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信息类专业

2024-07-06

电气信息类专业(精选12篇)

电气信息类专业 第1篇

1 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是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 学生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 还要求掌握相应的实践环节技能, 学生也只有在实践环节做好才能对课堂理论知识有更进一步理解。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范围比较广, 不仅仅有与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 有的还有与课程相对应的课程设计, 每学期都有与理论课程相关的综合专业实训, 还有与企业联合的生产实习。另外, 每年的大学生智能车、机器人以及电子设计大赛, 对学生综合专业知识应用和创新方面有很高的要求[2]。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或实训等实践环节, 才能验证课堂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并从中发现所学理论使用的范围和启发, 通过发现新问题, 产生对课堂理论的新思路和新设想。把所学知识与当前最新科技成果相结合, 鼓励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研究, 以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2 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1 多层次的实验教学

电气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改变了原来完全以课程为主线设置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多是些验证性实验。现以理论课程为基础, 把原来分立的实验重新组合成几大实验模块, 每个模块既相互独立, 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要求每个模块都要有一定量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通过基础性实验, 可以对课堂上基本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理解, 为后续的综合性实验打下基础。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基本理论基础上, 进行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操作, 从而拓展思维, 提高了创造、创新能力[3]。

2.2 开放实验室,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电气专业课程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只是讲授书本基本理论知识, 如果想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还需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作配套, 否则只能对理论知识作表面理解, 不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果实验室不对学生开放, 那么学生也只能完成一些事先设定好的验证性实验, 很难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和所掌握技能的进程合理自主的开展自己的实验,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素质,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电气信息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

3 具体应用

3.1 建立创新实践平台

首先, 教师在安排日常的课程实验室时, 应含有一定量的综合实验和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这样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实验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其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其次, 保证实验中心有一定量的开放实验室供学生业余时间使用。这样, 学生在完成日常的课程学习的同时, 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小科研。常去开放实验室的学生一般对科研有一定的兴趣和钻研, 学生之间可以常常进行交流, 相互促进。在交流的过程中, 易产生创新性思维, 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4]。

3.2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项目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 可以按自己的设计思想来实现一个综合的实践项目, 既要掌握硬件设计, 又要懂得软件编程, 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完成, 学生无论在知识量方面, 还是在独立创新设计方面, 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对今后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工程项目设计方面,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通过对本课题研究, 对构建完善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提高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正一.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 :124-125.

[2]堵俊, 吴晓, 羌予践等.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抓手, 构建电气类开放实验教学平[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30) :128-130, 137.

[3]王斌, 王颢, 胡艳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化电力电子技术的教改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3) :88-89.

电气信息类大专业专业导论 论文 第2篇

姓名:向悦 学号:1005076038 专业:电气信息类 指导老师:储忠

完成时间:2012.5.10

摘要

目前,我们已经迚入合肥学院电子系电气信息类大专业学习两年了,我们学院共有三个专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即将要选择学的专业感到迷惑。上过专业导论课后,再加上上网查专业相关的资料,我有所总结,写下本文将分别简单的介绍这三个专业。介绍包括这三个专业的内容、就业方向及其环境、专业发展前景。简单通俗,易于理解。关键词: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展望

简介

一、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简介

1、专业内容介绍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是隶属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电气工程一般分为:电力系统和应用电子也就是电力电子

2、就业方向及环境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性强。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就业,可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市场运 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也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

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生产单位、电气工程研究开发公司和研究院以及具有电气相关专业的院校。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3、展望

“智能电网”

以前的变电站存在三个问题,一、一次设备的可靠性不高,无法完全满足“无人化”的运行要求。如有的隔离开关在操作时存在不能进程控制的问题。

二、自动化系统存在信息无法在线共享,设备乊间不具备互操作性,系统可扩展性差。

三、一次设备状态的确认必须依靠人工干预。

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有以下优点: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电子式互感器绝缘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动态范围大,接口方便,通信能力强。利用电子式互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使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大量的二次电缆线,可以简化系统结构,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共享。

全站自动化在线监测的应用。通过设置一个能实现集控中心的进程监控和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好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传输系统不具备的优势,设备乊间直接通信无障碍,变电站各种功能可共享的信息平台,避免了设备的重复设置。

智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为满足智能变站无人值班的要求,采用智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方案将站用交流电源,直流电源,通信直流电源统一设计、集控、生产调试、服务,幵将各电源智能监测设备通过网络通信接入一体化电源系统迚行分散数据采集、控制和集中集控管理,进程可查看电源参数,实现交直流电源的状态检修和智能化管理,减少日常巡视和维护工作量。

二、自动化专业简介

1、专业内容介绍

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 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 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幵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 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 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 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 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 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过程检测及仪表、运筹学、计算机 仿真、计算机网络、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辨识基础、计算机控制系 统、系统工程导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自动化概论、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2、就业方向及环境

本专业是一门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的工程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自动控制技术知识系统深入、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生在毕业后都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 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的宽广,比如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 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历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的供求比例一直都保持在 1∶10 左右,近年就业去向主要是在系统集成、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和通信等领域。主要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 作。

3、展望

自动化在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统,社会与经济学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三、通信工程专业简介 1.、专业内容介绍

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幵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 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 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乊一。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 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 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迚和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的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金融系统、民航、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等。本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跟踪前沿、注重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技术、通信与通信技术、通信与 系统和通信网络等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运营、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2、就业方向及环境

通信技术研发人员

职业通路:研发员→研发工程师→高层市场或管理人员

人才行情:前几年通信行业处在春天,研发领域提供了很多高薪职位,即使是今天,像华为、中兴、UT 斯达康等知名企业的研发岗位的待遇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但这样的公司和岗位相对我们每年不断增加的本专业毕业生来说,太少了。技术转市场(管理)是很多研发人员的归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下降,加乊企业在研发部门职位设计的瓶颈,另外也是拥有强大技术基础的“底气“,工程师们在选择做一段时间技术支持、客户服务和技术部门的管理(技术出身对这种管理的优势非常明显:在这种技术含量 那么高的部门,谁会服一个连电路图都看不懂的领导?)通信产品销售人员

职业通路:销售助理→销售工程师→销售(市场)经理

人才行情:需求大,对专业功底要求不是特别深,适合一般本科生从事。最重要的是,职业发展空间足够大,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转行去别的行业继续做销售。

3、展望

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

3G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成为信息服务产业重头。3G环境下移动通信带宽的大幅提高以及移动终端功能的逐步加强,将为单一的语音服务和传统移动增值服务向多元化的移动商务活动、互动交流和多媒体服务升级奠定了基础。手机多功能信息化,由技术发展以及用户对手机由通讯终端向信息终端转变的需求所驱动,手机功能从简单的打电话逐步向多功能信息化演变。手机多功能信息化给移动互联网应用行业提供了硬件支持和市场需求。

核心路由交换机:核心路由交换机服务于以业务为核心的网络架构。广泛适用于局域网、城域网、园区网络和数据中心核心、汇聚节点,帮助企业构建面向应用的网络平台。

物联网: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器设备通过互联网把物品与物品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网络。其中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依然是互联网。第二,其用户端不仅仅是个人,还包括任何物品。

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具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供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支持,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物联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展开研究。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型无线接入技术:无线接入系统的发展在通信业的竞争发展中无线接入技术是发展速度最快、最有市场前景的一种接入网技术,它是对现存有线电话网络的有益补充。

结束语

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研究 第3篇

摘要:针对目前各高等学校实行大类招生的热点培养模式,以某校电气信息大类招生为例,从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两大方面浅谈河南理工大学电气信息类大类培养的模式和一些经验。根据查阅相关文献指出目前高等学校大类招生的现状、利弊,并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现状;利弊

作者简介:朱军(1984-),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上官璇峰(1965-),男,河南渑池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17-02

电气信息类专业是指以电气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主干学科。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注重文理交叉的原则,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方面兼顾的电气、自动化、电子与信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为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完成本大类开设的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大类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年或第三年根据人才需求、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情况分流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不同专业进行培养的方式。

一、大类招生现状

大类招生培养是高等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制度改革的新举措。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正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阶段部分高校已逐渐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培养,让学生通过一到两年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学生的志愿、兴趣爱好、就业方向和学习成绩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实施中期专业分流培养,从而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1]

按大类招生培养学生的模式,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培养模式既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又能加强其对学校学科专业以及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明确了解。同时,高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以满足社会生产和学生志愿需求。[2]

二、具体情况

河南理工大学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始建于1938年,原名电机工程学系,历经机电工程系(1958年)、电气工程系(1986 年),2005年更名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并于2010年秋季以电气信息类进行本科生一本大类招生,有效提升学生生源的整体质量。

目前,我院分设6个系室、10个研究所,电气信息大类共开设5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

现拥有1个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三电基础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个控制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学院现有教学办公用房160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00多万元,建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电气信息实验中心,实验用房9000多平方米。以上合理的系室专业设置和优越的实验条件为电气信息类本科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院从2010年开始以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入学前三学期进行全校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从第四个学期分流于以下五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我院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确定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整体优化;紧密结合电气信息类行业和煤炭工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更新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优秀课程、精品课程,达到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目的的优质课程体系,结合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电气信息大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在教学方法上,从单向性、封闭性向互动性、开放性转变,采取讨论式、研讨式和报告式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采取以下一系列教学方式:[3]

(1)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观念,突出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理论教育+实践教学+学术报告”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实践和学术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2)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出并实行“教学与科研互补”、“教师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互帮”的教学模式,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方法,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3)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搭建开放的实验硬件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获得虚拟、仿真和模拟结果,课内外实验,科技制作与竞赛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研究创新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学期伊始,为促进我院2010级大类招生学生专业分流的顺利开展,我院结合学生专业分流培养分配情况,对2010级男生宿舍进行统一调整。此次学生宿舍的调整是学院针对电气信息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次成功尝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日常交流和专业学习,有助于统一学生作息时间。因此,此次我院2010级学生宿舍搬迁工作的圆满完成为学院在电气信息大类招生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大类招生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积累了经验。

三、大类招生的优缺点

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教学模式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相应的不利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其有利于学生自主理性地按照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但是一部分学生也认为加强基础教育的大类学习削弱了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因此,大类招生培养对专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在加强基础教育而减少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

1.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有利方面

(1)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可以使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大类基础课实行合班授课,可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先进教学设施的优越性,使更多学生可以得到优秀教师的教诲,享受优越教学设施的便利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积极性,从而达到资源优化共享、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

(2)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按大类招生能够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宽学生就业的专业口径,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通才教育”和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电气信息类入学按大类招生、后期实施不同专业的分流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竞争性,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4]

2.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不利方面

(1)强化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大类培养加强基础教育的模式使专业知识的授课学时受到紧缩,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便会出现泛而不精的现象。

(2)学生所选专业的不确定性和学院专业设置相对稳定性的矛盾。虽然按照大类培养招生时,大类内的专业已经确定,但是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不定性,同时会受到当时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对大类内已有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性。

(3)大类内专业“冷、热”不均衡,导致专业间不平衡的矛盾较突出。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多数学生存在随大流的心理,造成对个别专业太“热”的现象。例如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量学生都想分流于该专业,使其与其他四个专业造成冷热不均的现象。因此,学院必须加大专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向学生介绍专业内容及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各专业的具体情况。[5]

四、总结

大类招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发展口径,但是不能够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自愿选择专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得招生培养和就业能够有机结合。但是大类培养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专业和社会需求的不平衡性。

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子专业方向不宜设置太多,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不能过度淡化专业教育。大类招生强化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并提高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结构,为后期专业深造奠定基础。但是,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必然会挤占专业教育的学时,一定程度上会淡化专业教育。

做好专业分流引导工作,防止学生随大流而造成专业方向冷热不均的现象。大类招生前两年主要学习的是大类基础课,而专业知识学习不足,进行专业分流选择时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大类招生培养的学院必须加强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意向并把握市场和社会需求信息,对就业形势做出准确评估,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宋万干,朱昌杰.我校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7):85-88.

[2]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87.

[3]李端,王晓丹,艾永乐.建设电类专业立体化 “三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7):94-96.

[3]王海骊,刘贺平,夏建刚.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和培养现状[J].中国冶金教育,2009,(5):78-79.

[4]李孟歆,李界家,周悦,等.研究:高校大类招生体制下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129-130.

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第4篇

1 教学团队的定义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担负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使命。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提出了建立的教学团队的要求。目的在于建立有效的教师团队合作机制, 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开发教学资源, 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 发扬传帮带作用,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从团队的概念和教学团队的要求来看, 所谓教学团队, 就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 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 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 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 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2 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与仪器仪表教学团队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自动化专业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以组成, 一共8人。其中, 具有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的有3人, 其余都为讲师或工程师。学历层次包括1名博士, 6名硕士和1名学士。本教学团队的学历分布和职称分布都较为合理, 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的传帮带的格局。团队成员基本上来自“985”、“211”国家级重点高校, 专业知识丰富, 涉及电气、检测以及控制等各个专业, 学缘结构合理。团队中的教师绝大部分都在高校工作多年, 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

本团队的课程群以电气信息和仪器仪表为核心, 利用整个课程群的课程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工程所涉及的各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包括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电力电子与功率变换技术、电机拖动技术、信号检测与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支撑这些知识领域的课程有《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LC原理及应用》、《电气工程CAD》等十余门课程。

3 团队教师培养措施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实施者, 教师专业水平最终决定着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本教学团队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采取了多种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在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进修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参加岗前培训夯实教学基本功

由于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比较多, 青年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后, 都必修经过集中的岗前培训, 提高青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 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高校教学的特点, 通过交流备课的方法和技巧、课堂教学管理与学生的沟通措施等关节培养并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使他们尽快地适应高校教师这个角色。

2) 引入“导师制”, 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

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学院相关政策, 对青年教师由学院或教学团队指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 从师德师风培养、教材选定、教案修改、课件制作、作业批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各环节进行指导, 定期进行考核, 使青年教师迅速熟悉教育教学规律, 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 为教学团队的长足发展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实施和完善集体备课、同行听课、评课制,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团队定期组织教师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同时每周也开展与课程建设或课程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 并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评课。通过这种方式既及时掌握青年教师教学情况, 又能有效地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举措规范了教学活动, 保证了教学质量, 增强了青年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促进了教学质量。

4)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

本教学团队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 以赛促教。如参加学院每年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通过比赛取长补短, 在后面的教学工作中逐渐弥补自己教学上的缺点与不足,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近几年在本教学团队中, 有1人获得学院教学竞赛一等奖, 1人获得二等奖, 2人次获得优胜奖。

5) 积极开展教师的对外学术交流和青年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

除了校内交流, 团队还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项培训, 有3名青年教师参加过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 获得骨干教师称号, 团队整体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另外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研讨会和学术交流, 去水电站、工厂等考察参观等方式增加视野和实践能力。

4 团队课程建设效果

1) 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近几年团队开展的各项工作, 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不但在教学领域取得了多个教学比赛的好成绩, 3名教师还获得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在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团队教师近几年共开展科研项目5项, 教研教改项目7项, 公开发表的各类论文34篇。

2) 课程建设

团队在运行的过程中针对每个专业制定了严格规范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严格教材的选用制度, 优先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各类获奖教材和近几年出版的新教材, 切实保障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开发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资源, 以辅助课堂教学和学生在课后按需学习。本团队近五年建设了院级精品课程1门 (《电机与拖动基础》) , 优秀课程4门 (《单片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电气工程CAD》) 。下一阶段将继续加强和拓展精品课程的数目和质量。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的需求,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使学生掌握最实用和最先进的知识。

3)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近年来, 学院投入巨资建设了四川省省级实验教 (下转第86页) (上接第63页) 学示范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 , 在很大程度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 保证了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 并提供了更多的接近生产实践的训练项目。团队积极引导并鼓励团队教师进实验室, 熟悉最新的实验设备, 结合工业现场需要, 努力开发新型实用的实验项目, 同时进行实验内容重组, 在新的框架下进行课程结构优化, 按照层次化 (构建了工程认知、基本技能、综合创新三个实验层次) 、模块化、开放性的独立实验教学体系组织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 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 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

5 结束语

本教学团队经过几年的发展, 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科学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为团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支教师队伍稳定、人员结构合理、敢于创新、善于学习、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教学团队, 这对于高校教育的长足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运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方法与途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07) .

[2]刘凤春, 陈希有, 王林.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2) .

[3]冯林, 于丽英.电气信息类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2) .

[4]曾勇, 隋旺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04) .

电气信息类导论论文 第5篇

学生:禇德田 学号:11107990403 班级:电气4班 专业:电气信息类

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及自动化学院

2014年4月21日

绪论:伴随着2011-2012学年《电气信息导论》课程的进行,我对电气信息类的一系列学科的认知也由浅入深,渐渐体会到它成为科技发展载体的原因及意义。电气信息类专业旗下所设的专业方向涵盖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而这些领域的发展又对人类文明社会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了16个学时的电气信息类导论的课程学习之后,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趋向有了较为明确的理解。对“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这三者专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专业的区别,以及选对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电气工程是从人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开始,电磁理论是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而电磁理论是从物理学中的电学和磁学逐步发展而形成。

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

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例如:正是电子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推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并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

水平。正因为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一直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占

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主要是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的专业。近几十年来,有关电能的转换、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专业名称中的“自动化”就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和变化。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

能力。电气工程和生命科学的交叉已经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对生命中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一门生物电磁学。电气工程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形成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电气工程和电子科学以及控制科学的交叉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不但给电气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同时电力电子技术也成为电气工程的重要分支。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

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工理论是电气工程的基础,主要包括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这些理论是物理学中电学和磁

学的发展和延伸。而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可以看成是由电工理

论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电工理论是它们的重要基础。

电气自动化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例如一条设备怎样运行才能保证它

能正常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现代工业不是全人工,靠人来操作,却是由

机器来制作,启动机器,就会自己运行下去,机器之所以能自动运行,就是电气自动化,所谓电气自动化,就是利用继电器、感应器等电气元

件实现顺序控制、时间控制的过程。其他如一些仪表或伺服电机,能根

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反馈到内部,从而改变输出量,达到稳定的目的。

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要求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我国现在非常需要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小到一个

家庭,大到整个社会,都离不开这些专业人才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学

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国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

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待遇当然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学生能力足

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

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二、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

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

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

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

新产品的研究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

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

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自己还要动

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冲

击着所有传统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综合科学、甚至社会科

学在内的诸多领域。据统计,最近20年中的科技创造和发明超过了过

去两千年中创造发明的总和。在技术科学范围内,不少学科都 发生了

“旧貌换新颜”的变化,电子工程的巨大变化也十分显著。

电子信息类专业现状和前景

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

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

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

等。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

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

量也非常大。

三、自动化

自动化一般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

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含义一般有三种:(1)指设备、过程或系

统的自动运行或自动控制。(2)用于实现自动运行或自动控制的技术或设

备。(3)被自动控制或自动操作状态。

自动化理论的出现源于对技术的研究和改进,而自动化理论的研究

成果又促进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很多具有预见性的理论都大大促进了

两技术的发展,技术和理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动化的核心是控制、信息和系统。控制和系统不但是自动化科学

与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最大的不同点,更是自动化科学对其他许多科学

技术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所在。

控制系统主要有恒值自动调节系统、程序自动控制系统、随动系统

(伺服系统)三种类型:

(1)恒值自动调节系统功能是克服各种对被调节量的扰动而保持被

调节量为恒值;

(2)程序自动控制系统则是按照预定的程序来控制被控制量,即自

动控制系统给定环节给出的给定作用为一个预定的程序;

(3)随动系统则是按照预先未知的规律来控制被控量,即自动控制

系统给定环节给出的给定作用为一个预先未知的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控制系统主要有下列7部分组成:

(1)给定环节:产生给定的输入信号

(2)反馈环节:对系统输出(被控制量)进行测量,将它转换成反

馈信号

(3)比较环节:将给定的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加以比较,产生“误

差”信号;

(4)控制器(调节器):根据误差信号,按一定规律,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器是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控制的核心部分;

(5)执行环节(执行机构):将控制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并能使被

控对象的被控量变化;

(6)被控对象:控制系统所要控制的设备或生产过程,它的输出就

是被控量;

(7)扰动:除输入信号外能使被控量偏离输入信号所要求的值或规

律的控制系统内、外的物理量。

现代控制控制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分支:

(1)系统辩识、建模与仿真(2)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控制器

(3)遥测、遥控和遥感(4)综合自动化

(5)大系统理论的诞生(6)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

(7)智能控制的诞生。

自动化涉及到的范围极其广阔,几乎是无所不包。而在现在,或者

是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自动化技术和更多自动化技术应用领

域的出现。

学习这门课程的要注意一下几点:进行预习,这样在听课时就能紧

跟教师的思路,不至于因听懂的效率较差而白白浪费听课时间。其次,要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复习,以便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传授知识的正确性,或者通过阅读参考文献来

印证知识的相互联系。完成大量练习,积极讨论问题。在试做习题之前,一定要对有关理论内容,有初步的理解,不然则是事倍功半。个人的理

解有时会出现偏差,通过集体讨论可以纠正错误理解或相互补充。重视

实验课,认真准备实验,仔细操作,然后经过思考和分析,得到一个符

合科学规律的实验结果。要做好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自己的亲身实践

将使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要在众多的大学生中有所展现,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不仅是做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会做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知书,而且要达礼。热爱自由,但不可随心所欲不守规矩,要张扬个性,但不可孤芳自赏不和群,要养成大家风范,但也不可不拘小节;要学会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但不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要有远大抱负,但不可好高骛远,以事小而不为;要激情澎湃,但必须在理智的指导下选择行动;要甘于寂寞,学好专业知识,也要关注社会,要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但绝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要心中装着多数人,但嘴上不可哗众取宠;要热爱真理,也应该尊重老师。总之,我们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当精英不当乌合之众。

参考文献:

《自动控制原理》

《电气传动自动化技术手册》

《自动化概论》

电气信息类专业 第6篇

【摘要】考核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探究式”教学必须有合适的考核评定方式匹配。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考核评定方式的不足。结合电气信息专业课的特点提出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考核评定应采取阶段性考核,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多样性的考核方式以及应该着重从应用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

【关键词】探究式 考核 过程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工学院探究式教学示范课程:“探究式教学应用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探索”(B1304)、2013年湖南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浸入式”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电气与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JY20132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3-02

一、 引言

以继承知识为核心的演绎式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参与度低,主要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点。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仅依赖传统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上世纪80年代杜威首次提出在教学方法中采用“探究式”,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程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现存考核评定方式的不足

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查和考试两种类型。考查课程主要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给出最终评定结果,平时表现为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课堂表现等。考试课程除了考虑学生平时表现,还会在课程结束后,以试卷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注重最终结果不注重过程反馈

在很多大学,一门课程除了作业和出勤率,没有其他中间考核环节。而占比例最重的期末考试设置在课程结束后,因此仅仅依赖期末考试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作用不大。教师在课堂上鲜有跟学生互动,因此教师很难接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因此也更注重期末对课程的突击复习,以单纯应付考试。临考前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已经无法及时追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更无法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就会如滚雪球一般越累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觉得跟不上教师所讲进度,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学生自觉性普遍不是太高,如果是考查课则不重视该门课程,如果是考试课则临考前再“抱佛脚”。因此现行考核方式仅有检验而无促进改善作用。

(二)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不注重能力

无论是考试还是作业大多停留在理论上的演算,学生通过机械记忆知识点和掌握几种常见例题模式就可以获得好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电路和系统可能受到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的影响,还包括元器件个体差异性,所呈现出来的并不像教材上所叙述的理想情况,甚至会遇上一些教材上从未提及的情况。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作业和考试中不能很好展示。

(三)分数和等级评定没有针对性

分数和等级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却是笼统的。学生从评定结果仅能知道自己没有得到针对性的评定,并不清楚自己具体在哪些方面不足。自然也就没法得以及时的改正。

三、“探究式”教学考核评定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及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和评定

教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及时的给予评定和反馈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有时还需要“探究”新的知识。跟学生交流对阶段性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短处并改正,同时肯定他们的成绩。这样学生及时从教师那里得到了反馈和相应的指点,才可以保持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教师仅验收最终结果,许多学生可能中途遭遇太多问题无法解决而丧失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仅从最终结果的优劣,教师也很难全面地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给出评价。

(二)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电气信息类专业“探究式”教学,离不开电路系统和产品项目的制作与研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任务难易程度不同,即使同一个设计任务,不同组之间选取的设计方案不一样,以函数信号发生器为例:可以用ICL8038实现,可以用集成运放实现,也可以利用FPGA及DDS实现,因此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教学要求的知识点,还要掌握其他相关知识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对知识有了直观感受,学习了本专业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必以作品达标为唯一标准。而更应注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在整个团队中做了怎样的工作量,对知识的领悟与运用能力如何,对基本仪器与设备的操作是否熟练规范,电路板的工艺如何,学生能否提出有外延性的问题及观点,能否在适当场合清晰阐述本团队或者本人观点……这些均可以作为考核标准。

由于人人都参与到探究过程,人人都有体会,只要对文章大纲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就能顺畅完成论文报告书写,而不是靠拼凑来完成漏洞百出的论文报告。

(三)注重考核评定方式的多样性

自由交流和成果汇报是“探究式”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重要的考核参考环节,“探究式”教学强调人人都必须发言,通过观察学生发言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定结果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附以简短评语比单纯的分数和等级效果更好。每条评语都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所写,学生能感觉都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因此保持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能很清楚的了解自己优缺点。

电气信息类“探究式”教学中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分组共同解决。学生的考核成绩必然应该由指导教师给出,但也可参考学生自评及同组人员评定。学生对自己的经历和感觉描述更加精确,同时他们也能更好的了解同组同学的学习情况,他们之间的评价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四)着重从应用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

对于电气信息类专业课,很多知识和技巧都是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实际情景促使学生能运用所学习过的知识和技巧与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激发他们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并解决问题。因此在考核评定过程中,不应当仅限于看知识掌握和研究结果,还应看学生对知识和技巧的灵活运用程度。教师的正确引导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心理上就重视起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四、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及时反馈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不能很好体现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评定结果不具有针对性的不足。并且提出采取阶段性考核,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运用多样性的考核方式并强调从应用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这些方面的改革符合“探究式”教学的特点,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晶. 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3,6:215-216.

[2]赵怡.项目教学在电子信息专业实验教学中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10:115-117.

作者简介:

伍麟珺(1982-),女,汉族,湖南衡阳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数字信号处理,电子线路设计。

电气信息类专业 第7篇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是大工程、大实践、大德育;开展素质教育、创新实践教学内涵等辅助方法手段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个因素

1. 常规素质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主要方法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小论文、小制作等活动或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小论文、小制作等活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各类大赛也大都是在大赛开始前临时组织, 大赛组织较好的是搞一些前期培训, 组织得不够理想的是临时组队、临时分配指导教师参加大赛, 这样不但指导教师压力大, 同时学生收获也很小, 未能真正让学生通过大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 有悖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初衷。

2. 校内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存在时间冲突。

工程实践训练在我校教学任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足见我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目前的实践条件和设备在国内属于上游水平甚至一流水平, 但专业实践时间安排在6、7学期, 而此时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复习的时间, 因此部分学生就出现实践与就业、考研冲突的问题。

二、打破常规素质教育方法, 提高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创新实践教学内涵,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1. 从课程体系和组建梯队两方面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

首先,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 适当调整部分课程内容, 让课程与工程实践基地充分结合, 就是说将5周的工程实践操作穿插在理论课程教学周中间。学生上几周理论课程之后, 进入实践环节, 在进入实践课程之前教师将小论文、小制作的题目下发给学生, 学生带着题目进入工程实践课程, 在实践基地中做到有“项目”的实践技术操作训练, 5周结束后, 学生带着作品回到课堂, 在课堂上继续学习实践中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 即做到了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促进理论, 又遵循了“教学讲解-实际操作-再教学讲解”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 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高质量完成了论文和制作, 培养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其次, 结合导师制建立大学生竞赛梯队。我们从大一就给学生分配导师, 先执行“导师”和“学长”共同指导的导师制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经过导师制培养的高年级的学生协助导师指导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己经经历过省或校级大学生竞赛, 了解竞赛的程序并有问题应对能力, 并且对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有很深的感触, 由他们来协助导师指导低年级的学生是可行的方式。尤其是优秀的综合素质高的党员学生, 在经验、时间和精力上都有条件做这项工作。然后部分优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主攻的专业方向, 对这样的学生实行“多个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这样, 相同专业方向、不同导师下培养的高中低年级学生共同形成一个大学生竞赛梯队, 平时学长和导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进行个性化培养, 集多个导师的能力培养学生, 使他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参加各类竞赛, 能真正做到自己完成竞赛规定的各项任务, 真正用自己的汗水和实力换来成绩, 为自己就业或更好就业奠定基础。

2. 创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结合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 我们提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制订了人才培养体系框图。

首先, 实施以工程技术能力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为培养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从“工程能力”的角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并将其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即将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分为基础实验实践、专业实验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平台, 三个平台间在形式上相互独立, 在内容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实践内容环环相扣, 实践训练能力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 利用三个实践平台, 为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除了每门课的实验教学以外, 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践训练基地等方式, 强化工程技术能力培养。

其次, 在人才培养教学运行模式上, 校企双方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的教育模式。“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模式, 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专项培养学生, 使学生及早了解企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顶岗实习”的教育模式, 是指我院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在工程实践环节引入CDIO理念,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这样, 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增强了理论功底, 同时使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进一步提高, 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

最后,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再走出去”的校企合作方式, 先把我们的教师送到现场进行“盯岗锻炼”, 学习企业需要的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回来后借鉴企业的标准和模式, 改善校内实践指导方式, 拉近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再把企业的工程师请进学校, 给教师上课和指导学生的实践, 将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更进距离的传达给我们的师生;“再走出去”就是我们的教师带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到企业进行检验, 反馈信息和找出差距, 层层提升和深化。

三、结论

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均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的改革, 以确保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很多, 但综合我校目前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重点应该在开展素质教育、创新实践教学内涵等辅助方法的具体应用上下功夫, 以满足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邵杰, 王成华, 江爱华.浅谈高校信息类专业的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5 (1)

[2].王晓兰, 张晓英, 陈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环节的设置[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 [C].2007

电气信息类专业 第8篇

1 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方法不足

理论教学中,上课内容主要来源教材上的知识点,由于这是一门语言类的课程,所以涉及很多的语法,这样使得学生上课感到乏味,并且互动效果不是很好;课时安排也是一个原因,一般C语言理论56学时,实验20学时,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补充额外的知识,不能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互动,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所学的内容,要不然没法完成教学计划;C语言是理论和实际结合性很强的课程,师生之间的交流比其他课程更重要;虽然安排了上机课,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同学能很快写出老师布置的程序代码,但有的同学根本无法下手。

1.2 课程考核体系不足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还是通过课程结业考试来体现;在一般高等院校,C语言的考试总成绩评定比例:理论占70%、上机占20%、平时占10%;但像C语言这样的课程,理论分数并不能很好的反应学生实际水平,有的学生只是为考试而考试,根本就不具备编程能力,典型的“高分低能”;更有甚者,平时根本不怎么学习,考试前几周就狂看书,连怎样进入VC++的界面都不会也都能及格,对于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应考虑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1.3 编程思想缺乏

大多数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但是没有能力去思考蕴藏在知识点后面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因为C语言的课堂教学讲授的基本上是语法知识和一些简单的程序,但要写好一个C语言程序,必须熟悉Visual C++编译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MFC、编译系统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等知识,掌握面向对象编程思想,一个初学者很难短时间掌握;而且,非计算机专业一般只开C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其他的像数据结构与算法等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不开,这样就客观上使得学生缺乏编程思想的培养;同样一个问题,掌握知识点不同的人理解是不同的,只有通过思考,善于总结,才能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编程能力。

1.4 兴趣问题

C语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与这个阶段其他课程相比,它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其一,上大学之前根本就没有学习语言编程,特别是在某些农村的学校;其二,与高中和大学所学的其他课程基本上没有联系,自成体系,要求不一样;例如,在大一期间所学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英语等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高中课程的延续,至少学习方法相同,只要多看书多做题,一般学生学习都没有问题;但C语言不一样,不能沿用以前的学习方法来学习C语言,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感到这门课很难,而且程序编写无法下手,这样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严重影响后面的教学。

2 解决方法

2.1 积极主动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C语言教学最初的内容,主要是语法的讲解,这样极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状态;教师上课不要太主重语法的讲解,特别是像i++、优先级这方面的内容极其繁琐,实际上在程序设计中又没有多大的用处,要结合专业背景,多讲讲程序在本专业的应用,比如:第一堂课就可以演示已经编辑好的源代码程序,例如指尖检测的演示,如图1所示;这既让学生了解C语言的应用,也加强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识。

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肯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上课前,增加一个提问环节,提问的内容是针对上堂课所讲的知识点,对于同学的回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核指标。

2.2 灵活的课程考核体系

不可否认,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学分,是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动力;像C语言这种对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不一定要采用普通考试方式,成绩评定比例中理论占70%就不尽合理,当然这并不是否认理论考试的重要性,但要加大上机考试的比率,这一点在国家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得到充分体现;理论分数占50%,上机考核占40%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完全采用国家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机试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编程能力,试卷主要考察学生的语法知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通过考试方式的变化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不注重上机编程,试卷考满分也不能及格。

2.3 团队作业和个人作业结合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像C语言这样的课程,可以结合电气类专业的一些特点布置作业,采用个人作业和项目团体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个人作业就是平常意义上的课外作业,其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项目作业内容,主要与专业相关;首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5至6人,每小组有一定基础的人任小组长;各个小组从教师处抽签获得项目要求,团体合作完成,在固定的时间由各小组成员做一个不超过5分钟的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2.4 提高编程思想,先模仿再创新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提高编程思想的核心课程;电气类专业在不学习该课程的情况下,要推荐学生自己先去看看这方面的教材;其次,C语言的学习,不能太注重语法,抓应用,刚开始学习主要以模仿别人的程序为主,先不要去想“为什么”,先想“怎样做出来”,学习一个月之后再去想“为什么”,怎样做才能写的更好,分析自己的程序和别人写的程序有什么差别,对一个题目举一反三,先模仿再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编程思想。

3 结论

C语言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灵活的课程考核体系有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项目作业的形式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使学生共同进步;先模仿别人的程序,再自己写代码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克服为难情绪,逐步提高编程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摘要:结合电气类专业的特点,讨论了C语言教学的新方法;依据教学改革及实践经验,指出了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文中提到的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编程思想,考核体系,团队作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利娜.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6).

[2]孙华峰.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规律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8).

构建电气信息类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第9篇

一、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 将行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根据工程实践、职业素质、基本技能等多能力纬度, 围绕基础层、高级层、专家层等能力层级, 强调基础知识转化、工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锻炼。通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多维度行业订制性实践课程的深入指导, 以项目模拟为核心, 借助完善的实训平台, 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成功转变。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整体优化为主, 注重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1. 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分析国内外现行本科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的基础上, 明确了国际工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和培养国际化工程师的目标, 并以工程师能力培养大纲和培养计划为指导, 形成了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及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理念, 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综合培养方式。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通过成长沙龙、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与环节, 开展工程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与训练。 (2) 通过导师制, 加强教授对学生的辅导, 尤其是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上的指导。 (3) 以课程群的方式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 减少授课学时, 同时有利于教师以相互有机联系的方式传授专业知识, 也便于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 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4) 通过工程项目的团队设计, 突出提升工程设计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培养, 并实现工程科学知识大拓宽。以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为主线贯穿专业课教学过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提高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能力。 (5) 加强实验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可开设实验的课程中增加实验课时, 使实验实践环节能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结合。

2. 完善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除了合理安排涵盖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个人能力的课程外, 更精心规划和设置了独具特色的实习实验项目, 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所倡导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终生学习而逐步增长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应对工程能力有明确的接触、训练和应用要求并反映在课程考核中。至少有一门鼓励跨学科、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设计、制造的选修课。 (2) 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以探究式研讨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或已有知识中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新的规律和知识;针对现在的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的状况, 在教学中安排了丰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身心投入进行。 (3)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上, 建立多种评估方式。组成专家评价组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内容进行监控与评估。专家评价组成员包括各类企业负责人、同行专家、相关专业毕业生, 以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等。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对本专业毕业生定期跟踪, 通过他们及时反馈现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度。

3. 改善师资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事关重要, 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经多年建设, 已形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了进一步改善大类专业师资结构, 我校实行专兼结合, 适应专业教学要求, 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理论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界限, 逐步实现一专多能。 (1) 从企业中聘请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企业技术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讲座教授, 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专业教研室兼职教师。 (2) 改善教师的工程背景结构。引进专业教师成员时注重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重点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 合理配置传统的学术型教师和实践型师资, 使得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更合理。 (3) 增加教师数量。虽然在现阶段本专业教师数量符合学校生师比的要求, 但是随着专业的发展和学科的需要, 为加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施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需要, 每年最少增加2名交叉学科专业教师, 满足本专业工程培养的需要。

4. 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工程培养计划”要求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使学生具备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工程综合能力。因此, 企业培养成为本计划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本计划将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按照“3+1”的培养模式, 学生将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环境下学习, 将与参加“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共同完成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学生在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 通过企业文化体验、企业介绍、轮岗学习、定岗学习等实践学习环节进行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顶岗工作, 结合自己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实际工作, 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因此, 企业培养是以在企业内顶岗工作为学习载体, 以毕业设计 (论文) 的选题与展开为抓手, 在企业与社会实践环境下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 落实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

沈阳建筑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 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才”这二个基本问题出发, 采用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法, 从实际应用情况, 社会需求情况出发, 对国内外相关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课程设置中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 体现建筑智能化特色, 以特色求发展, 以质量求生存, 充分体现了我校培养学生个性, 适应当前智能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雷万忠, 季宝杰.电气信息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6) :332-335.

[2]李孟歆.高校大类招生体制下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 (7) :113-114.

[3]韩力, 曾祥仁.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7 (5) :78-79.

浅议高职高专电气类专业群课程整合 第10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 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失败为成功化,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有明显区别的。

二、课程整合的含义及目标

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 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 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和综合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课程目标;就是将学术学科体系的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群和生产实际需求, 经过解构、序化、重构, 转变为技术学科 (行动) 体系的课程。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课程整合包括多种形式:一个学科内可以整合;学科与学科之间可以整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可以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整合。为了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统一, 必须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概念。在教学目标上, 树立知识教学与课外实践、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统一的观念;在教学内容上, 树立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观观念;在学科范畴上, 树立跨学科教学的观念;在教学时空上, 树立课内、外教学相统一的观念。以前高职高专学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大多是把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和学时上进行压缩, 而且存在明显的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要解决: (1)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2) 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交叉的问题。 (3) 理论课教师只会讲理论, 实训教师只能带实训的问题。最终实现易教、易学、易就业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规范有序地培养大批“知识+技能+素质”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高职高专电气类专业课程整合的总体思路

1.

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职业教育观, 是以综合职业就业能力导向为基本特征, 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照工作过程来程序化知识, 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 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即知识的总量不变, 知识的排序方式、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课程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课程内容、学时分配、教学大纲的确定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 以“根据工作结果反推工作过程”和“先全局后局部”的方法, 在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深入访谈中, 通过对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和职业岗位群的有关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 通过对在职业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描述, 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研究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 明确职业岗位群和开设专业的对应关系。通过确立与电气类专业相关的, 用人企业和岗位群有哪些, 确定适合开设的专业。 (2) 明确各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通过确立职业岗位和素质要求, 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3)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明确专业课程的取舍,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 (4) 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 确定适用于电气类不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形成专业教学模块及学时安排, 最终制定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见图1。

3.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本位, 考查专业课程体系中, 课程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 是否符合高职教育的规律, 对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

四、课程整合的具体实施

课程整合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就是要强化高职教育中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增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 提高就业竞争力。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仿真软件和网络设备, 开发基于软件仿真的实训项目, 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解决办法。从课程理实一体化发展的现状看, 课程整合可分为三种情况。

1.基本具备理实一体教学条件的课程, 课程整合要积极推广, 尽快实施;首先, 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应是同一教师,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效果得到任课教师的全程关注;其次, 技能训练应尽可能紧跟理论学习, 真正做到理实一体, 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部分教学内容相同的多门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解构与重构;如“计算机中的数制及计算”这个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技术》、《PLC控制技术》等课程中重复出现;有些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重复进行。应把专业课内容重新解构、重构。

3.不具备理实一体教学条件的课程, 整合分两步走, 课程的部分内容与实训项目整合, 剩余内容要积极调研、开发实训项目, 等条件成熟时及时实现理实一体。从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看, 课程整合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两门课程进行了重构, 舍去了电气类专业使用频率较低、推导烦琐的证明, 强化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积分变换的知识, 尽量使用具有电气专业背景的例子。另外引入《MATLAB程序设计》的知识, 一方面, 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供了形象化的仿真技术和强大的处理数学计算的办法;另一方面, 也为后继的《电路基础》、《电子技术》、《继电保护》等专业课的学习提供了软件仿真的基础知识,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发展空间, 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第二种, 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如《C语言程序设计》与《单片机应用技术》两门课程。《单片机应用技术》中原理图较多, 文字叙述比较抽象, 学生做验证性实验对硬件组成原理、工作原理、软件编程思想、系统开发流程难以理解, 也难以感受工程实践中的知识性和挑战性,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两门课程中都学习C语言这部分内容, 但《C语言程序设计》偏重计算机编程与C语言程序在PC机上的应用, 标准C语言和单片机中使用的C51有所不同, 造成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目标不明确, 不知道C语言可以做什么, 而在《单片机应用技术》中, 又不知道C语言怎么用。因此把两门课程进行整合, 并使用PROTEUS、KEIL仿真软件, 设计大量的基于工作流程和产品软件仿真实训项目, 做到虚实结合的实践训练, 可以让学生及时通过仿真项目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还可以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进行拓展训练和创新性实验, 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产品设计开发技能。第三种, 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一方面, 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与实习要设计与之对应的实训项目, 使实习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在校内要把实习前的知识准备做充分。第四种, 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如《供配电技术》与《组态控制技术》融合, 可以让学生掌握电力系统较全面、完整的工程应用知识, 扩展学生的就业面。

五、课程整合的手段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着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课程体系建设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在专业教师的观念、能力和素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技术实践能力, 即高职教师需要“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应鼓励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企业进修学习, 提高学历、学位、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工程技术类职称, 大幅提升专业实践技能。 (2) 校外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和“双师型”专职教师授课的机制。加强外聘教师的沟通、交流和管理, 确保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 (3) 坚持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更是为了让专职教师和行业企业紧密联系, 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并及时应用于教学中去, 保证教学内容能紧跟生产实践的发展变化。

2.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 要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实习实训条件, 挖掘原有教学设备的资源, 完善和充实基于原有实验设备的理实一体的实验、实训项目。 (2) 根据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模块的要求, 结合行业企业的生产应用情况, 选购与生产实际接近的设备作为新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 以达到“下得去、用得上、上手快”的教学目标。 (3) 与行业企业高度融合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制定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 并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开发实训项目。

3. 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高职高专院校的产、学结合的思路一般都比较明确, 但科研工作相对滞后;科研工作是提高师资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措施。科研可以是各业的课题研究项目, 也可以是教改科研项目。

4.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体系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石。一方面选用水平较高的高职高专教材。另一方面, 自编和参编反映学科前沿、体现教学改革成果、具有行业背景、按“项目驱动”的培训教材。

5. 改革考核制度。

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因此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时, 也必然重点考查学生对实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这一原则, 应对考核制度做相应的调整。

6. 确立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的评价体系。

以调查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 定期向用人单位、毕业学生调查学生工作情况、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及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整合, 而课程整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任重道远;课程整合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双师型”专职教师, 教师应充分发扬奉献精神, 转变教学观念, 积极、主动地投入高职教育改革工作中, 把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高专电气类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重要性, 同时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法与手段;并认为课程整合是提高职高专院校提高师资素质、教学质量, 实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整合,电气类专业

参考文献

[1]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教育, 2005, (4) .

[2]付保英.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 .

[3]陈怡, 吴镇杨.加强课程整合继续深化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2) .

[4]李保银.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报告研究与探索, 2007, (8) .

[5]麦艳红.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 2006, (8) .

电气信息类专业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内容 电气类专业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为理工科各专业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高等数学是职业院校各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

一、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都在力求改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力求最大限度发挥高等数学对学生的作用,但现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数学基础差,导致学习困难

近年,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学生的基础就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现象,特别是高职院校招收学生的基础更是差。可以看到,现在高职高专的分数线在河南省为200分,甚至降分录到160分,总分750分,只考到160分就可以录取。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数学基础之薄弱程度。这类学生不仅基础差,而且他们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将导致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2、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一方面,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中,没有养成学习兴趣,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对数学不感兴趣者占到75%左右。没有兴趣,就不会有主动性学习。对于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学习数学有什么意义;二是数学教学内容系统化,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而轻应用。

3、高要求与缩减的教学课时不匹配

各专业都希望高等数学教学不仅教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知识所需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还要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掌握更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一方面提高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另一方面,各专业为了学习更多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而减少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

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

1、结合专业需求,大胆取舍教学内容

各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目的都是服务该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结合专业的不同需求,大胆取舍教学内容。以电气类专业来说,一元及多元函数的微分和积分、微分方程、矩阵等关系到电气类专业的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如《电工基础》中的解决一阶、二阶电路问题是涉及到很多微分方程的知识;在《电气自动控制原理》中,响应的求解分时域和变换域两种方法,时域的方法也就是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求解,显然如果我们没有高等数学的知识,时域的方法就行不通了。事实上,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拉普拉斯变换及矩阵在电路学的理解上非常重要,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可将复杂难解的电路运算简单化,从而便于理解和计算。根据需要,在不影响整个教学的连续性的前提下,则可以删去一部分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的内容。例如级数部分只涉及用到很少的内容,我们就可以选择傅里叶级数进行更多学习,而其他级数内容可以少学习或是删掉不讲。

2、增加数学建模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数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习和理解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数学素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不扎实,在心理上,对数学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感,所以学习上一定很被动且效果不佳。数学模型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提取相关信息,取舍信息,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它或者能解释现象,或者能预测对象的未来状况;或者能提供处理对象的最优决策或控制。因此,借助数学建模可以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在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中,适当的增加与传统知识相关的数学模型的内容,通过数学模型与高等数学教学结合,使教学内容具有了应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思想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学到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也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加数学知识来源,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的来源,特别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高职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不仅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上课不愿听课,交头接耳、低头玩手机等。所以在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中,一定要增加一些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内容。增加数学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欣赏数学,了解真实的数学,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多年来,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淡化了知识来源的背景,使知识变得抽象、无趣,因此,教学内容中,一定要增加知识的历史来源,发展历程,使教学内容回归真实。例如,在学习导数概念时,不再是直接给出瞬时速度问题引出而是以原因故事开始。著名哲学家的诡辩“飞只不动”,箭在每一瞬间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也就是说每一瞬间是静止的,既然每一瞬间是静止的,又怎么可能是动的呢?当时数学界只能说明“平均速度”,对于这种问题即“瞬时速度”,不能很好的给出解释。引发了数学界的第二次危机。就因为这次危机,牛顿,莱布尼茨等分别投入解决这个问题,而牛顿直接从瞬时速度出发,解决了该问题。由这样的一个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后面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抽象的,而是真实有趣的。

三、小结

电气信息类专业 第12篇

关键词:DSP原理及应用,电气类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数字信号处理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发展起来并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新兴学科, 而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作为可编程数字信号处理专用芯片, 是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实用化的重要技术工具, 它是综合微电子学、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技术3个学科科研成果的微处理器元件, 在电子信息、通信、自动控制仪器仪表、智能家电等高科技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随着社会对DSP人才需求的增加, 学生对掌握DSP技术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使得很多高校在电气信息类专业及相关专业中开设了DSP原理及应用课程。

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涵盖的知识面较宽, 以数字电路、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以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为基础, 所以大部分高校在大四开设本门课程。开设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目的是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利用通用可编程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编程的能力。从课程体系结构看, 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教学内容较之单片机系统明显增多, 包括DSP芯片的结构、DSP指令、DSP程序设计、DSP程序开发工具与调试工具、DSP系统设计等。因此, 要求学生不但熟悉DSP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和开发平台, 而且要学会使用汇编语言、C语言、DSP代码生成与调试等相关工具。由于DSP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侧重应用原理的掌握与应用, 以培养学生对DSP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些因素决定了课程本身更强调实践环节, 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 选择合适的DSP芯片, 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设计计划和任务, 促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使其真正学有所获。

1 理论教学现状和探索

1.1 理论教学方法

DSP芯片种类多、更新换代快, 而且厂商众多, 不同厂商开发的DSP芯片在软硬件上的差异很大, 因此, 各学校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由于专业不同、定位不同, 选用的DSP芯片类型也不相同。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 目前我校开设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的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专业侧重电气传动, 培养目标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电气工程师, 因此, 为了提高电气类专业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我们选择美国TI公司C2000系列TMS320LF240x的DSP芯片作为学习芯片, 学习DSP相关理论知识。

我校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介绍DSP芯片的硬件结构和基本特点。包括TMS320LF240x DSP芯片的CPU结构、总线结构、存储器分配、芯片外围电路、串行口、外部总线和中断等相关问题; TMS320LF240x DSP的指令系统、寻址方式、程序地址的生成以及流水线操作;软件开发过程、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写方法、汇编程序的编辑与汇编和连接。教学方式主要是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主要以叙述及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进行。对于教学重点内容, 通过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进行比较, 增加理论学习的直观性。例如:介绍TMS320LF240x DSP芯片的CPU哈佛结构和改进型的哈佛结构时, 与学生普遍熟悉的计算机的冯诺依曼结构进行对比;在中断系统学习时, 以学校的管理体系结构甚至社会体系结构进行类比;在介绍软件设计方法的时候, 通过以常见程序为例进行介绍, 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

1.2 理论教学模式探索

该课程包括实验在内共32学时, 要在有限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DSP课程的大量教学及实验内容, 保证学生基本掌握DSP的基本特点并能运用DSP芯片进行一些系统设计, 对教师和学生确实具有很大挑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调研发现, 学生普遍反映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知识点太多, 课堂上对很多内容尤其是指令系统部分, 难以理解, 甚至学习结束后, 对部分内容仍然理解不透。因此, 这两年我校着手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 重新选择授课内容, 注重内容的精选和分块。提炼教学内容, 实现授课内容的“少而精”, 以提高课堂效率;课程教学遵循以讲授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为主, 兼顾内容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综合多本关于TMS320LF240x DSP的教材, 我们确定了DSP原理及应用的主要授课内容。硬件部分:中央处理器、总线结构、存储器、片内外设;软件部分: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DSP的指令系统、程序结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DSP芯片, 从系统的角度理解并掌握DSP芯片的应用, 我们增加了DSP的C语言以及程序设计和DSP软硬件应用两部分内容。同时, 2013年我校将DSP原理及应用理论教学课时增加至40学时, 以保证较为充分的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安排见表1。

在教学方法上, 一部分内容继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教学过程中除采用直接描述法、对比法、类比法以及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进行举例说明之外, 将TMS320LF240x应用程序开发过程、C语言程序设计和DSP芯片的软硬件应用的授课地点改在实验室。教师在实验室教学时, 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增加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 学生也可以随时自行操作, 修改部分代码, 增加对DSP芯片亲近感的同时增强对本门课程的深层次理解。

2 实验教学现状与探索

该课程配套的教学实验设备是ICETEK-LF2407- USB-EDU教学实验箱。该实验箱主要由DSP主板、电源模块、音频A/D、D/A模块、CPLD模块、外扩RAM模块、单片机模块、人机接口模块、串口收发接口模块等组成, 在控制领域有很强的实用性。

2.1 传统实验教学环节

ICETEK-LF2407-USB-EDU教学实验箱提供了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的配套实验指导书。共设计了9个实验, 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实验目的和要求明确, 实验内容具体并有很强的灵活性,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 由于课时的限制, 分配在实验环节的课时仅为6学时, 仅能做3个实验。同时, 因为理论教学课时少, 不能系统地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 所以实验过程中, 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要求能够打开编译环境中已有的实验项目, 学会编译和下载程序, 观察实验结果, 对实验代码进行简单的修改。很多学生做完实验后, 对DSP编程和开发环境所知甚少, 实验效果不理想。

2.2 实验教学环节的探索

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基本上设置为三层次的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性实验[2], 每种实验的实验过程是:设置任务要求, 学生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对于验证性实验, 如DSP的基本特点、CCS环境的熟悉和DSP数据存取实验等, 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芯片的初步了解;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由指导教师设置任务要求, 在关键环节提供指导, 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既定的实验任务。编程语言中, 汇编程序的效率高, 但它为底层设计, 编程相对复杂;而C/C++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在软件系统设计中使用的较多, 很多时候采用混合编程的方式[3]。

我校DSP原理及应用的实验教学, 在原来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增加了综合实验环节。利用电气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 结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 如PLC技术、C语言、变频调速技术等, 设计三相电机的驱动系统。利用TMS320LF2407 DSP事件管理器模块产生的PWM波, 并利用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加的C语言编程或者利用汇编语言和C语言混合编程的方式, 控制三相电机的启动、停止、转速以及转向等。对DSP原理及应用进行系统性的应用,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同时, 也提高了他们对DSP芯片的应用能力。

3 对DSP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我校对DSP原理及应用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还在继续, 对于下一步教学模式的改革, 集中在三方面:

3.1 芯片升级换代

随着科技发展速度加快, 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 旧型号芯片不断被淘汰, 新型号芯片层出不穷, DS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内容也需及时更新。我校电气工程类专业采用的是TMS320LF2407 DSP芯片, 此款芯片不再被提倡应用在新的设计中, 目前替代产品为TMS320F2808。TMS320F2808是美国TI公司C2000平台上的32位定点芯片, 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和高性能处理的特点, 外设功能增强且具有价格优势。改变芯片, 意味着授课教材、实验设备以及配套实验等一系列的改变。

3.2 采用双语教学方式

DSP配套的说明书以及典型应用案例都是英文资料, 很多教材也由英文资料翻译而来,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掺杂了自己对DSP芯片的理解, 难免有模棱两可的地方。因此, 建议DSP原理及应用的授课课件采用英语作为描述语言[4]。另外, 本科教学过程中, 专门设有专业英语课程, 以提高本科生对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DSP原理及应用的授课采用英语课件, 可以实践专业英语的所学内容,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DSP知识的同时, 提高对科技英语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当然, 因为本科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重在传授DSP知识的前提下, 在课件制作中尽可能采用原文的句子, 在不影响句意准确表达的前提下, 尽量用简单的语句表达方式, 以降低英语课件的理解难度。

3.3 以实际案例组织教学内容, 与科研相结合

我校涉及数字信号处理及DSP芯片的科研工作很多, 但是目前处于教学和科研分离的状态, 没有通过科研工作进一步推动教学的发展。如果能将有关科研工作引入到教学中, 作为案例进行学习, 或者让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 将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DSP原理及应用的兴趣和积极性, 促进本门课程的学习。

4 结束语

完成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掌握DSP的关键技术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是每一位DSP课程教师面临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DSP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如何教好本门课程以及学生如何学好本门课程则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我校对DSP原理及应用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改革, 希望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秦永左.TMS320LF240xDSP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尹维春.面向电气类专业的DSP实验教学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24) :137.

[3]徐杰, 秦士涛.基于DSP学习的多角度交叉式的研究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 (6) :92-93.

[4]周亚丽.D S P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方案探索[J].科技信息, 2010 (29) :438-439.

[5]刘莹, 李娜, 冯暖.D S P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8) :258.

上一篇:国内中介组织发展现状下一篇:面神经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