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经济范文

2024-05-10

成本经济范文(精选12篇)

成本经济 第1篇

1、节约性原则

节约就是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省, 它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 也是控制成本的一项最基本原则。所以在实际成本控制中, 特别注意本着节约的精神, 加强事前与事中的控制, 力争把可能出现的损失和浪费消灭在萌芽状态, 做到防患于未然。

2、全面性原则

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原则, 要从两方面入手:

(1) 全员成本控制。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它涉及到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要降低成本, 单靠企业成本控制的专职机构和人员是不够的, 充分调动各部门和每位员工在成本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工作中的重点。使每位员工“人人身上有目标、人人身上有责任”。

(2) 全过程成本控制。对一个企业来说, 造成材料浪费的环节很多, 为此生产成本要从各个领域进行控制, 将成本控制纵深到每一道工艺与工序, 使其贯穿于产品成本形成的每一个环节。

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要使成本控制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的要求, 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每个能控制成本的部门, 要赋予相应管理控制的权利, 并使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做到奖惩分明。

4、目标管理的原则

目标管理是指对管理部门要以既定的目标作为管理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 在产品质量不变的条件下, 赋以更高的目标, 这样有利于促进新工艺、新配方的使用, 使成本控制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5、重点控制的原则

产品成本的控制也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对重点产品、重点原材料、重点备品备件以及废品率较高、质量不稳定的产品要重点控制。研究、寻找对策, 尽快降低其成本。

二、成本控制的方法

1、目标成本系统的流程

目标成本系统是把产品成本的事前计划、日常控制和最终产品成本的确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层层分解控制。目标成本系统的流程如下:

2、目标成本的制定

制定目标成本时要先预测产品的市场价格, 根据市场价格确定目标利润及目标成本。制定目标成本各项指标时, 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目标成本, 其次确定制造费用的目标成本, 最后确定单位产品的目标成本。

(1) 直接材料目标成本的制定。在一种产品生产前, 先由技术部门根据产品结构进行预算, 编制产品工艺定额文件, 提交物资部门, 按材料采购价格, 编制材料成本定额文件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按采购渠道对产品成本目标与历史最好水平进行对比, 核对无误后, 三方最后确认, 形成正式目标成本文件, 并将其下达到生产车间, 作为产品生产领料的依据。

直接材料目标成本=∑ (价格×数量目标)

(2) 直接人工目标成本的制定。直接人工的用量目标是单位产品的目标工时, 由技术部门根据年度产量计划以及年度劳动力资源情况对生产作业定岗, 编制产品制造工时交财务部门, 由财务部门会同劳资部门按品种和加工工序汇总编制出制造工艺工时。生产各种产品工时所需的最少工资加一定系数后, 即制定出直接人工目标成本。

直接人工目标成本=∑ (工资率×目标工时)

(3) 制造费用目标成本的制定。制造费用是一种间接成本, 它包括间接人工、间接材料、设备折旧、维修支出等项目, 除间接材料和人工外, 其余很难确定费用支出责任归属, 因此要采用分配法加以处理。对于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 如果企业采用变动成本计算, 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 这种情况下可不制定固定制造费用的目标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的控制则通过预算管理进行。

如果采用完全成本计算, 固定制造费用需要确定其目标成本。固定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与变动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相同, 包括直接人工工时、机械台班等, 两者保持一致, 以便进行差异分析。

制造费用目标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数+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额

目标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目标总工时) ×100%

三、成本控制内容

目标成本制度, 只是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而要在生产过程中真正使成本降低, 还需要按目标进行严格审核、分析和控制。

1、直接材料的管理和控制

(1) 建立材料采购控制系统。首先, 物资部门必须从定点的供应商采购, 而且至少从三个供应商挑选出来, 具有质量保证、服务到位的条件。其次应遵从采购程序:采购申请→批准订货→材料到厂→检验→入库。

财务部门是控制材料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对照单证审核: (1) 对照生产计划审核, 是否按计划采购。 (2) 对照供应商手册审核是否定点供应商采购。 (3) 对照原材料价格审核采购价格。 (4) 审核入库材料是否经质检部门检验合格。以上内部审核通过后, 即计入材料账务。

(2) 存货数量和进货时间的控制。如果企业能在生产投料时随时购入价格适宜的原材料, 就可大大减少企业的库存材料损失和库存费用。但实际上, 企业需要有原材料储存, 这就需要采用以下科学的订货方式。

Q:进货量;K: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

D:存货年需用量;KC:库存单位成本

采用科学的进货方式, 同时考虑诸多客观因素, 如材料运输时间, 材料采购季节, 材料涨价因素等。

(3) 直接材料用量的控制。直接材料是构成产品实体的主要部分, 对其控制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着产品成本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所以在生产过程中, 各车间主任要亲自抓成本, 大宗物料必须有主任签字领用。对其耗用量应按目标用量严格控制, 各班组根据产量领用材料, 坚持产量日报制, 对材料用量、质量、废品及时报车间汇总。在整个过程中, 坚持限额领退料制度, 财务与车间双重控制, 做到“定人、定料、定耗”, 从而使材料成本得以有效的控制。

2、直接人工成本的控制

直接人工的控制主要是对生产工人工资及附加费的控制。对其进行控制, 要从工时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着手。

(1) 严格执行工作时间标准、工资率标准和产量标准。在日常生产过程中, 应严格按工时标准和产量标准分配任务, 合理搭配劳动力, 在车间管理中建立班组日报制度。

(2) 严格用人标准, 量材使用。人是管理第一位因素, 按“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用得其所”的原则, 各个环节合理配备人员, 达到人力、物力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各车间班组按日报产量和材料消耗量每月汇总比较, 按奖惩条例兑现奖金。

3、制造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制造成本属于一项间接成本, 项目繁多, 主要根据历史资料和过去经验, 在目标制造成本基础上按费用可控性建立控制机制。

严格控制预算费用, 制造成本的有效控制要以目标成本为基础。先制定费用预算, 划清责任归属, 建立考核制度;按费用性质, 归口单位属性分解落实到人, 并予以评价和奖励, 将费用控制在目标成本之中。

四、成本控制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企业实施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 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总有差异, 这就要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及时纠正, 以达到降耗增效的目的。

由于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构成, 所以成本分析也从这三方面进行。

产品的实际成本取决于实际用量和实际价格, 所以成本差异都可以归纳为价格脱离计划价格和用量脱离目标用量的差异, 用公式表达如下:成本差异=实际成本-目标成本=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1、直接材料差异计算与分析

直接材料差异形成的原因从理论上说是实际价格偏离目标价格, 实际直接材料用量偏离目标材料用量的结果。其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计划价格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目标数量

材料的价格差异产生于采购过程。导致材料价格差异的原因很多, 既有可控因素, 也有不可控因素。例如:供应商价格调整, 因缺货而紧急采购没有货比三家等, 要具体分析和调查, 最终明确责任归属。

材料的数量差异产生于材料消耗过程, 它反应了各生产部门的成本控制的力度。导致数量差异的原因也很多, 例如:操作不当造成废品过多;生产工艺变动, 而操作方法未变;材料更换厂家, 性能不稳等。车间管理部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查明原因。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计算与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额, 也就是工资率差异和人工效率的差异, 其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 (实际工资率-目标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目标工资率× (实际工时-目标工时)

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工作环境不良, 工人技术不够熟练;材料质量达不到要求;设备运转不正常;作业计划不周以及职工生产积极性等问题。一般来说, 发生人工效率差异应从车间找原因, 马上协调解决, 不能解决要及时报上级部门。

3、变动制造成本差异计算与分析

变动制造成本差异也包括耗费差异和效率差异, 其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 (实际工时分配率-目标工时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目标分配率× (实际工时-目标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形成原因多样, 包括预算估计失误;间接材料价格变化;质量不好;人员工资上调等因素。主要是管理部门原因造成, 要分清主观与客观, 并由部门负责人处理。

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是由用工多少造成的, 所以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原因相同。

4、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对产品而言, 属一项间接成本, 主要是与生产能力的形成和日常维修相联系, 一般通过预算控制。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工资上调;修理费用过大;市场原因。所以要采用保本平衡点的做法, 只要在保本点以上, 以挤占市场为目的, 薄利多销, 这样相对减少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

总之, 目标成本的特点是在产品设计部门动手之前, 就确定了成本目标, 这个目标来自于市场信息。目标成本要依市场变化而不断修订, 适应市场价格的需要。产品成本的目标控制, 在设计、工艺上占70%, 而在事中和事后只占30%。目标成本制度, 靠的是领导重视、责权分明、措施得力, 同时健全相应内部制度和奖励机制, 如采购报价程序、原材料入库报验程序、生产作业程序等, 这些内控制度是目标成本得以实施的基础。目标成本是指导我们组织生产的一种适合价格的尺度, 同时也是我们编制新的经营目标的基础工作。通过实施目标成本管理, 可以降低企业产品成本, 为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销售不畅, 盈利能力下降,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主要内容是:一是以成本管理为中心, 二是实行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即“成本否决制”。“成本否决制”是直接由市场传递到企业内部的倒逼机制, 是利用“成本”和“分配”两个杠杆, 直接把市场的竞争压力传递到每个职工的具体工作中, 树立人人心中有“成本指标”的压力与动力, 做到生产过程中的全面产品成本控制。本文侧重论述, 利用目标成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全面实行成本控制的方法。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研究 第2篇

建筑企业进行建筑项目经济成本管理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费用核算、成本控制决策以及成本分析等。

作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重要的管理内容,项目成本主要是指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以及各项耗费等。

依靠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以及成本考核等相关工作,建筑企业管理者能够切实降低建筑工程成本,并提升建筑经济的经济效益。

当前各个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进一步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经济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建筑企业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过程中,往往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会影响到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效率和效益。

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管理理念缺少前瞻性,在进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过程中往往只会等到出现问题之后才会进行必要的处理。

管理理念缺少全程动态化管理。

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建筑项目经济成本管理时往往重视的只是建筑施工阶段,全程成本控制理念比较薄弱,成本控制过程没有覆盖整个建筑工程。

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也仅局限于某个现象的分析,不能够随着建筑项目的工程进度情况及时进行动态化管理,极易导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与工程的动态发展不协调。

成本管理理念缺少全面性,不少施工企业往往只注意到显性成本管理问题,对于人员成本、材料成本比较关注,而对于因为设计变更或者返工等问题出现的成本增加却不够重视,隐形建筑成本管理往往会被忽略掉。

重视眼前经济利益,忽视建筑经济管理的长远性,成本战略规划不够长远。

同时,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精细化、协调性都有待于提高。

在施工过程中,不少建筑企业往往只是依靠财务部门来落实具体的经济任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到位,成本管理也就难以细化,很难将责任目标定位到每一个施工人员身上,也就会影响到建筑项目的经济成本效率。

(二)成本核算缺少实质性的有效管

控且成本管理目标不科学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受制于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管理理念约束,将生产管理的重心落脚于企业的利润,将利润高低作为管理的重点,将降低工程总投资成本作为经济管理的重心。

不重视建筑企业项目的成本管控,正是由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完善因素制约了建筑项目的经济成本管理,并最终导致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成本。

(三)建筑施工企业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建筑企业项目经济成本管理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职工队伍建设不到位,这里面包括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很容易导致建筑管理不到位,尤其是既懂得成本管理,又懂得建筑管理方面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比较少,专业人员比较少,兼职人员比较多,这与当前日益复杂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要求是不符合的。

除此之外,参与施工的建设人员往往与经济成本管理不直接联系,只是将财务人员作为经济成本管理的负责人,这就很容易导致项目施工的具体工作人员成本意识比较淡薄。

同时也由于施工人员在专业技术上差距比较大,参差不齐,加之在施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技术不过关等,极易造成材料损耗大、施工质量不合格甚至出现返工,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成本增加。

除此之外,专业培训的缺失也是建筑项目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漏洞。

建筑经济成本培训是很具有必要性的,但是在管理实践中,不少建筑企业基于财力、物力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在培训方面进行投入。

或者是培训流于形式,有限的.培训成本难以形成实际经济效益。

(四)建筑企业项目经济成本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这方面,建筑企业主要是存在着成本管理组织保障不健全以及成本管理奖惩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不少建筑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都是由财务部门兼任,或者是设置的管理部门过多,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职能交叉、重叠管理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效率提升。

除此之外,一些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缺少奖惩制度,就难以保障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履行成本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控制方法分析

成本预测是指通过取得的历史数字资料,采用经验总结、统计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成本进行判断和推测。

通过项目施工成本预测,可为施工企业经营决策和项目部编制成本计划等提供依据。

成本预测是投标决策的依据,编制成本计划的基础,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时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对工程成本进行估计,这种估计实际上是一种预测,其发挥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但是,如果想要更加准确而有效地预测施工项目成本,仅靠经验的估计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运用科学的系统的预测方法,才能使预测在工程经营和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项目成本预测中常用回归预测法进行预测,所谓回归分析法是分析相关因素相互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建立一个或一组自变量与相关随机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来预测相关随机变量的未来值。

结合道路施工中人工费与施工产值的相互关系,运用回归分析法,预测全年道路施工人工费成本。

通过预测道路的工日数,再乘以人工费单价就可以得到人工费。

施工预算,又称承包预算,是公司按照施工定额编制的,有企业定额的公司按照企业定额编制,它将作为项目部的控制限额。

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把各种费用的发生控制在该预算内。

另外,根据实际情况,施工预算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解决承包计划成本快速估算问题时,第二算是承包预算的概念,起替代施工计划的作用;而在解决“三边工程”预算收入问题时,第二算的概念是施工预算,起替代中标预算的作用。

同时,在进行施工经济成本管理时,常常会涉及到多种分析表格,应遵循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常用分析表格如表1所示。

关注亏损费用项,重点关注大额成本项目,逐一排查盈亏原因。

重点关注的大额成本科目包括:分包费用盈亏、钢筋费用盈亏、商品混凝土费用盈亏、周转料费用盈亏、机械使用费用盈亏、临设费用盈亏等。

三、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建议

司法价值与经济成本 第3篇

纽约州,曼哈顿。一个17岁的失足少年,长期沉溺于毒瘾之中,多次在便利店或药店盗窃,不过从未有暴力行为。由于纽约州刑法规定的成年标准是16周岁,他被提交普通刑事法庭审判。法官给予他两个选择:一是监外服刑,但是必须参加一个强制戒毒项目;二是入狱服刑,刑期为一到三年之间。

乍一看来,似乎这是一个不用思考就可作出的选择。自由与监禁之间,难道还有人愚蠢到选择监禁?可是问题显然不会如此简单。被告人的真正顾虑在于经济问题:如果选择监外服刑,他每月得支付600美元戒毒费用。他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保险,他的家庭也无力承担这个成本。所以最终被告人选择入狱,和一帮杀人越货坑蒙拐骗的成年犯关押在一起。

对于公众而言,这显然不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结果。一个国家不应仅仅因为每月600美元的花费就将一个17岁的少年放诸几乎注定交叉感染的恶劣环境中。所以除纽约等少数州之外,在美国绝大多数州,以及联邦司法系统,都将成年犯的年龄底线划定在18周岁。犯罪时未成年的犯人,尽管同样需要被定罪甚至服刑,但是都由一个特殊的司法系统进行处理,重改造而非惩罚,重教育而非监禁。诸如强制戒毒、心理咨询、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等项目,一概由政府承担费用,被告人及其家人无需考虑经济成本。少年犯的身份和犯罪记录也被保密,不会影响其日后的求学或就业。相关的实证研究一再证明,相比成年犯司法系统,通过少年犯司法系统处理的未成年人,再犯罪率一般要低10%左右,服刑后找到工作自力更生的几率也相对更高。

孰优孰劣,似乎一目了然。因此美国已经先后有多个州,包括康州、麻省、威斯康星州等,立法修改了成年犯的年龄底线。在纽约州,类似的呼吁也已有多年。然而问题在于:仅在2010年,纽约州就有45873名16-17岁的未成年人被捕。也许一个人一个月600美元不算多,4万多人却可耗费数亿美元。更何况,政府需要承担的成本还不仅仅是戒毒费用。少年犯改造需要相对更多的管教人员(如警察、社工、医生等),以及相对宽裕的空间场所(一般不能像成年犯监狱一样拥挤),而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更大的财政投入。考虑到经济危机下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尽管有来自学界、民间和法律界的众多呼吁,纽约州议会两院却难以作出修改法律的决定。

类似问题也困扰着新罕布什尔和北卡罗来纳等州。前者甚至已经通过修改成年标准的法律,但是经济危机一冲击,法案就立即搁置起来。后者则更显出决策者的两难:一份专门委托维拉研究所完成的经济分析报告显示,如果将北卡州的成年犯年龄底线从16岁提高到18岁,纳税人将每年为此付出7090万美元的额外负担;但是远期看来,由于通过少年犯司法系统处理的被告人再犯罪率较低,兼之相对容易找到工作,因而可以带来每年1.23亿美元的收益。根据这份报告,似乎仅仅从成本收益来分析,提高成年标准也是有利可图、皆大欢喜的事情。可真正的问题在于:成本是当前的,而收益是远期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美事,虽然听起来很美,真要实施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纵观美国司法史,类似的两难问题其实一点不陌生。比如律师辩护权问题,虽然1787年宪法就有所规定,但是为所有贫困被告人指定律师的做法,一直要到20世纪60年代才确立。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恐怕就是出于对财政负担的顾虑。

司法改革其实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司法问题,同时也必然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一项理论上完美逻辑上周密的改革措施,尽管可能获得道义上的广泛支持,如果没有现实的经济支撑,归根结底只能是可望不可即的镜花水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公正难免也有其现实的代价。正是因此,价值选择固然是法律人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质,经济分析可能同样重要。

成本经济 第4篇

一、会计环境的变化催生网络会计

网络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会计环境的变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飞速崛起, 使得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发生重大变革, 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 同时, 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新的场所, 开创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 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交易方式。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 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 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 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

在网络经济时代, 信息文明使得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 或近似于零, 为实现商品价值, 需要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则为零, 或近似于零, 可以加速度地实现商品流通或增值。这一切都使得传统的会计环境和内容发生了很大改变。信息传递迅速准确和信息资源交流共享是其最大的特征, 为企业开创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经营形式。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交易方式和企业生存形式。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传统的会计已难以满足会计环境变化的需要, 会计的理念和方法也随之改进。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促进和发展适应现代会计环境下的新的会计模式。1999年, 用友集团率先提出“网络财务”这一概念。可以看出, 网络会计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同21 世纪的社会、信息和技术环境相适应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

在网络经济下, 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因素不断增加, 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市场的极大不确定性, 使得企业成本控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企业成本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表现在: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 实时报告系统成为可能;企业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已经无法对新经济环境下的快速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因此, 成本会计只有要进一步发展, 才能适应日益高要求的成本管理以及成本决策需要。

二、网络经济下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网络会计的诞生极大的冲击着传统的会计理论框架。网络会计不是简单的会计电算化, 是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与反思, 同时, 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产生巨大影响。

1.网络经济颠覆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四大基础。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四大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货币计量。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会计核算的环境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

(1) 会计主体呈现模糊性趋势。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 在这一假设基础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木流动的加剧, 借助信息网络, 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需要, 企业间可不断的分化、重组、兼并, 跨地区、跨行业、强弱联合、强强联合。这种组织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 其“主体”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 则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况。

(2) 突破了传统的持续经营及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畴。网络经济下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 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 基于网络的临时性结盟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性交易, 完成后即告解散, 生命周期极短;同时, 网络会计促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 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 只要需要, 无需等待会计期末, 击点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 这些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会计理论框架。

(3) 货币计量的不稳定性。货币计量的前提是币值稳定。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网络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速度, 无论是政治格局的调整, 还是经济政策的调整, 则会导致货币币值的波动。

2.成本核算的重心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在工业经济中,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在成本核算中, 即为资源消耗和人工消耗。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制造费用三部分。有形资产占很大的比重, 是成本核算的重点。在网络经济中, 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生产要素由三种变为四种, 信息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的增值能力将逐步超过资本的增值能力, 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除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形资产外, 企业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商誉、专有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网络会计体系下, 信息、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企业的资产从有形化向无形化发展, 促使会计核算的重心由有形想无形的转移。

3.企业零存货成为可能。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 产品供应难以满足每个消费者的个性需要, 消费者只能选择批量生产的基本满意的产品。在网络经济下, 信息资源共享, 需求与供应完全对称, 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可以利用电子化服务技术, 查找、跟踪各种供需信息, 及时作出预测及决策。因此, 满足每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企业的必然。企业必须根据需求来进行生产, 有效地避免资源浪费, 使得“零存货”成为可能。在传统会计的成本核算中, 存货占很大的比重。在网络经济下, 按需生产的应用, 存货管理模式改变, 对传统成本核算产生巨大冲击。

4.生产费用在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复存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 确定最佳的订货量是成本核算的重要原则。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要求零存货, 使得生产量就是定货量。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 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甚至使得产品都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周期完全一致。这时, 生产费用在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复存在。

可以看出, 网络会计的发展是会计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突破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 是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与反思。

三、适应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成本核算

为更好地适应网络经济, 必须对产品成本核算进行改进。

1.改进无形资产核算, 将信息成本纳入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人力资源、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是在企业总资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且信息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中, 无形资产计入管理费用, 这并不符合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成本核算原则。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应根据无形资产属性, 采用合理方法, 将其归入产品成本或管理费用。因此, 如何完整而又准确的计量无形资产, 并将其计入产品成本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2.针对存货管理模式的变革。

(1) 采取拉动式系统控制存货。尽可能降低存货数量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共识。拉动式系统即是严格的以需求带动生产的制度, 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生产。强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 使得存货数量降低, 尽可能实现“零存货”, 以降低存货成本。

(2) 使用变动成本法合理确定生产产品的数量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变动成本法将营业利润直接与销售量挂钩, 能激励企业管理层重视产品销售, 合理确定生产数量, 能卖多少就生产多少, 这样才能加强成本管理, 降低企业风险。

3.作业成本法的运用。网络经济条件下, 一个企业必然会出现产品多样化的特征, 同时,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导致工艺技术流程复杂化、间接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活动复杂化。因此, 单一的成本分配基础导致成本核算结果的扭曲。采用作业成本法通过分析成本动因来计算生产成本。作业成本法并非是以产品为中心, 而是以作业为中心, 通过建立作业中心, 将制造费用归集到相应的作业成本库中, 最后再进行成本计算, 使成本分配更加有针对性。

4. 成本会计核算的统一化与国际化。在全球化的竞争下, 竞争的面更广, 参与的机构、企业也更多。在成本管理方面, 提高成本核算的一致性, 加强成本会计信息的交流和利用就尤为重要。所以, 成本会计核算应做到对内重视成本会计核算的统一化, 实现了核算统一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环节之间的摩擦, 降低成本;对外做到成本会计的国际化, 国外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的先进经验,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同时尽快与国际接轨。

四、结语

网络会计突破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 不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 也不是手工会计的电子化模拟, 是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与反思。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网络会计必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网络会计将会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网络会计是管理领域的一次革命, 代表了21 世纪财务管理的方向, 标志着一个新的财务管理时代即将到来。

摘要:网络会计对传统的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具有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与反思, 标志着一个新的财务管理时代的到来。文章阐述了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以及网络会计下的成本核算以及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会计,环境,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江明伟.网络经济下的成本核算[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15)

[2]尹燕秋.对信息时代下网络会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 2013 (3)

[3]王苏锦.对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会计相关问题的分析[J].商情, 2012 (30)

[4]孙孝凯.探析我国网络会计发展新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36)

成本核算经济管理论文 第5篇

[摘要]全成本核算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减少成本的投入、提升医院的管理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对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全成本核算;医院;管理

从目前来看,加强医院的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在医院管理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推动了医疗体制的改革进程。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完善经济管理机制,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通过全成本的核算经济管理模式,积极推动医院的稳定发展。

执法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第6篇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旦有违法行为发生,则会给社会或是他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在长期以来一般性的执法目标,都会对违法者进行惩罚,对潜在违法者进行威慑,从而降低或是避免伤害的发生。而在一些早期的执法经济理论研究中,就比较关注通过有效的惩罚来威慑潜在的违法者。因为违法行为的发生是在其能够获取收益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对违法者进行惩罚时,当执法成本超过违法收益时,违法就成为得不偿失的行为。但一旦违法行为的发生并不是给违法带来收益,而是损害了他人和社会时,则执法的本质是为了降低或是避免违法成本。从经济学角度讲,无论是在严格执法,还是在对违法者进行惩罚时,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而一旦产生的成本大于违法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时,那么执法则会导致社会福利降低。所以在进行执法时,单纯的考虑执法的威慑作用是不全面的,还要从社会福利方面来对执法问题进行思考。

一、从经济学角度对执法成本的分析

多数情况下违法者在从事违法活动时,都是为了获取某种经济或是非经济利益,但违法行为是有成本的,不仅违法行为本身具有成本,而受到惩罚的违法行为也是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的。所以一些潜在违法者在实施违法行为时,通常都会对预期违法收益和成本进行估算,当违法收益大于守法收益时,则其往往会实施违法行为。但在执法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经济成本,只从威慑作用出发,那么违法行为就可以避免。但因为在执法过程中会受到执法成本的制约,所以不可能对所有违法者都能够进行执法。

违法行为的发生,其不仅会对受害者带来直接的损害,而且还会有间接损害的发生,而且还会导致负外部性,使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使经济的发展受到损害。所以对于这种可能存在的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则需要进行防范,这就导致防范成本增加。而在这其中,违法行为对他人的直接损害、间接损害和违法行为实施过程中投入的相关资源,这即是全部的违法成本。

假设违法者实施违法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净收益(违法收益扣除违法行为自身成本)为g,给社会带来的损害为h,且违法净收益和违法损害都是违法数量和程度q的正相关函数,则违法给社会带来的净损害(社会成本)可以简单地表示为二者的差值,即:D(q)=h(q)一g(q)

从威慑到最优执法理论:经济学的视角如果D(q)的值小于零,表示违法活动增加了社会福利;如果D(q)大于零,表示违法活动降低了社会福利。由于威摄执法理论暗含地假定违法行为会带来净的社会成本,故D(q)大于零。

然而,除了违法带来的成本,执法也是有成本的。执法成本包括直接执法成本和间接执法成本。关于直接执法成本,经济学文献已有大量细致深人的研究。如惩罚违法者的执法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开支,如检查、起诉、监禁等需要的开支,加重了纳税人负担,在惩罚了违法者同时也惩罚了其他社会成员。所以可将执法成本区分为固定执法成本和可变执法成本。固定执法成本不随实施违法行为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卫生监督所检查饮用水水厂水质而产生的费用;可变执法成本则依赖于实施违法行为的人数,例如起诉和惩罚污染者而产生的费用。在他们的模型里,假设固定执法成本是维持一定的检查、起诉概率而产生的成本,而可变执法成本则是惩罚违法者的成本。另外还有监禁的成本,其不仅包括为实施监禁的投入,还包括被监禁人员不能从事生产活动的损失等。

若法律本身不能适应情势变化而不尽合理,或法律本身并非优化,也就是说法律本身有缺陷时,违法行为给违法者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增进他人或社会收益,即违法行为具有正外部性,也有学者把这种违法行为称为“良性违法(宪)”。如中国改革初期的商品易地交易、私人雇用劳动、产品价格调整等违法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严格执法会导致社会收益减少或社会净福利损失,带来执法的负外部性,可以把这种执法的负外部性称为间接执法成本。

二、执法成本的最优化

考虑到单纯威慑带来的巨大执法成本,经济学家开始从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目标思考执法问题。如果执法的成本大于执法收益,是否仍然坚持严格执法,或者说是否对于任何违法行为都要不计成本,或“不惜任何代价”地实施对违法者的惩罚?这种思考将执法经济学从传统的威慑理论引向了最优执法理论。按最优执法理论,对违法行为是否实施惩罚,采取什么样的惩罚方式,依存于惩罚是否能够增进社会福利。

如果考虑到执法成本,那么就不能单纯的将执法行为当成是对违法者的威慑,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执法收益和执法成本,并对两者做出相应的比较。这就需要考虑到执法的有效性问题,当执法收益大于执法成本时,社会福利才会增加,这时进行执法行为才是有效的。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个人风险中性的假定下,给违法者带来的净收益,违法给社会带来的净损害和执法成本,将违法的社会净福利简单界定为违法净收益扣除违法净损害与执法成本,最优执法要求选择相应的惩罚强度和逮捕概率,从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如果没有惩罚,人们会实施所有违法净收益大于零的违法行为。并且当违法净收益大于净损害时,违法行为会增进社会福利。因而,执法者的最优行为是不执法,容忍违法行为。在违法净收益小于净损害时,违法行为会降低社会净福利,因而需要对违法者实施惩罚,威慑潜在违法者,由此减少的违法行为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就是执法收益。进而,考虑到执法成本,执法与否以及执法程度还要在减少的损害(执法收益)和执法成本之间比较,只有执法收益大于执法成本,执法才是有意义的。较高的违法技术给违法者带来的净收益增大,在威慑不变的情况下违法数量增加,并降低执法概率,提高为实现确定威慑所需的惩罚强度s。

最优化执法理論并不是对所有违法行为都要进行惩罚。即使是优化的法律,那么其违法行为的社会损害都会大到社会收益,而且在这其中也不存在间接执法成本。而当直接执法成本为零时,那么执法成本则是最优化的。所以,对于任何一种违法行为,定罪概率和惩罚强度越高,则会导致违法行为降低或是消除,增加社会福利。特别是当违法行为所给社会带来的损害无穷大时,最优化执法则与严格执法等同,这样执法者则会不惜任何代价进行执法。

从经济学角度讲,违法是有成本,而进行执法也是需要成本的,目前随着执法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执法成本得以相应的降低,这样就可以对更多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但当法律非优化时,部分违法行为可能会增加社会福利,而考虑到执法的直接执法成本和间接执法成本,这样就会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有意识的对现有法律进行选择性执行,对一些违规行为进行宽容,从而增加社会福利。

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成本分析 第7篇

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 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定向供应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交易和管理, 应遵循政府总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规范运作的原则。它享受的优惠政策主要表现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 其建设和经营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小区内非经营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政府负担一半, 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政府承担, 可以申请项目贷款融资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区经济适用住房的实施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资源、物价、统计及金融按职责分工负责相关份内工作。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按照政府组织协调、企业市场运作的原则应由具有相应资质、资本金、良好开发业绩和社会信誉的开发企业承担, 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名码标价公开销售经济适用住房。

2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监督及管理

根据《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 其基准价格由开发成本, 利润, 税金三部分构成, 其中开发成本包含以下几项:征用土地和拆迁安置补偿费, 地质勘察、规划及建筑设计、三通一平等前期工程费用, 按规定计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建安工程费, 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 管理费, 贷款利息等。物价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法》《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实施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文件的规定进行成本审核, 审核的主要内容有计入成本的费用范围;计入成本的分摊方法;特殊费用的处理等。

以某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为例, 该项目位于市中区繁华地段, 规划总用地24亩, 城市道路用地2.7亩, 河道绿化用地6.3亩, 小区用地15亩, 规划住宅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五栋住宅楼、六层混合结构、外墙外保温、双层中空塑钢窗、达到节能65%的标准。户均建筑面积72平方米, 二室一厅, 水电暖卫等设施齐全, 项目建设期一年。项目成本监审结果如下: (1) 征地和拆迁安置补偿费。物价局按照国土资源局与被拆迁单位的补偿协议, 以小区用地面积按比例分摊计入。 (2) 项目施工监理费、招标代理费、勘察设计费及三通一平等费用, 按照合同书并参照收费标准据实计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墙体建材节能费、人民防空建设费、城市规划服务费、劳动保障费、综合开发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费、住房转让手续费等按文件规定减半计入。防雷减灾服务费、室内环境检测费、桩基试验费、电气消防检测费、节能测试费、工程造价审核费、土地测绘费、房屋测绘费等按照现行收费标准计入。 (3) 建安工程费。建设单位在物价局的监督下选择审计单位, 审计单位依据现行计价规范对项目投标书、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施工合同、材料价格签证等予以审核确认。 (4) 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包含供电、水、暖、燃气管线费, 区内道路排水工程费, 公厕、物业管理用房、绿化、有线电视建设费等, 按文件要求减半计入。 (5) 管理费。以1-4项之和的2%计入。 (6) 贷款利息, 参照当期银行贷款利率和建设计划工期以投资额的65%计入, 未能使用政策优惠贷款。在监审后的开发成本比例中, 征地拆迁补偿费为16%, 前期工程手续费为14%, 建安工程费为55.4%, 小区配套费为6%, 利息为6.8%, 管理费为1.8%。由此可见, 前期工程手续费比例偏高, 政策支持方面仍有下降空间, 管理费用较少。物价局监审时一般是按照取小值的原则, 即参照现行标准, 当建设单位实际支出低于标准时按实计入, 实际支出高于标准时则按标准计入。项目开工时的奠基、竣工销售时的公众摇号、现场抓阄仪式产生的费用均不能计入成本。办理各项工程手续及进行供电、水、暖、燃气配套工程施工时仍存在不合理收费、超标准收费现象, 政府监管还有待加强, 其额外支出只能由建设单位承担。尽管该项目规模小、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收快, 但是综合算下来建设单位的利润是很微小的或者是略亏的。

经济适用房成本问题探讨 第8篇

从1998年经济适用房开始兴建以后, 全国各地的经济适用房在短短几年内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房价的相对低廉, 逐渐成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重要选择。然而, 经济适用房在我国房地产市场所凸显的“经济性”却微乎其微, 在它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以来, 也饱受争议。文章以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概念特征为起点, 在探讨了它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开发商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二、经济适用房概念特征以及研究意义

经济适用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 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的住房。它以微利价出售, 且只售不租。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房的主要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用房的销售对象是中低收入家庭, 而商品房适用于任何消费群体;前者设计理念为“面积适中、功能齐全”, 而后者则无明确要求;前者土地使用权由国家划拨, 不缴纳土地出让金, 而后者按现行法律规定, 缴纳土地出让金;前者要求选择质量较好, 价格适中的材料, 后者则可根据市场需求, 选择较高质量材质;前者由政府确定价格, 而后者则由市场竞争机制决定价格, 政府则不加干预;前者住房享有的权利包括:占有、使用、处分、收益受一定限制, 出让时需交土地出让金, 而后者则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权利形式, 随时可出售、出租、继承、赠送, 交一定税费即可。

成本控制是房地产项目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 也是政府限价得以真正落实的根本途径。经济适用房作为房地产的微利项目, 即其利润需要控制在成本价的3%以内, 并且开发商还要承担材料、人工等价格上涨等风险, 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经济适用房成本问题相关建议

目前, 经济适用房成本核算及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 以致于多数中低层收入者享受不到政府的扶持:第一, 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不能体现出其“经济性”。开发商为了应付工期较紧的经济适用房建设, 往往会采取“简便”的方式, 第一, 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繁琐的成本控制问题转嫁于项目建成后将不合理的费用完全计入成本来弥补, 以获得较高定订价。例如:小区中的活动中心、会所以及幼儿园等建设都属于收益性项目, 不能一次性将其项目成本计入成本, 进而抬高经济适用房房价, 如果物价部门稍不留神, 这部分成本就理所当然的成了房价的一部分, 交给购房人“分摊”去了。第二, 经济适用房作为保障性住房, 开发过程中虽已享受国家许多优惠政策, 但实践中离保障的目标仍然相去甚远。政府缺乏对经济适用房开发过程中进行持续、有效地监管, 造成浪费, 以及虚增成本现象。第三, 政府在经济适用房开发权的赋予阶段没有大范围引入竞争机制, 通常会指定开发商进行开发, 有的开发商甚至利用与政府人员的关系来取得建设资格, 不利于压缩成本。

(一) 开发商:进行投资估算, 加强投资管理, 按成本项目构成进行控制

投资估算既是房地产开发商以后各阶段成本控制目标分解的基础, 也是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依据, 还是确定融资方式、进行经济评价和进行方案优选的评价指标。因此, 在经济适用房建设准备阶段, 进行准确的投资估算, 是做好成本控制的起点。经济适用房项目的投资管理是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关键, 要实现项目投资的有效管理, 必须实施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投资管理, 分阶段组织实施, 从项目立项开始, 涉及到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等各个阶段, 都要确定投资管理目标并进行严格的控制, 确保把项目发生的费用控制在一定的投资限额以内。

经济适用房的成本价由8项构成:建设用地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安置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公司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管理费;贷款利息;税金;3%以下的利润。我们可以将构成经济适用房各个项目对于开发商的可控制性程度分析进行成本控制。 (1) 税金控制。经济适用房建设相关的税种主要有: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在目前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上, 投资方向调节税执行零税率, 耕地占用税在多数城市也获免征。这一部分的成本控制主要依赖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对于开发商而言, 调控空间几乎为0。 (2) 经济适用房的利润。政府已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为3%以内, 因此调整幅度不大。 (3) 建设用地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安置费。该项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建设项目的选址, 既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实施, 又要兼顾交通、环境等因素。 (4) 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 该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行政性事业收费, 工程服务性收费。前者的控制主要依赖于开发商能够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后者的控制则施工用水、用电线路的敷设, 满足小区建成后生活用水、用电需要的同时, 切忌重复建设。 (5) 建安工程费的控制, 项目负责人要严格管理材料的入库、出库、项目的补料、退料等各个环节的监管, 避免出现浪费现象。同时, 在建设工程开工后, 合理安排人工, 及时发现安排不合理、派工不恰当的情况。 (6) 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的控制。这部分费用的控制需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 统筹协调, 降低造价。经济适用住房的环境设计, 应坚持自然和谐的风格。 (7) 管理费的控制。一方面要求减少管理层级, 灵活调整人员设置, 避免出现长期闲置人员。另一方面, 考虑到经济适用房管理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波动幅度较大, 其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缩短开发周期, 是控制管理费用的要点。 (8) 贷款利息的控制要求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前提下, 尽量压缩存量资金, 力求减少贷款总额, 缩短贷款期限, 控制财务费用。

(二) 政府:不断完善预算方案, 加强监管

1. 政府在经济适用房建设开始前, 应当做好充分的预算工作

政府人员可以请相关专家来进行项目评估, 比较得出最优秀的开发方案, 并将其与开发商的投资估算相比较, 相互改进, 相互弥补。这样, 以政府预算为指导, 自身的投资估算为基础, 对成本进一步起到控制作用。

2. 政府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为经济适用房的定价者, 政府可以运用市场手段来降低开发成本。扩大招标范围, 不仅可以缓解开发商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而且有利于政府选择高效的开发商, 促进开发商降低成本, 进而降低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水平。 (2) 作为监管部门,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条例, 完善经济适用房建设过程中约束机制。对于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 可以直接按照规定采用经济处罚、取消发资格制裁手段等等;加强监管, 定期对已经发生的成本进行核实, 避免开发商将不合理的开销计入成本;严格执行上级文件所规定的的经济适用房面积标准, 装修标准, 避免开发商为了迎合高收入阶层需求, 追求大面积、高标准的建设, 而偏离了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水平。 (3) 作为行政机关, 政府要时刻关注当地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情况, 并根据实情, 进行班子成员探讨分析, 为中低层收入家庭谋得更多补贴与购房优惠政策;根据需要, 细化地方经济房建设的补贴方式, 例如:经济适用房的土地费用、税金和交易费以及成本与经济适用房购买价差占到经济适用房价格的一半多 (55.85%) , 政府完全可以通过降低土地拍卖价格、减免税金及交易费、压缩国家利润等方式, 加大补贴幅度。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申请者的人均收入水平、家庭收入、已有的住房面积和人均住房面积、产权状况等统计情况确定建设规模, 避免造成浪费。

四、结语

经济适用房建设不仅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的利益, 而且还关系到经济适用房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民心工程是否能够全面的落实, 是否能够真正地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问题。经济适用房项目的成本控制重要性明显大于其他房地产项目, 只有政府和开发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控制项目的开发成本, 及时开发调整方案, 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才能有效地控制经济适用房项目的成本。

摘要:经济适用房作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平抑房价、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起着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经济适用房要真正地实现“经济性”, 归根到底取决于开发商以及政府对其成本的监管与控制。

关键词:成本控制,利润,投资管理

参考文献

[1]彭学霞.经济适用房成本问题及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 2011, (12) .

[2]孙静芳.我国经济适用房现状分析[J].财经视点, 2011, (3) .

[3]张慧洁.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分析[J].山西建筑, 2007, (33) .

税收成本对经济的影响 第9篇

1、税收成本普遍偏高并存在区域差异

征收成本 (征收成本率=征税费用/税收收入, 说明:这里的征税费用主要包括税务行政费用) 逐年上升, 预算内支出的征收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较高, 如果加上尚未进入统计的预算外支出, 则征收成本更高。从国内区域分布情况看, 由于地区经济结构和税源状况的不同, 税收成本的分布很不均衡, 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 即地区间的税收行政效率差距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收成本高于发达地区, 农村高于城市, 山区市、县高于平原市、县。

2、地税的征收成本普遍高于国税

国、地税间税收征税成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从税种构成看, 地税系统所负责征管的税种具有征收税种较多、税源相对分散、且有一定的隐蔽性, 征收管理难度较大、需要聘用较多的协税护税人员等特点。而国税系统所负责征管的是税源相对集中的税种, 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因此地税的征收成本高于国税;即地税的税收行政效率低于国税系统。

3、不易控制

一方面, 税收成本涉及的主体较多:征税机关、纳税人和所处的经济社会, 情况各异, 牵涉的因素较多。另一方面, 税收成本不易于量化, 都使得税收成本不易于控制。

二、税收成本对经济的影响

1、税收成本较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 对财政收入规模和宏观调控功能的影响。较高的税收成本导致了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规模的减少和宏观调控功能的弱化。在税收总收入既定的条件下, 税收成本与税收净收益收入二者高度负相关。因此从相对的意义上看, 税收成本过大造成了税收净收益的流失。税收净收益的流失就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减少, 国家财力比重下降, 减弱税收在宏观经济中发挥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使“相机抉择”的税收导向传导机制失灵, 弱化了税收宏观调控作用。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分散与浪费, 使得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2) 对财政秩序的影响。在我国, 税收成本的居高不下, 不但影响政府收入的规模, 还导致了政府收入形式的变化, 甚至影响了财政分配秩序。税收收入规模过小很难保证政府职能部门运转及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一些政府部门经费紧张, 甚至难以维持最基本的支出, 不少地方存在拖欠公教人员工资的现象。为了弥补财政支出缺口, 现实的财政压力使得政府更为依赖有效的收入机制, 即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选择那些能实现筹集收入最大化的制度安排, 如设立其他收费项目, 自1992年以来, 税外收费已超过了税收收入。尽管近年来税费比例有所下降, 但该比例依然保持在1∶0.6左右。这种以收费形式取得的政府收入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而且过多的收费还侵蚀了客税对象的税基。据估计, 目前中国的税外收费规模约为税收收入的15倍, 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5%。多交费必然少交税, “费挤税”的现象无法避免, 收费过多必然导致征税减少。由于大多数以收费形式的取得的收入不列入国家预算, 而由政府部门自收自支, 必然会干扰国家正常的资金分配秩序和格局, 造成资金严重短缺, 使得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无力保证。

(3) 对投资消费与就业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占全部企业的75%以上, 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65%左右在个体和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 因此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再就业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不规范收费加剧了企业负担, 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和创业活动, 尤其是中小企业。导致在GDP的高增长的情况下, 就业容量的相对减小, 失业率增加。连带产生居民工资收入增长缓慢, 消费增长远低于投资增长的局面。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 如果消费不足, 消费率过低,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与出口, 不仅导致经济结构不平衡, 而且带有一定的风险。1998-2002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0.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4%, 投资快于消费2.4个百分点。近两年这种差别更加明显。

(4) 对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的影响。税收行政效率是指税务机关为实现其职能, 从事税收征收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取得的收益主要指税务机关取得的各项财政收入, 支付的成本主要指税收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提高税收行政效率是税收制度的最基本、最直接要求。而税收成本是反映税收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 税收成本低, 则税收行政效率高, 反之, 则税收行政效率低。

由于税收成本是因征税而从征纳双方所产生的资源耗费, 因此在中性的税收条件下, 税收成本的存在, 会影响公、私部门产品或服务的产出数量, 从而降低公、私部门的生产效率。征税成本高, 会使政府部门用于生产所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资源减少, 影响公共产品或服务供给数量, 从而降低公共部门的公共物品供给能力;而纳税成本高, 也会使纳税人用于生产私人产品的资源减少, 影响私人产品的产出数量, 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 要实现公、私产品的生产效率, 必定要尽可能地降低税收成本。

2、税收成本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1) 企业利润。企业在进行财务成果的核算时, 将承担的纳税成本列入企业的费用进行核算, 它与企业的利润存在着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 即:企业承担的纳税成本高, 则企业的利润下降;企业承担的纳税成本低, 则企业的利润上升。

(2) 企业的融资和投资决策。纳税成本作为企业的一项成本支出会直接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的减少。如果企业的纳税成本提高了, 企业的净利润会减小, 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或其他投资的规模就会减小。对于个人来说, 较高的纳税遵从成本会直接导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的减少, 从而影响纳税人的消费和投资的决策。

(3) 企业的税收遵从。纳税成本高影响企业或个人的税收遵从, 导致部分中小纳税人的厌税心理和强烈的偷逃税动机。由于税收任务总量是一个定数, 偷逃税款的存在, 就使得非法偷逃税款者逃避掉的纳税义务和负担就必然会转嫁给遵纪守法的纳税人, 从而加重了遵纪守法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产生了税收转嫁和税负不公。为促进税收遵从, 必须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 特别是降低中小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

(4) 企业的公司形式选择。目前, 我国对公司和合伙企业实行不同的纳税规定。公司的营业利润在企业环节课征公司税, 税后利润作为股息分配给投资者, 投资者还要缴纳一次个人所得税。因此, 公司实质上须负担两个层次的税收, 即公司层次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层次的个人所得税, 需要承担两个税种的纳税成本。而合伙企业则与公司不同, 营业利润不交公司所得税, 只缴纳各个合伙人分得收益的个人所得税, 只需承担一个税种的纳税成本。另外我国对子公司或分公司的纳税规定也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承担全面纳税义务, 后者往往承担有限纳税义务, 二者承担不同的纳税成本。为了减少税款部分企业可能会选择合伙企业或分公司形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税收成本较高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认真研究税收成本较高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税收成本。

摘要:文章首先对我国税收成本现状进行分析, 然后较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税收征收成本对宏观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变量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税收成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

参考文献

[1]郭烈民: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思考[J].税务研究, 1999 (6) .

[2]孙莉、李淑萍:影响征税成本的制度原因剖析[J].商业研究, 2006 (4)

[3]梁春霞: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率[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

[4]彭建军、李振宇:对我国税收成本上升趋势的原因博弈分析及对策[J].经济论坛, 2005 (22) .

成本经济 第10篇

一、不断拓展成本管理的范围, 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要想使企业的成本得到良好的控制, 就要从全局着手, 让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生产方面的成本控制, 还应该包括流通范围内的成本控制, 除此之外, 还应该包括研究、开发和设计等范围内的成本控制。只有这样不断拓展成本管理的范围, 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才能确保铁路建设项目的稳健实施,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 从生产成本方面来说, 应不断加强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由于生产成本的控制通常是由下属机构进行完成, 集团企业只需抓好目标成本的制定和考核工作, 一旦在考核过程中发现问题, 应及时加以纠正, 进而达到科学合理的控制生产成本。其次, 从工程成本的控制来说, 只有不断加强工程成本控制, 尤其在企业购置新设备的过程中, 应强化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比如下属企业提交的新项目所提出的可行性方案, 甚至企业内部要租赁公司时所需的租赁成本的控制等, 这些工程成本控制都需要由总公司直接统筹安排。再次, 从对资金成本的控制来说, 通常情况下, 企业所取得或者使用的资金等费用, 都是由总公司统一下发进行拨款。因此, 企业要对资金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使得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最后, 从对资本营运成本的合理控制来说, 要想提高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益, 就要使资本流动、组合等进行优化配置。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资本营运主要是通过融资或租赁等方式进行资金的扩张或收缩。而资金营运操作本身比较复杂, 在这种条件下, 就需要企业设立相应的机构, 或者组织人员专门负责资本营运成本的控制, 除此之外, 还应不断健全资金投入的约束机制, 确保将资金合理运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进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二、强化成本管理和控制意识, 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

首先, 根据铁路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 从全局出发, 不断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意识。根据铁路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 要将成本管理和意识融入到各个环节中, 从全方位进行思量, 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系统, 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企业在实行全面的预算控制过程中, 不仅要根据销售预算, 还要以生产预算等进行全面的成本预算控制。因此, 为了确保成本的预算控制的顺利完成, 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各项成本费用的预算标准, 同时落实到责任者, 进而确保预算的可用性。其次, 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质量成本也就是产品的质量保证和服务质量等产生的一定费用, 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 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其次, 要严格实行成本定额管理模式。企业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成本控制的管理模式就是有效实行成本定额管理模式。它主要利用材料消耗的定额、劳动定额等有效控制成本的各项消耗, 同时可以和职责、考核等企业员工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进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最后, 从全体员工出发, 实行成本管理和控制意识。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 就要从每一位员工出发, 增强其成本观念和意识, 将其充分应用到铁路建设项目的整个环节过程中, 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创新集中化管理, 不断提升物资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

根据铁路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 只有不断创新集中化管理模式, 才能不断提升物资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首先针对物资成本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应不断拟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针对不少企业的核心管理层物资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 尤其是对整个公司的物资成本管理和控制力度还比较弱, 除此之外, 不少物资归口多为生产部门, 使得在公司整体的物资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很难得到提升。所以, 为了有效提升物资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 应不断推动下属各单位建立相对集中的物资管理组织机构, 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首先, 要将物资管理、库房管理及场地管理职能集中到物资管理部门;其次, 梳理各单位物资管理制度、流程, 在管理制度层面实现物资相对集中管理。再次, 物资需求计划是物资采购工作的龙头, 计划的准确性与否关系着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 因此, 加强采购需求计划管理, 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是做好物资管理提升工作的一个关键节点, 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也是提升物资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四、强化成本管理和控制, 充分做到降本增效和生产的结合

在铁路项目实际工作过程中, 只有不断强化成本管理和控制, 才能有效做到降本增效和生产的有机结合。首先, 明确目标和任务, 尽最大限度减少不明确的任务, 让每一个项目和任务都能够在清晰的目标环境中实现, 一旦目标比较模糊, 那么铁路建设的项目工作便无法顺利开展。针对此, 这就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中, 应将不明确的目标或者任务直接剔除, 尽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成本的消耗,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其次, 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成本任务。各个部门的成本任务应责任到人, 实行全员成本管理政策。要具体预算出各项费用的最多消耗, 接着分散到各个部门, 直至落实到每个人, 最终形成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最后, 应该实行精细化成本管理和控制。所谓精细化成本管理和控制就是要对成本进行核算, 列一份数字清单出来, 包括水费、电费、耗材等费用, 可以细化到一周一总结或者一月一总结。除此之外, 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过程, 只有不断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才能促使企业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慧军.铁路建设项目物资成本管控工作思考[J].财经界, 2014.

[2]陈瑾.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3]王瑞玢.成本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浅析[J].科技视界, 2012.

央行降息缓解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等 第11篇

蚂蚁金服、阿里集团与新浪微博宣布启动“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联合为各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无独有偶,4月初,腾讯旗下微信“城市服务”接入上海,提供智慧生活等服务项目。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重要内容,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央高层领导也频频表态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消费”。今后智慧城市建设将提速,各个试点城市的项目或将陆续落地,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有望达到2万亿元。

央行降息缓解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5月10日,央行宣布降息:自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通缩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降息既是形势所逼,亦为明智之举。其有助于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水十条”正式发布

4月1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简称“水十条”)正式发布,其中,到2020年,完成“水十条”相应目标需要投入资金约4-5万亿元(其中近三年投入约为2万亿元)。

粤津闽三大自贸区方案出炉

4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及进一步深化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方案,明确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将共用同一份负面清单。

全国首家互联网+金融行业服务平台正式亮相

成本经济 第12篇

关键词:资本,资本成本,EVA

一、引言

近年来, 国内已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进行了研究, 但一些研究并没有从融资成本出发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 上市公司的任何一种融资方式都是有成本的, 无论是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 而评价上市公司外源融资策略合理与否及融资结构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或出发点就是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

作为估计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和经济利润的重要指标, 资本成本率反映了投资者对银行未来资本回报水平的预期。本文拟通过对上市银行资本成本率的估计, 对比分析上市银行经济利润水平, 并初步探讨融资方式选择和管理策略。

二、上市银行资本成本率估计

(一) 资本成本率评估方法介绍

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指股东权益, 资本成本即权益成本, 是股东对投入资金的期望回报, 可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模型) 计算, 净利润扣减资本成本后 (经济增加值, EVA) 才成为公司为股东真正创造的价值。对于银行业, 从风险角度来看, 资本用于覆盖非预期损失具有抵御风险的作用, 一定置信度下的非预期损失对应为经济资本, 用于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不仅包括权益, 还包括资本性债务工具及超额拨备等项目。当银行开展业务时将形成资本占用的增加, 本文通过对传统资本成本计算原理进行扩展, 估计合理的资本成本率水平。

(二) 资本成本率估算模型

本文基于CAPM模型, 在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基于银行行业特性进行的合理修正, 并采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关于资本的构成项目和资本占用的计量方法, 统一标准。

一是权益 (E) 。权益成本RE即股东对投入资金的期望回报, 采用CAPM模型计量, 其中股权融资成本Ec必须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来计算。

这里, CAPM模型就是:ri=rf+β (rm!rf)

其中:ri为股票i的收益率, rf为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 rm为市场组合的收益率, βi代表股票i收益率相对于股市大盘的收益率。

二是资本性债务工具 (D) , 其成本RD为债权人的期望回报, 可参考银行发行的同类同评级债务工具的市场利率, 也可直接按照3—5年中长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计算, 考虑所得税 (T) 后计入。

三是超额拨备 (Reserve) , 实际上是在权益和资本性债务工具基础上, 使银行多出一块可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对其无期望回报要求, 效果相当于降低了资本成本率。

四是监管调整项 (Deductions) , 是在股权、次级债和超额拨备基础上, 使银行减少了一块可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效果相当于提高了资本成本率。

在计算总体资本成本率时, 首先使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 (WACC模型) 计算权益和资本性债务工具的总期望回报, 然后结合监管资本结构对其进行调整, 最终得到总体资本成本率, 计算公式为:

(三) 上市银行资本成本率估算案例分析

以招商银行为例, 采用2011年6月末资本结构, 计算出的总体资本成本率为16.09%, 其中RE为17.06% (A股和H股期望回报的加权平均) , RD为5.66% (采用票面利率加权平均计算) 。

注:数据来源于招商银行年报。

其中, 应用CAPM模型计算的A股和H股权益期望回报的结果如表2。

上表中, A股无风险收益率R f为3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 H股无风险收益率R f为10年期香港公债收益率;A股及H股市场的期望收益率R m及β均取自彭博系统。

采用类似的方法, 考虑到国内债券市场上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利率差异不大, 假定各行债务工具资本成本均为5.7%, 同时, 为计算方便, 暂不考虑超额拨备和资本扣除项, 估算的上市银行资本成本率如下表所示。可以发现, 国内上市银行资本成本率有差异但差距相对较小, 主要集中在15%—18%之间。

注:数据来源于上市银行年报和彭博系统。

三、上市银行资本回报率及经济利润分析

(一) 基本概念

通常来讲, 商业银行资本评价指标主要如下:

一是加权风险资产 (RWA) , 体现为资本需求, 可按照监管规则对银行承担风险的表内外资产计量出加权风险资产, 而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 (RORWA=净利润/RWA) 则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的核心指标和统一标准。

二是资本回报率RAROC (RORWA/资本EC) , 这里, 为统一标准, 我们可以按照最低资本要求10.5%来对风险资产计提资本, 即EC=RWA×10.5%。

三是EVA, 即扣除资本成本后的经济利润增加值, 可表示为:净利润-RWA×10.5%×资本成本率。

(二) 上市银行资本回报率及经济利润对比

我们以上面估计的资本成本率为基础, 对上市银行2012年上半年利润情况进行了分析, 如下表所示, 12家上市银行中, 除华夏和广光大银行外, 其余10家银行EVA均为正值, 即均创造了经济价值。为进一步对比各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回报优势, 我们用EVA/EC来衡量单位资本创造的经济价值, 可以发现, 工商银行是经济利润率最高也即盈利能力最好的银行, 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最多, 而华夏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实际经济利润为负数, 需要改善资本结构或者提升资本回报率水平, 以提升经济价值。

注:数据来源于上市银行半年报。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上市银行资本成本率的合理估计, 对比分析了各上市银行经济价值的创造能力, 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及建议:

一是投资者在评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时, 除了传统的利润指标, 更多的要对其经济资本回报水平和经济附加值创造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只有经济价值稳定增长的上市公司, 投资才会不断增值。

二是上市银行应寻求最优资本结构的管理路径, 在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之下, 银行应合理搭配更多的债务资本工具, 可以降低整体资本成本率, 提高经济价值创造能力。

三是提高资本回报率是保持银行长期经济价值平稳增长的关键因素。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可以通过提高风险资产定价水平, 提升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降低运营成本等手段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心愉.公司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丽荣.全流通条件下中国上市银行资本成本的估算[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 (04) .

上一篇:数学概念学习方法探究下一篇:安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