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从儿童画开始

2024-05-25

创作从儿童画开始(精选8篇)

创作从儿童画开始 第1篇

一、当代文化学术作品现状及主要问题

首先,当前国内很多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能力不够,它们本是人们精神意识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现在绝大部分新作品在重复、抄袭前人之作,创作过程没有真正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致使作品内容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现在的文学新作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内容空洞苍白、形式化,大多采用制式的写作手法,枯燥冗长的作品内容,其立意和深度都大不如前。实际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这十多年,我们的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剧变,新生的文学创作非但没能敏锐、感性的将其表现出来,还常常运用复杂晦涩的语言,杂乱无章的结构来掩饰自己重复前人的事实,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的文学作品已经很难与我们的现实社会进行有效对话。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许多作家在知识储备、理解能力以及审美体验和判断方面,无法与社会变化同步,他们缺少求慢、求精、求新的写作态度,缺少对时代生活的正确把握能力,这些品质与能力是需要很多时间来适应和学习的。

在作品内容方面,还有一致命的弱点就是当前文学作品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文学界表面上是欣欣向荣,小说、书画、影视作品一年成千上万部,可是公众看的并不多,知道的也不多,原因在于没有好看的。许多新的文学作品出来只看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一点新意都没有。如果作品都奉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原则,那还能出什么创新?创作是一项极费心力和财力的过程,一个有思想有观点有创新意义的作品问世,多的都会达几十年,少的也至少一两年,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用四到五年才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诗,平均一年也就写两到三首诗。而在我们国内有些作家,一天就可以写两三首诗,一年就能出一本诗集,这其中的差距可想而知。我们出不了伟大的诗人,出不了著名的文学家,就在于我们特别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我们热衷的只是炒作,并没有进行深层次新的创作。

社会的浮躁、功利的价值观和淡漠的著作版权意识,更是我国难见经典作品、深度思想作品和让人耳目一新作品的根源。因为要创作这些东西,并不是闭门造车投机取巧粘贴复制就能完成的,那是通过灵感的闪现、用心的创作和精心的提炼才能完成的,这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财力的投入、需要后期的宣传,更需要作品有时代特征,有思想内涵,有强烈的版权意识和社会环境的支持。

另一影响当今文学作品质量的原因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急于利用文学作品来打造地方品牌,此类作品也成为“政绩工程”。每年产出的这些作品不少是“属地”投资的作品,而且这样的作品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结果是常常由于创作源泉的先天不足而使作品缺乏内涵,从而不易被打造成能够留存下来的成功著作。

二、回归阅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是关键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展现出来。现代社会里科技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人类的生活步伐,借助于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这个过程简单快捷,低成本而高效率,但是网上阅读只是一种浏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阅读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品味一个优秀的作品,图书是唯一途径,因此很多人还是坚信不应该放弃阅读,但前提是有好的作品提供给他们慢慢欣赏、品味。

所谓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将丰富的情感,高深的思想,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们在享受心灵和感观的乐趣中,领悟其内涵和哲学的深髓。要做到这些,内容首先要引人入胜。作品的内容通常可分为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两个部分,前者是指作品具体描绘的对象,后者则是指作者对于作品描写的对象所持的态度、倾向和评价,一个成功的作品就是这二者的辩证统一。作品内容应该避免脱离实际,千篇一律、没有灵魂。那么如何创作出既有内涵又能震撼心灵的作品呢? 笔者认为创作者首先应该尊重现实、反映现实,将视野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获取素材,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在急剧变革和转型的时代,社会和生活本身层出不穷地在给每一个创作者和记录者提供足够丰富的素材,其中有些素材的精彩程度甚至远远超越了创作者本人的想象力。创作源泉应该从现实生活中来,然后到人们的内心中去。一部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具有思想性。应该可以让醒着的人会心一笑,释放心中的快乐或缓解内心的无奈;让淡漠的人不至于在麻木中昏昏睡去,误以为眼下的世事与自己的生活无关,甚至可以跨越历史和种族的隔阂,消除现实的敌意,弥合时间的伤痕。

作品内容要避免重复,就要提高创作者的原创力。这里所说的原创力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经验应该是想象的重要源头,一般来说,创作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的原创性就有越多的动力。当然,经验和原创力之间并不能画上绝对的等号,新鲜的内容还来自创作者处理经验的方式和能力。

因此,要提升作品的原创力不仅仅要发挥想象力,还要求作者有心灵体验的能力。每一个创作者都应该从原创力日益萎缩的窘境中走出来,多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但这还只是由经验通往原创力的第一步,接下来必须在体验上进行认真的修炼,使生活经验转化为心灵体验,使客观的经验世界转化为作家主观的心灵世界,只有在这种实践中寻求创作源泉,才能真正获取最充沛的文学原创力。

关爱儿童从心开始心得体会 第2篇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依靠,农村留守儿童相比于城市的孩子在生活,教育方面条件相对落后,还缺少父母的关爱。

善作才能善成。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不断改善课堂教育模式,丰富课堂手段,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享受更好的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优的文化服务,通过各类文化进校园活动,让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摆脱对手机及游戏的依赖。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不但有助于家庭教育,更能填补孩子的精神。促进孩子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同时发动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真正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和保护。

留守儿童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关心关爱,用实际需要让他们来接受社会的善意与温暖,才能真正托起祖国的明天和未来的希望

从儿童开始,改变世界 第3篇

“明天就要放寒假了,但校长没有说哪一天开学。女同学们对于放假也不是很兴奋,因为她们知道,如果塔利班颁布法律,她们就再也无法上学。当我离开学校时,满怀不舍,就好像我再也来不了这里一样。”

说这句话的是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一名女学生,1997年7月12日,她出生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一个普什图穆斯林教育工作者的家庭。

马拉拉的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当时极端组织塔利班控制着马拉拉的家乡斯瓦特地区,他们发布了一系列禁令,包括禁止民众看电视、听音乐,以及禁止女性购物等,并严格限制女孩去学校上学接受教育。当时马拉拉年仅12岁,她勇敢地为英国广播公司乌尔都语网站撰写博客,向全世界展示塔利班控制的斯瓦特地区的生活,特别是当地女孩接受教育的情况。塔利班禁止女孩接受教育,但她却想尽一切办法坚持读书。

由于在争取妇女接受教育权益方面的杰出贡献,2011年12月,马拉拉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国家青年和平奖”。这个奖项带来荣誉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危险。2012年10月9日,在乘校车回家途中,马拉拉遭到塔利班枪手的暗杀袭击,头部和颈部中枪,一度有生命危险,却奇迹生还、康复。为表彰马拉拉不畏塔利班威胁、积极为巴基斯坦女童争取受教育权利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联合国在2012年将每年的7月12日(马拉拉生日)定为“马拉拉日”,以显示世人不分宗教、性别、背景和国家,都支持为女童争取受教育权利。

在马拉拉事迹的影响下,联合国官员与巴基斯坦政府合作,在巴基斯坦开展让女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事宜,巴基斯坦政府也宣布为每名在学儿童提供每日两美元助学金。甚至有一所巴基斯坦大学更名为马拉拉大学,以向勇敢争取受教育权的马拉拉致敬,也借此表达对塔利班的唾弃。

马拉拉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有玩乐的权利,我有唱歌的权利,我有说话的权利,我有逛商场的权利,我有大声说话的权利。”记者问她:“为什么宁愿生命受威胁也要宣扬自己的想法?”她说:“我将继续发出声音,如果我不这样做,谁会做?”她还呼吁感到害怕的女孩们战胜自己的恐惧,“不要只是坐在你的卧室里”,而是站出来为争取自己的权利斗争。

她还曾经呼吁:“让我们拿起书和笔,它们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一名儿童和一名教师,一支笔和一本书,就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教育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这是从一个青少年口中发出的呼吁,发出的宣言。

拯救儿童运动的先驱

“雇用儿童是违法的、不道德的”。

“全世界必须认识到,童工和受教育权的丧失是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如是说。

1954年1月11日萨蒂亚尔希在印度中央邦毗底沙出生。早在1980年,萨蒂亚尔希就发起了“拯救儿童运动”,致力于取缔儿童奴工的事业。在运动初期,萨蒂亚尔希将印度北部地区的采石场和砖窑里的工人组织起来,以基层活动作为这场运动的核心。这是因为这些工厂普遍存在一些“合约童工”,童工因为家人欠下债务,不得不在工厂工作,但因为收入微薄难以偿还债务,往往被再次转卖和奴役。

萨蒂亚尔希同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的维权组织建立联系,并于1989年成立了“南亚童奴问题联盟”。至今为止,这个组织已经帮助75000多名债役工和童工重获自由。1998年,萨蒂亚尔希组织的“全球取缔童工大游行”吸引了103个国家720万人参加,致力于解救全球上百个国家数百万遭到奴役的儿童。第二年,又发起“全球推广教育活动”,联合各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共同在全球普及教育。

通过萨蒂亚尔希的积极努力,今天“拯救儿童运动”已经发展成一场拥有千百万名支援者的运动,并使国际劳工组织出台了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的《第182号公约》,而且该公约现已成为对世界各国政府的主要指导原则。

萨蒂亚尔希对遭到贩运并被强迫劳动的儿童日益增多深感忧虑,因此在2007年3月组织了“南亚反儿童贩运大游行”,这次游行历时一个月,途经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的边境地区,以提高人们的警觉,并敦促该地区致力于取缔贩运儿童的行为。

萨蒂亚尔希还创建了“地毯标志”,作为第一个承诺并且监控不使用童工的地毯认证体系,率先在商业领域提高社会觉悟。同时这也是一个非盈利组织,致力于消除地毯行业的童工现象。该组织向自愿参加的地毯生产商发放“未使用童工”证书,并开设帮助获救童工康复的设施,不让他们再当童工,该标志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很多高档零售商店代销有该标志的产品。

萨蒂亚尔希继承了印度先贤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多次组织和参与和平示威活动,其主要目标是抗争严重剥削儿童经济利益的现象,以及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儿童正当权利,为儿童发声。在三十多年拯救儿童运动中,萨蒂亚尔希也曾被捕入狱,但是他从未屈服,并把这项运动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印巴共享和平奖

2014年10月10日, 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和印度儿童权益活动家凯拉什·萨蒂亚尔希,以表彰他们为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而进行的斗争。为儿童和青少年受压迫而斗争,并争取所有儿童能够获得教育,这是本次获奖者所涉及领域的共性。和平的基础是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人类受教育和文明化的程度。而妇女和儿童往往又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和主张往往得不到重视。所以,本次选择保护妇女儿童权益这个领域,更多的是看重维护和平的根基。

诺贝尔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说:“一个是印度人,一个是巴基斯坦人。他们能够在争取受教育权,反对极端主义的领域共同奋斗,这一点非常关键。今天,世界上大约有1.68亿名童工。在2000年,这个数字还要高出7800万。这世界距离取缔童工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儿童阅读可以从“无用”开始 第4篇

不可否认, 现在有许多家长和教师, 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大都带有“功利性”心理, 认为孩子读书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的, 并不是为了图一时热闹。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 他们给孩子选择课外阅读书目时, 更多的是从自己的意志和感觉上考虑, 即使是刚刚进入阅读阶段的孩子, 也都读四大名著, 读“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才是自己最希望看到的。

那么, 我们应怎样正确认识儿童的课外阅读呢?

一、儿童的课外阅读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游戏活动

儿童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的课外阅读, 一般会表现出“游戏性”行为, 他们的课外阅读大都是从看热闹开始的, “读图”便是他们重要的阅读活动之一,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识字量的增多, 便会逐渐从“读图”过渡到“读文”上来。

儿童的课外阅读虽是一种求知行为, 但更多的却是一种享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抱着‘我要受教育’的念头来阅读的。如果一开始就把一些很枯燥的、承载着家长期望的书给孩子读, 孩子就会对阅读产生畏惧感, 最终可能远离阅读。”

可见, 儿童最初的课外阅读并非全是为了学习某些知识, 明白某个道理的, 或许是为了在阅读中获得某种阅读乐趣或心理满足吧。我们可能也见到过这样的情景:课下, 几个小朋友相互依偎在教室前的墙角处, 用稚嫩的小手入神地翻阅着一本很幼稚的连环画小人书, 还时不时地从他们的嘴里发出“咯咯”的笑声……这大概就是儿童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吧。倘若我们不顾及儿童的课外阅读乐趣和需要, 只是从阅读的“功利性”出发, 逼着一个不满十岁的儿童读经典名著, 这样做, 很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受罪的事, 而对读书失去了兴趣。

二、儿童的课外阅读处于一种“随意性”状态

就儿童自身的课外阅读来说, 他们读书跟成人读书有所不同, 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今天读了“阿童木”, 明天可能会读“黑猫警长”, 后天又借来了“舒克与贝塔”, 这些都是由他们的阅读兴趣所决定的。很显然, 这样的阅读, 对他们习作水平的提高暂时是没有太多的帮助, 可能不如按照家长或老师的要求去读一些作文选之类的书籍更立竿见影。所以, 许多成人便会认为儿童的“随意性”阅读, 是在读“闲书”, 读“无用”的书, 是在白白地浪费时间。其实不然, 著名作家铁凝曾这样说过:“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 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 更多的是缓慢的、绵密的、恒久的渗透。”可见, “闲书”并不闲, 儿童在读这些所谓的“闲书”的过程中, 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孩子倘若连“闲书”也不去翻一翻的话, 那良好的阅读习惯又会如何培养呢?

因此, 既然是孩子的课外阅读, 那就必须以课外阅读的姿态看待孩子的阅读,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 就不必强求统一的阅读内容, 不必进行成人化的阅读指导, 也不必检查他们读了多少书, 读得怎么样, 而应让他们去读自己喜欢的书, 只要不是坏书就行。因为孩子只有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才能产生心理感应, 也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留下一些痕迹。

爱上阅读从儿童诗开始 第5篇

根据刚入学孩子的年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尤为重要。儿童诗(本文中包括儿歌、童谣)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如果我们能为刚入学的孩子营造一个听诗、 读诗、 赏诗的氛围,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上阅读。所以,爱上阅读就从读儿童诗开始吧!

一、在诵读中产生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儿童诗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特别是上册的汉语拼音部分,几乎每个内容都附加一首儿童诗。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同步阅读中也有很多儿童诗歌,它们篇幅短小、结构单一,语言活泼、凝练、有韵律,节奏明快。同步阅读还有一个非常有童心和诗意的名字《小熊过桥》,一听这名字孩子们就喜欢,也喜欢读。

但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朗读的时候常常会一字一顿或唱读,甚至会读破词、句,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更是难以把握。所以,教师课堂上的领读、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慢慢地、有节奏地读完这首诗以后,坐在角落里的一个孩子情不自禁地发出“啊,真好听”的赞叹。于是,其他孩子也纷纷应和,表现出强烈的诵读愿望。“那就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吧!”孩子是很会模仿的,就这样,我带着孩子们一遍一遍有节奏、有韵味地诵读,通过师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同桌互读、配乐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孩子们乐此不疲。读到情深处还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地发挥想象,产生联想。我经常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有什么。他们往往能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诗歌的美、语文的美,阅读兴趣自然产生。

二、在奖励中保持阅读兴趣

激励是必须的,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孩子阅读兴趣产生了,需要不断进行奖励,让他们的阅读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除了“小红花”之类的物质奖励,或是“你真棒”的口头奖励,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另类”的奖励方式。

1.讲故事

孩子们表现好的时候,我就常说:“看到小朋友们把诗歌读得这么棒,老师奖你们一个故事!”下面的孩子一个个“啪啪啪”地拍起了小巴掌。我就从班级图书角里随手拿起一本《小猪唏哩呼噜》、张秋生小巴掌经典童话系列等短小的童话故事书,绘声绘色地读给他们听。教室里时而寂静无声,时而笑声阵阵。孩子们很容易被故事吸引,也能很快进入故事情境中。当一个故事讲完时,他们眼中充满了期待,期待着我再讲一个,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会更加认真阅读。

2.诗歌纸

“诗歌纸”就是教师将儿童诗歌打印在32K大小的各色彩纸上。“诗歌纸”既是给孩子们的物质奖励,又是孩子们很好的课外阅读材料。刚入学的孩子很容易满足,得到老师发给的带有奖励性质的印有诗歌的彩色纸头足以让他们高兴半天。诗歌都是从樊发稼、金波、金玲美子等中外名家作品中精选的。奖励的时候再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程度好的孩子奖励难一点的,反之简单一点的。而且,告诉孩子们期末的时候要把得到的“诗歌纸”订成一本属于自己的诗歌本,自己给它们配上画。读读画画,孩子们阅读的劲头更足了。

3.成果展示

抓住刚入学孩子年龄小、爱表现的特点,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每天早上我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们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昨天晚上在家里诵读的儿童诗歌。孩子自身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自己小组里的同学诵读得这么好,其他孩子回家后会更加努力。

三、在仿写中促进阅读兴趣

周益明老师说过:“儿童,更是诗的天使。诗,就是儿童心灵的游戏,是精神的自由创造,是他们进入无拘无束的自由王国的方式。”所以,教师应该用童诗创作来发展儿童原有的独特的体验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体验来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最恰当不过了。

1.模仿童诗的表达特点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四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自然、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交流,孩子们自己就能发现:每一节诗歌写了一个季节;每一节诗歌句式是基本相同,都是“谁怎么样,他对谁说或他怎么说,他是什么季节”。

然后,让他们小组合作说说,创编一首儿童诗,孩子们就能非常自然地编写出来:

桃花红红,它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西瓜圆圆,它对小猴说:“我是夏天。”

落叶飞飞,它对小蚂蚁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它对小朋友说:“我就是冬天。”

2.学习童诗丰富的想象

一个好的想象、一个好的比喻本身就是一首好诗。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在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教师应该充分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驰骋。

如樊发稼写的《太阳公公洗澡》:

傍晚/大海汹涌着/金色的波涛/ 哦/是不是/太阳公公/在海里/洗澡

正是诗中独特的视角,美妙的想象,让孩子感觉很有趣。读着读着,他们也会陶醉其中,“乐而忘返”。于是,一行行清新的小诗便诞生了:

雪花

北风呼呼/空中飘落/朵朵/洁白的雪花/哦/是不是/冬爷爷/怕大地着凉/撒下朵朵雪白的棉花

看着自己也能写出诗歌来,孩子们更是开心得手舞足蹈,阅读的兴趣被完全地激发了。

儿童诗把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引向了阅读的天堂!

创作从儿童画开始 第6篇

案例:

伟, 初二寄宿学生, 从初一起他就表现的“与众不同”他来自我镇最偏远的村, 在班上成绩中等, 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常常不按时交作业, 被问时他就三个字:不想交。任课老师包括我找他谈话他也就一句话:我自己会学, 不需要你管。这让老师特尴尬。面对这个具有隐性心理的学生, 我特别伤神, 一直在寻找和他交流的机会。

矫正:

有一次学校放假, 我问他为什么他没回家?他冷漠的答道:“不想回”。我试图进一步与他沟通, 可他毫不客气的撇下我一个人走了。第一次谈话宣告失败。

这学期期中考试他的成绩退到倒数第五, 我又找他问及原因, 他只摇摇头没说话, 我开始帮他分析原因, 特别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这时他冰冷的脸上稍稍有了一丝温情。希望之光顿现, 我心中窃喜, 于是我说:“不作师生, 作为朋友我们推心置腹的聊聊可以吗?”他迟疑很久最终还是给我的热情无情地泼了一桶冷水:“有必要吗?你上你的课我上我的学, 我决不会像其他同学那样给你惹是生非。”我的热情顿时降到了冰点。

之后的日子我的心情特别沉重, 他的冷漠甚至影响了我在班级管理上的信心。我在考虑是不是我管的的确太多了, 仔细反思之后我下定决心:决不放弃。

也许是他良心发现或是我有志者事竟成, 正在我又要找他之时他主动找到了我。第三次谈话是绝对的发自内心推心置腹的, 他是主角我成了无声的听众。从家乡的落后到村民的无知, 从家境的贫寒到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甚至怕他考上学而无力供他, 从他内向的性格到他与人交往方式, 他谈了太多太多。

经过这次交流我们几乎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我联系了伟的父母, 给他们讲清了现在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政策, 还帮他申请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名额, 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后来他的性格慢慢变得开朗多了, 期末考试成绩也进入了班上前二十名。我们师生的脸上最终露出了久违的共同的微笑。

启示和反思:

伟是一个典型的具隐性心理前兆的学生。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原因, 有家庭原因, 有社会原因, 也有我们基础教育的原因, 不能归咎哪一方, 我们需要及时地矫正并对此作深入的思考。

初二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心理导向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长和老师一点小小的疏忽大意就可能贻误他的一生, 所以对此我们不可轻视。对每位学生的心理走向都要细心观察, 适时加以疏导, 严防“误入歧途”。通过迂回曲折的心理就“诊治”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孤僻自卑的怪异学生, 其实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渴望与人交往和沟通。只要我们从“心”入手就没有无懈可击的少年内心世界。多一点耐心也许我们就可以拯救一个人的未来。

时下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 其中有不少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学校里, 他们在最关键的时期缺失了家庭教育, 节假日回到家里没有可以交流和沟通的亲人, 遇到关键事无法与家人协商, 虽然是信息时代, 可那有限的通讯方式与面对面的指导在心理上还是相去甚远的。更有甚者在节假日成了“自由人”久而久之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养成诸多不良习惯, 比如:赌博, 沉迷网络, 处事散漫, 自以为是, 早恋等。当班主任发现这些现象时, 除了正面教育之外别无他法, 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 即使联系上了, 家长也是鞭长莫及。对此广大家长要审时度势, 在孩子最关键的几步要适时帮扶, 别为“经济”而误了“政治”, 先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事习惯, 再稍微放手。外出务工应留一人在家监护或者把孩子带到所在地就读。最好别指望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朋友代为监护。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极的相互交融的“立体图”, 像学生的心理这类“点”性问题放在里面我们就很难讨论哪些方面影响了这一“点”, 对此我们只想说农民工对每个城市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那么城市理应给他们平等合理的回报, 在关注他们孩子受教育之际进一步关注他们的心理教育, 农村孩子进入城市就读首先要搞好他们思想和心理上的衔接, 别让他们在接受先进教育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创作从儿童画开始 第7篇

关键词:尊重儿童,已有经验,探索发现,可视化的“形”,数系

一、小数的含义是“告知”还是“发现”

“认识小数”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小数, 教材为了实现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教学过程, 呈现的是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和宽不足1米, 由此引出小数的产生。借助生活中元与角、米与分米的十进制关系, 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教材的编排更多地考虑数学学科的内在知识结构, 忽视了学生的现实接受水平, 在整数和分数之间很突兀地介入小数, 学生接受起来有难度。小数的实质是十进分数, 小数的认识建立在十进制分数上, 而分数相对来说, 离学生的生活现实背景更遥远。教材这样的安排直接告知了学生小数的意义, 这会让学生产生“既然不足1可以用分数表示了, 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的疑惑。

二、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 提炼寻求小数的本质

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待开发的矿产, 对于后续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飞跃。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而且可以利用已有经验生成更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1.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产生小数的必要性

笔者设计了超市购物的场景, 从物品的价格上提取整数和小数, 再让学生利用已知经验来分类, 认识整数和小数。随着教师提问:“已经有了这么多的数, 为什么还要有小数呢?”学生回答:“不正好。”一个“不正好”说明了学生对小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小数还比较陌生。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出产生小数的需要,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小数的价值所在, 接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把小数分类, 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伏笔。

2. 利用学生的旧知经验引导探索发现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本质意义不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写法, 而是基于“十进制计数法”的拓展。因此, 教师只要创作一个素材, 让学生把小数和十进分数联系起来, 而且是能形象地看到这种联系的现象, 那么学生就能自主发现小数的意义了。因此, 我设计了长度是10厘米的长方形纸条, 当把纸条看做1元时, 让学生表示出0.3元, 借用了学生的已知经验1元=10角来进行分数、小数的联系。这样的设计利用了学生的已知经验来探索, 变抽象的数学概念为直观的数学模型, 让学生经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远比告知学生“十分之几就可以记作零点几”更有价值, 学生从这一探索中发现的不仅是小数, 而是研究小数的方法和意义。

3. 利用学生对身高的实际经验突破混小数的认识

在认识混小数的时候, 我利用了学生已知的量身高的经验来理解几点几, 先出示一个婴儿的身高, 用1米去量足够了, 然后再量三年级同学的身高, 当1米量三年级同学的身高不够时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再接一段, 再接的那段是0.3米, 然后1米和0.3米合起来是1.3米, 这一教学环节很好地沟通了纯小数和混小数的联系,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中轻松地理解了混小数的意义。接着告诉学生姚明的身高是2米3分米, 要求学生转化成小数。把小数的几种情况都放在同一题中, 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了小数的几种模型, 这样一来, 学生已经能理解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运用了。

三、用可视化的“形”认识抽象的“数”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 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 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联系。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 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充分感知事物和现象, 又要及时引导学生以感知材料为基础, 能动地进行抽象思维, 逐步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1. 从直观到抽象地认识小数

利用形象的图形来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 可以直观地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 引发联想, 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最终变抽象为直观, 化复杂为简单, 从而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和问题的实质。从直观形象到半抽象半形象,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与实施。其更为重要的是, 恰当地运用这些直观模型, 为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 利用数轴把小数纳入数系

小数不是单纯的一类数, 而是数系中的一部分, 教材的最后一题, 把小数纳入到已有数轴。直观地从数轴上认识小数, 到抽象地纳入数系, 其实就是提示教师, 要关注数感的培养, 要关注小数与整数的关系。可惜很多教师都重小数的意义的认识, 忽视数感的培养, 数系的建立。小数的认识不能与整数脱离关系, 如何建立学生的数系, 创造性地使用好习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培养估计意识开始。

例如, 在这节课上, 我让学生指一指数轴上0.1、1.3、3.1在哪里, 也是从另一侧面检测学生对小数的掌握情况。我接着提问:“有什么办法能检测估计得对不对?”给了学生一个新知运用的机会, 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把0—1, 1—2, 2—3都平均分, 从而确定估计的小数位置准确与否。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数轴上找一个两位小数, 让他们通过小数的知识来探究它的位置,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小数就是把整数细分而产生的, 分的越多, 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就越多, 越精确。

总之, 新课程所倡导的尊重儿童, 不光要尊重儿童课堂上的思维动态, 更要尊重儿童内心对所学知识的原始理解。对“认识小数”的再创造, 尊重了儿童的思维起点进行重组教材, 遵循了儿童的旧知经验来设计教学, 遵循了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突破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新课程所呼唤的, 儿童所喜欢的, 教师所追寻的!

儿童紧张性行为,治疗从“心”开始 第8篇

咬指甲

赵莉的儿子已满5岁,他从小就有咬指甲的习惯,有时咬得大拇指甲都出血还在咬。不管赵莉夫妇怎么打骂也没改正,在孩子手指上涂苦味药也没见到效果,让夫妇俩十分烦恼。

医生解析

咬指甲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不良行为。4~6岁儿童仍有咬指甲癖者占7%左右,值得家长引起高度重视。婴儿生理上有吮吸要求,常自吮手指,这种行为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有少数学龄前儿童因未获父母充分的爱而精神紧张、恐惧焦急,孤独时便吮拇指自娱,尤其是在疲劳、厌倦或受到成人惩罚时出现吮手指的幼稚动作。学龄儿童咬指甲发生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如繁重的作业,看惊险的影视片,经常受父母责备打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等因素,使其长大后依旧不能戒除独自读书或玩耍时咬指甲的行为。

应该指出,咬指甲对孩子身体发育一般是无害的,4岁以前勿须治疗;4岁以后对不经常或仅在夜间发生者,也勿须治疗;对于4岁以上咬指甲频繁者必须治疗。正确矫正方法是:家长要多关心爱护这类孩子,与他(她)们在一起玩耍、捉迷藏、讲故事,尽可能消除其抑郁孤独心理;当孩子咬指甲时应将其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家长应告诉咬指甲是一种不良习惯,长期咬指甲可影响牙齿、牙龈及下颌发育,致下颌前突,齿列不齐,妨碍咀嚼,注意切勿打骂讽刺孩子,使之产生自卑心理。

反复发作腹痛

李建利的儿子嘉嘉7岁了,聪明活泼。李建利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每天忙着带他上各种兴趣班。可最近一段时间,嘉嘉常说自己肚子痛。可到医院检查,医生又说没什么问题,验大便也说没有寄生虫。几次三番后,李建利索性带孩子到市里的大医院做了一次全身检查。最后,医生告诉他,孩子是属于功能再发性腹痛,与嘉嘉的神经紧张有关。

医生解析

功能再发性腹痛是指儿童在3个月以内至少有3次的腹痛发作。其临床特点如下: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频发于10~12岁儿童。此类患儿性格忧郁,情绪紧张,渴望爱护;腹痛反复发作,可每周、每月发作一两次,每次发作不超过1小时,可自行缓解。腹痛发作以晨起多见,常于空腹或进餐时突然加重;疼痛部位主要在脐周,也可在腹部其他部位;腹痛为痉挛性或绞痛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食欲缺乏、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如停学回家。腹痛发作间隙期则表现正常;腹部体检压痛固定中腹部,左下腹可摸到条索状腊肠管或粪块,无腹膜刺激征;化验血尿粪及肝功能等均无异常;常规解痉止痛治疗常常得不到理想疗效。

儿童再发性腹痛中约有10%属于器质性再发性腹痛。导致腹痛常见的疾病有肠道寄生虫病、慢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肝胆疾病和慢性肠炎等。当孩子频繁腹痛时,带孩子去市儿童医院请专科医生诊治,化验大便一两次以排除肠道寄生虫病,必要时在门诊做一次电子纤维胃镜检查。

睡觉磨牙

最近两个月,钱方6岁的儿子晚上睡着后老是磨牙,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为了怕孩子牙齿出问题,钱方特意请假带孩子去看牙医,检查后告诉孩子牙齿没有什么问题。钱方很纳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医生解析

晚上睡觉磨牙的机理与做梦基本相同。睡眠时咀嚼中枢处于相对兴奋时就会发生磨牙。儿童睡觉磨牙的诱因有:白天精神过于紧张或嬉戏过度,夜晚大脑皮层仍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孩子在梦境中惊恐、生气、饥饿导致上下牙齿自相磨切;晚餐吃得过饱,肚子饱满不适,因此刺激胃肠神经,反射性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肠蛔虫所产生多种毒素刺激大脑神经兴奋;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牙槽脓肿等刺激,也会导致磨牙。

综上所述,儿童睡觉磨牙是无咀嚼目的的咀嚼运动,不是病态,也不一定是肠寄生虫的特殊表现。也就是说,肠蛔虫只是睡觉磨牙的众多诱因之一。必须指出,孩子睡觉磨牙本身除可造成摩擦牙齿的轻微损害外,对身体并无明显影响,一般不需治疗。

神经性尿频症

周自强的儿子弘弘今年5岁半了,他从上周五起出现一个怪毛病——老是要上厕所拉尿,每隔6~10分钟就要小便,每次尿量很少,晚上睡着后就不起床拉尿了。幼儿园医生怀疑是尿路感染,已给他服用两天“消炎”药也未见疗效。在市儿童医院,专家医生给弘弘做了详细的全身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在询问到弘弘发病前曾被周自强骂过,最后诊断为神经性尿频症。

医生解析

神经性尿频症是指小儿仅有排尿次数增多而无其他伴随症状的一种常见功能性疾病。该病是以精神因素为主,如小儿过分紧张自感尿未排完或怕尿湿裤子,好像成人一样,当情绪紧张时(如考试)老是要上厕所;或为引起家长对他们的关注,孩子频繁地要求排尿;此外,蛲虫在小孩肛门附近排卵爬行时也可反射性产生排尿感觉。本病只见于情绪紧张学龄前儿童,女孩多于男孩;一日要求排尿次数可10~30次,长者1~2小时排尿一次,短者5~15分钟排尿一次,每次尿量少则数毫升,多则数10毫升;每天尿液总量仍在正常范围内,夜尿次数不增多,少数患儿可遗尿;孩子一般情况尚好,除尿频外,无尿痛、尿急、发热等症状;多次尿液化验结果都正常,中段尿培养无细菌生长,使用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

上一篇:造价模型下一篇:汽车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