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2024-08-07

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精选12篇)

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1篇

一、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课堂是教师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场所,但是语文仅仅靠课堂教学提高也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作文写作而言,更是这样。许多学生在作文课上生胡编乱造,凑够字数就算写完作文了。语文来自于生活,作文更来自于生活。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首先应该对生活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把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的学习放到生活中去,这样有所感,才有所悟,等到下笔的时候才不会缺乏内容,也不会只写一些假大空的话。

二、通过阅读拓宽视野

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这是本人在教学中一贯坚持的观点。作文课不过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他的所感所悟写出来,而他所感所悟的素材来源是最重要的。因此,本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根据教育部推荐的学生阅读书目,本人也会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并且鼓励学生进行摘抄。现在有一个词叫“吐槽”,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也鼓励学生自己写下心得体会。经过这样长期的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

三、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教育同仁都懂得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写作也是这样,学生有了兴趣就敢写,就愿意多写,如果一旦失去兴趣,产生了畏难情绪,作文学习就会出现问题。教师如何调动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本人做过一些尝试,比如把优秀学生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在讲台上朗读,小学生的荣誉感是非常强的,这种做法可以调动起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本人也鼓励一些学生给报刊投稿,现在适合学生投稿的刊物也是蛮多的,鼓励指导学生把自己写得不错的作文向报刊投稿,争取公开发表。如果学生能在正式报刊上发表出自己的文章,激励带动作用是非常大的。

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本人还尝试着定期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装订成小册子,在班级进行展示,这无疑也能够让一些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把更多地热情放在阅读与写作上,写作自然而然地就由难变易了。

四、强化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能力

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能力,也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也培养的。这样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够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首先,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笔者以一次小实验为题材,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些孩子在表达时就不能按照顺序把实验步骤写全面,有些孩子抓不到重点,叙述也是凌乱的。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进行样文的讲解与剖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等等。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好的话,写作能力也会相应的提高。每次上课之前,我都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口头表达能力的小训练,叫“课前一分钟”,让孩子在这一分钟之内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口头表达,一般选择两个学生,两个孩子说完之后,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在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时,力求学生运用词汇要准确,句子要完整,并且表意明确,而且同一个词在遣词造句时要发散思维,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去造句子,不让一个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角度中。例如,本人让学生利用“抚摸”一词进行造句,有的学生造出“深秋的早晨,薄薄的雾气正慢慢散去,朝阳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这样的句子生动、形象,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不失一个不错的句子,如果教师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和教师最头疼的莫过于作文教学了。学生普遍对作文写作存在畏难情绪,多数写出的文章就好像是流水账,没有内涵;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常常不得法,许多作文课就成了简单地写作课。其实,作文教学页必须有老师的方法指导和范例的引导。那么,如何开展作文教学?如何让小学作文课上得能调动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课,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与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兴趣,生活

参考文献

[1]格桑朗杰.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西藏科技,2011,(01).

[2]凌青.写身边事,道寻常理——唤醒语文作文的有效教学[J].群文天地,2011,(14).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和策略 第2篇

永发中心学校 陈琼莲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的标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界定: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以促进学习;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学习背景化,把教学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并进一步对“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出建议: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着重构建有效的课堂环境的策略。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应首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观是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是教师共同参与和制定的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其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生发展现状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求和方法和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基于教学单元来考虑,以拓展教与学的空间,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还有学者强调,因为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和教学的动态生成,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所以,有效的教学应当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树立弹性、动态的开放型“学程设计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事件的涌流和生成。从关注知识教学转向关注教学事件是后现代教学观的重要转向,是重建“有效教学”评判标准的关键所在,也正是现代有效教学的使命。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和策略是:

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

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2.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学生的“参与”又称学生的介入,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浸入的状态之中,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所以主体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3.有效学习是最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

为达成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最大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有效教学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4.有效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容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当代教育把“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关注人性,尊重生命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这是有效教学结合当代教育思想的一个进步,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教学的科学性特征,重视教学中人的地位,关注人性和生命的意义。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备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5、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

我们当前许多的课堂虽然学生发言积极,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但是学生的思维从进入课堂到走出课堂依然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比如一些概念教学课中,有些教师只为了方便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并背熟,并没有去探究意义。而真正的学习意味着学生要采用“深入”的而非“肤浅”的方法。这样的学习不仅指对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学习者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事物的领悟,或者就是为了享受生活。只有促进深层理解的学习才能将学习所得进行内化,内化进自己的知识图式,内化成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基本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语文 作文教学 兴趣 生活

作文教学一向是教学的重难点,不仅学生感觉有难度,教师也有同样的感觉。而依靠有限的作文课就让学生能写出好作文,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更有效的策略,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一、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课堂是教师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场所,但是语文仅仅靠课堂教学提高也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作文写作而言,更是这样。许多学生在作文课上生胡编乱造,凑够字数就算写完作文了。语文来自于生活,作文更来自于生活。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首先应该对生活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把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的学习放到生活中去,这样有所感,才有所悟,等到下笔的时候才不会缺乏内容,也不会只写一些假大空的话。

二、通过阅读拓宽视野

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这是本人在教学中一贯坚持的观点。作文课不过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他的所感所悟写出来,而他所感所悟的素材来源是最重要的。因此,本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根据教育部推荐的学生阅读书目,本人也会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并且鼓励学生进行摘抄。现在有一个词叫“吐槽”,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也鼓励学生自己写下心得体会。经过这样长期的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

三、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教育同仁都懂得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写作也是这样,学生有了兴趣就敢写,就愿意多写,如果一旦失去兴趣,产生了畏难情绪,作文学习就会出现问题。教师如何调动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本人做过一些尝试,比如把优秀学生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在讲台上朗读,小学生的荣誉感是非常强的,这种做法可以调动起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本人也鼓励一些学生给报刊投稿,现在适合学生投稿的刊物也是蛮多的,鼓励指导学生把自己写得不错的作文向报刊投稿,争取公开发表。如果学生能在正式报刊上发表出自己的文章,激励带动作用是非常大的。

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本人还尝试着定期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装订成小册子,在班级进行展示,这无疑也能够让一些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把更多地热情放在阅读与写作上,写作自然而然地就由难变易了。

四、强化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能力

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能力,也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也培养的。这样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够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首先,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笔者以一次小实验为题材,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些孩子在表达时就不能按照顺序把实验步骤写全面,有些孩子抓不到重点,叙述也是凌乱的。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进行样文的讲解与剖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等等。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好的话,写作能力也会相应的提高。每次上课之前,我都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口头表达能力的小训练,叫“课前一分钟”,让孩子在这一分钟之内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口头表达,一般选择两个学生,两个孩子说完之后,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在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时,力求学生运用词汇要准确,句子要完整,并且表意明确,而且同一个词在遣词造句时要发散思维,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去造句子,不让一个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角度中。例如,本人让学生利用“抚摸”一词进行造句,有的学生造出“深秋的早晨,薄薄的雾气正慢慢散去,朝阳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这样的句子生动、形象,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不失一个不错的句子,如果教师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格桑朗杰.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西藏科技,2011,(01).

[2]凌青.写身边事,道寻常理——唤醒语文作文的有效教学[J].群文天地,2011,(14).

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4篇

在我国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历来是重点和难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而现实的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做的命题作文比较多,大大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阅读量的缺乏, 变成没有坚实文学后盾的创造工作,使作文成了大部分学生的负担,他们苦于提笔作文,对作文失去兴趣。

二、研究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使中国站在了世界教育改革的前列, 也使教育工作者变革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向传统教学中陈腐的教学观挑战,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素质的人才。 作文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对象,都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本着“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以小学语文三至四年级的教材为例, 从学生课内写作技巧和课外感知相结合, 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习作水平的高低的双重角度实施专业设计。

三、基本策略

1.积累生活经验,作文生活化

我们要求学生习作中“ 写自己想说的话”“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但是,有很多学生当他们提起笔来写作文时,就会眉头紧皱,搜肠刮肚地找内容,恨自己没有惊天动地的题材,没有有意义的事情可写,而忽略了“ 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文章”的道理。 所以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把生活经验视为写作源泉,给表达一个自由的空间是语文老师迫在眉睫要做的事情,同时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 : 秋天来了 , 你感觉到了些什么呢 ?

生 : 秋天的风变得凉快了 。

生 : 秋天的树叶变黄了 。

生 : 秋天的花儿谢了 。

师:是的,这仅仅是秋天一点点的变化,想看看真正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吗? 那就到学校的果园里、操场上、银杏树下去观察观察吧,看谁能找到最美的秋天。

十分钟过去了,学生陆续回到教室,此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

师:秋天,你找到了吗?

生:银杏树的叶子有的全黄了,风一吹,那些叶子就像一只只黄蝴蝶漫天飞舞;有的叶子是一半黄一半绿,像一条漂亮的裙子。

生:我感觉到秋天的天空更蓝了,更高了,空气更清新了。

生:果园里的柿子在变红,看上去有透明的感觉,我已经闻到了香味,等到成熟了,我就去摘下它,把它吃了,肯定很甜。

… …

叶圣陶先生说过“: 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 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 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库。 要真正引导学生向生活要素材,把文章的内容面向生活,写身边的环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拓宽学生作文题材多样性的积累,让学生发现生活是活生生的,作文是活生生的。

2.徜徉阅读之海,作文储备化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地阅读,才能让学生在书籍中积累好词佳句和写作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要指导他们理解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 比如,《 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课,围绕徐悲鸿“ 励志学画”的几件事情进行充分渲染,让学生明白徐悲鸿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文的材料要选择最能反映写作目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来写。

一篇文章由好多个自然段构成, 意思相同的几个自然段又可以合并为一个大段。 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详略得当,理解其好处。 比如,《 开天辟地》 共八小节,第一小节为第一段,简单介绍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第二至五小节为第二段,详细讲了盘古醒来后,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 第六至七小节为第三段, 主要讲了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第八小节为第四段,总结全文。通过课文结构的分析,使学生懂得,作文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哪些材料应该详写,哪些材料应该略写,如何谋划文章的格局等。

课内阅读是基础, 那课外阅读就为学生的写作插上了两只强有力的翅膀。 只有从阅读中不断学习写作方法,储备文学能量,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中年级学生应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我让学生每天回家看半小时的课外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加强优美词句的积累。 有了良好知识储备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也是有深度、宽度和广度的,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完全可以做到张弛有度。

3.打开心灵闸门,作文个性化

封闭的课堂教学是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最大杀手,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题目, 却要让被关在教室里的学生在一节课内把它写出来,这根本背离了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作文写出来也是平淡乏味的,没有精气神。

作文就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这就得培养学生要处处观察,用心去感受生活,情动而辞发。 以下是我为培养学生自由作文而设计的教学方法:

( 1) 撰写《 每日有感》

《 每日有感》 遵循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联系一天的生活,从生活中要素材。 可以记录一天生活中最想记录的事情, 可以写新发现,可以对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评价,也可以对看的一本书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对某人说说自己的真心话……让学生笔耕不辍, 多练多写,开阔写作思路,以求从多角度、多层面创作,提高作文水平。经过半学期的坚持,《 每日有感》 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 他们的文章闪烁着智慧,张扬着个性,例如《 今天我没写作业》《 今天我当升旗手》《 爱护班级墙报,人人有责》《 新来的保安,你真负责》 ……

( 2) 每天一分钟演讲

每天的语文课前,组织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看谁的演讲最能吸引同学,那就可以被评为班级的“ 演讲之星”,每月评选5位 “ 演讲之星”。 学生演讲的内容可以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要求再现、 整理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片段,然后再进行选择,进行简单的艺术加工,其实就是在演练某种语言表达技巧。“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 ”这是作文的精髓,这样的演讲比赛有目的地引导了学生拓宽思路,也就能提高学生搜集身边素材的积极性。 在不知不觉间, 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素材、提炼创作的本领越来越高。 这样的作文教学注定精彩,学生学会了思考问题,观察生活,学会开始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持续思考的能力。 日积月累,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水平就得到了锻炼, 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与多元领域的教学结合之下,作文课可以变得十分有趣。 让大部分学生把写作当作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去做,而不像以往提到写作文就头痛。 让我们的作文课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做奠基石,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做好起航的准备。

摘要: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目标,让学生写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感而发。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读后感 第5篇

郭振礼

读了《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这本书,我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有着很多的实际的意义。有效教学,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有一定理论者指导,并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书中讲到有效教学必须要考虑三个要素:投入、产出和体验。投入即效率,也就是学习特定内容所花时间的多少,或单位时间内学到知识的多少。产出即学习结果,是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指标。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体验,这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书中,作者通过理论、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感悟,总结归纳出一些实际教学中的成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的教;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读来有如在品香茗,回味无穷。

相比于书中案例里提到的那些教师的教学机智,想想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真的非常稚嫩,上课前已经把课设计好了,但学生的回答离我的预设答案有点远,我就容易自己把答案讲出来,进而失去了本来预想达到的目标。其实,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的回答陈述不清,表述不完整的情况非常正常,这时,作为教师,应采用语言补充引导、直观辅助、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学生自己领悟、感受。这是我接下去要着重努力的方向。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能把快乐带给学生是最重要的。针对不同的内容,通过演一演,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通过猜谜、魔术引发其好奇心;通过故事、想象加上幽默的语言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爱上你的课,爱上你这个老师。

写字教学的基本思路及策略 第6篇

一、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让字 “入眼”

细心观察是写好字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要想把字写正确,需要观察;要想把字写美观,更需要观察。不细心观察字的笔画结构、笔法特点,就难以把字写正确;不细心观察字的框架结构比例、部件组合方式,就难以把字写美观。所以,指导学生写字,首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个字。

指导学生观察汉字,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即先从整体上看看要写的字的样子和特点,对字形形成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再仔细观察字的各个部分,看看它是由哪些部件或哪些笔画组成的,这些部件、笔画是不是经过变形后组合在一起的;最后再综合观察汉字的框架结构,看看整个字是什么结构方式,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何。只有这样全面观察,深入掌握汉字的笔画、部件及整体结构,才能使汉字以正确的视觉形象映入学生的大脑,为他们写好字打下“眼中有数”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认真思考,让字“入心”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写分开”的精神,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让学生练写的字,都是学生基本了解字义,能在口头上和书面中初步运用的字。这些字的字音、字义及其初步形态已留在学生心中了。教学时,要在指导学生细心观察汉字的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经历“成字于胸”的心理过程:

(1)这个字在哪里学过,有哪些意思?

(2)这个字常和哪些字用在一起,对我们说话、写作有什么作用?

(3)要写好这个字,必须重点写好哪些笔画或哪个部件?

学生通过思考上述问题,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心理图式,激活思维,进而将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统一起来,对汉字进行新的认识与重组,又能引发学生的审美追求,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美化汉字的线条与结构,使汉字以完美的形象整体地、个性化地建构于学生心中。

三、指导学生精心历练,让字 “入笔”

入眼、入心为的是入笔。要入笔,还需反复操练。在写字过程中,操练是将心理表象转化为外在形象的必由之路。

指导学生进行精心操练,首先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写字,做到坐立端正,凝神静心,笔无虚“发”。其次要坚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练写的整个过程看,应先练习笔画和部件,再练习框架结构。同时,对其中的每一步训练都必须环环过关,步步到位。如练写笔画,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怎样下笔、怎样运笔、怎样收笔抓起,并通过反复操练去掌握要领和技巧。就练写一个字而言,先要将一个字写正确、写规范,然后再通过美化某些笔画,优化整体结构等措施,把整个字写好、写美。实践告诉我们,写字教学如果忽视基础训练,盲目引导学生去追求“好”与“美”,只能是“拔苗助长”。

“好字是精心练出来的。”不练,就无法将心中的美字注入笔端;练而不精心,就无法有好字出现。

四、指导学生用情写字,让字 “入格”

“格”是一种心理镜像。这种镜像是长期观察、思索、历练、感悟的结果。“格”具有渐进性,坚持练习,持续发展,不断积累,“格”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完美;“格”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心中的“格”各不相同,这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的人写出来的字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有的人写字平整方正,有的人写字秀逸典雅,有的人写字纵横飞扬,有的人写字紧凑有力。这都缘于人的情感、态度和气质的不同。“字如其人”、“见字知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人的感情、态度和气质对练字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指导学生写字,先要诱导学生以美好的情感、良好的态度和上佳的气质表现去写好每一个字,历经每一次写字过程。只要逐步诱导、熏陶,让学生渐渐形成动笔有情、情中书写的良好写字心理,他们就一定能写出充满个性的字来。当学生在书写练习中逐步感悟发现,在诱导熏陶中慢慢成长,进而步入“用情书字,乐在字中”的写字境界时,好字之“格”也就在他们心中形成了。

有效教学对话的基本策略 第7篇

话题——对话点的选择

对话要有话题, 话题亦即问题, 是对话的焦点。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互动活动, 也是在教师组织引领下, 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共享资源为特征的学习实践活动, 因此, “话题”的选择, 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否则, 课堂教学对话就会变为漫无目的的“侃大山”或“自由谈”, 削弱对话的有效性。

提高对话“话题”的目的性, 建立在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的基础之上。一般说来,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定话题:一是以教学目标中的问题为话题。不论是一节课, 还是一篇课文, 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 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都有学习的重点、难点, 教师首先要根据这些要求, 选择和设计对话的“话题”, 使教学对话不离课标, 不离文本, 不离问题。二是以文章特征性问题作为话题。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来的精美篇章, 是作者的智慧结晶和创新思维的物化表达, 个性鲜明, 特色各异, 这些正是可供教学对话的最好话题。三是以学习者难点疑点作为话题。话题的选择不只是教师的事, 也是学生的事。有效的教学对话应该尊重学生, 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感兴趣的问题, 选择带有共性的话题进行对话。事实证明,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而进行的免强对话, 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的简单应付、言不由衷, 甚至“失语”。所以, 选择话题更应注意从教师主观设计向学生自主选择转变,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展开对话。

多维——对话面的扩大

强调有效教学对话, 首先, 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学生参与的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学对话的效果。古人云,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 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 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同时, 教学中的知识创造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 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持续对话中进行的集体创造, 缺少对话互动和交往的信息, 很难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智慧的火花。因此, 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和智慧的形成不仅有赖于有效的教学对话, 更依赖于学生的全体参与;有效教学对话绝不是少数人的对话, 更不是几个尖子学生的专利, 而应该成为班级全体同学的共同活动, 那种为了寻求所谓的理想答案, 抑或保证教学进度, 甚至依凭教师的情感喜好, 总是在少数学生之间进行的对话, 并未体现对话教学的真正价值, 只会挫伤更多人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做到放权于生,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让位于生, 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 让时于生, 让学生拥有对话必需的时间;要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对话的平等权利, 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 都有对话的机会和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尤其要关注那些所谓的“差生”和不常发言、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 那些坐在后排、边角不太显眼的学生, 也要让他们参与对话过程, 成为对话主体。只有通过这种全体性积极参与, 才能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在交流中重组, 在共享中倍增。

其次, 要不断丰富对话的内容。对话的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中介的谈话。教学中的对话超出了语言的界限, 包括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之间的一切沟通、体验与交流, 其精髓在于对话双方的平等、开放和相互激发, 具体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作者、编者及文本之间的对话, 这就为对话内容的多维性、丰富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增强对话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 要重视话题的多维选择, 可以是提供有一定认知意义的背景性知识话题, 引导学生形成与作者和历史的对话;可以是展示有关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性知识话题,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形成与智者的思维碰撞和智慧对话;可以是挖掘教材背后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 形成对知识创新的对话和意义建构等, 以这样丰富的内容和多维视角选择话题, 能够在学生中引起更多的认知冲突, 激发更强的学习冲动, 因而更能促进有效对话的开展。

深度——对话质的追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 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暂时的”理论, 都是一种对现代问题的“猜测性解释”, 其中“混杂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偏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望”, 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反驳的, 或者说是向进一步的检验和反驳开放的;知识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讲授教学与对话教学的显著区别, 就在于讲授教学是传递知识和真理的过程, 忽视了“进一步检验和反驳”认知活动, 而对话教学则是通过有效的对话互动深入探究知识和真理的过程。因此有效教学对话,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对白, 而是充满着思维活力和智慧活动的探究过程。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当把具有探究意义的对话作为有效对话质量的价值追求。

首先, 要引导对话思考。有效教学对话是具有思维含量的对话, 不论是教师预设或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引发学生的思考, 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挑子, 没有思考的对话是简单的、肤浅的, 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反而会浪费学生情感, 影响积极的学习情绪。其次, 要促进差异对话。有效教学对话应该是充分表达个人感受、个人见解的个性化思考结果, 即便是同一个问题, 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理解角度不同, 其回答结果也是各异的。在课堂上, 教师要多让学生深入思考, 各抒己见, 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理解, 即使对话中出现了不正确的观点甚至错误, 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反可以用来作为深化对话的资源加以利用。那种教师一问, 全班异口同声的回答, 或者同一化的答案, 反而会妨碍学生的学习深入和思维发展。第三, 要鼓励对话辩驳。俗话说, 理不辩不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围绕学习中的问题展开争辩, 针对某种观点进行证明和反驳, 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是深化教学对话、提高对话质量的最佳途径。当然, 教学对话中的辩驳, 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学习争辩, “辩驳”的目的不是攻击别人, 抬高自己, 更不是向他人挑衅, 而是为了探究真理, 证实自己的见解, 是对各自认识和观点进行的相互补充, 也是对知识“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的探究活动。有学者认为, 简单知识的形成及其转化为简单能力的过程和方法是简单的, 复杂知识的形成及其转化为复杂能力的过程和方法是复杂的。正是在此意义上, 我们强调要提倡具有思考性、差异性、论辩性的深度对话, 就是要以这种“复杂”的方式和过程助推学生的认知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以此培养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智慧、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

素质——对话能的养成

培养学生对话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对话的重要前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中无效对话的原因, 一在教师的话语霸权, 一讲到底;二在学生的长期被动, 习惯于听众和看客, 对话意识和能力缺失。关于解决教师的话语霸权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已经作出了较大努力,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提高学生的对话素质和能力养成方面, 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策略。对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对话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把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 作为学生学习和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来落实。首先, 教师要加强引导, 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对话意识和心态, 在课堂教学中把对话看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自己的学习责任, 能够做到想说、要说、敢说。其次, 要掌握对话的基本技能, 能够在对话时会说, 说好, 声音响亮, 观点明确, 条理清楚。再次, 要遵守对话的良好道德, 不仅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更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观点, 接纳别人的意见, 学会在对话中分析和分享。日本教育学者高垣真弓通过对教学实践的系统观察, 就教学对话提出了多条重要规则:包括 (1) 分享每一个人的想法和见解; (2) 不惧正确与否, 畅所欲言; (3) 发表见解, 仔细思考; (4) 在提问和阐述时叙述理由和根据; (5) 深入讨论, 直至大家能够理解和接纳; (6) 分享所有适当的信息、认识和解决策略; (7) 在做出一定的结论之前, 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8) 相互帮助, 相互激励; (9) 不是个别人而是小组负有责任; (10) 不仅诚服地接受他人的见解, 而且敢于做出批评和反驳。这些规则, 不但对于我们进行有效教学对话很有启发, 对于从何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也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教育研究, 2007 (4) .

[4]张华.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 .

[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王攀峰.当代国外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8) .

[7]郝文武.不同知识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的不同作用.教育科学研究, 2006 (6) .

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8篇

1 数学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 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个概念的必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产生概念。概念的引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从实际问题引人

多数数学概念都有它的具体内容或现实模型, 中小学生或多或少地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接触过, 应根据各个概念的产生、发展的具体途径, 从实际问题引入。用来引人数学概念的感性材料, 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 也可以是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表、图形等。教师举这些足以反映某一数学概念的实际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 抽象出它们在数或形方面的共同特征, 在此基础上舍去其非本质属性, 突出其本质属性, 从而引入新概念。

引入时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采取“归纳式”, 让学生经历从典型、丰富的具体事例中概括概念本质的活动, 然后再举例说明和练习巩固。正如某数学教材的序言中所言, 如果有人觉得某个概念不自然, 是强加于人的, 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 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 不仅合情合理, 甚至很有人情味。

1.2 从旧知识引入

根据新旧知识联系的原则, 可以从已知概念引人新的数学概念, 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1) 类比式。有些数学概念, 它们的内涵有相似之处, 在引出一个新概念时, 应善于把这些新旧对象进行类比, 指出其本质属性的相似点或区别之处, 揭示新概念的内涵, 从而自然地由旧概念引入新概念。如分式可由分数类比, 平行平面可由平行直线类比。 (2) 归纳式。这是由特殊到一般的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在教学中, 以科学的理论分析作指导, 探索一类事物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或者两类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把所发现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用简明的语言描述出来, 最后归纳给出定义。 (3) 放缩式。这是对已定义的概念进行限定或概括, 即增加或减少已知概念的内涵, 从而引入新概念。如在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 可由增加内涵而直接引入菱形和矩形的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 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式, 教学中都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探索。“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想数学”, “经历”发现、创新的过程, 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 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比如, 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 传统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 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 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 如两点之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 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 启发学生思索, 这样的教学, 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 还品尝到了数学发现的乐趣, 认识到了概念的本质属性。

2 数学概念的掌握

2.1 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重视定义的系统剖析

有些概念的涉及面比较广, 教学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带动对整个概念的理解。

2.2 已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首先, 要说明新概念与它的属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 注意概念的定义与概念的区别, 定义仅仅突出了对象的最特殊的本质属性, 并不是全部内涵, 其他的本质属性一般以性质定理给出。再次, 要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统一起来, 明确概念外延所属的每一个对象必定具有概念的全部本质属性;反之, 凡具有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必定在其外延集合中。

2.3 揭示概念中的每一词句的真实含义

有的概念叙述简练, 但含义深刻;有的概念用式子表示, 比较抽象。对于这样的概念, 必须深刻地揭示每一词、句的真实含义, 防止一带而过。

2.4 通过恰当的例子明确概念

学生能否恰当举出概念外延中的元素, 是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举例要求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 即对某一概念的举例, 必须要能用最少的例子说明该概念外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通过反例说明该概念的外延的准确范围, 它比举正例甚至更有说服力。反例应注意从相似或相反概念中, 或从易被忽视的某些条件中去找, 以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的范围、内涵的作用和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3 数学概念的巩固

3.1 重视概念的记忆

正确记忆概念的定义、语词和符号是准确使用概念的前提。理解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记忆, 但理解却不一定能够记忆。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记忆所学概念的有关内容, 并能适时再现出来。

3.2 重视概念的应用

数学运算、推理以有关的数学概念为基础和依据, 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正是在这样的运用中才得以深化。首先教学中除了及时布置一些检查概念是否理解和掌握的作业题外, 还要选择一些运用数学概念的综合题让学生思考, 把概念与定理的教学融为一体, 促使学生发挥数学概念在运算、作图、推理、证明中的理论指导作用。

其实, 理解了概念并不一定就能真正掌握它, 只有通过反复的灵活运用, 才能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学实践表明, 当概念出现在各种不同情境中的时候, 对于已熟悉了定义的学习者来说, 也仍然会感受到新的启迪, 深化对似乎已熟悉概念的认识, 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4 数学概念的系统化

为了使学生认清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中一般是采用概念分类, 或者是比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从而确定它们的各种关系, 如同一关系、交叉关系、从属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等。例如, 对于实数概念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对实数概念得到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可以把实数进行分类, 写出分类表, 指出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到分数到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充过程。再进一步比较各种数集及其运算性质, 从而指出数的概念的扩充原则以及各种数集间的关系。这样, 学生就可以清晰、系统地掌握数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雷玲.教师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基本策略 第9篇

一、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有效情境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活动, 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领域等方面的发展。每一节课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紧紧围绕每一节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创设的情境才是有效的, 才能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 多多思考应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为什么要创设这个情境, 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二、赋予时代气息, 创设有效情境

现在的儿童, 已经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方式获得大量的社会信息。作为教师, 不应该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学生。所以教学情境也应赋予一种时代气息。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 让学生观看奥运会颁奖仪式和奖牌榜视频, 再根据奖牌榜完成统计表, 绘制统计图, 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在极具时代气息的情境中参与学习活动, 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巧用现代媒体, 再现直观情境

电教媒体和直观教具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趣味性, 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教学《认识东西南北》时, 用多媒体演示要到外婆家去的小兔在大树林里迷路、天黑还未走出大树林的动画情境, 提出“小兔只记得外婆家在树林的北面。你有办法帮助小兔辨清方向, 找到北方吗”问题, 就是利用现代媒体, 创设了一个符合儿童非常喜欢故事心理的学习情境。实践证明, 巧用现代媒体, 创设直观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探究途径的有效铺垫。

四、结合生活经验, 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摘要: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一定的学习情境, 有效的学习情境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创设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情境。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情境,创设,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小学数学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

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10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 做好数学基本概念的引入工作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 基本概念的讲解一般都是在新授课中完成, 学生不可能花太长的时间来来掌握一个概念。与一般数学概念相比, 重要的数学概念要更为抽象, 学生更不容易掌握。因此, 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方法, 选取和创设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 又与该概念的逻辑联系的情境, 并提出相关问题, 让他们快速地接触该概念, 并对其形成应有的感知与了解。

首先, 教师要根据新授内容布置学生去复习前授内容, 并引导学生作好课前预习。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是有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讲究逻辑体系的数学更是如, 其重要核心概念与前面的知识必定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 教师在讲解“函数及其表示”的相关基本概念, 只是简单地复习初中的相关函数概念, 而不让学生充分回顾前一节的集合知识, 效果必然不好。

其次,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概念教学内容和要求, 合理的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 结合概念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当的课堂提问。一般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设计问题。一是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引入。如在引入“椭圆”概念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列举出一些曲线图形, 如橄榄球、鸡蛋等, 帮助他们尽快激起对“椭圆”这概念的认知;二是从概念之间的类比或推广, 来设计引入提问。如教师可以从初中的锐角三角函数设问, 来引导学生导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教学, 也可以由初中的角度制的度量方法设问以引导学生接触弧度制这种新的角度的度量单位;三是设定一些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的数学问题, 来引入新的数学概念,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数学知识和概念的发展既来自于实践的需要, 也是来自于数学自身完善的需要。如无理数、虚数等数学概念都是为了解决数学理论中的一些矛盾而引入的。因此, 教师的在讲授这些数学概念时, 也可以有意设定一些数学诸如用实数无法解决或用有理数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给学生, 让他们的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感觉有需要导出虚数、无理数和复数等数学概念。

二、通过提问, 分解和提炼基本概念的本质, 帮助学生达到对概念的准确识记

首先, 任何数学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适用范围, 教师要准确地就提炼概念的本质, 设计和提出课堂问题, 帮助学生把握该概念的本质规定性。在提问过程中, 教师要能抓住这一点, 从而快速而准确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其次, 相比于其它学科,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学, 概念的抽象性会影响学生的掌握。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以帮助学生理解的运用该概念。比如在讲授扇形的面积时, 面对S扇=1/2lr这个公式, 学生一时难以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比扇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然后引导学生权将扇形看成曲边三角形, 再提问让学生明白扇形的弧与三角形的底边相似, 而其半径与三角形的高相似。通过这种方式, 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将相对抽象的扇形的面积计算具体化,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而不是死记硬背。

三、通过合理设问, 巩固与升华学生对重要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某一数学概念后,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深化对其的理解, 最后升华, 形成自己的数学能力, 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这一阶段运用提问的手段, 对概念内涵、外延做深入的解析, 帮助他们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形成系统的概念结构, 非常重要。

首先, 在总体上把握了某一概念后, 如何运用分析的方法再次对该概念的各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非常重要。因此, 教师可以着眼于该概念的各要素去设计的提出课堂问题。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 可以围绕着函数判定依据、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值域等要素设计问题, 帮助学生更精确地理解函数定义。

其次, 除了新授课外, 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问来深化乃至升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对一些重要的概念的运用能力。经过概念的引入、初步把握及相对准确的理解后, 如果不引导学生去运用这些概念, 学生关于这些数学概念的知识很难升华成其数学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角度的问题来应用概念, 加强概念的理解, 也可以设计有梯度的、体现数学概念本质的练习题, 使学生提出质疑, 或者在教师的提问启发下反提问, 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 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总之, 对于数学教师而言, 要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众多基本数学概念的目的, 他们既要考虑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 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教师必须依据具体的新授课内容和教学要求, 结合学生的特定的认知水平, 设计问题, 并在合适的场合和时间提出问题, 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而不是纯粹玩花样。

摘要: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对于提高数学基本概念教学实效有较大的意义;课堂提问也要遵循特定的要求和规律;教师必须依据具体的新授课内容和教学要求, 结合学生的特定的认知水平去设计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基本策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91

“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型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开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活动教学形式,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在教学过程活动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适宜参与、探究、创造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交往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以及有意识地接受学习等活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逐渐养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教材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了解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情和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本课时如果按一般讲读课文模式,学生的情感很难被调动,因为学生对威尼斯了解非常少,重难点突破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创设情境,简简单单悟课文

世界是形象的,但描述这个世界的课文却是抽象的文字符号。比如一年级上册《影子》这课,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影子”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还不清楚,对“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像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这些内容还不太理解。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口头讲解,学生难以接受。课堂上,我发现外面太阳很大,灵机一动:何不直接到太阳下,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影子呢?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引导他们质疑。学生纷纷质疑:影子为什么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影子为什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为什么说影子像一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为什么说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为了解决以上疑问,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让他们在太阳底下排好队,指挥他们分别面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让学生找找自己的影子各在自己的什么方向。学生马上就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我又让学生在操场上随意跑,把自己的影子甩掉。学生愉快地跑着,不断地有学生向我报告:“老师,我的影子甩不掉,它像小黑狗一样跟着我。”“老师,我走到哪儿,影子就走到哪儿,我们俩像朋友”……学生简简单单地理解了课文。

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制定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 ,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五、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教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探究初中英语导入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12篇

一、听觉导入

英语这门学科较为特殊, 因为英语既是一门学科, 又是一门语言。所以,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导入性的教学工作, 那么就要注意充分借助英语是一门语言和交流工具的特点, 从学生的听觉来入手, 做好初中英语的导入教学工作。从听觉入手来做好初中英语的导入性工作, 就是要从听觉感官入手来吸引学生, 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到英语语言美的同时, 更好地融入英语学科的学习之中。

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Unit8《What’sthebestradiostation》这个部分的导入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radiostation的一些节目, 从而借助听觉器官来吸引学生。因为, 在这个过程中, radio里主持人的声音都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做好导入教学工作。

二、视觉导入

听觉固然是教学导入的重要方式, 但是由听觉性的导入我们自然就能够联想到其他感官器官的导入。所以, 在初中英语的导入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积极地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实施视觉导入。

所谓视觉导入, 主要是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进行展示。通过这样借助华丽的色彩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 继而做好导入教学实施。

例如, 在八年级下册Unit12《WhatwereyoudoingwhentheUFOarrived?》这个部分的导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网上流传的UFO图片, 并且辅以科普性的知识来讲解宇宙、UFO等内容。

通过这种方式将在视觉上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 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 继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一种教学导入模式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导入的实施尽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但是,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 即导入性教学的实施是为学生这一主体服务的。所以, 在导入性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还应当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换言之, 就是在教学导入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 从而借助学生的参与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自然而然地起到教学导入的效果。并为下一步的教学实施奠定基础。与此同时, 借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做好导入性教学工作也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四、趣味性导入

导入性教学之所以重要, 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教学实施位于教学的开始阶段, 更是因为这一教学工作开启着整个课堂教学, 也决定着整个教学实施是否有效。

所以, 在这一导入环节中, 教师还可以借助趣味化的方式来做好导入教学工作, 并且在趣味化的导入过程中, 注重将该堂课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融入其中。这样的一种导入教学才能够吸引学生并且不断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 在八年级下册Unit1《Willpeoplehaverobots》这个部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个小游戏来导入教学。即由教师在黑板上写出robot, robots, machine等词汇,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座位依次读出单词、拼写单词、再读出单词的顺序。如robot这个词汇完整的游戏过程为:robot (读音) —r-o-b-o-t—robot (读音) , 一共需要七位学生来完成这一游戏, 那么在游戏过程中, 未能迅速反应的学生就要退出游戏。

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轻松, 并在这一轻松的氛围中开展好学习活动, 同时游戏中所涉及的词汇将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习语境之中。游戏所营造出来的轻松欢乐气氛也将随着导入教学的顺利开展延续到课堂教学中, 这些都为教学的高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所以, 这一趣味性的导入教学能够充分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并为整个教学实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参考文献

[1]谷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英语教学的点滴体会[J].宁夏教育, 2013 (12) .

[2]陈晓.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 (2) .

上一篇:主体性阅读教学下一篇:表格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