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思维的翅膀

2024-07-11

放飞思维的翅膀(精选10篇)

放飞思维的翅膀 第1篇

一、创设生动情境, 激发想象

儿童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而语言本身是抽象的。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 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形象,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如《泥姑娘》一文的第5~7自然段, 描述了泥姑娘在暴风雨中艰难地救起小蜜蜂的情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部分课文, 感受泥姑娘舍己救人的品质, 笔者出示了一幅暴风雨图, 配上了一段暴风雨的音乐, 并绘声绘色地描述:风呼呼地刮着, 雨哗哗地下着, 不时还有电闪雷鸣, 我们不禁担心起来, 泥姑娘要顶着暴风雨爬到蜜蜂身边救起小蜜蜂该是多么艰难啊!然后请学生静静地听, 静静地想, 想象泥姑娘在暴风雨中救起小蜜蜂的情景。在音乐的渲染下, 学生入情入境, 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有学生说:泥姑娘几次跌倒又几次爬起, 为了救小蜜蜂她不顾一切;有学生说:雨水渗进了泥姑娘的身体, 她变得软绵绵的, 可她依然没有退缩, 艰难地向石榴树爬去;有学生说:泥姑娘已经筋疲力尽了, 但她还是拼着那最后的一股劲抱起了小蜜蜂往回走……学生们想得多好, 说得多精彩啊!

正是因为创设了生动的情境, 才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儿童喜欢用自己的感知去理解客观世界,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中, 就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运用课文插图, 扩展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想象, 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形式。在观察插图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联想和想象, 想到画外之景, 听到画外之音, 变静态为动态, 变无声为有声。

教学《黄山奇松》一课, 在带领学生领略了迎客送、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的风姿以后,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展开想象, 仿照文中第2自然段用上拟人、打比方的方法说说黄山上其它松树的样子, 进一步感受黄山松树奇特这一特点。又如《珍珠鸟》一文中的插图再现了小鸟趴在“我”的肩头上睡熟了的情景, 笔者这样引导学生:看到这幅画,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瞧, 小鸟睡得多香啊!假如你是这只小珍珠鸟, 你会做着怎样的梦?说出怎样的梦话?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取个题目, 你会取一个什么题目?这幅充满温馨的画面让学生联想到很多, 感悟到很多。

小学课文里的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语文教师要将其巧妙地运用, 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 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扩展想象力。

三、填补文中空白, 丰富想象

小学语文课本大部分节选的是经典名作, 作者留下的“空白”之处就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些“空白”处, 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

如《荷花》一文中写到:“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穿着雪白的衣裳, 站在阳光里……”“蜻蜓飞过来,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 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位荷花仙子, 说说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有的说:我看到了许多游客围在池塘边, 一边观赏一边交口称赞:“多美的荷花呀!真想和你留个影!”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荷花仙子真漂亮呀!让我再让你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我们荷花仙子们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还有的说:青蛙王子在我绿色的衣裙上蹦来跳去, 和我做着有趣的游戏, 我感到十分快乐……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人惊叹不已。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 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 关键要靠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 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四、引导续编故事, 延伸想象

教材中有些课文言虽尽却意未止, 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延伸性想象就是引导学生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 将故事续编下去, 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还能培养学生纯真、善良的道德情感。

还说《泥姑娘》这一课的教学, 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活泼可爱的小蜜蜂、美丽善良的泥姑娘, 还有那心灵手巧的老艺人, 他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从学生编的故事来看, 这项作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是想象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创造灵性。续编故事这一安排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为故事续个结尾, 并鼓励学生续编出不同的结果, 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 又开拓了学生思维, 真是一举两得!

五、注重读写结合, 放飞想象

读写结合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阅读、写作, 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读写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正值秋天, 笔者带领学生欣赏了一组描写秋天的诗文, 学生深深地陶醉在名家笔下的迷人秋色中, 随后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眼中多姿多彩的秋天, 尽情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与迷恋之情。其中有位学生以“秋的颜色”为素材写了一篇小散文, 十分精彩, 她在文中这样写到:秋天是红色的, 因为火红的枫叶像一枚枚小邮票,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秋天是金色的, 成片的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 在秋风的吹拂下漾起了层层波浪;秋天是黄色的, 树叶宝宝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来到了大地妈妈的身边;秋天是五颜六色的, 菊花仙子竞相开放, 尽情展示着美丽的容颜和婀娜的身姿……这些生动的、充满童趣的文字让我再一次感叹丰富的想象带来的无穷魅力。

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 第2篇

一、学会系统思维,掌握发展规律

1、引奇激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进行的脑力劳动,使他们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的掌握,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取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学生只要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究,积极思维。因次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计上,要注意挖掘文本的内在乐趣,使语文教学在学生主动思维中进行。

2、随机应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学习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知识层次的递进要求学生记忆和思维必须前后联系成系统状态,教师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思维随机变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局限于定势思维。这样,使获取的知识前后联系,甚至延伸迁移涉及各学科间,经过思维加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论,掌握的知识一旦形成了能力,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取得解决问题的高效率。

3、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因此要积极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让学生学会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大胆思维予以鼓励,只有让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中,他们才会充分的展示“真我”,进而引导他们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不迷信教参,不盲从教师,敢于标新立异。

二、学会逆向思维,反面分析问题

爱因斯坦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批判了牛顿定律,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使自然科学产生了大的变革。学生掌握逆向思维则能逐步学会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或用让步的观点分析同一问题,得到不同的答案。变相、逆向考虑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向难精神,这种思维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例如:一次学生自命题作文,一个学生写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未尝不可》,我们常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来说做事不思进取、消极度日,这个学生为什么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原来他是换了一个角度,从责任角度,撞钟是和尚的分工,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们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做着枯燥而平凡的工作,正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别有风格冲破了一般思维定势,是一篇具有创新意识的习作。

三、学会辩证思维,全面考虑问题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强调的是用全面的发展的方法看问题,辩证思维不是让我们做出是与否的抉择,而是在对立统一中寻找更准确、更新颖、更有价值的解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实际就是教会学生用辩证法解决问题,克服或避免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倾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常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剖析问题。如讲到《景阳冈》时学生讨论:武松固然神勇,但他打死保护动物老虎是不是违法?在讲到《将相和》时,我问学生:“你们认为秦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秦王是一个狡诈、不守信用、外强中干的人。可有一个学生却说:“我认为秦王也是一代明君.”引起班内一片哗然。经过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亲王虽然不守信用,但他在以城换璧失败后没有杀掉蔺相如,说明他还是有良知的,最后他能灭六国统一天下,说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和志向的君主。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并将辩证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

四、学会发散思维,全方位考虑问题

1、鼓励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求同,而且要求异,因此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求异就是一个人对问题看法的独到之处,独到就是创新。有的课文给出了某种情况下一种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做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发散思考。比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我用设问引思:船长儿子为什么会走上最危险的横木?除了跳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救孩子?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迪?学生各抒己见,经过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遭人嘲笑是,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做事要思前想后;如果遇到突发事故,一定要保持镇静,多动脑思考力争化险为夷。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也增长了人生的智慧。

2、开展创造性的课外活

在教育教学中用新奇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代替固定的活动模式。在学校正式课程外开展如演讲、辩论会、课本剧等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而实施的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思考讨论问题时尽量想得多、想得深、想的新。

会想才会学,善想才能善学,思维方法科学,学习方法才会科学。营造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培养思维能力和学生的思维方法的养成也会经历多次的失败,教师的鼓励、引导,将会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智商、情商的发展;学生创造潜能,创造意识的开发;学生健康和谐人格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都只能在这样的课堂氛围去实现。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吧,让他们展翅高飞,飞到美好的未来,飞到前人尚未开放的空间和领域。

放飞思维的翅膀 第3篇

一、巧妙设立路障, 引起学生思维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也可以从设疑开始, 这里我把所设的问题比作路障, 就是说我们老师在设立疑问时, 该疑问就像路上的减速带一样, 目的不是不让汽车通过, 而是让汽车慢下来, 顺利开过。我们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 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答案, 那么提出疑问就失去了意义;而提出的问题过于复杂, 学生会不知所云, 那会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他们也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

那么, 怎么去设立一个巧妙的问题来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呢?老师首先应该把握学生的“脉搏”, 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 从而设置合适的问题, 同时设置的疑问应突出问题的症结,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有效的思考。例如, 在《磁生电的探索》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链”:

1. 不切割磁感线也能产生感应电流,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电源的线圈中为什么会有感应电流?

2. 该现象的本质是“电生磁”还是“磁生电”?

3. 怎样的实验才能证明你的猜想?

三个问题层层递进,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并且深入渗透了物理学习的方法理论, 巧妙地把学习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热点结合在一起。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疑, 引发学生的思维共鸣,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 要通过有效问题链的设置, 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让学生思考起来、争论起来!

二、让出半个讲台, 走进学生中间

老师“教”与学生“学”以何为中心?“结论”与“过程”该注重哪个?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教”为主, 学生“学”为辅, 是注重“结论”而非“过程”的“填鸭”式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 传统的教学已经不再适用。老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 教学相辅, 结论被淡化, 更加注重学生过程中的实践、体会, 在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中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在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慢脚步,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 同时教师应走下讲台, 走进学生, 站在学生的角度教给学生方法, 使我们的课堂能既开放自如又能收拢随心。

在《自由落体》这堂课中,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上台做许多有趣的小实验, 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随后将主要问题化解为“如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运动?”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当然我自己必须走入学生中间, 适时地听一听学生的讨论, 然后给予适当的意见, 比如有个小组提出最好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 看这一条竖直线, 究竟直不直?我适当地提醒, 有没有仪器去估测?学生想到了利用重锤仪;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究竟是匀速还是非匀速?我就适时地提醒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打点计时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 以一个小组主讲, 其他小组为辅, 设计实验验证方案, 并让学生马上行动起来。最后汇总起来, 分析各组的数据, 得出完善的方案, 总结实验中的注意点。

这样把讲台留给学生, 让他们掌握学习的自主权,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只要在旁边适时地加以提点, 及时捕捉新问题, 有难处、有错误的大家一起讨论, 使探究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有序、深入地进行。问题在思考、探讨、猜想、实践、交流中得以解决。

三、联系社会生活, 取之于生活, 用之于生活

物理来源于生活, 又运用于生活, 物理学习如果能联系生活, 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把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真正认识物理的作用,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例一:反应时间。学生在题目中经常碰到刹车时司机有一个反应时间, 我们可以结合书本上的测反应时间让学生对反应时间有个概念。课堂上我就以两人为一个组, 让学生相互测了一次各自的反应时间, 学生们很兴奋, 通过与同桌的合作及各自的计算发现原来自己的反应时间这么长或者这么短, 原来物理知识也可以用于现实生活, 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例二: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 播放一段《速度与激情7》中的那辆红色超跑飞过三栋楼的视频, 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你, 你希望让这个车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这样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物理教学就是要把物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取出一个现象、一个观点来进行分析讨论, 从而形成一个物理观点或物理知识;亦可以把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用于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 这样学生才会觉得物理是有用的, 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 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以联想为翅膀,放飞学生的思维 第4篇

一、词汇树,旁逸斜出巧识记

词汇是语言教学的根基,也是我们口语表达、语言应用的基础单位。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词汇教学一直占据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对优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词汇教学呢?其实,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恪守着“照本宣书”的旧教条,严格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一个一个地教新单词,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中规中矩,却不利于学生的有效识记,难以强化单元知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了打破这样的思维定式,在教学中,我经常以“词汇树”的形式开展新单词的教学,以头脑风暴的游戏方式,在导入环节中,引发学生对话题词汇的关注,有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通过画词汇树、词汇小火车、单词对对碰、词汇连连看、词汇拼读等教学小游戏,发挥学生的联想,鼓励学生触类旁通,在新词汇的基础上,滚出更多与此相关的词汇。

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这单元时,这单元的话题词汇都围绕着学生垂涎欲滴的美食展开,如cake,a pie, a hot dog,a hamburger,an egg,an ice cream等,为了勾起学生的识记热情,我以“舌尖上的词汇”为话题,通过画“词汇cake”的形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以美食相关的词汇,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蛋糕最大最丰盛,由此一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句子链,诱发联想促表达

词不离句,句子是我们口语表达的核心单位。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说句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有这样的苦恼:学生往往说完书本中的几个例句,就像卡壳的录音带,没声了。这可怎么办?我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为学生的“说”创造机会,由一个关键句,引发他们的联想,让他们把一个句子变成两个、三个、四个……通过句子链的方式,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

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3My day》这单元“story time”中,我用卡纸制作了一个手工时钟,时钟的时针和分针可以自由转动。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利用“sb do sth at ...”这个句型开展操练活动。活动中,我任意改变时钟的时间,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时间点,展开联想,可以以自己为例,也可以以身边的人为例,如My mum go to work at seven oclock./ I go to bed at nine every day.在这个句子链中,各个小组进行“接句”比赛,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甘示弱。

三、情景剧,触发想象激体验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贴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有着浓厚的故事味儿,翻开教材汇中的story time、cartoon time、Fun time,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故事气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教材中已有的故事背景,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联想,并通过开展情景剧等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创造,在表达与展示的过程中应用,实现“做中学”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译林版六年级下册《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这单元的“story time”中,在这个故事教学后,我创设了一个“我来继续说故事”的情景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鼓励各个小组根据结尾“From now on,the lion and the mouse become friends.”,并结合第一幅绘图中狮子横行霸道的表现,展开联想,说一说狮子和老鼠变成好朋友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森林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这个活动中,各个小组展开了激励的讨论,学生还以表演的形式,扮演起了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续写了这个故事的结尾。可见,联想不仅能让我们的语篇首尾呼应,增强语篇的张力,还能促进学生语言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联想是想象与创造的前提,也是我们机智应对生活中交际问题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以多元角度去看待问题,在敢于想、学会想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英语思维,提高自己口语表达的应对能力。我想,只有基于“活思维”的语言教学,才能取之生活,用之生活,那么,让我们的学生翱翔在思维的空间吧!

放飞“作文”的翅膀 第5篇

然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许多教师留给学生的思维时间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小学生的需求。因此, 为学生创造条件, 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 鼓励他们放飞思维, 大胆想象, 是当务之急。

一、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艺术空白”, 设计想象性说话训练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艺术空白”, 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恰当地选择“艺术空白”对学生进行想象性说话训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而且能拓宽学生想象的时空。例如, 原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草原》一文描写了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了。”这种“热闹”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蒙古族同胞见到来访者会有怎样的表现, 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空白”。因此, 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把草原的这种“热闹”说出来。经常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 学生的作文想象能力自然会得到培养。

二、抓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设计想象性的片段写作训练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 内容含义深远, 语言富有情趣, 结构规范有致, 是学生模仿的典范。在教学中巧妙地抓住这样的片段, 设计想象性的模仿训练,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例如, 学习《海滨小城》中描写小城的景象后,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模仿训练:根据这段的写作方法和结构模仿写一段表现“家乡小城”的话。然后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把“家乡小城”的美景通过一定的逻辑顺序安排在一段话中, 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三、根据学生的“写实作文”, 设计想象性作文, 扩充训练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任意性。根据这一特点, 作文课上教师要选择适当的突破口。例如, 让学生写《校园一处景》, 只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 他们都能如实地将校园中的一处景色描写出来。但他们的描述只是一种客观叙述, 只能向读者说清楚校园一处的景物, 很少能在客观描述之后加上一两句话抒情。对此, 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或想象, 就会使文章色彩倍增。如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景物的来历去想象, 可以根据某种景物的象征意义去想象, 可以根据景物的作用想象景物给校园带来的好处, 还可以从景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去想象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意义等。根据作文的“实物”, 引导学生想象, 既能丰富作文的内涵, 增强作文的表达效果, 又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放飞想象的翅膀 第6篇

一、宽松的外部环境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从大量的心理学调查结果和成功的国际经验来看, 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教育环境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比如我在教学《蒲公英》时, 正绘声绘色讲述“蒲公英种子”联想到“降落伞”时, 一名男生说:“老师, 蒲公英种子还可以联想雪花, 行吗?”听得入神的同学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打断, 都责怪这个同学。我却首先肯定这点上的类似性, 并随即和大家进一步深入讨论类似联想。当大家弄清类似联想需要生活基础, 重要的是找到联想双方的相似点, 课堂讨论得到深化。课后这位男生写出了“随风飘荡的蒲公英种子犹如一片片雪花在飘舞”的好句子。

二、老师的理解赞赏是培养想象能力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 勇于创新,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老师对学生的想象创新的评价不应该是过多的指责, 而应该以赞赏为主。比如在学习了《三袋麦子》后, 在谈自己的感想时, 一位学生说:“土地爷爷觉得小猴很聪明, 我不太同意。因为小猴把麦子全部种下了地, 自己不是一点儿都尝不到了吗?我觉得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一部分自己吃, 一部分种下地, 这样自己既能够尝到好吃的麦子, 第二年又仍然有收获。”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 我觉得不无道理, 他有他自己的想法, 我当时就给予积极的鼓励, 并要求全班同学一起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三、学生的主动善思是培养想象能力的基础

罗杰斯指出:“当学生以主动批判和主动评价为主要依据, 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 想象性、创造性就会得到促进。”为此, 在进行想象训练中, 教师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 团队意识, 不但让学生在充分展示个性的前提下, 享受到合作学习共同促进的快乐, 而且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 促使他们善于通过各种联想、想象和推测, 使思维尽量发散开来, 获得更好的效果。如学了《“东方之珠”》后, 让学生以“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 沐浴着轻柔的海风, 倾听着声响”为例句, 用“漫步……沐浴……倾听……”说句话。于是, 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和感受, 通过想象造出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句子, 不但充满了童趣, 而且令人耳目一新。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想象结果一定得具有很大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而应注重其认识结构是否具有相对意义的独创性因素。我相信,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 他们就有可能在将来创造出具有较大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产品。

摘要: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都要留给学生想象的天空,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飞翔。

放飞学生自主学习的翅膀 第7篇

一.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气氛, 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 我着重通过情感教育来达到这一目标, 给学生以“爱”的启迪和“情”的感染。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 教师只有爱学生, 真诚地关心学生的成长, 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 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激发学习的动机。对一个教师来说, 爱优秀学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难的是要做到爱差生, 要做到有教无类,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然后针对每个学生的天赋和特点, 关心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和其他各种活动。

二.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小学生可塑性较强, 老师的培养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应采取以下三个基本措施:

1、强化自学方法的教育。给学生留出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后, 必须让他们学会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时间, 这就要求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重点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研究不同学生的心理, 掌握学法的一般原理, 深入研究学习方法。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法指导活动, 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解一些学习方式, 决窍, 或通过活动演示和交流学习方法, 相互借鉴。

2、多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机会,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是一个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过程。在教学和各种活动中, 给学生提供各种思考的机会, 并鼓励学生在思考中求异, 对他们任何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思维火花都细心爱护, 热情赞扬, 并及时加以指导。

3、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学能力。课堂教学系统必须与社会生活系统保持信息、能量的交流,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这样的要求,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经常充分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 形式不拘, 范围不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社会写绘画日记、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 这此做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三.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教师的课堂教学,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要把上面的各项要求在课堂上体现出来, 就要在吃透教材和讲授教材上下更多的功夫, 把这些要求归纳为五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这“五要素”可简称为“准、精、活、情、硬”。

“准”, 指教学目标明确, 符合教学大纲, 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具体表现为科学性、量力性及程序性。

科学性——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必须准确。学生容易先入为主, 如果学生接收了错误的概念, 纠正时势必浪费更多的时间。教师本身所储备的知识, 有些往往不正确、不完整或者不适时宜, 授课就难免发生问题, 因此在备课时应予纠正和充实, 应以十分负责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去组织课堂教学。

量力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必须符合学生的接收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来确定自己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节奏, 把对大纲的钻研和对教学对象的研究结合起来, 使自己的教学安排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程序性——教学程度的安排应该合理、科学, 体现教学内容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分到合。

“精”——教学范围的界定, 语言的表达, 训练方案的制定, 例题、作业的选择等要精, 做到数量少、代表性广、熟练程度高。

首先, 教学过程要精, 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要求, 精炼显得十分重要。

其次, 教学取材要精。学科的教学内容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已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衍生出许多内容, 在课本中引申的内容越来越多, 教师的参考材料以及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去伪存真, 加以筛选, 选择最佳部分教授学生, 防止看到什么材料就讲什么材料的现象发生。

再者, 教学训练要精。从培养技能、技巧的角度上讲, 训练必须有足够的量, 但不是越少越好, 精不等于没有。

“硬”——掌握知识点要硬, 技能训练要硬, 方法指导也要硬, 要条理化、明朗化、可操作化。

向着高远,放飞想象的翅膀 第8篇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必要性

康德说:“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 是一种张大的创造力量。”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 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 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想象, 人类才有了遨游天空的现实。可见, 想象能弥补生活的缺陷, 丰富生活的内涵, 激活沉睡的思维, 创造出形象生动的第二自然。它对语文学习的作用尤其重要, 它可以使学生根据教材的描写, 教师的讲述, 打破个人已有经验的狭小圈子, 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零碎的知识联系起来, 经过大脑整理加工, 构成一个完整的新形象。文学离不开想象, 阅读需要想象, 写作需要想象, 作文创新更需要想象, 语文的魅力在于想象。回味无穷的诗歌, 有趣的小说、戏剧, 令人遐想的科普读物, 精彩的评论小品等无不诱人想象,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有着培育学生想象力的独特优势。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者, 学生的心灵世界蕴藏着巨大的想象创新潜能, 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有意识地被唤起, 可以从多方面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将想象力的培养落实在实处, 是每个教师应仔细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条件

1. 营造开放、亲和、合作、民主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应创设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 在课堂上营造开放、亲和、合作、民主的教学环境。语文课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教师应呵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质疑和标新立异的观点, 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环境, 鼓励他们自由思考、发散思维, 切忌对提问或答题离奇甚至错误的学生打击、讽刺、挖苦, 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智商、情商共融, 让学生在愉悦、合作的教学氛围中消除因心理等原因导致的学习的焦虑、自卑与紧张, 带着高涨而激动的情绪学习, 从而自觉自愿地步入思维的王国, 进而大胆地求新索异, 主动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自由地在文学的蓝天翱翔。

2. 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互相交流, 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互相交流, 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学生多数都具有从众心理, 习惯于依附课本和老师的讲解, 缺少自我意识, 大大抑制了联想和想象思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要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变故易常, 调动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从不同角度去拓展足够的思维空间, 从而对被认为已成定论的事物中获取更多的新结论。它突出的是思维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强调的是围绕同一个问题, 从同一端点出发, 寻求角度迥异的途径, 沿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思考, 探求为数众多的答案, 不强求答案的统一。“尽信书, 不如无书”, 针对某一观点、思想, 改变原来平常的思维角度, 从对立面提出相反的、类似与之矛盾的新见解, 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常理便应得到认可, 这是求异性联想和想象思维的重要表现。它强调的是批判、挑剔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不轻信现成结论, 不迷信老师和权威。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从反面去提出质疑, 这是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的又一重要手段。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途径

1. 创设情境, 触动想象。

创设情境, 触动想象是指在教学时或设置相关问题引发思考, 或用音乐、图像营造一种氛围, 或用实物点缀一种情调, 为学生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以此触动学生想象思维。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中讲到这些爱国青年学生遇害的情景时写道:“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攒射”意为“集中射击”,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当整排的机枪向几个学生集中射击时是怎样的一种场景, 而这几个女学生毅然抗议不退缩是怎样的一种义勇, 通过这种情景“再现”式的想象, 学生以与自身的比较更能钦佩当刘和珍那些青年学生面对执政府警察机枪“攒射”时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与血气。又如学习梭罗的《瓦尔登湖》时可以展示一些瓦尔登湖宁静安详的画面, 触动学生的实景感受, 从而能读懂作者那远离尘世污浊, 保持纯净如水的可贵心灵。再如《故都的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如果只是读和说, 还不能尽味这优美文字背后的意蕴, 我们应该创设情景, 激活学生的想象。为此可设置几个问题进行引导, 如:你有在秋天的某个早晨看到过类似的情景吗?当作者看到、踩到落蕊时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通过想象, 会在脑海中浮现类似这样的画面:一个清秋的早晨, 丝丝阳光照进作者的小屋, 起床后, 作者推开小屋的房门, 惊喜地发现老槐树的落蕊铺了满满的一地, 仿佛昨夜突然下了一场大雪, 作者怀着一颗欣喜的童心, 伸脚踏了几下, 却没有踩雪时“咯吱, 咯吱”的声音, 他好奇地捧起一撮嗅一嗅, 没有气味, 但有一股雪的清爽之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秋天的清冷萧瑟顿时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贴近了作者, 对郁达夫的一丝落寞有了心理共鸣, 感受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2. 巧用“艺术空白”, 激活想象。

巧用“艺术空白”, 激活想象是指在教学中相机借助课文中的“艺术空白”如省略号或含蓄的结尾等,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合理展开想象, 根据课文前后情境补充省略号内容或续结尾。如让学生揣摩猜想《边城》中翠翠对爷爷说的“爷爷你真是个……”以及《红楼梦》中林黛玉临死时说的“宝玉, 你好……”等话中省略号所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利用小说《祝福》中“那是, ……实在, 我说不清……”的省略号, 让学生充分想象, 品味其中蕴含的意义, 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境遇。有的小说戏剧结尾含蓄, 言虽尽却意未止, 恰当使用, 拟出想象命题, 可使学生活跃的思维缘文驰想, 如为《项链》《边城》再续结局等。学生们在体味“艺术空白”时, 兴趣浓厚, 思绪辐射, 想象的翅膀在“无边的艺术天堂”中自由放飞, 语文课的思想性、文化性、趣味性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

3、大胆假设, 诱使想象。

大胆假设, 诱使想象指借助课文情节或人物性格假设情景, 诱发促使学生以此展开想象。契诃夫说过:“你有细腻的推想能力或者假想本事, 这才是真正的才能。”教授小说、戏剧时, 根据情节设计一系列能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自由假想的情节是非常有用的。如:陈奂生在火车站假如没有碰到县委书记其结果会怎么样?如果玛蒂尔德没有借到项链会怎样?丢失项链是件偶然的事, 如果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 她的命运将如何?假定侍萍面对朝思暮想的儿子周萍, 抑制不住汹涌的感情波涛, 脱口喊出:“你是萍…萍儿”时场面会怎样?欧也妮如果没有在财产转让书上签字, 请想象葛朗台会怎样……以上设计的这些假设, 刺激了学生猎奇求新的心态, 激起了他们的想象欲望。学生们对假定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了许多大胆有趣的想象。如对《雷雨》的场面:有的说周萍发疯似地冲出了周馆;有的说周朴园目光呆滞, 倒在了椅子上;有的说周萍骂侍萍下贱, 侍萍气极, 神情恍惚, 倒地……对葛朗台的举动:生甲推想他会气极而疯;生乙认为他会杀了自己的女儿;生丙预言他会让查理回来带走欧也妮, 条件是欧也妮签字;生丁甚至猜想他会把查理当作人质胁迫欧也妮签字, 等等。品评学生的想象, 与文本对照比较, 这种既大胆又合理的想象, 更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有趣的命题给了学生运用想象力的很好的契机, 给了学生自由驰骋思想的广阔天地, 学生思维激活了, 不断假设情景驰想, 如此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4. 借助载体, 激发想象。

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收听音乐、观看荧屏图像、品味一词一诗、感悟一画多画内涵等, 借助这些载体, 鼓励学生奇思异想, 甚至“胡思乱想”, 让学生进行辐射状思维。白居易的唐诗《琵琶行》里有著名的描绘琵琶曲的诗句, 而如何让学生从字面的诗句中体会到琵琶女弹奏的时而柔婉时而铿锵的乐曲, 从而能明白白居易确切精湛的诗歌表达艺术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静听琵琶曲《十面埋伏》, 用语言表达听后的感受, 用文字描绘听曲想象到的情境与画面, 学生之间交流评价。之后再反向想象, 从《琵琶行》中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所描绘的情境去想象感受琵琶女弹奏的乐曲的韵律变化, 借助载体, 触动想象, 搭起抽象乐律和形象体会之间的桥梁, 学生会发自内心地叹服白居易这段名篇的非凡之处。相似的途径, 如让学生听古筝弹奏的音乐《春江花月夜》, 然后缘曲驰想, 进行片段景物描写。再如以“万绿丛中一点红”为题, 让学生发散思维, 构思一幅独特画面。学生思维活跃, 笔下有绿地红花、田野飘动的红领巾;青山红日、蓝天下的红旗;海上日出……真可谓“一树梅花万首诗”。

5. 仿写、扩写、改写, 训练想象。

譬如让学生用“雨天”、“读书”、“孤灯”三个词语充分想象, 写一段有文采、意境完整的话;让学生改写或扩写小说、剧本中的情节或环境;让学生写荷花淀里的祥林嫂、当代的别里科夫、中国的葛朗台, 等等。学生对此类作文很有兴趣。如一学生改写《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学生的希腊文落下了一大截, 当局终于贴出告示:‘聘请雅可洛夫教授希腊文’。欢迎会上, 我们掌声雷动, 礼堂的门‘吱呀’被推开, 一个猥琐的身影, 接着是雨靴, 是长衫, 是竖起的衣领, 紧捂的耳朵, 还有雨伞……人们的嘴张得跟希腊文教师的眼镜一样圆。全场哑然……”一篇篇文章洋溢着学生创新思维的激情, 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释放,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热情, 他们在写作中思想大胆驰骋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学生写话题作文“冷与热”时, 把“冷”“热”想象成两个对立的人, 构思了“冷”“热”先前争斗, 导致田地干旱, 百姓流离失所, 后来二人握手言和, 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样一个故事。新颖的构思, 深刻的立意, 生动的描述, 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赞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诗人写诗是如此, 学生学习语文是如此, 人们认识世界、建设生活也是如此, 而由内到外, 由外入内, 想象是其中重要的链接。

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语文的魅力在于想象。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的沃土和主阵地, 教师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努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因此, 课堂教学应大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放飞其想象的翅膀,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 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才能绽放出充满生命活力的绚烂之花, 才能放射出具有创新特质的璀璨光芒。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余柏民.心理学教程[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9.

放飞思维的翅膀 第9篇

关键词:激活情趣;训练思维;鼓励创新;点燃火花

爱美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视觉很独特,想象很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与日俱增,尤其是进入小学后,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小学美术直观、形象、生动、易学,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如何顺应学生的爱美要求,满足他们渴求艺术享受的迫切心情,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积极体验、主动参与,进而达到激活审美情趣、放飞思维翅膀、点燃艺术火花的教育目标,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激活审美个性,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英国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情趣。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审美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就会得到自由发展。

小学美术教材,形式灵活多样。但教师在运用教材时不应“死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就是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这样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例如,教人美版四年级第十三课《多姿多彩的靠垫》一课时,教材提供的图案和范画都很单调,如果直接用于教学,效果肯定会不好,于是我在吃透了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贯彻全课。首先创造全班学生在虹猫蓝兔家做客的情境,让学生结合生动的动画观察,探索虹猫蓝兔家沙发靠垫的图案有什么规律、颜色如何搭配、摆放,接着创设虹猫蓝兔摆水果、糖果招待客人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摆放。最后引导学生参观虹猫蓝兔的房间,帮助虹猫蓝兔设计房间墙面、地面的图案,用这种自娱自乐、边玩边画的教学方法,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

再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自己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同时思考: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然后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悟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可见,激活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学生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激发艺术表现,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儿童作画开始时多是凭印象来画的,缺乏独立性。教师在课堂上为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可采用“一问多思”或“一题多表现”等方法。如,画“风”,可以设问: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有多种多样。又如,教学《灵巧的手》一课,在进行手偶游戏时,在学生想急迫表现自己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心情达到高亢时,我便让学生人人登台表演,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还有的学生积极思维,小组做出了各种“百花齐放”的造型。真让人目不暇给,击节叫好,这样联系生活,创设环境的课堂,既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又注重了美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激励自我体验,培养思维的集中性

小学生好奇易兴奋,教学时营造一些以趣生情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手脑并用,视听结合,培养思维的集中性。例如,在美术工艺课堂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工具材料性能的多样性、步骤的多变性、方法的丰富性。结果,学生所创造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出示的图案范画要好得多,更丰富、更生动,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更快、更准确。

四、鼓励大胆创新,放飞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景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画时,老师课前先布置学生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哪一处景象最能代表家乡的美。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不大一样。学生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体现出家乡的美。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展美和创造美。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激活审美情趣,放飞思维翅膀,点燃艺术火花。让孩子们在开心、愉快的环境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大胆表现自我,敢于标新立异,自由想象。由此让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感悟成就的自豪。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信手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思维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艺术的火焰便可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高见策.放飞想象之翼,点燃艺术的火花:谈绘画教学中创造性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作者简介:赵海霞,女,1974年11月17日出生,本科,就职学校:山西省寿阳县教师进修学校,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思维训练教学。

放飞想象的翅膀优化识字教学 第10篇

一、形象联想

我们的汉字本身就独具魅力, 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诗, 一幅画儿, 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的, 识字教学只要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想象就会插上翅膀, 就会变得鲜活亮丽。发挥学生的想象来识字, 识字教学过程就成了审美过程, 陶冶心性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我尽量讲讲象形字的独特特点, 让他们真正喜欢上我们的汉字。如“石、山、竹、日”这样的象形字, 这类字很容易让人由字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还有一些汉字虽然不是象形字, 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就是一幅图画, 这就是汉字的独特绝妙之处。利用这一特点, 在识字的过程中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如:“舟”字, 它多像是一艘小船, 中间的一横是撑船的竹篙。“川”字多想蜿蜒曲折的小溪。这样一想, 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刻也得到了发展。

二、动作联想

在所学的生字中, 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到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 再做一做动作。采用动作联想识记生字, 特别适用于刚刚识记生字的低年级学生。如教学“打、拔、拍、跳、跑”时, 我让学生动一动, 记字义, 相机让学生做有关的动作。孩子一听到可以做动作, 小脸兴奋得通红, 个个争先恐后得展示起了“打球”“打人”“一人拔”“两人面对面拔”“一手拍”“两手同时拍”“原地跳”“原地跑”……通过动作展示, 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些字, 对这些字为何是“扌”“足”旁也是深入人心, 更是扩词的一种无形训练。再如识记“人”字, 让学生两腿张开站就是“人”;接着把两手伸平, 识记生字“大”;两手稍再上举一些, 识记生字“火”。边做动作边识记生字, 生字一下变得非常有趣而形象生动起来, 这样手脑并用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能记住这些生字。

三、部件联想

一个汉字, 从结构上分为整字、部件、笔画三个层级。“无论造字还是考字, 都是从部件出发的。”按整体来识记汉字是模糊的, 按笔画来识记汉字是烦琐的, 按部件来识记汉字就简易多了, 并且易于理解。比如:“明”就是日、月;“尖”就是小、大, “泉”就是白、水, “闪”就是门字框人字心, “坐”就是二人、土……利用部件识字, 启发学生自由发挥, 可以使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 使枯燥的识字变得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课堂上, 我尽量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如学习‘燕’字。这个字比较复杂, 可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这个字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春天,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再看看课本上的春色图, 有小草、燕子、星星点点的小雨, 可以创造性地编儿歌:小草 (艹) 上面一 (一) 只燕, 小口 (口) 朝北 (北) 叫喳喳, 下起小雨 (四点底) 笑哈哈。巧妙地将“燕”的几个部件融入儿歌当中, 学生边说边写, 迅速记住了这个颇易写错的字。再如教学“春”字。可以提问:“春”由几部分组成?学生很快说出:三、人、日。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么记住它的?有学生马上想到:春天来了, 三个人出来晒太阳。学“呆”时, 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 (口) , 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 (木) , 原来他在发呆。”“休”是一个人靠在大树旁休息。“晒”是把东西放在太阳底下就是晒……

四、换“衣”联想

这一方法一般在学习新字前, 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教学效果, 适用于形近字的学习。如学习“泡”字时先出现熟字“跑”, 然后用“足字旁”换下三点水为“泡”, 老师问:“你认识我吗?”“包”换上“三点水”这件新衣服是什么字?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这个游戏学生不但学习了生字而且复习旧知识, 对区别形近字有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8000亿下一篇:新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