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心理需求范文

2024-05-22

受众心理需求范文(精选10篇)

受众心理需求 第1篇

人们对“受众”的研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早在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就认为, 交流是爱与被爱, 是一种双向的互惠。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对受众有直接的描述, 但是他对交流的分析, 在给西方传播学带来直接启示的同时, 也给受众研究留下了精神和道德的影子。[1]

在后期的受众研究中, 学者们仍在十分努力强调受众的主体意识, 如麦奎尔就认为, 受众是一种大众的集合, 通过个人对愉悦、崇拜、学习、消遣、恐惧、怜悯或信仰的某种收益性期待, 而自愿作出选择性行为, 在一给定的时间范围内形成。在麦奎尔看来, 如果不具有主体意味的收益性期待和选择性行为, 受众至多仍是被控制的物而已。如今我们定义的受众则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 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 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二、电视受众

1. 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电视, 因为受到“十年文革”的影响几乎停滞不前。商业部与广播事业局1976年对全国电视机的数字进行统计, 截至1975年底, 全国有电视机46.3万架, 其中国产彩色电视机4000架, 进口彩电1900架, 68%的电视机分布在城市, 32%分布在农村, 以不足50万架电视机按中国当时8亿人口计算, 每1600人才拥有一架电视机, 显然, 电视尚未普及。[2]一直到了1983年, 广播电视部出台了一项对广播电视今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政策—“四级办广播, 四级办电视, 四级混合覆盖”, 电视事业才开始起步。四级办电视的政策释放出一股蓄积已久的能量, 似乎顷刻之间, 中国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包括人们的电视机都成几何倍数地递增, 于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中国电视面貌日新月异, 飞速发展。

2. 受众需求的发展

人们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身心。所以, 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轮番成为人们收视动机的首位。娱乐消遣排在第一位, 后面依次为“增长见识”和“了解国内外时事”。人们收视需求的变化其实是随着我国的大环境而变化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作为“党的喉舌”的传媒被赋予了强大的教育功能, 其娱乐消遣的功能一直处于补充的位置, 甚至不敢公开宣扬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 无论是政府、传媒还是受众的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媒尤其是电视的娱乐和服务的功能被更多地发掘出来, 娱乐型的电视节目开始越来越受观众的喜爱。创办于1997年的湖南卫视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 其“乐字当头、以乐为主”的定位引发了全国的快乐旋风, 各个电视台纷纷仿效湖南卫视创办此类综艺节目, 这种以追求浅层次的感官刺激的游戏节目虽在几年内就进入“萧条期”, 但它所引发的娱乐旋风却一直刮到现在。

三、电视受众心理分析

1. 电视受众的接受心理

电视观众的视听习惯不断地积累和发展, 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观众选择频道的过程其实是视听习惯乃至心理定势的潜意识流露。心理定势像一只无形的手, 牵引着观众对电视节目作出选择。一般而言, 观众的收视动机主要是满足休闲娱乐、审美和认知的需要。

休闲娱乐是看电视的主要动机, 其次才是了解信息。于是, 美女、情爱、打斗等画面不绝于荧屏, 言情剧、武侠片、游戏节目总有市场,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 来自工作、学习、家庭等的压力增加, 因此需要在虚幻世界中寻找简单快捷的“傻瓜式”大众文化快餐。观看电视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实是观众被电视节目激发起一种巨大的求知欲望、努力理解作品并作出评价的过程。受众具有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总是让自己的感知、想象和情感循着对象的指引和规范, 自由和谐地活动起来, 而在最终获得审美愉悦中, 蕴含着对于对象所具有的社会理性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譬如美丽的画面和悦耳的韵律总能调动观众的情感体验。[3]

2. 电视受众的情感心理定势

电视艺术的本质在于接通电视观众的情感, 实现文化的交流。尤其是电视剧、电视纪录片和文艺片的成功与否, 往往取决于电视观众情感的调动程度, 新闻类节目如果不能调动观众的情感, 也很难收到理想的视听效果。即便是广告节目, 情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品牌发展的最高阶段便是情感阶段。因此, 要达到电视观众和电视节目之间的共鸣, 不仅需要电视节目的生动形象, 更要求真挚丰富的情感。如谈话节目《鲁豫有约》, 它以独特的定位、真诚的访谈, 深入挖掘受众心理。鲁豫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拉近与嘉宾之间的距离, 实现了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3. 电视受众的个体性心理定势

电视观众的视听心理定势有着复杂、细碎的显现方式。观众喜爱这个节目而不喜爱那个节目, 或者以前喜欢某类型的节目, 后来又不喜欢了, 这都是个性心理定势的体现。“众口难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观众个体性格的不同和气质类型。有的观众性情活泼, 精力充沛, 收视习惯广泛, 对各种类型节目都能理解但不执著;有的观众易于冲动, 好动感情;有的观众情绪会随着节目而改变, 但不张扬、低调;有的观众安静、沉默、内向和执着, 对节目看得更透彻、深入, 对节目的内涵也把握得很彻底。

一般来说, 青少年的个性心理定势不够稳定, 变换万千的屏幕视像处处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而收视的范围会比较广, 此时给予及时指导和控制, 会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视听心理定势。成年观众对电视的选择比较理性、主动,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适时地选择节目。有的倾向于综艺节目, 如《同一首歌》等;这些都是受众的个性心理定势在起作用。

四、电视受众心理需求

电视受众在开始收看电视时, 往往处于自由选择状态, 可以接受, 也可以拒绝。目前, 大部分大中城市的电视受众, 一般可以有三四十个节目频道可供选择。假如各频道在同一时间播放不同内容的电视节目, 有新闻节目, 有各种题材的电视剧, 有文艺节目等等, 这时, 观众就要享受自由选择的权利, 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选定某一节目收看。但是, 观众一旦选定目标收看后, 在接受过程就呈现被迫状态, 节目传达什么内容或形式, 就得接受什么, 按照创作者的思路去接受。当然, 我们这里所说的被迫接受也只是相对的, 电视受众当然也有对节目意义的不同理解并进行不同的引申和扩展, 而且, 电视受众也可以中途换成收看其他电视节目。

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电视文化的日常性和家庭性, 使电视连续剧有了盛行的条件, 十几集、二十几集, 甚至五六十集的剧作, 在电视屏幕上占据主要地位。每部剧作的创作者都尽力设置悬念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在集与集的衔接上做文章, 让观众欲罢不能, 一定要一集接一集地看, 尽量不间断。这就更具有被迫接受的味道。在一种连续接受中, 观众会渐渐产生依赖心理, 直到这部电视剧结束后, 才能重新表现出自由选择。自由选择与被迫接受, 是一组对立统一的接受心理的表现形式, 不能厚此薄彼。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受众的心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改变。所以, 电视策划者也要适时地改变主题与形式, 从而使策划出的电视节目适应社会, 适应环境, 更加适应受众的心理。只有进行不断地追求与探索才能不断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这才是最为成功的电视策划。

参考文献

[1][英]罗杰.迪金森, 拉马斯瓦米.哈里德拉纳斯, 奥尔加.林耐.受众研究读本[M].单波,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2]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251.

[3]史可扬.影视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4]刘长乐.凤凰卫视怎样应对同质化[J].中国记者, 2004, (11) .

受众的需求特点与传播对策 第2篇

院 系:新闻传播学院 专 业:传播学 班 级:10班 姓 名:陈雅君

学 号:***626 指导教师:程芳

2014年3月4日

网络受众的需求特点与传播对策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the network

audience

摘要

本文从网络受众与网络媒介传播策略的基础概念入手,了解网络受众及传播策略的基础定义,本文从网络受众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网络媒介传播途径、传播策略的社会影响及传播策略的价值方面作了有价值的研究,客观分析网络需求的特点以及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借鉴其他相关的成功的传播策略案例,提出应对新形势下的网络受众需求的对策,以利于媒体更好的把握受众,提供令受众更加满意的内容。

关键词:网络受众需求 网络传播 传播策略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network audience and network media dissemination strategy of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definition, network audience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hen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network requir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future trends, learn from other relevan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countermeasure of the network audience needs to deal with the new situation,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media better grasp the audience, to provide the audience with more satisfactory content.Key words:Network audience demand

internet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

目 录

摘要„„„„„„„„„„„„„„„„„„„„„„„……………………错误!

签。

Abstract…………………„„„„„„„„„„„„„„„„„„„„„‥Ⅱ 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网络受众与传播策略概述„„„„„„„„„„„„„„„„„„„ 1.1网络受众概述„„„„„„„„„„„„„„„„„„„„„„„„ 1.2网络媒介的传播策略„„„„„„„„„„„„„„„„„„„„„„ 1.3网络媒介对受众的传播策略„„„„„„„„„„„„„„„„„„„

二、网络受众的需求„„„„„„„„„„„„„„„„„„„„„„„„ 2.1 网络受众的需求特点„„„„„„„„„„„„„„„„„„„„„„ 2.2 网络受众需求的发展„„„„„„„„„„„„„„„„„„„„„ 2.3网络受众需求变化的影响因素„„„„„„„„„„„„„„„„„

三、网络受众需求的传播对策„„„„„„„„„„„„„„„„„„„ 3.1网络受众需求变化与传播策略的调整„„„„„„„„„„„„„„„ 3.2采取传播对策的社会影响„„„„„„„„„„„„„„„„„„„„ 3.3采取传播对策的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5

绪论: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媒介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点一滴。网络信息对于每一个人都相当的重要,不论你有没有打开电脑,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你依旧会知道,因为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离不开网络信息。因此,研究网络受众的需求特点,提出高效的传播对策,对提高网络核心竞争力而适应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举行年会,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议上指出: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以加强新闻的传播工作[1]。外国,特别是美国,受众的需求特点与传播对策上很早就已经开始了研究。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的受众研究,就提出了“使用与满足学说”。这个理论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大众媒体的现行模式,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在信息繁杂的库存里,自由的选择自己兴趣的资讯。国内,关于网络受众的需求与对策的研究起步较晚,即提出“全媒时代”之后,才意识到网络是媒体的主力军,继而开始网络受众的心理,需求特点,应对方案等的研究。由于我国受众心理,受众需求对策发展比较慢,这个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阻碍网络受众需求变化的因素,以及在传播策略中一些负面的影响因素,这都是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网络受众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一步解决网络受众需求采取对策的问题。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54

1.网络受众与网络媒介的传播策略概述

基于网络渗入人们生活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微乎其微的角落,当今,对网络受众以及网络媒介的传播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1网络受众的概述

受众,是接受信息传播的人。受众最原始的含义是,作为报纸的阅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电影的观众等等。随着近代信息化的进程推动,媒介力量的光大,新兴网络势力的崛起,网络受众随之产生。

网络受众,是指接受网络信息的人群。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受众已不仅仅只是原始的接受者,也是网路传播的参与者。电脑最开始推进市场的时候,网络媒介还是很其他媒介一样推行的是以传播本身想传播的什物为目的,进而,在市场份额处于劣势地位时,改变战略战术,推行服务为中心的模式,一该当初的网络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引擎搜索的信息,进而筛选适合自己的资料,转变为,网络受众不仅能够查询资料,还可以跨行业跨区域互动,参与到网络的传播过程中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探讨有关真理与实践的问题。

因此,网络受众的定义存在相对的理论,从狭义上来说,网络受众,就是接受网络媒介传播的人群,即浏览网页,查询资料,观看新闻,电影电视等被动接受信息的人群。从广义上来讲,网络受众,包括的除了接受网络媒介传播信息的人群,还包括,还包括参与到网络信息传统过程的非专业的大众群体。即网民在论坛,博客,贴吧等平台,浏览网页信息,还可以通过客户端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在传播者的信息给予前提下,参与信息的进一步传播。除此之外,QQ,Facebook,MSN,的出现,让网络受众的含义进一步扩展到,自主自动通过网络联系亲朋好友,或者陌生人的层面。从这个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受众的含义也会随着使用网络的人群的需求,以及发挥的作用也将变得更加的广泛。

1.2网络媒介的传播策略

媒介策略包括媒介计划的具体问题,网络媒介的传播策略,在本文里,主要是研究网络媒介的优点,以及与网络受体的关系。这里着重讲述网络的媒介优势。

网络这个贯穿信息化社会的媒介,作为一个普罗大众都使用的传播工具,在社会影响力上具有泰斗般的地位。根据网络的普遍性以及高频使用性,很多商业活动都投入了巨额的广告费用,希望借此拿到市场的“入场券”,创造营销的新出路。

网络媒介的传播策略,不外乎,借势导势,像蝴蝶效应一样,借助网络受者的星星之火,燎变华夏大地,乃至世界各地。比如,近日的昆明砍人事件,一伙

歹徒在火车站进行肆意砍人,造成27人死亡,109人受伤。对于拥有16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这个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小数据,但是,生命诚可贵,这样的价值,在网民的眼中显得就更加重要了,事件发生后不到一小时,通过网络的传播,中国便已家喻户晓了,可见速度传播之快,传布之广,对于造成的黑色恐怖,笔者这里只想表示,网络的威力无穷。

网络媒介的传播策略,主攻的特色是跨越空间的阻碍。网络信息化的科技可以说是构建全球化的一大基础工程,通过网络,建立的沟通的桥梁,真正实现了地球村,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所以基于网络的空间跨度,这一媒介,它可以在世界各地广布消息,这也意味着,网络受众的空间跨度,覆盖了所有有人居住的区域。

1.3网络媒介对网络受众的传播策略

时代的变迁,网络的发展,推动了受众的享受,受众的享受,又反过来促进网络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反馈调节的系统里,网络媒介的传播策略与网络受众的口味,不断的相适应,不断的相改进,最后促成了网络与受众共赢的趋势。

从网络受众的单一被动的接受信息,到如今的主动多元化的参与信息的传播,这个过程,离不开网络传播策略的重组与整改,也离不开网络受众的需求的发展。

传统的网络受众,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按照传播者的意图,被动的接受信息,跟传统的媒介并无太大差距,就像报刊书籍,你只是能是看他上面刊载的信息,如果有其他的需要,还得从其他的同类的文献中查找。待改进到有电视的年代,受众可以接受更具时事性的信息,但是,缺陷依然存在,那些信息绝大部分不是你所想要掌握与了解的,你的意见与建议不存在反馈的说法,或者,就是程序繁琐,懒于进行批判或赞扬。当矛盾与需求在一天天的堆积里,终形成前进的阻碍,但同时,也为,前行提供方面。根据受众的需求,科研人员发明了电脑,并且连接了光缆,跨越了时空的障碍。继而,根据网络受众的需求,网络传播策略又调整改进自己的战略方针,发展出各种形式,如声光电图文来诠释信息,又搭建各种平台进行互动,诸如,论坛,博客,各类网站等不胜枚举。

需求不断,改进不断,只有网络受众想不到的,没有网络媒介传播策略做不到的,成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网络受众的需求

世界日新月异,网络扶摇直上,受众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不单单满足于传统的被动的局面,不断有新的欲望亟待实现。

2.1.网络受众的需求特点

2.1.1参与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多元化,网络受体的主动参与意识不断被激发,他们需要参与网络的传播,需要自己的话语权。比如之前的“表叔”“房姐”事件,正是

由于网络受众的积极大量参与,才有了那么大的影响力。因此,网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网络受众的主动意识能。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操作者所掌握的信息有限,明显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这就需要网络受众参与,提供原始信息。因此,网络的发展,促进网络受众主动参与,受众的主动参与,推动网络的发展。

2.1.2分享

分享是每个人固有的特性,生活中的每一点一滴,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我们都喜欢与亲朋好友分享。随着网络的发展,分享的平台更广阔,分享的层面涉及的也更多。DCCI2009调查显示,网络媒介里视频的分享是最多的,统计表示一个视频平均会被分享4次。除此之外,网络其他的传方式,声图文也存在多次分享的现象。如数家珍的就是空间,令人发指的要求别人转发分享ta的说说,在末尾加上诸如涉及家庭和睦,生命健康的诅咒。当然也有很多写的很好的美文配上美图,让人有感而发,分享给好友。好的东西,分享后,大家一起称颂,坏的东西,分享后,大家一起批判,就这样一个传一个,网络越发影响大,受众越发多,分享越发壮大。

2.1.3个性

有一句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我们都专属自己的特别,专属自己的个性,而网络作为一个充满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媒介,正好契合了网络受众的个性。现在网络的插件,在很多程序里实现了信息的筛选,可以供受者方便的查询,了解自己想关注的资讯。再谈空间,它也是一个很好彰显个性的平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DIY不通的装扮,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留下应景的语录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受众想展现的个性表露无疑。

2.2网络受众的需求变化历程与趋势

2.1.1网络受众的需求变化历程

网络受众的需求变化历程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需求从被动到主动,第二追求从盲目到独立。与现在的参与需求不同,而是类似于传播者的参与程度,即更进一步的参与传播的流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阶段的参与不具备广泛深入的特点,即网络受众期待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成为新闻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二是,网络受众的信息提供过于原始,未经雕琢,他们希望未来有更专业的导航指引他们走向专业化,技术化。三是数字化,意味着信息需要改进的容易被复制,方便传播,促进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交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受众的参与需求必将增加,主要体现在参与的广泛性进一步扩大,参与的深度进一步加深,参与的责任感进一步加强,总之随着网络的发展与进步,网络受众的参与意识也会不断地丰富与完善,网络受众的需求将更加多的希望参与传播,注重分享与个性。

2.2.2网络受众有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的趋势。

《焦点网谈》栏目,作为一个大众点评网,它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反映民生疾苦,弘扬正气,鞭挞丑恶的平台,做到了让受众说真话,报实事,写正话,刊时事,作为一个真正的主角主导网络传媒的一系列发展。此栏目举办的一些活动也

真正实现了从虚拟向现实的过渡,让受众体验了一把做一线记者的滋味——深入组织内部,探访机构信息,传播正能量,让受众全程负责采访报道。比如,“走进河南交警”活动,通过网站志愿征集,选拔出了30多个网络受众,分成11个小组,深入9个交警支队进行探访,这些网友来自各个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但是,他们最后很成功的合作完成了这个信息生产传播反馈的流动全过程。《焦点网谈》的这个活动策划实施的成功案例激励着更多的网络策略向着由受众做主体报道信息,也鼓舞着更多的网络受众加入信息报道的队伍中去。

2.3影响网络受众需求变化的原因

2.3.1.影响网络受众需求变化的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只有报刊,电视的年代里,人们的信息接受都是被动的,没有一个主动的条件,无法产生主动的意识,因此不会像现在一样希望自己更多的参与到信息流动的过程。

第二,心理梯度的正常反映。在饥寒交迫的年代,我们想的永远是吃饱穿暖,等到了温饱生活的水平时,我们就愁思着奔小康了。同样,网络受众有了参与的主动权,他们会更多的争取自由,以达到畅所欲言,甚至为所欲为的地位。贪念,欲望会支配着他们去追求残缺现实中的不完美,追求更有含金量的分享内容,追求更自由的空间,追求更具特色的个性化。

2.3.2.这些原因同时对媒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时俱进一直都是那些行业屹立市场长胜不衰的砝码。时代在进步,网络也必须发展,适应潮流,而受众也适应网络适应时代,在一个反馈的系统里,媒介与受众一起进步,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整合分离,营销的链条模式以及媒介与受众关系的调整。

3.针对网络受众需求的传播对策

3.1.网络受众需求变化与网络传播策略的调整

3.1.1.根据网络受众的参与需求增加调整网络与受众的关系。

网络的发展,让原来没有互动的大课,要变成了一对一的家教。这要求网络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网络受众去发挥本来属于传媒业的报道的权利,满足他们的参与心理,让他们的参与与网络的发展形成互利共生的情形。给予的权利自由越多,参与的数量越庞大,当然网络不能忽视监管与指导的作用,强调虚拟世界也是存在道德与法律的原则。而对于他们不专业的表现,网络媒介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美国推出的,新闻课程培训公民记者。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励鼓励网络受众去参与报道。

3.1.2.根据网络受众的个性化,整改重组网络产品再分发。

因为按照传统的网络的形态为划分依据来整改网络产品,会给财政造成很大困扰,另外工作的效率也会呈现低下的状况,所以在界定范围的时候,最好采取以网络产品的生产流程来划分。整改之后的产品应该是可以满足网络受众个性化选择的产品,比如像RSS 可以在一个网页中整合不同方面的信息,有点类似激光捕捉,它突出贡献在,可以可以根据受众的行为习惯,自动的形成一个个性化的门户网站,方便用户查询资料,或者提供一个小引擎,在同一个网页里迅速整理出满足不同个性受众的需要信息。

3.1.3.根据网络受众更加注重分享,可以提高信息的含金量

好的事物都应该被宝贝,好的信息大家都乐意分享。提高信息的含金量,让受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一个接一个,像病毒式营销一样传播开来不是不能实现的。

3.2.对网络受众的需求变化采取的传播对策的社会影响

3.2.1.积极影响:

随着网络传播让权利外流,将吸引有大量的网络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的流动环节,在信息的生产,传播过程中,将实现大幅度的成本节约与效率提高。并且好的产品的推出,经过朋友的分享,从众心里的跟潮必然会引得更多更大的群体加入这个队伍去使用与推广,这样无疑会创造出更多的富余价值。

3.2.2.消极影响: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当网络受众的数量庞大到一定程度,其管理的难度会增大,像前几年成立的“网络警察”,专门针对网络虚拟空间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的稽查,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在庞大的网络受众面前,警署的人力资源显得苍白无力,而监督指导不完善的前提下,那些法律的漏洞将为犯罪分子提供作奸犯科后逃脱制裁的捷径。

3.3.对网络受众的需求变化采取传播对策的价值

根据网络受众的需求变化采取传播对策,这样拉近了网络受众与网络的关系,让他们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方面有利于网络受众及时反映网络传播策略的失误,另一方面有利于网络更好的契合网络受众的需求。

在时代里谋生存,就是要锚定一个紧密联系时代的标,网络是受众联系时代的标,通过网络,受众可以更快,更准确的掌握世事动态,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去改变或者适应时代的发展。受众是网络锚定时代的标,通过受众面对变幻莫测的世事,做出的意识性判断后,反映到网络上,网络在调整,制定实施对策满足时代要求。

因此,对网络受众的需求变化采取传播对策具有重要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网络受众的需求特点,网络传播制定对策的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未来在网络传播方面还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鉴于受众的参与意识强化,可以未来更加注重搭建交互性信息平台,以及建立高效的系统调节机制。

2.分享的未来必然要求信息质量的含金量,可以从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开始,强化信息背景说明意识,强化信息影响展示意识,强化信息发展预测意识等方面提高信息的质量。

3.个性化的信息选择,可以在网络标题的制作上,做文章,方便网络受众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自己兴趣的信息。还可以在世事正事的滚动更新的标题上做进一步的改善。再者,就是注意表达形式的多样化,结合声光图文抓住受众的眼球,让其紧跟网络传播的节奏。

时代在变,网络在变,受众在变,要想在这个动态中取得平衡,针对网络受众的需求,网络传播去适应,去生产网络受众使用并满意的产品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2-12-31]http:///.2013; [5]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美国:科学普及出版社.1943; [6]胡倩文.网络时代的受众需求对媒介环境的影响[D].南京:江苏广播电视学校.2012.论文修改建议

1、请严格按照学校的模板要求去规范你的论文,包括文字大小、字体、间距等所有的格式规范由你自己负责完善。

2、文中的抄袭痕迹请自己妥善处理好,如运用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成果及别人所说的话,一定要用脚注把出处写清楚,否则就会被读者或答辩专家疑为抄袭,抄袭即为论文不合格不允许答辩。所有抄袭的内容不能超过15%,这个问题是个很严肃的问题,运用软件一查就出来了,所以请一定慎重对待。

3、框架自己最后去完善一下,根据自己的前期研究精心修改、还有开头的摘要和绪论等一定要花功夫修改,这个一前一后是最容易让大家混淆的内容。

4、结论是你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是你对这个课题研究的总结。同时也是读者最喜欢关注的部分,所以建议花点心思修改内容。

5、致谢的内容可以动点感情来写,可添加一点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等内容。按照程老师的经验评委和读者非常喜欢关注这个内容,所以是否能呈现一个完美的收尾会给你的整个论文成绩加分。

6、请按照我自己通读多遍检查错误、听别人读自己的论文或边读边互相讨论的形式来修改论文效果非常好,不信你可以试试!

电视访谈节目的受众心理需求 第3篇

1. 视觉需求。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布景设计、灯光效果、人物造型都构成了视觉需求的因素。视觉需求因素除了要与栏目的理念、风格和气氛吻合外, 还需要有合理、创新的突破。

2.听觉需求。

除了谈话声, 还有配乐、观众的呼声等声源。情到深处, 要配以恰当的音乐, 才能烘托访谈高潮。在后期剪辑中, 不能单一而为, 应协调好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才能满足观众的听觉需求。

除了基本需求, 受众的心理需求尤为重要:

1.社会互动需求

根据电视访谈节目的受众特点, 社会互动需求可以分为情感体验需求、人际模拟需求。前者以受众融入情境为主, 后者以受众替代情境为主。这两种互动, 深浅不同, 不同的受众会有不同的互动需求。

情感体验需求指的是受众在情感上与主持人和嘉宾达成互动的需求, 虽然是通过电视画面传播的, 受众却有如身临其境。

当节目中的人和事与受众的经历相近时, 最容易满足受众情感体验的需求。

当节目中的人物的情感与受众相近时, 受众感同身受, 即使不同, 受众也能在情感上体验感受。受众在心理上, 有和人物保持着连接、融合情感的需求。

如果把访谈节目作为一门电视艺术来看, 和所有的再现艺术一样, 为人们提供的不过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幻象。但它所具有的视听音画即时传真的呈现型效果, 支持了人们情感体验的需求。

人际模拟需求指的是, 在访谈的过程中, 嘉宾和主持人乃至现场观众的互动, 使得受众可以通过影像与节目形成人际交往模拟场, 即受众与嘉宾、主持人有了“熟人”的感觉, 进而“加入”了节目。电视访谈节目会让接受影像的受众很容易融入到情景当中, 模拟成为谈话主体之一, 参与到节目之中, 进而进行模拟替代。

2. 自我共鸣需求

受众需要节目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 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在访谈节目中, 观众会特别注意那些自己熟悉的嘉宾或者主持人, 这是观众选择性记忆的特点决定的。除了熟悉, 观众也更倾向和自己的经历比较接近的嘉宾。受众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讯息, 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所以, 在访谈节目中, 受众获得自我确认的方式, 更多体现在自我共鸣上。

3. 娱乐缓释需求

目标受众心理特征分析 第4篇

• 从我们的前期 的问卷调查和调查报告中我们获取到的信息可知: • 大学生娱乐方式以上网·逛街为主······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分析· • 我们的项目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以大学生为主·营造于知性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场所··同时也热忱欢迎教职工的到来···我们将会竭诚为大家服务···

我们的目标受众是有着相似品味·相似爱好·素质相对等同的群体

从大学生的消费金额来考预:大部分大学生可支配金额有限·除去生活费等必要开支外·所剩余额不多·要想进入那些比较高级的休闲场所·是在经济范围内不太允许的···故我们所建立的休闲会所将以中低消费为主···

从目标受众对交通上考语:我们所建立的休闲会所·地点是在大学周边·大学生大多可以步行即到·交通方便比较具有优势···

从目标受众安全性上看:我们的休闲会所虽然不是专业人士所经营的·但一定会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消费者不允许带具有伤害性物品进入··设置监控··同时我们的消费群体是一群素质较高的群体····

从目标受众对项目的兴趣度来看:我们的会所以影吧·水吧·书吧为主··大学生可以在娱乐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品牌写真:都市原始最柔软的地方·让你的心也跟着轻轻迎合··

受众心理需求 第5篇

关键词:受众心理,电视新闻,新闻采编

如何满足大众心理需求一直以来都是电视新闻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最近十余年间,传统电视新闻行业不断受到来自于互联网新闻媒体的冲击,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电视新闻行业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中艰难前行,其中电视新闻编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背景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需求是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受众心理与电视新闻编排的关联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的关系

1.1 受众心理需要与新闻编排的博弈

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其接受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方式都取决于信息的编排过程,这是一个编码过程,所以受众接受信息时即为译码的过程,但是译码过程受主观能动性所左右,是人主观意识的判断与选择过程,因此无论传统电视新闻还是网络新闻,任何一种传播方式只要先入为主,即被认定为大众心理需求的满足,所以受众心理需求与新闻编排存在相互制约,选择性接受或不接受取决于多方面原因。

1.2 受众心理需要贯穿电视新闻编排过程

电视新闻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履行传递信息的职责,同时还肩负为社会创造效益的使命;另一方面则是创造舆论导向指引民众,通过新闻编排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得到受众的认可,树立舆论导向进而产生品牌意识。电视新闻媒介需要通过编排来达到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效果,所以从电视新闻编排的内涵来看,它是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承担了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对于新闻信息内容的筛选与整理,二是选择需要表现的形式。所以满足受众心理,以受众心理需求为导向,是电视新闻编排工作必须始终认真对待的问题。

2 电视新闻编排的发展趋势

2.1 满足差异化心理需求

电视新闻栏目的多样性决定了受众个体的心理差异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栏目也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差异化心理也得到了进一步放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新闻媒体和其它媒体存在很大的不同。

2.1.1 满足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

很多受众认为一些新闻信息不可靠,导致他们对电视新闻产生了充当看客的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受众的心理非常容易受到信息的可靠性的影响。这也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们在编排栏目时必须确保信源的可靠性,只有这样才会使受众接收到最准确、最真实、最客观的信息。

2.1.2 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电视新闻的生命力取决于时效性,与互联网新闻不同,传统电视新闻的主要竞争力源自于“实地走访”与“记者跟踪调查”两个方面,这些优势是目前互联网新闻无法比拟的。

2.2 受众心理期待引导

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走向等重要信息主要靠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因此受众期待引导的心理需要新闻节目编排工作者认清关注的方向,把握引导的方式。电视新闻媒体对受众的引导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比如党的方针、政策等属于宏观发展引导,文化教育、生活习惯、衣食住行等属于微观生活引导。新闻的引导性就是帮助人们及早了解这些信息,并且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些信息。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时,都要把这样的信息放置在显要的位置,使受众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

2.3 多样化的编排手段

随着互联网对电视新闻的不断冲击,三网融合实现了移动互联与电视、电脑的三者信息交汇,因此多样化的编排手段需要编排人员重新审视传统的编排技巧,电视新闻的编排技巧不仅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新老技术的交替更需要满足大数据时代下新闻媒体发展的需要。优质的电视新闻不仅要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更要满足信息时代的技术需要,多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媒体多屏互动通过各种渠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结语

电视新闻编排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更离不开行业自身的积累。只有不断深化自身改革,不断创新才可以促进电视新闻编排的发展。除此之外,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繁杂的社交网络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不应只是被动应对,应该以改革的姿态迎接挑战,因此电视新闻只有紧紧抓住受众的心理需求,并有意识地将电视新闻的编排向普众倾斜,才能在新闻行业的改革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高华,徐辉.新闻传媒在互联网中的遭遇[J].中外新闻探索,2010,(28):22-24.

[2]范小舰.电视编导的意义与作用[J].新闻编导之家,2013,(5):11-14.

受众心理需求 第6篇

一、把握受众色彩心理需求, 营建和谐家居环境

(一) 运用色彩物理、心理效应, 迎合受众色彩心理需求, 完善家居设计

色彩对受众引起的视觉效果反映在物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前者可以使人产生冷暖、远近、轻重、大小等感觉, 称为物理效应;后者可以令人产生悲喜、刚柔、贵贱等感觉, 称为心理效应。这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与家居设计紧密相连。

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够恰当运用色彩的双重效应唤起一般人心理上的联想, 用色彩弥补、改变直至完善家居环境的不足之处, 从而达到营建和谐家居环境的设计目的。比如, 狭窄的空间给人压抑感, 通过色彩的调节可以使其感觉宽敞, 从而获得舒畅感。具体做法是:将细长空间中远处的两壁涂以具有前进感的暖色, 近处的两壁涂以具有后退感的冷色, 这样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会感觉远处两壁间的距离缩短了, 而近处两壁间的距离拉长了, 于是感觉整个空间更接近方形。

(二) 了解并迎合受众色彩心理需求, 引导并创造新的心理需求

不同的人对于家的概念会有不同的定位和期待, 在进行家居设计时, 必须充分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 尽量设计出业主满意的作品。人是情感动物, 对色彩的需求大多来自心理上的渴望:明亮的色彩让人快乐兴奋, 让人想笑;灰暗的色彩让人伤心压抑, 让人垂泪。人是感性的, 对色彩的好恶感大多源于心理上的判断:高兴时看到的色彩都是明亮的, 催人奋进;悲伤时看到的色彩都是暗淡的, 让人沮丧。所以说世界上没有所谓好看的色彩或不好看的色彩, 只在于设计师如何去运用它, 在于看到它的人的心情如何, 而心情不好时则可以运用恰当的色彩使其得以改善。比如悲伤时可以多接触一些鲜亮的颜色:红色可以让人兴奋, 黄色让人感觉温暖、绿色给人以希望等。

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完全依照业主的意见进行设计的一个简单过程, 而是一个需要双方反复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迸发灵感和创意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设计师要联系当前的设计趋势, 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对色彩特有的敏感, 设计出符合业主要求的最好的设计方案, 适时地引导并掌握业主对家的新的心理需求, 营建出和谐的家居环境。

二、家居设计中受众色彩心理需求之特点

(一) 差异性

作为个体的人, 对色彩的心理需求存在着个体差异。受众会由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的不同而对家居设计产生不同的色彩心理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不同, 需求不同

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域的人对色彩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北方气候偏冷, 家居设计中多采用暖色;北方人思想较为保守, 多采用稳重的颜色。南方气候偏暖, 家居设计中多采用冷色;南方人思想比较开放, 多采用活泼的颜色。

2. 文化不同, 需求不同

接受不同层次文化教育的人对色彩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更多地满足于居室的居住功能, 而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则追求家居设计的品味与内涵, 注重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表现某种人文意蕴或精神理念。

3. 年龄不同, 需求不同

成长于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对色彩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老年人相对保守, 喜欢清淡素雅的颜色, 以显稳重大方;年轻人追求时尚, 喜欢活泼亮丽的颜色, 借其张扬个性;儿童求知欲强, 喜欢鲜明耀眼的颜色, 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4. 民族不同, 需求不同

我国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 因此对色彩的感觉和认同度也不一样。

5. 职业不同, 需求不同

职业会对受众色彩心理需求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医生对白色和红色很敏感, 园艺师对绿色很敏感, 钢琴家对黑色和白色很敏感等。

6. 个性不同, 需求不同

不同个性的受众有不同的色彩喜好:外向活泼的多喜欢鲜艳热烈的颜色, 如大红色、橙黄色等;内向文静的更钟意素雅安静的颜色, 如白色、浅蓝色、淡粉色、草绿色等。

(二) 层次性

作为群体存在的人, 其色彩心理需求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物质生活是否丰沛、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决定了受众在家居设计中会产生不同层次的色彩心理需求。

1. 求住心理

求住心理是指满足于居室最基本的居住功能, 是最低层次的色彩心理需求。这种心理多出现于生活在贫穷落后地区的收入少、文化水平低的受众群体中, 他们在解决温饱的边缘上徘徊, 对居室没有过多的奢望, 只希望它是一个能遮风避雨、安身立命之所。这个群体的受众很少有选择色彩的机会, 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理去努力适应已经存在的建房材料的颜色, 如泥土的黄色, 砖瓦的红色, 木头的棕色, 水泥的灰色, 墙体的白色等。

2. 求适心理

求适心理是指受众希望通过在居室设计中恰当的色彩运用, 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基础上营造出家的舒适感和温馨感。通过居室色彩的装饰效果, 给人以形式上的愉悦感。

3. 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是指受众希望在家居设计中通过对色彩进行标新立异的设计, 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这种心理多出现在个性张扬、追求时尚的年轻群体中。

4. 求乐心理

求乐心理是指受众对于家的定位和期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安身立命之所, 更希望通过色彩将其营造成一个能实现精神愉悦的休憩身心的港湾, 是最高层次的色彩心理需求。求乐心理将家的定位上升到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上, 色彩的运用不再仅仅是对色彩原则的遵循, 而是更多地凭借人的直觉和追求快乐的心境迎合并创造着色彩的心理需求, 是体现自我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 在家居设计中, 设计师应该在全面了解受众色彩心理需求特点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运用, 营建和谐家居环境。

三、受众色彩心理需求对营建和谐家居环境的作用

人进入某个空间最初几秒钟内得到的印象75%是对色彩的感觉, 然后才会去理解形体, 所以, 色彩给受众的第一印象是家居装饰设计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了解并能合理运用受众色彩心理需求有利于营建和谐家居环境, 可以使色彩更好地服务于整体的家居空间设计, 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 利于确定家居主色调, 营造和谐家居氛围

主色调是由空间所占面积较大的六大界面——顶、地、墙的色调决定的。家居设计中首先要在设计前根据受众色彩心理需求确定家居主色调, 从总体上把握色彩的运用, 使其趋于整体的和谐。其次在保持主色调的基础上, 加些其它可视物, 如柱、屏罩、门、窗、楼梯、家具、灯具、纺织品、陈设艺术品、家居绿化等的色彩与其呼应调和, 使整个家居色彩统一中有变化, 对比中有调和, 给人以韵律感和节奏感。

第三, 在掌握受众色彩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还可以利用色彩的明暗度和纯度高低来营造气氛。如使用高明度色彩可以使家居的空间气氛变得光彩夺目;使用低明度的色彩和较暗的灯光来装饰, 则给予人一种“隐私性”和温馨之感;使用纯度较低的各种灰色可以获得一种安静、柔和、舒适的空间气氛;使用纯度较高的鲜艳色彩则可获得一种欢快、活泼的空间气氛。

(二) 利于改变居室结构, 完善空间构图

家居设计中, 色彩配置必须符合空间构图的需要, 充分发挥家居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在分析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设计师使色彩随着各个空间功能的不同而做相应的变化, 正确处理主体与背景、协调与对比、统一与变化的关系。

地面的色彩一般要保持低明度和低彩度, 给人以地面稳定、安全的感觉;顶棚一般宜采用无彩色、低纯度或高明度的色彩, 以显示上部空间的轻快和高耸感, 给人开阔、轻松的感觉;墙面由于面积大, 距离人的视线比较近, 所以在色彩上要求沉稳、柔和, 多采用由适度色彩倾向的高明度色调;门窗在色彩的处理上可追求不同的形式对比, 一种是采用壁面色求得统一, 另一种是与壁面形成色差或明度差对比;家具和大件陈设的色彩应该和背景色较为接近, 而其它易于变化更换的小摆设类的小面积色域, 是家居的强调色, 应该采用高反差色、对比色, 使其在色性上体现出强烈对比、点缀强调的效果。

(三) 利于适当选材, 协调色彩与质感、照明的关系

根据受众色彩心理需求, 设计师应适当地选择材料, 使其肌理、质感和照明的方式等与居室色彩相协调。质感的粗细、肌理特有的效果会影响色彩的变化和色彩心理感觉, 一些材料的软硬、反光强弱所产生的冷暖效果, 有时还会压倒色彩的冷暖效果。因此家居的色彩设计要与选用材料和照明方式综合考虑, 比如家居大面积使用表面光洁的材料, 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反射光, 引起视觉干扰和疲劳, 这时可以通过适当降低色彩明度来减轻这种不适感。协调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家居气氛和风格的营造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

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 今天的色彩已经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红黄蓝绿, 它具有更多丰富的含义和象征。色彩设计也在家居设计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 它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差异、艺术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慰藉。了解受众的色彩心理需求及其特点和作用, 可以营建出和谐的家居环境, 更好地为家居设计服务, 使受众在享受色彩魅力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挖掘色彩背后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205-209页

[2]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 (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117-120页

[3]周力编.图形与动画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2-15页

[4]李百钧.设计[M].北京:海豚出版社, 1996.35-38页

受众心理需求 第7篇

一、电视媒介产品与受众心理的交融性

无论是新闻报道、生活资讯、还是综艺娱乐、影视剧作无不是为了满足观众对于信息的渴求, 节目内容本身就是节目功能性的体现。节目信息以各种节目特性 (节目形式、播出频道等) 为载体到达受众, 即实现了其作为电视节目的基础功能。观众收看电视节目在满足信息需求之外, 进一步的需求在于获取身份的认同和一致的社会价值观。身份认同表现为人们倾向于在节目中寻求同龄人、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的相似性, 社会价值观表现为人们判断节目传递出的价值观是否与自身相一致。信息的送达、价值观的认同并不意味着节目的成功, 通过内容牵动观众的喜怒哀乐、引发心理共鸣才能最终到达观众电视节目需求的核心情感层面, 吸引并留住观众。

人们通过人际沟通直接同感性世界联系, 通过媒介沟通间接地认识感性世界。电视观众心理则理所当然地交融着他们同时处在的那个并驾齐驱的感情世界和电视媒介世界的双重影响。毋庸置疑, 研究电视观众心理应当把着眼点放在电视观众在接受电视信息时的心理活动上, 但是电视观众心理不是孤立存在的, 作为社会成员的观众, 且不说他们对电视节目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受制于其已有的来自于感性世界的认知, 就是在接受电视宣传的同时, 还常常会受到来自身边的他人 (如家人、朋友、同事等) 对电视新闻的评价、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影响。从时相上看, 电视观众在接受电视信息时受到来自感性世界信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继时性、同时性、交互性。

优秀的电视节目能够反映观众的心理、个性和感受, 在节目与观众之间建立起长久稳定的情感依赖。这种潜意识的情感联系促使节目成为观众心中不可替代的品牌。因此, 对观众心理和情感的把握是建立电视节目品牌的核心, 如何精准有效的测量和应用是节目制作成功的关键。

二、电视节目要注意受众的情感移入

电视传播者对电视观众心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是电视节目最主要的一种功能, 而且大多是潜移默化的。受众一般处于:无意识状态、或接受、或反对、或疑惑、或思考、或对照, 在种种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实现着对电视节目信息获取和认可。电视工作者如果想影响电视观众, 首先要了解电视观众的心理, 电视观众迫切要求实在、亲切、自然的节目风格和形式。

基于电视观众的上述要求, 在风格、形式和内容上让我们力求做到:在制作节目时要有受众针对性。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不可能对每个层次的受众都顾及, 这就要求在编制节目时, 根据节目对象的社会化层次 (年龄层次、学识层次) 做好节目定位。无论是题材的选择, 涉及问题的深度, 节目的形式, 节目的节奏上都要考虑特定受众的欣赏特性。年长者与年轻人, 知识分子和老百姓, 男性与女性等在题材的兴趣点, 节目的形式和叙述的节奏等多方面都有不一样的取舍。如今电视节目改革中栏目的细化、多样化, 专门频道乃至专业台的不断增加, 还有有线电视家庭服务、卫星广播、视频图文、电子出版物、家用视频等五花八门的电视媒体功能的扩展, 都是为专门化受众考虑的, 这就要求电视工作人员在讲述一件事或表达某种意义时, 要做到多层次和立体化, 要客观公正, 符合生活逻辑, 以便向公众提供一种可靠的信息, 当然在提供信息时, 电视编辑也巧妙地融进个人的感情和倾向, 以完成传播的目的。

三、从观众心理需求看电视节目的改革

现如今, 媒体竞争意识与日俱增, 观众已呈分流趋势。要观众非看某个栏目及节目不可, 就必须给观众一个必看的理由。无论电视传播者有多少技巧和手段, 观众不想看、不爱看的栏目及节目就没有生命力, 就是资源浪费。这里涉及到几个相关的概念, 即颇有市场的“内容为王”和遭受批判的“低俗之风”以及争议很大的“收视率”问题。内容本身具有高雅、低俗之分, 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传播的, 比如色情、暴力等内容虽然有吸引力, 但为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所不容。走低俗的路子, 即使收视率很高, 这样的栏目与节目也是不可取的, 是与“先进文化”背道而驰的。因此, 电视栏目与节目创新就要受到观众需求与社会责任两方面的制约, 不可失之偏颇。

在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今天, 电视观众对快捷、全面、深刻的信息需求以及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正在与日俱增, 同时对于财富与时尚的感受更加强烈。当互联网已经夺走了公众的眼球、手机也成为多媒体的时候, 观众必然对电视更加挑剔, 更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品牌栏目与精品节目将更具有竞争优势, 而那些既无思想又无创意的电视垃圾必将被观众无情地抛弃。电视人只有立足世界电视前沿, 不断更新传播理念, 制作适应国情与文化传统的节目, 电视的魅力才会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王蕊, 李燕临.电视节目摄制与编导[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2]徐景奇, 范文锦, 关青.电视片的编导与制作[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3]张会军, 陈浥, 王鸿海.影片分析透视手册[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

[4]王常潇.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传播论纲[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5]游洁, 电视策划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135.

浅谈网络新闻受众的多元需求 第8篇

要了解网络受众的多元需求, 不能只靠网络新闻编辑的凭空想象, 而是要做好调查问卷, 彻底掌握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网络新闻才会吸引人;同时, 不但要随着受众的需求更改网络新闻的外表, 还要保障网络新闻的内容质量, 才能保证网络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

一、网络新闻编辑思路发展的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中信息大爆炸的发生, 网络新闻编辑思路也在不断地改变。从刚开始的追求新闻的历史性, 比如说对于新发的网络新闻, 找出其新闻源头, 回溯其历史脉络, 按顺序设置各个事件的链接, 最后形成完整的专题。这样的网络新闻并没有完全按照受众的多方面需求来进行编辑, 自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受众减少、受众群体单一化等等。

另一种网络新闻的编辑思路是试图关注和反映整个社会的变动。这意味着网络新闻的编辑必须足够务实、有明确的导向性、有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都需要严格控制网络新闻编辑的逻辑性、条理性, 拒绝过分的商业化和媚俗化。这种思想的出现是非常有利于网络新闻的发展的, 因为这样的网络新闻与报纸上的新闻相对比, 其社会责任基本相同, 对做人和在社会中的行事具有启发性。但是, 这样的新闻未免有点枯燥, 道德层次较高, 对于低教育水平和将阅读、浏览网络新闻作为一种网上休闲、娱乐活动的网民来说, 基本上是一种煎熬。

完全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进行的网络新闻的编辑, 首先需要对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有所了解, 其次要及时收到来自受众的反馈, 才能更好的灵活调整网络新闻的编辑角度、篇目长短等等。对于受众的多元化需求的掌握, 还有助于编辑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阶级、不同收入档次等等的受众。

最新的网络新闻编辑特点是适应了所有受众的时间作息, 其网络新闻的投放于全天24小时不停更新, 滚动播出;融合多媒体技术, 使得网络新闻的阅读体验有所提高;加强与受众的互动环节, 增加对受众的了解等等。

二、受众的多元需求详解

(一) 视觉需求

受众对于网络新闻的阅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网络新闻中的超链接阻断了受众的直线阅读体验, 而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特点;在阅读网络新闻的时候, 网络用户有着跳跃性和检索性的特征, 不再是认真浏览, 而是匆匆扫描。这些特点都使得新闻阅读中的细节被打断, 其传播效力有所下降。

要做到符合受众的视觉需求, 首先要求网络新闻版面的排列要有能够刺激受众视觉的效果, 比如说图片的选择、标题的撰写、色彩的搭配, 更加通俗、易懂的语句写作, 还有可以插入一些动画 (Flash等) , 这些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方式都可以帮助受众以更少的时间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内容。其次是整个新闻板块的整体搭配, 也要体现出刺激视觉的部分。最有爆点的、最重要的新闻/图片/视频/广告等等要放在页面中最突出的位置, 以吸引受众留在新闻页面上, 换取更多的注意力。

(二) 即时需求

要符合受众追求新闻即时性的要求, 尽可能提供实时的新闻和报道。这与传统媒体一样, 需要强大的新闻记者群体作为后盾, 在突发事件中越早抢占先机, 越快发布最新消息, 越能够吸引受众的眼光, 增加点击率。

(三) 互动需求

互动的存在使得新闻被“炒热”, 能增加新闻本身的信度和传播程度。所以网络新闻的设置中必须增加互动这一板块, 并且根据互动的多少有选择性地放送新闻。互动较多的新闻, 比如说涉及伦理道德、国家外交政策、惠民行为、高新科技等等的新闻会相对数量增加, 一些学术类、政府工作等等的新闻反而有所减少。这样的设置虽然表面上提高了受众的互动程度, 但实际上减少了受众的有效信息获取。所以要严格监管。

此外, 网络媒体是受众可以实现自我的一个平台, 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评论、传播的需求。引起受众的互动, 可以使新闻的传播形成环状效应, 引起受众的共鸣, 增加新闻传播的效果。

(四) 责任需求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 网络不再只是休闲娱乐的出处, 而更是受众想要展现个人能力, 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战场”。所以, 上述互动的需求, 满足了受众对于社会责任的履行态度, 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度。所以, 在网络新闻的编辑中, 要有意识设置“重大事件和议题”的专栏, 积极提出公众话题, 引出热点问题建立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渠道, 使受众感受到网络媒体的行动, 提升公信力和权威性。

对于受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可以以年度、季度为单位, 设置相应时间段的热点问题, 关注民生、政府工作、环境、教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还设置一些重大议题, 以供受众选择性地关注。这样, 网络新闻不仅达到了牵制受众思维的目的, 还能在受众心中建立起亲民的特色, 增加受众对网络新闻的粘附力。

总结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模式, 被广大民众所接纳和选择, 成为了获取信息、资源、休闲娱乐的好途径。在网络媒体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通过掌握受众的多元需求, 满足受众对网络新闻的阅读要求, 在此基础上, 规范网络新闻传播, 建构网络公共秩序, 是网络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摘要:网络媒体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这种开放的网络公共空间, 赋予了网络新闻发展的空间, 影响了接收网络新闻的受众。由于科技进步、更新换代, 网络新闻在编辑的过程中受到了新的内容与形式的影响, 特别是当前受众的多元需求的发展下, 准确把握网络新闻编辑与受众需求的关系, 才能做好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网络新闻的编辑思路发展情况, 引出其受众的多元需求应当得到满足的现状, 然后对于这些需求进行了罗列与分析。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编辑,受众心理,受众需求,多元

参考文献

[1]栾轶玫.从受众多元需求的角度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02 (3) :40-42.

[2]李立.网络环境中的受众分化[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8, 10:090.

[3]张松.从受众多元需求的角度探索网络新闻写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25 (11) :373-376.

影视受众心理分析 第9篇

陕西科技大学 栗晓枢 王秀峰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票房与收视率已被提到了空前高的地位。如何拍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片子,这个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关注。而分析影视受众的心理,对迎合受众、提高收视率和票房、占领影视市场,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

心理研究 多元化 受众分析

一、引言

影视传播是一种大众的传播媒介,它的目的是在最大范围内取得观众的认可与好评,给商家带来最可观的利益。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票房与收视率已被提到了空前高的地位。如何拍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片子,这个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关注。而分析影视受众的心理,对迎合受众、提高收视率和票房、占领影视市场,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

二、影视作品的文化类型

在影视文化方面,目前我国有三种文化并存,分别是主导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从某种程度说,这三种文化可以代表影视观看者的不同层次与水平。

(一)主导文化:曾在中国早期乃至现如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国家领导集团倡导的文化,它生产并再生产主导意识形态。这种类型影片的主要功能就是向观者书写正史,代表“时代的最强音”!

(二)大众文化:也可以称之为主流文化,顾名思义,它是顺应大众的眼光、普通老百姓的伦理思想观念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它可以说是大众欲望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大众心理压力的一种释放。正是因为这些种种的原因,这种文化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接受人群多、覆盖面积广、传播速度快。

(三)精英文化:相对于以上两种文化来说,这种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知识分子文化,它所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性思维、自觉意识和文化情趣。旨在强调形式的独特、哲理思考的深沉、历史阐述的个性化、人性分析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它是知识分子情绪感情的表达和宣泄,它寻找的是知音而不是观众。

通过对以上三种文化的分析,不难发现,大众文化在这三种文化中占据着相当大的观众比例。简单易懂、清晰明了、感同身受的影视作品是最容易被大众所关注与接受的。

三、受众心理分析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但是,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为我们所留念。什么样的影视作品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什么样的电影电视剧等被人们长久怀念?受众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选择是从多方面来衡量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笔者将从以下的几方面来分析受众选择影片的心理:

1.相似经历引起共鸣

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都渴望成功。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在人生漫漫的长路上会遇到各种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真心英雄》所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怎样才能成功”?这是每个人都思考过甚至经常思考的问题。而2010年热播的电视剧《张小五的春天》之所以能红红火火,就因为很多人都能从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影子和人生之路。《张小五的春天》讲述的就是在主人公张小五三十岁生日到来的时候,收到了一串无奈的“礼物”:未婚夫另觅新欢舍她而去,公司周转不灵濒临倒闭,房东嫌她拖欠房租将她赶了出去,合作方拒付项目款远走他乡,家里亲戚为了讨债也对她穷追不舍……,故事的主人公虽然遭受了很多挫折,但是因为好的心态与好的性格,最终还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从这部电视剧里,那些成功人士看到的张小五是自己的过去,那些正在奋斗的人士看到的张小五是自己的未来,大家都信奉“坚持就是胜利”、“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哲理。都坚信自己可以像张小五一样取得成功。偶尔有人会叹息自己没有张小五命好,但也同样会把自己摆进电视剧中,和剧中人物同喜同悲。

中国东方卫视制作的一款真人秀节目“中国达人秀”,在2010年开播以后迅速窜红电视荧屏。这个节目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因为很多受众能从中找到自己,或者找到自己的榜样,或者找到自己的前车之鉴。在“中国达人秀”中,以一曲《从头再来》而出名的落魄千万富翁高逸峰曾经让很多人感慨万千。高逸峰在最辉煌的时候,身价价值千万,由于经营不善,最终倾家荡产,他一夜白头。但是,他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与斗志,在妻子的鼓励下,从头做起,现在已成为了一个包子铺的小老板,虽不及过去风光,但是却生活得安逸满足。很多跌倒过的人决心像他一样爬起来“从头再来”,而很多没有跌倒过的人更是相信自己的起点比他要好上十倍百倍,像他一样获得幸福更是水到渠成。

同是东方国家的韩国,文化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和早期的中国一样,处于“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在家缝缝补补、照看老小、料理家务,听命于男性。在中国提出“女人能顶半边天”口号后,绝大部分的女性不再安于在家听命于控制,而是“走出去”,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不再依附于男性,拥有了自己的工作与稳定的收入。在韩国,妇女也要翻身做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幸福。韩剧《传说中的七公主》表现的就是女儿王国的家庭故事。但是它想表现的却不仅仅只是琐碎的家庭故事,而是现代社会正在改变中的女性面貌。韩剧的编导敏锐的观察到:抓住大多数女性的这一特点之后,就等于保证了影片的收视率。如今的新女性,不仅是在外面将自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在家里也是以贤妻良母的形象示人。在这一类的韩剧中,很多的中国观众可以在作品中寻找到自己的身影,在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揪心与期许的同时,会与自身的切身体会相结合,由此产生共鸣。熟悉的画面一幕幕的映入眼前:在工作中被人不解,在家庭中所受的不公……,寄托自己的情感于剧中的人物身上,既为剧中的人物而鸣不平,同时也是在无声的宣扬着自己的不满与委屈。中国妇女与韩国妇女的相似诉求,使得主打温情牌传递亲情又传递励志、奋斗精神的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妇女中深受欢迎,以至于电视韩潮历经多年而不衰。

2.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关注

在一次“两会”上,一委员发言:“上海是全世界的上海,上海的房价应该和国际接轨。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80后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男人。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个发言揭示了目前中国买房难的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一部反映房奴、小三、爱情的电视剧《蜗居》,为什么能受到众多80后乃至是70、60后的拥趸。

《蜗居》讲述的就是一清纯女生如何为了亲情、房子等各种现实问题,最后无奈的沦落为有家室的成功男人的小三(情人)的故事。影片中主人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无形中道出了都市无房族的困惑:“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以及房奴心声:“如果30年还完贷款,利息都滚出一套房子来了。”80年代人经历过改革开放,接受过经济社会先进的思想,被称之为当今中国崛起的一代。还有一种说法指出,80后本质是指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产生的一代人。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护和潜在竞争,是较前代人更加自我膨胀、自我为中心的一代人。在中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时,这一代人的出现让中国有了新的家庭结构。

目前,80后的大多数已迈入了买房、结婚、生子的年纪,日趋上涨的房价与不给力的工资让众多的80后无力背负这厚厚的房贷重壳。剧中人物小贝面对背叛他的女朋友海藻时的宽容与大度,赚足了不少女性观众的眼泪,“我已经爱你爱到骨头里”这句话,在现实的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为了帮姐夫还钱同时为了自己心中的虚荣心等等各种原因,海藻一步步的沦落为了宋思明(省委秘书)的情妇。罗素说过,“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的诱惑太少。”在情感的忠诚度上面,再三贞九烈的女人,也抵不过一个花花公子的诱惑。虽然宋思明不算是一个花花公子,但是他的权势足以让刚出校园,在面对各种社会现实前低头的海藻屈服。80后的我们,年龄大的31、32,小的22、23,正在面临着人生的各种选择,或是走出校园准备步入社会,或是准备买房结婚,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正好反应了这一代人的人生困惑,在理想与现实中,是继续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即使在前进的道路荆棘遍地、困难重重,也在所不惜;还是屈服于现实社会的丑陋面貌、向其低头,委曲求全的过着自认为安稳舒适的生活?受众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同时,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在为小贝痴情所感慨的同时宣泄着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不忿。如今的宋思明也就是当年的小贝,但是又有多少女孩能够坚守住当初的选择呢?世风日下,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情愿坐在宝马里面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当爱情、金钱、权势三者放在你的面前时,你会怎样选择?你还会单纯的只去选择不能填饱肚子、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爱情么?这样的拷问驱使着80后、其实也驱使着成功的宋思明们一集集、一遍遍地收看着这部电视剧。

3.永恒话题再掀热潮

婆媳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敏锐的编导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一部反映现代婆婆与儿媳冲突的电视剧《婆婆来了》热映播出。何琳本来是个单纯可爱的北京女孩。家境优越,每天没心没肺地瞎欢乐,直到她爱上了王传志。王传志来自一个有五个孩子的农村贫困家庭,高大英俊,可靠上进——何琳的梦想成真。传志住进了何琳父母给女儿陪嫁的三层小楼,幸福的生活一眼望不到尽头,直到——婆婆来了。文化的冲突、习惯的摩擦,让婆媳两人之间的问题连连出现,夹在中间男人便成了炮灰,左右为难。在现实的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可以说在每个家庭中都是不可避免的。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门当户对固然很好,但并非每个相爱的人都可以达到家庭背景相当,在遇到差异较大的时候,怎样处理婆媳之间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现实的问题被摆在了面前,是针尖对麦芒,还是谦虚忍让和睦相处?在这部电视剧中,好一副浮生百态!在婆婆与儿媳观看的同时,分别设身处地的想想自己的过往的所做所为,也可以说是为婆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实教材。

电视剧的受众是广泛的,并不只是仅限于女性观众,诚然,女性的情感比较感性,易被故事情节感动落泪、被剧中的人物的不平而愤恨。但是,倘若一部电视剧能够让男性观众也为之动容,让男性观者感觉在为自己说话的话,那么,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男性观众的收视率。《婆婆来了》这部电视剧将现代男性的家庭困扰问题直接的摆在了大家的面前,不少男性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心里仍在暗暗的感激自己多年敢怒不敢言的问题被提了出来,在外面为家里打拼已经身心疲惫,回到家里,面对母亲和妻子的矛盾,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谨小慎微的处理,不愿得罪任何一方。做一个男人难,做一个身兼孝顺父母且体贴妻子的好男人更是难上加难。

四、地域、文化遭遇拷问

相似的文化背景、经历更容易激起观者的共鸣,反之,则会产生差强人意的结果。2008年的一部台湾影片《海角七号》票房超过4亿新台币,创下台湾华语影史的最高票房纪录,拿下日本亚洲海洋影展首奖,并且荣获2008第二十八届夏威夷影展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但就是这么一部奖项颇多的影片在内地上映的时候却意外的遭遇了滑铁卢,苦涩难懂的闽南语让大陆的观众无法完全理解其隐藏在台词背后拳拳的温情,两地的文化差异让大陆的受众在观看的时候陷入了一种尴尬的情境中:在台湾观众看着为其伤心落泪时,大陆的观者完全不明缘由;在剧本设计的笑点中,观者不懂为何而发笑。如此种种的原因导致此片在大陆地区放映以惨淡的票房收场。

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中国的第六代导演——贾樟柯,1995年拍摄第一部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夺得当年香港映像节的大奖。被誉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就是这么一个在国外拿奖无数的导演,在国内影片的票房却仍不尽人意。观看过其影片的观者大多会如此说是:影片太过于文艺化,关注的只是小部分人生活,无法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耐下心来进行欣赏。可以说,贾樟柯导演的影片就属于精英文化,但是,目前在中国,大众文化还是以绝对的优势占据着主导的位置。过于个人化、理想化的影片在这个以经济为主导的票房市场是完全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

五、结语

由以上的种种受众心理分析不难发现,观者的选择不是以其导演的知名度、票房的价值等作为首选条件,而是以其类似的个人经历、社会的热点问题、与之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首选。日本著名的动画片导演宫崎骏先生所创作的动画作品受到广泛的好评,在采访宫崎骏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我只是将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表现放在了我的动画片里。”动画如此,影视作品也亦是这个道理吧。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正是因为对影片的陌生,观者才会被其情节所深深地吸引。同时,也正是因为对影片情节的熟悉,而对剧中人物深深地理解。立足于当前的文化背景,立足于受众的心理需求,传媒作为一项产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1] 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陈俊.影视造型的受众心理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

[3] 武月琴.当代影视剧手中文化心理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3.006

栗晓枢,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影视与新媒体动画。

从受众需求看真人秀节目的创新 第10篇

进入新千年以来, 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的发展上说, 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 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一直在探索转型与发展, 有学者形象地将国内综艺节目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综艺大观”为什么会火?因为明星在唱 (第一阶段) ;“快乐大本营”为什么会火?因为明星可以带着观众在唱 (第二个阶段) ;“非常6+1”为什么会火?因为观众可以自己上台唱 (第三个阶段) 。这是一条清晰的演进之路, 概括说来是由过去的文化训导大众到明星娱乐大众直至今天的大众娱乐大众, 这其中显著变化的是观众的地位———节目参与者日趋平民化, 互动性日益增强, 话语权被重新分配。综艺节目由早期的被动接受、被教育和引导、纯布景式的存在, 发展到今天, 观众在节目中可以发言、参与讨论, 还可以通过短信、网络等形式提出观点、施行表决权, 这是社会各方面发展带来的进步。但我们也看到, 国内综艺节目在发展和丰富的同时也遇到了瓶颈, 抄袭模仿之风从未有过削弱之势, 反而越演越烈。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火了, 各大电视台就都有了歌唱选秀节目;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火了, 于是就有了“我们约会吧”“爱情连连看”“百里挑一”等节目;“中国好声音”火了, 于是就有了“中国最强音”等节目。

2013年10月, 湖南卫视引进韩国真人秀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模式, 立刻在电视上引起强烈反响, 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和追捧, 给国内的真人秀综艺节目吹来了一股新风, 湖南卫视通过“爸爸去哪儿”又一次做到了同时段综艺节目真人秀冠军的宝座。这不能算是一档全新的综艺节目, 类似的亲子秀节目在“爸爸去哪儿”之前就已经出现, 比如说最新的“爸妈看我的”, 而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何以在国内取得如此好成绩?这个节目是否会同其他综艺节目有着同样的命运———被模仿, 最后低落?下面就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分析探讨它是如何赢得观众和市场的。

1.“爸爸去哪儿”注重男性对家庭的回归和责任

当下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远离家乡出去工作, 而异地的工作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更渴望回归平静的家庭生活。节目中,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男人滔滔不绝地讲诉自己奋斗的过去, 抑或是描绘自己未来的壮志凌云, 所表现的是一个个最简单、最普通的角色———父亲回归到属于自己的家庭身份中去, 这是符合当下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普遍愿望的。节目中我们看到, 爸爸为照顾自己的孩子有些手忙脚乱, 但都还是耐心对待, 基本完成了节目中的任务。通过独自照顾年幼的孩子, 节目中的爸爸们感受到了母亲为照顾孩子所付出的辛劳和不易, 对于观众而言, 这些明星爸爸在照顾孩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无奈、手忙脚乱、窘态百出, 除了让人发笑之外, 还看到了节目中的爸爸们对于孩子的关注、耐心、爱心和期望。

2. 注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正确引导

节目中, 小孩子也有任务, 爸爸如何引导孩子顺利完成任务同样成为看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自的困难、挫折, 家长作为孩子最亲密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节目中, 临睡前的父子 (女) 谈心让人羡慕、感动, 从父亲与孩子这种坦诚和平等的交谈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父亲对子女的认真关注和细心教导, 让人不禁向往那种天伦之乐, 这种人类最质朴的情感应该说是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需要和向往的。

3. 对自然朴实生活的热爱

节目中, 活动地点基本都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如北京郊区、西北沙漠、云南小镇等, 这让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建筑内的人心生向往, 特别是在当下各大城市空气质量令人堪忧的情况之下, 这种在郊区制作的节目更符合人们心之所需。节目中没有城市的繁华和热闹、没有明星的光环, 有的是村民朴实热情的接待、简单朴素的房屋、明净的天空、壮丽的沙漠、秀丽的山水, 这不但让节目中的爸爸们和孩子们有机会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神奇, 也让习惯了灯光闪耀的舞台和千篇一律的演播室的观众们有了新的视觉感受。科技社会, 人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流团团围住, 手机、电脑、ipad如同身体上的手脚, 让人们无时无刻不被信息包围, 而在节目中, 没有了这些电子产品, 沟通交流的时间多了, 相处时不再是单调的各自的游戏, 而是父亲带着孩子一起做事, 而且比平时更加快乐。相比较其他真人秀节目而言, “爸爸去哪儿”节目, 内容真实, 不矫揉造作, 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真实状态在表演气氛浓郁的综艺节目中更显清新和珍贵。

上一篇:会计类课程下一篇:电化学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