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析范文

2024-08-27

书法赏析范文(精选8篇)

书法赏析 第1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分立,不断更迭,因此影响到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艺术更是以多元化形象呈现,东晋时期的书法艺术更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最唯美的阶段,而王羲之就是这一时期冉冉升起的巨星。千百年来,王羲之的书体一直是中国书法的主流,后人一直对其书法作品赞叹不已,甚至称其书法为“龙跳天门,虎卧风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一、魏晋时期书法发展的背景

在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为混乱与动荡不安的年代,政府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战争不断,人民生活穷困颠簸,苦不堪言。然而正是在这种政治四分五裂、政权频繁更迭的背景下,使得政治约束力逐渐衰弱,因此为学术思想的活跃而留出了大量的空间。并且,时常的社会动乱也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进了当时人性的觉醒,也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与思考能力。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文人墨客将对现实的失望情绪以及对自然的无限追求融入进来,并且反映于书法形式中,最终形成了不拘礼法,放浪形骸,风流潇洒的魏晋时期艺术潮流,同时这种艺术潮流成为这一时期士大夫对人生与文化的独特理解。而具体到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一阶段一方面是书体演变的归结期,并且也是书法技巧的集大成时期。而在这一黄金时期,诞生了中国书法艺术领域最闪耀的明星——王羲之。

二、王羲之书法艺术特色

在西晋之前的书风,按照艺术风格来划分,总是脱离不了古拙的作风,而从东晋时期开始,这样的书风逐渐变化,书法开始向简约靠拢,去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而这是时代机遇书法家的使命。作为东晋时期书法家的代表,王羲之将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准达到了一定高度,而这与西晋与之前的书法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1. 灵性简约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字体也逐渐改变,受到日常实用性影响,使文字开始从繁琐到简约变化。而自身演变的方向为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这种变化规律通常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经过一些杰出艺术家的锤炼与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流,而王羲之便是这些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曾经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指出,“自晋以来,用字率从简易。”

通过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详细分析,与两汉、西晋的书法作品相比,他的书法风格呈现出一大特点,即用笔讲究,较为细腻,并且字体结构产生巨大变化,而这也恰恰是王羲之的成就——对古代书法创作法度进行部分改变。

以楷书为例,在东汉社会中盛行着隶书,而楷书只是在民间流行着。但是到了东汉末期,经过文人墨客的改良,形成了与隶书不同的形式,这才代表着楷书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人们常用的书体。王羲之创设的楷书可谓“俱变古形”,为现代的楷书定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俱变古形”是相对之前钟繇的楷书来说的,钟繇楷书依旧呈现出浓郁的隶书意蕴,尤其是那种三国时期盛行的隶书中的飞扬笔势,在他的楷书作品中较为明显。然而这种过于飞扬的笔势却在王羲之的楷书创作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创作特色。王羲之书写时用笔不再是传统的隶笔起止,而是特意在提笔的时候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并以方笔入纸;并且在收笔的时候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专门轻轻提起往回带;在转笔速度上要前慢后快;对于字体笔画形态上要求匀整道紧,势如列阵。通过这样的专门改造,使楷书字体在王羲之手中的笔画清晰,由原来的横结体变为纵展,显现出仪态大方的样式。这种全新的书体风格用笔显得更为简练,剔除了隶书风格,增加了纵向的扩张笔法,可以说让书法创作从古朴变为了新颖。

2. 自然天真

曾经台湾学者卢建荣说过,“魏晋时期的人们喜欢用‘自然’这一词语,并且引出了一系列的丰富联想。‘自然’一词,从正面的意义来看,是物质的本性自足。而从反面界定的涵义来看,即不使物自足之本性受到任何改变或破坏”。作为一种类似于天然风格的形式,自然是书法家通过长期实践基础上融会贯通的,并且因自然形象而触发“顿悟”去书写的结果。在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上,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都显现出自然风格,而王羲之所作的书法作品更是崇尚自然唯美的极品。

首先,自然洒脱的创作思想。众所周知,王羲之的书法通常是随兴书写所作的,很少有专门的“作品”。所以,看到他所作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日常琐事诸如亲友问候之类的篇章,几乎三言两句就结束了,一气呵成,很少有信手涂抹的黑疙瘩,例如著名的《兰亭序》。曾经许绍满先生说过,《兰亭序》之所以技巧高超,正是因为王羲之书写了“稿涂窜之余,初不用意,而笔落萧散,自有天然奇趣”。他的书法过程充满着轻松与随意,让欣赏者也会产生了惬意的感受。

另外,作为书法家的王羲之有着超脱于世外的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操。王羲之拥有的是书法艺术的心灵,以博大的胸怀来体恤山水,从实变虚,构建出一种更高的意境。“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羲之将自己对自然环境的深情渗透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彰显出一种特殊的“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感。曾经唐代孙过庭对王羲之书法自然美评价时说道,“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群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我们可以从王羲之书法中看到一种自然、洒脱的道家美学思想,渗透着全新的“自然之美”,将崇尚自然的胸襟,玄幻的意境、自由粗犷的性格全部融入于书法之中。

其次,点画流转的自然笔法。王羲之所作的《丧乱帖》中,表现出来的书法艺术美就像是行云流水、虚幻缥缈。当包世臣看到《澄清堂帖》上记载有王羲之“又顷水雨以复为灾彼何似”之后,感慨了王羲之的字体苍劲有力,且轻盈空灵。而孙过庭总结王羲之精湛的书法就像是大自然神奇造物者一样,不是人为造就的,其笔法顺乎于自然。另外,王羲之书法的自然美类似于行云流水,例如苏轼在《滟灏堆赋》中称其笔法为“唯其不自为行,而因物以赋形”,说的是王羲之笔法放任、自然,能够随心而变,涵盖了大自然的万千特色。

三、解析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兰亭序》《丧乱帖》《奉橘帖》为例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浙江绍兴的城外兰亭创作而成的,当时他约了47个好友来竹林畅饮,将酒杯放置于水上。朋友随意地从溪水中拿起酒杯喝酒,当其喝醉之后,王羲之心情愉悦地写下了《兰亭序》来纪念此事。美酒让他自在,因此在文字间传递自己的真性情,在书法中涂涂抹抹,错字连篇,但是却恰恰能够体现出他书法创作的自在情境。仿佛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符号,尽管王羲之在之后又写过几次兰亭,但是却无法写出当时的感觉。在这次酒醉时刻,王羲之写出来的兰亭是最为自在的,体现出书法艺术的无尽生命力,每个汉字都能够彰显了生命中的奔腾,每条线条的解放都彰显出极富流动姿态的线条,这是一种心情的完美释放。正是《兰亭序》是作者真性情的表达,因此涂涂改改也成为这幅字帖的富有生命的形态表现,“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兰亭序》以“生命情态”洒脱地呈现出书法艺术的本质内涵,这幅作品彰显出一种古朴、大气的艺术魅力。

《丧乱帖》现在留存的多数为唐朝模本,因真迹保存在日本,因此比其他字体相对完整。当时创作这部作品时,社会兵荒马乱,犹如王羲之的心情,可谓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极致地体现出“气韵生动”的效果。其中“摧绝”二字线条变化幅度较大,而整个字的造型是扁的,使欣赏者感受到突出的压抑感。而行书部分解散之后,所有的笔画都成为了一种颠覆性的美学效果,而这也对后世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将一个文字拆开,进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字,这种创新是王羲之在忧愁的心境中实现的。我们除了可以在这部作品中欣赏到别样的书法美之外,还可以感受到南北朝战乱的伤感,为这幅作品增添一份真性情。

《奉橘帖》是由故宫收藏保存的,在经过北宋、南宋、清朝之后,成为了传世珍品,其内容简约干练,主要是王羲之与朋友之间来往的问候。“羲之白”,“白”字是王羲之写给普通朋友的,所以创作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内心距离逐渐拉近,让汉字在纸张上流动,融合着一种真情实感,传递了审美。在当时战乱的年代,王羲之的书法创作开辟了一片净土,而《奉橘帖》就像是一种永不凋谢的精神象征,不只是显露出汉字的美感,还能够显现书法线条具有流动性的美,更富有无尽的生命力。

结语

王羲之的书法创作影响到后代中国书法的美学观念,是具有颠覆性的,甚至这种艺术早已不再是书法,而成为了大自然中最本质的流露,是一种生命的形态,更是一种气韵生动的最佳表现。王羲之将书法创作的经验引入到大自然中,凭借着书法与宇宙联系起来,并让艺术在宇宙中酝酿。也正是王羲之这些经典书法作品,铸就了魏晋时期书法美学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薛夫彬.王羲之行书刍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02).

[2]陈碧.山水之乐死生之悲——王羲之《兰亭序》思想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03).

[3]曹础基.试论王羲之的“兴怀”说──《兰亭序》的美学意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4]罗时叙.王羲之生卒年及任江州刺史年代考证[J].九江师专学报,2003(01).

[5]霍海良.琐细趣事凸现性情——读《晋书.王羲之爱鹅》有感[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清代书法对联赏析 第2篇

程恩泽龙门对长联图

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集大成阶段。在“以书取士”之风下,经清代科举之路选拔的两万名进士,几乎人人写一手好书法。他们的别字楹联,多隐藏着书家特殊的期望与祝福。

即将收展的首届海南民间收藏精品展上,一组清代对联书法依旧引人注目,他们之中大多是当时的进士或“三甲”:程恩泽、汪洵、谭延闿、张岳崧、喻长霖、林世熹……

与其他朝代不同,清代盛行“以书取士”,尤以乾隆时代更甚。当时,文人若想考取功名,首先要练就一手好书法,因而清中晚期的进士几乎人人写得一手好书法。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字画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有骨介绍,清代可谓中国书法最繁荣的时期,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当时流派纷涌、个性奔放,丝毫不逊于唐代的楷书、宋代的行书、明代的草书。

起自五代的对联书法,则是将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结合得最好的一个品种。李有骨说,此次海南民间收藏精品展展出的清代对联书法,代表了中国古代极高的对联书法水准,他们的别字楹联,多隐藏着书家特殊的期望与祝福。

程恩泽:龙门对长联图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之斋壁,青莲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襄阳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于山窗”。

清代嘉庆进士程恩泽的这幅龙门对长联图,洋洋洒洒共74字。上联摄景,集合了神州古国的九处胜景奇观———泰山极顶观东海日出、赤城栖霞、峨眉山雪景、巫山十二峰、洞庭月色、鄱阳湖奇观、潇湘夜雨、扬州曲江潮、庐山瀑布,可谓五彩纷呈;下联取文,提及我国古代九位名人及其绝艺:杜甫的诗、王维的画、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司马迁的《史记》、薛涛的小笺诗、王羲之的书法、庄子的道家经典著作《南华经》、司马相如的汉赋、屈原的《离骚》,可谓绮章叠秀。

李有骨介绍,所谓龙门对,是指上联从右边读起,下联从左边读起,上下联的落款刚好能对在一起。此联上下气脉连贯,一气呵成,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写作方法之独绝,令人击节赞叹。

其实据史料考证,这对龙门对的原创者乃明代诗人李东阳:“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潮,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青莲诗,摩诘画,右军书,左氏传,南华经,马迁史,薛涛笺,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这副《题书斋联》历来被誉为是奇联绝对,联中绝唱,在中国楹联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后,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对《题书斋联》内容略有修改,将其与书法结合在一起创作了龙门对,自此盛传不衰。到了程恩泽,更是将书法艺术发挥得琳璃尽致,又赋予这幅龙门对书法价值。

慈禧:楷书七言联

“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

在人们的印象中,慈禧只会玩弄权术,很少有人知道她能书会画的一面。其实,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慈禧御笔书法,多为大幅行书或楷书。现在可见的有“寿”“福”“龙”“美意”等,尤其是“福”“寿”最常见,主要用来赏赐大臣,以示恩宠。

我省藏家收藏的慈禧龙纹手绘卷楷书七言联,上联右上角钤篆书“大雅斋”起首印,长方形,双凤对抱,这是慈禧在书画上的常用印。大雅斋为慈禧斋名,在故宫长chungong内。下联钤“海涵春育(朱文圆印)”和“知乐仁寿(白文方印)”两印,皆为慈禧的常用印。这件作品从内容上看,应是慈禧赏赐给大臣的贺寿联,其书法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在气势和风格上与慈禧书法相当吻合,代笔的可能性不大,

广东省文史馆研究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龙志航评价,慈禧书法字体遒劲有力,颇见功底,可以用“底气足”来评价其书法作品,其特有的.霸气、能耐、野心,使其书法显出一种雄浑的气概,大异于一般妇人之作。

谭延闿:颜字七言联

“衣裁大布如亭长,船设低篷学钓翁”。

作者谭延闿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字的大家。谭延闿是湖南茶陵人,19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9加入guomindang;1922年后追随孙中山,历任大元帅府内政部部长、秘书长。作为guomindang政府里的高官,他历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人们评价,他的字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从民国至今,写颜字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他尤以颜字楷书誉满天下,可以说他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

谭延闿早期曾模仿刘石庵,中年专意钱南园、翁松禅两家,晚年则参米南宫。他的行书将刘石庵与钱南园相互熔于一炉。其点画之丰满圆润、挥洒从容乃似石庵,而浑健苍劲,体势阔疏朗,气势夺人处又似南园。“谭延闿是进士出身,入翰林院,有很高的学养。能巧妙地从前人书中吸收营养,从而形成了自己宽博温厚、含蕴性灵、雄健开阔的韵致。此对取自陆游诗《戏咏村居》,此联中谭延闿放低姿态,在友人面前表现了一种谦恭。”李有骨说。

汪洵:颜体八言联

“高山景行望道未远,阳春法曲和音匹希”。

这是晚清进士汪洵送友人之书法对联。汪洵官至翰林院编修,后辞官不做,客居上海,以写书为生。他与张祖翼、吴昌硕、高邕之同称海上四大书法家。

他的书法摹颜真卿,得其神骨,又参以他帖而有变化之,工力甚深。李有骨说,汪洵的书法非常有特色,归结起来可说是颜体的功力和自己的变化。这幅对联应是汪洵原创送给友人的,读后给人一种排比式整齐的音韵美。

程万军书法作品赏析 第3篇

程万军的书法造诣颇高,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的书法比赛并获得重要奖项,曾多次刊登在全国多家大型权威报上。

1993年“李白送汪伦诗”书法条幅,刊登在由(香港)远东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华书法篆刻集萃》一书。

1994年被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辞书编辑部、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中国国际研究院评审委员会等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和《河南书画名家志》大型权威辞书中。设计制作传统书法艺术《中堂》等作品刊登在和谐盛世《中国书坛六大家》一书,同王学仲、高津滔、李铎、王文甫、权希军被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并称为和谐盛世“中国书坛六大家”。

2010年“佛”“正清和”等作品刊登在《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家》一书中。

2011年“文体寿星图”“古寿千幅”“多福图”和“苏东坡赤壁怀古”等作品刊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中华英才”大型文献》一书。

2013年为中华民族寻根拜祖,创作“中华百家姓”图腾60米长卷和中堂,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追捧。

书法赏析 第4篇

周野先生的多才和博学蜚声艺术界,一柱妙香,几杯香茗过后,他站在了书画案前,便觉墨香扑面,但见他饱蘸浓墨,握笔凝思,不到一分钟,一幅令人叫绝的四尺整张的榜书“腾龙”就展现在眼前,大气磅礴、如同狂风劲涛,苍秀魅人。随着围观者的称赞,他又提笔挥毫,第二幅、第三幅……行书、隶书、篆书……其行书雄浑挺健、苍劲有力;其草书热情奔放,如行云流水,似狂风驚涛,龙腾虎跃,一气呵成、气势非凡。他的作品不拘一格,以意立体、用点画艺术来体现并美化生活,让人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深深体会到艺术的感染力。

书法首先是艺术,但并不仅仅是艺术,还需渗入人的品格、修为、胸襟、气度等。作为青年艺术家,周野涉猎之广,令人折服,他好品茗、善金石、喜书画、爱收藏,样样都玩得淋漓酣畅,特别是他那飞扬洒脱的人生,更让人羡慕不已。他自幼酷爱艺术,尤其对书画篆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追求。数十载如一日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痴心书画篆刻艺术,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在全国各种书画大赛频频获奖,经常被邀请到各院校进行书画篆刻学术讲座,其书画篆刻作品频频现身于拍卖会、流传于世界各地,在书画作品很难销售流通的福建文化市场,可以说是他刻苦努力最好的回报。

二十年来,喜爱书画艺术的周野博览诸多名家法帖、墨迹、汲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端赖对书画艺术的先天敏感,他竟能在一些个性极端强烈的风格中解脱出来,免遭习气囿扰。直到他拜在书画篆刻大家林健先生的门下,他的篆刻技艺才得以走上坦途,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周野的篆刻作品目前个性已呈,显然他已感悟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奥秘。

他写的隶书秀丽端庄中透露出霸气,行书刚劲挺拔,大度潇洒,如行云流水,似攀山跃石,体现了人生的顺与逆、张与驰、进与退,给人以回味、遐想和启迪。周野笔下的榜书大字,形神兼备,气势磅礴,静中有动,动中有声。他的书法在汲取唐碑风骨、魏晋神韵,博涉诸家的基础上,形成了气势浑厚、挺拔苍劲的独有的艺术风量。

好品茗,他成了精于茶道的茶文化学者;喜爱篆刻,他成了博采众长的篆刻家,站上了大学的讲坛;喜欢书画,他成了知名的书画家,作品频现于艺术品拍卖会;喜于写作,他成了著作累累的作家……他玩收藏,纯粹是无心插柳,因为痴迷金石,他收藏了上千件价值不蜚的寿山石,主编了大量寿山石专业书籍;能书善画的他积累了许多的名家书画,成了中国的优秀收藏家。不喜欢一成不变,他成就了自己丰富的人生;不喜欢借别人之手,他自学积累了各种知识……而最让众人钦慕和敬佩的,莫过于他飞扬随性的生活,他在品茗中感悟生活,在娱乐中享受工作,在谈笑间融解一切……

不少人曾经请教周野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他说:”法无定法,变中求活。”他一直认为,书画篆刻艺术并不代表古朽,应该融入当代的一些新的思维东西。为此,周野经常揣摩研究,他爱好广泛,茶、石、书、画、文学创作无所不爱。除了研究书画篆刻艺术,他还经常和一些收藏界朋友品茗论艺,从收藏角度探讨中国书画篆刻艺术,他常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从中互补。”的确,周野精学古今书道,博采众艺之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书画艺术风格。

周野先生特别注重艺品与人品的关系,他善于发现和学习书画界同仁的长处,善于寻找并领悟古今书画作品的艺术真谛。对任何艺术作品,他从不轻易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总是客观的分析,冷静地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人虚心大度的周野心胸坦荡,在福建文化界享有良好声誉,但他却以平凡的心态处之,对于上门求字画的朋友,几乎有求必应。对于艺术品,周野认为,要以玩的心态去进行艺术创作和收藏。他勤奋好学,把每个书画同仁视为自己的老师,学人之长,补已之短;他也把每个同仁视为自己的学友,坦诚相待,切磋技艺,共同提高。上至当代书法大师,下到小学生,他都是以理相待,以诚取人。所以,他的朋友与他的作品一样遍及天下。

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 第5篇

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

1.《祭侄文稿》

这是颜真卿行草书的代表作。当时正值颜真卿半百。书法界有说字如其人。颜真卿出生忠烈之家,为人大气凛然,这种精神同样寄托于书法作品中。从建稿起,经过后期修文改善,正反映出颜真卿行文构思特点,详尽交代文路始末,将情怀完全抒于行文,文笔神采飞扬,走笔雄浑,凸显特色,舒畅写实,将所有的运笔和收线都做到恰到好处。全篇运用圆润强健的笔法,秉承篆书的流转神采,从开头到结尾,撰文中虽然实在毛笔的墨汁干枯时再醮墨,导致墨色因停顿有新墨开始,墨汁有浓有淡,变化万千,但是整篇文章一笔完工,行文流畅。此帖被后世书法界赞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2.《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曾游览于南城县麻姑山一座古坛时,在土壤里中发现螺蚌壳化石。他便有感而发,为此著作《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这并不单是为了记叙这件事情,而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这个碑文行文庄重严厉、雄浑娟秀,深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成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又一力作。这部作品是颜真卿楷书风格已经有所造诣的时候的作品,后期欧阳修评价这部作品时说道,这幅碑文俊秀雄浑,运笔精悍,笔画强劲有力,后世常常赞叹此碑为“天下第一楷书”。

3.《东方朔画像赞》

《东方朔画像赞》是颜真卿楷书的力作,碑文记载汉朝名士东方先生画像,当时颜真卿正值46岁。苏轼曾高度评价这幅碑文,指出在颜真卿所有的作品当中,只有这部作品现实了清俊与雄浑的风格。字里行间不乏清晰与深渊,与其他版本截然不同,但都不如颜真卿这部作品深刻、隽永。明朝更有人赞誉这部作品的书法峻峭力拔、奋笔求张,认为这确实是颜真卿的又一力作。

4.《颜勤礼碑》

本部作品的全称为《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这幅碑帖是颜真卿在71岁的时候为他的曾祖父颜勤礼所作的神道碑,主要用于古人墓前开阔道路所用,修建石柱来作为标志,将这个标志称为神道,就是所说的墓碑。碑文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颜氏祖辈们所做的生前功德,并记载颜家后世子孙的丰功伟绩,现在这副碑文已经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5.《多宝塔碑》

全称是《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这幅碑文就是颜真卿早期的得意之作,书写严谨真实,承接虞、褚的风格,同时借鉴唐人当时的书法风格而作,这显示出颜真卿在虚心求教的同时,有特别注重汲取民间艺术的优势特征,将整篇碑文构造严密结构,字里行间雄浑娟秀,收笔饱满,字正方园,入笔苍劲有力又活灵活现,这是他继承传统书法风格的代表作。

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1.入笔坚实,行文刚劲,但也不缺雄浑与妖娆

“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是在颜真卿50岁以前。这时候的作品如《多宝塔》等,从行文中可以看出,颜真卿主要风格是用笔稳健、雄厚,入笔坚实,行文刚劲,笔墨浓厚,而且字的结构凸显紧实、刚正、稳健,将文字写的天圆地方,字里行间不乏清晰、深远之特色。颜真卿还力求雄浑与妖娆的相结合的境界,每次入笔都刚劲有力,运笔尽显妖娆。他最主要的作品还是以真书、草书为主,偶尔涉猎隶书、篆书之类的作品,但为数不多。颜真卿从初唐开始,但又超脱初唐的旧有风格,自立“颜体”,这是受张旭的影响颇深。

2.精准把握字体书写,体现磅礴字体

“颜体”形神兼具且走向成熟实在颜真卿从50岁后至65岁,这段时间颜真卿将所有情感寄托于书法,反复推敲“颜体”,要求自己的书法要有形有神,反复操练,终于取得成就。从这段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加大腕部的力量,中锋运笔,采用篆籀的手法,圆转藏锋,犹如印泥版字体。笔画形成园头细尾,直画凸显待发弓箭的气势。每一个字都遵照横细竖粗的书写方法,在钩捺的尾端都将笔锋转细,凸显刚劲之势。在写捺的时候,则采用一波三折的运笔原则,将每一种转钩都写得饱满、霸气,弧度均匀,饱满有力。颜真卿在书写折笔的时候,则采用提笔和暗转的风格。从字的构造来看,字正大气,入笔平实稳健,字形严谨。书法上的成就已经到了不可多得的境界,颜真卿已然摒弃了之前的楷书风貌,创立出变法新意,雄浑妖娆的“颜体”。

3.书法主题凸显哲理,寓情于书法当中

在颜真卿晚年的作品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李玄靖》等典型碑刻中,颜真卿主要注重将鲜活的生机寄托于老辣的行文中,使行文充满活力,使行文疏中有密、密中显梳,将炉火纯青的书写功力彰显无遗,在雄浑圆厚的书法风格中透露自己的豪放不羁。颜真卿晚年更多的是将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彰显于书法作品中,并将生命哲学与书法连贯汇通,运用笔墨的动势生命哲学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使行文彰显着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颜真卿历史地位

颜真卿作为中国书法楷书的三个重要人物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拥有崇高地位。然而,颜楷书法在后代的传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继承。纵观历史,学颜能化又出新意者,千年来惟有东坡一人而已。有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学颜楷书大家有钱沣、谭延闿、华世奎等,而以钱沣最为成功。“学楷当学颜,学颜当学钱”。学颜先从南园书法入手似乎成了定律。但颜体是一座丰碑,越一步便非故我,守住程式只会步入僵化。从继承的角度来看,钱南园楷书的笔画过于平滑光洁,特别是横和竖这两大笔画,少了些浑厚和自然。结构有些造作,显然这是对颜体楷书书法的简单化处理。简单化的理解导致了简单化的技巧方式,其实遗憾就出在这里。往往平正的东西,使我们容易觉得简单,但大道又往往蕴于平正之中。钱南园的行书比楷书好得多,虽然还是典型的颜面,但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这可能和书体有一定关系。后人对二王和颜真卿的理解都存在着大问题。从平正这条路创出自己的风格是很难的,如果具备技巧难度还能拓而广之,就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赵子昂是个例外,董香光也是个例子,但他们走的还是二王流美的行书路子,这种成功的个案实在太少。

书法赏析 第6篇

刘仁刚,“双刃斋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理事,经济学博士。以行楷长卷和汉隶为个性代表。

1999年,辽宁省书协、省美协、省文联、省诗书画研究院、鲁迅美术学院召开专题研讨会,对其汉隶进行专题研讨和赏析。2008、2009年先后两次应邀出席第24届、第25届中国国际兰亭书法节暨中日韩书法名家笔会。1999年先后在辽宁省博物馆和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两次大型个人书展;在日本东京、大阪、京都三地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巡展;先后出版《刘仁刚书法作品集》、《刘仁刚书法作品精选》,时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书协顾问启功先生题写书名,著名书法家、鉴赏家杨仁恺先生作序;他的作品已经被社会各界名流所收藏,作品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法国、荷兰和北美多个国家、获辽宁博物馆、江苏美术馆、林散之纪念馆、天一阁博物馆、艺兰斋等诸多国家级馆藏证书。被列入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名录。《中国文艺报》、《书法导刊》等权威报刊以及《读者欣赏》、《中国之翼》、《和谐之旅》、《当代金融家》、《南方航空》、《新华航空》等期刊均有专门报道,美国、欧洲以及港澳台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华商时报》、《大公报》也有专版深度报道。

第一次看到刘仁刚先生的作品,是在上个月,当时朋友拿来一本刘仁刚先生的书法简介,是个复印本,虽然不是很清晰,但马上就被刘仁刚先生的长卷深深吸引住了,那幅作品的内容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复印版本单字用笔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整体的布局匀整,气韵贯通,是近年不可多得的精品,笔者便向朋友提出拜访刘仁刚先生的想法,近其人,观其字,以慰己心。

经朋友引荐,终于近日走访了刘仁刚先生,近观了刘仁刚先生前后赤壁赋的作品原作,颇为感慨。其一,这幅作品是刘仁刚先生一蹴而就,中间绝无停顿,一气贯之,原作长853厘米,宽43厘米,加上下款识共1200余字,每个字的大小在3厘米左右见方,据刘仁刚先生讲,他写字的速度在每70-80厘米一小时,绝不会比这个速度快,我估算了一下,这幅作品整体书写下来最少需要9-10个小时,我们可以想象书写过程的艰辛,没有超人的定力,没有对书法赤诚的追求,很难做到一笔不苟,笔意追求从始而终。

关于长卷,我也听说、看过一些,多为政治事件应景之作,百米千丈也好,字以万计也罢,功利性过强,而且,写写停停,意断之处比比皆是。我本人觉得这种长卷更像是作业,与作品不搭界,与佳作更不搭界。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风行做字库,有人找到笔者,希望做字库一套,并给我文字的内容,上下不搭界,要求字一定要一样大小,结构要尽量死板,两个月交工,我写了一天做了初步的体验,就没答应他,那种感觉不像是练字,更不像是创作,基本属于刻蜡板,我对这种作业似的练习从心里不能接受。

纵观刘仁刚先生的长卷,就避免了很多所谓长卷的弊病,前后贯通,风格稳定而统一。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见笔意之统一,风格之定型(一幅作品中),才是形神的基础,无形即无神采,形之散乱,神采从何谈起,而真正形意通神,一意贯之,绝非易事,就长卷作品讲,随意摘取其局部,能做到气韵流畅,进而单字精准,用笔精妙,方为佳作。

左面八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作品中任意抽取的局部,为了便于看清楚,做了反色处理,细细品评,其韵味盎然。

“有孤鹤横、戛然长鸣”这几个字用笔极具节奏感,“有”字,重起笔,稍露飞白,字中勾连得当,下面“孤”收紧,绝少勾连,但笔笔扎实,“横”一改上面两个字的稳重,最后两笔取右下势,尽得二王之意。

“戛然”用笔沉稳厚重,“长鸣”笔意取轻,但不论用笔之轻重、枯湿,笔笔皆恪守中锋之道,圆融贯通,瘦硬通神,刘仁刚先生对用笔的节奏尽得二王之高妙。

再看上下行气,每四个字都顾盼有秩,摇曳生姿,“有”字流畅,下面三字沉稳;头字重笔定格,后面形状皆为托起之势:下面三字“孤鹤横”均为左右结构,但结构方法全都不同,孤以左面:“子”三笔尽都焊在一起,紧凑而遒劲,右面则笔笔独立,成疏密有致的表象;“鹤”字左右用笔结构保持平稳,无跳跃感,但以下面四点最左面一点,使左右相连,成顾盼之势;“横”字左小右大,以“黄”字第二横指向字的中宫部位,而结束两点取势留白,使得这四个字疏朗处宽缓自如,收紧处中宫绵密,情趣横生。

左面一行,“戛然长鸣”四字,“戛”字重起而轻收,收放的节奏感跃然笔下,“然”字笔笔皆重,短横收笔,这应该是整个八个字中,甚而整篇中最收敛的字,“长鸣”则如秋水长天,尽展作者心中豪放之气,但尽管是放笔,其单字之中轻重取势,同样一笔不苟,可以读到作者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的内心修养,含蓄淡定的文人内涵。

纵览刘仁刚先生整部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细看其局部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布局参差错落,变化多姿,行气贯通,是笔者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已故著名书法评论家杨仁恺先生在1999年曾这样评价刘仁刚的作品《前后出师表》:现代著名年轻书法家刘仁刚行书孔明前后出师表,全文千古绝唱,且书法端清秀,合则双美,殊可珍也。

杨老的评价,溢美之词尽见其中。刘仁刚先生近十年来用功更勤,1999年,刘仁刚先生同时在南北两地举办了个人书法展:1999年4月28日—5月3日在辽宁省博物馆, 主办单位为辽宁省文联、辽宁省书协、辽宁省美协、辽宁省诗书画研究院、鲁迅美术学院; 1999年5月8日-5月13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主办单位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美术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市美术家协会、艺兰斋。举办这样高级别的个展,对一个四十出头的人来讲是个莫大的荣誉。而刘仁刚先生只是把个人展览看成一个新的起点,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更加勤奋而执著。

对长卷的表现形式,刘仁刚先生始终如一地坚持,他说:现在书法界鱼龙混杂,这和整个社会的浮躁不无干系,但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很多国学的美德,首先要有一个虔诚而认真的态度,增加自己的修养,其次要强化定力的修炼,排除外界世俗的干扰,静心养气,长卷的书写是个很好的载体,能够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徜徉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中,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扩展作品的张力,就这几点来讲,长卷比其他的书法表现形式更有优势。

一幅长卷作品的诞生,确实比简单的斗方、中堂、楹联等更需要作者的定力修为,布局谋篇更要严谨,刘仁刚先生坚持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闹市取静、自我修炼,博大的儒家内敛、内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现在物欲横流、纷繁浮躁的社会里尤其难得。

这几年来,刘仁刚先生在长卷书写的基础上,还做了很多的书法探索,他自己喜欢长卷,但并不排斥别的表现形式,他的作品《将进酒》八条屏就是很好的体现。

条屏的书法作品,基于其材质的特点,或是木材,或是石材,因此基本都以古朴稳重的字体为主,篆籀楷隶见得多些,刘仁刚先生以行草入条屏,如“金刚眩目,力士挥拳”,另一番审美情趣。

《将进酒》整幅作品奔放流畅:起首屏圆润而稳健,运势待发,其中两个“君不见”通过行文布局以及粗细错落,巧妙区分,无一雷同。二、三、四屏轻重、粗细变化突出,强调整体的节奏,“岑夫子,丹丘生”,“ 岑”撇捺以盖下,“夫”字收敛而轻柔,“子”浓烈沉重,轻重缓急,可见安排布局之匠心,五、六、七屏节奏加快,除粗细变化外,间以飞白,凸显作者情绪之变化,使作品流畅之间而顿挫有致,强化整体的韵味和神采;末屏“同消万古愁”行近乎楷,与头屏起势之稳健呼应对照,整幅作品完整而飞扬,作者情绪随内容而起伏,豪放时用笔破壁欲出,起收式如按剑而读,让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本身的同时,对李白这首诗的内容也是一种很好的解读。

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父》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作品风格随心绪而定,对个性的宣泄才是书法精神的最终体现,刘仁刚先生深得其理。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扇面小品,刘仁刚先生也写得别有趣味,一般来讲,扇面的布局以长短句分布,显得疏朗错落,纯紧凑的格局很少见,刘仁刚先生做了这样的尝试,以行为字,突出轻重变化,另有一番韵味。

抄录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他用浓淡墨做了大胆的尝试,淡处如水墨渲染,“看”、“ 染”两字致淡,突出表现两字词中本意,浓处以焦墨飞白表现,体现沉重之思绪,浓淡相宜,很好地阐释了诗词内容,看得出作者对形神意三者统一的思考。

目前,刘仁刚先生的作品被很多著名的博物馆收藏,他本人也成了相关媒体的追逐对象,但刘仁刚先生始终有着清醒的头脑,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刘仁刚先生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向笔者介绍:书法是门深奥的艺术,古人云,书为心画,书法作品就和绘画没有区别,画的内容表现可能容易接受,书法更抽象,但在他心中,抽象的书法表现的内容更丰富。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就一定要做到更高的追求,对用笔、结字、谋篇布局,处处都要达到更高的水准,这也是他一直的努力追求。

其实刘仁刚先生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暗合了中国古人自我修炼的境界,《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也就是说穷究事物的道理,才是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后天下平的基础,大道如此,书法亦不例外。

书法赏析 第7篇

随着往来的频繁, 发现健谈而又谦逊的他, 原来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他的广博才学更加让人折服。

传承中得传统

袁维学自幼酷爱书法艺术, 几十年如一日, 临池不辍。其作品以行、草书见长, 笔走龙蛇, 气势恢宏, 技法精熟, 线条流畅, 潇洒自如, 布局自然, 节奏鲜明, 内涵丰富。

袁维学运笔疾缓交替, 提按相间, 鲜明的节奏感跃然纸上。从书法的各种流派、各种书体中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力追“气、力、韵、神”合一的艺术境界。作品注重大的气势, 而不拘小的枝节。根据结构需要, 从一笔一画入手, 线有粗细, 点有肥瘦, 笔有连断, 锋有正侧, 墨有润枯, 字有大小, 段有参差, 篇有疏密, 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其布局欹正相辅, 错落有秩, 谋篇平整均衡, 跌宕起伏, 充分调动疾涩、浓淡、润枯、重轻、抑扬、往复、向背、疏密、聚散、欹正等变化技巧, 创作随机应变, 字字有活力, 篇篇有生机。流畅的线条, 自然的布局, 多变的墨色, 鲜明的节奏, 深厚的内涵, 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

传统中得创新

袁维学重视传统, 但不拘泥古法;追求新意, 但不提倡诡谲。功底扎实, 熟谙传统法度, 而又胸怀博大, 从今人中汲取意趣, 故能创新奇而不失源流, 用古法而不乏新意。

袁维学独创了一套执笔法——拳书, 该法使其书法作品更显苍劲、老辣, 节奏感更加鲜明, 线条愈加精到。有人评其书法作品“如行云流水, 畅达淋漓;似深山仙鹤, 恬淡闲致”。亦有人写诗赞曰:“线条粗细无始末, 大起大落不做作。墨色浓淡浑一体, 满纸龙蛇舞婆娑。”

创新中得认同

书法赏析 第8篇

刘承俭, 笔名简子、字寅初、号玉贵德祥。

1962年生于北京, 师从于郭建勋老师。自幼受家庭熏陶, 攻习工笔侍女, 后研习中国书法, 以欧体九成宫、虞恭公碑、黄自源字帖、灵飞经等为根基, 把行草融于内, 刻苦学习数十载。自2006年起, 痴迷于秦小篆, 受圣莲山道观魏道长的影响现已完成5000多字小篆体《道德经》长卷及吕祖圣号等作品, 得到知名书画家的肯定。在研习秦小篆的同时, 其篆刻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 形成了自己在书法和篆刻方面的独特风格。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 刘承俭独创了篆书自由体“行篆”, 其作品深受中外友人的赏识, 并广为收藏, 被誉为中国行篆第一人。

现为国家一级书法师

国家民族画院副秘书长

水墨丹青签约书画家

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国际文联书画委秘书长

国际大师书画院秘书长

圣莲山道观书画院院长

中国扇子艺术协会研究员

华夏促进会书法部部长

篆体道德经长卷首创人

篆乐堂篆刻人

刘承俭艺术感言

书法是一门艺术, 如同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 有其普遍规律。长河落日是美, 小桥流水也是美;颜真卿的如关公坐堂是美, 王羲之的中和婉丽也是美。就如同诗词, 有婉约有豪放, 不一而足, 风采各异。

我的艺术主张:理论与实践并行, 观念与技法互动, 理性与感情互通, 清雅与纯朴并存, 自然与天趣辉映。

我的艺术追求:与古为徒, 敬慕先贤;以质为本, 渴求独创;以美为源, 永保特色;以史为鉴, 不图虚荣;以雅为旨, 洁静心灵。

当前, 书、画家门类迭出, 风格各异, 数不胜数, 然而真正能够踏踏实实坐下来, 不受红尘干扰, 不被金钱诱惑, 耐得住寂寞习书作画, 继承传统又能勇于创新的却为数不多。作为一个有见地的书法家, 刘承俭始终在墨海中辛勤地探索和追求着书法艺术的“道法自然”。他主攻楷书, 后兼修行、草、隶、篆诸体, 并首创行篆, 被专家誉为“中国行篆第一人”, 其作品不仅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 还走出国门, 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弘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年春节前, 我们专程来到刘承俭家中采访, 做为老朋友, 他和爱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一边品着香茗一边愉快的交谈中, 我们渐渐地了解了他在艺术生涯中的苦辣酸甜, 见证了他辛勤耕耘后取得的丰硕成果。

由画入书 精研书法

刘承俭受家庭熏陶和周边环境影响, 早在五六岁就开始了水墨画的练习, 十多岁时已画得相当不错, 在全校全市的绘画比赛中总是名列前茅。由于他天资聪明, 勤奋又有灵气, 所以得到了当时几位较有名气画家的欣赏, 收他为学生, 他也因此得到了各门派高手的真传指点。

开始时, 刘承俭主攻国画工笔花鸟仕女, 他的工笔画从最初就表现出了一个艺术家的个性, 尤其他的花鸟创作更是拓宽了传统花鸟的题材领域, 不限于梅兰竹菊、牡丹、荷花、葡萄、芭蕉等传统题材, 而是把葵花、丝瓜、白菜、玉米、高粱、蝴蝶兰、薰衣草、苹果、大桃等农作物和果蔬都列为描绘的对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 刘承俭的工笔画在全市乃至全国就小有名气了。但是, 他发现, 每每完成一幅作品, 在落款时就感觉自己的毛笔字与精美的画面相配很不和谐。“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 于是他开始苦练书法,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为了更快地提高书法水平, 他不仅以欧体九成宫、虞恭公碑、黄自元书法字帖及灵飞经等为根基, 把行草融于内, 勤学苦练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还拜著名书法家郭建勋先生为师, 受到其悉心指教, 很快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各种书体里, 刘承俭尤爱篆书。2003年, 打下书法扎实基础的刘承俭开始集中精力主攻篆书。采访中, 他详细地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篆体书法, “篆书是我国五种字体中出现和发展最早的一种,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六国文字, 它们都明显保存着古代象形字的特点;小篆亦称秦篆, 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李斯所制, 去秦前篆字的繁杂, 简化而成, 在中国文字史上极具时代意义。”

他告诉我们:三千年前的篆字到现在, 在形体、读音、字义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最大难度是必须牢牢装在脑子里, 才能灵活地运用在书写中。尤其是一篇作品中出现相同的字必须用不同的字体书写, 这就要求书法家见多识广, 文化底蕴深厚。也是机缘巧遇, 他得到了一本张永明先生编著的秦篆书、刻石四种解析字帖, 这为刘承俭指明了方向。而后, 他凭着勤奋、毅力和“悟”性, 克服了学习篆书中的一个个难题, 没日没夜地捉摸着, 苦练着。书艺无止境, 学习岂有期, 篆书给了他许多想象的空间, 他也在篆书的海洋里汲取着大量营养。

2007年3月, 因缘际遇, 圣莲山魏建英道长与他商定, 要用小篆书写道家最高经文《道德经》。魏道长认为只有小篆方能完美诠释《道德经》的伟大与恢弘, 才能体现老子《道德经》的内涵与精髓, 小篆的宁静与规整也更加使《道德经》显得神圣, 庄重。再加上老子《道德经》与篆体同属一个时代, 用小篆写更能还原《道德经》的历史底蕴, 更加原汁原味, 水乳交融。“才能的火花, 常常在勤奋的磨石上迸发”。于是, 历经4年, 刘承俭完成了小篆体《道德经》50米长卷10卷, 可谓历尽艰辛, 痴心不改。

《道德经》全文5226个字。要完成书写, 先要把现代文字译成小篆。为此, 他曾经4译其稿, 废弃4卷, 历时4年, 最后10卷成功。那些日子里, 他废寝忘食, 腰颈乏痛, 个中的辛勤之意、感慨之情、苦辣酸甜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可以说他那时是辛苦并快乐, 付出而欣慰着。这之后, 他又不辞辛苦纂刻了50枚有关《道德经》的名言名句的印章, 盖于长卷之间, 让其更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10卷《道德经》的问世, 大大提高了小篆在大众书法中的地位, 对普及篆体书法艺术, 弘扬道德经及老子精神, 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启迪作用, 为篆体书法艺术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也让更多的国人更加喜爱古老的篆体, 更加了解体会老子的思想和理念。

这10卷小篆体《道德经》长卷作品, 如碧波荡漾, 静默安然, 让道家的精奥于不经意间汩汩而出, 把老子海纳百川的无我境界和治国安邦的战略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作品宁静而致远, 既荡涤人的心灵, 又给人以悠远绵长的韵味和古今相谐的美好感受。

继承传统 勇于创新

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不断经受着来自不同时期的文化侵入。甲骨文状如图海, 反应远古先民随物赋形的观念;隶书扁平厚重, 得益于普世树碑立传之风的影响;楷书庄重沉稳, 说明大唐严谨的科学制度和规范强大的盛世之风;草书的绵延飞劲, 暗藏着民间自由心性的发挥。虽然中国的第一幅墨迹出自谁手来自何时无从考证, 但汉字从涂抹画脱胎为抽象笔划组合历经了数千年文人的提炼和选择, 其间孕育着对自然的认知, 渗透着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学意蕴。体现了社会审美趣味的历史弥新, 包含着笔墨纸张等材料演化的神奇工巧。东晋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家族成员, 经过不懈努力, 集众妍美于一身, 将朴拙引向韵味。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文人以抒情达意为己任, 将宋代书法提高到自由挥洒的境界。傅山、徐渭、康有为终身追求姿态和变化, 将汉字书写进一步艺术化。刘承俭认为, 自己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 进行创新,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独特的艺术才具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刘承俭一直坚持的艺术理念。

书法的爱好者都知道, 古文字的大篆、小篆是行不起来的, 只能是一笔一划地书写。那篆书能不能自由书写呢?于是, 篆书已写得炉火纯青的刘承俭,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 在篆书等基础之上, 在不破坏传统篆书的字型和笔划的前提下, 进一步丰富了篆书笔划。他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后, 把篆书的转笔合理地转换成折笔;把篆书的接笔转换成通笔。再将大篆、小篆、甲骨文、象形字、竹简体融入其中, 并提高了书写速度, 这样一种全新的篆书新体“行篆”就应运而生了。

为了练好行篆, 刘承俭潜心研究和刻苦历练, 探索前人所未涉足的领域, 使过于呆板的字形, 笔划, 活泼地动起来, 达到了实用美观的效果, 在行中求动, 动中求变, 万变不离其宗。他精心书写了60米, 3700字行篆长卷孙过庭的《书谱》;2.8米李白诗《将进酒》;2.4米苏轼词《水调歌头》;2.4米毛泽东词《沁园春·雪》, 及1.8米诸葛亮《诫子书》等。这些作品均被国内外政要、知名企业家、书法爱好者争相收藏。这些作品字里行间, 有象形的山水, 人的笑脸, 大自然的姿态, 抽象可爱的动物。章法之中随势生姿、错落有致、大小相间、疏密相谐、浓淡相宜, 给人以洒脱灵动之态, 沉静和谐之感。

刘承俭行篆作品的意义在于既继承了古老文字的传统笔法, 又加入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效果;既赋予了古文字更多的内涵, 又给人以舒服的视觉享受。在创作行篆作品的过程中, 古象形字给了刘承俭很多想象空间, 他在篆书的滔滔长河中尽情地遨游, 体会着祖先的聪明智慧和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并转化为灵感, 在书写创作中作品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和天伦之乐般的趣味。这些作品随意所动, 随笔而生, 蕴含着内在之美, 外观之美, 传统之美, 创新之美, 达到了雅俗共赏、童叟乐纳的境界, 受到了国内外书画界广泛的好评。北京大学资深国画教授孙立沙先生亲笔为刘承俭题写了“中国行篆第一人”;著名作家巴湘观后他的作品大加赞扬, 并给与:“气不让羲之, 神何惧真卿”的美誉。郭沫若先生的秘书李墨老师称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独特的书法艺术才具生命力”。

刘承俭的作品, 无论是几十米长的巨作, 还是斗方小品, 字形结构整体统一, 风格优美, 生动有力, 上密下疏, 舒展有度, 结构紧密, 富有奇趣, 与武术、舞蹈的大动作一样, 稳健, 连贯、灵巧、细腻、纯净皆乃追求之境, 皆经长久之力, 因此有“骨”、“肉”、“气”、“血”的生命体, 更进一步体现出身心合一, 人尽其性, 焕发神采。

他的独家代表作品是书法四扇屏, 四扇屏是《福、禄、寿、禧》百字图, 以中国传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书法题材, 经过多年不断丰富创新使其成为别具一格的书法作品。《福》对每个人都是吉祥的象征, 福临门家家欢喜, 福星高照鸿运当头;《禄》更是人人喜爱, 人们向往年年有俸禄, 月月有薪金;《寿》对老人寓意着身体健康, 福寿康宁, 寿比南山;《禧》是新婚男女的吉利语, 希望禧上加禧, 禧事连连。喜得贵子。刘承俭用篆体的形式把《福、禄、寿、禧》表现出来, 使其更具特殊神韵, 采用中国红宣纸书写, 显得吉祥喜庆。每个字都沿用古今不同的篆写方法, 使其互不雷同, 并加入自己的创意和美好的祝愿。使整套作品古朴典雅, 妙趣横生, 给人们送去了美好的精神享受。刘承俭的篆体四扇屏一经问世, 就深受国内外众多收藏者的欢迎, 被视为送礼精品, 欲先得之而后快。

多年来, 刘承俭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 不断地挑战自我, 勇于创新, 为将中国古文字书法艺术发挥到极致, 尽心尽力, 不懈求索。

德艺双馨 永不止步

刘承俭不仅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而且还有一颗善良爱心。四川地震, 南方水灾, 他不是慷慨解囊就是捐款捐物。他把自己作品拍卖的十几万元分别在2013年, 捐助全国心血管救助;2014年用于甘肃山区小学修路。多次获得“爱心书画艺术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光荣称号。

身为国家一级书法师的刘承俭, 多次参加全国、各省市书画大展大赛, 并多次获大奖。他家中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数不胜数;奖牌、奖杯更是琳琅满目。去年和今年春节前, 中国邮政、中国集邮中心两度为他的行篆作品设计了《传递正能量, 共铸中国梦》纪念珍藏邮册, 其中包括3组四方联邮票、首日封、纪念张及纪念币和电话卡。

上一篇:急性出血性胃炎下一篇:饮水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