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2024-09-06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第1篇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这一点从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上就能看出来。 有的学生在放学后能独立快速地完成家庭作业, 而有的学生则需要家长的陪同才能完成。 对于家长陪自己的孩子写作业, 我们认为需要注意几个环节, 首先要肯定家长重视孩子学习的精神, 但是要提醒广大家长, 过于关心孩子会给其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喜欢看着的自己孩子写作业, 孩子一遇到难题家长能及时讲解, 但是这样就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久而久之, 孩子们在学习上就容易产生不爱思考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坏习惯, 更有甚者没有家长的陪同就不能写作业。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让孩子们独立将会写的都写完, 不会做的认真思考, 家长不能告诉孩子答案而应该启发他们做题。

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数学同样重要, 好的学习态度能够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习数学一样需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需要预习, 上课需要认真听课, 课后需要按时复习功课, 这些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 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学会将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 知道每个知识的用途。 对于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应该有比较清楚了解, 不理解的应该尽早问老师、家长或同学,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对于知识不能囫囵吞枣, 浅尝辄止。 好的学习态度对学生学习数学至关重要。态度决定一切, 学习数学同样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认真对待老师留的作业, 听老师的话, 除此之外, 还要保证自己能够掌握老师讲过的知识。 学好数学要从细节做起, 小到每个数字, 都要写端正, 在考试的时候准备好草稿纸, 为保证得数的正确性, 我们要在草稿纸上认真计算。 老师讲课要做好笔记, 按时复习功课, 将容易混淆的知识区分开来, 将关系比较紧密的知识汇总到一起记忆。

注意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比较紧密, 所有数学知识就好比一座知识大厦, 缺了任何一块知识这座知识大厦都会出现倒塌的风险。 这在做数学应用题的时候会有切身体会, 我们可能因为没有正确运用某一个数学公式就不能解出一道数学应用题, 并且如果我们不能把基础知识学好, 就很难进行下面的学习。 比如如果不能牢记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 那么就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几何学习了。 数学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 也不需要像学习语文那样每天都记那么多生词生字。 并且数学学习往往能够比较容易出成绩, 我们只要能够把课本知识理解透彻了,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就能够解题了。 总之,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紧密性, 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 学习基础和思维习惯。 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习惯是不相同的,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性思维为主, 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需要借助于形象事物。 高年级学生渐渐有了抽象思维, 不过,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都是借助于形象事物的。 我们应该通过书本或网络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 老师们在课下还应该多走进学生的生活, 这样可以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应该合理掌握讲课节奏, 给学生留足思考和吸收知识的时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需要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 我们也要给学生课上发言的机会。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学会了理解了数学知识不代表就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 很多学生课堂上表现得很好, 对老师讲的知识理解了, 但是在课下做作业时和考试时不能够拿高分, 为什么同样听课的学生在课下做作业情况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这和学生会不会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会学习的孩子在每学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就会弄清楚知识的作用, 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 不会学习的学生成了学习知识的简单接收器, 只是理解了知识, 不能够掌握新知识的用途, 也不能够将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进行结合。 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应用知识。

摘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学到的知识才会比较稳固。事实证明, 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根本不适合我们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只有那些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学习数学需要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需要预习功课, 上课需要认真听课, 课后需要按时复习, 这些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对于知识不能囫囵吞枣, 浅尝辄止, 好的学习态度对学生学习数学至关重要。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第2篇

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特征:

1.1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验,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数学奇妙的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2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它的提出是面向全体的学生、意在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其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要遵循的原则

2.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研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对数学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学生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学生注意以下的原则: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的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第三,在课题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有:个人独立探索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方式等组织方式;第四,在课程研究过程中要遵循“亲身经历、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

2.2恰当把握课堂气氛、做到“收放自如”一个真正成功的教师在掌握课堂气氛是能做到“收放自如”,一个真正成功的课堂是需要动静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主体是学生,课堂上主要发挥者也是学生,因为学生具有好动和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如果教师不能掌握好课堂纪律就很容易让课堂失控,难以达到

预期的效果。在这样的客堂中还要求教师的应对能力强,因为学生的思维时常会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中,他们会提问什么问题是难以估计的,如果教师的功底不够,或应对能力不好,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也难以使课堂继续进行下去。

3.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3.1打破了以前的“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活的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概念。就人的发展来说,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需要的。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接受性学习”的统治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受到很大抑制。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没有自主探索的一个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说,多做。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应该渗透着整个数学的活动中去。

3.2活泼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数学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也具有严谨性,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式,很容易染学生是去学习的兴趣。为了摆脱只有老师自己一个人讲的尴尬,需要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参与的学生多了,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能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在研究问题时如果遇到问题,教师要适当的加以提示,让学生明确方向,不要挫败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习数学,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数字比较敏感,在学习中也很省力,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不适合学习数学,老师教的很费劲,学生学的也很吃力。我们认为,数学学习首先要从我们老师自身说起,首先我们教师要做一名称职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们喜欢我们老师,最少不能让学生们讨厌我们,如果学生不喜欢我们老师,那么对于我们教学就会很麻烦了,然后我们要让学生们喜欢我们的课程。要想让学生们喜欢我们老师,我们对学生们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我们要衣冠得体,语言举止大方,还要表现出满腹经纶的样子。我们在正式讲课之前要对我们自己班级学生们的整体学习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学习状况和一些班级学习风气等有关的内容,最好还要了解班级的优秀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和纪律差的学生。知道这些对于我们教学将会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还要让学生们知道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给他们介绍一些伟大的数学家。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一些数学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等各种数学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是我们学好数学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学科以抽象性和逻辑性为特征,数学不以我们人类的主观情感为依据,所以思考对于我们学好数学至关重要,只有学生们独立思考学会的知识才会是自己的知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正式讲课之前要让学生们先预习,给学生们留一些思考的问题去预习,我们在讲每一堂课之前都要留一些问题给学生,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讲课的时候还要多给学生回答问题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要注意讲课的节奏,在每讲完一块知识点的时候要放慢一些节奏,问学生一些问题。学生们的有效注意力一般不会很长,我们要注意到调整讲课的节奏和说话的速度。尽可能选择形象化的语言讲课,因为小学生的思考方式还主要借助形象的事物为基础。我们家长朋友们也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首先要对我们的孩子有耐心,我们要鼓励他们努力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任务,有的家长总是喜欢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指指点点,孩子一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就要找家长帮忙,这样我们家长就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了。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有的孩子虽然写作业可能慢一些,但是他们可能准确率高,他们有时候在真正的思考,面对这样的学生们,我们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有耐心。总之只有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得到的知识才会是比较稳固的知识,学生们在思考的时候是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我们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学生们形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要把我们所教的内容和我们身边的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我们在每讲解一个新知识的时候都要告诉学生们我们为什么要讲解这个知识,学习了这块知识后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我们要让学生们真正理解我们所教的知识,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分化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遇到比较难懂的问题还可以找一些我们学生比较熟悉的和喜欢的事物做例子,这样不但可以缓解课堂气氛还更容易让学生们明白。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采用画图法,将问题的关键词和条件画到草稿纸上,让学生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思考。

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性比较强,所有的数学知识好比一座知识大厦,这些知识点就是这座知识大厦的钢筋和水泥。最主要的是这座知识大厦的知识结构是有罗列顺论的,并且是缺一不可的。一旦我们某块知识出现欠缺就会影响这座大厦的稳定性,所以,学习数学不能出现知识断层,一旦我们在知识掌握上出现欠账太多就会影响到我们后面的学习。所有的数学知识又是具有逻辑整体性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汇总知识的能力,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汇总。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第4篇

小学数学是一门和现实世界比较接近的学科。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在教学生新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新知识的理论来源, 让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 学习这些知识后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什么便利。 这样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从运用的角度学习新知识。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本领, 将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 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小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学生真正喜欢上学习, 主动学习, 通过独立思考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 教师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 三等教师教知识, 二等教师教方法, 一等教师教心态。 说的就是我们老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我们要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正确的认识, 让学生知道数学不像有些学生说的那样难学, 它是一门比较有趣的学科。 学好数学后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和工作上的很多问题。 我们要多给学生灌输一些关于古今中外伟大数学家的故事, 让学生知道学好数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事情。

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立思考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十分重要。 只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学会的知识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些学生不喜欢独立思考, 遇到问题总喜欢等老师的答案或者问家长和同学。 在回家写作业的时候喜欢让家长陪同, 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预习新知识,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质量, 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认识。 我们大脑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首先要经过意识的深度加工理解, 经过意识对知识加工理解后, 我们就会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状况, 但这只是学习的开始, 因为我们只是对知识有初步理解, 还需要潜意识里对知识进行加工。 潜意识不但会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已经学会的知识, 还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加工理解那些我们没有学会、没有理解的知识。 我们常常发现, 有些没有学会的知识或者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很自然地理解和接受了, 这就是潜意识加工知识的结果。

预习可以帮助我们提前了解新知识。 对知识有整体认识, 这样我们在上课时候就知道哪里不明白, 哪里需要集中精力学习。 理解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结束,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理解知识, 还要学会运用知识。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会发现通过课堂, 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但是在做题的时候学生运用知识的效果总是不一样的, 有的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而有的学生不善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运用知识和理解知识是学习的两个阶段, 理解知识并不能代表我们就能够运用知识, 当然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

小学数学学习需要我们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汇总复习。 数学这门学科是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 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比较强, 所有数学知识好比一座知识大厦, 每一部分数学知识就好比这座大厦的一砖一瓦, 任何一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都可能造成这座知识大厦的倒塌。 所以我们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能出现断层, 一旦数学知识出现断层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 试想如果没有学好比例关系, 那么就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复习知识不但包括进一步理解知识还包括汇总知识, 将相关相近知识汇总到一起, 这样不但方便记住知识, 还便于应用知识。学生在做题或考试的时候对不会做的题和易错的题应该引起重视, 将这些题汇总到本子上, 一有时间就翻翻看。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第5篇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由于数学知识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数学内容的呈现应是多角度的,丰富多彩的,这样不仅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且促进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改善数学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 引言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观念的更新乃至行动的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适应、转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单

一、被动的问题,大多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仅停留在口号和公开课的教学。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日复一日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应更趋于人性化、生活化、趣味性、探究性及合作性。人性化——注重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知道学习内容,初步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距离,减轻少数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感,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心理疗法。有些学生通过自学预习后完全或基本有能力理解新知识,此时,他们迫切希望能成为“讲解者”,而自豪地炫耀一番[1]。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把握住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他们的心理想法,不但可以让他们来代替教师分析讲解部分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指导其他学生或者互相讨论,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以提高,或者索性实施分层教学,而不致于使一部分学生白白地把时间浪费在“陪读”上。

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它是教学过程中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机械地沿用教材,教学方式僵化,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跟着书本知识走,教学成了学生思路的“枷锁”,这样的方式,实际是给学生灌注现成的数学理论。学生没有得到思考,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学中必须冲破这种桎固,有机地构建教材,利用教材这个载体,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想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从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树立对数学的学习信心,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生活化——体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2]。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目前在小学数学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景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的学习。一年级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就是以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对于旧教材中一些脱离现实背景的内容,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整容”,利用实物、实例、动手操作、童话故事等创设情景,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再现生活。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教师启发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运动着的物体个数,教师先利用媒体展示生活场景:一个热闹的交通路口,小汽车、摩托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提出问题:交警叔叔想知道车流量的情况,你能告诉他吗?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景,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忙碌地观察、记录,虽然第一次有点杂乱无章,第二次也没来得及记清,但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的刺激下,学生兴致盎然,他们的学习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由浅入深,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统计方法,在亲历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统计思想方法的价值。2.2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材料

购物发票、电话缴费单、牙膏盒、易拉罐、电话号码……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看到,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料。如,利用购物发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电话号码可以复习质数、合数、偶数和奇数等概念。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2.3获取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如计算1/4-2/7+3/4-5/7,这是同一级运算,调换数的位置,数与数前的符号要一起移动才可以使计算简便,但有些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干扰,对运算符号要怎样变化始终搞不清,单纯地依靠讲解难以奏效。我引导学生把它与学生调换座位时人和书包要一起移走联系起来,他们从生活经验中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再如,在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往往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特点呢?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分数乘整数”时的谈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为突破口,先画四条平行线(代表四条马路)来说明因为不相交所以彼此不通,接着又在四条平行线之间画一条垂线使之相交,因为相交也就相通了。这个细节形象生动地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很适合学习数学知识,把所有知识都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生受到很大启发,在课上不仅找到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且无形之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我想如果在教学中能经常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的感知过程沟通,我们的数学就能成为一种人人能学的生活数学。2.4增加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容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数学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要计算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容器里,算出水的上升体积。教师的作用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4]。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问题解决的内容,使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隐藏的危险”的活动:放暑假了,小红跟同学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深度为1.2米,小红的身高是1.4米,请问小红会有危险吗?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平均数的理解,认为小红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过1.2米,甚至超过1.4米,这时对于不会游泳的小红来说就会有危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而非某一具体数据的特定情况,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趣味性——学好数学的精神动力

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浓厚的兴趣为依托。而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也是能够培养的[4]。如果教学中材料陈旧、形式单一,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而如果使材料新颖,形式多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通过操作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由于数学知识是从现实中概括上升而形成的,因而如果离开动手实践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从动实践中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更能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直观地呈现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这是有别于过去的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5]。

例如教学速度概念,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第⑴题:小红跑了80米,小亮跑了120米,谁跑得快?起先有的学生认为小亮跑得快,理由是小亮跑了120米,比小红跑得远。经过讨论,觉得缺少时间这一条件,无法比较。接着老师出示第⑵题:小林跑了10秒,小刚跑了15秒,谁跑得快?起先也有学生认为小林跑得快,理由是小林只用了10秒,时间短。经过讨论,觉得缺少路程这一条件,也无法比较。于是老师出示第⑶题:小林10秒跑了40米,小刚15秒跑了75米,谁跑得快?这时学生都知道小刚跑得快,因为小刚每秒跑了5米,而小林每秒只跑了4米。紧接着老师又问,在什么情况下,时间短就快呀?学生能回答: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时间短就快。并且举了60米赛跑的例子。通过这样三个问题来引进速度概念,符合学生实际,概念也比较清楚,避免了教师的空洞说教,学生感到新颖,讨论得很有趣味,教学效果也好。4 探究性与合作性——使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品质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合作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展开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开展这一子课题,不仅仅是推广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却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6]。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调查证明,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方案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

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要真正给学生信心,体会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欲望。其三。教师要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的时间留于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担当起应尽的义务和职责,逐渐体会到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4.2激励竞争增加小组合作的学习意识

为了提高学习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的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7]。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整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与自身,局限于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4.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组织小组讨论中,还是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实践证明,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这既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合作与交往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适应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合作”现代人格的基本途径。在二期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无可回避地需要考虑“今天究竟如何上好课”的问题,相信答案也是丰富多彩、见仁见智的。但不管怎样,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的主旨将始终如一。5 小结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新课程目标强调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操作实践,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并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王俊果.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3).33-34 [2] 孙玉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S).54-55 [3] 马玉清.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4(2).104-105 [4] 张海琴.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例谈.科学时代.2006(7).117-117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第6篇

一、小学数学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虽然小学数学处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应晦涩难懂,否则会对日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大打折扣。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学方法可以过于简单。除此之外,教师尚未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依然沿袭以往的教学传统,遵循教师讲授、学生盲听的惯用形式;数学这门学科十分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方法,如果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没能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只顾自说自话,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教师往往都是比较侧重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却很少顾及该阶段应该让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也忽视了该阶段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引起小学数学教学多重问题的因素。

2.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且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性因素是教师的讲课内容应该以通俗易懂为主,但是容易让人走入通俗易懂就是浅薄的误区。小学数学教学不需要极高的数学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专业知识不强的情况下去讲解教学内容,否则,一旦随着内容的深入,专业知识不够强的负面因子将会导致教师无法很好的应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突发情况。毕竟数学是一门突发性较强的学科,此外举一反三的性质也比较明显,如果在讲课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的举一反三,而是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题型,难免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也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此一来,最终的教学效率便急转直下。

二、解决小学数学问题应该采取的有效方法

1.改变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做到有问题及时询问,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明确时时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让填鸭式的教学占据课堂的主要部分;另外,对于课程的安排,也要保证学生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跟进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适当配以例题加以仔细讲解,同时还要注意观察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反应情况,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马上心领神会,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每时每刻都被老师询问“会不会”。这些都是教师在日后应该注重的方面,也是教学目标确定的方向。

另外,在知识点的讲解方面,教师也要注意采取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如在认识除法的阶段中,教师可以事先买来几袋糖果,活跃一下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方便展开教学,老师可以事先按照班级学生的人数买好糖果,在未开始除法授课之前,可以询问要想让班上每一个同学都能分到相同数量的糖果,则每一个同学应该得到几个糖果?这样的问法能够极大的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能让同学们你争我抢想出解决问题的点子,和以往枯燥的教学相比可谓大放异彩。

2.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积极培养学生兴趣。教学的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息息相关。当然,专业知识并不完全指的是教师的知识程度,同时还包括处理课堂情况的办法手段、极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好的忍耐力。这些都是全方面贯彻人性化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需要,也是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时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防在教学课堂中面对学生产生的课外问题束手无策,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除了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功夫,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实际上这也是和教师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的,如果教师博闻强记,对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故事了然于胸,信手拈来几个数学家的故事为课堂增添几抹亮色也是一个好办法,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关于阿基米德在解决数学问题常有的表现,也可以向同学们分享高斯的有关趣事,或者是陈景润都有哪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让人笑掉大牙的举动。这样一来,学生先对老师的这些故事感兴趣,就会对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也期待起来。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研究 第7篇

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是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课程兴趣的基础, 特别对小学生而言, 感情丰富, 身为小学数学老师, 要做到深受学生的喜欢, 就必须严格对自身的要求, 提高自身素质, 养成良好的人格, 形成独特的魅力,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因此, 教师在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和教学技能的同时, 还需完善自己在人格上的不足之处, 锻炼自己的人格唯有此, 才能获得更多学生的好感, 为他们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够有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降低教学工作的难度.

真知灼见和真挚的感情是生动丰富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 教师的教学感情也依托真挚的语言表达. 尤其是小学数学老师在讲授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更应该运用巧妙丰富的语言措辞, 来吸引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的注意力, 将对小学生的呵护和情感用语言充分表达, 才能赢得小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尊重, 为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现行的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中, 小学数学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 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活动偏离和违背了教师正确的教学计划, 这一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其后果便是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数学课程, 不仅危害了学生, 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计划也是一种损害. 本文给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兴趣提出了以下三种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首先, 构建探索性学习情境, 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主线更应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这种学习情境从多角度对学生实施引导, 改变学生“要我学”的思想认识积极鼓励学生形成“我要学”的学习态度.

其次, 强调对小学生天性的重视, 特别是好奇心, 构建疑问性教学情境.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 好奇心无处不在. 针对这一特性, 教师应该将小学生主动引入疑问性情境, 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 与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最后, 抓住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性, 构建游戏性教学情境, 寓教于乐, 通过游戏的方式将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激励评价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课程逻辑思维性较强, 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解决、克服的数学难题, 频繁出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属于正常情况, 但这势必会降低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针对这种情况,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 积极与他们沟通, 促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向前发展, 以不拘泥于形式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 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肯定并表扬那些学习进步的学生, 给予他们继续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使他们明白“不积跬步, 不至千里”的道理, 学生会在你的赞扬声中一点点进步, 从而培养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成就感,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兴趣.

四、加强直观, 注重操作, 让学生体验, 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共同之处是抽象性较强, 不同阶段具有程度不一的抽象性. 在小学数学阶段, 学生们需要教师为之提供具体的材料, 并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 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 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 建立表象, 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 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精神和求知欲的唤起, 必须建立在他们对学科兴趣的激发基础之上.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教师提供了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摄影等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 构建一个能更直观反映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图文并茂、声色具有的学习环境给小学生. 这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的意义相比较其他课程更为明显. 多媒体教学在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活力和吸引力的同时, 还能够赋予教学过程更充实、更形象生动的内容, 能够锻炼小学生的感官观察力和手脑并用的协调力, 增强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面对的挑战性和娱乐性.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圆的画法”教学中, 教师可以制作Flash动画, 逐步分解画圆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 具体动画情景大致为:屏幕上出现一段绳子, 随后出现一枚图钉, 做出钉住绳子一头的动作, 还有一支彩色笔, 做出绑在绳子另一头的动作, 然后图钉紧紧地固定在盘面上, 彩色笔绕着它顺时针旋转起来, 身后留下彩色的轨迹, 直至彩笔回到出发的位置, 这时候一个漂亮的圆形便出现在屏幕上. 这个动画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借助多媒体课件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合全文所述, 学习与兴趣的关系, 正如河流与水源之关系, 无源之水, 日见其竭. 作为能够明显提高学生智力的重要课程, 学生数学学习如果缺少兴趣, 便无法掌握学习之道.

参考文献

[1]薛朝军.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研究[J].新课程 (小学) , 2014 (2) .

[2]陈烨.与数字共舞——生本教学模式下小学生数学兴趣的提升[J].小学时代, 2014 (3) .

[3]何善品.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 2013 (12)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 第8篇

一、引入学生的动手操作

小学生们普遍喜爱更为趣味化的教学模式, 喜欢展开各类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在教学模式的选取上更有针对性。计算教学很容易变得单调乏味, 如果缺乏对于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与设计很容易让学生们失去学习信心。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 在教学模式的选取上有更多革新。可以适当加入学生的动手操作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 也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们对于所学内容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随时做好教学过程的平衡, 要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更为有序的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为计算教学提供有效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 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四个圆形分一份, 两份有几个?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圆形摆一摆。

生: (动手操作后) 有八个。

师:三份有几个呢?四份呢?请同学们四个为一组, 把你们的圆形合志来, 动手摆一摆, 再汇报你们的结果。

生: (动手操作后) 三份有十二个, 四份有十六个。

师:谁能将你们操作的结果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生:4×2=8, 4×3=12, 4×4=16……

乘法口诀的教学很容易变得非常枯燥, 如果是要学生们硬性记忆不仅记忆难度较大, 学生们记住后也很容易忘记。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体验乘法口诀的应用则不一样, 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很直观的体会到了其中的规律, 在这样的基础上记忆的形成也会更为自然, 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们更为牢固的记住乘法口诀。

二、多样化计算教学

想要全面提升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很有必要让教学模式更为多样化, 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来丰富计算教学, 这往往能够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计算教学的重点并不是知识的记忆, 这一点很多教师都存在理解偏差。计算教学的重心在于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实践, 只有具备这样的基础大家才能够对于计算的规律、方法有更深刻的掌握, 这才是应当追求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计算教学形式能够很好的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 能够让学生们更灵活的展开对于知识的应用, 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将会很有帮助。

进行《退位减法》的教学时, 我会有意识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丰富课堂。

教材上出现题目:34减8得多少?

题目下面写有算式:34-8= () 。并在旁边有段提示语言。

A提示语音:请思考:4减8不够减, 要把34分成20和14。先算14减8, 得__;再把20和__合起来, 得__。

B提示语音:

1.你觉得34-10=24, 能帮助你吗?

2.你觉得8+6=14, 能帮助你吗?

3.你觉得从8数到34, 能帮助你吗?

这是非常典型的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的实例, 两段语音不仅是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 其中的内容也是为学生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习得的一个启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如何计算这道题目, 也让学生们尝试以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解决具体问题。这对于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发展与构建将会是非常积极的推动。

三、注重知识实践

想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计算水平, 让计算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 教师同样应当注重课堂上对于知识的应用与实践, 这对于学生计算技巧的习得将会很有帮助。教师可以通过题目的变式来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某种计算能力, 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良好检验, 这也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们熟悉各个单位间的转换, 并且有效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教学阶段:

A教学: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究竟是多大了。你们能解答以下问题吗?

6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12平方米=1200 () ;

928平方分米= () 平方米= () 平方分米

B教学:师:咱们知道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大小。谁能很快地撕出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大小的纸片。看谁撕得最接近。

生:……

师:你们能想象出2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的大小吗?试着把它画出来。不一定要画正方形的形状。生:……

师:观察一些物体, 想象一些物体, 它们表面的面积大概是多大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等会再在全班交流。

这两个教学阶段难度不断递增, 但都非常有效的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展开了锻炼。学生们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也需要对于单位间的转换有很好的掌握。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计算水平的发展与提升将会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小学生基本计算能力是今后应用数学知识的基础, 但是目前小学计算教学忽视算理的推导, 不注重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实质的锻炼, 出现了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弱化的趋势。因此, 本文对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进行研究, 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1.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有助于提升对今后生活中事物的理解与归纳能力。

第一, 计算本身紧密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 而小学阶段是数与计算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 他几乎涵盖了今后生活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小学阶段的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算与四则混合运算,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

第二, 关于数学的计算方法, 过程呈现出不同的变通性、结果讲求精确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勤于思考及严谨做事的良好品质。因此, 作为一项基本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学习有效性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概念不明确, 算理不理解

一部分老师认为数学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学生只需记住计算法则, 生搬硬套, 反复大量做题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就行了。这样造成学生只知道这样算, 而不知道原理是什么, 一旦出错, 就不知道怎样去自行解决, 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

2.2 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数学对于小学生意味着抽象、难懂、枯燥乏味, 课堂上只是纯粹的计算, 与实际应用脱节, 有没有情趣, 使得学生渐渐就厌倦了数学课, 慢慢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学生经常表现为:一是计算正确率下降、计算速度减缓、运算方法不能够灵活使用;二是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三是作业开始出现抄袭现象、甚至不按时交作业等。

2.3 忽视口算练习

现在的数学教学大多数以笔算为重要教学练习内容, 忽视了口算才是计算的基础。口算和笔算的训练机制不同, 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口算是由在心理计算, 主要依赖于大脑记忆, 适合于较小的数或整数。而笔算则是一种程序化的运算, 无论数有多大多复杂, 都能笔算解决。可以说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 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思维价值的内容。

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根本源泉, 只有让学生喜欢计算。主动全身心地投入计算学习中, 才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教学可以通过情景与数学有机融合, 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实际使用价值, 才会激发学生努力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小数乘以整数》这一节内容时, 安排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让学生陪妈妈去菜市场买菜, 同时调查与记录茄子、西红柿、黄瓜等市场价格, 例如西红柿3.5/千克、黄瓜3.2/千克、茄子3.6/千克, 让学生计算各买3 千克, 需要花费妈妈多少钱?这种教学方式, 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用处, 能够发现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3.2 注重理清算理

学生只有真正明白计算的原理, 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算法是怎么来的?的根源, 学生才会记牢法则, 做题有条不紊的计算, 还有可能创造出有效简便的其他计算方法。所以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计算原理进行深究, 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区领悟计算的真正含义。比如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训练过程中, 老师提出36-8=?,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 彼此讲解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 并派出代表说出本组的想到的几种方法。经总结有四种方法, 方法一:把36 分为30 和6, 30-8=22, 22+6=28;方法二:把36 分为20 和16, 16-8=8, 20+8=28;方法三:把8 分为6 和2, 36 分为30 和6, 6-6=0, 30-2=28, 方法四:竖式计算;然后老师再出一个例子, 让学生算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正确, 这样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与解决问题, 起到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积极主动性的作用。

3.3 口算、笔算、估算三者结合

口算是比笔算更为复杂的心智活动,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笔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习惯, 同时可以减少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更正, 训练学生的验算习惯, 增强计算质量的责任感。现在日常常用的方法是估算, 因此老师应加大学生估算能力的提升。估算可以估计出计算结果的大致取值范围, 也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手段。现实生活中有大量事实需要估算的, 比如:点餐时提前估算餐费、完成一件事情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到达目的地需要走多少路程;如此养成估算习惯, 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 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更敏捷。比如说:小红和妈妈去超市购物, 现在有五种商品要买的价格:48 元、16 元、25 元、72 元、27 元, 问妈妈带200 元钱够吗?然后再进一步提出差不多或多少?这种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况下, 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价值, 体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真实涵义,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

4.小结

经以上总结可知,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有效地分析学生在计算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由知识、技能性学习向探究性、创新性学习转变, 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为今后的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翠琴.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 2014 (8) :116-116, 117

[2]崔晓玲.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 2014 (11) :35-36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第10篇

一、教育对象分层

这里的教育对象即是指小学生。这里的分层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以分数定高低,也不是简单的分为优良差三类。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所以要以人性化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由于老师对全班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将全班学生按1:2:1分为这三个层次。这些数字分别代表着25%的可以很好掌握理解知识内容的学生,50%的可以通过加深巩固进而掌握知识的学生,还有25%的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这里的分类不仅是班级成绩排名所决定,还依据了学习能力、兴趣、态度等因素。要把各个层次的学生合理分配,设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分别按1:2:1在班级的三个层次抽取。

二、教学模式分层

正如上面所说,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老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对于一节40分钟的课堂,其前面的20分钟,老师要把基础的内容做个整体的讲解,把书上的习题进行剖析。在接下来的十分钟时间内,就要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可以做课外习题,主要是为了扩大题目量,争取在考试中可以熟悉题型,因此老师不必要太操心,对于第二层次基础掌握也比较牢靠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对有灵活性的做课后书上的习题,而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就是老师要重点照顾的对象,其实也就是要提升其基础学习能力,老师要给这部分学生把基础知识再过一遍,发现其存在的疑点。最后的十分钟,学习小组就要发挥其作用了,第一层次的可以给二三层次的同学提供讲解,以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还可以营造学习氛围,互相之间可以交流感情。

三、课后练习分层

学习质量也必须要有一定课后练习的巩固,所以课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量的多少并不意味着质的好坏。例如我们不能把困难题目强加给基础薄弱的学生,那样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要想提高学习效率,课后作业就要分层布置。具体可以这样实施,老师每天布置六道数学题,这六道题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前三道为基础题,其目的就是可以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使其能够把基础巩固消化一遍,特别是对于第三层次的基础较弱学生;中间的两道就是基础题的一个稍微强化版,灵活性和难度适中,因此对于前两个层次的学生可以接受,第三层次的学生也可以尝试着做一下,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第一、二层次学生的学习;而最后的一道题,灵活性和难度相对于前两个层次的显然有一个幅度的增加,这类题目不仅要求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并且思维还要足够灵活,观察力还要足够敏锐,所以主要是为第一层次的学生设计的,当然后两个层次的学生也可以冲刺一下,其目的是更好的拔高。在这里的练习分层上,不需要题海战术,但是老师要保证选取的六道是经典题目,即每道题目都有自己内涵特色的地方,在以后的做题中可以就此作为参照物,方便今后的学习。

四、评价观念分层

既然我们把学生分成了三个层次,所以就代表着这之间必然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不能以同样评分标准来评价,否则是不科学、不公平的。如果继续按照以前的评价方式,那么将会在无形中把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对应分成了优、中、差三等,这会给第三层次——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造成心里上的阴影,而对于第一层次——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无形中把自己贴上了优等生的标签,进而认为自己可以不用再认真学习。因此对于老师来说要改变这种评价模式。成绩的好坏只能作为评价的一部分,而不能作为评价的全部。我们更要从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试的进步幅度等多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例如第一层次的学生成绩即使再优秀,但是不能端正学习态度,为取得一些进步而骄傲,老师就要给予批评;而那些第三层次的学生,成绩排名可能不会太好,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刻苦踏实,上课积极发言提问,老师就应该给这样的同学表扬,从而还可以激励其学习。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出分层教学更加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这样就能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进步,每个学生均衡发展,不再让学生走向极端。当然,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可能存在诸多弊端,基于我们水平有限,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上面提出的几点意见希望能给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带来一些帮助,希望可以解决一些就目前我们发现的问题。

摘要: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如果老师不能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平衡。所以,为了学生更好的平衡发展,本文将重点研究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学,其目的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也希望能够给中国小学教育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菊仙.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第11篇

一、关注学生认知结构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奥苏伯尔认为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或包摄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摄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他还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

二、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在访谈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策略。小学生一堂课集中精力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孩子抓不住重点,导致以往教师“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方式使许多学生错过新学的要点及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弥补了这一缺点。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即难度适当且与所学知识相关度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上,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提点造成的中途停顿,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以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育走向生活,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是第一步。

三、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使他们学会求知,劳动,创造发展之道的根本措施。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核心。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渗透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阵地。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集合思想、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展开,研究成为重点,只要教师要适度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教师对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学生必会开阔思路,培养出创新探索的能力。

四、建构学生数学整体知识框架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的著名观点:“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是指适合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必然会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的经验与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结构的重组。同时,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与认识任务,在整体性、全局性的视野下更有利于部分任务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从建构观点出发,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表面上看一堂课使学生建构起对数学知识的框架是很难做到的事,但水滴石穿的道理深入人心,不可否认,一堂课绝对是建构学生知识框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树立整体的观点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策略的运用,除去完成它在某个既定环节的目标外,也要为后续教学搭桥铺路,起到一个承前继后、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整体,学生个体也是一个整体,必然要求教学策略的实施要树立整体观。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好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一堂课上的自然、不突兀,要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融入整堂课,充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六、运用灵活变通的方式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研究 第12篇

1.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一直不受重视。老师通常采取题海战术,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看题、写题。 这种刻板的教学方式常让灵活好动的小学生倍感压力。例如,老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熟记乘法口诀,一般默认其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九九乘法口诀是乘法的基础,老师应该运用更灵活的传授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1)老师在教口诀之前,先耐心讲解其中的规律。乘法口诀的排列从小到大,其中的数字相乘有各自的规律, 例如任何一个数字乘以一,结果都为原值;任何数乘以二,都等于两个这个数的叠加值。

(2)老师除了口头传授口诀,还可以编制口诀表格让学生填空,或按音乐旋律创编好记的口诀歌让学生传唱。 学生有了多种选择,便不会觉得乘法学习太过枯燥。

(3)老师在传授口诀一段时间之后,应提醒学生再次回顾,以免遗忘。 往常的教学中,老师一般根据课本顺序安排教程,教完一个知识点后,很少在一段时间后再安排复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巩固原来所学知识。

2.结合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并不是脱节的,实际生活中常常能找到数学原型。老师在乘法教学过程中,可创设情景进行生动的描述,营造出更快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简单的乘法公式2×7=14时,老师可以举例: 有一个小朋友每天吃两粒糖果,那么他一个星期一共吃了多少粒糖果?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课堂可以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老师应该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多多留意学生喜欢的领域,从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把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与学生一起展开观察、进行推理,创造出和谐的课堂环境。 另一方面,老师要鼓励学生把数学思维带入日常生活中,用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控制教学进度,关注学生的疑难困惑

每个学生的基础并不是一样的,这与学生的家庭环境、自身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题目,有的学生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得出答案,有的学生可能要花上五分钟时间。老师在讲解难题时, 有的学生老师讲一遍就能理解,有的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悟透。这就需要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知识的进度。在数学乘法教学过程中, 老师通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这时不能因为有的学生完成速度快,就认为所有人都已经充分掌握了知识点。老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及时询问学生的掌握程度,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

4.引导自主探索,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

数学是一门富有规律的学科。小学乘法各板块的知识之间就有着彼此的规律。例如,整数的乘法与小数的乘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比如, 3×5=15,0.3×0.5=0.15,只有小数点的区别而已。在教授乘法知识时,老师可以在正式讲解知识点之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你能从这几组数字中发现什么规律?是否能用已经学过的简单公式推导出更复杂的公式?往常的数学教学中,老师习惯一开始就将公式列示出来, 向学生演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不仅可以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还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鼓励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数学学习中,解题思路和方法极其重要。一道数学题目可能有多种解法。 比如最基本的组合分解方法就有多种, 以拆分数字8为例:8=1×8;8=2×4; 8=2×2×2。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是教学中一开始就不能忽视的问题,需从基础教学做起。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启发学生:这道题是否还有别的解答方法?哪一种方法运用起来更加方便?这些方法在使用时各有什么优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在下一次遇到相同的情况时,便会主动探求最佳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拘泥于一种方法。 数学的教学应该不仅仅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更应该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IMS网络与应用下一篇:特征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