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的中国步伐

2024-07-14

阿斯的中国步伐(精选8篇)

阿斯的中国步伐 第1篇

哥斯达黎加位于中美洲地峡,东临加勒比海,西靠北太平洋,北部与尼加拉瓜接壤,东南偏南与巴拿马毗邻。该国总面积51100平方公里,其中领土50660平方公里,海岸线1290千米,人口466.7万。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人均GDP达9396美元。

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在哥斯达黎加生活着238种哺乳动物、2000个树种、2400种蝴蝶、857种鸟类,另外还有6.68万种昆虫、182种两栖动物、225种爬行动物。哥政府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设立了34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借助绿色的环境和丰富的生物物种发展生态旅游业。2012年哥斯达黎加国际游客人数突破历史记录,高达234万人次,旅游收入23.88亿美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成为举世公认的生态旅游先驱。笔者最近有机会实地考察该国的旅游业,所见所闻,深感借鉴该国在这一领域的先进经验,对推进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旅游开发实证研究

(一)公园概况

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创立于1971年1月25日,属于火山山脉中部自然保护区(ACCVC),位于首都圣何塞以北45公里,占地约6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点为2708米,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3500mm。尽管2009年哥斯达黎加地震对山路有所破坏,但目前仍然有便捷的道路可抵达火山口。

波阿斯为成层火山,山顶有三个火山口,主火山口深300米,直径约13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间歇泉火山口,为活火山,有小规模的喷气活动,火山口底部形成一个硫磺湖,直径300米,深40米,水温介于20-50摄氏度,酸碱度小于1,湖水颜色在灰色、绿色、绿松石色间变换。湖内无生物,火山口周围无植物生长。该活火山口东南部有一个更古老的死火山口,雨水在火山口中央形成碧绿的湖泊,曾居住在这里的土著人为湖泊取名Botos,该湖直径400米,深14米,在其周围生长绿色植物。第三个火山口位于活火山北部900米,南侧已被毁坏。

在植被方面,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的代表性雨林为山地雨林和亚山地湿润林,可分为四个主要生物群落:云雾林、湿润林、矮林以及火山口周末植被稀少区。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目前已成为哥斯达黎加接待游客最多的自然保护区。

(二)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的开发策略

1、结合自身区位特点进行科学的开发与规划

旅游开发,规划先行。要开发一个旅游景区,首先要编制总体旅游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一个规划是否科学,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景区实际,是否突出了景区的个性和特色。

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在其开发规划过程中充分突出了自身区位和资源特点。首先,从区位来说,其最大的优势是靠近美国的地理位置,对于吸引北美发达国家的游客以及赴美旅游的外国游客十分有利。因此,公园虽地处拉美,但在管理和服务上却按照较高的标准设计,以充分满足北美及世界各地游客的要求。其次,从景区特色来说,其最大的优势来自于独特的自然资源,公园在规划上就以生态旅游定位,强调原始性和人与自然的结合,把开发与资源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再次,公园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哥斯达黎加完整而独具热带和拉美文化特色,从而将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哥斯达黎加文化为特点的独特优势。

2、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推广生态旅游

首先,该公园结合其生态资源丰富的特色,大力争取多方支持,充分利用了国内外各种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有利资源,为其开发建设的先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成立之初,公园便得到了该国的“火山山脉中部地区发展基金会”的支持。这一基金会是哥斯达黎加旅游业内十分重要的非政府组织,它致力于该国火山山脉中部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和环境教育的发展和应用,创立和传达能够改善国内和国际公共环境政策的信息,保持和推广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基金会的支持、指导以及对同类公园的借鉴,使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在规划和建设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作为哥斯达黎加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SINAC)可持续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公园获得了美洲开发银行的专项基金支持,为公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其次,该公园在开发规划的细节方面,积极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理。哥斯达黎加作为旅游大国,国内活跃着不少致力于旅游开发的公共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积极引进这些组织参与到保护区核心限制区域的管理中,推出不少环境友好型的旅游特色项目,既让当地百姓获益,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此外,酒店的服务水平是一个大型旅游景点服务水平的标志。公园通过引进华美达酒店的入驻改善了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3、全面加强对居民和游客的环境教育

发展生态旅游,离不开全社会、特别是景区周边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因此环境保护教育十分重要。在哥斯达黎加,政府部门始终积极开展对广大居民的教育,让全社会参与到有组织的环境保护中。其中,“火山山脉中部地区发展基金会”作为发展火山地区旅游业的重要力量,更是将对火山山脉中部地区居民行为举止的教育作为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该国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也始终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如1989年创立的Inbio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拥有为少年儿童免费开放的公园,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让小公民们从小热爱野生动植物。各大书店里也都会有一个书架摆放自然书籍,介绍大自然的生物。全民的理解与支持,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保证。

三、哥斯达黎加生态旅游开发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顶层规划引导不够、多头管理、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专业人才缺乏、全民保护和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哥斯达黎加在生态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借鉴哥国发展模式,将发展生态旅游纳入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作为发展中国家,哥斯达黎加成功体现了后发优势。他们吸取先发国家先破坏后治理保护的教训,及时遏制住环境恶化的势头。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上遇到突出矛盾时,该国通过大力推广《森林法》和森林生态补偿制度,避免了自然资源的进一步破坏,又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保护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直接从传统农业经济走向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同样面临着在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遭到破坏的问题,同时又存在着生态旅游发展不足、不健康的问题。为此,首先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包括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分地区的区域规划)。不久前国家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从总体上体现了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从发展生态旅游的角度看,应将限制开发区域(如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等)以及禁止开发区域(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作为重点规划区域,依托建设生态功能区的资源条件,发挥其提供生态产品、保障国家生态系统稳定的区域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资源基础,以科学先进的生态旅游理念为引领,提供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打造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使其成为带动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从而起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走出一条“保护即发展”的新路。与此同时,优化开发区域(如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和重点开发区域(如冀中南、东陇海地区等),作为城市化地区,虽然主体功能是集聚人口和经济,但也应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保护好区域内的森林、草原、水面、湿地等生态空间,充分挖掘城市周围旅游资源中的生态元素,发展以农场旅游、农家乐、采摘点、垂钓点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产品及其他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有相当规模、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重视外部组织的积极参与。

我国与哥斯达黎加的国情不同。我国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政府掌握着更多的发展资源和组织资源,理应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要在规划制定、政策配套、法制建设、公共服务等等方面提供全面的发展支撑,克服目前引导、管理层次不高,分割、分散的缺陷。要充分借鉴哥斯达黎加的经验,吸引和利用好各种国际组织和国内民间组织的力量,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激励和优惠措施,以吸取其先进理念,吸引其充裕的资本,借助其优质服务管理的能力,有效地动员各种外部组织参与到生态旅游的服务中来十分重要。例如,哥斯达黎加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信息可以让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的游客避开大雾,在最佳时间上山领略火山口的景观;哥斯达黎加火山与地震监测台所提供的地质信息又能为游客的参观提供安全保障。此外,美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支持、志愿者组织对景区的协助管理都对该公园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开展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建设生态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要在全社会,特别是景区居民中开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宣传教育,确保生态旅游的和谐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生态旅游亟需一批具备生态学、旅游学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旅游专业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建设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在此方面加强专业训练,培养一批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景区和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旅游管理能力。

四、结语

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建议 第2篇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变化时期,有许多家庭已从农村走进城镇,还有很多家庭正从农村走向城镇。农村人口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强大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过程,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向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中级阶段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各项事业跨时代进步,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安居乐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一、农村人口城镇化是跨时代的进步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优越性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代表着国民总体水平,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提高国民整体的生产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等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主转变成了现在以商品生产为主,农村人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对城镇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民想到城镇居住的愿望也在逐年增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商业和教育、卫生、法制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因势利导,抓主抓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应当努力向中级阶段奋斗。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总体已进入工业文明状态,而农村人口多数仍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实现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共同进步。城镇是城市的缩影,是农村人口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起点。我们要顺应民心民意,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因势利导地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使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房、道路、学校、医院、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分散居住的农户移居到设施齐全的城镇居住,使广大农民在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得到彻底改善。同时,要改变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逐步使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使二元社会变为一元社会,使全体国民最大限度地得到平等、自由、快乐和幸福。

2、强基固本,惠给大众。国以民为本,民以房为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广大民众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我国广大民众来说,安居乐业尤为重要,许多家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就是为了能住上一套安乐的房。究其原因有三个:一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安乐的住房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加油站,是快乐幸福人生的物质基础。二是对多数家庭来说,最主要的财产就是

住房,为了获得住房或房产不受侵害,有许多人愿意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包括牺牲生命。三是如果把家庭比喻为社会的细胞,那么住房就是细胞壁,房内设施和家庭成员分别是细胞质和细胞核,我们要让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应当给每个细胞提供尽可能好的生长环境,使每个细胞都充满生机与活力。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住房条件的改善才刚刚开始,由于广大农村人口进城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热情,推生出了全国各地连创新高的房价,大小城镇房价一涨再涨,已经使广大购房者不堪重负,使想进入城镇居住的农民望而怯步,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引发社会各种矛盾的主要根源。今后十年,我们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按照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原则,打破条件限制,进行撤乡建镇,将五千人以上的村庄都设为建制镇,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同时,要科学制定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在不断完善新旧城镇的教育、卫生、商业、服务、交通、能源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努力使国民整体生产生活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3、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一千二百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曾高声急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呼喊之所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他呼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喊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心愿。目前,我国农村住户约有一亿八千万户,城镇无房户约有两千万户,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共需新建经济适用住房两亿套。若在十年时间内,每年在新旧城镇修建六至八层经济适用住宅楼房百万栋,约两千万套成本价在十万元左右,建筑面积在六十平米以上,套内供水供电等设施齐全,结构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经济适用住房,来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同时,配套建设和完善城镇教育、卫生、交通、商业等基础设施。则十年后的中国大地上,我们会看到千万栋屹立于新旧城镇的广厦,亿万户搬进新居的民众,看到走上兴旺之路的国家和走进幸福时代的民众。因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能够达到兴一业带百业,举一事成百事的效果;从民众的角度来说:广大农村人口和城镇无房户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会实现家庭财产的成倍增长,更重要的是将拥有较高水平的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会让中华民族获得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让广大民众获得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是一项促进国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工程,一项利在当代和功在千秋的伟业。

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全方位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先进社会的主要目标,物的高效利用是所有科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既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过程,又是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过程。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可以使千千万万的农村劳动力,变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劳动者。通过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使土地、农机、水利等农业生产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关注民生就是注重广大民众的吃穿住行和欢乐幸福。近年来,我国为使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启动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实施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普九教育、低保医保和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由于这些工程的工作量很大,政策的涉及面很宽,所以推进的速度很慢。与此同时,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使乡村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在逐年下降,而城镇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却日趋紧张。因势利导地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就是用十年时间,国家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新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每年拿出1万亿元,用于城镇2千万套经济适用住房每套5万元补助,其余的建房资金由住户自筹或贷款解决,来推进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预计这1万亿元投资每年能够拉动内需1万亿元以上,实现社会财富增长2万多亿元。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能够迅速变外需拉动为内需拉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够全面变过剩产能为急需产能,有效减缓企业结构调整压力;能够实现变就业压力为劳力需求,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为我国赢得十年以上经济高增长和物价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时期,会使我国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很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特别注重节约,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人和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资源。如果没有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将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土地,我们将无立足之地。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必须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就必须充分挖掘每块地的潜力,尽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从人的方面来看: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非自然存在的事物,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的前人已经创造出了许多辉煌,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有效利用城镇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聚集的优势,让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力通过生活环境改变和思想观念转变,找到有利于发挥自己潜能的事情做,获得适合自己干或者想干的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从物的方面来看:土地的高效利用,应当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中之重。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住户平均宅基地面积约为350平方米,在城镇用相同面积土地修建的经济适用住宅楼,可居住十几户人。也就是说,土地的实际利用效率会提高十几倍。此外,目前全国约有4万个乡镇、69万个行政村,行政村总数是乡镇总数的十七倍。将公路修到村与修到镇相比,不仅占用的耕地要多十几倍,投入的资金也要多十几倍。同样,如果要建设和完善村一级教育、卫生、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一定会比只建设和完善乡镇一级所用的资源多十几倍。还有,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将原来的村庄逐步变为农场、林场、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生产用地,会有利于促进土地、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租赁、承包和入股等方式,逐步向种植能手、养殖大户和经营实体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3、攻坚克难,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三农”问题是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关注度最高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乡村的农业生产,由于受家庭经营规模小和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生产效率很低,发展速度很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促进农业资源的整合,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由于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文化、教育、卫生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这些差距并非开展几项村村通工程就能解决。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改善农村人口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彻底改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落后现状,并能迅速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观念,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和传统思想束缚,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都比较低,因而成了最大的弱势群体。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全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迅速溶入现代社会。总而言之,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能够使我国发展进步水平大幅度提升,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使中华民族实

中国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第3篇

秋天, 收获的季节, 遍地金黄, 瓜果飘香, 农民一年的辛劳, 大多在这一季显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一道, 同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进程。但是, 现今的状况却是犹如一条短腿的骏马。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形容到, “如果比作一匹骏马的话, 现在是三条腿长, 一条腿短, 而且这条短腿还是后腿, 是基础支撑的腿。”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

近年来, 我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韩长赋指出, 这个比重“还会进一步下降, 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农业的地位会下降。不管怎么发达, 吃饭的事少不了;不管如何先进, 农民问题必须解决。越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就越要重视农业现代化。否则, 发展的步伐就会不稳。”

当有记者提到,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农业人口多、基础薄弱, 农业现代化如何考虑这些国情因素时, 韩长赋做出了以下解释。

中国搞农业现代化, 要重视中国国情, 立足中国特色。中国经济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 90%是农民, 直到1980年, 城镇人口才占19%。如今, 虽然统计数据上, 城镇人口过半了, 但实际上, 农民还是多数。如此众多农业人口的现代化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可循的。

因此,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韩长赋说到, “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慢不得, 也急不得,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发展现代农业, 没有一定规模就无法搞农业机械化, 也难以与市场对接。中国农业要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但是, 规模经营也必须建立在农民大量转移的基础上。如果农民没有转移出去, 没有成为市民, 土地过度规模化就会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进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 规模经营的速度、程度, 要和农民转移相适应、相同步, 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 不能定任务、下指标, 更不能强迫命令。

相对于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正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称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农业。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 还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 已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目前, 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过度的过程中, 由于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 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探索:

◆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是指利用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 采取相应政策, 吸收扶持龙头企业, 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 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 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 将大量分散农户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中。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是指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 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 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 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资金, 以及各种设施, 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 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 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中式基地、生产基地。

◆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阿斯的中国步伐 第4篇

目前,我国对水果营销渠道的研究颇多,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对消费者水果购买行为的研究进度和时间跨越比较集中,侧重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水果渠道选择行为以及影响因素。但是,对国外水果营销体系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国外城市居民对我国水果渠道选择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极少,笔者客观分析影响消费者水果购买渠道选择的若干因素,试图揭示哈萨克斯坦消费者对我国水果的需求、消费特征、消费偏好,进而为我国水果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乃至中亚市场,并以中亚国家消费者为中心,调整水果营销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设计

1. 1 调查方式

2014 年7—9 月份,笔者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市以及原首都阿拉木图市,对消费者果蔬购买渠道选择行为进行调查。调查以公共场所随机拦截过往人士询问的方式进行,当场获取数据。共发放430 份问卷,其中阿斯塔纳市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87,有效率93. 50% ; 阿拉木图市250 份,回收有效卷子221 份,有效率88. 40% 。此外,笔者对两市的水果消费者与卖家分别进行访谈,并简要记录访谈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消费者对我国水果的认知程度、持有的态度、消费目的、购买渠道、购买频率、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者基本特征( 性别、年龄、收入、教育程度) 。

1. 2 模型与变量

消费者购买水果时是否选择某一渠道的条件概率为P,讨论P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一是0≤P≤1,因此P与自变量的关系难以用线性模型来描述; 二是当P接近0 或1 时,P的微小变化难以处理,因此不处理P,处理P的一个严格单调函数Q = Q( p) ,使得Q( p) 对P = 1 或P = 0 的附近的微小变化很敏感,即d Q/dp应与1 /p( 1 - p) 成比例,于是,Q =ln p / ( 1 - p) ,即p = eQ( x)/ ( 1 + eQ( x)) 。其中,如果自变量的关系式是线性的、二次的或多项式的,通过普通的最小二乘法处理。当因变量( Y) 是二元变量,并只取0 与1 两个值时,因变量取1 的概率P( Y = 1) 就是研究对象。研究中很多因素影响Y的取值,这些因素就是自变量,记为X1,X2,…,Xk,Xk中既有定型变量,也有定量变量,离散变量的误差形式遵从贝努力分布,此外,方差不是常数,得出Logistic线性回归模式如下[1]: ln p /( 1 - p) = β0+ β1X1+ … + βkXk+ ε,即,ln p /( 1 - p) = β0+ βX + ε,则,

式中: β0为模型的截距项,β 为待估计的参数,X为影响消费者渠道选择的因素,ε 为误差项。

文章以集贸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便利店、专营店等水果购买渠道为被解释变量,消费者个性特征、行为特征因素为解释变量,运用计量软件SPSS19. 0 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变量及定义见表1。

注: 数据来自调查整理; 坚戈是哈萨克斯坦货币,符号为〒,( 2014 年1 元≈30 坚戈) 。

2 结果及分析

一是阿斯塔纳、阿拉木图两市的水果购买渠道有所不同,大多数阿斯塔纳消费者到集贸市场购买水果,而阿拉木图消费者购买水果类农产品的最主要场所是农贸市场,除此之外两市均有大型超市、便利店、专营店、摆摊等其他水果购买渠道。二是两市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偏好都存在差异,故对两市分别进行调查和分析,见表2。

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时,估计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的迭代方法,测量模型拟合好坏时用了似然值,实际上是用- 2 乘以似然值得自然对数,即- 2 ln,简记为- 2LL,一个好的模型该有较小的- 2LL。此外,Logistic回归对系数的检验要采用Wald统计量,Wald值越大说明自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重要性越大,贡献较大,根据以上原理,先采用向后筛选的方法,再使用Wald统计量检验。结果见表3 和表4。

注: * 表示在10% 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 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 的水平上显著。

注: * 表示在10% 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 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 的水平上显著。

表3 结果显示: 1) 阿斯塔纳市消费者选择在集贸市场购买中国水果时受到价格、新鲜度的显著正向影响和性别、便利度的显著负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相信集贸市场的中国水果便宜并新鲜,因此,虽然地理位置或购买环境不太便利也愿意去集贸市场购买,女性消费者更是如此。购买频率对消费者选择集贸市场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每周去两次购买水果的消费者偏向选择集贸市场。2) 大型超市是阿斯塔纳市次于集贸市场的重要的水果购买渠道,因环境舒适、卫生良好、服务更佳等优点很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研究表明,阿斯塔纳市消费者购买中国水果时选择大型超市的行为受到年龄、收入、教育、包装等因素的显著或极显著地正面影响以及偏好、便利度、营养等因素的显著地负面影响,即36 ~ 50 岁的、收入在180 000 坚戈以上的、教育程度为大专或本科的人群购买中国水果时偏向选择大型超市,而且关注水果的包装状况,消费目的不是个人吃用,不太关注便利度,这可能因为阿斯塔纳市消费者选择大型超市购买中国水果的目的为做礼品或待客专用,中国水果在大型超市的价格偏高,高收入的人才能买得起,而且在大型超市购买的中国水果的外观漂亮或包装精密,特别适合待客专用,给餐桌增光添彩,也适于做礼品。而待客或送礼品的行为不是很频繁的,购买者不嫌麻烦,因此不太关注购买渠道的便利程度,也不在乎价格或质量,只求买到漂亮、体面、卫生的“进口水果”。3) 便利店是阿斯塔纳市居民水果购买的的重要渠道之一,理所当然,便利是选择该渠道的主要原因,此外年龄对消费者选择该渠道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即20 ~ 35 岁之间的消费者倾向于便利店,卫生状况对消费者选择便利店的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水果的外观对此选择具有显著地负向影响,这可能因为多数年轻消费者的时间观较强,优先选择更省时省事的便利渠道,并且买水果主要用于个人吃用,因此对便利店的消费者来说中国水果以及购买环境的卫生状况很重要,而水果的外观是否漂亮不关紧要。

表4 结果显示: 1) 阿拉木图消费者选择农贸市场购买中国水果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价格,呈极显著的正向影响,收入、新鲜度对其选择也有正向影响,还受到教育的极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教育程度为大专或本科的消费群体不倾向选择农贸市场购买中国水果。分析原因可能是在阿拉木图市农贸市场的中国水果价格比较便宜,而教育程度较低,收入又不高的消费群体会更关注价格,想买到更新鲜的水果是人之常情,正因为阿拉木图农贸市场是新鲜农产品批发基地,消费者自然会认为在此处能购买更新鲜的水果。2) 在阿拉木图市,便利店也是消费者购买水果的很重要的场所,便利度是影响其消费者的主要因素,此外,选择该渠道购买中国水果的消费者受到购买频率、水果味道的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一天一次购买水果的消费者偏向选择便利店,也是因为方便,并且购买之前会考虑到水果味道好坏。3) 质量是影响阿拉木图市消费者选择大型超市购买中国水果的最重要因素,即呈极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受到消费目的、水果产地的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大型超市的中国水果多为用于礼品,这大概因为我国水果防虫效果好、技术含量较高,外观漂亮整齐体型大,再加“进口水果”之名,因此,在阿拉木图市我国水果深受去大型超市购买水果为礼品的消费者的欢迎。教育程度以及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选择大型超市购买中国水果,这不难理解,大型超市的水果价格普遍高,低收入群体无法承受。

3 结论及建议

3. 1 结论

1) 哈萨克斯坦消费者购买我国水果的主要渠道是集贸市场或农贸市场、便利店、大型超市、水果专营店及流动摊,还访谈中了解到大型酒店、餐厅等场所有时会提供中国水果。其中阿斯塔纳市以集贸市场和大型超市为主,阿拉木图以农贸市场与便利店为主。集贸市场经营百货,整层楼面积2 万~ 4 万m2,楼高3 ~ 6 层,每层约有50 ~ 120 门租赁店,农贸市场与国内相差不大[2]。

2) 集贸市场或农贸市场作为哈萨克斯坦消费者购买中国水果的主要场所具有水果价格便宜、种类多、新鲜度好等特点,集贸市场教育程度较低、收入偏少、购买频率低的中年女性消费者倾向选择在集贸市场购买我国水果,消费目的主要为个人食用。

3) 哈萨克斯坦的大型超市规模与设计跟我国超市相似,以经营食品为主,环境宜人、水果价格高、服务好、品牌效果较为突出,水果外观好看或包装精密。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相对多的消费者对生活品质、购物环境以及果蔬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更高一些,倾向选择大型超市,消费目的多为待客专业或专做礼品。

4) 哈萨克斯坦便利店很多,部分位于大小街头上,各行各业工作单位附近,以及家属楼一层或地下室,其最大特征是为消费者提供附加价值高的商品销售,有即时消费性、小容量、应急性等特点,大部分便利店经营以食品为主,店面规模小、位置便利、水果种类少、价格适当,年轻消费者以及男性消费者偏向选择便利店购买水果。

5) 访谈得知: 哈萨克斯坦消费者对中国水果质量安全提出质疑,被访者认为中国水果外观漂亮,给餐桌增光,但不够安全,滥用化学药品,吃用不放心,尽量避免给小孩吃用。也有消费者反映我国水果的味道不好,不同水果应有的味道不存在,甚至称“无味水果”。

6) 调查发现: 哈萨克斯坦城市购物场所营业时间较晚,比我国至少晚2 h,下班时间相对早,营业时间短; 一般所有商品的标价被显示,一眼可见价格,不会讨价还价,卖家对商品了解不够,不善于推销; 我国水果在哈销售量多、价格高,尤其反季节更为畅销,价格翻倍,远远超出多数哈萨克斯坦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3. 2 政策建议

1) 提高水果质量,树立品牌。根据哈萨克斯坦消费者的需求,标准化生产,改善水果外观、风味和营养价值,不仅达到水果外观漂亮,更要重视水果的内在品质; 加强安全监测,尽量控制农药残留; 科学采收,改善包装、储藏、运输技术,适当提高水果通关速度,尽量优质、新鲜、绿色出口,从而打造被哈萨克斯坦消费者认可的品牌。

2) 开拓全新的营销渠道。哈萨克斯坦新鲜农产品营销渠道极不完善,而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对哈出口日益增加,很有必要在哈建立全新的营销渠道,把握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态,改善营销策略,在质量、价格与哈萨克斯坦水果相当的前提下,亮出便利、服务、礼品等方面的优势,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加强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媒体排除哈萨克斯坦消费者对我国水果的质疑,争取我国水果的美好形象,试着建立“出口- 供销社- 大型超市或专营店”的营销模式[3]。

3) 加强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动态,从消费者特征、购买行为、消费偏好、渠道特征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我国水果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吕一林,岳俊芳.市场营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中国邮政加快物流分销配送步伐 第5篇

4月8日,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北京召开中邮物流分销配送业务大客户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旨在进一步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邮政利用网络优势, 服务‘三农’, 促进农村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指示精神, 加大邮政服务“三农”力度, 加快邮政物流分销配送业务发展步伐。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明光到会并讲话, 来自山东、江苏、黑龙江、重庆、江西、广西等省 (区、市) 12个厂家的20名代表以及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领导和相关人员参加了座谈会。

近年来, 中国邮政充分发挥网络、品牌优势,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务, 在努力提供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合同物流服务和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中邮快货业务服务的基础上, 针对农村市场需求, 依托深入千家万户的末端配送优势, 大力发展以服务“三农”为主体的邮政物流分销配送业务。经过6年的不断实践, 业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业务范围涵盖了农资、消费品和农产品三大类系列产品分销配送以及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邮政凭借以区域分拨中心为骨干、县邮政局为节点, 辐射乡镇支局和农村代办服务点的渠道支撑, 建立了连接城乡、沟通农民与生产企业的桥梁, 稳固构筑了农资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副产品的价值实现平台;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 支持了工业企业, 壮大了邮政队伍, 积累了统筹城乡市场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改善农村市场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做了积极的工作。目前, 中国邮政初步确立了具有邮政特色的“三农”服务品牌, 邮政物流分销配送业务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服务范围已经遍布全国29个省 (市、自治区) 的1740多个县, 服务各类生产企业960多家, 服务农民近亿户。近4年间, 邮政分销配送业务连续保持了45%以上的增长速度。

“用邮不出门, 要货不出村”和“连锁分销+配送到户+科技支撑”的邮政物流综合服务新模式, 不仅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企业的好评, 更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从2005年起,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次鼓励和支持邮政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国务院领导连续4次做出重要批示指出, 邮政依托优势, 努力破解农村物流难, 服务“三农”, 服务农村物流业, 是件大好事, 应该鼓励和支持。并提出要大力发展邮政物流业, 拓展领域, 改善服务, 使邮政农村物流成为服务“三农”的骨干力量。

座谈会上, 刘明光指出, 2009年邮政物流分销配送要努力实现项目的规模运作, 推进各行业协调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在重点区域的发展;以渠道质量提升为中心, 逐步打造中邮连锁经营体系;以信息系统推广为保障, 强化中邮连锁配送信息系统的普及和应用。刘明光希望, 与邮政合作的大客户, 进一步采取措施, 加大与邮政的合作力度, 努力提高其产品在邮政渠道的份额, 依托邮政“一点接入、全网联动”的营销配送网络优势, 尽快做大全国市场。

刘明光表示, 为“三农”服务, 为企业服务, 做大分销配送业务, 是中国邮政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邮政计划到2010年, 使分销配送业务的年销售额达到200亿元, 将“中邮连锁”培育成为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刘明光还就邮政速递物流体制改革、流动资金、经营资质等问题进行了说明。

阿斯的中国步伐 第6篇

21世纪建设科技的主旋律

我国的建筑节能,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 建筑业在墙体改革及新型墙体材料方面有了发展。与此同时, 一批高能耗的高档旅馆、公寓和商场出现了。如何在发展中降低建筑能耗, 使之与当时能源供应较紧缺的现状相协调, 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为此, 建筑节能工作首先从减少采暖能耗开始, 1986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要求新建居住建筑, 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它的颁布, 开启了我国建筑节能新阶段。以它提出的指标为目标, 建筑节能的设计、节能技术纷纷发展起来, 一系列的标准和法规先后制定。

20世纪90年代, 建筑节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节能工作有效开展。1990年, 建设部提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战略目标。1994年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 建筑节能作为项目之一被郑重提出;从1994年起, 国家对北方节能建筑实施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一批节能小区相继建成。1995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并于次年执行, 修订后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第二阶段建筑节能指标提高到50%。同年, 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这个专门的规划以及1996年9月建设部发布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市政公用事业节能技术政策》, 为其后建筑节能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同时也表明建筑节能地位的空前提高。建筑节能的地位最终由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确定下来, 建筑节能成为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内容。

21世纪的到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建设领域明确了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科技工作将“四节一环保”作为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向, 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 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65%节能标准。2008年《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施行,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 基本实现对民用建筑领域的全面覆盖。

在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中规定, 2009年底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提高到90%以上。除新建建筑外, 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也有效开展起来, 并取得了一批成果和经验。而兼顾土地资源节约、室内环境优化、居住人的健康、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目标绿色建筑, 成为新世纪建筑节能发展的亮点。

建筑节能技术飞速发展

在建筑节能逐步成为建设科技主旋律的过程中, 相关的节能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

在建设部组织下, “九五”期间实施了“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 “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专项”、“居住区与小城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等, “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 这些科研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 使一系列建筑节能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得到突破, 形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

建筑节能的各项技术都达到很高水平。

降低建筑能耗, 首先要从围护结构、外墙、屋面、外门窗来实现。墙体改革的调查研究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 80年代以来, 新型墙体材料和高保温材料不断涌现, 混凝土空心砌块、聚苯乙烯泡沫板等材料, 逐渐替代了传统墙体材料, 在建筑节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我国广泛开展研究建筑外墙保温技术, 近年来, 各种外墙外保温技术系统日益成熟并在工程中应用, 显示出良好前景。

此外还有建筑门窗。门窗传热系数的高低, 决定了能耗的高低, 要降低能耗, 就必须提高门窗的热工性能, 增加门窗的隔热保温性能。近二十年来, 为满足节能需求, 外窗玻璃产品及工艺水平迅速发展, 由之前采用普通单层玻璃、双层玻璃发展到中空、充气、LOW-E玻璃, 塑钢型材、钢化玻璃等也广泛应用, 取代了传统的钢窗和铝合金门窗。

建筑能耗的降低, 还有赖于暖通技术和设备。为实现采暖系统的节能, 上世纪80年代, 我国研发了平衡供暖技术及其产品、锅炉运行管理技术与产品。在散热器方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各种新型散热器纷纷得到开发, 这些新产品比传统的铸铁散热器, 具有金属热强度高、散热性能好、承压能力高、造型美观、工艺性好、安装方便等优点。

进入新世纪后, 随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开展, 供热改革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改革的需要, 室温可调和采暖计量收费技术及产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采暖系统的单管顺流系统变为双管系统, 散热器恒温阀及热表的应用已经十分普及。

技术是保证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关键, 多年来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让人们对“十一五”期间实现建筑节能1.6亿吨标准煤的目标充满信心。

绿色建筑成果丰硕

绿色建筑是生态环境与建筑有机结合, 在建筑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人们提供高效、舒适空间的建筑。近十年来, 绿色节能建筑成为建筑节能中的一大亮点, 体现了新世纪建筑节能更高的追求目标。

进入21世纪后,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逐步建立, 保证了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2001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制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2004年针对北京奥运会, 建设部开展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课题研究, 形成了我国第一套绿色建筑项目标准。同年8月, 建设部颁布实施《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 次年, 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揭晓, 40个项目获得此项殊荣, 中国在推进智能与绿色建筑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5年, 历时5年编制完成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颁布施行, 自此, 绿色建筑的评定有了明确依据。“十五”期间, 重点攻关计划“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项目完成。2006年, 建设部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出台, 2008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进一步规范和细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根据评价标识工作实际情况, 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规划设计部分) 》, 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使用规定》, 进一步完善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申报评价程序。

一系列工作, 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经过多年的攻关和研究, 绿色建筑形成了六大技术体系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及运营管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 给出数据, 实现定量化检测标准, 达到标准的即为绿色建筑。

2008年8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向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颁发了证书, 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工程等6个项目获得了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第一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 标志着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绿色建筑评价正式启动, 结束了我国依赖国外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的历史。

阿斯的中国步伐 第7篇

2013年7月11日,201沖国工程机械^手设备高峰论坛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二手设备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百余位工程机械制造商、代理商、二手设备经营企业、技术服务企业和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技术人员莅临参加。此次会议就国际国内二手设备发展历程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同时讨论了“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二手设备专家委员会章程”,确定了组织架构及其职责,并选举产生了二手设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

(详细报道参见:http://news.dlcm.com/special/2shoushb2013)

阿斯的中国步伐 第8篇

看到这一需求,近期,专长于利用通信技术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业务流程改进解决方案的Premiere Global Services (PGS)于今年1月底推出最新的会议及协同解决方案iMeet后,今年年底,PGS还会推出下一代模拟会议平台,该平台将为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PGS方面表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视频会议未来会融合电话及网络会议,成为IP会议的模式,这就是我们推出iMeet产品的原因,PGS将致力于提供一体化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模式。”

PGS对亚太区域市场非常重视,并特别加快了为中国市场服务的步伐,2008年12月,PGS宣布与中企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企通信)共同开拓中国及亚洲市场。这次合作中,PGS与中企通信共同推出一款会议及协同解决方案,帮助国内企业客户获得无需预约型活动和网络会议服务。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中企通信将销售PGS的电话和网络会议解决方案,而PGS将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双方共同分享收益。

对于选择中企通信为合作伙伴,除了中企通信强大的金融及政府背景外,它强大的网络和业务能力更是PGS看中的重要因素。“PGS一向要确保客户使用到高度可靠及安全的网络,而中企通信拥有的多项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执照,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POP接入,这充分体现了它的可靠性。”

上一篇: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下一篇:碳转化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