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笔记的重要性

2024-08-23

采访笔记的重要性(精选8篇)

采访笔记的重要性 第1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新闻采访权的概念, 然后阐述了新闻采访权的重要性及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闻采访权,意义,重要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亮.论新闻采访权的法律解析[J].新闻大学, 2003 (10) :3-6.

[2]李宗宽.切实保护记者的采访权[J].新闻爱好者, 2008 (5) :1.

[3]吴献举.侵犯采访权的法律责任[J].新闻与法律, 2005 (8) :46-48.

新闻采访笔记(共) 第2篇

(一)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求与挖掘新闻事实或新闻,采集新闻素材的调查研究活动。它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基础,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新闻采访的特点

 求新性——目的不同

 求实性——内容不同  时限性——时间观念不同  广泛性,多变性——空间观念不同  连续性——研究程度,调查方式的不同  全面性——知识储备需求的不同  艰苦性——研究方式的不同  公开性——方式和作用的不同

新闻采访的要求

 深入实际,获取第一手新闻资料  注重实效,抢占报道先机  学会独立思考,寻求真相

 坚持真实性,思想性,时效性和时宜性的原则

新闻采访的选题

新闻线索

 概念

新闻线索是可能成为新闻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信息,是已经、正在、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作用

 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 决定采访的去向

 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

 特点

 比较简略,完整性差  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 线索只是一种信号,可信性小  大多只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 如何获得

常从各级领导机关得到线索

 依靠“信息联络网”提供线索  通过各种会议搜集线索  善于从各种传播媒体引出线索  多从群众来信中获得线索  随时随地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线索

确立选题的标准

 概念

新闻选题指的是选择新闻的“题材”和“主题”,是指记者编辑选择和确定新闻报道对象的一种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中的可能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实采编、制作、传播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和决策。 标准

 新闻价值标准,包括五个要素: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 政策导向标准

 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选题的方法

 把握政治导向,注重社会效益  巧选采访角度,话题出奇出新  关注社会现实,满足大众需求

新闻采访的准备

采访准备

 概念

广义的采访准备是记者围绕着本职工作,不断地进行学习、积累活动,打造新闻“功底”的工作。狭义的采访准备是记者确定了采访选题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备料”性的工作。采访准备是新闻记者根据一定的选题或者某一新闻线索对采访对象进行的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是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事先进行的从思想状态到物质条件等多方面的谋划和筹备。 作用

充分的采访准备能够帮助记者提高采访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能够按计划办事掌握主动权减少采访的盲目性,取得较满意的采访效果,是记者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

平时准备(理论准备+政策准备+知识准备+技巧积累) 临时准备

明确采访目的

准备新闻事件相关背景材料 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拟定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 采访物质装备的检查、采访提纲

包括:

近期报道思想  本次采访的目标和要求

 确定采访的地区、部门、范围、重点对象名单及先后顺序  采访实施的方案:个别访问、座谈会或现场观察等  确定报道形式、角度和初步选题等  制定具体的采访提纲

现场介入方式

 显性采访

 内涵: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采访方式。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 基本要求:显性采访的公开性

记者身份的公开性,显性采访的公开性还表现在记者的采访意图和目的会直接向采访对象说明,记者的采访行为受到包括采访对象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监督。 局限

对采访对象的依赖性,矛盾的凸显性  隐性采访

 内涵:记者未完成某一特点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

 特点:观察的参与性,采访的风险性,对象的无配合性  基本形式:模拟式,体验式

 基本要求:不可滥用,需要加强自我保护  体验式采访

 内涵: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

 特点:记者身份的双重性;体验性和探究性;体验的直观性  使用类型:现场介入式;观察型 现场介入式:直接干预生活的采访方式。 追踪采访  旅行采访

新闻采访方法

访问的原则和技巧 现场观察的方法

观察:用眼睛细察各种事物的现象、动向,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持续时间的知觉活动,以视觉为主,同时融合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进行综合感知。

现场观察:主要表现为记者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新闻人物的相貌、动作和语言,观察新闻事件的具体过程,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观察被采访对象的真实性。 基本要求 明确目的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抢占有利位置

提问的方法

正文法,迂回法,诱导法,追踪法,设问法,激将法,反诘法,错问法,插问法,让步法,潜问法,借问法,隐匿法,偏问法质问法,逼问法,绝问法

(二)新闻写作

新闻文本的特点

真实准确

简洁明晰

具体生动

用事实说话

消息写作

消息定义及写作特点

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彩,又称“新闻”。它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各种新闻媒介运用最多、最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通常被称为新闻的主力军。 特点

简要、概括地反映新闻事实,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有特殊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方式,有自己的外在标志——电头或本报讯

报道角度

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是记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就是采写和报道新闻事实所截取的侧面。

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工作角度与生活角度,表扬与批评角度,正面与侧面角度,宏观与微观角度,对内与对外角度,宽幅传播与窄幅传播的角度

从立意角度和表现角度把握新闻角度的选择。立意:从新闻的主题

表现:在分析比较中选新闻角度

以小见大中选新闻角度

求异思维选新闻角度

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从事物发展与新闻写作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上说,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 任务与作用

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用背景材料解释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消息的导语

导语尚无统一的通用的权威的定义

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的,处于文章开头,他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 类型:概述型,描述型,评述型,橱窗式

 修辞技巧:设问,拟人,借用,对比,直呼,排比,惊警

消息的主体

消息导语之后的部分称为主体,也叫正文,指消息结构中在导语之后的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做出进一步解释、补充与叙述,是发挥与表现新闻主体的关键部分。有叙述导语中的新闻事实,补充导语使新闻主题更丰满,对导语提出的主题进行深入和解读,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等作用。

主体的写作一定要围绕导语展开,不能脱离导语,这是主体写作的根本原则

消息常用结构

 倒三角结构  金字塔结构  自由式结构

消息的常见分类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经验性,综合消息,述评消息 描写性消息

通讯写作

通讯定义及分类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通讯必须符合真实性、时效性和具有新闻价值。与消息相比,通讯比较具体,新闻容量大,表现手法多,除了叙述,还借用描写、抒情和议论等手法。但通讯的时效性不及消息。 分类

人物、事件、工作、风貌、社会观察、深度报道定义

深度报道通过对大量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剖析加工,有分析,有思辨,也有预测,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物的深层意义及引人深思的内涵与本质。是一种报道方式。

通讯的主题

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要求

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通讯的主题要深刻(有全局意识以及历史感,展示人的心灵)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 方法

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通讯的选材

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围绕主题选材 选材忌重复  选材类型 骨干事例 细节材料

详细的情节事实

特写镜头 一般叙述性材料

通讯的结构要求

通讯的结构指的是通讯的表现形式,指记者对通讯的谋篇布局、选材组合的思维过程。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比消息的结构更加复杂。

必须表现事实为本,主题为本简洁明晰,均衡对称,跌宕起伏的原则

通讯的常用结构

 纵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连接法。

 横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

 递进式结构(又称层层剥笋式结构)

人物通讯

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评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所占比重较大。 报道类型 先进模范人物 新闻人物 凡人奇事 “冰点”人物

批判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  采写特点

选择的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事件通讯

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通讯。重在记叙和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对完整的过程,显示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社会意义。 特点: 有明确的行为主体

发生的时间、地点比较具体集中 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 常常带有鲜明的矛盾性和冲突性 有具体的原因和结果  基本类型 突发性事件

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预知事件 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小故事  怎么写?

迅速赶到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写好事物中的人物

社会现象通讯

社会观察通讯是报道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的通讯。

要求:社会观察通讯的作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社会,身体力行捕捉第一手材料;采写社会观察通讯需要注意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纪实手法。

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告

新闻编辑

新闻编辑的特点与要求

新闻编辑是新闻机构中专门从事选题的策划与组织,新闻稿件的把关与修正,新闻版面的设计与展示的人,其最早出现在报纸的新闻编辑部中,后来随着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逐渐有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电视台编辑,网络编辑等。要求:1.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2.质量责任意识 3.独特的思维角度

新闻稿件的选择

 意义:

解决海量信息与报纸版面、节目容量之间的矛盾 贯彻落实编辑方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提升报道水平 依据 报道宗旨 报道计划 选题计划  方法

对观察技巧在采访中的重要性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明确主题;独特视角;观察技巧

本人认为新闻采访的观察—— 就是记者在现场“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从而印证和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有一句谚语说:“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论述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观察技巧.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1.明确主题找到观察的方向

社会学家欧文·克里斯托尔曾经评论道:“除非一个人知道他要寻找什么,否则他就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观察,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只有迅速明确报道的主题.将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上,才能更快地、更准确地抓住那些有价值的、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丰满,具有真情实感。

一次.电视台一位记者接到市区竣工通车的采访报道任务。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他明确此次采访以“民心工程”为主题。于是在采访现场中.他注重观察领导与市民的对话、市民的喜悦之情,特别是他发现“有市民把自发签满名字、写在大红丝绸上的感谢信送到书记的手上”.这样有针对性的观察让记者对写好这篇新闻稿件胸有成竹。于是,他在完成消息的基础上,撰写了《民心工程顺民意》的新闻特写。稿件中,“青年人敲起锣鼓、舞起狮子,大爷大妈们扭起秧歌、唱起顺口溜,不少市民拿着相机不停拍照,记录下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样充满细节描写的词句,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时政报道灵动了起来。

2.独特之处让观察不再一般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有人说,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看“常态中出现的偏差”,与其问“出了什么事”,还不如问“出了什么从没出过的事” 因此,记者要善于选择在最能体现事物特征的独特角度进行积极的观察,做到能够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的一面。从寻常的社会现象中挖掘出富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在2009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新闻出版报一名记者被派去采访记者招待会。报道好来自各国众多记者参与的招待会,是一个比眼力、比角度的重要任务。这名记者没有泛泛地记录下招待会上各国记者的提问、温总理的回答,而是从细小的细节看到了独特之处。于是他写道:“记者8点赶到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时,发现现场已坐了很多人.即使在没人的座位上,也放上了衣服,或放上了笔记本,或贴上了“座位已有人”的便条” 这一独特的观察反映出世界对我国两会的重视。他还写道:“这次记者会,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是获得提问机会的国外和港台地区的记者比内地记者多。”“新华社记者这一次没有获得提问的机会,这恐怕在历次总理答记者会上很少见” 正是在寻常中找到了不寻常的一面,才使得报道更加可读。

3.比较艺术为观察装上“新闻眼”

有比较才有鉴别,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现场观察中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就可以找到事物中的细小差别和特征,继而达到对事物认识、反映的目的。

一位记者在采访郭沫若、茅盾、巴金这3个大文豪时,抓住他们居住环境、客厅摆设以及穿着、谈吐、爱好、性格上的不同.比较出他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在报道中突出了人物的个性 合众社记者斯伯里.史密斯在观察采访1O名德国纳粹战犯被处以绞刑时,也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10名战犯被押上刑台,面临死亡,他们大多精神紧张,但每人的表情和动作都不同。史密斯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记录了他们当时的表情和动作.“紧张得不断砥嘴唇”、“不断吞口水”? ?这些细微的差别,把战犯临刑前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

4.善于思考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观察的关键是记者对报道事件思考的深入程度。观察决不是简单地看一看事物了事。它不但要求记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看出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记者在观察采访中不仅要看,更要思名记者张飚80年代仔细观察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搜集了许多新闻素材。他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短短几年农村变化这么大,变化从何而来?最后他思索出是党的3个一号文件为农村的巨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后来.他把3个一号文件列为算术公式:1+1+1=腾飞,写出了报道。这样的报道就胜人一筹。

5.设身处地从受众的角度去观察

采访笔记的重要性 第4篇

关键词:沟通技巧,新闻报道,实地采访,真实

随着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报道方式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多样,记者往往会遇到各个阶层的采访对象。由于采访对象的知识水平、个人经历、职业特征等不同,因此会在采访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个性特征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参与采访的新闻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采访工作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记者的学识能力、采访对象的配合程度等。新闻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关乎新闻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新闻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作为一名参与实地采访的新闻工作者,不能完全依赖于采访对象的态度,必须具备较强的采访技巧与沟通本领,时刻掌握采访的主动权,良好的沟通技巧既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又是实施新闻采访人际交流活动的现实需要。

1 新闻工作者采访时应该秉持的理念

任何职业都应该有其职业操守,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因此,参与采访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沟通时应该树立客观、真实的原则,即记者在采访的第一线应该将事件事实与个人情感区别对待,努力做到平等地为事实涉及到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不应该将个人情感夹杂到对事件的报道当中。记者保持这个原则有利于摒弃自身的缺陷及主观臆断,尽量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去报道事件的整个过程,不易引起各方面的反感与抵触情绪,更加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

2 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获取准确新闻事实所需要的重要品质,关乎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新闻工作者提高个人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俗话说“有备而无患”,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以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前通过一些渠道或资料了解被采访者相关的教育背景、从事行业、主要成就等,准备好采访问题,设计好采访的方案,确定好采访目的,因为采访时间与采访地点往往取决于被采访者,如果在采访过程中准备不充分或者提问过于简单,如“您是哪里人”,“您获得过什么成就”等,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使被采访者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采访的继续进行。另外,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还应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2.2 提炼采访内容,避免提问的问题过于宽泛

提问是一个记者开展采访工作必须要做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善于提问的记者能够使双方的谈话逐渐深入,达到双方的共同愉悦,记者也就能够更好地获得素材。而不善于提问的记者,往往提的问题大而空洞,使被提问者摸不着头脑。因此,记者应该尽量从实际问题入手,提炼采访内容,找到采访问题的核心,避免假大空的问题出现,不要提那些没有头绪、不着边际的问题,使对方无法回答而出现尴尬的场面。对此,记者应该转变自己的提问方式,尽量采取封闭式的提问方式,即当记者要想了解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具体化,将一个大问题拆分成几个易于回答的小问题,使得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让采访者顺畅流利的作答,便于下一步的深入沟通。

2.3 避免一些提问禁忌

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免主观诱导。在采访中把握主动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主动不是主观,即在采访时要尽量避免提出诸如“你当时是不是看到了……”,“你当时的想法是……吗”等带有明显诱导意味的问题,使采访者了解到记者的意图,故意曲意逢迎,甚至歪曲事实,不利于记者挖掘最真实的资料,更有甚者,还会让受访者产生厌恶情绪,无法完成后续采访。再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应提及被采访者的隐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不想自己的隐私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曝光,面对这种情况,记者要尽量避开这个话题,学会换位思考,尽量不要在其伤口上撒盐。对于受访者不愿回答的问题,不应该穷追猛打,追问到底,让对方难堪,对于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可以事前与受访者做好沟通,在征求了对方意愿之后,再以一个合适的方式提出。

3 结语

在当今这个新闻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被制作出来并在社会上传播,但是某些新闻信息或夸大其实,或主观色彩浓厚,使得新闻行业鱼龙混杂,不利于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在采访时,参与实地采访的新闻工作者要提前做好准备,注意察言观色,实时了解受访者的情绪,在最恰当的时刻提出最恰当的问题,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水平和采访技巧,这样才能有利于采制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石堃.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沟通技巧[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1).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第5篇

1、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①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③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⑤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3、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①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②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4、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①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②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5、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

6、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7、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它们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

①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③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8、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采访的任务,主要是发现、了解和选择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采访的作用有:①发现和落实线索;

②获取第一手材料

;③增加感性认识

;④核对新闻事实。

9、增加感性认识的作用有:

①捕捉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

②增加真实感,增加知识和见闻,获得真知灼见

③有记者自己的比较深刻的感受,能写出独到的见解,能写的感人

10、记者需要掌握的新闻事实材料,一般包括:

①全面情况

②主要事实

③有关背景

④典型事例和细节

11、采访的指导思想:

我们的采访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4个方面:

①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讲究唯物辩证法

③要有历史发展观点

④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12、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①是要真正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

③是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

13、怎样讲究唯物辩证法?

①正确地选择事实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

③注意事物的相互联系

14、怎样有历史的发展观点?

①要作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

②要善于从事物发展中捕捉其特点和新意;

③要了解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及其趋势,发掘事物深刻的内蕴

15、在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是,要正确外好几方面的关系:

①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活动的关系

②先进人物和群众作用的关系

③领导机关活动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

16、采访的原则:

记者采访活动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产阶段党性原则。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说,要坚持以下几个采访原则:

①实事求是②依靠领导

③执行政策④内外有别

17、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应注意划清几个界限:

①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

②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

③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

18、记者在采访中依靠领导,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①依靠领导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②依靠领导与深入基层的关系;

③领导审稿与自己把关的关系。

19、在采访工作中,如何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

①要看形势,识大局;

②要看政策规定和报道时机;

③要看对党和人民是否有利。

20、采访的工作路线:

记者采访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21、深入群众要做到:到第一线去、重要的“心入”、建立采访基点、持之以恒

“身入”与“心入”——也就是采访要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22、写作的特殊规律及认识依据: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具体来说:

①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立脚点先服从事实,再是要服从事实的报道;

②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③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

认识依据:

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是: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这一规律,归根结底,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

①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就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在新闻与事实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③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体现了新闻对于反映事实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3、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

①纪实写真

②用事实说话

③交代新闻要素

24、新闻写作要如实地反映事实,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①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注意的问题之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之二:不能不顾及宏观事实,在微观中顾及宏观。

②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主观脱离客观的表现:合理想象、表述不当。

25、新闻中存在的用事实说话方面的问题:

①是概念化;

②是套话多;

③是事实少,议论多,不着边际

26、怎样要事实说话:

①直接陈述;

②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

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

④采取第三人称

⑤注明消息来源。

27、为什么必须交代新闻要素:

①是新闻的构成规律所决定的②为适应新闻受众的普遍心理

③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要求

28、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

新、快、短、活

所谓短,就是要:

①直截了当,开门见山陈述事实

空话少说

③一事一报

④语言准确、洗练

善于删改

所谓活,就是要:

①运用蒙太奇手法,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运用断裂式行文,多分段;

③多写视觉新闻

29、新闻体裁的分类:

消息

通讯

特写

边缘体裁

30、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

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31、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只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通讯的特点:

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

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切,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要求较宽松

32、特写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特写的特点:

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

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

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形象化的刻画人物或事物

33、新闻主题的概念、标准、提炼方法:

概念: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确定一个好的新闻主题有以下标准:

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

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

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主题的提炼方法:

①从认识事实入手

在比较中鉴别

③上头下头结合4.选好主题角度

34、关于主题的具体问题

1)

在确定主题的标准中,要正确并有针对性,其中针对性的依据是:

党的政策

当前形势

客观实际

2)

在主题的提炼方法中,第一条是从认识事实入手,其中认识事实的制约因素有:

事物的多层次,多侧面

本质展示的渐进性,阶段性

主体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的制约

3)

选取角度的方法:

从说明或回答政策这一角度提炼主题;

从人们普遍关切的角度提炼主题;

从提倡基本种时代精神或风尚角度提炼主题

35、新闻典型:

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36、新闻选材的概念、原则及要求:

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

新闻选材的原则:

①要围绕主题,说明主题

②要区别主次,反映实质

③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新闻选材的要求:新闻选材的总体要求是最大限度的体现新闻的价值,具体有:

①选新鲜生动的材料

②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包括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要注意三方面的动向:政治动向、思想

动向、经济动向

选独具特色的材料

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37、新闻选材与写作的关系:

①选取准确、真实、生动、深刻的反映事实的材料而进行的写作才能产生有益的传播价值,否则将产生极大的负效应;

②新闻事实客观存在,如何反映则为观念形态,这里就有选材的倾向性问题;

③新闻事实是一个立体多面材料系列,反映什么会一个目的性的问题

38、新闻结构的概念及一般规律

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

新闻结构的一般规律的具体要求是:

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表现主题

适应受众心理

紧凑又富于变化

符合体裁的特点

39、新闻语言的概念、构成因素、特色

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构成因素:新闻语言以事务语言诉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

新闻语言的特色:

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

40、如何做到客观?

①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

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41、如何做到简练呢?

①要深刻认识事物本质,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

②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

③在结构上,要强调简捷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42、白描手法:

用简练的笔法直接勾勒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43、新闻文采的特点及表现

新闻文采总的特点是:缘事而发,淡中有味,也就是要在平淡中见文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突出动感

②描绘富有美感

修辞强调实感

44、新闻文风的体现和具体要求

新闻文风总的体现是: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具体要求是:态度明朗;言这有物;短而精粹;新鲜活泼

45、新闻敏感的概念、作用、表现及培养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以下四种判断能力:

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受众的兴趣的能力,也就是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

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重要的能力,也就是会分析材料,取舍内容的能力

判断某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

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那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新闻敏感的作用是:

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

有利于选取最佳的报道角度

能够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如何培训新闻敏感

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

要懂得新闻价值

接触实际,注重实践

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46、新闻线索的概念、作用、特点和来源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

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

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新闻线索具有比较简略、可信性有待证实、大多反映现象等特点。

新闻线索的来源:

直接来源: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

间接来源:上级渠道,书面渠道,社交渠道,会议渠道,传播渠道

47、新闻选择的标准和运用

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

①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地理/职业/年龄/心理上的接近)、趣味性

新闻的政策标准:A.政治标准

B.新闻宣传思想

C.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新闻选择标准的运用:

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新鲜、重要、显著、趣味)

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要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48、怎样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某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能不能成为新闻,一要看它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看它是否符合新闻政策。通过新闻媒介公开传播的新闻,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必须兼备,缺一不可。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彼此制约的。新闻报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新闻价值的根本作用则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从总体来说,我们的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观念是基本一致的,新闻政策有利于新闻价值的实现。

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就是某个事实具有新闻价值,但不符合新闻政策,这种情况,新闻价值就必须服从新闻政策。

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只看到新闻价值,不考虑新闻政策;二是只强调新闻政策,不讲究新闻价值。

49、新闻记者的概念、分类、职责、任务、素质和修养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记者的分类:根据专业技术职称可分为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助理记者;根据报道手段可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新闻单位,按记者的活动范围和业务分工可分为: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等

记者的职责:新闻记者的职责,最根本的就是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即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我们无产阶级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当然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记者的任务: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任务主要有三大项:

及时采写新闻

反映内部情况

做好群众工作

记者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记者的修养:知识修养、作风修养、职业道德修养。

50、在我国,新闻报道的作用主要是:

传递信息,沟通情况

宣传政策,指导工作

宣传典型,表彰先进

传播知识,开阔视野

51、记者怎样反映内部情况这一任务?

要有正确的目的②

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

要实事求是

52、记者要经常和读者联系,特别要做好的三个环节工作是:

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来信

做好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工作

组织受众评议,掌握反馈意见

53、提高我们记者的政治素质,必须努力做到:

在思想上、政治上有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记者讲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正确的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54、当前,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特别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

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

讲究文德,反对以权谋私。记者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

55、采访的准备、方法及深化

采访的准备工作分为两种,即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

平时准备:

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

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

多方面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

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临时准备:

明确报道思想;

选择、了解采访对象;

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

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

拟定采访计划。

56、关于平时准备的具体问题:

1)

了解情况和掌握动向的重点

①各行各业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

②干部和群众在一个时期的思想活动

三是实际工作是的成就、经验、矛盾和主攻方向

四是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典型,冒尖的人和事

2)

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

一要读书看报,广采博取;

二要结合工作,重点攻关;

注重社会实践,无字“天书”,不可忽视

3)

资料积累的分类:

思想积累、情况积累、信息源的积累、业务资料的积累、知识性资料的积累

57、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

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

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

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

59、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

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60、访问的形式、类型及分类

访问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集体访问。

个别访问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

集体访问就是记者有意组织或邀约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包括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两种形式。

访问活动的类型: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因争论访问

访问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接近、融洽、沟通、激发四个阶段。

61、提问的方法与技艺

问法要多样,开放式闭合式问题要结合使用

抓住疑问点

尽量具体

提倡讨论式,营造双方交流的气氛

62、提问的分类:

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63、访问的要领

因人而异,灵活对待

把握重点,启发诱导

沟通思想,见机行事

少讲多听,广采博纳

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64、访问的“心理控制”:

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65、记录的一般要求:

记要点;

记易忘点;

记疑点;

记有关原话;

记典型情景。

66、记者核实访问记录材料的方法有:

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

溯本求源,寻求物证

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

技术检验

67、观察的特点:

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外来语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观察分为事前观察、同步观察、事后观察。

观察具有直接性、综合性、客观性、经常性、敏感性等特点。

68、现场观察的作用:

辨别真伪,收集素材;

印象深刻,生动再现;

获得亲知,深化认识;

触景生情,寄情于文;

见多实广,有利积累。

69、现场采访中的瞬间印象主要包括什么?

变动着的事件细节;

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

环境气氛与情景;

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等。

70、采访是的心理感应规律体现在哪些方面?

记者采访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采访的局面

“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采访的氛围渲染上一层“晕轮”

“自己人效应”与“异已人效应”诱导着谈话的成败

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

71、特殊的采访方式分类:

巡回采访

②易地采访

交互采访

蹲点采访

隐性采访

72、什么情况下采用隐性采访?

把隐性采访作为记者日常观察、发解情况的辅助手段

某些批评、揭露性的报道可使用隐性采访

某些表扬性的稿件也适合用隐性采访

73、如何多方面挖掘“新闻事实材料”?

找特点

抓问题

会透视,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74、怎样找特点?

认清形势找特点;

通过比较找特点;

具体分析找特点。

75、抓什么样的问题?

抓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抓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抓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76、怎样找问题的根源?

①是要找新旧体制的矛盾;

②是要找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

③是要找改革中不平衡的矛盾。

77、采访中“结合艺术”理解:

结合本身是一种艺术,包括:

上下结合:将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点面结合: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的结合;

横结合:纵的认识: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横的认识: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有机联系的了解;

正反结合:相反的两个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

78、消息的概念、特点、组成成分与结构方式: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彩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

1.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3.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消息由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消息的结构方式常用的有倒金字塔、金字塔、散文式三种

消息的分类:

按事实性质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

按报道内容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等

按写作特点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

按篇幅长短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

其他样式的分类,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

西方新闻界对消息的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纯新闻

按不同的写作形式、写作特点,把消息分为四大类: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

79、事件性新闻:

采访笔记的重要性 第6篇

经调查发现, 社区新闻对晚报的发展尤其重要, 不少晚报均开辟了社区新闻专版, 如《南昌晚报》、《法制晚报》等。为探究社区新闻对晚报采访的影响, 笔者首先阐述了社区新闻对于新闻报纸的重要性, 并从概念角度提出了推进晚报采访新改革是思路。

点, 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3.2努力突出报纸鲜明的个性特征

行业报作为一种新闻媒体, 与其他新闻媒体有着共同属性, 但作为某个行业主办的报纸, 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折射出行业报的优势:熟悉本行业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市场动态以及历史与现状, 在行业中有比较稳定的发行市场和广告市场。这是其他报纸难以取代的, 也是行业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当然, 也可以在报道操作方式上进行探索, 比如, 将条线新闻社会化 (如经济新闻社会化) , 甚或将经济新闻娱乐化;但不能过度, 把握

1 彰显社区新闻重要性

社区新闻是本地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社区民意, 报道居民生活, 反映居民的心声和呼声, 引导居民消费, 宣传社区典型, 推进社区建设。社区新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1 对报纸本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都市报不断加剧升级的竞争, 各地城市的新闻报纸争先恐后在素材上谋求新颖, 主要表现在:强调社会层面的影响性, 注重时政层面的民生性并继续保持经济层面的普及性。但实际上, 由于晚报本身的特点, 新闻记者关注的素材不可避免差异性减小的趋势。因此, 不断追求差异性成为了各媒体是否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核心因素。充分做到“人有我有, 人有我新”, 对记者的独特视野、精到写作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对于经验老到的记者可能不是难事, 但是对于新手记者来说, 可谓难度堪大。而社区新闻的社区性特

一个“度”字是报人的责任。

行业报的优势在行业。这就是说, 我们要紧紧抓住行业, 立足行业, 才能体现专业特色,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何体现一个“专”字, 作为行业报人必须努力学习行业相关知识, 熟知行业情况, 了解行业各个阶段中心工作、目标任务, 这是做好行业报道的首要条件。唯有这样, 我们的报道才能专, 才具有权威, 才有特色。比如, 《人民长江报》是一张长江流域的水利行业报, 具有长江和水利特色。他们要求全体从业人员必须学习长江知识、水利知识, 熟知治江方略, 了解水利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3.3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点可以缓和这一局势, 因为一个城市有数量有限的社区, 却配备了足够数量的社区。不论对于新手还是老手, 都有自身的发展空间。以《厦门晚报》的“厝边新闻”为例, 该报纸作为首批先行者开辟了厦门社区新闻的版块, 基于配料和包装的全新编号, 从营销角度将社区新闻走进了读者的视野。

实际上, 从报纸的最初开始到发展至今,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 各大媒体对读者资源的竞争已进入社区层面。有资料表明, 美国的社区报纸最有感召力。如位于纽约斯塔藤岛的一张社区小报《斯塔藤岛前进报》, 尽管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大报的俯视耽耽竞争下, 却能成为斯塔藤岛发行量排名第一的报纸。据了解, 该报除在头版覆盖最重要的国际新闻外, 不再设设立任何形式的国际国内要闻, 而将大部分空间留予社区新闻、本地资讯和服务性新闻。由此可见, 社区新闻对报纸

报纸如果报道没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过, 就必然失去读者。没有读者的报纸是没有生命力的, 也免谈宣传效果。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不但能使报纸更具有新闻纸性质, 而且使报纸“差异化”程度得到增强。对于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都很大的会议和领导活动, 报纸要舍得拿出版面, 理直气壮地报道。对于那些新闻价值不大的会议和领导活动, 该简报的简报, 该不报的不报;该从中找出新闻的就找出新闻, 该换角度的换角度, 这样报纸的“差异化”就很自然地呈现。

(湖北省仙桃日报, 湖北仙桃431608)

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斯塔藤岛前进报》的成功值得晚班性质报纸充分借鉴。

1.2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作用

严格意义上讲, 作为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社区新闻属于社会新闻, 其之所以被称为社区新闻, 与其来源的地域范围有关。通俗得说, 新闻源自于居民小区里、内容上多为普通人眼皮子底下的日常琐事, 或日常生活上新颖却不平凡的经历则称之为社会新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甚至十七大会议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做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而提了出来。从方法论角度上看, 家庭充当了社会的细胞, 而社区则划分了家庭最核心的生活活动区域。因此, 可以认为社区的和谐建设是社会的和谐构建的核心基础。而社区新闻其特定的高度集中目标群体的指向性, 决定了它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社会的社区也表征为一个小社会。考虑到中国正处于黄金的经济发展期, 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问题的集中显现期。收入的差异化增大使人们对高收入人群暴露出不满情绪, 而紧张的工作会无形增加人们的精神压力。影响社会稳定的各项因素虽然概念上反映在社会层面, 但从层次上其实大都发生在社区范围。因此, 社区直接成为了处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战斗堡垒。有且仅有处理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社区生活才可能安定, 而这必须将各种问题最大程度地消化在社区基层。继续以从《厦门晚报》的“厝边新闻”为例, 该版面报道了社区身边的好人好事、奇人趣事, 让人民真切感受到社区的真实面貌。不少系列报道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温馨愉悦, 激发人们加速热爱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 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2 优化晚报采访工作的新策略

为充分发挥社区新闻的重要性, 推进晚报采访工作的新改革, 首先要从战略角度进行采访工作策略上的思考, 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采访工作, 实现采访工作的切实推进而有成效。

2.1 加强上层领导层的支持与推动

若把新闻比喻成台风, 那社区就充当了台风眼的角色,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优化采访工作的新策略, 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来自领导层的推动能力和力度, 领导层应该充分重视社区新闻的采访工作, 不仅要在管理层面实现考核机制的公正公平性, 以充分促进记者的积极性, 还应该瞄准新闻采写人才的大力培养和不断挖掘, 从人才储备上给予足够重视。笔者认为, 除配备有经验的专门记者采访外, 以保证社区新闻存活以及素材稳定性和新闻质量, 还应注重后续人才的挖掘, 如发掘年轻记者充当社区新闻采写的后备力量。

2.2 推进线人网络构建

社区新闻的本质是还原的琐碎的生活片段, 居民身边的任何小事情都可能成为被报道对象。这种细节不太适合让新闻记者“蹲点守候”, 而应该充分构建有效的线人网络。笔者认为可有三个渠道可作为安插“眼线”的策略。一是充分利用已建的社区网络交流平台, 降低运行成本;二是与社区管理机构建立关系, 运用管理者充分掌握社区动态的优势;三是发展一批有效的居民线人。

2.3 适当开展与社区居民的相关的互动环节

对于新闻报道, 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相关性。对于社区新闻, 相关性甚至超越了重要性而成为首要原则。为了能充分建立新闻和居民的相关性, 媒体应该适当开展一些互动活动, 报道普通人故事或报道社区内部的各类活动, 以便增强居民对社区新闻的归宿感。

3 践行晚报采访改革新思路

社区居民是晚报类报纸最大的读者群, 同时作为社会最敏感最基础部分的社区生活涵盖了大量的新闻素材, 对社区进行有效关注和采访则变成了新闻记者的的责任。对于如何获得更有新闻价值的社区新闻, 笔者试着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3.1 推进记者主动嵌入式采访

晚报记者可通过栏目组或社区记者身份进入社区的各种活动, 加入社区生活, 成为社区新闻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方式有利于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升社区新闻的影响力, 改善居民与媒体之间的感情。晚报记者深入社区进行采访, 不仅要找准最佳切入点, 更应该深入解社区的背景文化、周边环境、社区结构等诸多因素, 才能做到及时地有效地为广大居民传播社区公共信息。新闻记者主动的嵌入式采访策略具有主动性优势。其便于在屏幕内外为传送方和接受方构造同一的传播情景, 加强了传送方和接收方间的直接交流, 为新闻的远距离输送活动注入面对面交流的亲和力。此外, 新闻通过相关报道再现实际社区的真实情景, 可以增强或改善居民对所在社区及媒体的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因此, 作为主动的采访策略, 各大媒体应该践行主动性, 加大推动力度, 实现嵌入式采访的有效实施。

3.2 加强受众反馈式采访

社区范围大且界限模糊的特点使得社区记者对很多新闻不能及时把握或失去时效性。在这种情形之下, 新闻记者需要充分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传播信息, 鼓励社区群众提供新闻线索, 也可以培养社区居民采写能力, 甚至可以将部分具有一定媒介素养基础的群众纳入社区通讯员的队伍, 从而扩充社区新闻采写人员的阵容。

3.3 发展媒体与社区互动式采访

互动式采访是指媒体对热点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居民关注点组织素材, 使报道具有开放与动态性特征。这种采访模式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内容上, 其着眼热点问题的报道题材, 能充分展现大众的生活, 而实现媒体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流产生火花, 充当了社区居民感知周围环境的中介。其报道结构的持续及广泛参与性, 已经报道主体的多元性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的内在特质, 建立居民与媒体之间的熟悉感和亲近感。不仅可以提升社区媒体的形象, 也有利于社区居民感受自身在社区新闻中的存在意识, 从而促进居民社区意识的形成进而主动积极参加到社区新闻采访活动中来。

摘要:随着新闻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延伸, 社区新闻早已经进入了新闻工作者和读者的视野。笔者从社区新闻对晚报类报纸的重要性出发, 阐述针对采访工作的策略上的优化问题, 并从概念角度提出了推进晚报采访工作新改革的新模式。

关键词:晚报,社区新闻,采访,改革

参考文献

[1]玉晨.社区新闻报道指引.新华出版社, 2010, 4.

[2]赵冰.“尺幅兴波映大海”——谈《平顶山晚报》的社区新闻.中国地市报人, 2010 (5) .

[3]王会静.走基层进家庭话民生——浅议《平顶山晚报》的社区新闻版.中国地市报人, 2011 (12) .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重要环节把控分析 第7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重点把控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已经不是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方式, 新媒体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造成冲击。在此环境下, 电视新闻制作更需要有扎实的功底, 才能突出重围, 获取受众的认可。在具体的操作中, 电视新闻采访需要深入把控重要环节, 从而有效地保证电视新闻品质。

一、做好前期选题策划

电视新闻采访之前, 要做好新闻选题策划, 切中当下的社会热点, 找到受众关注或者具有争议点的新闻素材。新闻线索一般情况下较多, 因此要充分从线索中找准新闻价值与话题亮点, 而后依据线索情况做前期的资料调查准备, 同时对采访对象的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从而保证有效地把控采访全局。前期的选题策划较大程度地考验了记者对社会信息的了解程度、新闻专业素养水平, 以及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等。一定程度上, 在对应的时间点都会有报道的热点话题。要充分、有效地选取与热点话题相贴近的新闻, 依据采访特性和情况设置具体的提问内容, 选择采访对象以及采访方式, 同时还要保证整体新闻的基调与节奏以及前期设计等, 尽可能地让新闻在最大可能性上达到一种社会关注度, 甚至产生较为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可以依据情况拟定采访提纲和方案, 从而有效地辅助采访当场的有效发挥。策划并不是凭空想象的空中楼阁, 要切实地落到实处, 从客观实际出发, 避免虚假杜撰。策划需要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同时要强调新的特质。策划中要分清主次, 但是不适宜过度细化具体的操作, 主要是将确定的方向与要素做好框定, 从而让记者在采访中有效地理清思路, 开阔采访视野, 在临时采访中有较为迅速的提问反射, 及时地把握采访时机。但是, 过细的规划反而会导致采访束手束脚, 无法有效地灵活开展。毕竟采访实际情况并不像理想中那样有规律性, 更多时候会有超乎想象或者比想象不足的问题。提问也不能机械性地在脑袋中进行问题的勾取, 应该灵活地依据采访现场环境与对象回答的变化作出调整。

二、能够掌握采访时机, 灵活应对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往往会存在突发事件或者随机发生的重要转变。因此, 采访者要充分地把控采访现场的状况, 灵活应对突发问题。可能部分新闻采访较为固定, 采访对象、采访地点、采访环境都具有稳定性。这种情况下, 突发问题少, 采访情况中的稳定状态更好, 记者主要是围绕前期策划的内容做有效的提问与信息采集。但也有的时候, 现场环境是不稳定的, 具体的采访对象、地点环境和新闻闪光点是不确定的。因此, 记者需要更好地把控当时的具体情况, 快速地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当事人或者发言人, 同时有效地指导摄像师做好现场情景的抓取、把控。现场的灵活应对需要的一定前期准备, 以便能够迅速地发现重要的新闻要素。例如, 记者前期的信息了解可以帮助其辨识现场的关键采访对象。而且前期做好了一定的感情交流, 有助于现场采访人员的配合。如果是熟悉的采访对象, 记者日常与其有较好的关系, 将大大有助于采访的开展, 避免了对方对采访的回避或者不能有效回答的情况。采访中, 记者要积极把控自己能够掌握的元素。过于流动性的内容也许无法有效把控, 因此一定要首要抓取到可以稳定采访的元素, 这样可以保证新闻内容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 再去现场抓取新的内容亮点。对于现场容易失控的元素, 需要谨慎选取, 一方面要保证自身的采访安全, 另一方面要保证采访的成功性。在采访中, 常规情况下可能会有新闻发言人等对象的设置, 但是并不是所有采访内容都有统一的人选。如果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物对象, 首先需要选择最具有发言权、最权威的对象;如果难以有效采访, 退而求其次, 可以选择与新闻主题更为贴合的对象。采访中, 还要充分尊重采访对象的意愿, 不要过多地激怒或者反驳采访对象, 导致采访不愉快地终止。在采访对象愿意说或者愉快说的情况下, 记者能够采访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三、做好采访与解说的融合衔接

在采访完成后, 需要通过撰写解说来表现新闻内容, 有时还需要为对应的解说配比画面。因此, 在采访中, 要充分地考虑后期制作, 抓取后期解说需要配合的画面, 让采访的内容与新闻制作形成较好的衔接融合。一般新闻制作中会有大段的解说, 解说需要配合大段的画面。除了对采访对象的画面展现外, 也需要关注解说内容或者采访对象所说内容是否与画面对应、配合, 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电视新闻声画一体的特点。可以对画面内容做有效的解说, 也可以对采访对象没有说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还可以对采访素材的背景、结果等做有效的阐述, 提升人们对新闻内容的了解程度, 同时也有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画面与解说的配比要尽可能地达到对应性, 这就需要充分地考虑后期制作环节, 避免画面与解说脱离。

四、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需要关注的环节与要素较多。对记者而言, 这是综合实力水平的考验。个人要有专业的业务素养、专业的信息采集能力、临场的灵活应对能力, 同时要善于交往, 能够有效地通过人际交往采集自身需要的素材。对于新闻制作各环节的特点, 要做充分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整个环节中到达更默契的配合。如果将记者采访独立在新闻制作的环节之外, 则会产生脱离, 导致采访无法有效地融入新闻内容, 无法提升新闻成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宝战.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0) :182-183.

[2]李艳青.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艺术与技巧[J].视听, 2015 (2) :46.

[3]王萌.浅谈电视新闻采访策划流程[J].赤子, 2015 (11) :68.

采访笔记的重要性 第8篇

关键词:新闻采访,和谐人际关系,交流

一、探究不合作采访对象的心理缘由

1. 谦虚:

部分受访者, 尤其是拥有感人事迹的模范人物, 因自身谦虚的品性, 在心理上比较排斥宣传自我, 不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

2. 紧张:

多数人在初次接触话筒、摄像机和陌生记者时, 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心理, 部分受访者或性格内向、或不善言语, 或在毫无思想准备的前提下回答记者的提问难免会紧张, 导致越紧张, 就越难以进行正常的采访。

3. 反感:

部分受访者在记者采访时会产生反感的情绪。其主要原因有: (1) 之前在新闻采访中受过损失, 导致再次受访时表现为反感。 (2) 记者所在新闻机构曾经报道过虚假新闻, 导致受访者对记者的反感。 (3) 单位作风不正派, 受访者担心受访后, 受单位领导及同事排挤, 不积极配合采访。 (4) 受访者做了错事, 担心被曝光, 常拒绝或逃避记者的采访。

由此可见, 与受访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或公共社交关系, 是推动采访工作发展和不断深入的必要手段。而如何进行有效交流, 这里面就要涉及到新闻工作者如何把公共关系艺术和公共关系意识与观念运用于工作中的问题。

二、“访”中“交流”, 事半功倍

1. 良好的沟通行为、形象观念有助于记者树立自身与组织的形象, 提高新闻报道的采访效率。

公共关系是一种集社会性、公众性为一体的活动和关系, 重视良好的沟通行为和“形象观念”。良好的社交行为是能否进行有效报道的主要途径。记者在新闻采访中, 充当着新闻工作者、社会活动家的角色, 因此记者在采访中的个人外在形象对采访十分重要。如记者重视自身仪容仪表, 常会使受访者意识到记者对自身的尊重与重视, 可以主动与记者建立起合作关系。同时, 良好的外在形象也体现出记者平易自信的职业特点及其内在的综合素养, 在无形中, 其实也是在为记者所代表的媒体单位作一种潜移默化的公众形象广告。另一方面, 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的沟通, 用真诚打动人心, 对于记者来说, 永远是不变的真理。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记者, 需要具备的素质还有很多, 但是持久的热情, 开朗的性格、严谨的作风, 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四要素”。

2. 从受众心理来看, 良好的公共关系语言技巧, 有助于广播电视记者根据受众需求, 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 取得最佳的访问效果。

就广播电视新闻而言, 受众心理主要表现为求真心理、求新心理、求快心理等。在这种受众心理的驱动下, 广播电视的现场报道, 现场访谈节目也就应运而生, 这种新闻节目虽然省却了新闻幕后制作的环节, 却把受众 (受访者) 与记者、主持人的交流限制在特定的时空和环境当中, 此时, 记者、主持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 运用必要的公关语言技巧, 与受众进行有效的思想、情感交流, 营造良好的现场访谈气氛, 发挥出广播电视“真、快、新”的优势, 就显得尤为重要。央视的《实话实说》可以说是新闻性现场访谈节目中, 成功运用公关语言艺术, 与受众进行有效情感交流的典型。笔者以为, 成功的情感交流, 是《实话实说》成为央视名牌栏目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新闻报道中, 尤其是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现场访谈节目中, 语言的机变性特点, 即整个采访过程中, 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突发新情况, 如交谈内容、现场事态发展等情况, 常令记者难以有效快速组织语言, 以沉稳冷静的心态处理新情况。因此, 记者需要提高自身语言艺术, 优化语言, 增加采访双方的愉快互动, 营造轻松、协调、和谐的良好访谈氛围, 进而取得良好的访问效果。

三、灵活掌握交流技巧, 开拓采访新局面

1.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新闻采访中的效应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对记者的非智力因素作过精彩的论述, 他说:“记者就是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 让他们觉得可亲可信, 有滔滔不绝的话告诉你, 这不一定是什么思想品质问题, 而是同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有关 (1) 。”的确, 对于记者来说, 在同等的采访条件下, 个人的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往往能在采访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作家奥丽亚娜·法拉奇采访时, 提出过苛刻的条件:接见法拉奇的过程中什么都不会告诉对方, 但是要求对方讲话, 再根据对方所说的决定是否开口接受采访。可见这是一场心理较量的采访, 但法拉奇对于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 向来是不畏不惧的, 并在以往的采访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她始终坚信采访者才是决定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者。在直面采访者的过程中, 法拉奇会通过第一印象、举止形态、表情变化的细微观察, 估量应该在何时提问, 仔细推敲该如何提问, 在这次采访中, 法拉奇使用激将法, 将基辛格的好胜心理激发出来, 让对方在感情冲动的情况下未来得及思考时, 将心底的话不假思索地吐露出来。

当谈及越南问题时, 法拉奇问道:“基辛格博士, 您同意签署了一项阮文绍不喜欢的协定?”并装作心不在焉地说:“阮文绍不会让步的。”果不其然, 基辛格连忙说道:“他会让步的…… (2) ”初次提问成功后, 法拉奇继而连续向基辛格不断提问, 在基辛格博士的回答和反应中得到了采访所需信息。

2. 针对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需求, 采取相应的心理调节措施, 使提问成为记者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手段。

(1) “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 给访问的氛围渲染上一层“晕轮”。

记者与采访对象初次见面, 双方的“第一印象”如何至关重要。采访对象往往是从记者的提问与谈吐中感受到记者的思想水平与为人品格, 因此, 高明的记者大多重视第一个问题的设计, 这是给采访对象“第一印象”的关键, 能起先入为主、由此及彼引人入胜的“晕轮”作用。

2000年底, 世界级纲琴家孔祥东到福建泉州演出, 为了能与这位享誉海内外的音乐骄子对上话, 笔者在采访他之前, 特地上网搜索有关他的资料, 得知他曾在成都演出时, 因观众太吵, 愤而中断演出。于是笔者一改以往提问外地嘉宾的俗套——请问您以前来过泉州吗?对泉州的印象如何?等等无关痛痒的话题, 而是请他把在泉州的演出效果与成都作比较, 第一个问题既与音乐有关, 又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 从而使得这位音乐骄子一下子侃侃而谈, 并引出了他普及音乐的理念——“让所有喜欢音乐的人团结到音乐周围来。”

(2) 记者与采访对象谈话中, 应努力寻找共同语言, 即是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共同的观点与情感等, 营造和谐的采访气氛。

营造和谐的采访气氛通常是以某种“媒介”为枢纽, 拉近采访双方的关系, 活跃采访氛围。如迈克·华莱士在1986年采访邓小平时, 两人都是香烟不离手, 此时的媒介就是“香烟”, 将两人联系到一起, 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采访氛围。

《光明日报》驻外记者刘军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他认为对一些不熟悉的采访对象要尽量借用“媒介”“投其所好”, 最好是能够找到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引导对方谈话, 一次刘军在采访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前, 得知这位主席非常喜欢女儿, 而他的女儿也想当记者, 于是在采访前, 刘军就询问他女儿的情况, 谈当记者的轶闻趣事, 结果施瓦布先生谈兴大发, 采访非常顺利。

当然要懂得借用媒介, 就必然要求记者首先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针对邓小平的采访说到:“那次采访时间为两天, 采访内容很充实、很细致。对于记者而言, 那次的采访很成功, 也挺轻松。双方合作的很好。我能想到的问题在采访中都提出来了。”这次被法拉奇认为很成功的采访与她访前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她在采访前, 看了大量的材料。

(3) 用得体的提问方式, 并能提出拨动采访对象心弦的话题, 把对方的感情调动起来, 既是采访的艺术, 也是思想、情感交流的钥匙。

香港凤凰卫视的品牌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 一直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 其成功秘诀就在于主持人善于用得体的提问作人性化的访问, 如设置悬念, 步步引诱, 让受访者的真情实感自然地流露, 以此来触动观众的心灵。

以《鲁豫有约·刘诗昆》为例。鲁豫对钢琴家刘诗昆的采访是从手说起的。对话如下:

鲁豫:我很好奇你的手投保险了吗?

刘:谁保险, 保什么险。

鲁豫:我觉得你的手对你特别重要呀!

刘:能保多少钱, 保大钱我得给他多少钱, 保小钱我也不在乎, 不出事我白给那么多钱 (笑) 。

鲁豫:你的手做一般的家务吗?肯定不会做。

刘:不做家务?我的手什么没做过, 小时候打篮球, 排球, 后来下乡劳动。

什么都做过。到现在, 说实话, 我也没有把钢琴作为我特别喜欢的东西……

刘诗昆是钢琴艺术家, 他的事业乃至生活都是靠他的手推动的, 而他那双才华卓绝的手, 又是饱受磨难的手。由手而钢琴, 由手而文革遭遇等等, 情节就这样扣人心弦, 充满悬念地展开。小处入手, 大处着墨, 故事在叙述中便有了起伏跌宕的变化。

因此, 深入受众的灵魂, 打开受众的心灵之窗, 需要记者把新闻采访和写作当艺术那样, 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 勇于探索, 尽善尽美, 不留遗憾。用人性的观点和一套娴熟、敏捷、精确的手法采写你的新闻作品。”

(4) 提问要符合采访对象的情绪与心境。

当采访对象处于某种失败、挫折、困境、灾难等心理状态时, 记者提问尤其要注意其情绪与心境。

在采访不幸事件时, 要提前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对事件有一个了解, 尽量在采访中站在被采访者的位置设想问题。比如要采访一位由于孩子到水库游泳而不幸溺亡的家长, 采访是为了引起各界人士对此类不幸事件的关注, 尽量减少甚至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而在采访痛失爱子的母亲时, 记者的每一个问题都仿佛是在向母亲滴血的伤口上撒一把盐。

因此在采访此类事件时, 如果想完成任务, 一定要将受访者能够承受的心理压力列入考虑范围内, 在提问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问题少而精, 但要把握好度。或者可以采访当事人母亲以外的知情者, 只需纪录母亲与亲属由于失去孩子的痛苦, 在后期编辑制作时配以适当的图片或现场音效, 如事发地点的水面、知情人的讲述、母亲及亲属的痛哭等, 在不揭母亲伤疤的同时对观众产生同样强悍的冲击力。

人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 性格、年龄、性别、经历、知识结构、情趣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个人的思想倾向, 对接受他人进行的公共关系交际艺术和敏感程度也会不一样。记者只有正确把握和运用公共关系交际艺术和语言艺术, 与采访者进行有效的思想、情感交流, 才能不断提高采访效率和采访水平, 也才能使广播电视“真情实感”的媒体优势得到真正的体现。

注释

11 郭超人.培养新闻人才要跟上时代的需要[J].新闻业务, 1993.8

上一篇:适度开发下一篇:实施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