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学能力培养

2024-06-03

生物制药学能力培养(精选12篇)

生物制药学能力培养 第1篇

1“智能”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大学生物信息学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涉及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运算解析和绘图等。这些知识的杂糅加大了教师的讲解难度和学生的理解难度。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经常会碰到教师讲得别扭、学生听得糊涂的情况[4]。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引入了大量的“智能化”学习手段和工具,包括目前比较主流的“智能实验室”“智能学伴”“智能平台”“智能课件”等,自主开发的“生物信息学智能学习平台”,不仅包括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常规文件,如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讲稿、课件等,还整合有Rstu-dio Server、QIIME Media Wi Ki等软件和My SQL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了EMBOSS、BLAST、QIIME和Rstudio Server等许多生物信息学软件包与计算工具,并提供网络计算与统计分析服务以及生物软件工具与教程的下载服务,为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统计学上机实习操作训练和应用服务。生物信息学教学中的“智能学伴”主要是利用现有的移动终端APP,实时发布和解决课程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难点。生物信息学“智能实验室”中提供云计算、并行计算或分布式计算的虚拟环境,并可以进行C、C++、Perl、R、Python、Matlab等计算机语言的学习讨论与编译调试;服务器也存储有部分已结题或发表的生物信息学相关数据与结果分析,供学生学习交流。笔者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在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应用“智能学伴”和“智能实验室”,经过2013级和2014级两届学生的应用和反馈,效果良好。

2“多样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倡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因为笔者认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基础。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甚至成为其中的主导者,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和知识,这就是最自在、最朴素的教育过程。因此在生物信息学教学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知识涵盖较广,难度较大,涉及到理论教学、生物实验教学、计算机程序与算法教学等多个方面[5];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按照知识脉络、分支等方面开设了多种课程,既有纯理论教学的课时,也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讨论课、习题课、实验课、答疑课等,多样性的课程设置也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理论教学时,学生带着问题听;讨论课时,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或某一知识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地讨论相关的学术问题,并力图找出具体问题的具体解答方法;实验课时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室层面;而答疑课由任课教师以单独辅导等形式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可以说,在生物信息学的教学过程中,多样性的课程设置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促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们普遍反映各种不同的课程设置既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目的,而且多样性的课堂氛围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 学习团队的“多样性”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往往成为高校中授课学生数量较多的一门课程,很多高校中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化工、食品、数学、计算机或信息等专业均开设此门课程[6]。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就包含了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等几个教学单位,因此仅仅依靠一个学院内部推动的种种措施去影响整个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生物信息学课程组提出了学习团队的多样性,因此提出在全校范围内,不论专业背景,不论年级等级,只要学生对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知识感兴趣,就可以申请加入相关的兴趣小组、学习俱乐部和协会社团等自主学习团队。这些自主学习组织由学生们自愿成立,按规模大小逐级备案管理,其中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社团由大学团委备案,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知识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等。经过几年的发展,齐齐哈尔大学本科教学层次的生物信息学自主学习团队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说,由于“多样性”的自主学习团队的建立,让更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加入到生物信息学的学习中来,也为整个课程的发展壮大了规模,增添了活力。

2.3 课后作业的“多样性”

生物信息学课程设置初期,笔者严格按照传统课程模式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积累和反馈,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形式老套,主要以客观题和主观题为主,上交形式是作业本或电子邮件等;二是由于试题一致,导致抄袭现象严重,经常出现全班几套答案的情况。这些问题不仅仅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肯定也会有很大的扼杀作用,若不积极改变,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课后作业的“多样性”。课后作业的“多样性”不仅包括试题形式的多样性,也包括完成方式的多样性。课后作业可以是一份实验报告、一份调研报告、一篇科研小论文、一个DNA模拟图形,甚至可以是就某一知识点写成的科普小文章,完成的成果可以以多种方式提交。经过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这种“多样性”作业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对作业形式感兴趣,完成作业的积极主动性非常高,完成质量与以往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基本杜绝了抄袭现象。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深深感到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了很大作用,有些学生会自己录制一些科普小视频作为作业上交,远远超过了任课教师的预期。

3 建立“项目研发与创新”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作用于被激励者,是调动积极性的制度。而大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机制是在大学生的范畴内,针对广大大学生,以激发其自主学习主动性和潜力所实施的一套制度,是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教学手段[7]。从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发挥程度取决于激励的程度,激励不仅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平时没显露的才华,进一步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笔者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殊性,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生物信息学“项目研发与创新”激励机制,设立了“生物信息学创新创业项目”接受广大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申请。团队成员申请项目时,除了所需的项目标书外,还需要详细的团队协作计划书、时间表、会议计划书等,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应该按照申请时提交的计划书召开会议,制订主题,安排工作任务,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每个团队可以自主选择或由课程任课教师指定一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团队的技术性问题,也要监督团队对时间管理的执行是否严格。而作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手段之一,笔者在项目的验收上也不仅仅看项目的成果和完成情况,对项目的研发过程的规范性也要进行审核,在激励机制上对成果和过程分别进行奖励,因此在“项目研发与创新”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的学生团队最后未能做出预期的成果,但项目规划和实施的情况非常好的也会给予相应的奖励。建立“项目研发与创新”激励机制的初衷,即是让学生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能够使自身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意识、方法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值得指出的是,还建立了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该机制主要是发挥管理中的负强化效应,即通过对在项目研发与创新中,不积极完成任务敷衍了事或者犯了错误的大学生实施的否定、限制以及严肃的处罚来扭转、改变、引导这种行为的发生,从反面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4 有针对性的“归因指导”

生物信息学的知识脉络交叉杂糅,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学习目的多样,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指导[8]。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主要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学习方法的指导。这部分主要邀请本课程的资深教授介绍课程背景基础、发展动态并列出各阶段的必读书目,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框架式了解,对所学的专业技能有了解,对就业前景有信心。同时对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有预期,能够按照自身情况安排自主学习。低年级教学时主要邀请学术专家作治学方法的专题讲座或让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座谈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高年级学生主要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学生或业有所成的校友谈成就感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藉此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要按情况区别对待,学习有困难的,任课教师要做到人员负责制,针对个体的性格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生活有困难的,需协调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积极帮助解决,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而遇到学生情绪问题的,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合理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对于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需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有针对性的“归因指导”强调学生个体,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使师生之间建立了信任纽带,融洽了学习氛围,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发展都注入了强大助力。

5 结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笔者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推行“自主学习”理念,以此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将“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与“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深深根植于教师的理念中,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设立民主、轻松的课堂环境,倡导互动式、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在为学生提供普识性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和道德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伍亚泰,徐聪聪,陈晓.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5(11):38-39.

[2]穆平,王春华.农学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0):124-125.

[3]姜昕,马力,赵修文.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2(11):128-130.

[4]吕巍,李滨.农业院校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心得[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1):20-23.

[5]艾海新,赵健,邓芳博,等.面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0):143-144.

[6]薛勇,薛宇,季庆辉,等.地方高校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22):120-122.

[7]范君晖.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激励机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4(1):38-40.

如何培养学生生物实践能力 第2篇

新港学校 廖金树

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这是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所谓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的范畴很广,如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等等。

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教学大纲对此作了笼统的规定,即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具体来说,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应着重掌握以下几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能力等。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增长才干的最基本途径;是培养智能的基础,对于生物学这种实验性学科尤其如此。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记录,而后经过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得出某个结论。因此,思维能力是以观察能力为前提的。同时,就生物学科而言,实验操作能力也是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通过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勤学会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等是初级的、较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研究能力则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它必须建立在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反过来对这几种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只有具备了一定水平的思维能力,才能去从事有关生物学研究工作。

二、能力培养的原则

(1)整体性 布鲁纲曾说过,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正确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具体到教材中就是指各种概念、基本理论,即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应该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等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做到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有关演示实验内容,边理论,边实践,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把演示内容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学生易理解、易记忆,有助于提高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渐进性 生物实验按其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类: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前两类着重为生物实验打基础:即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基础能力的,而后者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学研究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以初级的简易的实验入手,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再逐步深化,完成由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开学初,考虑到有的学生从未使用过显微镜,故首先要排“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实验,让学生学生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下面有关实验打好基础。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这一实验,教师向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从取材→解离→固定→染色→压片→观察的全过程,有的同学因没有观察到清晰的分裂相,使主动要求课后继续做,直到实验成功为止。通过一系列实验,逐步训练、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实用性 生物实验教学,尤其是课外科技活动,应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适当开设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内容:例如,食用菌的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经济动物的养殖技术以及遗传育种的基本技术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多种技术,学生各种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后传授各种实用技术打好基础。同时,这种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爱家乡,爱大自然,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几点做法

(1)开足开好实验,充分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生物教师应根据大纲的规定,积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几个实验:如葫芦藓的采集和观察,家鸽的解剖等,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操作。同时,每次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过程,都作好精心、充分的安排,使每位学生都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等,确保其较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前面讲到,观察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着重在观察方法上加以训练、引导。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是很高的。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有备课是就要精心设计,实验前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明确观察的次序等。如解剖鲫鱼这一实验,在解剖前观察外形时,首先应观察其整体形态、体色、大小等。再看局部的特征:解剖完后,观察各内部系统时,应按照由外到内的次序逐一观察,不能颠倒。

优化生物课堂 培养思维能力 第3篇

1.教学背景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科学家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极佳素材。笔者就在教学中怎样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教学难点,妙用科学史实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略作阐述。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并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结论。

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教学过程

1.通过置疑,诱发思维

引入:师:展示“自然界中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由于早期科学界关于“遗传物质是什么”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遗传物质是DNA,也有人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提出“如果你处在当时,那你将怎样探究谁是遗传物质?怎样设计实验?把DNA和蛋白质混合在一起去研究它们的遗传效应吗?”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导出课题。

设计思想:通过置疑,问题串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思维。

2.通过设疑,激发思维

格里菲思的肺炎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师:展示课件介绍两种肺炎球菌:S型菌有荚膜、菌落光滑;R型菌无荚膜、菌落粗糙。再展示格里菲思实验的前三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析推理:S型活菌有毒;R型活菌无毒;加热后的S型菌丧失了毒性。

师:展示第四组实验的现象:注射R型活菌、加热后的S型菌混合→小鼠死亡,死亡的小鼠体内既有R型活菌也有S型活菌。

提出问题:(1)第四组实验致使小鼠死亡的是什么菌?(2)它从哪来?(3)实验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推想(如有学生提出S型活菌是被杀死的S菌复活而来,也有人提出是由R型活菌转化而来),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思想:学生自主地看书学习“格里菲思的实验”,他只是能机械地记住实验的过程、现象及结论,但思维并没有真正活跃起来。通过笔者的这种教材处理,能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锻炼思维。

艾弗里的肺炎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师:在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哪些物质?究竟哪一种才是转化因子呢?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应该怎样来设计实验“探索转化因子是什么”?

生:尝试设计实验,交流。

师:课件展示艾弗里实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照反馈,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探讨实验结论。接着再介绍艾弗里补充了“DNA与DNA水解酶混合后与R型活菌单独培养的实验”,让学生分析原因与结论。

设计思想:尝试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尤其让学生在“艾弗里补充实验”的做法中体验、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3.通过质疑,启发思维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师:“艾弗里的实验不但没有使科学界接受反而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引起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更好的方法。引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师:结合课件介绍了噬菌体的结构、生命特点,很自然地过渡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通过Flash展示其过程。

生观察分析,总结出“遗传物质是DNA”的结论。

师:噬菌体个体微小,肉眼看不到其侵染细菌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更好的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生通过比较DNA与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分析标记的方法。

师:课件展示“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过程:用标记35S和标记32P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与解释。

设计思想:“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及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是本实验的关键,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产生思维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将训练学生思维与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知识中锻炼思维,在思维活动中深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教后反思

1.创设学生思维的氛围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创设好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与兴趣。如引入中情境的创设、格里菲思实验中教材的处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还需要做好知识的铺垫,为学生构建思维的平台,进而创设思维的氛围。

2.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恰当的对教材进行延伸、拓宽,让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训练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3.维持学生思维的激情

生物制药学能力培养 第4篇

一、仔细审题

在“仔细审题”这项内容上, 主要考查学生的细心程度、分析总结能力及判断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在审题时应该要求学生认真浏览试题, 明确要求, 挖掘条件 (特别是隐含条件) 。例如, 实验题:“设计实验验证赤霉素能提高生长素含量, 完成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在这个实验中, 用到的实验材料是: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胚芽鞘 (3个) 、赤霉素、蒸馏水、琼脂块、刀片等。在做这道实验题时, 应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读题, 通过仔细审题, 学生挖掘出“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 不是探究性实验, 不需要假设, 实验的结果只有一个, 不用分情况来讨论”这个条件, 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原理分析

在进行原理分析时,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充分利用题中给出的实验条件来确定实验原理, 考查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再现能力与分析能力。例如上面实验中, 学生应能想到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 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这些内容都是书本上学过的内容, 再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是协同作用还是拮抗作用, 学生能判断出是协同作用。这样实验原理清楚了, 问题也就能解决了。

三、实验材料分析

试题一般会给出实验材料, 完全开放性的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和用具 (原则不要少用也不要多用) 。此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实验原理合理选择实验材料的能力, 要求是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 实验装置简单, 实验药品较便宜, 实验步骤少, 实验时间短, 而且实验材料不会对师生健康带来危害。上例中实验材料已经给出, 不用选择, 但需要仔细分析实验材料。因此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 并分析思考燕麦胚芽鞘用了几个, 有没有对照的信息, 如果有, 应该是谁和谁对照, 琼脂块有怎样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分析好了, 设计实验也就容易了。

四、变量分析

所谓变量分析, 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获取实验变量 (唯一不同的量) 。上述实验中的变量是赤霉素和蒸馏水, 胚芽鞘用了三个, 应该让学生分析出赤霉素处理一株胚芽鞘, 蒸馏水处理一株胚芽鞘, 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胚芽鞘和琼脂块。实验步骤应该是:用赤霉素来处理一个胚芽鞘的尖端, 用等量蒸馏水处理另一个胚芽鞘的尖, 把各自的尖切下来, 分别放在两块琼脂块上, 然后从两块琼脂块各切割相等的两小块, 分别放在剩下的去尖的胚芽鞘的两端, 那么培养一段后, 找到可操作的双测指标 (特定的颜色变化、沉淀反应、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 。本实验的观测指标是去尖的那个胚芽鞘向哪一侧弯曲生长。

五、结果分析

学生是否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已知实验结果,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描述, 进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是验证实验要考查的内容。教师应依据实验考查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如引导学生分析:涂了赤霉素的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含量多于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过的胚芽鞘的尖端, 然后把含有两个接触过两种尖端的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的胚芽鞘的两侧, 胚芽鞘应弯向接触过蒸馏水处理过尖端的那个琼脂块的一侧, 实验的结论就是赤霉素能提高生长素的含量。

六、表达与检查

实验的表达是将实验分析的结果用语言、文字、图表、曲线等给予正确的表述, 实验表达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很多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思考都正确, 但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 而得不了高分或不得分。对此, 我这样引导学生:实验结果就是你观测到的指标, 只要把观测到的指标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就行了。像上述实验只要描述出胚芽鞘向哪一侧弯曲生长就行了, 实验结论就是本实验的验证。最后要求学生再检查实验设计及语言表达有没有科学性错误。

生物制药学能力培养 第5篇

一、学案导学的定义和特点 1.什么是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让学生在课堂外能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步学会学习,以达到学会终身学习的目的。2.学案导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第二,变教师的“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三,增加了教学活动的实践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学案导学与学案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使用学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一份好的学案应该围绕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来设计,重点关注于学生的“学”。1.以“导”为指南针 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适时予以帮助和点拨,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去完成知识的建构。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应将导学、导思、导练贯穿于学案的每一环节,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作用。2.以“学”为出发点 “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让学生学习的地方,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特级教师于漪曾这样说过。学案就是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以“学”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学案的框架和内容,使学生能在学案的指导下做到举一反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案导学的过程 1.教师提出要求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能够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2.学生自学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最后,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5.练习巩固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人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力 第6篇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1)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技术教学为中心,也就是我们过去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整个课堂只有教师统一口令的“军事化”教学,使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强度大,密度高的练习下,缺乏自主学习时空没有质疑和解决问题的余地。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没有培养起来。教师应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行列中去,充当一名“裁判员”或‘运动员’的角色。

2)想要很好的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平时要多钻研教材,阅读课 外书籍,奔赴外地进行观摩学习,取长补短,要充分运用电脑资源制作各种课件,熟练的进行多媒体操作。

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作用和意义。

自学锻炼,是指学身在体育学习和练习中,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进行自我练习,自我验证,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体育文化的传递,单靠教师的传授是不够的。那么,通过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的自学积极性,培养起自学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自学字练的能力,也是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需要。

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

1)自学法,指以个人为主,在感知思维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技术网络,认真的思考,积极的练习。在初步掌握技术同时,逐步形成自学自练的能力。如在学习乒乓球正手拉球技术动作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找到相关的练习视屏,看球星如何去做动作,这样,学生不必听老师的讲解,示范,而是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查找学习和练习,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重点教学法,在教授内容时,往往难以突破动作的重、难点。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化动为静,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快为慢等功能,便于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感知和模拟技术。如我在教授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初学者完成不了,那么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动作进行分解,逐一掌握或找好的同学把他的动作摄下来,或找视屏播放这个动作,让学生看清楚,然后逐一去学,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这个动作了。

3)比赛法,是采用分组形式或集體形式进形的,教师把正确的,完整动作课前用幻灯打出,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通过技术“会诊”和“配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哪组最先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这样让学生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发扬互 帮互助的精神,让每个同学都能较快的掌握动作。

四、运用现代技术教学的注意事项。

1)学校必须有完善的现代技术教学设备。

2)学生必须会使用电脑。

生物制药学能力培养 第7篇

1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层次和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创新人才由低到高可分为操作性、技能性、设计性和理论性4种[2],这4种人才应呈金字塔分布。这一分布的合理性已经被发达国家的经济腾飞所证明。目前,在我国大学本科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同时,硕士和博士生人数也在快速递增,截至到2006年3月,在校硕士生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在校博士生人数也达到了12.5万[3],比1978~1999年20年间的总和还多25.5万人[4],加上教育部属重点院校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已经能够满足我国对理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层次应定位在技能和设计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上。

对武汉市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主要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药品市场营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根据调查结果和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统计数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并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瞄准在制药企业。随后,我们又调查了制药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概括起来,他们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点:(1)业务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2)爱岗敬业,愿意从基层做起;(3)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组织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4)自信,诚信,懂礼仪。根据以上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研发、分析检测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2008年我系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这一培养目标是合适的。

2 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

200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无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所不同,但从目前来看,培养模式区别不大,这有可能导致我国合格工程师短缺,并成为约束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在瑞士洛桑学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工程师的可获得程度”指标被排在倒数第一[2],也说明培养模式应该随人才层次而有所不同。

根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从2006年起,我们先后对2004、2005级本科专业实施了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和和实践。所谓“3+1”,即利用3年时间在学校学习政治、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基础和制药工程专业基础,用1年的时间在工厂和研究所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采用这种培养模式,使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达到了36.5%。“3+1”模式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模块:

2.1 理论课程体系

采用“3+1”的教学模式,实践时间较长,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是实施“3+1”办学,保证学生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关键。课程体系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5],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共性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我们主要参照了高等学校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规范(讨论稿)、我系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及学院关于本科专业学时和学分数的上限规定。理论课程体系有以下主要模块:

2.1.1 人文素质类课程,此类课程除政治理论、体育和军事理论等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诗歌欣赏”、“戏曲欣赏”、“公关与礼仪”和“桥牌”等人文艺术选修课程,共9学分,144学时,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养和陶冶学生情操。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学习人文科学有利于开拓视野,超越传统规范,增加想象力,培养交融互补的综合思维。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就对历史、音乐、绘画和诗词都很有兴趣。

2.1.2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外语、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四大化学,电子电工、化工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和中药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专业课程。共56学分,896学时。

以上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包括了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规定的制药工程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6],共31学分,约500学时。

2.1.3 专业选修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了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开设了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药剂学、药物分析和波谱分析等1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名学生选修的学分数不得少于17.5学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目前暂设有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中药方向,二是市场营销方向,每个方向又开设了8学分的选修课程,还规定学生选修本专业方向课程不得少于4学分,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不得少于2学分,从课程设置上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校内实践课程,二是校外生产实习,三是毕业设计(论文),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情况,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做校外实习基地的课题,由基地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完成。

2.2.1 校内实践课程

制药工程专业是由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的工程技术专业,是实验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习课程主要有四大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制剂实验和制药工程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化工仿真实习和金工实习,等,共23学分(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和化工仿真实习等四门课程每周计1学分)。除了开设基础实验外,还能够开出一定数量的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并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例如,合成水杨酸,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合成路线,拟定实验步骤,搭建实验装置,完成合成任务后,再进行分离提纯,分析检测并计算原料转化率和主产物的收率,使学生受到了较好的综合训练。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2 校外生产实习

最近,在第三届全国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不少高校老师呼吁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方便高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工程教育与工程渐行渐远,不利于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专家们关注的这些问题的确是我国工程教育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搞好生产实习,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关键之一。为了解决实习难的问题,我们在省内选择了几家经济效益较好,技术力量较强,产品类型较多,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企业,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建立了7家稳定的实习基地,签定了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公司实习基地合同,并与这些单位一起申请并获准了湖北省教改项目“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和实践”(20060393),基本上保证了学生的实习。我们还先后与省内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较广泛的联系,使这些企业也成为了我们的实习基地。有些基地不仅能够接收学生实习,而且还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和一定的补贴。同时,这些基地也是我系毕业生的协议就业单位,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工作。

为了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聘请了工厂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制定了实习管理规范,保证了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些规范主要有: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守则、实习学生守则和生产实习考核办法等。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天要撰写实习日志。学生轮岗时,必须提交岗位实习报告,经兼职教师和带队教师审查认可后方可进行。实习结束时,还要进行考试。实习成绩=岗位技能+考试成绩+实习结束时厂方的综合测评+实习日志,公式右边前两项的权重均为0.3,后两者均为0.2。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重要保证,我们对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导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到车间轮岗,熟悉各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参加工厂的工艺革新,并与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因此,通过实习,增加了教师的工程背景,促进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并较好地实现了厂校互利双赢。2.2.3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离校前进行的又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将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安排在同一年进行,其好处是有利于厂校协作,有利于弥补学校资源不足。我系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根据工厂或科研单位的需要由指导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共同拟定课题完成的。武汉市某研究所的中试基地是我系的实习基地之一,2004级几个学生前半年在该基地实习,后半年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工厂的科研课题,在学校聘请的基地兼职教师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进行文献查阅和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很快就合成出了目的化合物,产率达到了专利文献报道的最好水平,其中一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学院的优秀毕业论文。

3 实践效果

“3+1”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又要培养过硬的实践本领,满足企业对技能性和设计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004和2005级本科生的实践结果表明,“3+1”办学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较好的模式。

3.1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尽管我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但实施了“3+1”课程体系后,巩固和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04级有一名学生获得了我院唯一的一名省级三好学生和国家奖学金资助;外语四级通过率为70%,六级通过率为15.2%;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为28.3%,在全院2004级中排名第一;我系2008届(首届)毕业生共4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重点大学2人,二类学校4人。2006级学生参加2008年湖北省化学竞赛,获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

3.2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工程转化难度较大,科研趋向基础研究,软课题增多,实验课题减少,导致了有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下降,使工程教育与工程渐行渐远。“3+1”办学,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参加工厂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既加强了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管理,有利于提高实习质量,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某研究所中试基地指导2005级学生实习的一位带队老师说,将实验室小试数据放大到中间试验,尽管是间歇操作,但由于有时传热和传质等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使中试时的反应时间、反应转化率和产物收率等也与小试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一个简单的过滤操作,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过和工厂技术人员一起解决中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

3.3 提高了就业率

我系2008届本科毕业生共有46名学生,就业3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6人,只有4人暂没有就业(统计截至时间为2008年6月底)。如果将考研也算在就业内,就业率达91.3%,是我院就业率较高的系之一。从职业看,在36名就业毕业生中,制药企业的基层技术人员5人,药品营销人员4人,管理人员5人,开发研究人员6人,其他行业16人,与我们确定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陈晓光,徐辉,王巍,等.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药学教育,2007,23(6):15-18.

[2]许为民,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6):63-65.

[3]白世伟.研究生教育要把握发展速度[N].解放日报,2006-03-13.

[4]刘道玉.中国研究生教育必须大力整顿和改革[J].高教研究,2008,(1):9-13.

[5]高盘良,常文保,段连运.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大学化学,1999,14(2):18,21-23.

落实生物插图复习培养学生作答能力 第8篇

然而, 在初中生物课堂复习中, 我们发现很多生物教师往往对生物识图的复习不够重视, 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看看、说说, 却没有让学生对其细细地“咂咂味”, 实在是“高营养”的一大浪费。本文就如何“落实生物插图复习, 培养学生作答能力”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识图

识图, 也就是让学生正确而深入地观察、分析生物插图。

生物教材中的插图均包含了丰富的知识, 生物插图中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有时很难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其实, 有些生物插图, 学生根本就看不懂、说不明。倘若只是让学生看看、说说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甚或毫无效果。此时, 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分析生物插图。

1. 观察生物插图

有些生物插图, 学生不知道从何处观察, 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等问题, 此时, 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正确观察。首先, 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图, 明白图中的箭头、符号等表示什么;其次, 引导、启发学生找到观察的切入点, 观察的顺序;再次, 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内容, 提示学生观察的内容要具体;最后, 若本生物插图有观察技巧, 不妨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领会之。

例如, 2008年临沂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生物试题第二大题第1小题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图 (以下简称2008生物试题) , 该图正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实验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以下简称生态系统) 一节中的图I-17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只不过仅仅多了“二氧化碳水等”字且用箭头指向植物罢了。可以说教材中的该图是本节的核心内容, 此生物插图高度浓缩, 内容极其丰富, 既是对教材前半部分内容的高度概括, 又是教材后半部分内容的巧妙引领。因此, 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复习好此图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应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 明确图中的树枝代表生产者, 青虫、鸟代表消费者, 圆圈内的生物代表分解者, 而箭头则代表两两之间的某种关系, 具体什么关系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认真体会;其次, 引导、启发学生找到观察此生物插图的切入点 (树枝或生产者) , 知道观察的顺序 (箭头的方向) ;最后, 可以让学生思考、领会观察此图的技巧 (从树枝或生产者入手, 以箭头的方向为顺序) 。

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 生物插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具有显著优势。生物插图以其独有的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内容丰富为特点, 学生若能观察得仔细、认真, 不但可以从整体上或细节处学到知识, 而且还能为下一步的分析生物插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析生物插图

生物插图内容丰富, 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等均内涵其中, 学生对它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 而是更应该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深入地分析。此时, 教师要根据生物插图及有关的内容恰当地设置一些问题, 及时鼓励、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交流、展示, 甚至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供师生共同解决。

例如, 生态系统一节中生物插图I-17,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尝试回答:1.树枝 (生产者) 和青虫 (消费者) 是什么关系?青虫 (消费者) 和鸟 (消费者) 又是什么关系?2.树枝、青虫、鸟均指向分解者, 则分解者与它们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关系呢?而分解者又指向了树枝 (生产者) , 这又怎么解释呢?3.此图中, 阳光代表什么呢?阳光等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什么呢?4.如果没有其他生物进入, 人类大量捕杀鸟类, 一段时间后, 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为什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应该怎么做?5.青虫、鸟、细菌的生殖方式各是怎样的?6.写出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表达式。其原料、产物、进行的场所、条件等各是什么?7.细菌和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是什么?动物和植物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 通过各方面、多层次、深入地、巧设多个问题, 教师带领学生不但复习了本节的内容, 而且更好地回顾了前后相关的内容, 岂不妙哉!

再如, 08生物试题第二大题第4小题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 该图正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中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该图无论是在本节、本章还是本册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 乃至全套初中生物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教师在此图的问题设置上不可不做点“小文章”。比如, 1.若从手臂、臀部处静脉注射药物, 则药物各最先到达心脏的什么部位?试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出药物经过的部位。2.当膈肌处于什么状态时, 空气入肺?此时肋间肌处于什么状态?肺内气压怎样?3.当膈肌处于什么状态时, 空气出肺?此时肋间肌处于什么状态?肺内气压怎样?4.经过肺处的气体交换后, 血液成分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怎样的?5.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小肠适于消化食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6.在肾单位中, 两端均是动脉的结构是什么?7.尿液是经过哪两种作用形成的?它与原尿有何区别?若某人尿液中带血, 则可能肾脏的什么部位发生了病变?若某人尿液能吸引蚂蚁, 则可能肾脏的什么部位发生了病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 通过各方面、多层次、深入地、巧妙地设置一连串的问题, 教师带领学生不仅复习了本节的内容, 还回顾了前后相关的内容, 其设计同样精彩!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 教师千万不可因种种原因而越俎代庖, 否则, 效果会大打折扣的。

二、作答

1. 口头表达

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师对生物插图中提出的问题, 可以降低要求, 让学生经过思考、交流直接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例如, 上面生态系统一节中的第1、3两个问题和上面2008生物试题中的第4、5、6三个问题较简单, 学生易于理解, 可以让学生经过思考、交流直接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2. 书面表达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学生不易于理解的教师对生物插图中提出的问题, 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用语言文字或画图示) , 之后交流、表达。

例如, 上面生态系统一节中的第2、4、5、7四个问题和上面2008生物试题中的第1、2、3、7四个问题较难, 学生不易于理解, 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用语言文字或画图示) , 之后交流、表达。

落实生物插图复习, 不但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识图作答能力等综合能力, 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复习质量。

初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9篇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的生命现象可以通过生物学来解决。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如在讲到“呼吸作用”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下自己房间摆放了多少绿色植物,这样摆放好不好,让学生知道这是和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关的。再如在讲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时,提出问题:“糖类是不是都是甜的?甜的是不是都是糖?”这些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创设一个开放性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列出提纲,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本节的课文。如“心脏”一节,可以设计以下提纲:1人的心脏的位置在哪里?形状像什么?2心脏是由什么组成的?3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叫什么?4心房、心室有哪些作用?5心脏四个腔分别和哪些血管相连?看似一个个的问题,其实又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教师课前将学习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思考,找出这节课的知识点。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教会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

在“神经调节”一节中,由于名词多且易混淆,对于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可以在课堂讲授中加以区分、理解。如神经元的分布部位不同,所叫的名称也不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灰质和白质、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根据有机物、能量的变化规律,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联系在一起。如果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区分,找出异同点,就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内容。

高中生物实验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第10篇

一、实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大都是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背动地接受,教师在完成新知识的传授之后,通常用大量同类的练习让学生反复训练,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做法致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学习墨守成规。不少学生对必修本的实验操作采取简单的背实验的方法,对有些实验步骤的安排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老师甚至认为中学生物学实验只是对课本现有基本原理的验证,只要原理记住了,实验目的和结果知道了,就没有必要都去做了。在实验的训练中往往设计一些“套路”让学生套用,并没有对实验的目的、用品及设计思想进行分析,没有真正注重对实验实质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及分析应用的训练。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阶段学生参与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实验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可以说,现代教育呼唤对学生实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生物实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实验原理;(2)装置原理;(3)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三大原理”展开教学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渗透着科学实验思维能力的训练活动。

1. 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

“实验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生物实验反映了什么样的物质变化的理论。每一个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确定、实验步骤的安排和实验方法的设计都是与实验原理息息相关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预期也是依据实验原理而得出的。可见,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是实验设计的根本。具体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反应变化的实质———发生了怎样的物质变化?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为何会得到这样的结果?(2)确定该实验课题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判别指标。

例如,在设计实验验证CO2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实验方案:(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让学生在给出的实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1)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2)检测光合作用是否进行的具体检测指标可以有哪些?(3)叶片下沉的原因是什么?(4)在没有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前,支撑叶片浮在液面上的气体最有可能是什么?(5)一旦沉在试管底部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可以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明白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利用了叶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氧气不易溶于水易积累在细胞间会带动叶片上浮的原理来证明光合作用的进行。实验方案自然而然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2. 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

“装置原理”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用何种实验试剂,何种仪器、设备,采用何种组合、连接方式的道理。具体可以围绕如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实验试剂的选择———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些实验试剂?为何选用这些实验试剂更合理?(2)实验装置的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应怎样协调、搭配?怎样合理设置对照装置?采用什么样的科学测量方法?

同样是在设计实验验证CO2是光合作用必要条件的教学中,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装置原理的训练。在分析光合作用具体物质变化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检测氧气的生成来验证CO2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针对性思考,教师也可设计如下问题:(1)有哪些方法可以检测氧气的生成?学生提出的方法可能很多,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利用氧气不溶于水的特点,通过观察水生生物是否有气泡生成来判断是否有氧气释放。(2)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实验变量的具体控制方法该如何处理?(3)在上述问题基础上,引导学生构建实验装置。(4)如果实验提供的材料不是水生生物而是陆生生物,又该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有实验装置做基础,学生的实验方案就会顺理成章地形成。

3. 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

“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理由。具体可以围绕如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操作步骤———为达到某一实验目的,应当经过哪些操作步骤?这些步骤先后顺序如何确定?为什么要经过这些步骤?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2)注意事项———实施某个实验步骤时应注意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原因何在?

还是在设计实验验证CO2是光合作用必要条件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操作原理对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在学生明确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检测是否有淀粉的生成来验证实验结论。在学生利用陆生植物天竺葵设计好该实验的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设计如下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1)如何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的干扰?(可以对植株在实验前进行饥饿处理)(2)淀粉遇碘会变蓝色,但叶片中的叶绿素会对实验产生干扰作用,如何消除叶片颜色对实验现象的干扰作用?(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最终学生通过合理安排实验操作顺序,形成实验方案。

当然上述种种围绕“三大原理”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角度,是从生物实验教学的整体来展开的,实际上对于某一具体的生物实验活动,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需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某些侧重点展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些典型的实验探索入手上升到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层次。

三、实验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1. 促进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

生物实验是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入门向导和手段,学生从实验事实出发形成生物概念,上升为规律,构筑知识框架,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而实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理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

生物实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是各种科学方法(如实验、测定、条件控制、假设等)综合运用的过程,因而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总之,要创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思想,只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努力做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讲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时,举例说明要改变我们农村落后的面貌,关键靠科学技术,而掌握科学技术就包括从现在做起,学好生物知识。

二、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农村教育特点,搞好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情高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学生的思维就像在一片开放的大地上奔驰。要达到这种境界,我有几点做法:

①、积极创设情境,让枯燥的文字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很多教师都会抱怨,这个班的学生真差,怎么讲都不听,怎么说都不学……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但我同时也发现,每次讲到书本以外知识的时候,同学们都全神贯注,惟恐没听到或是没听清,我也顿时茅塞顿开:是兴趣和好奇心以及求知的欲望在作怪!于是,我就把课本中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动物、植物或人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如,我们在学习地面上的植物的时候,我就说这节课带领同学们到植物园里去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在学到地面上的动物的时候,我就说带同学们到动物园里去逛一逛,如此一来,同学们的注意力就非常集中,课堂教学气氛也就非常活跃,特别是讲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时,同学们仿佛一个个都变成了小老师,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就这样,课堂教学巧妙地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理想。

②、把复习提问变成智力抢答,给厌学者以自信心,给好学者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几乎每一次上课都要提问学生,但很多时候都静得如一潭死水,这时候,大多数都是老师在卖力地进行引导,而收效依然甚微。于是,我就把原本一问一答的机械提问方式变成人人参与的智力抢答题。如将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整理后,变成一个个小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而且教学时尽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做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使学生感觉到生物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当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此时,我就要求学生举手说,并根据题目的难易,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给厌学者一个自信心,给好学者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正当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时候话题一转,引入本节课新课的教学。特别是适当地增加一些“处罚”学生的机会,即先声明凡是指派问题答错的同学先不可以坐下,告诉他们“解救”的办法是:向同桌求援,并且在回答下一个问题的时候,站着的同学有优先发言权,根据具体情况,有时故意把刚才做过的题目再让站着的同学说出答案,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总之,严和松的结合教师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③根据教学需要,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调查和实践,肯定学生的成就,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学习“种子的结构”一节,我让学生亲自观察并动手进行实物实验。我课前泡好菜豆和玉米的种子,课堂上给每个学生发一粒菜豆和玉米种子,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的插图进行观察。有了实物,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在验证玉米种子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实验中,学生除了将玉米种子剖面滴上碘液外,将菜豆种子上也滴上了碘液,并提出了很多问题。再如,“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在课堂上分组,让学生讨论和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进行交流,评价优点和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学生讨论的热情和讨论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对于实验方法的设计,超出了我在课前备课的范围。学生在探究中既得出了结论,又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素质,学会了合作,增强了交流能力。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我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手段多样,在实验、探究、和各种调查活动中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克服了消极的学习情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三、善待学生的异想天开

生物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一、创设条件, 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在课堂就教学中, 我们不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 而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

1. 通过课堂提问激发思维。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 问题设置好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否则就达不到效果。那么, 如何设置课堂问题呢?设置课堂问题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问要难易适度。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由易到难逐层展开, 既不能高不可攀, 也不能唾手可得。实践证明, 过难过易的提问均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二是提问要艺术新颖。同样一个问题, 提出时平平淡淡, 学生就不可能被引起较强的注意, 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角度, 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三是提问要有启发性。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必须附有启发性, 同时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以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2. 通过生物实验活跃思维。生物学是一

门实验性学科, 生物实验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 生物实验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 无疑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在生物教学中, 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其他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 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的推理。

1.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析, 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等在生物学习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综合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生物的新陈代谢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的综合。

2. 归纳和概括。

概括和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种属性, 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普遍的规律和原理, 扩大和获得新知识。

3. 比较、分类和类比。比较是在分析和

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类比是在比较的基础上,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 推知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 把其中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广到另一对象的逻辑方法。

三、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等。在生物教学中, 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我们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 是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改变研究的方案、思考的程序、实施的途径, 求得更新、更快、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经常做一些推断题、图文转换题, 题材新颖的材料题等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 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这种品质是思维的升华, 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素质, 也就是把基础知识记准、牢记。

上一篇:微创经皮输尿管镜下一篇:钢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