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信息系统范文

2024-09-09

预警信息系统范文(精选11篇)

预警信息系统 第1篇

一、预警战略信息系统的出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企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在探讨战略信息系统 (SIS) 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美国学者惠兹曼1988年出版了《战略信息系统》一书, 首次系统阐述了SIS的概念, 从而引起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SIS的广泛关注。经过学者和企业的不懈努力, SIS在学术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专业, 在实践上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组织战略竞争武器。按照惠兹曼的定义, 一个成功的SIS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或体现企业竞争战略和企业计划, 使企业获得或维持竞争优势, 或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这种进攻—反攻形式表现在各种竞争力量的较量之中,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影响竞争的平衡。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对信息技术战略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指出了SIS是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这一目的服务的信息系统。换言之, SIS是从企业竞争战略的高度出发, 通过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信息系统。

《孙子兵法》中提到: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对于不同的企业, 其经营的业务性质、所拥有的资源和竞争环境都各不相同, 所以很难归纳出一个固定的SIS模式。即使是对同一个企业,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 随着企业竞争态势日益复杂多变, SIS也要随时做出调整, 以适应企业竞争战略的发展。这就要求SIS要具有应变敏感性, 能及时、准确地对各种变化做出反应。这种变化, 从信息来源上看, 一种来自企业内部, 一种来自企业外部, 其中要特别关注外部信息;从信息的强弱来看, 一种是明显变化信号, 一种是微弱变化信号, 而后者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企业预警战略信息系统 (WSIS) 的建立, 就是为了捕获企业内外部信息及各种强弱信号的变化, 及时地调整企业战略。

目前, 国内外对企业预警战略信息系统的研究尚少, 也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论著。而大量变化信息的存在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甚至某些信息可能会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存亡。因此, 对企业预警战略信息系统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

二、预警战略信息系统 (WSIS) 的结构和功能

WSIS是SIS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SIS的一个子系统。WSIS不但可以获取供战略调整的直接信息, 而且可以筛选出供SIS其它子系统分析使用的数据, 作为其数据来源, 间接地做出战略调整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 WSIS是整个SIS的基础。

根据信息在WSIS内部的流转情况, WSIS应包括以下三大模块。 (1) 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模块提供企业外部及内部信息的自动获取功能, 并将变化信息存放到变化信息库中, 以供信息分析模块使用。 (2) 信息分析。经过对变化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 并通过与不断更新的知识库的联机分析, 得出某些可供战略决策或SIS中其它子系统使用的信息, 全部送到信息输出模块。其中, 外部信息分析主要包括环境信息分析、供应商信息分析、顾客信息分析和竞争对手信息分析;内部信息包括资源信息和能力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及其变动情况的分析, 可以得到某些对企业战略有影响的参数, 这些参数将决定信息输出模块中信息的流向。 (3) 信息输出。信息输出模块最重要的功能是区分信息的流向:是提出发现机会或规避风险的预警信息, 还是将分析到的结果作为其它SIS子系统的输入。这就要求此模块拥有一个功能强大的智能专家库, 将信息分析模块中得到的影响参数与专家库中的参数对比分析, 从而得出相应的输出结论。

WSIS的建立, 并不是要打破企业原有MIS的结构, 而是在保留企业原有的各种MIS的基础之上, 为适应竞争战略的需要, 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 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外部信息交换和信息系统集成的有机统一。WSIS的根本意义在于利用信息技术, 及时提出发现机会和规避风险的预警信息, 供战略调整使用。

三、预警战略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

SIS的出现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WSIS更是体现了多种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WSIS鼓励采用新技术, 同时也并不排斥对现有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凡是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 都是WSIS。因此, 是否采用新技术并不是判断WSIS优劣的标准之一。

在信息获取阶段, WSIS强调对各种变化信息的自动获取, 这就需要系统完成主动扫描、搜索与检测变化的工作。因此, 代理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这里的代理技术是指, 以主动服务的方式完成一组操作的机动计算的技术, 即对一些任务无需用户发出具体指令, 只要当前状态符合某种条件, 就可以代表用户或其他程序完成相应的操作。

在信息分析阶段, WSIS需要对各种变化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 并通过与知识库的联机分析, 得到对战略有用的信息。数据处理技术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由于其良好的联机分析处理 (OLAP) 功能, 成为这一领域的首选。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前提是需要一个信息量足够大的数据仓库, 以供联机分析使用。知识库在WSIS中充当了数据仓库的角色。需要强调的是, 这个“知识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WSIS会将上一次联机分析的结果动态存放到知识库中, 知识库的及时更新性是它与传统数据仓库的区别之一。同时, 一个互通、共享、及时的信号传递过程是WSIS成功的重要保障, 企业级的网格计算技术会为WSIS带来帮助。

在信息输出阶段, WSIS需要辨别何种信息流向何处。智能专家库的建立, 就是要运用专家系统 (Expert System, ES) 和人工智能 (AI) 技术解决这一问题。

四、预警战略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

WSIS是企业SIS的一个子系统, 所以对于WSIS的管理应遵循企业SIS的管理模式。SIS管理的目的是取得竞争优势;其管理的作用是系统地发现SIS的战略机会, 通过SIS计划和实施, 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迈克基和普鲁塞提出的战略信息管理 (SIM) 理论为SIS的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战略信息管理将战略设计、战略实施和战略实施的匹配作为竞争战略的三个有序部分, 信息在整个战略竞争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战略设计的素材和最重要的资源, 是确保战略实施成功的前提条件, 为战略设计和战略实施的匹配提供了中枢神经系统。

预警信息系统 第2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60-02

前言:作为医院感控制的重要手段,预警监测系统集大量数据于一体,包括抗菌药物应用、细菌耐药性监测、感染病例监测以及高危因素等信息。尽管近年来医院对该系统建设给予足够重视,但投入使用中有较多不足之处,要求做好设计与改进工作。因此,本文对医院感染管理中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感染信息监测现状分析

医院感染监测水平是决定感染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从当前感染监测现状看,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表现为:①感染爆发难以预测。实际识别感染病例中,多依托于现场判定、手工操作,而实时预警、自动分析与监测都未实现,仅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才发现有感染问题存在,这样将无法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帮助。需注意的是,感染暴发的控制,要求以预警机制作为保障,使感染暴发苗头被控制,才可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②数据采集问题。一般信息采集的信息多来源于各科室医护人员,人员将信息汇报给院感科,在此基础上由专职人员重新做好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许多医技信息、检验信息难以及时被院感科人员获取,其导致无法及时反馈指导,最终造成管理决策不具备较高的准确度与效率。③数据分析与统计问题。由于感染管理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如多重耐药菌监测、抗菌药物的应用,单纯利用人工分析方式,不仅受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等影响,且因信息数据过于复杂,难以保证分析效果,且处理中易疏漏,这样最终分析的结果难以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1]。

二、医院感染管理中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将抗菌药物监控、多重耐药菌监测、医院感染预警以及其他模块等融入系统中,确保整个预警监测系统的应用有前瞻性。具体设计如下几方面。

(一)感染预警模块

感染预警模块设计中,要求与其他AIS、EMR、RIS、LIS与HIS等做到数据信息交接,这样整个系统既可做到筛选感染病例,也能满足其他统计、查询、干预与监测功能要求。同时,对于其他留置导管、发热、抗菌药物、感染暴发等,都可实现自动预警。需注意的是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感染预警指标进行明确,可结合相关的感染信息,如抗菌药物应用、微生物学细菌培养结果、常规化验结果等,在此基础上完成预警指标构建过程。系统会根据预警指标,自动确认感染病例,并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筛选,由专职人员对病例分析。

(二)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

该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接微生物室系统,对具体的监测范围进行确定,由系统完成采集细菌药敏实验相关信息,检测其中病例并预警。当人员从系统中获取定植病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便可从干预专家库内寻找耐药菌防控SOP方案,并提供给主管医生。另外,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设计中,要求做到将数据作为导航,通过检索对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查询,可将任一时段内的耐药菌药敏变化信息导出,为用药选择与耐药菌防控提供指导[2]。

(三)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

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在作用上主要表现为可使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被监控。模块设计中,可根据预防、治疗与用药的相关标准,对抗菌药物的不同应用目的进行统计,做到分级管理,一旦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模块可进行预警。此外,对于其他如Ⅰ类手术切口,在抗菌药物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种类等方面,都可被纳入自动预警的范畴中。

(四)其他模块

系统设计中,其他如切口感染监测、手卫生管理模块等也需进行合理设计。如在切口感染监测方面,设计中主要考虑系统可实时监控切口感染情况,并对其中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在手术风险等级确定的基础上,对可使感染率、感染例次进行统计。另外,对于手卫生管理模块,且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系统构建中,要求对手卫生数据做到实时记录,并根据记录信息完成分析、统计与报表过程。这样在数字化管理手卫生依从性下,能够使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得以提高[3]。

结论:预警监测系统的构建是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实际进行系统设计中,应正确认识当前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从感染预警模块、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以及其他模块进行设计,在保证所有模块设计合理的基础上,使预警监测系统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预测与预警,使医院感染率得以降低,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萍,潘丽杰,万志红,周文莉,马世民,董颖,王俐. 医院感染预警监测与统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7:1551-1554.

[2]钟山. 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07:15-18.

浅论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 第3篇

关键词:气象预警,信息化,准确性

近些年来, 气象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使得气象信息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 尤其是消息传播的准确度和资金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因而笔者通过加深对气象预警系统的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对实现改造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气象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也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因而笔者根据社会实践的分析, 深入研究了气象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不仅有利于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损失, 还有利于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 实现气象预警系统朝着通用性、合理性、扩展性和完整性的方向发展。

1 气象预警系统的概述

1.1 气象预警系统的概念

气象预警系统是指气象工作人员通过对曾经较长时间段里的大气变化信息进行细致的收集和精确的处理, 综合运用气象学、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 实现对大气突发的气象状况进行合理预测和预先报警等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的一个整体的气象系统。[1]气象预警系统主要由预报预警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气候概况子系统、产品管理子系统等组成。在过去的年代里, 由于我国的气象预测的硬件设备比较陈旧落后, 气象预测的技术水平也受到了极大的条件和预警技术的限制。然而,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信息化技术已经无形地渗入到人们生产生活中, 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使得传统的气象预警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的重要性探究

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让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够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融入,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快捷、便利、舒适等乐趣, 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 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 让每一人都能够享受到科技化、信息化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成果。在进行气象预测的过程中充分引入信息化技术对完善气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提升气象信息的准确度和气象预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了使气象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应科技时代的发展潮流, 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 气象工作人员应当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气象预警系统的应用过程中, 增强信息服务质量, 提高信息交流传播的效率, 减少气象信息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错误, 还有利于创新气象预警系统的工作模式, 优化气象预警资料的整理方法, 提升气象预警的科技水平, 实现气象预警系统气象资料全面收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因而, 推进气象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提升我国气象站人员的工作效率十分重要。

2 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的优势探究

2.1 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化的准确度

为了提升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的准确度, 气象人员在进行气象资料的人工测量和收集的过程前, 应当预先预测和计算即将测量的天气状况。为了降低气象预警的工作量和预测的误差度, 气象工作人员应当采用自动观测仪器做好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对气象数据进行全面收集, 优化气象台电脑软件的测量技术, 有利于准确模拟气象的未来发展方向, 创新气象预警的测量方法, 灵活应对监测气象环境的特殊状况, 实现气象系统远程遥控有效装置工作的效率性和准确性。

2.2 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的及时性和便捷性

气象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集快捷、迅速、准确等显著特点于一体。其主要是在进行气象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完善气象预测系统的数据库建设, 完善气象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 实现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全面利用。[2]这有利于使气象人员及时掌握气象数据的测量和记录等工作流程, 实现气象信息的有效收集。为了引导气象工作人员对突发天气状况的有效预测和准确监控, 气象工作人员应当扎实电脑软件等专业知识, 及时观察气象信息的发展变化, 提升气象预警的能力, 推动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完成气象调查的远程监控和控制工作, 实现气象预警远程办公系统便捷性、迅速性等优势的充分发挥。

3 完善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3.1 完善气象预警信息系统的团队管理

团队合作是推进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建设重要的精神动力, 气象台的相关人员应当完善气象预警团队的管理模式, 组建高效优质的工作团队, 严格气象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实现对气象工作人员的有效管理。为了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建立完善的气象团队管理体系, 培养气象工作人员的团队协作意识, 气象台的相关工作部门应当组织气象工作人员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和团队比赛, 完善气象预警系统的各个工作环节, 保证气象预测、监控工作的有序进行, 实现对气象数据的及时汇总, 推动气象信息的充分交流和有效传播, 提高气象台的工作效率, 实现气象预警系统更快、更好地发展, 为人们的而生活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3.2 引进先进的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技术

在探索气象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气象台应当重视科技的力量, 实现气象信息服务平台的持续、高速发展, 提升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创建高水平的气象预警信息系统, 提升气象测量和监控的科技水平, 气象工作人员应当将先进的技术熟练应用到气象预警系统中, 实现气象预警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气象台还应当增加对气象预测、监控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 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 积极气象台工作人员进行自主创新, 创造广泛的技术交流平台, 提高气象工作人员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提高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3.3 培养高素质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人才

为了推动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气象台工作人员应当综合考虑气象预警系统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气象台应当完善对气象工作队伍中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建立定期的专业软件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 同时加强与先进气象团队的交流, 积极引进先进的气象预警技术。气象台的相关部门还可以与各大高校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使气象台工作团队朝着高水平、高素质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推动气象台信息化建设的蓬勃、稳定发展。气象台还可以与高校进行联合, 有利于积极引进大批的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有利于为气象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发展的不竭动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气象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社会成员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气象台应当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 推进气象预警系统服务的发展完善, 有利于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 提升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同时引导气象工作人员不断充实电脑软件等技术专业知识, 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 勇于创新, 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发挥出自身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曹谷雨, 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作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 11 (9) :87-89.

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第4篇

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国华河北分公司冰峰风电场

二〇一三年一月一日

冰峰风电场

一、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发布,向风电场作业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预警信息,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冰峰风电场一切预警信息的发布。

三、术语和定义

3.1 预警:指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3.2 报告:是向上级单位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单位的询问。

四、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预警信息发布要准确、及时、客观、全面,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员工生命健康,维护公司财产安全,确保安全生产。

4.2 应急管理办公室在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应当根据职责权限和程序要求,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风电场或工作地点进入预警期,并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和宣布解除警报。

冰峰风电场

4.3 预警信息包括以下所列险情:地震、强风、大雨、强降温、冰冻等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以及现场人员汇报的预警信息。

4.4 预警信息应当包括发布单位、发布时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相关措施、咨询电话等。

4.5 安全生产隐患预警通知单由安健环部按职责分工拟定发出。4.6 所列险情发生时,应急办公室应立即按照处置要求,向有关班组和人员发布预警信息和处置命令,停止生产,先撤人员,再分析原因。

4.7 充分利用调度通讯、手持扩音器、无线通讯、手机短信、飞信、对讲机等传播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4.8 风电场作业人员接到预警信息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做好防御和处置工作,避免或者降低突发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害。

4.9 值班人员要随时关注预警信息变化情况,密切跟踪灾害发生过程,及时了解现场情况,确保通信联络畅通;及时向上级单位通报情况,加强沟通协调,一旦出现灾情,要立即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

4.10 全体员工有义务向风电场应急管理办公室提供预警信息,瞒报、漏报的将严肃追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预

冰峰风电场

警信息。

4.11 预警信息发布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息的发布出现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

五、检查与考核

5.1 公司对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按照《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进行。

6、附则

大暴雨考验预警信息化 第5篇

众所周知,排水体系的缺陷是导致本次暴雨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完成此类基础设施的改建并非短期工程,需要完善的规划和充足的时间。因此,在这一“病根”彻底消除之前,基于IT信息化的应急预警方案就成为了减小损失的关键。

遗憾的是,这也是民众此次质疑最多的部分之一。北京市气象局与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间的“预警短信风波”,双方争议令公众产生颇多疑问。

暴雨过后,所有人都想知道:我们的应急预警系统,到底发生了什么?

技术之殇

没有人愿意出事。对于类似“7.21”的极端天气,北京市政府也并非没有相应的应对预案和预警系统。

“北京市乃至全国的防汛预警系统建设,近几年还是得到了重视,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国务院颁布的一些相应文件就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信息化在防汛工作中的作用还是非常认可的。“但坦率地讲,预警系统在这次暴雨中发挥得并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比较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刘洪伟却公开对外表示:此次暴雨天气,我们的预报非常准确,预警非常及时,各级部门的防汛预案也是非常到位。

很显然,“发挥得不理想”与“非常及时”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说法,令人疑惑。对此宁家骏的看法是:如果只是传统信息的加工处理,现有的预警系统确实足够了。但要真正起到防灾的作用,现有的系统还远远不够精细,导致效果与预期差距明显。“从根本上说,现在的预警系统没有很好地和大数据处理很好地结合起来。”

事实上,7月21日之前,北京市气象局确实发布了预警,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渠道告诉民众当天会有暴雨天气。但紧靠专业的预报并无法让公众意识到这会是多么糟糕的一天。

“一种极端天气,必须与当地的地理条件相结合才能很好地预测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比如,在山区、低洼地、河流等不同地段,结合当地不同的排水体系,暴雨造成的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地方积水严重,有的地方却一点事都没有。”宁家骏认为,预警系统的搭建一定要重视大数据处理及相应灾害模型的精细化。“我们现在的预警系统还只是停留在信息上报、发布的阶段,技术滞后,所以没办法做出很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对于技术上的问题,本报记者多次致电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气象局等部门试图了解预警系统的建设状况,但截至发稿时,未能得到回复。

失灵的联动

记者注意到,最新的《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2012年修订版)中,共有34个机构作为应急防汛成员单位被提及,明确分配了在暴雨防汛期间的相应职责。其中,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通信局负责灾情发生时的通信保障任务;市气象局负责提供实时气象服务,及时向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发布暴雨等灾害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信息;市水务局的职责包括防汛信息化建设、管理和维护,检查、监督各部门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从责任分配不难看出,以上提及的几个机构是极端暴雨天气下,信息化预警的关键部分。而市水务局更是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的常设办事机构——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驻地所在。

很显然,该预案在制定时就明确了很重要的一点:防汛过程中,不同部门的协作联动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在预警层面,则可以被解读为数据信息的共享和业务职能的协同。遗憾的是,在此次暴雨灾害中,这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成为了预警过程中的软肋。

暴雨过后,面对公众“为什么不群发短信预警”的质问,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的解释是:发送短信的基站十分有限,一秒钟最快只能发出去400条,但是北京有2000万常住人口,发完时降雨可能就结束了。“技术原因导致这个方案无法实施。”

这一言论立刻遭到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的齐声反对,认为全网发送短信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

曲晓波的“技术论”或许是“有据可依”的。就在7月12日举行的2012应急管理(广东)高层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孙健曾经就提及过,手机短信预警的缺陷在于“大量发送时延较长”,当时并没有受到任何质疑。

双方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自身的说法,那么惟一可以确定的是:机构之间沟通的缺失,使得联动机制失灵。运营商与气象局仅是防汛预警工作中的一环,见微知著,可见在需要多部门合作的防汛工作中,一旦有一个环节的信息不通畅,将导致整个流程的整体滞后。

“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现阶段确实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宁家骏坦言,种种复杂的原因之下,使得当前各个部门的预警系统都是各自为战,而并不是统一的共享、交换平台,这就影响了信息的获取、调度以及发布,最终影响应急预警的效率。“从“7·21”特大暴雨的救灾效率来看,各部门之间的预警系统联动显然还应该做得更好。”

相比之下,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反应,则要快速得多:7月25日,北京市再次遭遇暴雨警告,百度自21日暴雨过后短短4天内,迅速联合了MINI中国、路况电台、英菲尼迪等企业,开发新版Android百度地图,提供积水和拥堵路段的预警服务。

当然,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由于运行的机制差异过大,现阶段要达到民营企业那样的快速联动确实有难度;但至少在暴雨损失惨重的教训过后,各部门能够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和方案。

“从技术层面看,有许多的解决方案用来加强现有的系统。”宁家骏认为,未来的应急预警系统一定是一个跨部门的统一系统,这样才能高效地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能够真正联动的预警体系。”

预警系统的搭建一定要重视大数据处理及相应灾害模型的精细化。我们现在的预警系统还只是停留在信息上报、发布的阶段,技术滞后,所以没办法做出很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

预警信息系统 第6篇

当前, 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果不能预先对灾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判断和预警, 损失肯定是不可预计的, 因此构建灾害预警系统必须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网络传输获得大量数据, 根据卫星云图提供的相关数据, 系统对历次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降雨预报和监测, 从技术层面对灾害进行统计和分析。气象、水利和地震部门通过灾害预警系统, 争取最大限度的把危险和灾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网络化、数字化的安全预警系统, 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北斗系统等先进的设备和软件来进行数据收集和运算, 通过虚拟技术, 从时间和空间上模拟出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具体的情况, 相关部门也应检查预警系统数据运行的准确性, 按照相关的程序对发生预警区域进行实地勘察和监测, 从而有力地验证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避免发生灾害到来后才进行报警。相关部门应及时发出加快灾害的预警系统的跟踪和监测, 或直接向发生灾害的地段和区域发出调整、抢救计划的指示。

要使得预警系统中的数据准确无误, 必须要做好个人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工作, 也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个人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进行沟通时, 要通过网络将第一手资料及时地传输到信息采集系统中, 让系统计算出时空和空间上发生安全的概率情况, 从而做好救援的准备, 及时有效地疏散民众。

个人信息采集系统的开发和构建能够有效地阻止灾害对民众造成的影响。通过相关数据包括降雨量、天气情况及水文条件等一些数据的耦合关系, 让信息采集系统通过软件的运行来自动监测和判断, 有效地提高个人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政府相关部门即可针对个人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监测来判断和掌握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强度大小, 力争在灾害到来之前, 做好一切应急准备, 保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可以说个人信息采集系统是一个整体性工程系统, 需要各个部门及时地协作, 同时个人信息采集系统的开发也需要高端的技术配置。

2 个人信息采集系统在预警安全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预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这给个人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通过对各乡镇、村、组及相关部门进行网络信息化的传输, 让民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灾害发生的区域, 要落实到每一个人, 做到将灾害减少到最低的水平, 及时地向周边的民众进行预警, 当灾害发生之前, 能够及时转移民众, 确保能够及时地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自然灾害发生现象的现状和未来进行预测, 预报安全发生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 并及时传递信息提醒人们迅速躲避灾害的发生。

同时, 个人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如过滤、类型转换、数据格式标准化等, 将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数据进行处理过的统一的、标准的数据发送到事件分析模块。分别从灾害的监测预警和灾害的防御预警两个方面进行相互配合, 各个部门之间也进行协作, 编制出减灾防灾的具体应急预案, 将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划分, 传输到计算机系统, 从而有利于个人信息采集系统计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分布式IDS检测代理广泛分布于要监控和保护的网段中, 进行入侵检测、数据采集和数据预处理, 然后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向上汇总到区域预警中心。区域预警中心对所辖的分布式IDS检测代理上报的数据进行威胁评测, 并决定是否需要发布预警报告, 同时向上级总预警中心汇总。总预警中心汇总各个区域预警中心上报的数据, 然后进行全面的威胁评测, 并判断是否需要发布预警报告。总预警中心通过威胁评测发现网络或系统遭到攻击时, 将向应急响应中心发出警报, 同时指导各级预警中心采取相应的措施。各级预警中心可以进行高效的信息交流, 从而对网络安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及时、可靠和精确的判断和预警。

通用的网络个人信息采集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 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提取、事件分析、个人信息采集模型和结果处理5个模块。

预警的主要原始数据包括:各种安全设备的监测信息、操作记录信息、日志信息、网络中的审计和报警信息以及流量变化情况或趋势等信息。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原始数据, 提交给数据提取模块。数据提取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如过滤、类型转换、数据格式标准化等, 然后把处理过的统一的、标准的数据发送到事件分析模块。事件分析模块对数据提取模块提取的标准数据进行必要的分类、深入的分析和挖掘, 得出标准的规则并提交给个人信息采集模型模块。个人信息采集模型模块根据事件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生成预测模型, 根据生成的预测模型检测异常数据并生成异常事件, 然后处理异常数据得到一个预测后的数据序列。结果处理模块对预测后的数据序列进行归纳总结, 产生响应方案。通告与通信联络功能主要包括接警与通知、警报与紧急公告、应急通讯和媒体信息沟通与公共关系。接警与通知是应急响应程序的第一步, 要求准确了解事故性质、时间、地点和伤亡情况等初始信息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当个人信息采集发布时, 应及时启动警报系统, 向相应的政府和公众发出通报,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摘要:自然灾害的预警可以及时传递信息提醒人们迅速躲避灾害的发生, 随着预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个人信息采集系统管理的推广与应用是重中之重。文章将结合这个问题进行主要探讨。

关键词:预警系统,个人信息采集系统,应用

参考文献

[1]肖红, 胡中栋.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地质安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 2011, 21 (10) :152-153

大坝安全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第7篇

关键词:大坝安全指标,预警,趋势预测,嵌入式数值计算

前言

水电站大坝的安全历来备受重视, 某工程作为云南省内最大的水电站, 各项技术指标超出国内现行规范, 为确保大坝安全, 共布置有多种类型的观测仪器, 已实现自动化采集, 但监测数据信息量大, 如何及时有效的发挥监测数据的作用, 减少监测数据基础处理和人工分析的工作量, 在监测数据发生异常时能够及时提醒和预警, 是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 针对该工程的特点, 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安全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是必要的。

1 系统概述

该系统创新性地将监测数据管理、嵌入式数值计算和反演分析、安全评价和预警预案等有机地集成于一体, 利用网络与信息化的手段, 将科研、设计、管理、数据监测与施工生产紧密结合。嵌入了数值计算模块和反演分析模块, 包含大坝稳定分析、静动力结构分析、渗流分析和裂缝等计算分析和反演分析功能。建立多层次、多级别、多来源和多目标的安全指标体系, 开发了简明实用且综合完备的大坝安全预警及应急预案模块。

该系统主要由7个模块构成,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管理模块, 是本系统的枢纽;监测数据与工程信息管理模块、数值计算模块和反演分析模块, 是本系统的核心;安全预警模块和应急预案模块, 是本系统的目标;巡视记录与文档管理模块, 是对系统基本信息的重要补充;数据库与数据管理模块, 是本系统的资料基础。

2 各模块的功能及应用

2.1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本系统各使用单位、部门以及各单位、部门下用户的规范化定义, 通过对角色的权限进行定义, 对用户赋予不同角色, 实现用户不同权限范围的授权访问, 确保系统使用安全。

2.2 监测数据和工程信息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大坝的PBS结构、大坝安全监测规划的监测断面、安全监测所用的仪器类型以及监测仪器的埋设路径等基础信息进行定义, 实现基础业务数据的维护功能, 为安全监测的综合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同时, 根据编入的数据分析模型, 对大坝各类动态信息 (环境量、效应量及工程信息等) 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可视化展示及报表编制等。重点实现内容包括:

(1) 实现仪器埋设参数的统一维护、管理。 (2) 支持各类人工监测数据的批量导入;制作高度复杂和格式多变的报表。 (3) 可制作年、季、月、旬、周、日报表, 可以输出单点测值、多点测值和相对取值, 取值方式丰富。 (4) 监测数据分析图形的动态绘制:包括过程线图、分布图、相关图、方块图、浸润线图等, 各种图形都可随意定制, 设置和生成简便快捷, 可供选用的外观风格丰富;图形坐标的范围、比例可根据绘图数据自动确定, 还可依需要手动设定和更改。 (5) 实现基于三维可视化模型的监测成果交互式查询与分析;支持监测成果的导出, 包括图片、CAD或Excel数据表格等。

该模块内嵌有多种监测资料定量分析计算方法: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全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等;可建立监测量的物理模型:包括统计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可建立变形监测系统的分布模型;可分解监测量物理模型中的各组成成分, 分析分量间的对比关系, 揭示监测量的变化规律和原因;可根据监测结果的预报模型和预计的环境量数据, 预测监测量的估计值;提供监测数据合理性判断与趋势预测功能。

2.3 数值计算模块

该模块可对大坝性态进行分析预测, 是本系统的关键部分之一。系统平台可对大坝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变形、水压、渗流、裂缝、稳定性和动力响应等计算的输入数据及计算结果进行储存、查询、浏览、二三维可视化展示及报表等, 并可操作嵌入计算。

提供针对静力计算、渗流计算、稳定计算、裂缝计算、动力计算等任务的管理;可进行各种计算模型的导入和管理;提供计算参数的调整;系统指定计算结果的统一格式, 并提供计算结果的导入功能;可进行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过程曲线的对比;可进行数值计算结果查询, 主要包括:过程线、分布图、相关图、包络图等分析和查询。

2.4 反演分析模块

根据所要反演参数的类型及数量, 确定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有限元计算生成训练样本;训练和优化用于替代有限元计算的神经网络, 并进行坝料参数的反演计算。将反演参数、误差以及必要的过程信息存入数据库供其他单元调用。

2.5 安全预警与应急预案模块

提出高心墙堆石坝渗透稳定、沉降、坝坡稳定、应力应变、动力反应等方面的控制标准, 建立大坝的综合安全指标体系。根据动态监测信息以及计算成果, 进行大坝安全分析, 建立大坝安全评价模型;结合安全指标体系, 针对不同的异常状态及其物理成因, 对异常状态进行分级并建立预警机制。该模块可进行分级实时报警, 并可给出预警状态信息。根据安全预警与预案判别分析结果, 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与措施, 确保工程安全、顺利、高质量实施, 并可人工修改应急方案。

本模块包括安全预警项目、安全指标体系、应急预案管理和安全预警信息四个部分。安全预警项目包括三类, 即整体项目、分项项目和定制项目。整体项目是指从坝前蓄水位、渗透稳定、整体变形、坝坡稳定等宏观方面评价大坝安全的项目。此外, 大坝裂缝在已见高土石坝中普遍存在, 且是广受关注的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诱因, 因而在本系统中也被列为一个整体安全预警项目。分项项目与典型监测点对应, 包括水平位移、沉降、渗流量、孔压、土压和裂缝等几个方面。对每个项目的管理均包括项目的添加、对应监测项目和测点的选取、判别基准值和安全指标的设定、应急预案的建议等。

通过设定好的设计监控指标, 系统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报警信号可以采用桌面提醒、邮件提醒和短信提醒。不同级别的预警响应的应急预案不同, 通过设定好的应急方案与预警级别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动提出应急方案以供运行人员执行。

2.6 巡视记录与文档管理模块

对大坝安全巡视过程中产生的视频、图片、文档等资料进行管理, 并可进行查询操作。文档管理主要是对大坝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相关的图片、文档等资料进行管理, 并可进行添加和查询操作。

2.7 数据库管理模块

主要用于数据的录入、修改及查询等操作, 本模块仅限于系统管理员用户。包括系统基本数据和多个模块共用的公用数据。数据分为两类, 一次数据 (原始数据) 为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二次数据是经系统分析等对一次数据处理得到, 以便于各模块的调用。

3 结束语

该系统的功能丰富, 操作界面友好, 特别是将监测数据管理、嵌入式数值计算和反演分析、安全评价和预警预案等有机地集成于一体, 可以实现与现场其他的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的紧密集成, 支持计算分析结果的发布及大坝性态的动态反演, 实现计算、计划、执行、反演与优化过程的闭环管理。纳入了数值计算模块和反演分析模块, 包含了大坝稳定分析、静动力结构分析、渗流分析和裂缝等计算分析和反演分析功能, 实现了大坝性态的安全分析及预警。从实际应用来看, 非常适合水电站运行管理人员及时、深入的掌握大坝的工作性态。

参考文献

预警信息系统 第8篇

一直以来, 供电企业对于处在高风险运行状态的配网供电设备都没有十分有效的监控手段, 都是设备出现故障后才进行处理, 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挽回。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用电客户的实时用电参数进行采集、汇总、分析, 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对配网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实现了实时负荷、线损分析和营销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 对保证电网有序用电、计量故障及窃电查处、改进和提高配网装置运行管理水平起到了显著作用。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多功能电能表、采集终端和采集主站构成。目前, 国内各地供电企业均在大规模开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一些发达省份已得到全面普及,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份也在大力推进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最大实际应用就体现在自动化抄表方面, 在设置抄表时间后,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实现在减少人工操作工作量的情况下对用电客户进行自动抄表算费, 方便快捷。例如, 在抄通率和覆盖率双百分之百的理想状态下, 自动化抄表对线损管理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减少劳动量、减少人工抄表上机过程中的失误;减少人为因素, 杜绝人情电;线损统计供售电能量周期同步, 没有时间差;可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实时线损统计分析等方面。传统的线损分析需要在固定的抄表周期内才能进行, 如果开展短周期线损计算分析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可实现每日准确计算10 k V和400 V分线路分台区的线损率。

2 配网在线监控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实现

配网在线监控预警系统 (以下简称系统) 的核心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通过采集回的实时用电信息 (电压、电流、功率等) 对配网线路、台区配电变压器的线损、电压、电流及三相不平衡、疑似窃电等异常事件进行智能判断并预警。主站监视人员根据主站计算机屏幕显示或报警, 提取用电客户信息, 通过分析、比对历史数据, 判断配网线路及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对数据异常的线路及用电客户, 及时通知用电监察或计量人员进行现场检测处理。具体功能及实现方式如下。

(1) 配网线路所带台区远程基础数据实时采集。基础数据实时采集包括15 min召测、30 min召测、日召测、实时遥测, 以及电压合格率统计等。当采集终端和主站服务器无法正常通信时, 通过自动补召和手动补召两种方式可以召测回通信中断期间的数据, 从而有效保证主站后台数据库数据的完整性。

(2) 配网线路过负荷在线预警。根据某线路线径的大小, 参照导线横截面积与载流量的参数对照表, 确定该线路的最大载流量值 (额定功率, 区分线路是架空裸导线, 还是电缆线) 。然后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统计该线路下所带台区负荷的加总值 (视在功率, 包括该线路下所带分支线路的负荷) , 用该加总值与该线路最大载荷量值相比, 若前者大于后者, 则说明该线路过载;若前者小于后者, 且两者之比介于30%和100%之间, 则说明该线路处于正常负载状态;若前者小于后者, 且两者之比小于30%, 则说明该线路处于轻载状态。一旦发现线路过载, 系统根据过载情况发出报警, 监控人员将对事故类型进行判定, 若为专用变压器过载引起的报警, 则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压负荷;若为公用变压器, 则首先对所带的加工用电客户压负荷, 若是由于线路负载能力不够, 则实施错峰维护, 对需要更换升级的线路进行“零点”改造。

(3) 台区过负荷预警。传统的远抄系统无法对台区变压器进行实时监控, 配网在线监控预警系统通过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时数据的分析, 利用可以采集到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互感器变流比等参数, 计算出变压器的实时负荷 (实时功率) , 与变压器的额定容量相比较, 若实时功率大于额定容量, 则系统显示报警信息。监控人员将对事故类型进行研判, 若是专用配电变压器, 由负荷持续稳步增加引起的, 结合用电客户进行增容改造;若是公用配电变压器, 由用电客户负荷增加引起的, 首先进行宣传, 让用电客户错峰用电, 并协调配电变压器所带低压台区的负荷, 由负荷持续增加引起的则适时增容改造。

(4) 电压电流及三相不平衡预警。系统设置每台配电变压器的不平衡电流限值, 根据系统内置计算公式, 计算出三相电压电流不平衡率, 并将计算出的不平衡率同预设不平衡阈值比较。各种阈值如下:电压为200—240 V, 电流为0—5 A, 三相电流不平衡达到80%以上。一旦出现不匹配现象, 系统将发出告警信息, 事故类型可以分成失压报警、失流报警、三相电流不平衡报警三类。若有报警, 监控人员上报, 并通过召测到的实时数据判断故障类型, 对需要调节三相用电客户的进行调节, 对需要维护的通知外派班人员现场处理, 以此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 减少供电设备的损耗, 提高经济效益。

(5) 疑似窃电在线预警。条件一:若某台区的日用电能量小于前十天的最小日用电能量, 则该台区会有报警提示。在系统报警后, 监控人员上报事故, 并派出人员进行现场查看, 研判是用电客户负荷真实降低, 还是由窃电行为造成的, 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对需要减容的实时减容, 需要停用的进行停运, 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确实有窃电行为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条件二:若某台区某时刻提示计量箱开箱报警, 同时在接下来的测量点里连续出现失压、失流的任意一种情形, 则该台区会有报警提示。在出现报警后, 系统立即召测实时数据, 如果开箱后数据上传正常的, 派人查看是由闭锁故障还是由正常维护造成的, 若同时发现数据异常, 将立即派出用电稽查人员全面排查。

(6) 线损异常预警。系统对每条线路日线损情况进行统计和计算, 若10 k V配网线路即时线损率与该线路理论线损率的波动值大于5%, 即确定为线损异常, 若发出该线路线损异常报警, 配网监控人员须迅速对异常情况进行排查, 找出线损异常的原因。

3 结束语

预警信息系统 第9篇

1 省级预警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

1.1 主干网络的设计规划

预警气象信息发布平台主干网络系统是广东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广东电子政务外网连通全省21个地市、122个县区和85个省直单位,省市互联骨干为三环结构,珠三角为2.5G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粤东和粤西为155M同步数字体系 (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省级通过100M城域网光纤连通,市级通过10M专线接入,县级网络主要通过2M专线接入,采用“网络分层、应用分区、星型结构”的设计思路。各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的服务器等设备通过接入交换机与各级气象局现有局域网互联互通,局域网采用星型结构,通过VLAN、ACL(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等安全隔离技术,实现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网络与气象局现有网络逻辑隔离,保证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访问安全可控。

地市级预警发布管理平台局域网设计为双星型网络,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分别在电子政务外网和气象业务网部署一套应用,电子政务外网部署应用为主应用,磁盘阵列部署在电子政务外网,气象业务网部署应用为备份应用,电子政务网络主链路出现故障时启用气象业务网络链路为备份应用,保证与上下级预警发布管理平台之间的业务不受电子政务外网故障影响。气象业务网应用接入交换机采用当地已有的接入设备,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在每个地市局域网新增部署1台全千兆交换机用作服务器接入交换机。对于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通过千兆网卡与服务器接入交换机相连接。

区县级预警发布管理平台局域网设计为单星型网络,由于区县级终端数量少,终端设备及应用服务器通过接入交换机和防火墙接入区县级气象局主干网。每个区县局部署1台全千兆交换机用作服务器接入交换机,对于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通过千兆网卡与服务器接入交换机相连接。

1.2 备份网络的设计规划

预警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的备份网络是广东省气象内部的业务专网链路,广东省气象部门目前已建以卫星通信和地面公用数据通信网相结合的气象信息网络,通过亚洲1号卫星广播和省级双链路核心气象通信骨干网实现与中国气象局双向交换全球气象资料和各类气象信息;实现省—市(10M VPN)、市—县(2M SDH)双链路宽带备份通信。

1.3 路由策略设计

根据不同业务数据的特点进行信息流量区分(按照IP地址划分),区分后的信息流量通过策略路由选择主路由器或备份主路由器进行传输。策略路由(policy-based-route)是一种依据用户制定的策略进行路由选择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实现方法。省级气象广域网络系统的网络设备数量都在三百台以上,全网使用静态路由协议显然是不现实的。动态路由协议有两种:IGP(内部网关协议)和EGP(外部网关协议),根据省级气象信息广域网的规模,网络设备可划分使用内部网关协议,应用RIP、IGRP、EIGRP、OSP等动态路由协议。

对于外行业用户单位需要访问气象信资源,但是又不可能完全地把他们的网络接入气象信息广域网络内部,这时就需要应用静态路由,指定特定资源的访问路径,启用OSPF路由协议的设备可以收到这些静态路由信息,可以提高效率、简化工作。

1.4 备份链路设计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气象信息发布突发性强、及时性高,时效快的特点,需要建设备份网络系统。新建SDH专线或者MPLSVPN线路作为备用线路费用较高,而且MPLSVPN普及度不高,边远山区的台站无法提供接入,目前还有一种应用比较广泛、技术比较成熟的方式,即基于internet的VPN,具有性价比较高、带宽资源利用率高、接入方便、网络环路比较完善等特点,在极端灾害情况下,其受到的损害相对较少,恢复速度相对较快;缺点是带宽不够稳定、可靠性差。比较以上分析,根据现有的网络配置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备用线路接入方式,与主干网络充分有效地衔接与融合,从而保障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气象信息发布网络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备用路由设计与选择的基本原则。

1.5 拥塞管理和避免

随着省、市、县三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应用,对带宽的稳定性有了非常高的要求。三级主用政务网络和备份气象内部网络的带宽有限,承载的传输业务比较重,当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并一起发布时,网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数据拥塞乃至丢包。拥塞时为了保证不同优先级信息得到不同的Qo S待遇,包括时延、带宽,将不同优先级的信息报文入不同的队列,不同队列将得到不同的调度优先级、概率或带宽保证,算法有:FIFO(先进先出队列)、PQ(优先队列)、CQ(定制队列)、WFQ(加权公平队列),本系统采用CQ和WFQ。

2 预警气象发布信息网络系统架构

2.1 通用网络架构

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业务专网是一个纵向贯穿省、市、县的三级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的广域网设计需要充分利用广东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资源,以广东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广域网链路作为主要链路,构建连接省、市、县的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同时,为了业务承载的可靠性,以气象局现有气象业务专网链路作为三级发布管理平台之间的备份链路,在政务外网平台链路出现故障时,三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之间还可以通过气象业务网进行通信,保障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国家气象宽带网与卫星气象通信网两个互为备份的网络传输平台,实现省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向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上传预警发布信息。

2.2 主干网络电子政务网的实现

广东省电子政务外网是在九运会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省电子政务外网已建成一个联通省、市、县三级的纵向网络系统,覆盖全省108个省直单位、21个地级市和122个县区。省市互联骨干为三环结构,珠三角为2.5GDWDM,东西两翼为155M SDH。气象局通过城域网光纤接入广东省政务外网平台,用于部分系统与省级政府系统(如省应急办)之间的通信。目前,各地市气象局及区县气象部门已经接入政务外网平台,通过路由器及防火墙接入各地政府的政务外网。

2.2.1 地市级网络实现

地市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通过34M链路接入地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区县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通过10M(部分网络条件较差的区县采用2M接入)链路接入地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汇聚其下属各个区县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

2.2.2 区县级网络实现

区县级预警信息发管理平台通过10M(部分网络条件较差的区县采用2M接入)广域网链路接入区县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接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网络平台,同时,现有气象业务网络作为市、县级发布管理平台之间的备份网络。每个区县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部署一台区县级政务外网接入路由器,用于政务外网平台的接入。同时,考虑到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部署一台中低端防火墙用于实现区县级政务外网与区县级预警信息发布应用服务器及区县气象局内网的安全隔离与访问控制。

2.3 备份网络气象业务网的实现

目前广东省气象业务网络系统是省、市、县三级双链链路备份系统,省-市之间2条10M链路(盈通VPN和移动MSTP)备份,市-县之间2条4M(电信SDH和移动MSTP)链路备份;形成了省-市-县之间两条链路并行运行互为备份的网络系统,达到提高网络通信可靠性的要求。

2.4 主干和备份路由切换

当主干链路电子政务网络出现故障中断时,在进行路由选择计算时,将会收到该接口链路不能可用,当流量转发到核心汇聚设备时,在进入核心汇聚设备的接口上对流量根据已经分类的ACL进行基于策略的路由选择(PBR技术)。基于策略的路由选择技术是优于IP路由表的路由选择技术,应用在进入核心汇聚设备的接口上,可根据ACL对已经分类的流量进行下一跳的指定。并支持路由器在网络层上检测IP可达性的静态路由特性,这样基于策略的路由选择技术也可以根据IP可达性而进行正确的路由选择。

具体实现办法加入Track联动。在全网实现动态路由后,当电子政务网络主干线路出现故障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网络路由切换到省气象业务网的备份链路上来(在建设过程中经实际测试,切换时间在20秒以内),即使在省-市和市-县主干线路同时出现故障的极端情况下,县级网络也能自动进行路由切换,通过备份链路连接到省、市的预警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完成链路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

2.5 系统应用与测试(以一个市局为例)

正常情况下,市局发布平台服务器通过政务外网访问省局的发布平台服务器,并在MSR3020路由器与省局出口防火墙的政务外网链路上通过IPSEC VPN对数据流量进行加密。在市局MSR3020路由器上配置NQA检测到省局的政务外网的链路,当检测到市级与省级之间的政务网络出现故障,市级发布平台能切换到通过气象局业务网访问省局发布平台服务器,目前测试切换时间为40秒,市级平台的数据库服务器通过气象局业务网与省局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数据同步。在市级MSR3020路由器上配置市局发布平台服务器的NAT,使得地市级其他单位能访问市气象局的信息预警发布平台,市局部署一台H3C-F100M防火墙,以透明方式工作,用于分割发布平台与政务外网和气象局业务内网。

系统经过测试,市一级的线路连通性Ping1000包的丢包百分比是0%,平均延时16ms;链路正常时的路径是县级→地市级→电子政务外网(主干)→省气象防火墙—>服务器,主链路故障时的路径是县级→地市级→气象业务网(备份)→省气象防火墙—>服务器;Ipsec测试路由器上存在加密的数据流量;链路冗余:断开主链路政务网络接口,丢弃3个包,切换时间为15秒,恢复主链路政务网络接口丢弃2个包,切换时间是10秒;FTP测试主链路政务网上传传输时间是422.19秒,平均上传时间是248.65千字节/秒,下载传输时间是434.73秒,下载平均时间是241.47千字节/秒;备份链路气象网上传传输时间是19.52秒,平均上传时间是5378.69千字节/秒,下载传输时间是41.14秒,下载平均时间是2551.67千字节/秒。

该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气象业务专网链路作为备份路由,各级发布管理平台具有接报处理、安全验证、监控管理、存储统计和发布等多种应用功能;建立与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指挥中心畅通、可靠的通信链路;形成了省-市-县之间两套宽带网络系统并行运行局面,达到提高网络通信可靠性的要求。

3 结束语

浅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第10篇

【关键词】 企业发展财务预警运行机制

前言:

所谓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就是指事先告知经营者与投资者企业组织内部财务营运体系隐藏的问题与努力的方向,将有限的资源用在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1. 财务预警的概念与特征

1.1 何谓财务预警系统

企业的财务预警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与相关的经营资料及收集的外部资料作为依据,建立的组织体系,用相关的理论及分析对策,将目前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危险提前告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与利益相关人,并对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潜在的问题,督促企业当局提前防范,为管理当局提供有效地决策依据。

1.2 财务预警系统的特征

首先,财务预警系统的参照性

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运行状况,大量的财务指标中筛选出可以及时、准确的企业财务状况指标,运用财务理论与数据分析企业的运行状况,为企业的运行发展提供依据。

其次,财务预警系统具有预测性

企业财务运行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财务运行的发展趋势与变化,推算出与其密切相关的不同因素变化,尤其是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及早寻求对策,减少损失。

再次,财务预警系统具有预防性

如果企业财务预警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可以接近安全线,就可以及时寻找导致其恶化的根本原因,化解危机。

最后,此案无预警系统具有灵敏性

财务体系不同因素之间密切相关,互相依存,某一因素变动会在另一因素上反映出来,提供有效的预警信息。

2.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的目标与功能

2.1 管理目标

培育与增强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建立有效地预警机制,增强企业的适应与发展能力;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基本的掌握,随时控制漏洞,对风险与隐患采取有效地控制对策,财务适当措施,保持资金运行处于安全区域内;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财务环境,使其在应对财务风险中有信心,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财务例外管理,为领导争取更多时间,充分考虑到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利用现有的管理基础,发挥企业资源,技术优势,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

2.2 管理功能

从企业财务预警的管理状况来看,其具有收集、监测、预报等功能,可以及时的收集信息,其贯穿在财务预警活动的始终,同时也可以监测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经营做出预测,及时核算、考核;同时对危险能够提出有效地预测,防范危险的发生;同时对危险具有诊断功能,可以及时的判断出财务运行中的不足,及时治疗,使企业恢复到正常的渠道,提高企业的免疫功能,详细记录企业的危机,平息不足,避免重复犯错。

3. 财务预警体系的理论与内容

3.1 财务预警体系的组成内容

首先是财务环境的预警。企业的财务预警体系建立是在财务状况平稳的前提下进行,所以,要加强对企业财务内外状况的监控,适应不同条件的需求。

其次是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预警

企业的资金主要用在采购与生产营销等活动中,大部分资金用于购买材料,另外一部分资金作为人工费用计为成本。企业的活动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财务为营销服务,所以,财务预警系统要站在资金角度,全面监督、跟踪评价企业的增值业务发展。

再次是筹资活动预警

筹资活动预警可以根据筹资方式不同分不同项目进行,包括短期借款、票据融资、商业信用等融资预警,提供针对性的对策。

四是对外资活动的预警机制

外资的金额巨大、期限长、风险大,一旦出现经营不慎非常容易出现全盘皆输的结果,所以,对外资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尽量专款专用,重视其财务预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五是货币资金管理与报表的分析预警

这是保证资金良性循环的动力系统,其预警的目标是合理控制保险储备量,对资金的运用结果进行跟踪,保证资金健康运行,国内外的财务报表分析技术较为成熟,一般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都可以完成,在企业的财务预警体系中要加强重视,尤其是风险意识,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最后是财务组织组织的预警

高效的财务组织系统运行机制时运行的基础与保障,同时也是保证财务预警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功能的设置,建立有效地财务组织管理预警及相应应对政策的建立。

3.2 财务预警体系运行机制的建立

首先建立财务预警体系的电算化,在实践工作中要加强对理论的重视,建立计算机系统,大量数据及时处理,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有限的比较,同行业、同企业的比较,为其提供标杆,一旦超过警戒值,系统就会及时发出警报,便于想法人员及时解决问题,防患未然。

其次,收集财务信息,及时传递

良好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可以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微机,防范财务危机,树立大量的资料系统,抓住相关的经营波动与财务微机,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关键就在于信息的收集与传递,系统是开放的,除了财务人员可以利用,同时还有更多的渠道信息。建立健全完整的经营资料,使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能以实际经营状况的数据体系,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

再次,风险分析机制的建立

对财务风险的分析时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财务分析可以迅速排出财务风险,将主要精力放在可能出现的风险上,找出风险的原因、预测可能导致的后果,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主要是对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的分析,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分析机制,财务不同的应对措施,选择合适的销售方式与结算方式。提升企业的应对风险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最后是建立财务预警责任机制

财务预警责任机制是保证财务正常连续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预警的实施是要保证预警分析正常化、持续化,要权责分明,落实到人,一旦发生问题,及时确认负责对象,结合有效地奖惩制度,提高警惕。

结束语:

总之,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关键在人,人是财务预警体系的基础,是保证企业财务正常运行的基础,是实现财务目标的关键,所以,现代企业必须要重视财务预警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从根本上保证财务的良好运行,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欣. 浅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8(01).

[2] 耿桂娟.浅议财务预警研究方法[J].商场现代化.2008(02).

[3] 张红雨.论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5).

预警信息系统 第11篇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铁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由于城市地下工程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复杂、结构埋深浅、与邻近结构相互影响, 围岩稳定性难于判断。工程实践证明, 必须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监控量测和信息反馈技术, 及时修改设计, 指导施工, 也必须采用信息化施工、信息化设计和跟踪动态监测管理才能实现安全、优质、快速地在闹市区、城市基础设施众多之地不塌方、少沉降施工。鉴于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2005年开发了“地铁施工监测信息管理及安全预警系统”。系统成功地应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线路及车站土建工程施工监测信息化管理, 实现了监测—作业—管理三方信息的互联互动, 为地铁施工监测信息的可视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在系统成功投入应用的同时, 在变形监测行业市场的推动下, 根据监测信息反馈分析的需要、施工安全控制的需要和用户需求, 系统的研发单位进一步完善和扩充了系统的功能, 研发了一些施工监测可视化分析工具, 包括:综合过程线、施工影响分析等;建立了一些实用的监控模型。此外, 对系统的应用领域也进行了拓展, 除了地铁交通外, 还广泛应用于水库大坝、桥梁、工业与民用建筑、特种精密工程、地基处理、基坑及边坡支护、高耸构筑物等的施工及营运阶段变形、形变监测与安全管理等领域, 完善了监测工作内外业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管理, 同时把系统的名称改成“变形监测信息管理与工程安全预警系统”。

2006年9月, 系统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由两位院士及多位专家参加的科技成果鉴定:该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被评为2006年度湖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计算机软件一等奖。

1 系统流程和特点

系统分为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发布三个环节, 具体数据信息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 建立高精度的参考点, 采用自由设站测量方案, 通过拟稳平差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参考基准点, 分时段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小大气误差的影响, 从而提高测量精度。2) 简化了气象等附加设备, 为系统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实现全自动、高可靠的变形监测创造了有利条件。3) 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 可以实现全天24 h连续地自动监测,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实时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4) 在短时间内同时求得被测点位的三维坐标, 因此根据设计方案的要求, 可作全方位的预报。5) 监控系统不仅可以实时获取监测数据, 而且可以获取地铁隧道现场基站的图像, 并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布出来, 让相关主管人员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查看最新的监控信息。根据信息安全的要求, 对接入系统的网络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根据不同的用户级别浏览相对应的信息。6) 监测系统可利用电子邮件服务、手机短信服务自动向相关主管领导发送报警预警信息, 为主管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

2 监测系统的主要硬件构成

1) 测量机器人:

为监测系统的主要监测设备, 该仪器是一种能代替人工进行自动搜索、跟踪、辨识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取角度、距离、三维坐标以及影像等信息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因其具有自动目标识别———ATR功能, 可以自动精确瞄准棱镜, 并能够制订测量计划、控制测量过程、进行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软件系统相结合, 完全可以代替人完成许多测量任务, 同时还具有全自动、遥测、实时、动态、精确、快速等诸多优点。TCA2003仪器标称测角精度±0.5″, 测距精度± (1 mm+1 ppm×D) 。

2) 棱镜:

是测量机器人自动识别的主要目标, 因此在参考基准点、变形监测点上都应配备配套的棱镜, 参考基准点上宜采用大棱镜, 变形监测点上可采用小棱镜。

3) 网络通讯设备:

a.远程数据通讯接口:实现测量机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双向通讯、控制和检测数据的传输。b.ADSL/光纤专线:提供系统进入互联网的通道, 为监测数据的发布和远程浏览地铁隧道内部画面信息提供数据传输途径。c.路由器:主要是提供IP摄像头与服务器的通讯, 另外与ADSL/光纤专线相连接, 构成计算机接收远程命令, 监控、发布测量机器人工作状况的接口。

4) 摄像头:

实时获取测量机器人工作状况和周边环境的画面。

5) 感应传感器:

感应开关等, 辅助进行地铁隧道监测工作。

6) 现场控制计算机:

系统调试、控制测量机器人的工作, 监测数据采集及初处理。

7) 远程控制计算机:

远程控制测量机器人, 监测信息的发布及管理, 系统的远程维护。

8) 计算机稳压电源:

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系统采用计算机为核心, 应给计算机配备稳定可靠的工作电源。

9) 测量机器人专用电源:

测量机器人对电源要求较高, 因此需要配备稳定可靠的工作电源。

3 监测系统的主要软件

1) 实时测量控制及解算软件。

测站布设在变形监测区域内。测站点坐标采用自由设站的方法, 由测量机器人自动精确照准监测区域外的参考点, 由该软件自动控制测量机器人作参考点观测并实时进行数据处理, 计算测站的精确坐标并确定测站变形。

2) 自动化变形监测软件。

自动化变形监测软件控制测量机器人自动周期性地观测变形监测点, 实时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报表输出、图形显示和自动报警等。

3) 远程控制软件。

远程控制通过ADSL有线通讯的方式实现, 由安放在地铁站的计算机通过ADSL专线方式与互联网连接, 远程控制计算机可利用地铁站计算机的IP地址或通讯端口与之相连并发送控制指令。

4) 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监测数据由现场控制计算机初步处理后, 通过Internet网络 (如ADSL专线) , 自动上传到远程控制计算机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及信息发布。

4 结语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 大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深基坑及隧道等地下工程施工日益增多, 这些施工行为本身存在着安全风险而且会对其周边建 (构) 筑物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施工过程中对它们进行施工监测十分必要。然而传统的监测数据管理基本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仍停留在数据的存储和简单检索上, 数据显示不直观亦无法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 已不能满足快速、准确获取变形信息并对变形进行分析、判断及信息化施工的需要, “变形监测信息管理与工程安全预警系统”将逐渐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变形监测信息管理与工程安全预警系统”在变形监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 系统自身也将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广州地铁五号线土建工程第三方监测A标段技术设计书[R].长沙: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 2005.

[2]杜年春.地铁施工监测信息管理及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J].工程建设, 2005 (2) :10.

[3]李军, 侯志勇.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化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 25 (6) :6.

[4]秦珂.浅谈道路工程施工测量[J].山西建筑, 2008, 34 (22) :350-351.

上一篇:组织控制模型下一篇:化学品网络化运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