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扫描范文

2024-09-21

螺旋CT扫描范文(精选12篇)

螺旋CT扫描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骨盆扫描的志愿者45人, 其中男性20人, 女性25人, 受检者年龄在21岁~58岁之间, 平均年龄35岁[4,5,6], 受检者身高为153cm~185cm, 平均身高为 (168±6.2) cm, 体重45kg~98kg, 平均体重 (64±5.2) kg。

1.2 检查方法

使用设备PHILIPS 128排CT扫描仪, 分别采用60、80m As及常规剂量180m As对45名志愿者进行骨盆扫描, 三次扫描除扫描剂量以外的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Kv, 层厚5mm, 螺距为1.0, 扫描方向从头到足[7,8,9]。记录三次扫描志愿者所产生的容积CT剂量指数 (CTDIvol) , 将所得到的三组图像请两位高年资医师在遮盖扫描条件的前提下在组织细节、颗粒均匀性及伪影等方面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并记录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 13.0版本。不同剂量CT扫描模式CTDI值用图表1表示, 综合两名医师的评价, 分别计算出各低剂量组三种类别的等级的例次, 构成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10]。

2. 结果

综合两名医师的评价, 分别计算出各低剂量组三种类别的等级的例次, 构成比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图表1.2表示。

表2说明低剂量扫描与传统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1972年英国人Hounsfield发明了CT, 在经历了数次技术创新后, 如今螺旋CT已经成为临床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但是螺旋CT的放射剂量明显增多, 使得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较普通X线检查显著增加, 而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 公众照射剂量每增加1Sv, 癌症发生率将增加4.1%, 辐射剂量成为从业人员和受检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RCP) 以及国际医学物理组织 (IOMR) 制定了医疗照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标准, 以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诊断效果, 随着公众自身防护意识的提高, 如何在不影响诊断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 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自低剂量CT扫描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后, 国内外学者在早期肺癌的普查中应用低剂量扫描并取得良好效果[11], 现如今随着公众中放射防护知识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并在鼻窦、眼眶和儿科CT检查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对于成年患者而言, 骨盆扫描更应引起特别关注, 接受骨盆CT扫描的时X线辐射剂量越大对性腺的可能的辐射损伤就越大, 这将有可能造成精子或卵子畸变, 导致新生儿出生畸形或死亡, 因此将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这一类患者,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6排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技术降低了X线发射功率, 减少了球管损耗同是显著降低了患者所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X线实践的三项原则中规定:要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小的辐射剂量获得最有价值的图像,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而CT盆腔低剂量扫描技术符合以上原则。根据统计学结论可知, CT骨盆低剂量扫描所获取的图像与传统CT扫描所获取的图像都能够符合盆腔的诊断要求, 并且两者扫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降低扫描剂量可减少球管损耗, 延长使用寿命, 为医院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提高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骨盆扫描中的应用。方法:40名志愿者用Philips128排螺旋CT行骨盆扫描分别采用60m As、80m As和常规剂量扫描, 其余各扫描参数均相同, 记录各次扫描的产生的容积CT剂量指数 (CTDI) , 请两位医师对各幅图像在影像颗粒均匀性、解剖结构细节、清晰度及伪影等方面评定图像质量, 并以优良差判定图像质量。结果:三组扫描方法在骨盆图像的显示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相比, 辐射剂量显著降低。结论: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大大降低被照射者所受的辐射剂量, 同时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辐射防护,低辐射剂量,骨盆,性腺,16排螺旋CT

参考文献

[1]张彦彩, 朱小忠, 马国林, 王武.螺旋CT低剂量扫描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07:1376-1378.

[2]方挺松, 彭加友, 李均洪, 樊长姝.成人骨盆骨折16层螺旋CT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 03:171-173+191.

[3]李琳.头颈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双期扫描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

[4]周理余.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骨盆外伤中的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 2009, 04:443-445.

[5]汤振华.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骨盆外伤中的最优化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06:603-604.

[6]杜广芬, 李海亮, 韩中山, 李全太.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现状[J].中国辐射卫生, 2012, 02:246-248.

[7]于丽丽, 邓大平, 马爱华, 王佰祥, 张磊.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颈椎间盘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 2012, 02:244-246.

[8]李耀平, 梁飞虎, 何健, 邱国华.多层螺旋CT骨盆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与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 03:174-176.

[9]丁娟.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 2004.

[10]郭文梅, 申丽盈, 马春华.多层面螺旋CT低剂量在骨盆扫描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2:1402-1403.

螺旋CT扫描 第2篇

优化CT扫描方案,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目的. 降低CT检查中被检查者的受照剂量,减少辐射危害,保护患者的健康与安全.方法 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前提下,优化CT扫描方案.结果 通过降低有效mAs、管电压kV及增加螺旋,同时正确定位减少重复扫描以实现CT扫描优化方案.结论 CT检查应遵循放射实践的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

作 者:王道庆 戚元刚 WANG Dao-qing QI Yuan-gang 作者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31刊 名:中国辐射卫生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HEALTH年,卷(期):19(2)分类号:X591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辐射剂量 最优化 CARE Dose4D

螺旋CT扫描 第3篇

【关键词】胆道梗阻;动态增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85-2

胆道梗阻病因复杂,包括结石、肿瘤及炎症,其诊断一直是医学影像学探讨的难点之一[1]。笔者收集本院自2005年1月—2009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的资料,通过总结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以期提高CT对该组疾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3例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7~71岁,平均53.1岁。皮肤、巩膜黄染47例,右上腹痛、腹胀31例,发热2例。胰头癌19例,胆总管下段结石2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

1.2仪器与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MX 8000多层螺旋CT扫描仪及SGI后处理工作站MX VIEW软件。常规行上腹部CT平扫加3期动态增强扫描,自膈顶上方2cm扫描至肝下极。扫描参数:(1)常规扫描:电压120kV,电流150mA,螺旋时间0.75s,螺距1.25,扫描层厚6.5mm,重建层厚5mm,标准重建。(2)增强扫描:电压120kV,电流200mA,螺旋时间0.5s,螺距1.5,扫描层厚3.2mm,重建层厚1.3mm,标准重建。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ml),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80~100ml,注射流率3.0ml/s。注射对比剂后分别延时27s、60s、90s,行3期扫描,所得图像均进行MPR、4D重建处理。

1.3梗阻水平的判断参照文献[2]胆道梗阻平面按3段划分:肝总管(CHD)及以上平面为第1段;CHD以下至胰上部为第2段;胰头部及以下为第3段。本组病例均为第3段。

1.4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扩张的诊断标准[3]肝外胆管直径>10mm时为扩张,6~10mm为可疑扩张。肝内胆管诊断依范围可分为3级:仅肝门附近胆管扩张者为轻度扩张;既有肝门又有外围胆管扩张者为中度扩张;肝门及外围均明显扩张者为重度扩张。依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分为:直径5mm为轻度,6~8mm为中度,9mm以上为重度。

2结果

本组病例中,(1)胰头癌19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等密度强化为主6例,稍低或低密度强化为主13例。胆胰管扩张12例,胆囊增大15例,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7例,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10例。(2)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强化6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3例。13例均有胆囊增大、胆胰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0例。(3)胆总管下段结石21例,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胆胰管扩张16例,可疑扩张5例,胆囊增大8例,肝内胆管中度扩张呈“枯枝”征12例,胆总管下段均逐渐变细。

3讨论

3.1胰头癌CT表现(1)平扫:胰头部见等密度、低等混杂密度肿块影,最大者约80mm,最小者约10mm。(2)增强扫描:瘤体的CT强化程度均依赖于瘤体的血供情况,McNulty等[4]使用动态CT研究瘤体的增强,认为CT增强扫描可在活体反映瘤体的血供情况。多数学者认为胰头癌为乏血管肿瘤,强化程度低。本组结果以等密度强化为主6例,以稍低和低密度强化为主13例。胰腺癌CT强化程度高,反映瘤体内残存的胰腺组织多,提示恶性程度低;CT强化程度低,反映瘤体内残存的胰腺组织少,提示恶性程度高[5]。(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扩张12例,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10例,胆囊增大15例,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7例,中度扩张2例。

3.2十二指肠乳头癌CT表现十二指肠乳头癌指来源于十二指肠乳头部黏膜、壶腹内黏膜、主胰管和胆总管共同开口处的壁间黏膜上皮的癌瘤[6]。(1)平扫:胰腺钩突底部层面,十二指肠降段内侧肠壁向腔内突出软组织肿块,呈圆形、分叶状、菜花状,以圆形多见。密度多均匀,无钙化及囊变,边缘多清楚。肿块与十二指肠肠腔断面呈“双环”征,且内环相切。(2)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多呈轻度至中度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仍明显。本组病例中,以中度强化为多,中度强化6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3例。(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均有扩张,胆囊均增大,胆总管下段均有突然狭窄截断,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0例,中度扩张3例。

3.3胆总管下段结石CT表现(1)平扫:胆总管下段见结节状高密度、等密度致密影,本组病例高密度16例,等密度4例,低密度1例。(2)增强扫描:均无强化。(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扩张16例,可疑扩张5例,胆囊增大8例,胆总管下段均为逐渐变细,肝内胆管中度扩张呈“枯枝”征12例,轻度扩张8例,3例肝内胆管无扩张。壶腹癌与壶腹部软组织密度结石的鉴别,平扫壶腹癌与壶腹部软组织密度结石均为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很难鉴别。增强后,壶腹癌均有轻中度强化,结石无强化,故增强后均能明显鉴别。另外,肝内外胆管梗阻情况有助于鉴别,壶腹部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均呈轻-中度,而壶腹癌肝内外胆管扩张均呈中-重度。MPR、4D重建,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潘爱珍,陈焕伟,甘毅,等.多层螺旋CT经肝穿胆道造影及血管造影成像在胆道梗阻病变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12):1224.

[2] Lee MG,Lee HJ,Kim MH,et al.Extrahepatic biliary diseases:3D MR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compared,with,endoscopic,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Radiology,1997,202:663.

[3]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75.

[4]McNulty NJ,Francis IR,Platt JF,et al.Multi detector row helical CT of the pancreas:effect of contrasl enh anced multiphasic amaging on enhancement of the pancreas,peripancreatic vasculatureand pancreatic adenocarcinma.Radiology,2001,220:97.

[5]王中秋,陈英鑫,卢光明,等.胰腺癌的恶性度和其瘤体CT强化程度的对照分析[M].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10):920.

螺旋CT扫描 第4篇

关键词:螺旋CT,辐射剂量,增强扫描,定位像

日常工作中, 放射医师或技师主要通过调节扫描参数来调控螺旋CT扫描的辐射剂量。其中, 螺距对辐射剂量有很大影响。对于单层螺旋CT, 当管电压、管电流、转速一定时, 剂量与管电流时间的乘积成正比, 与螺距成反比。但对于多层螺旋CT, 目前相关报道较少。64 排螺旋CT扫描最薄层厚可达0.64 mm, 从而提高了图像分辨率。与16排、32 排CT相比, 64 排CT可以让临床医生看到更多更为精确的细节, 其层厚更薄, 辐射剂量有所减少, 可以将病变的血管“拉”出来进行观察, 还可以“剥皮”、“去骨”, 能让医生对于< 0.5 mm的病变都一目了然。64 排CT以高空间分辨力 (亚毫米) 为基础的纵轴覆盖范围大幅度增加, 可以同时采集64 层亚毫米层厚的图像, 其旋转1 周的覆盖范围最长可达40 mm ;容积CT (Volumetric CT, VCT) 薄层扫描实现了真正的容积数据采集, 图像分辨力各向同性, 可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等任意平面的图像重建。对采集的图像, 我们可以进行多平面成像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 , 只需1 次扫描。而对于多部位扫描的患者, 其吸收的辐射剂量还是相对较多的。针对部分器官的增强多层扫描已被各大医院作为常规临床技术, 这就使得患者完成某1 器官CT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大幅增加[1]。本文主要介绍在64 排螺旋CT扫描过程中尽量减少患者受照剂量的方法。

1 设备与方法

1.1 设备

Brilliance 64 排螺旋CT。

1.2 方法

(1) 以胸腹部平扫为例, 记录下胸腹部病灶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数据, 先行头部扫描, 后按照记录数据对相应位置进行扫描, 可以减少患者的2 次定位像扫描剂量, 精确病灶的扫描范围, 减少辐射剂量, 缩短扫描时间。

具体方法如下:1 以头、胸、全腹部增强扫描为例, 先行胸腹部定位像扫描、上腹部动脉期扫描、胸部增强扫描、全腹静脉期扫描;2 如发现胸部占位性病灶或腹腔脏器占位性病灶等需要做延迟扫描的病灶时, 记录这些病灶于诊断床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数据 (如start:-1100, end-957) , 再行头部增强扫描;3 头部增强扫描结束后, 按照上述记录的数据对相应病灶进行延迟扫描。这样, 头部增强扫描和延时扫描不会相互影响, 也不用进行胸、腹2 次定位像扫描。如扫描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导致某层面图像不清, 达不到诊断要求, 操作人员可根据定位像重新标记层次, 进行补扫, 不用进行2 次定位, 方便快捷。做这类检查时, 按照上述方法1 个患者就可以少接受0.075~16.2 m Gy的辐射剂量。

需要注意得是, 目前我们知道胸片的辐射剂量为0.3~0.55 m Gy, CT剂量是胸片的10~100 倍[2]。且如果将成人的扫描参数用于儿童, 剂量效应则会上升> 50%[3]。减少CT扫描剂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增加检查的螺距。已经证实, 对于单层螺旋CT, 在其他参数恒定的条件下增加螺距可以成比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然而, 关于64 排螺旋CT的实验结果却显示, 在其他参数不变, 有效m As固定的条件下, 增加螺距时其辐射剂量基本没有变化, 与一般期望值不一致。这是因为64 排CT采用的m As自动调整技术, 会使螺旋扫描时的实际管电流根据螺距变化自动作出调整, 以保持影像恒定的信噪比[4], 最终使得图像的总曝光量不变, 辐射剂量也不会发生变化。这表明, 在进行CT检查时, 应根据不同机型采取相应的参数调整方法以保证图像质量, 降低患者受照剂量。

(2) 飞利浦Brilliance 64 排CT诊断床面上有1 条黑色实线。以足先进体位进行扫描时, 实线面向足侧方向为扫描区域。CT能记忆当前最近1 次的扫描定位数据, 只要不改变患者在诊断床上的位置, 可以在扫描定位像区域内添加任意扫描序列进行扫描, 如做完冠状动脉造影后可以利用胸部前后位的定位像进行胸部扫描;上腹部 (如肝、胆、胰腺、肾) 扫描结束后, 如发现肾上腺或别的器官有异常, 而层厚又较厚不利于重建时, 可以直接利用上一次的定位像进行高分辨率扫描。

(3) 利用64 排CT做病灶部位穿刺时, 记录病灶位置数据, 在不退出该检查程序的状态下, 机器可以记忆检查床的起始位置, 可任意多次进出诊断床, 调整穿刺针的位置、方向、深度、角度等。例如在行肺穿刺术时, 可以选择最佳的进针角度和深度, 避免刺到大血管、肋骨、较厚的肌肉组织等, 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缩短穿刺时间, 减少并发症。技术操作人员可根据定位像用参考标记线标记出扫描位置、机架倾角及层厚层间距等, 计算机可按照定位标记进行扫描, 减少患者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5]。

2 讨论

大量文献证实, 过高的器官剂量特别是> 250 m Gy的剂量可引发癌症[6]。本文提供的增强扫描方法可以减少1 次定位像扫描, 从而减少了患者的2 次辐射剂量。也可以利用胸部、腹部扫描的原始图像进行胸椎和腰椎的三维重建, 来反映椎间盘的病变, 从而不需要再对胸椎、腰椎进行扫描, 以减少辐射计量。我院肿瘤科、门诊复查和定期体检的患者每年需要做3 次左右的CT检查, 尤其肿瘤患者在复查、疗效评价、以及术后检查时需要扫描的部位相对较多, 我们利用1 次定位像扫描, 可以让其减少一定量的辐射剂量。

参考文献

[1]杨燕敏, 曹厚德.CT检查中辐射剂量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志, 2006, (8) :865-867.

[2]徐子森, 万胜平, 王敏.GE CT750HD宝石CT放射剂量的测定[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10) :104-107.

[3]王骏.CT辐射剂量所面临的挑战[J].国外医学 (放射学核医学分册) , 2003, (4) :187-189.

[4]宋少娟, 王巍, 刘传亚.多层CT螺距与辐射剂量的关系探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6, 26 (5) :526-528.

[5]曲同峰, 曲慧婕, 田维泽, 等.螺旋CT定位扫描像临床应用探讨[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5, (9) :32-33.

PET-CT扫描仪质量控制规程 第5篇

为保证本中心PET-CT扫描仪正常运作,根据全军医学计量测试研究中心下发的《正电子发射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PET/CT)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试行)》制定本规程。

一、常规质控

常规质控指日常定期对设备进行的性能测试,以确保设备工作在最佳状态,并能及时发现设备性能降低程度。按照测试的频度分为:日质控、周质控、月质控、年质控等。

二、验收测试

验收测试指设备安装后对设备进行的全面性能测试,以确保设备达到厂家标定的技术及操作性能。在设备安装后立即进行,以便在保修期内通知厂家或供应商设备存在的缺陷及损伤。若验收测试结果表明设备没有达到厂家标定的性能,设备不可使用,应由厂家工程、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调试,达到最佳效果时,才能使用。

除上述指控外,在设备出现较大故障及大修或调试后,或当机器搬迁到新址时,必须进行参考测试。以保证设备在最佳状态。另外,定期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系统性的检查设备,可在问题萌芽时被发现,避免造成较大的问题。

三、质量控制流程

(一)PET质量控制规程

1、总体性能测试

1.1方法:使用仪器所提供的各种校正技术,SPECT/PET模型及插件。模型内注入1~2mCi充分均匀的18F液体,放入插件。18F的强度应使其在采集开始时产生的死时间丢失率或随机符合率不超过总事件率的20%。

1.2步骤:

(1)模型置于探测器的有效视野FOV中心位置,模型长轴平行于FOV轴向。

(2)128×128采集矩阵,Zoom=1。

(3)采集时间要保证模型均匀部分重建横断面的平均计数≥20M。

(4)使用仪器提供的所有校正方法,如衰减、死时间、随机、散射校正等,用RAMP滤波器重建整个模型的横断切面,重建厚度为1个像素。

1.3计算与分析

横断面包括4个测试部分:冷区分辨率、热区分辨率、均匀性,以及线性。在分辨率部分仔细观察能够较为清晰分辨的最小冷热区,在均匀性部分观察是否存在不均匀部分,线性部分观察是否存在非线性失真。

1.4 结果报告

描述横断面的分辨率、均匀性和线性,记录所有采集和重建条件。

2、其它PET特有指标

2.1、散射分数(scatter fraction,SF)

散射分数是散射符合计数在总符合计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描述PET系统对散射计数的敏感程度,散射分数越小,系统剔出散射符合的能力越强。

散射分数有断层散射分数和系统散射分数。某一断层面i的散射分数SFi等于该断层中散射计数与总计数之比。其中,总计数为真符合与散射符合计数之和,不含随机符合计数。系统的散射分数SF等于所有断层面的散射分数SFi的平均。2.2、计数率特征

在符合探测中,总计数中除真符合外,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散射符合和随机符合的计数。后两种效应不仅增加噪声,降低信噪比,也降低了图像的对比度,使图像质量变差。因此,在PET图像中,除了与真符合计数相关的统计涨落噪声外,还必须考虑散射和随机符合噪声。为评估PET图像质量,引入了噪声等效计数(noise equivalent counts,NEC),以衡量噪声。噪声等效计数率RNEC等于真符合计数率与总计数(Rtotal=Rtrues+Rrandoms+Rscatte)的比值再与真符合计数率之积。

计数率特征反映总符合计数率、真实符合计数率Rtrues、随机符合计数率Rrandoms、散射符合计数率Rscatter和噪声等效计数率RNEC随活度的变化。

2.3、计数丢失及随机符合校正精度

描述PET系统对随机符合及由死时间引起的计数丢失的校正精度。2.4、散射校正精度

散射校正精度描述PET系统对散射符合事件的剔除能力。2.5、衰减校正精度

描述PET系统对射线在介质中衰减的校正能力。

(二)、CT质量控制规程

1、每日进行CT球管预热及空气校正,并记录。

1.1、步骤:

(1)扫描床退出机架,检查扫描区域内无任何物体;

(2)进入设备校准界面,选择空气校准,进行校准;选择球管预热进行预热球管;

(3)如设备停止工作超过2小时及以上,操作设备前需进行球管预热。

2、每周进行一次CT值的检测与校正,并记录。

2.1步骤:

(1)空气CT值的检测:使用标准头部条件扫描空气,测量扫描图像中心区域的CT值。

(2)水的CT值校准:

①检查水模内液体,如出现液体变色或浑浊,需清洗后重新灌入纯净水;如发现水模内有气泡或泄露,应加入纯净水排除气体;

②使用随机配送的水模,进入设备校准界面,按照提示放置水模,进行水的CT值校准;

③校准完成后,退出校准程序;若未能完成,记录设备提示信息,并处理问题。

3、每月进行一次CT的噪声及均匀性、CT值线性的检测,并记录。

3.1、步骤:

(1)将水模放置在扫描床头架上;

(2)调节扫描床高度,使水模处于机架中心;进床使内定位光定位在水模中部;

(3)使用头部标准条件,扫描;

(4)在水模图像中心点和3、6、9、12点分别取ROI=100区域测量CT值,并记录CT值平均值和标准偏差(SD)值;

(5)中心区域标准偏差SD带入下式中就为该CT的噪声(N)。

N=SD×0.1

(6)图像中心测量到的CT值作为水的CT值,其绝对值应不超过基线值±5HU;噪声水平低于0.35%;

(7)四周各区域与中心区域CT值的最大差值作为图像均匀性指标,其差值应小于20HU。

4、每季度进行一次CT扫描剂量的检测,并记录。

4.1、步骤:

(1)使用剂量头部模体,调节模体水平,连接电离室和X射线测试仪;

(2)使用CT头部扫描标准条件,设置单层轴位扫描,层厚10mm;

(3)分别测量头模上中心点和3、6、9、12点五个孔洞的CTDI值,并记录;

(4)使用公式计算CTDIw,该数值偏差不应超过基线值的±5%。

5、设备大修后,需进行CT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的检测及校正,并记录。

(三)整机质量控制规程

1、每日监控机房温度、湿度,温度应稳定在21℃±2℃,湿度应控制在30%±5%,并记录。

2、每日填写设备操作记录。

3、设备故障、维护应记录故障现象,填写维修记录。

螺旋CT扫描 第6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双层螺旋CT扫描在肋骨骨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与技巧。方法:收治肋骨骨折患者58例,对进行双层螺旋CT扫描的病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本组患者58例,经双层螺旋CT检查有骨折嫌疑的病变处72处,确诊63处。其中在第1~2肋12处,肋骨角40处,前肋6处,后肋5处。结论:通过对58例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表明,双层螺旋CT扫描的应用,配合其他诊治方法的综合使用可以大大的提高肋骨骨折患者的确诊率,特别对隐匿性骨折患者的确诊有着很大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的X射线平片检查。

关键词 双层螺旋CT扫描 肋骨骨折 诊断

肋骨骨折在胸部外伤中很常见,肋骨共有12对,起于胸椎两侧,后端呈水平向外,前段自外向内下倾斜形成肋弓。典型肋骨骨折常规使用X线平片检查结合临床即可确诊,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隐匿性肋骨骨折被漏诊。由于肋骨的特殊解剖特点、胸部结构的重叠较多,肋骨结构的单薄等等原因,X线胸部平片不能够清晰的显示细微的肋骨骨折。CT片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及横断面的扫描特性,没有重叠,所以发现肋骨骨折并不困难。双层螺旋CT突破了传统CT的设计,采用滑环技术,将电源电缆和一些信号线与固定机架内不同金属环相连运动的X射线管和探测器滑动电刷与金属环导联。球管和探测器不受电缆长度限制,沿人体长轴连续匀速旋转,扫描床同步匀速递进(传统CT扫描床在扫描时静止不动),扫描轨迹呈螺旋状前进,可快速、不间断地完成容积扫描1。2009年8月~2012年1月收治肋骨骨折患者58例,进行双层螺旋CT扫描的病例进行分析评价,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1月收治肋骨骨折患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18~62岁。

方法:采用双层螺旋CT机为患者进行CT扫描,层厚5mm,螺距1.0,电压120~150kv,电流120~150mA。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第1根肋骨上缘至第12根肋骨下缘,扫描完成后,对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包括对图像的重建,最大密度的投影,进行多平面的重组以及容积成像、曲面重建等方面。在得到患者肋骨部位全系三维重建图像后,要结合临床的要求,适当调整角度,使得图像达到最佳的显示效果。然后再按照三维重建图像的光标标记点所定位点来确定肋骨骨折就是发生在第几根肋骨上,如果是多发肋骨骨折,也可以再图像上逐层定位骨折部位。如果后肋骨有肩胛骨等部位遮挡,可以先用处理软件进行切割,出去遮挡部位,这样便可以更好的对骨折部位进行显示与定位2。

结 果

本组患者58例,经螺旋CT检查有骨折嫌疑的病变处72处,确诊63处。其中在第1~2肋12处,肋骨角40处,前肋6处,后肋5处。

讨 论

CT扫描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在不断的获得改进,从第1代到现在已经更新至第5代,不断的缩短扫描时间和提高成像的质量。1989年解决了高压发生器与X射线球管一起旋转的难题后,X射线管的双层螺旋式运动配合滑环技术,使得CT扫描的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即螺旋CT扫描。相对于创痛的CT扫描每次都需要经过启动、加速、匀速、取样、减速、停止等多个步骤,螺旋CT扫描具有可以连续的旋转扫描,既省时又省力等不可替代的优点。

一般的肋骨骨折分为两大类:①移位骨折:即贯穿肋骨骨皮质的骨折线,断端有错位、嵌插、成角等状态。②未移位骨折:临床上有明显的外伤,但是断端无移位的裂缝骨折或者是一侧骨皮质出现断裂、凹陷或者隆起等症状。常规的胸部CT扫描因为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与密度分辨率,其规避了X射线平片的局限性3,排除了各种重叠因素的影响,可以比X射线平片发现较多的隐匿性骨折,但是因为肋骨的走行方式与扫描平面不完全平行,常规的扫描不能显示出肋骨长轴,缺乏立体感。而多层的螺旋CT扫描,可以通过快速的扫描方式,减少移动伪像,其强大的像素各项同性溶剂扫描技术,配合合理的后期处理功能,可以使扫描图像呈现三维成像,可以说是目前肋骨骨折尤其是隐匿性骨折的最常用检查方法。双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楚显示肋软骨解剖结构和骨折。MPR/MIP/CPR/SSD各有其有点和不足4,联合应用多种处理技术后,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肋骨软骨骨折的诊断率,为临床治疗和鉴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螺旋CT肺结节扫描的剂量探讨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2011年10月本院进行螺旋CT扫描肺结节且愿意配合研究的结核患者122例,其中男65例,女57例,年龄22~79岁,平均(48.7±2.8)岁。螺旋CT诊断肺结节的标准为界限清楚的不规则形或球体,密度高于周围肺实质密度或为软组织密度,同时排除患者移动引起的伪影、网状或线样影、支气管壁增厚、局灶性肺实变及小叶间隔增厚等病变。

1.2 扫描方法

采用HILIPS brilliance 16排多层螺旋CT先进行扫描。扫描除低剂量采用预设25 mAs、床进36 mm/r,常规剂量采用预设120 mAs、床进24 mm/r外,其余参数相同,即120 kV,0.5 s/r,重建间隔与层厚4 mm,重建层厚4 mm,准直1.5 mm×16。所有患者在平静、浅呼吸状态进行扫描,取仰卧位,头先进,先低剂量,再常规剂量扫描。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用Excel 2003进行录入和计算,用SAS 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剂量组扫描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螺旋CT肺结节扫描检出结果见表1,常规剂量检出率为92.5%,低剂量组检出率为8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9)。

3 讨论

螺旋CT的出现是影像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重建图像质量好,扫描范围大且速度快,能发现小于2 mm的肺小结节,有利于发现肺结核早期病变患者。但X线潜在的辐射危害不可忽视,而CT是造成辐射最多的剂量源。有研究显示一次腹部CT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大概相当于3.3年的本底辐射剂量,约为常规X线正位胸片的500倍[2]。因此尽量降低CT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吴晓华等[3]研究发现,50 mA低剂量组能可靠发现5 cm以下的结节。李秋芬等[4]同时采用常规剂量(120 mAs)和低剂量(30 mAs)对有胸部症状的120例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两组对病灶观察和定性、病灶内部结构显示等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用常规剂量(120 mAs)和低剂量(25mAs)对122例患者的扫描结果亦显示,25 mAs螺旋CT肺结节扫描效果并不比常规剂量组差。低剂量螺旋CT肺结节扫描既减少了剂量,又不影响诊断准确性,符合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同时低剂量扫描大大降低CT球管过热的概率,有利于延长球管使用寿命,降低检查成本,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韩萍,冯敢生,龚洪翰.多层螺旋CT新进展[J].世界医疗器械(IMD),2006,12(4):48.

[2]Darlene Frasher,George Altize.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for reducing body radiation dose at CT[J].J Radiology Nursing,2006, 25(4):119 - 121.

[3]吴晓华,马大庆,张忠嘉,等.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发现肺结节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7): 767-770.

螺旋CT扫描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对92例临床疑诊下肢动脉狭窄、栓塞的患者进行了CTA检查,其中男64例,女28例,年龄18~74岁,平均55岁。外伤患者50例,临床症状有下肢麻木,行走易疲劳,下肢肌肉萎缩10例,足踝部色素沉着、溃疡者20例,皮肤坏死、坏疽者15例。92例患者均经超声(包括多普勒超声)检查,40例行下肢动脉造影,15例行造影加介入治疗,手术20例。2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和手术证实的病例中,CTA显示病变的准确性是98%。

1.2 方法

a)采用东芝Aquillion 64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屏气扫描。以肾动脉的腹主动脉横界面水平作为感兴趣区,监测造影剂浓度的动态变化以触发扫描。使用双桶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以4.0~4.5 m L/s的流速注入20 m L生理盐水,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然后以3.0~4.0 m L/s流速注入非离子造影剂(碘的质量浓度:P(I)=370 g/L),总量65~100 m L,随即以同一流速注入30~40 m L生理盐水。与开始造影剂注射同步启动SureStart对感兴趣区进行连续动态扫描。

b)根据肾动脉水平处腹主动脉的造影剂峰值时间,相应延时,开始进行从头侧至足侧的容积扫描,范围自肾动脉水平至踝关节处。

c)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扫描方法。

方法一:造影剂用量65~70 m L,流速:4 m L/s,随即以同一流速注入30 m L生理盐水。扫描延迟时间:12~15 s,管球旋转每圈0.6 s,层厚1 mm,32层扫描或0.5 mm层厚,64层扫描,扫描时间一般23~25 s。

方法二:造影剂用量80~85 m L,流速:3.5 m L/s,随即以同一流速注入40 m L的生理盐水。扫描延迟时间:17~20 s,管球旋转每圈0.75 s,层厚1 mm,32层扫描或0.5 mm层厚,64层扫描,扫描时间一般29~31 s[1]。

方法三:造影剂用量80~90 m L,先以3.0 m L/s流速注入造影剂30 m L,随即以3.5 m L/s流速注入50~60 m L造影剂,再以3.5 m L/s流速注入40 m L的生理盐水。扫描延迟时间:19~22 s,管球旋转每圈0.75 s,层厚1 mm,32层扫描或0.5 mm层厚,64层扫描,扫描时间一般29~31 s。

方法四:可以采用增强前作时间密度曲线,取腹主动脉肾动脉水平,作单一层面20~50次扫描,1次/s,流速3~4 m L/s,总量15 m L,得到一个时间密度曲线,并进行峰值测试,得到显影增强时间,再以同一流速总量70~100 m L造影剂进行下肢动脉CTA的检查[4]。

d)扫描范围:增强扫描前在定位像上选择扫描中心、范围大小并储存,以便被扫描部位显示最大画面,减少计算机的数据运算。

e)扫描参数:120 kV,管电流自动,螺距(Pitch)12.7,扫描层厚(Thick)0.5~1 mm,间隔0 mm。

f)原始数据和2 D横轴位数据经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rmatting,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等后处理,结合原始数据和横轴位薄层图像进行诊断及评价[5]。

g)下肢动脉的质量控制:3名医师和技师对MIP,MPR和原始图像进行分析。图像分析包括3维CTA图像质量、下肢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程度。

2 结果

本组病例98%获得了满意的图像,能够清楚显示腹主动脉,髂内、髂外动脉,股动脉,月国动脉,胫前、后动脉,腓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并能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病变形态和狭窄程度。经工作站重建后,可以得到良好的下肢动脉图像(见图1~4)。2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和手术证实的病例中,CTA显示病变的准确性是98%。

3 讨论

运用64层CT大大提高了CTA的图像质量,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但高质量的下肢动脉CTA图像依赖于患者的良好配合,注药时间与扫描时间窗的合理设定,扫描参数的选择和匹配,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笔者认为下列因素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关键所在。(1)患者准备,在行腹主动脉区域扫描时为防止产生呼吸伪影,扫描前应对患者的呼吸及屏气进行训练。(2)选择恰当的扫描方法,方法一适用于中青年(约20~55岁)且体征较轻者。此种方法造影剂用量少(减小对患者肾的损害),扫描时间短,射线总量少,但不适用于年龄较大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方法二适用于老年人(60岁以上)或下肢缺血较重的年青患者。此种方法优点是因老年人或下肢缺血较重的年青患者动脉血流速度较缓慢,避免因延时不够而影响图像质量。方法三适用于下肢缺血极重患者,此种方法可以避免因患者病情重,下肢动脉血流极慢造成动脉显影不良,使下肢动脉充分显影。此种方法采用不同流速分阶段注入造影剂旨在既可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又能使下肢动脉充分显影。第四种检查方法既不能减少放射剂量,还会增加造影剂用量,而且因为试验注射与造影时造影剂用量的巨大差异,使造影剂峰值时间不同,很难得到最佳显影增强时间,因此笔者认为此方法不宜用于下肢动脉检查。(3)扫描起始点与感兴趣区的匹配,二者位置相同,有利于判断延迟扫描时间[6]。(4)准确的延迟扫描时间,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的不同,准确地选择扫描方法,依据造影剂注入时间和造影剂到达感兴趣区时间来判断延迟扫描时间。第一,延迟时间切忌大于注药时间,最长延迟时间应小于注药时间1~2 s以上,避免延迟时间过长,造影剂全部流过扫描起始部位,使此阶段血管内无造影剂,不显影,造成检查失败。第二,延迟足够的时间。因下肢血流速度较慢,扫描区域较长,扫描速度又较快,若延迟太短,易造成远端动脉不显影或浓度不足[7],不能用于诊断。(5)根据笔者的体会认为下列参数更适合下肢动脉CTA的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自动,螺距(Pitch)为12.7,扫描层厚(Thick)为1.0 mm。这样可在较合适的扫描时间内完成下肢动脉的扫描,获得良好的原始数据和重建图像,达到诊断的要求。

目前对于下肢动脉疾病的检查方法主要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下肢动脉增强血管成像(MRA)、下肢动脉CT增强血管成像(CTA)以及腹部B超(包括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方法。从满足临床治疗适应证的选择方面来讲,不管是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下肢动脉阻塞、狭窄的部位、性质、长度、程度和局部血栓形成的侧支循环情况。超声检查只能提示诊断,但要达到上述定位、定量、定性的要求是十分困难的。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方法仍然是检查下肢动脉疾病的金标准[2,3,8,9],但其属于有创检查,且有一定并发症和危险,笔者认为,在不准备同时进行介入治疗的情况下,应该慎重选择。虽然CTA的诊断准确率和精确度不如DSA,但作为诊断目的,多排螺旋CT下肢动脉增强扫描已基本可以满足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拟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如介入溶栓治疗或外科手术)的患者是较为理想的方法,且属于无创的检查手段,特别适合于急重症患者。

参考文献

[1]仲海,徐卓东,柳澄,等.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0):1569-1571.

[2]Ota H,Takase K,Igarashi K,et al.MDCT compared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importance of reviewing cross-sectional images[J].Am J Roentgenol,2004,182(1):201-209.

[3]Heijenbrok-Kal MH,Kock MC,Hunink MG.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meta analysis[J].Radiol-ogy,2007,245(2):433-439.

[4]龚洪翰.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临床应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4.

[5]金征宇.立体像素CT成像图谱[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

[6]Wever JJ,Blankensteijin JD,Eikelboom BC,et al.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as a substitute for intra-arterial angiogra-phy of aorta and its branches[J].Ned Tijdschr Geneeskd,2001,145(18):858-866.

[7]俞同福,王德杭,吴飞云,等.56例多排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6(10):901-903.

[8]张龙江,包颜明,杨亚英.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102.

螺旋CT扫描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68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排除凝血功能异常、脑部病变、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治疗部位外伤及感染。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中男17例, 女15例;年龄40~72 (50.6±5.9) 岁;癌症病灶直径3.1~13.7cm;25例出现上腹部不适来院就诊, 7例于体检时发现肝区占位性病变。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6例;年龄39~71 (49.3±4.7) 岁;癌症病灶直径3.3~14.2cm;26例出现上腹部不适来院就诊, 10例于体检时发现肝区占位性病变。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疾病类型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检查当天禁食、禁饮6h, 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 检查时禁止佩戴金属饰物[5]。于肘正中静脉高压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 (优维显) 100ml, 保证每秒2.5~3.0m在注射造影剂25s后开始肝动脉期全肝扫描, 65s后开始门静脉期全肝扫描, 5min后开始延迟期全肝扫描。采用的仪器为飞利浦6排CT, 扫描参数:扫描周期为0.8s, 扫描条件为120k V, 260m A, 矩阵512×512, 层建层厚5mm, 层距5mm, 扫描范围从十二指肠水平部到膈顶部。对照组行普通CT检查, 扫描范围同样为从十二指肠水平部到膈顶部。两组患者在行上述检查后, 均行增强CT检查, 对疾病进行确诊。结束后, 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双盲阅片, 达成一致的诊断意见, 并分析记录影像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观察比较, 两组检查方法均取得了较高的病灶检出率, 但观察组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存在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工作压力的不断加重, 及饮食习惯的改变, 有越来越多的人们罹患肝癌。我国绝大多数肝癌患者是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 又称“肝癌三部曲”[6]。多数肝癌患者因为没有进行早期检查和治疗, 进而延误病情, 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7]。所以, 能否及早的发现肝癌, 抓住最佳的治疗机会, 对于彻底清除病灶, 延长患者生命,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十分重要的[8]。以往, 对于肝癌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肝癌标记物检测、B型超声显像、MRI、肝血管造影、CT及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9]。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广泛应用于的肝癌诊断检查中, 其影像更加清晰, 检查迅速, 能够清楚的反映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边界、有无远处转移及病灶周围血供情况[10], 因而对于肝癌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和病灶检出率。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观察组经增强CT检出肝癌病灶49个, 与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的结果完全吻合, 肝癌病灶检出率100%, 无漏诊, 诊断准确率100%;对照组经增强CT检出肝癌病灶56个, 其中40处于术前常规CT影像检查的结果相吻合, 其中误诊4处, 肝癌病灶检出率71.43%, 漏诊16处, 漏诊率28.57%, 诊断准确率90.00%, 误诊率10.00%。可见, 两组检查方法均取得了较高的病灶检出率, 但观察组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存在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是确切可靠的。不仅对肝癌病灶有较高的检出率, 而且能够做到准确、快速的定性定位诊断, 特别是对于早期肝癌的检出, 更是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综上所述, 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诊断肝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也为众多肝癌患者解除了病痛, 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普遍好评和欢迎, 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摘要: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确诊为肝癌的68例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影像检查。通过总结分析,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经CT增强检出肝癌病灶49个, 与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的结果完全吻合, 肝癌病灶检出率100%, 无漏诊, 诊断准确率100%;对照组经CT增强检出肝癌病灶56个, 其中40处于术前常规CT影像检查的结果相吻合, 其中误诊4处, 肝癌病灶检出率71.43%, 漏诊16处, 漏诊率28.57%, 诊断准确率90.00%, 误诊率10.00%。可见, 两组检查方法均取得了较高的病灶检出率, 但观察组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存在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是确切可靠的。不仅对肝癌病灶有较高的检出率, 图像更为清晰, 而且能够做到准确、快速的定性定位诊断, 特别是对于早期肝癌的检出, 更是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普遍好评和欢迎, 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胡道予, 汤浩, 等.肝细胞肝癌CT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关系的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12, 27 (1) :61-64.

[2]江新青, 肖湘生, 谢琦, 等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检出价值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 (6) :628-631.

[3]邱晓明, 王珍, 肖友梅, 等.低浓度碘对比剂联合低剂量MSCT扫描技术在肝脏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 (12) 1780-1784.

[4]包雪平, 周美亚, 葛涌钱, 等.CT增强扫描对比剂剂量与增强效果的相关性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2 (2) :120-123.

[5]胡敏霞, 赵心明, 宋俊峰, 等.64层螺旋CT腹部扫描参数优化的个体化选择[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2, 46 (7) :624-628.

[6]杨华, 邹利光, 马琼英, 等.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期图像: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的影响[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 29 (9) :1249-1252.

[7]丁贺宇, 王成林, 黎永滨, 等.肝硬化与正常肝脏双重血流量定量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 11 (6) :52-55.

[8]董旭鹏, 姜慧杰.小肝癌CT增强不同时相组合模式增强效果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10) :1601-1604.

[9]叶达林.不同对比剂使用参数对腹部CT血管增强图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5) :125-127.

螺旋CT扫描 第10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3月因车祸、高处坠落等情况行CT检查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人,女18人,年龄26~79岁,平均53岁。50例中11例进行了头部、颈部、胸部CT扫描;15例进行了头部、颈部、腹部CT扫描;7例进行了胸部、盆腔CT扫描;10例进行了头部、胸部、腹部CT扫描;7例进行了头部、颈部、腹部CT扫描。

1.2 扫描方法

扫描使用GE公司的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常规螺旋扫描,球管旋转每一圈时间为0.8 s,电压=120 kV,螺距=0.938:1,距离=18.75 mm,重建矩阵=512×512,电流为:头部=200 mA;颈部=200 mA;胸部=200 mA;腹部和盆腔=300m A。低剂量一体化扫描参数:螺旋扫描,球管旋转每一圈时间为0.6 s,电压=120 kV,螺距=1.375:1,进床距离=27.5 mm,重建矩阵=512×512,电流为:头部=150 m A;颈部=150 m A;胸部=150 mA:腹部和盆腔=280 mA。将所得原始图像重建成1.25 mm,传至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等进行观察图像。本组资料的CTDIvol摘自每个受检者的资料栏,每个受检者检查结束后,扫描仪通过软件根据输入的扫描参数和部位计算出CTDIvol、DLP,并显示在资料栏中,分别计算各参数的平均值、低剂量与常规剂量之比。

1.3 图像评价

由2位高年资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观察判断,观察图像时可以在工作站进行MPR、VR等方法重建。依据其显示程度评分:骨骼显示比较清楚,骨折线显示清晰,无线状伪影为2分;骨骼显示清楚,有部分线状伪影,不影响诊断为1分;骨骼显示模糊,达不到诊断要求为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两种模式扫描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辐射剂量降低情况:求两种模式各项平均值;常规剂量组,低剂量一体化组(见表1),常规剂量组:DLP=2 357.45mGy-cm,CTDIvol值为141 m Gy;低剂量一体化组:DLP=994mGy-cm,CTDIvol值为56.7 mGy。低剂量一体化组比常规组下降了84.3 mGy,与常规剂量扫描比较,低剂量扫描放射剂量下降了5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比较:所有2种模式患者图像质量均能满足常规临床诊断质量要求,评分分别为:常规剂量组38分,低剂量一体化扫描组39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出现,CT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如机架的短几何设计、探测器材料的更新和多排探测器的设计等[7]极大地提高了CT机的效率,从而为低剂量CT检查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缩短了CT检查时间。

X线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受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2]。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于1991年以60号出版物明确地将医疗照射列为人类所受三类照射——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之一,并提出了医疗照射的防护体系,包括医疗照射实践的正当化和最优化[4]。X线诊断的医疗照射已经成为人工电磁辐射的最大来源[5],我们正使用过量的放射线来获取某一影像,而这种影像的获得与用低于CT 50%的放射线所获得的影像并无差别[3]。因此在利用X线技术为患者检查诊断的同时,必须考虑照射剂量问题。对现有设备的扫描参数进行优化非常有必要,避免不合理的照射剂量,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受照剂量。

螺旋CT检查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也使射线对人体的辐射量变得更多。在受到不必要的或过量的放射线照射时,其致癌效应发生的概率会大幅度增加,通常人们采用器官剂量来评价受检者所受剂量。国内外研究表明,螺旋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国外有学者提出了通过权重CTDIvol值来估算CT受检者的器官剂量[6]。CTDIvol和器官剂量相差不大,所以在受检者的辐射防护上可直接采用CTDIvo估算CT扫描区域内的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10]。由于CTDI-vol在CT机的显示屏直接显示,所以采用此方法评价CT检查受检者的器官吸收剂量非常简便、快捷[7]。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要求公众、个人、单个组织或器官所受的辐射照射的年剂量当量应低于50 mSv。在本组病例中,常规剂量组:DLP=2 357.45 mGy-cm,CTDIvol值为141 mGy。笔者使用低剂量CT多程序一体化扫描程序,发现低剂量一体化组的DLP比常规组的DLP下降了1 357.45 mGy-cm,CTDIvol值下降了84.3 m Gy,本组图像质量都能符合诊断标准。本文资料统计表明扫描剂量由141 mGy降至56.7 mGy时,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重建,病变结构显示清晰,大大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本研究两种模式所得的图像质量都能满足诊断需要,无显著性差异,并减少了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故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多发外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螺旋CT低剂量一体化扫描可以在多发外伤中得到推广应用,它不但能在患者诊疗过程中节约时间,而且能够减少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还可以节约机器损耗,最主要是使球管寿命得到延长[8],间接提高了公众利益,增加了医院效益。既减少了受检者所接受的射线剂量,又确保了诊断的基本要求[9]。

笔者认为,低剂量一体化扫描能满足临床对多发外伤的诊断要求,同时又能较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参考文献

[1]Slovis T L.CT and computed Radiography:the pictures,great;but Is the radiation dose greater than required?[J].Am J Roent genol,2002,179:39-41.

[2]Sone S,Takashima S,Li F,et al.Mass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with mobil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anner[J].Lancet,1998,351(9111):1242-1245.

[3]Lane F D,Kathleen H E,Alan S B,et al.Minimizing Radiation Dose for Pediatric Body Applications of Single-Detector Helical CT;Strategies at a Large Children's Hospital[J].AJR,2001,176:303

[4]Anne P,Donald P F,Lane F D.Helical CT of the Body:Are Set-tings Adjusted for Pediatric Patients[J].AJR,2001,176:297.

[5]陈明华,钱明山,杨少平.肺部CT检查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的对照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4(6):17-18.

[6]郑钧正.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强化对医疗照射的控制[J],辐射防护,2004,24(2):47-91.

[7]王新怡,李福生.低剂量CT扫描在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2005,12(14):315-317.

[8]苗英,钱玉娥,张月俏.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女性骨盆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26):90-91.

[9]戈明媚,罗志刚,廖玉珍,等.低剂量胸部CT诊断质量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3):291-292.

螺旋CT扫描 第11篇

【关键词】 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胰头癌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现代人们的所承受的各种社会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其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的不合理,而这些都是导致胰腺癌等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的根本原因。而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头癌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旨在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近几年收治的胰腺胰头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特点以及手术病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在2009年到2011年我院共收治此类疾病的患者有1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到71周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5±2.3岁。这部分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位的持续疼痛、身体的不适感很强、消瘦、浑身乏力同时还伴随有无痛性的黄疸出现,而这些症状都是胰头癌最主要的临床特点的体现。

1.2 检查的方法 首先,在实施具体的临床诊断个检查前,需要患者的胃肠道做好相应的准备,而这样的准备是实施检查的基础,因为滞留在患者胃肠道内的未消化的食物或者食物的残渣都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伪影”而这些“伪影”对诊断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在实施检查前需要嘱咐患者必须空腹6到8个小时。进行检查的患者在接受检查前的20—30min还要口服600—700ml左右的泛影葡胺稀释造影剂1。而在具体进行检查的时候,要求患者处于仰卧位,然后对患者采用Philips MX4000 Dual双排螺旋CT机与非离子型的低渗透造影剂、高压注射器等配合的方式实施平扫和增强扫描(注意螺距应该为1.5:1,层厚以及层距最好取5mm为宜)。自患者的掌侧以及患者的臂静脉部位使用高压的注射器进行造影剂的注入,速率在2.5到3.0ml/s左右,以比较快的速度持续性的注入75ml左右剂量的非离子造影剂,在增强扫描的时候需最好是采用两个时相:在动脉期需要延迟18到20s的时间来注入造影剂进行扫描;而在门脉期需要延迟45到50s的时间来注入造影剂扫描。

2 结 果

在一般情况下,患者胰腺头部出现肿块是其患有胰头癌的最明显的也是常见的CT影像特征。而在CT影像中观察到的胰腺头部肿块会使患者胰腺的局部组织发生增大性的隆起,造成一种比例失调的形态,而这样的形态还会进一步地促使患者胰腺形态的改变。从本次研究的检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胰腺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属于一种乏血管性的肿瘤,而在进行了增强扫描以后,可以明显看到胰腺的强化而同时其病灶部位呈现的是一种低密度的“双管征”的形态(胰管见扩张和肝内外胆管见扩张)。

3 讨 论

根据有关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的胰腺恶性肿瘤疾病中胰腺癌的比例占到了90%以上。而在所有的胰腺癌患者中胰腺头部出现癌肿病变的患者占到了65%左右。就目前的临床诊断而言,胰腺癌的定位与定性还是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说明,而在大多数的实际诊断中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影像学方面实施的检查。而本次研究中的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中胰头癌的临床实际诊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的,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CT诊断中对胰腺癌诊断的病理基础是建立在患者胰腺密度的比较以及形态的改变之上的。而机体中胰腺其本身血供是比较丰富的,这主要是因为腹腔干的分支以及肠系膜上的动脉供血所决定的,而患有胰腺方面癌变的患者其相对于正常的胰腺本身而言表现出的是一种缺乏供血性的病变2。因为大多数的胰腺癌是因为患者本身的胰腺腺管、腺泡多数都形成了一些边界不是十分清楚的肿块,而且在许多癌变部位的周围都有许多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这样一来就进一步使得那些胰腺癌病灶处边界模糊。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正常的胰腺在动脉期是见强化的,而发生胰腺疾病的病灶在大多情况下都显示出了低密度以及产生肿块的表现,而肿块的大小以及密度会被强化了的胰腺组织所勾画出来,而处在静脉期的胰腺其病灶的密度是处在增高的状态的,当然本次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是与大多数的文献、临床实验以及报道等都是基本一致的3。

在传统的普通CT检查中,产生的一些慢呼吸“伪影”实际上对造影产生的图像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在有些时候产生的部分容积效应,使得在影像中显示的病灶密度出现一定的差异,这就给掌握增强的时相选择造成了很大的困难4。而相对与普通的CT而言螺旋CT的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体现在其快速度的方面,能够做到在实施了对比剂的注射后就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对患者的胰腺实施薄层扫描以及容积扫描等,这样一来就会比较容易地实现或者达到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诊断效果。

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时相选择方面,我们选取的延迟时间一般选择从实施静脉注入对比造影剂开始,而其具体的时间长短以及速率快慢实际上都是与患者自身的血液循环情况有着直接关系的。在通常情况下,实施注射的速率越快那么组织密度的增高也就会随之加快,而进行的延迟扫描时间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加以相应的缩短5。在本次的临床实践中,我院采用的是速率为2.5到3.0ml/s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具体采用的用药剂量我们定位在l00ml,在具体的临床诊断和检查中大部分患者其在动脉期的延迟时间为18到25s之间而在门静脉期的延迟时间为45到50s,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令人满意的增强效果的。具体的参数选择为:层厚以及层间距取5mm(可以在必要的条件下对病灶区实施薄层的扫描),而KV120MAs50的螺距定为1.5:1。

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中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对比剂的快速注射中速度的选择要合适,假如流速过低的话,胰腺增强的峰值差值就会很小,这样就会很容易地影响到增强的效果,而相反的话,注射速度过快,又会使得患者产生一些不良的反应6。在本次研究中,本院根据实际情况将注射速度定位在2.5ml—3.0ml/s上,经本次的研究实践证明是比较安全、可靠的,能够基本上实现令人比较满意的增强效果。

参考文献

[1] 达娃次仁,德吉.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癌的应用及诊断[J].西藏科技,2010,(2):38—39.

[2] 郝凯.64排螺旋CT增强及灌注扫描在肝硬化、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

[3] 周坤,刘君凤,徐双武,等.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及手术评价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09(4):42—43.

[4] 陆志华,曹文洪,钱伟新,等.16排螺旋CT胃癌術前T分期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5):669—672.

[5] Qiang Zhang,Jun Guo,Hailong Qian et al.Studies on Lung Cancer Angiogenesis—Application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 Report of 56 Case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7,4(1):61—64.DOI:10.1007/s11805—007—0061—4.

儿童骨骼个性化低剂量螺旋CT扫描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08年4月—2010年9月, 我们选取X光片显示需要进行CT扫描且要求在短期内对病变进行复查的骨骼有病变的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3名, 女性17名, 年龄5~12岁, 平均年龄8.8岁;体重15~41 kg, 平均28.7 kg。其中股骨病变12例, 胫腓骨病变7例, 骨盆病变6例, 肱骨病变4例, 尺桡骨病变1例。

1.2 扫描方法

使用东芝Aquilion16排螺旋CT扫描。

固定管电流扫描 (机器厂家设定, 用于初查) :根据X光片定位扫描一张适度范围的定位片, 对病灶区选取扫描范围。FOV随病灶所在部位不同而不同, 一般为200 mm~300 mm, 层厚5 mm, 间隔5 mm, pitch 1.0, 层数10层, 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150 m A。

个性化低管电流扫描 (用于复查) :对患儿同一部位选取同样的扫描范围, 根据患儿体重不同, 设定固定管电流为60 kg体重的成人, 儿童体重相对成人体重的比例多少, 管电流成比例降低, 其余参数同固定管电流技术。

1.3 图像质量评价

所有图像均传输到CT工作站, 关闭和掩盖扫描参数和患儿相关信息, 确定统一的软组织窗和骨窗, 软组织窗W为300 HU, L为50 HU, 骨窗W为1 500 HU, L为300 HU。由3名影像诊断副主任医师对所有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图像质量的量化评价包括图像客观评价和图像客观噪声测定。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3级。优:无明显斑点和栅形伪影, 微细结构显示清楚, 利于诊断;良:有轻微斑点但无栅形伪影, 微细结构显示较清楚, 不影响诊断;差:斑点明显, 有轻微伪影, 微细结构显示稍差, 对诊断有轻微影响, 对于评价的分歧由3名评价医师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图像客观噪声由2名主管技师对2次扫描同一部位病变感兴趣区 (ROI) 选取同一面积进行CT标准偏差 (stdDev) 的测定, 测定的平均值代表图像对比噪声 (客观噪声) 。

1.4 统计学分析

计算并对比固定管电流扫描和个性化低管电流扫描图像质量评价、图像客观噪声、毫安量、辐射剂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Continuity Correction法χ2检验。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见表1)

注:χ2=0.42, P>0.05

2.2 图像客观噪声比较 (见表2)

对固定管电流与个性化低管电流扫描图像客观噪声进行2个独立配对样本t检验, 2组间图像客观噪声无显著性差异。

2.3 辐射剂量比较 (见表3)

个性化扫描毫安量仅为固定管电流扫描的23.3%~68.3%, 平均毫安量为固定管电流的38.95%;个性化管电流扫描辐射剂量为固定管电流扫描辐射剂量的20.24%~62.45%, 平均辐射剂量为固定管电流的48.72%。对2组统计数据进行2个独立配对样本t检验, 2组间辐射剂量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自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以来, X射线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 CT在儿童疾病诊断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X射线对人体存在潜在危害, 特别是儿童, 由于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对辐射更加敏感。螺旋CT扫描的辐射剂量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的辐射剂量 (一次胸部螺旋CT扫描相当于拍300张胸部X线片的辐射剂量, 危险性相当于1年内每天吸10支烟[1]) , 因此, 螺旋CT扫描所引发的辐射危害要远远大于拍摄普通X线片。如何在得到有用信息把疾病诊断明确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剂量成了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2]。

螺旋CT成像同普通X线片一样, 需要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同时, 以上条件又是图像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1]。目前临床使用的螺旋CT扫描机, 在出厂前都是经过模型试验, 预存了各部位扫描的固定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等参数, 这些参数成像追求的是最佳的图像质量, 对辐射剂量考虑得较少。医院从事螺旋CT扫描检查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直接使用机器固定参数, 对辐射剂量不是很重视。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1997年提出的X线检查辐射防护三原则[3]和放射检查中应该遵循“合理使用低剂量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 ”原则[4], 使得低剂量螺旋CT扫描成了医务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但是, 如何在图像质量和曝光剂量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达到剂量和图像的和谐统一[5]。从事放射工作的技术人员都知道, 螺旋CT的辐射剂量受很多因素影响, 包括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螺距、X射线的能量分布、散射线的含量、准直器的大小、前置滤线器的结构及扫描仪的几何尺寸等, 而图像质量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机器固有的设施是操作人员不能改变的, 那么要降低辐射剂量, 只有优化扫描参数。在临床实践中, 放射医师可以改变的扫描参数有增大螺距、降低管电压、降低管电流等。但是, 增大螺距、降低管电压方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 会大大降低图像质量, 严重影响诊断, 得不偿失, 而降低管电流, 则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小[6]。尽管患者之间有年龄、性别、体重的差别, 但射线穿透人体成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患者肢体的厚度, 年龄、性别对X线成像并无直接的影响, 而体重则是决定射线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依据患儿体重成比例降低管电流后, 辐射剂量也几乎和患儿体重成比例的降低, 最多的可降至固定管电流的20%左右, 而图像质量, 不管是客观噪声, 还是主观评定, 都仅有轻度的提高或下降, 甚至部分病例图像表现为图像噪声的降低和图像质量的提高, 图像质量优于固定管电流扫描图像。另外, 我们还看到, 螺旋CT成像, 并不是毫安量、管电压等条件越高, 图像质量越好, 而是随患者肢体厚度不同, 需要的X线剂量不同, 肢体厚度越薄, 需要的X线剂量越少, 也就是对较小的儿童, 管电流太高反倒使图像质量下降。所以在螺旋CT扫描中一定要强调个性化扫描, 并取尽可能低的辐射条件, 做到有的放矢。

从本研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对于儿童骨骼检查, 采用依患儿体重不同使用不同的低管电流技术进行螺旋CT扫描, 是非常可行的, 也是符合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X线检查辐射防护三原则和“合理使用低剂量”原则要求的, 同时也是医务工作者“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重要体现。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骨骼螺旋CT扫描个性化低剂量策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因疾病需要进行螺旋CT扫描, 且要求在短期内需对病变进行复查的3~12岁患儿30例。对病变部位分别进行固定管电流技术 (机器厂家设定, 用于初查) 和个性化低管电流 (根据患儿体重不同, 管电流相对固定, 管电流成比例降低, 其余扫描参数同固定管电流技术, 用于复查) 扫描。对扫描所得所有图像由3名影像诊断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质量评价, 由2名主管技师对2次扫描同一病变部位感兴趣区 (ROI) 选取同一面积进行CT值标准偏差测定。对所有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 定量资料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个性化低管电流扫描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固定管电流扫描的辐射剂量, 2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图像质量和图像客观噪音随管电流的降低, 仅有轻微的降低和增加, 2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根据患儿体重不同, 选用与固定管电流成比例降低的个性化管电流进行儿童骨骼CT扫描, 完全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而辐射剂量也大大降低。

关键词:儿童骨骼,低剂量,螺旋CT,参数优化

参考文献

[1]Colang, Killion JB, Vano E.Patient dose from CT:a literature review[J].Radiol Technol, 2007 (79) :17~26.

[2]孟悛非, 范森.重视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 :1015~1017.

[3]Pierce DA, Preston DL.Radiation related cancer risks at low doses a-mong atomic bomb surviors[J].Radiat Res, 2000 (154) :178~186.

[4]秦维昌, 刘传亚, 亓恒涛.重视医用X线检查低剂量成像方法学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10) :1013~1014.

[5]Smith M.医疗照射控制患者健康和安全背后的微妙平衡[J].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 2006 (3) :54~56.

上一篇:加固维修工程下一篇:面对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