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英语范文

2024-07-21

访谈英语范文(精选12篇)

访谈英语 第1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移动学习,英语阅读

1 智能手机

1.1 智能手机的定义

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相比, 除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 还具备了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等功能。其拥有较大的屏幕尺寸和带宽, 方便随身携带, 软件运行速度较快以及内容服务周全。对智能手机广义的定义, 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 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可由用户随意安装和卸载应用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来对其扩充手机本身的功能, 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较,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 将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登上大学生学习的舞台。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它也必将成为大学生学习的补充和优化。

1.2 智能手机的特点

智能手机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开放式的操作系统, 可以通过安装软件扩展功能, 如可以安装电子词典、office软件、游戏等, 它的内置存储容量已超过32GB, 同时还可通过扩展卡进行扩充存储。从媒体的角度考虑, 智能手机可通过百万级像素的摄像头拍摄照片和录制视频, 还可支持JPEG、GIF、BMP等格式的图片的浏览, MP3、WAV、MIDI等格式的音频的播放, 以及MP4、AVI以及流媒体等格式的视频的播放。

智能手机支持多种通讯方式和信息处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数据资料, 与其他学习者联系来进行学习。在通过文本信息和彩信的方式接受信息, 还可以通过3G网络服务视频通话, 随时随地进行可视性的交流, 目前, 主要有支持红外传输、蓝牙等无线传输方式被智能手机所使用, 而且内置浏览器可以实现WWW、WAP上网, 并通过手机电子邮箱收发E-mail。

2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研究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 Andrew研究项目。其中以技术为中心的移动学习定义移动学习, 这种观点占据主流地位, 以Clark Quinn、Paul Harris等人的定义为代表, 强调移动学习是一种通过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设备必须具有支持无线技术的功能, 能够用来呈现教学材料, 并支持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异步或同步通信。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爱立信等几家公司联名发起的名为“Telenor WAP Mobile L earning”的研究项目报告中, 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3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 是学习者把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工具, 可以通过无线网络, 实现任何人 (anyone) 在任何时间 (anytime) 任何地点 (anywhere) 学习任何知识 (anything) , 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 这一时期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重要时期, 他们与电子产品接触多, 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较高。同时智能手机的受用率在当代大学生中较高, 利用零散片段时间应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是在传统学习模式外的首选模式, 也使那些厌倦了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者重新迸发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更为突出的优势是在当前移动学习中外语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最为普遍, 这为大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 大学英语阅读的目标要求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 大学英语阅读需要大学生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和寻读。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 掌握中心大意, 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材料。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 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9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适中的材料时,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 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 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5 理论依据

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移动学习的特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着高度的契合性。移动学习的灵活性、个性化和多媒体化均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所认为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移动学习一般发生在真实自然的社会情境中, 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与建构主义强调的情境原则非常一致。

5.2 非正式学习

“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而“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 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 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非正式学习无处不在, 生活中随时随处都能发生, 当它融入人们的生活, 自然地发生时是很有意义的。

大学生在通过手机流量无线上网或者连接网络热点 (Wifi) 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进行走出课堂外的非正式学习进行英语阅读, 来拓宽阅读, 提高阅读水平。

6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

6.1 基于短消息的学习模式

基于短消息的学习模式是以智能手机为工具, 通过短信、飞信或者微信的方式将学习内容以文本的形式所呈现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以订阅英语电子报, 如中国日报等以文本信息为主的英语新闻短信, 可以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 也可以学习更多的实时性语言, 同时智能手机较普通手机的大容量内存可以帮助大学生储存大量的英语新闻短信, 便于学生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其次, 可以应用飞信或者微信或其它信息传递软件师生间, 同学间可以互相发送英语阅读语篇, 进行阅读交流。

6.2 基于连接浏览的学习模式

学习者利用智能手机通过WAP协议来访问服务器如:BBC新闻、VOA常速或慢速英语、可可英语等网站来进行学习的模式是基于连接浏览器移动学习的模式, 此模式不需要逐个下载学习软件, 通过浏览器进入各个学习网站进行英语语篇的阅读学习, 是基于智能手机较为快捷的学习方式。

6.3 基于学习软件的学习模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 各种应用于计算机的学习软件也开发出相应的手机学习软件, 如VOA英语、唐僧英语、新概念英语等学习软件, 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软件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学习者随时更新学习内容, 并且可以缓存学习内容, 也可以经过设置来提醒学习者及时阅读英语文章。

7 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阅读移动学习的现状调查

7.1 研究问题和目标

本次研究主要对甘肃某高校中的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和一名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 了解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阅读移动学习的现状, 以及教师和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的态度。考虑到访谈对象的不同身份, 所以部分访谈的问题有身份的针对性, 具体访谈问题如下:

(1) 请问你现在任哪个年级的老师?/请问你是几年级的学生?

(2) 请问你所教的班级有多少学生?/请问你所在的班级有多少学生?

(3) 请问你了解智能手机吗?自己使用智能手机吗?使用了多长时间?

(4) 请问所教的学生有多少人使用智能手机?/请问你所在的班级有多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5) 请问你经常用智能手机阅读英语语篇吗?在什么具体的情况下阅读较多?

(6) 请问你周围的同事/同学经常使用智能手机阅读英语语篇吗?

(7) 请问你是用什么方式用智能手机来阅读英语语篇的?

(8) 请问你通常在什么地方阅读?

(9) 请问你觉得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语篇阅读对英语阅读有什么影响?

(10) 请问你对用智能手机来进行英语阅读持什么态度?

(11) 请问你认为这种学习模式有什么不足?

7.2 研究对象和方法

此次研究是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阅读移动学习的调查, 调查对象是甘肃某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师, 和一名在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研究方法是访谈调查。

7.3 研究结果

根据访谈调查的内容, 笔者将访谈的内容用图表的方式进行了概括整理, 如下图所示: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学习模式

根据本次访谈调查, 笔者发现教师和学生应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阅读通过不同的方式, 但都是基于智能手机的英语阅读, 其中教师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的话, 可以订阅各种短信和邮件, 而学生则通过免费的无线网络的接入浏览学习软件进行阅读, 并且教师有订阅英语报刊杂志来阅读的养成习惯, 而学生因为经济原因无法订阅英语杂志报刊,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短信或电子邮件与学生分享每一期杂志报刊, 并且可以相互交流阅读心得, 提高阅读的效率。

8.2 英语阅读的移动学习和非正式学习

通过本次访谈调查研究可以看出, 由于智能手机自身的随身携带使用的优点, 教师在家中, 或者乘车时、课间休息时,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学生在宿舍、图书馆、校园, 有可以连接无线网络的公共场合, 比如快餐店、奶茶店等进行英语阅读, 教师和学生都是在课堂外的各种场合进行阅读学习, 并且是在休息或者业余的时间进行的非正式的学习, 也就是将英语阅读的学习延伸到生活的多个方面, 而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中的学习, 在更为轻松的环境和场合下进行非正式的并非为了阅读而阅读的学习使阅读变得真正有意义。

8.3 对此种学习模式的兴趣

大学英语阅读不同于初高中的英语阅读, 虽然大部分的学生要求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 并且要求达到一定的分数线, 并且阅读理解在此类考试中占一定的比例, 但学生们除了在准备四六级的考试时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 还应将英语阅读学习继续坚持下去, 作为不断提高自己英语学习能力的一个中间环节, 所以应用智能手机来进行阅读, 使学生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自我提升, 自我控制的学习的效率更高, 同时在访谈中学生的反馈:提高了兴趣, 变得有意思, 比书本阅读, 方式也丰富, 有图片和声音, 更新速度快, 提供生词的随时查阅和语篇翻译, 这些更能说明这种学习模式对学习兴趣的有益提升。

8.4 学习模式的现存不足

通过此次访谈调查, 笔者发现教师和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的不足之处有不同见解, 其中教师以自身职业的角度认为有的学生没有智能手机, 同时学生会对课本的阅读语篇不重视, 并且阅读的效果需要及时评估, 以及学生会养成不主动查阅的习惯, 过度依赖智能手机;而学生则以自身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体验认为如果智能手机缺少无线网络连接, 而通过手机流量来阅读则会导致手机上网费用高, 并且长时间看手机不利于视力健康。

综上所述, 笔者发现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阅读的移动学习在现在的英语学习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移动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便利条件, 也是学习者充分应用先进移动的信息载体来不断提高自身英语阅读的能力的体现。这种学习模式在有条件的大学生中应该积极推广, 鼓励学生积极应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进行英语阅读, 充分发挥智能手机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9 结语

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阅读移动学习在智能手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将会有更多优势, 也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中便捷的一种大学阅读学习方式, 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并且也要积极面对其不足之处, 如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 是否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力使用智能手机, 和智能手机本身的优劣, 其储存能力、屏幕分辨率、电池待机时长等问题需要考虑;其次网络连接的速度、网络下载资源的费用也是制约智能手机用于大学英语阅读中的一个因素。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阅读移动学习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 以此来促进大学英语阅读学习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方海光, 王红云, 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1) .

[2]傅健, 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7) .

[3]刘斌.对移动学习若干问题的再审视[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5) .

[4]徐超.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方式初探[J].华章, 2010 (29) .

[5]余胜泉, 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0) .

[6]于英.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研究[J].软件导刊, 2010 (17) .

中学英语教师访谈 第2篇

1.请问老师你在读大学以前就有想要成为一名老师的想法吗?

有的。以前想的还是比较美好,想着出来以后一定要当一名老师。

2.在成为一名老师之后,你会不会觉得教师这份职业与之前你所想象的不同?这种差异又具体表现在哪里?

是有点不同。刚进入职场的时候,各方面都还没适应,又得当班主任,又要上两个班的课,比较辛苦疲劳。以前是没有想到当老师是这么辛苦的。尤其是刚开始,对教材也不熟悉,对班主任工作也不熟悉,需要自己多加摸索,加上学生又比较调皮,需要投入很多时间与精力。

3.请问老师在刚步入教师生涯时,是如何适应由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又是如何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的?

其实,只要你一站上讲台,你就会意识到你是教师的这 种身份,你就知道你应该干什么,所以角色的转变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至于调整改进教学,需要根据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备课组的要求,慢慢摸索,慢慢调整。因为每个班级情况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教学特点也不一样。

4.请问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如何的?(主要就学生管理和英语教学方面谈一谈)

学生管理:首先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先选出一批得力的、老师信得过、学生也支持的班干部。选好班长这个火车头,让班长再来协助老师管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明白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当学生有了集体荣誉感之后,他就会知道他的一些行为会影响到别人甚至是整个集体。第三点就是要和学生多沟通。多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了解他们近期的思想动态,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忙的,建立起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感。最后,要多点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清楚孩子在校的情况,同时了解家长的想法和学生在家的表现。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赏罚分明。学生做对了就一定要及时表扬,做错了事要及时指出和批评,和他分析批评他的原因,让他自己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英语教学:初中英语还是要先以培养兴趣开始。要先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英语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能一开始就布置太多作业或者试卷。给他们播放一些英文歌曲,英文影片或节目是比较好的方法。比如说,我会给学生播放《小猪佩奇》英文版,他们会感觉到内容蛮生动活泼的,而且就算看的是全英文版基本上也能看懂。他们就会意识到学好英语对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娱乐方面还挺有作用的。还有就是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英文的例子给他们,其中有些不懂的话是会闹出笑话的。

5.请问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如何的呢(老师是怎样上课的)?在上对很多学生来讲比较枯燥的语法课时,老师又是采用怎样的方式呢?怎样上的有趣而又高效?

上课主要是课本和PPT相结合。一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多媒体,课本内容可以通过录音、图片、VCR等多种方式展示在投影仪屏幕上,这一点让英语教学变得更加活泼有趣。

一般不会用一节课来专门讲语法,除非是复习课。一节课45分钟,通常就是用 15分钟讲一下语法。因为如果一节课都在讲语法的话,学生也会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吸收效率低。初中的语法相对不难,一般就是先分析语法的要点,然后做一下练习,再针对练习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讲解。

6.请问老师如何看待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在老师的课堂中占比重大吗?老师又是如何将自主学习运用到课堂中的?

自主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学生基础较弱,还是需要以老师指导为主。如果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就可以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回去自己查找或者和别人讨论。自主学习目前在我的课堂占比重还是比较小,因为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大部分基础还是比较弱。但是自主学习还是有的,比如说,讲新课之前会让他们组合小组,选出小组长。然后我会给他们话题去讨论,再让他们上来讲台呈现他们讨论的结果。

7.请问老师在教学生英语时,会向他们传输“英语学习是终身的”“不要只为考试而学英语”等观念吗?老师是怎样看待英语教学的目的的呢?

“英语学习是终身的”这种观念很少会向他们灌输。毕竟初中生还比较小,思想也没成熟。而且他们会想着眼前的应试都没搞定,更不会考虑太长远的,先把当下搞好再说吧。至于英语教学,短期目的就是在应试中得到好成绩。长期的话,还是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8.请问老师是否会通过课堂教学以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如果有,可以举一下例子(方式)吗?

会的。比如像我之前所说的观看《小猪佩奇》英文版,或者是给他们一个主题,让他们组合小组做全英文的手抄报,自己设计排版与内容,然后评比,给优秀的一些奖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能学英语,又能培养艺术感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有可以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让他们自由选取喜欢的影片进行配音。

9.从长远出发的话,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除了课本知识以外)或者说,鼓励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到更多的内容?

让学生多点留意生活中英语的应用。比如说,家里的CD机上的开关就写着on,那学生平时会留意到这个吗?会知道这个on就是“turn on”的意思吗?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到英语的地方,学生多留意一下身边,就会发现大学问。多从生活中学习英语是很好的,因为英语学习最终也是要为生活服务的。比如路边可能会有No Parking标识,那学生学习了之后就会知道这是禁止停车的意思。

10.请问老师上课才采用什么方式来让学生更集中、更专心听讲?

正式上课前先和学生回顾前一天学习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提问学生尤其是精神比较涣散的这种方式进行。知道要提问后,大家都会打起精神。在提问完以后,让大家大声朗读一下课文再进行今天的课程。有时候也会在课前的Warming up准备一些热身音乐等,让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去。

11.老师在教学以外也一定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请问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呢?

平时会阅读一些英文杂志或报纸。另外,在观看英文影片的时候,遇到熟悉但又想不起意思的单词马上去查,这也是对之前知识的一种回顾方式。

12.请问老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如何引导学习的呢?尤其是英语水平稍弱或者不大感兴趣的同学?

对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多布置一些任务或者是要求他们完成的准确性要高一点。比如我会和他们说作文和阅读是很重要的部分,你们要用心完成。写好了作文可以拿过来给老师看一看,老师帮你修改分析一下。基础一般的同学,就要多鼓励他们尽量做好。比如说今天发了试卷做,就可以让他们先用心把选择题做好,遇到不懂的单词去查阅词典,遇到不懂的语法点去翻阅一下笔记,看看老师有没有讲过类似的。不管准确率多少,先用心完成,评讲的时候认真听,争取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基础较弱的同学,要求他们上课能听懂多少就听多少,多记课堂笔记,多读背单词,尽力完成作业。同时还要和家长进行沟通,看看家长能不能配合督促一下。

13.初中英语的学习可谓是处于“过渡期”,既不同于小学英语学习的简单性,也不同与高中英语学习的高要求,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适应这种转变,并为他们更好适应高中英语学习打下基础的呢?

要根据课本的编排和要求来一步步循序渐进。到了初一下学期,课程难度有所增大,学生也会有这样的认知,会慢慢跟着教材和老师来调整进行。到了初三,也会和他们说“高中英语比初中要难很多”,鼓励他们在中考后的暑假里自行了解和准备一下。

14.请问老师自己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一位好老师呢?(即老师怎么理解“好老师”?)这样的评判是否和你在读书时代所想的有所出入呢?

首先要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做好老师的本分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用心去做好这份工作。有一点出入。读书时代觉得是既要教学生教得成绩很优秀,又要培养健全学生的人格。但是成为一名老师之后发现并不简单。一个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老师和学校,还有家长、社会等各个方面。只能说是尽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15.请问老师在课下会与学生们有较多的互动吗?老师怎么形容你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呢?

当班主任的时候比较多,只当科任老师的话相对少一点。但如果有学生喜欢英语这一科的,他也会主动来找你聊聊天之类的。是亦师亦友。

16.其实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双向的。老师在教导学生的同时,也会在学生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请问老师在过去的教学生涯中,学到最多的又是什么呢?

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比如有些学生我很欣赏,就是他们能够在班里建立起好的人际关系,当别人需要帮助毫不犹豫地就挺身而出,很为别人着想。

17.当下很多学生都是非自愿选择了师范专业,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当一名教师比较安逸,他们不想要这样的生活。老师,请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对教师这个职业又是如何解读的?身为一名高中老师,想对现在尤其是高三面临专业选择的毕业生说什么呢?

谈情境教学法在英语访谈课中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英语访谈课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用较为得体的语言进行真实地口语交际,并着重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自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情境教学法,即“教师有目的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经过笔者长期的观察,发现不少英语课的情境创设难免有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原有水平、脱离学生情绪状态的不自然的情形。情境的创设唯有真实自然、深入生活,才能真正发掘学生的潜力,达到提升语言技能的目的。

二、案例背景

2013年12月18日,笔者在校内赛课中给高二(9)班的学生上了一节英语访谈播报课,主题是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话题——近视。本课在教材中为Task部分,属于语言实践课。在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中,Task板块一般都是顺着本单元的话题,以任务的最终产出为目标,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结对或小组活动的方式,亲历语言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课难就难在“亲历”二字,由于条件的限制,英语教学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很多教师创设情境的做法就是安排小组活动,分角色现场表演,这种做法虽然人为地创造了一种接近真实的情境,但每一个学生又不可能都是天生的演员,这种表演多少都会有不真实、不自然的地方。

上课前几天我的心理就开始忐忑不安,虽然学生对近视这个话题应该不陌生,但是我班学生基础不好,平时很惧怕开口说英语,甚至回答问题也没有自信,声音很小,我怕学生会冷场。为了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至于“卡壳”,我精心选择了本课可能运用到的句式呈现在PPT上供学生参考;在近视的原因和保护视力这两个主要问题上,我准备了很多相关图片供学生去描述;在访谈的环节,我设计了分角色对话表演,打算创设一种相对真实的语言情境;为了让情境更真实一些,我甚至自己设计了“电视台”的图标,用作学生的表演背景;为了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我还准备了小零食作为奖励。但是我总觉得自己尽管已经精心设计,从教学的环节到道具都考虑得比较周全,但是和现实生活中的访谈相比还是相差很远。我这样的设计还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个被牵着鼻子走的人,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吗?如果不能自由表达心中所想,还算是真正的访谈吗?教师总是按照自己预设的答案引导学生回答就一定是对的吗?我们在生活中接受访谈或者采访的时候,难道不是各抒己见吗?在英语课堂上,要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并“亲历”语言实践?上课前我仍然没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带着疑惑和思索,我走进了上公开课的录播教室。

三、案例描述

走进录播教室的一刹那,我眼前一亮,头顶上好多摄像头、扬声器,教室的后面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我发现自己几乎就是置身于一个明亮的演播大厅,摄像头正在对准演员和观众——教师和学生,上课就好比做一次现场直播。教师多么像一位节目主持人,而学生就像台下的观众!我的访谈课,不就是主持人和嘉宾或观众的现场问答吗?

于是我灵机一动,把原本打算当做道具的眼镜戴上,把原先准备好的开场白也换了一下,我说:“My dear audience, welcome to todays program! I am your old friend??——Julie! Do I look a little different today?”(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欢迎来到今天的节目,我是你的老朋友Julie,看我今天有什么变化吗?) 同学们马上注意到了我的眼镜,马上大声说“You wear glasses today!”(你今天戴了眼镜!)于是自然引出了今天的主题——近视。接下来我就说“Today, I want to make a survey about students short-sightedness, could you help me to do this survey? Every lucky audience will get a souvenir!”(今天,我得就学生近视问题对做个调查,你们能帮我完成这个调查吗?每一个幸运观众将获得一份纪念品!)于是,一场热烈的访谈就自然开始了,我像一个主持人或记者一样,问了很多学生如下问题:“你是不是近视”、“你什么时候开始近视的”、“你是怎么近视的”、“你采用什么方法让自己看得清楚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视力”,等等。“我从小学就开始近视了!”“我不戴眼镜,我觉得戴眼镜太丑!”“我近视是因为小时候觉得带眼睛好看,就戴了别人的眼镜!”“我是因为打电脑游戏时间太长了!”“我觉得我们应当少做作业,多休息!”“观众”边用简单的英语回答问题,“主持人”边即兴与之展开一些相关的对话,鼓励他们多说,并及时派送小礼品。整个教室就像一场热闹的采访,每个“观众”都听着“主持人”的提问和别人的回答,思考着自己的答案,并期待着采访到自己。平常不爱回答问题、不自信的学生也受到了鼓舞和感染,回答了不少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答案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说的,非常真实、自然!甚至有些答案是我课前想不到的。

整个过程让学生过足了现场采访的瘾,充分发散了思维,关于近视的原因和保护视力的方法几乎全被学生自己想到了,甚至不需要用PPT上的图片加以引导,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用PPT呈现规范的句式帮助学生表达得更精准一些。有了刚才的思维迸发,干巴巴的句式就有了内容,一切都顺理成章。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让学生代替我当“电台主持人”,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自由访谈。因为学生自由访谈中需要问“观众”的问题,在我采访学生的过程中已经被无数次重复,学生已经无数次地听到并回答了,所以学生分角色自由访谈非常顺利。课就这么热热闹闹地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下去了。endprint

四、案例反思

因为偶然的巧合,我创设了很真实的情境,使得本堂课在课堂气氛、语言产出、学生满意度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这节课证明了真实的情境不仅是英语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载体,同时也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催化剂。笔者经过进一步的思考,认为在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利用平等的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许我们掌握了很多教学方法,也许我们已经上了无数次比较成功的课,但是大部分教师应该已经习惯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感,习惯了站在讲台上向讲台下的学生传授知识时那种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的角色。因此,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意识或者勇气去直面差异——学生想要的课堂和我们给予他们的课堂之间的差异。骨子里镌刻的那种传统的高于学生的优越感时常如雾霭一般升腾,迷蒙教师的眼睛。是时候思考了:我们学生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课堂?他们希望老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怎样才能上出学生真正向往和需要的课?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固然是正确的,这是新时代对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往往也会成为学生前进的绊脚石。在英语课上,绝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是自卑的,同时又是自尊的。怕出错、怕被打断、怕被笑话是他们开口障碍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总是以教者自居,这种距离感就会过分存在,这样的距离感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势必影响其开口的信心,最后形成开口障碍。

2.创设真实的情境,走进学生的世界。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生动的过程,学习主体必须通过积极的体验参与以及主动的实践与创造,才能更好地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情境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上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是情境的真实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尽管现行的英语教材一般都设置了一定的情境,但这些情境不一定适合每个班级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与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我们的科学探究流行“involved”(卷入的)的说法,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真实的体验,就没有全身心的“involved”。因为真实,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有亲切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发现这个真实的情境不应当只是为学生而创设,这个情境也应该是属于教师的。试想如果只创设情境让学生互动,教师却抱臂旁观,那么学生的活动也只能是像演员一样做一场英语台词的表演。在这个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仍然是表达符合英语语法规范的句子,而不是像在生活中一样真正表达自己。另外,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由于性格、英语水平的差异,有些学生会成为情境中的“主角”,有些学生则会成为情境中的“配角”甚至只是“观众”。如果教师也能参与到这个真实的情境中,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那么因为身临其境地走进学生的世界,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差异并适时对情境加以调整,更容易关注到“角色”分配的相对公平和均等。同时,教师亲身参与也更容易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学生搭建真实情感表露的平台,也为师生之间真实有效的交流提供了载体。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真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在该情境中的真实反映和真情实感。

我们的教学也会因为这样的 “真实”和“走进”而变得更有意义,因为在“真实”和“走进”的过程中,我们了解着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提升着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着学生的思想,健全着学生的人格。这个过程也正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培养了一个个善于思考、坦诚表达的孩子,还培养了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发掘的教师。

五、总结

只有真实的语言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真实的表达和交流欲望,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它才会绽放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必须巧妙地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倾听学生、了解学生,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完善和发展综合语言能力。唯有如此,语言学习才是真实自然的,才是表达思想、丰富思维的;也唯有如此,语言教学才是来源于生活的、运用于生活的。

参考文献:

[1](英国)约翰逊,田贵森.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第1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

[2]周春霞.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J].神州(上旬刊),2011.9.

[3]任桦.创设生活化的英语课堂[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12.

[4]冯小燕.英语教学与生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67.

[5]曹洁.让英语教育回归生活[J].考试周刊,2011,85.

访谈英语 第4篇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明确的规定,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如何通过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中最根本的任务。束定芳 (2011) 认为有效的外语课堂教学要创造一定的交际场景和机会, 让学生将学到的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得到检验并得到巩固和内化。

首先, 真实的交际语境对于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在真实语境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是由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交互式语言观认为在真实语境中的人际互动是学用外语的必经之路 (王初明, 2007) 。该理论认为, 人际互动分为课堂控制环境下的人际互动和社会非控制环境下的人际互动。前者为后者做好了准备, 即学习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 从显性的到隐性的过程, 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真实语境中的语言实践 (王晓军, 2011) 。

与此同时, 真实语境也是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文化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即其文化特征 (束定方, 1996) 。学习外语必须同时学习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 这已成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如何进行文化导入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则众说纷纭。社会文化理论的倡导者认为语言与文化无法分割, 存在于人们交往活动中。而语言文化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运用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活动, 并同时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的过程 (文秋芳, 1998) 。

因此, 大学英语课堂活动应遵循外语教与学的规律, 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把语境放在突出的位置。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中心, 把语言学习与语言应用相结合;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把语言学习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在培养学习者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功能。该文展示的课堂“脱口秀”访谈活动就是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实施的。

2 课堂“脱口秀”访谈活动的数据分析

邀请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参加活动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是设计课堂“脱口秀”访谈活动的核心思路。通过以英语为母语的嘉宾参与活动, 营造一个自然的跨文化的语言交流环境。

本课堂使用的教材是全新版大学英语 (第二版) 综合教程3。第5单元是围绕“感恩节”展开的关于感恩的话题。因此, 本次访谈活动以“感恩节”为话题, 作为课文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阅读教学的补充, 也是对单元主题的拓展。

本次课堂活动在两个2012年秋季入学的3级班中分别开展。班级人数分别为37和38人。活动实施两周之前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 介绍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同时了解学生对活动的看法和建议。并以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择一个课堂小组 (4人) 和教师共同负责策划组织。

活动前问卷调查共收到61份有效答卷。活动后问卷调查共收到71份有效答卷。在活动前调查问卷中11%的同学对于参加活动表示不期待或不确定。而在活动后的问卷调查中, 96%的同学认为“脱口秀”访谈活动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英语学习活动, 93%的同学认为该课堂活动激发了英语学习热情。

活动后共收到反思日记62份, 其中56位同学通过网络上传了反思日记, 6位同学上交了纸质的反思日记。笔者对活动前后问卷调查进行了数据统计整理。对学生的反思日记反复研读后提炼出主题。然后按照主题分类整理。一级主题分为五类:语言技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人文思考。一级主题下再根据具体内容进行二级分类。统计提及某一主题的人次。以下是研究数据的总结。

3 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元功能的思考

通过对活动前后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分析结合对收集的文字反馈信息的整理分析, 笔者发现“访谈活动”的课程活动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自然的语言交流环境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学生在与嘉宾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实现了一种多元化的学习过程, 其中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 特别是听说技能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活动内容提升了学生们自主学习意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启发了对人文关爱与情怀的思考。

3.1 语言技能的训练

一直以来, 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生进入英语课堂最直接的动机, 也是老师衡量教学效果最直观的依据。在活动后问卷调查中, 71%的同学获得了使用英语与嘉宾交流的机会;93%的同学认为自己听懂了访谈活动中大部分的英语交流, 63%同学认为通过访谈活动学到了一些关于词汇语法方面的知识。

21份反思日记中提到访谈活动提供了真实的交际环境, 对提高口语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 “This Talk Show impressed me a lot.First of all, it provides me a chance to talk with native speaker, which does help me a lot in my oral English.” (Writing No.7)

另外有8位同学提出访谈活动中在听力理解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积极参与, 细心聆听, 感受了在全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带来的挑战、乐趣和收获:

2) “I have been listening carefully in the talk show.I tried to listen to her each word carefully and tried my best to understand what she said.I think it is a good chance to improve our listening.” (Writing No.50)

在活动中, 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听说能力, 在与外籍人士近距离交流的过程中, 部分同学们还特别关注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在发音方法, 词汇使用, 表达方式多样性等细节性问题。

3) After the moment she opened her mouth, I found that her way to pronounce words was different from ours—her sounds were seemed from her nose and chest, but ours were from throat.So her voice soundeddeeper than ours.Maybe it was a good chance to improve our spoken English. (Writing No.45)

访谈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使用英语的真实环境, 创造了在用中学, 学中用的学习模式。在全新的学习模式下, 在同学使用已有的听说技能关注意义而非形式的同时, 在实际运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2 文化知识的传授

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点, 是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基石。活动后调查表明97%的同学认为通过访谈活动收获了文化知识。同时, 有50篇反思日记中说明了通过活动增长了或更新了与感恩节相关的美国文化知识, 并在日记中详细而生动地描述了所学到的相关知识。

4) “During this talk show, I knew something that I didn't focus before.For example, I didn't know that thanksgiving was a festival for family, I just thought that it was a festival for the people who believe in religion...I was in deep thought that foreign people were more independent, so they were not always go back home after they were of age, but after this talk show, I thought I need to change my mind because of the amount of the festival for family in America and the words saying by Rhonda.” (Writing No.1)

从摘录的部分反思日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场生动活动的文化交流互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获得的文化知识或许还是残缺不齐, 但是通过活动, 他们感受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感受了多彩的外国文化, 从而激发了探索更多文化现象的兴趣和热情, 向今后更全面更理性的理解外国文化迈开了重要的一步。下面一条来自反思日记的文字充分的诠释了访谈活动在文化知识传授这一方面的重要意义。

5) “When talking with Rhonda, I have realized the greatness of American culture.Although America founded a little long history, its culture is great.Learning American culture can arouse our interests to learn English and help us to understand English.” (Writing No.50)

3.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仅仅掌握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不足以完成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通过同英语本族语者亲身接触, 真实体验目标语文化 (胡文仲, 1989) 。在学生的反思日记中, 有34篇日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访谈活动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在他们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 有的同学认识到尊重外国文化的重要性, 提升了尊重其他文化的意识:

6) “When talking about the way to celebrate the Thanksgiving Day in American, Rhonda smiles happily when she mentions the details about the dinner, the shopping and the parade.And I have to confess that Rhonda's miss for her daughter, the memory of her uncle's turkey and the love for her father really touch me.I'm not going to deny that we should show our respects to many aspects of American.” (Writing No.4)

其中有20篇反思日记中在记录收获了美国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了中国社会文化。把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较, 并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观念:

7) “Our China has a lot of colorful festivals, we also stay with our family during big festival, alsohave our good feast, but it seems that we don't have a specialized festival for us to express our thankful to others.I suggest if we also express our thankful to others, our own festival will be plentiful and we will have a stronger cohesion between people, even our country will be more united than before.” (Writing No.23)

很多同学在了解了一些美国生活习俗的时候都禁不住表示了欣赏和敬佩之情, 同时也有意识地与母语文化相对比, 发现异同, 提出问题, 探究答案。而结果也并不是一味崇尚外国文化, 反而是通过比较更深刻的领悟了本国文化的可贵之处。

8) “During the talk show, I learnt more about American culture and English learning.I find it that American culture is so attracting and colorful.If I would have a chance in later life, I will go there for a long time to learn more about its culture and taste its delicious food.Meanwhile, I would also treasure our own culture. (Writing No.19)

课堂文化交流活动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扇理性思考的天窗, 在没有标准答案的学习状态下提升意识, 引发思考, 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过程能更多关注母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提高面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力和应对能力。

3.4 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束定方 (2011) 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 也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外语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全英语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焦虑。很多同学在紧张焦虑中选择了积极参与, 认识到真实语境中交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顺利完成了听说任务。8位同学在反思日记中记录了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9)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we have learned a lot of new knowledge about American culture and it has aroused my interest in practicing oral English.” (Writing No.16)

在收获了学习兴趣的同时有10位同学表示通过活动收获了学习英语的自信:

10) “It was a fantastic class, an attractive way for us to study english, it made me full of energy.Maybe I was a little bit shy in this class, but I have a strong conviction that I will be talktive one day, and are not afried to say in front of people, I hope that day can come soon.” (Writing No.1)

而更多的同学则认识到了自己在英语学习的弱点和不足。在26篇反思日记中, 我们发现访谈活动启发了同学们对英语学习方法的思考。

11) “In my opinion, when it comes to learning English, we shouldn't aim at passing the exam of CET4 and CET6.English is not only a compulsory subject in university, it's but also a tool which is us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world.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which can contain immeasurable joy.The use of Talk Show as a learning method is novel, interesting and effective.” (Writing No.40)

通过参与访谈活动, 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文化学习对提高语言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意义。以交流思想和意义为核心, 拓展语言能力,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习者在课后广泛深入的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

3.5 人文情怀的熏陶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对学习者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再次重申了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特点。语言以其特殊的形式天然地承载着人文精神。语言学习是不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剥离开来。在研读学生在访谈活动后写下的反思日记中, 最让我们感动的不是他们对活动本身在语言技能及文化学习方面的认可, 而是他们在参与活动之后获得的人文思考和启发。

12) “It's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o me, for I'm the one who give thanks and get thanks as well.There is no happiness comparable to this feeling.It strikes me that life will be much more harmonious if we have a thankful heart and a helpful hand.“ (Writing No.4)

51篇反思日记中记叙了学生们的对感恩节感恩精神的理解, 并讲述了各自感恩的故事。学生们不仅认识到感恩情怀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对珍视亲情和友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对父母的无私付出给予了充分的关怀。不仅如此, 活动过后的思考亦促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 并得出了每个人都应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人生感言。

13) “As far as I'm concerned, the talk show is meaningful.Not only did it make us know the importance ofsaying thanks to others, but also we should cherish our life and enjoy the happiness.” (Writing No.27)

感受着感恩行为所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学习者沉浸在回忆与思考中, 忘却的是英语学习的枯燥与艰辛, 收获的是在真实语境中享受异国语言带来的异国文化与风土人情。与此同时, 这份感觉在母语文化中其实一样是根深蒂固的, 只不过在此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4 结束语

访谈活动的开展与常规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同时又通过邀请本族语人士参与生动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给予了学生真实的语言体验, 开启了英语学习的新思路, 符合大学生语言能力和心智发展需求, 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反思日记中均表达了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类似的课堂活动的心声。因此, 今后如何继续改善活动形式提高效率, 并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 形成合理有序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是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摘要:该文展示了一次邀请英语本族语人士参与的大学英语课堂访谈活动的设计、实施及反思。活动设计以交互式外语教学思想和社会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础, 通过在课堂中营造真实交际语境, 探索实现大学英语多元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活动前后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结合对活动后学生反思日记的整理分析, 笔者发现“访谈活动”的课程活动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在与嘉宾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实现了一种多元化的学习过程, 包括语言技能的训练、文化知识的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和对人文情怀的熏陶。这样的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功能, 符合以拓展世界知识为目的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活动,真实语境,英语本族语人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的教和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 1996 (1) :11-17.

[4]束定芳.论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与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 (1) :5-8.

[5]王晓军.交互外语教学思想的嬗变与反思[J].外语电化教学, 2011 (4) :3-9.

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思想现状访谈 第5篇

策划人:薛虹霞

一、背景:

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攀登上成功的顶峰的可能,但胜利却永远只向强者招手。。。大学时一个过渡期,一个从单纯简单的象牙塔走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的桥梁。而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一个经济时代,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本来对于这个社会的了解少之又少的我们,如何能够更快加深对这个社会的了解,明晰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呢?我想,借鉴别人的经验是需要的,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别人走过的路,前人总结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二、人物介绍:

(1)访谈对象:北京城市学院大三英语专业学生陈某【王某作为一名大二

学生,已经走向社会的一个年轻奋斗者,她在工作中的经历与

经验是我们新一代大学生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2)访谈时间:2011年7月

(3)访谈地点:学校教室

三、访谈过程:

1、薛:您好,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你觉得当今就业形势如何?

王:当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一毕业没有目标,非常茫然,中国人口众多,找一份工作真的非常困难,有的还是靠人际关系,所以我觉得当今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2、薛: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你对你将来的就业有何看法?

王:就拿商务英语来说吧,今后可以从事外贸,商务,翻译等等领域的工作,但如今随着英语的普及,英语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将来就业压力非常大,自己害怕将来从事的工作和英语专业不对口,但还是希望能把英语学以致用,做与英语相关的工作。

3、薛:一般第一份工作很累,工资又低,因而很多人都半途而废,你怎样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呢?

王:有经验的路会走得更顺利,我认为第一份工作就是最好的经验,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开始的低工资只是暂时的,如能在低工资时能学到东西,为以后做打算,而不是出钱去学东西,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4、薛:你对创业有何看法?

王:国家对创业本来就实行鼓励的政策,我也支持创业,我觉得创业可以体现我们国家年轻一代人的朝气与青春,并且与国有企业等并不冲突,甚至可以相互补充。

5、薛:最后,你觉得应该保持怎样的求职心态?

王:确定奋斗目标;尝试挑战自我;细节决定成败,要抓住细节;讲诚信,真诚奉献爱心;做事持之以恒;待人宽容忍耐。

五、总结

曲向东访谈 第6篇

陈奇军:在摄影方面,您有怎样的追求?或者说您喜欢拍摄什么样的照片?

曲向东:我喜欢用P挡曝光,而很多人更多选用M挡或者A挡拍摄。为了哪种方法更“科学”的问题,我们常常发生争执。后来,我就不再参与组织这种摄影活动了,我觉得没意思,每个人的行为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很正常。

有一次,我拍摄了一张照片,人物面朝左边,我却故意把他右边的空间留得多一些。有的影友看到后说我这个构图很有问题,违反了摄影最基本的构图“原则”。一个老哥索性咔嚓就把右边的画面给裁减掉了——非常遗憾,他所裁掉的正是我所要的。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认为,你看待世界的角度就应该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他们接受不了你看到的和他们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别拿别人的目标当自己的

陈奇军:您经常提到“心无挂碍”这四个字,这是不是您的座右铭?

曲向东:这个典故出自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有这句话:“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意思是:一个人的智慧多了,就超脱了,他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事情了,也就心无挂碍了。

做到心无挂碍其实很难,我们可以豪爽地说出“视金钱为粪土”的大话,但是当看到钱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心里痒痒——这就有挂碍了。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方向,有人找到得早,有人找到得晚,有人一辈子也没有找到。我们不要拿别人的目标当自己的目标,否则心里就乱了。

现在对摄影也心无挂碍了

陈奇军:摄影对您来说,现在是否心无挂碍?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越是得不到的越是热爱。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条件都不很好,喜欢的相机不可能随时得到,胶卷也是一种高端消费。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特别痴迷摄影,既是摄影爱好者,又是器材发烧友,对器材和拍摄都特别挂碍。直到工作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还一直挂碍着摄影,先烧尼康,后烧佳能。不过,随着阅历和见识的增加,我对摄影越来越心无挂碍了。

没拍下精彩瞬间或许会收获更多

陈奇军:有时候,大家都在争抢拍摄精彩瞬间的时候,而您却根本连相机都不带,这就是您对摄影的心无挂碍吗?

访谈英语 第7篇

关键词:电视访谈,策划,主持,潮流

在十多年的电视传媒工作中, 笔者深刻的体会到电视谈话节目成为了社会公众的热门话题, 是主持人和嘉宾围绕一个即兴话题展开讨论的当今社会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它以面对面、零距离和即兴谈话为主体。可以说, 人是构成传播活动的端头, 所以传播是各种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理念的, 因此谈话沟通便成为了生活中最常见、亲切、默契的交流方式。以文学艺术、社会感触、人生经历、趣味动态为话题内容, 来注重人文的思想、精神、知识、情怀、批判, 更是达到一种启迪心智, 丰育情感, 索引人们怀抱精神去追求, 享受创造的生活理念。影响与威力越来越大, 成为一道独特的动态文化景观。在我国, 继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推出《实话实说》之后, 许多电视台也纷纷推出新式的谈话节目, 令人目不暇接。

从2002年开始, 辰溪县电视台也精心推出了一档集主客观兼容性、新闻度细致性、每周一期的访谈节目——《辰州谈》。这个节目由笔者来主持、策划。就某个热点事件、观点和某个人的经历, 展开新闻时政类、生活知识类、文化娱乐类论坛要点, 用述说的途径来细致描述。

做为一名节目策划兼节目主持, 笔者集采、写、编、播于一身, 以蓄足充沛的策划、创意有为的主持来提高节目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职业的特点决定笔者经常活动在社会的天地间, 活动在群众的生活中, 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此时无数的眼睛在注视着笔者的言行和举动, 他也想在人民群众的空间里和心目中留下莫逆印象。

1 电视谈话节目是“主要围绕谈话组织起来的”节目, 它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 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

节目的看点就在谈话本身, 这个要点提醒笔者, 做好谈话节目, 着眼点首先要放在如何经营好话题上, 而不是谈话以外的其他元素。电视访谈节目以一事例为基础, 由主持人与嘉宾唱主角。

1.1 新闻信息类谈话节目

以一则时事新闻作为背景题材, 与相关部门、人员展开话题进行探讨, 让社会受众从中获知详情。例:《卖蝌蚪“安家”》。

1.2 人际关系类谈话节目

涉及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方方面面, 包含社会人际交往的困惑, 家庭内部成员的调适, 不同生活状态的展示和新旧道德伦理观念的碰撞。谈话氛围比较轻松, 其特点是就是贴近百姓, 贴近生活。例:《常使心中荡豪气》。

1.3 文化娱乐类谈话节目

以愉悦身心、休闲逗乐为主要目的的谈话节目, 它以谈话为载体, 加入较多的综艺成分和情境设计, 充分展现话语中的幽默, 达到戏剧化的效果, 以娱人耳目。例:《健身队串起“大家庭”》。

1.4 专题对象类谈话节目

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或某一类社会内容而专门开设的谈话节目。特点是对象性强, 话题专一, 有品位和内涵。例:《城市美容师》。

访谈节目作为新闻的有力配合之一, 话题覆盖面广, 信息量大。新闻事件、人物、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等都用来作为论坛。嘉宾多为政府官员、阶层骨干和新闻当事人, 在他们的工作学习中、生活经历中有准确的信息和导向的见解, 可以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和了解。节目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和贴近性的特点。

2 主持人在政治基础、道德品质、知识才能应具备三大基本素质

2.1 政治素质

思想水平是主持人素质中的根本, 这是一个人的思想根基。主持人作为电视机构的醒目代表, 作为一个节目的重要标志, 他的观点与言论关系到电视机构的声誉, 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动态。因此, 主持人必须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准。作为主持专业人员, 笔者更了解专业的特殊性——是党的宣传员、是党的喉舌, 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党的政策和方针。

2.2 精神素质

主持人的美好形象基本上都是通过他的人格、修养、风度、气质反映出来的, 这些状态都要基于一个良好的精神素质。包括对事业和未来的执着追求, 对生活和观众的热爱。用袒露的真诚和朴实, 换来观众的喜爱, 用事业追求的执着, 树立信誉和魅力形象。

2.3 知识素质

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灵魂和核心, 要有智慧和才能, 善于倾听和发问, 用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营造出民主开放的谈话平台, 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主持人的知识不要求精, 但要求全面。因为主持人的工作范围可能涉及到各个领域, 主持人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个能够引导观众的主持人。作为一名主持人, 要不断更新所学, 开拓思路、活跃思维, 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 才能更好的把握时代主题, 紧扣时代脉搏, 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3 在各项素质提高的潜力下, 进一步提高电视谈话节目质量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辰州谈》节目兴起时间不长, 队伍不大。就势而言, 巨大潜力尚待开发, 在话题设置的幅度、交流探讨的深度、真实展示的程度等方面亟待改进和提高。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就可以知道——一分钱就是一分货啊。谈话节目要想保持好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 除了找准话题, 深挖内涵和节目包装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节目的品质, 在当今体制完善的今天, 要提升策划、主持水平, 提升思维能动性,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策划方案。以电视媒介为传播手段, 通过话语形式, 以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双渠道传递信息。

3.1 技巧要娴熟, 经验要丰富

在不同的话题中, 主持人的定位要准确, 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要求要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和动弹的反应。要尽心尽力、全身心介入到整个节目的采制过程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谈话节奏。因此, 主持人的敬业精神和奋斗目标要有更高的要求。必须以娴熟的技巧面对受众, 接受群众的评判;用丰富的经验来创办坚实有力、富有个性色彩的节目, 塑造一个有特色形象。用商讨的态度、平和的语气, 制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提问、议论轻松幽默, 并能恰到好处地插入、打断, 主导节目节奏和谈话进程, 具有很强的驾控现场的能力。一名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仅需要在学校接受语音基础、形体形态等相关必修专业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要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大熔炉中不断洗炼, 不断增强生活实感。

3.2 内容要细致, 话题要精辟

内容的细致性, 话题的精辟性是谈话节目生存的重要基础。要尽量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深入生活, 了解社会。在节目的选材上多下功夫, 选取集真实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社会受众关注热点话题, 体现思想观念的融洽。精确把握开场白的事由、谈话的趋向、问题的精彩回答及结束语的总结等等。开辟一片完美的趋势, 创立一档精美的节目。

访谈英语 第8篇

第一、二者角色定位不同

主持人的定位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文化修养等各方面因素与节目要求相结合而设定的。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定位是阳光、活泼、善良、真诚, 在这个基本定位下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张扬个性发挥优势。一个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定位一旦确定就不要有太大的变化, 不能够今天是稳重大方成熟老道的老师形象, 明天又变成活泼热闹俏皮伶俐的大孩子形象。这会造成孩子们对主持形象的质疑和不信任, 从而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当然, 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相对于一般访谈节目来说还是具有多角色定位的特点, 多角色定位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的变化设定的。

1.“姐姐型”

这种类型的始作俑者是中央电视台的鞠萍姐姐, 我在浙江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中也主要是以“王婷姐姐”的形象出现, 这种类型是目前我国少儿节目中最常见也是最传统、最宽泛的定位形式。“姐姐型”亲切、甜美适合年龄从学龄前一直延伸到小学。同学们既把主持人当作带领自己游戏的孩子王, 又把她当成可以依赖和听从的师长。所以“姐姐型”主持人要尽量把自己塑造得完美一些, 孩子们因为喜欢主持人而喜欢看其主持的节目, 主持人才能更好地在节目中体现编导的意图。

2.“朋友型”

小学高年级、初中甚至延续至高中是青少年处于半成熟到成熟的阶段, 他们介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之间, 适合“朋友型”的角色定位。“朋友型”主持人可以让孩子们在思想上与成年人平等对话, 拉近彼此心灵上的距离, 帮助他们走向独立和成熟。

3.“卡通型”

“卡通型”主持人适合幼儿园及以下儿童,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持久, “卡通型”通常都是色彩明快、造型可爱的夸张形象, 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喜爱。对于低幼的儿童来说, “卡通型”主持人满足了他们喜欢小动物、喜欢新奇形象的天性, 他们会把“卡通型”形象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因而“卡通型”主持人更容易被小朋友们接受。

而相对应的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则其是谈话的实际引导者与控制者。好的主持人应该是“看不见”的, 但又是不可缺的。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时刻明白:他是代电视机前的广大受众在提问。是公众赋予他访谈的权利, 所以与访谈对象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既不能盛气凌人也不能趋炎附势。相互间的平等与尊重是访谈顺利进行的前提。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虽然是这个节目的灵魂, 而是扮演着引导嘉宾去倾诉的配角。理想的主持人与谈话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主持人更了解听众的心理, 访谈对象更精通专业知识。在访谈节目进程中, 主持人和访谈对象优势并存, 协作互补, 才能构成一台完整优秀的访谈节目。

第二、二者语言运行方式不同

少儿的思维大多是形象具体的, 少儿接收知识、培养能力是以记忆和模仿为主, 可塑性较强。因此, 少儿访谈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平易近人, 尤其是话语, 要自然口语化, 让少儿感受到亲切, 体验到关爱, 自然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少儿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有独特的语言运行方式, 喜欢用一些叠声词汇、拟人化的语言、“嗯”、“啊”等助词, 所以, 我们在主持少儿访谈节目的时候要多掌握这类语言。例如, “小蝌蚪在水里面游啊游, 它在干什么呢?原来啊, 它在找妈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会调动少儿的积极性。但是也要避免过于嗲声嗲气, 男主持人尤其应该注意, 既要把握语言特色又要避免过于幼稚。在这方面, 中央电视台的董浩就做得很好, 语言风趣、幽默, 又能结合少儿特点来组织运用语言。并且在少儿的情绪发展中, 快乐是最基本的肯定情绪。快乐与成就感直接联系。快乐中包含着对力量、魄力和信心的体验。同时, 痛苦、悲伤、惧怕、愤怒等情绪, 也会随着少儿情绪的发展而发展。针对少儿的多种情绪主持人应在镜头前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少儿快乐, 让少儿体会这种美好的情感, 让他们在快乐中得到知识, 受到教育。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要以“情”为先导, 与少儿进行面对面、直接的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这是缩短与少儿心理距离的最佳途径。第二个方面是声音的个性化。“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一个好的主持人和播音员, 要具有设想能力、摹拟能力、吐字表达能力和语音应变能力.要创造出较好的“语境”, 像歌手那样, 具有特色个性发话声音, 这样才容易给观众亲切感, 使人产生认同感和美感。令人过耳难忘。

而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则应该直接甚至犀利。这就要求主持人一要具有足够的逻辑归纳能力, 主持人能熟谙电视业务, 掌握采、写、编、播、评等各种技巧, 能够独立、熟练的组织、串连节目;二要有透彻的洞察分析能力, 插话、补叙要提纲挈领。三要有亲和的沟通交流和随机应变能力。不管是领导、名人, 还是平民百姓中的英模人物, 都要做到主持人与嘉宾平等对话, 平易交流, “谈”出内容, “谈”出水平;四要有自然的情感传递能力, 以深入浅出、通俗具象的叙述方式, 富有感染的表达出要说的话, 才能引起访谈主体的共鸣。

第三、二者面对的受众的需求不同。

少儿访谈节目是从少儿需求出发、专门为满足少儿需求而制作的电视访谈节目。满足少儿需求, 是少儿节目制作的最高原则, 也是与一般访谈节目最本质的区别。少儿需求原则有两个意义:第一, 少儿需求原则强调从少儿的需求而不是从成人的需求出发制作节目。如果不了解、不考虑、不尊重少儿身心发展的需求, 只根据成人需求来构造少儿节目, 那么所产生的节目只能是成人化的少儿节目, 而非少儿节目。这实质上是将少儿非主体化, 使之服从于成人的需求。第二, 少儿需求原则还意味着少儿节目是专门为少儿制作的节目。它与适合少儿观看的或少儿感兴趣的成人节目相区别。比如很多少儿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侦探片、《动物世界》等, 这些节目客观上也能满足少儿身心发展需要, 但这些节目不是为少儿专门制作的, 更不是从少儿需求出发来制作的, 所以不是少儿节目。这就要求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从少儿需求出发, 考虑少儿身心发展的需求, 来主持相关访谈节目, 防止少儿访谈节目成人化的出现。

而一般访谈节目的受众主体主要是成年人。他们关注这类节目主要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绝大多数的观众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 而访谈类节目恰恰是这种信息量比较集中的节目;并且在访谈类节目中, 通过被访嘉宾和主持人之间的意见的交流、观点的表达, 形成碰撞、共振和思辨, 从而突显出节目的主题性、引导性和思辨性。对于收看的观众来说, 既是收看的过程, 同时也是观众通过节目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高自我的过程, 充分满足成年人的需求。另外,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成人的访谈节目更趋向于新鲜, 刺激, 猎奇。这是少儿节目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第四、二者所要求的素质不同

毫无疑问, 少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决定了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除了要具备主持人的基本素质之外, 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备同少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孩子所想、所需的特殊本领。也就是说:了解少儿观众的心理特点, 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 与他们进行沟通对于一个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 作为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 亲和力和耐力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还要善于观察。

在一般访谈类节目中, 主持人的作用尤为重要, 其不仅担负着引导话题、调度情绪、协调气氛并提起他们谈话欲望的重任, 而且控制着全程节奏, 决定着节目的走势和趋向。这种角色和任务对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比如要有较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个性气质、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和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少儿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不同于一般节目的主持人, 因为所面对的对象是少儿, 是白纸一般的充满对大千世界好奇感的特殊群体。所以, 随着电视时代的发展, 对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摘要:简析少儿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无论从角色定位、语言运行方式、受众需求、要求的素质等方面都与其他主持人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定位,需求,素质

参考文献

[1]卫宁周磊:浅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艺术[J]中国电视2005 (6)

[2]雪汉青: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特质和技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 (1)

[3]侯美卉:浅析电视访谈类节目的节目特色及创新思考[J]理论界2008 (11)

[4]姜娉:一个少儿节目主持人的感悟[J]声屏世界2008 (10)

[5]刘青晓:主持少儿节目得失之思索[J]青年记者2008 (18)

[6]李冬梅: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适度表演[J]采.写.编2008 (4)

访谈英语 第9篇

一、《杨澜访谈录》综述

《杨澜访谈录》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女士创办并且亲自主持, 与上海东方卫视合作的一档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在节目在初期定位就不同于其他访谈节目, 杨澜更希望在节目中揭示每个人走过的艰辛路途以此来达到不同的访谈效果。此栏目通过东方卫视的卫星电视平台可以覆盖中国3500万家庭, 拥有超过1.5亿的观众群。同时此节目还被发行到国外, 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地的华人社区, 全球观众超过3亿。由于节目品质富于人文气息, 自节目创立以来, 收视表现始终骄人。

(一) 《杨澜访谈录》栏目定位

一档电视访谈栏目只有定位准确, 才会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自2001年开始播出到现在, 《杨澜访谈录》仍然受到观众的关注, 是因为这个栏目的定位随着党和国家形势发展、社会变化、观众需求等等不断进行充实、完善、创新、优化, 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时至今日在电视节目多元化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被淘汰。本栏目主要以世界各国成功人物、不平凡的人生为特色, 关注嘉宾的个人经历, 透过人生获得和失去, 成功和失败展现百味人生, 通过嘉宾个人经历经验和感悟, 从中传递给受众更有价值的内容信息。值得注意的是, 本栏目所请嘉宾的高层次使栏目定位于高端访问, 这也是《杨澜访谈录》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 《杨澜访谈录》受众定位

最初, 《杨澜访谈录》以阳光卫视为播出平台, 后期又以上海东方卫视为播出平台。通过东方卫视的卫星平台可以覆盖中国3500万家庭, 拥有超过1.5亿的观众群。另外, 此节目还被发行到国外全球观众超过3亿。此栏目将受众定位为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白领、骨干、精英。希望通过栏目对嘉宾的访问、交流, 让受众更为直观、近距离的接触各行业的佼佼者, 从他 (她) 们不平凡的人生中经历经验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正能量。

(三) 《杨澜访谈录》主持人定位

一档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成功与否, 与主持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前期策划、准备内容都有主持人的参与。一旦节目开始, 能够把握节目进度的就只有主持人。一个主持人只有在节目进程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风格定位、语言定位, 才能有利于节目的成功。一个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善于倾听, 用心倾听的人。在《杨澜访谈录》中, 杨澜经常面带微笑, 用眼神、点头等方式回应正在说话的嘉宾。然后在倾听过程中, 通过对话题的把握, 适时的进行发问或者补充。在一定程度上, 以“成熟稳重有气质”形象出现的杨澜就成了本栏目的象征符号。她与受访嘉宾一样有思想、有见解、有内涵。在节目进行中, 杨澜总是能提出比较新颖的问题, 而且敢于向嘉宾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四) 《杨澜访谈录》受访嘉宾定位

一档访谈节目成功与否, 嘉宾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的。本栏目将嘉宾定位于世界各国各行业的成功人士, 受访嘉宾都有属于自己的谈资, 他 (她) 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都是标志性人物, 具有权威性和发言权。他 (她) 们丰富的专业知识、独树一帜的见解、跌岩起伏的人生经历和沉淀的人生智慧所传达出的信息对观众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电影导演张艺谋、著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等等在其领域具有显著成就的人物都曾经来《杨澜访谈录》做过客。

二、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启示

(一) 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纵观电视访谈类节目在我国二十余年的发展, 虽然也有不少值得称赞的栏目, 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随着电视访谈类节目在我国的走俏, 引发各大电视台纷纷效仿。从而导致同类节目迅速增多, 克隆现象严重, 话题单一, 没有新意。制作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意义是, 不仅为了愉悦大众, 而且还能对观众产生教育和引导作用, 让观众在节目中有所收获, 为观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对于社会来说,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 可以更有效的传播真、善、美, 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而现阶段的大部分访谈节目, 已经偏离了最初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意义和目的。节目中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 让观众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喜欢的嘉宾的故事,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有些节目为了拼收视率, 不顾自己作为媒体人的形象, 挖空心思想要挖掘嘉宾的隐私来满足部分观众猎奇心理, 这样的访谈节目就彻底沦为了用低级手段迎合大众, 娱乐大众的产物。更有些节目主持人不仅自身人生积淀不够, 知识素养不高, 还不端正自己的态度, 草草准备前期工作, 认为访谈类节目就是和嘉宾进行聊天、唠嗑儿, 说到哪是哪, 导致节目内容混乱, 没有立场, 主题不明。

(二) 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未来的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事物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新鲜事物、新潮观念比比皆是。我国的社会舆论环境也逐渐变得宽松起来。所以, 访谈类节目对话题进行近一步延伸, 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另外, 话题在深度方面, 将会呈现多角度、多层次的形势。分析肤浅、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现象会逐渐减少, 多种思想、观点之间的碰撞、交流会越来越频繁和激烈。在选择话题内容上, 会先确定话题有没有谈论的价值和谈论的必要性。因为访谈类节目能够提供舆论性, 对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 “选择共同关注的身边话题, 是为现场观众搭建畅所欲言的民主舞台的最佳方式, 也是访谈类节目调动观众参与节目创作从而达到追求可视性目的的有效手段。未来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会使人们在更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交流, 增长知识, 开拓视野, 更富有思想性和深刻性。总的来说, 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在慢慢走向成熟, 未来前途是光明的, 但是道路是曲折的,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三) 对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未来发展的建议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未来我国以及国外的电视访谈类节目竞争会更加激烈。“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当下, 我国电视节目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相亲类节目、娱乐类节目、明星真人秀节目、新闻专题类等等节目各自割据一方。为了争取市场占有率最大化, 为了提高收视率, 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 各类节目摩拳擦掌, 改革、引进、更新、换代, 花样百出。电视访谈类节目要想在电视媒体大潮中突出重围, 站住脚, 必须要注重创新,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一种既可以听见声音, 又能看见画面的节目形态。观众可以通过耳朵从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中获得显性信息, 还能从主持人和嘉宾的现场表现获得隐性信息。但是听也好, 看也罢, 节目必须保证有足够多的观众感兴趣的信息, 才能吸引受众。否则, 观众就会觉得乏味, 没有兴趣。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出现, 访谈类电视节目应该在节目表现方式上进行创新或者在节目进行中根据嘉宾自身的特点多增加一些富有创新性的环节, 这样不仅带动了气氛, 还吸引了观众。

展望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前景, 还有很长一段路可走。本文以我国优秀电视访谈类节目《杨澜面对面》为例, 对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在前进的道路上, 只有电视节目制作者能够认清形势, 扬长避短, 不断创新, 才能制作出让观众满意的节目。

参考文献

[1]高燕.分析电视访谈类节目在我国成功的原因[J].中国市场, 2011.

[2]新浪女性.杨澜.绵里藏针重内涵.[EB/OL].http://eladies.sina.com.cn/qg/2010/1028/10401026966.shtml.

[3]季节.电视访谈类栏目的比较研究[J].新闻爱好者, 2010.

[4]张兵.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之分析[J].中国广播, 2010.

[5]王嘉钰, 沈萌萌.曹可凡与<可凡倾听>[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9.

[6]王群, 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概论[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6.

[7]中国新闻网.名人面对面:时尚的热点嘉宾树立节目风格.[EB/OL].http://www.chinanews.com/n/2004-04-01/26/420671.html.

段庆利访谈 第10篇

段老师非常忙。刚开始采访, 突然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 采访不得不中断。在他要去处理事务之前, 急急对我说:“一会办完了, 马上回来。”其实, 段老师平时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需要处理, 关于采访的事情只需要随便说说就好了, 但是他却想要坐下来, 认真地对待这一次采访。

快12点时, 我终于又见到了段老师, 急忙上前问:“段老师, 什么时候再继续我们的采访?”他说:“就现在吧。”于是我们就有了下面的采访记录。

在采访过程中, 段老师讲起摄影来, 话就滔滔不绝。有的时候, 我忙于记录, 他还是不停下来, 继续讲述着他的摄影。我们聊到了图片的意境, 说到一张美的风光片, 有了人, 就会有无限的遐想。段老师给我举个例子, 很贴切:

“比如有一幅摄影作品叫《深山藏古寺》, 在它的画面上或许不会有古寺的出现, 可能只是一个小和尚正走在上山的小路上。从画面中我们可能就会意想到这深山中必定有那么一座寺庙。又比如, 还是《深山藏古寺》, 它的画面中没有了小和尚, 却多了寺庙的一个小角, 或是屋檐, 或是琉璃瓦, 如果再有袅袅的炊烟。也同样表现出了“深山”“古寺”的意境。”

Q:你什么时候开始摄影的?

A:说到摄影的年份, 那就久了, 应该是从十八九岁开始吧, 那时还没有彩色相机呢。还记得我的第一部相机是海鸥120的相机, 第二部是红梅135, 第三部是富士卡相机, 后两部相机至今都还能拍照。那时候拿着相机, 除了给别人拍照挣钱之外, 还经常到山野乡间进行一些风景摄影。

Q:你喜欢去的摄影采风地是哪里呢?

A:我喜欢去云南和西藏, 因为那里空气清新, 视觉感好。其实在我身边也有很多可以拍的题材, 比如长城、大海、鸟类等。

Q:平时你都关注些什么?

A:每天我都会尽量抽些时间浏览网络中的摄影作品, 在看别人的作品时, 也能学到一些方法或是意境的表现。

Q:那你对摄影器材方面都关注些什么?

A:在这里我只想告诉你器材不是万

能的, 它只能从技术层面让摄影者得心应手;而真正有思想的作品还要靠摄影者人为的理念去创作, 当然好的器材能更好拓展你的技术空间, 让你的作品更完美。

Q:作为《旅游纵览》杂志社活动部主任, 你对2009年的活动有些什么构想?

赛场专家访谈 第11篇

第十届NOC决赛总裁判长游泽清: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

NOC:借此NOC活动十周年之际,请谈谈本届活动与以往相比的最大亮点?

游泽清:首先从内容方面讲,第十届NOC活动与时俱进地增加了一些以往活动中未曾设计的新项目,比如程序设计等。程序设计从本届活动开始,小学组运用广泛的计算机语言,以往大赛要求的计算机语言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这与整个NOC活动要求的普及性原则相悖,所以从本届开始,小学组更多地采用了教育性质的计算机语言。

教师项目今年新增了幼儿园和班主任赛项,今年之所以将幼儿园赛项单独提出是因为国家从去年开始提出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且目前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手段的幼儿园已经开始出现。今年开办幼儿园赛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好的作品,另一方面就是在学前教育方面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毕竟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更适合幼儿对知识的感性认知。

机器人的创新设计与技能挑战较往年更多地鼓励参赛选手采用任意的材质和思路进行搭建,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思路。

从形式方面讲,本届活动基本与往年雷同,除了保留原有的赛项以外,也加入了一些经过慎重考虑的赛项形式。

NOC:你认为参赛选手的创新实践能力对促进我国中小学生教学改革与课程实践将产生哪些积极意义和影响?

游泽清:过去的教育体制,更多地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如今信息时代更需要有原创性思维、方法的人才,以及他们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培养外,社会培养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目前学校教育体制存在问题,以前往往注意教育信息化,并错误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教学改革,这就等同于隔靴搔痒。信息化只是手段不是目标,目标只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创新型人才只是在过去很好地学习基础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延伸,掌握知识的能力只是基础,最重要地还是要恰当地运用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所以我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才是当下我们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也符合温总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的。

NOC:作为整个NOC活动总裁判长,你认为评审标准是如何贯彻“培养创新思维、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实践能力及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的?

游泽清:从选择项目角度,英语、数学、中文的竞赛平台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革,全部引入了网络并均在网络上展开竞赛。此外,现在的活动更加强调创新,有的赛项专门针对学生的作品设立专门的创新赛项,并让学生之间有竞争,并把教学融合到娱乐中去。我认为娱乐和教学是同构的,首先娱乐有特定的目标,即娱乐要赢;其次教学也要有目标,即教学要掌握知识。娱乐和教学都有一套既定的规则,娱乐和教学均有各自的考核标准和内容。把教学的内容放入娱乐规则里去就叫作寓教于乐;把娱乐的内容放入教学中去,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这便是寓乐于教。

人物二:

学生赛项总裁判长潘克明:要力争使NOC活动成果得到有效推广

NOC:作为本届NOC活动学生赛项的总评委,你将从哪些方面部署整个比赛活动?

潘克明:首先,由于NOC活动旨在为学生搭建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所以从活动主题的角度而言,整个比赛将更加侧重于交流,着重强调实践。通过实践环节展现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和成果。从项目设计到项目培训、指导环节,我们也一直秉承了NOC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注重动手能力的主题思想。

其次,我们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而言,我们本着关心爱好,鼓励为主,同时提出努力方向的原则。裁判在提问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过程。

最后,从教师的角度而言,NOC活动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家长及学校的共同支持。在这个方面要引导指导教师不要为了单纯地获奖而是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参赛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NOC:请结合以往NOC活动的实践与经验,谈谈本届活动将从哪些方面有所改进?

潘克明:前几届NOC活动侧重于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技能的展示,从第十届开始,我们在对辅导员的培训中指出,要把学习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应用工具,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

NOC:结合本届大赛,请对今后教育工作者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一些建议?

潘克明:建议一:信息技术由于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所以不能像一般学科那样发展。信息技术如果单纯学习书本知识,非常枯燥,由此就需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爱好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里教师的有效引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找到好的切入点,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有成就感。

建议二:要处理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选题开始,指导学生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但老师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策划、设计作品,要让学生增加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建议三:针对NOC活动影响大但成果应用推广力度不够的现状,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应收集整理好选手的优秀作品,制作成光盘后进行出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共享资源,使NOC活动的成果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人物三:

班主任信息化技能评优赛项裁判长彭敦运:极富生命力的班主任信息化技能评优赛项

NOC:班主任信息化技能评优赛项,是第十届NOC活动的新增赛项,它的创新点在哪里?

彭敦运:首先,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一些班主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与管理的能力跟不上,有些班主任甚至不会使用、编辑Word文档。同时,还有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利用信息化手段备课,不知道怎么书写教案……因此,我们在制定赛项内容的过程中,首次将目标变为“3+1”,强调了教师的师本研究目标。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3+1”的目标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体现了教师的二次成长以及多次成长的创新。

其次,班主任培养不仅要实现课程化,而且要培养班主任的课程理念。学校里的教育主要是育人,所以在行为上,说一句话是育人,上一堂课也是在育人,但平时的随意性教育,生成性教育,与课程性教育不同。因此,班主任赛项的开办,非常注重提升班主任的课程化意识,并促使他们将这种意识深入到自己的实践中去,我们开办此赛项的目的就是以赛代培,以培代训,逐步实现班主任教育的正规化。

NOC:你对此赛项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期许?

裁判长访谈 第12篇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

NOC:本届NOC活动正值十周年之际, 请问本届活动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游泽清:首先从内容方面讲, 第十届NOC活动增加了一些以往活动中未曾涉及的新项目, 比如学生项目中的程序设计和机器人创新设计与技能挑战等。程序设计从本届活动开始, 在小学组中采用了运用广泛的计算机语言。以往大赛要求的计算机语言有一定的难度, 这与整个NOC活动要求的普及性原则相悖, 所以本届小学组更多地采用了教育性质的计算机语言。机器人创新设计与技能挑战赛项, 组委会更多地鼓励参赛选手采用任意的材质和思路进行搭建, 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思路。

教师项目今年新增了幼儿园和班主任赛项, 之所以将幼儿园赛项单独提出是因为国家从去年开始提出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且目前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手段的幼儿园已经开始出现, 所以今年幼儿园赛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好的作品, 另一方面就是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毕竟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 更适合幼儿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从形式方面讲, 本届活动也加入了一些经过慎重考虑的新的赛项形式。

NOC:您认为参赛选手的创新实践能力对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实践产生了哪些积极意义和影响?

游泽清:过去的教育体制, 更多地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如今信息时代更需要有原创性的思维、方法的人才, 以及他们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创新型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培养外, 社会培养也有很大作用。但目前学校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以前往往注意

教育信息化, 并错误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教学改革, 这就等同于隔靴搔痒。信息化只是手段不是目标, 目标只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但创新型人才只是在很好地学习基础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延伸, 掌握知识的能力只是基础, 最重要的还是要恰当地运用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所以我认为, 培养创新型人才才是当下我们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 也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NOC:作为总裁判长, 您认为评审标准是如何贯彻“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思维, 提升实践能力及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的?

游泽清:从选择项目角度, 英语、数学、中文的竞赛平台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革, 全部引入了网络并均在网络上展开竞赛。此外, 现在的活动更加强调创新, 并让学生之间有竞争, 把教学融合到娱乐中去。我认为娱乐和教学是同构的, 首先娱乐有特定的目标, 即娱乐要赢;其次教学也要有目标, 即教学要掌握知识。娱乐和教学都有一套既定的规则, 娱乐和教学均有各自考核标准和内容。把教学的内容放入娱乐规则里去就叫做寓教于乐;把娱乐的内容放入教学中去, 可以活跃教学气氛, 这就叫做寓乐于教。

访学生赛项总裁判长潘克明

要使NOC活动成果产生更大社会效益

NOC:作为本届NOC活动学生赛项的总裁判长, 您将从哪些方面部署整个比赛活动?

潘克明:首先, 由于NOC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 所以从活动主题角度而言, 整个比赛将更加侧重于交流, 着重强调实践。通过实践环节展现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和成果。从项目的设计到项目培训、指导环节, 我们也一直秉承了NOC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注重动手能力的主题思想。

其次, 我们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而言, 我们本着关心爱好, 鼓励为主, 同时提出努力方向的原则。裁判在提问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过程。

最后,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 NOC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家长及学校的支持。在这个方面要引导指导教师不要为了单纯的获奖, 而是本着“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参赛精神,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NOC:结合本届大赛, 请您对今后教育工作者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一些建议?

潘克明:建议一:信息技术由于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 所以不能像一般学科那样发展。信息技术如果单纯学习书本知识, 非常枯燥, 由此就需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使学生在兴趣爱好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里教师的有效引导非常重要, 教师要善于找到好的切入点, 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使学生有成就感。

建议二:要处理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从选题开始, 要指导学生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 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策划、设计作品, 要让学生增加主观能动性, 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建议三:针对NOC活动影响大但成果应用推广力度不够的现状, 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应收集整理好选手的优秀作品, 制作成光盘进行出版,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共享资源, 使NOC活动的成果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访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评优赛项裁判长赵保和

创新意识, 是永远的价值取向

NOC:作为第十届NOC活动的新赛项,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评优赛项的组建, 对推动幼教信息化方面有着何种意义?

赵保和:往届NOC活动教师赛项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教师, 相对来讲对幼儿园教师有所忽略, 因此, NOC活动在十年的总结中意识到这个问题, 并在今年专门为幼儿园教师开辟了这个平台, 赛项的从无到有, 体现了一个“新”字。从初赛到决赛, 我们有上千名老师参与报名, 最终有300余名老师进入决赛。大家积极性很高, 参加热情也很高, 体现了老师们整合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水平等。从本届大赛来看, 各地教育部门非常的重视, 据我了解, 淄博市教育局专门开了动员大会, 指定淄博市学前教育科来管理, 让学前教育的教研员对他们参赛的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就目前来看, 很多地区的参赛团队, 在进行现场制作与说课时都非常认真, 效果也都很好, 可见, 这个平台的搭建, 让老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发展, 体现了赛项的意义。

NOC:这个赛项的特点与创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赵保和:NOC活动在组办这个赛项前, 对目前国内的幼儿园教育做了调查, 发现了一些问题, 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对于赛项而言, 第一就是不能把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前的一些活动主要关注中小学方面的建设, 即便幼儿园参与进来, 比赛内容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其特点也得不到体现。第二, 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 这使得我们想通过这个赛项来就推动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意识, 这也是我们赛项的创新。

因此, 在制定赛项规则的时候, 我们着重去寻找赛项的创新点:第一, 强调以生为本, 以幼儿发展为核心。第二, 促进幼儿园老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之一。在这样的基础上, 我们强调幼儿园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 到目前为止, 我看了18个参赛团队的比赛, 体现出既合作又分工, 既分工又合作的特点。他们合作制作课件, 分工进行陈述与答辩, 团队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还有, 我们要强调幼教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本届的比赛情况上来看, 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我们采用限时决赛, 让参赛选手在活动现场按照指定的主题、规定的时间进行现场制作, 现场陈述与答辩。这样的赛项标准就是要考验参赛选手的真实教学水平、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再现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 但一个指引学生的老师, 如果没有他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就谈不上去培养学生。而在这些创新中, 创新思维是核心, 这个赛项恰恰体现了这一点:现场制作是顶层设计, 同时, 动手制作又是实践能力, 它是创新能力的最低层面, 赛项做到了创新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我对本届比赛的了解, 参赛选手都觉得比赛内容具有挑战性, 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智能。

访班主任信息化技能评优赛项裁判长彭敦运

一个拥有生命力的赛项

NOC:班主任信息化技能评优赛项, 是第十届NOC活动的新增赛项, 它的创新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彭敦运:目前, 很多优秀的班主任, 在经过了十年乃至几十年的积累后,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其能力的上升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步入了班主任技能提升的高原期状态, 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出路, 让他们更上一层楼, 是班主任信息化技能评优赛项要起到的引领作用。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一些班主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与管理的能力跟不上, 有些班主任甚至不会使用、编辑Word文档, 有的连数据表也打不开。同时, 还有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利用信息化手段备课, 不知道怎么书写教案……因此, 我们在制定赛项内容的过程中, 首次将目标变为“三加一”, 强调了教师的师本研究目标。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三加一”的目标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体现了教师的二次成长以及多次成长的创新。

第二个创新之处, 是班主任培养要实现课程化, 要培养班主任的课程理念。学校里的教育千千万万, 事事都在育人, 所以在行为上, 说一句话是育人, 上一堂课也是在育人, 但平时的随意性教育、生成性教育, 与课程性教育是不同的。因此, 班主任赛项的开办, 注重提升班主任的课程化意识, 并促使他们将这种意识深入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所以我们以赛代培, 以培代训, 实现班主任教育的正规化。

教育要体现生成性, 也要讲究科学性。无规范不成教育, 即使是走向虚拟世界, 班级在线也有自己的规矩, 因此赛项的开创, 以及我们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中开创的班主任栏目, 都是为我们能构建最精英、最核心的班主任队伍, 做出全国性的引领, 这便就是活动的意义所在。

NOC:谈一谈您对这个赛项未来的期许。

彭敦运:我们赛项的首次开办就吸引了很多班主任团队, 这也印证着它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赛项。校园向前发展, 需要建立起自身的校园文化、品牌文化和精品文化, 然而, 校园文化的细胞是班级文化, 而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所在, 所以当大多数教师关注了这个赛项以后, 他们就能明白班主任成长的方向, 我猜想, 未来这个赛事人气指数会大增, 参赛的人会越来越多。

访教学实践评优赛项裁判长刘卫平

专业评审团队, 成就赛项常青树

教学实践评优赛项, 是NOC活动教师赛项中的一棵常青树, 每年都会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 交流自己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和经验。在第十届NOC活动中, 该赛项参赛选手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 报名人数上千人, 参加现场比赛人数近700人, 是教师赛项中参与人数最多、比赛内容最成熟、普及程度最高的大赛项。那么是什么原因支持着该赛项走到今天?又是什么让它在竞争如此激烈、赛项内容同质化严重的中小学竞赛环境中, 逐渐走向成熟, 长盛不衰呢?在第十届NOC活动接近尾声之时, 我们抱着这样的疑问采访了本届教学实践评优赛项裁判长刘卫平。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 我们了解到一个赛项的生命力, 其实源于赛项背后组织工作者们的思想意识, 这些组织者中有来自各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 也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理论独树一帜的专家智囊团队, 更重要的是一些身处一线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他们怀抱着自己的热诚致力于这一领域。这样的团队是专业的, 一个专业的团队拥有同样专业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在活动之外尽心尽力投身于工作, 在活动中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执行着裁判的评审工作, 为参赛选手提供良好的比赛氛围和环境。团队的专业性, 促使着他们紧跟着时代的步伐, 捕捉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点滴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与趋势方面, 反映在教与学的主次方面, 反映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程度方面以及信息技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方面……这也使得每届活动的评审理念, 在一定的基础上不断更新, 不断地有所侧重, 考验着每一个参赛选手的整合视野, 最终趋于成熟。

刘卫平表示, 本届比赛与往届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 除了人数的倍增, 还有评审标准的变化。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们一直在经历着认识与再认识的过程, 例如,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先进的互动技术进入课堂以后, 教师们开始探索着去使用更多的新技术来与教学相结合, 赛项也曾以使用新技术为一项评审标准, 适当地增加分数。这样的做法, 在当年来讲, 虽然一定程度上地促进了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师中的普及, 提升了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但放在今天就变得不合时宜。如今赛项所关注的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甚至更加关注教师的个人创新, 以及这些方法和创新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这种关注的转变, 是赛项内涵的深刻转变。教学实践评优赛项采用陈述与答辩的方式进行比赛, 评委从最初关注教师使用技术的能力, 转变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从以教为本, 转变为以生为本, 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如今的教学实践评优赛项, 不再只是教师展示技能的平台, 而更像是整个教育背景、整个信息技术背景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风向标。

同时, 刘卫平还强调了赛项对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本届比赛中, 既有来自整合氛围浓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过硬的地区的选手, 也有来自意识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的选手。NOC活动培养的是一颗颗“种子”, 这些“种子”带着特有的养分, 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 将教育信息化的意识传遍祖国各地。虽然这些来自经济欠佳地区的选手, 未必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 但是他们的加入就是对NOC活动的最大鼓励。刘卫平希望将来有更多地区的人能够融入到NOC活动当中, 把握住这个课程整合的风向标, 最终促使全国教育信息化得到更加规范、更加良性的发展。

多媒体学习工具评优赛项专家组会议, 共议赛项未来发展

2012年7月29日上午10点, 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主教楼513室里, 多媒体学习工具评优赛项的裁判长初娜娜组织评委开展了赛后交流会议, 主要针对当代教师使用多媒体学习工具的种种倾向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该赛项未来的发展方向。

会上, 来自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的田岗老师表示, 本届NOC活动中, 有很多教师是组团来参加比赛的, 这反映出当代教师设计课件的一种新现象。优秀的多媒体学习工具的制作, 已不再是往日“单兵作战”的成果, 有更多的教师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共享, 并针对作品进行交流。同时, 像山东的一些大型企业, 他们还特意召集学校老师, 将他们每个月的课件组合一次, 然后相互提意见, 过一段时间再聚集、再提意见, 这样的形式使得目前学习工具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制作课件和学习工具的老师也正在呈现一种专业化的趋势, 他们自发地进行组织, 或者是在学校的组织下形成了一个团体, 可见未来这一领域将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系的李志河教授也发表了他对目前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看法。他认为, 站在教师使用课件的实际角度上看, 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分类。第一类为学件, 以学生为最终使用者, 其中要体现丰富、完整、综合的特点, 例如, 包括一节课中的课件、教具、评审内容、交流活动等都要在学件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目前年龄偏低的学生在学习时不具备将知识串联起来的能力, 学件应该替他们完成知识串联的过程。第二类是课件, 它主要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这其中应该体现每一位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第三类便是学习工具资源, 它体现了以学为主的观念, 在整个教学模式中, 学习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等问题, 对学生的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本届大赛参赛选手中, 有不少是使用PPT参加比赛的, 对此, 近期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连载了《我的PPT我做主》等文章的江苏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教育技术处胡国华老师发表了他的看法。PPT软件是一种简洁且功能性强大的制作课件的工具, 但目前教师的制作水准还有待提高, 原因之一是没有得到过相关系统的指导和培训, 同时也并没有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页面的设计, 而仅仅停留在考虑如何将文字放在PPT中去展示的层面。事实上, 应用PPT进行教学需要考虑到其中涉及的视觉化设计理论, 一个好的PPT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减少学生的思维难度、节省时间, 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针对目前一些教师使用手法单一的现象, 他指出除PPT软件本身, 还有很多第三方应用工具, 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工具, 教师手中的课件水平就会有实质的飞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访谈英语】相关文章:

优秀学生访谈访谈提纲05-28

访谈研究05-08

访谈栏目07-20

微访谈07-26

深度访谈08-14

访谈07-03

焦点小组访谈05-27

新闻类访谈07-16

企业访谈论文07-19

专家访谈08-15

上一篇:医用电子仪器维护专业下一篇:高职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