 病房、走廊、办公室、处置室、换药室、洗漱室、厕所等拖布分别使用并有标记。 (4) 用具使用后采用二步消毒法, 即浸泡清洗消毒, 后悬挂晾干。

4.3 纸张的消毒

采取环氧乙烷袋消毒法, 微波消毒法或紫外线消毒法。

4.4 手的消毒

要掌握正确洗手法及正确选择消毒剂。

4.5 被褥衣物的消毒。

被褥每周更换1~2次。被污染时及时更换, 卷起放污物袋中由洗衣房统一高温加含氯消毒剂清洗。衣物可阳光下暴晒或浸泡清毒。

5 垃圾的分类及处理

5.1 分类及标识

(1) 医用垃圾:用黄色垃圾袋包装; (2) 放射垃圾:用红色垃圾袋包装; (3) 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包装。

5.2 处理原则

防止污染扩散。分类收集, 分别处理, 尽量焚烧。

5.3 处理方法

(1) 痰纸 (盒或袋) 、敷料、标本、组织器官及无经济价值的物品高温焚烧。 (2) 痰液、胸水、引流液用1%过氧乙酸作用60min或每1000m L胸水加入有效氯2000mg作用6h后倒入厕所。 (3) 病人餐具用有效氯或过氧乙酸液浸泡, 用具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强阳光下爆晒数小时。 (4) 一次性注射器, 输血输液器, 针头等使用后先毁型, 后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多年来, 我院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结核病医院院内交叉感染的防控和管理, 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传染病医院病区的交叉感染的防控。以提高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方法 通过对结核菌及其生存条件、传播方式、结核杆菌的抵抗能力、化学消毒剂对结核菌的影响的掌握, 制定结核病医院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消毒隔离原则、及各种消毒隔离方法, 医疗垃圾的处理办法并实施。结果 收到较好的效果。结论 对结核菌认识明确, 掌握清楚, 控有办法, 防有措施, 只要严格执行《医院消毒管理办法》、《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一定会达到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预期目的。

结核病防控活动方 第5篇

为有效防范学校结核病疫情的传播,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群防群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师生安全,确保班级稳定。

二、工作职责

制订符合本县实际的班级结核病防控对策、措施;督促落实学校结核病疫情报告制度;检查督促辖区内学校落实各项结核病防控的措施;配合卫生部门监测本班结核病发病情况,适时发布健康提示;协助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结核病暴发病情的处置等工作。

将结核病防控纳入班级工作计划,明确结核病疫情报告人;开展结核病防控健康教育;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结核病暴发疫情处置等工作。

三、常规预防措施

1、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宣传展板、黑板报、宣传窗,或开展讲座、播放影像制品等形式,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的核心知识,提高对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对结核病患者的歧视。

核心知识包括:(1)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2)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当怀疑得了结核病;(3)得了结核病,应当到县级结防机构(设县疾病控制中心)接受核查和治疗;(4)在县级结防机构检查和治疗肺结核,可享受国家免费政策;(5)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6)咳嗽、打喷嚏掩口鼻;(7)不随地吐痰;(8)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9)养成开窗通风习惯;(10)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2、创建良好的学校卫生环境。做好本班环境的清扫保洁,消除卫生死角。做好通风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落实学校健康体检、晨检及因病缺课登记和病因追踪制度。

(1)按有关规定将结核病的检查项目作为学校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每年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并纳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体检档案。对于通过学校健康体检发现的疑似结核病病例,学校应当及时告知学生或家长到当地医疗机构检查确诊。

(2)落实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负责的晨检工作,重点了解每名学生是否具有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后,应当及时报告学校政务处(卫生室),告知学生或家长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检查确诊。

(3)落实因病缺课登记和追踪制度。班主任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缺课原因。如怀疑为肺结核,应当及时报告学校政务处(卫生室),并由学校政务处(卫生室)追踪了解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4)加强疫情报告。对本班通过健康体检、晨检等途径发现的结核病疑似病例,疫情报告人应当及时上报(5)建立健全与学校与家长之间与医疗卫生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联系,明确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四、本班结核病散发病例管理措施

1、做好确诊病例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加强晨检及因病缺课登记和病因追踪工作,密切关注与确诊病例同班级、同宿舍学生的健康状况。

2、休学管理。根据县级及以上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定点医疗机构的休学诊断证明,学校对患结核病的学生采取休学管理。休学学生可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并接受县结核病防治机构的管理。

3、复学管理。患病学生经治疗康复并取得治疗地县级及以上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痊愈证明后,方可复学。

4、协助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不需休学的结核病病例的管理。对经医疗卫生机构诊断不具传染性、不需休学的学生结构病病例,校医或班主任应当协助县结核病防治机构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定期到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随访复查。

5、积极协助医疗卫生机构对结构病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密切接触者筛查无异常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可正常上课,学校应当

要求其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密切自我观察。一旦出现咳嗽、咳痰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应当及时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4、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公共场所通风等措施,并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相关场所的消毒工作。

结核病防控面临的形势及研究进展 第6篇

目前, 全球也没有一种新的、更好的疫苗来替代卡介苗 (Bacillus almette-Gue’rin, BCG) ;加之被广泛应用的痰涂片抗酸染色显微镜检测法敏感度不尽人意, 导致TB的漏诊、误诊并不断传播;现有的抗结核药品已经使用了几十年, 随着耐药TB的广泛出现, 使TB患者的联合治疗方案从过去的2种药品增加到现在的≥4种药品的联合使用, 患者使用抗结核药品种类多、治疗时间长, 导致不良反应严重、依从性差、管理难度大, 成为肺结核治疗失败和耐多药TB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TB控制面临许多问题, TB研究形势严峻。特别是TB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许多科技问题没有解决。如果没有新的TB诊断方法、新的疫苗和新的药物, TB最终难以加速控制和消灭[1]。

1 中国防控TB工作现状

本世纪初, WHO (世界卫生组织) 提出了2005年全球TB防控的目标:70 %的病人能够被发现, 85 %的病人能够治愈[2]。2001年10月, 首届控制TB合作伙伴论坛于华盛顿举行, 中国在全球22个TB高负担国家中位居第二, 我国的TB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球的TB防治工作。为此, 近10年来中国在TB防控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1 制定免费政策

为加强TB控制工作,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免费政策和措施。对肺结核患者实行免费痰涂片和X线检查, 免费提供抗结核药品;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 实行免费的筛查。从2001年开始, 我国对涂阳肺结核患者和重症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 (空洞及粟粒性) 提供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从2005年10月开始, 国家对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实行免费治疗政策。为鼓励发现和规范治疗肺结核患者,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 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实行报病奖励;对于上述人员完成患者治疗管理任务的, 发放督导管理补助[3,4]。

1.2 完善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准确掌握全国TB疫情, 疫情报告制度逐步完善。2004年1月, 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包括肺结核在内的37种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2005年1月, 又在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的基础上, 补充了肺结核患者的个案管理、药品管理和规划管理报表的报告等信息, 启动了TB管理信息系统, 基层结防机构可通过该系统网络录入患者个案资料及其他的规划活动信息, 各级结防机构可以实时查询所辖单位的病人登记管理情况。该系统在提高全国TB监测信息的时效性、促进信息利用和管理、提高患者发现和对TB防治规划工作实施情况的监控, 建立了所有已发现患者的个案信息库, 夯实了科学管理的基础。同时, 利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供的信息, 对已经报告但转诊未到位的患者, 由TB防治人员进行追踪。向乡、村医生发放肺结核患者报病奖励, 鼓励他们发现疑似肺结核患者。仅2005年, 通过转诊和追踪共登记433 219例可疑肺结核患者, 占初诊患者总数的26 %。这些机制的建立和措施的实行, 有效促进了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工作, 患者发现率从2001年的26 %提高到2007年的79 %[5,6]。

1.3 加强督导检查工作, 保证规划实施质量

为了解各地TB防治规划的实施及进展情况, 提高TB防治规划的实施质量, 每年对不同省份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督导。为规范各级对TB防治工作的督导, 国家规定了各级的督导频度、方法和内容, 组织编写了《督导员工作手册》和《督导检查单》。2001-2007年各级卫生部门依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的规定开展了督导工作, 督导覆盖面和督导频次逐年增大, 督导频次逐年增强, 各级的督导工作为我国的TB防治规划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级建立了TB联合督导制度, 2003-2005年国家级采取了行政督导和专家督导相结合, 强化督导重点省的重点问题, 自2002年起, 卫生部每年组织相关国际组织参加的联合督导, 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和各种国际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实践, 我国TB的督导工作结合中国国情, 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行政、技术和国际联合督导相结合的督导模式[7,8]。

1.4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

为了保证规划各项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并推动TB各项技术的发展, 我国成立了中国TB实施性研究管理委员会、中国TB实施性研究伦理委员会, 确定目前我国TB实施性研究的优先领域。自2003年起, 世行贷款/英国赠款 (WB/DFID) 中国TB控制项目先后开展两轮实施性研究。自2005年起, 中国TB全球基金项目已开展两轮实施性研究课题, 各课题进展顺利, 部分课题已经完成并取得初步成果。国际合作和交流在过去几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自2002年, 我国积极引进了世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项目、中国全球基金TB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 覆盖了TB控制的各个领域[9,10]。

1.5 因地因人制宜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充分应用现代传播媒体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向群众宣传TB的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免费治疗政策, 提高健康教育效果。针对不同群因地制宜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定期培训乡村医生, 让他们具备和及时更新有关TB防治的基础知识, 在传播知识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与教育部门协作, 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TB健康知识, 并通过他们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 开发适用于少数民族的健康促进材料, 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开发简单易懂的健康促进材料, 使老人和文化水平低的人尽快掌握关键知识[11]。

2001-2010年期间共发现并治疗450万传染性肺结核患者, 2010年涂阳肺结核患者患病率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60 %, 全国TB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

2 TB研究进展

虽然我国在过去遏制TB蔓延和流行的工作中, 探索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TB控制策略, 在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目标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当前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严峻的挑战。流动人口中TB防治、耐多药TB防治、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治等问题正成为新的挑战, 一些地方流动人口中的TB发病超过常住人口, 同时流动人口中TB患者的发现和管理也是目前防治工作中的难点之一。耐药TB的蔓延使TB疫情更加复杂, 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更加困难, 将使TB患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缓慢。TB/HIV双重感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HIV感染、发病人数的不断增加, 双重感染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成为TB防治工作又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TB研究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2.1 探索在政府领导下, 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TB控制工作, 成了当前公共卫生工作方法研究的课题。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 疾控、医疗、教育、妇联、广播影视等多部门合作防治TB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部门资源优势, 促进资源互补, 谋求“事半功倍”效益[13]。

2.2 对下一步TB防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各地理清思路, 科学设计“十二五”规划;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新型TB防治服务体系;夯实基础, 全面提升现代TB防治工作质量;突出重点, 积极应对TB防治的三大挑战;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 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能力建设, 培训优秀的结防人才;加强健康促进、营造有利于TB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加强科研创新, 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切实学习医改政策, 利用好定点医院的优势, 搞好转型工作;进一步增强患者发现和提高治愈率, 克服耐多药的治疗难的问题;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TB监测能力, 确定高风险因素和人群[12]。

2.3 全球范围内, TB疫情急剧恶化, 传统的TB预防措施仍是注射BCG, 但BCG免疫效果不稳定, 不同地区的人群接种BCG后免疫保护效果差异很大, 保护效力为0 %~80 %。发展新的安全有效的TB疫苗势在必行。DNA疫苗成为预防和治疗TB的新热点, 目前国内外对TB DNA疫苗的研究日益深入, 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约6种TB DNA疫苗在动物实验中获得较理想的效果。但目前的研究表明, DNA疫苗的免疫保护力最多与BCG相当, 必须进一步提高TB DNA疫苗的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结核杆菌蛋白编码基因和改造载体以增加DNA疫苗的表达水平, 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TB DNA疫苗作为新型疫苗可能首先用于TB的治疗, 而用于TB的预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4]。

2.4 生态学研究 (ecological study) 是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 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频率 (健康水平) , 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 (健康) 之间的关系。TB的生态学研究可简单定义为TB与其周围环境 (自然和社会环境) 的关系问题。通过广泛查阅PubMed、Elsevi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国内外文献资源, 获取有关的TB生态学研究文献。各研究中主要涉及社会、经济、人口学、DOTS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国内外TB生态学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1) 多数研究认为收入水平、经济条件、贫困、物质匮乏与TB发病有关, 即收入水平越低、经济条件越差、越贫困、物质匮乏越严重, TB发病率越高;但也有研究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 (2) 失业作为反映经济状况的因素之一, 有的研究认为失业与TB发病率或登记率呈正相关关系, Kistemann等认为≥60岁年龄组中每100名在职者中的蓝领工人数量与TB发病间呈负相关关系;而Myers等认为失业与TB发病并无关联。 (3) 对于人群拥挤、家庭中平均人口数、人口密度等因素, 多数研究认为与TB发病增加有关, 但Molina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TB发病呈负相关关系, 也有研究未发现此关联。 (4) 移民, 特别是来自于TB疫情严重地区的移民, 对移居地TB发病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

德宏奶水牛结核病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第7篇

关键词:奶水牛,结核病,发生,防制

德宏奶水牛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 我们利用印度的摩拉水牛和巴基斯坦的尼里·拉菲水牛与德宏水牛杂交育成乳肉役兼用奶水牛。 但近年来随着奶水牛养殖的快速发展, 我州各地牛结核病已成为危害德宏奶水牛产业化的主要疫病, 给广大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1结核病的病原与发病原因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 畜、 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在我国被定为结核菌分为人型、牛型和禽型, 其中以牛型对奶牛群致病力最强。3种分型的结核杆菌可相互感染, 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感染人及畜禽。 据资料报道, 该菌除感染人外, 还可感染50多种哺乳动物和20多种禽类。 易感性因动物种类和个体不同而异, 家畜中牛是最敏感动物, 特别是奶牛, 其次为黄牛、牦牛、水牛, 猪和家禽易感性也较强, 羊极少患病。 人结核有10%以上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本病无季节流行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检疫不严格, 盲目引种, 对检出阳性牛不能及时处理, 未能从根本上消灭传染源以及人畜间相互感染, 引起牛结核病不断发生与流行。 该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 只需很微量的牛结核菌即可引起感染, 吸入被污染的飞沫或媒介是传播本病的最主要方式, 接触密切的动物群体通过呼吸传播, 采食了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是传播结核病的途径。

结核病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 抗干燥, 在干涸的分泌物中可存活6~8个月, 在粪便中可存活数个月, 在污水中也能存活11~15个月。 在牛奶中65℃ 环境中15 min, 85℃ 2 min, 100℃1 min即被杀死; 在普通奶牛中可存活9~10 d。10%漂白粉溶液和70%~90%酒精溶液消毒效果较好。 本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环丝氨酸等药物敏感。 对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不敏感。 其可随患畜呼出的气体、痰、粪便、尿、分泌物或奶排出体外, 当正常牛与病牛接触时, 或食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后可引起感染。 舍饲的牛发生较多。 畜舍拥挤、阴暗、潮湿、污秽不洁, 过度使役和挤乳, 饲养不良等, 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2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

多为慢性过程。潜伏期一般为10~45 d, 有的长达数月乃至数年。 病程呈慢性经过, 表现为进行性消瘦, 咳嗽、呼吸困难, 体温一般正常。 按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

2.1.1 肺结核。 病初食欲、反刍无大异常。 只是清晨吸入冷空气或含尘埃的空气时易发咳嗽, 先为短咳嗽, 后为带痛顽固性干咳。 鼻液呈黏性、脓性, 灰黄色, 呼出气有腐臭味。 呼吸出现困难, 呈伸颈仰头状, 呼吸声似 “拉风箱”。

2.1.2肠结核。见于牛犊。呈现前胃迟缓症状, 迅速消瘦, 顽固性腹泻, 粪便呈稀粥状, 混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

2.1.3淋巴结结核。以其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咽后淋巴结肿大时, 压迫咽喉, 呼吸音多粗厉、响亮;纵隔淋巴结肿大时, 可产生瘤胃臌气症状;肩前和股后淋巴结肿大时, 可引发前后肢跛行。

2.1.4 乳房结核。 多见上场奶牛, 常发生在一个乳腺区, 多见后乳腺区。 病乳区泌乳量显著减少, 乳汁稀薄如水, 呈灰白色, 或停止泌乳。

2.1.5脑及脑膜结核。病牛多呈现神经症状, 肌肉震颤站立不稳, 步态蹒跚, 头颈僵硬, 表现运动障碍、癫痫等。

2.1.6生殖器官结核。母畜可发生于子宫、卵巢和输卵管, 表现性机能紊乱, 发情频繁, 爬跨其他牛, 受精不孕或孕牛流产。公牛发生于睾丸和附睾。

2.1.7股和关节结核。发生结核时, 局部硬肿、变形, 有时可形成溃疡, 不易愈合。

在临床上, 德宏奶水牛以肺结核和乳房结核型为主, 两型占89.3%。 一般患牛的临床症状不明显, 多见患牛逐渐消瘦。

2.2 病理变化

特征病变是在肺脏及其他被侵害的组织器官形成白色的结核结节。 呈粟粒大至豌豆大灰白色、半透明状, 较坚硬, 多为散在。 在胸膜和腹膜的结节密集状似珍珠, 俗称“珍珠病”。 病期较久的, 结节中心发生干酪样坏死或钙化, 或形成脓腔和空洞。 病理组织学检查, 在结节病灶内见到大量的结核分枝杆菌。

3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对奶牛结核病监测主要有采取结核菌素皮内法、点眼法和皮下法, 目前国家制订的奶牛结核菌素皮内注射和点验判断标准为黄牛的, 在奶水牛方面还没有制订统一的标准, 探索奶水牛结核菌素皮内注射和点验判断标准试验, 为奶水牛结核病的诊断和判断提供依据。 用提纯的结核菌素对奶牛作皮内注射和点眼试验, 是现今常用的诊断实验方法。

我州以皮内注射为主, 即在牛颈中部一侧上三分之一处剔毛, 用卡尺测得原皮厚度后, 皮内注入0.l~0.2 m L结核菌素 (3个月以下犊牛注0.l m L, 3个月以上注0.2 m L) , 注射后72 h观察, 并用卡尺测出术部肿胀大小及皮肤厚度, 同时加以记录。 局部发热, 有疼痛感, 皮厚增加8 mm或肿胀面积在35×45 mm以上者, 均判为阳性反应;肿胀不明显, 皮厚增加5~8 mm, 肿胀面积在35×45 mm以下者判为可逆;无肿胀或肿胀不明显, 皮厚差在5 mm以下者判为阴性。 由于奶水牛的平均皮厚是黄牛2.28倍、黑白花2.38倍。 注射结核菌素后奶水牛的平均皮厚差是黄牛4.25倍、黑白花4.92倍, 目前, 我国没有奶水牛结核病检测标准, 现有检测标准不适合奶水牛检测, 为此我州是根据多年监测总结判断是否阳性牛。

4防制措施

奶牛结核病的防制, 主要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防止疫病传入, 净化污染牛群。定期对牛群进行检疫, 阳性牛予以扑杀, 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有临床症状的病牛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 采取严格扑杀措施, 防止扩散。

4.1 定期消毒

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 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场消毒, 牧场、牛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 牛舍、运动场每月消毒1次, 饲养用具每10 d消毒1次。 如检出阳性牛, 必须临时增加消毒, 粪便堆积发酵处理。 进出车辆与人员要严格消毒。 每年定期大消毒2~4次, 牧场及牛舍出入口处, 设置消毒池, 饲养用具每月定期消毒1次, 检出病牛时, 要做临时消毒。 粪便经发酵后利用。

4.2 防止结核病传入

无结核病健康牛群, 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变态反应检疫。补充家畜时, 先就地检疫, 确认阴性方可引进, 运回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再行检疫, 阴性者才能合群。结核病人不能饲养牲畜。加强饲养管理, 确保环境卫生。

4.3 净化污染牛群

对污染牛群, 每年进行4次以上检疫, 检出的阳性牛及可疑牛立即分群隔离为阳性牛群与可疑牛群。 剔除阳性牛及可疑牛后的牛群, 应间隔1~1.5个月检疫1次, 连检3次均为阴性者, 认为是健康牛的可放入假定健康牛群。对阳性牛, 一般不作治疗, 应及时扑杀, 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发现的可疑病牛, 要加强监控, 进行隔离饲养观察, 同时复检确诊, 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无害化处理可疑病牛在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乳; 假定健康群为向健康群过渡的畜群, 当无阳性牛出现时, 在1~1.5年的时间内3次检疫, 全是阴性时, 即改称为健康群。

4.4 培养健康犊牛群

设置分娩室, 分娩前消毒乳房及后躯, 产犊后立即与乳牛分开, 用2%~5%来苏儿消毒犊牛全身, 擦干后送预防室, 喂健康牛乳或消毒乳。犊牛应在6个月隔离饲养中检疫3次, 阳性牛淘汰, 阴性牛且无任何临床症状, 放入假定健康牛群。

参考文献

[1]江苏农业大学等主编.家畜传染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蒋国材主编.养牛全书,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奶牛布病和结核病防控和净化措施 第8篇

1防控净化基本思路

1.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对“两病”危害的认知度

重点让奶站, 奶牛、肉牛、肉羊饲养场, 牛、羊屠宰场的工作服务人员等高危人群对“两病”的危害和防控知识家喻户晓, 使防控措施变成从业者的自觉行动。

1.2加强技术培训, 提升从业人员“两病”防控水平

通过对系统内人员进行“两病”防控技术培训, 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监管水平。对奶站、奶牛、肉牛、肉羊饲养场和社会化兽医技术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普及实用的“两病”检测净化技术和防控技术, 推进“两病”防御阵地前移。

1.3加强奶站管理, 推进奶牛场和奶牛小区“两病”净化工作

以加强奶站管理作为奶牛布病、结核病净化工作的介入点和着力点, 对不同区域和生产场家设立净化过渡期, 由奶站企业法人先行组织开展自检净化, 达标后申请净化验收, 按照净化标准验收合格后, 发放“两病”净化补贴;奶牛散养户一律纳入相对应的生鲜乳收购站进行“两病”净化管理。

1.4有效示范引导, 抓好肉牛和肉羊布病防控工作

鼓励同时具备封闭圈养、自繁自养存栏200头以上的肉牛场和存栏300只以上的肉羊场开展布病自检净化, 并按净化验收程序申请净化验收, 验收合格给予净化补贴。对肉牛、肉羊散养场及散养户按照布病非控制区、控制区、稳定控制区及净化区相对应的防控措施进行相应的管理。

1.5抓好屠宰关口, 建立疫病溯源防控机制

牛、羊屠宰场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 配合做好来源明确的疑似病畜的采样和检测工作, 及时上报动物疫控机构疫情信息, 对提供的疫情信息经核实确认后予以奖励, 逐步将辖区内的牛羊屠宰场培育成为“两病”监测防控的窗口。

1.6强化监管措施, 有效防控“两病”发生发展

规划和落实“两病”净化方案;组织“两病”净化场的验收和监督抽检工作, 对拒不开展净化超过过渡期仍不合格的奶牛场 (小区) , 生鲜乳收购站按《乳品质量管理条例》采取强制措施。

2防控净化主要措施

2.1制定“两病”净化实施方案依法开展自主检测

各规模养殖场户、生鲜乳收购站等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农业部有关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以及“两病”净化实施方案等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科学可行的净化实施方案。全面做好“两病”净化的自主检测, 对存栏奶牛每年进行一次普检 (头头检测) , 并将结果及时报送县 (市、区) 畜牧兽医部门, 再逐级上报。不具备自主检测能力的场 (站、户) 可委托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 出具正式检测报告。

2.2加强动物防疫条件监管

按照农业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对动物饲养场防疫条件的要求, 加强对养殖场 (站、户) 在选址、布局、设施设备、人员、制度等方面的防疫条件检查, 对查找出来的问题, 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 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建立疫病净化制度是法律法规对养殖场户的要求, 是《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申领条件之一, 凡规模养殖场户未建立疫病净化制度和未开展疫病净化工作的不能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同时, 按照《乳品质量管理条例》对生鲜乳收购站进行管理, 凡未经“两病”净化或检测不合格的, 不得核发《生鲜乳收购许可证》。

2.3强化检疫监督执法

强化对养殖场 (站、户) 的检疫监督执法工作, 严格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及相关动物产地检疫规程的规定, 认真对养殖场户售出奶牛、肉牛、肉羊进行检疫, 经检疫合格的, 才能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凡从外地引进的种用牛羊, 须具备产地《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引进的其他牛、羊须具备产地《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并按产地检疫规程规定需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 检测结果合格。调入后, 要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 合格的才能混群饲养。严禁未经净化的带病奶牛、牛奶出售, 依法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2.4有序做好净化补贴和阳性病畜扑杀补偿工作

以规模养殖场为净化单元, 对规模奶牛场进行“两病”净化补贴, 规模肉牛、肉羊场进行布病净化补贴。抓好重点, 每年组织一定数量规模养殖场户进行净化指导和监督, 对达到净化标准的规模奶牛场、肉牛、肉羊场, 逐级抽检验收, 对验收合格的场户给予补贴。同时, 加大阳性病畜强制扑杀工作, 凡经检测发现的阳性家畜一律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置, 损失由国家和养殖场户共同承担。经发现有阳性病例的场户, 不得享受净化补贴。

2.5完善“两病”净化档案

结核病防控 第9篇

1 健康教育要成为常态

健康知识宣传始终是防疫防病的最有力手段。当地村民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无村级广播, 也无传统赶集日, 虽有卫星电视, 但收看不到当地节目, 所以开展健康教育既有必要也有其不同特点。为此一方面要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要认识, 不断提升群体卫生意识, 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增设村级卫生宣传栏, 建立以村为基础的农民健康档案。在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宣传方面尤其要抓好学校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以点带面, 广泛开展革除陋习的爱国卫生运动[4]。另一方面针对卫生院人手少的情况, 借助或委托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下村入户之际, 对村民开展一对一适时宣传, 使健康宣传成为常态, 不断提高村民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

2 病人发现要有的放矢

病人发现是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DOTS) 、预防控制结核病的前提与基础。应主要通过开展重点对象线索调查来发现传染性结核病人。首先要把握线索调查的对象范围。即对咳嗽、咯痰3周以上或咯血的病人进行X摄片和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其次是痰片检查应规范操作。要加强业务培训, 启动乡镇查痰点, 保证痰标本取样质量, 同时要留取夜间、清晨和即时痰3个痰样, 涂片染色规范操作, 镜检必须认真仔细, 每张片查看200~300个视野, 县疾控机构还应对乡镇查痰点的痰片进行复核。再次是确诊程序不可缺少。乡镇卫生院通过初诊发现的病人必须统一转诊到县级疾控机构和定点医院进行确诊, 完成摄片、痰检后才可上网直报[5]。

3 登记报告要及时准确

各种报告登记本以及报表统计资料是反映实际工作的直接依据, 必须健全完善各种登记报告记录, 使其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工作。一是要完善三个登记本。县疾控机构和医院对《肺结核初诊病人登记本》、《肺结核病人登记本》、《实验室痰检登记本》必须按要求如实逐项填写, 不能漏登缺项。二是要完善病案记录。每个管理对象 (痰阳和重症涂阴病人) 必须建立完整的病案记录, 病例记载要完整, 处方、领服药登记、化验单、病程记录等不能缺项, 然后, 根据资料上传专报系统。三是要完善转诊病人和追访病人登记。县疾控机构和各医院必须建立转诊病人登记本, 详细记录所有转诊病人的资料;同时, 要建立追访病人登记本, 追访和转诊病人的情况必须清楚明白, 一目了然[5]。

4 诊断治疗要周密严谨

结核病人的确诊和治疗方案必须由县级疾控机构和定点医院及时作出。纳入免费治疗的对象是所有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包括初治涂阳、初治涂阴肺结核) 以及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 (提供一次标准短程化疗方案治疗) , 痰阳病人要明确划分初治涂阳和复治涂阳, 以历史上未进行1个月抗痨治疗为限;涂阴病人主要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和粟粒型肺结核两大类。在确诊分型后, 根据国家推荐的化疗方案选择应用。病人开展化疗前必须进行三大常规和肝功能检验, 对肝肾功能不正常的病人应慎重用药, 同时在疗程中每个月要例行复查肝功能, 确保治疗安全有效。病人完成化疗疗程后, 根据痰检和X线摄片复查情况及时判愈, 对痰检阴性而胸片反映病灶吸收不好的病人, 要由县诊断治疗组作出判愈结论[5]。

5 组织管理要环环紧扣

要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加大农村卫生组织建设, 补牢预防保健网的网底[6], 为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机构和人员保证。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疫情报告、全程化疗督导、药品、资料管理等项工作。一是在进行疫情报告管理时, 各级网络直报单位对临床诊断的肺结核病人必须在完成痰检和摄片后及时上网报告;凡纳入专报系统报告的病例必须是确定化疗方案后并开始进行化疗管理的病人, 如尚未开始化疗, 不要点击收治栏。二是在进行全程化疗督导时, 落实好补助经费, 要在建立病案记录的同时, 由疾控部门下发化疗病人管理通知单, 指定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或村干部、村小学老师、家属进行面视下的全程督导, 做到“发药到手、看服到口、登记后走”, 彻底改变目前由县疾控中心实行直接全部管理的方式;乡镇卫生院必须保证在疗程期间访视病人不少于4次, 做好记录, 尤其要密切注意服药后毒副反应的出现, 发现毒副反应严重的病人要立即报告和及时处理, 确保病人安全地完成疗程, 避免医疗差错和纠纷。在进行药品管理时, 必须建立结核病药品专门帐目, 完善进出库登记手续, 尽量做到药库与药房分设, 达到专人、专帐、专库、专柜保管, 帐目清楚、数量准确、供应及时的要求。在进行资料管理时, 疾控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资料管理制度, 指定专人负责, 及时收集整理, 分门别类, 装订成册, 摆放整齐, 保存妥当, 便于查找[5]。

6 免疫接种要确保质量

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针对性强, 投入少, 成效大, 其好坏直接影响人群免疫屏障的建立。根据传染病报告情况, 建议当地今后应将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作为疫苗针对性疾病的防控重点, 加大儿童基础免疫尤其是卡介苗接种力度, 尤其要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儿童卡疤率, 确保接种质量。针对当地地处高原、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 主管部门有必要提供更为人性化举措, 灵活处理高山深处儿童免疫接种事宜, 比如强化村医技术培训, 设立村级临时接种点, 便于儿童就近接种, 避免产生免疫空白。

参考文献

[1]李秀凯.关于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0) :1 856-1 858.

[2]黄仲贵, 王祥龙, 陈今长.由抗“非典”看如何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3, 23 (12) .

[3]钟宏武, 罗虹.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卫生的现状及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5) :205-209.

[4]吴文发, 孟春林.从SARS疫情谈基层疾控工作思路[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4, 193 (7) .

[5]卫生部.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S].2007.

结核病防控 第10篇

1 存在的问题

1.1 养牛场 (户) 不配合检疫或逃避检疫

多数畜主由于对结核病奶牛危害养牛生产, 威胁饲养人员健康, 所产牛乳投放市场危及公共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程度认识不足。疫控机构检疫人员上门检疫时, 不配合工作。少数畜主担心检出结核病牛后影响牛奶销售, 拒绝检疫。

1.2 阳性牛扑杀难

2007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扑杀补贴政策, 落实了牲畜结核病的扑杀补助。其中省级财政承担50%, 县级财政承担30%, 养殖户承担20%, 这一政策还规范了疫病的确诊认定以及补助资金的评估和发放程序, 为实现结核阳性牛的控制净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 由于奶牛经济价值较高, 一般每头成年奶牛价值在10 000~15 000元左右。一是由于结核病属慢性病, 病情发展有一个缓慢的过程, 如病牛症状不严重, 还可产奶, 一些奶牛户舍不得杀掉。二是饲养户不愿承担自己应负担的20%部分扑杀补贴资金, 因此不配合扑杀工作。三是一些基层政府对此积极性不高。因为, 按照阳性牲畜扑杀补贴政策规定, 扑杀一头牛地方财政要补贴30%, 由于县级财政困难, 多数县级财政很难承担30%的补贴费用, 基层干部也不愿配合, 扑杀政策难以执行。

1.3 患畜隔离扑杀不及时

检出的阳性牛不能及时进行有效隔离或扑杀不及时, 引起同群新的健康牛不断感染。

1.4 后续净化不到位

在扑杀处理阳性牛以后, 对其原来同群的假定健康牛群的隔离和定期复检等后续净化措施不能持续有效进行下去, 导致该病无法得到彻底的根除。

1.5 交易流通环节缺少监督

缺少奶牛交易流通环节的有效监督, 随意买卖, 不按规定进行检验检疫, 造成结核病牛跨地区传播。外购奶牛不检疫或检疫不严格。由于调出地区产地检疫把关不严格, 调入地区对外引奶牛又不检疫。造成外部疫源随时可以进入, 成为新的传染源, 导致防控工作前功尽弃。

1.6 奶站收奶不查验检疫合格证明

多数奶站为自身利益驱使, 多收奶多赚钱, 收奶时对奶牛是否经过检疫、是否有健康证不要求、也不查看, 有奶便收。所以病牛奶不愁销路, 致使饲养者不处理病牛, 造成疫病传播。

2 对策和措施

2.1 建立奶牛结核病净化工作目标责任制

奶牛结核病防控工作, 涉及乳品卫生安全, 危害饮乳群众身体健康, 是民生大事。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要明确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把该病净化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确定防控目标, 逐级签定责任书, 实行责任追究制, 哪一级不完成防控目标, 就追究哪一级的责任。

2.2 建立定期检疫制度

每年定期开展奶牛结核病监测。凡用提纯结核菌素检出的阳性牛群为结核病污染牛群, 污染牛群应每年至少进行2次监测, 发现阳性病牛及时处理、扑杀, 直到检疫监测为阴性, 连续3次监测均为阴性反应的牛群为健康牛群。

2.3 提高扑杀补助标准, 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扑杀补助经费是保证检疫监测、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净化工作开展的关键。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尽量减少养户的经济损失, 可争取畜主的支持与配合, 这是保证检疫率, 确保及时隔离、扑杀等净化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各级财政按比例承担的扑杀补助资金应及时足额发到养户手里, 取得养户信任, 为以后扑杀净化工作开展建立良好信誉。

2.4 实施奶牛健康证制度

对检疫合格的生产奶牛颁发“奶牛健康证”。加强对收奶站、点的监管, 要求奶站必须凭“奶牛健康证”收购鲜奶。使逃避检疫或已经检出的阳性牛生产的奶没有销路, 促使养户主动去找监测机构定期检疫。

2.5 加强进入流通环节奶牛检疫监管

严防病牛及阳性牛混入健康牛群, 凡异地引牛, 调运前, 必须经当地动物检疫机构检疫合格并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方可起运。调入后必须隔离饲养一个月以上, 再经饲养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疫, 确认健康无疫, 阴性者才能混群饲养。

2.6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上一篇:邮政统计下一篇:糖尿病治疗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