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德育范文

2024-06-09

数学中的德育范文(精选12篇)

数学中的德育 第1篇

1. 用中国光辉的数学史、数学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感情

古往今来, 中国数学有着灿烂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从《九章算术》到《陈氏定理》, 都是极具说服力的史料, 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勤奋自强的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与小学数学内容相关的内容有:祖冲之的“圆周率”, 杨辉的“杨辉三角”, 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 《九章算术》中有关方程的篇章等。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 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引用有关的史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有效的。

2. 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 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法。如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数学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 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 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 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因此,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

3. 利用前辈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树立崇高理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 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 是非常必要的。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 可才华横溢, 为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 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 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数学发展的历程中, 每前进一步, 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 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部数学发展史, 是人类追求真理, 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 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 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4. 数学中的美育

数学中概念 (包括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 的产生与发展, 都具有高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数学中的简洁美无处不在, 大到整个知识体系, 小到一个巧妙的解题方法、一个定理的语言表达都体现着数学的简洁美。数学的和谐美不仅体现在公式、图形的对称性之中, 在其他问题中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如一切空间图形都可以简化抽象为点、线、面、体, 这充分显示出数学统一与和谐的美的规范……因此, 数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 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 老师作了大量的准备,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原则

1. 潜移默化原则

数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 其德育因素以隐性内容为主。因此, 数学中的德育应以潜移默化为主, 避免口号式的说教, 不能将数学课上成思想政治课, 这样将有失数学课的本质。数学中的德育大多是“润物细无声”的。

2. 因材施教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应针对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此外, 还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德育因素, 要防止牵强附会, 生搬硬套, 贴形式主义标签。

3. 持之以恒原则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数学中渗透德育也应持之以恒, 切忌一曝十寒, 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 合作原则

数学中的德育应与其他学科中的德育相辅相成, 形成合力, 与学校乃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使德育无处不在, 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误区

1. 切入不合时宜

有些教师为了进行思想教育而不顾与教材的实际内容有无联系, 生拉硬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从整体结构上肢解了数学课堂, 影响了所应达到的效果, 从而造成学生接受上的障碍, 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 产生形而上学的观点

数学教材中讲生产总是增产的, 讲成本、物价总是下降的, 讲用电用煤总是节约的, 这是一厢情愿、片面的, 是对社会的错觉。世界上的事物是极其复杂的, 产量总是有增有减的, 物价总是有涨有降的, 节约与浪费是同时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 如不注意纠正, 便容易使学生形成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念。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第2篇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理解、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学生,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思考学生,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有时老师要蹲下去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教师要坚持“扬长”教育,看到孩子的优点,赏识他们,强化良好的行为,帮助孩子增强进取的积极性和信心。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心中的困惑,在发现有不和谐因素时,及时交流引导,让师生共同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美的感染,从而陶冶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手段,这样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观念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的得出徽率(即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杨辉的“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早500多年┅┅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铸就了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篇章。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的“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又如,讲解《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知识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同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5、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母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子、习题,不要就题论题,反思⑴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自己为什么没想出来?⑵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这个方法能推广吗?⑶通过解决这个题,我们应该学什么?这种反思能较好地概括思维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

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特殊的理性思维方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⑴、严谨务实的态度。

数学中概念、命题、定理、公式的表述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严密。严密性使得数学的结论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数学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每一个推理过程进行严密的推导、合理的变化,不存在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数学训练,不知不觉就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严谨务实的处事态度。⑵、守法自律的习惯。

从数学的知识体系来说,它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张扬,数学中的结论是一种逻辑结果,而不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数学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遵循逻辑的合理性,必须遵守数学规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则的遵守态度,这种对规则的遵循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是对秩序的自觉遵守,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公德、秩序、法规的自我约束,进而发展为一种守法、自律的习惯。

⑶、自强不息的意志。从数学的学科特点来说,它不象人文学科那么容易使人入迷,学习数学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繁杂的运算和式子的变形等等。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领略数学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⑷、开拓创新的精神。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数学中对定理、法则以及方法上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正像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新个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物质,也是无法传递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教师在上课时,应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允许学生向课本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学生合作观念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悅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K.Godel)、画家埃舍尔(M.C.Escher)和音乐家巴赫(J.S.Bach)。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音乐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作者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哥德尔数学、埃舍尔绘画和巴赫音乐的“金带”,从而揭示出绘画、音乐与数学之间的“惊人一致性”。正是音乐、美术与数学的这种联姻,使得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由此引申到人的镜面对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培养。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加入平移与旋转,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道德智慧的欣赏;最后,应当努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形成欣赏性的评价体系。总之,欣赏型德育的全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一个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体会到人类驾驭人际关系的“本质力量”。” 审美的任务是“立美”,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道德的行动。所以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只能是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一种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一种是审美化的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

数学教学中的“恰当德育” 第3篇

做错了?

有一位数学教师教学解决面积问题的策略时,要求学生练习想想做做,给出了如下的问题:

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实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板书:长:48÷4=12(米)

宽:48÷6=8(米)

面积:12×8=86(平方米)

答: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86平方米。

当学生写完86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算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这名学生纠正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步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一步,而不说她前面两步都做对了?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请一位同学从方法和计算两方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位男同学评价说:“方法是对的,计算最后一步算错了。”“评价合理吗?”学生大声说:“合理!”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培养孩子学会客观公正地分析事物的能力,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走极端,分析判断事物会一分为二,更重要的改变是首先学会寻找事物的优点、发现世界的美丽,而不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世界的丑陋,孩子的心灵也会充满阳光。

陈景润你真了不起!

一位教师在教学“3的倍数”时,认为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他在介绍了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想对数学家陈景润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学生1:我想说:陈景润爷爷你真了不起!

学生2:陈景润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陈景润我佩服你。

学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令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方法,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进行思想教育,完善孩子的个性?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教育必须避免下面几种错误倾向:

1.完全忽视数学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地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以100分为标准,只看见孩子不好的方面,没看见孩子成功的地方,评价极端化,把孩子当作解题机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钻牛角尖,思想极端。

2.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将两个案例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前面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而学生又乐于接受,因此,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提高素质

学生的学习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同时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途径, 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结合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以期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感染学生

德育是情感陶冶、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优美整齐的板书、生动流畅的语言、端庄大方的仪表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如为了上好一堂好课, 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 教师的言行举止, 小学生都在细心观察, 有意无意地加以仿效。所以, 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身教”、“言传”、世界观等, 以对孩子们起着正向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 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都应以“榜样”标准自律。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所以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整洁, 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亲自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都应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 使学生逐步养成, 进而内化为自觉自律的学习态度, 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

当然,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 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 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 我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争取家庭辅导与自身教学达到和谐统一。

三、在导入课题中渗透

笔者发觉,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环节中的德育渗透效果极佳。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意识, 可以通过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境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如我在“花园”导入新课时, 先向学生介绍美丽的风景图片;在欣赏图片的情境时, 让他们描述图片的风景;在他们感受到自然世界的美之后, 再灌输给他们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在“青蛙吃害虫”的教学中, 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田野庄稼的好帮手———青蛙, 知晓青蛙对人类的作用, 灌输给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思想。“东南西北”的教学中, 为学生创设游戏活动竞赛的情境, 让他们真正感受生活方向、体会集体精神等。作为人民教师, 把数学知识和德育巧妙结合起来, 在学习、知识竞赛等数学活动中, 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 也应关注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及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品德的培养。

四、讲授新课内容时渗透

当今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可谓十分丰富,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 注重挖掘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 不失时机地进行渗透, 把德育贯穿于新知的教学中。如教学小学二年级“读数、写数”时, 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的有教育意义的数据, 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我国地域广大, 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 长6300千米;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高为8848米, 等等。解决“应用题”时, 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 经过比较、分析, 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 我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 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 使其感受1分、1秒有多长, 到底可做多少事情及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 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

五、在活动、讨论中渗透

活动中, 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最为丰富, 教育效果也是最直接的, 并且可以马上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 教师应积极将德育因素渗透于活动讨论中。如在教学“比一比”中, 我先利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数据, 让学生感受数据的大小, 然后再通过猜一猜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 充分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若适时在活动中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赛, 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及在活动中的团队精神。又如, 一位老师在“交通与数学”的教学中, 在学生模拟“小明上学去”的情境中, 从计时上, 渗透珍惜时间的观念和按时上学的习惯等道德因素;从路线方面, 渗透合理的行为和科学的态度等德育因素;然后再从交通出发, 渗透交通规则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德育因素。可以说, 活动中渗透的德育因素更全面、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所以, 在数学课堂里,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讨论, 共同思考、总结。这样,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六、在应用、拓展中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要充分将德育因素渗透于应用中。如学习“时分秒”后, 学生学会了安排作息时间表, 那么,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休息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习惯, 养成了上学不迟到、做事有分寸的良好习惯。又如一年级数学课本有这样一道题目:“在2001年北京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 获得金牌数的前三名的国家是:中国54枚, 美国21枚, 俄罗斯14枚。”对于这道题, 我先让学生大声读题, 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待学生发表完后, 我再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应感到无比的光荣, 鼓励学生像运动员那样为祖国争光;我还介绍了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龙岗举办的情况, 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通过努力, 深圳做到了, 学生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课堂效率因此而提高了。

七、在评价中渗透

评价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评价中, 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 效果将会出乎意料之外。

在我任教的二年级的班里, 有一位女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特别积极, 可以说是达到了“每题必争”的程度。一开始我很头痛, 不知道如何让她不要那么积极, 留点机会给其他学生, 但是又不能打击这位女生的自尊心。我斟酌了一段时间, 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一次, 在课堂上我对她说了一句话:“如果先让同学说完, 你再发言, 将会更好!”简单的一句话, 让这学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慢慢地, 她的“缺点“也改正过来了。所以, 我们老师如果用各种方法评价学生:“如果你能让同学先来, 会显得更有礼貌!”“懂得爱护小动物, 你真棒!”“你越来越会关心帮助同学了!”“你真会替别人着想。”“你的字写得越来越遒劲有力了, 很快就赶上老师的了。”……学生将会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和发展, 德育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需要我们去琢磨、思考、挖掘, 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勇于探索、创新、实践, 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随风潜入, 育人无声”, 以达到德育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康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08) .

[2]赵雄辉.数学教育改革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第5篇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我国人文素质的发展状况。从教育的方向性和倾向性来看,只要有对儿童的教育就有德育的培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认为有以下途径;

一、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有的放矢地渗透德育。罗杰斯说过;只有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能勇敢的发表见解,自由地想象和创造,从而能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针对小学生单纯、可塑性极强这一特点,加强师生的双向了解,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1.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许多时候,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实际上教师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理想、对学习的看法等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思想,以便教师及时帮助改正。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越多,师生的关系就会更亲密。当学生兴趣盎然地与教师谈论课内外的诸多问题时,教师及时对症下药,给予不同的鼓励、评价或适当的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有助于养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2. 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在小学阶段,学生与数学教师相处

第 1 页 的时间较多,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及时提供条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思想,喜欢的学习方式及对班上各层学生的鼓励和希望。这样,学生的行为习惯有良好的导向,容易养成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不但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也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有乐趣的活动。

二、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数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可以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难怪英国伟大的文学家哈代也曾宣称,他从事数学研究纯粹是为了领会数学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与奇妙,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在数学这部百科全书中,学生所受的教育将是多么精彩与自然。

1. 渗透“五爱教育”。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各科知识及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善于抓住数学与其它知识整合的这一纽带,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取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阅读“你知道吗?”不但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光辉业绩,心中充满自豪感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应奋发图强,争取进步。比较数学书中还列举我国人口、经济、文化、工农业、教育、环境等领域的具体数据,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此外,书中也较多出现了有关天文、地理、动植物、体育等知识以及集邮、植树、加工等应

第 2 页 用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劳动等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

2. 渗透美育教育。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数学的自然美、简洁美、对称美……可以说无处不在。美好的形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形成追求真知的支柱和动力。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意愿,挖掘和捕捉到数学知识中美的实体,升华为美的形态,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愿望。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最后创造美,经过不断的渲染和熏陶,使学生养成心灵美的优良道德品质。

三、开发数学的应用价值,积极主动地渗透德育。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启于生活、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深刻含义,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正是让学生树立优良道德品质的过程。“排列于组合”说明了彩票选号、抽签等的可能性大小,杜绝了投机取巧的不良生活态度;“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学生受到“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启蒙教育;数学计算的精确性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求实的作风;几何知识解决了日常生活中如包装、制造、装修等方面的难题。学生在体验解题后的怡悦心情时,有激起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细致观察等的意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 3 页 小学数学教学,知识性于思想性是互相统一的,只有坚持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才能使二者互相促进,收到“教书育人,细雨润心”的效果。

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德育 第6篇

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在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达到水乳交融,自然渗透的效果,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我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至少早五百多年;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的精度已经达到了小数点后第7位。讲解代数部分时,可以介绍我國古代的《九章算术》所涉及的内容;讲解“二项式定理”时,可介绍宋朝数学家杨辉,让学生知道杨辉三角形远早于帕斯卡三角形;讲解数列部分时,可列举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收入增长等问题;讲解“二次曲线”时,可联系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运行轨道和运行速度问题,并指出我国火箭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此外,还可以介绍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所推广的“优选法”,陈景润把“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到“1+2”,等等。

二、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教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具有直观性、抽象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在数学学习中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谦虚谨慎的作风。如在教学完函数图像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像特征的总结,如直线、抛物线、正弦曲线等,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像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迭起,有时低潮绵延。任何人都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曾指出:“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在数学的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学生到处都能遇到辩证法这些规律的表现。”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一)变化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发展中,我们从数学史的发展看,它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向前运动的过程,其变化的趋势就标志着发展。

例如数的概念的变化发展,从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数集的每一次扩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前一次的扩张过程,而是体现了变化,体现了发展,体现了飞跃。

(二)对立统一的观点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7篇

1. 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们现行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很多辉煌成就,如祖氏定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000多年等。现代我国数学领域的丰硕成果同样令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的“陈氏定理”;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等,这些典型事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而且能使他们的数学兴趣显著提高,数学素养得到长足发展。

2. 利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讲解《直角三角应用》时,我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运用了数学知识,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以后的三角形教学中,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量器材,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或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的应用。总之,在书本知识渗透的同时,指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3. 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许多美学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统一等方面。

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由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每个人就像圆上的一个个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社会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集体主义的思想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4.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函数图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教师要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研究的基本对象“点”和代数的研究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的位置,由它的横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都像平面内的一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来说,个人的定位参数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人而努力学习。另外,在学完函数图像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像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像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迭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与败的考验。

5. 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他学科更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

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都体现着运动和变化的思想;数学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实与虚、有理与无理)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课时,我适时地恰当地进行渗透,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知识,熟练掌握了数学方法,而且使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第8篇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中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采用与学科教学不同的方法,把握好教学中的各种机会,加以引导、启发和培养.

一、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的理想

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勤奋好学,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担任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的数学家吴文俊,成为首个担任被誉为“数学的奥林匹克大会”主席的中国人,这次大会选用的会徽图案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让国人骄傲;还有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恒原理以及“九章算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用来表示二项式幂的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的发现,比欧洲人的帕斯卡三角至少早400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当学习的主体将崇高的理想与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将是长远的,其潜能的发挥更是不可估量的.

二、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习题

例如:在统计初步中讲解平均数时,大部分例题选用都是涉及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学生在平均数的学习计算上都没什么问题,但总是不能很好理解“平均数体现数据的集中趋势”这一本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例题:

(1)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现在已跃居世界前列,为什么我国称不上发达国家,只能是发展中国家?

(2)我国淡水储量有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淡水储量的6%,居世界第四,为什么我国仍是缺水大国?

(3)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我们并不富裕也是事实,很多人出国淘金,你对此如何理解?

通过这些习题的分析完成,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平均数体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含义.同时给学生心灵以震撼,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和自豪,但我们身边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奋发进取.

再如:在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中,让学生以本校食堂为例,调查每天消耗的一次性卫生筷子的情况;进而估计本市一年所消耗的卫生筷子的数量;并进一步估算:若节省下这些木材,可以制作多少套课桌椅.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且在活动中感受到使用卫生筷子的行为造成的原料浪费,以唤起学生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等.

三、通过习题中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逻辑推理、运算结果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如:二次根式的教学中,学生对二次根式的条件a≥0的运用总是容易漏掉,教学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有个深刻的认识呢?一次课堂上,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祝你”我的本意只是“祝你开心”,但有一些学生不能马上理解的意思,我就顺势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没想到学生发挥得还真多,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心不能是负的”“不要做负心人”“心应该是正的”“人应该有一颗正直的心”……此时我灵机一动,继续出题:妈妈是分母,我们是分子,妈妈在托起我们的同时也需要开心,怎么办?”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处理了分母有理化的教学,又对学生进行了亲情教育.

刍议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第9篇

一、找准时机,不放过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的机会

记得有一位七年级数学教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来做.3+(-9)=-6,4×(-9)=-36,(-5)×9=-45,(-6)×9=-54,(-7)×9=63.

当学生写完63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教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指出她的最后一题错了.

本以为那位教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她前四道题都做对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正确,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更多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二、联系实际,在实例中渗透德育.

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目标里常有这样一句话: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实,不光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更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能联系到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某项工作甲单独完成需要6小时,乙单独完成需要8小时,甲乙两人合做需要多少小时?在做完这道题目后,我让学生们回家问问自己的父母每天做家务需要多少时间,如果你再能帮忙做家务,只需多少时间?通过这道习题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做家务艰辛,要在回家后多帮父母做点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我们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德育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启迪学生,并使学生自觉用科学的方法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

三、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渗透德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苏科版九年级数学第二章第三节《用计算器求标准差和方差》中的情境是与射击有关的问题,在讲解本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在射击项目共夺得几枚金牌?通过本问题,让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要爱国.

四、利用教材的辩证因素,进行渗透德育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2.在分析综合中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以为:“运动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人的思维也是如此,儿童由动作直观思维发展为具体的形象思维,再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发挥原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从而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若能巧妙和智慧地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相得益彰,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摘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人认为,德育是班主任、团队、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与数学教师无关.其实,在数学课堂上也可以渗透德育,这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更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德育,数学课堂,渗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

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10篇

一、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理想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渗透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学识、能力、个性、品德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 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德育教育就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仪表、举止言谈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熏陶。比如, 为了上好第一堂数学课, 老师在穿戴上朴素、大方而干净, 在举止言谈上温文儒雅, 抑扬顿挫, 在板书设计上认真、美观、层次清晰, 又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老师身上学到了数学课之外的东西, 那就是认真、整洁、大方、儒雅;学到了对工作的负责, 对同学的关爱, 学到了责任, 所有这些都能对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德育思想教育内容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从宏观到微观地把握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条分缕析中。比如, 在学习《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 告诉学生, 自古以来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曾取得过辉煌成就, 如“祖氏公理”“杨辉三角”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近现代, 我国数学研究同样令人景仰, 如现代数学研究的第一位数学家李善兰的“李善兰恒等式”成为20世纪国际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等。这一切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三、关键把握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位老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 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去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合作, 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团结合作的能力、刻苦钻研的能力、坚持不懈的能力、严谨治学尊重他人的能力等。数学教学过程中, 离不开大量的练习, 老师在编制题目时要学会题目内容有意无意地朝品德教育方面倾斜, 下面的数学应用题可作参考:

(1) 学校组织一批优秀“三好学生”到西部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到达目的地后, 当地安排学生住宿。如果每间宿舍住8位同学, 则少12个床位;如果每间宿舍住9位同学, 却又空出两间宿舍。问该校参加这次传统教育的学生有多少人?

(2) 植树节这天, 初一年级同学去沛县公园河岸两旁参加植树活动, 在河东岸植树的有27人, 西岸植树的有19人, 为提前完成任务, 又派20人前去增援, 使得东岸的人数是西岸的两倍, 这20人如何分配?

(3) 小华把100元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 到期后取出本金和利息, 将其中的50元捐给班级一个白血病患者, 余下的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 这时年利率已经上调到上一年的两倍, 得到的本息共72元, 求第一次存款的年利率。

(4) 绿化沛县, 共创美好家园, 沛县城2009年绿化率30%, 计划以后每年再绿化m%, 到2011年绿化率已达43.3%, 求m值。

四、用好现代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大家都戏称“云时代”的今天,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大力开发, 及时有效地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它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老师们要勤于收集、整理, 用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去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激发学习动力。数学老师平时要多留意时事政治, 多关心国家大事, 一有所得, 就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如三峡大坝坝高185米, 总投资954.6亿元, 库容393亿立方米, 年发电850亿度, 居世界第一;鸟巢、上海世贸大楼、中国古代的历史建筑故宫、长城等, 无比展示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和结晶。另外, 还要教会学生自己收集图形、设计图形, 为学校、为班级设计校徽、班徽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 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内容;德育途径

数学学习中很多内容与德育有密切联系,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教学的任务之一。中职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课中的德育因素,丰富德育内容,将德育因素与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适时适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中职数学课加强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实际现状迫切需要中職数学课加强德育教育。中职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家庭背景复杂,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步履维艰。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农村,受父辈打工观念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学生的思想中占有一定地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更别说学习实践性差的数学。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教学内容及活动过程渗透德育为学生品德及个性品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平台。M.克莱因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数学对完善人的精神品格,较之其他学科,其作用更为突出,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职数学课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1.渗透个性品质的培养

学习数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养成缜密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数学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勤奋自强、开拓创新、宽容谦恭等品质。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领悟到反映在数学中的唯物辩证关系,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渗透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紧密结合社会形势,通过创新数学问题,精心改编教学内容,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中职数学课加强德育渗透的途径

1.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说教和粗暴强制的手段往往会使个体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个体的形象和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品质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如数学教师缜密严谨的科学态度、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等都会在学生心里产生影响,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将有深远的作用。又如,教师漂亮的书写、精美的板书设计、准确的语言表达、巧妙的数学解法等都可以在无形中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2.通过数学史的讲述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可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国古代关于负数、勾股定理的伟大发现和使用,关于圆周率、三角、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等方面辉煌成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3.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育中,有时德育的内容并不突显,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传授中。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可使他们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还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美的规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开智慧之门。

5.利用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研究性课题学习中,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使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6.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仅限于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与数学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学习统计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布置他们去调查同学们居住的社区30~40岁、40~50岁年龄段居民文化素质情况、居住条件、收入等方面情况,通过反馈的数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破除读书无用论。

7.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由于数学抽象性较强,逻辑推理能力要求高,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联系较少,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难懂,困难重重,成绩见效慢,导致放弃学习。教师教学时在增加学习趣味性的同时,要通过不断鼓励引导,使学生树立信心,正确面对挫折,努力克服困难,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中职数学课渗透德育要强化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适时、适当、适量地渗透,切忌牵强附会,形式主义,使数学教学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所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而应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将世界观、品格、修养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随风潜入,育人无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完备、更全面的教育。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

中学数学课中的德育教学 第12篇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呢?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中随处可见,教师应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初一课本上一道题目出现的“正二十面体”,学生都对此不理解什么是二十面体,教师就可以联系多面体在日常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以作启发。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题型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初一年级教学“世界新生儿图”时,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延伸学生的思路,如我国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三,我国一年的新生儿世界第二,而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却少得惊人,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用我们的知识来振兴祖国。在教学其他“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时成绩的评定时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上机练习的成绩,大作业40%的比例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大多热情高涨。

目前的教学中,大多数还是教师起主导作用,我们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从而逐步转向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的同时,将信息技术融合进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技能。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是终身学习,要想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态度是很关键的。有少数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一接触到计算机就忍不住玩游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其树立长大后为祖国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纪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书本和生活,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加与减的互逆,乘与除的互逆,性质与判定的互逆,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作用及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表现优秀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总之,德育应贯穿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融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摘要: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学。

关键词:德育教学,欲望,数学史料,实践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下一篇:临床营养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