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记者

2024-06-18

地方电视台记者(精选12篇)

地方电视台记者 第1篇

关键词:电视台记者,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 新闻舆论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 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台记者的素质, 拥有良好的素质不仅是对电视台记者的基本要求, 也是提高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电视台记者的综合素质, 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理论素质

电视新闻媒体是人民和党与政府的舌喉, 电视台的记者要为党、政府、人民的利益着想, 从政治上严格把握方向, 对党、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热点难点, 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改变, 对社会健康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大方向, 要有理性而又正确的思考和把握, 努力强化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 保持和发扬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才能把舆论监督、引导的作用落到实处。

二、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

地方电视台记者应该注重对自己相关专业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学习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知识, 也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 既包括社会、人文地理, 也包括世俗民情等。目前大多数地方电视台的记者不是新闻专业出身, 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一知半解, 这些非专业人员从事记者行业的人, 必须要善于学习和勤于思考。一方面, 除了在业余时间补习专业知识外, 还要多读书, 经常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的新闻, 不断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 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另一方面, 要向新闻专业的人虚心学习, 不断积累经验。而那些科班出身的记者, 更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把所学所会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同时还要不断向老记者学习, 不仅学习老记者的经验, 还要学习老记者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三、提高自身的文字功底

日常生活中, 我们听电视新闻的时间不会少于看电视的时间, 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应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很多刚刚入行的年轻记者可能会有一个误区, 认为电视新闻是和机器打交道的, 只要用好摄像机、编辑机、电脑就可以了。事实上, 现在的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最大的差距就是文字水平。文字水平不仅体现你写作的能力, 更体现在你的观察思考、思想表达的能力, 一方面受众不会对你文字上的拙劣产生忽视, 另一方面可能会因为放松自己对文字上的要求而丧失了更好的学习机会。特别是节目评奖的时候, 专家研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你的文字, 如果你的文字无法打动大家, 得奖恐怕无望, 这也从侧面说明, 要做一个合格的电视台记者, 最起码要能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 因为它代表着你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应具备踏实肯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虽然地方电视台记者与上级电视台记者的待遇有所差距, 但是他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地方电视台记者会深受百姓的爱戴, 因此地方电视台记者要正视自身的作用和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要求真务实、踏实肯干, 只有这样才能俯下身子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报道出既有深度又有良好社会效应的新闻来。近年来, 从上级台到地方台, 都相继开办了民生类栏目, 各地都把报道的触角延伸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把镜头对准了人民大众, 普通百姓的事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成为百姓热议的焦点话题。在报道中如何把握采访方向、选材和尺度等等, 应是考验一名记者合格与否的必修课, 电视台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应该自始至终与党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 在采访民生新闻时, 记者要深入到群众中间去了解和调查, 以事实为根据, 用事实去说话, 这样采写出来的新闻才有说服力, 才能体现新闻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 地方电视台记者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和使命, 做好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是记者重要的义务和职责。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对政策法律的学习, 拓宽自身知识面, 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 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充分展现自己的良好形象, 从而更好地做好电视新闻宣传工作, 使电视新闻这一大众传媒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孔芒.“全媒体”时代党报驻站记者素质提升路径[J].新闻界, 2011, (5) :26-28.[1]孔芒.“全媒体”时代党报驻站记者素质提升路径[J].新闻界, 2011, (5) :26-28.

[2]吴媛媛.浅议突发事件与记者素质[J].新闻知识, 2012, (6) :101, 103[2]吴媛媛.浅议突发事件与记者素质[J].新闻知识, 2012, (6) :101, 103

电视台记者面试经验 第2篇

电视台记者面试经验:

我们一点钟就开始签到,然后封闭式管理。上个厕所有人陪着,手机被暂时“没收”。困得哈欠连天也困不着。更可怜的是好饿。

从一点钟,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如果知道我是第三十多个面试的,我一定吃得饱饱的,然后美美地在那个有空调的等候室再饱饱地睡一觉。我以为一点钟就开始面了,所以早晨中午都没有吃饭。

轮到我的时候,已经是五点半了。过程是这样的:我从等候室(下午的等候室大概是容纳了卫星频道、公共频道、经济频道、体育频道在内的六十多个人)先到前排就座,再等候人员护送我进入到备考室,备考室里有一个老师会给我一个等会儿需要演讲的题目让我提前准备。五分钟很短暂,还没想清楚怎么说,说些什么,我已经被告知需要被另一个人带入准备进场。我在面试的考场外竖起耳朵听里面的回答,只听见了隔壁考场的播音主持的朗朗声。一分钟不到,我就被从考场出来的人指引着走入考场。

现在请听我仔细讲述一下这个屋子。我刚进去的时候,感觉好拥挤。我一下子忘记了有考过的人告诉我们的面试官是有三十个人的。我进了感觉很拥挤的屋子,最开始注意的不是有多少个考官,而是找我的位子在哪里。我瞅了瞅左边的一个大桌子,看似不像,这时我才发现原来考官这时还背对着我呢。我立马反应到,我的位子是在前方的,我顺眼望去。吓了我一大跳。靠。那不是个舞台吗?一个孤零零的小桌子,还有一个孤零零的话筒静静地立在那里。哇塞,原来我是在那里。原来考官是左四个,右四个,中间横做着的有两三排,每排大概有六个。总共大概是二十到三十个之间。

我神叨叨地决定昂首挺胸走进去。反正是陪考,形象不用注意。我咚咚咚地颠着高跟鞋走到了中央,一声“老师好”后,听到了主考官的执意后,我就坐下了。接下来是自我介绍,这个是我临场在等候室写的,一般般,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尤其是在这种还不让说名字的情况下。这个很严重,不能说自己的名字和考号,也不能说自己的爹妈是干啥的,更不能说自己就在本电视台实习。其实我觉得这个太多余,倘若人家是高官子弟还用得着现在才说;倘若人家在电视台实习,那么多考官总有几个眼熟的,那这样的分数也不错了吧,更何况这些领导之间也是有连带关系,总会我找你说说情你也找我说说照照谁的吧。总归这个比啥都多余,还搞得不亦乐乎。想起来就觉得搞笑。

然后就是演讲。这个好难说。我的处女作呢,也献给了这个舞台了。我长这么大,最不擅长演讲,偏偏现在什么鬼面试都得搞个演讲。最烦人。害得我思路混乱、结结巴巴,乱说一通,连个语言都组织不好。哎。没这天份。

再然后就是抽专业问题两个。中间没有准备时间。基本上是迅速反应,看到一个就回答。回答完第一个就得开始第二个。甚至开始第一个的第一条就得开始第二条,基本上说了什么都是靠临场发挥。湖北电视台还是搞得挺高级的。还有个倒计时表。每到还有十五秒的时候,就滴滴地急促地叫起来,叫的我心慌慌、意乱心烦。真想去把它给按住让它不要滴滴滴了。

电视台记者辞职养猪谱写高原传奇 第3篇

刘慧彬出生在兰州市一个工人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从高中到大学都是三好生。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毕业后他顺利进入甘肃省电视台工作。不久,他又娶了一位美丽贤淑的妻子,一年后迎来天使般可爱的女儿。刘慧彬的生活曾让无数同学和朋友羡慕得眼红。然而,2006年5月,他却突然提出辞职,要去藏区养猪。

太不可思议了,消息一传出,就在朋友圈里炸开了锅。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落差太大,放弃如此体面的职业,跑到偏远山区养猪,莫非他的脑子进水了?当时,也有人猜测他可能受了什么刺激,或人际关系出现危机。不然,为何对自己的前途如此不负责任?令人不解的是,无论父母、妻子等人如何轮番劝说,刘慧彬仍态度坚决。后来,妻子伤心至极,一气之下和他离了婚。

刘慧彬的“走火入魔”不是没有原因的。原来,他在电视台当记者时,经常到大山深处的偏远牧区采访,发现那里有很多土特产都是好东西,比如牦牛肉、野蘑菇、奶疙瘩等,因缺少知名度却一直卖不出去,或卖不上价。那时,他就有了到那里去创业、帮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念头。

一次,刘慧彬拜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户藏民,热情的主人特意宰了一只小猪来款待他。在牧区,人们经常吃的是牛羊肉。那天,在火炉上烤得颜色焦黄、香味扑鼻的猪肉味道鲜美无比,越嚼越香,令刘慧彬回味无穷。他好奇地问:“这是啥猪肉啊,随便一烤竟有这么绝妙的味道?”

主人高兴地告诉刘慧彬这是“藏豚”,俗称“人参猪”,是他们那儿特有的。藏豚又称蕨麻猪,由野猪驯化而来,是我国最原始也是最独特的一种猪品种。全世界只有在青藏高原上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才有这种猪。这里海拔3200米以上,最冷时气温达-28℃,到处是原始无污染的雪山、草原、河谷。这种猪因长年在草原上拱食地底下生长的蕨麻(俗称“人参果”)以及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等当地盛产的野生名贵中草药而得名。这种猪的奔跑速度比狗还快,一人高的土墙一跃就过去了,3头蕨麻猪就可以抵挡高原狼和雪豹的攻击。所以,当地藏民不会用猪圈圈养它。

刘慧彬查阅相关资料后了解到,在一些古藏文中就記载着,藏豚在吐蕃王朝时就是古代藏族藩王及土司等王室贵族享用的贡品,吐蕃王松赞干布向唐朝请婚时的贡品中就有藏豚;文成公主进藏后对高原上粗糙的食物很是不习惯,唯独对“火烧蕨麻猪”大为青睐,并美誉其为“人参肉”。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去甘南视察,专门要了一道“烤蕨麻猪”,品尝后大为赞赏。

藏豚生长极为缓慢,一年仅能长到30斤左右。它在草原上自生自灭,没有人专门饲养管理它,最终导致种群数量越来越少。藏民祖祖辈辈主要养牦牛和羊,藏豚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牧民自然难以认识这种稀缺资源潜在的价值。近年来,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如再不加以保护,这种猪将濒临灭绝。2006年,藏豚被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保护品种”。

如果专门在藏区养藏豚,不仅能让城市人品尝到这种在外界很难吃到的草原美味,还能通过科学繁育不断扩大藏豚种群,使这个珍稀品种避免灭绝的厄运。刘慧彬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商机后,便决定辞职到甘南草原创业。

160万元收购款血本无归

跨出养殖藏豚第一步,首先面临的就是到牧区收购种猪,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不了解当地的风俗,加之语言不通,不能有效沟通,刘慧彬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很多天也没有收获。

2006年6月,刘慧彬联系到一位对当地很熟悉的牧民,让对方骑着马带他进草原寻找藏豚。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刘慧彬几乎走遍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却很难见到藏豚的踪影。原来,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期短,饲料缺乏,藏豚终年四处采食,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夏季,只有在深山里的牧场才能找到它。后来,刘慧彬终于发现了一群正在拱食绿色植物的小家伙,大概有十五六只,脑袋尖尖的,有点儿像刺猬,黑色的毛显得有些稀疏。别看它个头小,但个个野性十足。

藏民以流放方式散养的藏豚会不会因为失控变成真正的野猪,怎样才能捉到它们呢?人家还真有一套。为了有效控制藏豚,牧民会在自己住的帐篷附近定期撒些青稞面、燕麦及盐巴之类的东西。有了这些美味的诱惑,藏豚慢慢地就习惯经常回家了。

费尽周折找到一批蕨麻种猪后,牧民们却不肯卖给刘慧彬。原来,当地藏族人有个传统,养殖藏豚就是为了自己吃,就没卖过。性格豪爽的刘慧彬经常带着好酒、茶叶等到当地人家里做客,很快就和很多藏民成了好朋友。接下来,收购藏豚就顺利多了。

2006年9月,刘慧彬在甘肃定西市岷县投资7万元建了一座500多平方米的保种场。眼看惊人的财富正向自己招手,不幸却发生了。一天早上,刘慧彬和朋友冯岷川开着货车把120多头从藏区收购来的种藏豚运往岷县保种场时,半路突发暴雨,车子被困,后来又引发了泥石流,刘慧彬和朋友不得不弃车逃生。一个小时后,暴雨渐渐停了下来,刘慧彬他们脱离了危险,可那120多头藏豚逃的逃、死的死,就这样没了。

三个多月没日没夜地艰辛奔走不说,为收购这批藏豚,刘慧彬前后共投进去160多万元,这可是他和父母所有的积蓄。如今,这一切连同他的梦想全部灰飞烟灭,让他欲哭无泪。但这位倔强的西部汉子并没有退缩,他决定继续收购藏豚。

成为中国“藏豚大王”

回到兰州后,刘慧彬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一咬牙把自己结婚时的房子卖掉了。做生意的姐姐看弟弟举步维艰,于心不忍,主动提出借给他70万元。有了这笔款,刘慧彬很快就从藏区收上来300多头蕨麻猪。在对其进行保种繁育后,那些藏豚第二年春天就在岷县的养殖场里产了大批幼仔。

这时,刘慧彬又作出一个更大胆的举动,把自己费尽心血繁育出来的种猪、母猪和小猪又运回甘南,让当地牧民去养,并向牧民开出优厚条件:到了秋天,再以毛猪每斤25元的价格收购回来。2008年10月,刘慧彬拿出一大笔钱进行收购保种,兑现了对牧民的承诺。见养藏豚确实很赚钱,当地人奔走相告,纷纷要求同他合作。

花钱买回藏豚科学配种繁育后送人,再高价回收繁育后又送人,折腾一圈,都是刘慧彬往里面大把投钱,他究竟想干什么?就在所有人百思不得其解、认为他是在做赔钱买卖时,刘慧彬又作出一个更为离谱的举动:2008年年底,他跟朋友合作再加上贷款,筹集400多万元,承包了90多万亩牧场,免费给牧民专门“牧猪”。

刘慧彬知道,要想快速扩大藏豚的数量,仅靠自己饲养是不行的,必须让牧民共同饲养;而要想一年四季不断产出高品质的藏豚,就必须有草丰水美的牧场来放养藏豚。靠着这种模式,到2010年,刘慧彬引导牧民为自己养殖藏豚3万多只。这年10月底,刘慧彬认为销售时机成熟了,便把一批藏豚运到兰州。

因为藏豚肉价格比普通猪肉价格高好几倍,又不知它的味道到底如何,起初,几家星级酒店的老板都颇有顾虑,担心客人不接受。刘慧彬早有准备,现场加工了一道红烧藏豚肉。肉还没出锅,浓郁的香气便满屋四溢,馋得几位老板口水直流。众人一番狼吞虎咽后连呼过瘾。大家认为,藏豚肉鲜香多汁,几乎用不着费劲咀嚼,其美味远远胜过野猪肉和市场上常见的牛羊肉等。

就这样,刘慧彬很快打开了藏豚在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市场。至2011年年底,实现销售额4000多万元,一直困扰刘慧彬的资金发展问题迎刃而解。

经权威部门检测,藏豚是唯一具有碳酸酐酶的猪,这就使它具有惊人的抗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肉质中所含淀粉酶是其他肉质的2~30倍,并且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藏豚肉不但肉质鲜嫩、无腥不腻,还具有强心、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血压、抑制癌细胞生长等药理活性。正因如此,尽管每公斤藏豚肉的售价高达120元,但在市场上仍供不应求。

如今,刘慧彬拥有的藏豚数量已超过10万头, 2012年的销售收入保守估计也会达1亿多元。更重要的是,藏豚这个濒临灭绝的珍稀品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地方电视台记者 第4篇

一、地方台记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视栏目的发展, 尤其民生栏目、新闻栏目、舆论监督栏目都需要记者广泛参与, 专业程度都非常高, 对着这样现场感比较强的栏目, 记者在工作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这样的问题, 需要我们在实际采访中加以注意。

(一) 现场的应变能力欠缺

电视栏目的记者工作直接决定了, 电视新闻事件发生后, 记者就要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报道, 这样的节目报道与采编往往具有及时性, 短时间内要求记者进行出镜采访, 若准备不足和经验欠缺的话, 就极易出现问题, 导致记者在复杂的现场环境中出现错误, 常见的是即兴采访, 若准备不足就会丧失对现场的驾驭能力, 是节目的观看性大打折扣。例如, 在某现场连线直播类的节目中, 如果记者不能尽快掌握现场的情况与有关数据, 有可能在主持人连线采访时, 就容易出现回答问题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这样对栏目和记者自身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需要记者在工作中严格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二) 采访过程与受访者缺少相互交流

对于电视台记者, 工作中有着一种优越感, 因为记者的身份受到群众的尊重, 在工作中记者更应该多与群众平等交流, 而不能因为自己身份就产生高高在上的想法, 好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更多的会注重与当事人的平等交流, 这样更有利于发掘新闻线索, 为节目打造亮点, 若在记者采访过程中, 缺乏交流, 就可能对栏目的播出质量造成影响, 也影响记者队伍在群众中的职业形象。

(三) 记者采访过程中失去客观立场

记者在工作中, 应该坚守新闻的真实性, 并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解读和报道新闻, 如果在报道中, 没有站在客观立场上, 就容易出现采访的情绪化, 报道中失去了客观立场, 这样的节目发展起来就很难, 作为电视记者和其他新闻媒体的记者一样, 都是要按照客观的立场和视角去报道新闻, 这是做新闻的一个起码准则。然而, 这一准则在我们的很多记者身上逐渐被淡化。在采访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情绪化的采访报道。

二、优秀的电视记者应提升能力的主要措施

对于上面的问题, 一定程度了反映了记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为一名优秀的地方台记者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下面将有针对性的给予说明。

对于地方电视台记者来说, 在采访工作中会常常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当事人, 记者如果缺乏深厚的专业技能储备, 是无法科学应对和解决一些重大突发事件, 无法与媒体外的观众进行高效的沟通互动。一个成熟的记者, 会在深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 通过在与被采访对象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报道工作不断地创造火花和亮点。具体来说, 要在以下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一) 提高记者对新闻现场的控制能力

现场的控制能力是电视记者首先要改善的工作, 这是由记者工作特点决定的。在记者采访中, 对于遇到的问题需要独立思索、研判、最后形成决定并采取行动。由于目前很多突发新闻都是属于即时报道,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缺乏前期思索的时间, 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记者若不能正确应对, 那么新闻报道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例如, 在做现场采访时, 可能采访对象会出现紧张失常, 或者不配合采访, 有时还会遇到多家媒体抢新闻人多事杂的情况。这些复杂多变的局面, 都要求记者应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能够灵活机智地处理好一切非常事件。

(二) 提高记者的挖掘和发现能力

发现能力也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不管是什么栏目的记者, 都应当在采访中对采访对象进行观察, 对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要进行挖掘。只有学会细致观察与挖掘, 才有可能找到现场的新闻细节与亮点。新闻报道中, 最引人入胜的就是细节部分。抓住了细节, 就抓住了新闻报道的牛鼻子。这样的新闻才能耐看, 才有价值。记者本人在做出新闻后, 也容易找到成就感。

(三) 完善语言表达能力

现在的电视新闻, 记者的出境频率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为受众理清新闻脉络, 可以加强记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记者在现场用无声的视觉与有声的语言相互交汇, 使观众在双重的信息流动中, 更深刻地了解新闻事件。

电视台记者年终总结 第5篇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作为一名记者,要有宏观意识,要胸怀大局,了解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新精神和新要求,善于透过事物现象预见其本质和未来,从而挖掘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闻题材。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已的各项素养。

为了提高政治素质,我要求自已做到: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认为,记者讲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要做到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重视政治理论学习。

记者心理素质包括: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些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记者的必备条件。所以,我始终不忘提高自已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摄像记者,光有较强的政治和心理素质还远远不够,更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于是,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寻找各种与业务有关的资料,如《新闻学理论》、《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专业书籍,并不断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坚持每天认真观看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边学边实践,使自已学到的每一点先进技术都落到实处。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已努力做到: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等。

二、敢于吃苦,勇于实践。

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缺乏对社会的基本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的,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同样一个新闻题材,有的记者拍得有声有色,有的记者却拍的枯燥乏味,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实践出真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就是这个道理,一些影响面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都是作者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素材,进行了艰苦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分析才完成的。因此,我要求自已做到“三勤”、“两不怕”,即“脑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对得到的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为止。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XX年春天,是我们台管理机制改善的春天,改变了我台以往等新闻、派新闻的被动局面,给所有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平等竞争、平等提高的良好机会。今年八月份,我代表镇妇联参加了市妇联、市建设局联合举办的“建设杯学长霞做时代女性”演讲比赛,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我镇和台里争得了荣誉。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通过学任长霞,我认识到只有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才能做一名称职的记者,任长霞精神不仅作为一句口号,更作为一种信念渗透到我的头脑中,所以20XX年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

今年五月,我经过拍摄、收集了大量镜头和资料,精心策划了《我镇非公企业工会工作开展有声有色》的系列报道,为我镇非公企业工作发展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得到了许多企业的好评,也为我镇经济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端午节前夕,台里预计举办一台包粽子比赛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寻求适当的比赛场地和赞助单位,我曾多次冒着酷暑到华兴酒店联系有关事宜。工夫不负有心人,大赛终于如期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举行并圆满结束了。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华兴酒店全体员工的一致好评,还为台里争取了XX元专题片制作费,同时也为我台打出了更响亮的好声誉。

今年夏天,接到群众反映,我镇中亭街企业路段雨后积水很深,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出行。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冒着小雨及时赶到现场拍下了珍贵的镜头,并对附近居民进行了采访。随后,《雨后天晴行路难》真实、客观的报道,带着居民们的呼声播了出去了。让人倍感欣慰的是,没过多久,企业路路基垫高了,水流畅通无阻了,路面平坦好走了,居民们幸福地笑了。

经过不懈努力,虽然今年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成绩只属于过去,将来还需要继续努力,学海无涯,工作无止境,我会永远牢记屈原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我台新闻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电视台记者年终总结篇二

来报社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从学生过渡到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是记者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让我更快地成长了。

现在,可以说,我熟悉酉阳比熟悉黔江多。虽然在黔江生活了20年,但是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她知之甚少。但是,酉阳于我而言,并不是一个工作的地方那么简单。每天,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报道,需要关注。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一件事,关注得多了,自然,就有了感情。这个职业,让我能够更快地熟悉酉阳、了解酉阳,关注着她的每一步成长,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刚来的时候,说的是“你们酉阳”,现在,已经习惯了说“我们酉阳”。

一年时间以来,熟悉了这个城市,融入了她的生活。但是,因为努力不够,学习不够。一直对她了解得不深,不透。对工作,同样。以前,为了鞭策自己,所以告诉自己,“要将工作当作事业,将事业当作人生。”可是,惭愧的是,我没有做到。记者这个称呼,有的时候,感觉是辜负了的。

到目前为止,工作上,谈不上什么成绩。从一开始,就定位为时政记者。如何将时政新闻做好,一直在寻找,但是,一直也没做好。缺乏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缺乏对大局的判断力,把握不住“势“的走向,决定了我发现不了好新闻。

记忆犹新的是那次开全县的安全生产工作会,回来之后,我只按照常规写了一篇会议报道,对会议中的许多新闻点却视而不见。最后,在熊老师的提点下,才将安全生产有奖举报机制和聘请100名安全生产信息员另写了两篇新闻。从那以后,每次开会的时候,总要先问自己,这次会议有没有别的新闻点。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训练,逐渐让自己能够跳出会议写会议。

下半年,希望能够多深入基层,希望报社策划的“青年记者住农家进园区上工地”中有我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直以来,没怎么下过乡,即使去,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再加上从小的农村生活经历比较少,对于下乡总有一点心理难关没过。但是,通过上个月下大溪、下板溪,虽然大溪是和小欧一块去的,板溪也比较近,但是,采访都转换了一种方式,绕过当地政府,直接和老百姓接触,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见过的东西。比如大溪,一直是和领导一起去看的,台地结构漂亮,现在老百姓的建房积极性表面看起来也很高,但是,和他们接触之后才发现,台地的问题很多,甚至会影响到移民的生命安全。这便是真正的基层。或者政府做事了,但是,老百姓始终是弱者。这一点,应该向欧道路学习。他以专业的态度报道了岩峰村的现状,又以悲悯的情怀为岩峰小学做了实事。

这两次采访,让我对深入基层采访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不算真正地沉下去了,但是我相信,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路就不会走得那么畏首畏尾,会走的更远、更深层次一些。

电视台记者年终总结篇三

大学毕业至今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四年的时间我成长了很多。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只是一名普通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工作很难找,还好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报社记者,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下去的,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四年的时间,我成长多太多,自己都无法具体的说出来,不过总体感觉自己就是变化很大。

自从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时间转瞬即逝。尤其是在20xx年的工作中,时间更是过得特别快。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个人可谓感受良多。在这一年中,我与《新消息报》的同事和领导们,共同经历了很多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活动的组织、版面策划以及落实,从中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尤其在领导的部署和指点下,完成了很多意义深远的工作任务。一年来,我本着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的原则,认认真真地去从事每一项工作。不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都有很多的收获。

1、成绩之外少不了不足之处,我作为一个部们的主任,在平时的管理上可能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不太适应现在报社的管理体制,有想法不能落实,希望这样的工作环境能够很快得到改善。

2、在思想、学习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还从电视、报纸中了解当今的国际政治形势,社会动态及党的指导方针等。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我深知,平时的勤勉积累对于新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业务基础。

3、严于律己,遵章守纪。在单位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处事。工作兢兢业业,谦虚谨慎,注意向同事们学习,取长补短。

4、业务能力不断增强。从踏上记者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嘻”的道理。工作中的“勤”使我能及时洞悉世事变化,而善于“思”则使我源源不断地获得灵感。通过不懈努力,我的一些版面策划在全国获奖。整整8年,在一个岗位上摸爬滚打,在版式设计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理论水平。可如今很快就要在新的岗位上工作。相信我有这8年的经验和个人的工作能力,下一个8年也许正是我大展宏图时。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的。

今后的工作打算

浅议电视记者的策划意识 第6篇

前些年,河南人和河南形象的问题,一度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新一届河南省委、省政府不仅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埋头苦干,扎扎实实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由原料大省向制造工业大省的跨越。从1999年起,省政府连续几年组织企业在新疆、甘肃、广西开办河南产品博览会,速冻食品、轻工机械、纺织产品迅速进入西部市场。事实说明,河南正在从中部崛起。为此,河南电视台新闻部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携手,决定吃透中央和省委的精神,掌握河南省情,策划一篇展示改革开放的河南的报道。主题确定后,上上下下都参与到具体策划中来。参加采访的记者抱着明确的目的,在大量采访微观新闻事实的基础之上,注意寻找与全国相吻合的点,提炼主题,提炼思想,提炼观点,最后确定为《中原之变》。报道把河南的变化分解为《河南打造中原城市崛起带》、《河南农民进城——破解“三农”问题的尝试》、《河南原料大省向产业下游突围》、《河南东引西进,推进全方位开放》、《河南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这样几个专题。报道做成后,从2003年9月20日到10月4日,分5次在中央电视台名牌节目《新闻联播》播出,可以说这是打造河南形象的一次有影响的宣传,是一次典型的策划创新。

综观过去,一些电视新闻栏目和消息质量不理想,办电视观念陈旧,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服务层次浅,就是因为策划意识淡薄所致,加之节目编排、拍摄形式呆板,新闻标题缺乏新意,这就大大影响了观众的收视兴趣,影响了电视新闻在受众中的形象。

目前,主题性报道可以说是中国新闻的一大特色,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类报道毕竟不如事件性新闻单一、“好报”、“好看”,被人们形容是“背着石头上山”。那么具体到电视新闻的主题性报道,电视记者决不能让观众在屏幕上感受到沉闷或不舒服。恰恰相反,为了增加可视性,达到预期宣传效果,电视报道必须富有吸引力。这就要求记者有“举重若轻”的本领,要善于“弹钢琴”,除了努力奏出“复调”、“和声”的效果外,还应拓宽立体发展新思路,利用策划意识,使电视主题报道走出一条健康、有序、理性、稳健的发展之路。要善于把重大主题转化为可视性强、说服力强、新闻性强的节目。河南电视台新闻部2003年国庆节采制的5集电视新闻系列报道《中原之变》,就是一次成功的主题新闻策划。报道时间跨度大,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多,记者行程走访的单位和采访人员多,采访时需要大量的去粗取精、“沙里淘金”的工作。尽管制作起来不像动态的、事件性新闻那么简单、容易、快速。但是,记者在大量的详尽的采访中,进行分析研究,进行运筹谋划,进行理性升华,使报道所反映的主题深刻了,播出后不仅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称赞,还在全国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

主旋律的报道,记者队伍中不少人觉得难出彩。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常常会带给受众满意的收视效果;相反,一个不好的选题,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选题和策划反映了记者的业务水平。一个成熟的记者应有较高的策划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要积极探索选题的方法和技巧,要提高自己在选题策划中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全方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增强对选题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在电视报道的切入点和方法、方式上,也应树立自己的策划理念。对于同一个重要的报道内容,可以从新近发生的一件小事切入展开正面报道,也可以转换角度,从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从侧面进行报道;还可以从令人吃惊的结果入手,采用倒叙的方法制作。总之,记者应该追求自己独特、新颖的报道风格。

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作为平面印刷的报纸新闻多以解释、分析新闻事件见长;以电波为载体的广播新闻以速报性见长;同样以电波为载体的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报道新闻事件时图像与声音的同时传输。记者在进行策划时,就需要抓住电视媒体以图像和声音共同传输为主的特点,多策划一些“现场性”直播式报道。近几年在屏幕上来自新闻现场的直播报道一年比一年多,例如中央电视台策划的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长江三峡大堤截流、柯受良骑车穿越黄河壶口、神舟5号载人飞船升空等,都是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报道的。一些省台在森林火灾、矿难事故、水上遇险事件大营救以及特大交通肇事抢救现场,也越来越多地注意了“现场性”报道形式的运用,让处于“电视新闻报道”时代的受众从快速的新闻报道中,深深感受到电视新闻巨大的冲击力,电视新闻的速报性、同时性、现场性在这些报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地方电视台记者 第7篇

1 对于“走基层”蹲点采访的体会

蹲点采访是走进基层采访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也曾多次深入基层蹲点采访,对于具体的采访活动颇有感触。

首先,蹲点采访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采访主题,同时,还要对采访对象的采访环境有微观体会。每一次“走基层”采访,记者都要带着宏观的采访主题深入基层民众,但是,由于采访主题是宏观上的,没有细致深入的采访要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要通过蹲点的方式深入体会采访环境,进而全面了解采访对象。对地方电视台的记者来说,“走基层”采访是其获得新闻素材最重要的途径。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视频拍摄,这也是蹲点采访所需要的。通过蹲点采访的方式,能够搜集到大量的视频素材,其为后期的视频剪辑提供重要的支持。

其次,蹲点采访对于后期新闻处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蹲点的方式进行采访,能让记者“走基层”的采访更加深入。对于地方电视台记者而言,蹲点采访能对采访的环境和对象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此外,在蹲点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能更加准确判断采访事实,对采访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对于采访的整体把控更加深入。

2 地方电视台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的思考

如今,“走基层”蹲点采访已经成为电视台记者比较常用的采访方式,对于记者而言,蹲点采访促使其对采访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2.1 蹲点采访要做到真正融入基层人民群众

群众是采访的素材来源,同时,群众也是记者需要服务的对象。记者报道出来的新闻其受众也是群众,因此,如何在采访的过程中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这是当前很多蹲点采访的记者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记者在蹲点采访中,首先要树立群众思想和群众意识。采访虽然是工作,但采访也是一种生活体验,记者可以适当放下采访的任务化思想,把基层蹲点采访任务变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体验,放下自己记者的身份,让自己真正融入到受访百姓的生活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做好角色转换,提升自身的采访能力,在采访中将自己变为受访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中对受访环境和受访对象有更深的体会,最终成型的新闻报道才更有说服力,更加真实客观。这是新闻报道应该遵守的原则,也是新闻记者应恪守的新闻本职素养。

2.2 新闻记者“走基层”蹲点要有不怕吃苦的探索精神

基层采访不同于其他采访,其对记者的精神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种采访类型使记者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基层生活。但在体验采访环境的同时,记者要不断在采访中探索,灵活把握采访的特点,在已设定的采访主题的基础上做好对采访的深入探索。所以,在基层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静得下心来体验采访环境,在转换自身角色的同时,也要进一步研究采访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做好灵活的采访变通,化解采访难题,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深入拓展采访的深度。

在基层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蹲点采访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这就需要记者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突发情况要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方式化解。同时,针对各种情况的变动,适当调整采访内容,紧扣采访主题,保障采访活动能顺利进行。

3 结语

“走基层”蹲点采访是电视台常用的采访形式,作为记者,一定要对蹲点采访有自己的认识,设定好采访主题,提高自身对蹲点采访的掌握能力,并从中不断探索新的报道方式,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水平。同时,记者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得起基层蹲点采访中的重重考验,才能获得更丰富的采访素材。

参考文献

地方电视记者如何做好新闻贴近性 第8篇

作为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记者, 只有充分的扬长避短,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提高收视效果。新闻的贴近性是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宣传定位和生存的基础, 所以, 要从大局上做好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 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在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上做文章。以此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吸引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给电视媒体带来强烈的冲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 为了满足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 一批新媒体横空出世,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户外、广播、电视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媒体, 新媒体也被形象的称之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预计未来几年, 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的增长, 市场的平均增速超过35%。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给传统的新闻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集声貌于一身的电视媒体, 其传统优势受到强烈的挑战。电视媒体想要在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从国情出发,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使新闻报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新闻事件, 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以民为本是地方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根本

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 承担着“上传舆情, 下达党声”的重任, 这决定了地方电视台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 群众需不需要, 满不满意, 是检验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质量的重要依据。地方电视台工作者, 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记者, 要能清醒的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 时刻注意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只有这样,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才会受到群众的喜欢, 从而为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注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国城市电视台最具影响力品牌民生新闻栏目”、“安徽省十佳电视栏目”, 由亳州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档民生新闻类栏目——《药都时空》, 是亳州电视台的名牌栏目。《药都时空》栏目自2000年创办以来, 始终坚持“真诚服务亳州百姓”为宗旨, 在广大观众中赢得了很高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因此, 地方电视台要想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其在新闻报道时, 一定要本着“以民为本”的宗旨, 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 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收视效果。

新闻记者要成为“观众的眼睛”

作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记者, 每一条新闻在采访和编辑时, 都应针对观众最想了解的事实、最想得到的信息做详细报道, 找出观众的兴奋点。一些必须发而观众又不太感兴趣的兴趣, 可以以“简讯”的形式播出。突发事件和社会新闻之所以有较高的收视率, 正是因为它比较容易与观众的兴奋点合拍。常规的会议报道、科技报道、农业报道等, 要选择群众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报道, 语言要通俗易懂, 让群众看完新闻后能从中获取自己要想的信息。比如, 大同广播电视台开办的《民生大同》栏目, 就是以服务大同市民为宗旨的民生新闻栏目, 在新闻内容上主要以软新闻为主, 对硬新闻也要进行软化处理。我们以今年10月16日, 大同广播电视台播发的《复地紫城物管纠纷何时了》为例。这本是一起物业纠纷案件, 大同电视台在进行播发时, 站在观众的角度,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播报,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因此, 地方电视台只有站在百姓的角度, 寻找百姓感兴趣的热点内容, 用老百姓都能听懂的语言, 看得见的画面进行报道, 老百姓才会关注我们的新闻栏目, 也才能提高地方电视台的收视率。

地方电视台增强新闻贴近性要抓住群众的利益需求

地方电视台离群众最近, 也是群众反映问题最先想到的媒体。这就要求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记者, 在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时, 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导向, 也就是抓住新闻事件和群众之间有什么利益关系。对于县级受众来说, 新闻事件和自己有无切身利益, 利益大小, 都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事件的采写时, 要多从群众的利益点入手, 从群众利益和与群众利益有关系的方面写作新闻, 以引起群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从而增强新闻的贴近性。

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时, 记者要分析群众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也就是群众想看什么。不同的群众, 不同的文化程度, 对新闻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要从视觉上、情感上、语言上贴近老百姓。新闻具有地域性, 离群众越近的新闻, 百姓的关注度也就越大。此外, 针对同一件事,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因此, 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 要从百姓的角度去看去考虑。只有这样, 地方电视台采写出来的新闻, 群众才乐于接受, 乐于去看。

用好同期声, 新闻要有现场感

地方电视台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要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体裁。比如现场短新闻就是观众比较喜欢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不仅能够体现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特色, 而且现场感强。新闻虽短, 却含有丰富的信息量。

新闻要有现场感, 就是让观众看过新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经其事、如见其人。现场短新闻要有现场感, 不仅要见其物, 还要闻其人、听其声。此处的声就是指同期声。同期声就是现场真实声音的记录, 它比后期的配音要自然、逼真, 这也是电视新闻真实特征的体现。电视新闻的报道如果没有同期声, 虽然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的直观性来了解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 但是, 如果有同期声, 观众更容易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更容易被现场气氛多感染。现场短新闻, 是篇幅短小, 而不是信息量少。这就要求地方电视台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把与新闻主体无关的内容去掉, 选择最重要, 最能说明问题, 和主体关系最密切的信息进行报道。

结语

地方电视台记者 第9篇

是评聘标准不合理吗?评聘标准是选出的评委会综合各方意见制订的, 张榜公布亦未收到原则异议。

是评委不公正吗?我作为经济部选出的评委, 参加了职称评估的全过程, 平心而论, 不存在。经济部评委尽一切努力, 为电视经济节目记者争取最好结局, 自不待言。其他部门评委, 亦绞尽脑汁, 在记忆的长河里, 为经济部的每位记者找亮点, 寻觅宝贵的每一分, 是每位评委有目共睹的。

那为什么经济节目人员落聘又占多数呢?我认为电视经济节目人员现有三点劣势:

一、获高级别奖项少

原因有二:

(1) 经济节目出精品的难度大于时政、社会等新闻节目出好的电视经济节目, 除了要掌握一般新闻报道的采访、拍摄、写作、编辑技巧外, 还需懂经济, 能透过经济现象看到本质。置身于万千经济事件中, 知道那些经济活动的报道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需要的, 对全局有普遍意义。包含了“需要、本质、普遍意义”的报道, 就是对路、高质量的“产品”。由此可见, 经济节目出精品是有难度的。

(2) 经济节目参评获奖机会相对较少。电视经济节目, 虽然可以参加新闻、社教、经济等类别的评奖活动, 但真让它参与新闻、社教类节目评奖, 又会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因与新闻、社教类节目相比有似像非像的特点, 自然而然缺乏竞争力, 不是得不到奖、就是得不了大奖。参加经济类节目评奖, 路子是走对了, 但在我来电视台的几十年里, 省级媒体未单独举办过一次 (至少我台经济节目未曾参与省级媒体) 经济类节目评奖。全国性电视经济节目专项评奖活动, 虽说每年都有一次, 但参评作品多、水平高、竞争异常激烈, 自然地方媒体得奖、特别是大奖的机会就少。

二、论文发表少

原因有三:

(1) 分不清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物。一些经济节目记者编辑, 用心智写了不少论文, 颇有见识, 质量亦不错, 但分不清那是正式出版物, 误投给一些非正式出版物, 到头来不算发表, 白忙活。

(2) 不明了写论文的意义。有的编辑记者写论文的意识淡薄, 不明了写论文可以梳理采访报道中的体会、总结工作经验和方便人们彼此之间交流思想、信息、经验等, 更不知论文是职称评定的重要砝码, 在激烈的竞聘中有扭转乾坤的功用, 三年五载不写一篇论文。

(3) 写论文不知如何下笔。有相当一部分编辑、记者, 成天忙于日常报道工作, 或被报道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所学所看, 所思所想, 所写所编, 都是业绩考核所需的小报道稿件, 说的俗一点, 就是成天忙着挣工分, 无暇无力深度思考本职工作领域许多有待改进或提高的地方, 更没有针对这些不足系统地思考探讨改进良策, 如此当然写不出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

三、获高级别荣誉称号少

高级别奖项少, 论文发表少, 获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优秀新闻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就必然难度大、机会少。

到此可见, 劣势的形成和存在, 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 完全消除亦不现实。明智的抉择是让它最小化, 对策如下:

(一) 始终关注经济、走特色道路

在充满商机、诱惑、浮华的市场经济中, 经济节目人员应排除干扰、静下心来读些经济学的书;面对纷繁变化的经济现象, 应多思考多分析;长期与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官员及从业人员交朋友, 拜他们为师, 互通信息, 讨教经济问题;始终关注我国宏观、微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变化。果真如此, 就能抓住新近发生的、重大的、有普遍意义的经济现象或问题, 做出有影响的经济节目。

还有一个办法是走地方特色之路, 地方电视台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地域,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貌气候、民风民俗、文化传承、经济特色、受众心态等, 这也正是本地电视台优势所在, 是做好经济节目的宝藏, 且具有唯一性, 如能选择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的重点问题。例如, 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怎样更好为民生服务等问题, 就可能做出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民生的好节目, 同时也有可能是获大奖的好经济节目。

(二) 端正认识、多思多写

欲多发表论文, 首先要有正确认识, 即意识到写和发论文是提升业务水平、职称、职务的重要一环。其次再忙也要围绕本职工作的改进或提高, 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多写论文。再次认清谁是省市级以上专业正式刊物, 避免白忙活的故事再版。这点容易做到, 上网查查, 就能搞定。

若经济节目高级别奖证手中拿着, 多篇论文认可刊物上登着, 荣誉称号还会遥远吗?三者皆具备了, 评职称还会那么难吗?

摘要:欲改变地方台电视经济节目记者职称评聘的劣势, 记者本人要始终关注经济、走特色报道路子, 围绕本职工作的改进或提高, 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多写论文。

略论地方媒体记者也应谋全局 第10篇

曾获得过“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的光明乳业原董事长王佳芬, 在她撰写的名为《新鲜》一书中, 以15年经营光明乳业的历程娓娓道来, 系统表达了“新鲜”的经营理念, 倾情告白人们“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这位中国企业界鲜有的强势女性企业家, 其在位光明15年, 从入主之日开始, 从着重内部整合变为全国战略, 在空间上立足上海, 走向全国, 光明从一个“养牛场”成长为一家上市公司, 并曾经一度占据中国乳品业老大位置多年。其后, 因乳品业环境巨变, 以常温奶发力的蒙牛、伊利后来居上, 超越光明占据前两名;而光明更因“山盟”事件险酿倾覆悲情, 但最终依靠王佳芬治理下奠定的健康架构及经营理念, 光明稳住三甲之位, 其新鲜产品更一贯占据行业头名位置。这里面的诸多内在机理, 王佳芬感受最深的就是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

做新闻, 写文章, 也是同样的道理。写局部的报导比较顺手, 写全局性的报导比较费力。也就是说, 特别是地方记者, 站在全局的立场上写一篇宏观性较强的报道, 特别是对全国人民都有着普遍指导意义的报导, 的确是比较吃力。但是, 现如今, 中国传媒的迅速发展, 决定了不论任何一名记者都必须具备了解大局, 把握大局的能力。把握大局的关键, 就是能够及时审时度势, 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 来判断应当写什么题材, 写什么内容。还能根据客观形势的需要, 判断现今该登什么新闻, 不该登什么新闻, 什么新闻有其特殊的时代和社会价值, 能够引起观众和听众的共鸣和关注。所以, 所谓记者的独具慧眼, 就是其把握大局的能力和准确性。胸有大局, 就能在拟写新闻报道时忙到点子上, 不会让大众觉得不合时事, 不感兴趣[3]。现笔者对地方媒体必须开始谋全局的必要性和其应有的新闻态度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1 地方广电媒体传播覆盖范围已经远远超出本地一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多样性、开放性开始逐步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各种社会群体的诉求无时无刻不以各种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并且始终在寻求新闻报道的“关注度”和“合法性”, 它一方面增强了社会的透明度, 提高了公众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 同时也增加了评判的难度。

近年来, 中央媒体、省级媒体与地方市县媒体, 地方市县媒体与其它地方市县媒体之间的协作与合作组织似雨后春笋, 蓬勃发展。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成立中国广播联盟, 联盟首批会员台132家, 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部省级电台和部分地市台和县级电台。以连云港人民广播电台为秘书长台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沿线城市广播电台协作网, 连续多年互相交换播出稿件, 连云港的新闻稿件也通过沿线城市广播电台的电波传到中西部地区的千家万户。还选择部分播出稿件由出版社结集出版。

2 地方媒体记者谋全局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使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特别是近年来,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超越市界、省界甚至国界, 通过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员交往、对外贸易等活动, 使得地区乃至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有机经济整体。在这样经济发展趋势面前, 作为地方媒体是绝不能与这一趋势相背离的, 而必须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服务于这一经济发展趋势, 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为我们的经济发展鼓与呼的作用。比如说, 有的经济活动或招引的项目, 对一个县区、一座城市的一段时期的发展可能有明显的作用和效果。但是, 它对全省、全国的整体利益来说, 可能是弊大于利, 或者是有害无利。对这样的经济活动或招引的项目, 我们地方媒体就不能只顾地方利益, 给予正面宣传报道, 而应当利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批评, 给予正确的引导。由此, 也决定我们地方媒体必然紧扣时代脉搏, 必然关乎国计民生。要能够用微观, 用小切口来表现宏观大主题, 其题材是一地一事, 但意义绝不局限于一地一事。

3 对外宣传地方, 地方媒体记者必须谋全局

作为地方市级媒体记者, 对市外宣传自己城市, 自己的家乡, 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更何况每个城市的市委、市政府都鼓励当地的通讯员和媒体记者这样做。近年来, 连云港人民广播电台就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大张旗鼓地鼓励记者向省台、中央台等上级媒体发稿。记者不断探索立足宏观全局寻找捕捉新闻信息的经验, 积极采写出许多连云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有新闻价值的稿件, 在省台连续几年用稿量在全省各市县中名列前茅, 很好地扩大了连云港在省台强大电波覆盖范围内的知名度、开放度、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 记者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采访和写作水平, 促进本身所在地方媒体的质量提升, 达到了实现多赢的结果。

在采访中, 我们应该养成谋全局的自觉和习惯;对外宣传地方中也促进这种自觉。2012年7月底, 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率团参访连云港, 现年80岁的江丙坤娴熟大陆及两岸经贸事务, 担任海基会董事长后对两岸经贸合作推展, 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随同采访中, 我特别仔细关注, 江丙坤董事长说, 去年9月他曾考察过淮安市。这次考察连云港、盐城以及宿迁和徐州等苏北四市。这样, 到今年他实现了苏北五市全部参访, 圆了他多年打算走遍苏北的梦想。这篇《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遍访连云港等苏北五市》的报道, 当天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广播网转载。江丙坤回到台北后8月14日就获准辞去该会董事长一职。这次也是江丙坤最后一次以该会董事长的身份率领大规模的台商代表团来大陆的一次访问考察。所以, 这篇报道也就有着不一般的非常意义。

4 树立新闻意识, 把握时代脉搏

当然, 地方记者应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做好自己本地的报道。但是, 现在仅仅如此是肯定不够的, 必须有更高的目标。应当适时的发掘本地有价值的新闻, 抛开过去单纯的省市级报道, 树立全局性的新闻意识。如果跳出本地区选材, 从全省、全国的高度来分析, 从大背景选择, 从新角度切入, 从若干单个事件中去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新闻最讲个性, 最讲特色, 能上大报台的地方新闻, 特别是有分量的大新闻, 无不体现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而这种特色又很好地体现着时代的要求, 达到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高度统一。如果我们都能将各类素材总类综合, 并深入挖掘其内在新闻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 并能够将其去粗取精, 拟写出的稿件必然能够成为好的有社会价值的新闻, 而长此以往, 小地方的新闻也将有着广泛的新闻影响力。

论电视新闻节目出镜记者的素养 第11篇

【关键词】出镜记者 人格魅力 现场把控

所谓出镜记者,在教科书里并没有准确、严谨的定义,但普遍意义上我们理解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在事件现场准确报道新闻为目的,用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的电视工作者。出镜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担负着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和验证者的多种角色,对受众来说,出镜记者是距离新闻现场最近的人,他的话语最值得信任,那么怎样才能肩负起受众的期望呢?

一、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人格魅力、他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决定着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观众看到的采访者是否值得信任。敬一丹在新书《我遇到你》中介绍,有一次她去采访一名少年犯,在大家的认知中,采访少年犯就要厉声厉色,就要谴责教育,但是敬一丹没有,刚一见面,她就摸了摸孩子的头,整理了一下衣服,说阿姨想和你聊聊,如此邻家般的对话,直接拉近了和被采访者的距离,后续的采访交流非常顺利。敬一丹事后说,这并不是采访技巧,而是一种习惯,一种尊重每一个人的习惯。我想这样一个例子体现了出镜记者的行为修养的重要性,不仅本次采访得以顺利进行,对今后这个孩子重新走向社会更是一个有意义的转折。

同样,面对现场错综复杂的千头万绪,只有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才能更好把握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尊重新闻原貌。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才能在新闻事件不清、有不同看法与说法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的深入调查,做到准确、完整、客观、公允。今年8月,天津港爆炸,坊间各种传闻,央视记者蒋林的现场报道,得到一致认可,他的报道条理清晰,理性客观的同时更具人文关怀,这种在悲伤大事件下独具人文关怀的报道与蒋林平时的个人修养分不开。

二、必须具有扎实的采访基本功和对现场的把控能力

我们说,出镜记者在现场必须自信、冷静、有激情,自信是要相信自己看到的,说出的会与事实相符,凭借过硬的采访基本功,能在短时间对现场有所了解掌握,对每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能说外行话,当然这也要求平日的知识积累;出镜记者大多面临的是突发事件,特别是在做直播连线报道时经常会状况频出,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冷静面对一切。新闻的采制本就是一个创作过程,所有创作都离不开激情,天长日久采的多了难免会模式化,这就需要出镜记者爱上采访工作,学会享受这种形式。要全情投入,让新闻现场的所有因素不断刺激自己,产生创作欲望,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神态,甚至情绪影响观众,完成报道。自信、冷静、激情都需要有扎实的采访基本功做支撑。对现场的把控能力,决定着出镜记者是主动采访还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此,出镜记者就需要在现场为自己搭建两个平台:一,动用一切手段使采访对象配合、接受采访;二,调动一切智慧使自己和谈话对象的聊天出彩。

三、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采访技巧

出镜记者在现场,最主要的作用是把现场的状况讲给受众听,通过自己敏捷的思维、清晰地语言,流畅地表达告诉受众想知道的所有。出镜记者一定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不仅能说,更要会说,要说在点子上,由此即兴的口语表达和打腹稿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同样是蒋林报道天津港爆炸的例子,他在现场临危不惧,逻辑清晰,组织表达无瑕疵,陈述无瑕疵,直播做的和录播一样。这在8月13日《新闻1+1》节目中与白岩松的互动中可见一斑。

新闻现场转瞬即逝,如何在很短的时间让方方面面的新闻参与者接受采访并说有用的话,考验着出镜记者的采访技巧。同样的内容,有的记者就会引导,有的记者就做不到。这样,出镜记者就要培养锻炼自己的采訪提问技巧。注重采访技巧,不但能使节目在深度上更为拓展,甚至能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采访对象由于存在某种特定思维,回答问题往往容易说套话重复的语言,这时就可采用出奇制胜的方法,提一个对方想不到的十分具体的问题,打破其贯用的思维方式和思路,获得自己想要的采访效果。

四、必须不断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作支撑

出境记者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应变能力、较强的文字驾驭语言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出镜记者在现场,要用自己的知识去判定、了解、发现各种问题和现象,采访专家学者前要多做功课,在一定基础上平等对话,不能够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就演变成学者、专家对你的知识普及和讲解,要通过平时的日常积累和采访前有针对性的准备,变成共同对观众的解疑释惑。白岩松的新书《白说》是他从业十多年来在各个行业做过的演讲汇编,从不同的演讲地点:医院、慈善总会、国家发改委、城市大讲堂等,就能看出他知识的跨度有多大,别说简单的了解,好多都是他在为相关部门、行业提出建设性、规划性的发展思路,提出自己的远见卓识。作为央视的评论员,他该是每一位出镜记者的学习榜样。

五、必要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是一个记者知识含量、知识结构、理性思辨能力的全面考量,是记者运用知识分析事物、抓住本质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表达能力。出镜记者需具备出色的思辨能力,他对现场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判断。面对舆论监督方面的选题,有的一眼可辨,有的错综复杂难以判断,加上被采访者大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出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有较高的思辨能力,不能在任何地方、细节上有漏洞,在表述当中更不可以出现“似乎”“大致”“差不多”等字样。

六、必须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电视是一门合作的艺术,通常都是优秀团队完成的。在进行直播报道时除了出镜记者之外,还包括灯光、音响、编导、摄像、演播室主持、导播等,策划和出台一场成功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各个部门和队员之间的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出镜记者作为最出彩的部分一定要和各部门沟通协调好。白岩松在回忆报道香港回归时曾介绍,直播前,工作人员早已经把出境地点选好,并做好了所有准备工作。可是在他细细琢磨播音稿,想着怎样说才能让观众更加深切感受现场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脚下的罗浮桥,想着驻港军警将踏上这里的那一刻意味着主权的回归,当即做出了新的决定,要把直播地点改在这里。可这样一来,全组人员提前做好的各项准备工作就需要全部放弃,但正是由于之前和同事们打下的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和全组人员团结协作做一流节目的理念,大家二话不说,听着他的建议连夜准备,第二天呈献给全世界观众一个实实在在的回归报道。由此可见,日常工作中的的团队意识太重要了!

综上所述,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出境水平和报道效果,出镜记者一定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在专业上练就深厚的基本功,时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采访任务,做出有思想有深度,值得观众信任的节目。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

基层电视台记者如何提高采编能力 第12篇

提高采编能力, 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工作紧密结合, 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基层电视台的记者, 需要充分地认识到大宣传理念的重要性, 积极地投入到大宣传理念的践行中去, 积极地宣扬各种正能量, 这样才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发掘出充满正能量的新闻, 并将其进行良好的宣传, 为践行中国梦奠定基础。

提高采编能力, 要培养新闻敏感、见异思迁。“敏感的捕捉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 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能力”, 这是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具有的业务素质, 新闻敏感性直接影响着一名新闻记者的工作效率和业务质量, 决定着新闻报道的含金量, 关乎基层电视台的新闻影响力。然而, 新闻敏感性主要依靠记者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 工作的勤奋, 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思维的活跃性。这就要求基层电视台的记者, 能够在日常平淡无奇的生活中, 敏感地判断到, 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线索, 哪些是值得挖掘的新闻。新闻敏感性的培养, 这不是一时一刻通过集中培训、强化训练就能够获得的, 基层记者平时要多走访, 多调查, 多做研究, 多提疑问, 多思考。在一般之中寻找特殊, 在表象之间寻找规律, 在规律之上看到异常。这样我们对新闻的报道, 就不会是局限于对事件本身的简单描述, 而是在新闻报道中, 挖掘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本质新闻。需要明白的是新闻敏感度是基层电视台记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真正地理解什么是新闻, 如何敏锐地抓住值得深层报道的内容。必须要对任何新闻素材进行思考, 这样才能在掌握新闻源的同时, 让其他媒体摘抄自己的新闻。

提高采编能力, 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像笔者所在的县级电视台, 受众少, 但是, 本土的民生新闻, 相比省级电视台和其他卫视, 对这小部分受众来讲, 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讲, 都更贴切, 更能走进群众的心坎, 包含更多的有用信息, 从而使县级电视台更容易牢牢把握对本土观众的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反而成了县级电视台的优势。因此, 基层电视台记者的新闻采编, 要更多以民生的角度, 以平民视角来报道, 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发掘出老百姓心底的声音。基层电视台记者, 应该创新思想观念, 不局限于自己视觉范围, 多关注老百姓的生老病死、家长里短、衣食住行。同时, 挖掘出这些新闻背后的新闻, 深入到社会保障、农民工就业、合理应对物价上涨、医疗卫生、技术培训、食品安全、土地征用、维权支持等方方面面。同时, 切实起到基层党委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详细解读政府的政策, 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从这些政策里获得实惠。唯有树立以民生为导向的价值取向, 才能大幅提高县级电视台栏目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赢得稳固的群众基础。

提高采编能力, 要树立责任意识、把握新闻的客观真实。县级电视台记者要时时刻刻坚持真实性原则, 在政治方向上绝不含糊, 全面、客观地报道事件和新闻。如果因懒于跋山涉水, 畏惧路途颠簸辛苦, 不去第一现场进行采访, 而是仅仅通过电话采访, 索要相关材料, 然后闭门造车, 并通过自己的猜想、想象, 添油加醋, 添枝加叶, 使得新闻报道严重失真, 就会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所以, 基层电视台记者要始终铭记自己的本分, 自己的职责所在, 不畏惧辛苦, 肯于在新闻采编方面下苦功夫, 抱着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 积极奔赴事件第一线, 了解第一手资料, 深入调查报道, 还原事实真相, 引导社会舆论,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誉观。

提高采编能力, 还要走出传统模式、与时俱进。在传媒高度发达的现代, 新闻报道极易走入同质化, 各个媒体平台无论从报道的形式和内容来看, 都极易相似, 彼此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县级电视台, 因自己的平台本身就很小, 如果都是一些同质化的新闻, 就很难吸引、把握住观众, 立好自己的根基。因此, 采编记者具有创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意识, 能帮助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获得自己独特的吸引力。同样的素材, 相同的事件, 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和处理, 在保证客观公正的基础上, 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意义。通过对素材不同风格的挑选、切除、组合、排列, 可以给观众视觉、心理上的流畅与共鸣。

基层新闻工作者, 要扎扎实实提升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新闻采编中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要认识到当前形势所赋予我们的任务、职责。把握好时、度、效,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

摘要:对于电视台记者来讲, 新闻采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关系到其今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基层电视台的记者来讲, 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新闻采编能力, 才能够为基层群众奉献出各种有用的信息。在文中从工作理念、新闻敏感度、以民为本、责任意识、更新思想等多个方面就如何有效地提高基层电视台记者的采编能力进行了综合探讨。

关键词: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吉琳.区县广播电视台记者如何提高采编能力[J].新闻窗, 2014 (06) :55-56.

[2]颜志强.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J].传播与搬迁, 2013 (03) :31.

上一篇:七年级期末测试卷下一篇:教师心理压力调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