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024-07-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精选12篇)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评价,指标

一、企业文化评价的必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 在我国入世的新形势下,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经营业绩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并购整合后企业文化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 这对于企业科学地认识自身的文化状态,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跨国并购中, 不了解双方的企业文化, 文化整合就只能凭领导人的主观意志, 从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到文化整合的实施都只可能是“整而不合”, 与此带来的是巨大的文化冲突, 并最终导致并购的失败。如何在整合之前对双方企业文化进行分析是跨国并购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化评价是帮助并购者对双方企业文化进行分析的最好工具。

针对企业文化的评价问题, 可以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企业文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为并购企业文化整合后的企业文化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的定量方法。

二、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等三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是表层的物质文化, 第二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 第三层是核心的精神文化。

1. 企业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的精神层, 即精神文化, 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它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受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道德和企业风气。

2. 企业的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的制度层, 即企业的制度文化, 它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企业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三方面。

3. 企业的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的物质层, 即企业的物质文化, 它是由企业员工生产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主要包括企业的厂房庭园、工艺装备和独具特色的产品。它们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看得见、摸得着。

在对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企业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所示。

三、企业文化的模糊评价模型

在根据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立起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面临的任务是把种类众多的指标以适当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得出最终结论。在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 由于各指标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有些指标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获得, 而有些指标只能采用专家评价法, 对于这样的评价问题, 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即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得到较客观的结论。

1. 一阶综合评价模型。

设:因素集u={u1, u2, …, un}, u1表示被考虑的因素, i=1, 2…, n;

评语集v={v1, v2, …, vm}, v1表示评价的结果, v={v1, v2, …, vm};

因素集u上的模糊子集v={v1, v2, …, vm}叫做权数分配, w1叫做因素u1被考虑的权数。

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R的像 (向量) R (ui) = (ri1, ri2, …, rim) 做单因素评价, 它是V上的模糊子集, 其中rij (O≤rij≤1;i=1, 2, …, n;j=1, 2, …, m)

表示从因素u1考虑该事物能被评为v1的隶属度。将模糊映射R的全体像 (向量) 并列起来得一单因素评价矩阵R, 叫做综合评价的变换矩阵。

这样, 当权数分配和变换矩阵为已知时, 应用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即可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的初始模型:

2. 多层次模型。

通过对因素集的划分, 上述模型亦可扩展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它就是将初始模型应用在多层因素上, 每一层的评价结果又是上一层评价的输入, 直到最上层为止。

在对因素u={u1, u2, …, un}作一次划分P时, 可得到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

其中:W为u/p={u1, u2, …, un}中n个因素的权数分配;

wi为ui={ui1, ui2, …, uik}中k个因素uij的权数分配;

R和Ri分别为u/p和ui的综合评价的变换矩阵;

B综则为u/p同时也是u的综合评价结果。

3.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是指一项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指标权重可以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将评价目标层次化。

(2)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目标层次结构建立后, 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 对同一层次指标, 进行两两比较, 其比较结果以标度法表示, 各级标度的含义见表。

这样对于同一层次的n个指标, 可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 A= (aij) , 判断矩阵中的值应满足下列条件:

(3) 计算权重。

i.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一行元素的积

ii.计算各行的Mi的n次方根Wi

iii.将向量 (M1, M2, …Mn) T归一化, 计算如下:

Wi即为所求的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iv.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上式中:

(4) 一致性检验。

ii.查同阶矩阵平均一致性指标RI (见表)

(5) 计算一致性比率CR。

当CR=0时, A具有完全一致性。当CR<0.1时, A具有满意一致性。当CR≥0.1时, A具有非满意一致性, 则应予以调整或舍弃不用。

4.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文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般程序。

(1) 确定参评企业, 给出评价对象集x={xk};对评价指标体系, 给出因素集u={ui}, (i=1, 2, …, n) 。给出评价等级及其相应标准, 给出评语集

(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数分配W={Wi}。

(3) 进行单因素评价, 得出变换矩阵R={rij}。

进行单因素评价, 就是分别从各个因素 (评价指标) 来考虑确定参评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被评为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

(4) 进行综合评价, 求得综合评价结果B。

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结构特点, 所以应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模型进行评价, 评价时应全面考虑各个影响因素, 因此, 应选用M (·, +) 模型, 在此模型中:

(5) 将B转化为一个具体的数值P, 对各个评价对象进行比较和排序。

对于每一级评语Vj设定一个分值fj, (V1, V2, …, Vm) = (f1, f2m, …, fm) =F, 则P=B·FT。

求出各评价对象的P值后, 按P值由大到小排队, 则所有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一目了然。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也就是一种文化变革, 而且文化整合的核心是实现企业价值的转换, 企业价值的转换的前提是弄清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企业价值追求现状, 以及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之间的差距。这个评价工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可以帮助跨国并购企业对企业文化差异做出客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千春晖.并购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范如国.企业并购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宋军.跨国并购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4].王长征.企业并购整合——基于企业能力创造论的一个整合性理论分析框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5].[美]David H.Holt Karen W.wigginton著.王晓龙, 史锐译.跨国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6].范微.跨文化管理: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平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7].石伟主编.组织文化[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8].程兆谦, 徐金发.企业文化与购并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9)

[9].顾卫平, 薛求知.论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4)

[10].潘爱玲.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流程设计与模式选择[J].南开管理评论, 2004 (7)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2篇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已有的列车运行图评价研究成果上,结合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的特点,针对城际型和通过型2种不同类型的客运专线,建立完善的`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详细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同时在指标分析过程中体现出2种不同类型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的差异与侧重点.

作 者:何知明 王帮琪 王异 唐睿 HE Zhi-ming WANG Bang-qi WANG Yi TANG Rui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四川,成都,610031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TECHNOLOGY & ECONOMY IN AREAS OF COMMUNICATIONS年,卷(期):12(1)分类号:U292.4关键词:铁路运输 客运专线 列车运行图 指标体系 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3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AHP多层分析等方法,结合体育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实际,对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和自动化系统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构建了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体育教师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了体育教师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体育教师评价的自动化系统。

关键词: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权重系数;数学模型;自动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60-04

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较难实施的一类评价,它是对教师的工作现实或潜在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1]。

当前我国对教师评价的指标单一,采用同一种评价模式和标准来衡量教师,这种忽视教师之间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评价方法,难以为教师个体提供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方法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难以通过评价帮助其专业发展。

本文根据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对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评价系统的自动化设计等问题加以研究。从而提升我国体育教师评价工作的专业化和评价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学校体育的持续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4年9月-12月对全国大中学校270名教授、副教授,460名中、高级教师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拟定出体育教师评价指标问卷量表。

1.2.2专家访谈法有目的地选择部分知名教授和各省市体育教研员、中学特级教师进行访谈,根据专家意见,确定体育教师评价指标的具体框架和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1.2.3问卷调查法采用李克特式总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点分量表方式,要求被试者在表格规定的非常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五项中进行选择,并依序给予5分、4分、3分、2分、1分,分数越高,表示重要性越高,然后采用a系数进行问卷内部各层面的一致性检验。

1.2.4层次分析法采用美国运筹学家Satty提出的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AHP法来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2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文献资料综合归纳比较[2~5],访谈专家的意见和调查资料统计整理,经过因子分析和(HSD)比较分析,将体育教师评价指标分为:教学设计与实施,专业态度与学生辅导,教学策略与评价,专业技能,团队沟通与配合,专业发展等六大领域,然后与43项具体指标内容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表1),此体系可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评价需要,适当增减评价指标内容。

3体育教师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3.1一级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采用美国运筹学家Sat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AHP法来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

AHP法即层次分析法。它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系统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根据决策判定量化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和重要性评分,建立判断矩阵,用方根法(或乘幂法、和积法)求评价指标权重向量并归一化处理后,用一致性指标CI检验评价指标权重判断矩阵有无逻辑混乱,无则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有则要调整权重判断矩阵。

为了增加本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考虑到目前我国用的办公软件绝大多数是微软的OFFICE系列,根据前面计算的过程以5名评价者为例设计了EXCEL数据分析簿,来代替人工计算。

5体育教师评价系统的自动化设计

根据以上的运算步骤,运用Excel(2000)函数的组合技术[7]实现教师评价的自动化。在Excel工作簿中将数据处理区域分成几个模块,将有关的统计函数、其它函数、统计分析工具宏和常用的运算符号在工作簿中加以有机整合编排、链接,为评价者或被评价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实现评价的目的与任务。

在Excel活动工作簿中设计成三块区域进行研究:数据区域、运算处理区域、和结果显示区域。数据处理区域主要用来原始数据的存放;运算区域主要根据计算方法选择统计函数、其它函数、常用运算符号和被链接的统计分析宏等;结果显示区域主要综合各个计算步骤显示分析结果及链接动态统计曲线、统计图等(图1)。

图1Excel教师评价系统的构造5.1数据存放区域在数据存放工作表中A列是存放具体43个评价指标,B列、C列、D列、E列、F列存放专家或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各个指标按“优、良、合格、差”进行评定。为了减少数据输入的错误并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提示和检验(图2)。

5.2运算处理区域这是中心模块,主要负责自动计算功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步骤分别进行各个领域的矩阵运算。具体总框架设计(图3)

5.2.1权重存放区域各层次的权重系数是模糊矩阵合成运算时必须调用的数据,因此它的合理设计关系到下面模块设计的难易。一级权重输入在A列,根据教学设计、职业态度与辅导、教学策略与评价、专业技能、团队沟通与配合、专业发展的顺序分别输入在a2到a7中,二级权重也按照这个次序分别输入相应的列里(图4)。可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层次教师、不同评价指数和要求,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

5.2.2评价结果与V的模糊关系矩阵Ri根据数据存放区域进行了函数组合以教学设计领域为例表5,其中A、B、C、D、E代表在Excel中的列,14、15、...到22、23代表在运算处理区域中的列号。运用count if计数函数统计每个指标的专家评语的数目再进行基本的运算,可组合成评价结果与V的模糊关系矩阵Ri。

5.2.3权重向量A和模糊相关矩阵合成运算这块区域包含权重向量A和模糊相关矩阵合成运算及向量的归一化处理。矩阵的运算主要是min函数(取区域中最小的数值)和max(取区域中最大的数值)函数组合。向量的归一化处理用到求和函数sum和常用的运算符号整合。具体函数编制(图5)。

5.3结果显示区域主要包括教师各领域所得的分数及等级,综合评定的分数及等级,教师直观评价图等。结果显示区域用if嵌套函数来进行各个领域的等级评定和综合评定。分数的评定要链接到运算处理区域工作表中具体各领域归一化处理后的单元格,综合评定分数要链接到综合决断的单元格中,这样就可以把X教师的分数和等级自动显示出来。统计图采用条形图,可直观的显示X教师的各个领域的水平(图6)。

6结论

1) 构建了体育教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教学设计与实施、专业态度与辅导、教学策略与评价、专业技能、团队沟通与配合、专业发展等六大领域和43个具体指标。

2) 建立了评价体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总目标即体育教师的综合评价;第二层是六大领域即教学设计与实施、专业态度与辅导、教学策略与评价、专业技能、团队沟通与配合、专业发展;第三层是各领域中的具体指标。

3) 确定了体育教师评定量表。在实施评价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引入等差打分法,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对六类领域分别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模糊因素数量化,并利用向量的乘积,求出综合评价的代数值。

4) 此系统软件可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层次教师和不同人数的具体情况,对系统进行适当调整。通过浙江省20所大中小学使用后,获得主管领导和教师们的高度评价,认为此系统简单实用、操作性强,适用于各类学校对体育专业教师进行有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

[2] 程瑞福.国民中学体育教师评价指标建构[D].台湾:台湾师范大学,1991.

[3] 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50-151.

[4] 毛振明,赵立,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170-173.

[5] 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60-164.

[6] 黄大海.体育教学评价系统与智能评价系统设计[D].曲阜师范大学毕业论文,2001.

[7] 沈晓强.Excel 统计函数的组合技术在体育统计中的应用[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4):108-111.

[8] 郭英,许砚田.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0-112.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4篇

1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1.1 系统性原则

从企业生产特点出发, 对反映企业科技进步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分析, 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考虑企业现有的统计水平, 选用的指标不易过多, 指标之间要相互衔接并相互独立, 力求简明、精干、系统。

1.2 可比性原则

企业因生产类型、所处经济地理条件、国家投入的不同, 科技进步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在进行评价时, 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使其具有可比性。

1.3 可测性原则

选用的指标要有明确的技术经济含义, 能准确反映科技进步的基本情况和效果。同时指标所涉及的数据资料要易于收集整理, 力求与现有统计口径相一致, 且计算简便。

1.4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

科技进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它体现了科技发展中状态和过程的统一, 选取指标和评价时要坚持状态指标和过程指标相结合。

1.5 反映企业特点原则

企业的类型不同, 科技进步的重点和特点也不一样, 如煤炭企业是地下作业, 生产对象是天然赋存的煤炭, 由于其可加工程度低, 使企业科技进步往往集中在工艺和方法的改变上。这些特点对指标体系的设计有决定性作用。

2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内容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2.1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贡献评价

主要是依据企业一定时期的历史数据资料, 来反映和测定科技进步系统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状况。一方面, 通过企业各年度间的比较, 跟踪分析本企业的科技进步实际情况及影响因素, 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快科技进步的措施与对策;另一方面, 通过企业间的横向比较, 明确本企业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找出与先进企业的差距, 增强科技进步意识。

2.2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发展潜力评价

评价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发展潜力主要应考察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能力。企业技术含量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 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它体现了企业人力、设备、信息、组织的综合素质水平。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 并结合内部的知识, 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信息, 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 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

2.3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环境评价

评价企业科技进步系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于趋利避害, 探求怎样的环境能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生长和发育是十分必要的。

3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方法

3.1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贡献评价方法选择

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的方法很多, 如生产函数法、生产增长速度方程法、劳动资金产出率法、叠加法、指标体系法、目标规划法等, 但是每种方法均有其特定的假设条件, 在不同领域中应用各有其优缺点。如CES生产函数虽然具有非常完美的数学形式, 但由于参数的估计方法比较复杂, 估计结果往往出现许多系统误差;索洛余值法目前虽然被广泛采用, 但由于有一定的前提假设, 因而也带来了它的不足;叠加方法的优点是结果较为直观, 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统计过程复杂。总之, 简单地运用某一种方法, 尚不能比较全面、合理、准确地反映企业科技进步状况, 特别是无法比较准确、合理地排出企业科技进步的先后次序, 不能完全达到评价的目的。因此, 根据综合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笔者认为,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贡献评价应该采用以指标体系法为主体, 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有关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 即从企业对科技进步的重视程度、达到的科技进步水平及科技进步产生的效果等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 建立层次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将统计分析和专家经验相结合,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建立数学模型和评价标准, 从而求出一个综合评价分值, 实现企业不同年度 (或企业之间) 的相互比较, 对企业科技进步实行分类指导。

3.2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发展潜力、环境评价方法选择

由于技术知识的隐含性、系统性、路径依赖性以及技术的使用与企业组织、文化与战略相互连接和相互适应, 并且由于主观上的原因, 使得人们对某些测度参量的褒贬程度也不尽相同, 很难直接用数量的方法确定这些参量的判断值, 所以对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技术含量、技术能力及外部环境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不能简单地以产出的经济量或公布项数来测度, 而应该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在实践中评价方法很多, 如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灰色评价、模糊综合评价、密切值法模型等。笔者认为, 最宜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及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可能影响到企业技术含量与技术能力及系统环境的因素集合, 按某些属性将其进行聚类, 然后设计出一个把分准则层的评判看成第一级评判, 主准则层对目标层的评判看成第二级评判的二级三层结构的指标体系, 进而建立一个评判企业技术含量、技术能力及科技进步系统环境的二级三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分析。

4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贡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反映企业科技进步要素的质量、要素运动情况, 也能够反映科技进步的功能即效益, 还要反映支持这些结构与功能变化的投入。为此,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应分成投入、要素素质和进步效果三个方面 (具体如表1) 。

5 企业科技进步发展潜力指标体系设计

5.1 企业技术含量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

由于企业生产过程是将投入物转化为产出物的过程, 而这种转化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或技术载体来实现的。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 要想评价企业的技术含量, 首先必须找出其现实的载体。由于企业的全部技术主要包含在设备件、信息件、人力件、组织件当中, 是这四要素内涵的集合, 因此本着全面性、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和简便可行性的原则, 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 将上述四要素作为二级评判因素, 并将其逐一分解为若干个分准则层评判因素, 构建出评判企业技术含量的指标体系 (见图1) 。

5.2 企业技术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

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科技进步的基础, 是大多数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技术能力构成应该包括:技术监测能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装备能力、技术积累能力。企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设计如图2所示。

6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环境中有很多定性的指标, 如风俗习惯、区域文化等, 因此, 可剔除一些系统环境变量, 并认为可以从企业所处行业状况和企业的竞争地位来反映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环境。企业的竞争地位的评价主要从企业的市场份额、价格优劣、财务状况、产品质量、生产的规模经济性、研究开发能力、销售手段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加以考虑。而行业状况可以从行业增长率和行业集中度来考察。实际当中可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排序并求其权重, 建立企业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张凤武.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及其评价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5.

[2]曹庆奎.企业技术能力综合评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0 (12) 18-20.

[3]吴永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3) :53-56.

[4]刘开第, 曹庆奎.企业技术含量评价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0 (2) :11-17.

[5]魏江, 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的概念、结构和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5 (9) :29-3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5篇

评价指标设计要坚持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首先是全面性,影响煤矿巷道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在确定评价指标的考察范围时,要尽可能的把各个方面的影响指标都要考察在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选取的评价因素能够最大限度的代表整体情况,防止“一叶遮木”的情况出现;其次是系统性,系统性要求评价指标能够在全面性的基础上抓住影响煤矿巷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另外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够准确反映出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能够反映出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最后是科学性,科学性要求评价指标要坚持科学、客观的原则,尽最大努力让评价指标反映客观实际和事物的本质。所设计的评价指标,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这样便于在数据采集时不出现信息传导时的信息失真,对于无法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定性评价,并把评价结果等级化,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更为真实、有效。

2.2煤矿巷道稳定性指标设计方法

利润质量评价的原则及指标体系设计 第6篇

在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中,利润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信息,利润的质量研究是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中最典型的代表,如何恰当评价利润质量,是广大信息使用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利润的本质及利润质量的内涵

(一)利润的本质及功能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收入与成本(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它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利润实际上是一个尺度,它度量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大于企业使用经济资源价格(即成本)的差额。如果顾客愿意支付给企业的价格,低于企业使用资源的成本,企业就亏损了。

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它对于顾客的边际效用。通常情况下,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且这个价值一般要超过该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在这里,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了“供给价格”,商品或服务对于顾客的边际效用构成了“需求价格”,二者通过市场博弈产生了“市场价格”。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就可能有一个差额或超额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利润。所以,利润的本质含义就是这个超额价值。

但是,市场有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能否真的实现利润,取决于企业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利润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它指引人们把有限的经济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利润也是理性经济人决策的基础,对企业利润进行质量分析意义重大。

(二)利润质量的内涵

利润质量是指利润信息的固有特性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程度。这种满足程度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利润概念本身的判断标准,即利润信息本身固有的特性;二是信息使用者对利润信息的期望。通常说来,利润质量较高的含义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

二、利润质量评价的一般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利润质量的衡量标准应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的利润质量评价,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是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它直接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进行和会计目标在会计工作中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主要通过信息使用者的反映体现出来。因此,在设计指标时,应当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二)客观性原则

影响利润质量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如坏账损失),又有内部因素(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如市场景气状况),又有微观个体的因素(如产品的生产成本)等等。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客观地、公允地反映利润质量的真实情况,使得评估结果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有使用价值。

(三)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润质量评价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满足层次性、全面性的要求,要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分析、评价会计工作,不能遗漏关于会计工作的任何重要方面的情况,使得评价活动更具体、更完整、更有实用价值。

然而,过于全面的、面面俱到的指标评价体系不仅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便,还会使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评价。因此,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应遵循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

会计工作的质量好坏体现于结果陰计信息的有用性)和过程(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两方面:一方面,结果的质量决不仅仅是指会计报告的质量,更是体现于被评价单位若干年后的财务、经营状况,其质量反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体现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之中,因此,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既要能够反映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又要能够反映出对会计工作即会计报告形成的全过程的控制。比如,评价利润的可变现性,就需要评价企业有关销售政策及账款回收环节的内部控制情况。

(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定量分析是通过对财务指标数据的分析比较,评价利润的真实性、稳定性和盈利性;定性分析通过一些评议指标,结合相关专家意见,综合分析评价企业未来获利能力。任何经济现象也都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对经济问题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利润的质量必须全面地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可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

(六)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设计利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制定利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指标体系尽量做到条目简明,要对影响利润质量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找出评价的主要因素,并给予清楚明确的表述。二是定量指标要可测量,即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量手段获得信息,取得结论。

三、利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三雉结构体系困

(二)指标体系说明

1、利润的真实性是利润质量评价的基础

企业利润的核算必须以客观的、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进行,在核算中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利润的真实性是信息有用性的前提,因此,利润质量评价应以利润真实性分析为基础。利润的真实性取决于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由于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的查证需要依据许多详细的原始凭证,外界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得此类资料,因此,只能从报表反映的数据中进行粗略分析。能够大致反映利润真实性的指标主要有:收益现金比率、销售收现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投资收益现金回报率、现金营运指数。

2、利润的稳定性是利润质量的内在要求

利润稳定性是指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利润水平变动的波幅及趋势,它表明企业利润水平变动的基本势态,最终表现的是关于企业盈利水平或利润总额的稳定性。利润稳定性取决于公司业务结构、商品结构、服务质量等方面稳定性,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指随着时间的延续或者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利润总水平总是围绕某一数值上下波动,而且波动的幅度极小。这种稳定的利润,在理论上表现为一种常数稳定性,数额基本没有变动。

二是在企业实际财务运作中。由于企业经营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保持必要成长性来实现企业扩大再生产,因而,以这一常数作为企业目标利润的下限基础、螺旋式上升被认为是利润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三是指获取利润的持续性,持续性也是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体现,利润的持续性越强,其质量就越高。利润持续性主要表现在利润的时效性结构上。利润时效性反映不同利润持续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营业利润、经营性利润所占的比重。

公司管理当局可以通过造假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报告较高的收益,但却很难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较高的收益水平。也很难在经营活动中产生较大的现金净流人量。因此,在评价利润质量时,必须考察利润的发生或增长是否具有稳定性。能够大致反映利润稳定性的指标主要有: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利润波动率、营业利润比重、经营性利润比重。

3、利润的增长性是衡量利润质量高低的标志

利润的增长性是指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是信息使用者最为重视的,尤其是企业的股东。股东们重视对利润的分析,因为他们的股息是从盈利中支付的;对于债权人来说,未来的获利能力也很重要,因为未来的获利能力是其决定是否与企业长期合作的依据。企业虽有真实、稳定的收益,而没有利润的增长,仍然无法满足股东、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7篇

一、开展信贷扶贫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扶贫贴息贷款是一项重要的扶贫开发资金投入, 是国家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是以低利息向贫困人群提供贷款, 重点投向种养殖业、林果业、家庭手工业、劳务输出业、涉农工业、市场流通业等行业以及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主要包括到户贷款和项目贷款两种类型。

近年来, 随着农村扶贫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扶贫资金的大量投入, 在信贷扶贫资金和其他扶贫配套措施的支持下, 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贫困户的收入也有所增长, 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 信贷扶贫资金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如资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目标偏离问题, 即农村扶贫贴息贷款不能到达贫困人口手中;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效率缺失问题, 即信贷扶贫不能达到预期的减贫效果;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贴息贷款统计数与实际发放额的差距;在资金回收过程中存在着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即扶贫贴息贷款到期还款率不高, 不能实现循环流转等。

因此, 要确保信贷扶贫资金的使用达到预期目标, 必须充分发挥第三方的监督评价作用, 对扶贫信贷资金在分配、投入、使用和管理方面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进行独立评价, 揭示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中的原因, 依法处理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 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扶贫信贷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落实国家扶贫政策, 促进扶贫攻坚计划的实现。当然, 对农村信贷扶贫实施绩效评价,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二、信贷扶贫绩效评价应体现的原则

对于绩效评价标准, 理论界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3E原则。考虑到信贷扶贫资金的特征, 本文将3E扩充, 增加了公平性, 即对信贷扶贫进行4E绩效评价。

(一) 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信贷扶贫资金在发放、使用和回收过程中是否以最小的成本支出, 包括操作成本和资金成本, 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是否存在扶贫资金效益低下和损失浪费等问题。

(二) 效率性

效率性是指金融扶贫机构为农村贫困地区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其投入的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

(三) 效果性

效果性是指通过对信贷扶贫资金的计划、投放、使用和管理, 是否最终达到其战略规划的商业运营目标和政策要求的扶贫社会效益目标。

(四) 公平性

公平性是指在扶贫过程中, 扶贫资金的使用是否体现了公平原则, 保证所有贫困人群是否受到公平的待遇, 贫困人群和被传统信贷排斥在外的人群是否都能享受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信贷扶贫资金的使用兼具有偿性与无偿性的双重特性, 不仅要强调资金使用的成本和回报, 更要强调资金使用的社会效应, 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合法性、合规性监督评价的同时, 更应定位到信贷扶贫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上来, 坚持真实合法性评价与效益评价相结合, 以此来确定信贷扶贫绩效评价指标。

三、评价信贷扶贫绩效的主要指标

信贷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符合其绩效评价的原则。本文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上采取了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方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从三个维度、四个层面来评价信贷扶贫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公平性。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定位及指标选取

根据信贷扶贫绩效评价的原则, 本文构建了信贷扶贫资金分配计划的编制及批复、计划执行和执行结果三个方面的维度指标, 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1. 信贷扶贫资金分配计划的编制及批复的相关评价指标, 包括: (1) 信贷扶贫资金分配计划编制依据合理性=本年实际收回资金/本年预计收回资金; (2) 预算年度差异率= (本年预计收回资金-上年预计收回资金) /上年预计收回资金, 其中收回资金包括收回的本年到期贴息贷款和本年利息收入; (3) 扶贫信贷资金分配计划编制、申报及批复的合规性。

2. 计划执行相关指标, 包括: (1) 资金到位率=实际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额/计划拨付的贴息贷款额×100%; (2) 实际发放贴息贷款增长率= (本年实际发放的贴息贷款额-上年实际发放的贴息贷款额) /上年实际发放的贴息贷款额; (3) 人均办公费用率=本年信贷扶贫经办费用/扶贫办总人数。

3. 执行结果相关指标, 包括: (1) 预决算差异率= (本年实际发放的贴息贷款额-本年预计发放的贴息贷款额) /本年预计发放的贴息贷款额; (2) 获得贴息贷款人数年增长率=本年获得贴息贷款人数增加量/上一年获得贴息贷款人数×100%; (3) 涉农贴息贷款占比=年末涉农贴息贷款余额/年末贴息贷款余额×100%。

以上三个维度指标概括如表1所示。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面结构及指标选取

从三个维度、四个层面评价信贷扶贫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公平性, 其中财务、国民经济、扶贫效果和可持续发展四个层面是以信贷扶贫的社会目标和使命为出发点, 财务层面是基础, 其他三个层面是补充。

1. 财务评价层面指标。

信贷扶贫财务评价主要是基于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 借助一系列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和技术, 对信贷扶贫资金在分配、发放、管理和回收过程中的财务活动进行评价, 以此来考核其财务状况的运行和发展。

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 管理费率=管理费/实际发放扶贫贴息贷款总额×100%; (2) 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本年人均的纯收入-上年人均纯收入) /上年人均纯收入×100%。

2. 国民经济评价层面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采用通用参数, 在合理配置资源前提下, 从经济整体利益出发, 评价信贷扶贫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在宏观经济上的合理性, 主要表现为信贷扶贫对国民经济、地区经济及财政预算的影响。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 信贷扶贫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本年实际发放信贷扶贫资金/本年实际财政支出; (2) 信贷扶贫资金对GDP的弹性系数=本年度实际发放信贷扶贫资金的增长率/本年度GDP的增长率。

3. 扶贫效果评价层面指标。

国家实施信贷扶贫政策, 向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提供扶贫贴息贷款, 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金融手段来满足农民为了寻求自身发展而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以此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打破贫困的现状,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改善其生产生活质量。因此, 对信贷扶贫效果的评价是信贷扶贫绩效评价中非常关键的部分。

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 贫困农户贴息贷款覆盖率=实际获得贴息贷款的农户数/贫困户总数×100%; (2) 贫困地区户均贷款额=实际发放贴息贷款总额/实际获得贴息贷款的农户数; (3) 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率=本年绝对贫困人口实际减少数量/上年度绝对贫困人口数量×100%; (4) 受教育水平改善程度= (该贫困地区本年入学人数-上年入学人数) /上年入学人数×100%; (5) 年就业增长率= (考核年度就业人数-上年就业人数) /上年就业人数×100%; (6) 生活保障系数=贫困地区当年人均纯收入/社会人均生活费用。

4. 可持续发展层面指标。

可持续信贷扶贫机制是一种能够在信贷扶贫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实现平衡, 将信贷扶贫的外在推力转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最终形成“金融扶贫投入→扶贫地区经济增长→金融资产保值增值→金融资源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信贷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保证金融机构长期为穷人提供金融服务和信贷产品的必要前提。因此, 构建可持续发展层面的评价指标是信贷扶贫绩效评价不可缺少的部分。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 到期贷款回收率=当年实际收回到期贷款总额/当年到期贷款总额×100%; (2) 扶贫对象满意度=1-年度投诉次数/发放贴息贷款笔数。

信贷扶贫绩效四个层面评价指标均为定量指标, 归纳起来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张伟, 胡霞.我国扶贫贴息贷款20年运行效率述评[J].金融研究, 2011 (01) .

港口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第8篇

在设计港口绩效指标过程中, 要选取评价标准, 以及时发现实际绩效指标与标准指标之间的偏差, 进行有效控制。然而, 选取标准往往较为困难, 因为这些标准必须切合港口的实际情况, 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如标准定得太低, 起不到鼓励作用;定得太高无法实现, 又会产生消极作用。同时, 港口是不断发展的, 选取的标准也应是动态的。

港口在选取绩效评价标准时, 应参考自身的发展历程, 同时从外部选取一个先进标杆港口作为对照, 还要以客户满意为根本出发点。

建立内部绩效指标

港口内部的财务状况和操作效率, 是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在供应链管理的推动下, 应注重对港口内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整合。建立内部绩效评价指标应着眼于内部的经营活动,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装卸指标

装卸指标是以数量和效率, 评价港口的内部绩效, 主要包括:

(1) 货物吞吐量。这是港口经营绩效的反映, 该指标在内部绩效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要, 尤其是集装箱吞吐量反映了港口在国际上的地位。在港口的经营战略中, 基本战略就是提高货物吞吐量, 而其他战略都以它为基础。港口应根据自身的定位, 从国内和国际货物吞吐量、中转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2) 装卸自然吨。这是指一吨货物进出港区, 无论经过几次操作都作为一个自然吨。由于装卸自然吨与货物装卸工艺过程无关, 因此这个指标对于考察港口装卸效率比吞吐量更准确。

(3) 操作量。吞吐量或装卸自然吨只表明港口处理了多少货物, 并不能反映装卸工作量。而操作量指标可反映港口在处理一定货物时付出的操作量, 用以衡量管理水平。

(4) 装卸效率。这个指标可反映港口组织管理工作的效率。

(5) 船舶在港停留时间。这是港口装卸生产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缩短船舶在港停留时间, 不仅可减少供应链下游企业订货的提前期, 满足企业准时生产方式 (JIT) 的需求, 还可提高港口的通过能力, 提高运作效率。

2.财务指标

这个指标可直接反映港口的经营状况, 是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港口在整个供应链中, 不能片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需要兼顾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比如, 投资者主要关注港口的盈利能力和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因此港口在确立财务指标时, 应从资产报酬率、业务利润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进行考察。而债权人主要关注港口的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 因此港口应制定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

根据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选取的财务指标, 可较为客观的评价港口的财务状况。但这些指标在具体运用时, 应根据港口的特点, 选取其中投资者和债权人最为关切的几个指标, 确定不同的比重。

3.安全和质量指标

(1) 安全指标。安全是港口内部管理水平高低的反映。制定该指标主要是用于评价港口装卸、搬运等作业的事故发生率。客户都希望港口能将作业时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加快货物周转。这个指标可通过一定数量货物作业时发生事故的频率、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2) 质量指标。该指标反映了港口的客户服务水平。港口应制定货物差错率、坏损率这两个指标, 评价作业质量, 以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4.设施利用指标

港口属于高资本密集型行业, 需要巨额投资, 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备各种作业器械, 投资回报的时间漫长。因此, 高效利用设施和资源, 加速货物周转, 对提高物流量尤为重要。港口需要建设一定数量的泊位, 建立大面积的货场、仓库, 还需要购买大量的机械设备, 对这些应制定考核泊位、货场和仓库、机械设施的利用率指标。

(1) 泊位利用率指标。该指标应反映泊位的使用情况、港口的繁忙程度、调度部门工作效率的高低。

(2) 货场和仓库利用率指标。该指标可反映港口的货场和仓库利用情况。大多数货物在中转过程中, 都需在港口储存一段时间, 而货场和仓库是港口在运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货场和仓库使用情况, 既可反映港口的泊位利用情况, 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集疏运畅通情况。港口作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节点, 保障集疏运畅通对于整个供应链绩效的高低, 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 机械设施利用率指标。该指标包括机械设施完好情况和利用率, 考察机械设施的运转负荷情况, 以此改进生产流程。机械设施完好情况可反映设施的质量, 而完好的设施是港口正常作业的前提。设施利用率则反映设施的利用程度。机械设施闲置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提高设施利用率可降低生产成本。

建立外部绩效指标

港口作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节点, 不仅要关注内部的生产, 也要重视外部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重视评价港口外部的绩效。港口外部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评价外部绩效较复杂, 对此应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 制定用户满意度指标, 评价港口的外部绩效。

1.装卸货完成率指标

这个指标是从满足客户对服务的需求角度, 评价港口的物流能力。装卸货完成率是用以评价港口对客户承诺的装卸时间完成情况、实际完成的装卸货物数量与实际所接受装卸货物数量的比值。高水准的装卸货完成率, 需要协调所有的资源, 并使整个存货设施维持在最低限度。

2.作业表现指标

港口的作业表现, 涉及作业速度和作业的一致性, 是对作业中的故障和恢复情况的综合反映, 也是衡量港口怎样满足客户各种需求的关键。这个指标可用速度、一致性、灵活性、交货表现、故障和恢复来衡量。

3.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指标反映了港口对外部客户信息的传递能力, 而能否为客户提供精确信息是评价港口客户服务能力的一个关键。可靠性高低会影响客户对港口的信赖度:可靠性越高, 客户的信赖度越强, 越容易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反之, 则容易导致客户不满意, 降低他们的忠诚度。

4.柔性指标

柔性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对客户需求作出反应的能力。因外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港口作为整个供应链中的一个节点, 也要具有一定的柔性。柔性可用时间柔性、作业柔性和需求柔性指标来评价。时间柔性用以评价港口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作业柔性是指港口改变计划作业期的能力, 可用作业提前期的富余程度来衡量;需求柔性是指在港口面对客户需求不确定性时所具有的适应能力, 可采用能够提供的服务范围来描述。

5.报修退货比率指标

报修退货比率, 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企业累计报修退货数量占产品总销售数量的百分比。这个指标可反映港口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质量。港口向供应链下游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如何, 将会影响下游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个指标越低, 表明港口的服务质量越高。

6.客户抱怨解决时间指标

客户抱怨解决时间, 是指从客户产生抱怨时起, 到其抱怨得到解决的这一段时间。客户抱怨解决时间越短, 说明客户对港口的服务越满意, 港口就能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9篇

摘要:本文主要对煤矿巷道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概述了煤矿安全评价的概念和发展, 然后探讨了煤矿巷道稳定性评价指标设计的方法, 最后从四个方面对煤矿巷道稳定性评价指标进行了具体的设计。

关键词:煤矿,巷道,稳定性,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郭相参.煤矿锚杆支护巷道顶板稳定性的监测方法.《煤矿支护》.2009年第3期.

[2]唐海.煤矿掘进巷道断层识别.《矿业工程研究》.2009年第4期.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10篇

(一) 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院校对教员制定人才规划,实施有效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教员管理,树立正确的任职教育理念,促进形成凭能力、靠业绩的人才竞争环境,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员队伍。

(二) 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1. 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形成有序的竞争环境。

竞争对于教员群体,可以保持活力,激发潜力。无序的竞争,则可能造成风气败坏、学术腐败、不务正业的严重问题。通过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业绩评价包括哪些指标,哪些指标有着更高的权重,使教员了解业绩评价的标准,从而在业绩积累上有序化。特别是教员在专业技术资格评任过程中,由于晋升高职名额较少,矛盾日趋突出,在名额有限的前提下,如果对教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价,就可以真正把能力强、实绩突出的教员选出来、评出来。

2. 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促进教员提高能力。

通过相同的标准,能够对教员个体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评价,从而帮助教员了解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肯定优长,找准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3. 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树立正确的激励导向。

有了业绩指标体系,就可以衡量教员的付出和成果差别,对于业绩明显、成果突出的教员,进行奖励激励;对于业绩平平、能力偏弱,不适应本职岗位、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教员,提供明显的诫勉依据。

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的确立

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一般可采用专家分析法,也可采取同行探讨法。实践中,我们采用同行探讨法,确立评价一级指标,将教员的工作业绩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教学数质量、科研数质量、经历情况和奖励情况。

(一) 教学数质量

教学数质量指标是衡量教员在教学工作上的业绩,具体包括教学的学时数、教学的质量分、教学研究的理论分以及教学辅助工作分四方面内容。教学的学时数是教学授课的任务量,可以从教务部门查到具体的课时数,区分讲授课与实践课课时,同时还要考虑教员授课的不同门数。教学的质量分是来自学员、教学督导共同对教员授课质量的评价,分为优秀、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等三档。教学研究的理论分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数量及质量,包括教学成果情况。教学辅助工作分是对于其他相关教学工作,包括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建设网络课程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工作量。通过以上这些项目的统计,基本可以概括一个教员的教学数质量情况。

(二) 科研数质量

尽管任职教育以培训质量为首位,但科研成果对于院校的知名度,对于教员在知识领域内的深化程度具有标志性作用,因此,科研数质量也应占有重要的作用。该项目主要包括专业方向的论文数量、专业方向的专著、课题。由于质量的差别,分别给予每类科研成果不同的分值。

(三) 经历情况

任职教育院校教员的任职经历非常重要,将任职经历和学历经历记入评价指标中,对于肯定教员继续教育的付出和任职经验的积累具有导向作用。在确立经历情况指标过程中,主要分歧在任职经历和学历经历,有73%的教员认为学历经历应重于任职经历。仔细分析,这其中源于教员本身任职经历偏少,担心任职经历权重大,自己在评价时会吃亏。结合任职教育转型对教员的任职经历的重视,我们仍把任职经历重于学历经历。但考虑到教员队伍现实情况,对任职经历只略高于学历经历。

(四) 奖励情况

各个院校设立了很多奖项,用于激励和表彰在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员,例如优秀教员、新星教员、名师、嘉奖、三等功、科研先进个人等,对这些奖励纳入评价中,使得抽象的激励具体化,更容易激发教员的争先创优意识,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不过,在院校中,奖励项目受资历、名额分配等非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分值不宜过高。

三、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指标体系,实际上是要明确各个指标的权重以及各项内容的分值,教育与科研应占最大的权重,对于这四项的比重分配为教学40%、科研30%、经历20%、奖励10%,共同构成教员的业绩综合分值。通过专家评议法,确立各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从目前国内对量化的研究来看,评价项目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影响准确性。因此,每个一级指标下设立2-3个二级指标为宜。

(一) 权重分配的考虑

在权重分配时,采取层次分析法,权重越高表示在该指标中,该项目所占的地位越为重要。例如在科研数质量的评价上,完成课题是科研首要能力,其次是对某一专业方向的系统论述能力,即专业著作的撰写编写能力,最后是对某一观点问题的论述能力,即专业论文能力。

(二) 具体分值的换算

在指标中,主要涉及两种计量方法:一种是乘积换算,另一种是加成换算。对于数质量描述对象完全相同时,用乘积换算。例如,授课的数量与描述授课的质量所对应的都是全部授课内容,因此,分值换算采用课时数乘以课时质量。对于描述对象不完全相同时,采用加成换算,例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科研质量一般采用单个科研成果获奖等级来计算,单个科研成果不能包括科研全部数量,采取对单个科研成果进行加分计算。承担课程门数也是课时数并不完全包括,因此才采取加权计算。

(三) 指标内容的把握

从教员实际来看,主要争议点在于科研成果的专业性评估和质量评估,教学辅助课时的计算。从实践来看,主要通过学院业务部门来把握比较合理公平。理论上的争议来自于对任职教育教员究竟应该跨学科专业研究还是立足本专业研究。从一般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发展来看,先是宽口径研究,然后才是深入挖掘,而从任职教育的任务要求来看,对于中职教员,先需要在本专业系统研究,成为高职教员,授课对象级别提高,专业的综合性要求也更明确,这时更需要宽口径的研究。因此,对于中职的科研专业性,采取本研究方向。例如,军队人事管理系中职教员科研成果专业性审核,以军队人才与人事管理方向为参照系;而对于副教授,则参照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评价;对于教授,以一级学科军事学为参照系,或者以社会科学领域为参照系。各个分值,采用标准分,根据每个人分值的不同,由考评组进行量化为标准分,标准分根据同等条件参评人员为参照系,最高分为该权重分配的满分,以此计算。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完成,要进行反复验证,一般程序是三步验证:第一步,向各系机关业务部门征求意见;第二步,将往年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分值进行验证计算,看是否存在突出问题。第三步,利用今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机,对中职教员试行评分量化排名,进一步验证完善各分值权重。基本得到业务部门和教员的认同,就可以正式推行。

四、建立完善配套的运行机制

业绩指标体系的有效建立,需要相关机关业务部门的职能扩展,目前要建立以业绩指标评价体系为中心的业绩评价机制。

(一) 建立教员业绩系统

利用网络和数据库系统,建立每个教员的业绩数据库。数据库由教员申请、机关审核填写,即时显示,阶段汇总。这个系统分为填报界面、审核界面和审核后界面。填报界面对教员本人开放,审核界面对业务部门开放,审核后界面对全体人员开放。

(二) 建立教学工作量分配制度

对于教学辅助工作量,采取各系共同活动标准分值相同,不同的活动单独申报,由考评组根据活动周期和范围,参照其他教学辅助活动计算工作量,并对此类工作量采取统一的分值。

(三) 完善科研专业性审核制度

科研成果的审核,由科研机关业务部门专门负责,对科研成果的合法性和专业性进行评估。对于在非法刊物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进行通报。对于专业性,可按照中图分类号,结合专家评议等方式确定。审核结果公布于科研审核网上。

参考文献

[1]洪福兴.浅论高职院校教师考评考核机制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8) :225.

[2]肖远军.学校人员评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如何设计学业负担评价指标 第11篇

正确认识学业负担的含义及学业负担评价应解决的问题,为开展科学的学业负担评价奠定思想基础

一直以来,由于学业负担总是伴随着“减负”一词出现,以致于一提到学业负担,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一些负面的词语,从而形成一种认识:凡是“负担”都是对学生有害的,凡是“负担”都是应该被减掉的。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个别地区和学校一味强调学生学习零负担,导致教育质量下滑。

“负担”一词,本义是指背负肩挑,后来演变为物质和精神上所承受的压力和担当的责任。依据学生在学业生涯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学业负担可以定义为“学生为了实现个体学业成绩的达标,良好的身心成长以及寻找到符合个性特点的成才之路而承受的压力和担当的责任”。

适当的压力和责任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也是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业负担过重对学生身心健康乃至国民素质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负担过轻同样对教育质量以及学生能力养成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宽松教育,学校每周5天制教学,减少约30%的上课时间和教学内容,降低教材难度。然而,连续3届PISA测试结果显示,日本学生数学、阅读和科学学力的国际排名逐年下降,从而引发日本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增加主要学科的学习时数,以确保学生的基本学力不再下滑。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业负担如果过轻,同样是有问题的。

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业负担,对我们进行科学评价尤为关键。为此,我们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业负担评价项目界定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业负担到底应该评什么;二是学生学业负担的评价标准问题,即如何确定学生学业负担的适当性。第一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则只会形成一个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笼统认识,却因为无法确定具体评价什么而导致评价无处着手;第二个问题不解决,则会导致评价结果无法解释和形成价值判断。

梳理我国针对减负出台的政策文件,再确定学业负担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

从195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指示》起,一直到2013年8月份颁发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教育部就关于减轻我国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颁发了近20个政策文件。通过梳理这些政策文件,发现文件所涉及的学生负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时间负担;二是作业负担;三是考试、评价负担;四是课程负担;五是各类竞赛、活动负担;六是经济负担。对比2013年的《指标框架》给出的学业负担的4项关键指标和评价要点,我们发现,《指标框架》对学生学业负担的评价项目的界定是指学习时间负担、作业负担、考试评价负担、课程负担以及学习压力这五个方面。确定了学业负担应该评价的项目,相当于确定了学业负担评价的一级指标,然而,仅有一级指标还不足以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还需要对每个一级指标进行再次分解,直至指标的具体化、清晰化达到可测量的程度,学业负担指标体系才基本建立,然后进入指标标准确定环节。

学业负担评价标准的确定也离不开对我国减负政策的梳理。以作业负担为例,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有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就作业类型来看,《减负通知》和《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都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家庭作业;《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课内作业可设置基础型、技能型、创新型等若干类型,引导学生分层次选择完成;课外作业可由知识型、活动型、实践型、探究型、开放型等组成。”关于学生在校时间和睡眠时间等,国家的相关文件也给出了明确的标准。然而,如何确定学业负担的“适当性”问题,仅靠梳理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还不足够,借鉴相关科学研究的结论和成果是保证科学确定“恰当性”标准的重要手段。

借鉴学业负担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结论,为学业负担评价指标的分解以及标准的确定提供基于科学研究的参考依据

2013年的《指标框架》关于学业负担评价仅提供了一些评价要点。只依据这些评价要点是无法开展工作的。要想使评价可操作,需要对这些评价要点进行细分,将笼统的评价指标逐级转化成可测量的指标。这种转化唯有借鉴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才能确保转化后的指标是科学的、有效的,这样评价结果才能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以作业负担为例,《指标框架》给出的评价要点包括作业时间、作业的有效程度以及难易程度。如果我们仅仅根据国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的规定,简单地“以学生有无书面作业,或家庭作业时间是否超过1个小时”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否过重,则难免会再次陷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刀切”处理办法。原因在于忽略了不同能力、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在面对相同的作业任务时,所花费的作业时间是不同的这一事实。实际上,西方早有研究证明了这种差异的存在:家庭作业时间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班级作业水平,指班级全体学生在作业上所花费的平均时间,是班级变量;另一种是个体作业水平,即个体对作业的工作和处理速度,是个体变量。而家庭作业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在这两个层面上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布置高质量和高数量的家庭作业,班级内的学生会获得更好成绩;但同一班级内,个体不同的家庭作业行为(如家庭作业时间和完成量)会有不同结果:在作业上花费更多时间的学生数学成绩相对更低;而在班级水平上,有较多家庭作业任务的班级则有较高成绩(Trautwein等,2007)。由此可知,即便是作业时间这一个简单的指标,也可以再细分出班级作业时间和学生个体作业时间两个水平,而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显然应该考查和评价的是班级水平的作业时间。

不仅评价指标的细分和转化需要有充分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对学业负担轻重与否的价值判断也需要借助科学研究的结果。还是以作业时间为例,Trautwein等人的研究得出了“高质量和高数量家庭作业班级内的学生会获得更好成绩”的结论,然而,当将情绪变量加入研究后发现,这个结论是在学生做家庭作业有较少消极情绪时才成立;这表明,对作业时间“适当”与否的判断,并非简单的一个物理事实就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学生的主观感受对于负担的“恰当性”也起着调节的作用。

除此之外,国外关于作业量多少为合理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可以为确定作业时间的“适当性”提供一些判断依据。福雷德里克和瓦伯格(Frederiek & Walberg, 1980)发现,用于作业的时间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似乎存在“高原”状态,即作业时间的增加对学习仅有极为有限的影响。也就是说,到一定程度后,单靠家庭作业量的增加对提高学业成绩是没有意义的。库柏对家庭作业研究进行的分析表明,对高中学生来讲,至少每周要保证1小时的家庭作业,在家庭作业上花的时间和学业成绩之间才会出现积极的关系,然后,随着作业时间的增加,学业成绩继续提高,甚至作业时间每天超过2小时(每周超过10小时),也是如此。相比之下,对初中学生来讲,即使最少的作业量(每周少于1小时),在作业上的时间和学业成绩之间就会出现积极的关系,但如果每天做1至2小时作业,学业成绩不再变化,作业时间超过2小时,学业成绩甚至会下降。由于这些研究都是发生在西方国家,受文化、教育环境差异的影响,研究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中国学生有待进一步验证。但至少这些研究为我们设计学业负担评价指标和标准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也提供了一个在我国实验验证这些结论适用性的范本。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12篇

在烟草行业的供应链中, 自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现行的粗放型流通模式面临着国外烟草巨头和上、下游客户的替代危机, 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强烈。“十二五”期间, 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提出三大课题, 即烟草行业改革的红利在哪里、发展的潜力在哪里、追赶的目标在哪里。对于烟草商业企业而言, 打造低本高效的物流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之一, 而通过对现行物流的内部审计,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是促进烟草商业企业物流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原则

(一) 研究的现实意义

管理大师Gary·Sherman指出:物流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 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欧美等西方国家一直开展基于成本的精益物流研究, 并且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我国对物流的概念引入较晚, 且偏重于宏观层面, 以物资储运为研究对象, 理论和实践相对落后, 学习借鉴先进的精益管理思想, 着力提升我国物流业的竞争优势, 已经成为企业和学者的共识。2005年5月1日, 国家商务部正式出台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 B/T19680-2005) , 明确了物流企业的类型与评估指标, 从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三类物流企业给出了评价原则, 为物流企业规范与管理提供了依据。很多企业和学者开始研究物流体系的评估指标和方法。2009年, 全国烟草标准技术委员会物流分技术委员会 (TC 144/SC9) 发布了《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规定了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确定了卷烟物流统计指标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综上文献分析, 目前, 对物流体系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物流企业评价指标构成、指标数据以及采用的分析方法。

内部审计之父索耶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 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 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 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 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笔者所在的是一家地市级烟草商业公司内部审计机构, 根据有助于企业经营发展和规范的要求, 转变过去纠偏差错型审计或单纯的依靠财务数据描述的审计, 结合业务特点, 积极建立有针对性的审计评价体系, 主要围绕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几大类开展, 努力实现内部审计增值型服务。地市级烟草公司作为经营主体, 卷烟物流是其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 2014年初, 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打造“科技物流、精益物流、人本物流”的目标, 其核心内涵紧扣“成本、效率、服务”的管理主题, 实现精确的核算、精细的管理和精准的服务, 具体目标是低本高效运作、快速响应市场, 促进客户满意度提升, 努力提升烟草行业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 通过开展内部审计评估, 建立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研究原则

卷烟物流的审计评价体系是设计在同级组织机构上的, 其指标的设置既要保证审计对象的可接受性, 同时, 还要有助于实施适当的审计控制, 要能够科学、客观、全面地反映卷烟物流的运行状况。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目标导向性原则。

开展卷烟物流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对物流运作的监督、控制和指导, 因此, 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紧紧围绕改善物流系统性能、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标, 有助于提升物流管理水平。

2. 全面系统性原则。

卷烟物流运行的各个阶段承接关系紧密, 相互作用, 是一个包含众多因素的共同体, 因此必须采用系统设计的思想和综合评价的原则来建立指标体系, 能全面反映仓储、分拣、配送和服务质量等全方位的状况。

3. 科学易操作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数据的导入及所采用的分析计算方法都要有科学依据, 指标设计应能与行业现行统计资料统一编码标准, 定义明确、概念清楚, 尽量避免有歧义, 便于操作。

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卷烟物流系统环节多, 流线长, 应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存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使审计评价结果精确、可比, 还要力求做到定性指标定量化, 以便于准确的评价统计分析。

二、卷烟物流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 卷烟物流业务现状

地市级烟草公司的卷烟物流上承卷烟工业企业, 下连卷烟市场零售户, 是卷烟供应链中的分销环节, 主要负责工业卷烟的到货入库、在库卷烟的仓储管理、根据订单分拣配货以及面向市场的卷烟配送服务。

目前, 笔者所在的烟草商业公司, 在卷烟入库和仓储管理环节广泛采用了RFID技术和数字化仓储系统, 实现了件烟、托盘、货位的三位一体管理, 对卷烟商品的存放做到精细化和定量、定位管理, 提高了仓库空间使用和作业的效率;在分拣配货环节采用技术成熟的半自动卷烟分拣系统, 系统效率最高可达18000条/小时, 包装采用薄膜热缩封闭式包装, 有利于防止卷烟调包和责任认定, 包装速度快;配送调度环节依托GPS/GIS和线路优化系统支撑, 通过车载GPS定位和导航终端, 对配送车辆实行全程在途监控, 在电子地图和GIS平台的支持下, 定期对配送任务进行计算, 得到优化的配送线路和配载方案, 提高满载率、减少配送时间、降低运营成本等。卷烟物流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二)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层的重要控制手段, 其发展阶段应与审计对象的发展相适应, 通过内部审计有助于推动审计对象的发展, 而审计对象的发展又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完善, 因此, 设计卷烟物流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现行的业务流程上, 结合行业专家的意见, 从综合管理、仓储分拣、配送调度、服务质量和队伍建设五个视角构成为一级指标, 19个度量项目为二级指标, 构建卷烟物流的审计评价体系, 全面衡量卷烟物流的效益效率水平;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 (FAHP) 对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 为物流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量化的决策依据。详细的分层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示。

1. 综合管理评价 (B1)

综合评价指标是从财务管理视角对卷烟物流运行的经济效益开展审计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分析现行的业务流程中影响效益、成本的管理环节, 为促进物流管理低本高效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1) 物流费用率 (C1) :统计卷烟物流在仓储、分拣及配送环节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 是评价物流管理成本的综合性指标;

(2) 人工费用比例 (C2) :人工费用包括管理人员、仓储、分拣和配送人员的费用总和, 该指标反映物流费用中用工成本所占的比重;

(3) 人均配送效率 (C3) :是指卷烟配送中心每人每年配送的卷烟数量;

(4) 纸箱回收率 (C4) :反映卷烟纸箱回收销售情况, 公式为同期纸箱销售量/总销量;

(5) 纸箱循环利用率 (C5) :反映卷烟纸箱循环利用情况, 公式为纸质卷烟包装箱循环利用数量/同省地产卷烟销量;

(6) 单箱物流费用 (C6) :计算每销售一箱卷烟所需的成本分摊;

(7) 单箱可控物流费用 (C7) :反映物流费用中可控费用控制水平, 可控费用包含除去人工成本、场地设施成本、燃油料成本等逐年上涨的这些不可控因素外的费用。

2. 仓储分拣评价 (B2)

仓储分拣评价指标用于衡量卷烟物流仓储管理和分拣包装环节的作业水平, 是审计评估卷烟物流内部作业效率的重要手段, 对加强仓储、分拣环节管理, 提升业务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 仓储利用率 (C8) :是反映仓储容量、能力以及卷烟商品存储数量的指标, 便于从总量上掌握经济运行, 衡量库容能力, 提出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提高仓储利用率;

(2) 分拣设备有效作业率 (C9) :在分拣设备额定能力的基础上, 评价实际的作业效率;

(3) 人均收发货数量 (C10) :是指计算期收发货数量与计算期作业人数的比例;

(4) 人均分拣数量 (C11) :反映分拣环节劳动生产率, 公式为计算期分拣数量/计算期分拣作业人数。

3. 配送调度评价 (B3)

配送效率是卷烟物流整体效率的重要组成, 该指标是对配送调度环节的审计评价, 是衡量配送能力负荷与作业效率水平的标尺, 审计评价建议对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具有指导性意义。

(1) 车辆装载率 (C12) :是指配送车辆在容积、载重的限制条件下, 计算实际配送量与额定装载量的比例, 促进最大限度地实现车辆满载, 降低配送运营成本;

(2) 万箱物流用车 (C13) :配送万箱卷烟所用车辆数越小, 说明配送效率越高;

(3) 百公里油耗 (C14) :以百公里为单位计算油费, 评价配送车辆用油情况;

4. 服务质量评价 (B4)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是从客户满意的视角出发, 审计评价卷烟物流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现状, 帮助改进和提升服务水平。

(1) 平均送货响应时间 (C15) :计算从接受订单开始到送货到户的总耗时, 反映服务客户的总体效率;

(2) 差错率 (C16) :包括在分拣环节因人工或机械故障导致的配货差错, 以及在仓储管理、配送作业过程中发生货物损坏、丢失、发错货物等情况的差错综合, 差错率越低, 则服务质量越高;

(3) 投诉率 (C17) :指客户有效投诉的次数与总客户数的比率, 反映客户满意度水平。

5. 队伍建设水平 (B5)

员工队伍素质是卷烟物流顺畅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力保障。

(1) 中高级技能人员占比 (C18) :是指取得中级以上职称及职业技能等级的人数占物流总人数的比例, 反映物流环节管理过程中技能人员的保障能力;

(2) 大专以上人员占比 (C19) :取得大专 (含) 以上文凭的人数占物流总人数的比例, 反映卷烟物流发展的潜力。

(三) 审计评价方法

首先, 根据卷烟物流审计评价指标对应的业务环节和视角的不同, 选择不同行业、领域、方向的专家, 建立评价专家组, 明确1-4的评语集。其次, 采用线性权重模型, 为每一个指标确定一个合适的权重, 采用“两两比较法”, 向专家发出咨询函, 让专家比较两两指标的重要性, 在19个指标中进行两两比较, 构成19×19的判断矩阵, 通过求解权重方程组得到权重值。最后, 针对评价多指标、多层次和专家诊断的特点, 根据审计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FAHP) 对卷烟物流的审计评价指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结束语

当前, 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 粗放式、高成本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基于内部审计工作, 从卷烟物流管理和作业流程的五个层面分别建立了详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客观的评价分析方法, 及时发现卷烟物流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空间, 以期实现管理精细, 流程优化, 效益效率双提升。文中所提出的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可随物流体系的不断发展而作相应的动态调整, 并可通过建立评价分析支持系统, 开展持续的审计评价, 实现持续改进。

摘要:本文以烟草商业企业物流运行模式为背景, 从物流内部控制体系入手, 通过开展物流运行成本和效率的内部审计评估, 提出了卷烟物流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 (FAHP) , 构建了卷烟物流仓储、运输及服务质量等多个层面的评价阶梯架构, 并分阶段建立加权统计评估模型, 综合反映了卷烟物流体系的运行质量, 以加快低本、高效、优质的精益化卷烟物流建设。

关键词:卷烟物流,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参考文献

[1]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绩效评价标准.2008-12-12.

[2]王晓燕.关于现代企业物流审计的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6) .

[3]高艳芳, 董静.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2010 (11) .

[4]杜爱文.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指标体系和审计方法研究[J].市场现代化, 2007 (5) .

[5]杨明, 艾小玲等.中小型公路货运企业物流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J].物流科技, 2006 (2) .

[6]李红白, 刘凯, 李电生.宏观物流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5 (4) .

上一篇:卫星通信天线下一篇:提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