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2024-08-19

中学实验教学的方法(精选12篇)

中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第1篇

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 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使学生感受倍深。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 学生看”, 还可以是“教师导, 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做压强的实验。鸡蛋握在手中, 使劲握也难以破碎, 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 受力面积大, 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 受力面积小, 压强大。可见,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 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 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 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 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 则会印象更加深刻, 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 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 与考试无关, 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 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发展智力。例如:《电磁铁》一节中, 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 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 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 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 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 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 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 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 第2篇

摘 要:简要分析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根据新课改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分别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探讨了中学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关键词:新课标;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中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物理教材中,很多实验的安排和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系统地掌握物理知识,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习潜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如何把这些设计合理、构思新颖的实验与课本中的各类知识点进行有效衔接,通过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成了现阶段中学物理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

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 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同样, 只有加强实验教学, 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一、利用实验使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在帮学生建立概念之前必须使他们有足够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过程通常以形象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表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中学物理中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将概念经过具体、抽象、再具体的过程就成为了实验教学的基础。例如,初中有很多估测题目,力学有有关质量的估测、压强的估测等,为了得到具体的概念,可以进行“常见物品的质量估测”实验。这种方法是由具体事物到抽象物理概念的过程,也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通过实验学生体会实验过程,也学到了将形象物体转化为物理抽象概念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物理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尊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设计符合思维发展的实验程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浅入深的有序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实验教学的流程,帮助学生思维 正确发展。有了问题才能够展开探究,也就有了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将学生带到一个个有层次、有阶梯问题中去,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判断等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层次。

正常的思维活动是有序的。在中学实验教学中,有可能按照认识规律来编制实验教学的程序,以引导学生思维的正确发展。人们常说:“问题是创造的起点,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实验与思维活动,就能使思维按层次展开。例如,高中学生学习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用以下实验来训练学生的思维:¹用一个条形磁铁插入连接有一个灵敏电流计的线圈,观察产生了什么现象。用一通电线圈代替上述的条形磁铁,在插入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现象?把通电线圈放置在连接有灵敏电流计的线圈内,改变通电线圈的电流大小,重新观察发生的现象?在一个匀强磁场内放置一个弹簧线圈,改变线圈的面积,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以上的程序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结论。这一设计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作用,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化。

三、通过科学探究探索物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给出可探究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究、去发现,这样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方位的交流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学生的讨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学生创建物理情景,教师更能够掌握学生信息,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在素质教育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物理知识和出现误解的原因。随时抓住学生出现的问题,经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有明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目的。

四、动手动脑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只有在创造性思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实验中动手动脑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在培养这种能力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设问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操作。要确保每个同学都是实验中的一员。

2、要确保学生能将动手和动脑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仅知道实验的操作过程,更应该掌握实验的原理。以促使学生动手和动脑联系在一起。

3、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五、分析、归纳、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每一个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必须要有理论的支持,反之每一个物理理论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此需要学生将探索、发现和实践检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经过短期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一些设计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例如,在研究单摆振动规律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先用归纳的方法找出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再改变实验条件进行验证:使单摆的摆长分别为0.25 m和1 m,分别测出它们各自的周期。从记录的数据中,你能否看出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长有什么关系?再任意取几个不同摆长的单摆,测出它们各自的周期。根据这些数据验证你的上述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学到了一种实验研究的方法。

六、通过设计性和验证性试验的训练,逐步培养创造能力设计性试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验目的自己进行设计的实验,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实验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实验的选题要有探索意义。设计性实验的课题可大可小,小的如一道实验练习题,大的如科研训练课题。无论何种规模,都应力求使学生感到有探索价值和设计的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本领,能学习科学的方法。课题的难度应逐步加大,并因人而异.例如:设计一个电路,调节变阻器能使电路中一个灯泡变亮,另一个灯泡变暗?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2)要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逐步学习一些设计的思路、并着重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当在设计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例如,设计测量固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先让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然后再深入分析各种不同方法的可行性和特点。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 第3篇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实验教学应摆在物理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的共识。不少中学物理教师正在自觉地朝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纷纷开展着各种“以实验为基础”的跟踪对比教改试验。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那么,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也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德国的物理教师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2~3个实验。美国物理教师普遍都很重视演示实验。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这些实验都是他们自己设计,所用器材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日本的物理教学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较大,有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实验室渡过的。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们基本能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但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和实验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还必须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因此必须十分重视。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

中学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方法 第4篇

一、在原理上创新

就中学化学实验而言, 有些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 有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决定化学反应的具体装置, 但是有些却并不是最优化的。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我们通常使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 (作催化剂) 或者是直接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当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而没有二氧化锰时, 可用少量的高锰酸钾代替。在反应中高锰酸钾分解产物二氧化锰可以在氯酸钾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作用。当然, 我们还可以用氧化铜等来代替二氧化锰来制备氧气。另外, 在实验室还可用其他化学反应制取氧气, 如过氧化氢分解:

过氧化钠 (Na2O2) 与水反应也可得到O2。

过氧化钠等过氧化物是市场上“氧立得”中产生氧气的主要物质。还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我们使用的是铵盐 (氯化铵) 与碱 (碱石灰) 按照一定的比例 (质量比5:8) 来制的。

但是这个方法较慢, 而且装置的使用要相对麻烦, 因此, 在许多考试卷中就出现了实验室快速制备氨气的方法的相关试题,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加选修) 第二册就提到了在实验室采用加热浓氨水的方法制取氨气。

另外, 我们还可以采用在碱石灰或者烧碱中加浓氨水的方法, 实际上这是碱石灰或者烧碱溶于水放出的热量使得浓氨水分解, 这就能达到简化操作的目的, 使得实验简便易行。

二、在装置上创新

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法很多, 我们可以根据反应原理的改进对反应的装置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上面讲到的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我们可以采用图1的装置, 但是经过对原理的改进我们可以采用图2、图3、图4来完成, 且图4更有利于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同样的道理, 传统氨气的发生装置图5重作也可以用图2、图3、图4来完成。

另外, 我们可以对课本的某些装置进行必要的增减。例如, 钠与水的反应来验证氢气, 除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一碱金属中提到的模式以外, 我们还可将一小块钠包在铝箔中, 用铜网裹住 (防止钠块浮起) 置于盛水的烧杯内, 然后倒扣漏斗, 这样就可以收集到一试管氢气, 或者分别将细玻璃管和长颈漏斗插入双孔橡皮塞中, 用橡皮管将玻璃管和尖嘴管连接起来, 夹上止水夹。取一根大头针插入橡皮塞中心, 向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加水至满;取一粒稍大于黄豆的金属钠揩净煤油, 将其插在大头针上, 最后将橡皮塞迅速紧塞在广口瓶上, 从导管的尖嘴管收集一试管氢气;另外, 在废弃的塑料饮料瓶 (形变性好的) 中注入多半瓶蒸馏水, 用手压至水面与橡胶塞下端相切, 取一小块钠, 将其插在大头针上, 实验时, 把插有钠的橡皮塞迅速插入瓶口, 并塞紧。钠与水剧烈反应, 产生的气体使得塑料饮料瓶变得鼓起来, 这时反复倒转饮料瓶, 快速打开橡胶塞点燃氢气即可验证。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大大开放, 并且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可以从原料的成本和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对设备的整合, 这样也是一种创新。

例如课本中的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的, 其缺陷有:生成的气体会外逸对环境有污染;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的无色不易观察;无色气体变为棕色的界限不清。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确定改进的实验必须达到以下目的:装置应密封, 气体不能外逸;生成的气体应能够富集, 便于学生观察NO为无色气体;一氧化氮的生成与一氧化氮的转化 (即生成二氧化氮) 分阶段进行。如将反应在注射器内进行:先取下注射器活塞, 在注射器内放入一团铜丝, 塞上活塞后, 吸入适量的稀硝酸, 将注射器细管端用橡皮塞密封。反应即开始, 生成的气体被富集在筒内, 让学生观察气体为无色后, 取下橡皮塞, 拉动活塞吸入空气, 无色气体即变为棕色气体。振荡注射器, 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气体 (NO2与稀硝酸中的水反应又生成了NO) , 若再吸入空气, 无色又变成棕色。本实验若采用投影仪放大强化, 效果则更佳。

三、操作上创新

操作上也可以欲擒故纵, 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 稀释浓H2SO4时强调将浓H2SO4沿器壁缓缓加入水中, 且应边加边搅拌。若将水加入浓H2SO4中, 则会造成严重后果。利用一个安全的实验把将水加入浓H2SO4中这一违规操作造成的后果展示给学生, 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利用局部顺序的调整, 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在演示完用碳棒 (惰性电极) 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 引导学生弄清电解原理后, 将原实验中阴阳两根电极 (此时阴极碳棒上已附着红色的铜) 调换再进行电解, 一段时间后改作为阳极的碳棒上附着的铜消失。显然将阴阳两极调换后, 可以为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原理的学习设置探索情境。

四、在模拟实验上创新

现在是一个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技术的快车道, 对于一些危险的、有毒的、复杂的、多次重复的或微观粒子的实验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是可行的, 甚至是必须的, 例如,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氯气的性质实验、产生污染气体的实验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 有机反应中的加成、取代等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FLASH、PowerPoint、化学实验仿真软件-COREL Chemlab等化学软件来制作模拟动态的实验过程, 不仅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 避免了有些不必要的重复, 节省了原料, 对于倡导绿色化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论文 第5篇

摘要:

在基础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的同时也给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及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的同时,使每个学生能力和品质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

学校体育教学;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激烈竞争的重要战略,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经过近几百年来的发展,各国教育体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当代教育的发展更多的聚集在变革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层面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进行了多次重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回应了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现实问题,而体育教育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师上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出发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是为了好的学生教得更好,而且要让其他各具自独特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能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

1.教法目标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一直停留在身体素质锻炼的达标和竞技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层面,中学体育的考核则主要是以达标和技评为主,在学校体育发展实践中,虽然也提倡过快乐体育、休闲体育、和谐体育等等,但是这些都只是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本身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健康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目标太片面、单一,因此它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中既要重视学生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发展。

2.教学内容的变化

课程名称的改革,必然导致课程的内涵的变化,同时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变化必将引起教学内容的变化。在新课程中不再像从前,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一样。可变性很少,而是很大。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也就是说同样的年级不同学校,教学内容就不一定相同,同学校同一年级不同的班级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否则就不是合格的内容。比如以前的铅球就不在作为中学教学内容,因为它只是纯竞技的项目,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没有大的帮助。也不会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所以这类体育项目不再是中学体育与健康内容课的教学内容。

3.转变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教学趣味化

体育与健康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养成从事身体活动的习惯及获得健康方法。因此我们应以启发学生学习运动兴趣及经验的发展为主。这要求我们在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练习和锻练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加强对学生自练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情境化

这是一种能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境之中,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挖掘大脑的潜能,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克服单调乏味的练习,还以使学生感受一定情境和展开想象。这样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在智力、心理、体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该方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其中故事化、形象化教学是基本的情境法。

3.3教学游戏化

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利用游戏的手段来开展教学的活动,诣在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方法来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并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能,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协作精神。该方法一般用于比较枯燥的身体素质练习中,可以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3.4教学现代化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的.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乏味,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截然不同,学生面对的是一台多媒体电脑,里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课件中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分解处理,远远超过了教师的讲解示范,授课时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3.5教学多样化

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组织多样化是必然趋势。中学生对体育的可选择性意愿逐渐增强,他们个体间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性格类型差异都较大,组织教学方式可采用按体质基础分班,体育能力分班,也可按专项兴趣分班,甚至按友伴、性格分班。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体现宽严有度、张驰适当、统分结合、教与学协调一致。这种形式应突破以往整齐划一的特点,提倡一种更为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课堂气氛,注重师生关系的友爱协作。鼓励学生自我表现,显示个性在集体中的价值。

4.小结

“健康第一”是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处理好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处理好身体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处理好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关系,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确保“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贯彻和落实。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世琼《在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方法的转变》[J]体育世界:学术版,

[2]韦飞丽《浅谈体育课如何做到寓教于乐》[J]中学教学参考,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有效 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学科的根本,是激化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方法与手段;实验又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农村中学如何有效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下面谈谈我的看法,与同行们共勉。

一、化学实验———认识物质与制备新物质的方法

现代的化学家几乎已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从本世纪末开始,化学已经成为一门中心学科。那不仅是因为化学在农业发展、资源开发、环境整治中的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现代新技术包括电脑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超导技术,乃至纺织业、建筑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没有新材料就没有新技术的发展。对新物质、新材料的大量需求,使化学家有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

二、注重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一招一式要规范。比如萃取操作中的振荡,是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而振荡容量瓶时,则要求盖好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前者要注意左右手的位置,后者则要注意食指的功能。托盘天平的使用可分解为以下四步加以练习:1调整天平,2称量物上盘,3称量和记录,4天平还原。

单项练习过关后,再连续进行操作。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些关键性的单项操作上,如轮换进行固定砝码、改变药品质量、固定药品量、改变砝码的正反练习。

基本操作既要准确、稳定,也要一定的灵活性。在练习用滴管向试管滴加溶液时,滴管要垂直,滴管口要悬在试管口上方,而在制Fe(OH)2时,吸有NaOH溶液的滴管却要插入二价铁盐液面以下再挤压胶头。

综合实验,仪器装配要合理。以制取气体为例,装置连接的原则为:1先主后次,2先下后上,3先左后右,4先验纯,后装药……还要对实验操作、装置等进行概括、归类,寻找出规律。如制气要几套装置?洗气装置有几种?有几种收集气体的方法?

漏斗有几种,各有什么功能?量器有几种?使用温度计的规律、可燃性气体实验时注意事项等。这样做,也为自己顺利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化学实验的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对于培养观察能力,启发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会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科学需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做一个实验不能只简单地观察一些实验现象就满足了,而应当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即在观察了实验现象之后通过思考进而理解有关概念或原理,掌握物质变化的实质和规律,这样的知识才是完全的知识。

四、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是实验教学的核心

1.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化学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教学三维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①积极参与实验,要求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而不是敷衍了事,应付式参与实验。主动积极参与实验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使实验顺利完成并取得成效。②有效参与实验是学生自我动手、动脑,思维活跃参与实验,这样能获得实验策略,探究现象之后的本质,使学生创新素质与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2.学生真正参与实验。

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真正参与实验,有效与积极参与的和谐统一,能使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三维目标中最优化。

①让学生真正实验,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结果。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联想学生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如实写出实验报告。②重过程、重体验。在实验中应注重学生实验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结论,又引导学生感受实验,体验过程,发挥独特视角与个性化理解。③实验设计应关注学生兴趣。

五、做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触类旁通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学化学就实验内容来说可归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有关制取实验;②有关性质实验;③有关生活实验;④有关概念定律阐明实验;⑤有关定量计算实验。

①而每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都有规律可循,因而应做好典型实验,由典型实验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制取O2可运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两种方式,就使气体的制取实验的有关设计、操作、思路培养练习掌握内化。②处理好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实验后注意实验的归纳反思,使实验目的更清晰,效果更优化。学生能触类旁通,将知识技能内化。

六、教学中启发学生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废弃品进行实验仪器简装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及仪器,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解决了中学药品、仪器的缺乏,也能丰富实验教学资源,更能增加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如用废弃锌皮代替锌料与酸反应,用贝壳、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食醋代替稀盐酸、稀硫酸,用感冒通胶囊药板代替点滴板。用废弃的青霉素药瓶、医用输液管、玻璃胶水瓶、墨水瓶、电池等等作为实验仪器。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发动学生注意随时收集。这样不但可以克服教学困难,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和就地取材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的探讨 第7篇

我认为,从以下方面入手,可以实现教学的艺木性,并较大程度地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一、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

问题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中的心理体验,初高中《生物教学标准》都要求生物教学要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好的问题呈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突出了以问题(任务) 驱动学习的办法,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处理本节课层次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设置问题串,通过问题串的解决达到解决中心问题的目的。例如,研究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可将“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有怎样的特点”,改为以下若干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沿食物链传递的能量能否反向进行?各营养级能量流入、流出的量及两者的比例为多少?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地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守恒定律?为什么?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且训练了学生运用、分享信息,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等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整合。

二、恰当地运用现代媒体和传统手段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师“参与开发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两个方面。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课堂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越来越多。不难发现,一些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表演,有的教师准备了几十张PPT,走马灯似地播放,学生在高速变幻的屏幕面前没有思考的时间,一幅一幅,频频闪过,眼睛疲劳,思维紧张,不利于学习而有损健康。因此,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由原先的整课式教学课件转变为片段式课件,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备课过程,要发挥好传统手段如板书、板图等作用。近来由于现代媒体引入课堂,教师的基本功有弱化的趋势。人们只要多到学校听听课就可发现,简洁、清晰、美观的板书少了,教师的板图、板画能力弱了。课堂板书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精湛的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做好传统的教育工具与现代媒的有机结合。

三、组织合理的自主学习活动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实验、探究、模型结构、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调查、制作、课外实践等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合理组织。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验证、推理、分析、交流等芋活动,切忌越俎代庖,一包到底。例如,“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资料分析,有的教师将表格整理好,“流入”“流出” 量填好,只是让学生计算一下。表面上看学生在活动,实际上都是在教师预设的“圈子”中被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而在该活动中学生应形成的选择、运用信息、设计表格、处理、解释数据等的能力则被忽略了。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在上述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则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

四、预设有效的课堂生成

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方法探究 第8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情境教学,方法

一、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原则

(一) 情境的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检验地理教师创设地理情境成功与否的依据, 也是地理情境教学的大前提。如果一个地理情境连启发性都不具有, 那可以说这个情境的创设是失败的。因为地理情境正是为让学生思考而产生的。所以启发性是地理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二) 情境的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地理概念和其他知识时, 教师可以用生活中趣味性十足的谚语, 谜语, 游戏等素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录像、制作动画, 使学生耳目一新, 加深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之中。

(三) 情境的实践性原则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情境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固然重要, 但情境的实践性则是地理情境教学的有力保障。俗话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虽然在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引导学生“行万里路”的可能性较小, 但不代表教师不能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实践出真知, 每一个地理情境的创设都是为提高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在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多调查, 多发现, 多研究, 多思考。比如让学生以自己家乡城市排污企业为例, 写一篇与地理相关的小文章, 学生会自发研究起自己家乡城市有哪些排污企业。条件允许的话, 有些学生会主动去实际调查,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通过这些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了提高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意义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学生对传统地理教学多少会有抵触感, 如果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而没有创新的话, 那么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中学地理情境教学正是对这种传统地理教学的批判和改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如果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能适当合理应用情境教学, 那么无疑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时常会穿插很多地理活动, 而小组合作是学生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一个学生在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效率显然会比众多学生一起合作的效率低。地理情境教学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度, 同时合作学习也会成为学生脑海中常常浮现的词汇。

(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实践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 在“做中学”, 创设一些与地理实践相关的地理情境。比如开展家乡人口男女比例的小活动, 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之后, 通过亲身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要比书本上的知识映像深刻的多。对中学生而言, 生活中的地理实践素材很多, 比如调查家乡及周边排污企业, 或者让同学记录每天的天气状况, 然后找一个固定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会在记录与讨论中切身体会到地理情境教学过程中, 地理综合实践的重要性。只要教师合理运用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素材, 就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三、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方法

(一) 提出问题进行情境教学

教师在地理情境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提问, 提问是创设地理情境的最好方法之一。而提问技能也是地理教师必须会的教学技能。学生会在教师提出的种种问题中思考“是什么”, “在哪里”, “为什么”, “怎么样”等一系列问题。利用对学生提问来创设地理情境要注意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偏离教学主题。同时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也应该掌握好。关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如果太难, 学生可能会知难而退, 放弃地理情境的思考与发掘。而问题太简单则会没有挑战性, 达不到让学生思考的目的。

(二) 运用生活素材进行情境教学

生活素材随处可见, 关键在于地理教师的运用。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百科知识来创设地理情境, 让学生的思维更随教师一步一步思考。生活素材包括天文地理, 文化常识, 生活学习种种。合理而恰当地运用会在地理课堂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台湾省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玉米和一个香蕉, 问学生它们像中国的哪一个省份。学生大多回答是台湾省。教师继而引出一系列问题:台湾产玉米和香蕉吗?台湾盛产那些水果?是什么原因让它盛产热带水果?通过运用生活素材来创设情境, 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注意力, 同时还真正做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 中学地理教学对地理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中学传统地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笔者认为, 中学地理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故而从上述几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原则、意义以及方法。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张淑艳 (导师:陈昌文)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9-01

[2]、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邱梅;-《考试周刊》-2012-03-23

[3]、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中运用.王春凤;-《才智》-2010-03-25

[4]、论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吴培宏;-《中国校外教育》-2009-08-20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 第9篇

一、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内涵

目前在我国对“教学方法”的定义有好几种观点, 虽然定义不同, 但是对教学方法的界定却有共性:1.教学方法被特定的教学目的所指导, 服务于特定的教学任务。2.教学方法把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融于师生共同的课堂活动中。3.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的手段。

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对“语文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较全面和统一的认识。所以笔者尝试着把教学方法的核心内涵和现实相结合, 进行分析讨论。

二、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各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本文主要从以人为本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鼓励创新原则进行分析。

(一) 以人为本原则

由于种种原因, 过去教师的教学往往只会采用“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讲, 学生听”的方式。这样的方法存在许多弊端。要想革除上述教学弊端,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即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教学重心从教师身上转到学生身上,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 才能体现以人为本, 才能让学生自己愿意去学, 想要去学, 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 因材施教原则

以人为本, 针对共性差异;因材施教, 体现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 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 重视差异, 区别对待,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更好的发展。

教师应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全面分析每个学生的优缺点, 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多鼓励和引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认真教育, 多加辅导, 充分发挥他们的其他优点, 不能产生偏见和歧视, 要用相同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从而促进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

(三) 鼓励创新原则

创新具有求异性和发散性等特点。如果一直因循守旧, 就不能产生新的方法, 只能止步不前。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敢于从不同的方向, 用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表达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改变以往“考什么, 教什么, 学什么”的观念, 让学生大胆地去学他们喜欢的东西, 创造新的方式方法。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要求

(一) 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要培养人才, 除了靠实践, 课堂教育很重要。要让中学语文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和职业素质。

1. 由知识搬运工到教育指导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都是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强加给学生, 把参考书和课本上的东西强灌给学生。但是, 课本上的东西和教师的思想观点毕竟不是学生自己的, 老师不应该是知识的搬运工, 而应该“传道、授业、解惑”, 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激发他们的兴趣,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让他们主动去学, 乐意去学。

2. 由书本复制者到能力激发者

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教师重视参考书和课本, 将参考书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学生脑袋里, 使得学生思维定势, 阻碍了他们的发展。语文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他们的创新教育, 开发他们的新潜能。教师要勇于创新, 善于创新, 创作新的教学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学会灵活思考, 自己思考, 从新的角度去想问题, 不单单止于一个答案, 鼓励他们创新。

(二) 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好坏, 自己本身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 由知识接受者到知识创造者

教师讲, 学生听, 是最基本的课堂模式。但是, 单单听是不够的, 学生要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注重知识的积累, 善于创新,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会举一反三。

2. 由问题回答者到问题提出者

学问学问, 要会学会问。学生在学会回答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 要学会自己思考, 提出新问题。在课堂上, 除了老师提问外, 老师还应该多让学生自由讨论,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让他们多问为什么。

四、中学语文中古文的教法

(一) 要教给学生设疑、质疑的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个目标, 老师要先教给学生设疑、析疑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 自觉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 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当学生看到一首诗时, 思维反应点能自然出现, 才能真正体味学习古诗的乐趣与魅力。那么学习古诗该如何设疑呢?

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习目标, 设计学习目标要注意两点:一是简单浅易的知识点不设为学习重点;二是设计问题要具体且明确。这一环节是为设疑做准备。

如, 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每个学生要结合大纲要求和山水田园诗特点设计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再与本小组成员讨论, 筛选出最确切的目标, 科代表收集各小组写讨论的结果并写在黑板上 (相同的写一个) , 最后在老师的点拨下, 学生明确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抓住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特点,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清新自然、含蓄优美的语言特色;3.学习这首诗情景交融, 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4.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制定了学习目标, 接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设计问题的方法。

问题教学法是一项设疑、激趣和引思的学习模式, 设疑要根据学习目标, 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代表性和典型性, 既能完成学习目标, 又能拓展知识, 提高学习水平和能力,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如, 学生设计《山居秋暝》问题时, 学生设计了12个问题, 其中有些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所以, 我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体现学习目标;二是突出诗歌题材特点;三是体现知识的联系性。最后筛选出以下问题:

1. 诗歌描写了哪些物象?描绘了哪些画面?2.分析诗歌的意境特点。3.诗中的“春芳”和“王孙”是指什么?4.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7.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特点。8.《山居秋暝》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有何异同?

问题确定好了, 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各学习小组进入合作探究的阶段。

(二) 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 孤陋而寡闻。”美国学者纽曼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 既包括学生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 又包括认知参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在教学中要采用“探索——发现”式方法, 与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学习”法, 要旨大致相同, 他们认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也是最有实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启发,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竞争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探究”是一种集体行为, 需要学生有团队意识。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首先, 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要按照好、中、差和男女生有机搭配原则, 每个小组八个人左右, 小组长一人, 记录员一人, 汇报员一人。其次, 对学生设计的问题进行合理取舍, 哪些内容是自主完成, 哪些是合作完成的。此外, 教师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 当小组讨论出现偏差时, 老师要有所提示和启发。

为了使读写更好的结合, 我常常是以读促写, 写中有读。诗歌的读与背是理解诗歌内容与作者情感的前提, “写”是为了突破阅读难点, 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所以, 学习每一首诗时, 我都会设计一些练习, 或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或是对诗歌的拓展与巩固。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构想 第10篇

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记;教师问, 学生答的讲课方式, 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家都知道,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就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快地接受新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 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独立的学习能力, 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 教学实验证明, 学生没有阅读能力, 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 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 不会使用教科书, 学生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 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 也不能从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知识, 学完新知识很快就把旧知识给忘记了。所以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教科书与课堂教学相配合, 既起到了课前预习的作用, 又能使学生的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学乐趣。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 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 是有效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 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往教学中, 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实验是在“黑板上讲”、“黑板上做”, 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 而且是激发学生爱好, 把握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更强调实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 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不断地获取知识, 同时使学生切身体验到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 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有利条件, 注重启发引导, 做学生的引导者和鼓励者。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勇于俯下身来看学生, 这是一种人文关怀, 不仅是身体俯下身来, 心灵也要俯下来,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 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和新能力, 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师生合作的积极性, 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二是新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 这对于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 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地学会倾听, 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 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 在成功中长大, 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优化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商榷 第11篇

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兴趣

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要让学生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提高学习成绩,非让学生产生兴趣不可。所以,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学,教学得法是为了学的有效。

一、教师讲解不但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有新意

初中思想品德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与有的初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身除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以外,大多数知识都是可以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中可以看出,理论联系实践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也许有的教师会反问,我在讲课过程中也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每堂课也都注意讲解范例,但是课堂气氛并没有多少好转,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有新意。

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自学,培养探究的能力

在这一阶段内,教师概括地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和自学探究的路线图,在学习目的、中心问题、参考资料、学习方法等方面给学生以一定的提示。这个提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鸟瞰,作为学生自学研究的准备。所以不必详细说明,只要简单地提示一下,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自己去努力研究。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之下,自行研究。这一单元中,我在“人性自私论”和“人生的真正价值”两个问题上给了学生一些提示,提供了大量具体事例材料,让学生结合教辅用书进行讨论、自学。在这一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所指定的作业,从事阅读,搜集资料,作读书笔记,而教师则要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思维受阻的地方和独特新颖的思想方法等,为下一步重点讲授作准备。

三、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艺术,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首先,在新的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没有积极进取、奋力开拓的精神是难以胜任这门课程的。另外,为人师表是我国师德的优良传统,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思想品德课教师一旦失去了学生在道德上的信任,他的一切教育都将丧失说服力。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乐于上思想品德课,从深层次上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表扬激励为主,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这样,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学要以激励为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准则。为了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激励艺术。

四、善用幽默,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考试难的课程,因此容易出现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不愿学、老师无心教的不良现象。所以,我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窄,课堂中可采用更多生动的比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广告语、形象的漫画和身边的幽默小事情等方式辅助教学。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感,而新鲜好奇感正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因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珍惜无价的自尊》一课中,萧伯纳的小幽默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会心一笑,同时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其中的寓意。教材内外都有许多幽默事例、歇后语、漫画等材料,教师课堂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广泛应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农村中学教学硬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也得到普及,成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生理特点,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结合的优势,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枯燥的知识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具体,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景、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世界文化之旅》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片段,伴以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图片,学生在欣赏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教材中“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在观摩中培养了想象力,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加以选用,力求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与掌握了最佳的教学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较好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燕妮.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2\]于萍.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J\].甘肃教育,2006,(17).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建议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 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尤为重要。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 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创新性人才, 民族进步需要创新性人才, 数学素质是任何一个创新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博学多才的基础和发源地, 由此决定了数学教育在树德育人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培根曾说过:“数学之美在于独特而惊奇, 数学中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令人叫绝, 所有这些都需要对学习数学的感悟”。学习数年学有了“感悟”, 才能更加自觉和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与创新。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半结, 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数学学习中的“听与观、说与想、读与究、写与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 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只有师生之间的和谐配合, 才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一、观念培养目标

数学观念是人们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概括认识, 是数学思维和现代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诸如, 推理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化归意识、审美意识等等, 都是数学观念的具体内容。在中学数学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 从外延上讲, 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中学数学知识, 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和强化至少如下的两种基本观念。

首先是状态变换观念。状态变换观念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状态意识;二是状态变换意识, 就是关于客观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敏锐意识。

其次是本质结构观念。数学所研究的形, 是能体现事物本质的形。数学教育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学生看问题要从本质结构出发, 总是在日积月累地树立一种明确的数学观念———本质结构观念。

二、知识培养目标

中学数学教育的知识培养目标是: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里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同时使学生尽量多地学习一些近代和现代数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从而使他们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能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劳动及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特别是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原理、方法,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原理、方法对客观存在的“覆盖”范围或应用范围。

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 决不是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简单地、机械地传输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 掌握这些知识所构成一个“优化”的知识结构。因为只有这样的知识结构, 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只有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的人, 才能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处在不败之地。

三、能力培养目标

中学数学教育关于能力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问题, 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 特别是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综合一些有关文献的论述, 可以将数学能力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并进一步形成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欣赏能力。在这些能力中, 应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

四、创造性培养目标

通过数学科学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和了解这些知识的发生和发现过程, 从而萌发一种关于数学知识发生和发现的兴趣、模仿和追求。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没有兴趣、模仿和追求的学习, 特别是数学学习, 是不可能有什么真正成效的。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观念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手段和工具。一些现实、生动的数学测试、评估方式, 不仅有利于数学创造性的培养, 而且能促使数学教育的测试与评估更客观、更准确。

参考文献

[1]李树臣.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2]李红婷, 李树臣.新课改下数学教育的两大突出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3]张国保.浅谈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 2006.

上一篇: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下一篇:甲型H1N1流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