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社会发展调查

2024-06-02

人口与社会发展调查(精选12篇)

人口与社会发展调查 第1篇

一、环江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4年底,环江全县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6%以上,小学生年辍学率1%以下,初中生年辍学率3%以下。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76.49%,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2%。 完成普通高中招生数1708人(任务数1600人),完成率106.75%;完成市中职送生361人(任务数313人),完成率115.3%;完成本县成人在职教育352人(任务数350人),完成率105.7%;完成本县全日制中职招生数33人(任务数800人),完成率4.13%。

2014年3月,举行了全县学校安全教育月活动,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及防溺水防自然灾害专项活动各1次,开展接送幼儿、学生车辆整治行动2次,学校师生安全意识得到加强,90%的村级以上学校开展了安全、 法制教育及安全应急防范演练。教育、食药监、卫生等部门联合开展学校环境卫生、食堂卫生、食品卫生检查2次,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流行性疾病防控能力。

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环江县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教育资源,优先发展学前教育,破解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盘活了学校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目前,全县12个乡镇已有10个乡镇建设了中心幼儿园,已投入使用7所川山、大才、大安、水源、 东兴、洛阳、长美4所中心幼儿园。环江县还积极争取社会多方投入, 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建立多元办园模式。一是利用儿童乐益会的 “儿童早期养育及教育项目”新建、改扩建川山中心幼儿园,特别是加大县本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建设,对全县幼儿教师开展保教能力提高培训。二是争取社会资金兴办公益幼儿园。目前,贵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微基金资助办公益幼儿园9所,广州市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资助办公益园6所,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解决575名和381名边远贫困山区幼儿享受免费入园和免费午餐,缓解了环江县边远贫困山区适龄幼儿“入园难”问题。三是引进新华集团在环江县举办新华幼儿园,将进一步缓解县城区幼儿入“优质园”难的问题。

由市级示范园环江县幼儿园挂点帮扶川山、大才、大安、洛阳等乡镇中心幼儿园,通过示范园本地专家和教学骨干“送教下乡”、乡镇幼儿园教师进城“跟班学习”等途径,将示范园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功的管理经验输出,有效提高了乡镇幼儿园教师的业务能力。

2014年,环江县高考报考人数1514,上一本线人数220人,上二本线以上人数764人,上三本线以上人数1113人,上专科线人数391人,600分以上31人,创下了历史新高。2014年中考成绩也稳中有升,全县参考人数为3025人,总分一A比率全市排第3名,总分一B+以上比率在全河池市排第2名,D等级和E等级的人数已有所减少。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上来看,环江县的教育事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一定松散慵懒现象,甚至还时有严重的违纪行为发生,教师队伍的凝聚力还不够强,少数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偏差,使命感缺失,工作动力不足。再加上客观存在的队伍结构不合理和城乡协调失衡等因素,教师队伍急需合理调配。

(二)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有待提升

环江县一些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相对松懈,教育教学常规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安全卫生管理不到位,有些学校的管理工作零散混乱,没有形成制度,学校总体缺乏活力。

(三)优质教育资源紧缺

所谓的优质教育指的是师资队伍力量强、教育教学质量好和社会信誉度高,目前环江县这样的学校还是非常少,而且基本上集中在县城区,远远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给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造成了很大的现实困难。

三、完善策略

1.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扩大环江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办优乡镇小学教育,不断提高全县义务教育的均衡程度,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2.巩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继续扩大环江高中和环江二中(高中) 的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率。

3.继续发展学前教育,以建设好新华幼儿园为契机,进一步扩大、 办优县城区幼儿园,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力争适龄幼儿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75%以上。

4.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实施优师工程,强化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较高师德风范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5.盘活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存量,完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和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编制的使用效益,以满足环江县对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和紧缺学科教师的需要。

城市人口普及社会调查报告 第2篇

学校: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09秋工商管理 姓名:潘腾飞

学号:094500145018

5城市人口普及社会调查

我是中国广西南宁市人士,现居地也还都在南宁,关于人口普及社会调查形式有所研究。我市虽然不大,但都有几十万人口,这还只能算是在市内,要是按照整个南宁城区来算的话,少说也有百来万人口。根据中国人口平均调查显出我市也能算是中等城区。中国34个省56个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也能称得上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而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现已成为世界全球最加人居地,这是2007年被全球公认评出的奖项。

广西还算是在亚热带地区分部,南宁在亚热带地区是一块盆地,水源地区邕江中下游分布,水源直流广东沿海一带。壮族是广西最多的民族,也是整个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类族群,广西也称之为壮乡之家。壮族的象征除了铜古之外,还有绣球,就像民谣里说的铜古和绣球是壮族象征的标志,就像是中国的五星红旗和国徽那样,作为象征性的标志。

南宁市原本只是一个很旧的一座城市,那是在九十年代以前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城区,到了改革开放后,九十年代初,我市就开始迅速的发展起来。每隔两三年就有一次大的变化,先是从桥做起,本来只有一两座桥的,一下子又多了几座桥,直到现在南宁市的桥少说也有十几座,使得桥南、桥北两岸畅通无阻,交通方便。不单只是桥的变化,路也做了很多条,而且道路还经常被扩宽,方便行车路线不堵塞。还有路面上的路灯,一条接着一条的,路变多了,就连灯光也显得格外的明亮起来。路灯旁边的花草树木也是在这灿烂的灯光下徐徐儒生地生长着,变得空气清新,二氧化碳排放干净。既然路变宽了,桥变多了,自然的就少不了城市里的居民小区了。南宁市的人口也就从原来的十几万人,一下子就变成了百来万人口,我市算成为了城市中的典范。人口不断增加,小区不断扩大,慢慢的就越来越热闹起来。再加上房地产不断的投资,使得南宁市小区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多了,那肯定就少不了车辆了,车辆多了,那就少不了交通道路和桥梁的扩充形式了。

到现在南宁市已经完全的成为了商业化的城市了,满大街到处都是商场和娱乐场所,每年还要举办东南亚民歌艺术节和东盟博览会,搞得真是热热闹闹、漂漂亮亮的,还时常开有美食节。说到吃的就不能不提起南宁市的中三路了,每到晚上,中三路一条街的都是吃的,什么山珍海味都有,每天晚上全都是满座待席,人来人往的气氛浓重级了。水果也都是各式各样的摆在路边,中三路可称得上是南宁市里的美食一条街了。外地人来到南宁不得不来中三路凑凑热闹,过过夜市,逛逛街,吃吃东西。这可真是尝美食怎么能少得了中三路一条街呢,对不对。

商场也有很多,原本只有市中心才有的,现在满大街的都是商场。就拿市中心来说吧,得先提到南宁市最早的的商场就是百货大楼和裕丰商场,在下去还有和平商场跟交易场。除了这些,又新开了好多购物商场,例如市中心的百盛和沃尔玛,其他的还有梦子岛和南城百货超市,北京华联和利克隆再加上聚福隆等。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梦子岛和沃尔玛,梦子岛还开了很多家分店,生意是越办越红火。而沃尔玛虽然只有两家,一家是在市中心,另一家则在航洋国际那里,也就是会展中心斜对面,但是每天到那里购物的人也是源源不断的,还真是热闹极了。南城百货、北京华联、利克隆、聚福隆生意没梦子岛和沃尔玛那么好,但在南宁市也算是不可或缺的购物商场了,给南宁市也增添了许多外来游客。南宁整个城市现在都成为了商业化的城市了,说是商业中心也不为过了。

旅游景点光从市里面来说,就属青秀山最为突出,然后还有一些比较大的公圆,例如人民公园、动物园、石门森林公园和狮山公园、南湖公园等都属于比较大的旅游景点。在这些旅游景点里,每天都有着一定量的游客观光。到了周末和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热热闹闹的。除了市里的这些,在市区里还有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和花花大世界等比较重要的旅游专区。这些旅游景点每天都吸引着外来的游客进来观光游览,给南宁市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游客一边游览景点一边又享受着南宁市的繁华景象,也别有一凡滋味。

娱乐的地方也有很多,街上到处都有KTV娱乐城和电玩城,还有电影院。就南宁市里面来说,KTV少说也有几十家,电玩城也是有许多,都是提供给大众休闲、娱乐用的。电影院也是一样,其中最出名的电影院就属市中心里的万达电影院了,在那里每天都是游客爆满的,全球最新最先出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在万达电影城里首次放映。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娱乐场所,南宁市才会有很多外地来的富商进来投资、开发,所以南宁市很快的就发展成了以商业为主的城市。

酒店、宾馆也有好多,五星级酒店、宾馆在主要的交通要道基本上都有,特别是在东盟国际博览会那段期间酒店、宾馆都被外来游客订满。南宁市的每一条路都设有旅馆、招待所,为了方便外来游客的衣食起居,这些旅馆、招待所里的设施基本上都是设备齐全的,都调整得干干静静,清清除除的。随着外来人员的不断增加,以上这些都是为外来宾客特别准备的,这样一来对外来宾客的衣食起居也算得上是够负责的了。南宁市也因此显得吸引很多游客进来观光、游玩。

客运站也有很多,例如江南客运站、琅东客运站、北大客运站、安吉客运站这四个客运站都是南宁市最主要的交通路线。还有火车站,现在南宁市里的火车站都已经跟得上主要干线的路段了,通往哪个省的首府都有着专线直达,在中国已经成为了铁路中的主道了。提到这里,肯定少不了飞机场这块最为重要的外交航线了,外来省市和国外的地方,都要经过机场才能更方便的抵达南宁这座城市。特别又提到东盟国外的游客,能很快的到达南宁参加东盟国际博览会和民歌艺术节,飞机场是少不了的重要交通航班。

南宁市里的学校也有很多所,光算高中的都有几十所,再加上中小学,少说也有四十来所,还有中专、技校、大学加起来有五十几所左右。一个学校少说也有两三千人,那么多所算起来都有几十万在校学生。本地高中生大约也有十来万人,中专、技校也是,几所大专、大学也相同的比例。人流量光从学校加起来都有几十万了,最后再算算工作岗位上的职工人数量一共加起来也有百来万人口了,不过真正属于南宁市人口的就只有几十万人而已,其他的都是外地来读书和工作的人数。南宁整个城区的人流量、客流量在最近这几年都基本上都爆满了。所有每天上公车的人数基本上都是满座的,不用说在市内了,就连客运站、火车站、飞机场也是满载而归的。

人口与社会发展调查 第3篇

关键词:佳木斯地区 赫哲族 人口 体育现状

赫哲族是我国最少的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佳木斯地区的敖旗镇、同江的街津口等地,目前人口人数约4600人左右,随着现代体育广泛传播的影响,赫哲族人民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开放起来,原生态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族习俗,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也受到冲击,因此,对赫哲族人民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的研究,不但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还对赫哲族人群的强壮、种族的繁荣,有积极意义。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农村群众体育作为我国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人口体育现状的研究,为实施和探索赫哲族人口体育发展的对策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人口集驻地(敖旗镇、同江街津口)的548名赫哲族人民群众。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2008年9月——2009年5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2访谈法。对敖旗镇、街津口赫哲族人口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对体育的需要的要求,体育组织、形式以及实施全民健身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访问调查。

1.2.3实地考察。对两地赫哲族人口的体育传统和目前的体育健身运用的现状进行考察访问。

1.2.4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将调查、座谈、考察获得的全部材料进行统计处理,运用逻辑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

2.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人口体育现状

2.1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体育的组织,机构及管理指导工作薄弱。调查资料显示,乡镇没有体委,体协或体育指导站,相应功能(部分)挂靠其他部门,但机构不健全,多为代管。国家虽然对此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经济发展的资助,但利用到体育方面的经费少之又少,费用多用于体育竞赛,且随意性较大。

2.2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人对体育活动的财力投入不足,参加体育活动的经费少,在各级的财政支出中,用于科研、文教、卫生等的经费支出比重年年上升。但用于发展体育经费多被他用或被占用,理由是要发展民族文化,发展经济,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应让位。

2.3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体育人口渐少。体育人口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与实地考察的结果表明,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体育人口8.8%(体育人口: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以上,且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者定为经常性参加者。平均1周参加1次身体锻炼者定为参加者。1个月参加1~2次身体锻炼的为偶尔参加者。1年体育锻炼不足10次的视为很少或者不参加体育锻炼者)。调查材料显示,体育在赫哲族人余暇时间生活安排顺序排在最后,他们真正健身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2.4赫哲族人口体育经费匮乏,场地设施不齐全,业余体育训练无法正常开展。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合理使用时开展体育工作的保障。

2.5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不尽如人意,参加者意识淡薄,从调查各地参加体育的人数和次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体育开展的不尽如人意。在调查的两个地区,赫哲族人体育意识发展普遍不成熟,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只停留在表演意识中,缺乏自觉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发展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体育的思路

3.1加强政府指导,加大宣传力度,把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绩效变为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全民健生活动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序列是根本结局是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人体育发展问题的唯一办法。发挥政府的主渠道作用,将达标指标纳入政府部门考核内容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3.2加大经费投入,拓宽体育经费来源,因地制宜地开展赫哲族民族体育建设,经费困难是制约体育工作的共性问题,因此各级部门应该认识到体育运动对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办体育的良性运转作出自己的贡献。

3.3以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龙头,利用地方特点和资源开展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如插草球、萨满舞等民族传统健身运动项目,以这些极强的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为基点,将运动项目做大做实,并向边缘项目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既推动赫哲族人的健身活动,又推动了赫哲族人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4建立和完善综合性、民族性、地方性的体育竞赛制度,竞赛具有带动群众体育工作的作用,具有引导或指导、规范群众体育活动方向的作用,经常地、固定地开展一些有特色的常规赛事,可以保证赫哲族人体育活力,保证赫哲族人群体育活动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冯晓东.等北京市农村群众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2.谷崎.等陕西省农村群众体育开展的现状【J】体育学刊.2000.5

3.杨展如.西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及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

人口与社会发展调查 第4篇

关键词:流动人口,诚信,城市

诚信作为道德之本, 无论对于个人、企业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在道德方面存在公德和私德两种体系。私德体系是人们在熟人社会中所遵循的道德体系, 而公德体系是人们在陌生人社会中所遵循。我国文化传统历来重视私德体系, 而轻视公德体系。遵循这样的观点, 城市流动人口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到陌生的地方去打拼, 就更容易出现不诚信行为。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对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诚信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很有必要。

一、工具与方法

采用自编的《个人诚信状况调查问卷》对居住在城市中工作的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进行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 其一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其二为问卷主体部分, 由48个条目组成, 涵盖公共诚信 (9个条目) 、家庭诚信 (4个条目) 、人际诚信 (6个条目) 、网络诚信 (4个条目) 、职场诚信 (4个条目) 与经济诚信 (21个条目) 诸领域。经济诚信又分为合同协议诚信、生产交易诚信、税务金融诚信、日常经济诚信, 条目数量分别为5、5、5、6。问卷采用五点记分制, 得分越高, 诚信水平越高。为了提高答卷的可信度, 正向记分、反向记分题目混合在一起。问卷信度检验结果, 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是0.772。

问卷调查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星网络调查两种形式进行, 最后实地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05份, 网络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63份, 共168份。

采用SPSS22.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 主要统计方法是!2检验、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研究对象

以调查对象对“是否为本市常住人口”的回答来区分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 回答为是的判定为非流动人口, 回答否的判定为流动人口。据此, 样本中有68人为流动人口, 100人为非流动人口。对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主要基本信息做!2检验, 结果发现本次调查虽然只有168人, 但涵盖了餐饮、美容美发、建筑、批发零售等诸多流动人口集中的行业。另外, 从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等基本信息来看, 在城市工作的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文化程度上已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2=3.08, p=.379) , 说明流动人口文化素质越来越高, 也可以说是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城市流动人口的行列。当然,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所从事行业上还是有极其显著地差异 (!2=23.54, p<.000) , 流动人口更多的从事服务、建筑业等, 而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其他行业的流动人口百分比要明显少于非流动人口。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诚信的一般状况

城市人口诚信状况会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与文明和谐程度。为了很好的说明调查对象诚信的一般状况, 对诚信的各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 计算出各个维度诚信的指数 (维度总分/维度题目数) 并计算其均值, 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样本诚信总体状况指数均值为3.84, 诚信水平中等偏上。从诚信的各个维度来看, 不论是城市流动人口还是非流动人口, 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经济诚信, 处在第二位的是家庭诚信, 紧跟其后的是网络诚信, 公共生活领域诚信排在最后。经济诚信水平之所以是最高的, 分析原因可能为经济上的诚信与法律直接联系在一起, 如果不诚信, 很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所以大家对此的焦虑水平更高, 更愿意积极地去遵守。而公共诚信之所以排在最后, 恰恰证明仅凭道德去约束人们, 让人们去诚实去守信, 往往效果不大。公共诚信指的是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对社会共同准则的遵守情况, 包括诸如自觉排队、听从指挥、维护公共卫生等, 其发生与否主要受道德的制约。

对经济诚信子维度进行统计, 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 城市工作人口在税务金融领域诚信度最高, 达到4.4分, 而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诚信水平最低。表3的结果再一次证明法律在人们诚信践行中的重要性, 道德制约的低效能, 因为日常经济诚信更多的受到人们道德水准的制约, 所以它会排在最末位。

(二)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诚信状况的比较

对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诚信状况及差异性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家庭诚信、人际诚信、网络诚信以及诚信总分上存在差异, 城市流动人口诚信水平低于城市非流动人口, 其中家庭诚信的差异水平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其余三个维度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 详见表4。分析原因可能为城市流动人口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异地打工, 也就离开了传统的地缘控制下的熟人社会的道德制约, 所以出现诚信水平下滑的现象, 而这种差异没有出现在主要受法律制约的经济诚信上, 也说明熟人社会中诚信更多的受道德制约的现象。对经济诚信的具体维度进行统计检验, 结果发现在税务金融方面,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也存在显著差异 (t=2.08, p<.05) 。也就是说, 流动人口更可能会出现偷税漏税、恶意透支、使用假币等不诚信行为。

(三)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诚信状况的影响因素

1. 性别与诚信

性别是否会影响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诚信水平?对此进行检验, 结果发现, 诚信在性别上具有差异性, 具体表现在网络诚信水平、经济诚信水平以及诚信总分上都是男性不如女性诚信水平高, 其差异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1, .01和.05。对经济诚信的各个具体维度进行检验, 发现不同性别调查对象在生产交易诚信和日常经济诚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t=-2.55, p<.05;t=-3.31, p=.001)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类似。有研究者在分析男女大学生诚信水平的差异时, 提出这可能与男生从小受到的教育、社会经历及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2. 行业与诚信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所在行业对其诚信水平有影响。不同行业人口的诚信水平在经济诚信和诚信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1。而不同行业城市人口经济诚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合同协议的遵守履行上 (p<.001) 。事后检验发现, 在诚信总分上, 饮食服务业与其他行业存在显著差异 (p<.05) , 美容美发业与批发零售业存在显著差异 (p<.05) , 美容美发业与其他行业存在极其的显著差异 (p<.001) 。在经济诚信上, 不同职业人口在诚信水平上与诚信总分上存在一致的差异。具体而言, 都是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诚信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行业, 美容美发业极其显著的低于其他行业, 美容美发业诚信水平也显著低于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在合同协议的遵守履行方面, 饮食服务业低于批发零售业 (p<.05) , 非常显著低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 (p<.01) , 美容美发业非常显著低于建筑业、批发零售业 (p<.01) , 极其显著低于其他行业 (p<.001) 。美容美发业及饮食餐饮业有更多的流动人口, 这可能会拉低这两个行业的诚信水平。

3. 收入与诚信

对不同收入的人群诚信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在诚信总分及其主要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在对经济诚信中的日常经济诚信进行分析时, 发现不同月收入的调查样本, 其日常经济诚信水平有所不同 (F=3.30, p<.05) 。事后检验发现, 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样本日常经济诚信水平高于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 (均值差=1.73, p<.05) , 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极其显著地高于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 (均值差=2.14, p<.001) , 而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显著低于月收入为5000—8000元 (均值差=-1.59, p<.05) , 尽管并未发现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城市工作人口日常经济诚信水平显著低于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 但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日常经济诚信均值在所调查的不同收入群体中是最低的。本研究中, 日常经济诚信主要指的是向亲朋借钱归还情况、顺手牵羊行为、赌博行为、逃票行为、各种费用如电费物业费等缴纳情况以及车险骗保情况等。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城市工作人口之所以在这一维度的诚信水平低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以及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 主要原因可能为月月收入更低的群体相比, 月收入为3000—5000元的在所调查城市中可能是刚好买得起轿车、房子的群体, 经济压力较大, 所以可能会有更多的日常经济不诚信的行为。所以本调查结果并不能推翻“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古训。

此外, 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对城市流动人口及非流动人口诚信水平没有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诚信总体水平中等偏上, 但公共诚信水平最低

公共生活领域不成文规定的遵守更多是受道德制约, 公共诚信水平较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民公德水平较低的现象, 如何提高我国公民公德水平是一项长期的、涉及面广但具有战略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公民自身都要积极参与公德建设中来, 做好舆论宣传、奖惩分明, 实施道德立法, 开展公德教育, 提高公民道德自觉性等措施都有助于提升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诚信水平。

(二) 城市流动人口在家庭诚信、人际诚信、网络诚信、诚信总分以及经济诚信中的税务金融诚信低于城市非流动人口

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监管和教育, 将城市流动人口诚信情况进行归档管理, 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切实让那些不诚信的人受到相应的制裁。尽快帮助城市流动人口熟悉所在城市的人文和地理环境,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朋友圈, 强化道德对诚信的制约作用, 也是有助于提高城市流动人口诚信水平的。

(三) 性别、行业、月收入是影响诚信的主要人口统计学变量, 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对诚信没有影响

男性、饮食服务业、公共场所服务业、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人口在诚信方面是应该关注和监管的群体。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城市工作人口在中等城市中属于中间力量, 该群体诚信水平低下, 直接影响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前景。相关部门应了解该群体失信的原因, 对症下药, 对践踏经济法的行为严惩不贷, 对因相关部门工作不利造成的失信行为, 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改善工作作风。总之,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该群体的诚信水平。

总之, 处在陌生人社会中的城市流动人口更容易出现不诚信言行, 但影响诚信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

参考文献

[1]陈丽君, 王重鸣.中西方关于诚信的诠释及应用的异同与启示[J].哲学研究, 2002, 08:35-40.

[2]常秀芹.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以河北省唐山市大学生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2:113-116.

[3]史兆光, 林红霞.城市生态和谐与公民公德素质的提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122-124.

人口与社会发展调查 第5篇

本调查仅为了学习上的需要,您的信息完全保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在相应的选项上打√或者在_____上填写数字或文字内容。

A 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①男 ②女

2、您的年龄:_____周岁

3、你目前所在的城市是

4、你目前从事的是:①给人打工 ②经营复印店 ③经营办公设备厂

5、您接受教育的年限为 年

6、您的婚姻状况:①未婚 ②已婚 ③离婚 ④丧偶

(选择未婚的请回答)您希望您未来的对象从事:①打字复印业 ②其他行业 ③无所谓

7、您是否拥有本地户口:①有 ②没有

(选择没有的请回答)您希望拥有当地户籍吗? ①希望 ②无所谓 ③不希望

8、您从事打字复印行业_____年了,您在目前所在地_____年了。

9、您有小孩在目前所在城市上学吗?①有 ②没有

(选择有的请回答)您的小孩在哪种学校上学? ①公立学校 ②私立学校

B经济融合

1、您现在的住房类型为:①租房

②买房

住房面积大概为_____平方米。(选择租房的人请回答)您愿意在城市买房吗?

①愿意

②无所谓

③不愿意(选择不愿意的人请回答)为什么不愿意在城市买房?

①买不起

②没有城市户口,所以不买

③以后还是要回家乡的,所以不买

2、您对目前的住房满意度为:①满意

②一般

③不满意

3、您有轿车吗? ①有

②没有,但准备买

③没有,不想买

4、您经营的店铺去年毛收入大概为_____万。

5、您家去年在城市的支出大致为:

店面费_____,伙食消费_____,穿着打扮消费_____,娱乐休闲旅游消费_____。

C社区融合

1、您购买了哪些保险? ①养老保险

② 医疗保险

③失业保险

④都没有

2、您对社区服务的了解及享受情况如何?①了解并享受过

②了解但没享受过

③不了解

3、您参加过当地的哪些活动(可多选):

①选举

②社交活动

③文体娱乐活动

④治安巡逻

⑤志愿者活动

⑥募捐活动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⑧都没有参加

4、您希望参加当地的哪些活动(可多选):

①选举

②社交活动

③文体娱乐活动

④治安巡逻

⑤志愿者活动

⑥募捐活动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⑧都不想参加

5、您在办理所需要的证件时自觉性:①很自觉

②不得不办理时会办理 ③总是不办理

6、您愿意参加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组织吗?①不愿意

②无所谓

③愿意

D社会关系融合

1、您平时交往最多的人是:

①在同一城市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亲戚、老乡

②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③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城里人

④从事其他行业的城里人

2、在您交往的人中间,有多少个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①没有

②10个以内

③10-30个

④30—50个

⑤50个以上

3、在您交往的人中间有多少个本地人?①没有

②10个以内

③10-30个

④30个以上

4、您平时有困难时,主要求助于:

①在同一城市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亲戚、老乡

②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③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城里人

④从事其他行业的城里人

⑤当地政府

E心理和文化融合

1、您对本地方言的掌握情况为:

①基本会

②会一点

③完全不会

2、您对本地风俗习惯的了解情况:①基本了解

②了解一点

③完全不了解

3、您对本地人的思想观念接受程度为:①基本能接受

②部分能接受

③几乎不能接受

4、您平时主要的休闲方式为(可选两项):

①上网

②去隔壁老乡店里闲逛

③逛街、唱歌等

④学习与打字复印相关的技术

⑤很少有空闲时间

⑥其他(请注明)_____

5、学校放寒暑假时,你是怎么度过的?

①回老家

②外出旅游

③继续经营店铺,有更多时间去市区玩

④守在店里

6、您感觉自己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①本地人

②不明显

③外地人

F社会认知与评价

1、您觉得自己像不像个城里人? ①很像

②有些像

③不像

(选择不像的人请回答)您认为自己不像城里人的原因是(可选三项):

①没有城市户口

②买不起房

③城市里的朋友太少

④生活方式不像城里人

⑤自身素质低

⑥没有养老、医疗保障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2、您觉得本地人歧视外地人的情况如何? ①很少歧视

②偶尔歧视

③经常歧视

3、你觉得自己更像是农民工还是老板?

①老板

②农民工

③都不是

④都有一点

4、您对所在城市的总体评价为:①好

②一般

③差

5、您对本地人的评价为:①好

②一般

③差

6、总体来说,您对目前从事打字复印这一行业满意吗?

①满意

②一般

③不满意

7、您对大学生的评价如何?

①大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好,读大学是非常必要的②大学生跟其他学历的人没多大区别 ③现在大学生出来找工作很难,还不如不读大学

G未来打算

1、您对未来的信心是怎样的? ①很有信心

②一般般

③毫无信心

2、您希望您的子女将来:

①从事打字复印行业

②在城里从事其他行业

③回老家农村

④其他(请注明)_____

3、以下愿望中,您最希望能实现的是哪个?

①拥有城市户口,尽快成为城市人

②子女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③挣更多的钱

④赢得社会和亲友的尊重

⑤其他(请注明)_____

4、今后5至10年内,您的打算是:

①继续从事打字复印行业

②留在城市从事其他行业

浅析我国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6篇

摘要: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较高的人口素质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反之,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本文基于我国的人口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我国人口素质的现状出发,对我国人口素质方面做些定性的描述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对策。

关键词: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现状;社会经济发展;对策

人口素质又称为人口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社会制度下,人口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在结构上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近几年,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看到一些社会官员腐败现象、人们见到老人摔倒马路不扶现象、三鹿奶粉事件案例、地沟油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口素质的问题。然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缺少了人或是良好素质的人这种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的快速发展。

一、中国人口素质现状分析

(一)身体素质现状分析。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综合国力的表现。建国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从纵向比较来看,根据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建国初期、1990年、2000年、2010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35岁左右、68.55岁、71.40岁、74.83岁。表现出我国人口素质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尽管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是逐渐增加的,并且也都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但是我们国家与日本、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出生婴儿死亡率也是体现人口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在过去婴儿死亡率及其的高,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比较落后,再加上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有能力有资本加大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资,而且人们也更加注重孕期检查等,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表现在我国婴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3220‰下降到2012年的10.30‰,然而,我们同美国、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的婴儿死亡率相比还是低了不少,就比如日本在2000年婴儿死亡率达到了3.30‰,与同时期的中国相比,相差了将近30‰的比率。

近几年一些疾病的病死率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和好转。例如,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死率从2011年开始出现到2013年一直是100%。鼠疫病死率从2009年的25%到2012年的100%,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严重了。艾滋病病死率从1990年的0.76%到2008年的53.57再到2013年的6.61%,我们见证了艾滋病从出现到很难治愈再到容易治愈的一个变化过程。狂犬病病死率从2004年的100%到2013年的96.25,期间也出现波动,依旧没有什么突破。

(二)科学文化素质现状分析。通过对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的人数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的变化。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每10万人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每10万人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文盲率从672%下降到4.08%,下降2.64个百分点。这说明,近些年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上是不断上升的。从全国各个地区来看,表现在整体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依次是北京、吉林、辽宁和广东4个省市,文盲占总人口比重低于2%,整体受教育程度最差的是安徽、甘肃、贵州与青海,其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于8%,其余的各省市受教育程度处在中间的水平。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区域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并不是均衡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三)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很大提升,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当今世界出现的部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观念的扭曲和道德滑坡现象。比如新闻上经常曝光的贪污腐败、极度拜金、三鹿奶粉与肯德基事件、非法商人使用地沟油、女孩失联现象等等。

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对策

(一)不断的发展本国经济。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都有所提升。经济发展对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一方面,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需要社会拥有良好的卫生条件、较高的医疗水平以及人民良好的生活水平。然而只有我国的经济得到大力发展,我国才更有能力把资金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为人们解决‘看病难、难看病’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依赖于国家的教育水平程度。只有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都上去了,国家才会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进而才会促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最后,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会发生变化。人们会慢慢的认识到自身的活动是否对他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思想观念就会发生变化。那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以及行为也会慢慢的褪去和减少。

(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以提高人口素质。经济发展虽然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但是,经济发展之后,国家如果不把资金、精力投入到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上来,那也无从谈起提高人口素质之说。尽管有些社会工作因自身的局限性在投入后可能不会看到人口素质的明显提升,但毕竟会起到一些作用。比如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可以为人们提高充足良好的治病环境,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可以为学生提高良好的学习环境,给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补助,尽量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健全社会的各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人口素质。健全合理的社会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能更好的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提高我国人口的素质。例如:加强我国的法制建设。人们一旦做了法律所禁止或有害于他人的事情,法律必会发挥其效力,制约着人们的不良行为,进而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不断下降,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社会上的不良行为甚至发生在大学生身上。如果国家能够健全人才聘用、人才奖励制等工作制度,打破以前那些对求职者地域和身份的界限。相信,大学生的就业趋势也会好转,社会也会更加的和谐,人口素质也会相应的提升。(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宏亮,王国连.论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新视点,2007,10:52

[2]张飔,杨丽.21世纪的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5(19):212-213.

人口与社会发展调查 第7篇

笔者就西乌旗人口转移问题进行调查,在调研走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牧户,收集整理人口转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牧业旗县的典型做法,系统分析了西乌旗牧区人口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归纳了今后人口转移工作的具体措施,对解决“三牧”问题,实现西乌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西乌旗牧区人口转移实证分析

1.1 区域概况

西乌珠穆沁旗(简称西乌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部,周边与7个旗、县、市接壤,辖1个苏木、5个镇,土地总面积2.24万km2,总人口7.5万人,其中蒙古族5.11万人,占全旗人口的68.5%;牧区人口4.13万人,占总人口的55.3%[1]。人口密度为3.26人/km2。西乌旗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厚,被誉为“搏克健将摇篮、蒙古长调之乡、民族服饰之都、旅游文化之源”[2]。西乌旗资源富集,全旗可利用草场2.03万km2,占总面积的90%,森林覆盖率5.03%,是唯一汇集内蒙古九大类型草原的地区。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铅、锌等。探明煤炭储量达584亿t,有色金属储量228亿t。西乌珠穆沁旗遥感图如图1所示。

近年来,西乌旗旗委、政府认真落实抓转变、促调整、谋开放的各项措施,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8.12亿元,同比增长34.8%。三次产业比重演进为11∶76∶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 560元和8 249元,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5.0%。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5%,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4%[3]。

1.2 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状况

1.2.1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情况。

为研究西乌旗人力资源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根据劳动力的特性,把劳动力划分为第一产业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力和第三产业劳动力3种类型[4],然后观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并利用偏离度分析当前三次产业中劳动力的分布是否合理及今后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近年来,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西乌旗的就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西乌旗GDP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情况如表1所示。

注:Ⅰ为第一产业,Ⅱ为第二产业,Ⅲ为第三产业。资料来源于西乌珠穆沁旗统计年鉴2007—2010年,西乌珠穆沁旗统计局编。下同。

西乌旗自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一般规律,第一产业占GDP的份额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61.46%直线下降到2009年的11.80%;第二产业占GDP的份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14.69%持续上升到2009年的75.79%;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的变化趋势与一般规律不相符,呈现下降趋势。

西乌旗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幅度不大,就业结构变化不明显,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较高,近10年来均在57%以上;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较低,均在10%~2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高,近4年呈上升趋势。

西乌旗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逐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虽然西乌旗产业结构变化符合一般规律,但观察各年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情况折线图会发现,西乌旗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随着产业比重的下降虽有一定的减少,但占就业人员比例的份额较大,超过55%,如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份额仅11.80%,吸纳就业人数份额高达58.84%,原因是第一产业的产品都是资源产品或初级产品,因此从业人员多、产值低、经济水平落后。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情况相反,在GDP比重中占2/3,但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迟缓、不稳,阻碍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1.2.2 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结构偏离度情况。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的,表示每1%的劳动人口对应能创造百分之几的产值,数值越大,表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力就会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

西乌旗1990—2009年相对劳动生产率情况如表2所示,1990—1999年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二、三产业,表明西乌旗当时的畜牧业劳动生产率、贡献率较高,劳动力主要流向第一产业,也就出现劳动力分配在产业结构中的严重失衡。近10年即2000—2009年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化较大,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最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等量劳动力在传统牧业中创造的产值较低,必须进行变革;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逐年上升,且增长速度较快,远高于一产业和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且出现反复,需要在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上给予推动。西乌旗的产业结构已由畜牧业为主产业的“一二三”式转变为工业为主产业的“二三一”式,劳动力的流向也由一产业转向二产业。

结构偏离度是直接反应产业结构效益量化的指标,是判断产业结构合理性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协调性的标准[5]。公式如下:

结构偏离度表明产业就业结构与GDP产业结构的不对称程度。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不对称,其中,正偏离说明劳动力紧缺,负偏离说明劳动力过剩,趋于0值时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趋于对称。

一般来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偏离度应逐步降低,而西乌旗却在逐年提高。西乌旗1990—2009年结构偏离度逐年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呈负偏离且有逐年提高趋势,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且有加剧趋势;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呈正偏离且逐年提高,产值比重远远高于就业比重,说明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速度较慢;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在0值左右浮动,且绝对值较小,说明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更趋于均衡。

综上所述,西乌旗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间存在错位,相对而言,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更趋于均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出缓慢;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继续上升,但其劳动力比重的变化却相对很小;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速度快于产值比重上升速度,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趋缓及发展水平较低,阻碍了进一步吸纳劳动力和就业机会的创造。因此,第一产业劳动力的严重过剩,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的下降,决定了第三产业在今后将承担起吸收新增和从其他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任务。

1.3 城镇化状况

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6]。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7]。

由以上定义可以得知,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西乌旗的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1.67%上升到2009年的44.14%,近10年上升了12.47个百分点,这是近几年实施围封转移、新牧区建设等所取得的成效,为人口进一步转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西乌旗的城镇化率仍低于国家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1.4 西乌旗牧区现状及城乡差距

1.4.1 西乌旗牧区劳动力现状。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草场承载能力的下降,西乌旗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口转移的政策,但是由于西乌旗乡村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现象仍然存在。西乌旗牧区人口、劳动力资源与劳动力参与率情况如表3所示。

注:资料来源于西乌珠穆沁旗统计年鉴2006—2009年,西乌珠穆沁旗统计局编。

首先劳动力资源增速较快。由表3可知,随着年份的增加,西乌旗乡村人口数逐年下降,而乡村劳动力资源数逐年增加。2009年,全旗乡村人口数为34 848人,其中乡村劳动力资源数24 791人,占总乡村人口的71.14%,与2006年相比提高了10.56个百分点,说明牧区参与非经济活动人口(即待业及下岗人员、在校学生、料理家务者、现役军人、丧失劳动能力者等)的比重在减小,劳动力资源数量增加,增速较快。

其次劳动力参与率较高。劳动力参与率指用来反映某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劳动力市场的活动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8]。公式如下:

2006—2009年西乌旗牧区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是92.00%、96.40%、98.34%和90.93%(表3),远远高于世界许多国家,如日本劳动力参与率48.1%、匈牙利劳动力参与率46.3%、美国劳动力参与率42.9%。说明西乌旗牧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即传统牧区经济社会中劳动对知识和技能的低要求和岗位的易进入性,使从业者无需接受太多的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也能参与和完成生产任务。

1.4.2 西乌旗牧区草场状况。

长期以来,广大牧民以自然放牧为主要经营方式,增加牲畜头数是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可利用草场面积逐年缩小,西乌旗主要年份牧区人均可利用草场面积情况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1950年西乌旗牧区人均可利用草场面积为163.13hm2,到2009年人均可利用草场面积仅为60.2 hm2(不计可利用草场面积因沙化、半沙化而减少的部分)。由于牲畜头数不断增长,加上对草原生态建设保护措施不当,导致草场沙化、退化,生态环境恶化逐年加重,草场承载能力不断下降,畜牧业生产步入困境,牧民生产、生活也遁入困境。这种恶性循环如得不到抑制,必将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2 西乌旗牧区人口转移的对策

近年来,西乌旗旗委、政府始终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放在工作首位,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人力恢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路子,坚持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加快生态治理和人口转移步伐,使转移农牧区人口与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工业项目相结合,通过市场拉动、政府扶持、舆论引导、典型示范、教育培训等措施,推动自主转移机制的形成,努力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战略。

2.1 加强舆论宣传

人口转移是规模化经营和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前提,只有把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才能实现牧区生产资料的二次分配,为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生产要素支撑。一是注重牧区人口转移政策法规的宣传,通过组织宣讲团巡回宣讲和新闻媒体开辟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引导扶持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岗位需求。重点解答关系到广大牧民切身利益的实施搬迁禁牧试点地方享受的优惠政策;转移进城牧户对草场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的方式;牧民转移进城在教育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牧民转移进城办理城镇居民常住户口可享受的扶持政策;牧民转移进城在医疗保险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牧民转移进城在就业方面可享受享有的优惠政策;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在住房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等问题,努力营造引导扶持牧民转移进城的良好氛围和舆论导向。二是注重牧民转移进城创业就业典型的宣传,发挥他们带领群众、宣传群众的作用,努力营造引导牧民转移进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导向,使转移进城创业就业成为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2 加强转移就业培训

在详细掌握牧区人口结构的基础上,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项目,以青壮年牧民为主,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努力提高牧民的劳动素质和就业能力。积极开展中长期培训,实现岗位与培训、培训与就业的对应衔接。针对待转人口中有接近50%是女性劳动者的现实,合理选择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取得实效。一是底数清晰,重点明确。每年年初,西乌旗各苏木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都要对辖区内劳动力情况进行详细地摸底调查,健全各类统计台账,建立辖区劳动力基本情况数据库,对其就业愿望、培训愿望、技能特长、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做到全旗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基础数据明确、培训意向清楚、就业去向稳定。二是形式多样,体系健全。从单纯抓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向“订单式”、创业培训等整体性、多渠道转移;从传统的管理服务向人本服务转移。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完善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支持、部门推进、企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从培训到就业的渠道畅通。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就业本领。做好高中毕业生去向统计,保证未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掌握一项以上适用技术,增强就业本领;积极主动与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单位进行对接,做好“订单式”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培训就业率,稳定转移牧区人口。

2.3 多渠道征集就业岗位

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第二产业对转移人口就业的带动作用。针对牧民职业技能相对缺乏的现状,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政策上侧重扶持低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的发展,如煤炭、建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从而带动牧区人口的转移就业。扶持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家政服务、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吸纳更多的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要积极探索就近转移、就地转移的新模式,成立牧民打草队、剪毛队、畜产品收购经纪人、牧业信息服务中介组织等牧业服务机构,促进富余劳动力向为牧业生产服务领域转移。

建立用工企业的空岗申报制度,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结合地区工业项目的建设情况,与各大用工企业签订劳务供需合同,与用工单位保持紧密的信息联系,及时沟通岗位供求信息。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积极争取对于技术要求低的新增岗位,优先招用转移牧民。人口转移服务部门根据企事业单位用工需求,配合企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招录人员的培训工作。

2.4 加强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据统计,目前牧区留守的人口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牧民占大多数,这部分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职业技能缺乏;另外由于年龄的关系,使得他们的转移就业困难,因此稳定转移难度大,要解决这部分人口的转移问题,就要逐步加大城镇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补贴额度和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二是加强牧户档案管理系统和人口转移档案库建设。结合2010年西乌旗牧区人口摸底调查的数据,应加快建立健全牧区人口档案管理系统,对牧区人口基本信息实施微机化管理。建立健全人口转移档案库,严格规范转移牧民的建档立卡工作,包括转移人口基本情况、转移人口劳动力分布、转移人口就业情况、有转移意向人口情况等。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城镇人口转移信息交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促进人口转移的动态管理。

3 结论与讨论

收集整理近10年西乌珠穆沁旗牧区的基础数据,通过对基础数据的整合分析,提炼出影响人口转移的主要因素,为人口转移工作提供数据依据。结果表明,西乌旗牧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的矛盾比较突出。第一产业劳动力严重过剩,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市场。通过对西乌旗人口转移现状的整合分析,结合多年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提出系统的牧区人口转移策略,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政府制定牧区人口转移规划提供依据。

该研究中数据采集途径较单一,如能多途径收集整理所需数据,将避免分析过程中遗漏影响人口转移的量,避免措施实施过程中出现负效应。数据分析过程中如能引入分析软件,运用模型分析,可得出影响人口转移各量之间的相关性,人口转移合理措施和转移后合理配置措施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白和平.西乌珠穆沁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122-123.

[2]西乌珠穆沁旗[EB/OL].(2010-03-09).http://www.nmqq.gov.cn/content.aspx?classid=36&id=5606.

[3]西乌珠穆沁旗统计局.西乌珠穆沁旗统计年鉴2009[J].北京:中国统计局,2009.

[4]肖鸣政.试论人力资源配置及其作用与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26-29.

[5]雷淑伶,杜琼.内蒙古第三产业就业效应分析[J].北方经济:综合版,2009(18):63-64.

[6]辜胜阻,简新华.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7]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及管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人口与社会发展调查 第8篇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心态,城市融入

一、引言

当前推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不仅需要制度保障的完善,更需要流动入口自身的主体城市融入。而流动人口主体城市融入的关键就是其社会心态状况,即积极的、正向的、稳定的社会心态有助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因此,对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分析,将有助于理解其城市融入的主体性特征,进而有助于推进社会融合。社会心态一般指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1],并且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包括亚文化)影响下形成并不断发生变化的[2],社会心态测量的基本维度包括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意向等[3]。已有研究表明,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一种心理状态,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针对流动人口的研究方面,李培林等根据2006年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认为,收入和经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农民工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态度[4];并将2006年与2008年的调查数据比较分析发现,虽然两年后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农民工在社会安全感、公平感、满意度等社会认知和对未来预期呈现下降趋势,并提出这种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变化不一致的情况,应当引起高度关注[5]。不难理解,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会随着当前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产生变化。

因此,本文尝试探索的问题是:当前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社会心态表现究竟如何?从社会心态的测量维度(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意向)来看,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2005年和2013年在北京的两次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对此问题进行回答。调查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05年和2013年对在北京市S区生活的流动人口所作的专题调研,两次完成的有效问卷分别为540份与390份。S区内包括北京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规模巨大,部分地区成为北京市重点改造与治理区域。作为调查对象的流动人口在京从事的行业主要是商业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

二、流动人口社会心态测量的4个维度表现

(一)流动人口的社会情绪分析

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构成中的情感性因素,本文用问卷调查中的“对北京的评价”、“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苦恼的事情”来操作化这一维度。

在流动人口“对北京的评价”方面,与2005年相比,2013年流动人口对北京的评价有明显下降(见表1)。2005年表示“不喜欢”北京的流动人口占受访者的5.9%,该比例在2013年时提升至19%;2005年表示“喜欢”北京的流动人口比例为83.3%,而2013年这一比例下降为52.9%。

在流动人口“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方面,如表2所示,流动人口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均有所降低,尽管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到不满的流动人口比例是少数,但这一比例有上升趋势。

在流动人口“生活苦恼的事情”方面,从两次调查数据的比较结果来看(见表3),流动人口生活中苦恼的事情有从“个人”问题转向“代际”问题的倾向。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涉及子女及养老此类的“代际”问题已逐渐成为引起流动人口“生活苦恼”社会情绪的重要因素。

(二)流动人口的社会认知分析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态构成中的认知性因素,是指社会群体成员对某些社会现象相对一致的认知或理解。本文用问卷调查中的“工作和生活中的被歧视感认知”、“阻碍留京因素认知”、“对政府的工作评价”来操作化这一维度。

在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中的被歧视感认知”方面,从两次调查数据的比较结果来看(见表4),流动人口中有“被歧视感”的比例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存在问题,也体现了城市本身对流动人口的开放及接纳的态度,歧视关系的存在依然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在流动人口的“阻碍留京因素认知”方面(见表5),流动人口对阻碍留京的因素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表5可以看出,“生活成本高”和“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阻碍流动人口留京的首要因素,成为超越“政策”因素的主要生活压力来源。

流动人口“对政府的工作评价”表现在对政府的政策评价与管理服务评价两方面。从两次调查数据的比较结果来看(见表6),流动人口对北京“外来人口管理政策”的评价有所下降。

在流动人口对政府的管理服务内容评价方面,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和200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出流动人口较低的政府满意度。具体来说,在就业方面(提供就业机会和改善就业环境),2005年流动人口对于“提供就业机会”和“改善就业环境”表示满意的比例超过40%,而2013年数据显示仅为22.0%;流动人口对政府在生活方面(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和改善居住环境)的管理服务评价最低,其中子女教育问题是流动人口满意度最低的一项,2005年有30.0%的流动人口对政府解决子女教育的工作感到满意,2013年时该比例仅为13.8%;流动人口对政府在权益保护方面(保障流动人口权益和社会治安)的管理服务评价相对最高,对社会治安感到满意的流动人口2005年时比例为52.2%,2013年时比例为38.1%。整体上讲,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和“居住环境”上表现出的较高不满意度,也反映出流动人口在这两个方面的需求较大。

(三)流动人口的社会价值观分析

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心态构成中的价值性因素,是指社会群体成员接受的从各种可能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与理念。本文用问卷调查中的“换工作的主要原因”、“目前最盼望的事情”来具体操作化这一维度。

在流动人口的“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方面,流动人口在两次调查中的回答结果较为一致(见表7)。2005年调查数据中,流动人口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排名前三位(其他原因以外)的分别是“待遇不高”(26.2%)、“发展空间不大”(21.6%)和“劳动强度大”(6.9%);2013年选择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待遇不高”(41.1%)、“发展空间不大”(12.6%)和“工作环境不好”(9.8%)。可以看出,向上社会流动(获得更好的待遇及发展空间)的价值追求成为流动人口相对稳定的社会心态。

在流动人口“目前最盼望的事情”的方面,流动人口在两次调查中的回答结果也较为一致(见表8)。2005年和2013年两次调查数据中,选择比例排在第一位的均是“多挣点钱回家”,2005年时比例为44.3%,2013年时比例为50.3%。不难理解,较高的收入获得是流动人口进城工作的普遍价值追求。除此之外,选择比例靠前的还有“在京买房”和“换一个好工作”,两次调查时比例均在10%以上,但2013年两项的选择比例有所降低;2013年调查时,“子女上学”也成为部分流动人口最期望解决的事情之一。结合上述分析,以“挣钱”为内核的经济理性是流动人口社会价值观的主要体现。

(四)流动人口的社会行为意向分析

社会行为意向是社会心态构成中的行为准备因素,直接体现了社会群体成员预期产生的社会行为。本文用问卷调查中的“遇到困难时求助的对象”、“遭遇工资拖欠时的处理方法”来具体操作化这一维度。

在流动人口“遇到困难时求助的对象”方面,两次调查数据结果表现出部分的变化(见表9)。可以看出,在遇到困难时,流动人口依然倾向于选择通过亲缘和地缘关系来解决,而选择依靠政府部门的比例在减少,这与上述流动人口对“政府的工作评价”较低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流动人口的“遭遇工资拖欠时的处理方法”方面,两次调查数据结果呈现较大差异(见表10)。可以看出,“找有关政府部门或司法机构”以通过正式渠道解决工资拖欠问题的流动人口比例下降明显,这与表9显示的“遇困难找政府”的比例降低具有一致性,表明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通过私人的非正式关系来解决相关难题。

注:(1)括号内为2013年调查时新增项目;(2)“—”表示无此项目数据

三、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特征

基于对北京两个时点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通过上述对流动人口社会心态的4个测量维度的数据结果分析,可以归纳出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具有如下特征。

(一)变动性与稳定性特征并存

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一方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变动性特征,另一方面其在不同时期又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征,这符合社会心态的理论研究。通过比较2005年和2013年两次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在“社会情绪”、“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意向”3个维度表现出变动性特征,而在“社会价值观”维度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特征。从2005年到2013年,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口管理与服务政策的不断调整,北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包括2008年奥运会召开的重大影响),引发的社会变迁也会影响到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流动人口基于自身的个体因素(自身条件与需求等)与外在的社会因素(社会关系与社会政策等),其社会心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动。不过,偏重传统社会关系、追求更高经济利益、努力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等的社会价值观依然成为流动人口社会心态中相对稳定的构成部分。

(二)积极性与消极性特征并存

从流动人口社会心态4个测量维度的表现结果来看,其社会心态既具有积极性的一面,也具有消极性的一面。尽管流动人口对生活中各方面的评价均有下降,但其对在北京的生活仍保持积极预期。从2005年和2013年两次调查数据结果来看,均有近半数的流动人口认为来到北京让“生活变好了”,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也强调追求更高的劳动获得以及期待“多挣点钱回家”,努力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社会价值观也成为流动人口社会心态中的积极部分。然而,也需要正视流动人口社会心态中的消极部分,如对北京喜爱程度较低、感到工作生活中有被歧视感的流动人口比例的扩大、以及对包括政府服务管理在内的社会环境评价的降低等。由于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工作生活压力加大以及人口服务管理制度障碍等诸多因素,流动人口在社会心态中容易出现消极的因素。尤其是近年来北京作为特大城市为解决“大城市病”等难题,做出了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措施,表现在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这种政策上的改变无疑极大影响了流动人口在北京的生存状况,从而影响到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

(三)城市性与农村性特征并存

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在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表现中,既能够看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又能够找到传统农村社会的痕迹。城市性与农村性也可以理解为城市人格和农村人格,前者主要表现为自我取向、积极进取、业缘本位,后者主要表现为家族取向、吃苦耐劳、血缘与地缘本位。从前述分析来看,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工作的期望是获得较高的劳动获得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与空间,也表现出期望能够在城市中获得其他社会权益的意识,这些反映出流动人口的城市性社会心态特征。然而,在“社会情绪”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流动人口生活中的苦恼与压力转向了关于“代际”的家庭方面,这在“社会认知”维度中也有所体现。在“社会行为意向”维度,流动人口社会关系中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似乎加强了,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流动人口仍主要依赖非正式的社会关系;有近半数的流动人口最盼望的事都是“多挣点钱回家”,这些反映出流动人口的农村性社会心态特征。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属于“边缘人”群体,也就形成了夹在城乡间“边缘化”意识,正如芝加哥学派学者帕克指出的,“边缘人”处在两种文化、两个社会边缘,形成的意识是多重的[6]。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结合北京的两次实地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表现及其变化特征。由于使用的调查数据只是两个截面且局部的抽样数据,因此结果说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城市生活背景、管理制度政策、劳动工作内容等的相似性,通过调查数据比较也能够反映出流动人口社会心态的相关特征。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具有“变动性—稳定性”、“积极性—消极性”、“城市性—农村性”并存的多元特征,这体现了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的“半城市化”[7]状态。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既需要良好的城市接纳环境,又需要自身主体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的联结环节就是积极的、正向的、稳定的社会心态,即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融入[8]。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会受到政策制度、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流动人口表现出的社会心态特征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推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内核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流动人口的生活状态不同于城市居民,尽管他们可以通过诸多方式找到工作实现就业,但随着城市生活的延续,劳动保障、子女教育、家庭养老等诸多问题会对其形成生活压力。再加上城市对于人口规模的控制,流动人口在相关方面的权益保障随着人口政策“收紧”而愈发成为难题。生活压力和政策“收紧”会影响到流动人口的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等社会心态,也就难以促使他们向城市融入。因此,在对人口规模进行调控的基础上,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以提升流动人口权益,将会对改善流动人口社会心态、推进其城市融入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二,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这里主要指的是改善与当地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并扩展其产生社会行为的关系范围。一方面,流动人口在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有被歧视,表现了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排斥,与城市本地人之间的“对立”状态不利于城市的社会融合,也就不利于和谐社会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行为取向更多是依靠传统亲缘与地缘的“非正式关系”,而正式关系较为欠缺,这不利于城市社会规范与社会秩序的维持。因此,为推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既要提高城市平等包容的公民精神以取消歧视,又要通过社会教育等相关方式扩展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其了解法律等城市社会规范,由此推进彼此双向的相互接纳,进而促进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17-131.

[2]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1):104-124.

[3]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8(10):66-73.

[4]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J1.社会学研究,2007(3):1-17.

[5]李培林,李炜.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0(1):119-131.

[6]Robert Ezra Park,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Vol.33,No.6:881-893.

[7]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107-122.

人口与社会发展调查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培训计划的要求,凡从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都需要接受培训。因此,共培训乡镇专业技术人员102名,其中男12名,占11.76%,女90名,占88.24%;年龄最大52岁,最小23岁,平均36.4岁。

1.2 方法

对102名接受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102份,合格问卷102份,合格率100%。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培训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认知情况;培训后的掌握程度;专业技术人员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效果的自我评价以及业务知识的需求等内容。

1.3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除讲解业务知识如优生优育、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技术等理论课外,还就常见妇科常见病诊断、治疗与预防、B超的临床应用、出生缺陷干预与优生等方面内容对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参加培训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的一般情况,见表1。

2.2 近3年内岗位培训情况

近3年内,有26.52%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过专科培训;65.6%参加过继续教育;21.15%参加过进修;有6.67%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三级医院参加培训;31.18%在二级医院参加培训;85%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培训;12.75%在高校参加培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占3.25%。培训时间最长6个月,最短1周。内容涉及:优生优育知识、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母婴技术合格证、节育手术、超声诊断、艾滋病等相关知识。

2.3 本次调查情况统计

2.3.1 培训内容选择

86.21%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择较适合,12.13%的选择属于一般情况,1.66%的选择不适合。让被调查者把希望获得的知识按顺序列出为:妇产科超声诊断、妇产科专业理论知识、产科技术操作、计划生育法规常识、优生优育、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计生服务正规的表格填写等内容。

2.3.2 培训方式与时间

按培训方式的被接受情况排序依次为:多媒体教学讲授(占35.12%)、案例教学(占28.33%)、情景教学(占25.16%)、互动研讨(占11.39%)。最佳培训时间依次为半年(占45.17%)、1年(占39.81%)、3个月(占15.02%)。

2.3.3 影响培训的主要原因

(1)学习目的:50.15%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培训是为了工作需要,39.13%的认为凭个人兴趣,9.82%认为是单位要求,0.9%为其他。在年龄、性别、职称、文化程度分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2)学习态度:96.41%的被调查人员完整地参加了培训全过程,不同程度的缺勤者仅占3.59%。这说明广大人口与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缺勤的原因:97.17%是由于工作和学习时间冲突,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占2.53%,个人私事仅占0.3%,说明工学矛盾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3)经费问题:19.61%的被调查对象培训费能够全部报销,33.76%能报销大部分,16.23%能报销少部分,30.40%全部个人担负。不同学历存在差异,学历越高的人员越容易得到经费支持。(4)待遇问题:49.18%的被调查者工资奖金均不受影响,50.82%的人员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级别医院存在差异。说明高级别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支持力度大于低级别单位。

3 讨论

3.1有资料显示:“十一五”期末,国家将命名300个县级、1000个乡级计划生育服务示范站,全国70%的县乡服务站基本达到“四优一满意”的目标,实现新时期全国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的创新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1]。计划生育服务站是基层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窗口。为进一步适应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高广大计生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是立业之本。在这次调查中,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中学历结构明显呈现出多层次,低重心的特点,在各层次中以中专学历的人员数量最大,特别是在社区医院中表现更加突出。这部分人员的素质对整支队伍水平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个层次或者说群体的实际情况,把对中专层次的培养和改造作为重点和突破口,认真地研究,确定合适的培训方案,加大力度,增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使这部分人员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脱产培训和在岗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尽早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从根本上提高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整体水平。

3.2本次调查情况显示,在两周的脱产学习过程中,培训单位依托大学的师资力量,根据培训内容,使用了集中授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演练等方法,这些方法都受到了技术人员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同时还有诸多原因,存在种种阻力造成满足不了培训的需求,一方面从事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工作人员渴望定期接受岗位培训,一部分人却由于工学矛盾,得不到培训机会,加之单位在经济上、时间上不予以支持等种种原因,从而满足不了自身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培训项目主办单位却常常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造成培训资源浪费,请不起知名专家等问题[2]。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决策者搞好宏观调控,把好质量关,杜绝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低质量培训对正常培训工作的干扰,使单位和个人避免浪费本来就有限的培训经费而失去参加有价值培训的机会。另外,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按照不同层次,不同职称的特点,着重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知识的需求及人员的素质情况提出问题,与计生委商讨解决策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并出台相关政策,有计划地选派技术工作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班,培训单位结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及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运用多形式、多渠道、人性化的培训方式,从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必将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维庆.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重点要做好六项工作.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46(12):708-709.

人口与社会发展调查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材料

采用吉林省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2012) 流动人口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有关吸烟情况信息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除了人口学主要特征外, 与吸烟相关的问题有12个 (包括吸烟、戒烟、二手烟暴露等) 。

1.2 抽样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吉林省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5个监测点中18岁及以上就业流动人口 (在调查县区居住6个月以上) 。按照行业多阶段整群抽样, 将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及其他六大类行业的就业流动人口作为调查对象, 每个调查点每类行业抽取不少于50人, 总人数不少于300人。全省5个疾病监测点共抽取1 500人进行调查, 其中完成吸烟情况调查的有效问卷为1 494份。

1.3 分析指标及定义

(1) 指标:包括吸烟率、现吸烟率、每日吸烟量、开始每天吸烟年龄、戒烟率、成功戒烟率、打算戒烟率、二手烟暴露比例。 (2) 定义:吸烟者指调查时吸烟的人和以前曾经吸烟的人, 吸烟者在总人群中的比例为吸烟率;现在吸烟者指调查时吸烟的人, 现在吸烟者在总人群中的比例为现吸烟率;戒烟者指以前曾吸烟, 调查时已经不吸烟的人, 现在已戒烟者在所有吸烟者中所占的比例为戒烟率;戒烟成功者指在戒烟者中, 最后一次吸烟据调查时已有2年或以上的人, 成功戒烟者在吸烟者中所占的比例为成功戒烟率;打算戒烟者:现在吸烟者中调查时自报有戒烟打算的人;二手烟暴露者:现在非吸烟者中每周至少有1 d吸入吸烟者烟雾的人。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 Info3.5.1软件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吉林省流动人口吸烟率和现吸烟率

本调查共完成有效问卷1490份, 问卷回收率为99.3%。其中吸烟者498人, 吸烟率为33.4%;现吸烟人数453人, 现吸烟率为30.4%。男性人群吸烟率和现吸烟率均在50.0%以上, 并远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男性吸烟率和现吸烟率有随年龄降低而升高的趋势, 但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女性吸烟率和现吸烟率呈现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较高, 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注:与男性比较, a P<0.05, b P<0.05。

2.2 每日吸烟量

共完成453人现吸烟者的吸烟量调查。男性每日吸烟量高于女性 (t=4.020, P<0.01) , 男性每日吸烟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F=24.282, P<0.01) , 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吸烟量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开始每日吸烟年龄

共完成377人现在每日吸烟者开始每日吸烟的年龄调查。男性开始每日吸烟年龄在15~19岁年龄段最高, 女性20~24岁年龄段最高。见表3。

2.4 戒烟和成功戒烟情况

男性人群戒烟率和成功戒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但戒烟率在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成功戒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女性人群戒烟情况因样本量有限未做组间比较。见表4。

2.5 现在吸烟者打算戒烟情况

现在吸烟者近半数表示不想戒烟, 其中男性为51.20%, 女性为34.29%。去除回答为“不知道”的问卷, 将打算戒烟态度分为“想戒烟”和“不想戒烟”后, 男性和女性在不想戒烟的态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χ2=3.041, P=0.081) , 尚不能认为男性不想戒烟的比例高于女性。见表5。

2.6 现在非吸烟者二手烟暴露情况

现在非吸烟者中仅33.27%的人无二手烟暴露, 其中男性为27.06%, 女性为36.82%。去除回答为“不知道/记不清”的问卷, 将二手烟暴露情况分为“有”和“没有”后, 男性和女性在二手烟暴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465, P=0.001) , 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多暴露于二手烟。见表6。

3 讨论

吸烟危害健康是不争的医学结论。全球有上万篇有关烟草危害健康的科学研究论文发表, 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吸烟是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6,7]。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卷烟生产及消费国[8]。中国吸烟人数占世界吸烟者总人数的近30.0%。中国现有吸烟者3.01亿,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 其中男性为52.9%, 女性为2.4%[9]。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吉林省流动人口吸烟率为33.4%, 高于全国水平, 现吸烟者近半数不想戒烟。男性吸烟率为57.9%, 高于全国水平, 男性吸烟者戒烟率和成功率分别为9.13%和6.74%。这说明吸烟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吉林省流动人口吸烟行为以男性为主, 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 男性吸烟年龄在15~19岁年龄段最高。有研究表明, 30%~50%的青少年尝试吸烟后会养成吸烟的习惯[10]。有效干预青少年烟草使用是直接有效措施之一, 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烟草危害宣传教育, 制定禁止向青少年出售香烟的相关法规;倡导帮助和劝阻吸烟者戒烟行为可有效提高戒烟率;建立完善戒烟帮助服务部门, 使更多的吸烟者能得到正规的戒烟服务, 提高戒烟成功率, 也是降低吸烟率的措施之一。二手烟危害环境暴露, 可通过加强控烟立法, 加大无烟环境创建等措施降低。

参考文献

贵州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人口;经济;主成分分析;协调度

一、引言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长期以来人口和经济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因素,对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许多经济发展的指标中都离不开“人均”的概念。因此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合理控制人口数量,进一步调整好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状况可以用两者的协调度来反应,协调度是用来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定量指标,指对某一区域不同时段内,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配合以及两系统间相互作用耦合程度的定量描述。

二、指标选取及研究方法

1.指标的选取

如果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就算人口规模很大,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程度也较高,反之,如果两者不协调,就算人口规模很小,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程度也较低。因此,为了能够合理的评价贵州省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本文选取了能够反映人口状况的4个指标,分别为:人口自然增长率、男女性别比、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率),分别从人口增加速度、性别、从业结构、城乡等方面说明贵州省人口状况;选取了反映经济状况的5个指标,分别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从总的经济结构、分城乡情况等方面反映了贵州省的经济状况。

2.研究方法介绍

(1)人口和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的计算

为全面分析问题,往往要搜集多个观察指标的数据。如果一个一个地分析这些指标,无疑会造成对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也不容易得出综合的和一致性很好的结论。而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即主成分分析法就是考虑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指标,从而使进一步研究变得简单的一种统计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首先,为了消除变量量纲及数量级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在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要先将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计算公式为:

S代表指标的标准差;

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利用SPSS 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相关矩阵的特征根和各指标的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等。一般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前K个成分已基本上能反映原变量的主要信息。因此,选取前K个指标作为主成分。将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代入下面公式(2)中,求得各主成分得分。

为了衡量贵州省的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情况,我们运用协调度来作为衡量的手段,衡量协调度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耦合协调度、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和相关分析法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采用相关分析法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来衡量贵州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人口状况(比如从业结构、城镇化率等)的改变速度较慢,一般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所以短期的观察一般不明显,所以本文采用了5年作为一个阶段,分别来观察每五年的人口与经济的协调状况。具体协调类型的判断标准如下表1:

三、研究结果分析

1.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本文运用贵州省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上述分析方法对贵州省的人口和经济状况进行了计算。利用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选择了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具体见下表2。

以上的数据反应出,人口系统的主成分F1、F2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3.992%,所以选取两个主成分;经济系统的主成分F1的贡献率达到了96.476%,所以只需要选取一个主成分。

利用公式(3)构建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函数f(x)和g(y),两者的表达式如下:

f(x)=0.675F1+0.325F2

g(y)=F1

根据以上两公式,把我们所计算得到的主成分代入,可以得到贵州省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如下表3和下圖1所示:整体来看,贵州省的人口和经济系统的函数值呈现上升趋势。这反映出贵州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上升的态势。

由于主成分分析法是以若干年的指标做为一个整体,通过分析每一个指标在这个整体中的权重来求出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这个指数反映的不是该年度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绝对水平,而是相对水平。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的指数既可能有正值,也可能有负值。当其为正值时表明该年度的发展水平高于平均发展水平;当其为0时表明和平均发展水平一致;当其为负值时表明该年度的发展水平低于平均发展水平。发展水平越高的年度其评价指数越大。由系统分析的性质知人口系统的得分值与经济系统的得分值在数值上是对等的, 即人口系统得分的1分与经济得分的1分是等值的。

2.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本文運用上述计算协调度的方法,以每5年的滑动周期计算出了贵州省2000—2011年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见下图2和下表4),可以看出贵州省人口和经济的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从2003年以来就一直处于良好协调的状态。

2000—2004年的协调度很低,仅为0.204,处于濒临失调的状态,主要是因为2000年贵州省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而经济的增长速度较慢,所以造成协调度较低,随后的时间里人口增长速度在下降,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增加,尤其是2004年以后,所以人口和经济的协调度较高。

以上的数据反映贵州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协调度良好,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个产业的总值都在不断增加,2011年贵州省三次产业比重为0.13:0.38:0.49,已经趋于合理化,其中增加值比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也不断合理化,2000年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0.7:0.12:0.18,到2010年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0.66:0.12:0.22;2000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23.87%,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贵州省省城镇化率已经达到33.80%,十年间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9.93个百分点。这些都说明了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都在不断趋于合理化。

四、结论

人口与经济之间关系密切,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但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对贵州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在对其他省份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模型,对贵州省2000—2011年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除个别年份外,贵州省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良好。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人口与经济发展有较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不断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人口结构的调整,包括总人口数量的控制,就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等等,尤其是城镇化率的提高,因为贵州省的农村人口较多,农业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所以积极合理的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经济发展很有利;要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因为近些年贵州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所以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能在很大程度减少社会的负担,加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冬华.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苏飞,张平宇.辽宁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

[3]李雪铭,李婉娜. 1990 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J]. 经济地理,2005,5.

[4]杨忍,任志远.西北五省人口经济协调状况及空间相关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0).

[5]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0,3(2).

人口与社会发展调查 第12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黄山市三区四县16周岁以上体育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分别在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休宁、歙县、黟县、祁门进行现场随机发放与回收300份,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山市体育人口性别、年龄及职业状况

性别研究是体育人口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箐等在“上海市人口与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特征与研究”中指出[2], 上海市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比为161:75, 高于人口结构学所规定的总人口性别比平衡区间的标准。男性体育人口数高于女性体育人口数, 而且分年龄性别比波动幅度较大。表1显示男性的体育人口率为33.5%, 女性的体育人口率为26.7%, 说明男性体育人口率大于女性体育人口率。

人口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表明, 黄山市体育人口呈“两头高, 中间低”的马鞍形结构, 处于中间阶段的青壮年和中年人体育人口所占比例明显低于青少年和老年人。这样的体育人口结构与我国的体育人口结构是一致的。其中, 16~25岁年龄段的体育人口率最高, 为41.5%。该年龄段体育人口比例高大致有二个原因: (1) 该年龄段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由于学校体育课及体育场地的便利条件使得体育人口率较高; (2) 现代青年人思想的转变及国家的晚婚晚育政策使得青年人没有了家庭的包袱, 有充足时间加强锻炼。26~55岁的中年人往往身体比较健康, 在家庭责任和竞争压力下, 忽视了体育锻炼或者说因为家庭或者工作放弃了体育锻炼。56以上年龄段的人经济压力减轻, 由于年龄的增长, 其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 这就使得该年龄段体育人口大幅增加。 (见表1)

体育人口职业结构调查数据显示在黄山市体育人口各职业人群中, 学生的体育人口率最高, 为46%, 这和学生的特殊性有关。其余整体较低, 主要以非体力为主。 (见表2)

2.2 黄山市体育人口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研究

调查显示, 黄山市体育人口的活动形式以个人锻炼和与朋友一起为主, 占82%, 也就是以私人活动为主, 社区或单位组织的活动较少。体育人口的活动形式反映出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根据2003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来看[3], 黄山市的调研结果与报告基本一致, 说明黄山市体育人口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较强, 而组织化程度较低,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或社区单位多组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调查发现, 黄山市体育人口主要活动场地几乎都是不收费场地, 收费的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只占13.4%。这表明黄山市具体表现为健身消费水平还很低, 结构也不合理, 在健身场所的选择上非消费性场所比重较大。

2.3 黄山市体育人口活动项目研究

体育活动项目是指为了强生祛病, 娱乐身心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所采用的各项活动内容和方法的总称。体育活动项目种类繁多, 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对体育活动项目的喜好不同, 所以, 人们对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此次调查表明, 黄山市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项目前后比例的大小依次为:跑步、长走;兵、羽、网球;足、篮、排球;交际舞、体育舞蹈;气功、太极拳、武术;登山;台球、保龄球。

调查显示, 跑步或长走由于其随意性和方便有效的特点成为体育人口运动时的首选活动项目, 并且其频数远远大于其他运动项目, 唯一有较大不同的是黄山市体育人口参与登山运动的人数较全国而言较高, 这与黄山市的地理形态有密切关系。

3 建议

3.1 关注弱势群体体育运动的发展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 由于弱势群体没有经济实力到健身会所参加体育活动, 所以政府应当实行政策倾斜, 划出专门的的区域, 投入专门的资金, 增加公共性体育设施, 使弱势群体能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政府更应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群, 残疾人群, 低收入人群及城市和农村的贫困人群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

3.2 加大宣传力度, 兴建体育场地设施

政府、社区、学校、企业都应加强体育宣传的力度, 宣传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唤醒人们的健康意识, 让体育运动成为一种时尚。同时应兴建更多的体育场地设施,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社区应多组织居民参与群体性体育活动, 让体育活动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企业应合理划分工作时间, 将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理念的一部分, 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组织的体育活动, 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3.3 有效提高青壮年和老年人体育人口比例

青壮年阶层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体育意识, 制约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时间较忙, 缺少余暇时间。针对这一人群, 可以发展高端体育运动, 如网球和高尔夫球, 提升运动品味以吸引这一人群。在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配备专门的体育指导员, 以提高老年人参与体育运动的质量, 同时在乡村、社区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

3.4 发展女性体育人口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加入体育锻炼中来。这也促进政府及社会体育组织在制定体育人口发展计划时, 应多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企业体育、社区体育等各个方面, 根据女性的生理特点满足其在各年龄段的体育活动需求, 可以建立专门的女性体育活动团体, 为其参于体育活动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9:80.

[2]徐箐, 肖焕禹, 陈玉忠, 等.上海市人口与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 95 (6) :7-9.

[3]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 2003.

上一篇:生态绿化功能下一篇:交通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