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体育教学与训练

2024-08-29

中专体育教学与训练(精选8篇)

中专体育教学与训练 第1篇

关键词:中专生,体育能力,培养,训练

中专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间, 是体育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最好时期, 也是体育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在专注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了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课改深入各大院校的当下, 中专院校更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使其通过体育事件掌握运动基本技能, 并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一、中专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不断普及的今天, 中专院校体育课程也在进行着改革。学校体育教育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健康第一, 全面发展”为技术进行教学。目前我国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学坚持以提高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课堂的主体作用, 在关注学生差异化特征,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体育课程带来的益处, 激发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与自主锻炼的能力,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养成其自主锻炼的习惯, 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

(二) 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学生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体育习惯也是学生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锻炼, 不仅能够增强自身体质, 还能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为终身锻炼与未来需要提供基础。因此, 中专院校一定要做好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让学生能够将锻炼的意识延伸到未来的生活以及工作当中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体育能力对于今后社会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等都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二、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 转变体育教学思想,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中专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 也要实时的转变教学观念, 重视起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使学生得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结果, 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的需求。在体育教学方面, 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以及创造的能力。现今中专学校的体育教育早已经超出了增强学生体质的功能, 其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意识和体育精神, 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校只有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 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化体育教学理念, 才能够真正激发体育教育的功能, 从而在增强学生体制的同时, 培养学生优秀的体育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 营造体育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体验, 通过多样化的体育锻炼宣传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如学校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方式, 对国内外赛事以及学校举办的体育比赛项目进行及时的宣传和报道, 让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氛围内进行学习。此外, 教师也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体育有了兴趣, 在进行教学时就会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重点心理因素,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心理活动变化, 如积极开展校运会和体育兴趣小组,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行学习,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可以在年级或班级之间举办体育单项比赛和知识竞赛等等, 在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同时, 唤醒学生潜在的体育意识。

(三)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很多中专生对于体育这一科目并没有很大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也长表现出抗拒的心理。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先做好准备工作, 激活体育课堂, 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探究的兴趣。如在中长跑教学中, 学生觉得枯燥时, 教师可以引用古希腊人对于跑步的理解来引导学生了解中长跑训练中的锻炼意义和价值, 并以此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体育教学课堂中, 教师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保持在学习兴奋状态。如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时, 可以通过定时跑、越野跑和追逐跑等多种方式进行训练, 或利用小游戏来提高学生锻炼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既能够合理锻炼学生体能, 提高其体育能力, 又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拓宽体育教育功能, 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除了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和训练学生体育能力之外, 学校也要加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 如在早操与课间操期间, 指导学生干部进行两操考勤监督, 针对年级与班级之间进行两操质量考察和评比, 并将成绩列入班级文明评比中, 这样一来, 既能够提高学校两操质量, 又达到了培养和训练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此外, 学校也要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校的体育竞赛项目, 可以由班干部组织学生进行锻炼并参加比赛, 比赛内容可以根绝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有目的的侧重。还要定期举办校运会, 如田径、调高、跳远、篮球、足球、健美操等项目, 在全面打造校园体育文化的同时, 丰富学生的日常体育生活, 让学生体育能力得到最为实际的锻炼与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 新课改下的中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一定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束缚, 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环境, 同时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关注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为其将来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骈学民.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探究[J].华章, 2011 (35) .

中专体育教学与训练 第2篇

关键词:中专英语;听力教学;听力训练;尝试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20-01

对于中专英语教学而言,为促进学生实现良好英语学习,应切实让其掌握英语听力。按照中专英语教学规定,听力占据课时重要部分,因而听力对于整个中专阶段的英语学习都十分重要。特别是中专学生,本身在学习条件与基础等方面存在不足,学生听力水平较为欠缺。为此,有必要针对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听力训练展开相应探讨。

一、积极开展听力课堂教学

1、听前阶段 听前阶段应做好下面几点:第一,应注重听力训练前导入工作。在听力导入过程中,导入语言方面需力求凝练概括,并使学生能够听懂。根据导入内容,学生可以掌握材料涉及相应知识,同时不会占用大量时间。在听力导入阶段,针对于听力材料生词以及习惯用语等知识,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解释,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后续听力练习。第二,做好听力训练预备工作。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之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在黑板写下材料涉及到的标题,然后对学生积极引导,预先让学生按照标题开展合作讨论,同时关于材料内容进行一定猜测。一旦学生学会掌握根据标题猜测技能,将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听力材料。第三,教师应注重关键词提示作用。实际开展听力训练前,关于影响学生理解重点词汇,教师应开展适当讲解。同时使学生养成注重听力提示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充分明确听力目的,从而真正带问题去听。

2、听时阶段 听时阶段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让学生掌握好泛听。学生听力训练结束之后,通过记忆能力获取关键信息。为此,应引导学生具备优良习惯,实际听力训练过程中,注意力不要平均,应充分学会收听关键词,学生应掌握听力关键线索,这样才能充分辨别和收集主要信息,有助于学生分清主次。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检查。尤其是学生初听结束之后,教师需通过并不复杂问题开展设问工作。教师需针对于不同基础水平学生展开检查,这样才能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工作。第三,复听阶段,通常复听又被称为泛听。开展泛听过程中,很多学生难以科学有效掌握词汇,或者由于材料较难,或者由于语速过快,因而容易导致学生关于听力似懂非懂的状态。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引导学生开展复听,才能充分掌握文章主旨内涵。

3、听后阶段 听后阶段应从下面几点做起:第一,应让学生学会校对答案。教师需预留学生一定时间,使学生通过小组等形式开展讨论,学生应核对好自身答案,并针对于答案展开提问。如果学生之间讨论阶段出现争论,教师需继续播放录音,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答案。第二,应充分贯彻听力教材。学生通过听力训练收听录音,尽管经过答题及核对答案等工作,学生掌握科学答案,但是并不意味着关于录音学生充分得到理解。为此,教师需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多放几遍录音,学会正确利用暂停键,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真正听清领悟。

二、听力复习具体实施步骤

听力训练步骤大体如下: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听录音,并能根据录音筛选有用单词。其次,让学生能够通过收听材料录音,精选出意义相通词汇及段落。尤其是注意学会单句理解,作为英语测试重要考察题型,只有通过加强句子理解训练,才能充分促进听力理解。再次,应让学生充分按照情境反应,广泛开展听力训练。对于英语新教材来说,充分注重情境、功能及结构,英语教材在不同单元话题中,普遍涉及实际教学情境。由此可见,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单元情境,这样才能展开科学口语及听力方面训练。然后,学生需学会听对话,并能独自选择正确答案。在开展听力测试过程中,针对于常用对话,通常有时候句式结构很长,内容表现出较为完整,或者仅仅涉及一个问题,也或者涉及多个不同问题。关于此类词型来说,在训练过程中,在开始阶段需优先选取简短材料,逐步深入。最后,应注重听说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具备良好听音习惯。除此之外,教师应从词汇量方面着手,注重学生词汇量扩大,这样才能使学生听说能力充分提高。中专学生普遍缺乏词汇量,而词汇起到一定基础性作用,这就造成学生难以充分结合英语发音同词汇意义。由此可見,应力求实现中专学生词汇量的扩大。针对于先进技术发展,教师还需注重通过先进教学手段,促进中专院校学生英语听力不断提升。

本文探讨如何加强英语听力教学,并提出了相关英语听力训练方法。中专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本身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对英语听力的重视程度也不足。为此,在开展听力训练过程中,应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着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角色,并在开展听力复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按照科学步骤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专院校学生英语听力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爱萍.中专英语听力现状及其教学漫谈[J].科技信息,2011,(20):165.

[2] 李 赟.试论中专英语听力的任务型教学[J].考试周刊,2011,(90):106-107.

[3] 刘丽娜.浅析中专英语听力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J].才智,2012,(6):243.

[4] 孔令青.中专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1,(23):132-133.

中专体育教学与训练 第3篇

1、对于语文等文化课教学定位不清

对于体育运动学校来说, 让学生在校期能够在田径等项目上取得成绩是放在第一位的。让学生在专业体育项目上有所建树, 本无可厚非, 但是不能将专业课的学习与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对立开来。学校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 语文等文化课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项目技术的同时, 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与人文素质。但由于学校与师生对于语文等文化课教学作用与地位的认识不足, 使学校对于语文等文化课课时的安排大大减少, 甚至不开或作为选修课。教师只是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上课不愿听, 下课不想看, 教学效果无人关心。

2、生源减少、经费不足, 制约使中专体校语文等文化课教育发展

生源的数量与教师队伍的学历与能力是制约中专体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与高等院校相比, 中专的学生基础差、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办学经费不足等等, 都使学校领导对于专业课的培养与建设放在第一位, 而对于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科建设经常不受重视。语文教师的再进修与培养的机会很少, 这对于语文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校方很重视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但对于中专体校高专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却很少。中专体校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成为高等专业学校本科教育的缩影, 从全国到地方, 都没有专业的中专体校语文教育研究的组织与机构。缺少理论研究的指导, 使得语文教改的实践大多处于盲目状态。教材经常变, 课时经常减, 内容时常删, 缺少动手能力, 这使得语文学科的建设处于危险境地。

3、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理念的落后, 对于学习语文等文化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教材的不确定性, 师资水平不高与教学积极性的缺乏, 管理不严, 生源基础差等因素, 都会对中专体育学校的语文等文化课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全国大多数体育运动学校来说, 绝大多数学校的语文等文化课教学都是传统模式, 老师讲, 学生听, 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 学生听与不听都不重要, 只要不影响课堂教学, 大家都相安无事, 下课后老师走老师的, 学生玩学生的, 自学能力无从谈起, 考试前老师划范围, 学生开始背, 或者是交一篇作文作为平时成绩, 如学生卷面不及格可灵活机动。如果语文作为选修课, 学生就更轻松, 课本可能没有, 老师自选教材, 上课念念, 学生听听, 问问同学效果如何, 学生说:挺好!好在哪?说不清, 学期结束, 要求交作文, 学生就上网搜索后进行编辑, 文章逻辑合不合理, 前后是否连贯, 没有人关心, 大家都是在完成教学任务。或者, 考试以分数为衡量掌握知识多少的标准, 用分数代替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这种批量生产的“统一产品” (学生) , 使得教书育人的语文等文化课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4、体育毕业生就业难反映出中专语文等文化课教育的不当

就业的压力使得学校与社会不得不反思, 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全面的人。如果中专体育运动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专业能力与知识,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人文教育等深层次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影响就业、创业及再就业。中专体校的语文等文化课教学过程的缺失与不足会影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教学观念的落后, 方式的守旧, 效果不佳, 都会在深层面影响学生, 在社会上求职过程中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想从根本主改革文化课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教学现状, 就必须从教师的思想上, 学校的制度上, 教学的管理上等各方面加强建设, 找到一条适合中专体育运动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

5、中专业体校文化课教改的对策

从当今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来看, 对于文化课教改必须更新观念, 确立文化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文化课教学与专业知识的互补性, 强调不同学科知识体系间的相互联系与融合。上级组织部门与科研机构应加强对于在岗教师的再教育, 使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并善于从事中专体校的文化课教学工作。另外, 学校领导加努力营造宜人的教学环境, 并在制度方面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 对于语文的教学及管理都有章可寻。对于学生的各项演讲等语文课内外实践活动给予大力支持, 使教师与学生都愿意投入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文化课教改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 只有不断的尝试, 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 为开创一条适合中专体育教学改革之路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 (第三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唐爱民.职教应规避科技至上的观念[J].职教论坛, 2001, (1) .

[3][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 陈军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中专民间舞教学情感训练再析 第4篇

纵观当今艺术舞台, 民间舞蹈的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状态。民间舞蹈的表现力不再拘泥于打情骂俏等戏剧性小情节及简单素材重复的范畴, 体现的是更深层的内在感情触发与情感渲染因素。一些逐步走向深层表现力的舞蹈作品与其他舞种的作品一样, 传达给观赏者的是一股此起彼伏, 息息相融, 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感流露。情感的流露与交融是通过表演者根据作品的主题需要, 忘却自我意识, 以形体动态呈现情感所形成的一种凝聚的感染力, 这种感染力使观赏者感受到一种情感的触动, 使表演者和观赏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同时这种情感的交融与表现也正是舞蹈教学中所需不断加强的。我经过大半年的中专女班民间舞蹈教学探索与实践, 以及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后, 使学生对中国民间舞蹈有了初步的认识,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我也通过这次的实习对民间舞蹈教学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我认为教好民间舞蹈的核心是不断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的艺术表现力。为达此目的, 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力求示范动作的完美及规范, 通过动态形象直接传达情感

舞蹈艺术是由动态形象组成的。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动作时, 往往通过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 然后按照这种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外观形象去努力模仿。因此, 教师的示范对于初学民间舞蹈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一套高质量的示范动作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感染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忍不住地跃跃欲试。这样, 学生才会越学越有兴趣, 越跳越有劲头。反之, 若教师的示范动作不到位, 学生的动作自然就会出现变形、走样的现象。久而久之, 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民间舞蹈教师平时一定要精心备课, 勤学勤练, 只有这样, 才能保障示范动作的准确和规范性。同时教师也通过动作带出情感, 使体态与情感有机地结合。

二、注重调整学生的心态, 引导和启发学生由内而外地“以情带形”地更好体会、感受和表现舞蹈

北京舞蹈学院著名民间舞教育家明文军老师曾在中国民间舞教学法课上讲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中国民间舞教师, 除了要在示范动作上下功夫以外, 还应在把握和调整学生的心态上下功夫。学生的心态不好自然会影响到神态, 而神态不佳自然会影响到形态。没有好的心态, 没有发自内心真切自然的情感, 即使形态摆得再规范, 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空架子。”的确如此, 如果民间舞教师仅仅只是一味地强调做示范和摆动作的话, 学生的动作只能是“形似”而不能“神似”, 只能“表象”而不能“达意”。由于各民族、各地域的生活习俗各不相同, 每个人都会因生活区域的局限性导致理解力的局限, 从而影响舞蹈动作风格的掌握。这些局限性并不都能从教师的准确示范中得到解决, 教师还需要运用语言, 将风俗民情加以描绘, 再经过被启发者的思维想象, 使其“步入”充满浓郁乡土味的意境中寻找“自我形象塑造”的情感表现。我国青年舞蹈表演艺术家于晓雪, 曾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中写道:“舞者, 须先动情, 然后才以形随。如果说民间舞教学要完成原生态民间舞向舞台民间舞过渡而不失其真义的话, 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民间舞演员。”而在现在的民间舞课堂上,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动作拘谨, 表演发“木”的毛病, 经过观察,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缺乏自娱感, 或是心理总想着别人怎么在看我, 或是想着怎样从外在动作和面部表情上去吸引别人欣赏的目光, 而没有真正地投入到舞蹈中去。因此, 我认为, 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民间舞蹈教师, 不仅要会做示范, 掌握好民间舞蹈的形体语言, 而且要多学习民间舞蹈文化理论, 运用生动、简练的理论语言, 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让学生在摸仿舞蹈形态的过程中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和感染, 由心而动, 从而达到有感而舞、形神兼备的目的。

三、对音乐形象的外向化的情感体现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 声音是否动听, 吐字是否清楚, 节奏是否正确, 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只有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起、止, 身体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 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也只有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 才能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 更有从其独特的伴奏乐器和特有的音乐节奏中来体现各民族舞蹈的韵律特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掌握体现音乐节奏的情感内涵。民间舞蹈的动律, 是内在的风韵与优美舞姿的融合, 是通过各民族特有的音乐节奏型与舞蹈动作协调一致的结果。音乐节奏的训练, 与内在的气息、情感是息息相关的。例如, 东北秧歌“叫鼓”的训练, 若只注意动作的技法和协调, 而不注意呼吸、体态、韵律节奏的训练, 表演出来的效果就是干巴巴的、无生气的, 没有情感的。因此, 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其节奏型的敲击法, 明白其敲击的重拍、弱拍和出现的一般性规律;要让学生带着道具舞一舞, 舞出音响节奏与体态动律节奏的统一, 使情感得以更好地体现。学生只有将手中的手娟与步伐、韵律、表情融为一体, 才能通过音响节奏与体态动律节奏的统一体现出真实的情感内涵。

四、加重气息的运用, 注重情感的直接外现

舞蹈因为有了呼吸而充满了活力, 而呼吸则在舞蹈中得以升华。在舞蹈中表现内心情感的变化并不在于面部表情变化有多么丰富, 它还在于对呼吸的运用变化和控制。例如, 当人紧张的时候, 呼吸一定是小而快的, 并有些屏气;生气时呼吸一定是沉而重的。由此可见, 心情的变化不仅反映在面部而且直接从呼吸中体现出来。那么, 心与形的统一也可以解释为气与身的统一, 呼吸先行于动作, 由呼吸带动动作, 由体内呼出气的大小去波击外部的四肢, 而且规律性力的大小也直接依赖于呼吸的大小。另外, 当人呼气时重力一定是向下的, 而且属于松驰状态, 反之, 吸气时人的重心一定是向上的、集中的。掌握好了这一规律, 可以再配合动作的起伏和节奏来控制呼吸的大小, 并充分利用呼吸对人体的帮助来展现动作的风格。在课堂上, 我提醒学生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注重气息”, 因为人的气息控制着动作的分寸和内在力量, 控制着动作的延续和发展过程, 所以气息的运用和调整直接影响到民间舞蹈的动律体现, 合理的动律体现也正是情感表现的关键。比如维族民间舞蹈和蒙古族民间舞蹈因在气息的运用上存在着差异, 导致表现情感的动律特征不同。两者虽然同样强调膝关节的颤动和屈伸, 但前者气息短粗有力, 膝部的颤动是富有控制与内含的微颤;而后者则因受高原气候与劳动习惯的影响, 它的气息是连贯深长的, 不论是哪一种颤动或是屈伸, 膝关节都要求保持松弛, 既要有柔韧性又要有弹性, 所以气息运用的不同表现出舞蹈的民族风格特征情感也不一样。

五、结语

在民间舞蹈中自娱性是民间舞蹈的本源。跳民间舞首先是“自娱”, 然后才是“娱人”。“自娱”就是要为自己跳舞, 自由地抒发个人的情感, 或快乐, 或哀伤, 或悠然自得, 或自得其乐。“娱人”就是通过个人的表演给他人带来赏心悦目的享受, 引发别人的情感共鸣。所以, 民间舞蹈的自娱乐性也包括情感由内到外、由己到人、由产生到传达的一个过程。于是, 我要求学生在跳民间舞时, 首先做到“自娱”, 其次才是“娱人”。此外, 我认为,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加强对情感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和发展。以上这些观点, 是我对民间舞教学的一些探索和心得体会。今后的教学探索之路还很长, 教学任务还很重, 我应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实践, 学习专家们、老师们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多积累教学经验,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中专民间舞蹈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提出教好民间舞蹈的核心是不断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的艺术表现力, 具体为四种教学方法, 即力求示范动作的完美及规范, 通过动态形象直接传达情感;注重调整学生的心态, 引导和启发学生由内而外地“以情带形”地更好体会、感受和表现舞蹈;对音乐形象的外向化的情感体现;加重气息的运用, 注重情感的直接外现。

关键词:中专民间舞教学,情感训练,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北京舞蹈学院报 (增刊) .北京舞蹈学院编辑部出版:266.

[2]陈鸿英, 仲培茹.舞蹈教学中美感意识的训练.舞蹈杂志社出版.

[3]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 (第三编第16、17章) .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 第5篇

传统语文教学一直把阅读和写作这类以训练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部分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实,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也应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毕业后就走向社会的中专生。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人为地将“语”和“文”肢解开的问题, 这种教学思想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近两年来, 笔者以《中专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 结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做了一些尝试。

1.课前动员学生提高积极主动性

思想意识指导人的行为与实践, 只有让学生首先充分认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才可能有自觉锻炼自己的原动力。新生入校, 第一堂语文课上, 笔者试着让学生上台自我介绍。结果窘态百出, 各种例子都有。以此为契机, 我开始思想动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让学生明白, 现代社会, 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越来越强。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就要勇于“推销”自己, 而口头表达是“推销”自己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 没有言语交际能力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2.教学中口语训练实践

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多锻炼是唯一的途径, 笔者在所教的各班级中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训练的内容由易到难, 主要有如下几种:

(1) 复述材料。学生基础不一, 水平不等, 平时在课堂上讲话要么声音像蚊子叫, 要么干脆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出现这些情况, 大部分学生的原因是“惧”字在作怪, 惧讲是口语训练一大障碍。为了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窘, 提高当众讲话的勇气与信心, 刚开始训练时, 我只要求学生复述一段材料。用这种方法来缓冲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可讲一个故事, 说一段笑话, 也可复述课文内容。这种训练, 一般安排在课前十分钟。如有时要求班上2~3人复述昨天晚上新闻联播中一则新闻, 但相互间不能重复, 所以每人至少要准备2则新闻。这样既能使学生在复述准备时有正确发音的参照, 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文字概括能力, 也不至于无话可说。

(2) 命题讲话。复述到一定阶段, 学生大胆了, 口齿清楚了, 便开始实施第二套方案——命题讲解。在这一阶段训练中, 先要拟好题目, 给学生充分时间去准备。命题范围为叙述事件、阐述见解、介绍事物, 也可以根据课文布置预习作业。如“介绍你家乡的特产”、“你对长沙的印象是什么”等, 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3) 即席讲话。预先准备好几十个题目, 分别写在小纸条上, 让学生由抓阄来确定演讲标题。要求学生在四五分钟的时间内迅速选择材料, 构思演讲内容, 安排语言顺序。所拟的题目都是与学生生活贴近, 材料随处可取的。如《我最欣赏的品质》《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等。再根据学生的表现作简短评议, 并打出分数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依据。这样“逼”得学生激发其潜力, 也“逼”得学生在课外不停地充实自己, 丰富自己的内涵。

(4) 辩论练习。辩论是一种高难度的口语训练, 它不仅要求辩论者完整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思想, 还要求辩论者能对对方的观点予以反驳。对于中专生来说, 在短时间内想达到很高水平是非常困难的。但这种训练能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创造论辩机会。

3.课外口语锻炼实践

由于作者所教班级较多, 这一部分工作主要以指导为主。如布置学生在班上举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在班上锻炼到一定时机后, 再在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交流。这样就能给学生更宽广的练习空间。统筹安排, 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的口语训练, 使学生说话的勇气与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从开始时的语无伦次、神态紧张, 到现在已基本上都能从容不迫地讲上几分钟, 能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绩好的学生还能较生动、有情趣地在台上展示风采。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些努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教无止境”, 我将不断实践, 不断探索, 使口语训练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吕叔湘,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7.

中专体育教学与训练 第6篇

所谓视野就是眼睛在某一特定状态和某一时刻所能观察到周围空间的宽度和广度, 而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 即为在比赛和训练中所能把握全局的能力。篮球视野能力像弹跳力、爆发力、速度等篮球运动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视野训练在日常的训练中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 而对于不同位置的运动员, 他们的视野训练要求又有所不同。篮球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较大的视野范围, 对场上形势观察准确且反应及时迅速, 才能保证个人最快做出应对措施, 并能在团队的配合下做出很好的应变。运动员良好的视野, 可以在传球、抢断、站位、卡位、跑动、争抢篮板等个人技术以及全队的技战术运用方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中专篮球训练有其特殊性, 首先, 运动员处于生长发育期, 思想活跃, 注意力不易集中, 并且身体素质发展还不够完善。其次, 运动员对于篮球理解不深, 对于个人技术和技战术体会较差。所以本文通过分析了篮球视野训练的特点和篮球视野训练的重要性, 并根据影响篮球视野的相关因素, 从而提出了提高篮球运动员视野能力的解决方案, 旨在为中专篮球训练提供理论参考和训练指导。

二、中专篮球运动员视野的特征

篮球运动在所有的大球类项目中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要求更加全面, 篮球的对抗性较强, 攻防节奏更快, 要求运动员反应能力较好, 需要具备较好的位置感和良好的空间感, 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能力。而对于中专篮球运动员来说, 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期, 神经兴奋性较强, 但兴奋持续的时间较短, 往往在训练中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同时, 由于中专篮球运动员对于篮球技术和技战术掌握和理解能力较浅, 在比赛中往往不能形成较好的视野水平。中专篮球运动员由于在选材方面和运动员生源水平能力的限制, 运动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许多运动员的视野宽度较差, 预判能力较差,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运动员个人技术及技战术的理解和学习。有研究显示, 在篮球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 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所具备视野能力表现在用眼睛的余光即可以洞察身边的情况, 在技战术的运用时主要以观察前方为主, 同时余光兼顾左右形势变化, 而对于运动中的篮球则是其主要的视觉注视点。所以在篮球训练中, 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方位给予运动员视觉刺激, 让运动员对特有的技术动作形成固有的条件反射, 从而达到运动员注意力的应变趋向。

三、影响中专篮球运动员视野的主要因素

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的实施以及技战术的配合是在运动员具备较好的观察能力, 并能根据场上的变化情况, 每个队员根据场上观察的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并转化快速的动作执行。在这个过程中, 篮球运动员首先要通过良好的视野观察比赛, 并尽可能收集信息, 大脑迅速做出反应并支配身体作出动作反应或者发出执行信号。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条件反射的过程, 其实也就能反映出一名篮球运动员的全面的素质水平和对篮球的理解和认识。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作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观察能力执行的好与坏, 将对比赛的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呢?相关研究显示,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其特定的专项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 比赛中的观察能力即为专项意识的技术基础。运动员在比赛中有针对性的运用控制、支配认识与行动的能力, 是运动员在篮球训练中逐渐培养和提高起来的, 意识越强的运动员, 其应变能力越强。

1、运动员生理发育水平

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展呈现一定的生理规律特点, 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发展运动员的素质水平要有所侧重, 在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选择时, 要依据运动员生理发育水平的特点, 遵循一定的生理发展规律。在篮球竞技训练和比赛中, 运动员视野能力的发展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由于中专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其身体素质水平和竞技水平都发展的不够完善, 在身体素质的训练上要有选择性的进行训练。处于青春发育期的运动员容易兴奋但兴奋性持续时间较短, 针对这样的情况, 在对他们训练时, 要考虑训练长度和组数的合理安排, 以尽量发展他们的训练积极性。如果在训练中不区别对待, 考虑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差异性, 往往会导致运动员的生理性运动疲劳, 从而导致运动员观察能力下降, 对刺激的反应较为迟钝, 长期下来, 会导致运动员产生习惯性疲劳。以至于在训练过程中大脑由兴奋状态转到抑制状态较为明显, 视觉中枢兴奋度下降, 阈值升高, 最终导致运动员视野能力水平的下降。

2、技战术发展水平

运动员能力水平的提高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稳定与不稳定的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通过合理的训练可以打破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不平衡状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 运动员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不断的提高, 对于事物的观察水平和辨别能力有选择性的做出判断, 反应人类进步的一个特定的发展规律和必然的趋势。如在篮球训练中, 队员对对方球员的传球路线判断, 就是在经过多次的实践积累中慢慢发展起来的, 随着运动员比赛经验的增加, 他们会依据场上形势的变化, 选择最佳最合理的应对措施。而在中专篮球训练过程中, 主要以篮球的基础训练为主, 主要加强运动员基本素质和基础技战术能力的培养, 教会他们怎么样去处理事情的方法。并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强基本功训练, 如移动步伐、身体的卡位、战术跑位、腰胯的基本功等。

只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水平, 才可以合理运用技战术, 因为技战术训练与视野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运动员只有具备开阔的视野才能合理运用好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 反之, 运动员具备了良好的技战术素养, 就能在比赛中更加自如的洞察比赛的进程。换句话说, 如果在比赛中动作相对迟缓一下, 或者反应相对迟疑, 将会给比赛的局势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总而言之, 在对中专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中, 首先要加强运动员的技战术的训练, 打好良好的技战术素养, 尽可能的要求运动员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比赛视野,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运动员场上的位置感

篮球运动就是进攻与防守交替进行的比赛项目, 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 运动员的站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可能由进攻位置转化为防守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 运动员需要有良好的位置感, 要有应变场上变化的能力。在比赛中做到观察好队友站位的同时, 又能兼顾篮球运行路线。不同位置的球员要知道在进攻和防守中自身的位置, 同时要观察好队友的站位, 什么时间需要出现在什么位置, 什么时候如何跑位, 这是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必须必备的基本技能。当运动员选择最合理最正确的位置的同时, 需要及时观察场上的位置变化, 局势进程, 并根据所观察的形式进行反馈, 以增加队友之间的联系。

四、中专篮球运动员视野训练方法

1、视觉练习

要想增加视野的范围, 首先要会利用好运动员自身的先决条件, 加强眼部肌肉的练习, 增加眼睛运动的灵活性, 保持眼睛可以长时间高精度的工作而不易产生疲劳。具体做法为:在篮球训练的同时坚持眼睛活动度的训练, 锻炼眼球的灵活性, 以增加视野的宽度和视觉的广度。同时要随时观察身边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 锻炼用余光观察事物的能力。在对运动员训练时, 可以增加运动员裁判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锻炼自身的裁判能力, 尤其是观察全场的能力, 多参加实践活动, 实行互动教学训练,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专门的视野能力训练

在训练的其实阶段, 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就要注重视野能力的培养。可以专门根据运动训练的需要安排专门的视野训练项目。比如:在准备活动的同时, 增加运动员视野能力培养。比如报号和找号练习, 十几名运动员围成一圈, 教练员制定特定的队员报号, 由测试队员找出报号队员的位置同时把球迅速传给该队员, 并依次进行下去。这样的训练一方面队员可以根据队友的声音判断, 同时要迅速判断队友的位置并能迅速传球。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团队的配合水平, 主要大大提高运动员的视野能力范围。或者在跑动中进行报数训练:运动员在球场能进行随意跑动, 教练员和其他四名测试人员站在球场不同位置, 他们在运动的跑动过程中随机一名测试人员给出一个数字, 要求跑动的队员迅速报出数字。

3、有球视野训练

就是在队员在两人一组或者多人一组或者多人多组训练时, 进行攻防练习, 进攻方在教练员的口令指示下, 作出相应的进攻、传球、突破或者掩护等练习。球要在教练员的指令下及时准备到位, 队员要跑动合理到位。或者队员进行无球进攻或防守跑动, 教练员随机跑出球, 并指示某方需要完成的指令, 要求运动员要根据指令迅速完成任务。

五、结论

运动员视野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训练过程中要遵循技术训练和身体训练的发展规律, 循序渐进进行训练安排。要注重运动员基本技术能力和技战术能力的训练, 只有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技战术水平, 才可以结合运动员的视野能力水平更好运用到比赛中, 从而使得技战术水平与视野能力相辅相成。换句话说, 如果运动员没有良好的视野能力, 势必对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比赛的结果。在训练中同时要兼顾运动员的自身特点, 教练员要有意识的发展其特长技能, 努力培养他们的篮球意识, 根据不同位置运动员的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

摘要:本文针对中专篮球运动训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给出合理化建议和训练, 以期为提高中专篮球运动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训练指导。

关键词:中专,篮球运动员,视野能力

参考文献

[1]邱红武, 陈秋月, 陈尚忍.篮球运动员视野因素拥挤训练手段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 2000, 4 (1) :26-28.

[2]陈健.扩大篮球运动员视野的实验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版) , 2004, (1) :85-87.

[3]马志和, 徐宏伟, 刘卓, 罗平.我国青少年体校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思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2) .

中专体育教学与训练 第7篇

长期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观念的传统、陈旧。这种观念的落后之处就在于把通过考试当做教育目的, 而教学过程就仅仅是传授知识一项。这种观念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就表现为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满足于孜孜不倦地讲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语音语法, 却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训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我们应该认识到,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字、词、篇、语法、修饰、写作、逻辑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这决定了教学过程是教学指导下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并使之得以运用获得综合技能的过程。学习知识皆在运用、创新, 而运用和创新都需有能力。教学中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综合技能的手段, 而不是终极目的。教师应该本着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原则, 让学生在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加注重能力的培训, 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以使他们成为有较高文学素养, 上台能说、下笔能写、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 本人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 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1.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单元和文体技能培训法

所谓单元式技能培训法即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把能力训练分为六个单元, 按“朗读和听音”“讲述与听述”“解说与听力”“评改与听辨”“讲演”“辩论”的顺序。以课文做范文, 每一单元着重一种能力的训练, 利用有限的课时, 扎实地训练这种能力, 以求短期内见效。如训练“解说与听记”的能力, 共安排了八个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解说与听记的有关知识。第二、第三课时以课文《幽深秀丽的巫峡》《我的读书生活》为范文进行分析, 以图让学生透彻理解这些知识。后面五个课时安排训练学生听记与解说的能力。先放一段录音给同学听, 让他们迅速听记。然后请同学就某个场面、某场比赛或某部影片进行解说。先让学生在座位上两两对练, 然后在课堂上当众表演。这样反复训练, 形式可多种多样, 程度逐步加深, 事实证明, 这种训练效果较好。文体式技能培训法就是摒弃原有的只讲不练的方法, 按照课文的文体安排, 着重训练文体写作能力, 并将其作为文体教学的重点, 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几种重点文体的写作水平。如学习《说明书一组》时, 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篇一篇地分析文章, 而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比较两篇说明书的异同, 总结出条款式说明书。有的学生写了《××产品介绍书》, 有的写了《××的制作》。如此训练后, 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条款式说明书的写作方法。

2. 积极开发第二课堂

有效利用第一课堂, 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并不意味着就能全面实现教学目的。要使能力训练扎实、有效, 还要求教师在更好地利用有限课时的同时, 积极帮助学生开发第二课堂。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层次已较初中、高中有一定的提高, 他们的听、读能力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急需提高说、写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训练的基础上, 根据训练内容适时进行第二课堂的能力训练。如训练朗读与听音能力时, 可举办诗歌朗诵会;训练讲演能力时, 可召开演讲会;训练辩论能力时, 可举行辩论赛。另外, 还可进行课前板书练习、5分钟练讲、课堂学生讲课等。教师在每次训练后应组织学生及时总结经验, 明确优点, 指出不足, 使训练成为一种积极的自觉行为, 为培养能力服务。

3. 把握教育评价标准, 尝试新的考核方法

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过程中一种反馈、调节系统, 在教育的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旧的教学观把教育活动某一方面的结果当做评价标准, 即把掌握书本知识的数量、质量作为评价标准。而这种评价往往通过几次考试体现出来, 致使学生为求高分在考试前突击复习, 死记硬背, 而平时训练却不以为然。所以说, 考核方法的变革也势在必行。要想公正评价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就必须重视平时的听、说、读、写的每一项训练成绩。考试时可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方法, 其成绩以平时为主, 可占65%~70%。教师对学生每项训练时的能力都要进行计分, 然后算出一个总分, 再把各项能力的评分按一定的百分比注入总分。如具体操作“读”一项时, 可对学生读的时间、声音高低、速度快慢、语音是否准确等逐项打分, 然后综合评分, 再按“读”在整个训练中的比例记入总分。这种评定方法, 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 但能较公正、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因此, 教师应知难而上, 积极尝试。

教师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实用能力的训练外, 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十五六岁的中专生来说, 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教师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才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 踏踏实实学地学好知识、掌握技能。

在语文教育中,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

1. 发挥教材中的文学成分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课本中深邃的思想内容具备了丰富的德育材料, 使学生不仅能受到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 还能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这往往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语文课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 也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一门课程。中专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多是名家名篇, 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革命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极好题材。文学是人学, 是情学, 文学中的人物典型是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升华。正面的文学典型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 反面的人物典型则给学生以教训与警惕。比如在《汉堡港的变奏》中, 作者怀着满腔热情, 成功地刻画了贝汉廷这个既有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外交才干的优秀船长的形象, 使读者深受感染。还有《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都讲述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感人至深的、催人泪下的篇章,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帮助, 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职业道德教育的典型教材。而在《项链》中, 女主人公马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的悲惨遭遇让每一个同学都引以为戒, 她只是为了一个晚上的虚荣却付出了10年的艰辛岁月, 这个人物对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是个很好的警告。语文教师在授课时, 应努力挖掘这些文章的思想内容, 充分运用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在理解、鉴别、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得到启迪。

2. 激发学生兴趣, 因势利导

实施德育, 主要途径是正面的理论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 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的。因此, 调动学生兴趣是实施德育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生兴趣浓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一些直观性和感染力较强的内容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课本中周恩来同志1943年写的《致柯棣华大夫家属的慰问信》, 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很吸引学生。柯棣华大夫是一位印度医生, 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前线, 救死扶伤, 辛勤工作, 直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感人至深的事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中, 在语文课上实施德育, 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 在言语训练中加强针对性教育

德育是言语教育的天然伴生物, 语文课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就是教育学生通过言语形式来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理解言语的能力, 就是教会学生准确地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中教学生, 我们可以充分展示言语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任何言语形式都是为了表情达意, 语感中包含了语义感、情味感, 文言语言更是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当我们应用文质兼美的范文进行言语技能训练时, 当我们引导学生朗读、吟咏、体味时, 都可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爱其所爱, 憎其所憎, 从中受到教育。我们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 诗中诗人通过眺望沦陷后的长安的破败景象, 抒发了“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感情。诵读时, 要求读得低沉、缓慢, 让学生与诗人忧国、念家、伤己的感情产生共鸣, 心中不由得激荡出一份爱国之情。

浅谈职业中专英语口语的训练方法 第8篇

一、模仿和听说结合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包含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些方面紧密结合, 相辅相成, 想要学好一种语言, 这几种能力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我发现, 学生中大量存在语音不准、语调不地道的现象, 这当然和他们基础知识薄弱, 平时又缺乏练习有关。因此, 我把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放在首位, 坚持“先听后说”的原则。在讲课过程中, 我首先为学生放英语录音, 让学生先了解基本的发音和语调, 在学生对所听到的内容渐渐熟悉之后, 再让他们随之模仿, 在这个过程里注重他们的口形标准, 并随时为他们纠正发音不准的单词和短语。学生听懂听熟之后, 自然就会运用一些表达方式。有时学生对课文很熟悉, 不太感兴趣, 这时我就为学生找一些英语绕口令, 这些灵活的语言, 可以训练他们的口腔肌肉和舌头的灵活度, 以适应英语的语音发音要求, 进而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二、情景对话

情景对话是训练口语最基本的方式, 通过这种训练方法, 可以掌握基本知识, 同时具备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情景对话的优点, 在于它能够创造出一种模拟的语境, 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扮演特定的角色, 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进行练习。我们教学中的困境之一, 就在于学生缺乏特定的语言环境, 无法形成一种语言氛围。而情景对话的方式等于为他们创造出一个语言环境, 在这种场景中, 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观点, 交流看法。在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时, 自然而然就具备了交际的能力。情景对话的另外一个优点在于它可以加深学生对英、美等主要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的了解, 并且区分这种文化与母语不同的表达方式, 了解日常口语交流与书面语言的不同之处, 学会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正确得体的交际。因此, 在讲课时, 我每堂课都给学生讲解10句左右常用的英语口语短句, 并让他们课后分成不同的小组, 运用这些短句创造特定的情景, 进行对话, 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 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讨论训练法

讨论训练法也是训练学生口语的一种好方法, 为了让学生感兴趣, 我尽量挑选一些他们最关注的话题, 比如奥运会等社会热点。在讨论的时候注意学生的参与程度, 并且引导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观点。讨论训练方法实际上训练的是语言综合的表达能力, 在参与讨论时, 学生首先要能听懂这个话题, 然后才有参与的兴趣, 在表达时, 要组织自己的语言, 并且注意遣词造句, 注意其中是否有语法错误, 保证别人能够听懂, 这是对他们综合运用一种语言的考验。有些程度较好的学生, 表达方式很流畅, 而且所用的单词也很准确, 他们已经具备了简单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

四、复述训练法

复述训练法作为一种口语的训练方法, 它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训练口语的表达;二是可以通过复述一篇文章, 记忆单词, 熟悉语法的运用。因此, 在进行复述训练法训练时, 我基本上分成两个部分, 首先是听力复述。在上课时, 为学生放一段短文, 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复述, 在这一部分里主要训练学生的发音和语调是否标准, 是否是地道的英语口语, 在这部分里尽量挑选简单易懂的文章, 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音调上。第二部分是阅读后复述, 在这一部分适当增加难度。在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然后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文章的内容, 尽量不要引用原文, 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等于进行“口头作文”, 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自由的训练方式

通过演讲的形式来练习英语口语, 也是一种有益的方法。通过演讲的方式训练口语, 可以让学生在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情况下, 大大提高自己的现场表达能力, 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和交流中的思考能力。这种方式比较自由, 可以让学生不拘泥于形式, 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在这里我经常提醒学生一些细节, 比如与观众眼神的交流, 演讲节奏的掌握, 语音语调是否准确, 着装是否得体等等。这些方面的训练将为他们未来的社交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媒体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辅助的学习素材, 而且这种全方位的表达方式, 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生动、形象、逼真的表现效果, 因此在讲课时, 我经常利用多媒体系统设备播放英文电影、英文演讲和英语谈话, 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 对学生进行英语视听说的全面训练, 让他们通过模仿, 提高自己的日常英语会话能力。

上一篇:医疗小幽默下一篇:山地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