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语文课堂创新

2024-08-15

进行语文课堂创新(精选12篇)

进行语文课堂创新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创新,课堂教学

一、前言

在中学阶段, 语文作为主要学科, 其教学质量不但关系到学生的升学成绩, 同时也关系到学生能否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所以, 对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实效性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当前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来看, 教学实效性尚未达标, 中学语文在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还存在一定不足。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 就要从观念创新入手, 在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全面创新, 确保中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满足中学阶段教学需要, 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 知识体系庞大, 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及运用、阅读训练、听说训练、写作训练等。听说读写要形成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 而是长年累月的长期积累运用, 才能有所提高, 增强语文知识的感悟。为此, 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积极引入新的教学观念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 注重在课堂中构建教学情境, 使情境教学成为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满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

(二) 努力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从中学语文现有的教学方法来看, 其整体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 不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为此,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三) 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考虑到语文教学的实际难度以及教学内容需要, 可以建立角色互换式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与老师换位思考, 提高师生的互动性, 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

例如, 在《在山的那边》这篇文章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课文内容, 向学生解释山的真正含义, 使学生明白山代表了困难, 海代表了信念, 使整个课堂教学能够做到生动活泼, 达到转变教学观念的目的。

三、中学语文教学应在教学中大胆展开想象, 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科最显著的特点是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在教学中, 可结合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创造想象。指导学生不但用眼看, 还要用耳听, 用鼻闻, 用身触, 用心想。为此, 我们应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语文学习,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将语文教学与感官教学结合在一起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最佳时机,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应结合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 重点开展感官教学, 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满足语文教学需要。

(二) 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不但要做好基础知识教学, 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 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是保证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保证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我们不但重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培养, 还要结合教学特点, 鼓励学生在思维上进行全面创新, 使学生能够热爱语文, 促进语文教学的进行。

例如, 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时, 分析完本课写作特色后, 引导学生思考几分钟, 各抒己见地说“荷塘景色”。并让学生们当堂评价, 学生们的情绪高昂, 课堂气氛宽松、融洽, 时而凝神倾听, 时而被学生们口中的妙语激起一阵笑声, 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又诱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四、中学语文教学应正确处理作业, 注重收集信息, 拓展知识

让学生到图书馆、网上查寻收集资料, 尝试写作练习, 扩大知识面。例如, 教学完郭沫若的《静夜》后,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 如《女神》《星空》等, 赏析他的《夕暮》;孙犁的小说《荷花淀》, 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通过这样的写作, 让学生学一篇, 读几部, 引导学生阅读,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 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所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学会正确处理作业, 注重收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信息,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做好知识储备, 保证学生能够在作业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满足中学语文教学需要, 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发展, 使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在教学整体性和实效性方面有突出表现。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想提高教学创新的整体效果, 就要从“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大胆展开想象, 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处理作业, 注重收集信息, 拓展知识”等方面入手, 保证中学语文教学得到有效开展, 使中学语文教学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郄丽伟.论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J].新课程 (教研) , 2010 (7) .

[2]徐卓.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1 (10) .

[3]周慧莲.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群文天地, 2011 (8) .

[4]张彤彤.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9 (11) .

[5]李艳.“发现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开封:河南大学, 2011.

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了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本学期我和刘春艳老师共同研究了“如何进行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这样的小课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我认为,课堂教学拓展是教师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打破教材、课堂的束缚,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文本(教材)教学服务。我们研究达到的目标就是,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虽然暂时还达不到山东课改中韩兴娥提出的“海量阅读”,但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的路上。接下来谈一下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一、课前拓展性阅读。

拓展性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毛泽东。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认识了毛泽东。也了解长征途中的一些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还有很多写景、纪实类的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补充阅读,例如《圆明园的毁灭》、《长城》等课文。如果仅仅是课堂中干巴巴的读,是很难把历史的厚重和景色的美丽及毁灭的惨景都让学生体会出来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体会那份历史的沉重和责任,才会激起民族的复兴感勿忘国耻。

二、课中拓展性阅读。

1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如学习《泊船瓜洲》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情怀,我设计了补充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又适时给学生加了《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地震中的撑起》的阅读。这样的补充不仅不会拖慢教学进度,反而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对课文的阅读是一个不小的助力。

三、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比如说在教学第一单元“我爱阅读”的主题时,课后我安排了一个关于读书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者是故事,也可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了解图书的种类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读书汇报。给了他们展示的平台,结果令我很是欣慰,有诗歌朗诵的、有谈读书感受、读后感的、有表演课本剧的也有讲名人读书故事的。形式多样,出乎我的意料。

当我们遇到了应用文,说明文时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课后的拓展延伸也要稳步进行吗?

五年级上册第三组《鲸》《松鼠》等这类的说明性文章,在课堂上的学习多少有些不够尽兴,所以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路途继续下去,去寻找科学的路径。适时推介课外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布封的《自然史》。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四、从文本空白、悬念处拓展延伸

些文章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给学生顺着课文思索带来了机会,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小木偶在赋予了人世间所有的表情后又会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

五、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和《最后一分钟》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1949年的阅兵仪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归时的交接仪式。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同时,拓展阅读一定要注意要适度,要适合文本,适合学生,适合的时机,适当的数量,合适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纷繁复杂的语文的学科资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料给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和谐氛围;引导创新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不相信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呈现—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角,“满堂讲”,“满堂问”,除了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说上几句,更多的则是做面无表情的听众,偶尔唯唯诺诺地跟着学舌。所以,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打破教师话语的“霸权”,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变僵化呈现为灵活引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接受。鼓励学生遇事发表主见,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在课堂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设计新颖别致的导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故事导人,或用诗词导入,或用实验导入,或用歌曲导入。

二、创设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切忌统得过死。只许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袋子”里钻,这样无疑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各自的潜能。

1.插话。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的条件是民主。”教学时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够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课上插话的学生都处在认真听、积极想的过程中,才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种“不由自主”恰恰可能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的火花。创造常常需要灵感,灵感是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要容许乃至于鼓励学生插话,关注好这一次,积极地引导,适时“燎原”学生灵感的火花。也许,学生的这种近乎于风马牛不相及或异想天开的“插嘴”,正蕴藏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

2.质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安排“质疑”这一环节,为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机会,同时保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刚开始提问时,学生往往问得肤浅,只会对不同理解的词语提出疑问,教师热情鼓励,并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发现,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在不断的质疑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和个性潜能都会得到发展。

3.延判。创造思维一般要经过准备期、蕴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要给学生留下创新的空间。

4.标新。没有标新,就没有创造。别林斯基说:“学生如果把教师作为一个范本而不作为对手,那么就永远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在教韩愈的《师说》一文时,不但要求学生懂得其中的字词意义,会翻译能背诵,而且应引导他们认识今日教师的作用远不止“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训能”,即不仅要引导他们鉴赏好处,而且要启发他们剖析不足,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深入思考,提出有独创性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等品质上得到有效训练。

三、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适应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确立,必然要求有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在目前众多教育教学手段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当属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使用的本身也是教师教学创新的体现,对学生也是一种言传身教。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四、教给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创新

教学中,教师何不以一个“导游”的角色出现,引导学生自求自得,体味学习的甘苦,培养勤于动脑、探求真理的精神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如果学生善于发现,就能感悟课文谴词造句的精妙,就能领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就能自主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以达到“不教”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创新。

1.抓住一点,发现问题。教师要诱发、点拨和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特点着手,抓住一点寻找突破口,以求发现问题。这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课题、重点词句、空白处等点上设问。

2.边读边想,体会词句的精妙。有些词在文章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些语言材料有鲜明的双向示范功能,可以使情感和语言互相共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读思结合、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

3.读读比比,挖掘文章的内涵。文章的深刻内涵是蕴涵在文章中的,教学时要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一语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要使学生层层深入领悟文章的意蕴,朗读和比较是有效的方法。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第4篇

一、运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 使学生被吸引到课堂学习中, 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促使他们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所以, 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课堂导入环节进行创新,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课堂导入环节的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新知识的教学;还可以通过歌曲来进行导入;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来进行导入;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课堂导入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 所以, 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设计, 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较高的语文运用能力。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 增加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促使他们在课堂学习时能积极地探究, 并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 教师可以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究, 并把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构建, 使语文知识能够形成一个系统, 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在开放式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中,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充分运用语文思维来进行探究。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能展开自由的想象和积极的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 在教学《背影》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探究课文内容, 感受作者对父亲的爱, 然后让学生从自己的父母说起, 谈一谈对父爱、母爱的理解。在这个开放性的话题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 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学生都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使他们对语文课堂的热情更高, 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发展语文综合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写作, 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 很多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 在进行写作时, 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东西来。究其原因, 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语文知识的积累。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增加他们的语文知识积累量,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课文的旁白和改编课文结尾来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让他们在感受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时产生共鸣, 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例如, 在教学《孔乙己》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改写课文结尾。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对孔乙己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这个人物的命运进行改写, 能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话可写。在学生进行创作过程中,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展开充分的想象,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同时也让学生在改编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 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通过写作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反过来,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让他们在写作时游刃有余,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让他们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 并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

四、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 进行教学方式创新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级学校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的课堂上也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科, 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本、图片、动画乃至音频、视频文件融为一体, 给学生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形象、丰富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以及全方面的视觉效果。在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感,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准备的教学素材之中, 主动探索,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经常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他们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 与作者产生共鸣, 与作品产生共鸣。

进行语文课堂创新 第5篇

一、创新学习含义

所谓创新学习,创新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掌握和使用创新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思”、“乐”、“创”的结合,重点突出“学”,实现“学”的三个转变。

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应坚持的原则

1.民主原则。首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

2.问题原则。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善于提问题;其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

3.实践原则。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

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1.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2.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2)克服死记硬背,提倡导趣、导疑、导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异想。(3)避免教师“满堂灌”和“满堂问”,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4)教师由只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3.让学生喜欢学习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 第6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43-01

每个时期,教育的体制、教育方式都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变化,当时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当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特点,与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相统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从实行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这样素质教育也就提上了日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与选择,势在必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教师为本,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掌握和运用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解放思想、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树立创新意识。那如何进行创新呢?结合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向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得到一些体会,简单谈一谈:

首先,在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可用八个字给概括:老师灌输、学生接受,即我们常说的“填鸭子”式教学,有很大一部分老师有这种思想,认为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向学生灌输,把该讲的重要知识点都讲完,认为这样就尽到职责。有时讲得手舞足蹈,唾液纷飞,而不去注意学生的反应,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我行我素,面对这样问题,老师是有责任的。

是的,课堂上老师是应该对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述,但我们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机器,我们要改变过去的要他学变为他要学,让他们在课堂上以一个研究问题的学者身份来参与学习,即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由过去被动的接受改为主动的研究,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循循善诱,学会引导学生学习,把学生研究的疑点逐渐的向教材靠拢;把学生研究的难点逐渐与教材接轨;把学生研究的重点逐渐向教材渗透。

其次,教学理念的创新,摆正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位置。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把自己放在主要位置上,往往忽略了学生。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学中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课前备好的教案,像火车沿着铁轨运行一样按部就班的讲下去,实际上这就违背了我们的教学原则,只重视了前者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后者的主体地位。不知你有没有想到:学生对你所讲的问题是否有疑问?对你所讲的问题是否有新的见解和看法?是否对?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考虑的,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文言文单元,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这句话的意思是:愚公面对门前两座阻塞交通的大山,打算和家人齐心协力搬走大山……这时,有个学生提出质疑:老师愚公为什么不采取搬家的方式来躲避大山。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也是经过学生思考后而提出的,面对问题,教师不能用一两句话敷衍过去,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善问的积极性,但解决问题不能脱离教材,要把握中心。当时我思考一下,反問学生们,当你们遇到困难时,是面对还是退缩,他们异口同声:面对困难。对,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善于解决,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铁人”王进喜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面对困难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文中的老愚公遇到困难,他会退缩吗?他有什么理由选择采取搬家的方法去躲避困难呢?同学们都点头默许,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们提出的疑问,又对他们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培养了他们知难而进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恰恰又是本文所要赞扬愚公的思想,与本文的主旨是相吻合的。

再次,教师观念要更新,做到更好的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这是对教师观念方面一种要求,有部分老师有这样思想:老师在学生面前是至高无上的,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就应该对其严厉的批评和训斥,有的老师甚至罚学生抄课文抄单词,做习题,更有甚者还体罚学生,让其停课,面壁思过,有的老师靠加作业去提高成绩,认为作业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吗,有的老师靠考试去刺激学生……这些都是不尊重学生的体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思想滞后,试想一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安心学习吗?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而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非训即罚,这与监狱有何区别?如果靠占用学生课余时间或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成绩,那取得的成绩含金量会高吗?竞争力会强吗?学校不也多次强调“两减一增”——减时增效、减负增效”吗?所以,我认为教师的观念要更新,思想要解放,做到真正的尊重学习,让学生把学校作为他们的乐园,而不是监狱!

维新变法倡导者梁启超说过:“一个国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教育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熟练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还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师观念,摒弃陈秋滞后的教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学会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进行语文课堂创新 第7篇

关键词:三个课堂结合,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21世纪世界科技、经济、社会大变革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发达国家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对知识人才的要求,提出“全人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形成三个课堂并重的教育趋势。“三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即第一课堂是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是高校校园文化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二课堂是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高品位的学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没有学术活动的配套,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大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演讲、主题班会、辩论赛、计算机协会等第二课堂活动和科技咨询、科技开发、智力开发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锻炼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技能。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是第一、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1“三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全面开辟成为必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不能只依靠第一课堂来完成,第二课堂以其蕴涵的丰富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被推到了教育的第一线。在传统的教育中,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没有被列入教育的主体,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课外业余活动而存活,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全方位开辟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作为高等学校,把应用型人才作为育才目标,强调人才的“实用价值”,更重视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是不可能靠第一课堂来解决的,这就使开辟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成为必须。教育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不同岗位的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这种主动性。学生工作者必须立足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主动为素质教育作贡献。思路一: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育教学展示了宽阔的视野。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价值取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实现方式体现为全课程育人、全系统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社会育人。思路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及补充,是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自主组织和参与的一种教育和学习活动。第二课堂充满乐趣、激情与创造性,有利于推动学生整体化知识的吸收;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火花,促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有着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作用。思路三。抓住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与素质教育的关联点,以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来引导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全面开辟与精心组织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强调思想品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 全面开辟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第一课堂时空之外组织学生开展系列讲座、报告、培训等学习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更大的时间与空间,自主进行学习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内容,拓展形式,把“三个课堂”具体化为4种课堂。这4种课堂分别是:活动课堂、实践课堂、选修课堂、德育课堂。包含了文艺活动、学术活动、创造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名师讲座、心理辅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党章及邓论学习、体育活动、公益劳动等等,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内容。

2.1 活动课堂

活动课堂就是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学术、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创新。具体做法是:把科研学术活动引入学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制定“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让学生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亲身参与科研工作;举行调查研究、知识竞赛、小论文、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学术研讨会等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活动。对取得的成果给予奖励或学分。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科技活动,包括科技实践、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等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各类竞赛,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加强。从班级到院系到全校,都形成了竞赛的热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地加入某一社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这一战场,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提升自己的精神与智慧,对促进个人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社团第二课堂学习活动活跃,计算机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协会、文学社、励志学社等社团在学生中影响很大,对校风、学风建设起了推进作用。

2.2 实践课堂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经长期的精心培育与建设,就能得到持续发展。它具有全方位、经常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现在社会实践已成为高等学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行动,成为第三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广大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走下象牙塔,走出校门,深入社区、企业、厂矿、农村,开展社区援助、扫盲支教、环境保护、技术促进、参观学习等活动。建立劳动课堂,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积极参加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长期活跃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种义务劳动,卫生清洁、环境保护、敬老助残等内容。几年来,我们学校在一些乡镇、社区、街道、企业建立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个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3 选修课堂

推出学分制科技文化名师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面向全校开设科学、人文、艺术等专题的系列讲座,让学生得到前沿的、权威的、最新的知识与信息,聆听讲座并完成规定作业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学分。开设“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成材”为主题的理论选修课,使学生提高对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从而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自觉性。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有自主性、自觉性;教师退居二线,起引导、辅导的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积极开辟各种辅导课堂,为学生服务。最主要的有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和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协会,通过心理知识讲座、个别辅导、交流联谊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上课、交流会、报告会、个别辅导、参观实习等形式指导学生就业,使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掌握合适的求职方法与技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得到较好的就业辅导。

2.4 德育课堂

德育课堂是在“两课”之外,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时间,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政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明辨是非、站稳立场、坚定方向、营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风气。每个班级或年级都成立了“党章学习小组”、“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与交流。每学期,还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家大政方针出台的情况,通过学习、讨论、调查、实践等形式,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中适时对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与时代、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每年新生入学初进行的军训,使学生体验到了部队战士的生活,锻炼了意志,增强了国防意识和责任感。暑期学生深入农村、工厂,与农民、工人同吃同住,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我们还引导学生注重日常行为习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开展“文明修身”、“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薛宝林,苗雨君.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2):34-35.

[2]伍成才.立足创新,不拘一格育人才[J].发明与革新,2001,(2):24-2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第8篇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进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注意创造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涵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相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五、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己》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英语课堂创新教学 第9篇

一、利用英语学习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从小是在汉语的环境下生活和学习的, 在他们刚接触英语知识时, 汉语的负迁移会让他们学习英语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受英语,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 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 鼓励学生用英语, 让他们大胆地开口练习说英语, 形成一定的英语语感,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在教室环境布置上也要加入英语元素, 如用英语来进行板报设计, 用英语来写课程表, 在墙壁上贴上英语名言警句等等, 给学生创设出更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 让他们能在英语的环境中调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才能从根本上掌握知识, 体会知识的运用。在传统英语教学中, 教师认为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 才能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获得更大的进步。所以, 教学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 教师替学生进行知识分析, 教师代替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看似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让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但是学生是在被动思维状态下进行学习的, 他们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内化, 对英语知识没有真正掌握。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要求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发展学生英语创新思维的同时,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注入创新元素, 让学生在探究英语知识时能始终充满兴趣。教师要使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 让他们在乐趣的指引下进行有效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英语思维

情境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探究教学内容, 找到和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一) 结合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多媒体的直观性能有效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通过直观的感受, 能让学生在英语情境下对知识进行探究, 把形象思维和英语思维进行结合, 让学生高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 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英语课文中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探究英语知识, 使他们能快速地掌握课文内容, 并能根据情境来对课文进行复述, 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让学生在英语情境中进行听说训练, 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并发展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把游戏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小学生都对游戏很感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他们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有效提高效率, 并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游戏环节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由被动接受英语知识变成了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使他们的英语能力不断提高。例如, 在教学“What color is it?”时, 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把五颜六色的卡纸制作成小方块, 让学生在拿出一个小方块之前猜这个小方块是什么颜色的。在欢乐的游戏环节, 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个句型, 提高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信心, 他们能大胆地开口说英语。

四、良好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方面, 教师要发挥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 使学生能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在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也要积极地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探究, 在教师创设的英语情境中主动地进行学习, 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 希望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中,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能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敢于对教师进行质疑。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 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学生也喜欢教师, 从而喜欢上英语学习。在课堂上, 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而学生也能和教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积极谈论, 教师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在积极的互动过程中,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使英语课堂实现高效教学。

(二) 合作探究方式, 促进生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英语中的重难点知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 考虑问题能更全面。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间的竞赛。它有严格的分工, 有共同的合作动机和学习责任, 学生只有相互团结, 相互信任, 在共同的期望目标激励下,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限度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 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例如, 在读单词“butterfly”中, 全班学生分为A、B两大组, A大组读“butter”, B大组读“fly”, 然后互换, 比哪组气势强。另外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加减分, 当加分时, 该组学生表现得尤为兴奋, 而别的组加分时, 他们又在暗暗较劲了。这样一来, 学生的合作, 竞争意识就激发出来了。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第10篇

一、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是学习的源动力, 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它在创新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兴趣激发探究创新的动力。

首先,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因为“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 那些学生想知道的问题, 才会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难易适度的问题, 才会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意义, 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创新的兴趣。

其次, 挖掘教材, 贴近生活, 诱发学生质疑求异。李正道先生说过:“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质疑是创新的萌芽, 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而且也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的一种有效手段。求异式思维和创新的表现, 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在教学设计上,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和生活实际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 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 给学生“异想天开”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使他们有创新的机会, 让他们在不断的“异想”中提高他们的创新兴趣。

二、注重情感教育, 培养创新的个性品质

进行情感教育, 培养创新的个性品质, 是学生创新能力凸现的保证。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 创新人才的培养, 不仅仅是一个智力、能力的开发问题, 也是一个个性特征培养问题。美国学者艾瑞提曾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 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的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要激励学生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培养像爱迪生发明灯丝那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 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利用“错析数学”,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同时在课堂教学中, 把数学发展史的教育渗透其中, 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沧桑, 了解数学发展的辉煌, 了解数学家特别是我国古今数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成就,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动力,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三、注重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维训练

对小学语文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 第11篇

小学语文 创新 鼓励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启发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抄写、过多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启发式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其基本形式有: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启发问题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猜想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要敢于大胆地猜测、想象和联想;启改概括就是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从而获得更新。

2.讨论法

讨论法教学具有信息源多、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即时反馈能力等优点,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计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学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新力。但是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讨论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讓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

将语文课堂即时评价进行到底 第12篇

一. 捕捉闪光, 让学生感受成功

赏识和鼓励, 是每个人都期望和需要的。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 应灵敏地捕捉到闪光点, 及时、适时、有效地送上充满激励的课堂即时评价语, 肯定学生的能力与价值, 增强自信心,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时期, 错误过失在所难免, 与其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责备苛求他们, 不如静下心来, 花一些心思挖掘孩子们课堂上的闪光点, 甚至给予放大, 以此激励孩子们的种种表现, 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滋味。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上《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 有位学生问:“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些恒星系大约有一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 全班学生都笑了。问问题的同学脸红了, 似乎是在后悔自己怎么问了这样一个愚蠢的问题, 谁不知道, “万万”就是“亿”呢?这时只听于漪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 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 既然‘万万’是‘亿’, 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 反而用了两个字‘万万’呢?”教室里开始安静下来, 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 发表着不同的意见。最后于漪老师总结说:“通过对‘万万’的讨论, 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 它不但读起来响亮, 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大家想想, 我们今天这个认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将视线都集中到刚才的那位同学身上, 那位同学如释重负, 刚才的后悔与羞愧一扫而光, 似乎自己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语文课堂上, 教师发自内心的赞赏, 合适的诱导, 一定能博得学生的信任, 赢得学生那颗纯真的心。但是赏识、鼓励绝不是单调的无原则的表扬:“真好!”“你真棒!”“真不错!”……一节课中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如果都是这样的评价, 就是无效评价。在各种课堂评比中, 常常也会有这样的现象, 一节课中“你真棒!”不绝于耳, 结果学生听腻了, 失去了味道。很多情况下, 学生也可以感受到那是“苍白的赞扬”, 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有时, 或许正因为这个细节, 让老师和学生产生了距离感。因此, 赏识的评价更应从课堂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 真正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二. 巧妙追问, 让学生体验深刻

“掘一口井, 引一泓清泉。”巧妙追问, 挖掘学生的世界, 生成美丽。评价并非一次到位的, 学生的认识须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欣赏、表达几个阶段, 这样复杂的阅读心理过程, 要求我们要采取巧妙追问这个评价过程, 以加深学生的体验。温州原教研员金戈老师曾有这样一个“朗读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在山的那边》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一起讨论关键句:是的, 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一位学生在朗读“一次又一次”与“一次次”时语气几乎是一样的, 读得都非常平淡, 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还不理解。)

师:你为什么这样处理? (一学生解释原因, 不到位, 另外两名学生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体验比较深刻, 但没有注意到“一次一次”“一次次”的排列特点。)

师:“一次又一次”与“一次次”能否互换? (学生陷入沉思, 片刻之后。) 生:“一次又一次”节奏比较缓慢, 要拉长音, 表现每一次失望后沉重的心情, “一次次”节奏急促, 表现每一次重新鼓起了勇气, 树立了信心, 它们不能互换。

师:你对语言非常敏感。诗人在选词上是做过精心的推敲的。这如同音乐的变调, 从低沉、缓慢走向急迫、高昂, 表现一种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记得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即使命运把我一千次的打倒, 我也要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请你们用这样的体验, 读出你们的情感。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 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朗读, 把握他们的理解、体验程度, 及时作出贴切、客观的追问即时评价。当学生的理解、体验到达一定的层次之后, 当学生的解读无法再深入一步的时候, 我们要设计一个问题, 制造一个矛盾, 创设一个情境, 再次巧妙追问, 激发学生去再思考。这样, 学生思维的临界点会一个个突破, 认识不断地趋向深刻。

上海的朱震国老师在教授《白色方糖》一课时, 当有学生提出问题“老人‘不愿意去’就说明女儿很想他去, 他能喝咖啡就说明能去美国, 他为什么不去呢?”其他学生回答“不想给女儿添麻烦”“人生地不熟”时, 朱老师追问道:“如果是你, 你现在也能喝咖啡。不会英语, 也不认识周围那么多的人, 你会去吗?”学生若有所悟地答道:“他喝咖啡就是思念美国的女儿。”这时只见朱老师微笑着说:“是啊, 喝咖啡就是喝美国, 他把美国一点点喝进心中, 女儿自然也就在心中了!”在爱国之情, 思乡之情、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之时, 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上述两个案例, 能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没有走向深入吗?学生的体验在此时也就自然深刻了。可以说, 教师课堂即时评价语中巧妙追问的合理运用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生体验的深刻。

三. 有效引发, 让学生解读多元

文本给定的信息比较单一, 教师有必要开发, 努力将静态的文本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当今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主张有效的多元解读。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因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的解读时, 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发, 使之出现合理解读文本的多元化。

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 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 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 小狗一副可怜相, 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 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 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 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 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

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 狗那么小, 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 赫留金很凶, 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 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 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 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 而非事实, 足见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上, 几乎没有这样的预设, 出现这样的“旁逸斜出”, 实在难以招架。这时, 很大程度上决定老师的应变能力, 而这个能力, 实际上是老师面对突然出现的问题时如何运用课堂的即时评价语, 有效地引发对新问题的合理思考。教师即时评价语在这种情况下让文本走向了丰富, 走向了多元。

又如, 《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即时评价语, 可以让学生解读多元, 更能很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 触摸语言深处的内涵,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必须合理的引导, 避免出现解读《背影》时说“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的发生, 让课堂即时评价语起到有效引发的作用。

四. 点拨探究, 让学生延伸思维

“用点睛之语, 就能指点迷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的即时评价语对学生的回答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有的谦虚讲叫做“抛砖引玉”, 但那可是地道的“秦砖汉瓦”啊!没有如此“质地的砖”, 何来“美玉”?有的叫做“点石成金”, 某种程度上来看, 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请看余映潮老师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节选) :

生2:我觉得, 我就说一个, 就是“诚实”这个词, 因为我觉得它重复了两遍, 而且都非常的深。

师:嗯, 你看, 他看出来, 这个词反复了两遍, 因此这个词有力度。“诚实”, “大地”,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应该说, 我们的世界都应该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孩子看世界是纯真的。说得好。还有, 那位!

生3:我要说的也是诚实。和他刚才说的一样, 因为它重复了两次, 并且我觉得只要人是诚实的, 他就觉得心安理得, 就可以用那种心情来面对付出以及收获, 我觉得那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师:诚实应该是人生最重要、最重要的修养之一。

生4:我也想说诚实。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就应该是诚实。只有这个人诚实, 才可信。然后得到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好, 继续来。

……

不只是这个课例的节选, 余老师的很多课堂都充满诗意, 尤其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诗意般的即时评价语言, 可以听到他精彩的即时点拨, 可以领略到在他的引领下, 学生如何让思维延伸。

而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在课堂的即时评价语言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杨聪老师的经典课例《云南的歌会》《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等, 都是在课堂的结尾运用老师对文本的探究和感悟,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对于杨老师的课堂, 不是一个结束, 却是另一个开始。因此, 他的课堂结尾, 被戏称为“杨聪式结尾”。学生的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它激活, 让这种思维得以延伸, 扩展, 引领学生新的阅读生命里程。

上一篇:营销实训下一篇:济南铁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