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2024-07-22

小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精选12篇)

小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第1篇

一、教师要努力提升素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的小学生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思维活跃,对社会上发生的许许多多新生事物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确立教育教学目标,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时代在发展,新形势下的广大教师必须自加压力,励精图治,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工夫。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深入学习新课改理论知识,学习、借鉴、探讨、实践各地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准备教育教学活动,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努力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兴趣的浓厚氛围。教师在讲解知识时,要形象生动、突出重点、富有情趣,并充分面向每一名学生,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创新意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教师要强化主导意识,创新教育教学过程

新课改强调,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逐步强化创新意识,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通过典型例题的练习,可以逐步积累起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慢慢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决不可“照本宣科”,更不能“事事包办”,对于问题要精心设计,创新活动形式,注重科学引领。一是设计的教育教学过程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要鲜活,要有代表性。二是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所见、所闻,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体现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三是设计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解决疑难问题。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及时进行肯定和保护。

三、教师要精心科学设计,创新作业练习形式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反复的习题练习、逐步掌握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设计的数学习题,一是要适度,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面向每一个学生,又要考虑到优秀学生的需求,使他们“跳一跳,想一想,就能摘到果子”。三是习题形式多样化,要富有情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第2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辨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新编《数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简短的文字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富有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本文拟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三点认识。

一、为学生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动机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激励和推动,这种动机需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不能由教师占课堂,而应把课堂看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的阵地。因为只有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使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举足轻重,微笑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在关爱学生,盼望得到学生的支持,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享受感。学生质疑问难时,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应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情,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言语,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让学生探究以下算式:12×11=、13× 11=、14 × 11=、15 × 11=、16× 11=的得数时,先让学生计算,然后围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质疑、交流,有一个学生说:“第一个数分别是12、13、14、15、16,第二个数是都是11。”有的学生说:“都是乘法。”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第一个数乘以10与1的和计算出得数。”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他们的发现。我接着引导:“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最后有一个学生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它们的得数是“第一个数的两边分,中间加。”的结果。我鼓励他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小科学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其他的同学用惊讶的目光望着他,激励了其他同学的创新动机。

二、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教材,紧扣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且分布广泛,需要教师共同去挖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1、在讨论中创新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教学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与他人交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等形式,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三年级下册“面积”部分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生1:长3分米,宽1分米,面积:3×1=3(平方分米)。生2:不对,长方形的周长不是4分米。我根据学生的错误引导提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计算呢?生3: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铁丝的长,4×4=16(分米)。我对他给予肯定,并再次引导,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生4:2×8=16(平方分米),……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又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出示了(+)×2,生4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最后,终于明白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是:5×3=15, 6×2=12, 7×1=7 ,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算法多样化中创新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用成人通用的方法,而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作为成人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生的各种解答的方法,注意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其实,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所有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这种与别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为我们设计了相关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加减法”内容中的“买铅笔”活动,教材创设了一个小动物买铅笔的情境:15枝铅笔,卖出9枝,还剩多少枝?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材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而是呈现了四种思考的策略:一根一根地数;把5分成10和5,10-9=1,1+5=6;把9分成5和4,15-5=10,10-4=6;9+6=15,15-9=6。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思考策略中培养创新能力。

3、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创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教材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想提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哪怕是一个教师认为很简单问题,也要给予肯定,特别要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从交流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

三、注重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创新品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发展,变得聪明,大脑使手的技能得以训练变得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是把特定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再通过“外化”程序“内化”为学生智力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折出三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其它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想想还有其它折法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进一步尝试终于又折出第四种折法,学生在这个开放的活动空间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82-01

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要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气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微笑常带入课堂,富有情感地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地启发、感染,能积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堂重鼓励多表扬,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时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的良师益友。反之,情境压力会使学生情绪紧张,从而妨碍其创新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允许、不提倡创新,不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教学充满了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便会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能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智能,自由释放其创新风气的学习环境。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新概念,新方法之前,可以先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时由于学生运用旧知识已不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与新问题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这种由问题情境而引发的认知冲突的激起和解决,就成了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动力。

要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表白自己的想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郭沫若同志曾满怀激情地说:“我希望老师们,以你们的积极性启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以你们的创造性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新生的嫩芽希望不要加以拘束,请充分辅导他们,让他们活泼地成长吧!”。所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尊重儿童所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意见和解答;(2)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理;(3)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避免强求一律;(4)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过程、特点和灵活性;(5)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新潜能的学生;(6)在班上形成相互合作的民主作风,避免权威态度;(7)鼓励学生同有创新潜能的人接触等等。只有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学生时期比较好动,什么事情都想亲自试一试。针对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己去看。世界著名人士,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需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自己去说。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意议论、相互交流、回答提问等活动不能限制过多、过细,这会造成学生因回答不对或害怕违法教师的有关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受压抑的现象。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四、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五、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

六、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

小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第4篇

一、积极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置相应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在愉悦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参与学习活动, 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会得到释放, 紧张情绪得到排解, 在轻松乐学的情境中获得成就感。比如, 在学习相关的动物名称的词汇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一个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教师先让一部分学生戴上头饰, 扮演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动物, 让另外的学生去辨认, 并且大声说出来。这样, 学生一边游戏, 一边学习, 摆脱了传统教学中词汇学习的枯燥和恐惧, 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 而且兴致很高。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还大胆地运用以前学过的语言知识自编对话进行初步交际。

二、深入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探索创新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 积极探索的精神, 就要深入教材之中,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因素,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积极研究、探索, 获取新知, 提高能力。

例如复习“某人在某地”这一句型, 比课没有新单词, 因此, 我在教学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先采用小组竞赛法让学生说出大量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 最后讲一个例句让学生接着说出其他几幅图所要表达的句子。学生可以看着图随意发挥, 但只要围绕“某人在某地”这一句型我就予以肯定。其中有一幅是一个女孩与父母坐在公园的一张椅子上, 学生就说了3句:The girl is in the park.The girl is on the chair.The girl is between her father and mother.对于, 小小的6幅图学生却讲了近20句话, 这样就把书上简单的六句话教学变得充实了,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让他们不拘泥于现成的书本知识。

三、突出学生个性, 大胆创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获得一份知识, 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起来。”这句话说明了教师教学要传授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毕竟很短, 以后更多的时间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度过。因此, 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只能供养其一餐, “授之以渔”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教师要做学生巨大潜能的开发者。在教学“it’s nice”这一课时, 学完了coat, blouse, jacket, shirt等服装类的单词后, 我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服装进行设计, 帮它们涂上颜色, 然后穿上自己的服装参加“服装秀”, 将小小课堂变成了生活大舞台。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学生都非常兴奋, 积极地投入到演出当中。虽然学生设计的服装都很简单, 走的步伐很滑稽, 但是他们都很认真、积极, 全身心参与其中。他们还纷纷向我讨教像帽子、围巾、裤子等的英语名称。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想象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 师生关系也很融洽,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四、运用激励评价, 让学生在感悟拓展创新

学生的情感丰富、细腻,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适当, 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之中, 就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反之, 如果学生情感颓废, 对学习没有任何感觉, 学习就会有障碍。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 思维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做出积极的、公正的、热情的评价, 尽量发挥出评价的积极引导作用, 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 我就语言点 (where is…?...在哪里?) 设计了一个风景名胜提问的游戏。其中一个学生提问:where is the Great Wall? (长城在哪里?) 我习惯性地回答:In Beijing. (你错了, 并不完全在北京。) 这是一个非常机灵爱捣蛋的学生, 他在设计这个问题时, 就已经想好了人们的惯用回答, 并做好了一个陷阱。当时一看到他那气焰高昂的气势, 我心里有点火, 但转而一想, 这位学生会运用英语给我设置难题了, 我又一喜, 转身肯定了他的答案, 并且表扬了他。这位学生高兴极了, 认为把我都给难倒了一回, 高兴之余, 拿出自己所珍藏的长城明信片, 让我放到实物投影仪下给大家共享。经这个学生一带动, 班里的学生开始翻书开抽屉找图片看地球仪, 都力图在下个问题难倒我, 我虽然在讲台上, 心里感到一阵紧张, 但是看到他们那积极探索的状态, 也感到很欣慰, 有一种老谋深算的感觉不期然地冒了上来, 呵呵, 其实是你们被我算计了还不知道。那堂英语课, 我们到世界各地免费旅游了一圈, 而那位学生的英语名字也被改成了Great Wall。

小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第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将是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激烈竟争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利用迁移规律,诱发创新意识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问题或将已经习得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1 知识的迁移:教材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或是结构类同或是类型相同。教师要抓住此特点,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教学,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探索精神。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迁移教学。(1)沟通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商相当于分数)(2)回忆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3)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分数有类似的性质吗?(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验证。(5)知识迁移,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 学法的迁移:传统教法,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哪种机械的、呆板的方法已不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课标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思考、类推、迁移、创造,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类推、迁移,学生掌握了学法,学得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欲望会更强烈,萌发创新的意识。迁移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够运用迁移而不断的掌握知识,这就为达到“教为不教”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不觉的被诱发出来。 二、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在书本后面剪下来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实验操作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成功的喜悦,极

[1][2][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6篇

关键词:质疑;兴趣;自主;创新;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16-02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出奇制胜。在小学这门重要学科里如何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浅谈于此:

一、创新质疑情境培养探究的新意识

因为科学质疑是不断探索的意识,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没有质疑探索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因此教师应善待学生的质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捕捉学行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勇于质疑善于质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设置一些悬念。有“疑”才有“思”。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设计一张在格子纸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去数格子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体验到用数放歌计算面积很麻烦,而容易错,通过大屏幕出示一个三角形水塘问能否用数格方法去求这水塘的面积。这时学生回答说不能用“数格方法,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水塘边凹凸不平,对学生的质疑大加表扬。我又问,那该怎么办?学生陷入沉思。我就及时给予提示,那能否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你受到什么启发吗?学生一听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动手利用拼,发现了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面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学生份之发言:“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底之和正好是这拼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它们的高相等,”又有的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2个这样三角形面积之和,又有的学生回答一个三角形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半。”我接着问你们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学生回答能,这节课就出在学生不断质疑中完成的,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创设质疑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给予点拨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能力。

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铺路架桥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内驱力,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是小学生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教师善于用新疑有趣的教学方法去吸引他们对数学内容的好奇心。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1、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

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乏味、平淡的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学生听课无精打采,收效甚微。而轻松愉快的启发式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学内容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如:图片,实物图,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我们可以把书上的例子转化为情景图,李勇视频展示台出示:“一个裁缝与服装店老板对话,裁缝说做一条裤子要用0.67米布,服装店老板说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裤子”?问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56.28包含多少个0.67该如何列式?让学生主动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胜心,把本是一枯燥无味算式变成与生活有联系的情景图,像这样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兴趣是成功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智力发展基础,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一个学生解答了一道题或有所进步时,他们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兴趣。此时必然产生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第二次、第三次……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最终脱掉“学困生帽子”向“优生”发展,所以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成功快,如当一个学困生回答一个简单问题我给予赞声或掌声的鼓励,对爱拖拉作业的学生在一次按时完成作业情况下及时给予表扬。对回答出色思考问题有独到见解时,我也及时以热情洋溢的语调加以肯定,向他投以赞许的目光或发动全班掌声鼓励等集体表扬最能温暖孩子的心,最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教师对学生“成功”的肯定,必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良性循环。

三、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探索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任何创新成果都是经过一翻探索获取的。从心里学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发展者研究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爱起于思,思源于颖”巧妙设计一些探索问题或者布置一些探索问题的最佳时机,让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因为在数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探究中自主发现新知识,例如我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探索几个思考性的问题:1、什么是人民币2、人民币单位是什么3、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观看一副商场购物图。让学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给予引导。来学习《人民币认识》课堂教学中不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去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提出的问题会得出不同的解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重视实践操作,促进自主建构

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形成有赖于实践能力,数学知识成为源水有本之本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结合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操作观察思维和语言有机的结合从多渠道促进知识结构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史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让学唾具体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不仅可以实现知识技能过程目标,更是学生今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如教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把准备好的9个苹果分别放在盘子(纸模型)里,每盘放几个由学生独立判断决定,但每个盘里所放的苹果都要一样多,,学生兴致勃勃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各自分苹果,左后有的盘子又不够分一盘……“余数”的概念就形成了,从多页的苹果又不可再分现象是学生对余数必须都要化除数小的道理,也有了初步认识,这些理论是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得来的对小学生来说是创新思维的表现。

四、丰富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首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无论是创选性想象还是再造性想象,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还是在创新想象。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景,能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开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学这节内容。

一开始可以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基本图形让学生分别计算他们的面积。

然后可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四种图形可以组合哪些图形激发他们的兴趣,再通过多媒体出示几种组合图形

这两种图形分别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的,一旦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翅膀展开了,如第1组合图形有的学生回答是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合的,有的回答是两个梯形组成的,有的说是三个三角形组成的……使学生认真观察,根据所学的基本图形面积计算来计算组合图形,教师只要把握契机时点拨就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行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中,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新的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自己成为新型的教师,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7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有创新教育意识。

没有创造力的教师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 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母体,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因此, 教师要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 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汲取最新的教育成果,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从而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形成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 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 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难, 启发思路, 通过设计创造性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质疑、解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实践证明:人们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 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 容易突发奇想, 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 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 要对学生多些宽容和耐心, 多些呵护和关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扩散思维,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看法, 鼓励他们展开联想, 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好奇心强, 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奇心, 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 (2) 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创造力更多地带有幻想性的特点, 同时, 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 思考问题时表现出了一定的主见。 (3) 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小学生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如在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进行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 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能发挥其个性特长。

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激励性评价, 既是对学生个人的一种激励, 又是对全班学生的一种正面诱导, 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感与自尊心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 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评价时, 要满腔热情地评价, 用一些简短的、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

1. 对有创新的学生, 要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表扬和鼓励,

用激励的语言, 或热烈的掌声, 或赞许的目光, 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 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更加灼热, 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稳。对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 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 不能只是简单地否定。即使是对那些自以为与创新无缘的学生, 教师也不能说他们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他们的错误结论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创意, 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使其获得“我能行”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创新的动力。

2.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宽容, 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偏离主题的、超越“常理”的想法, 违背“逻辑”的“驳论”, 不要简单否定。倘若教师居高临下, 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思维习惯去全盘否定, 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 浇灭学生创新的火花。尤其是一些缺乏信心的学生, 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因此, 教师应通过宽容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自信, 享受到创造的欢乐。

3. 通过延时性评价, 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不要对于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过早地作出终结性评价。过早地作出终结性的评价, 会使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难以自由地表现出来, 浇灭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延时性评价不急于对每个学生的解答作进行评价, 作出结论。这样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 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 使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 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以获得更多的创新灵感, 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4. 点拨性评价,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 知识面相对狭窄, 思考问题有很大片面性, 不能拓展思维, 教学中合理应用点拨性评价,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契机, 用点拨性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 引领学生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使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

总之,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很多,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 大胆改革,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 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学生的学习以激励性的评价,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灵感, 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8篇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 (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 过程, 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 (包括行为) 过程。后一方面是情感过程, 是非智力活动, 是以往的教学所忽视的。因此, 新课改下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对人才的培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目标之一。其次, 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新意识的培养, 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由于角色的特殊性, 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 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 学生就很难放松,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 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展示个性和发挥创新意识。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突破口

创新意识的起点在于观察, 观察是“源”, 创新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 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仔细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 我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 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又将学习内容拓展至学生生活中, 让学生说说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同样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其次, 要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才会对观察提出具体要求, 使观察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边观察边思考, 于无疑处见有疑, 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 这种思维不限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 而是寻求从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 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 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具 (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 以及创设集体讨论, 甚至争论、辩论的气氛。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 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中, 难免出现错误,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展开合理想象, 还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 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 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 要以点拨为主, 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把论证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矫正错误的同时, 促进学生自悟,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翅膀

想象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发展人的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创新意识的助推器。心理学研究表明, 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 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 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 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 从而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 难免感到无形的压力。经过长期的校纪校规教育, 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 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 在各种场合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9篇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是实施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运用试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探索, 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去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 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月历中蕴含了什么知识? (出示投影)

观察日历后给学生出以下几个题目:

1. 观察日历中横行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 观察日历中纵行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考虑, 然后我再问:大家可以发现, 日历中的数字排列是有规律的, 那么如果本周的周三到周五这三天的号数之和等于18, 你知道周三是几号吗?这时学生开始讨论, 气氛也很活跃, 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 下面的知识也很自然的就学会了.

二、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因此解题教学中,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 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 于过程中形成创新技能.不少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上呈现“复习 (提几个简单的问题) ———讲新课———讲练习———讲小结”这样以讲为主的简单的方法和模式, 在课堂上既没有设置一些背景来复习引入, 也没有创设一种情境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启发式教学运用得很差,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比较严重.有不少教师缺少对教材所处地位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原有认知结构的必要分析, 对教材怎样处理, 教学方法怎样选择, 教学手段怎样运用钻研得不深, 存在着照本宣科, 平铺直叙, 不处理教学环节等现象.这些倾向和现象淡化了基本知识的教学, 弱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效率会很低下, 由于课堂效率不高, 课内损失课外补,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偏离了培养目标.面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 如何改变其现状, 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真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笔者反复思考后认为, 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来提高效率, 推进素质教育, 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节和优化教学方法.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 (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 .教学活动是由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 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 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始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 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 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 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 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相互协调, 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这就要求目标要具体、多样, 尽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准确划分学生类型层次, 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

三、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强化好奇心,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好奇是思考的源泉, 是创新的火花和动力, 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如:对于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 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教学实践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既需教师的主导, 也需学生的主体, 师生共同配合, 学生创新能力才有更大的提高.

怎样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第10篇

一、教师应言传身教做创新的表率

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一些体会, 每套教材的实施过程中, 总会发现教材或多或少在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配备的练习题等方面, 有不是很适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地方, 甚至是不妥当.但由于忠实于教材的思想, 因此, 一些教师明知教材对某些知识点选用的教法不符合学生的知识特征, 也不愿对教材作教学方法上的改变, 总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有的数学公式的推导明明有更捷径的方法, 教材中却采用走弯路的教法, 教学中数学能力较好的学生也曾提出如果用更简单的方法可以吗?例如,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 按照教材的方法, 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重合后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而实际上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拼, 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直接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而且方法简捷.这里完全可以把教学方法改一改.旋转、平移固然是数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但在这节课中教会学生旋转、平移的研究方法不是主要目的, 而且用旋转、平移的方法增加了不必要的教学难度, 延长了操作时间, 降低了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被动的, 而让学生直接拼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得到平行四边形, 适合小学生的知识特征, 直观快捷教学中我在两个平行班分别采用了直接拼和旋转平移的方法, 前者教学效果好,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知识的获取来得快;后者学生随着教师演示操作的过程, 时间浪费大, 学生缺乏探索意识.用直接拼的方法教学后, 我向学生演示说明了还可以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 并且说明了在生活学习中, 要完成某件事情不要拘泥于某种形式的束缚, 要尽量采取简捷的或更新的方法,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多向思维, 积淀创新的底蕴

举一反三, 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思维灵敏程度的体现, 是思维范畴深、远、宽三维尺度的体现.因此, 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创新思想和能力的底蕴.在教学中要做到举一反三不容易首先, 教师对知识内容要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发挥知识点轻车熟路,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教学中, 每个知识点教材都备有一些基础练习和深化练习, 在处理深化练习时, 我注意了多为学生引导知识的下迁移运用、逆迁移运用以及让学生常常考虑换一种方法尝试一下.例如, 在练习同分子分数、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后, 出示了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练习, 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通分, 我要求学生可以采用任意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有的学生用作图比较了大小, 此时我让学生观察所作的图, 这两个分数与单位“1”相差多少?由此引导学生考虑两个分数与单位“1”相差多少去比较大小, 也就是把这两个分数转化成了同分分数大小的比较了.总之,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做到举一反三, 能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个人能否打破常规, 用于创新, 还取决于人的个性品质.如果一个人奴化思想重, 就缺乏创新精神, 不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凡事照一定的条条框框做, 即使知道了方法不好, 也不作纠正, 具有这种人格品质的人是没有创新的自信心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 还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只有学生主体人格完善了, 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做到这些,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那些有损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学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 师生之间的平等不仅体现在人格的平等, 也包含思想意见、情感体验、行为方式上的互相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态度, 可以使学生得到足够地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和创造热情的激发.因此, 在日常工作教学中我充分理解学生的不成熟.凡是学生能大胆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 我都以探讨的语气来讲解、把告诉式的教学变成朋友之间的研究.对待有错误的学生时, 我让学生先研究自己的过错所在, 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待错误的态度, 尽量把教师的身份调整到学生的导师、朋友的角色上, 以民主的姿态对待学生, 让学生在宽松、无威胁的气氛中, 铸成学生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 使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心理角度来看, 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 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要求特别强烈.”我们教师就要深入到学生中间, 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学习发展的需要, 取得教育的主动权, 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 让他们自主学习.比如, 鼓励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鼓励学生采用新颖的思路、独特的思维方式, 准确快速地分析推理, 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等等.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61-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此科学课是要在教师的精心设置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指导下,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而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设想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好奇是创新意识产生的前提,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也是推动学习重要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了好奇心,才能主动的去钻研、去探究。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我们自己》——我的手”。导入时先播放一段视频“手影表演”,师板书“手”,让学生在视频所带来的新奇感中质疑:关于手想研究什么?有什么想问的?由于学生都被视频“手影表演”的情境所吸引,都被视频“手影表演”中的手像有魔法一样变化所震撼。学生的思维出奇的活跃,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如手的构造?手的灵活与什么有关?等等。

敢于提出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大胆猜想。学生提的新问题可以很发散,学生提出假设结论的教学环节,也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宽松环境,因为他们明确了这种结论是假设的,所以就会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我们自己》——我的手”。探究手的灵活与手的哪些部分有关时可以让学生大胆猜一猜,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检测。如学生猜想:手的灵活与手的关节有关。学生设计的实验是用透明胶带把关节粘住,然后试着活动手,比较后发现手的灵活与手的关节有关。这样学生不但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为了检测自己的大胆假设,学生也更乐意、积极的进行设计实验。

二、扶放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只有在学生主动的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的发生。”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将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最终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实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践、探究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自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实践、探究方法以后,就该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自然(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式科学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⑷”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

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做实验。做实验必须注重实验的科学性,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以防学生产生误解,达到准确感知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目的;实验是必须直观形象,一目了然,以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做实验。联系实际,辅导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科技活动,不仅是课堂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沿伸与扩展,更是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化与强化。课外科技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团队合作精神、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说不定在活动中学生还可能有创造发明。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12篇

一、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迸发创造条件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情境创设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会主动参与, 主动创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 积极引导, 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老师先帮助学生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猜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一些学生也许会不假思索的猜“个位上是3、6、9的数或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 教师不要马上对学生的猜测作出评价, 而应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学生很快会发现这一结论的错误。“那么到底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进行讨论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被调动起来了。

其次, 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 也是学生的创新意识迸发不可缺少的条件。很难想像, 在师生关系紧张、情感淡薄、学生对老师有戒备和抵触心理的课堂上学生还会有创新的举动。

当然, 教师在教学中要务实, 不要把情境当成装饰品。一堂课怎么上,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这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 创设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吻合, 要有思考的价值。

二、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角意识”, 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存在着“师云我云”的现象, 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阻碍学生的发展。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由此可见, 教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要使学生能快乐活泼地成长, 使他们产生“主角”意识, 必须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质疑, 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 更是培养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前提。教师应尽可能地多设置必要的质疑机会, 使学生逐步养成敢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好习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注意保护学生的主角意识。当学生的发言超出我们教学所涉及的框框时, 不应因怕浪费时间, 怕难以应付而急急忙忙刹车, 创造性的思维往往就这样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 小学生尤为突出。教师应赋予学生标新立异的权力, 点燃创新的火种。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合力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小组可由不同性质、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小学生组成。教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究和交流。这样优等学生可以得到发展, 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 学困学生也可得到帮助和提高, 群体之间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 有这样一题:“江海渔业队五月份捕鱼2500吨, 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1/5, 六月分捕鱼多少吨?”学生通过小组学习, 来研究解答方法。有的直接进行分析, 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说服别人。学生不断转换思考角度思考问题, 思维异常活跃, 出现了以下几种解法:2500+2500×1/5;2500× (1+1/5) ;X-2500=2500×1/5;X-2500×1/5=2500。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扬。

四、评价激励, 让学生回味创新发现的乐趣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教师应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标准的评价, 特别是要抓住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 使学生已经扬起的创新风帆破浪前进。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

如解答这样一道归一应用题:手工小组糊纸盒, 每3分钟糊5个, 照这样计算, 糊1200个需要多少分钟?学生得出的解法有: (1) 3÷5×1200; (2) 1200÷ (5÷3) ; (3) 3× (1200÷5) 。解法 (1) (2) 正确无疑, 当然要肯定;而解法 (3) 是有创造性的解法, 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 并要学生自己来介绍算理。

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解法做了充分肯定, 使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 从而更加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积极创新的热情,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注入不竭的动力。

上一篇:筹资内部控制下一篇:建筑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