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降E范文

2024-09-06

肖邦降E范文(精选6篇)

肖邦降E 第1篇

肖邦的夜曲是一个独放异彩的钢琴音乐体裁。虽然, 这一体裁的鼻祖被认为是约翰.费尔德, 但是肖邦的夜曲无论在情感的充实、思想的丰富, 还是织体的多彩方面, 都是费尔德的夜曲无法比拟的。肖邦的夜曲正想这名字所含有的意思一样, 是夜晚的歌曲, 是伤感情绪的无言歌, 带有各种不同的忧郁色彩。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样使钢琴发出如此优美的音响, 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 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他的色彩性的和声处理得很有独创性, 并且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降E大调夜曲曲式结构分析

降E大调夜曲于1832年12月得以出版。降E大调夜曲是夜曲中较为明朗的一首, 整首乐曲没有怨诉, 也没有惶恐, 只有凝神的沉思和略带悲歌的色彩。虽然, 在曲末一度闪现出热情激越的音调, 但马上又让位于安谧和恬静了。优美的旋律搭配着丰富的和声, 巧妙地转调、离调, 绚丽的华彩, 使得这首夜曲像是一位儒雅的诗人在深情的低诵着他的内心独白。

这首降E大调夜曲的曲式结构众说纷纭, 曾少颐发表在2011年第5期《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的“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一文中认为该曲式是非再现回旋曲式;廖一鹿发表在2009年第12期《黄河之声》中的“肖邦降E大调夜曲演奏初探”该文阐述了这首夜曲是带有单三部特点的有二部曲式, 也可看成是有二部曲式特点的单三部曲式。这种不严谨的学术结论笔者认为没有学术研究价值不可取;陈林发表于2004年第5期《艺术教育》中的“解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该文却并没有对这首夜曲进行曲式结构分析。宋钰琦发表于2012年12月《大舞台》中的“肖邦《降E大调夜曲》赏析”一文中提到该曲为回旋曲式。��那么这首夜曲肖邦究竟创作的是怎么一个曲式结构呢?为什么大家的看法会不同呢?首先我们要清楚单三部曲式、二部曲式和回旋曲式的定义, 其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要回到肖邦所在的浪漫主义乐派时期。

二部曲式由两个乐段构成, 也叫“二段体”。二部曲式的第一个乐段在音乐上材料简单, 结构方整, 具有进一步展开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第二个乐段可以是再现, 也可以是对比的, 分为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和没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两种。

单三部曲式也叫三段式, 它由三个规模相近、相对独立的乐段组成。单三部曲式有两种结构类型: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标记为“ABA”) 和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标记为“ABC”) 。

回旋曲式由一个主部与几个不同插部数次循环交替构成的一种乐曲结构形式。主部与插部的关系是对比性的。标记为 (ABACAD�) 。

浪漫乐派就其本质来说, 无论旋律音调、表现方式, 均受民间音乐的影响, 并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之上, 强调民族特征和继承民族传统。浪漫乐派的音乐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题材与抒发主观的内心感受, 不限制于古典乐派某些形式下, 从而使音乐创作得到了新的进展并有新的音乐体裁 (如夜曲这一体裁) 。他们认为精工编织的一长串旋律线条, 远比严格的方整性主题乐句发展来得重要。因此, 诞生在浪漫乐派肖邦创作下的夜曲, 更是根据作者的心境自由发挥出来的, 没有特定的曲式结构。

综上所述, 并结合笔者对这首夜曲的和声、旋律语言、调式的分析, 认为这首降E大调夜曲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夜曲。

A: (1-8) 小节, 是乐曲的主题。结构示意图为:a+a’+补充 (4+4+4小节) 。

B: (13-24) 小节, 是乐曲的展开。结构示意图为:b+补充+b’ (4+4+4小节) 。

C: (25-34) 小节, 是乐曲的尾声。结构示意图为:c+c’+补充 (4+4+2小节) 。

下面依次从旋律、和声的分析上去论证这首夜曲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三、乐曲的旋律分析

肖邦作品的旋律如他本人一般, 高贵、儒雅又透着淡淡的忧伤。肖邦曾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可见肖邦是很重视旋律的歌唱感的, 所以在分析他的作品时, 我们也有必要对肖邦的音乐旋律进行分析。

在这首夜曲中共有3个乐段组成。A乐段开始的四个小节, 是全曲的主题, 并在这四小节乐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后四个小节, 其中运用到了一些上波音和回旋音及颤音的手法来丰富旋律的织体语言。当前8小节结束后, 本以为会开始第二乐段, 但此时肖邦在这里并没有循规蹈矩的开始第二乐段, 而是运用了4个小节去过渡。作为补充的这四小节, 为引出第二乐段, 在结构和节奏上稍显紧凑感, 以连续八分音符双音跳音弹奏 (第12小节) , 并在音量上逐渐烘托高潮旋律。当B乐段出现后, 节奏马上恢复到原速, 在乐曲的主题乐思上开始展开, 在16小节处出现了一些类似华彩部分的三十二分音符, 作为B乐段主题乐思的结束, 之后又以补充材料再现的手法, 继续将B乐段的主题乐思再现。C乐段旋律走向一开始延续A乐段的恬静, 在26、27、28小节中运用回旋音、波音及跳音手法一层一层推进旋律向更高层面发展。c’ (29-32小节) 的出现将乐曲的高潮推向的最高点, 八度这样有力的演奏方式, 打破了沉寂的音乐旋律, 像是作者在喊出内心的独白。随后又出现一连串的华彩部分, 如风轻吹风铃般的声音, 使人陷入无限的遐想中。此时似乎乐曲随着渐慢渐弱的华彩而结束, 但是作者又将音乐旋律拉回到了平静进行了补充结束。

马提阿斯曾说道:“在歌唱、旋律的乐句处理, 在突出主题, 创造旋律线方面, 他都是无与伦比的。”肖邦的好友李斯特也认为肖邦的演奏所以给人以非常富于诗意和前所未有的色彩的印象。“在他的弹奏下, 旋律像独木舟在汹涌的浪头上那样摇摆;或者相反地, 好像是空气的精灵在朦胧中, 突然在可以感触的世界中出现。”在这首降E大调夜曲中, 右手弹奏的每一个音符都连成如歌一般的旋律。这样的赞誉并没有夸大其词, 这样优美的旋律线条也同时印证了肖邦的钢琴作品风格, 是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

四、乐曲的和声分析

肖邦演奏复杂的和声织体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莫舍列斯曾说道:“肖邦某些强烈的和声转调, 在他的纤细的手指下很轻快地便在键盘上滑过去了。”莫舍列斯的话很值得注意, 可以看出肖邦尽可能的回避强烈的和声音响。在这首降E大调夜曲中, 用降E大调Ⅰ级和弦奠定整曲的调式, Ⅰ级第3转位、主功能Ⅵ级和弦、形成一个经过和弦。随后进行到下属功能Ⅳ级四六和弦和同功能组Ⅱ级五六和弦, 而后进行到属功能Ⅴ级, 第一乐句结束在主功能Ⅰ级和弦上, 属于正格终止 (T-S-D-T) , 第二乐句同样是这样的终止, 9-12小节是第一乐段的补充, 此处的和声为:Ⅴ-Ⅱ6-Ⅳ-Ⅰ-Ⅱ7-Ⅲ-Ⅵ-Ⅱ7-Ⅵ11, 和弦功能标记为:D-S-T-S-D-S属于阻碍终止, 结合旋律一起分析, 9-12小节应是补充材料。

第二乐段的b材料和声处理同第一乐段a材料的和声是相同的, 补充材料的和声也是一样的, 结束部分的和声落在主功能上, 是正格终止。

第三乐段补充材料的和声为:Ⅳ-Ⅰ-Ⅳ-Ⅰ-Ⅴ-Ⅵ-Ⅱ56-Ⅴ2, 属于半终止, 最后2小节回归主和弦, 是补充终止。

通过对这首乐曲进行和声分析后, 乐曲的曲式结构更加明确了, 并非二部曲式也不是回旋曲式。

五、演奏乐曲时独特的踏板分析

马尔蒙泰尔写道:“在他以前任何一位钢琴家运用踏板都没有能像他这样灵活巧妙, 他有时交替使用, 有时同时使用。现代大多数钢琴名家的主要缺点是使用踏板没有节制, 它的效果是敏锐的听觉感到刺耳和厌倦。相反地, 肖邦经常使用踏板形成心旷神怡的和声于轻声细语的旋律。”

肖邦同时代的其他音乐家也都说他的踏板运用得非常微妙。史特莱赫尔曾说道:“在运用踏板的技巧方面, 他已到了至高境界, 并且他对滥用踏板的学生管教甚严。”肖邦也曾谆谆教导自己的学生说:“应当一生都不断钻研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踏板。”马提阿斯说到:“肖邦使用踏板的方法真是一个发明!”通过以上的文献资料不难看出, 肖邦对于踏板的使用是具有独特性的。在这首降E大调夜曲中, 踏板的使用就极具“肖邦”特点。

乐曲一弱音开始, 在左手第一个音出现时踩下踏板, 这种踏板的使用为“同时踏板”, 当左手奏完第一个分解和弦后, 踏板不要急于松开, 而是在第二个和弦的第一个音弹下去后, 迅速松开踏板再踩下, 这样的踏板叫“切分踏板”。这样极具“肖邦”特点的踏板使用法, 能够利用微妙的音响色调变化, 表现出这首夜曲复杂的和声织体。

在弹奏这首乐曲的回旋音标记处时, 如果旋律倾向渐强处理, 那么可以使用一个踏板, 然后在强拍上松开踏板;如果回旋音是拖长的, 不趋向于渐强, 那么就不能使用一个踏板, 为了使右手旋律Legato, 踏板应根据右手旋律的需要, 采用“切分踏板”。

最后是乐曲中带有华彩性的经过乐句, 像肖邦这样带有华彩性的乐句在这首夜曲中是很常见的“散板奏法”。在弹奏时不仅要把华彩部分弹得流畅, 同时还要体现出低音的和弦, 所以这里在华彩部分采用“颤音踏板”, 但同时要在低音上重踩。这种踏板踩法, 使低音丰满, 旋律沉浸在低音的颤动中。

结语

肖邦是一位用情感在诉说自己一生的音乐家, 从淡淡的忧愁到强烈的奋争在他所写的音乐里应有尽有。他的每个乐思、每个乐句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他的音乐往往能够轻易地走进人的心里, 那是因为他所弹奏的是他自己。

摘要:肖邦的夜曲是一个独放异彩的钢琴音乐体裁, 降E大调夜曲更是能够体现他内心独白的感伤。本文通过对降E大调夜曲的作品风格、曲式结构、乐曲旋律、乐曲和声、踏板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供学者探讨。

关键词:肖邦,夜曲,作品风格,曲式,旋律,和声,踏板

参考文献

[1]A.索洛普嗟夫 (著) .《肖邦的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2]埃.格尔曼.《钢琴踏板的使用及标记法》.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3]曾少颐.《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5) .

[4]廖一鹿.《肖邦降E大调夜曲演奏初探》.《黄河之声》, 2009 (12) .

[5]陈林.《解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教育》, 2004 (5) .

肖邦降E 第2篇

关键词:肖邦  E大调  情感

一、人物介绍及创作背景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是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华沙郊外的热拉佐瓦沃拉,父亲是一位法国移民、中学法语教师,母亲是波兰人。肖邦早年师从捷克音乐家日夫尼和德裔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18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肖邦自幼就有出众的音乐才能,七岁时就创作了《g小调波兰舞曲》,肖邦在九岁时,举行了自己的第一场音乐会,并随之走向了钢琴艺术家的生涯。肖邦一生的作品,几乎全是为钢琴而作,4部叙事曲,10余部波兰舞曲,26首钢琴前奏曲,27首钢琴练习曲,4部谐谑曲,3部钢琴奏鸣曲,32首夜曲,59首马祖卡,2首钢琴协奏曲等。肖邦的作品旋律优美、富有诗意,因此他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练习曲不再是单一的为练习技巧而练习,打破了自克莱门第、车尔尼等钢琴家的纯技术性练习曲,使练习曲真正赋予了生命,具有了艺术气息。也许在肖邦的练习曲中没有那么华丽的炫技,但丰富多彩和声、情意绵绵的旋律、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情感都使得他的作品引人注目。尤其是这首《E大调练习曲》,因优美动人的旋律而广受流传。对于该曲的创作背景,最广为流传的是肖邦在19岁时爱上了华沙的一位美丽女子,但生性胆怯的肖邦迟迟不敢向这位女子表白,后来因战争的惨败,他不得不选择离开故乡,离开这位他心仪的女子。在离别之时,肖邦演奏了这首满是情意连绵、离别之苦的曲子来表示道别。所以《E大调练习曲》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离别曲》。

这首《E大调练习曲》,开始以一种温柔忧伤抒情的旋律出现,逐渐难以控制,最终如疯狂般的爆发心中所有的情感,宣泄之后又平复了下来,回到了起初的安静的情感状态。在仅仅只有77小节的练习曲中,把如此富有对比性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在练习曲的题材中是不多见的。这种波澜起伏却又一气呵成的情感犹如被肖邦精心设计好的一样,是那样的连贯不带有一丝的滞留。技巧上的问题必定是我们这些演奏者需要自始至终都解决的问题,而情感上、音乐上的处理也是演奏者们应具备的素质。

二、曲式分析及演奏技巧

肖邦《E大调练习曲》采用A  B  A`的三段式结构。

第一段为1-21小节。共有四个乐句。乐句长短不一,但这并不影响音乐的表现。中音区质朴情深、富有歌唱性的单音旋律给人一种凝重之感。而在其下方配有不同音区的和声伴奏,使之构成一个丰富、饱满的四声部织体。特别是低音区切分的节奏性,给人一种如风铃般悠长的感觉。在弹奏时,应注意主旋律线条的连贯,刚开始联系时不要加踏板,只通过正确的指法来连奏,尽量做到一口气弹完一个乐句,中间不要出现呼吸。而长音要做出渐强的感觉,这其实也是内心的感觉,要保持一种积极的、有动力的感觉。该段主题旋律清晰柔美,力度对比鲜明,情绪细腻,又带有一丝的忧郁。

第二段为第22-61小节。该乐段是全曲技术难度最大的一段,也是情绪由低沉走向激情澎湃的乐段。在演奏中,要注意(1)22-29小节延续着之前的演奏方法——即高音旋律的突出,右手双音的连贯和圆滑。在情感上要有越来越活泼的趋势。(2)从30-37小节,每两个小节的音变换一次音型,从四声部的织体变为纵向的和声连接,调性也从E大调转换为B大调,使音乐的张力感愈加增强。(3)演奏第38-41小节时,需要大臂、手腕、手指间很好的配合。一个乐句一次大臂动作就可以。演奏时,手腕不要僵硬,手腕要带动手指做轻微的左右的运动。触键最好采用慢触键,这样可以有效地把力量贯穿在手指间,是音响效果更加厚重,并作出一个渐强的效果,最终推向一个ff。(4)46-53小节是全曲中技术上的最难点。右手以增四-减五的音程形式不断向上冲击,知直到最高点。在这里采用“落-提”的演奏技巧,以两音为一组,突出右手高音上的主旋律。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在经历了B段的汹涌澎湃的高潮后又悄悄的安静了下来,回到那感人至深的主题,使人慢慢忘却刚刚发生的激烈、澎湃的旋律,安逸地走向全曲的终结。

三、结语

肖邦一生的音乐创作,都与波兰的社会发展和经历有关,后因战争移居法国,但也一心挂念着祖国的安危。在巴黎这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国家里生活,肖邦的作品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大量优雅、柔美的音乐气质。他的音乐既与波兰的传统相关联,又很好地融合了西欧的音乐创作手法,从而把传统的音乐展现在独特的艺术形式中。肖邦不仅仅吸取了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精华,还不断地突破传统、自我超越、勇于创新。他把每一个音乐题材都赋予了新的生命,通过多彩的和声语言、细腻的织体编配、丰富的思想感情、感人的优美旋律来一起组成了属于肖邦自己的音乐风格。而他的音乐也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欧洲民族乐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常桦.肖邦练习曲——教学与演奏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肖邦降E 第3篇

生平简介及创作特征:

1.1肖邦的生平简介

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伟大钢琴家和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而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创作的夜曲题材作品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

1.2肖邦的创作特征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降E大调夜曲作于1 8 3 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说夜曲的痕迹。表现对故国家园的深深的眷恋,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感受和情致,充满激情,而富有诗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个性。这首夜曲采用大调的基调,简单的旋律充满了民族气息。作曲家不时地采用波音、倚音、回音、颤音以及半音阶式的快速1 6分音符琶音等演奏手法,还有曲末的华彩乐段,都使得曲子既华丽又不失柔美。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

第2章夜曲

2.1肖邦夜曲总的风格特征

肖邦的一生作有大量的钢琴作品,他的钢琴作品题材丰富、内容多样,对十九实际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夜曲”(Nocturne)是十九世纪发展起来的的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题材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夜曲的创立者约翰·菲尔德是肖邦夜曲风格的先驱。然而肖邦夜曲的音乐形式比菲尔德的音乐形式更为高贵,更有广度、激情与辉煌。

肖邦的“夜曲”无论在曲式结构、作曲手法、音乐形象及和声色彩等诸方面,都比他的前人更有创造性、更具深刻的思想内涵。他的夜曲和声色彩丰富、旋律线条优美、织体结构丰富。巧妙的转调、和声色彩绚丽的装饰常被肖邦装进夜曲——这种相对简单的曲式中,肖邦正是使用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将众多因素,得体的交融在一起,也随之形成了肖邦夜曲的独特风格魅力,肖邦正是用他的智慧创造出令人世瞩目的钢琴小品——“夜曲”。

肖邦一生共写可21首夜曲,一般的肖邦夜曲编辑为19首,还有两首是肖邦逝世后才发现的。由于肖邦的21首夜曲都各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内容颇及之深、涉及之广很难在这个论文中全面地将肖邦的全部夜曲分析研究透彻,所以本文仅以肖邦降E大调夜曲(O p.9 N o.2)为着眼点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肖邦这首夜曲的和声功能进行,可使我们更深刻的体会肖邦对声音的极高要求,来提高我们对这首作品的演奏。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Op.9No.2)

第3章肖邦降E大调夜曲分析、研究

3.1降E大调夜曲(Op.9No.2)背景材料

夜曲(O p.9 N o.2)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作于1 8 3 1-1 8 3 2年,出版于1 8 3 3年,此曲优美典雅好似具有菲尔德式夜曲的风格,但肖邦的夜曲总是新意迭出,不落窠臼,这是菲尔德夜曲所不能及的。

3.2曲式结构

带有单三部曲式特点的二部曲式,也可看成有二部曲式特点的单三部曲式。

3.3主要表现手法及和声

这是肖邦《夜曲》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曲式结构上很有特点,带有单三曲式特点的二部曲式,既有二部曲式的特点,又具有单三部曲式的特征。

A段(a+a`)为8小节(1-8),B段(b+a``+b+a```)为16小节(9-24),C o d a为1 0小节(2 5-3 4)。从小节数上来说全曲只有3 4小节,在这短短的的3 4小节里却容纳了如此多的内容。

A段:乐曲开始的4小节(1-4)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左手在远距离柱式和弦的伴奏下,右手奏出简洁、朴素但不乏优美的旋律线条。就在乐曲开始的仅有的4小节中,肖邦就采用了一系列的离调和弦来衬托这朴素的旋律。

接下来的4小节a`(5-8)小节是肖邦常用的发展手法,和声是同上面4小节一样但旋律进行变形。

B段开始的4小节(9-12)小节,开始转入降E大调的属调上既降B大调上。并在降B大调上继续使用离调和旋,如下列中第12小节的第三、第四拍,运用经过和旋构成伴音音阶式的走句,并在第13至16小节又转回到降E大调上。同样的方法在(17-24小节)重复使用一次,B段结束。

结尾(10)小节的旋律是由主体分离出来的,并在30-32小节制造出全曲的高潮。这个结尾写得很有特点,运用了阻碍进行的终止式,然而又用了三小节的补充中终止。

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在如此简短的内容里,却做出千变万化的音色美景,肖邦的夜曲于他们的先行者有着天壤之别。

第4章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4.1肖邦降E大调夜曲(Op.9No.2)的声音要求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不是一般物理学上所说的音响,而是音乐。肖邦广为人知的对声音的敏感,让人承认它的夜曲集是:“肖邦音响的百科全书“。这就要求我们对肖邦夜曲的声音——和声、旋律、音色、音量、节奏等与声音有关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触键。

“肖邦夜曲的呈示部之深性质与和声织体上十分丰富常常有戏剧性进行的终端之间的对比,有时今人想起叙事曲。所以,就要像叙事曲一样要求认真遵守音乐修辞学的原则。”由此可见肖邦夜曲对声音的要求是极高的,那么通过分析肖邦的夜曲,有助于我们在演奏中对声音的敏感度及能控制良好声音的能力。

4.2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演奏提示

这首夜曲开始的表情标记为(espress.dolee),这个表情号在整个肖邦夜曲中是唯一的标记,尤其可以看出肖邦对这首夜曲的歌唱性要求极高,那么旋律部分的触键要到位,要注意右手歌唱性声音的触键与非连音,及颤音的一些弹奏方法。在弹奏左手柱式和旋的连奏时要小心,要奏出落起的效果。在弹奏颤音时可用手指的第一关节并贴键,切不可高抬手指,手臂放松,手掌撑住使手指部分能够较自由地颤动。要注意表情术语poco rit.与a tempo等之间的速度关系。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宜,它包涵了个人的审美气质、对音乐的理解及完美的技术等诸多因素。再有把握整曲的布局,处理好Rubato与高潮。

结论

肖邦的夜曲是钢琴音乐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格。有人说夜曲体在的鼻祖是J.菲尔德。肖邦的夜曲可能受到菲尔德的影响。但事实上,肖邦的夜曲完全没有菲尔德夜曲的影子,李斯特这样认为:“即使在“夜曲”的名称下,我们仍可见到菲尔德所赋予它那害羞、诚挚、柔和的情感、已被奇怪而陌生的效应时代。只有一位天才具有这样的风格,能将之加入所有的乐章和善感的热情上中,并保持它原有的温柔以及缓缓宣泄而出的热望。他使些乐章充满溢悲哀的情绪,并以最深沉的哀伤来为他的幻想着色。肖邦在他如诗般的夜曲中唱出的不仅是令我们无以名状的欢愉与和谐,还有这些夜曲经常洋溢而起的不安和无休止的困惑。他的渲泄越是高潮,也就包含着更多的痛苦。他的温婉令人心碎,但却有不足以掩饰他的绝望与悲痛,他在所有的夜曲中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架齐驱的,它们有着悲伤的特质,而不是像菲尔德以更强烈的标示来演奏这样的特质。他们的诗意更阴郁而迷人,这些夜曲更能抓住我们的心,令人不得不平静,也因此让我们得以远离巨大无垠的海洋与风暴,快乐地回到开放在幸福绿洲旁的珍珠贝壳中,在春日的呢喃中,在棕榈树下,全然忘却沙漠的存在。”

肖邦的夜曲、情感真诚、细腻,思想充实;织体结构赋予色彩,是菲尔德的夜曲所不能及的。

然而在肖邦的夜曲中,有哀伤的叙说与悲怨,有幽静安谧的夜晚,有阳光明媚的白昼,也有歇斯底里火一样的热情。他有时像一杯甘甜的美酒。总之,肖邦夜曲的表现范围很难用综合的眼光予以把握,它是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细的创作手法极多的证明,也就是这个不起眼的钢琴小品因为肖邦的缘故而达到出人意外的艺术高峰的标志。综上所述,肖邦夜曲的音乐风格是十九世纪最具内涵、最绚丽多彩的音乐艺术,对1 9-2 0世纪的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民族主义艺术风格,是整个人类进步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根纳季·演奏者与技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2

[2].约瑟夫·迦特著·钢琴演奏技巧·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3].朱秋华·西方音乐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肖邦降E 第4篇

夜曲是由爱尔兰钢琴家、作曲家约翰·费尔德首创的, 其特点是典雅、精致、富于歌唱性, 低声部以和声风格组成伴奏织体, 高声部则奏着优美抒情的旋律, 感情细腻, 充满诗意。但是, 费尔德的夜曲在内容上仅仅局限于抒情的狭小范围并带有一点多愁善感的情调。后来, 肖邦发展了这个体裁。受当时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失去祖国、远离家乡和亲人的痛苦与孤寂, 使肖邦给夜曲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并且融入了戏剧性的因素, 让这一体裁发扬光大。“在费尔德那儿为了落到地面而以抛物线飞行的箭, 在肖邦那儿却获得了翅膀, 成了直冲蔚蓝天穹的凤凰。”这句话生动准确地总结出了夜曲这一当时毫不起眼的钢琴小品, 由于肖邦的缘故而达到了一个出人意外的艺术高峰。他一生创作了21首夜曲, 内容多样, 不仅有对大自然夜景的描绘, 也有细腻的心理刻画, 其中大多数为作曲家在夜深人静时的忧郁的沉思、伤感、柔情的表白、沉痛的倾诉、内心的惶恐不安以及火一样的激情。

这首降b小调夜曲是肖邦最初出版的夜曲。年轻的肖邦很赞赏费尔德作品中清澈透明的风格以及柔美的触键与高超的技巧, 所以能明显的感觉到他深受费尔德的影响。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 一开始就给人以美感, 充满了戏剧性。中段八度音型段落潜藏着作者如火的欲望, 极具诱惑力。这首夜曲比人们熟悉的降E大调夜曲内容更为深刻, 但由于某种原因它被人们忽视了。该作品不但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手臂重量及柔软放松的手腕技术来平稳地表达如歌的旋律, 还能使他们掌握中段八度不同层次的奏法, 特别是八度内声部 (大指) 的突出, 以及主旋律重复时使用的装饰性华彩句的流畅演奏。

乐曲的第一句, 就像在梦里一样, 是从远处轻轻飘来的、微妙的、灵巧的rubato。第一乐句在重复时便采用了装饰性华彩句, 运用6对11的复节奏使音乐显得更加自由。

在练习时, 应先分手练, 找出右手旋律的走向;然后, 再合手练习。左手是平稳而宁静的伴奏, 右手有一定的伸缩和自由, 可做缓急处理。总之它就像波浪一样进来了, 有一种后浪推前浪的感觉。第二句的开始处 (第5小节) 左手的降D音要清晰的、柔美的奏出。它不是重音的意思, 但是要感觉它很重要。

这里的中间部分, 不要突出, 应淡淡地奏出, 要保持旋律线条的完整, 使之一气呵成。第7小节是第二句的尾部, smorz应恰到好处。第8小节的4拍~6拍和乐曲开始处是同样的旋律, 弹奏时应和第一次有不一样的东西。开始处是piano.这里是dim.不要弹成一个样子, 第6拍上的装饰音应在拍子里。第11小节乐句重复时, 第二次采用了装饰性华彩句, 但这次与第一次不同, 采用了12对18, 也就是2对3的复节奏。这是一种比较容易的复节奏, 可以按但昭义先生《试论钢琴作品中复节奏的演奏》一文中讲的口诀, 3/8仓七采七, 其中的“仓”是两个节奏同步奏出的音, 把三连音单独奏出的音用“七”, 二连音单独演奏的音用“采”, 通过口诀安排出的时间序列, 找出各音的时间位置, 待熟练之后, 应根据总体的乐句处理, 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创造的气氛中。15、16、17小节的大跳, 准确性是重要的, 但弹得不可太谨慎, 不能有战战兢兢的感觉。左手和右手是呼应的, 像拉锯一样, 但两只手要相对独立, 左手不要跟着右手走, 右手要跟着左手走。

16、17小节中的装饰音是旋律性的, 不能比后面的音弱。第一段就在热烈的激情中结束了。

第19节~69小节是乐曲的中段, 它与前后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像是在明朗的夏日, 诗人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乐曲的色调甘美清纯, 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在同名大小调之间频繁变换的调性以及不断变化的力度, 反映出作者当时起伏不定的心情。旋律用八度奏出。通常, 我们在演奏八度时经常突出上面的那个线条而忽视了下面的那条线。但在这儿第19、20小节连线在上面, 而21小节、25小节等多处, 连线在下面。那么这时, 我们就应该突出下面的线条, 也就是大指要突出并很连, 这样就有了层次和音色的变化, 它在色彩上要比前面暗一些。25小节的强音, 不应有准备的出来, 也就是不要做渐强, 应该突然出现, 要有惊奇的感觉。

33小节与25小节是同样的旋律, 但这次在降B音上没有重音, 不要和第一次弹成一个样子, 应该自然一些。然后, 同样的旋律在41小节又出现了, 这次奏的又要和第一次出现时一样。51节~67小节为全曲的高潮, 力度从fff到ppp, 这是肖邦特殊的色彩。在这长大的16小节里, 他非常大胆地只使用了一个和弦, 一个踏板, 让人感觉到像是在梦幻中的、遥远的、宏大的空间中。

70小节为再现段的开始, 同样的旋律, 但不一样的感觉。其中两个音符标有“>”记号。在这儿会感觉有一点犹豫, 但很快又回到朦胧的梦中去了。在73小节中, 装饰性的华彩句第三次出现, 并且是全新的面孔, 采用了6对20的复节奏。83小节的accel要做的很自然, 小节的最后还要处理成rit.最后两小节应恢复原速, 结束时要有内在的节奏感和脉搏, 直到最后一个音。

当然, 以上只是笔者对这首夜曲在教学和演奏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总结, 要诠释好它, 还需要更多地阅读有关肖邦的一些资料, 要更深入地了解肖邦的时代, 肖邦作品产生的背景, 要熟悉波兰的民族文化、风俗、历史, 通过分析、对比不同钢琴家的演奏录音来丰富自己, 以期更能准确地表现出肖邦作品的鲜明的民族性、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摘要:夜曲典雅、精致、富于歌唱性、感情细腻、充满诗意。肖邦虽不是这一体裁的创始人, 但他却将夜曲发扬光大且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这首降b小调夜曲旋律平静、优美、情绪丰满亲切。在练习中, 练习者应特别注意其柔美的触键以及对细节的精细处理, 以期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肖邦,夜曲,触键,风格

参考文献

肖邦降b小调谐谑曲的分析与演奏 第5篇

弗雷德里克·肖邦 (1810年-1849年) , 波兰作曲家与钢琴家他是波兰音乐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 也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人物之一。肖邦降b小调谐谑曲op.31是他的四部谐谑曲中的第二首, 创作于1831年, 当时肖邦生活在巴黎, 这是肖邦创作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1830年, 波兰国内处在反抗国外势力的斗争之中, 社会动荡。肖邦被迫移居法国巴黎, 以开演奏会和教学生为生。背井离乡、孤身一人的生活直接影响到了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

二、降b小调谐谑曲的创作特征分析

1、谐谑曲体裁的发展

谐谑曲又名诙谐曲, 是一种节奏活泼、速度较快、富于生机和幻想的三拍子器乐曲。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具有幽默性质的声乐小品, 最早应用于器乐曲世俗作品中, 后来由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海顿在奏鸣曲类型的乐曲第二乐章中代替小步舞曲体裁来使用, 谐谑曲才与小步舞曲有了明显的区别, 谐谑曲体裁开始具备了比小步舞曲更轻快活泼的特点。之后, 贝多芬对于这一音乐体裁的继承发展使得谐谑曲较之以前能够运用更复杂的曲式来多方位的表现意境与音乐形象。古典谐谑曲常以复三部形式出现对比的中间部分是分节式的歌唱性中段。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舒伯特是第一位将谐谑曲体裁发展为摆脱了之前附属于奏鸣曲而存在的形式, 可以作为独立的乐曲演奏的作曲家, 他的独立成曲的谐谑曲比肖邦第一首谐谑曲写成的时间早了17年。

2、降b小调谐谑曲风格分析

自肖邦移居巴黎开始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了新的音乐形象, 抛弃了之前音乐创作中华丽而缺乏内涵的音乐主题, 加入了主题与主题之间强烈的戏剧性对比。华沙时期的以抒情性、幻想性和华丽的炫技为特征的沙龙气息转化为了充满热情与英雄气概的史诗篇章。肖邦的谐谑曲虽然不是首创, 但是他对于谐谑曲的发展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肖邦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对谐谑曲体裁进行了大量的改进, 保留了古典谐谑曲的三拍子特点, 运用了较为复杂的曲式结构以及多种曲式, 使得谐谑曲规模更为宏大, 可以容纳更多的音乐主题间的戏剧性的对比, 声部写作上更加的灵活自由, 表现了丰富的戏剧性与更加明朗的情绪, 突破了传统谐谑曲中的强调音乐主题与主题间的相互融合的约束。肖邦的四首谐谑曲都是热情奔放、富于浪漫气质的作品, 曾有关于肖邦谐谑曲作品的评论是这样说的:“它们的不可遏制的、疾风般阵阵勃发的激情不禁令人神往, 强烈的戏剧性震撼着人的心灵。作品中不同主题的强烈对比, 在极富色彩和紧张度的和声进行中, 犹如狂风巨浪, 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音乐形象。”

降b小调谐谑曲有很多的自由处理, 具有大范围的左手分解和弦音浪衬托右手歌唱性旋律进行, 华丽的引子与过渡乐段引人入胜, 主题之间具有鲜明的对比, 速度较快, 音乐极具感染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降b小调谐谑曲的演奏分析

降b小调谐谑曲采用了幽默的两组三连音为开场白, 仿佛是一个小矮子低声问出了一个简练滑稽的问题, 紧接着是一组庄严的大和弦, 正如一位声音浑厚的壮汉做出了坚定的回答, 乐曲的第一主题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进行着。

开头具有从pp到ff这样的巨大差异的对比, 形成了引人入胜的两个鲜明的音乐形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Sotto coce这个标记, 意思是弹奏时力度只需要标记的一半就可以了, 根据要求我们在开头的pp力度的乐句就需要更加的弱, 但是演奏时候手指仍要保持敏捷, 以保证乐句的清晰, 这里可以运用到弱音踏板来辅助演奏。在第5小节中, 和弦的处理需要有爆发力, 来达到这里所需要的一种更为宽广、通透的音色。从整体来看这里是一个乐句, 所以和弦要有legato的感觉。整个主题中踏板用得比较少, 只有在有大和弦, 力度为ff的乐句中, 烘托气氛适当地运用一些。第一主题中最为重要的是和弦外音和乐句感的强调。

之后是一串华丽的引子, 快速的下行分解和弦跑动, 仿佛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一段总体感觉是轻松愉快的。装饰音与上下行半音阶的运用使这段引子具有了活泼的气质, 引子比起之前或英雄性或具有谐谑意味的音乐形象有了较大变化。这里需要较少的运用延音踏板, 尽可能的突出音符的颗粒性。在引子最后, 我们可以利用poco ritenuto这个示意可稍稍渐慢的符号做一个呼吸与情绪准备, 带入下边的正题。

第二主题段首标出了Con anima记号, 这一段的情绪是生机勃勃的, 第一次听到这一段的时候就有春风拂面的感觉。这里的大跨度的分解和弦织体的写作手法是肖邦钢琴作品创作中常用的, 左手伴奏部分需要极为平稳的节奏与相对较弱的力度, 用以衬托与补充右手的主旋律, 其音色就像是在竖琴上轻轻拂过, 就像是平静的湖面上的一朵朵涟漪, 平和动听。右手上边声部为主旋律, 旋律如歌一般动听, 这里表情记号为dolce柔美的, 整个乐段情绪起伏并不是很大, 需要根据标识的记号做适当的渐强渐弱, 来使得旋律更具有流动性和歌唱性。由于左手伴奏部分跨度较大, 我们需要灵活地运用手腕来克服这一技术难点。乐段最后的华彩部分结构简单, 但是大量音符出现在黑键上, 所以并不是很容易弹奏的地方, 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之后乐曲再次回到开始的旋律, 不同的是, 这次反复中装饰音与变化形式的出现还有对力度、速度的不同于之前要求, 使得大篇章的反复并没有出现让听众乏味的效果, 反之, 再次赋予了这段旋律深刻的感染力。

随后曲子进入了第二主题, 开头是一个中板抒情性质的乐段, 同样按照谱面上的要求这里也需要加入弱音踏板的处理, 这里的音乐形象发生了转变, 相较于之前的生机勃勃、活灵活现的音乐形象来看, 这里有一些平和舒缓, 在静谧的乐句起伏中流动着另一个细小的声部, 像是潺潺流动的小溪, 以一串清脆的装饰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地方。这里的演奏需要非常细致考究的手指控制, 可以运用手腕来调节力度, 避免演奏中会出现的手指用力不均导致无法达到乐句所需要的静谧情绪的问题。在这一段中, 踏板的应用会比较琐碎一点, 需要保持清晰的演奏效果, 每个小节都要重新换一次踏板。

在享受了片刻的安静之后, 第二主题的主部出现了, 这是一段优美的旋律, 好像一首圆舞曲一样。左右手分别弹奏四个声部, 其中右手高声部为主声部, 右手低声部好像是一种回应一样, 一直伴随着高声部的进行, 一唱一和。左手低声部也是一条旋律线, 它很好地补充了旋律中的和声织体。谱面上专门为左手写出了legato的标识, 而且考虑到低声部的旋律性, 这里我们要尽量多的用手指把左手低声部弹奏得连贯。后边的大跨度跑动也是难点之一, 这里需要科学正确的指法以及发力方法才能够自如应对。

接着又是一段重复乐段, 在结尾的扎实的终止性和弦之后, 是变调的引子乐段, 带入了高潮部分, 这是整首曲子最难的地方, 右手的快速跑动与左手扎实的大和弦相辅相成构成了华丽的篇章, 情绪回复到了开头的英雄性。乐段在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上下行音阶的对答中, 在音乐形象矛盾的不断升级中, 升华到了一个更高更强大的主题。这里的演奏需要手指保持灵敏的状态, 以清晰、快速地弹奏三连音。

试论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的演奏 第6篇

降b小调奏鸣曲钢琴奏鸣曲的葬礼进行曲作于1837年, 整部作品作于1839年, 是在乔治·桑的故乡诺安完成的。在这里肖邦的身心获得了很好的休养, 许多优秀的作品创作于这个时期。如:前奏曲、叙事曲、波罗乃兹舞曲等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在当时却被被认为是革新的, 反常规的作品。甚至肖邦的崇拜者罗伯特·舒曼也认为这首奏鸣曲是神秘莫测的, 好像脸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首像, A.索洛普磋夫却认为这首奏鸣曲依然是以古典传统为依据的。比如肖邦仍然采取了四乐章套曲的形式, 在第一乐章中完全保持了快板奏鸣曲式的结构等。他认为所有的评论者一致的观点是此曲是一部标题性的作品, 是一个宏伟、悲壮的构思, 其中个人的悲痛和同情人民苦难的崇高思想交织在一起。

二、艺术特点及演奏

第一乐章是快扳乐章, 前四小节的引子是庄板 (grave) 用八度奏出了深沉、悲壮的音调, 不协和音程的进行揭示了乐曲的悲剧性。主部第一主题是被休止符打断的四分音符短句构成的动机具有激动、不安的特点, 触键要均匀、灵活、清晰, 开始时应该用较弱的力度演奏, 随后逐渐增加力度与紧张度。17-20小节的强烈的力度对比需要有很好的键盘控制能力, 之后主题逐步发展推进到第一主题的高潮。第二主题抒情优美的音乐性格则与第一主题形成较大的对比。57小节强的标记以及左手的流动的音型逐渐发展形成了这段乐曲的高潮.此处演奏时要弹出明亮, 饱满的音色。从81小节开始有力的三个和弦为一组的音型回到了第一主题的性格, 但是比主题性格要宽广、明朗。展开部中首部的各种音乐材料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05小节第一主题在左手声部低声地呈示, 第二主题似乎处于有利地位, 但是随后两个主题进行激烈的斗争, 试图融合在一起, 雷吉娜·斯门江卡称这是水与火的交融。138-154小节是该乐章最难演奏的段落.主题动机不寻常的性格, 很强的力度, 以及左手铺的很宽的和弦, 演奏时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再现部中虽然没有第一主题, 但是尾声中利用第一主题动机把第一乐章的力度提高到特强, 这样的处理是作曲家的独具匠心, 尾声中巨大的能量也要延续到下一乐章。

第二乐章是谐谑曲。第一主题动机延续了第一乐章结尾音乐的性格, 开头几小节左手的半音级进不能忽视, 音乐中较多的和弦连续进行形成的紧密节奏要求演奏者精确的踏板运用。从第10小节开始的上行跳跃的旋律之后, 自然的下行进行引出了主题, 紧接着的连续级进是较难演奏的, 能让人想到李斯特的鬼火练习曲, 从51小节开始主题动机与双手大跳交替进行, 音乐变得活泼起来, 73-76小节被称为死亡之跳的双手同时跳跃需要有很好的技术, 可以借助踏板获得辉煌、雄壮的特点。中段的抒情优美的旋律是肖邦最美的音乐之一, 与首尾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音声部的短小的旋律线要充分的表现出来, 从146小节起左手下行级进要用肖邦优美的连奏技术, 指触的微妙的变化来表现, 自由速度的运用也有助于音乐的浪漫主义刻画。通过节奏上细小的伸缩, 力度的对比, 音色的明暗变化来将旋律线条细腻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因素。再现段的音乐在保持了主题的性格同时作了一些变化, 这是肖邦常用的手法, 然而中段抒情的主题代替主题材料来结束暗示对追求光明的愿望破灭了, 也揭示了下一乐章的性格。

第三乐章是葬礼进行曲, 把它加入到奏鸣曲中是遵从了贝多芬的传统, 葬礼进行曲是全曲的重心, 也是前两乐章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悲伤、静默的, 伴奏织体让人联想到美妙的钟声。音乐很容易让人想到一支送葬的队伍缓缓前行, 演奏时应该从一开始就进入这种气氛, 进入这一乐章要有明显的时间空隙, 用弱奏来渲染这一气氛。乐段中几处强的标记也要演奏得富有力量和深沉.中段忧伤, 安静的旋律从头到尾要用弱奏来演奏, 但是并不能松懈, 更要加积蓄心理能量, 挖掘乐曲本质的深沉的美感.斯门将卡说:在这段音乐中自己的诠释显示出来的离开物质世界的程度有多高, 将是他艺术敏感水平有多高的证明。李斯特曾经说过, 我们简直找不出别的声音来完全表现出那种凄绝的感情和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人送葬时所必须流的眼泪。那首乐曲中多么沉痛地哀悼着巨大的损失呵!只有在哀悼民族悲剧的全民族葬仪的行列中才会存在……李斯特对这一乐段的阐释启示我们这段乐曲的阐释难在音乐理解上, 肖邦的忍从和忠诚的爱国精神的伟大, 需要用诗人一般的气质来再现。

第四乐章是这首奏鸣曲最特殊的乐章, 全乐章只有77小节, 速度飞快的双手相隔八度的连续进行, 是不同寻常的。该段有很多的和弦变化, 所以要谨慎地使用踏板, 作曲家标明了很多音的指法, 也应尽量的遵循。谱例中也只标记了两处力度记号, 演奏者能从这些有限的提示中去设想。应当演奏时要有坚定的触键, 完美的衔接造成一气呵成之感, 结尾的强音也要十分果断.很多音乐家对于它作一些标题性的阐述而肖邦本人只冷淡地回答说进行曲之后, 是左手与右手的齐声喧哗。这段音乐更像是印象主义的作品, 是一种不祥、恐怖心理状态的描绘。肖邦这位音乐大师是否预感到音乐的印象主义音乐即将风行?这样的结尾暗示了奏鸣曲的悲剧性色彩, 留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

摘要:本文从创作背景、历史评价和艺术特点及演奏两个方面来分别阐述。首先对肖邦的创作手法和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把握好作品的结构以及四个乐章的联系, 再对乐曲中的每一个乐句和演奏的方法和乐句之间的联系要做深入的思考, 从而正确地演奏与阐释音乐。

关键词:肖邦,悲壮,动机,性格

参考文献

[1]A.索洛甫斯基《肖邦的创作>>, 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年2月.

[2]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 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

[3]雷吉娜.斯门将卡《如何演奏肖邦》,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月.

[4]阿尔贝特.格鲁津斯基《作为钢琴家的肖邦》, 钢琴艺术2002年第三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肖邦降E】相关文章:

凯特肖邦08-03

《肖邦故园》09-07

《肖邦故园》教案05-29

肖邦生平简介07-27

肖邦论文题目04-10

肖邦的创作风格05-18

音乐欣赏肖邦05-10

赏析肖邦论文题目04-05

肖邦音乐欣赏课05-14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09-04

上一篇:中共广东省委下一篇:延续发展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