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魅力在哪里

2024-07-26

朗读的魅力在哪里(精选5篇)

朗读的魅力在哪里 第1篇

一、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作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这么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要求其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以表达情之真,感之深。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朗读强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书声朗朗,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我想原因也在这儿吧。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利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教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再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上。

四、朗读助写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促使从“读”到“创”的质的飞跃。朗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背景,会相机渗透,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

教师,你的魅力在哪里 第2篇

其实,魔力,就在于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优秀教师总是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绝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教师要避免走向“思想的穷乡僻壤”,还要警惕“语言的穷山恶水”。教师必须成为读书人,爱上读书,以书为友,终身学习。教师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社会前进的速度,成为一个时代的进步者,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以其丰厚的学识、幽默的语言打动学生,以其独特的思想、文化的内涵吸引学生,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叶圣陶《论集》第490页)。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其次,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其身正,堪称典范,为人师表。他们接人待物,出于公心,在他们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们的胸中,无世俗之染,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极少有“晕轮现象”。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特惠,“皮格马利翁”的效应不断光大,同学们背后都说他“忒公平”。他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许不会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但他们会是一个和谐的人,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因为他们在安全、温暖、宽松、公平的环境中成长。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著名儿童教育家、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吉林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我们教师身边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师德楷模,是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

再次,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要成为孩子喜欢的爱、有吸引力的爱。爱应出于真诚,发自内心,才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爱需要尊重及宽容,特别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尊重和宽容可让他们感念于心。爱应该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教师要细心去体察,捕捉学生的需要。爱需要技巧,注意方式。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虽出于好意,却往往让人受不了。恰当的表达方式,才可能让人产生感谢之心,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爱需要提醒。长期的接受,令学生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不再感动。提醒他们关注周围的爱,特别是来自父母的爱,可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

其心胸豁达,为人热情。他们不因“荣”而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因“辱”而耿耿于怀,仇视一切,永远挺直身子做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行将为潜在的因素影响学生,所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们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每一次错误,却不肯原谅自己的错误,不掩饰自己的小小的过失。他们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在学生的心里他们永远年轻。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一个教师是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才会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北京22中特级教师孙维刚堪称当代师表中的佼佼者,他为学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那份执著与奉献,无时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学生,他长期强忍受着癌症的剧痛毅然站在三尺讲台。在孙老师病逝那天,八宝山上4000多名学生自发前来送行,白花点缀的悲壮使他的人格在天国里升华。最后,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拥有一定的人文修养上。

其学高,堪称大师。他们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知识,但他们还在不断进取,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无不闪烁着智慧,诙谐和幽默中又显示出他们的机敏。他们有演说家的口才或艺术家的气质或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或教育家的风范,让学生从语言上到行动上模仿他们,亲近他们。一方面,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一个教师的人文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人文修养的高低还决定着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学习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熟练掌握。较高的人文修养有利于教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使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教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拥有较高的人文修养的教师,在平素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

其现代意识强。教师要有良好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探求新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执行者,而更多的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帮助者。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鼓励与唤醒———鼓励学生的进步,唤醒学生的梦想。教师要从多角度看学生、多赏识学生各方面的优点,才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成长。

他们懂得教育要促进人的现代化,其中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他们不断转换观念,提高意识,他们身上有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主体意识、科技创新意识、世界意识,以及相应的能力。他们会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在个体上、发展速度上、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的差异,激活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会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或自我实现的乐趣。因为是他们让学生体验到了这样的快乐,所以他们就有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其为人,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为同事的成功由衷欢欣,对同志的困难鼎力相助,他们提携晚辈,激励学子胜于蓝,他们一身正气,对社会丑恶现象敢于拍案而起,决不做丧失人格的事。

简而言之,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于没有卑劣、没有猥琐,坦荡出磊落,肝胆照日月。他们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从他们那里,学生不仅学到了渊博的知识,更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做人的道理,熔铸了道德的丰碑。教师无欲而刚,不怒而威,举止有道,学生因敬其人,信其道,修己身。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如下作用。

一是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中景仰的道德标尺,学生都有“向师”的模仿心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是激励作用。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这样的老师能让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这样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高尚而可亲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鲁迅先生为什么总时时记起仅教过他两年的藤野先生,并对他充满感激之情呢?原因就在于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对鲁迅毫无民族偏见,师德感人,使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崇高伟大。这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又时时激励着鲁迅以笔为武器,为民族的新生而摇旗呐喊,为祖国的光明而奋斗终生。这一事例极好地说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深远影响。

三是熏陶作用。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同样一份工作,有的人干起来索然无味,有的人却能有滋有味。究其原因,后者的秘诀就在于常干常新,不断迸发出创造灵感。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推动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肥沃的中小学教育土壤。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带来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浅议语文教师的魅力体现在哪里 第3篇

一、完善的人格力量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想得多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直接影响,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 那么,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怎样形成自己的人格呢?

勤奋好学,不断日积月累,长期完善自己的教师,才会有其魅力的丰富底蕴。著名教育改革家家魏书生教学中对教材熟烂于心, 对知识旁征博引,以其谈笑风生的教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人听了他的一节课后,询问他,你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 他耐人寻味地说“: 花了我的前半生。 ”这无疑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平时学习和积累各种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 未雨绸缪,有了丰厚的功底,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接受知识。

二、广博的知识修养是教学魅力的体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老师认为,教语文只要让学生把课本上的优美片段背下,写在卷子上就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一知半解也无所谓。 对这种不思进取的看法,无疑是要提出批判的。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了解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 体育卫生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 为什么”。 这样,老师在学生心中就成了知识的象征,焉有对语文不感兴趣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学生眼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比如,一位特级教师在讲《 木兰辞》 时,一位学生认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 古代妇女都缠小脚,一洗脚不就看见了? 老师说:“ 南北朝时期的妇女,还没有包小脚呢。 ”学生接着问:“ 中国妇女包小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课文的范畴。 老师说:“‘ 弓足’,源于五代。 ”学生问题得到了解答,非常高兴,对老师又多了几分敬意。 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可谓“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我们的文本常常为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思想内容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其语言形式瑰丽多彩、悦人耳目。 那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变化,篇章的严谨,体裁的多样,构思的精彩,形象的典型,意境的美妙,哲理的深刻,都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育活动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和见解,对学生适时引导,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不光是在学习,同时也是在欣赏、在享受,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文化的曼妙无穷,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当学生认可语文,觉得语文好时,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功。 给学生“ 一杯水”,教师必须有“ 一桶水”“ 一池水”,而且是“ 源头活水”,然后再去引出学生的“ 一泉水”。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它“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 作为语文教师,既要正视乃至珍视学生富有生命价值的学习活力,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怀着对错误的宽容,对学生的进步充满欣赏, 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人生。又要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兼顾具体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让他们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价值,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

三、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魅力的核心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面广,单纯地靠教材,很难学好语文。 张志公先生说:从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看,得自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之比为“ 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 因此,发展语文能力必须课内打基础,课外谋发展。

要充分利用新课程的阅读课和活动课, 设置和开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课程。利用阅读课的拓展性,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 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等,有的侧重于情感熏陶,有的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

四、大胆教改、勇于创新是实现教学魅力的源头活水

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我们不能固步自封。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科技的进步,在教学方面体现在丰富了教学手段。 以往的一支粉笔、 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落伍,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的教学手段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学生从图片、音乐中学会知识,获得美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厌烦, 也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云“: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将终生受益。” 学习方法不仅要靠教师言传身教,还要在长期学习中实践、揣摩, 反复应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中领悟道理,摸索总结、积累,最终获得全面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应主要采用鼓励式、启发式教学。“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课堂上有意识地赞扬学生,如“: 你想的真好,老师都没想到这一点……”“ 你读得真有感情,大家都感动了……”这些鼓励性的语言都会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树立了自信,对语文产生兴趣。

语文教师的魅力是引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的第一步, 如果教师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就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为了让自己担负起重任,语文教师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关心热爱学生,不断创新。

摘要: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知识、别具一格的教学内容、有创造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爱学、乐学的基础。

朗读的魅力在哪里 第4篇

2011年以来,随着3G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终端的平台效益愈发凸显。不少互联网企业为抢占手机用户,展开了一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包括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先后投身到这场争夺战中。对于终端行业的渗透,也逐渐从最初的软件植入,过渡到专属手机定制,并最终扩散到手机的系统研发、UI定制及销售的各个环节,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互联网手机风潮。“互联网手机”的概念,也日益被业界、媒体以及消费者认识并广泛接受,小米手机便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小米手机成功之后,不少国内厂商开始大张旗鼓的进入手机行业,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超低价”和“最高性价比”来对自身的产品进行定位的。其中,“青橙”这个品牌听起来较为年轻,青橙新推出的两款手机也同样定位高性价比,在销售模式上走的还是最新的互联网直销形式。那么青橙手机在今年如此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中,是通过何种方式让自己脱颖而出,又准备用何种策略使自己的路越走越长?带着种种疑问,本刊记者对青橙手机CEO蔡晓农先生进行了专访。

做大众精品手机

“手机只是一个平台?如果一个手机厂商还定位于用硬件挣钱,那就是短视,开句玩笑对用户是不道德的。”蔡晓农这样描述互联网手机时代的到来。关于青橙手机自己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优势,蔡晓农表示:“青橙全产业链的能力可以让青橙以高性价比的优势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产品;而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可以最快的把最新的产品提供给用户,在硬件上与高通的结盟,在销售上与京东等电商网站的紧密合作以及青橙自身的研发、生产能力给青橙高性价比以有力的保障”。

事实上也是如此,随着青橙新款的推出,其产品不仅性能更强,而且在体验上也会更加完善,同时在UI的设计上也加入一些新功能,例如类似于siri的语音控制、采用高通alljon的传输功能等等。而后期也许会有采用windows phone系统的手机推出,这些都会基于青橙为用户提供最佳性价比的特点来定位。而对于价格战,蔡总表现的较为理性:“做智能机眼光应该放的更为长远,不只是价格要做好,而是要同时把体验做好,基于我们的优势来走得更远。”

在线下渠道方面,无论是销售还是客户服务,青橙都会加入传统手机渠道商的做法,蔡晓农现场透露青橙将会往二、三级市场覆盖200余家店面和服务网点,为用户提供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的平台。同时在线上和线下加强合作渠道,例如基于京东、亚马逊的现有合作去拓展更多的B2C渠道,甚至是与运营商的定制合作等等,青橙未来将会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一切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本着基于产业链、渠道商和合作商这三大优势,坚持做好大众的高性价比精品手机,希望青橙今年百万台的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像青橙这样坚持自己的理念,努力为用户提供更好体验的厂商在今后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蔡晓农对于青橙手机的未来如此表述。

对于定位,蔡晓农表示:“我们的定位应该是高性价比智能手机,当然首先要进攻的就是1000块钱之内。因为我们看到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存在两个“相对”,即智能手机的价格相对于广大工薪阶层和在校学生的收入水平偏高;中国庞大的年轻人群正在使用的手机功能和配置,相对于他们对移动互联的巨大需求偏低。因此青橙会以他们的需求为核心,也就是那些年轻的、对移动互联有巨大需求,但是收入不高的大众市场,而青橙要做的就是不断提供高性价比、高用户体验的智能手机,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市场空间巨大

也许有人认为蔡晓农推出青橙手机是因为看到小米的成功终于按耐不住。小米的成功虽然有其营销策略的得当,但是半年几百万的出货量实实在在证明了这个市场的存在。随着手机进入智能时代,市场上确实需要一个品质相对比较高价格接近年轻人的消费能力的智能手机品牌。因为传统的智能手机包括苹果、摩托、HTC、三星他们打造的都是智能手机代表一种高端、高价产品。在小米手机推出的那个时间点上,品质高但是价格并不贵的产品并不多,也正是巨头们落下的市场空隙,成了小米成功的最大因素。

小米的这种互联网营销,确实有很多的市场想象空间。不过,将近两千元的价位虽然比其他同质量手机略显实惠,但是距离大多数年轻人特别是智能手机用量大但又没有收入的学生群体,并不算什么低价手机。

现在智能手机更大的市场在于替换原来的这种功能机的市场,就是替换原来千元左右的功能机。年轻人、大学生包括刚工作的白领或者打工青年,他们将来是智能手机的主力人群。

而国产智能手机诸如金立,华为等,虽然也走低价策略但是其互联网程度并不高。而这又给很多人以想象空间。蔡晓农此次和360合作推出360特供机就是基于此考虑——把手机制造产业互联网化。同时,很多国产品牌由于其线下渠道经营多年,不可能完全转向互联网营销模式。“之前阿尔卡特、海尔等也尝试着做互联网推广,但是他们只能拿一款产品出来试一试,还得回头看看线下的渠道商会不会造反。”

至于为什么青橙手机会选择和奇虎合作,蔡晓农表示:“360在普及高性价比产品的理念上与青橙是不谋而合的,360倾力于智能机的普及,希望能为用户提供配置高、体验好、价格低的智能手机,这与青橙推崇让更多的用户以最合理的价格购买到合适自己的手机理念是一致的。

青橙自身打造了“核心产业链+移动互联”的发展模式。企业拥有GOMI青橙移动智能研究中心和自有工厂,全新芯片巨头高通对其的支持,再加上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互联网基因,青橙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体验和好的产品。而360作为互联网巨头,拥有庞大的忠诚互联网用户,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了解这些用户的需求。“我们相信双方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品牌提升和扩大销量的关系,而是能够为用户提供最高性价比和最好体验的手机”。蔡晓农说道。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360青橙联手推出360特供机第四款手机青橙绽放,“360作为互联网巨头,拥有庞大的忠诚互联网用户,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了解这些用户的需求。而青橙自身打造了‘核心产业链+移动互联’的发展模式。拥有GOMI移动智能研究中心和自有工厂,全球芯片巨头高通的支持,再加上创新、开放、真诚的互联网基因,360与青橙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品牌提升和扩大销量的关系,而是能够为用户提供最高性价比和最好体验的智能手机,是用户在智能手机体验上一次质的飞跃。”蔡晓农告诉本刊记者。

如何破解盈利难题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盈利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个新的行业。相比于传统的手机厂商主要靠硬件盈利,青橙手机更多的是看中了手机背后的商机,“我们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硬件公司还有很多软件的业务,同样在未来智能手机企业必须是一个综合性公司。比如360为什么能做起来?它就是通过免费杀毒提供了用户的沟通接口,让用户养成了消费习惯,一旦有了这个基础,那你看互联网公司盈利模式是什么?就是广告、游戏、社交等。这是它的盈利模式。智能手机同样如此,将通过硬件、软件平台的标准化进入一个准PC时代。”

朗读的魅力 第5篇

一、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强记忆

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琅琅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利领悟

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

四、朗读鉴赏美

像朱自清、冰心等人的作品,多读多吟,真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仿佛那和谐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这盎然的诗意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受到美呢?我们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因为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五、朗读助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上一篇:纳税精细管理下一篇:国有企业薪酬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