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024-07-22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精选5篇)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第1篇

一、警钟长鸣, 落实民族地区学校法治教育刻不容缓

当前校园侵害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 校园内外的法治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法治教育落实不到位, 学生法治意识淡薄, 从而引发很多本不该发生的案件。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首份《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调查报告》显示, 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未成年罪犯在回答自己犯罪原因时, 选择“不懂法律”的占65%, “不知道是犯罪, 也不知道会受到处罚”的占58.1%, “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的占64.7%。在令人惋惜、揪心的同时, 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遗憾和痛惜。因此, 我们必须落实民族地区学校法治教育, 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依法治国, 需要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法治知识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韩非子·有度》言“治乱决缪, 绌羡齐非, 一民之轨, 莫如法”。我们推进依法治国, 弘扬法治精神, 树立法治理念, 增强全国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从学生做起, 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法治知识教育, 把法治的精神、法治的思维、法治的观念熔铸到他们的头脑里, 从而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中。

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从青少年抓起, 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既是中央文件首次采用“法治教育”的表述, 也是首次用文件形式强调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对新时期学校的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决定指出:“要通过建章立制, 规范教学, 全社会联动, 建立一张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 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律知识教育。”并明确提出:“把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等情况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指标, 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 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学校贯彻落实中央这一新的部署, 就务必将法治教育编订进教学大纲, 切实落实到课堂, 确保每名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律知识教育。

三、重智轻法, 当前民族地区校园法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 民族地区学校对法治教育思想认识不够

诚然, 我们民族地区大多数学校都充分认识到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受“唯升学率”思想倾向的影响, “重智育, 轻德育”, 加上法治教育不直接与学生的升学、学校的考核评比挂钩, 家长更加关心分数等原因, 很多民族地区的学校对法治教育“挂在墙壁上, 做在总结上, 没到课堂上”, 没能将法治教育摆上重要的位置, 没有具体的法治教育目标和任务, 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 没有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 使学校法治教育成为“豆芽科”开展不到位。

(二) 民族地区学校法治教育缺乏教材内容

当前, 民族地区学校法治课程几乎没有规范统一的教材, 特别是适合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法治教材, 这给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学校法治教育的实施造成了不小影响, 在法制教育开展中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情况下, 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明确学生法治教育的范围, 学校也无法具体规定法治教育的内容, 主要由担任法治教学的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等根据情况自行安排,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而同时, 有的教师本身就缺乏开展法治教育的理论和技能。

(三) 民族地区学校对法治教育教师培训不够

民族地区学校法治教育大多由班主任实施, 而不是专职的法律教师来开展教学, 而这些老师很多本身就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教育基础积累, 缺少专业的法治学习培训, 无法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所以, 在开展法治教育时, 只能靠平时自学掌握的一些知识, 教学往往照本宣科, 读读条文, 几乎没有分析。学校一般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 但他们一是由于工作性质, 在进行法治宣讲时, 往往都站在打击犯罪的执法者角度、站在成年人法治教育的角度, 不能做到与学校法治教育的无缝对接;二是他们还有自己的工作, 课时安排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法治教育的需要。

(四) 民族地区学校法治教育形式单一创新少

在民族地区的一些学校, 因为对法治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学校法治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就是开展法治宣讲, 往往是举办一次讲座, 一个年级的学生听, 搞一次宣讲全校学生一起听。这类课的最大收获是完成了校园法制教育任务, 因为在活动中, 既无法保证听课纪律, 更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即便是在老师的要求下, 学生记住了一些法律法规的条文, 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条文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单一的教育形式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五) 民族地区学校对法治教育渠道开拓受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大特点是地广人稀, 居住相对分散, 社会公共资源分散, 学校需要考虑学生安全、经费预算、教师安排等多种因素, 从而使民族地区学校的法治教育, 特别是分布较为分散的农牧区中小学的法治教育只能局限在校园内和教室里, 学校确实没有能力拓展第二法治课堂, 将学生带出去参观学习、现场教学只能是一种想法。这些客观因素使少数民族地区校外法治教育的很多资源无法得到发掘和利用, 造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

四、建章立制, 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法治意识

(一) 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强化学校对法治教育的主体责任, 强调法治意识要从小培养, 注重启蒙教育, 加大法治进校园、进教材的力度, 使学校成为法治教育的主战场, 打好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攻坚战。同时加大教材编写、师资配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

(二) 整体设计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

把法治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 在系统整理现有法制教育课程教材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 充分调研, 试点推进, 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特色课程、系列教材, 以硬指标把学校法治教育的内容规范起来, 以确保学校法治教育全面、系统地进到每所学校不同学段的各年级, 确保学校法治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的法治知识教育。

(三) 修订完善课程教材

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可接受能力, 科学编写学校法治教育教材, 全面系统地落实法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深入研究法治知识课程开设方式, 更加突出系统性、完整性和适宜性, 做到内容贴近生活, 结构逻辑严谨有序, 呈现形式活泼, 寓教于乐, 避免灌输说教。同时要积极整合、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开发辅助法治教材。

(四) 创新法治教育形式

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法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要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 教学中切实做到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 法制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切实增强他们懂法、守法和用法的能力, 同时更要注重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 锻炼学生的法治思维, 以法治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借助动画、网络、电视、读本、现场教育、模拟法庭等多种途径, 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性, 做到潜移默化、知行合一,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法治知识。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 营造法治大环境,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法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让法治思维走进学生的心里。

(五)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培育和提升教师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有利于法治教育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贯彻落实。通过培训对教师开展法治教育专题全员培训, 提高学校法治教育水平。同时在优秀、骨干教师培训中适当增加法治教育课程和法治精神专题的内容, 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六) 纳入考试评价体系

要根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 一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遵规、守法表现, 进行全面客观的记录, 纳入其综合素质档案, 并作为评选优秀、进行表彰奖励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将法治知识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二是将法治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对学校工作和校长履职的考核内容, 加大考核权重, 建立激励机制, 促进法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淑莲.思想政治课法制教学的有效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4 (12) .

[2]白洁.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八所高校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4 (11) .

[3]张力.把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J].中国教育报, 2015 (1) .

6-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第2篇

(一)创新工作机制 全面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

来源:综改司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法治教育,广泛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法治教育“三进”理论研究,着力加强法治教育师资和实践基地建设,借助网络平台丰富法治教育形式,全方位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

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法治教育

制定下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对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和改善法治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作出系统部署。

完善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设计和考试评价。研究制定《法治教育大纲》和《法治教育进课程实施方案》,将法治理念培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系统落实到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将有关法治知识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将学生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深化高校法治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高等法学教育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学指导》,修改完善《法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高校依据国家标准和学校实际修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教育内容纳入法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多样化法治工作队伍基本需求。

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宪法教育长效机制。明确中小学宪法教育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开展宪法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形成科学的教学安排和常态化的教育机制。加强宪法教育的支持体系建设,组织专家编写、审定中小学宪法教育读本,鼓励和支持有关宪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丰富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运用网络手段加快普及与推广优质法治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积极创建校外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完善学校依法办学的保障与监督体系。加强教育部门、学校的普法工作,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成为知法、守法、遵法的社会楷模。转变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建立高校和中小学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监督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制度,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在国家宪法日同步开展全系统宪法教育活动。制定下发《关于在国家宪法日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宪法日当天,以弘扬宪法精神为宗旨,以宣讲宪法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为重点,全面开展宪法学习教育活动。其中,中小学组织开展宪法晨读、上一节宪法教育课、举行一次教职工宪法学习活动等,2014年12月4日当天,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宪法晨读活动。在北京景山学校举办“国家宪法日校园主题教育”,教育部和北京市有关领导与600多名师生共同诵读《宪法》序言和正文条文,听取专家讲解宪法。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采取座谈会、报告会、知识竞赛、文艺活动等方式,自主组织开展宪法学习教育活动。政法院校组织师生开展宪法宣讲活动,深入社区、中小学开展宪法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法治教育“三进”理论研究

深入研究法治建设、法治教育重大问题。联合人民日报社召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深入研讨如何加强对法治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阐释和宣传引导,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热点问题和深层次思想问题,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体系,为依法治国提供智力支持和学理支撑。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组织召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类教材课题组专家参加的座谈会,研究如何加快编写审议《中国法制史》等14种法学类重点教材,使教材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充分反映法学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统领高校法学类教材建设。

着力促进法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结合。联合光明日报社召开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40余位思政课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深入研讨如何将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修订、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问题。着力加强法治教育师资和实践基地建设

组织开展校长、教师法治教育专项培训。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全员法治培训,已委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5所学校完成两批共2000名骨干校长教师的专项培训,着力提升校长依法治校和教师依法施教能力,为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将法治教育纳入“国培计划”,通过国家和地方分级培训的方式,确保每位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10课时的法治培训。教育部普法办还先后举办了市、县两级教育部门法治工作骨干培训班。发布全面加强教师法治教育的工作通知,推动各地各校广泛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法治教育专项培训。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整合社会法治教育资源,在全国重点建设若干所集实践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实践基地。推动各级教育部门与法院、检察院、少管所等机构合作设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聘请法律职业工作者作为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建设“普法网”

丰富法治教育形式

办好“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目前,“普法网”注册学校已超过2万所,每日在线会员平均超过10万人,成为提供优质法治教育资源、助推广大中小学校实施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宪法日当天,“普法网”还专门开通“网上学宪法”栏目,推出“法学大家讲宪法”等内容,邀请我国知名的法学家为青少年学生解读宪法。同时,制作普及宪法知识的动漫作品,让宪法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使青少年学生易于接受。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第3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同样明确: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在教育,法治思维的方式和法治信仰的形成关键在学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从一开始就根植于每个孩子的头脑深处,让法治素养伴随、滋润他们的成长。

一、法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法治教育是指通过对公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和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及其用法治意识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活动。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其在法律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把现代法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让青少年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

作为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更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事关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培育,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道德教育,才能树立起坚实的遵纪守法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法治教育,才能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2.坚持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法治教育也不例外。开展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治理念。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三贴近原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应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识能力,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适应其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使其形成与其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法律素养和运用法律手段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开展法治教育是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实现依法治国的有效路径。青少年法治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所以在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全民法治教育的合力。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法治教育,在学科教育的过程当中,向学生渗透一种法治思想。利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政治)、历史等课程及其他课程当中渗透关于法治、规则方面的教育内容。如小学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中有“纳税问题”,学生在学习税率计算的同时,教师可以渗透进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诚信做人”的道理;在思想品德课上通过开展案例分享、时事评论等活动,作为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一个平台,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与各种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法治教育是一项时间跨度很长的教育活动,在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专题教育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比如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各种集会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法治安全教育;在12月4日国家宪法日期间开展围绕以学习、遵守宪法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在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通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

3.创新形式开展法治教育。正如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一样,法治教育也需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让抽象教条式法律知识变为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在美国费城的宪法中心,宪法宣传片可以拍摄出令人动容的史诗大片水准,宪法发展史中的事件和人物也可以设计成各种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的游戏。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应当创新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收看、收听法治宣传片、法治电影和法制专题节目等,使中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法律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法治教育的目标。

4.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法治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贴合学生实际、近距离接触法律的体验互动式校外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如组织小学生参观人大、法院等单位,参与旁听法院案件审理,使其了解法律规定的不同国家机关的职能;组织中学生参观律师事务所、公安局等机构,开展模拟人大、模拟法庭等法治实践活动,通过近距离接触法律案件,使学生置身真实的法治环境下,带给他们直观的冲击,使其心灵上受触动,进而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和内化法律知识。

5.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学校要发挥法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法治知识,而且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法治元素,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起点,要增强学生家长的法治意识,注重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与学校系统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法治资源,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拓宽法治教育渠道,丰富法治教育形式,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关于完善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探讨 第4篇

1979年, 中共中央转发《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 提出“加强青少年教育,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教育事业, 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自此, 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 开始成为我国普法教育的重点,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从青少年抓起, 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从根本上确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报告中所提到的青少年, 一般认为, 主要就是指处在中学和大学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相较于成年人, 青少年思想尚不成熟, 一方面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一时冲动做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 虽不必像大学法学专业教育那样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 但教育过程中也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了解一些法律常识, 必须要重点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法律体系、实体法律规定、法律程序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具备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规定, 在法制规范的范围内, 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民事行为、处理纠纷、解决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1. 当前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 青少年法治教育流于形式。一方面, 目前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学校里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或是法学讲座、法制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方式过于单一, 讲授的法律知识过于肤浅, 起不到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法制教育课程又不列入考试科目, 因而无法受到真正的重视, 仅仅是为了符合文件规定或是配合相关主管部门的号召。对教学过程缺少监控,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缺少系统而细致的研究, 对教学结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而且不少中小学校缺少法律专业的老师, 法治教育课程往往是由政治课教师兼任, 甚至个别学校直接由班主任兼任, 因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有限, 在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 本可以很贴近青少年、引起青少年思考或警醒的法制教育课程, 变得枯燥乏味, 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如果有学生提出实务中的法律问题, 老师也很难给出准确的法律解释, 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法治教育课程很难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 忽视了对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目前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就是讲几个案例, 传授几条法律条文, 讲解几个法律知识点, 教学效果如何, 学生是否听得进去无人过问, 以案说法触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更无从谈起。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 这仅靠学校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当前我国青少年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走高的趋势, 这说明我国青少年法治观念淡薄, 遵纪守法意识低下。青少年犯罪中不乏学习成绩优秀、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诸如以硫酸泼黑熊的刘海洋、杀害同学的马加爵、将车祸中的妇女杀害的药家鑫……对他们而言, 法律的威慑力不复存在, 法律不具有阻止其犯罪行为约束。一些青少年甚至把所谓的兄弟情义放到首位, 对于犯罪会受到的法律制裁, 需要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并不在乎。例如有的青少年罪犯, 讲江湖义气, 在朋友进行盗窃时帮朋友望风、销赃, 帮朋友打架。自认为年纪小, 即使被抓到了, 坐牢也坐不了多久。

另一方面, 青少年权益受到侵害却得不到维护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青少年在面对不法分子侵害时, 选择沉默、自认倒霉, 或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 采取过激的暴力手段反抗, 而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制止侵害的继续。

三、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具体举措

1. 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质量。

针对目前学校青少年法治教育质量不高的现实, 首先, 应该将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化, 教育行政部门或各个学校应该确定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并围绕目标, 组织青少年法治课程的教师制定出系统而翔实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把法治教育课程教学列入教学考核, 定期抽查、监督、考评各学校的法治教育情况, 让法治教育真正有效实施, 而不是流于形式。其次,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任课教师要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胜任法制教育这门课程, 如果教师本人对法律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 那就很难期望其课堂精彩生动。大专院校如果有法律专业, 可以由专业的教师从事法治教育课程, 而中小学校除了专门的法制副校长可以任教法治教育课程外, 还可以从校外聘请从事法律专业的人来讲课, 并为任课教师提供观摩学习、分享和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 促进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再次, 青少年法治教育不必拘泥于形式, 教学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单纯的课堂讲授式的教学也许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考虑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 比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式, 利用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和纠纷, 让青少年思考如何处理、解决, 使其真正融入法律教学过程当中。

2. 重视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

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目的, 不是要其掌握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 而是要通过让学生了解和领悟基本的法律常识, 从而培养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使其具备法治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青少年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在自己遇到不法侵害时, 能够敢于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遇到挫折、发生冲突时, 要明确法律规定的界限, 尊重法律的权威, 约束自己的行为。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 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 将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诚实守信的法治理念渗透到其思想观念中。

3. 创造青少年法治教育环境。

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 光有学校教育肯定是不够的, 学校正规的法治课程教育更多的是解惑释疑, 教授其如何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保护自己。要想让青少年具备法治意识, 还需要引导全员参与到青少年法治教育中来, 尤其是家庭和社区, 应该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 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侧重的是对其法治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就显得更为重要。家长应该重视法治教育, 注重对子女法治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身作则, 规范自己的言行, 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而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的环境同样对青少年法治观念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 社区可以组织一些普法活动进行法制宣传, 或是建立流动图书馆, 或是张贴法制宣传海报。这些不经意的教育活动, 为青少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 使其耳濡目染, 起到学校课堂教学起不到的作用。

摘要: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我国普法教育的重点。当前, 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还存在流于形式、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对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等问题。而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的现实迫切要求完善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 加大教育力度, 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对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 同时创造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法治教育,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巧慧.抓住青少年法治教育两大路径[J].中国德育, 2014 (22) .

[2]张宏宇, 包国祥.法治精神与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初探[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4 (11) .

[3]张少飞.加强法制教育, 培养法治精神[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6) .

[4]何流明.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司法, 2015 (2) .

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第5篇

一、明确思想、完善建设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推动工作创新,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20xx年上半年,基地按照市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普法先行,伴我成长”系列活动,促进了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总结协调工作,强化过程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定期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我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两级领导机构、综治主抓、共青团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得到了深入地巩固和优化,进一步加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我市青少年普法教育取得实效。

二、密切配合、真抓实干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提高全市青少年的维权意识和法治观念,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基地紧紧围绕“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这条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工作方法,认真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工作。20xx年9月1日面向广大青少年及社会公众正式开放以来,截至20xx年5月31日,基地承担各类讲解任务2092场次,接待接受警示教育总人数共计249088,其中学生人数为115883人,团体及其他组织7663人,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419期,受教育人数为47615人,开展警示教育拓展活动101期,受教育人数65175人,举办“法治夜校”活动102期,受教育人数为12752人,举办“法治小课堂”活动433期,受教育人数为27472人(“法治小课堂”活动以期数为准,受教育人数并入学生人数,不单独统计)。举办“普法评书小剧场”活动6期,受教育人数为3673人(“普法评书小剧场”活动以期数为准,受教育人数并入警示教育拓展活动人数,不单独统计)。

(一)、结合我市实际情况,20xx年上半年,基地在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教育工作和活动,加强新时期广大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基地于20xx年1月至2月组织开展了以“普法先行,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警示教育活动,此次活动共有600余名中小学生到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其中包括一些家长及乡镇学校的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到其中。此次活动主要以深入宣传贯彻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宣传和自我保护教育,普及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通过以案说法、发放宣传材料、制作专题节目、组织体验活动等形式,向青少年及家长宣传道路交通安全、防火、防灾、防范烟花爆竹意外伤害等安全知识和自护自救常识,为广大青少年平安度过假期生活营造好的社会氛围。

(二)、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和国家教育普法规划,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基地在广泛听取了各中小学校及部分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后,并在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在各中小学校开展警示教育的活动。此次活动得到各学校高度重视,同学们也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都表示这样的实践活动充满现实教育意义。活动的开展在学校里掀起了学法热潮,使同学们对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和界定,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法律素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有很多,而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使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最重要的因素。20xx年下半年,基地会抓住有利契机围绕“感恩、公德、小康”三项教育继续举办“梦想中国,为爱绽放”假期主题实践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法治小课堂”等活动,让更多的家长和子女一起到基地接受警示教育,鼓励孩子与父母交流,让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动员广大家长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让同学们不仅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抒发自己对父母感恩之情的平台,更引导了大家学会从理解、关心父母开始培养一颗感恩的心。

三、坚持创新、注重实效

为做好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工作,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始终坚持在前进中不断摸索,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机制,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基地教育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为此基地特别重视对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观念教育。我们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依托学校,积极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营造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学习环境。今年基地继续大力推行中小学法治教育宣传活动,把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青少年学习以外时间,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发因素。经过基地全体工作人员的长期酝酿准备,基地从三月份开始每月开办四场“法治夜校”活动。针对接受警示教育学生的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进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律知识专题讲座,重点讲授《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云南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真实案例,引导青少年要知法、懂法、不违法,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到平安楚雄和谐建设的行动当中,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基地在原有“十大教育”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创造普法的教育形式,活动中通过一些知识的拓展,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伟大中国梦的深刻和时代意义,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奋斗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青少年受到更全方面的教育。

五、发挥职能、扩大宣传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今年以来,基地紧围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条主线,联合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各项预防工作,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资源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方式加大法治宣教力度,深入青少年生活周边广泛宣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相关法规、政策和做法,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等系列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自我提高、勇于进取

为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新格局,基地在扎实作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高度注重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

(一)、为加强基地管理全面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基地于每周五下午进行工作培训。培训内容为讲解员礼仪规范、办公软件使用、普通话标准、法律知识、摄影、摄像等业务相关内容。通过“找差距、找不足、同进步”在团队中开展交流活动,不仅注重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更让大家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在工作之余让大家的激情得到释放,加强大家情感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

上一篇: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下一篇: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