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金融教育范文

2024-08-21

高等金融教育范文(精选12篇)

高等金融教育 第1篇

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机遇, 通过反思, 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机遇: (1) 大培训的客观形势出现, 能够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 (2) 利用机制灵活优势, 抢占培训制高点, 创造民办高等教育繁荣契机; (3) 为困难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是完善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契机; (4) 主动服务社区居民需求, 创造新型的社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5) 依据市场信号, 促进高等教育从“机械增长”向“有机增长”转变; (6) 发挥学分制的弹性功能, 促进教学管理体制变革; (7) 改革课程组织模式, 促进人才培养机制转变; (8) 改变政府教育投入方式, 促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优化; (9) 引导民间认证制度发展, 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质量保障体系; (10) 传统的“毕业=就业”公式将不再成立, 高等教育将向终身教育转轨。

摘自《江苏高教》2009年第三期王洪才《金融危机向高等教育展示十大发展机遇》

高等金融教育 第2篇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当年开始的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迅速增长为主要标志,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另外.同家已经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建设.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得到’r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称赞。

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曾给我国高等教育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在校生数增长了5倍,但历史不会重演。9月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又形成了巨大挑战。与前相比,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时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很低.为高校扩招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国家政策也支持银行大量贷款给高校建新校舍,以适应迅速膨胀的办学需求。现在.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过快、办学和教育经费紧缺、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比较难、社会需求又处于低迷状态的阶段,使我们对当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理性的回归,不再一味地赞扬和保有乐观的态度,认清了金融危机下高等职业院校面l临的问题和挑战

2.2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的反作用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基本动因源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最直接的动力还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社会生活的调控力度,政府先后出台了两年内四万亿的托动内需计划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振兴的要求,政府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由此可见,存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早日实现经济复苏,解决事关民生大计的就业问题.政府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从舆论导向.以及经费投入上.都会给予高等职业教育以更大的支持,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师资队伍、示范专业建设和开发、课程细化调整、职业发展规划拓展教育、校园先进设施设备、虚拟化网络教学平台等文化领域的建设。 2_3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20下半年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方面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2.3.1对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影响。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当下企业的需求更偏向于高技能和实用性的人才,这就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各个高校最缺的是应用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即应用型教师。

2_3.2办学模式的转变。金融危机下高等职业院校应从单一办学向多元化发展办学模式转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以学养学的模式难以支撑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从单一办学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3_3专业调整和课程内容改革问题。这些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几乎都设置了一些热门专业,如财政金融、会计、外语专业、工商管理等。金融危机中,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金融人才,下岗最多的恐怕也是金融人才。对此,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专业结构的调整。除了专业方面的调整外.高职院校还要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培养金融危机环境下社会所紧需的人才。

高等金融教育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等教育 影响 对策

【中途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1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本文中所谓的金融危机,是指2007年夏季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1 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1.1 金融危机增加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对此分析,全球金融危机通过三个途径影响我国的就业市场。一是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造成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此外,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些新变化,将对未来一段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而就业形势的变化将主要取决于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实际效应,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预计金融危机对高校就业的影响在明年还会进一步显现出来。在就业竞争加大的情况下,自然也就出现了企业调高用人门槛、学生调低就业预期以及学生更加追捧政府机关和国企等就业单位的情况。另外,由于西方国家就业市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更为严重,可能进一步促使留学生回国就业,甚至国外毕业生流向我国的就业市场,这样就更加大了我国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2 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影响较大

即教育经费减少,与西方高校或基金资助的学术交流和访问机会减少,政府税收减少,用于教育的拨款就会相应减少,同时由于企业都要勒紧裤带过日子,给学校的资助也当然会减少。减税和增加投资意味着在将来一段时期内政府财政将更加紧张,因此除非出现特别的针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计划,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获得的政府拨款即使不出现下降,也难以出现大幅上升。

1.3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一片火热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应届毕业生另辟蹊径,无奈的选择了考研这条路。2009年,教育部表示,经历了0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下降后,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09年全国硕士生考试报名人数由去年的120万增加到今年的124.6万,增幅达3.83%。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今年硕士研究生将扩招5%,同时,MBA申请人数激增;公务员考试2007年超过60万,2008年将近80万,2009年超过100万。

2 我国高等教育从金融危机中得到的契机

2.1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从局部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是中国更快崛起的机会,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可能让我国产业发展比原来更快。既然全球的金融环境不好,国家肯定是要发展有潜力的、有很高的核心能力的新产业和新方向,这种新方向的选择,就有可能让大学生创业的新兴企业与传统产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了机会。金融危机是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机会。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找到适合的工作。

2.2 金融危机是我国高等教育提升国际相对地位的一次契机

西方国家高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严重,在金融危机影响期内的发展步伐可能放缓,这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升国际相对地位、吸引国际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考虑到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不利影响大多是短期的,例如高校存款被冻结、投资受损、政府拨款下降,都会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而缩小直至消除,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主动把握住这次机遇。

3 金融危机下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对策

3.1 加大力度增加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就业

第一,国家要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国家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第二,实施毕业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第三,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3.2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高等教育应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使政策向教育行业倾斜

在国家推出的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教育、卫生合在一起才400亿元,仅占百分之一,涉及到教育的资金数目是44亿元,并且都是投向中西部基础教育。美国等OECD国家高等教育经费中财政性经费所占的比例大约为80%左右,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差距显著。因此,从长远来看,国家还是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3.3 积极调整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科研结构

高等教育要跟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新兴的产业不断出现,这也要求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措施,力争与经济发展同步。另外,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也应提高,要加强青年教师师资队伍的培训及建设。

3.4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支持研究型大学和行业特色高校同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围绕重点企业的发展开展有效的技术创新工作。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实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实施一大批科技成果,服务企业,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3.5 高校应积极开展学校经营,拓展筹资渠道和筹资能力

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是增加高校收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是公立高校的两大收入支柱。而在两项收入都无法预见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高校应拓展筹资渠道和筹资能力以满足自身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总之,虽然金融危机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多挑战,但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将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很多改变。我国高等教育要有勇气战胜挑战,迎接机遇,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人力资源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 吴筱贞.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人民论坛.2009-05-13.

我国高等金融教育改革之新探 第4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2004年以来,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金融服务“三农”, 要求金融接地气, 回归“三农”。《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六大目标之一, 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 加强对“三农”、小型微型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根据“大金融”战略构想, 后危机时代, 中国正处于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 高等金融教育改革应支持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全面服务于国家经济和金融崛起的战略需要。此外, 令人担忧的是, 多年来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脱离基层、就高不就基的现象比较严重。上述情况说明, 中国高等金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如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 亟须探索、改革。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本文从金融学内含、金融学科体系、金融教学模式等方面回顾相关的研究文献, 并对此进行评述, 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

1. 金融及金融学科。

国内学术界对金融内涵的界定。刘鸿儒 (1995) 将金融定义为: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黄达在《金融学》 (2003) 一书中, 将金融界定为:凡是既涉及货币, 又涉及信用, 以及以货币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或者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课程的投资、商业保险, 以及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交易的行为的集合。国外文献将金融界定为:“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其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那么, 作为一门学科, 金融学内含的界定及其学科体系内容, 国内外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黄达 (2003) 认为金融学科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金融范畴的理论论证, 包括货币信用、利率与汇率等相关研究范式;二是微观金融, 包括金融市场、金融中以及金融功能;三是宏观金融, 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等。而国外研究文献表明, 金融学科主要是研究微观金融问题。例如, 199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 W·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 (即M—M定理) ;199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的期权定价公式等。博迪和莫顿 (2000) 认为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 主要讨论了金融和金融体系、时间和资源的分配、价值评估模型、金融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理论、资产定价和公司理财等问题。

2. 金融学科体系建设。

曾康霖在《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1997) 一书中系统研究了我国高等金融教育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 对推动中国高等金融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广谦等主编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 (2004年) 代表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改革旧的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新的金融学课程体系成为金融学科建设的主流呼声。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思路和设想在具体实践中逐步推进, 比如分层次培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等。

3. 金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价值取向。

焦瑾璞 (2010) 以“五道口”为例, 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金融教学的成功模式。过去近三十年中,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抓住金融学科建设重点, 始终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 走出了自己的模式, 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自1981年建校以来, “五道口”在金融专业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有着鲜明特点和明显优势,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制优势和办学特色;优秀生源和导师队伍;学位管理和就业引导;科研工作和培训工作。张敏 (2011) 认为研究型教学是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 在教师的引导下,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 加强学生的亲身实践, 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探索钻研, 即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使学生成为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 使每个毕业生具有特别的创造力。上述研究文献表明, 由于时代的变迁, 金融学的内涵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金融学科学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地调整, 金融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亦应随之变化。已有文献对金融学内涵的界定已经不能适应后危机时代金融发展的新特征, 金融学科体系应该调整, 以便适应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服务于基层的要求。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传统的金融学学科体系架构设计是从货币信用银行本身角度出发, 去设计金融学课程体系;二是金融学理论研究脱离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宗旨;三是金融学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四是高等金融教育价值观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改革金融高等教育的理论分析

后危机时代, 高等金融教育改革方向应该是金融回归实体经济, 金融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基层。

1.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所谓实体经济 (Real economy) 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 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其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倒不如说金融脱胎于实体经济, 所以必须植根于实体经济, 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商主义者主张贸易顺差, 积累金银财富, 结果遭到了亚当斯密的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就反对货币 (金银) 是财富, 认为货币只是商业上的大轮毂、经济贸易中的润滑剂。斯密认为货币必须服务于生产贸易, 才能使财富增长。这一观点说明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 即为生产贸易流通消费服务。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价值符号, 货币的职能存在吞掉它的物质存在, 货币只是财富的化身和代表。马克思从货币职能的角度阐述了货币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充当商品交易媒介和资本增值的功能。所以,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首先必须回归实体经济, 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才是财富创造的源泉。

2. 金融服从于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政策导向。

一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必须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真正解决金融当前时点突出服务什么样的实体经济问题, 界定有效支持的范围。在这些领域, 可以创新金融工具, 合理改变信用政策工具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发展金融业必须坚持金融的去杠杆化, 坚决打击以钱炒钱的行为, 避免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需求, 这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可为的关键所在。

3. 金融与社会经济转型协调并进。

后危机时代, 社会经济转型步伐加快。一是以“新能源加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将带动绿色经济崛起, 低碳、绿色、环保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随着老龄社会时代的开始, 银发经济将催生一系列新的老年服务产业;物联网时代将催生新的物流产业和信息产业。

上述几个方面说明, 金融与社会经济转型必须协调并进。这为高等教育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及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4. 普惠金融要求金融深入基层。

普惠金融即人人享有融资平等权和金融服务权。但是由于金融脆弱性等原因决定了金融机构“服强”不“服弱”, 帮富不济贫, 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所以未来金融教育改革必须打破这一僵局, 从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到教学模式改革, 将普惠金融这一理念贯穿于的金融学教材、教学过程中,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金融人才。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金融教学改革的指针。

林继肯 (2012) 指出中国金融业的宗旨是要为人民服务的, 而西方资本主义金融业一切为了赚钱。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树立正确的货币观, 反对拜金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学科和金融业的魂, 要贯彻到金融学科建设的始终, 要贯彻到金融业实践的始终, 这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金融业的根本区别, 也是决定中国金融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中国金融学科要帮助学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树立正确的货币观, 反对拜金主义, 这样才能培养金融工作可靠的接班人。金融业只有帮助每个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货币观, 反对拜金主义, 才能正确对待工作、家庭和社会, 才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筹资金, 促进经济发展, 才能做好金融工作。金融业不能丢掉这个魂, 不然, 金融业就会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四、改革思路与建议

回顾金融学科演进历程, 无非是围绕着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这圈子打转转。黄达教授认为:宏观金融分析为经济理论界、金融理论界、宏观政策主管部门 (其中包括中央银行) 所关心, 属“安邦治国”之策。微观金融分析为“天下人”理财, 直接服务于大大小小的企业 (包括种种金融机构) 、基金、非盈利单位、财政收支单位以及广大的公众, 帮助它们筹资、投资、经营运作、进行风险管理等, 它无所不在。上述观点没有跳出货币信用银行本身, 去研究金融学科体系建设问题。因此, 高等金融教育改革必须克服传统的金融学内涵以及金融学科体系内涵的束缚, 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 服务于基层的视角, 去界定金融学的内涵以及金融学科体系。

1. 改革思路。

长期以来, 西方金融理论及创新并没有沿着它自己的正确道路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正像国外文献所阐述的那样:“金融不是特别关注实物经济中所发生的问题, 因此, 也不是研究在静态和确定性世界中所发生的问题。”这段话表明, 金融一直以来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后危机时代, 高等金融教育改革首先应该从实体经济视角和普惠金融的视角重新对金融及金融学界定, 以此为基石, 设定金融学科及其课程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 改革建议。

其一, 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和金融接地气两方面来界定金融的内涵。如前所述, 根据国内外的文献研究的情况, 关于金融的界定无非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金融即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的集合, 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微观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二是宏观金融管理产品与服务创新;三是金融技术创新。

微观金融产品创新是金融服务于企业与个人产品和服务创新;宏观金融管理产品与服务创新是指货币信用工具及其管理政策创新;金融技术创新是指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运行过程中需要的技术创新, 包括各种金融技术手段, 如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 网络技术开发出的各种金融结算支付系统和金融工具系统。其二, 对金融学的界定。休谟认为:人性是一切科学唯一稳固的基础。所以, 对金融学内涵的界定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因为, 一切金融活动归根结底都是服务于人民的。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金融学是以金融杠杆为驱动器, 研究人的自发逐利行为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型学科。这里所谓的金融杠杆是指信贷、利率和汇率等宏观金融管理工具, 自发的逐利行为是理性人的本质。如果人的自私贪婪本性不加以约束, 就会酿成危机。因此, 这就需要宏观金融管理工具。其三, 金融学课程框架体系设计。宏观金融管理应该在原有的《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设立《货币银行管理学》和《国际金融管理学》, 即将《货币银行学》中的货币信用、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等内容保留下来, 将其中的汇率及国际收支内容整合到《国际金融管理学》中, 将《中央银行学》内容拆分到《货币银行管理学》和《国际金融管理学》中。因此, 这将原有的三门课程调整合为二门, 既减少了课程的门数, 又克服了长期以来《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问题。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角度, 根据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设立《消费金融学》、《产业融资学》, 前者主要是为消费提供金融服务。消费是拉动经济的首架马车, 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后者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战略型新型产业崛起是必然趋势, 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支持至关重要。从金融服务基层、接地气的角度, 应该增设《“三农”金融学》、《银发金融》、《理财学》等。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亟须加强,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金融问题, 而原有的《农村金融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三农”金融需求与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又出现新的瓶颈, 农户贷款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村龙头产业融资困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随着老人社会时代的开始, 养老金融需求日益增加, 《银发金融》不可或缺。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 理财时代到来, 在理财产品满天飞的情况下, 不乏有一些投资者上当受骗。因此加上大众理财教育时不我待。《理财学》将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财知识与技巧。其四,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与人才培养。金融学科体系的建设目的在于培养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人才。所以,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必须自始至终地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金融扎根基层、服务于广大民众的理念。同时, 教育广大金融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为深入到基层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许多冲击, 也为高等金融教育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我国高等金融教育改革应该抓住这一机遇,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金融回归实体经济, 重新设计金融学科体系框架, 调整课程设置,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为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和服务于基层, 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 2001, 23 (4) .

[2]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焦瑾璞.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金融, 2010, (19~20) .

高等金融教育 第5篇

敬爱的党组织

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有很多的学习机会,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等,通过学习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更多的兴趣,自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深入的认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观: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人生,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和乐趣,把为在世界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无产阶级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努力地工作,无私地奉献。

近两年,我国有很多的天灾人难,一年前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那一刻看到了解放军战士竭尽全力救援灾民,看到了无数共产党员发扬了先锋带头做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我,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我渴望更多的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性、先进性,获得更多学习中国共产党先进理论的机会。

我郑重地向党提出申请: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我深知按党的要求,自己的差距还很大,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等。希望党组织从严要求,以使我更快进步,我会自觉地接受党员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不足,争取早日入党。

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此致,敬礼!

申请人:罗奋多

高等金融教育 第6篇

【关键词】CFA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24-02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加入到了本土竞争的行列,它们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金融业的传统盈利模式。譬如,商业银行从以前的靠存贷利差增加收入,扩展到现在的个人业务、基金业务、股票业务等;而包括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在内的其他机构也同样面临着外来者的巨大挑战。这些都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给予了高等教育金融专业强大的发展动力。

作为就业热门,市场需求旺盛,金融学科深受各大高校的重视,陆续新增开设了不少相关专业,每年高考的录取分居高不下。

然而,就业机会增多并不是对所有毕业生都是一样。事实上,由于连续多年考生对金融学的趋之若鹜,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使得业内对普通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大部分机会更多地赋予了高层次的金融人才,懂外语、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高端人才尤其走俏。

目前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即一般性人才的过剩和高级专门人才的紧缺;能够胜任投资银行、金融衍生品、资金交易、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等各项业务的高级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因此,适应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结构调整是高校金融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

根据2014年9月20号财金通发布的《上海金融基础人才市场供需调研报告》显示,上海高校毕业生在尝试进入金融行业就业时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缺乏实务经验和相关系统培训”。即便各高校也一直努力为自己的在校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但是显然杯水车薪,不可能解决大量应届生应聘简历上在这一项上的短板。

图1  上海高校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阻力

资料来源:2014年财金通《上海金融基础人才市场供需调研报告》

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设置中结合相关系统培训,成为另一个更具有广谱效应的探索方向。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针对业界对金融教育“注重金融理论而不重实务,重视金融知识而不重道德”的批评,很多高校将CFA引入大学教育。

CFA全称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是全球投资业里最为严格与含金量最高的资格认证,被称为金融第一考。自1962年以来,为全球投资业在道德操守、专业标准及知识体系等方面设立了规范与标准,并被广泛认知与认可。

截至2014年6月,CFA在全球147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拥有143个会员协会及超过119,000名会员(包含持证人:112,000),其中中国内地3521人,香港6508人。

这项旨在培养合格金融分析师的资格认证,除了专业的金融理论、量化计算等考核外,还要严格考核和评估申请者的“道德标准”,这在当前危机中显得极为重要。

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综合型财经类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非重视自身的发展特点;南财大金融学院长期以来科研教学优势突出,金融学专业继2010年被评为省级优势学科之后,2015年更入选“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A类项目”,迎来了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教改期。

为了真正实现专业的品牌化优势,南财大金融学于2015年12月底,南财大金融学院启动了关于CFA大学认证项目的申请工作,并于2016年3月顺利通过。

目前,南京财经大学是江苏省唯一获得CFA认证这一殊荣的高校,也是继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之后,全国第四个同时通过本科和硕士两个项目认证的高校。这标志着该校金融学专业获得了国际权威行业协会的认可,对促进学校金融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推动作用。

在将CFA系统知识模块嵌入金融高等教育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南财大金融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案:

一、优化培养方案,设立国际实验班

获得CFA大学认证项目是对于南财大金融学院现有的雄厚师资力量以及较为完善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的高度认可,而目前正在试行的CFA国际实验班项目则是该院进一步将CFA培训模块与本科培养方案紧密结合的有效尝试。

2015年秋季入学的大一新生中有近300名报名参加了英文选拔考试,难度约等于英文专业大一结束的期末考试,选前五十名组建了CFA国际实验班。学院为实验班配备了全海归师资,采用全英文的授课方式;课程基于CFA考试要求的十个模块进行设计,结合了金融学院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学制两年半,完成时学生正好达到参加CFA一级考试的基本要求,即本科毕业前十八个月。同时,自2015年起,南财大金融学院的金融专业硕士被要求在毕业前必须至少通过CFA一级。

尽管目前本科阶段的教改还在试行,需要时间进一步检验;但是根据研究生的应届生就业或者在读生实习机会数据来看,CFA系统模块的嵌入都起到了明显的正面推动作用。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

1.配备全海归师资

近年来南财大金融学院大力引进海外人才,为国际实验班配备的所有师资都是海归博士,保障了全英文的教学需要。同时,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定期集中讨论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有效帮助了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

2.实时报送学生评教

每次授课之后,学生都会填写非常详细的FEEDBACK,对于教师授课水准实时把握;一旦有学生提出合理意见或建议,会立即要求该位教师整改教案,重新试讲。

3.扩大学术交流,鼓励教师进修

为年轻教师建立了完善的“学术沙龙”制度,定期延请学术界或业界达人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内外参加进修,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及教学技能。

三、严格规范了课堂教学管理

1. 国际实验班设置了内外双重班主任,从维持课堂纪律到课后作业的及时批改,都有严格制度保障;能及时受理学生的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水平。

2.建立完整的实验班档案库。

自入班的选拔考试开始,学生的每一次课堂学习情况,包括师生交流、课后作业以及参与对外交流活动和奖惩情况,均有详细记录。每学期期末,由专职内务班主任将实验班成员的日常学习记录及期末考试情况整理成册并仔细核对后,。

3.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奖惩制度,设置一定的优先权。

针对实验班学习特点,学院在很多比赛或活动中给了其同等条件下相对优先的权利;譬如,学院有对外交流活动并需要选拔参加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实验班的学员。

四、优良的硬件设备

南财大金融学院的金融工程实验室是江苏省内首家金融模拟教学实验室,被评为江苏省属高校省级示范中心建设点,现在作为CFA国际实验班固定的日常教学场所,提供了一流水平的硬件设备。

参考文献:

[1]丁忠明.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德权,邹新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三型”投资理财人才培养模式——以广东商学院投资学专业( 投资理财方向) 为例[J].金融经济,2012( 8).

[3]秦洪军,董海圆,赵盛磊.高等院校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路径探析——基于美国经验的借鉴[J].教育现代化,2015(13).

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度校级高教研究课题“全球化开放条件下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要求———基于CFA全球认证院校专业的建设发展模式”,项目号GJ201518;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高等职业教育 第7篇

1 各级政府部门应重视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拉动经济增长的举措,比如加大医疗改革力度,加快铁路、公路、水利工程建设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有的地方政府动辄花费百万千万向老百姓发放旅游券、消费券等,这些巨额的投入固然可带来立竿见影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但这些措施实为毫无后劲的短视刺激举措。各级政府应清醒地认识到把钱投入到教育中,投入到人才的培养中才是最为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才决定着中国的明天。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正是为今后经济转型、快速起飞蓄积力量,做好准备。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此次国际金融风暴来势凶猛,广东省是外向型产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而这次金融危机首先对这些地区的企业产生了冲击,一些港资、台资企业受影响较深。这是一个警钟,高等职业教育现在应该转向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不能总把就业眼光放在发达地区。从长远看,为当地经济服务,为“三农”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高瞻远瞩地意识到积极扶持当地职业教育,就是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为当地的经济腾飞积蓄力量。

2 高等职业院校应认清目标,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教育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就业”是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硬道理,特别是在如今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一难题,首先我们要保证学校的教育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和优势。高等职业院校要有很强的市场敏锐度,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做到好学生好就业,好专业好就业的良好目标。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学校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企业,引导企业加入人才培养环节,企业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的归宿,学生能力是否合格、应如何改进最终由企业说了算。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将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一线对接,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双赢”。

3 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乃教学之本,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高等职业教育不单单是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操作,能够实现产出,这一特点使我们必须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思想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前提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坚持内育外引的方针,切实制定政策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锻炼,以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确实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4 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块敲门砖就是“职业资格证书”,它是对学生能力的初步评价,也是社会、企业对学生录用的最佳凭证,学校要积极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打好基础。

总之,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群体是青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企业、学校只有联手应对,才能解决目前就业难题。“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导向,我们职业教育要提升能力,拓宽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sjzpc.edu.cn/pinggu/2004120226.htm.

[2]冯美德.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职业培训及其对我国的几点启示[EB/OL].http://www.edu.cn/20010823/207930.shtml, 2008-05-20/2009-02-12.

[3]姚丽梅, 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高等金融教育 第8篇

1 经济学中的教育与融资

1.1 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是人类进步的桥梁,是人类知识水平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促进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产业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为我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劳动人民,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促进了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饭店、超市和银行等。

1.2 资金的短缺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它已成为阻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资金主要是学生的学费和当地政府的投资,但对于一些高等学校扩招学生或引进一些先进技术所需要的资金来看,政府财政是不足够支持的,政府对高校投入的教育费用还是存在问题的。如果高校想通过收取教育学费作为高校的资金,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我国居民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高,难以承受高学费的压力。如果学生想通过贷款的形式交学费,也需要我国财政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所以,高等学校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考虑国际化的发展和融资。

1.3 资本主义市场中的高校

在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中,每个阶段的教育花费是不同的;在经济学理论中,每个阶段高等学校教育的融资都是由当地的教育部门和政府、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进行分担的。如果高等学校的经费只由国家单独支付,就会出现严重融资不足的现象;如果由个人承担的话,就会有更多学生被高昂的教育经费排除高等教育之外。这样不仅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较严重的影响,还会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必须要让资本主义市场进入,这样才会让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更加完善。

在我国资本主义市场中,高等教育具有较大的潜能,高等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商品性特征。在资本主义市场中,投入教育事业可以使货币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高等学校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有着丰富的经历和阅历,投资教育活动,可以为资本主义市场创造一定的价值。

2 高等教育的现状

2.1 银行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提供贷款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受社会、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三重压力。一些高等学校会进行新校区的建设,而在建设的过程中,比如校区的选址、教学设施、教学费用和基础设备的完善,等等,这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财政的支出。由于高等学校本身资金不足,当地政府资金也比较欠缺,国家在财政方面的支持也是有限的,所以,国家就允许高等学校从商业银行贷款。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高等教育在进行商业银行贷款时操作比较方便,为高校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2 高等学校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

高等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资金短缺的问题,但由于高额的贷款,大多数的高校都面临着债务危机的问题。由此可见,高校贷款危机普遍存在,它会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3 债务危机存在的原因

3.1 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的迅速进步,高等教育要求扩大招生、完善基础设施等,导致了高等学校所需的资金不断上升。高等学校在建设过程中资金严重不足,政府的教育经费却无法满足高校教育经费的需求。

3.2 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在进行贷款时,没有对自身的还债能力进行分析,导致高校大规模的贷款,这种负债情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压力。

4 高等教育发展及政策

资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我国金融政策的支持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高校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金融企业对高校的支持是国家实施的一种政策,要想高校与金融企业之间建立更好的关系,就需要国家和政府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高校的发展,让其处理好自身和金融企业之间的关系。要想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我国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调整。

4.1 对政府进行改革,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

对政府职能进行改革,减少对高校的控制。当地政府应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适当减少对高校的控制进行,让高校拥有独立的法人,政府只需加强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和高校财务等方面的管理。

4.2 高校教育的支出

在我国资本主义市场中,我国高校建设资金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资金对民办或公办的高等教育来说有着一定的影响,当地政府对高校的建设资金的投入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高校的融资一定要与资本主义经济相适应。

4.3 完善政策的管理

要想扩宽高校在融资方面的渠道,就要完善政策管理。在高校融资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要帮助它进行其他渠道的融资;高校在进行贷款时,商业银行要减少税率,为高校带来更多的方便;在高校面临还款危机时,政府应该帮助高校解决这个问题,并相应地承担一部分债务,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4.4 提高高效的经济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部门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与教学质量,加强对高校的了解;在贷款时,要对高校进行严格的控制,明确高校是否具有还款能力,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把控;高校企业也要健全自身的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率和办学质量。

4.5 实行创新

在当代社会,高等教育与融资有着密切的联系。高等学校的教育资金可以通过国外的一些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建立教育基金,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5 结束语

我国的高校建设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高等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融资与资本主义相适应,我国也应提出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高校的发展。在高校建设的过程中,金融支持也需要创新,要加强宣传高校的知名度,让一些国外企业、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了解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募集基金。这不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也缓解了高校贷款金额的压力,使高校减轻资金负担,让其更为迅速地发展,使我国的高校成为大众化的学校,从根本上增进我国资本主义市场与融资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艳平.化解高校债务危机:制度视角下的路径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2).

高等金融教育 第9篇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在教育产业化的战略上有不可争议的失误和种种负面后果, 但终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跨入了国际所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每年以为数百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可能改变命运的圆梦机会, 而且, 对我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增强总体竞争力, 支持和促进了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 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影响

1、对就业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其影响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 对我国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生就业矛盾凸显, 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 改变高校专业结构。近几年,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专业大多集中在与经济、国际贸易等相关的领域, 而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证券、房地产市场以及进出口等相关领域。这些领域的用人需求在金融危机下明显萎缩, 更为重要的是, 金融体系内的危机已向实体经济体系蔓延, 进一步影响了非金融企业。这必然会使更多跨专业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个岗位, 加剧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 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2) 给大学生发展前途蒙上一层阴影, 造成学生心理矛盾。目前, 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全球各地各种媒体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严峻的报道铺天盖地, 就业成了整个社会, 包括高校学生和每个学生家庭谈论的中心话题。让广大毕业生产生害怕、失望、迷茫等消极心理, 在部分经济贫困地区还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言论, 甚至不少优等生、高才生放弃了高考, 选择学一门实用技术, 早点就业。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3) 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恶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 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将随之减少, 就业需求也随之下降, 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却不断增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社会就业供给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4) 改变区域经济环境。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不同, 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不一样。外向型产业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受影响最大的地区。前些时间, 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出现了中小企业停产、减员, 劳动力市场用工量下降等现象, 而这些地区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地区, 金融危机的冲击必然会使毕业生区域选择的理想与现实出现矛盾冲突, 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2、对人才结构和招生的影响

后金融危机必然使人才市场发生结构性的调整, 金融、房产、投资、证券、保险等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急剧萎缩, 社会市场对人才需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而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原有的需求模式, 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加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 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 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 这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吻合。后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和人才培养将产生深远影响。

3、对出入国留学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产生大幅波动, 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跨国留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不少国家的货币都出现了大幅贬值, 其中包括很多中国学生所期望的留学目的地的货币贬值, 如美元、欧元、澳元、韩元等, 这些货币的大幅贬值将使得前往这些国家留学的费用大幅下降, 并加强这些国家对留学生的吸引力, 而那些货币坚挺的国家对于留学生人员的吸引力将下降。

三、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政府扩大内需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投入

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 国务院提出10条旨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措施, 其中第4项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涉及到教育的资金数目是44亿元, 这44亿元主要包括3个大的工程:一是中西部农村校舍改造工程, 涉及资金30亿元;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涉及资金10亿元;三是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涉及资金4亿元。教育部在2009年初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 着力化解高校2000亿贷款。由此可以看出, 政府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中的第四项措施是在巩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 而投入巨资帮助高校化解债务危机是为高等教育下一步的发展减轻阻碍。所以高等教育一定要抓住这次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机遇, 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 建好校舍、购买教学设备、补足教学资源, 打捞“海归”, 提升师资水平, 努力申请减免自己在以往办学过程中产生的债务, 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面对金融危机, 积极探讨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此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对高等教育来讲, 是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社会功能,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机遇。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区域的重新洗牌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提高, 从而也对高校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 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的知识积累, 强调的是考试成绩, 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掘。这种状况与新形势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滞后性。2009年, 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设立了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每个实验区资助总经费50万元, 用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而这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大多以“创业”为主题, 其中西南大学更是将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锁定在“顶岗实习支农”上。由此可以看出,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以国家重大投资建设发展为方向, 使人才培养真正契合社会需求。

3、面对金融危机, 加强相关人才培养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高等教育应该勇于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以此来提高自身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1) 培养高级金融人才。金融危机的发生, 反映了金融行业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匮乏及其职业道德的缺失。主要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 要求大学完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提升金融人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情操, 提高应对金融危机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

(2) 培养技能型人才。金融危机的发生, 对高校人才培养显示最突出的就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企业裁员首先裁掉的肯定是文职人员, 而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员工则工作相对稳定。目前, 我国最缺乏的是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因此, 高等教育应转变观念, 积极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性人才。

(3) 充分发挥技能培训的优势。金融危机必然造成社会失业人口的增加, 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技能培训的职能, 为广大失业者提供各种就业培训, 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创设新的就业岗位, 为自己、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 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5) 发挥社会合作伙伴和企业作用。企业在评价和预测技能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也是投资教育与技能培训的重要力量。学校与企业要积极开展对话, 充分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期望和要求。建立学校、企业和咨询专家互动平台, 共同设计目标教学课程, 定期组织技能和就业供需见面会等。

4、面对金融危机, 发展农村就业市场

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影响就是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一直是个大问题, 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一矛盾就更加凸显, 要缓解这一矛盾关键就是要积极开拓农村就业市场。

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后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来说无异于一场刺骨的“寒流”, 但对于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却是难得的“暖冬”。为应对金融危机, 国务院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十项措施, 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本次拉动内需的投资方向集中在民生领域, 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 国家把大力拓展农村市场作为国家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选择。我国农村正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 而要将发展机遇变为现实, 必须要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参与其中。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当前农村的就业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国家积极为毕业生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创造了条件。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国十条”是高校毕业生在农村施展身手的难得契机。高等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引导毕业生走向农村, 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影响下严峻的就业环境, 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让他们看到金融危机为农村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以及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国家发展战略, 引导毕业生抓住到农村开拓事业的机遇, 真正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总的来讲, 金融危机对经济、对社会都是一场破坏性的冲击。冲击波所具有的破坏力, 也可能被转化为动力。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怎么应对, 怎么消除、缓解其负面影响, 利用机遇转变为改革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金融服务外包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研究 第10篇

一、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领域属于新兴行业。随着技术和组织模式的不断创新, 这一领域出现了信息技术外包向业务流程外包等高层次的演进, 并引致了人才需求的一些显著变化。

1. 需求数量快速增长

商务部数据显示, 2011年, 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3.9亿美元, 同比增长63.6%。服务外包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人才需求。2011年, 新增服务外包从业人员85.4万人, 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58.2万人, 占比达到68.1%。金融行业是服务外包最多的部门之一, 2010年我国在岸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中, 来自金融业的发包量占14.0%, 与电信、制造业等行业等规模相当, 位居市场份额的前列。有数据显示, 全球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份额为1.2万亿美元。中国目前所占份额还很小, 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需要也会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天津市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较快的地区, 2011年服务外包执行额实现6.08亿美元, 同比增长79%, 服务外包业从业人员已达3万人。金融服务外包是其中重点发展的领域, 随着“十二五”时期一批重要项目的建设, 将带动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

2. 专业融合程度日趋复杂

金融服务外包涉及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多种形式。2005年, 巴塞尔委员会出版名为《金融服务中的外包》的文件, 针对金融服务外包活动已经超越了单一产业的边界的状况, 将原来针对金融业的监管方案调整到适应更广泛的领域。

近年来, 我国承接的金融服务外包的领域逐渐增多, 后台业务外包已经成为金融机构业务流程整合的重要趋势, 业务领域在“十二五”时期将会进一步扩展。《浦东新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 》提出:加快交易、结算、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等的开发、运营、支持及维护服务, 把浦东建成服务全球的后台中心集聚地。天津市规划建设“京津金融服务外包园区”, 包括金融数据中心、信用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十大功能。

金融领域的业务扩展导致对人力资源需求多元化。虽然服务外包的模式提高了业务环节的专业化, 但是, 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越来越高。以信用卡中心为例, 专业人才不但需要熟悉金融业务, 还需要掌握统计分析、市场营销知识。

3. 创新带动知识快速更新

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的根本动因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导致业务日趋复杂, 金融技术、金融产业和金融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都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外包的领域相对金融机构整体而言是非核心业务, 但外包领域的创新也对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不断融入创新元素, 知识密集程度越来越高。以云计算技术为例, 已经开始应用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部门。数据中心可以借助云计算提高录入和处理的效率, 信用卡中心可以开展托管服务等。天津市提出了打造“低碳”金融服务外包园区, 开展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创新。这些创新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知识密集程度, 与我国传统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有着显著区别, 对从业人员先进技术、理念的吸收和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4. 外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离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服务外包业务的主要来源, 美、欧、日等是我国服务外包的主要市场。2011年, 承接国际 (离岸) 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238.3亿美元, 占全部业务的73.6%, 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到占全球的23.2%。

外语水平一直是影响我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重要瓶颈, 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承接欧美市场业务时有天然的优势。以印度为例, 2010至2011财年, 印度服务外包产业总值已达880亿美元, 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6.4%。虽然创新、创业环境等很多因素不容忽视, 但是语言优势的作用是明显的。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大量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服务外包的关联企业越来越多, 对具有相应外语能力的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无论在外语熟练程度还是在语种的结构方面, 都需要改善。

二、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目前, 国内服务外包人才存在巨大缺口, 服务外包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状况更为突出。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工作, 但是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这一领域新的人才需求, 形成了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为了充分调动、配置教育资源, 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创新。

1. 调整培养目标

当前, 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金融学基知识、理论;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 进行业务操作的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定位, 培养了大量社会急需的人才。但是, 相对于服务外包的专业细分的需求而言, 进行业务操作已经是较为低层次的需求。为了达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的目的, 需要为客户提供定制的解决方案。因此, 需要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一目标与当前专业硕士培养目标较为一致。

针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可以细分为以下具体的目标。第一, 产品创新能力。外包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特定环节的研发投入, 金融电子化带动了手机银行支付平台等金融外包的产品创新, 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普遍加大了产品研发人才的引进。第二, 组织协调能力。服务外包增加了市场参与者, 外包企业需要协调与发包方和市场需求方的关系。贷后管理是金融服务外包的重要领域, 外包企业既要结合发包银行经营战略开展业务, 又要根据不良贷款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组织协调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第三, 自主创业能力。金融业是受到严格市场准入限制, 能够获得一定垄断利润。金融服务外包的出现降低了行业进入壁垒, 为中小企业分享发展机遇提供有利条件, 自主创业能力培养有助于催生更多有活力的市场主体。

2. 明确专业设置

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是当前教学改革普遍的发展思路。当前, 金融服务外包的专业设置较为混乱, 办学层次缺乏连续性和有效衔接。现有专业在原有多个专业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包括信息管理或软件工程、商务英语等外国语专业和金融学专业等。虽然有利于发挥原有的教学资源, 但缺乏系统、长期的建设框架。

金融服务外包虽然尚未被列入教育部发布的目录, 但是专业设置的核心细则较为明确, 可以在专业设置方面制定科学的规划。金融领域中信息技术外包占较大比重, 但是, 网络管理、数据中心运作、灾难备份等所涉及的知识都是信息科学专业的基本内容, 不应划入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业务流程外包 (BPO) 适合作为这一专业的核心内容, 凭证管理、现金管理等外包业务是金融业务的细化, 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程度足以安排专门的课程进行学习。例如, 现金管理需要在收、付、存等各环节实现集中一体化管理, 多种账户的组合提供了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有效统一, 原有金融学专业的无法达到这一层次。

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 将适宜外包的金融业务流程作为教学内容, 可以使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更加集中于这些流程。同时, 原有金融学专业可以集中于金融核心业务的内容。基于这样的专业设置, 避免在原有金融专业上增加国际服务内容的模式, 专业内涵和边界更加清晰、科学。

3. 优化课程体系

“服务外包”作为一门课程已经在经济、管理学科开设, 作为单独设置的专业, 这一门课程只能作为基础课程, 还需要配套有机联系的专业课程。目前, 一些学校在金融学基础课程基础上, 增加了“电子银行服务”、“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金融交易、支付手段的电子化是服务外包的动因之一, 但是全面掌握外包业务需要融合从技术到政策的系统知识。优化课程不但要注入新知识, 还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 从而构建有效衔接的多层次课程体系。

(1) 巩固基础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学”等仍然是金融服务外包必要的前期课程, 从事外包业务也需要扎实掌握基本金融知识。同时, 应该增加“服务外包概论”等课程, 减少“财政学”、“国际贸易学”等课程, 使基础课程更加适应专业细分的需求。

(2) 精选专业主干课程。金融学专业课程较为宽泛, 包括投资类、商业银行类、财务类众多课程。为了进一步突出金融外包领域特点, 可以筛选有针对性的课程。以信用卡服务外包为例, 可以开设“信贷产品管理”、“信用卡营销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信用卡业务管理案例”等课程, 这些课程紧密围绕业务流程, 有助于有效解决交易监测、资金垫付、资金结算等问题。

(3) 引入先进工具课程。随着数学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 金融服务外包的业务操作需要对工具课程的熟练掌握, 这一领域的课程日趋重要。票据管理、账户管理等外包业务涉及大量统计任务, 需要增加MALTABL、SAS等统计工具课程的比重。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应用了大量数理模型, 金融工程类的课程已经成为金融分析师等职业资格考试, 引入这些课程有助于提高创造性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能力。

4. 创新产学研结合途径

服务外包是企业主导的价值链重构, 产学研结合是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作为服务外包主要需求方的国际知名金融企业, 花旗集团等一直有非常完善的人力资源计划, 组织的毕业生实践项目已经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针对当前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 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创新。

完善实训平台建设, 完善依托产业园区为载体, 建立集金融机构、外包企业和院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在原有共建实验室等基础上, 将实训环节由校园转移到企业生产环节。通过采取“订单培训”等新型实训模式, 可以按照企业需求参与业务流程工作。激活创新平台功能, 在国家和地方大学生创业项目资助基础上, 引入包括风险投资等专业化的创新孵化力量, 通过联合项目开发等形式进一步激活学生创新潜力。以印度最大的BPO企业Aegis公司为例, 发展过程获得风险投资的大力支持, 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 增强国际合作能力

服务外包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 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一直是全球五百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离岸服务外包重要的发包方。目前, 人才培养主要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 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了专门的外语教学, 减少了与印度等国在离岸市场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国际合作能力。通晓经济、社会领域的国际规则, 加强对WTO服务贸易规则和发包方所在国法律的学习。在财务管理等业务外包方面, 美国、日本等国在会计准则、税制等方面与中国存在一定差异, 通晓国际规则有利于违规风险。适应不同文化环境, 有利于服务产业与目标市场深层次的融合。在社会文化方面, 信用卡业务的营销需要适应当地文化, 例如伊斯兰市场存在宗教的禁忌。在企业文化方面,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机构存在显著差异, 进而影响了对产品的需求。

为了全面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需要进一步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国外大学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 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也在不断拓展业务。以印度培训机构GTT为例, 已经在中国上海、重庆等地开展培训业务。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特点更适合短期的联合培养, 通过有针对性地根据流程关键环节选择课程, 从而充分发挥国际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培养质量。

三、专业建设支撑体系优化

金融业是国家严格监管的行业, 市场准入受到严格限制。随着金融业务的细化, 金融外包逐渐成为行业的极具活力的部分, 为更多企业参加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针对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具体特点, 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础上, 还需要发挥多方面的支持、引导作用, 进一步构建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1. 提升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与其他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一样, 师资队伍是制约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 金融服务外包的师资主要来自原有金融学、电子商务等专业, 缺乏对这一专业深入了解的教师和全方位授课的教师团队。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应该更多惠及金融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的师资。在师资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更多机会, 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师资配备上既要重视专业领域的学术造诣, 又要重视推动在金融服务外包实际工作的实践, 形成集理论教学人才、实验教学人才和科研人才为一体的师资团队。

2. 优化政府支持政策

为了促进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接, 国家和相关部委发布了一系列政策。2009年, 教育部、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多项支持措施。由于毕业生就业面向全国, 厦门、苏州等示范城市政策着力点在本地企业, 对培训费用提供一定直接补贴。虽然对人才培养有一定带动作用, 但是有必要对人才培养给予更直接的支持。

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之上, 可以从多方面完善政策体系, 提高激励机制的效果。进一步支持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对优秀教材、教学方法等进行资助, 加大对网络公开课的建设投入, 改变当前缺少金融服务外包领域缺乏示范教学的状况。进一步发挥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 鼓励院校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工作, 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统计分析, 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引导, 在鼓励专业发展的同时避免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3. 规范化专业建设标准

服务外包企业获得国际认证, 将有利于提高国际认知程度和竞争力。目前, 服务外包涉及多项国际认证, 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 (CM-MI) 、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 (PCMM) 、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 (SAS70) 等。国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包括五项支持重点, 其中就包括支持取得国际通行的资质认证。

为使相关人才的培养适应这些要求, 需要在专业建设上提出较为规范的框架。当前, 我国还没有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 缺乏高职教育相关专业的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标准, 需要发挥多方面的力量开展工作。相关专业学会可以从学术角度建立专家委员会, 为专业建设规划和论证提供指导和咨询。同时, 应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和资质管理, 对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4. 强化外包风险管理

由于金融机构的稳定对经济整体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风险管理或为影响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外包业务虽然一般都是非核心业务, 也会对于金融机构的整体运行产生重要影响。中国银监会和巴塞尔委员会都发表过关于外包风险的管理指引, 对风险因素、服务合同要求和管理方法等提出了监管框架。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数量, 我国外包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质量在多方面影响风险管理水平, 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教育, 例如, 商业信息保密问题。外包服务人员可以从后台业务处理等获得金融机构非公开信息, 很多信息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例如, 服务忠诚度问题。服务外包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 无论是信息技术外包还是业务流程外包, 出现业务的突然中断都会给金融机构造成风险。因此, 需要对从业人员开展风险意识和教育, 提高职业规范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从人为因素方面降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

参考文献

[1]巩喜云.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需求及培养[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 (8) :38-43.

[2]韩莉.我国高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1 (10) :71-73.

[3]刘瑶.关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建议[J].对外经贸, 2012 (3) :135-137.

[4]杨宜.我国高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北京教育, 2012 (5) :58-60.

高等金融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性质之比较

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是在建国之初的业余教育和工农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曾受“文革”的影响而停办,十年内乱结束后又迅速恢复发展。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正式确认“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由成人高等学校(包括各类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和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等)承担。《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由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实施。”“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些规定是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依据。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1978年,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数量的不足,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培养和扶持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要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业余学习的人们经过考核,证明达到高等学校毕业生同等水平的,就应该在使用上同等对待。”为此,教育部于1981年指定北京、上海等地进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点,随后向全国推广。1988年国务院发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将自学考试制度明确下来。

自学考试有时也被视作成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严格地说,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定性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不准确的。首先,教育活动必然有两个主体,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自我学习完成学业的,而自学考试仅靠学习者的自身努力即可完成学业。其次,考试只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并且考试也并不仅限于教育活动中,其他的社会活动(如政府公务员的选拔)也可以有考试,教育和考试不是两个等同的概念。而且,《高等教育法》所界定的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公民,则不受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不要求必须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准切地讲,自学考试是一种国家学历考试制度,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补充。本着鼓励自学成才的精神,《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虽然性质不同,但其目的和作用是一致的,都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对于完善我国的终身学习体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学习方式与难度之比较

參加成人高等教育得先通过成人高考。报考专科、本科的,原则上须是高中或具备同等学力者,报考专科升本科的,必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其以上学历。成人教育有脱产、业余和函授三种学习形式。脱产属于全日制教育,学习者得脱离工作岗位集中精力完成学业。脱产学习能够较好地体验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气息,年龄较小或者想体验大学生活的考生可选择脱产的形式。业余和函授属于非全日制教育。业余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上课,工学矛盾较小,适合高校所在城市及近郊的在职人员参加。为了兼顾工作和学习,利用业余时间上课的在职人员最好报考离家或单位较近的学校。函授平时以自学为主,定期集中面授。自学过程中的答疑辅导、作业等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信函进行处理。目前,函授借助了网络技术,增加了学习的便利性、时效性。业余时间不规律或距离高校较远的在职人员适宜选择函授学习。

成人教育的课程开设循序渐进,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指导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课程考核一般由院校自行命题,因此学习难度不是很大。

自学考试没有入学考试,考生选择专业后即可直接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参加专科或本科段考试的,不受年龄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参加独立本科段考试的,须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校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生。自学考试采取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可以是完全的个人自学,也可以是个人自学与社会助学相结合。个人自学的优点是学习时间和进度的安排非常自由,完全由学习者自己掌握。但是对于那些自学能力不强的人,最好还是参加一下助学辅导班,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重点,及时解决学习所遇到的困惑。自学考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考生可以选择参加考试的科目和时间,工学矛盾较小,适合在职人员参加。

自学考试的课程由国家自学考试机构组织统一考试,试卷从主考院校所命的卷库中抽取。课程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课程合格后,颁发毕业证书。

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的知识水平要求大致相当。但从实际情况看,通过自学考试较成人教育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是考生素质参差不齐。自学考试没有象成人教育那样经过入学考试筛选,它的开放性导致一些不具备基本知识水平的人也蜂拥而上,加上一些人自学能力薄弱,缺乏毅力,不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大大影响了自学考试的通过率。另外,自学考试是通过一次考试评价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不能象成人教育那样结合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作出更全面、客观的评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也加大了自学考试通过的难度。

学习费用之比较

成人教育的收费因学习形式而异。脱产的课程安排比较密集,对教学资源的占用较多,管理也较复杂,所需费用相对高一些。业余和函授的课时安排宽松一些,日常管理比较简单,每学年需要的费用相对少一些。

一般来说,参加自学考试只需要交纳报考费和购买教材、辅导材料,单纯地从这个角度看,其花费比成人教育要低。但是,自学考试参加者中不少人自学能力欠佳,需要参加助学辅导班,为此要交纳不菲的辅导费。参考者所有课程均能一次性通过的也不是很多,一些课程要经过反复多次的重考,费用也将因此增加。根据生源、社会需求等情况变化,自学考试的某些专业可能会停考,尚未考完的考生得重新选择专业,这种变动也会增加考生的费用负担。鉴于这些情况,同样是参加自学考试,个人的花费有所差异,有的考生的花费甚至高于参加成人教育所需的费用。

学历文凭之比较

根据国家学历证书管理的规定,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的文凭,都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学历证书, 都是国家承认的,都为社会所认可,具有同等的效力,都可以成为就业、加薪、晋职的参照依据。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的毕业生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均可授予学士学位。成人教育的证书由成人高校颁发,自学考试的证书由省级自学考试办公室颁发,主考院校副署。

社会上出现过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文凭的含金量孰高孰低的争论,这是毫无意义的。不管是参加成人教育还是自学考试,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知识,提高能力,文凭并不能决定个人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人的才能。综观全球的成功人士,也并非个个都具有博士文凭。微软公司主席比尔.盖茨甚至大学都没有毕业,但他却创办了全球最成功的企业。

高等金融教育 第12篇

1 再分流培养之重点方向———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因为既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 又具有数据分析与计算机技术解决有关金融、投资等实际问题问题的能力, 受到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青睐。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已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培养方式也因学校性质和学生主体的不同而多种多样。本人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 发现以下环节在学生能力培养和未来就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数学建模和数学据分析软件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MATLAB和SPSS软件的应用练习, 这些软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量化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 金融相关实操的演练。主要包括银行基本业务实训, 证券投资和经济问题的分析等方面, 实操环节既需要校内的课堂练习, 更需要校企合作交流, 充分调动校外资源, 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

(3) 职业技能的相关培训。金融相关证书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等) 、职业规划、人际沟通和外语能力等, 都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培训。

(4) 导师负责制的落实。根据学生主观意愿结合导师研究方向, 每位导师具体负责相应数量的学生辅导, 导师不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负责, 更要从生活问题、能力培养以及未来就业等多方面给予帮助。

2 再分流培养之广度方向———其它就业

除了专业金融机构之外, 一部分学生期望在毕业后进入行政事业机关, 这类机构既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 又要求较高的行政能力。就目前国家行政事业机关现有的招聘考试而言, 对行政能力的考察主要集中在《行测》、《申论》和《公共基础》三门科目中, 因此, 对这类学生有必要加强这三门考试的指导工作,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时事政治, 多参加校园活动, 从而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期望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 老师、学院和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可行性分析、市场分析、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帮助, 同时鼓励学生向先进成功企业取经, 推动学生创业走向成功。

3 再分流培养之深度方向———考研教育

除了就业的同学之外, 还有部分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之后, 仍希望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这类学生的培养应加强考研指导, 主要方式是导师负责制和小组合作制。所谓导师制, 即根据学生主观意愿结合导师研究方向, 每位导师具体负责辅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复习, 导师应该对学生考研学习方法、考研院校及专业选择、专业前沿理论和科研基本能力等多方面给予的帮助。所谓小组合作制, 即让报考院校层次相近的不同学生组合成小组, 相互鼓励, 共同探讨, 这种方法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效果显著。

再分流培养良好效果的实现, 需要多方面的联动:

(1) 再分流教师梯队的建设。

根据再分流培养的重点、广度和深度三个方向以及教师自身学科优势, 分设三个不同梯队, 梯队内实行组长负责制。教师梯队的建设, 是再分流培养良好效果实现的重要前提, 甚至师资队伍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培养的人才具有怎样的水平, 因此, 教师团队的合理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要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二是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中去锻炼、学习, 提高实践能力;三是聘请金融企业一线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 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四是积极拓展应用性强的课题开发, 通过与企业联合完成课题来促进教师对课程和专业的行业背景的理解。

(2) 再分流教学课程的设置。

课程设置遵循“理论与实验并重”、“数学与金融并重”两大原则。除了开设必需的数学和金融相关基础理论课程, 还要增设建模实验以及统计软件实验课程, 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和建立金融数学模型, 此外, 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也不容忽视。职业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即时了解企业需求, 人情个人目标与现实状况的差距, 鞭策学生努力学习, 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3) 再分流教学方法的改革。

再分流培养要求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 互动性更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在课堂中积极引入微课、MOOC等新型授课模式、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 再分流培养定位更加准确, 形式更加新颖, 效果更加显著, 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摘要:再分流能够使得学生的定位更加精准和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为此, 立足于普通高等院校金融数学专业, 从再分流培养的重点方向、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三个不同方面, 分别探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同方法。

关键词:金融数学,人才培养,再分流

参考文献

[1]刘勇辉等.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2, (5) :114-120.

[2]黎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 2014, 27 (3) :166-169.

[3]许英等.金融数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旬刊, 2015, (7) :48-49.

上一篇:城镇化住房建设下一篇: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