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小细胞范文

2024-06-23

食管小细胞范文(精选8篇)

食管小细胞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性15例, 女性9例, 性别比例是5∶3, 年龄在43~73岁, 平均年龄55岁。80%是因胸痛为主要症状来进行就诊的, 检体诊断得知患者基本都有进食困难的症状。食管癌中晚期吞咽困难是其典型症状, 大体类型有:髓质型、蕈伞型、溃疡性和缩窄性。对应分别是9例、5例、7例和3例。而且病变部位好发于生理性狭窄部位, 以中段最多见, 其次是下段, 而上段最少, 这些病例中段16例, 下段8例, 上段0例, 且病变范围3~18 cm, 平均7 cm。按照UICC的标准, 分为II期, III期, Ⅳ期, 且分别为16、7、1例。参照UICC标准病变位于胸上段2例, 胸中段35例, 胸下段30例。术前经食管镜活检出8例, 术后病理方法检查出16例。淋巴转移最多占到70.83%,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最严重。其他还有肝转移4例, 骨转移3例, 其中2例伴有鳞癌和腺癌的病理成分。

1.2 治疗方法

食管癌的治疗方法一般性的主要有, 单纯手术、单纯放疗、单纯化疗和其中几个结合应用。但在临床普遍认同和应用的是手术治疗并结合其他方法的综合性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患者有5例, 手术和放疗的是3例, 手术和化疗的是8例, 手术4例, 化疗的3例, 放疗的1例, 未治疗的1例。手术方法主要有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和三切口或弓上下吻合术, 以后者为主。放射治疗采用60co 1射线或6 MVx线。放、化疗结合病例的剂量为55~65Gy, 单纯放疗病例的剂量最高达到72Gy。术后化疗病例多采用EP方案, 化疗1~2个疗程。即Vp-16 100 ms/n12, dl-3;DDP 30ms/m2, dl-3[2]。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且统计学结果是P值<0.05, 所以得出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排除了抽样误差等带来的干扰。

2 结果

平均生存期:单纯方法4.5个月, 混合治疗为12个月, 未治疗3个月。局部复发8例, 远处转移7例, 其中包括肝、肺和骨等其他部位的转移, 局部复发连同远处转移4例, 其他原因如发生肺部并发症有2例。1、2、3年生存时间所占比例分别是12.5%, 29.1%和41.67%。详细统计结果见下表。

3 讨论

食管小细胞癌在肿瘤学中算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食管小细胞癌的最早病例是由Mc Cullen在1952年发现的,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诊断水平逐年升高, 可是它的发病率依然很高, 而且漏诊率也不低。它的发病率大约占同期食管癌的0.8%~9%。在组织学来源看, 有部分学者认为食管黏膜的Kulchisky细胞是它的来源[3]。在形态学方面, 它的特点也很突出, 在中晚期, 他有四种大体形态, 分别是髓质型、蕈伞型、溃疡性和缩窄性, 而且髓质型最多见, 在此病例临床调查中就可得到证实。在诊断鉴别方面, 他与和肺小细胞很容易混淆, 在合并鳞癌腺癌的病例中容易漏诊[4]。这就需要临床对于它的诊断不能仅仅只用食管钡餐检查而是要结合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等检查其中的标记物。在本组中, 术后检查效率比较高, 这种低效率严重影响对患者的综合治疗。

食管小细胞癌的特点明显, 病程短, 平均为两个月, 早起转移迅速, 在很多病例中可见转移, 其中以淋巴结转移最为明显, 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病例最多[5]。其他还有肝、肺和骨等的转移。临床症状主要有吞咽困难, 胸痛等。且胸痛常作为患者的首发症状。本组生存时间长的患者主要是接受化疗和放疗的患者, 手术加化疗的病例是生存时间最长的方法。且术后死亡病例均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故在治疗方面强调的不仅仅是局部肿瘤的彻底切除, 还要关注肿瘤的扩散。总之, 综合治疗是目前发展的趋势, 也是临床运用最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辉, 刘曙光, 刘希斌, 等.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47例预后分析.肿瘤, 2009, 29 (2) :180-182.

[2]闫云龙.局限性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30例报告.山东医药, 2012, 52 (2) :106-107.

[3]高兰婷, 吕长兴, 王家明, 等.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1 (3) :357-359.

[4]张百华, 杨文静, 赵亮, 等.109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外科治疗和预后分析.中国肿瘤杂志, 2012, 34 (9) :698-702.

食管小细胞 第2篇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FEZ1;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32-02

食管癌在我国发病率比较高,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占第4位,也是世界上常见的十种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食管癌的癌变机制至今不是很清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发现与食管癌的发生或演进有关的多个可能相关基因或相关的未知基因片段。近期很多资料也表明,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基因(fasciculation and elongation protein zeta-1,FEZ1)是抑癌基因,并且FEZ1基因的异常表达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均可检测到。本研究通过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FEZ1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食管癌进展中所起的作用及与患者病理指标间的关系,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新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120例标本均来自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手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选取20例食管癌远端病理证实的正常黏膜。所有标本术前未经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均常规固定后规范取材,将患者的性别及年龄、肿瘤长度详细记录,有经验的病理医师通过双盲法进行复诊,镜检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将4 μm厚的相应的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制成的切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资料分组

食管癌患者年龄划分为:年龄<40岁4例、40~60岁93例、>60岁23例;食管癌长度划分:肿瘤长径<3 cm 45例,≥3 cm 75例;根据肿瘤病理的浸润深度分为早癌组5例、浅肌层及深肌层组21例,纤维膜及周围软组织组94例。

1.3?SP免疫组化染色

小鼠抗FEZ1单克隆抗体购自Cell signaling公司,采用免疫组化SP法,FEZ1单克隆抗体稀释倍数为 1︰50,实验步骤按说明书进行,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分化,返蓝,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已知肺癌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1.4?结果判断标准

FEZ1结果评价,以细胞浆出现背景清晰的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参照文献[1], 在高倍视野下(400×)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观察不少于200个细胞),按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及着色强度进行结果判定:按着色强度评分: 0分为无着色,1分为浅黄色,2分为黄色,3分为棕黄色;按阳性细胞数占同类细胞数的百分比评分:0分为阴性,1分为阳性细胞数10%,2分为11%~50%,3分为51%~75%,4分为>75%。取两项评分的乘积作为总积分,0~3分为阴性,3分以上为阳性。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FEZ1蛋白在不同食管组织中的表达

FEZ1阳性表达可见于食管黏膜上皮及鳞癌细胞中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呈灶状或弥漫分布,大小不一,着色轻重不等。120例食管鳞癌中FEZ1阳性率为36.67%(44/120),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黏膜60.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组织中FEZ1阳性与阴性表达见图1、2。

2.2?FEZ1的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鳞癌中早癌组、肌层组外膜组FEZ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0.00%、47.62%、31.91%,阳性率随浸润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P<0.05);实验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组FEZ1蛋白表达缺失,与无转移组差异明显;随着食管癌患者年龄的增长及肿瘤长度的增加,该蛋白表达亦呈降低趋势。见表1。

3?讨论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癌发病机制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亦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Ishii[2]在8p22 的D8S261位点附近分离出FEZ1基因,研究证明,该基因在正常组织中表达较高,而在许多人类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原志庆等[3]发现甲状腺组织中FEZ1 蛋白和mRNA 的表達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和PTC 组织,Vecchione 等[4-5]检测了胃癌、膀胱移行细胞癌中FEZ1 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所有的细胞系中几乎均不能检测到该蛋白的表达。本实验中120例食管鳞癌中FEZ1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黏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上研究结果一致,提示FEZ1蛋白可能对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起抑制作用。本实验亦研究了FEZ1表达与食管癌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表明其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李娜等[6]研究发现食管癌中淋巴结转移组FEZ1 mRNA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陈刚等[7]研究表明,肺癌中恶性度较高的小细胞癌中FEZ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均与本实验结果一致。迄今为止,人们对FEZ1基因了解较少,一般认为在细胞周期中FEZ1通过cAMP 依赖激酶高磷酸化,阻滞细胞产生G2/M期,细胞的生长抑制,肿瘤的发生受到抑制。还与微管组分有关,通过S- G2/M期与P34cdc2的相互作用抑制生长,通过调节有丝分裂异常进而细胞生长失控。随着深入的对FEZ1基因和其他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具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许良中,杨文涛.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的判断标准[J].实用癌症杂志,1996,4(6):229-231.

[2] Ishii H,Baffa R,Numata SI,et al.The FEZ I gene at chromosome 8p22 encodes aleucine - zipper p rotein, and its exp ression is altered in multip le human tumor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9, 96 (7):3928-3933.

[3] 原志庆,陈晓磊,李娜,等.FEZ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36 (4):437-439.

[4] Vecchione A,Croce CM,Baldassarre G,et al.Fez1/Lzts1 a newmitotic regulator implicated in cancer devel-opment[J].Cell Div,2007,24(2):24.

[5] Vecchione A,Ishii H,Baldassarre G,et al.Fez1/LZTS1 is down- regulated in high- grade bladder cancer,and its restoration suppresses tumorigenicity in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cells[J].Am J Pathol,2002,160(4):1345-1352.

[6] 李娜.FEZ1基因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0):2955-2957.

[7] 陈刚,王小玲,刘月平,等.FEZ1 Survivin 在肺小细胞癌及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蛋白表达及其在凋亡中的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2007,34(21):1209-1211.

食管小细胞 第3篇

患者男性,60岁,主因右上腹间断性疼痛2个月,加重半月于2010年7月1日入院。症状进行性加重,但无明显体重减轻,无发热,无黑便。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软,肝脾不大。消化内镜示:距门齿约21~28 cm右前壁见一菜花样隆起,表面溃疡糜烂,质脆,触之易出血,病变欠清。取1块组织送检,病理回报提示:黏膜固有层可见小细胞癌浸润。IHC结果:CK-P(+)、CD56(+)、Syn(+)、CgA(+)、LCA淋巴细胞(+)、CD3淋巴细胞(+)、CD20 B淋巴细胞(+)、Ki-67 index80%。临床诊断为食管中段小细胞癌。因患者术前钡餐检查提示:食管中段管壁狭窄,范围约7 cm,右前壁受累,僵直,毛糙,蠕动消失,并可见充盈缺损。胸部增强CT检查提示:肿物与周围血管等重要组织界限不清,隆突下淋巴结肿大。考虑手术切除困难较大,并且患者家属要求保守治疗,故转肿瘤科进一步治疗。

2 讨论

原发食管小细胞癌(Primary Esophageal Small Cell Carcinoma,PESC)自1952年由Mekeow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文献陆续给予相关文献报道,其发病率极低,仅占同期食管癌的0.5%~2.4%[1]。PESC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进行性的吞咽困难,胸骨后烧灼感及疼痛,发病部位多见于食管中下段,高峰发病年龄与食管鳞癌相比略晚;在大体分型中则以髓质型最多见,其次为蕈伞型,这两型约占食管小细胞癌总数的67.2%;在X线上的表现为食管黏膜皱襞紊乱、粗糙或有中断现象,小的充盈缺损,局限性管壁僵硬、蠕动中断,小龛影等。由此可见,PESC在临床表现、大体分型及X线检查上与食管鳞癌、腺癌极为相似,所以PESC的临床诊断更多的是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且需要与食管低分化癌、食管恶性黑色素细胞癌和食管恶性淋巴瘤相鉴别,主要的检查方法为用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免疫组化检查中NSE、Syn、CK、CHA和CD56是神经分泌、分化的特异性抗体,其中根据国内研究文献表明NSE、CHA和CD56在食管小细胞癌检查中较为敏感,阳性率可达85%以上,或可作为阳性标记;而电镜检查则是观察癌细胞中的神经内分泌颗粒,这对PESC诊断具有确定性意义[2]。目前针对食管小细胞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国内学者根据小细胞形态及构成比例将PESC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分为小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3];二是国外部分学者则将其分为燕麦细胞癌和非燕麦细胞样小细胞癌。但根据目前的临床病例统计分析研究表明,PESC的各亚型与生物学行为、免疫表型不同表现对预后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4]。

目前PESC细胞的具体来源医学界尚无明确定论,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PESC细胞可能来源分为两种学说:一种学说认为PESC细胞起源于食管黏膜内基底层或黏膜下腺体的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另一种学说认为PESC细胞同食管鳞癌及腺癌一样,是来源于内胚层的原始多潜能干细胞[5]。此外研究还表明PESC具有很高的侵袭性,淋巴结及血道转移早,病情发展迅速,多数患者死于肿瘤的全身广泛转移,因此预后很差,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根据国外文献报道,其单纯姑息手术者的生存期最短只有2周,而行根治术者可达16.5个月[6]。而随着对食管小细胞癌的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其组织学表现和生物学行为与小细胞肺癌十分相似,因此在治疗方法上常参照肺小细胞癌,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加以治疗,所以采用系统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并且认为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系统化疗、局部放疗与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7]。

参考文献

[1]Medgyesy CD,Wolf RA,Putnam JR,et al.Small cell careinom a cancer center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review.Cancer 2000,88(2): 262.

[2]州纯武,王铸,王正颜.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X线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20):101-103.

[3]夏和顺,陈春梅,吴建平,等.食管小细胞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肿瘤防治研究,1999,26(5):332-333.

[4]宫惠琳,董炜疆,徐长福,等.食管小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肿瘤研究与临床,2003,15(6):377-379.

[5]李祥周,张钿乾,赖仁胜,等.食管小细胞癌的病理形态观察.中华肿瘤杂志,1996,18(5):395-397.

[6]Takubo K,Nakamura K,Sawabe M,et al.Primary undifferentiated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Hum Pathol,1999,30(2): 216-221.

食管小细胞 第4篇

1 细胞因子的影响

1.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分子量为40~45 kD的分泌性糖蛋白,编码人类VEGF的基因位于染色体6p21.3上,该基因全长24 kb。体外实验发现其对血管内皮的增殖,血管构建的作用较强,且特异性高,VEGF还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2]。VEGF发挥作用主要依赖其受体的存在。其中VEGFR1和VEGFR2是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酪氨酸激酶蛋白受体,而VEGFR3主要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中表达[3]。由此可见,VEGF在干细胞向食管上皮诱导分化过程中有一定的意义。首先,VEGF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食管中微血管的生成,并增加其通透性;其次,促进淋巴管的形成。以上两者的作用,创造出更接近于人体食管的微环境,有利于食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

1.2 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体液中的53个氨基酸组成的促有丝分裂的多肽,可促进多种细胞增殖,包括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等[4]。ECF在体外可刺激角化细胞分裂,在体内可促进上皮的再生[5]。许多文献报道,干细胞向食管上皮分化中出现分化消失现象,原因可能与培养基血清中的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等因子抑制上皮细胞生长,但刺激成纤维细胞生长有关[6]。成纤维细胞的大量产生有有利的一面,也可以消耗培养基中大量营养物质,从而抑制上皮细胞生长。刘洪清等[7]采用添加EGF等细胞因子的方法,有效地促进食管上皮细胞增殖和传代,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EGF与靶细胞表面的EGF受体结合后,能刺激受体自身磷酸化及细胞内其它蛋白质的酪氨酸磷酸化,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和磷脂酶C,通过第二信使CAMP、Ca2+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酶,使细胞核内组蛋白对DNA的阻遏作用解除,促使有丝分裂信号向细胞内传递,从而引起DNA合成细胞增殖[8]。但不同浓度的EGF对BMSC促分化和促增殖的影响作用不同,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1.3 转移生长因子β

转移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包括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细胞外基质生成等。在干细胞向食管上皮分的过程中,TGF-β1的突出作用是促使各种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c,ECM),如胶原蛋白、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层黏蛋白(laminin,LN)和蛋白多糖的合成,抑制这些蛋白的降解,从而增加ECM的沉积[9]。TGF-β通过与细胞跨膜蛋白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作用,其跨膜蛋白受体有三种亚型TGF-βRAⅠ、RⅡ、RⅢ。RⅠ、RⅡ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RⅢ可促进TGF-β与RⅠ、RⅡ结合[10]。TGF-β1另一重要作用是刺激成纤维上皮细胞的生长,但其机制说法尚不统一。被TGF-β1刺激增生的成纤维细胞能促进食管上皮细胞增殖分化,有报道证实食管上皮细胞分层程度与加入成纤维细胞密度成正比[11]。

1.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增殖因子。在细胞周期中,一旦细胞进入G1期,在其他生长因子缺乏的情况下,IGF-1可促进C增殖周期的完成[12]。IGF-1的活性主要是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介导的,即IGF-1R很大程度上与细胞增殖状况有关[13]。它的这种作用,在组织工程食管上皮细胞分化增殖中十分重要。组织工程食管上皮在体外培养时,必然存在与体内微环境的不同之处,缺乏某些细胞因子,IGF-1上述特点正好弥补了此种不足,值得关注的是IGF-1刺激细胞增生抑制凋亡,又是致食管癌的发生的重要因素。IGF-1活性主要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来调控,故对IGFBPs的研究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有研究表明,体积大于1 mm3的组织就需要血液供应。组织工程中食管上皮细胞体积巨大,需要充足的血供,BFGF表达与食管中微血管密度有关。BFGF是一种碱性多肽,在体内广泛分布,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素,它在体内可趋化血管内膜的各类细胞,并诱导这些细胞表达组织重建所需的血浆酶原激活剂等,通过刺激内膜各类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长入胶原基质中形成管腔,并促进神经元与新生血管的生长[14]。BFGF在促进神经元生成的作用,为研究组织工程食管神经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着手点。

2 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在组织工程食管中,高分了聚合材料结构和成分单一,不能同时提供食管上皮细胞生长的ECM。而种子细胞与ECM的黏附及相互作用是细胞分化增殖的基础。故对ECM的研究,对组织工程食管上皮细胞分化增殖有重要意义。

2.1 胶原蛋白

研究发现I型胶原主要存在于食管的黏膜下层及肌层内,Ⅲ型胶原主要存在于食管的外膜弹力纤维层和黏膜下[15]。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极低的免疫原性,极强的促组织再生性[16]。鲍春荣等[10]用Ⅳ型胶原预涂材料表面,可有效地促进食管上皮细胞与支架的吸附和均匀分布。但在食管中各型胶原蛋白的比例关系及各型胶原如何特异性作用于食管的特定部位,还有待研究。

2.2 纤维连接蛋白

纤维连接蛋白(FN)是一组结构上类似、免疫源性相同的高分子糖蛋白,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外基质成份。它具有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参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间的粘连,促细胞生长,分化和增殖,调节细胞运动等功能,在正常食管上皮有表达[17]。在组织上工程食管上皮细胞诱导过程中,利用其具有细胞间或细胞与其他细胞外基质间的桥蛋白作用,促进食管上皮细胞的粘附,构成其它增殖,分化的基础。梁志刚等成功应用转染Ad.FnCBD64的食管上皮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食管。证明了FN具有增强种子细胞黏附力的效果。但FN分子量大,在实际的使用中存在转染种子细胞的困难,有待于寻找促进FN表达的实用性方法。

2.3缝隙连接蛋白(Cx43)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s,Cx)的缝隙连接普遍存在于上皮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与胚胎发育,细胞诱导,分化,生长调控有关[18]。刘学红等[19]通过实验证实,2~4个月CX43蛋白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4个月后呈弱阳性表达,推测在食管神经系统及微循环系统未完善时期,Cx43通过参与细胞间缝隙连接调控信息转导及细胞的分化、增殖。在组织工程食管上皮细胞的培养中,诱导种子细胞向食管上皮细胞分化,利用Cx43特性促进分化增殖国内外尚无报道。笔者认为有待从实验中得到求证。

3 性激素

从食管癌发生的性别差异,不难发现性激素可能参与了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但不论雌雄激素,发挥生理作用均与其受体密切相关,雌激素(ER)在胎儿食管→正常食管上皮两者间出现到消失的规律。有学者认为最好的解释是ER参与了食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ER的作用机制为雌激素弥漫入细胞后,先与靶细胞浆中特异性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加上共激活因子的作用与核内受体形成单二聚体,影响DNA转录生成新的mRNA,从而生成新的蛋白质,影响细胞生理功能,雄激素(AR)作用机制与ER相似。但在性激素影响下产生了何种蛋白质影响了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且人体内雌雄激素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不同性别个体间雌、雄激素迥然不同,所以性激素对组织工程食管上细胞的分化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Ca2+浓度及O2浓度的影响

4.1 Ca2+浓度与食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密切相关

Ca2+浓度低于0.05 mmol/L时食管上皮细胞缺少桥粒,当Ca2+浓度大于等于0.05 mmol/L时角蛋白丝增加,桥粒出现。其机制可能为Ca2+充当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使细胞核内组蛋白对DNA的组合解除,促使有丝分裂信号向细胞内传递引起DNA合成,细胞增殖,并且整合素等粘附分子发挥作用也需要Ca2+的存在。

4.2 O2浓度的影响

O2浓度为微环境对组织工程食管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报道不一,有学者用CoCl2诱导缺氧条件,发现随缺氧时间延长,处于G0/G1期的细胞明显增加,S期减少,由此认为,缺氧对细胞周期进行负调控[20]。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供氧不足,缺氧信号迅速传至细胞核内启动相关基因表达,以维持细胞和机体氧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引起细胞的增殖分化,其中缺氧诱导因子-1 (HIF-1)是影响调控的最主要因子。组织工程食管种子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过程中,O2浓度必然高于正常处于体内的细胞,高O2浓度的影响是有利于细胞增殖分化,还是不利于细胞增殖分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今后,组织工程食管的研究,应深入研究微环境如何影响种子细胞向食管上皮细胞增生、分化,如何在体外模拟体内的微环境。在不久的未来,组织工程食管必将应用于临床,给更多的患者减少病痛。

食管小细胞 第5篇

关键词:食管肿瘤,鳞状细胞癌,预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放射疗法

我国的食管癌发病和死亡在全球处于高水平, 且以鳞癌为主, 近十年其发病率尽管有下降趋势, 但其死亡率仍为全国恶性肿瘤前四位[1]。临床上食管癌患者多数已属中晚期, 根治手术难以实行, 而其病理>90%为鳞状细胞癌, 对放射线较敏感, 故放射治疗是食管癌目前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其5年生存率仅约5%~30%[2,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 NLR) 为近来提出的较新的检测指标, 是一项经济、简便易测且重复性好的检测指标, 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的有效指标。NLR最早是在1983年被Bass等[4]学者作为一个炎症指标被提出。过去认为NLR值升高是机体对外来的各种创伤、刺激发生的应激反应, 近来报道NLR增高与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目前关于NLR用于评价食管癌放疗预后的相关报道较为少见。本研究比较NLR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后3年生存率的差异, 分析NLR对食管鳞癌放疗的预后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11年11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并确诊为食管癌的149例患者。纳入标准: (1) 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住院, 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患者; (2) 所有患者经诊断无法手术完全切除, 未行手术治疗; (3) 在进行放疗前3 d做的血常规检测; (4) 随访满3年或3年内因食管癌进展死亡。排除标准: (1) 患者因高龄、营养状况差或者身体状况欠佳, 无法耐受放疗; (2) 伴随其他严重疾病; (3) 未按医嘱进行正规治疗。按上述标准, 剔除早期失访、非肿瘤原因死亡及治疗欠规范的21例患者, 共149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食管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86例, 女63例;≤65岁者57例, >65岁者92例。依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7版肿瘤分期确定肿瘤TNM分期和部位。所有患者同步放化疗前NLR为0.85~10.72, 中位值为2.03。在本研究中, NLR的临界值定义为3.0[5]。其中NLR≥3.0的32例患者设为高NLR组, NLR<3.0的117例患者设为低NLR组。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选用直线加速器6MV或15MVX线常规剂量分割照射进行放射治疗。大体肿瘤 (gross tumor volume, GTV) , 包括胃镜、食道钡餐及CT扫描所见的原发灶和CT可见最短径≥10 mm的区域肿大淋巴结。临床靶区 (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 为食管病灶GTV上下方各外放3~4 cm, 前后左右各外放0.5 cm。根据病变部位纳入相应的淋巴引流区。纵隔区域淋巴结在GTV基础上外放0.5~0.8 cm。计划靶区 (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 为CTV基础外放0.3~0.5 cm。将肺、心脏、气管和脊髓作为危及器官分别勾画。95%的PTV作为处方剂量, 分次剂量为1.8~2.0 Gy, 50 Gy后改野补量, 仅包括放疗前胃镜及CT所确定GTV上下各外放1.0 cm, 前后左右各外放0.5 cm, 至总量DT 60~66 Gy。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常规监测血常规1次/周, 白细胞低于3.0×109/L、血小板低于50×109/L者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白介素-11治疗 (距奈达铂使用前、结束后至少24 h) 。对于Ⅱ级及以上放射性食管炎进食疼痛患者, 给予输液对症治疗。放疗结束的4~6周时, 行胸部CT或PET检查, 评价治疗效果。后3个月复查1次, 共2年, 生存期超过2年后, 每半年复查1次。疗效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进展 (PD) , 总有效率 (RR) =CR+PR。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死亡和复发为终点事件, 对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组总生存率。对于所有的假设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病理资料的比较

高NLR组和低NLR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放疗近期疗效及3年生存率的比较

高NLR组患者的近期总有效率为34.4% (11/32) , 明显低于低NLR组患者的58.1% (68/11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高NLR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18.8% (6/32) , 明显低于低NLR组患者的37.6% (44/11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图1。

3 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且作用于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炎症能诱发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 诱导DNA突变, 促进血管生成, 促进侵袭和转移[5,6]。“肿瘤免疫编辑学说” (cancer immunoediting) 研究表明, 炎性反应的各个阶段均有助于多种肿瘤的产生。慢性炎性反应可产生基因毒性应激引起癌症的发生, 也能通过诱导细胞的增殖促进癌症发展, 并可通过增加血管生成并提高组织浸润导致癌症扩散[7,8]。

众所周知, 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机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淋巴细胞相对减少提示CD8+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功能降低, 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反应减弱, 机体抗肿瘤能力降低[9]。NLR被提出时就推测NLR数值高的健康个体较NLR数值低者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活性低。NK细胞是机体抗肿瘤、抗感染的重要免疫因素, 活化的NK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发挥调节免疫和造血作用以及直接杀伤靶细胞的作用, NK细胞活性低间接反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4]。NLR容易经过检测外周血常规结果计算得到, 多项研究发现NLR升高可能是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预后不良的指标[10,11,12]。本研究中, 高NLR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NLR组患者 (P<0.05) 。笔者认为, 高NLR反映了患者较重的全身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紊乱。

例 (%)

食管小细胞 第6篇

1材料与方法

收集洛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05年1月~2003年6~10月期间BSCC8例, 复习患者临床资料、组织切片并随访。标本常规处理及HE染色。所有病例均做vimentin、AE1/AE3、34βE12、CEA、actin (HHF35) 、S-100蛋白、NSE、chromogranin A (CHG) 、Syn、p53、Ki-67免疫组化染色, 采用EnVision法标记。结果判定以细胞膜、细胞质棕黄色染色为阳性。P53、Ki-67则为细胞核阳性表达, 计数200个细胞, <5%为 (-) , 6%~30%为 (+) , 31%~50%为 (++) 。

2结果

2.1 临床资料

男性6例, 女性2例, 年龄46~80岁, 平均63.32岁。临床均表现为吞咽困难, 胃镜提示食管黏膜增殖性病灶或溃疡。肿块位于中段6例, 中上段2例, 肿块浸润范围从食管黏膜下层至肌层、外膜不等;2例伴食管旁淋巴结转移, 1例伴上纵隔淋巴结转移;随访3~30个月, 死亡率28.3%。

2.2 病理检查

巨检:髓样型5例, 蕈伞型2例, 溃疡型1例;肿块直径3~6cm。镜检:BSCC瘤细胞具有基底细胞样细胞和鳞状细胞2种成分, 一般以前者为主, 二者相互移行。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态呈筛孔样、腺样、实性巢状、条索状排列, 浸润性生长, 癌巢内基质可呈玻璃样变性, 中央可见粉刺状凝固性坏死, 或形成含黏液物质的小囊腔, 腔内黏液可被PAS或阿尔辛蓝染色, 巢周围细胞可见栅栏状排列结构, 细胞核较大, 胞质少, 似基底细胞。鳞癌成分可呈原位癌、浸润癌, 一般为高、中分化, 部分见角化珠或细胞间桥特征。

2.3 免疫组化

所有BSCC病例p53、Ki-67均呈 (+) , 约2/8的病例呈 (+++) ;部分病例对AE1/AE3、34βE12、actin、S-100蛋白、NSE (+) , 而对vimentin、CEA、CHG、Syn则基本 (-) 。

3讨论

BSCC常见于上呼吸道和消化道, 约占食管癌总数的0.4%~3.9%。多见于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 患者多有重度烟酒嗜好。本组资料中有5人年龄在62岁, 男女之比为6:2;发现2例为多灶性, 与Luna等报道BSCC常多灶性发生符合。

BSC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 多发生于食管中段, 以髓样型多见。一般浸润程度越浅, 则肿块越小, 但本组发现1例虽仅侵及黏膜下层, 却已有远处淋巴结转移, 提示该肿瘤的高度恶性和可能早期转移的特点。Coppola等报道BSCC从诊断到死亡时间, 高、低分化鳞癌平均为35.6和16.4个月, 而BSCC仅为8.2个月;也有报道BSCC平均存活20个月, 个别有5年生存。

在免疫表型方面, 本组p53、Ki-67均有阳性表达, 且3/8例虽强阳性, 说明BSCC肿瘤细胞增殖活跃, 根据本科室对多例食管小细胞癌p53、Ki-67免疫组化分析也均有强阳性表达结果, 从侧面也支持BSCC的高度恶性和侵袭性。Tsang等研究8例BSCC AE1/AE3、Cam5.2、34βE12、CEA及actin、S-100蛋白的免疫表型, 在基底细胞样细胞中前4种抗体虽弱阳性或阴性, 4/8例actin部分阳性, 而S-100蛋白呈阴性。本组有一半的病例AE1/AE3、34βE12呈阳性反应, 而CEA则基本都阴性, 4/8的actin为弱阳性, 4/8的S-100蛋白为阳性, 支持黄致治等关于基底样细胞向肌上皮等多向分化倾向的观点。Banks等发现BSCC (24/32例) 可表达NSE, 但CHG、Syn全部阴性, 不符合必须具有上述3种标记物中2种以上阳性才能诊断神经内分泌瘤的标准。本组得出结果也支持此观点。

BSCC与鳞瘤的发生部位相似, 临床上多误为鳞癌, 但由于其高度恶性及高侵袭性, 应从鳞癌中进一步区分出来。BSCC除具有鳞癌特点外, 尚伴有局灶的或广泛的向原始腺体结构分化的重要特征, 包括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巢内可见基质的玻璃样变性、粉刺状凝固性坏死, 含黏液小囊腔形成 (囊内黏液可被PAS或阿尔辛蓝染色) ;免疫表型均可见p53、Ki-67阳性或迷漫强阳性表达。而对鳞癌, 笔者分析了包括TNM分期、一般临床表现及病理资料均与BSCC相同和/或基本相似的8例食管鳞癌病例, 重点追踪预后情况及观察其p53、Ki-67表达情况, 比较两者的差异。发现8例鳞癌病例预后均相对较好, 死亡1例;对p53、Ki-67则未见有强烈表达, 仅见2例对p53和3例对Ki-67阳性表达, 其余均为阴性或微弱阳性表达。从另一方面说明BSCC与鳞癌两者生物学特征的不同之处, 可帮助鉴别。

BSCC与小细胞癌鉴别在临床治疗的选择上有很大不同。小细胞癌一般无鳞状细胞分化, 细胞少, 核深染, 大小相对一致;常呈细条索、镶嵌状排列或菊形团, 无细胞周围的栅栏状结构或腺癌样分化, 间质很少, 大片坏死多见, 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常见;免疫组化虽然两者均对p53和Ki-67有强表现, 但小细胞癌尚可见表达NSE、CHG、Syn二种以上神经内分泌标记, 而BSCC通常不表达。BSCC与腺样囊腺癌两者的形态学部分相似, 过去曾将两者误为一处, 但后者找不到鳞癌成分可以鉴别。

收稿日期2007-10-17

食管小细胞 第7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获取组织标本

所有新鲜标本取自我院2002年3~12月食管癌手术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共75例。其中,男53例,女22例;年龄36~71岁,平均62.9岁。均为食管鳞癌,高分化30例,中-低分化45例。有淋巴结转移43例,无淋巴结转移32例。临床分期采用UICC食管癌国际分期标准,Ⅰ期21例;Ⅱ期18例,Ⅲ期36例,Ⅳ期0例。全部标本于手术时收集,并立即放入液氮中冻存。癌组织取自原发癌灶,癌旁食管黏膜组织取自距癌灶边缘5 cm以上的食管组织,并经病理学检查未见癌细胞。

1.2 We s te rn blotting实验

在低温下使用研钵将食管癌组织及配对癌旁食管粘膜组织磨成粉末状,加入蛋白质裂解缓冲液及蛋白酶抑制剂,继续研磨,40℃离心14 000 r/min,30min。吸出上清,分装,置-70℃冰箱保存。将两块玻璃板洗净,自然凉干,装好固定。先配置5 m L分离胶,灌入电泳的两层玻璃夹板之间,后灌入浓缩胶2m L,立即放入梳子,室温聚合1、2 h,配制成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样品加入缓冲液,混匀后100℃变性3 min,放于冰上备用。将装有凝胶的玻璃夹板放入电泳槽,固定,在上下两槽中分别灌入阳极液和阴极液。每孔格加入20μL样品混匀液。接通电源,进行蛋白凝胶电泳。电泳停止后,取出凝胶。将凝胶、硝酸纤维素膜一起放入电转移槽中进行转膜。转移结束后,取出纤维素膜,用5%的脱脂奶粉封闭硝酸纤维素膜上的蛋白潜在结合位点,加入一抗(1∶500)4℃过夜,加入二抗室温下轻轻震荡1 h。后ECL试剂显色、照相。所用抗体购自美国Santa公司。

1.3 体外Ma trige l侵袭实验

选用我院实验室冻存的食管鳞癌细胞系EC9706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前用无血清培养液培养24 h。所有的试剂购自Invitrogen公司。参照文献的方法,这种趋化实验在Boyden室进行。使用孔径8μm的滤膜,滤膜均匀涂上0.5 mg/m L的Matrigel胶(Becton Dickinson,America)。下室加ET-1(100nmol/L)和bosentan(1μmol/L),无血清的EC9706细胞(5×105/m L)放置在上室。37℃孵育24 h后取出滤膜,风干、染色。在10×倍视野中计数染色细胞(约占总滤膜的20%),重复3次。

2 结果

2.1 配对食管鳞癌组织中ET-1的表达

Western blotting显示ET-1在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在75对组织中,结果显示ET-1蛋白在74.7%(56/75)的食管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见图1。

2.2 体外Ma trige l侵袭实验

EC9706细胞能够穿过Matrigel基质胶迁移至滤膜。在我们的研究中,加入bosentan显著降低EC9706细胞的侵袭力,与不加bosentan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图2显示两组在侵袭实验中穿过Matrigel胶的细胞数。

3 讨论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血管收缩剂,其家族中含3种异构肽,即ET-1、ET-2和ET-3。近几年研究发现内皮素-1还具有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的性质,在某些肿瘤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3,4]。ET-1在生物合成的过程中,首先生成ET-1前体原(pre-pro endothelin-1),然后形成ET-1前体(Big-endothelin),再经ET转化酶-1(ECE-1)的作用生成具有21个氨基酸ET-1。ET-1受体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中,由三部分组成:胞外NH2残基、膜间部分、胞内COOH残基;并具有两种亚型,即ETA和ETB,均属G蛋白偶联家族。

ET-1作为一种有丝分裂原,可以刺激多种人类癌细胞的生长。ET-1可以通过与其受体ETAR或ETBR结合充当自分泌或旁分泌生长因子。在上皮性肿瘤中,ET-1的促有丝分裂效应是通过ETA受体介导的。而在非上皮性肿瘤中,此作用不依赖E-TA受体。此外,ET-1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血管生成和上皮-间质转化有关,这些改变增加某些肿瘤的侵袭力和转移[5,6,7,8,9,10]。本实验结果显示ET-1在大多数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推测ET-1在食管癌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原发性食管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就是癌细胞具有向局部正常组织侵袭的能力。为了研究ET-1对食管鳞癌侵袭的影响,笔者使用一种内皮素受体双重阻断剂bosentan进行干预,检测干扰内皮素/受体自分泌循环是否能够影响食管鳞癌细胞侵袭能力。Bosentan是一种相对分子量低的竞争性双重内皮素受体阻滞剂,通过与ETA和ETB的结合来阻止ET-1的作用。本组的体外侵袭实验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加入bosentan明显抑制了食管癌细胞侵袭力。这提示内源性ET-1可充当自分泌调节因子,它的表达与食管癌细胞侵袭密切相关。

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是一个多步骤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黏附、降解、移动。大致步骤是原发灶肿瘤细胞增殖、脱离瘤灶、穿过细胞外基质、累及临近组织。肿瘤细胞侵入组织和转移的能力与蛋白酶类表达增高及蛋白酶抑制因子降低有关[11]。转移的肿瘤细胞穿入并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是癌细胞转移瀑布的关键步骤。ET-1通过与ETA或ETB受体结合诱导多种转移相关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活性增加,并介导细胞外基质降解[12]。

虽然ET-1与食管癌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ET-1作为一种有丝分裂原,可以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癌细胞侵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深入研究ET-1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将为食管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目的探讨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对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细胞侵袭作用的影响。方法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75例食管鳞癌组织及配对正常食管粘膜上ET-1的蛋白表达,并用双重ET受体抑制剂Bosentan进行干预,用Matrigel体外侵袭试验显示食管癌细胞侵袭能力。结果Western blotting法显示74.7%(56/75)的食管癌组织中有ET-1蛋白高表达;Bosentan抑制ET-1与其受体结合并降低其生物作用,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的体外侵袭。结论ET-1可增强人类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力。

关键词:食管肿瘤,内皮素1,侵袭

参考文献

[1]PARKIN DM,BRAY F,FERLAY J,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CA Cancer J Clin,2005,55:74-108.

[2]WULFING P,KERSTING C,TIO J,et al.Endothelin-1-,En-dothelin-A-,and Endothelin-B-Receptor expression is correlated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angiogene-sis in breast cancer[J].Clin Cancer Res,2004,10(7):2393-2400.

[3]DEL BUFALO D,DI CASTRO V,BIROCCIO A,et al.En-dothelin-1protects ovarian carcinoma cells against paclitaxel-in-duced apoptosis:requirement for Akt activation[J].Mol Pharmacol,2002,61:524-532.

[4]BOLDRINI L,GISFREDI S,URSINO S,et al.Expression of endothelin-1is related to poor progno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J].Eur J Cancer,2005,41(18):2828-2835.

[5]BHARGAVA S,STUMMEYER T,HOTZ B,et al.Selective in-hibition of endothelin receptor A as an anti-angiogenic and an-ti-proliferative strategy for human pancreatic cancer[J].J Gas-trointest Surg,2005,9(5):703-709.

[6]MEDINGER M,ADLER CP,SCHMIDT-GERSBACH C,et al.Angiogenesis and the ET-1/ETA receptor system: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analysis in bone metastases from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primary tumors[J].Angiogenesis,2003,6(3):225-231.

[7]KNOWLES J,LOIZIDOU M,TAYLOR I.Endothelin-1and an-giogenesis in cancer[J].Curr Vasc Pharmacol,2005,3(4):309-314.

[8]FELX M,GUYOT MC,ISLER M,et al.Endothelin-1(ET-1)promotes MMP-2and MMP-9induction involving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NF-kappaB in human osteosarcoma[J].Clin Sci(Lond),2006,110(6):645-654.

[9]ROSANO L,SPINELLA F,DI CASTRO V,et al.Endothelin-1promotes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s[J].Cancer Res,2005,65(24):11649-11657.

[10]HAGEMANN T,BINDER C,BINDER L,et al.Expression of endothelins and their receptors promotes an invasive phenotype of breast tumor cells but is insufficient to induce invasion in benign cells[J].DNA Cell Biol,2005,24(11):766-776.

[11]LIOTTA LA,STETLER-STEVENSON WG.Tumo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an imbala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gulation[J].Cancer Res,1991,51(18S1):5054S-5059S.

食管小细胞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

食管癌干细胞株由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惠赠;该实验室利用DNA荧光染料Hoechst33342和流式细胞技术对食管癌EC9706细胞进行分离, 获得肿瘤起始细胞 (SP细胞) [4]。分化抑制培养体系 (包含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分化抑制因子) 由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研究所提供。

1.2 试剂

艰难说菌毒素A (北京普华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细胞裂解液 (2.5 mol/L Na Cl, 100 mmol/L ED-TA-Na2, 10 mmol/L Tris-HCl, 10 g/L肌氨酸钠, p H10) ;碱性电泳缓冲液 (1 mmol/L EDTA-Na2和300mmol/L Na OH, p H>13) , 中性缓冲液 (0.4 mol/L Tris-HCl, p H 7.5) 。

1.3 细胞培养

解冻SP细胞, 分别接种于分化抑制培养体系的24孔板;每孔约2×105个细胞;在37℃、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饱和湿度条件下常规培养, 每3天半量换液, 7 d后收集细胞并计数;台盼蓝染色活细胞98%以上进行实验。

将细胞分为两组, 实验组加入400 ng/m L Tcd A处理;空白对照组只加培养液, 每孔总体积100μL。37℃、5%二氧化碳培养箱分别培养24 h, 将细胞分为两份, 一份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另一份用于荧光染色观察。

1.4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SCGE) 即彗星实验, 是一项快速、敏感的检测有核细胞DNA损伤的方法, 不受细胞类型的影响。细胞DNA受损后, DNA分子断裂而致分子量减少;碱性条件下, 损伤的DNA断链及片段会在DNA解螺旋后释放出来;在电泳过程中, DNA断链及片段会离开细胞核向阳极移动, 形成彗星状的图像;而DNA迁移距离 (彗星尾长) 和DNA含量 (荧光强度) 与DNA损伤程度呈线性相关[5]。

将100μL, 1%正常熔点的琼脂糖预热后涂在同样预热的载玻片上, 迅速加盖玻片轻压, 4℃下凝固10 min制成第1层胶;37℃下将50μL的细胞悬液与150μL, 0.5%低熔点琼脂糖混合均匀后取100μL迅速铺在第l层胶上, 加盖玻片轻压, 4℃下凝固10 min制成第2层胶;37℃下取0.5%低熔点琼脂糖100μL涂在第2层胶上并加盖玻片轻压, 凝固后制成第3层胶。去掉盖玻片, 将包埋了细胞的胶板浸入预冷4℃的细胞裂解液中 (用时加入1%Triton X-100, 10%二甲基亚砜) , 置于4℃下裂解2h。取出胶板, 紧密排列于水平电泳槽中, 加入新配置碱性电泳缓冲液盖过胶面0.5 cm左右, 4℃下解旋20 min。在电压25 V、电流300 m A、4℃电泳40 min。电泳后小心将胶板浸于中性缓冲液中15 min 2次。在暗光下使用20μg/m L溴化乙锭染色, 400倍荧光显微镜 (日本尼康E800) 下观察。

1.5 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细胞荧光染色是鉴别肿瘤细胞坏死和凋亡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6];分别离心收集Tcd A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 PBS洗1次, 离心弃去上清, 以PBS液重悬细胞, 最终体系约50μL液体;固定15min后涂片, 待稍晾干后均匀滴上100μL Hoechst33342染色液, 避光染色5 min, 弃去Hoechst液, PBS洗2次后, 用荧光显微镜 (日本尼康E800) 观察细胞形态。

2 结果

鉴于SP细胞的筛选和保存条件苛刻, 在实验前使用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SP细胞进行分选纯度检测;纯度≥98%时进一步开始实验。

2.1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实验结果

A:实验组;B:对照组

图1显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 “彗星尾长”变长, 荧光强度明显增高;表明400 ng/m L Tcd A对食管癌SP细胞的细胞核具有明显杀伤作用;但无法明确细胞受损类型;对Tcd A的作用机制及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意义有限。

2.2 Tcd A诱导食管癌SP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400 ng/m L Tcd A作用于食管癌SP细胞24 h后,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典型凋亡细胞形态:细胞体积变小, 核内或胞质内可见致密浓染颗粒, 部分细胞出现核碎裂, 伴凋亡小体形成。而正常细胞大小及染色均匀。见图2。

实验表明Tcd A作用于食管癌SP细胞后主要引起细胞凋亡;张杰等的研究表明:针对细胞凋亡的靶向细胞毒药物有望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7];为深入研究Tcd A对食管癌SP细胞作用机制和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了方向。

3 讨论

食管癌现已成为全球发病率第7的恶性肿瘤, 全世界每年有30万人死于此病;目前食管癌的治疗模式仍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多数国家限于经济和医学水平的限制;仍不能达到早期发现及诊断, 使得食管癌的手术切除率较低;而对于不能手术的III期和IV期患者, 化疗和放疗已成为改善其生活治疗和延长生存期的主要方法[8,9]。同时, 围术期的辅助化疗也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低位。令人遗憾的是, 无论是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 (DDP+5-Fu/紫杉醇) 或基因靶药物的应用, 食管癌仍未获得满意的远期生存[10,11]。干细胞的耐药性可能是化疗失败和食管癌复发的根本;寻找针对食管癌干细胞的靶向化疗药物, 成为突破食管癌治疗和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瓶颈。

食管癌细胞无特异的标志物给食管癌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带来很大的困难;利用DNA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和流式细胞技术筛选的食管癌SP细胞, 因其在生物学特性和基因表达谱方面与肿瘤干细胞密切相关而被多数学者肯定为食管癌干细胞[4]。肿瘤干细胞的培养条件要求较高, 为防止食管癌干细胞在培养和传代过程中发生分化;该研究采用了分化抑制培养体系对细胞进行培养[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食管小细胞】相关文章:

食管癌细胞06-06

食管癌干细胞05-31

非小细胞肺06-25

早期复发小细胞肺癌06-15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07-21

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07-24

食管憩室合并食管早期癌一例报告09-11

食管黏膜05-10

食管修补09-06

食管破裂05-17

上一篇:护理创新下一篇:水利标识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