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重在预防

2024-05-21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精选12篇)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 第1篇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

4.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 第2篇

活动内容:小学预防与应对手足口病的措施 活动地点:三年级教室 活动时间:4月23日 活动目标:

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手足口病,不恐慌。活动过程:

一、认识“手足口”

1、出示手足口病的患儿图片,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教师介绍全国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

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⑴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⑵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⑶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⑷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4、症状:

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泡。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二、预防“手足口”

1、预防措施:

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⑵不吃生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⑶健康学生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⑷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⑸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注意1 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⑹花卉:吊兰、龟背竹、满天星、芦荟、龙舌兰。

⑺艾叶煮水泡脚,患儿隔离2周。水泡结痂,皮疹消退,热度消退。

2、正确洗手: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活动总结:学生通过主题班会的学习,知道了手足口病预防关键是从日常生活的预防。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发病率就会下降。我用15字方针“常洗手、勤开窗(通风)、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概括了预防措施,同时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过于劳累,增强免疫力。此外,建议学生少去拥挤的场所,尽量减少与家畜的直接接触等预防措施。最后,我还教给学生正确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这次班会再次让大家认识到了预防疾病,从我做起的重要性。

大大班健康教案----《预防手足口病知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染方式、发病症状。

2、能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3、增强学生预防疾病的意识.二、教学准备: 手足口病的教学挂图、收集有关此病的资料.三、教学过程:

1、疾病概述: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学校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2、预防措施 讨论:怎样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染(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去人多的公共场合;多吃蔬菜和新鲜的水果;多运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了解洗手的正确顺序: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3 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把好“手”关,教会学生正确洗手方法。

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冲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四、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3、延伸活动将所述的预防方法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并用简单文字写出图画内容,制成宣传品。

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治活动教案

活动主题:手足口病的防治

活动时间:4月27日

活动目的:使学生对手足口病有较深得了解,从而在生活中积极预防。并加以宣传。

活动准备:制作有关手足口病的课件 活动过程: 1.介绍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情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V71及COXA16型最为常见。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病毒在外环境中可以长期存活。

流行概况: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 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 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 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例致瘫,44例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多为1—4岁婴 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29例病人死亡。

2.如何预防: 应注意班级的换气通风,特别是玩具、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对定诊学生要隔离治疗满21天方可复课。

3.点拨:今后,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汇报)活动小结: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手足口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都决心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手足口病可预防 第3篇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人类肠病毒71型(EV-71)或科萨基病毒A16(CA-16)感染最为常见,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多见于10岁前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和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造成流行。截至到2015年6月,我国报告的手足口病病理达1280万例,死亡3296例。

传播途经

手足口病可由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也可经呼吸道(飞沫、打喷嚏等)传播,也可能因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症状特点

多数手足口病患儿诉有咽痛或口痛,年龄较小患儿仅以哭吵、流涎和拒绝进食为主要表现,可伴发热1—2天,或不伴发热。检查口腔可见到在咽峡部或峡粘膜、齿龈或舌面上有多个针尖至1mm大小疱疹,有的融合成水疱,进而成为溃疡。此外在手足上,可见到多个坚实的皮疹,由丘疹和疱疹混合组成,围以红晕。手心或脚底有时也能见到,皮疹多时,可延伸至四肢和臀部、肛门周围。症状较轻者一般于7-10后皮疹消退。

重症手足口病表现

合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称为重症手足口病,有部分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可能直接以惊跳(类似被惊吓到的症状)、反复惊厥(即抽搐),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患儿以肺出血(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的痰)的表现起病,该类症状的出现甚至先于皮疹,但是检测静脉血EV-71抗体阳性或肛拭子查EV-71阳性。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起病急,进展快,严重病例可在短时间内进展,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循环衰竭和肺出血。

什么是EV71灭活疫苗

EV-71灭活疫苗是针对EV-71病毒的预防性疫苗。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这个病毒有两个主要分型,其中一种就是肠道病毒71型,也叫EV-71。感染EV-71后,儿童可能患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而且这种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更容易发展成重症,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干脑炎等,少数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接种这个疫苗后就不会得手足口病了吗

引起手足口病的除了EV-71外,还有一类重要分型病毒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即使接种了疫苗,如果感染了EV-71以外的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还是有可能发生手足口病的。

据了解,临床试验结果显示,EV-71灭活疫苗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保护率可达97.3%,这已经是相当高的数据了。

手足口病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因此早预防,以及早期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

1、早预防

首选接种疫苗,其次同样需要注意日常防护,避免接触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有效抵御手足口病。在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勤洗手。

2、早发现,早治疗

流行期每天检查孩子的皮肤,主要是观察手心、脚心以及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烧不退;频繁呕吐;四肢抖动、无力、抽搐;精神差、容易惊醒、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医学论坛网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的预防 第4篇

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0~7岁发热患儿523例, 其中感冒、上呼吸道感染302例, 肺炎156例, 麻疹3例, 细菌性痢疾45例, 手足口病疑似病例7例, 确诊2例, 其他发热10例。

2 方法

2.1 健康教育

2.1.1 书面教育

根据手足口病传染源、传播途径、症状、体征、防治方法印制成宣传单, 在患儿入院时发放, 让其家属阅读了解。

2.1.2 集中讲解

蕲春县刘河卫生院2009年5月两次利用下午治疗做完后在儿科医师办公室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动员患儿家属参与, 以了解该病相关的健康知识。

2.1.3 个别教育

医务人员在查房, 做治疗, 巡视病房时口头宣传有关知识, 对家属提出的疑问, 耐心解答。

2.1.4 电子墙报

利用电子墙报滚动字幕, 将手足口病的相关健康知识进行宣传教育。

2.2 预防

2.2.1 医务人员的清洁、消毒

医务人员在诊疗, 护理每一位患儿后均应认真清洁, 消毒双手, 尤其在接触患儿粪便、分泌物、血液、口腔黏膜等高危操作后应认真的用肥皂洗手, 必要时戴手套进行操作, 一人一消毒, 避免医务人员所至的交叉感染。

2.2.2 病室清洁

保持病室清洁, 通风, 地面每天用1∶200的84消毒液湿拖2次, 并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2.3 患儿泌物、排泄物的处理

患儿分泌物、排泄物用1∶2生石灰搅拌静置1h后再倒掉, 儿科病房卫生间应保持清洁, 每天下午16:00用食醋薰蒸1次。

2.2.4 发热患儿做好预检分诊

发热病儿住同一病房。疑似病例收住单独病房, 并及时上报, 确诊, 转至定点医院, 对病房进行终末消毒, 与确诊患儿密切接触的儿童, 进行医学观察7d。

2.2.5 家属指导

指导家属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饭前、便后洗手, 勤洗澡, 喝开水, 不食生冷食物, 饮食营养搭配, 保持室内安静, 让患儿休息好, 适当晒太阳, 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避免患儿串病房, 特别是避免与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 减少感染机会。家属应多注意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 如发热、出疹等及时报告, 积极配合治疗。

2.2.6 出院指导

给家属发放宣传资料并嘱其仔细阅读, 充当义务宣传员的角色, 患儿家属让其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 饭菜加热后食用。家属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尽量避免与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 家庭成员的衣、被要在阳光下曝晒。对孩子居住的房间经常通风、换气。对孩子的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情况的变化。一旦有发热、出疹等症状, 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3 讨论

通过广泛的宣传, 使广大群众了解并掌握了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加之医务人员的行为干预, 蕲春县刘河卫生院自2009年3月以来未发生1例手足口病院内感染, 极大的保护了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由于基层卫生院工作的特殊性, 接诊患儿病种复杂, 因此在首诊的过程中, 就应做好预检分诊, 住院时根据不同病种分住病房并做好病房的终未消毒, 以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摘要:目的 通过预防手足口病知识的传播和行为干预以防止手足口病的院内感染。方法 采取书面教育、电子墙报、集中讲解、个别教育等方法进行健康传播和行为干预。结果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0~7岁发热患儿523例, 手足口病疑似病例7例, 转至定点医院。通过积极的对该病知识的宣教和院内感染的防护, 未发生1例手足口病的院内感染。结论 蕲春县刘河卫生院是一所综合性卫生院, 接触的患儿病种复杂, 院内感染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手足口病,院内感染,预防

参考文献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 第5篇

活动目标

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手足口病,不恐慌。

活动重难点: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措施。

活动准备:手足口病例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天老师都会给你们量体温、检查小手和嘴巴,谁知道这是为什么?(请学生讲述)

二.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1.看来大家对手足口病都已经有所了解,那手足口病都有哪些症状呢?(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症状:潜伏期2—5天,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很疼。还会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病重的会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所以,小朋友不舒服时要赶快告诉老师和大人,及时就医。

2.请学生观看手足口病例图片。(加深学生对手足口的认识)

3、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病菌是怎么传播的呢?(学生讨论)

小结: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传播:一是人群密切接触;二是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通过空气传播;三是引用或吃了被病人污染的水、食物。过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我们在接触都会得病。

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4、知道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学生讨论)

小结:预防措施:

(1)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2)早上入园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用肥皂,六步洗手法)、勤剪指甲、勤洗澡。

(3)健康幼儿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4)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不要经常串门;不要和患病儿童接触。

(5)家长外出回家后,立即让家长洗手、换衣服,防止将病菌带给自己。

(6)饭前用84抹布擦餐桌,不吃生冷食物;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不挑食,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7)保持活动室或家庭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至少每两小时开窗一次,每次通风半小时以上。垃圾及时清理、消毒。

5.正确洗手: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小结:

做好预防,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 第6篇

近年来,全国多个省份都有小儿手足口病发生,并多有死亡病例。研究发现,柯萨奇CA16与EV71为主的肠道病毒可以通过饮食、触摸、飞沫、喷嚏、咳嗽等多种渠道感染人,也是导致手足口病传染的主要原因。疾控专家提醒家长,要注意家庭及个人卫生,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传播渠道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如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传播。

手足口病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特点是“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患儿尿黄。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的特点。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手足口病患儿需要隔离2周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预防手足口病,应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

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弛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感染手足口病一要到医院诊治,并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并卧床休息。必要时可服用中成药,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口服药物。取西瓜霜或思密达涂搽口腔患处,每天2~3次。

手足口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个人要做到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流行期间除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还可参考使用以下中药组方,金银花6克、芦根10克、板蓝根10克、淡竹叶3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10天。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至6岁幼儿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适当加量服用。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临床护理 第7篇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 (以柯萨奇A16、EV71主) 引起的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 以夏秋季多见。临床以发热、手足肛周皮肤及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及疱疹为主要表现, 重症病例可出现无菌性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并发症, 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可见, 该病对患儿健康有非常严重影响, 很容易造成患者器质性损伤[2]。做好疾病的预防性和临床护理, 对防制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流行有重要意义。

1 预防性护理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传播速度较快, 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患者。危重患者应单间收治, 普通患者2或3人间 (床间距在1.5 m以上) 。病室每日进行空气常规消毒, 开窗通风换气, 84液湿拖地面、擦拭门把手、床及桌椅, , 患儿奶具、餐具、毛巾、玩具、衣物用50℃以上热水浸泡30 min或者在阳光下暴晒, 大便用等量生石灰覆盖1 h后倒掉患儿的生活垃圾直接投入黄色垃圾袋内按医疗废物处理。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洗手并用过氧乙酸泡沫液进行手部消毒, 病区走廊两边放1∶5000的高锰酸钾浸泡液供手部消毒处理。限制陪人探视, 指导患儿注意隔离, 不可互换玩具。在患者病房区域限制人员走动, 减少感染源对患者的影响, 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2 发热护理

对发热的患儿, 指导家长学会观察体温的变化, 识别并报告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和体征。T<38.5℃, 嘱多饮开水, 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方法, 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如体温基本不变或继续升高者, 在物理降温基础上, 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T≥38.5℃, 监测体温1次/4小时, 遵医嘱给予布洛芬口服降温, 或用研碎后的消炎痛片常规保留灌肠。微促进药物吸收, 应适当垫高患儿臀部灌肠, 插入深度范围在10~15 cm之间, 拔管后轻轻挤压肛门处。持续高热者, 遵医嘱给予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 同时应用冰帽头部降温等措施, 在短时间内把体温降至正常。要加强病房巡视, 观察降温效果, 注意让患儿卧床休息。

3 口腔和饮食护理

该病患儿一般口腔内出现4 mm大小的水疱样黏膜疹, 边缘充血, 2~3 d后破溃形成的溃疡可致明显口内疼痛, 此时进食一般较为困难, 萎靡不振或烦躁不安, 易流口水。所以, 应加强患者口腔护理。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 预防细菌感染。患儿口腔溃疡伴疼痛, 每日口腔护理3次, 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后再涂以碘甘油, 要求动作轻快, 棉签滚动涂抹, 减少患儿痛苦。碘甘油涂抹后嘱患儿闭嘴10 min, 不可马上漱口进食以保持疗效。也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或外涂蒙脱石散, 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可用2%双氧水清洁口腔, 如疼痛张口困难时可用吸管给予朵贝氏液漱口, 喷金喉健喷雾剂等措施, 促进溃疡愈合。口腔喷药后, 为保证疗效, 嘱患者禁忌漱口、饮水或进食, 并闭口10 min左右。

进食前用温水或生理盐水冲漱口腔,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清淡、稀软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忌食刺激性食物, 少吃零食, 患儿口腔疼痛时给低温食物。对于疼痛拒食患儿, 要鼓励其多喝水或喝平时爱喝的饮料, 适当给予补液治疗, 加快排泄, 保持大小便通畅, 便秘可用儿童用开塞露通便治疗。

4 皮肤护理

患儿手、足、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疱疹, 疱疹易受压、破溃而导致细菌感染。轻症病例做好卫生处置, 保持手足臀部皮肤清洁, 干燥即可。肛周有皮疹尽量使皮肤外露, 保持清洁, 避免大小便浸渍, 便后用温水清洗, 避免皮疹感染;保证衣物被褥清洁干燥, 天气好时拿到太阳下暴晒, 穿着衣物宽大柔软, 穿软底鞋, 少走动, 床铺平整干燥, 减少刺激皮肤。出疹较多者, 皮疹无破溃可涂抹炉甘石液, 已破溃者可涂抹碘甘油于皮疹处, 每日3~4次, 促进皮疹愈合。剪短患儿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皮疹或疱疹被抓破后导致感染的发生。对于破裂者, 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于破溃处局部皮肤, 擦药前清洗局部, 擦药期间嘱患者勿洗浴。

5 病情观察和对症护理

手足口病出现的并发症可致使患儿出现急危重症甚或死亡,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在用药的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生命体征每2~4 h检测1次, 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做好急救准备工作。

5.1 神经系统

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应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头痛、呕吐、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嗜睡及抽搐、肢体无力等症状, 观察患儿鼻唇沟是否对称, 悬雍垂有无偏移, 饮水吞咽有无困难, 有无斜视等症状。应警惕并做好对症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严密监护。肢体抖动是合并脑炎的最早表现, 如同时有高热、恶心、呕吐等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并遵医嘱予以处理, 嘱家属配合促使患儿卧床休息, 头部偏向一侧, 尽量之头部活动减少。出现精神萎靡或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 提示可能并发了中毒性脑病。

5.2 呼吸系统

患者呼吸系统早期症状不典型, 可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 胸部X线检查常无异常发现或仅有双肺纹理增粗。但病情进展迅速, 可在短期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双肺湿啰音、粉红色泡沫痰, 严重低氧血症, 胸部X线可见一侧或双肺大片影像, 甚至出现白肺。所以, 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 保持呼吸道通畅, 侧卧位头偏高15°~30°, 备好吸痰器。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观察痰液量、性质、颜色。插胃管防止呛奶窒息。早期给予氧疗, 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法, 严重缺氧不能纠正者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有肺水肿者早期插管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5.3 循环系统

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应注意观察患儿有无面色发灰发白、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端发绀、出冷汗。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当出现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时考虑出现循环衰竭, 立即开放静脉通路至少两路, 插胃管、尿管, 严格记录出入量。在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时注意避免外渗。

6 心理护理

手足口病被列为丙类传染病后, 媒体加大该病的宣传力度, 加之家属对本病不了解, 患儿哭闹不安, 对医院环境陌生, 要进行隔离, 往往不知所措, 导致其精神高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慌。护士应耐心向患儿家长交代病情,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健康教育工作, 与患儿家属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 指导家长观察病情, 教会其基本护理方法及饮食注意事项。同时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 对患儿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爱护体贴患儿, 并进行动作爱抚及鼓励赏识, 做好心理护理, 尽量分散患儿注意力, 多鼓励、给予适当奖励, 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使其早日得到康复。

7 用药护理

手足口病属于病毒感染性丙类传染病, 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对于免疫力和抵抗力强的轻症患者, 口服利巴韦林、板蓝根等常用抗病毒药多可治愈。对于免疫力差较差和重症患者, 除应用一般抗病毒药外, 可应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免疫球蛋白, 有利于促进病情恢复。并发脑炎的患者, 应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遵医嘱应用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20%甘露醇、糖皮质激素、速尿等药物。注意在30min内快速输完甘露醇, 在此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疼痛, 药液外渗及时更换输液血管, 防治局部皮下组织坏死;依欢而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应用镇静剂, 目的在于恢复脑细胞;要注意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和尿量的变化, 一旦不合理应用甘露醇, 可出现乏力、精神不振、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 此时应立即通知医师, 及时合理调整用药。并发心肌炎的患者, 可加用维生素C、ATP、辅酶A、辅酶Q10、果糖等营养心肌药予以对症治疗和护理。

8 疾病预防的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 一般人不了解此病的相关知识, 一旦孩子患病, 容易出现恐慌心理, 特别是在疾病爆发流行期间, 应做好疾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工作。可通过电视、报纸、印发宣传资料、宣传画等途径, 宣传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如何通过控制流行过程预防疾病的发生, 达到切实在疾病流行季节和爆发时疾病的防制作用。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正确认识, 早期识别该病。此病初期以类感冒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手足等处的皮疹或疱疹易诊断为荨麻疹或水痘, 口腔溃疡易诊断为为单纯性的口腔炎。因此, 应告知家长,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疱疹或口腔溃疡之改变状,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 临床一旦确诊, 应按诊疗指南规定及时隔离患儿7~10 d, 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 当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基本消退, 水疱结痂脱落, 方可解除隔离;同时, 应通知疾控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工作。患者痊愈出院后, 需居家隔离1周, 注意饮食卫生;如仅以好转出院, 居家继续服用1周抗病毒药后复查血常规, 以决定是否解除隔离。如出院后患者再次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发热、肢体抖动等症状, 提示有并发症发生, 应立即接受住院治疗。

参考文献

[1] 孙永烽.小儿手足口病196例临床诊治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3) :523.

浅谈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8篇

1 手足口病流行季节的预防控制措施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在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每日进行晨检, 发现可疑患儿时, 要及时送诊或采取居家休息的措施, 对患儿所用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增多时, 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 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 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 并专辟诊室 (台) 接诊疑似手足口病患者, 引导发热出诊患儿到专门诊室 (台) 就诊, 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医疗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 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 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避免手足口病在医院内的传播, 尤其要强调对婴儿室、新生儿病房及其他儿科病房的保护性隔离;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 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2 手足口病的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用于手足口病病毒分离的标本包括咽拭子、含漱液、粪便、疱疹液, 如果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可以采集脑脊液标本, 对于血清学诊断, 需要在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双份血清标本。

传统诊断标准是分离培养出相应的病原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PCR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 省时省力, 准确率提高, 运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快速而准确地检测临床标本中的EV71、Cox A16等肠道病毒。目前, 核酸快速检测已成为手足口病病原确认的主要检测方法。

在流行病学实验检测和检测结果分析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不同的肠道病毒在不同标本中的检测率可能不同, 由于健康带毒的存在, 如试图以粪便病毒阳性结果对疾病的病原下结论时, 必须审慎, 必要时须结合血清学检测结果综合判定。患者的疱疹液、脑脊液中检测到的病毒 (或其核酸) 可用于确定发病病原。 (2) 不同的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综合征, 因此在患者不同部位采集的不同标本, 其检出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应注意选择。 (3) 在肠道病毒分离中, 不同的细胞对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分离率可有所不同, 所以要评价一个地区肠道病毒的各种血清型及其亚组的分布, 在实验设计和用于分离培养的细胞选择上, 应妥善安排。 (4) 在血清学试验方面, 一般认为, 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通常把双份血清的中和试验效价4倍及以上增长作为确认某种血清型感染和发病的依据。但是必须指出, 肠道病毒感染后, 中和抗体效价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已经可以产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 少数感染者第一份中和抗体效价已较高 (尤其是急性期第一份血清标本采集时间偏迟者) , 甚至可以与恢复期抗体相当。遇到这种情况, 就难以区分这一感染者究竟是属于近期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对此可以采用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来做进一步评价, 若补体结合试验抗体阳性, 则表示为新近感染, 反之阴性的可能为既往感染。但补体结合试验在不同肠道病毒的抗原之间存在交叉反应, 所以不能作为常规的血清学调查诊断方法。

3 手足口病的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手足口病的监测主要包括病原学监测和病例监测, 通过开展病原学监测, 可快速发现不同流行时期病原学的变化, 以及不同病原体引起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类别;病例监测是开展早期预警, 我国自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病例时,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在24h内进行网络直报, 为各级疾病控制部门对疫情实施动态分析、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范围内出现的手足口病疫情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病原学监测和病例监测, 掌握疫情流行动态, 明确疫情三间分布和疫情发展趋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疫情的扩大和蔓延。

在开展手足口病发病监测的同时, 应重视利用病原学监测技术, 开展人群感染状况的监测。因大部分肠道病毒感染是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 而肠道病毒的每一个血清型可以产生多种临床综合征, 某些类似的综合征不仅可由其他病毒群引起, 还可由若干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引起。

4 手足口病的常用消毒方法

加强门诊管理预防手足口病医院感染 第9篇

1 强化培训

1.1 医务科、院感办联合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 主要内容包括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处置流程、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现场进行考核。通过培训, 全院医务人员提高了对肠道病毒EV71感染手足口病知识的认识, 增强了责任心, 强化了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

1.2 加强对卫生保洁员的培训、指导和监督 要求护工掌握手卫生指征和方法、消毒剂的正确配制、卫生工具的正确使用、不同物品的消毒方法、大小便的处理、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2 增加预检分诊护士

指派3名有经验的护士, 对每例就诊的患儿进行检查, 初筛分诊。对发热伴手足皮疹或口腔溃疡的儿童进行体温测量和手足皮疹的检查时, 分诊护士必须戴手套, 并做到接待每一患者后必须更换手套并用流动水洗手。适时使用避污纸, 避免接触患者或患者物品的手污染分诊台的洁净物品。

3 增派儿科医生

发热门诊增加一名儿科医生, 加快门诊患儿周转, 缩短候诊时间, 降低疾病传播风险。要求各科门诊医师在后接诊过程中要仔细询问病史, 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

4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4.1 医务人员上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口罩每4 h更换, 沾湿时及时更换。手足口病诊疗科室医护人员工作服每日更换, 被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随时更换。

4.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 均应认真用流动水洗手或用手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有可能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时要戴手套, 脱手套后要用流动水洗手, 使用一次性纸巾擦手。

5 加强环境消毒与管理

5.1 候诊区和诊室的空气流通

每日两次用强度大于70uw的紫外线灯对诊室进行空气消毒60 min。及时疏导患者, 避免候诊区和诊室人群过于密集, 导致交叉感染。

5.2 地面保持清洁、干燥

每日三次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对感染科门诊或隔离诊室进行清洁, 并保持地面的清洁、干燥。遇分泌物或大小便污染地面时, 及时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喷洒后清洁干净。

5.3 就诊区物表的清洁

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对感染科门诊和儿科门诊治疗台、椅子、扶手、诊床擦拭2次。

5.4 诊疗器械

听诊器:每听诊一位患者应用快速手消毒液或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棉球对听诊器进行擦拭, 接触分泌物或疑有污染的应用消毒液擦拭后用流动水清洗。压舌板:一人一用。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拭擦消毒后再以清水擦拭。加强口腔科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

6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对手足口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 使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包装, 并及时密封, 按医疗废物处理。

7 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宣传栏、卡片、向家属发放手足口病等形式教育有患者的家庭应特别注意家庭环境和室内卫生, 保证家人和孩子经常使用洁净水洗手。用肥皂或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彻底清洁家居物品以及小孩的玩具。对可能被病毒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及时消毒处理,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 将小孩衣被阳光下曝晒, 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8 加强督导检查

浅谈手足口病的控制与预防 第10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预防手段

手足口病是一种临床常见传染病, 该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 发病患儿多以婴幼儿为主。绝大多数患儿症状都较轻微, 发病的主要特征为发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但是有少数患儿会存在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呼吸道感染及心肌炎等并发症, 有些病情严重的患儿由于病情发展较快易导致死亡的发生。但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受到感染后一般不发病, 只是传播病毒。作者对该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文献资料结合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随机选取5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以5岁以下居多, 平均年龄3.4岁。

1.2 预防方法

1.2.1 传染源管理

患儿作为流行期的传染源, 预防手足口病首先要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 当患儿有肺部感染或神经症状等出现的可能性时, 要对其进行住院观察及隔离治疗, 对于重症患儿进行及时抢救, 轻症病例最好选择居家隔离治疗法进行治疗[1]。

1.2.2 密切接触者处置

首先要确定密切接触者, 一般指与患儿在共同的生活或学习环境中的人群, 托幼机构和学校中的同班同学、教师职工、家庭成员等都可认为是密切接触者。同时根据个案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确定出密切接触者。确定后要对与患儿密切接触的人进行大概1周左右的医学观察, 发现接触者在此期间有发热、出疹等症状及体征时, 要马上进行报告, 根据所出现的症状及病程进展等选择居家或入院进行隔离治疗。其次在幼托机构等地若出现同一班级有2例及以上学生在同一周发病, 则说明疫情已波及班级, 需要停课1~2周。当此病在中小学发病, 可结合当地疫情流行的情况、环境卫生情况、防控的人力物力及相应的社会成本等决定是否以停课处理及停课时间等。

1.2.3 消毒及检测

对于只有少量病例出现, 还没能达到停课要求的学校及托幼机构进行疾病预防时, 要对出现感染病例的室内所有场所、物品和用品以及患儿有可能会污染的场所进行随时消毒, 消毒最好持续进行2周左右。停课的托幼机构或学校需要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对于在密集环境中染病的患儿要对其进行采样检测, 分离培养病原体, 对特殊型别的病原体必要时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检测, 同时对环境标本进行检测, 以确定好受污染的范围, 对疫点处理工作进行指导。

1.2.4 集体单位预防控制

在该病的流行季节, 学校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学生的玩具、个人用品及餐具等物品要进行每日清洗消毒,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 工作人员最好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对于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经常接触的部位要进行擦拭消毒。同时要教育好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对儿童进行每日晨检, 当发现有学生感染后, 要及时进行送诊或居家休息, 同时对患儿所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当患儿增多时, 要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

1.2.5 日常预防

对于儿童, 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 不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 为其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需要洗手, 并对污物进行妥善处理。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要充分清洗、消毒。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居室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勤晒衣被。有相关表现症状时要及时就诊。症状轻的儿童不必住院, 可采取在家治疗休息, 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同时不要接触其他患儿, 父母要对儿童的衣被进行曝晒或消毒, 及时清理患儿的粪便[2]。

2 结果

50例患者经治疗均痊愈, 通过对手足口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其受感染患者人数有所减少, 感染该病的几率也大大降低。

3 讨论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为该病的患儿与隐性感染者[3]。在疾病流行期主要以患儿为传染源。发病1~2周内, 病毒由患儿咽部排出, 3~5周时, 病毒从患儿的粪便中进行排出, 患儿皮肤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 当疱疹破溃时, 病毒溢出接触外界进行传播。而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人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唾液、疱疹液、粪便等均可携带病菌进行污染, 患儿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都是进行间接接触的病毒携带物品;同时该病的病毒还可由咽喉分泌物及唾液进行飞沫传播;若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也可以由水感染病毒;同时还有一部分患儿的感染是由于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造成的。造成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对人类有着较普遍的感染能力, 当人类感染此病毒后通常可得到免疫力。但是又由于病原类型不同导致感染后在机体中的抗体并没有交叉保护的能力, 因此常可反复感染发病。此病的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比重大约为100∶1, 大部分成人都已通过隐性感染此病获得了有效的抗体, 所以就显示手足口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 特别以3岁及以下年龄段的患儿发病率最高, 85%~95%为4岁以内患儿。据国外文献报道, 每隔2~3年此病就会流行一次。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 并无严格的地域区别。四季均可发病, 夏秋季多发。本病常常以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4]。在流行期间, 幼儿园及托儿所等幼儿聚集地是最易发生感染的地方, 同时家庭也有此现象发生, 此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传播途径复杂、流行性强、传播速度快, 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参考文献

[1]王福春.手足口病流行现状与预防控制措施.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15) :16-19.

[2]王善雨, 高春玉, 姚新华, 等.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控制.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1) :239-240.

[3]孙浩淼.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对策.黑龙江医药, 2012, 25 (2) :330-333.

做好预防,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 第11篇

■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传播渠道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如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传播。手足口病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特点是“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患儿尿黄。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的特点。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 手足口病患儿需要隔离2周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 预防手足口病,应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

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弛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感染手足口病一要到医院诊治,并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并卧床休息。必要时可服用中成药,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口服药物。取西瓜霜或思密达涂搽口腔患处,每天2~3次。

手足口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个人要做到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共抽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在我院接收治疗的40例患儿资料, 对其手足口病症状及治疗情况展开分析。40例小儿的年龄范围1~7岁, 平均年龄 (5±1.0) 岁;男30例, 平均年龄 (5±1.2) 岁;女15例, 平均年龄 (4±0.8) 岁。急诊初步观察, 患儿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位置有明显的疱疹, 这是小儿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症状, 后期进一步临床诊断可确定具体结果。

1.2 方法

1.2.1 诊断:

临床治疗前, 先对40例初步诊断观察, 弄清病况后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除了结合初步观察所得的症状外, 还需进一步诊断手、足、口腔等位置的病情, 详细记录每一位患儿的临床症状。

1.2.2 治疗: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对手足口病治疗必须谨慎处理, 以免处理不当造成的并发症。本次根据40例临床表现, 重点采取了抗毒、抗感染等药物处理方案, 用药期间对药物剂量综合控制, 防止用药超标产生的不利影响。其中, 中西药使用方面要合理调配, 避免药效冲突而扰乱治疗流程。

1.2.3 评估:

治疗后30d对患儿进行疗效评估, 判断手、足、口腔等位置的恢复情况, 全面评估小儿手足口病的处理效果。对于病重者, 可考虑持续用药或延长临床看护时间, 保证彻底恢复后出院调理。

2 结果

经诊断, 本次40例均为小儿手足口病, 所有患儿症状表现复杂, 且少数患儿为被传染者。小儿手足口病症状多见于手、足、口腔等位置, 如表1, 部分患儿可全身性的疱疹。

表1看出, 小儿手足口病主要发生部位是手、足、口腔等, 且少数会出现综合性疱疹 (本次5例) , 这充分说明了手足口病的全面性、传染性等。本次对于患儿拟定的治疗方案, 临床重点采取抗感染治疗措施, 最终治疗效果显著, 病况对比差异性明显 (P<0.01) , 如表2。

经过临床抗感染治疗, 30d对患儿进行回访调查, 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明显减少, 药物抗感染治疗有着优越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3.1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一种儿童传染病, 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 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型) ,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最为常见[1]。

3.2 临床治疗

轻症者可给与抗病毒、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重症患者还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患者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主要治疗方法: (1) 抗病毒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中药等, 它们作为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 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 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 (2) 免疫调节药物治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防止病毒性疾病的复发。常用的药物有转移因子、胸腺肽等药物[2]。 (3) 抗感染治疗:局部可用漱口药物含漱、涂抹。加强营养、补液。并加强对症治疗, 做好口腔护理。

3.3 小儿手足口的预防

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 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饭前便后洗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3]。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 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4 结论

手足口病是小儿多发性疾病, 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患儿的健康生长, 并且将疾病传染给其他儿童。为了避免病况的发生, 应注重手足口病的抗感染治疗, 并且做好疾病防范工作, 维护儿童群体的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传染、治疗、预防等情况,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本次共抽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在我院接收治疗的40例患儿资料, 对其手足口病症状及治疗情况展开分析。临床治疗前, 先对40例初步诊断观察, 弄清病况后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结果 经诊断, 本次40例均为小儿手足口病, 所有患儿症状表现复杂, 且少数患儿为被传染者。临床重点采取抗感染治疗措施, 最终治疗效果显著, 病况对比差异性明显 (P<0.01) 。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病况复杂, 临床需综合治疗。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传染,治疗

参考文献

[1]周莉.小儿手足口病300例临床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1, 9 (3) :325-326.

[2]刘亚丽, 陈建政, 余宏炬.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机械通气策略[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8) :958-959.

上一篇:废旧设备论文下一篇: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