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2024-09-22

水产品质量问题分析(精选12篇)

水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第1篇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明显有了提高

近年,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 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生产者为适应这种大环境, 其安全意识亦随之增强, 以求得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去年, 农业部门组织抽检组, 对市场、基地进行了样本抽检, 通过对40个蔬菜样本的抽检, 有36个达到了合格标准, 仅有4个不合格, 合格率90%。

3. 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发展

通过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 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明显改善。

4.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这些年来, 全市逐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监督检验, 依法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制订了技术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1. 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 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

大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 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来。过去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及计划经济等的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 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 忽视了质量, 只求得“产品丰富”, 而忽视了“质量净化”。农民普通认同的观点是: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 农资价格过高, 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 投入的多, 产出后回收的少, 科学施肥、用药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法甚好, 也很切合实际, 我们也很想这样去做, 但目前我们很难完全实施。我们购买农药, 求的是治虫效果和价格, 只要价格低, 效果好就行, 因为, 只有这样依靠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产量来增收, 而不是求得质量安全。

2. 标准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如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 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 才能进入国际大流通, 参与国际竞争。但是,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 这些众多的经营主体很难统一起来, 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 这种状况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 宣传引导不够

近年, 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 没有真正把这些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 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4.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基础、检测设施薄弱, 追踪服务欠缺, 缺乏督查力度, 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采取的措施

1. 强化宣传引导, 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农民, 只有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 树立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观念, 才能调动他们自觉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 必须加大宣传, 通过干部下村, 分片包干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引用现实生活中因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而遭受到的直接或间接损失, 以及因质量问题造成对人身、财产安全所带来的危害等, 引导、说服群众, 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不进行无公害生产就销路窄、效益低、无前途, 这样, 使群众把无公害生产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2. 重点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

今后上市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 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和电话或网址、检测合格证明等, 同时, 将推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入市的要求, 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

3. 必须不断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业队伍,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检疫检测室, 并配置必要的检测设施, 设立流动检测站, 不定期抽检和定期检测。

4. 必须加强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 净化农资市场

水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第2篇

及其对策分析

2010年我中心对黄州城区内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进行监管和抽样检测,全年共抽检 163批次,抽检品种476个,总计抽检样本11335个。其中自检11129个,合格率为98.7%,省、部抽检206个样本,合格率为97.2%。同时对各县市共抽检265个样品,合格率为98.7%。检测表明,基地、市场和超市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8.2%。2011年共抽样板21054个,抽检品种1178种,抽样数量21054个,合格数20976个,合格率99.63%;不合格数78个,不合格率合格率为0.37%。和去年相比,我中心对全市的监管范围有所扩大,内根据监管结果来看,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合格率有所提高,但是有些地方药物残留的农产品依然存在,质量不合格率依然较高。现就这两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如下:

一、原因分析

(一)生产环境被污染。生产环境主要包括空气状况、水纹特质、土壤成份组成情况以及后期生产管理生产资料的投入使用情况。由于农产品有土地依赖性的特点,因此农产品的质量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质地的好坏。而在一些农产品生产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由于长期的工业污水,尤其是含重金属成份较多的污水,没有净化措施,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当中,久而久之对土质造成了侵蚀和破坏,使土壤成份发生不良改变,污染土壤;同时,其长期向空气中排放没有过

1滤的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一些含有毒害成份的气体或是有害成份的粉尘颗粒随着雨水溅落到土壤中,或是直接散落到农产品中,或是以空气的形式被农产品吸收利用,最后都使农产品有害残留超标,成为有害产品产生的源头。

(二)流通检测把关不严格。有害残留超标农产品的质量之所以在市场上流通,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两大关键环节的把关不严格,最终使超标产品流入是市场。

(三)流通环节设施不完善。由于农产品有鲜活性的特质,有些超标农产品的流通,可能是在储运、包装等环节,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腐烂变质,最终导致体内有害成分的缓慢积累,有害成分超标。

(四)市场行为主体维权意识不强。市场行为主体包括销售者和消费者,甚至有第三方,由于销售者对农产品的特性和检测手段的了解缺乏,或是追求利益的原因,造成对其销售的农产品的质量忽视。而大多数消费者对辨别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情况的知识更是缺乏,这直接导致他们对不合格产品的“识别盲区”,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超标产品更是一无所知,有些消费者即便是买到不合格产品,由于其价值较小,自己放弃了维权意识和行动,最终为超标产品的流通创造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保障不充足。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湖北省实施办法的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标准化生产工作经费必须

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市直保障该项工作正常运转经费约需140万元,目前市财政安排的补助经费只有14万元。去年省政府验收组对全省17个地市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考核,我市累计被扣11分,其中经费不足一项被扣了8分。各县市区农产品安全工作经费也未按要求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检测监管经费严重不足,最终致使我们对基地市场监管不严,仍有部分不合格农产品在流通。

(二)机构体系不健全。截止2011年底,全市大部分县市区成立了农产品检测中心监管机构;但仍有少数县市区没有成立农产品检测中心,更谈不上机构、人员落实,至使监管体制的不健全,从而导致安全监管工作出现缺位,严重阻碍了该项工作的有效推进。

(三)检测管理装备落后。全市农产品检测目前只能实行快速定性检测,不能进行定量分析,给指导生产和追踪溯源造成了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作为案件处理的法定证据,对及时有效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带来极大不便。同时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所需的交通通信工具和办公设备也非常短缺落后,严重影响了监管效率。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部分地方生产企业和农民片面追求产量,滥用农业投入品,忽视质量安全;部分生产经营者和加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违规使用保鲜剂、着色剂、调节剂等现象依然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不少。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涉及面广,管理复杂。农产品涉及的面比较广,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

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源头治理、不留死角,才能让全市广大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直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市农业局领导高度重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顿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黄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黄冈市蔬菜农药残留专项整治方案》明确整顿目标,整顿重点和整顿措施,要求各相关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我检测中心狠抓落实,责任到人,并将整顿与规范,监管与自律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完善长效的监管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完善相关制度。按照省政府鄂政发【2009】72号文件:市州级政府所在城区内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和仓储单位从2011年1月1日起对新鲜蔬菜农产品必须实行市场准入和基地准出制度。到目前为止政府还未正式发文相关市场准入和基地准出制度的文件,建议市政府尽快全面落实市场准入相关事宜,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突出重点,加强监管。加强对城区范围内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抽检力度和抽检频率,彻底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四)强化投入品管理。一是要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的组织部署力度。继续依据“一个目标”、实现“两个好转”、着力“三个提高”、突出“四个加强”、坚持“五个结合”的方向和目标,制定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方案。二是要加大农产品专项整治力度。对全市蔬菜、水果高毒高残留农药超标案件依法惩处。三要是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一经发现流通领域中存在违规投入品,将给与严厉惩处。

(五)强化农源头控制。加大对各类农产品生产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加大印发粮食、油料、蔬菜、牲猪、蛋鸡等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的范围和离度,力争使大宗农作物和禽畜养殖小区主要农产品项目基地都开展标准化生产工作,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起到源头保障作用。同时,要积极申报认证农业“三品”,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层次和综合竞争力。

黄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由纸张定量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第3篇

纸张定量不合适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同等类别的纸张定量越高,挺度和紧度就越好,但印刷企业究竟采用何种定量的纸张来印制一个产品,是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的:一要考虑成本因素,二要兼顾客户要求及产品用途,三要考虑纸张的印刷及印后加工适性等。

例如,普通酒标的印制(在多色印刷机上一次走纸完成印刷,然后直接裁切或冲模成型),在客户没有对纸张提出特别要求的情况下,为降低成本,印刷企业可能会选择80g/m2甚至更低定量的铜版纸;但如果该产品的后道工序包括烫印工艺,为保证烫印过程中输纸、收纸顺利和烫金精度,印刷企业可能会考虑选用90g/m2或更高定量的铜版纸。如果客户对纸张有特别要求,比如要求该酒标适用于高速灌装机(2万瓶/时或更高)的连线贴标,印刷企业在选择纸张定量时就要非常慎重,甚至要小批量试印后到客户方进行试机,试机成功后方可批量生产。

所以说,印刷企业如果在没有对相同定量纸张作印刷对比的情况下,一般不会由于定量问题投诉纸张供应商,除非是所用纸张的定量和标称值不符,或者纸张的定量不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多色高速单张纸胶印机来说,如果纸张定量过低(低于38g/m2),将会由于挺度太差而造成输纸不畅、印刷故障(包括套印不准、纸张撕裂粘在橡皮布上等)、收纸不齐等现象。

纸张定量均一性和稳定性差

与纸张定量高低相比,客户更关注纸张定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定量均一性和稳定性差的纸张,会造成模切过程中压力难以控制,导致在同一压力下有的联版产品散落在机器内部(定量低、厚度薄的纸张或同张纸上定量低、厚度薄的部位),从而导致垫破痕线的现象;有的联版产品则产生刀口压切不透且产品表面纸毛较多现象。对于用于自动高速包装机上的产品(如烟包等),无论是垫破痕线或是刀口压切不透现象,都可能会引起包装过程出现走纸不畅、包装堵车问题。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第4篇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产品数量大、品种杂, 生产规模小, 技术含量低

以2013年的农产品产量为例, 我国的粮食总产量60193.84万吨, 棉花629.8989万吨, 油料3516.99万吨, 糖料13746.07万吨, 水果25093.04万吨, 肉类8535.02万吨, 奶类3531.42万吨。201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7809.9亿元。庞大的需求与供给形成了一个品种多、数量大, 网络覆盖全国的农产品消费与物流市场。与此同时, 农产品具有先天的多样性特质, 这导致其生产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农产品的最初供应商是农户, 是无数个分散的小生产者构成, 具有生产规模小、产地分布广、效益低的特点。从种子的采购、生产、加工到收获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都呈现偏低状态, 无法得到相应技术的支持, 更无法保证农产品优质化。另外, 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掌握农业科技知识难度系数较大, 无法做到科学地选择与使用农业投入品, 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埋下了隐患。同时, 农民还面临着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此时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其向导作用, 农民生产盲目, 结果出现了一部分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 而另一部分农产品市场供小于求的局面, 导致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混乱, 市场的运行无序, 市场的行为不规范等严重问题。另外, 由于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 很少有机会能够系统地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淡薄, 农业的相关技术掌握匮乏, 技术的运用能力偏低, 从而容易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

(二) 化肥、农药、饲料、激素等残留污染超标

农药、化肥、饲料、肥料、动植物激素等农业投入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资, 在提高农产品的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这些投入品使用不当, 会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给农业的生产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过去的50多年里, 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农药数量急剧上涨, 而且由于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使用的多数农药品种均属于有毒物质, 其中有的还是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的, 这些毒性的残留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危害。

当前, 我国已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农业投入品正确合理使用的规定, 要求生产者必须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的有关规定。在农药的使用方面, 2002年6月5日发布了农业部公告第199号, 其明令禁止使用六六六、滴滴涕、毒鼠强等18种农药。与此同时, 还禁止将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等19种高浓度毒农药用于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在兽药的使用方面, 2002年3月5日发布的农业部公告第193号, 列明了21类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但由于有不少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而违规使用这些禁用农业投入品, 从而使得生产的农产品不安全。这些严重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巨大隐患, 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 如“瘦肉精”事件、“烂果门”事件、“毒淀粉”事件、福喜“臭肉们”事件、“孔雀石绿”事件等。

(三) 加工过程中添加剂等药物指标过高

农产品在加工环节中如果质量安全能够得到控制, 不仅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起到积极作用, 而且对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一些农业生产者为了美化农产品的外观形象、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限, 以求获取利益最大化, 而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中, 超量使用添加剂、滥用激素, 甚至使用一些非法添加物, 这导致最近几年由于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激素、添加剂等超标使用而致使一系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如“高蛋白”乳饮料、“毒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和“毒黄花菜”事件等等。

(四) 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指导

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科学文化水平有限, 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技术指导, 农户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情和畜禽疫情的防治往往不科学。发生病虫害, 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指导, 很多只凭经验办事, 造成乱用、错用农药及其他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

另外,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包括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由于一些新的工艺和技术在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之前, 其自身很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例如最近转基因食品所引发的争议。目前, 新工艺和新技术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五) 企业与农产品经营者缺乏质量安全意识

一些企业和经营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没有遵循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操作, 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过于形式化。同时, 大多数消费者在产品选择上也缺乏一定的判断力,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认知的调查中, 高达48.92%的消费者没听说过或者不了解, 而72.62%的消费者则表示对此充满期待。25.23%的消费者对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工作表示满意, 63.08%的消费者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定期针对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参与主体进行质量安全教育, 从整个环节控制质量安全。由于消费者风险意识普遍偏低, 优质的农产品并没有让消费者感到较大的差异, 没有充分意识到食品追溯信息的价值, 但价格差异却较大, 导致优质农产品很难推广, 对于额外安全信息的支付意愿偏低, 导致对追溯体系的支持程度偏低。据调查, 39.08%的消费者认识无公害产品的标识, 74.46%的消费者认识绿色产品的标识, 42.15%的消费者认识有机产品的标识;从消费者消费意愿来看, 大多数消费者的多支付比例在30%以下。

二、制约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 农药滥用、环境污染严重

农药可以防治农作物虫害、有效的去除杂草、并且能够控制人畜共患传染疾病。同时, 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优化农产品的质量和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长期超量的使用农药, 容易造成人畜中毒事件的发生, 此外, 大量的使用农药等添加剂也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负效应。我国农药的产量排名世界第二, 农药中杀虫剂占68%, 杀菌剂占13%, 除草剂占18%。其中杀虫剂中大约69%是有机磷杀虫剂, 而且其中高毒品种大约70%, 而高毒的有机磷农药的大量使用正是造成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最主要因素。当前, 全国农药的使用量高达20万吨左右, 但真正的利用率仅为10-20%, 剩余全部排放到环境中。

工业中“三废”排放的不合理和农药的超标使用, 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同时, 地下水、空气中重金属、土壤及有毒物质的严重超标是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的又一重要原因。当前, 在我国1400多条河流中, 其中850条左右江河已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污染, 并且150多个湖泊也都存在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根据全国农业环境监测网, 2012年对30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壤中所含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定点监测, 其中3.6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土壤所含重金属超标, 超标率高达12.1%。

(二) 供应链各个环节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及时效性差的现象

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信息不对称, 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信息不畅, 导致在市场信息引导下对农产品的精确配送环节难以实现。此外, 由于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缺乏, 会出现在实际的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有许多无效配送, 从而造成了农产品的严重浪费情况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原本合格, 甚至优质的农产品就很有可能质量过期或运输损坏, 进而引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另外一些假冒低劣的农产品也会趁机混入流通交易平台。

(三) 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 我国食品无公无害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 农产品的保障体系及标准体系不完善, 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标准、认证、执法体系整体均较为薄弱, 法律法规不完备。截止今日, 我国尚未出台标准的、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 而目前存在的法律法规较为分散、零乱。

例如农药残留问题, 我国在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量问题上只规定了62种农药, 而美国却对此规定了115种, 日本规定了96种, 加拿大规定了87种, 都远远超于我国的规定。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由于农产品农药残留所造成的人体伤害, 尚无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因此难以起到震慑的作用。

(四) 监管系统不够完善, 监管部门查处难

许多食品生产、经营者尤其是一些无证的个体业主和制假贩假者常常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法, 让监管部门难以查处, 即便抓到了现场, 这些人却又早己逃之夭夭了。并且, 许多摊贩抱有“市场很大、抓我很难”和“万一被抓, 我就另起炉灶”的基本观念或侥幸心理, 更是另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越来越难。这主要是因为在监管过程中系统还存在着漏洞, 还有很多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从布局上看, 这些地方主要分布在各大学校周边、集贸市场和农贸市场周边;从规模上来看, 主要是一些小摊点及个体经营户;从经营上来看, 主要是餐饮, 而不是食品经营企业;而从城乡来看, 主要是在城乡结合处。

同时, 农产品质量的认证和市场准入等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意识淡薄, 更多的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农产品从才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最后流通环节缺乏生产标准、规范的管理。目前, 我国有39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但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却不足10种;国家对食品添加剂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 但在100多家生产企业中, 已经取得合法资格的企业却不到半数。

摘要: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其质量安全意义重大。近些年, 由于农药滥用、环境污染严重、信息不对称及时效性差、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系统不健全等原因, 还存在农产品数量大、品种杂、技术含量低、化肥和农药等残留污染超标、添加剂等药物指标过高、缺乏生产技术指导、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 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频发。我国应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健全农产品的保障及标准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 并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以有效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胡定金, 王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 2006

[2]吕巧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4)

[3]徒大伟.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浅析[J].科技信息, 2008 (35)

产品质量问题报告 第5篇

一、产品质量安全情况

第三季度,xxxxxxxx工业产品质量状况稳中向好,没有出现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的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全州工业企业1000多家,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39家40张证书(其中,水泥 7家7张证书,人造板6家6张证书,溶解乙炔3家3张证书,复混肥4家4张证书,磷肥3家3张证书,碳化钙2家2张证书,钛及钛合金加工1家1张证书,钢筋混凝土排水管7家7张证书,钢筋1家1张证书,食品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5家6张证书)。第三季度,我州开展了对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等3大类11种产品的监督抽查,涉及101家企业109批次产品,合格91家99批次产品,批次合格率为90.08%。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1、省级监督抽查第三季度对我州荤腥混凝土电配装眼镜2大类2种产品进行省级监督抽查,其中合格产品2种,占抽查产品种数100 %。 2、州级监督抽查 第三季度,完成了对水泥包装袋、混凝土普通砖、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等3大类9种产品的监督抽查,共抽查了92家企业100批次产品,合格82家企业90批次产品,合格率为90 %。

(二)工业产品质量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三季度不合格产品主要出现在州级监督抽查中,不合格原因分析如下: 1、1个批次的烧结多孔砖不合格。不合格指标是抗压强度和密度等级。不合格原因:一是使用的粘土杂质较多,质量不高;二是煤炭价格上涨,生产者为节省成本,缩短烧制时间;三是工人素质不高,无专人负责质量管理工作,未严格执行产品标准,对原料的属性未进行分析,致使砖机出口尺寸控制无法满足最终产品的尺寸偏差要求,加上凭经验对产品进行判断,无科学的方法解决产品尺寸应该控制的允许偏差范围。四是生产设备比较落后,达不到标准规定要求。 2、7个批次的混凝土普通砖不合格。不合格指标是抗冻性和强度等级。不合格原因:生产企业基本属于小作坊,生产设备落后,生产工艺大多是模仿操作过程而不是学习方法,以致混凝土普通砖达不到质量要求。 3、2个批次的水泥包装袋不合格。不合格指标是物理力学性能(经向、纬向),不合格原因: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在原材料进口上把关不严,工艺过程控制不到位,出厂检验能力差,造成水泥包装袋拉力不够。

三、采取的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采取的工作措施

产品质量不合格后处理工作是质量监督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20第三季度州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我局高度重视,采取四项有力措施,督促帮助抽查不合格企业解决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有效消除质量安全隐患。一是及时向抽查不合格企业通报情况,提高其质量主体责任意识。针对每一份涉及不合格企业的监督抽查报告,在第一时间向企业发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后处理通知书》,告知企业监督抽查不合格的项目、整改复查的时限和工作要求,使企业对整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帮扶企业整改落实。充分发挥机关科室、技术机构的力量,帮助企业分析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并严格落实,指导企业严把生产各环节质量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避免发生不合格的问题。三是认真组织复查验收。企业整改完成后,根据申请对抽查不合格企业的整改工作进行现场核查和产品复查检验,使复查工作做到规范、有序。四是建立后处理工作档案。将企业整改通知书、企业整改报告和复查申请、企业整改情况验证记录、整改工作现场核查表、企业产品监督抽查不合格报告及复查报告等相关文书和记录进行归档,做到一企一档。

(二)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州已经完成对监督抽查不合格的10家企业的后处理。通过后处理整改工作有效有序的开展,提高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意识,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质量安全隐患和预警分析

从抽查情况看,有少部分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质量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过程控制记录和出厂检验等落实不够。二是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在工艺操作过程中不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原材料把关不严,对原材料查验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其他物质带入到成品,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针对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我局拟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成立产品质量安全监控领导小组,责成相关部门加强业务协调配合,加大对重点产品的监督力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二是加大对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力度,对量大面广的企业要进行适时跟踪,增加监督抽查频次,严厉打击偷工减料、无证生产情况。三是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充分发挥质监职能和技术机构技术能力,帮助企业完善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和质量体系建设。

五、下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质量发展纲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贯培训。构建新闻宣传平台,积极宣传质量法律法规、名牌发展战略和质量安全知识。分批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质量负责人逐次开展《质量发展纲要》和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强化企业质量主体意识。以“进学校、进社区、进市场”等多种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质量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思想意识深入人心。

(二)深化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获证生产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卡,对巡查和监督检验不合格的企业记入企业不良行为档案,作为制定巡查、监督检验频次和企业年审的重要依据,增强工业生产企业的自律意识;加强对获得质量信用等级企业的巡查回访,督查企业在原材料把关、生产工艺过程关键点控制、出厂检验等方面的自律行为,促进企业质量信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水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行为;认知;问题

1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总体评价

1.1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关注程度

调查发现,9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关注或非常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闻报道或政府信息,仅有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关注,这说明了广大消费者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这与当前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并已成为全社会热点问题有关。对于消费者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培训程度,35%的消费者选择“从来没有接受过宣传或培训”,55%的消费者选择“偶尔接受”,只有10% 的消费者选择“经常接受”。结果表明,尽管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投入较大,但由于宣传培训不到位,消费者对政府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不甚了解,对于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清楚,对于可追溯农产品的了解有限。

1.2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评价

选择“较好”的占36%,选择“一般”的占57%,选择“较差”的只有7%,“良好”或“非常差”则没有人选择。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目前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上是放心的,这主要得益于前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保证市场正常供应,没有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较为放心。但是国内的农产品销售处于相互大量流通状态,再加上网络媒体非常发达,某地一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消息很快就会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因而也造成了新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信心不是很足的局面。

2 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情况

2.1 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认知程度

目前,一些农产品企业为了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而引入并开发了可追溯系统,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障碍,有企业的因素,也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因素,主要是缺乏一套完善的有效实施的可追溯监管体制,并且宣传也不是很到位。因此,经常听说且非常了解可追溯农产品的消费者只有11.8%,偶尔听说或听说过一些的占到74.2%,没听说过的有14.0%。而对于可追溯标农产品的信任度,选择“非常信任”或“信任”的消费者达到了84.9%,选择“不信任”的仅占15.1%,这是因为农产品可追溯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能够有效地保证质量安全,因而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信任度都很高。但是,仍有部分消费者对其漠不关心、缺乏信任。

2.2 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购买情况

调查显示,对于购买过农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有56%的消费者认为表面上感觉没有差别,但经过认证发现可追溯农产品更有利于健康,以后会继续购买;27%的消费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差别,以后不会再购买可追溯农产品;17%的消费者认为可追溯农产品确实品质好,会经常购买。在这部分购买过的消费者中,40%的消费者经常用查询系统来查询农产品的信息,46%的消费者偶尔查询,还有14% 的消费者没有查询过农产品的信息。究其原因,有些消费者觉得查起来麻烦,不想查,有的认为已经可以保证质量就没有必要查。没有购买过消费者主要是对可追溯系统不完全信任,甚至不知道市场上有这样的产品。在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支付程度分析中发现,遇到过高的销售价格,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越来越弱。

3 农产品市场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其建议

3.1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高,对安全农产品了解不深

通过调研发现,新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较高,多数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均有所耳闻,也会做出相应的购买行为,但是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不会详细认准包装上的认证标志,并且在被问及“大众”农产品与“三品”的区别时,多数人表示不清楚、多凭感觉判断或认知仅停留在表面上等。在农贸市场访问时,有些消费者认为蔬菜应看“虫眼”、瓜果应该看卖相。由此可见,消费者对“三品”缺乏深刻认识,从而也影响了其对优质农产品的选择。 因此,提高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认知,引起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关注,可以唤起消费者的兴趣,从而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实行购买行为。

3.2 消费者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多种多样,食品和米面粮油最堪忧

在与受访者的交流中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能罗列出十余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其中80%以上受访者表示食品和米面粮油最令人担忧。人自身免疫力、抵抗力等相对较低,一旦受到问题农产品影响,将对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造成巨大伤害;而米面粮油需求弹性较低且几乎不可替代,其影响范围大、广度深。因此,在全面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同时,尤其要重视儿童食品和米面粮油的质量安全,而农贸市场和超市自身也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把关力度。

3.3 消費者认为政府部门权责需明确

政府部门在今后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工作力度,尤其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翔实的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买到高品质的放心农产品。有多数受访者认为政府部门对责任相互推诿,监管疏忽等问题时有发生;针对不法商贩为谋取自身利益,不惜违反法律售卖问题农产品这一现象,被调查者认为惩戒力度不足、处罚过轻,使得不法商贩获得利润远大于罚款金额,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因此,政府部门在自身建设中应该权责明确、求真务实,可以考虑提高罚款金额,采取强而有力的处罚措施,建立长效的打击机制,出台强硬措施,加强对农产品销售职业道德规范,以防止不法商贩和问题农产品卷土重来。

参考文献

[1]欧阳喜辉,佟亚东,周绪宝,郝建强.消费者对认证食用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和购买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6(2).

[2]何坪华,凌远云,刘华楠.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号的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9 市、县消费者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8(4).

[3]许志辉,胡云娟,倪华.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

[4]李晓乔,江红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红柿为例[J].当代经济,2010(7).

[5]李芳芳,李强.大连市安全农产品的消费者行为及市场拓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1).

水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第7篇

一、安全性问题突出

GB 7681-2008《铡草机安全技术要求》中规定:铡草机应符合GB 10395.1的要求,各运转部件及喂入口处必须有牢固可靠的防护装置。生产率≤0.4t/h,喂入辊外边缘至喂入口防护罩的水平距离L不小于喂入口宽度的3倍;生产率>0.4t/h,喂入辊外边缘至喂入口防护罩的水平距离L不小于550mm(见图1)。在2015年铡草机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中有4个型号的产品安全要求不合格,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铡草机喂入辊传动轴处无安全防护装置或安全防护装置不完整;二是铡草机离合器传动轴处无安全防护装置;三是铡草机皮带轮防护罩防护不可靠;四是铡草机喂入辊外边缘至喂入口防护罩的水平距离达不到标准要求。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生产企业没有认真学习、贯彻标准,认为喂入辊传动轴、离合器传动轴转速低,可以不防护;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对标准理解得不深入、不透彻。标准中明确指出铡草机喂入口的安全距离是指喂入辊外边缘至喂入口防护罩的水平距离。但部分企业未按水平距离去设计和生产。

二、动(定))刀片硬度达不到标准要求

在2015年铡草机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中,共抽查47家企业,其中,36家企业的动(定)刀片硬度不合格,不合格率为76.6%。造成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节约成本,或是不淬火,或是淬火不均匀,或是淬火区和非淬火区区分不明显,导致硬度不合格,如果一把未经过热处理的动刀价格在10元左右,整体热处理的价格在15元左右,局部进行热处理的价格则需要40元左右;二是部分企业反映65Mn材料的动刀淬火区硬度如果达到标准规定值HRC52-58,在使用时容易有崩刀现象。

三、动刀片质量差不符合标准要求

JB/T 5171-2006《铡草机刀片》中规定:动刀片质量差应在刀片质量的2%范围内。在2015年铡草机国家监督抽查中,有3家企业该项目不合格,其中有1个产品动刀片质量差达到了6%。动刀片质量差不符合标准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未严格进行质量控制;二是企业未设置该工序的质量控制程序,在动刀片入库时未称重分组,而在安装动刀片时也未称重。

四、建议

1.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农机主管部门应督促企业树立安全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铡草机行业的发展和提高。

2. 企业对强制性标准GB7681-2008《铡草机安全技术要求》掌握不透彻,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的宣贯力度。

水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第8篇

1 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

1.1 监测机制初步建立

通过逐步探索, 初步形成了渠县农产品监测工作机制。渠县质检站负责全县范围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监测, 乡镇检测站负责本辖区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 对农产品市场准入把关, 对检测合格的农产品, 出具市场准入许可证明, 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严禁其进入市场, 并送交渠县农产品质检站复检, 渠县农业执法大队根据渠县农产品质检站检测结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处罚。

1.2 监测体系基本形成

一是县级农产品质检站设备完善, 配备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等检测仪器, 能够满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定量检测需求。二是乡镇配备有农药快速检测设备, 能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初步筛查。三是检测技术人员配备基本到位, 渠县农产品质检站有从事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10名, 每个乡镇具有快速检测人员1~2人。

1.3 监测工作稳步开展

一是县级质检站每月都有开展例行工作, 全年有制定监测计划, 省级也安排有定量检测任务。二是乡镇快速检测人员全部接受了技术培训, 基本能够开展快速检测工作。

1.4 安全意识大大提升

一是农业生产者“三品一标”意识增强。特别是大的专业合作社, 很注重销售农产品的三品认证, 因此在生产环节讲究科学合理用药。二是农业投入品销售商守法意识加强。通过多次的农业执法检查, 很少发现禁用农药等投入品的销售。三是消费者安全意识增强。在购买蔬菜等农产品时, 很关注购买农产品是否含有农药等有害物质。

2 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 渠县农产品质检站检测人员年龄结构偏大, 专业知识缺乏, 对定量检测知识理解困难, 大型设备不会操作。乡镇农技检测人员许多不是专职人员, 缺乏认真搞好农产品检测的时间和精力, 往往抽样监测频率低, 而且也缺乏化学分析知识, 分析准确性也不高。

2.2 监测经费投入不够

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 并使它保持正常运转, 政府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必不可少, 这些费用包括了检测用的试剂耗材和人工费等。一是由于缺乏资金投入, 一些农贸市场没有建立检测室, 对当天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缺乏监测。二是渠县农产品质检站和乡镇检测经费预算不多, 导致在日常业务工作开展上有些捉襟见肘。

2.3 检测质量认证滞后

质量体系认证是单位质量管理、检测技术水平的证明, 渠县农产品质检站只有通过四川省质监局计量认证和四川省农业厅实验室认可, 才有出具有效合法检测报告的资格, 才能为执法提供依据。渠县农产品质检站于2008年建站, 2011年采购设备到位, 质量认证工作一直推动进展缓慢, 究其原因在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和检测经费的不足。

2.4 监测盲区仍然存在

一是渠县农产品生产方式仍以散户为主, 这些生产者的生产管理方式传统, 对农药等投入品的施用方法不科学, 容易出现农药、抗生素超标现象, 到市场贩卖时往往没有固定地方和时间, 经常游击作业, 在监管上难度很大。二是在渠县许多农贸市场内, 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快速检测室, 以至于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没有得到风险监控。三是由于畜牧业务没有合并到渠县农林局, 水产业务也才刚刚转接, 导致渠县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没有正式启动, 造成了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缺失。

3 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对策建议

3.1 加强宣传培训, 提升质量安全意识

一是通过大屏幕、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积极向群众宣传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动态, 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二是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向参加培训的农业生产者讲授相关法律法规和现代生产技术知识, 提升质量安全意识, 合理科学地施用农药。三是鼓励大型专业合作社建立自己的检测室, 由县级质检站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自己开展快速检测工作, 增强质量安全意识的自主性。

3.2 强化质量认证, 提升检测技术水平

一是动员和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积极参与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申报工作, 通过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和检测难度。二是渠县农产品质检站积极筹备实验室质量认证工作, 早日拿到计量认证和机构认可证书, 保障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结果有效合法性。三是每年举办乡镇检测技术比武, 县级单位主办, 各乡镇检测人员参与, 不断提升他们的检测技术水平。

3.3 增加资金投入, 充实检测技术力量

一是增加县级和乡镇检测经费预算, 安排制定年度监测任务计划, 让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充分开展。二是招聘和引进专业检测人员, 充实县级和乡镇检测技术力量, 保障有专人开展检测工作。

3.4 探索资源整合, 提高食品监测水平

水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第9篇

1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安全意识薄弱, 生产环境的污染问题

由于质量安全意识的薄弱, 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长此以往必将降低社会的信任感、影响社会稳定。而从源头开始的生产环境的污染问题, 主要在于工业上三废的排放对当地水土气候的改变, 特别是加重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农产品里的重金属主要都是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 导致农产品中的有害成分超标。

1.2 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 种养殖过程导致的农兽药使用不规范

由于农产品的品种繁多, 乡镇农业生产模式一般都是以分散的和小规模的生产为主。这种生产模式难以统一规划和指导, 在人力上需要大量投入, 在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检测方面都有诸多不便, 从而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主要是农药、兽药的使用不当和化肥、饲料的不合理使用:农药的超量使用是普遍现象, 导致农药残留;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利用率低下, 甚至污染环境, 也会导致农作物的品质下降;一些养殖户无视兽药的安全使用规定, 造成兽药的含量超标;个别生产者为了追求产量, 过量添加饲料添加剂, 催生催长, 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业投入品。

1.3 缺少品牌认证意识

农产品的品牌意识是近几年才有所提高。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 大多数产品都是没有品牌除了大米、牛奶等产品。是否优质产品只靠消费者花费时间精力来做鉴别, 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一旦出现食品问题, 无品牌无生产身份的产品, 追究责任困难。

2 相应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规范农业标准化体系

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定期宣传标准的生产技术、培训质量安全技术, 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 加强质量安全保证。乡镇政府也要提高认识, 重视农业发展, 改变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模式, 将农业组织化, 发展合作经济, 统一规划, 完善技术指导工作, 加大人力、资金方面的投入。从生产环境的治理, 到农业投入品的使用, 及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环节制定安全规范标准来保证其质量安全。

2.2 改革监管机构, 完善检测体系

在对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下, 对农产品监管也要到位。建立多方面的监管手段, 多样化的监管措施, 立体地、全方位的监管格局。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明确职责范围, 使各部门的监管活动中各司其职, 互相配合。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消费一系列环境中完善检测体系, 让管理有依据, 改变农、工、商的交叉管理格局, 加强监管力度, 提高工作效率。在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中, 也暴露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的不足和问题, 相关的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 协调性差。要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可操作性, 加强惩处力度, 在治理的时候做到有法可依, 有据可循。提高检测范围和标准, 建立检测信息平台, 公开透明检测结果, 面向社会, 让舆论和社会对农产品产生制约力, 加强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责任感。

2.3 加强品牌意识和质量认证工作

对通过认证的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 从品牌效应带动当地农产品的品质, 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的占有率。而对农产品的质量认证, 是现代化农业的体现, 不仅仅是对产品的检测, 而是对生产的整个过程每一步的质量控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贸易范围的扩大, 我国的农产品面对国际市场时, 我国的质量安全也要与国际接轨,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 积极与国外检测机构交流合作, 学习先进的检测检验技术, 为我国的农产品更好的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 消除贸易技术方面的壁垒。

3 结语

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既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也面对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需要加大监管人员、检测人员以及认证人员的整体素质。质量安全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监督, 公开、透明的提供产品品质信息, 全社会都对质量安全有高度的意识, 有良好的农产品的信用体系发展环境, 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宗道, 刘金福.食品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6) .

水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第10篇

一、供应商违约博弈模型中的要素及其解释

1. 博弈的局中人。

本文讨论基于产品质量来自供应商的违约风险,考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博弈,因此选取一个供应商和一个生产商作为本模型中的局中人:

A——供应商;B——购买方,称为生产商

2. 策略空间。

A:S1={守约,违约},此处守约为供应商如实向生产商通报产品质量信息,违约为恶意隐瞒产品质量问题。

B:S2={合作,不合作},合作表示接受供应商产品,继续合作;不合作表示生产商决定不再同供应商合作。

3. 模型的假设。

设A生产产品总量为G,产品分为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合格品的比率为t;假设不同质量的产品,其生产时成本相同,为C,价格为P,不合格品不应当出售给生产商,守约时其价格为零,违约时以合格品价格出售。

如B拒绝A提供的产品,即选择不合作,考虑长期合作关系对企业生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帮助,以及重新寻找合作伙伴的费用和由于合作中断而对生产或销售的延误等,此时双方都将损失D。A的违约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f, 按照双方事先签订的合作条款和惩罚措施, 此时, A将遭受惩罚H;当B购买到质量合格产品时, 效用值为购买产品所支付的价款, 购买到不合格品时, 损失也为该价款。

二、供应商——生产商博弈模型分析

1. 模型的建立。

供应商A守约时,合格品以价格P出售,单位产品利润为P-C,单位不合格品利润为-C,则总利润为R 1=tG (P-C) - (1-t) GC;如A违约将所有产品都以合格品价格出售,此时单位不合格品利润亦为P-C,总利润为R 2=G (P-C) 。当A守约时,B购买到名符其实的产品,其期望效用U1=tGP;如A违约,B期望效用U2=tGP-(1-t) GP。当A违约被发现时预期将遭受的惩罚为-Hf。博弈模型为:

2. 模型及均衡分析。

当R2-Hf

当R2-Hf>R1, U2>-D时,模型有惟一纳什均衡解(违约,合作)。

当R2-Hf>R1, U2<-D时,没有纯策略纳什均衡解,考虑混合均衡。设A以概率p守约,以概率(1-p)违约;B以概率q合作,以概率(1-q)不合作。

A期望利润函数为:

达到均衡的一阶条件为:

可知

可以看出,B接受A方产品的概率与A的违约行为被发现的概率f、被发现后遭受的损失H成正比。

B期望效用函数为:

达到均衡的一阶条件为:

可知,A守约的概率与退出后所有成员所遭受的损失D成反比。

三、防止违约行为的对策

当R 2-H f<0时,模型有惟一纳什均衡解(守约,合作),即Hf>R2,为了提高f或H到足够大以满足此式,就应当加大监督力度,以提高发现成员违约行为的概率f,同时加大惩罚力度。H除了包括以上所提到的供应链的惩罚外,还包括市场上声誉机制的作用,在社会环境或至少相关企业界普遍总是商誉的条件下,成员违约行为一旦被识破,声誉上将遭受重大损失,为其以后的经营增加额外的成本和难度,必然体现在其现实的经济损失上,从而约束其行为。当R2-Hf>0时,若U2>-D,则模型有唯一纳什均衡解(违约,合作),D越大,U2>-D条件越容易满足,该纳什均衡解不利于供应链的合作和正常运行,故应尽量避免D值过大。

若U2<-D,由,A守约概率p与D成反比,所以应当尽量减小D值,即重新寻找合作伙伴的费用和由于合作中断而对生产或销售的延误而带来的损失。也就是说,在供应链合作当中,应当建立淘汰及相应的辅助机制,充分考虑成员退出对供应链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成员退出对供应链的影响。由,B选择合作的概率与违约行为被发现的概率f以及发现后对供应商的惩罚H成正比,所以,生产商应当加强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检验和控制并在合约中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罚。

综上所述,供应链这一管理模式是通过成员间的密切合作来提高供应链整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当成员中有违约行为时, 不但损害上下游企业的利益, 也对供应链整体造成了破坏。本文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 由于篇幅所限, 仅从产品或服务质量方面对供应商违约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论述。对来自供应商其他方面的违约风险及销售商违约风险,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讨。

摘要:从供应商产品质量出发, 通过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博弈模型, 解读分析了供应商违约问题的成因, 并进一步就此提出了解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质量,博弈,违约

参考文献

[1]许学斌:动态联盟风险分析与规避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4) , 70~72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畜牧业;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畜禽产品数量大大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随着突现出来,因畜产品安全问题引发争议的事件越来越多,“三鹿奶粉”、“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更使公众对畜产品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对畜牧产业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1 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动物防疫和检疫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动物防疫中只进行了口蹄疫、猪蓝耳病、猪瘟、禽流感4种国家强制免疫病种,对布鲁氏杆菌病、猪丹毒、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免疫还是空白;二是抗体检测无法开展,免疫效果难以确定;三是部分农户出售未达到免疫间隔期的畜产品,疫苗残留严重;四是部分地区没有实行定点屠宰,私屠滥宰现象依然存在。五是部分肉品市场检疫尚未开展,肉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1.2 饲养方式、模式落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牲畜养殖主要以农村分散饲养为主。由于受饲养条件饲养技术限制,药物残留隐患大;千家万户管理机构难以监管。

1.3 饲料和兽药市场规范有待完善

一是随着饲料市场开放,众多品牌饲料进入市场,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设施,饲料质量参差不齐良莠难分,有的饲料厂家违规添加国家明令禁止添加剂;二是饲料添加剂市场管理混乱,鱼目混珠。添加剂质量标准核定难度大,导致监管执行难,许多小作坊生产的饲料添加剂直接到村入户推销,无法监管;三是兽药管理尚存漏洞。少数经营户仍然经营国家明文禁止使用药品,造成了畜产品药物残留,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四是部分养殖户违规使用违禁药品。

1.4 环境污染治理亟待加强

随着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废气、废弃物污染随之加大,对河流、人居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威胁,降低了畜产品的品质。

1.5 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管理难度大

动物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由工商、卫生、农业等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由于缺乏互相协调和重视,导致市场上畜产品加工的黑作坊仍然猖獗,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无证违规操作,部分作坊销售病死猪肉和非法添加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也有少数消费者贪图便宜,消费不合格畜产品。

1.6 缺乏检测设施和专业检测人员

动物监督检验机构没有病害肉检测设施,没有违禁药品检测试剂、仪器、凭肉眼无法保证畜产品质量。

2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2.1 强化宣传,增强意识

要加强《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民动物食品安全意识。促进养殖、加工、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恪守职业道德。动物食品安全在养殖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程序、按标准执行,确保产品安全,消费者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购买畜产品过程中,关注产品质量,不能购买未经检疫、过期、变质、不合格产品。

2.2 加大动物防疫和检疫力度

严格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在做好国家强制免疫接种外,加大对结核、布病、丹毒、狂犬、链球菌、旋毛虫等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同时严格执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在肉品生产各个环节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继续完善肉品市场检疫检验,不合格肉品一律不得上市交易。

2.3 推广规模养殖,改进养殖方式

继续加大标准化圈舍,自然养猪法等先进饲养技术的推广,改进粗放式的饲养方式,降低疫病风险,争取加大对规模化养殖的扶持,鼓励规模化养殖进行集约化经营。

2.4 加大饲料和兽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经营行为

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我县统一的饲料添加剂品牌指定县级统一批发销售网络,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标准定期抽检,对其他产品一律不得流入市场,对经营过期、霉变、污染以及国家明令禁止品种的,要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加大对违法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药品的打击力度。

2.5 加大养殖环节的污染源治理,确保环境环保

养殖户在圈舍设计建设中必须同环保同步,要远离水源、远离院落、远离工业区,要配套沼气、沉淀池等环保设施,有效解决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创造和谐的人畜生活环境,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畜产品。

2.6 加大对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公安、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互相协调,坚决取缔无证黑作坊,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必须持证上岗,加工场所要符合卫生要求,领取卫生许可证及环保证明,工作流程要先进,不得添加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定期不定期地抽检食品样品,不合格产品不得流入市场。

2.7 完善县级畜产品的检测设施

争取相关部门配备疫苗抗体、病害猪肉检测、瘦肉精现场检测等设施和试剂试纸等,确保及时发现畜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以及时消除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朱永周.猪疫病防制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2010,2:93.

[2]王毅,林代俊,杨世忠等.酒精阳性乳产生原因与控制[J].畜牧兽医杂志,2010,2:83.

[3]李静,刘绵刚,李娟.镇平乌鸡生产性能检测技术规范[J].畜牧兽医杂志,2010,2:89.

作者简介

周根勤,男, 1962出生,中专,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刘秀建(1967-) 男,陕西旬阳人,大专,畜牧师,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水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第12篇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牵涉到的主体有农资供应商、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农产品消费者、政府部门, 其中也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具体可用以下图形来表示 (图1-1) :

从上图可以看出, 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 各交易主体处于不同的交易环节, 就存在着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

1.1 农资供应商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生产, 少不了各种农资要素的投入。包括对种子、化肥、农药、薄膜、农机具的选择和使用。而对于农资供应商而言, 他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获得的关于农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比农产品生产者更快更准, 这就免不了, 在农产品生产者特别是单个农户在没有能及时获得信息的时候, 作为有限理性的农资供应商的个人投机行为如向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假种子、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合格的化肥、薄膜、农机具等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2 农产品生产者与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生产者与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进行交易时, 农产品生产者对于农作物种子或禽畜品种的选择、培育、化肥、农药的施洒、种植或饲养的方式, 对疾病的检测及防治水平要更加清楚。这些方面也构成了农产品隐藏的内在的质量信息, 农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仅仅只能通过农产品的外在特性如外观、颜色、新鲜度等进行质量判断。这就构成了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优质难以实现优价, 而普通产品就存在着大大掠夺优质农产品市场的可能。

1.3 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时, 他们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把握是截然不同的。比如, 加工企业知道其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使用情况, 而消费者就不知道;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上的商贩知道其产品在储运和销售过程中是否卫生和安全、是否受到二次污染, 而消费者也不知道。而农产品, 尤其是食用农产品, 属于后验性物品, 即只有通过食用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产品质量安全, 甚至食用后也未必能够精确认定其产品质量安全。这就无疑造成了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4 政府与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政府与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首先, 政府的信息传导机制不健全。目前,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部门分割、权责交叉等现象, 各部门通常只负责自己的信息传递, 且在传递过程中, 大多利用互联网通过一些专业网站、或专业的报刊杂志等向外传递各种政策信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由于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民信息接收能力差等原因, 造成了信息传递面窄、传递实效性差等问题, 使得广大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各主体很难及时、有效、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其次, 政府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分散、缺乏标识、产品的安全责任可追溯性差, 从而政府管理者在监管中, 监管成本高;加之目前检测检验技术相对落后, 检验成本高, 高成本使得政府不可能对农产品一直实施完全监管。

2 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分析

信息不对称的直接结果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笔者分别从这两方面分别加以分析。

2.1 安全农产品“柠檬市场”的形成

消费者判断安全农产品的方式, 主要是通过农产品的外观、色泽等特征进行搜寻以及对产品以往的消费经验来判断。正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户, 为了能够使自己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亲睐, 采取各种手段来生产在外观、口感方面符合消费者习惯的农产品。而对于采用安全生产方式的农户和企业而言, 由于产品容易被模仿, 从而形成安全农产品的“柠檬市场”。

事实上, 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市场并不是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 为方便分析, 在这里, 笔者还是假设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对于农户而言, 采用安全生产方式生产的成本远远高于生产普通农产品的成本。安全农产品增加的成本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减少环境污染的成本。②各种保障质量安全的高价格农资要素的投入成本。比如农产品初级生产过程中采用无公害、有机农药和化肥, 加工过程中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要素成本。③采用各种安全技术投入的成本。如采用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所增加的成本。④市场进入成本。包括产品认证成本、检验检测成本等。基于以上因素, 安全农产品与普通产品进行竞争时, 就缺乏市场竞争力。如图2.2所示, 生产普通农产品的生产商 (AC) 的利润 (PAEC) 大于生产安全农产品 (AC1) 的生产商 (PABD) , DBEC就是生产普通食品的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 生产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产品市场将出现柠檬市场, 如图2.3, 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价格为P”, 普通农产品的价格为P’, 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消费者将所有的农产品的质量均一化, 愿意支付的价格为P, 在这种情况下, 生产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商的利润由原来的P”CBF减少为PDBF, 而普通农产品生产商的利润有原来的P’EAG增加到PDAG。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逆向选择”的作用, 生产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商将逐步退出市场, 最终导致农产品的“柠檬市场”。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饮食和消费观念正在不断更新, 对食品的安全、营养、保健意识逐步增强, 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说明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安全农产品消费者, 同时他们愿意为消费安全农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 于是我们可以假设市场上存在一条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曲线, 这给形成完全竞争的安全农产品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笔者将农产品的需求曲线分为两种情况, 一条是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曲线 (d’) , 一条是对普通农产品的需求曲线 (d) 。由于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普通农产品, 所以d’高于d。图中有三个生产商甲、乙、丙, 并设乙、丙生产安全农产品, 分别对应不同的平均生产成本曲线AC1、AC2、AC3。他们所获得的利润分别为PABC、P’DEI、P’DHK。很明显, P’DHK

农产品质量安全于否, 关键看生产者是否采用正确安全的生产行为, 所以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性问题, 是在于是否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使生产商采用安全的生产行为。以往的学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主要是停留在对流通环节农产品的质量控制, 这是一种事后控制。因为许多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已经生产出来, 但即使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 但生产者的追逐高额利润的目的, 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高和知识水平有限的农村总能够找到市场。所以, 笔者认为, 与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事后控制, 不如事先进行质量激励, 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和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激励农户或生产商采用安全的生产行为。

2.2 安全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道德风险”

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 经济交往过程中买卖双方要达到公平交易, 其前提是买卖双方都占有公开平等的经济信息, 否则信息不对称会给交易某方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是通过降低市场机制来获得的。处于信息强势地位的一方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形成要挟, 表现出机会主义行为的倾向。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 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极易导致交易某方常常行使机会主义策略行为, 一方为自身的利益而不惜以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的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不诚实乃至欺骗。在安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表现为, 部分农资供应者利用农户是信息弱势一方, 向农户提供劣质生产要素。在安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 则表现为农产品销售者利用消费者是信息弱势一方, 在销售过程中, 隐瞒农产品质量的真实信息, 欺骗消费者。

3 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3.1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市场, 实现优质优价

目前, 市场上已经出现各种质量安全等级不同的产品, 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等, 大部分消费者特别是城镇消费者他们愿意也有能力为高质量的农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 但是就目前农产品的销售途径来看, 主要通过超市、连锁经营以及农贸市场来进行的, 部分大型超市已经对优质农产品和普通产品启用不同的专柜, 这给消费者一个比较好的信息提示, 有利于实现优质农产品优价。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市场大的国家, 居民对农产品的采购方式仍然是以农贸市场为主, 而在这些市场, 优质安全农产品在“柠檬市场”的作用下, 市场几乎被普通农产品占了, 在这种情况下, 优质安全农产品缺乏有效的信息表达机制, 无法实现优质优价。因此, 笔者认为, 要为安全优质农产品建立专门的市场, 或者说在同一个农贸市场, 要为质量安全等级不同的农产品设立专门的销售区域, 以便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3.2 推广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度

根据WTO/TRIPS协定第22条第1款规定, “地理标识是指识别某货物来源于某成员领土或该领土内的某地区或地方的标识, 该货物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主要归因于该地理来源”。由于“归因于该地理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特定的传统工艺等人文因素, 具体来说地理标志产品包括: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原材料全部来自本地区或部分来自其他地区, 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 所以地理标识保护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农产品。因地理标识的应用限定在特定的区域, 而对于地理标识的定义都有相应的标准, 包括环境标准、质量标准等一系列其他标准。这就说明了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应当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的要求, 对环境、生态、资源可能产生危害的产品, 不予受理和保护。同时, 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推广, 使农产品的质量信息与当地的环境信息绑定起来, 无形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消费这种农产品的安全信任度, 也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3.3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完善政府部门的信息传递服务功能

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部门, 为质量安全农产品提供信息保障成为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前所述, 政府部门联系着农产品流通的各个主体, 每一个主体实际都在政府的监控之下,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各级政府已经建立并启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其中包括检验检测体系、市场准入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等, 通过一系列体系的实施, 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信息基本上能完好的反映出来, 但从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 尤其是质量安全农产品的信息化建设, 步伐缓慢, 从目前开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来看, 只有极少数地区开通, 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开通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覆盖面少, 发布信息不全面, 很难实现农产品各流通主体的信息对接。所以, 各级政府应该尽快建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 并努力实现对不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实施跟踪发布, 完善其信息服务职能。

3.4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 提高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消费意识

为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能有效的传递到各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各个主体, 很显然, 各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传递的实效性。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应采用多种宣传途径, 如电视、杂志、网络、广播等媒体发布各种关于安全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信息、安全农产品的各种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及不安全农产品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来正向和反向刺激广大农户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利用送科技下乡的机会加大对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宣传, 以此提高广大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消费意识。

3.5 积极发展绿色品牌农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三大产业中, 工业、服务业的市场主体的品牌意识明显强于农业市场主体。特别是对于分散的农户而言, 根本缺乏品牌概念。但是,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使品牌农业走向农村, 实际上, 采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形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更加有利于降低安全农产品各种生产成本, 其利用本身的规模优势, 能大大降低采用安全技术成本、检验检测成本、质量认证成本等等各种生产和信息成本。品牌农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能将产品的质量信息有效的传达给广大消费者, 并建立起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任, 进一步成为该产品的忠诚购买者。

摘要:国务院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不是一个有形产品, 更多的是它具有信息产品的特征, 笔者通过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结果进行分析, 并提出部分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农产品质量安全,表现形式,建议

参考文献

[1]何李花;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上一篇:管理你自己下一篇:森林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