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内部因素范文

2024-07-25

语言内部因素范文(精选3篇)

语言内部因素 第1篇

一、医院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

美国审计总署 (GAO) 在制定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中明确指出:内部控制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我国在2009年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吸收了美国内部控制的理论。将内部控制界定为由以下五个因素组成, 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这种观点也被众多学者认同, 如刘永泽和张亮 (2011) 同意这种分类, 同时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由两个原因照成, 一是不同的组织形态, 另外还有两者自身的特点决定。如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治理结构、日常业务、自身风险和监督形式等, 都与企业有本质的不同。针对这种差异性,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岗位职责的制定、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权利制衡以及信息传递等方面都有别于企业。如图1, 医院内部控制要素。

二、医院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具体分析

(一) 医院内部控制环境

医院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前提是医院内部环境, 也是医院内部控制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础。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医院组织结构、医院内部集体决策机制、医院不相容职位相分离、授权审批关键岗位责任制等。医院内部环境主要有以下特点: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 医院内部环境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医院院长作为医院主要负责人, 需要对医院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此外, 医院需充分发挥财务、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内部监督部门的作用。同时还需根据外部监管机构 (如卫生局) 的要求, 设置与有效设计不相容岗位, 正确处理医院集权与分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分离。在现阶段的医院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做到医院内部机构完善, 内外部有效监督, 充分提高医院效率。第二, 医院应实行领导班子集体会签机制, 充分发挥医院内部控制各方制衡作用。随着政务信息的公开, 医院应该在重大决策做出前进行信息公开, 充分征询外部监管机构, 进行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 杜绝领导班子“一言堂”, 决策做出后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 并纳入年度预算之中, 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将决策效果与绩效考核进行挂钩。第三, 随着2012年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实行以来, 要求医院对自有资金收入部分实行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按照此规定, 医院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趋同。因此, 对医院的内部控制而言, 也更应该借鉴企业内部控制, 对医院履行各项职能的过程中, 对现有的流程进行梳理, 找出流程中的关键点, 设置关键岗位, 明确关键岗位责任人。优化甚至重新设置医院的组织结构。咨询专业管理人员, 完善或重新编写岗位说明书、授予的管理权限等, 进一步明确医院业务流程, 确保不相容岗位已经分离, 实现不相容岗位之间的制约与监督。

(二) 医院风险评估

医院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 识别、评估以及需分析医院管理层级别与普通业务科室层级中影响医院内部控制目标的相关风险;第二, 针对第一点识别出的风险, 医院内部应适时采取适当措施, 以应对识别出的风险。“风险评估”在2004年《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准则指南》被国际审计组织特别增加, 要求公共管理部门重视并开展风险评估。医院内部控制需从宏观风险和医务职能方面的微观风险。一方面, 医院层级的风险动因主要由医院组织结构、权责分配、决策机制和岗位设置等因素导致。重点关注在现有医疗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出现的各种医疗腐败现象。医院掌握着大量的医疗资源, 为使医疗资源得到最充分应用, 净化医疗队伍, 避免医疗资源浪费。需要持续关注医院层级的风险。

另一方面, 医院还面临着业务层面的风险。具体到医院业务层级来看, 主要表现如下。在预算控制方面, 主要风险是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和考核等决策是否符合规范, 内部批复指标是否与支出事项相衔接等, 还包括预算的跟踪与反馈;收支控制的主要风险是医院各项收入是否完整, 各种收费是否按物价局要求收取, 各类票据的领用、使用、复核是否由专人负责管理, 各项收入与票据存根的审查核对制度是否建立。支出分类是否符合医院相关财经法规制度规定, 是否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核算, 各项支出的申请、审批、审核、支付等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支出权限、责任控制是否到位, 审批人是否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 重大支出是否经过医院集体决策, 是否建立责任负责制。预算指标是否进行明细分解, 资金支付是否符合各项资金使用规定等。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的主要风险是药品及库存物资采购业务是否经过纳入年度预算, 药品及库存物资管理流程是否符合规范, 计划编制、审批、取得、验收入库、付款、仓储管理、领用发出与处置是否设置相应凭证, 是否完备请购手续、采购合同、验收证明、入库凭证、发票等文件和凭证的核对工作。医院关于采购控制主要是药品和器材的采购范围是否符合规范, 采购决策是否健全, 重要采购招投标是否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是否按照采购合同采购、采购后的审核工作是否进行。医院的资产控制风险主要集中在医院设备购置和报废处置的规范化, 购置的重要医院器材是否有效得到利用。医院合同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首先, 立项时, 是否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其次, 合同签订时, 需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最后, 合同应该得到有效执行。对于基金管理, 其风险在于基金收入支出是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 还应该进一步保证偿付能力, 定期对基金金额进行统计。基金结余应注意投资风险。

(三) 医院控制活动

目前对医院控制活动没有统一的定义, 借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 将医院内部控制定义为应对医院各种风险而采取的各种制度和程序。医院应从医院自身出发, 因地制宜, 为避免医院整体风险, 需要进一步设计医院制度, 优化控制方法。从而保证医院各项医疗服务顺利开展, 保障医院控制目标得到实现。控制活动应贯穿医院各个科室, 从医院整体组织设计到各科室关键风险点控制, 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内部授权审批制度、集体会签制、‘不相容’岗位设置、归口管理、全面预算、医院会计控制、各种收费单据控制、医院资产管理、信息公开与信息系统控制等。医院应该建立全面预算制度, 加强医院现金管理, 规范资金使用。将医院的所有业务全部纳入预算, 通过预算把医院各项业务进行衔接。通过对预算进行跟踪反馈, 分析主要风险控制点, 并在风险控制点设置关键岗位, 保障医院各项资产安全完整。

(四) 医院信息与沟通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能够辅助医院决策,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医院整体运作效率。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医院已经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目前医院内部控制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 用于医院内部决策的系统主要有用于医疗质量评价和控制的决策支持系统。第二, 用于医疗管理的门诊、急诊管理、病案管理、医疗统计、血库管理系统。第三, 用于行政管理的人事、财务、后勤、药库、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第四, 用于收集医疗情报检索、医疗数据分析处理的各种辅助系统。及时完整的规范医院信息, 做到信息公开。实现医院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及时沟通。除医院内部系统以外。随着医患关系的严重和医疗改革的进一步加强, 医院还需加强外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如政府监管部门, 外部媒体和社会公众。以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

(五) 医院内部监督

医院内部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需要对医院内部控制上述四方面的健全和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 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反馈, 并形成报告。但是, 本文指的的内部监督关键在于监督内部控制, 保证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完成。因此, 医院应该设置专门部门进行监督, 如纪检监察部, 信息部等部门, 应对内部控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中, 医院应重点关注:全面预算制定、执行、反馈情况, 各种项目的执行、评价结果, 内部监督部分发挥情况等。此外, 内部监督还应该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监督、事后反馈。

总之, 医院内部控制的构建, 应充分考虑医院内部控制环境、医院风险评估、医院控制活动、医院信息与沟通、以及医院内部监督。在医院领导集体及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下, 真正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水平, 提高医院效率, 实现医疗公平。

参考文献

[1]刘永泽, 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 2013 (01) .

[2]王光远.中美政府内部控制发展回顾与评述——兼为《联邦政府内部控制》 (中文版) 序[J].财会通讯, 2012 (06) .

影响内部资本市场边界的因素 第2篇

近来, 随着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和多元化经营的普遍, 内部资本市场也成为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 我国的一些学者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多元化与内部资本市场之间呈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并提出内外部资本市场相互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多元化公司必须不断调整内部资本市场规模, 以达到公司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之间的平衡。可见, 他们都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中存在内部资本市场, 只不过内部资本市场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

一、内部资本市场边界概念的引入

科斯认为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物而存在, 认为由于企业的存在节约了交易成本。但是作为企业, 由于其本身具有层级制性, 这就必然需要对企业的层级进行协调, 从而使企业的组织成本增加。那么, 企业的最优规模必然取决于企业内部边际组织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的对比。当企业内部边际组织成本等于市场交易成本时, 企业就达到了最优规模, 从而构成了企业的最优边界。当企业内部边际组织成本高于市场交易成本时, 企业边界将趋于缩小乃至消失, 即市场替代企业。对于构建了内部资本市场的企业, 其边界是否等同于企业的边界呢?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 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组织载体从M型拓展到H型企业, 企业间交易行为的内部化, 使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突破了组织形式的限制, 即企业的法定边界并不与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等同。不同企业法人间是可以形成内部资本市场的, 只不过这需要一个权威对资本的配置行为加以控制或影响 (魏明海、万良勇, 2006) 。对于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的确定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如Stein (1997) 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最优规模的确定取决于两方面的权衡:一方面内部资本市场的扩大, 使企业资本配置更加灵活, 有利于各分部缓解资金短缺的约束;另一方面随着内部资本市场的扩大, 管辖范围扩大, 管理层级和跨度增多, 使管理效率可能下降。Triantis (2004) 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上的最优边界应当是其带来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点。总的来看, 内部资本市场边界的确定是由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组织载体和其交易行为共同决定的, 其中内部资本市场的组织载体决定了其与外部资本市场的边界, 而内部资本市场的交易方式则进一步限定了内部资本市场存在和运行的范围。

二、影响内部资本市场边界确定的因素

1. 规模经济:

任何企业都有其最适宜的规模, 企业在规模较小时, 会通过兼并重组和自身的积累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 随着规模的扩大, 企业会获得包括协同效应在内的多种效应, 并通过管理、销售、资本的整合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 但企业的规模是有一定范围的, 如果范围超出了企业的最优规模, 这时企业无法体现其的规模优势, 反倒由于规模的扩大, 而表现出规模收益的递减性, 这可以从美国企业自19世纪以来的五次兼并浪潮中可以得到体现, 即多元化经营和归核化经营在现实中同时存在所印证, 所以内部资本市场也具有最佳规模, 即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受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的限制。

2. 政府管制: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不仅会体现出相对的优势, 还会导致复杂的公司治理, 如管理层借助于信息的强势地位形成对所有者利益侵害, 大股东凭借其最终控制权通过“利益输送”对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侵占等 (柳建华、魏明海、郑国坚, 2008) 。为了保护所有者、小股东的利益, 各国都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进行了限制, 即通过一定的管制, 限制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空间。这种管制行为既影响内部资本市场的收益与成本, 又影响着其边界的确定。

3. 企业契约:

企业作为契约的组合它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层是企业的投资者对自己投入的要素通过契约的形式明确剩余索取权;第二层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通过契约的形式明确了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第三是企业内部管理层之间通过契约关系, 确定他们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其特定控制权及相应责任;第四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对于第一、二、三层契约, 由于企业的两权分离, 企业投资者之间股权的集中程度的不同, 企业所有者一方面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来, 另一方面对企业具有不同的控制权, 所以企业的经营者和实际控制人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 企业投资者为了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投资者就需通过运用公司章程及其它内部控制性的契约条款对企业管理层进行资本配置的权限加以限制, 这样就会大大削弱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范围, 从而影响企业边界的确定。对于第四层的契约, 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 外部利益相关者 (包括债权人) 相对于企业管理层和实际控制人也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 考虑到企业管理层和实际控制人所具有的机会主义倾向, 外部利益相关者会采取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存在, 如债权人会使用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性指标、最高债务限额等手段对企业的举债能力和偿债水平等做出规定, 从而达到保护自己免受内部资本市场恶意操纵的危害, 这也削弱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范围, 影响企业边界的确定。

4. 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系统化、理论化了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他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三个基本范畴解释了交易中存在的成本 (陆军荣, 2005) 。由于企业组织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是存在摩擦的, 使用外部资本市场是具有成本的, 如果这种成本过高, 那么就会导致外部资本市场失灵。究其原因, 这是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 使所有者和企业的实际控制者之间拥有不同的信息资源, 处于信息强势的控制者由于机会主义倾向而损害股东的利益, 而投资人或潜在的投资人会做出一种抉择, 压低他们愿意为新股支付的价格, 提高预期的代理成本, 从而导致公司资本成本的上升。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需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管制, 或者是私人的信息搜索。这些工具的使用代价是相当的昂贵, 所以外部资本市场在监管方面的交易成本是巨大的。而对于联合大企业, 由于内部资本市场在监督、激励、内控和资本配置方面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具有相对的优势, 它可以利用企业内部控制链的延长, 获取更多的信息, 并通过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使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更加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的企业价值的损失。另外, 由于企业内部资金流通的时间差和较低的调整成本, 使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分阶段实施投资活动。内部资本市场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优势, 从而能够有效的解决外部资本市场交易成本相对不利的问题, 并使内部资本市场同外部资本市场一样成为企业资本配置的源泉。所以, 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约, 从而影响内部资本市场边界的确定。

5. 代理成本:

在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企业集团中, 资源是通过总部或者集团母公司进行分配的, 这就使企业集团存在双层委托代理关系, 第一层是投资者与集团总部的CEO之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形成的委托代理契约;第二层是集团总部的CEO与部门或项目管理者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契约关系。在第一层级中, 由于股东与集团公司总部CEO之间的契约是非完全契约, 且股东与集团CEO之间在收益和目标函数上存在异质性, 从而总部CEO会尽最大可能的利用各种方式使自己的收益函数达到最大化。在第二层代理中, 集团总部 (CEO) 与部门经理的目标函数和收益函数是不一致的, 他们都要追求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作为集团总部, 它主要负责资源的融通和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集团总部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部门经理的“寻租”活动及双方的机会主义倾向扭曲了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机制, 使部门经理和集团总部CEO的私人收益最大化 (陆军荣, 2005) 。企业集团中的这种双层代理关系构成的代理成本降低了内部资本市场的收益, 进而影响了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范围。

股票价格内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3篇

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众多, 国内外学者对股票价格的研究也颇多, 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涉及股票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归纳起来, 主流线有:一是从股票价格内在的影响因素出发, 如公司业绩和风险、会计程序选择、资金结构及规模、会计信息等;二是股票价格的外在因素出发, 如宏观经济因素、市场交易因素、政策因素等。进一步了解, 可以发现, “因果”、“果因”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既可以是公司业绩影响了股票价格, 也可以是股票价格激励了管理层提高公司业绩。

我国股市起步较晚、不够稳定。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和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表明了我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外部环境日益完善, 投资者水平的日益提高, 证券市场的秩序化, 可以完善对股票价格的研究。本文选取有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财务指标, 从内部因素分析与股票价格的关系。

2 研究假设

根据杨善林 (2006) 等人的研究表明, 股改提高了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价格相关性, 同时市场中其它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所下降。胡继之、于华 (1999) 对我国股市价格波动若干因素的实证研究, 充分的说明了公司业绩、资金结构及风险对股价的内在影响。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每股净资产越高, 股票价格越高。

假设2: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股票价格越高。

假设3:每股收益与股票价格正相关。

假设4: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股票价格正相关。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及数据范围

本文选取2010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A股为样本, 不包括当年上市的公司及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因为金融保险业报表及业务性质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的差异;房地产业的宏观因素影响较大, 而本文主要研究内部影响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数据来源为国泰安数据库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数据, 剔除一些异常数据后, 得到的样本数据为941家。

3.2 相关变量的解释

本文研究目的是影响股票价格内在原因的相关性分析, 因变量股票市场价格 (P) 选取年度报告报出日后4月末的股价;自变量有每股净资产 (BV) , 净资产收益率 (ROE) 、每股收益 (EPS) ,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 (MGXJ) ;控制变量公司规模 (SIZE) 为公司期末总资产的对数, 公司风险指标用资产负债率 (LEV) 衡量, 审计意见 (AO) 区分为标准和非标, 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无保留意见为1, 其他为0, 投资者日换手率 (TO) , 其计算公司换手率=日成交股数/日流通股数。

3.3 构建模型

对于股票价格的估量模型, 较为流行的有计量观和信息观, 本文建立在F-O计量模型上,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Pit=β0+β1BVit+β2ROEit+β3EPSit+β4MGXJit+β5SIZEit+β6LEVit+β7AOit +β8TOit+ εit。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相关性分析

表1的相关系数表示, 样本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 (BV) 、净资产收益率 (ROE) 、每股收益 (EPS)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 (MGXJ) 都与股票价格呈正相关, 与本文的预期结果一致。对于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 检验方差膨胀因子, 方差膨胀因子 (VIF) 小于10, 说明回归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4.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 模型在总体上通过了F检验, F值=196.23, 在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全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线性模型成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5150, 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

根据价值规律, 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每股净资产与股票价格同向变化。从表2中可以看出, 每股净资产与股票价格存在正相关, 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假设1得到支持。公司业绩越好, 股票价格越稳定。净资产收益率与股票价格正相关, 而且显著, 假设2得到支持。每股收益与股票价格正相关, 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假设3得到支持。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系数为1.29, t值为3.39, 通过显著性检验, 假设4得到支持, 说明现在的投资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

此外, 常数项系数为72.87, 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一实证分析表明, 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股票价格。

参考文献

[1]张腾文, 黄友.经营利润率、股东收益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4) .

[2]于海燕, 黄一鸣.会计信息对上海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影响作用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 2005, (4) .

[3]金智.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同步性[J].会计研究, 2010, (7) .

上一篇:高校棒球运动下一篇: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