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趋势

2024-08-08

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趋势(精选10篇)

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趋势 第1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主要基础的,学习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理论支柱。

从教育技术发展史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心理学是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四大学习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应用最早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获得或改变行为的过程,学习的产生是外控的,学习的保持是强化的结果,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观察的外显行为。针对行为主义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看作是纯粹的被动接受和强化训练的弊端,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泊尔、加涅等通过自己的研究,构建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研究,发展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而且是对知识的分析、检验与批判,学习的本质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者通过自身的意义建构而获取知识。在学习心理学中还有一种理论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的情感对学习的影响来分析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它提倡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内部需求,让学生得到全而的发展;教师应该从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提供者转化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环境的创造者等等。在学习心理学的指导下,教育技术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适应了现代社会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要求。[1]

2 发展理念的人性化

教育技术发展的人性化主要指在技术的应用与设计中要充分呈现人的主动性和发展性。技术要为人的生命成长奠基,要为技术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3]

信息技术不等于信息化,它只是信息化存在形态中基础性的技术存在形态,信息化还有结构性的社会存在和生命性的个体存在形态。认识信息化不能只局限在技术层面。信息化逐渐由拟人化的功能走向属人化,最终走向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的解放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个体生命的成长带来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个人的时间和空意识产生变化。在实践意识方面,把将来的价值作为重点;在空间的意识方面,世界和宇宙空间在个体的意识之中变得很小,而个体空间由于网络变得很大,进而有一种享受无限空间的感觉。(2)个人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其中包含了交往、学习和个体活动方式以及时间分配的变化。(3)个人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是个体生命内在精神活动和表达形态的变化,是信息生命性存在的最内在、深刻和具有持久价值的一面。它表现在语汇以及表达方式变换量与速度均有增加。语言的变化带来思维方式的变化,其中最强的因素是图像语言。图像语言是一种全息式的语言,并有情境性。阅读图像语言需要或者能培养起综合、全息式和情境式、互动式的思维能力与习惯,需要情感和理性的同时投人,通过体会和领悟达到理解和内化。[4]

技术时代对于教育的最大影响,从表面上来看形成了新的教学技术和工具,改变了教学的程序和方法,但其实质是改变了人,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这种改变,体现在课堂时空秩序的重新安排和分割、交往秩序的重新确立、感知方式的变化。

教育技术的本质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目的性、效用最大化、精确化归以及线性控制等,它一方面体现出通常性的实质特点,另一方面,也表达出本身独特的内涵。教育技术的目标是在教育活动中达到人之间的交互需求,另外,繁杂的教育活动能够化归成简单的事件,在不一样的程度、手段以及数量上的复合性组合。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关注技术层面的多,关注价值层面的少,造成了教育过程中“重物轻人”的现象。现代教育技术需要用人文的精神来调控,从工具理性回归到价值理性,更多地去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发展。

3 媒体支撑的融合化

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基于教育媒体技术不断变革的基础上的。在人类教育史上教育媒体技术的流变经历了三个阶段:语词与文字支撑的基本技术、光电支撑的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支撑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深入的发展是由于教育媒体技术的更新以及变迁,同时,教育技术的发展的重要内容都是在应用新的媒体技术,旨在使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育媒体技术的渐进式发展构成了人类教育进步的主旋律。透视教育媒体的流变,分析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们掌握教育技术的特点,把握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语词支撑的基本技术

从学校教育产生之日起,在人类漫长的教育活动中,以语词与文字媒体做支撑的技术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技术。语词是指古代社会逐渐形成的,后来被人类长期延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语词不仅是主要的教育内容,而且也是重要的教育媒体,其优点很多,诸如实用、便捷等,语词只要产生就会经久不衰,从而成为传统教育技术的实质性基础。以口头语言符号系统作为媒介奠定了口耳相传这最简单、最基本的教育技术。文字的创造,突破了口头语言的局限,使人们可以阅读跨越时空的文字材料,扩展了教育信息量,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字的载体产生了历史性革命,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使承载教育内容的教科书成为与口耳相传同等重要的教育媒体,这就大大地扩展了教育信息的来源,改变了教育只能面对面才能进行的旧格局,从而推动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发展。[5]

3.2 光电支撑的电子技术

19世纪末,幻灯进入教育领域,促使了以光电为支撑的电子技术的诞生。20纪初,无声电影在美国运用于教学,同期英国兴起了播音教育,30年代有声电影用于教育,40年代录音媒体也进入了教育领域。“所有这些都与‘神奇的电’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电’给它们提供了能源,是‘电’为它们展示教学魅力提供了物质保证”。[6]在光电技术的基础上,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后,在教育界普遍兴起了一些教育媒体,例如:摄影、电影、电视、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语言实验室等。基于光电的电子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表现在视听以及程序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表现了上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将发展贾佩玉技术领入了崭新阶段。

3.3 计算机与网络支撑的信息技术

自上世纪就是年代,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发展。不同的学习资源、技术以及理论也都涌现出来,从此,教育技术就步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资源环境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化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方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促使了教育过程的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引起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环境等各个方而的变革,受到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欢迎。[5]

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以媒体的不断改进而与时俱进的。虽然媒体的发展经历了语词与文字支撑的基本技术、光电支撑的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支撑的信息技术三个阶段,但教育技术发展到现在是三种媒体技术并存使用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它们始终是以整体融合的形式发挥着教育作用的,只不过是在教育技术的不同发展时期,对三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而且,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这种整体融合性会越来越强[1]。

摘要:教育技术发展的心理学基础由原来单一的学习论发展为学习论与发展论并存,体现了心理学基础的多元化;现在教育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彰显人的主动性和发展性,体现了发展理念的人性化;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语词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作支撑的,体现了媒体支撑的融合化。

关键词:教育,教育媒体,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傅钢善.教育技术发展轨迹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2]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从学习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4).

[3]李政涛.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

[4]杨小微等.教育现代化:理论与技术的对话[J].开放教育研究,2006,(5).

[5]赵忠平,刘林英.传播技术的变迁与教育技术的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5).

解析都市报发展的三大趋势 第2篇

回顾中国都市报业,在2000年以后其数量走势呈明显的抛物线,在2005前后达到顶点。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娱乐信报》和《劳动午报》分别由《戏剧电影报》、《北京工人报》变身为都市报,2001年5月28日,北大文化和人民日报社共同投资创办《京华时报》,一时间,北京市场上涌现了七八家都市报;2003年《新京报》诞生,2004年《竞报》出炉,此时,北京市场上的都市报高度饱和,达数十家,但从2007年到2009年,北京都市报数量开始下降,经常能看到的都市报纸只剩下5家左右。

不仅在北京,各地都市报经过10多年的长足发展与激烈竞争,目前都面临发展瓶颈,多家报社因经营问题退出了当地报业市场,或改变出版周期减少生存压力。因此都市报的转型以及如何转型,已成为近年业界及学界争相讨论的热点。

其实,早在本世纪初,一些有先见之明的都市报就在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之际悄然转型,并随着新媒体的勃兴向纵深发展。笔者认为,中国都市报业的变化呈现出三大趋势,在按自身逻辑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报业格局及报纸的型态。

趋势一:都市新移民成为主流读者

都市新移民,主要指改革开放后迁居到各大城市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随着都市新移民数量的增加,报纸的读者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于打着新主流媒体旗号的都市报而言,如何持续吸引众多城市新移民,成为报纸转型的依据及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城市报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以广东为例,作为新移民比较集中的省份。一直以来,《南方都市报》是珠三角地区新客家人最喜爱的报纸,它创刊后迅猛成长的故事跟珠三角地区不断增加的新客家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圳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贴近他们的“南都”从一开始就轻松地侵入,一路攻城掠地,没几年便成为深圳零售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实现了它跨地域扩张的第一步目标。但是在广州,由于新移民无论在人口上还是经济实力上都不占据优势,市民大多偏向广东本土色彩浓厚的《广州日报》,加之《广州日报》在经营上又领先一步,因此过去十多年《广州日报》无论发行量还是广告量一直处于龙头老大的地位,但今天它的优势地位已经被动摇。

这一趋势是广州新移民的巨大推力造就的。一方面,珠三角地区新客家的数量与日俱增,变得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他们的购买力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凸现出广告的价值。在广州高校和报刊零售市场,据笔者了解,《南方都市报》的发行量超过了《广州日报》,只是在固定订户上处于下风——在广告商眼里,订户的广告商业价值远比零售读者对象高。但是,随着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广大新移民成家立业,《南方都市报》的固定订户逐渐上升。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本地旧居民对房产、汽车等大宗商品的刚性需求已趋于饱和,新移民则替代他们成为消费主力,因而广告的投放也不断向都市报转移。据内部消息,今年前三季度《南方都市报》的广告量首次超越《广州日报》。即便《南方都市报》的广告量今年不会超过《广州日报》,但笔者认为《南方都市报》的发行量及广告量会在近一两年内超过《广州日报》。

在北京,拥有新移民读者最多的报纸是《新京报》。据新生代数据发布公司春季调查报告认为,《新京报》读者为社会主流人群:学历较高,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报纸阅读习惯稳定,他们对房产、汽车、家电、IT、旅游、时尚消费产品等的消费需求和行为均排在北京都市类报纸的首位,极富广告价值。《新京报》今后极有可能成为北京地区都市报的领头羊。

在中国城市化加速过程中,谁能争夺新移民,谁就能掌握未来的主流读者。新移民中的中坚,是近20年来涌入大都市的各路精英以及数目庞大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后者,媒体及广告商一向冷落他们,但正是他们源源不断地成为报纸的主流读者。近10年来,他们和其他新移民一起,改变了都市的人口结构以及文化结构,是品质与时尚的主流追求者。那些注重培育潜在读者群的报纸,现在到了得到回报的时候了。

趋势二:报纸的精英化、周报化

近年来,业界及学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何谓主流,都市报如何向主流化转型,这些都存在争议,这里姑且不谈。在笔者看来,都市报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势,即报纸内容的精英化和报纸类型的周报化。

一般而言,都市报的定位就是大众化,都市报就是大众报纸,它们追求深入都市生活、贴近市民需求,通常拥有巨大的发行量。但是,在网络传播时代,大众报纸受到的威胁最大,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报纸的精英化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从长远看,都市报会在精英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中高端读者为主要对象,影响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主流群体。它们将不再以百万大报为追求目标。实际上,今后要维持都市报巨大的发行量是不可能的,也是得不偿失的。

都市报的精英化其实也是整个报纸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因受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挤迫造成的。在当下资讯过剩的时代,大众化报纸内容所呈现出的同质化、浅层化很容易被网络阅读所取代。都市报要避免走向衰落乃至死亡,只有充分体现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精神,倡导主流价值观,从报道内容上以对社会具有广泛或深层意义的新闻为报道重点,追求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持续的、深入的推动力量。从某种角度讲,精英化的过程也是内容向深度拓展的过程,未来的都市报一定是有深度的报纸。

周报化也将是都市报的一个趋势。前文提到,早在2007年,北京的《华夏时报》便由日报改为财经类周报。不久前,《竞报》也由日报变成了周报。《竞报》于5年前由北京日报社、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共同投资7000多万创办,由占有55%股份的北京日报社负责报社后期的采编运营。它退出日报市场后与北京晨报社一起运作,共用一套编委,并对其中部分人员进行整合。今后,全国将有一批都市报改为周报。那些在日报市场缺乏竞争力的都市报,为应对读者流失、广告下跌、纸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变身为周报不失为一条出路。

在纸媒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占的情形下,竞争激烈的日报会逐渐减少,周报会有所增多。相对于日报,周报的生存要容易一些,因为它的市场更细、受

众更高端、内容更精更细。都市报的周报化与精英化目标是一致的,如车之两轮,并行而不悖。

趋势三:阅读的方便性和全方位互动性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包括都市报在内的所有报纸将不得不依从读者的趣味,使阅读更加方便,并全方位体现报纸的互动性。

风靡一时的导读与索引版充分借鉴了网络新闻的首页形式,带来报纸阅读的一场革命。2006年9月,《广州日报》首倡的导读与索引版不仅在报业厚报时代满足了读者的“浅度阅读”需要,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浏览到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之后再进入通常的“深度阅读”。不久,其他报纸也闻风而上,《南方都市报》的主页版便具同样的性质。

都市报的互动性不只是体现在报网互动、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而是垒方位的立体互动。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它的网眼版面于2006年10月10日开版,是“南都”整体改版的一部分。它根据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的现状,与深度报道版面、评论版面、媒体自建网站积极配合,改变了单一的互动形式。它与奥一网联动制作的特刊《岭南十拍》,体现了“报网互动+社区互动”的基本定位。它的《知道》版借鉴“贴吧”,编辑通过电子邮件收集读者稿件,然后将其以发帖人的身份发表。编辑还根据读者的疑问设置专家博客及读者点题栏,邀请专家答疑解惑。《图库》版面则设置《拍吧》,长期向类似拍客的作者征稿。

现在,各地都市报从新闻报料到活动营销都力求与读者互动,有力地拓展了作为纸媒的生存空间。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新闻晨报》的《互动博客》版,将网络媒体上的记者博客移植到报纸版面,《楚天都市报》与腾讯大楚网的网络平台对接,推出《新闻热干面》互动讨论栏目,在网友中开展新闻调杏;《华西都市报》让读者参与评报,设有专门热线听取读者意见,每天把收集到的读者意见整理后挂在该报内部网“黑马雄风”网页上。有的都市报在报道一些重大事件、活动时,干脆通过新闻热线请读者“点题”,采取“你点题,我报道”的方式实现传受双方的高度互动。

2016智能穿戴产业三大发展趋势 第3篇

但智能穿戴作为未来社会的方向, 这个认知从一开始便形成, 这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智能穿戴产业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资本、媒体的追捧, 并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的关注。由于资本、人才的涌入, 快速推动智能穿戴产业实现了从0到1的搭建, 各种基于产品形态载体的产品开始呈现, 不论是智能手表、智能服饰、智能鞋子、智能首饰等。但由于产业链基础技术以及人才的缺失, 导致产品通过技术方式表达出来时, 在不同的层面上受到了影响,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当丰满的理想照进现实的时候, 就以骨感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进过创业者这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尤其是最近一年时间我们通过一些媒体可以看到一些从业者对于智能穿戴产业的思考越来越深入, 不论是从产品的技术实现, 或是从产品的应用场景, 以及智能穿戴产业在整个物联网时代中的角色等层面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这种由创业者自身基于产业的清晰认知, 这种内生动力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正是基于这些因素, 因此我将2016年定义为智能穿戴产业的转折年, 也就意味着2016年智能穿戴产业的发展将会从无序到有序, 从百花齐放到垂直深入, 从概念大于现实到现实与概念同步这样的一个阶段, 具体会有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链技术价值凸显。由于之前产业的发展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 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产业链技术的需求一方面缺乏清晰的需求;另外一方面需求量相对离散, 这两方面的因素就导致产业链技术环节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动力。对于产业链技术环节上的企业而言, 其投入研发的动力关键除了新产业方向之外,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需求与价值。由于之前智能穿戴产业处于百花齐放的这样一种发展状态, 其对产业链技术环节的需求就会多元、离散, 这种多元、离散的需求对于产业链上的企业而言很难产生出价值。当这些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偏离过大时, 企业必然会缺乏投入的动力。但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之后, 在产业链的一些技术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需求, 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产业链技术环节的企业加强研发。换个角度理解, 对处于智能穿戴产业链技术环节上的企业而言, 相对集中的有效需求在很大层面上凸显出了产业的技术价值。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相关企业已经在配套技术方面为股东创造了不错的价值效益。

二、市场需求趋于理性。经过这几年的磨合, 消费者对于智能穿戴产品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标准。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 面对于新科技新事物, 在很大程度上受产品营销宣传的影响, 对于产品消费的自我判断标准还没有形成。但在经历了这几年的磨合之后, 不论是基于产品本身, 或是基于技术, 或者基于应用都有力自己的一些判断。消费者自我价值判断的形成对于智能穿戴产业的创业者而言就意味着市场开始趋于规范化, 尽管当前智能穿戴产业标准还处于缺失状态, 但市场的力量将倒推产业开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一方面是消费者从冲动消费转向了理性消费, 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推动与约束创业者在产品开发及营销包装过程中的放大因素, 对产品技术本身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一方面是消费者开始关注新技术的实用性, 尤其是对于改善生活品质的真正意义。这对于智能穿戴产业的从业者们而言, 在2016年需要将目光从“绚丽”的新技术追求模式, 转变为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也就是说新技术对于改善用户的实际生活价值与意义。

三、产业横向演变加速发展。尽管当前智能穿戴产品可谓是日新月异, 但很大一部分产品的功能、形态还是处于相对集中的状态, 比如我们最为熟知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鞋子等。以智能手表来看, 当前基于手表为载体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垂直化探索, 可以说在应用技术本身都已经进入了轨道, 但受制于整个应用场景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智能手表这一载体的价值挖掘与表现。因此, 2016年在我看来, 整个产业将会朝着两个方向演变, 一方面是在纵向的垂直深度上继续演变、挖掘;另外一方面将会加速产业的横向发展, 也就是说2016年智能穿戴产业将会基于产品形态做更多的横向发展, 一方面是基于可穿戴设备进行横向演变, 比如智能服饰、智能首饰等, 另外一方面是基于智能穿戴 (物联网终端) 这一载体属性进行演变, 比如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能家居等。

P2P未来发展三大趋势 第4篇

大红大紫的行情背后,必然带来一些泡沫和浮躁,资本大鳄们的加入布局,无疑加剧了行业的竞争,获得风头后的P2P该如何制定进一步发展计划?P2P的未来发展究竟靠商业模式制胜还是靠资本实力制胜?行业最后会成为几家独大或者形成巨头和有地方特色的“小而美”并存?

行业洗牌已经到来

据相关数据,2015年以来,新增问题平台419家,是上年同期的7.5倍,已经超过上年全年的问题平台总量。截止到2015年6月底,网贷行业累计问题平台高达786家,仅6月份,就新增125家问题平台,而当月新平台增加量才80多家。

互联网金融最终逃脱不了金融本质,当旁氏骗局、黑天鹅事件粉墨登场时,也是P2P告别门槛低、起点低,谁都可以进来试试的时代,凭着一腔热血和胆识就可以创造一个神话在这行业越来越不被看好,反而是那种专业的、稳健的、透明的平台被广大投资者越来越认可。

另外,在监管层面,随着《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将会为互联网金融设立总体基调明确的各个业态监管部门。届时,部分不合规平台将被淘汰出局。

在有较长信贷历史和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P2P公司正在经历并购潮,最后会出现巨型P2P公司。随着国内监管的愈发严格,这个过程将随着大数据和其他专属信息的激烈竞争而发生。此外,大型P2P公司不得不在机构投资者和零售投资人之间做出选择,或至少明确他们的业务对象。

然而,小型P2P公司也会繁荣起来。致力于“基于紧密关系的借贷”的小型P2P平台会在大型P2P平台服务不到的市场繁荣起来。这种关系类似如今的P2P公司和银行的关系。

一些社会性的平台也会吸引到不同的投资人和借款人来推进相似的P2P业务,但这些社会性的P2P接待和慈善接待的规模不会太大。

团贷网创始人兼CEO唐军分析,2016年是P2P平台的监管年,同时也是P2P平台的上市年。这一年预计会有很多的平台踏入资本市场。P2P行业的门槛也将提高,所以,2016年是真正检验互联网金融创业平台的综合实力、运营能力、团队能力及凝聚力的一个年度。

爱钱进创始合伙人张辉称,2015年已经给了行业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让P2P平台按照监管趋势调整业务。2016年的P2P行业可能还将面临阵疼,但是一定不是政策监管造成的,而是平台自身造成的。符合监管要求、积极调整的平台将有可能做大做强, 而不符合监管的平台生存必然越来越困难,并面临淘汰。

短融网CEO王坤分析,从目前P2P的市场发展大环境来看,未来一两年内是行业的洗牌期,而监管细则的落地会加快行业的洗牌速度,同时也有利于行业的稳健、 有序发展。行业从野蛮生长、试错、洗牌到整合的过渡期,也会给各个平台保留出战略调整的窗口期,到时会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小平台会因营收覆盖 不了高昂的运营成本,逐步退出市场。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一直属于“狼来了”的状态,但随着平台问题增多、指导意见的下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6年监管细则会陆续出台。对此,张辉预测,P2P平台符合监管一定是前提,但这只能保证生存。

行业问题频现,2016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会不会因为政策的监管而生存越来越困难?九斗鱼CEO郭鹏认为,2016年将 成为P2P行业真正的监管元年,规范化、市场化、法制化将贯穿这一年的始终。

郭鹏对2016年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形势依旧看好,行业会不断走向完善与规范。 市场最在乎的是确定性,确定了方向就好。随着监管细则的尽快落地,不仅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保护,也能够给P2P平台稳定经营预期。有了稳定预期,行业中各种 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平台创新以及组织架构创新会加速。真正服务小微、服务长尾人群的P2P行业将会在2016年得到涌现,以更专业的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新 的投资机遇,但是数量不会太多。当然,明年起行业会出现再次细分和两级分化,优胜劣汰的过程会加速。

细分领域深耕是平台趋势

在这个P2P行业竞争加剧、监管措施逐渐出台的阶段,很多P2P平台伺机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存活下去。“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在于细分服务的质量,只要做好细分服务,平台就有机会。”这已是业内人士达成的共识。

消费金融针对的是一类特定行为的资金需求,所以基于消费场景都可以衍生出好的项目。围绕“衣食住行”可以衍生出的消费场景种类繁多,都可以成为新的挖掘 点。而且基于生活场景的业务均有实际的消费行为轨迹,可以更为准确地进行信用分析,给出更精确授信的结果。“从当前市场反应来看,汽车消费金融是互联网消费 金融中较为活跃的细分领域,随着各类汽车交易平台流量入口逐渐开放,未来基于信用模式的综合汽车消费金融将逐步普及。”张辉说。

每个行业都有其广阔的细分领域,除了消费金融,医疗、健康、物流、大学生分期贷款等各个细分领域都能给P2P平台的发展提供机会。“2016年,产品同质化和资产端竞争加剧的现象依然会存在,在这种局面下,P2P平台应把重心放到平台的资产质量、风控管理、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上。只有主动创新,开发优质融资 渠道,形成适合平台的一套可持续性的业务模式。并在细分领域寻求突破,不断做深、做精、做专,构建差异化优势,才能夯实平台的发展。”王坤说。

由于现在的传播介质、消费习惯的改变,金融会跟各种场景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新金融的标志,也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实体和生活的目的。郭鹏强调说:“看好的细分项目有跟新场景结合的移动医疗、环保新能源、定制旅游等更细分的行业融资与消费金融。”

nlc202309031620

行业细分可以按照四个方向划分:第一类是按照担保方式细分,第二类是按照身份细分,第三类是按照行业细分,第四类是按照行为或者场景细分。针对中国即将到来的消费时代,根据消费行为和消费场景划分的P2P细分领域将会越来越走俏。例如融资易与文交所的合作和与物流交易中心的合作,都是锁定了某些小众群体,但是这个群体的市场空间又非常大,是平台摈弃同质化、可复制性强的一个有效途径,也利于平台突出自己的特色。

移动挑大梁

观察互联网巨头BAT,百度理财、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无一不是在其互联网金融理财领域接入移动端。

移动端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各大平台其实都在寻求这块市场。在 P2P 行业有一个共识:移动 P2P 是未来的方向。因而怎样布局移动端就成为了每家平台的难题。

2015年被称为移动 P2P 的元年,而玖富、麦子金服、众人贷、团贷网等先后融资也说明了资本已经开始倾向这些率先布局移动端的 P2P 平台。另外,陆金所、投哪网、积木盒子、大麦理财、有利网、合盘贷等皆积极布局移动端,各显神通开展“圈地运动”。

P2P 网贷行业,凭借着低门槛、高收益、产品简单等优势,已经成为当下发展最迅猛的互联网金融细分产业,随着监管的逐渐明朗,大量资本和优秀人才已经从传统金融行业向P2P 网贷行业渗透,而移动端 P2P 更将开启互联网金融的新时代,随着各网贷平台纷纷布局移动金融,P2P 网贷行业进入移动互联网势在必行。

纵观过去这几十年可以看出,PC端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线下,引导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跟进、功能的不断强化,确切地说我们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似乎更愿意通过手机完成日常的所有需求,但是,在日常移动客户端的使用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功能往往很难同步PC端。

在移动端颠覆PC端时期,P2P们的手机APP如何做?其实,不论是电商还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场景化都是未来趋势,不妨从三个方面改进:

富界面。富界面并非丰富网页色彩,而是在保持界面清爽性的基础上丰富界面功能,站在用户角度搭建投资场景。

碎片化。将不必要的综合性功能拆分成明细功能,使用户可以按需进行功能索引,这样也利于数据抓取,以便分析其行为习惯。

门户化。多做接口,使用户无需下载其他软件便可满足日常的通信与工作需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区域化下沉

对于 P2P 来说,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高大上”的形象,不仅在于其神秘性,而且还在于 P2P 平台基本都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超级大都市,而三四线中小城市则少有涉足。

其实,这样格局的形成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三四线城市经济比较落后,中小企业较少,借款端的资源不够丰富;同时,在理财端,投资者也没有较多的闲钱去进行理财,很难满足借款项目的资金筹集。

另 外, 对 于 新 型 的 金 融 方 式,三四线城市无论是借款人还是投资人都很难接受,市场培育存在较多掣肘,因而造成 P2P 主要布局在接受新鲜事物较容易的北上广深。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火热传播,这样的局面开始被打破,现在有一些 P2P平台向内陆延伸,已在抢夺这未开垦的“金矿”。

农村和三四线城市有非常巨大的市场,因为这一部分的客户群体,实际上没有办法被传统的金融机构来服务,对于 P2P 来说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蓝海市场。而且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的 P2P 业务被分割严重,跑马圈地的格局也基本形成,未来三四线城市是 P2P 业务重点开发的对象。

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趋势 第5篇

近年来, 由于亚太地区卫生陶瓷工业发展速度很快, 一步步直逼欧洲同行。为应付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 欧洲各卫生陶瓷厂商进一步加紧推行企业合并, 实现强强联合, 采取企业大型化、国际化联合经营方式。近年来, 荷兰卫生瓷企业康宁克里科公司已实现与瑞典高斯公司的联合。意大利的桑尼公司合并了帕兹公司, 瑞士胡丁劳芬卫生瓷公司购买了德国杜拉维特公司部分股权。许多著名的欧洲陶瓷公司都以各自的优势组建联合舰队, 角逐国际卫生瓷市场, 以捍卫自己的王者地位。这样便于加强各卫生瓷企业间的优势互补, 共同享用贸易信息与高新技术产品的优势, 大幅降低管理费用与产品的成本、淘汰效益差的企业。欧盟主要几家卫生陶瓷厂商的合并与重组, 目的在于组建成几家世界上最先进、最具竞争实力的国际巨无霸企业, 加强与提升欧洲卫生陶瓷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强新技术工艺开发与创新

欧洲的卫生陶瓷生产虽然早已实现自动化与微机化管理, 但其技术进步却无止境, 非常注重不断开发新技术, 新工艺, 推动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开发与创新。

1、原料加工方面:

德国多拉斯维科公司研制成功超大体积振动磨设备。该振动磨带有水平状粉磨室, 可以降低大批量磨料加工成本, 既可使加工的坯料、釉料、色料在连续加工生产中减窄粒度分布, 又可降低机械能耗, 使原料粉磨时间从过去几小时缩短到仅几分钟。另外, 欧洲各卫生陶瓷厂已普及使用开口球磨机、高强磁力除铁器及振动转筒筛选设备。这类新型设备投入使用后,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改进了卫生陶瓷产品的实物质量与产品性能。

2、高压注浆系统:

欧洲许多企业采用的新型高压压力注浆系统, 可以用来注制多模块成型的复杂形状制品。如采用两块模型注制洗面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排注浆成型法, 生产效率可提高30%以上。由于高压注浆模型均采用新型树脂材料取代石膏, 可以实现快速蒸发排水, 快速起模, 并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欧洲卫生陶瓷生产普遍采用微波干燥坯体。最近德国一家公司研制一种新式干燥微波炉、它带有可转动炉膛及观察孔, 通过调节微机软件控制干燥器中的气氛参数, 并能自动绘制干燥曲线, 以最优化干燥曲线精确控制坯品干燥进度与干燥时间。

3、研制更先进的窑炉: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第6篇

工业机器人是集多种高端科技与一体的自动化的装备, 从第一台机器人的问世到今天, 机器人的制作工艺不断地成熟, 不断地在创新。机器人这一产业以可观的速度一直在发展, 在未来的社会中必定能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在迈进二十一世纪之后, 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机器人的发展也有了良好的势头。尤其是在进入90年代后, 人们的思想慢慢的与国际接轨, 机器人产品的销量也就保持了每年的持续增长, 尤其是在工业生产方面。工业机器人进入生产车间, 大大加大了产品的质量, 减少了人工操作生产的不合格率。而且机器人的动力来源于电力, 只要有电就可以不知疲惫的持续工作, 大大较少了劳动力的使用, 在工厂工作的员工只要时不时的观看机器人是否在正常工作即可。工作人员不必再在有危险的地方进行工作, 降低了工厂车间内发生事故的概率, 为职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迅速, 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让使用机器人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现在的机器人大多还是由人工操作的, 不操作就无法独立的完成工作。但是机器人的研究越来越向着人工智能的方面发展了, 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核心中输入相应的程序, 它就能够像人一样的进行工作了。人们在工作时可能会出现记忆错误导致工作不能完成, 但是机器人不会, 它们的记忆是永久性的, 会一直存在在它们的程序中直到它们无法在工作, 要进行销毁重造时。

2 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的发展

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研制成功是在美国, 它的出现是机器人出现在现实世界的开端。在此之前, 关于机器人印象我们都还停留在电影、电视的荧幕上。机器人出现之后日本人就对这个技术产生了兴趣, 在日本国内, 工业机器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日本的人口少, 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利, 工业机器人的出现缓解了日本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使日本的经济得以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让日本凭借着工业成就在国际舞台上处于强者地位。就目前来看, 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技术趋于成熟, 但是优势还是重点集中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的身上, 他们有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生产出来的机器人质量高, 可操作性强, 不容易出现不受控制的现象。机器人这一行业中, 在国际上有名望的企业也大多也来自于美国、日本或者欧洲国家。现在全球几乎全部的工业工厂都有机器人的出现, 在过去的几年里, 机器人在工业发展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制造技术也日渐成熟, 机器人的价格也在没有出现一开始的涨幅趋势, 而是在每年不断地下降。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现在各国的技术工程师正在致力于研究具有完全自主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 有思想的可以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新型拟人化机器人。这种新型机器人的出现必将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人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为轻松, 我们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工业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高, 它不仅仅局限的服务于传统的制造业, 还服务于其他行业。机器人可以进行采矿, 农业, 建筑等相关行业, 在抢险救灾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 家用型的机器人进入了人们的家庭生活当中, 机器人充当了保姆的角色, 在家里帮助主人做家务, 人们也不用担心与保姆不熟悉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的事件的发生。机器人在军事领域也得以运用, 许多可能存在生命危险的事情由机器人代替, 减少了国家军事人才的损失。

2.2 国内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也飞快的发展, 为了与那些工业化发达的国家缩短距离, 我国政府也对发展这项新型的科技进行了鼓励与支持。在进行机器人的研究时我们应该借鉴与吸取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先进的生产技术, 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进行突破, 以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要多向其他国家学习, 毕竟我们的生产技术还不太成熟, 技术人员对生产技术把握的还不是很好。现在在国内有上百家的单位进行着机器人事业的研发工作, 数十家企业专门从事机器人的制造生产。在国家的支持下中科院有专门研究相关技术的部门, 在许多重点大学加设机器人研发的相关课程的讲授, 允许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大学生加入研究工作。

3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工业机器人研究技术的成熟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工业机器人已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了机械加工、电子产品加工、橡胶塑料制造与木材制造等产业, 甚至还在食品加工产业中存在。在进行机器人的研究时我们要看到其他发达国家与我们之间存在的差距和我们自身存在的优势。我们要认识到, 我国对于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国家付出了多大的心血, 给出了多少经济的支持, 希望能够吸引高新科技人才为国家效力。我国生产的部分机器人的技术已经成熟, 国内的企业要对本国的产业给予支持, 不要一位的相信外国产品, 要弘扬国产机器人。

4 结语

就我国而言,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与机遇, 迎接与克服这一挑战就能使我们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力地位。抓住这次机遇, 努力进行研发工作, 力求能使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技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在的工业工作越来越依赖自动化的设施, 繁重的工业生产已经摆脱了使用大量劳动力的时代, 工业机器人也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动化的机电设备, 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与生产都需要高科技的支撑, 并且被广泛的应用在工业生产的许多方面。在这个被计算机技术覆盖的时代,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工业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也证明了我们的科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机器人的研究不仅对工业有很大的帮助,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还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鄂俊强, 李志辉.一种新型汽车喷漆机器人[J].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1 (02)

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趋势 第7篇

关键词:焊接机器人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一、前言

焊接在制造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现代工业的各行各业中。自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而这自然离不开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产品,这也就需要高效精准的焊接工作,而传统手工焊接已然达不到要求,所以说焊接的自动化必不可少。众所周知,第一台Unimate型机器人是在1959年被制造出来的,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中,而其中一半左右的工业机器人为焊接机器人。从始至今,焊接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焊接机器人是以示教再现方式运行的;第二阶段为可以通过传感器接收信息的离线编程焊接机器人;第三阶段为智能机器人,它是多传感器的、且能够自行编程以适应环境[1]。本文作者根据自身长期的工作经历,对焊接机器人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以下探讨。

二、焊接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

当前焊接机器人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以下将逐一进行探讨。

1、焊接机器人用弧焊电源的研究

电源之于电器相当于食物之于人类,所以说电源对任何一种电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种智能电器,焊接机器人也不例外,它是否能够保持高效率地工作,一个好的电源非常重要。因此,焊接机器人用弧焊电源的研究一直是焊接机器人研究的重中之重。逆变电源与晶闸管电源是当前的弧焊机器人通常使用的两种电源。另外,由于全数字化焊机具有焊接参数波动小,不容易受温度升高等因素的干扰,而且具有重复性较高的优点,所以它将是弧焊机器人焊接电源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2]

2、焊缝跟踪技术的研究

想要保证焊接的质量和效率,焊接条件是否稳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我们都知道,绝对的稳定条件是不可能的,所以是否可以实时检测出由于焊接条件波动引起的焊缝偏差会直接影响焊接的质量,因此也就离不开焊缝跟踪技术的支持。焊缝跟踪技术的研究主要以以下两种技术为主[3]。首先,传感器技术。目前研究的比较多的有光学传感器和电弧传感器这两种,其中前者又以视觉传感器的研究比较密集,这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获得非常多的信息并使用电脑视觉等前沿技术进行分析处理,由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弧焊机器人更好地适应焊接环境。另外,后者中的旋转电弧传感器由于其在偏差检测时比较灵敏而得到的关注度比较高。其次,焊缝跟踪控制理论与方法。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为焊缝跟踪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当前使用的通用型焊接模糊控制器就是将由模糊数学中的一系列工具得到的模糊控制理论和实际焊接过程相结合而发展而来的。模糊控制虽然拥有比较优质的控制规则,但是其综合定量知识的能力还不够好。神经网络控制是研究和利用人脑的某些结构和机理以及人的知识经验对系统进行控制,它使用的是并行式的处理方式和分布式的信息存储,因此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它的容错性比较强,所以从自动化的方面来看十分适合焊缝跟踪中的跟踪智能控制和视觉模式识别。

3、多台焊接机器人和外围设备的协调控制技术

众所周知,焊接机器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单元,而是包含变位机及控制柜等元件的工作站或者系统,所以想要提高焊接效率,就必须使得系统的各个元件协调工作[4]。存在于很多工件焊缝处的横焊等焊接位置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焊接品质和焊缝成形的效果,而仅仅依靠调节机器人位置和姿势以达到恰当的焊接位点不仅在技术上是很难的,而且也会给相应操作员带来诸多不便。这个时候如果可以通过控制变位机做协调运动使得将要被焊接的位点一直处于水平的位置,并且工装夹具和弧焊电源等其他元件也做相应的协调运动,焊接的质量和效率肯定会大大提升。

4、仿真技术

焊接机器人是一种多自由度、多连杆的复杂空间结构体,而我们在其研制、设计及试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其动力学、运动学性能进行分析以及进行轨迹规划设计,而由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动力学和运动学问题非常复杂,很难进行计算。如果可以不使用整个机器人作为仿真对象,而使用焊接机械手替代,然后再使用电脑图形技术等技术在电脑中形成几何图形,并进行演示,并以此对其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模拟并加以解决,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无用功。

三、焊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

1、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包括3D电脑图形学技术、多功能传感器的交互接口技术和高清显示技术在内的对事件的现实性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解后重新组合的技术,它能够被用在临场感通讯和遥控机器人等方面[5]。另外,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够被用于焊接过程的模拟,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实际焊接之前先在电脑上先完成“数字化”焊接过程,再用已经完成的数字化操作来指导实际的焊接工作。这一仿真过程可以让用户在还没有进行后期焊接就可先了解未来产品的情况,进而达到有效预测评价生产系统的性能的效果,而且实际操作前先进行仿真实验,可以对各种工艺方案进行比较,进而选取和优化多机器人焊接轨迹。

2、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

开放式、模块化控制系统将是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的重点方向。其他的研究热点还有基于PC机网络式控制器以及机器人控制器的标准化和网络化。离线编程的实用化将是在线编程的可操作性之外的编程技术的研究重点[6]。

3、多传感器信息智能融和技术

随着传感器种类和数量愈来愈多地使用在机器人系统中,诸如静电电 容式距离传 感器、超声波 触觉传感器、基 于光纤陀螺 惯性测量的3D运动传感器 等各种新 型传感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7]。但是,我们都知道单一传感信号在输入信息方面的可靠性不是特别保准,而智能机器人对这一条件有要求很高,所以它就无法达到其要求,在此情形下多传感器智能信息融合技术便出现了,它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的处理,并通过这些信息正确理解环境,进而达到机器人系统可以准而快地处理获得的各种信息的目的。

四、结论

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趋势 第8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文活动的增加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以植被的破坏和生活废弃物为主的污染物直接进入江河水域、近海海域和湖泊。由于环境的改变, 除外来漂浮物外自身滋生了环境污染物, 如蓝藻、水葫芦等生长、死亡、变质, 对环境产生了极为难处理的污染[1]。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 造成鱼类大批死亡。港口、航道、水利等工程中, 在各类的游泳娱乐场所, 各种大小观赏性的人工鱼湖及水池等常常遇到水下清淤向题[2,3]。

但是一直以来河流、鱼池和湖泊等水下污物的清理是一项非常困难和麻烦的工作。而且沉积物会以大约15~20厘米每年的厚度递增, 如果不清除, 就意味着每年会有大约10吨的沉积物产生。因此水下污物的清理对水利建设、防洪防涝、渔业养殖、保障农副业丰收、稳定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5]。

水下清污机的设计和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课题,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 上海水产大学最早申请了两份相关的专利。但多年来, 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4,6]。

1 水下清污机器人的系统组成及关键技术

水下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无人系统, 用以代替人类进行复杂、艰苦甚至危险的工作, 它涉及到电子、计算机、机械结构、液体流动、压力、光电、声音、磁电、定位和导向等多种学科, 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和水平[7]。水下清污机器人的组成主要包括机器本体、清污机构和运动控制。

1.1 机器本体

水下清污机器人的本体有船体式、轮式行走、履带行走式和加装水力推进式等几种。

船体式采用主体部分依靠船体漂浮在水面, 而清污执行机构潜放到水下作业的形式。需要将主体浮到水面上, 船体较大, 成本较高, 需要有人在船上作业, 跟换水域时很不方便。

轮式行走式。这种结构主要以行走轮为支撑和动力, 通过密封设计可自由地在水下或陆地上行走。根据机体重量可加载一定的浮力装置, 减轻机器在水下运行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力, 从而减少摩擦的影响[4]。

履带行走方。这种本体结构的机器人整体在水下工作, 使用橡胶材质的履带, 其特点是运动速度较快快、机械噪音小, 动力大, 重量小[8]。

这两类类清淤机在高低不平或软硬相差较大的水底淤泥层上行走时, 常遇到很大阻力, 有时这种阻力会迫使清淤机停止前进, 而机身两侧的行走轮因继续转动而下陷, 从而清淤机的前进阻力更大, 导致清淤效率受到严重影响[9]。

加装水力推进器的轮式行走式。水力推进器产生的水具有冲击机身前进时遇到的淤泥层而减少阻力的作用, 从而使清淤机在高低不平或软硬相差较大的水底淤泥层上行走自如。而且可增加清淤作业的连贯性并提高清淤效率[9]。

1.2 清污机构

耙斗抓斗式清污, 它由铲齿、转耙、支撑及导向装置、台车架、液压系统等组成。当耙斗向下运动时, 耙斗为张开状态, 随着耙斗的下降, 铲齿将污物自栅面铲至铲齿内侧, 当转耙闭合时, 使被铲齿铲入的污物扒进耙斗内[10]。然后利用升机构使耙斗停止在空中某一位置进行卸污作业。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在水下直接将淤泥捞起, 但由于受到臂长的限制, 所捞淤泥全部堆放在河岸边或采用船只运输。堆放在河岸边的淤泥被雨淋后将会重新回到河道内, 清淤效果很不理想;采用船只运输淤泥, 增加成本, 对施工带来很大不便。

螺旋式绞吸泵排清污。如图2所示, 污物被吸附口两旁的螺旋式铰刀吸附到吸入口, 这样可以避免工作过程中因污物向外流溢导致的再次污染;清污过程中, 通常沿直线运动, 这种泵体的铰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高度调节, 可以有效减少清污区域的重叠[8]。

旋耕吸盘式清污。采用水力冲刷和旋切相结合破土方式研制而成, 盘内装有多个旋转清污刷和驱动轮, 刷污盘中孔内设有叶轮, 可广泛适用于河道中沙土、粘土及硬质粘土、河底碎石、杂草等河床的清污[11]。

除此以外还有各种老式传统的方式。如潜水泵拖曳式, 可在直接在岸上拖, 也可以通过浮体间接拖曳, 但是因为需要打桩或移桩, 操作起来很不方便。还有一种先将水抽尽然后再把污物挖掘走的方式, 一方面劳动量大, 另外一方面不适合于不能断水的场合使用, 整套装备的使用效率不高[4]。

1.3 运动控制

在清污机的运动方面, 早期使用人力拖曳的方式进行, 劳动轻度特别大。随着我国控制技术的进步, 后面陆续出现了各种自动化的控制方式, 但是整体来说清污机器人的控制技术还是比较落后。

岸上远距离控制。控制柜放在岸上视线范围内容易看到的地方, 工作人员根据水面上的方向指示标杆进行前运动, 倒退、转动抽吸工作等运动的操控。

语音控制。即人们可以通过口语对其进行控制[12]。机器人通过接受操作者的语言命令, 进行句法分析, 译成相应的机器指令, 完成一定的动作。但这种控制方式目前只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智能控制。在远端控制端, 操作员可以通过彩色CCD摄像头监视器观察管道清污情况和机器人的工作情况。通过传感器用来检测机器人与障碍物的距离, 从而感知机器人的位姿, 保证机器人的正常行走。通过232接口与上位机连线, 通过电脑实时显示移动机器人行驶速度、行驶过的距离以及对其进行操控[13]。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清污清淤机的设计和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课题, 但多年来, 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在国内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能耗高、工效低、功能单一等问题, 而且大多是针对河道、水库的清污使用。上海水产大学科技术实业公司生产的ZQY型清污机可在陆上、水下全地形自动行走, 但是必须有人在岸操纵, 而且外形尺寸较大, 整机重量达到600 kg。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水下式鱼塘清污系统, 使用泥浆泵加两级泥水分离器的方法进行清污, 但是自动化程度不高, 工作效率低, 功能单一。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的水力推进清污机可适应水下复杂的土层条件, 且低质心升沉可控, 但是一旦不带螺旋桨的清淤机, 工作时会出现时走时停现象, 能耗高, 功能单一[9]。小型化, 通用化, 价格又相对低的清污机器目前市场上并没有, 而且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从进口的产品来看, 国外的同类产品结构紧凑, 多数是基于像游泳池这样地表平整、水质相对干净的场合使用而设计, 通用性和智能型均不高, 而且价格昂贵。如美国的彩鲨全自动吸污机及美国的海豚全自动水下清污机机器人无须工作人员在场也能自己工作, 清扫、洗刷、过滤。它体积小, 轻便, 使用方便。但只适合于私家泳池、小区泳池、训练池、体育馆泳池等地方使用, 且只能过滤相对干净的流体, 但单机价格均在两到四万元甚至更高, 价格昂贵。

3 发展趋势

综观目前水下清污机器人的状况及市场需求, 这类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 更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的水域以及需要清理的污垢物体都是不一样的。清污机器人的下一步发展必然会做的越来越专业, 专门针对某一场合设计和制造各种特种专用的水下清污机器人, 机器人的种类会越来越多。

(2) 两极分化。水下清污机器人是清污机器人的一个分支, 他的发展也必然会两极分化。对于大型的水库, 宽广的河道, 会需要越来越大的清污机器, 已满足其工作效率高的需求。而另外一个方面,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 各种水域或容器越来越多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 这些场合必然需要越来越精巧的机器人对其进行水质的维护。

(3) 人工智能化。这是所有机器设备发展的共同趋势, 水下清污机器人也不例外, 为了实现机器人的智能化, 在机器人身上会加装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可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与识别, 可自动识别甚至计算和记录行走路径, 可以自动或手动的进行定位或定期清污, 可自动检测水环境质量, 可通过物联技术向云端传输各种状态数据和环境数据, 操作者可近距离操控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监控。

4 结束语

水下清污机器人肩负着各大水域清理的工作, 但是整体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很少, 技术进步缓慢, 在如泳池人工鱼池方面的清污应用的研究和产品较多。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只能依靠其他领域水下机器人技术的进步, 将其技术成功应用于水下清污。

摘要:水下清污机器人是水下清污常用的设备, 介绍水下清污机器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关键技术, 分析了该类机器人目前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并对水下清污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趋势 第9篇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趋势;文献综述

1. 工业机器人的界定

我国的机器人专家(2007)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

2.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历史与产业趋势研究

自1961年美国Unimation公司生产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问世以来,工业机器人在各国尤其是欧美、日本发展迅速,并呈现出适合各国国情的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工业机器人技术突破也一直未停止,从最初的两轴到如今六軸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从液压驱动到电动马达,应用领域从汽车工业已拓展到电子电气、食品包装等其他行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亦对各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2.1 各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研究

Kuni(1981)在研究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现,尽管日本机器人产业比美国起步晚,但日本已成为当今世界机器人第一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在机器人发展初期日本引进并吸收了大量美国先进技术,使得日本企业能够较短时间内掌握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并凭借在机器人工艺、质量上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成功反超美国。

陈爱珍(2008)在研究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中发现,1980-1990年是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黄金十年,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达到136%,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来自日本国内劳动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广。

李刚(2014)对德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认为德国工业机器人从起步晚到发展成为欧洲机器人强国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推出的“改善劳动计划”到2013年的“工业4.0”战略,构建智能工厂,都可以看到政策的导向作用。

王京(2010)研究了美国机器人发展计划,发现美国机器人发展起步早,并制定了发展相关机器人核心技术的战略规划,将机器人技术开发重点放在仿人操作、自主导航、非结构化环境的感知、人机交互等方面。

王田苗(2014)认为尽管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全球第一,并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仍缺乏整体核心技术的突破,尤其在高效减速机、伺服电机以及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方面,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进口。

从各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研究文献来看,美国、日本及欧洲在发展本国工业机器人的进程中都找到了合适的发展模式,机器人产业发展顺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而政府部门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直接影响到机器人发展的各个阶段。近年,我国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国务院、工信部及科技部等部位出台了包括《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

2.2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朱力(2003)认为随着工业机器人价格的降低和性能指标的提高,我国人工成本的增加、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将实现爆发式增长。

徐扬生和阎镜予(2012)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工业机器人在发达国家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尤其是在汽车生产线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制造业中,如锻造、焊接、机械加工成型、喷涂、码垛、打磨抛光、装配等作业中得到应用,未来工业机器人在3C制造、食品包装等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江宇靖(2007)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变革的过程,发现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驱动系统、传感系统及网络通讯功能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突破,并预计虚拟现实技术将在机器人中得到广泛应用。

赵杰(2012)研究了近几年国外知名工业机器人企业推出和正在研制的产品,发现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正在向高性能化、柔性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从以上相关文献可以看出,未来工业机器人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工业机器人性能的不能提高(包括精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单机的价格将不断下降;(2)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未来3C行业、食品及医药行业、物流仓储行业将有巨大空间;(3)未来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驱动系统、传感系统将取得巨大技术突破,虚拟现实技术将在机器人中进一步推广。

3. 总结

从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经验以及产业未来趋势来看,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1)找到适合国情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由于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企业缺乏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因此,我国应尽早的从“美国模式”转向“日本模式”,掌握核心技术。(2)加大工业机器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政府对于机器人产业的支持与引导直接推动了整个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继续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配套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毕胜.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J].机械工程师,2008(07):5-8

[2]Kuni sadamoto:Robots In The Japanese Economy,TOKOY SURVRY 1981

[3]陈爱珍.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J].机械工程师,2008,(7):8-10.

[4]李刚. 德国机器人发展历史[J].机电一体化,2014(09):12-15

作者简介

谢胜强(1969-),男,湖南长沙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风险投资、城市产业规划研究。

明兴(1990-),男,湖南长沙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在读,从事风险投资、城市产业规划研究。

服务机器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10篇

1 服务机器人定义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由于许多高级生产和特种应用需要各种具有智能化的机器人参与, 加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生了许多新型现代服务行业, 这就把机器人产业的下一轮大发展很显然地导向了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道路中来。那么, 在众多机器人之中, 服务机器人是如何界定的呢?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 给了服务机器人一个初步的定义: 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 它能完成有益于人类的服务工作。其实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 服务机器人的身影已出入医院、军队、科研院所等机构, 只是普通公众未必注意而已。近年来, 各类服务机器人已频频亮相, 人们已对其不再陌生, 如各类博物馆中的导览服务机器人, 银行大厅里的迎宾取号机器人, 餐厅里的点餐机器人等。有些服务机器人我们肯定见过, 只是未意识到它是个机器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使用广泛的扫地机器人、保姆看护机器人等, 它们的作用有目共睹。

2 服务机器人发展状况

服务机器人将何去何从?这关系到一系列人口、劳动成本等社会问题。截至2014 年底, 我国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12 亿, 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下滑, 人口红利正快速消失, 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服务机器人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人们期待着未来能生产出稳定性高、实用性强、价格低廉的服务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服务于公众。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数据, 2014 年全球专业领域服务机器人销量达22163 台, 与2010 年相比翻了一番。在如此喷井式需求下, 我国服务机器人发展状况如何, 存在着哪些差距?

2.1 日本:技术领先, 竞争力强

日本机器人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连美国都被其后来居上甩在身后, 赢得了“机器人王国” 的美誉。从机器人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来看, 日本在工业机器人、仿人型机器人以及家用服务机器人3个领域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尤其是服务机器人, 是其产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根据日本机器人协会的数据, 2011 年日本服务机器人总出货额约在12 亿美元, 预计到2020 年以后日本国内服务机器人规模将超越工业机器人, 达到100 亿美元左右, 远超其他国家。

2.2 韩国:支柱产业, 发展迅速

韩国在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就把机器人产业定位为未来的支柱产业。2004 年, 韩国启动了“无所不在的机器人伙伴”项目, 之后步入快速发展期;2012 年, 韩国知识经济部在发布了一项中长期战略, 重点发展救灾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机器人技术, 到2022 年实现“All-Robot时代”的愿景。韩国在服务机器人产业化方面的成果也可以从数据上体现出来, 其产业总产值从2005 年的5720 亿韩元上升到2008 年的8960 亿韩元约, 平均每年增长16.5%, 其中服务机器人每年增长达到35%。

2.3 中国:局部优势, 潜力巨大

我国在服务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过20 多载的努力, 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基地, 近年来在工博会、机器人各类展示会上, 都可以看到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服务机器人, 如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老年陪护机器人、儿童教育机器人等。2014 年, 我国家庭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额超过6 亿元, 沿海地区应用率较高, 在未来的10 年之内, 服务机器人在中国的需求会有明显的增长。此外, 我国服务机器人在人机交互、机器人运动控制、多机器人系统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前列水平。

3 服务机器人发展政策分析

3.1 日本:战略引导, 资金支持, 产学官联合

日本从始至终高度重视机器人发展战略。早在2001 年, 日本成立了新世纪机器人技术战略调查专门委员会, 就阻碍机器人产业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市场供应和需求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讨论。日本政府各部门为推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 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其中1998 年开始的仿人型机器人计划, 总投资约200 亿日元;2004 年, 政府推出了下一代机器人应用计划, 斥资约3000 万美元。日本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样得益于产学官的联合。在美国硅谷效应的启发下, 日本政府推出了“产业集群”以及“知识密集区”建设计划, 在各地方选建了19 个各具技术特色的产业集群。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产学官结合机制形成了促进机器人技术研发发展的合力。

3.2 韩国:制定法律, 分段目标, 产业化发展

韩国为服务机器人发展制定了相关法律, 在人才培育、质量品牌和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韩国非常注重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道路, 提出成为世界三大机器人强国之一的发展目标。从2003 年韩国政府提出的“十大未来发展动力产业”政策, 继而到2004 年信息通信部工提出的“IT839”计划, 到2008 年的《智能机器人开发与普及促进法》, 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及法律以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2012 年, 韩国发布了“机器人未来战略展望2022”, 将政策焦点放在了扩大韩国机器人产业并支持国内机器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方面。由此可见, 韩国政府在对机器人产业充满信心的同时, 也为本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制定了非常清晰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3.3 中国:加强规划, 提升科技, 打造新兴产业

我国把服务机器人项目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当中, 智能服务机器人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 》未来15 年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的组织策划下, 计划将助老助残机器人、餐饮服务机器人、竞技与娱乐机器人等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作为主要目标, 已经取得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 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导游机器人”、“迎宾机器人”令人耳目一新。在装备工业司组织编制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已提出了“布局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任务。

总体而言, 战略目标、政策法规、资金支持、产业联合是通用的支持服务机器人发展的手段方式。如今, 各国都在加紧布局服务机器人发展业态, 在政策上扫除障碍, 我国从十一五发展纲要开始就把服务机器人提到高位, 战略上相当重视。与他国不同的是, 目前我国更多注重于与国家安全、民生科技相关的服务机器人产业, 着力突破制约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从局部到全局, 培育成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

4 未来服务机器人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

可以预见, 未来10 年内, 服务机器人将在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率先开拓扎根, 其发展会逐渐呈现智能化、标准化、体系化、普及化、社会化、时代化、多元化等特点。我国要在未来服务机器人市场占领至高点, 除了自身发展环境之外, 还需在与服务机器人相关的关键技术领域先拔头筹, 引导发展趋势, 才能最终占得先机。

4.1 智能认知与感知技术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里的主要突破点是智能认知与感知, 它是是机器人与人、机器人与环境进行交互的基础。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将机器视觉、超声、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进行了信息融合, 以期得到机器人在未知复杂环境下的姿态信息。未来智能认知与感知主要针对大量数据有效分类、归纳, 提取可靠有效信息, 并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及高效能计算能力的实现, 为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4.2 新材料应用

材料学的不断发展, 使得一些性能超群的用材不断涌现, 它们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如一种新型的形状记忆合金SMA, 其电阻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导致合金变形, 可用来执行驱动动作, 完成传感和驱动功能。这将会使得现有的传感和驱动模式发生巨大变化, 将来会出现一些类似生物肌肉的驱动方式, 使得服务机器人的活动更具灵活性。

4.3 复杂动力控制技术

随着人类探索空间的扩大及对任务需求的提高, 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将是复杂多变的, 高动态性、高适应性、高负载能力是服务机器人发展的方向之一。然而由于高负载势必会造成机械内部摩擦等非线性因素的放大, 传统动力学将再不适合这种控制方式。因此, 研究复杂动力控制技术将成为决定未来服务机器人动态性能的关键因素。

5 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议

近年连, 随着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的逐步放开, 国家战略规划的初步显现, 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也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 我们应审时度势, 借势打力, 乘势而上, 抓住发展机遇。

5.1 加快相关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芯片制造、互联网应用、人工智能等与服务机器人密切相关的技术要持续加强。22nm多核处理器已经能轻松胜任绝大部分的实时检测、识别、决策、控制等运算;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 应用, 为更多智能服务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终端;在人机交互方面, 科大讯飞等语音识别交互技术已经充分证明了自然化人机交互技的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些成熟的单项技术在不断提升的同时, 还要加紧服务机器人的集成化应用。

5.2 保持制造环境持续优势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 对于产业制造环境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上游, 我国拥有大部分原料、零配件提供商;中游, 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微电子加工企业, 能很快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许多国内外著名品牌的生产基地都在中国;下游, 我国已建成发达的物流体系, 从生产、运输到销售, 效率已超越部分发达国家。保持优质的制造环境对服务机器人产业化运作至关重要。

5.3 结合互联网+ 转变观念, 为服务机器人打开市场

互联网+, 可以是互联网+ 工业, 互联网+ 金融等等, 简单说就是一切传统形态的东西都可以与互联网进行互联。互联网+ 更多的是一种观念的革命, 她所带来的价值理念正催生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化、现代化、网络化的服务行业。未来的服务机器人与互联网+ 是深度契合的, 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都将与智能服务机器人相通相连。如上海科技馆内, 已采用了迎宾导览机器人用于场馆的智能化服务。

6 结论

随着机器人关键技术的不断更新, 服务机器人正处于蓬勃的发展状态, 相关新产品层出不穷。有机构预测未来服务机器人将像家用电器一样普及, 它将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 走进千家万户。当然, 除了国家政策导向、技术研发, 未来服务机器人的成功还将取决于社会对它的承认。服务机器人作为一个具有巨大社会关注度、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 解决社会劳动问题是其主要实际功能, 它是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展服务机器人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 也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军英.日本机器人技术发展浅议[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2) :115-116.

[2]肖雄军.服务机器人的发展[J].自动化博览, 2004 (6) :10-13.

[3]肖慧杰.舞蹈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东北大学, 2006:17-18.

[4]李良琦, 麦军.韩国机器人产业政策研究[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9 (6) :6-9.

[5]张嘉昕, 张宇帆.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成长途径与前景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12 (8) :15-19.

[6]欧勇盛, 江国来.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之路[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2 (5) :5-13.

[7]徐方, 张希伟, 杜振军.我国家庭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9 (2) :14-19.

[8]张萍.尽快开展服务机器人标准化工作促进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R].第六届中国标准化论坛, 2009-04-06.

[9]谢玮.智能服务机器人系统的构建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17-23.

上一篇:注重调研下一篇: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