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体系范文

2024-05-13

分类体系范文(精选12篇)

分类体系 第1篇

1 现有的网球运动技术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将网球技术进行新的分类, 构建新的体系, 第一, 技术分类要能够很好的体现网球运动的规律;第二, 要让网球技术分类更契合网球运动的教学和训练的规律, 服务于网球教学与训练效率的提高。

1.1 现存网球技术的分类体系

近年, 中国网球界内不少的研究者撰写了许多关于网球的学术著作, 希望通过此举能够提供有帮助的参考给网球运动的训练。虽然研究者们的研究著作一直向着有新意的方向努力, 但是,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思维被传统思考方式束缚住了, 难以从持续多年的传统网球理论研究框架中走出来。许多传统的书籍如《网球运动入门》、《网球技术与练习方法》、《图解网球技术》、《网球运动教程》等, 对于网球技术的分类只要是分为准备姿势、移动、握拍方法、击球 (正手击球、反手击球) 、发球与接发球、截击球与高压球、挑高球与反弹球、放小球等。采用这样的分类方式, 仅仅只能让网球运动学习者学会网球的基础技术动作, 但是却没有教会学习者在网球比赛中如何正确、灵活地运用这些技术。

1.2 现存网球技术的分类体系不是循序渐进的

在中国, 网球运动发展起步比国外较晚, 关于网球运动的理论研究一般都需要参考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自己的探索研究。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 都是采用相同的分类方法对网球技术进行分类的, 都是将网球运动的技术与战术分离开来, 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如同上文所做的叙述, 网球运动的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在相同的技术分类方法之下肯定是相同的, 正是这样, 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是比较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如此会打击网球运动学习者对于学习网球的兴趣, 不利于网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 最后将阻碍网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此外, 现有网球技术分类缺乏一定的目的性, 无法培养网球学习者良好的战术意识。比如, 在教学网球的高压球技术时, 过分的强调了动作的规范与否, 而不是以比赛的基本环节来划分高压球的技术。这样网球学习者知道的仅仅是高压球技术可以使用到比赛组织进攻环节, 不利于网球学习者掌握技术动作。

2 新的网球技术分类体系

2.1 新网球技术分类体系与分类依据

2.1.1 要有良好的位置感

对于对方打到本方场地内的任意一点的球进行回击处理就是击球, 运动者对于落在不同区域内的球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进行处理。比如运动者在进行网前截击与中场截击时, 拍面角度与身体重心高度是不同的, 这对网球运动者的位置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网球运动者位置感能力的强弱与否会影响运动者在比赛中能否及时地发现对手的空隙, 或者快速创造出空隙以及及时利用出现的空隙去掌控时空优势, 最终掌握比赛的主动权。正是如此, 能否准确地掌握位置感直接影响到正确理解网球运动比赛本质及规律, 才能以此来正确指导网球运动的比赛与训练。

控制球的落点、控制时间、控制空间是网球运动比赛中正确运用网球技术的三个目的。网球比赛的发展, 对抗性越来越强, 激烈程度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形势下, 准确的位置感能够让运动者在高强度的竞赛对抗里沉着地分析赛场中的各种变化, 并做出准确的判断、迅速展开行动, 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时机, 采取最准确的击球方式, 为比赛的胜利营造最好的条件。

2.1.2 网球战术的区域

从网球实战来说, 网球球场的战术区域可以分为得分区域、施加压力区域、建立优势区域。在底线前后的区域即为建立优势区, 在建立优势区域内的击球都是积极主动、有控制的。运动员想要降低对手的回球质量通常都会在建立优势区域内击球, 制造一定的进攻压力给对手, 使自己处于有优势的地位。球场中场一般称为施加压力区, 此区域内的击球不是为了得分, 而是为了施加压力给对手。在施加压力区的击球通常有上网、截击以及中场球。一般开始时都是需要进行两拍击球来得分, 第一拍是给对手以压力;第二拍从对手手里得分。施加压力区是网球竞赛的重要战略位置, 能够控制住网球场的中场, 就能够照应到整个球场。网球竞赛是一个双方相互竞争调动的过程, 对手想要调动你在边线外击球, 从而让你不能控制他的另一侧, 而在这个时候, 你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位置, 快速进行观察。若球被对手调出了离边线外较远的地方, 则应快速且尽量的将球向对方后场回击, 同时快速回跑, 将中场控制。网前的区域是的分区, 在向对手施加压力进行进攻之后就能获得得分的好时机, 通常在网前得分区域采用的截击球与高压球技术, 或者是两种技术的结合使用。最好的情况是, 完成建立自身优势, 向对手施加压力情况之后, 能以一拍的方式得分, 与此同时也要最好准备, 防止球被回击以及时应对。

选择正确的击球区域是建立在准确观察与判断的基础之上的, 此为还需要快速、积极的移动来决策与执行。在对手击球之前就要对其姿势、握拍、挥拍、击球位置、球拍方向、击球的声音、整体的身体动作进行观察, 对击球的类型、力量、方向、落点等等因素做出正确的判断, 将这些信息配合自身的情况, 以最快的速度对目标做出决策, 然后迅速移动到正确位置尽力将球击向目标。在进行击球选择时移动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由移动的距离可以决定是采用小步、跨步还是采用交叉步。在快速移动接近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综上, 对发力与控制落球点有利是正确选择击球的位置的核心要求。

2.1.3 新的网球技术分类的依据

现有的网球技术分类的方式是根据网球运动的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来分类的, 此种方式的优点是初学者能够很快的掌握网球的规范技术动作, 但是不利于初学者的实践应用。学习者不能明确网球技术的使用位置与时机, 也不能了解使用此网球技术能达到的效果, 如此就让学习网球真正的意义被抹杀了。所以, 为了方便初学者学习与训练, 应当以网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来进行分类。在本论文中, 以此为分类依据提出了由技术基础、发球、底线击球技术、中场击球技术和网前击球技术的网球运动技术分类体系。

(1) 技术基础。技术基础包括的内容有球的反弹行为、球在球拍上的反弹效果、击球的生物力学原理、握拍法准备姿势、基本步法。

(2) 发球。主要包括基本发球、下手发球、平击发球、上旋发球、侧旋发球以及侧上旋发球。

(3) 底线击球技术。此技术是在建立优势区域内的技术, 包括双手握拍反手击球、正 (反) 手击球、正 (反) 手上旋击球、正 (反) 手削球、正 (反) 手放小球、正 (反) 手下旋挑高球、正 (反) 手上旋挑高球、底线高压击球。

(4) 中场击球技术。此技术是在施加压力区域内的技术, 包括正 (反) 手中场高压击球、正 (反) 手反弹击球、正 (反) 手中场截击球。

(5) 网前击球技术。此技术是在得分区域内的技术, 包括正 (反) 手网前截击球、正 (反) 手网前截击放轻球、正 (反) 手网前高压球。

2.2 新网球技术分类体系的特征

(1) 解决了旧的分类方式将网球技术分解为生硬的纯技术动作的问题, 以不同区域来划分技术分类, 让网球技术在攻防与对战的背景之下, 将网球运动的技术规律更好的表现出来, 构建了一个新的技术运动体系, 在手脚运动的基础之上, 对球的速度、角度以及落点进行控制, 在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运动技术与对手对战。

(2) 以网球双打技术为例, 两名对队员在相对明确的分工之下, 采取新的技术分类方法进行学习, 能够更好的体现网球的学与练在适应与对抗中学会的规律, 使网球运动的学与练与实践更贴近。

(3) 从教材与学科结构的角度上来看, 新的技术分类方法具有逻辑性, 有较高的起点, 能够与旧教材分类方式衔接起来, 两者相互补充, 可以构成多元的分类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品.关于改革我国排球教材技、战术分类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0.

[2] (美) 保罗·沃德罗.网球压力训练[M].陶志翔, 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质量体系审核分类 第2篇

一、按审核方可分为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和外部质量体系审核两大类:

1.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即第一方审核(企业对自身的体系审核)

2.外部质量体系审核可分为:第二方审核(需方对供方的体系审核)

第三方审核(公正的第三方进行审核)

二、质量体系审核的目的:

1.第一方审核的主要目的。

1.1 依据某一质量体系标准来评价组织自身的质量体系。

1.2 验证自身体系是否持续满足规定要求。

1.3 通过审核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不断改进。

1.4 在外部审核前作好准备。

2.第二方审核的主要目的。

2.1 建立合同关系时,对供方进行初步评价。

2.2 验证供方的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满足要求。

2.3 作为调态合格供方的依据。

2.4 沟通供需双方对质量要求的共识。

3.第三方审核的主要目的。

3.1 确定受审方的质量体系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3.2 注册审核。

3.3 为受审方提供改进其质量体系的机会。

3.4 减少许多重复的第二方审核。

3.5 提高企业声誉,增强竟争力。

三、质量体系审核的范围

ISO9000标准的要素、场所和活动是范围的三大主要内容。

1.要素:ISO9001涉及20个要素

ISO9002涉及19个要素

ISO9003涉及16个要素

第一方审: 则要素以质量手册中所列的范围为准。

第二方审: 可以剪裁,双方同意。

第三方审: 注册审核全部要素和全部部门,如是监督检查,则在证书有效期三年内,各要素涉及一次。

2.场所涉及两个概念: 一是部门;二是地区。

2.1 部门指质量体系组织架构所涉及的部门都在受审范围内。

2.2 地区与产品质量活动有关的地区均应列在审核范围以内(如分厂在组织架构内,但不在一个集中的厂区,也应包括在审核范围内)。

3.3 认证时所涉及的产品及该产品所涉及的各项质量活动,均应列入审核范围。

四、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

审核依据是指以何种文件作为衡量受审质量体系是否有 效运行的尺度。

内审时的依据通常指企业采用质量保证模式标准合适的 一个,即企业所选用的ISO9001,或ISO9002,或ISO9003。

总之审核依据包括:

1.GB/T19001~3----ISO9001~3质量保证标准。

2.质量手册。

3.程序文件等。

五、质量体系审核的时机和频度

1.第一次内审选择在质量体系文件已编制完成、颁布实施,且经一段时间运行,体系建立初期频度可多些。

2.通常内审分为例行的常规审核和特殊情况下的追加审核两类。

2.1 例行的常规审核获证后,每年要编制内审计划,每年集中审核各部门和各要素1~2次,每年应至少覆盖所有要素和部门一次,也可以每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相关要素审核,但一年内要涉及所有部门和所有要素至少一次。

2.2 特殊情况是指下列情况:

a.发生了严重的质量问题或用户有严重申诉;

b.最高领导层和产品结构、方针、目标有较大变动时;

c.在即将进行第二、第三方审之前安排内审;

d.第三方审核后获得证书,将预期复审前。

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可追加一次特殊的内部质量审核。

3.第三方监督检查的频度

企业获证后,认证机构对其定期进行监督审核,其频度为每年

1~2次。

六、质量体系审核的一般顺序

审核的顺序按外部和内部而有所区别。

1.外部审核的一般顺序可分为几个阶段。

1.1 提出审核: 第二方审核由需方提出,第三方审核是由委托方提出。

1.2 文件初审: 企业先提供手册等资料给审核方审核。

1.3 审核准备: 包括成立审核组、编计划、编制检查表。

1.4 实施审核: 包括首次会议,现场审核和末次会议。

1.5 编写审核报告。

1.6 跟踪纠正措施。

1.7 监督审核,在认证后进行。

2.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可分下列几个步骤进行。

2.1 确定任务,例行审核按计划进行,特殊审核要明确目的和要素相关部门编计划,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2.2 审核准备: 成立小组、编计划、编检查表、小组阅文件(包括标准、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

2.3现场审核: 首次会审、填写不合格报告、请受审部门领导签字、末次会议。

2.4编写审核报告,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定后下达给各部门。

2.5纠正措施的跟踪。

分层分类的师德评价体系初探 第3篇

师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行为做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种实践活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普遍都能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在教师评价中大多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师德评价工作的实际效果不令人满意。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师德评价只是一种“花架子”,依旧是重教学实绩轻师德,二是师德评价成为“紧箍咒”,将师德评价看成是对教师的规制。另外,对师德评价仅仅停留在“打分”或学生评价层面,有的学校对师德强行量化,但无法设定具体合理的量化指标。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人员研究和从事师德评价工作,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师德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使师德评价无章可循。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师德评价标准、方式单一无差异性,造成师德评价没有针对性,评价的结果偏颇,不但对师德评价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无法规制师德缺失的现象,反而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使评价背道而驰。

一、挖掘师德评价的问题

1.师德评价研究较笼统、缺乏操作性

人们在阐述师德评价的原则时,基本上没有具体的解释在实施中遇到阻力时该如何办。理论研究的缺乏针对性,使得在实践工作中,缺乏明确的价值取向,致使关于师德评价的原则成为“空话”,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开展师德评价时,自行其是,没有实质性原则可依的师德评价工作散漫而无效。

师德评价也没有分层次的讨论,在研究师德评价的方法时,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论述多于中小学教师的,而且也没有专门的研究区别论述。笔者认为不同的评价方法的使用应区别对待。实践中,对于中小学学生参与对教师的师德评价,与其说是师德评价的创新和改革不如说是一种“花架子”、形式主义,不但对师德评价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反而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使评价背道而驰,有失偏颇。有些中小学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仿高校的师德评价制度制定了《某某中学师德评价办法》,其核心内容就是将师德的评价权完全交给学生。有的不但没有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树立良好师德的初衷,反而使原本和谐的教师间关系变得紧张,干群关系矛盾日益显露,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极度减弱、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比以前多了……

2.师德评价过于注重奖惩功能

目前师德评价的研究,注重评价的奖惩功能,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出现了教师们像当年考学历达标一样重视自己的师德考评结果。这也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

师德评价本身具有规制和激励功能,在研究和实践中并没有分层有重点地展开。实践工作中出现了重规制轻激励的现象,全国很多地方实行“一票否决制”,大大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甚至给他们沉重的压力。目前,我国并没有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一种单一的两维目标模型,全国基本上大同小异,一些学校自行操作,甚至在操作上流于形式。如果只是按照目前单一的模式开展师德评价,必将出现师德评价不是走形式,就是出现评价结果与目标的偏颇。

3.师德评价的时代观较滞后

虽然有些学者看到师德评价标准的善恶观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研究中并没有把评价的标准结合素质教育等特点做详细的研究。以前教师加班加点、主科占副科、满堂灌、强迫学生学习、拔苗助长,这一切被视为好的;哪个学校补课越多,哪个教师把学生留得越晚,越被视为敬业;体罚学生、语言尖锐地对待学生,被认为是对学生严格管理,是好教师。然而这一切都大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则是恶的。由于评价依据的复杂性、标准的多样性,师德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形中都增加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难度,致使许多学校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教育行为在评价上不一致,甚至有失偏颇。评价标准的善恶观随着时代的更替应该更加丰富,笔者认为师德评价标准的理论研究应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加深。

4.师德评价模型过分量化,体系不完善

我国关于师德评价除了出台了关于师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外,没有师德的可操作性的体系。目前,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普遍都能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师德评价在教育实践中喊起来重要,说起来重要,但做起来、评起来不重要。重教学实绩的评价,轻师德评价。教学实绩的评价易量化,易操作,师德却难以把握。对师德评价仅仅停留在“打分”或学生评价层面,有的学校对师德强行量化,但无法设定具体合理的量化指标。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人员研究和从事师德评价工作,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师德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使师德评价无章可循。一些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自行操作,甚至在操作上流于形式。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师德评价模式的合理化,国家和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障师德评价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虽然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建立了各种模型,比较一致的是各种模型都是根据师德的内容,通过权重来得出评价分值。这都对师德评价的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笔者发现目前师德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上过分量化。为了取得奖惩的直接依据,现行师德机制和模式往往要求评价结论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因而要求在方法上,较多地倚重定量分析。即使有定性分析的结果也要进行量化表述,以得出表明评价结果等级的数据。由于师德的特殊性,对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更强调分析性方法的运用。例如通过面谈、非正式交流等形式发现教师的真实面,进而发现师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师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道德良心和责任心,那么建立相应科学的识别规范和识别系统,就会使得面向师德的评价模型在实践的应用中摆脱一定的限制,真正实现建模的意义及其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二、探析师德评价的对策——构建分层分类的师德评价体系

通过剖析问题,笔者认为师德评价现状之所以令人不满意,最关键的是缺乏有效的分层分类的师德评价体系。正如我们所知,师德评价有规制和激励作用(分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分类)有着不同的职责,其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育人工作有着独特的特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以单一的标准去评价师德势必会在实践中产生偏差。因此,构建分层分类的师德评价体系十分必要。笔者根据以上对师德评价的解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构建分层分类的师德评价体系(见下页图表)。

1.体现分层,以激励目标为主,关注教师生活

师德评价对于教师的行为具有规制和激励作用,整个评价体系的目标应该是以激励为主、辅以规制。笔者认为作为一项评价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从激励层面做文章,关注教师的生活,尽可能地改善教师的生存空间,引领教师在实践中积累情感体验,更多地站在教师的心理角度去考虑问题,给他们以更多的尊重,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拓展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加自由的个性。在思想上善于自我激励,在见识上博采众家之长,在前进中磨练,从而使善良、公正、责任等道德规范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师的真实生活,在感受着师德带来的敬业乐教的愉悦中,自主建构起一份有意义的人生的职业操守。

2.打破缺乏针对性的评价原则、单一的评价标准

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师德评价的原则,并且出台结合时代背景和我国素质教育特点的新的评价标准。如果不能在观念层和教育理念层确立起统一科学的师德评价标准,就必然会影响到评价的有效性。根据师德评价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师德评价应在明确方向的前提下,对实践中有冲突的问题制定实施细则,规范和指导师德评价工作有效、公正。另外,设立专门的机构分管师德评价工作。各个学校设专职人员研究和从事师德评价工作,建立起完整的师德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使师德评价有章可循。

3.体现分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特点使评价工作差别化

在开展师德评价时要将各级各类学校区别看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理性思考、谨慎操作。当然这就需要在调查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师德评价的方式,深入研究和思考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比例在不同的阶段如何分配和运用,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说,由于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学生评价师德的比例应该有所区别,小学阶段学生评价师德只能作为参考,而高校学生评价是重要依据。而且,对于定性评价也应该根据不同层级确定比例,制定评价的内容,改变“泛泛而评”的现状。由于师德的特殊性,对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更强调分析性方法的运用。例如通过面谈、非正式交流等形式发现教师的真实面,进而发现师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4.简化评价指标,规范整个评价模型

目前,整个师德评价模型的指标非常多,评价的流程也十分复杂,应该简化评价的指标,使繁琐的不易区分的项目变得简洁、易操作,使整个评价的机制充分地体现激励性。具体在实施中可以建立教师师德成长档案表,只记录和考核结果中最不满意的某一项评价内容,具体的分数省去,并针对不太满意的项目采用调查、访谈的方法帮助教师改进。同时,考核结果不与教师工资等挂钩,对于考核的所有内容都突出者可以鼓励开设一次诸如以师德为主题的公开课等精神奖励。另外,应废除“一票否决制”。

总之,理论上,不断挖掘师德评价的内涵,结合时代的变化明确评价的标准,国家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保证;实践中,从师德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的激励目的出发,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规范师德评价的模式,在操作上避免完全量化,使评价除发挥奖惩功能外,更加关注教师的生活,从尽可能地改善教师的生存空间出发规范并确立整个评价机制,最终建立分层分类、科学、规范的师德评价体系。相信通过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实践上的不断探索,师德评价必将在调节教师行为、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学”的内容体系与分类 第4篇

国学的内容范围,前人多以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来列举。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是古代书籍的分类,但也反映了对书籍所承载的学术的一定分类。

近人章太炎1922年讲《国学概论》时,明确把国学的本体内容分为经学、哲学、史学、文学,这也是从四部借鉴而来,虽然子部并不都是哲学,集部也并不都是文学。可见他的国学讲法已把四部的书籍分类概念转换成学术分类的概念,而且使用了近代的学术概念来表达国学的主体内容。

另外,章太炎晚年的《国学讲演录》把国学的内容分为五大类: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这一分类也主要是参照经史子集四部的分类而来,但又不拘于四部。其实小学在传统分类中属经部,章太炎重视小学,认为音韵训诂的小学是治国学的基础,故独立为一类,不再从属于经学。其实,从体系上说,小学是治学的方法,和经史子集并不能并列。章太炎的分类是基于重视国学研究的角度。

我们今天讲国学,应先依照传统的书籍分类与体系加以介绍,而后可以做国学内容分类的说明。

古代中国典籍的分类不完全等同于知识学术的分类,但书籍的分类也是根据书籍的内容进行分别的,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对知识、学术的分类。中国学问知识的传统分类有两个主要代表,一个是《汉书·艺文志》,一个是《隋书·经籍志》,前者是六分法,后者是四分法。

汉哀帝时刘歆写成《七略》,把当时的皇家藏书作了分类整理。班固作《汉书·艺文志》,采用了《七略》的分类体系及其说明。《七略》中的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绪论,班固未加采用;其余六略三十八种是分类体系,这就是六分法:

一、六艺。有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共九类。《六艺略》结语称:“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可见这里所说的六艺即是六经。

二、诸子。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共十家。《诸子略》结语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己。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其实子可以是家,但家不一定是子,而这里把“子”和“家”混同,如“小说家”列入诸子,可导致任何“家”皆可以入于“诸子”之类,为后来的子部内容脱离诸子,而收入许多杂家杂类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诗赋。有赋三种,加上杂赋、歌诗,共五种。结语称:“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渐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四、兵书。有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共四种。

五、数术。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共六种。

六、方技。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共四种。

六大类共三十八种。在《七略》六分法的分类中,兵学、医学、占卜与经学、子学、文学并立,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当时知识体系与书籍数量分布的状况。

《七略》的六分法中,六艺相当于后来的经部,诸子相当于后来的子部,诗赋相当于后来的集部,只是当时还没有史部,也说明这个时期的文化中,史学书籍还没有兵书、术数、方技的书籍来得多而重要。可见,书籍的分类是以一定时代书籍的数量分布为基本依据,盖汉代史学书籍还不够多,故不以立为一类。所以书籍的分类和知识的分类在出发点上就不是同一的。当然,不同时代的知识生产状况不同,也会随着文化发展而变化。

再说四分法。魏晋以后,历史、佛经、文学的文献增多,而古代科技发展较为缓慢,汉代《七略》的六分法已不能适应书籍分类需要。魏晋的郑默、荀勖进一步收集文献图书,郑著《魏中经簿》、荀著《中经新簿》,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为六艺等、乙为诸子等、丙为史记等、丁为诗赋等,次序为经、子、史、集,初步形成了后来四部分类的体系。李充以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对图书进行了整理编目。与汉代的《七略》相比,此种分类把《七略》六分法的后三部分兵书、术数、方技并入了诸子,表明这部分书籍当时已不占重要地位;而把“史记”独立出来为单独的一部,突出了史学书籍的重要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中,虽然在具体类别上沿袭《七略》,但在总的部别划分上,以经、史、子、集四者命名分部,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书籍分类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了史部的地位。此种做法虽有其合理性,但较大的问题则是把在《七略》中独立的兵书、术数、方技并入了诸子,使诸子类变得很繁杂,很多并入其中的科技类书籍与诸子并无关系。最后,清朝编辑《四库全书》时,也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表明经、史、子、集分类法自隋唐以来居于主流地位。

《隋书·经籍志》中的四部分类如下:

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共十类。

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共十三类。

子: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共十四类。

集:楚辞、别集、总集,共三类。

以上共四部四十类,子部最杂,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亦早指出此点。

此外又有:

道经(附):经戒、饵服、房中、符篆(均不列书目)。

佛经(附):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

道、佛书共十五类,加上四部的四十类,共五十五类。

清代的《四库全书》,沿用了《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类法而略有变化:

经部,即经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四书列为经部,显示了宋以后的经典变化,是很有意义的。

史部,即历史,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书画)、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隋书·经籍志》把兵书、术数、方技并入了诸子,已经使得诸子类变得繁杂,《四库全书》更把佛、道典籍并入了子部,使子部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这种做法并不是始于《四库全书》的。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共四十四类。

《四库全书》类别广泛,书籍浩如烟海,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全部。但在四部分类上,子部的两大问题(科技类、宗教类的并入)已十分明显。

为了便于学习,近代梁启超曾提出“国学入门书要目”,便于学习者确立国学的根柢。他的最基本书目也是依据四部的思路:

经部:“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

子部:《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史部:《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集部:《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这些便是他认为最基本的国学典籍(书目前的经史子集部名是我们所加)。他说:“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以上是依中国传统书籍的四部分类及其呈现的中国学术的范围。不过,近代国学大师已经不完全按照传统书籍分类的四部说明中国学术的范围。如章太炎的《国学讲演录》,不再执着于四类的分法,认为国学内容分五类: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不仅在四部外增加小学,也把集部直接提炼为“文学”。他在《国学概论》中则表示,中国传统学术的主体内容是以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四大类为主,这是把子学直接提炼为“哲学”、集部直接提炼为“文学”。这些都对传统的四部观念从国学内容的角度作了近代学术化的诠释和改进。

图书的四部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主流学术的分类观念,但因四部本是书籍的分类,不仅从学术知识的分类角度来看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就其沿袭的分类概念本身也不尽合理。据前面所说看来,其中问题最突出的是“子部”。从概念来讲,“子”本是诸子学,但先秦以后,墨家、名家、法家等皆已断绝,汉代虽还保存不少诸子的书,实际仍在传承的子学唯剩儒道两家,所以“诸子”的概念已经不能贯通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汉书·艺文志》已经把“诸子”向“百家”转变,而魏晋以后的子部内容越来越繁杂,名实混乱,问题最多。

与子部相关的大问题有二:

一是如何安排宗教类的书籍。《四库全书》把佛道列入子部,并不合理,因为佛藏、道藏在唐宋以后已经成为独立浩大的典籍体系,成为专门的知识部类。而且佛教、道教也不是“诸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魏晋时期佛教、道教书籍开始大量增加,在书籍分类中也产生影响,并占据了独立的地位。如梁阮孝绪编《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纪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七录》在经、史、子、集四部外加了佛、道二录,反映了佛教、道教书籍急速增多的事实,也提示出国学内容分类需要有所变化,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在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四大类外再加宗教类的合理需求。《隋书·经籍志》中的四部分类后面,又附加了道经、佛经,显然也是关注到佛、道经典书籍的规模数量和独立地位。《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小序注意到《七录》和《隋书·经籍志》的做法:“梁阮孝绪作《七录》,以二氏之文别录于末;《隋书》遵用其例,亦附于志末,有部数卷数而无书名。《旧唐书》以古无释家,遂并佛书于道家,颇乖名实。然惟录诸家之书为二氏作者,而不录二氏之经典,则其义可从。今录二氏于子部末,用阮孝绪例;不用经典,用刘煦例也。诸志皆道先于释,然《魏书》已称释老志,《七录》旧目载于释道宣《广弘明集》者,亦已释先于道,故今所叙录,以释家居前焉。”(《四库全书总目》,1236页)其实《隋书》并不是把佛道书附于子部之末,而是把佛道书附于四部之外,故《七录》和《隋书》中佛、道书都有独立的地位。而《四库全书》不仅把佛道书录于子部之中,而且佛道之书也没有相对独立的类目,比起《七录》和《隋书》来就更不合理了。

二是如何安排科学技术的知识。《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把人文社会知识与自然科学书籍混合在子部之中,显示出对科学技术的不重视,这是当时科技知识发展缓慢造成的限制;而在《汉书·艺文志》中属于科学技术的部分另为独立,不与诸子混杂,从知识内容分类的角度看,应是比较合理的。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算学、医药学、农学等十分发达,应在分类中有自己独立的部类地位。

以上主要讲的是书籍的传统分类的问题。从书籍分类转回国学内容,考虑到以上所说,如果我们像章太炎一样,用现代的学术语言表达我们对国学内容的分类的理解,那么,参考《汉书·艺文志》《七录》以及《隋书·经籍志》的书籍分类做法,可界定经学、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技六部为国学内容的主体,庶几可以较合理地成为中国古代知识的主体分类。其中哲学主要是儒家和其他各家思想,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科技即包括兵学、农学、医家、天文、算法、术数等。就学术分类与书籍分类的对应关系来说,经学对应于经部书籍,史学对应于史部书籍,哲学对应于子部书籍一部分,文学对应于集部书籍一部分,宗教对应于佛经道经,科技对应于天文术数类书籍。至于主体内容之外的细节,就数不胜数了。

严格地说,国学知识体系包罗广大,如张岱年先生所说:“总起来说,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其中自然科学有天文、算学、地理、农学、水利、医学等,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国学丛书序》)而今天我们向一般社会大众概括介绍的“国学”内容,则是关注其主要部分,并不是巨细无遗地介绍。当代的国学介绍,又是根据当代社会文化的需要,如主要是介绍其历史人文的部分,对科技、艺术的部分一般就不作介绍了。

同时,介绍国学主要内容时可以参照传统书籍的四部分类,但参考四部分类只是一种方便,不必全拘泥于传统四部的分法。如《四库全书》子部书籍中兼有儒、释、道,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不太合理的,改良的办法如上所说,是把释、道两家移出子部,另为独立之宗教类,子部中保留儒家等各家作为哲学类。于是,基于这个思路,如果不考虑科技的部分,则可以说国学的主要内容是经学、史学、哲学(思想)、文学和宗教五大部分,而不是章太炎所说的五个部分。这个办法的特点是既增加了宗教的独立部分,又包容了经、史、子、集的主体结构形式于其中。

当然,今天介绍国学内容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若着眼于学术文化,则也可以经学、史学、文学、儒学、道学、佛学六大部分来构成国学的内容主体。经学、史学、文学可对应于四部的经史集三部,儒学、佛学、道学则对应于四部的子部。在这里,四部的基本内容都仍保有,只是结构形式有所改变。儒、释、道本来即是子部的主体,占了子部思想类的绝大部分,而把儒、释、道独立出来,使得中国古代学术中所谓三教(儒释道)的结构得以明确展开,有利于学术文化的呈现。当然,这样一来,原来子部中的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的部分(这些多不属于子而属于家),介绍国学主要内容时就不作专门介绍了,事实上章太炎《国学概论》和《国学讲演录》对子学也只是介绍哲学思想,因为作为国学内容的诸子学毕竟与书籍分类的子部在概念上是不同的。至于国学展馆的设馆,在注意保有国学内容主体的情况下,也不必与学术的分类完全相同,而需要根据展陈目标进行综合、具体的考量,加以安排。

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 第5篇

一、校园垃圾的特点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数据收集,我们得出以下数据:从整体上来看,校园垃圾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餐厨垃圾,所占比重约为71%,生活垃圾中可用于回收利用的废纸约占11%,塑料包装则占8%左右,废电池、碎玻璃等有害垃圾约占4%,其他占6%。从局部来看,在教学区、办公楼,垃圾主要以废纸为主;学生寝室则集中了食品的塑料包装以及少部分的食品;而食堂则以餐饮垃圾为主,包括了一次性的饭盒、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总的来说,相比城市垃圾,校园垃圾在分类上更为简单,在组成上层次分明,没有太多特殊的有毒有害垃圾;同时,在校学生相较于一般社会群体,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也有着更多的了解。因此,校园垃圾实现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的潜力很大。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进行,是为了佐证当大学生在受过相当程度的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知识的公益宣传后,会形成一种较好的思想意识,这种基于政策环境而产生的意识,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垃圾分类回收这一有利的活动中来。进而论证在大学校园内从大学生群体意识上来说,推行垃圾分类回收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实验内容

问卷的设计该问卷总共包括了14个选项,除第1题生源地选择外,其余13题均为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符合、较为符合、完全符合的五分法选项。例如以下选项:4.你的家乡随处能见到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相关宣传画册、海报或公益广告。5.你认为日本、瑞士等等强制要求公民进行家庭垃圾分类,未进行分类时可能受到处罚,是合理而且有效的管理方式。6.你家乡的同学、朋友以及家人们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都有较全面的了解。7.在你周围,有能够将垃圾分类行动贯彻得很好的个人或者家庭。8.如果要求公民都对其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再做丢弃将会增加公民的负担,而这种负担将超过其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9.你觉得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付出的成本将会大于它的收益。10.你能够较好第对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判断。11.在扔垃圾时,你会有意识地根据垃圾桶上的分类回收标识(如果有的话)进行分类。13.如果要求你们对寝室的垃圾先进行初步分类再进行丢弃,这对你来说将是是困难的。14.你认为进行了校园垃圾分类处理后对你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第4、5、6、7题为一个体系,其主要目的是用于对被测者所在环境的判断,具体来说,将其赋值并统计后可以看出被测者生活环境中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并通过得分的分数段0~10,10~12,12以上将其分为环境较差、环境中等和环境较好;其余题目为一个体系,亦通过赋值的方式,根据上一组数据的分组,将其数据录入,其设计主要是针对于测量被测者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态度和意识,若其具有较高的态度得分,则我们认为该名被测者在垃圾分类回收的实现过程中更有可能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如果分数较低,则可能性亦会降低。从上述陈述中不难看出,被测者的生活环境政策宣传的力度与其最终持有何种态度情感可能存在联系,因而在回收问卷后,我们通过将赋值后的数据录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环境较差”、“环境中等”和“环境较好”三组进行比较,查看其方差以及显著性以得出其关系。

三、实验结论

只有当政策宣传到达一定的程度,人的这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才能符合垃圾分类回收的要求,该地区政策宣传、相关知识覆盖得更好,该地区的人们总体上来说就会更倾向于认同并且落实垃圾分类回收的政策,才能认识到他们为此做出的付出对其本身是利大于弊的。从问卷本身的回收情况来看,来自农村地区的被测者分数往往低于来自城市的,表明其所在环境的相关政策宣传及知识的普及力度欠缺,导致了其对于垃圾分类回收不能在态度上和行动上积极配合;而城市地区一般较农村地区得分高。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政策宣传力度和教育普及还远远不够。

四、解决措施

根据上述对校园垃圾的状况、疑难点的分析以及相关实验,不难看出,要想着手解决校园垃圾分类回收这一问题,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政府层面来看,必须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以引导,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

(2)从学校层面来看,需要在校园内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知识的宣传,多举办与之相关的公益活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相关活动,从而提高其在垃圾分类相关方面的素质。刘芬,等:高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的优化及其可行性分析933)从硬件设施上看,学校需要考察垃圾桶的分布密度,合理规划垃圾桶的布局。同时,在选购垃圾桶时,购买具有垃圾分类功能的垃圾桶。

(3)从软件方面看,学校应该多印发相关的宣传资料,在校报及bbs等网络媒体上进行宣传,普及相关知识。

五、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优化

(一)校园垃圾的分类

1.分类方案

可回收垃圾:报纸、信封、纸板、纸质包装盒、塑料、废金属、玻璃等。不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包括剩饭剩菜、果皮、菜叶、茶叶渣、过期食品等;有害垃圾,包括电池、废旧灯管、日用化学品等;尘土及其他。

2.分类思想

(1)可回收垃圾

①废纸的回收。由于学习生活的需要,大学生是纸制品的主要消费者之一,对学习资料、报纸书刊以及各种包装纸的消耗很大。以西南大学为例,生活垃圾中废纸的比例在10%以上。随着书刊印刷、新闻出版、商品包装等行业的发展,纸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然而森林资源的匮乏使得其原料短缺,废纸作为造纸原料也就显得愈发重要。回收1t废纸能生产好纸0.8t,相当于17棵大树的产纸量,节省3m3的垃圾填埋空间,减少造纸的污染排放75%,节省木材2~3m3,水100m3,化工原料0.3t,煤1.2t,电600kWh。因此,废纸造纸不仅可以保护森林资源,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每张纸可回收利用至少两次,第一次回收后可印刷成稿纸、便条等,第二次回收后可制成卫生纸。

②废塑料的回收。由调查结果可知,高校生活垃圾中塑料所占比例相当大,其中很多废塑料还可以还原为再生塑料,而所有的废塑料,如废餐盒、塑料瓶、食品袋、软包装盒等都可以回炼为燃油。1t塑料至少能回炼600kg汽油,热解可得到苯、甲苯等芳香烃,加入化学制剂可合成粘合剂,还可生产建材等。若将其填埋处理则需占用大量土地,且难降解;焚烧则会释放有害气体。而回收塑料制品可以变废为宝,既减少了白色污染,又节约了资源。

③废金属的回收。废金属的回收利用工艺简单,有害杂质少,且许多废金属均可直接利用,减少污染,节约投资,降低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如生产1t再生铝与生产铝相比,可以节省投资87.5%,降低成本40%~58%。

④废玻璃的回收。利用废玻璃再生玻璃,可以节约石英砂、纯碱、长石粉等,节省电力消耗,减少大约32%的能量消耗,以及减少50%的水污染和20%的空气污染。回收利用1t废玻璃可生产篮球场面积大小的平板玻璃,还可节约1t煤炭和0.25t纯碱。而回收一个玻璃瓶所节省的能量可使一只60W灯泡发亮4h。

(2)不可回收垃圾

①餐厨垃圾。包括剩饭剩菜、果皮、菜叶、茶叶渣、过期食品等,通过堆肥发酵的方式可将其处理为有机肥料或饲料。用100万t餐厨垃圾加工饲料,可节省36万t饲料谷用物,生产45000t以上的猪肉。将餐厨垃圾单独收集投放,不仅能够减少环卫部门在垃圾清运过程中能源与人力的消耗,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填埋占地,避免蚊蝇的滋生。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垃圾一直采用填埋处理,直到才开始进行堆肥化处理,每年处理包括餐厨垃圾等校园垃圾3000~3800t,初始建立系统、购买设备共花费67000美元,但每年节省清运与填埋处理费用11250美元。

②有害垃圾。有害垃圾包括电池、废旧灯管、日用化学品等。以废电池的回收利用为例。据统计,大学生对电池的消耗量占全国电池消耗量的1/8以上,而这些废旧电池大部分均未得到分类收集。电池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未经处理进入环境会对环境与健康造成威胁。废电池中的重金属、废碱、废酸等可回收再利用。以西南大学为例,以人均年消费电池12节计算,年消费量则为60万只以上。以1#锌锰电池为例,若每年收集30万只废旧电池,可节省1.7t碳、0.17t铜、2.3t锌、8.2t锰及一些重金属,同时避免了重金属污染。

③尘土及其他。炉灰和煤渣在垃圾中占较大比例,特别是在北方。综合利用这部分垃圾将成为北方提高垃圾处理率的重要内容。在适当的地方有目的、有步骤地堆放或填埋这部分垃圾,可以达到造田、堆山造园、填海造岛等多种目的。

3.分区收集

(1)学生寝室:学生寝室的主要垃圾为餐厨垃圾和塑料制品,而西南大学学生寝室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为由学生自行将寝室内的垃圾全部投放至垃圾桶中,未进行分类收集。在落实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时,首先应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宣传教育,并为每栋寝室提供相应的供垃圾分类的数个垃圾桶,并写明所盛放垃圾的类别并派出指定人员进行收集。

(2)学生食堂:学生食堂的主要垃圾集中为餐厨垃圾和一次性的纸质餐具或塑料餐具,西南大学的各大食堂在出口收集餐盘处都设有食堂工作人员,因而只需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培训,学生配合工作即可实现食堂方面的垃圾分类。

(3)办公区、教学区、校园主干道:这一块区域的垃圾主要为可回收的废纸以及饮品包装,因而可采取的措施可为在教室、办公室外合理布局带有垃圾分类功能的垃圾桶,引导学生、教职工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垃圾即可。

(二)其他优化

在项目的进行当中,我们小组调查并分析了西南大学的校园垃圾桶分布情况,并结合实际人流量等情况,提出了本校垃圾桶分布点优化的建议。希望能为营造更美好的校园环境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现阶段所处的物质环境还不是十分有利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实施。因此,我们需要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典型地区建立试点,总结经验,在不断实践中尝试与创新,号召社会各界一致行动,早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变。

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怎么看 第6篇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许多单科性、多科性大学开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一些高等学校通过自我扩张的方式,增加学科门类,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发展;另一些高等学校则通过合并办学的方式走向综合化。尤其是一些办学历史比较长的工科院校,纷纷设立理科、文科(含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和专业,以改变长期以来单科院校办学的传统和形象。

政策溯源

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要“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首次明确了高等学校分类标准重在学校分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进一步细化了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目标。

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再次提及“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探索对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第一次明确提出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这三种类型,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角度说明了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些都成为对全国高校进行分类的理论根据。

1952年我国高校分为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后,在高等学校分类中,“是否重点”一直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分类维度,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的二分法也一直得以沿用。

但是要注意的是,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的区别只是国家对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同,重点高校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或者重点学科、专业。

Tips:

我国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历程大约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1)“抓住重点,带动全局”办学方针的形成(1949~1953年);(2)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形成阶段(1954~1963年);(3)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确立阶段(1978~1981年);(4)将部分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84~1985年);(5)在部分高等学校建立研究生院(1984、1986、2000年);(6)面向21世纪,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1994年);(7)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1998年)。

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为什么如此强调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体系?

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是一个事关高等教育布局与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许多高等学校定位趋同、职能错位、盲目升格,造成特色不鲜明、资源配置浪费、社会适应性差,而且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为了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需要制定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它能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对高校实行有效的分类管理,以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高校分类依据及标准

我国高等学校的几大分类标准

1.按照学科设置特点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学科设置情况将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分为13类: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言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基本上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相对应。在此基础上,以学科数量的多少,又可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大学。

2.“建设重点高校”造成的分类

重点大学是我国一个特殊的高等学校群体,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高等学校类型。1952年我国高校分为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后,在高等学校分类中,“是否重点”一直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分类维度,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的二分法也一直得以沿用。但要注意的是,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的区别只是国家对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同,重点高校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或者学科、专业。

3.按科研的规模和研究生的比例进行分类

可将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专业型。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研制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中,确定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是:将全国所有大学的科研得分,按学校得分降序排列,并从大到小依次相加,至得分累计超过全国大学科研总得分的61.8%(优选法的0.618)为止,各个被加到的大学就是研究型大学。除去已被确定为研究型的大学,对其余院校再次使用以上方法,确定出研究教学型大学,并以此类推确定出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

4.按人才培养类型进行分类

根据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三种类型。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首次明确了这种分类方法。

此外,还有根据高等学校的隶属关系或管理权限,将高校分为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以举办主体为标准,将高等学校划分为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按办学层次划分,分为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等其他分类方法。

国际上对高等学校的主要分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各国高等院校的类型和层次日趋多样,高等教育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为便于认识和了解高等院校,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无论通过民间还是政府,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Tips:

University和College并不能详尽定义所有美国高等教育的形式。其他常用的代表大学的名称还包括:Institute, 如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大学),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大学)等;School,如Juilliard School(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Conservatory,泛指音乐类学院,如Peabody Conservatory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迪亚音乐学院)。

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1975年、1997年制定并颁布了两个版本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这两个版本的区别是:前者注重层次,后者注重类型。在1997年的版本中,将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号为5),相当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5A和5B两个类别。5A类是理论型的,按学科分设专业,相当于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5B类是实用性、技术型的,相当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5A又分为5A1和5A2。其中,5A1按学科分设专业,主要是为研究做准备的,一般学习年限为4年以上,并可获得第一级学位(学士学位)、第二级学位(硕士学位)证书,相当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型学士或学术型硕士,以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为目标;5A2按行业分设专业,主要为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也可延长至4年或更长,相当于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型学士或专业硕士,以培养工程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第二阶段(序号为6),相当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

2.美国高校的主流分类法

根据规模、颁发的学位与学制的不同,美国把高校分为社区学院、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

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通常为2年制,只颁发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这类学校的规模不大,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为学生转入4年制学士学位大学做准备,另一种提供专门领域的职业培训。

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指专注于本科教育的大学,通常为4年制,以College结尾命名。它们被美国人认为是本科精英教育的典范。在这类大学里,班级规模小,教授专注本科教学,学生很早就参与项目研究,培养能力而非技能,这些都是文理学院的精髓。

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主要是指提供4年制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大学,可以颁发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一般情况下这类学校规模较大,包含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chool)、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College/School)及研究生院(Graduate College/School)等。教授多数专注于研究。很多大学拥有先进的实验室及其他教学设备,多数供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学生使用。

3. “高等教育机构分类”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FAT)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从本科生培养计划,研究生培养计划,学生类型、学制、规模等几个角度对高等院校进行分类。在2005版中,将高等院校分为副学士学位授予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大学、专业主导机构、部落学院6种基本类型。

4.英国“研究评估分类法”

1992年英国多科技术学院融入大学系统后,英国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对所有高等教育机构一视同仁地提供教学经费。但在研究经费方面的拨款则是选择性的,具体办法是通过“研究评估作业”,根据研究绩效来确定高等院校的研究经费数额。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有什么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建立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这三种类型的高校分类体系,可以更好地对高等教育进行政策上的分类支持和分类管理。今后,国家可以通过对这三类高校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转型发展,促使不同高校瞄准不同领域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在高等学校体系中赢得自己的独特地位,形成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还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上的分类配置:在科学研究中,让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情况有不同的侧重,有些专注于基础研究,有些可以侧重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在社会服务方面,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和途径。这三种高校类型的划分,不仅细化了高等教育内部的分工,使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为接下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转型、实现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高等人才培养上的模块化。一直以来,在个人本位、知识本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选择上,我们往往倾向于社会本位,而忽视个人本位,这是无益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实际上,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是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因此,此次建立的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这三种高校类别,是同时基于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形成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块。它既充分尊重了人的差异,使不同智力类型(不是智力水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均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要。

此外,高校分类体系的建立,还能使高等学校评估体系更加合理化。以往,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被放在一个标准体系里评估,造成的结果是所有大学都根据所发表论文数、承担项目数、获奖成果、招生数等的多少来拼学校的声誉和排名,这种高校中的追求GDP现象,显然不利于各个高校对自身人才培养特色的发展。建立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这三种类型的分类体系后,有利于突破以往单一评价标准的局限,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类型提出富有个性的评估指标、具有相对差异的观测点及权重设置,最终使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布局结构得到合理优化。

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是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因此,此次建立的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这三种高校类别,是同时基于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对人才进行的区分。

它既充分尊重了人的差异,使不同智力类型(不是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的学生均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引导高校结合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要。

Tips:

彩叶植物的一个分类新体系 第7篇

关键词:彩叶植物,分类体系,常年色叶类,季节色叶类

彩叶植物是指在生长期内, 叶色与自然绿色有明显区别的植物类群, 基本特征是具备一致的变色期、较长的观赏期和整齐的落叶期。彩叶植物具有色彩鲜艳、观赏期长、易于形成大色块景观的特点, 可以弥补城市淡花季节色彩单调的缺憾, 应用前景广阔, 值得大力推广。根据对彩叶植物的系统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分类体系, 以见证于大家。

1 常年色叶类

该类植物在其整个生长周期内都呈现出绿色以外的其他颜色。

1.1 单色叶类

叶上仅具一种绿色以外的色块。依据颜色斑块的类型以及分布部位划分为如下三大类若干小类:

1.1.1 点斑类:

该类植物叶上斑块呈点状分布, 在中文名称中常有“洒金”之称, 如洒金蜘蛛抱蛋、洒金桃叶珊瑚等。

1.1.2 线斑类:

该类植物叶上斑块呈线状分布, 依据部位不同又可细分为: (1) 边缘线斑:斑块分布于叶的边缘, 一般常称为“金边”、“银边”, 如金边大叶黄杨、金边吊兰、金边阔叶麦冬、玉边棣棠等; (2) 中心线斑:斑块分布于叶的中心, 常沿中脉分布, 常称为“金心”、“银心”, 如金心大叶黄杨、银心吊兰; (3) 沿脉线斑:斑块沿叶脉分布, 如金脉爵床、金脉美人蕉、金脉忍冬等。

1.1.3 面斑类:

斑块呈大块分布, 又可分为: (1) 完全面斑:斑块覆盖整个叶面, 如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紫叶桃、红叶李、金叶假连翘; (2) 不完全面斑:斑块覆盖部分叶面, 常称为“花叶”, 如花叶胡颓子、花叶马醉木、花叶锦带花等。

1.2 多色叶类

叶上具两种或多种颜色的色块。又可分为双重色块与多重色块两种, 前者如胡颓子、毛白杨、红背桂等双面叶树种, 后者如雁来红、“变色龙”鱼腥草等。

2 季节色叶类

该类植物仅在生长季中的某个或某段时期呈现绿色以外的其他颜色, 依据出现的时期不同又可分为新色叶类与老色叶类。

2.1 新色叶类

该类植物新叶颜色美丽可观, 以前的资料中常被称为“春色叶”, 但这种说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温带或亚热带树种来说, 春季的确是出新叶的时间, 但有些原产热带或亚热带的常绿树种出新叶的时间并不固定, 一年之内可能会出数次新叶, 因此, 笔者认为称新色叶更为合理。依据颜色不同还可作进一步划分, 常见如:

2.1.1 新叶红色:红叶石楠、石楠、樟树、木荷、三叶赤楠、铁力木、荔枝、龙眼、刨花楠等。

2.1.2 新叶黄色:石栎、新木姜子、乌药等。

2.1.3 新叶白色:马鞍树等。

2.2 老色叶类

该类植物即将脱落的老叶颜色鲜艳美观, 以前的资料中常被称为“秋色叶”, 但与前一类情况相同, 这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温带或亚热带树种来说, 秋季往往是老叶脱落的时间, 但有些原产热带或亚热带的常绿树种换叶的时间并不固定, 一年之内可能经常有少量老叶脱落, 因此笔者认为称老色叶更为合理。依据颜色不同还可作进一步划分, 常见如:

2.2.1 老叶红色:槭树类、盐肤木、火炬树、黄栌、枫香、黄连木、乌桕、樟树、杜英等。

2.2.2 老叶黄色:银杏、无患子、白蜡树、金钱松、黄檀、糙叶树、枳椇。

2.2.3 老叶古铜色:水杉、池杉、落羽杉等。

3 结论与建议

海域使用遥感分类体系设计研究 第8篇

1 海域使用管理对遥感分类的需求

海域使用管理中的“海域”概念涵盖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海域使用”概念限于排他性且持续使用特定海域的用海活动;海洋功能区划制度要求海域使用必须符合所在海洋基本功能区的用途管制要求、用海方式控制要求及其他管理要求;在海域使用行政管理中各级人民政府的海域适用审批权限按用海方式和用海规模划分,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按用海方式和用途制定,不同用海类型的海域使用有相应的法定最高年,涉及填海造地的海域使用需在竣工验收时校核填海位置和面积;在海域使用监督检查方面,要求及时发现可能存在未按批准范围用海的“疑点疑区”,并对已经获得批准的海域使用,要对其范围、用途、用海方式、期限等实施跟踪检查。以上管理业务对遥感监测信息有十分迫切的应用需求,希望通过遥感手段,全面、快速地掌握海域使用的位置、范围、面积、用海方式、用海类型、持续时间以及动态变化情况。为适应这种需求,对海域使用遥感分类也有以下要求。

(1)海域使用遥感分类区分海域用途、用海方式、海域使用动态和用海持续时间等信息。应能区分新增、扩建(内扩、外扩)、缩减、消失、挖陆成海等情形,并能区分是否为固定位置上的持续用海。

(2)海域使用遥感分类应尽量区分用海的立体层次,尽量反映用海活动对海面、水体甚至底床的占用情况。

(3)海域使用遥感分类应与现行的海域使用分类标准相衔接。

(4)海域使用遥感分类需适应海洋功能区划分类体系和功能区划管理要求中的相关分类要求。

2 海域使用遥感分类技术适应性分析

2.1 遥感监测能力

海域使用动态监测业务采用的主要是光学遥感资料,目前,可供利用的遥感资料来源较丰富,比较适合海域动态监测的有我国的环境卫星HJ-1-A/B,资源卫星ZY1-02C和ZY3,天绘01和02卫星等,以及国外的Landsat8、SPOT5、SPOT6、RapidEye、QuickBird、WorldView、GeoEye-1等,影像象元大的有30m,小的接近0.4m。研究显示[1,2],分辨率在30m左右的遥感影像已基本具有反映用海活动的能力,分辨率越高,则反映的越精细。但目前,我国的海域使用类型是根据海域用途划分的,而遥感影像中反映的是用海地物的分布,不能直接判别海域用途。

2.2 目标识别原理

人类用海活动所形成的海上人造地物以及占用、改造的海上自然地物,即本研究所指“用海地物”,因与周围环境存在光谱特性差异,会在遥感影像中表现为具有不同象元值的图斑。人们可以直接进行目视解译,根据图斑的大小、形状、结构、布局以及与周围地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等,运用对海域使用平面布置、方式的相关经验知识,识别和区分不同的用海地物,并可直接判断海域使用类型。同时,可借助遥感影像处理系统,量测这些图斑的影像特征,如各通道象元值及比较值、合成图像颜色、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等,按照基于经验知识建立的规则,判断用海地物类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类海域使用在平面布置、方式上的一般规律,推断海域使用类型。

2.3 信息提取方法

传统的基于像元光谱统计特性的方法,适于对地物“质地”的区分,不善于提取空间信息,也不容易解决同物异谱、异物同谱、混合像元等问题[3]。面向对象的遥感信息提取方法以含有更多语义信息的多个相邻像元组成的对象为处理单元[4],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象元组合特征与地物类型之间的关系,适于对地物“个体”的识别。对于海域使用而言,它们的用途不完全对应于所用的材质,主要对应用海的方式,因此更适合采用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方法。

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海域使用遥感分类时,先要对遥感影像进行合理分割,再检测和提取分割对象的多种特征,然后按规则进行分类。其中的关键是选择最优的分割尺度和有效的分类规则。对此,一些学者已有较好经验[5,6]。

2.4 环境关联性的利用

海域使用有一定的场景特征,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与周围海域开发利用活动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7]。因此,海域使用环境关联性有助于对用海目标的识别,对海域使用遥感分类的推测判断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 海域使用遥感分类体系构建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遥感手段能够识别的是用海地物,并不能直接识别海域用途,对海域使用类型和方式等的界定,主要靠推断,推断的依据是用海地物与用海类型和方式之间的关联性,如:要判定某项用海活动是否为渔业基础设施用海时,须确认该基础设施是否为渔业用途,但遥感手段探测到的是堤坝、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形态,并不能直接反应海域用途,我们尚需根据现实用海的一般场景模式,推断堤坝、码头等组成的用海单元是否为渔港或养殖取水口。基于以上认识,海域使用遥感分类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用海地物分类及指标;二是海域使用分类及指标,包括用海类型、用海方式和用海动态的分类及指标。

3.1 用海地物分类及指标

3.1.1 用海地物分类

纳入海域使用遥感分类体系的用海地物应具备两个条件:(1)能被光学遥感手段探测到,在遥感影像中与周围自然海域有明显区别;(2)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用海活动的存在。

用海地物的分类依据主要考虑3个方面因素:(1)地物用途;(2)地物存在形式,包括平面布置、结构形式、出水状况等;(3)地物与海域使用之间的对应关系。据此,设计用海地物的二级分类体系(表1),其中的各类地物均有明确定义。

3.1.2 用海地物鉴别指标

鉴别用海地物时,需要综合应用目视解译、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环境关联推测等方法。相应的,需建立目视判别指标、影像特征测算指标和用海环境关联指标等。

(1)目视判别指标。用海地物目视判别指标的选定经过两个步骤,首先考虑光学遥感影像的特点以及人类的视觉注意机制进行指标初选,然后再依据多人目视判别实验做进一步的指标筛选。最终确定的用海地物目视判别指标见表2,其中的各项指标均有明确的定义和取值方法。

(2)影像特征测算指标。影像特征测算指标的选定也经过两个步骤,首先按照面向对象的计算机遥感分类思路,梳理出常用的影像特征指标,然后针对用海地物分类体系中的各类地物,通过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实验,遴选出实际发挥关键作用的指标。最终确定的用海地物影像特征测算指标见表3,其中各项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均有明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用海环境指标。用海环境指标主要根据海域使用样本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联度分析结果选定,主要指标见表4,其中的各项指标均有明确的定义和取值方法。

3.2 海域使用分类

3.2.1 用海类型与判别标志

用海类型的划分遵循《海域使用分类》(HT/Y123-2009)[8]标准中海域使用一、二级类型结构,从中,根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中遥感影像的鉴别能力,遴选用海类型。由于用海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海域的实际用途,而海域用途的推断又依据用海地物构成的用海单元的实际功能。因此,用海类型的判别指标主要是特征用海单元及其标志性用海地物。用海类型及分类指标见表5。

3.2.2 用海方式分类与指标

鉴于目前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采用的遥感影像很难鉴别海洋工程的水下结构,且对海域用途的界定也已反映在用海地物分类体系中,因此,用海方式的遥感分类仅按《海域使用分类》(HT/Y123-2009)标准中海域使用的一级方式。在现实用海中,用海地物与用海方式之间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因此,用海方式的分类指标主要是各用海方式对应的特征地物(表6)。

3.2.3 用海动态分类

用海动态是通过不同时相海域遥感监测结果的比对分析得到的,用海动态主要依据海域使用管理关注的用海变化情形来分类。

用海动态分为4类:新增;扩大;消减;挖陆成海。用海动态判别指标有:变化方向;变化位置。

4 海域使用遥感分类体系的应用构想

海域使用遥感分类体系的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形成一套关于海域使用遥感分类的技术思路和流程,即先对用海地物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用海类型、用海方式和用海动态分类;(2)提出关于用海地物、用海类型、用海方式、用海动态的分类方案和判别指标,引导和规范对海域使用遥感监测目标的界定。海域使用遥感分类体系的应用流程如图1所示。

5 讨论

按照本研究建立的海域使用遥感分类体系,鉴别海域使用遥感目标的步骤是,先依据目视判别指标、影像特征指标和用海环境指标,综合判断用海地物类型,再对照各用海类型的特征用海单元及其标志性用海地物等指标,推断用海类型和用海方式,最后,比对上期海域使用监测资料,判断用海动态。该分类体系的应用,进一步明晰了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系统中的遥感分类业务化流程。

用于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体系研究 第9篇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如何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以利于人们方便、快捷、准确的获取,从而有效的开发利用,是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分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事物越是纷繁复杂,越是需要借助分类方式来认识。[1,2]目前互联网主要采用两种分类方式进行信息组织:一是对现有文献分类法实现网络化;二是采用网络自编分类体系。[3]通过对现有网络分类体系的分析发现,用于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系统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1 研究现状

从1998年开始,国内对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研究此起彼伏。

1.1 传统文献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现状

20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联机环境下传统分类法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这就为文献分类法应用于网络信息组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围绕着文献分类法在因特网中的应用这一专题,国外已经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入了实用阶段。比如一些大的搜索引擎或是万维网站点就已经用现有的文献分类法来进行Internet信息资源的组织。

1.1.1 杜威十进分类法(DDC)

在1995年,Web上分类目录开始利用DDC作为分类体系,目前,已经有以图书馆和大学为代表的站点,用DDC作为分类体系。包括综合全球资源、专题性资源和国别资源等多种资源类型。有些目录在各层次的类目前均标记了标准的十进制分类号,只利用DDC体系建立了浏览结构。

1.1.2 国际十进分类法(UDC)

UDC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类目构成有六万多个,还可提供多种复分表,有利于文献资料细分。这种分类法非常适合于机检,它融合了分面组配法的一些特点,可由符号组配来组合概念。一些网络目录在充分利用UDC的这些优点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分类系统。

1.1.3 国会图书馆分类法(LCC)

CYBER-STACKS为代表的网络目录使用的就是LCC,它由由依阿华大学开发,主要提供的资源有6大部类用LCC分类号表示就是Q(科学)、R(医学)、S(农业)、T(工业技术)、U(军事科学)、V(海洋科学)。The WWW Virtual Library采用了LCC体系组织信息,但信息量少,只有一层类目。[7]

我国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也被“网络指南针”用作组织信息资源的三种分类体系之一。[8]但是目前我国的文献分类法还没有在网上应用的成功范例,虽有个别网站使用了《中图法》,但影响很小。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的分类法用于组织专业性网络信息资源,如《工程信息分类法》用于Edinburgh Engineering Virtual Library和Engineering Electronic Library,Sweden的信息组织;美国数学学会的Materials Organized by computer Science Subject Information采用《计算评论分类法》组织其信息。

1.2 网络自编分类法应用的现状

网络自编的分类法是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专门类分网络资源的工具,以中文雅虎、搜狐为例,都没有沿用传统分类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注重从普通用户出发,突出易用性,设计有自己特性的分类体系。[10]这些分类体系结合了网络环境的新特点,重视以事物对象为中心设置类目,以超文本的方式反映相关类目,形式直观,使广大用户不需要经过培训就可以轻松了解分类体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11]其结构如下:

大类设置:各个分类搜索引擎的大类体系是分类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同的搜索引擎所设置的大类体系的数目和类别也有所不同。就大类数目来说,搜狐设立16个,网易设立19个,新浪设立18个。在对类目进行设置时都以直接性和实用性为原则,采用以主题为中心或是用主题和学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新浪而言,除文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与技术、政法军事等5个是以学科标准设置的,其余的都是用主题列类。类目的设置还强调了用户保障原则。在新型的网络信息分类法中,像娱乐休闲”、“计算机与互联网”这样的类目已经被升级为一级类目,以方便用户查询。而在传统的方式中,它们只是大类以下的下级类目,存在着许多的不便之处。类目的内容也以日常生活为切入口,切实关联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娱乐休闲、教育、生活服务等,而不是纯粹的设置专业性、学术性的类目。另外,某些大类的设置本身还具有不同的搜索入口,可以方便用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信息查询,以搜狐为例,“国家和地区”大类提供了从地区检索的入口,“公司企业”设立了机构检索入口,“参考资料”大类提供了从不同资料类型的入口。这是大类设置上的另一特点。

类目体系的展开:各中文搜索引擎分类类目表,所有的大类和部分二级类目构成了首页,然后继续往下进行详细的划分最终构成完善的类目表。它可以通过上下层与链接来显示级别关系,最后形成一个层层划分纵横交错的体系。大类和二级类目相对比较稳定,而二级及以下类目的设置都采用多重列类方式。例如,在新浪的“社会文化”中类目的设置同时采用了主题对象、学科、机构、人物、信息资源类型等多种标准,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分类体系的层次,还还以使用户在查询时不必一级级进行点击,有效的节省了时间。

类目形式:在网络信息分类体系中所独有的类目设置有热点类目和镜像类目。热点类目设置的第一原则就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它是因特网大众分类法的主体,用以满足网络大众的具体需要,张琪玉在他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热门类目》一文中就曾指出过这一点。通过超级链接在网络中的使用,就可以在将一些热点类目及时的设置在相关位置上。例如搜狐网站中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根据需要,在它的上一级类目“体育和健身”中提前设置出,来突出反映热点的。而镜像类目的设置则具有动态性,它的相关类目是在事件(如奥运会、高考录取、非典等)临近或者进行的过程中提前设置,事后则可将该镜像点取消。它是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进行设置,可及时反映需求和资源的变化。

类名:分类引擎直接显示类名。如“互联网”,同时通过导航条揭示各级上位类,限定该类的等级和含义,可以点击直接回访相应的上位类。类名通常用俗称、简语、习惯用语等自然语言,从而突出并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其弊端在于,不同网站对同类资源的设置也不同,为用户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类目关系:在超文本技术得到应用的前提下,结合网络信息的虚拟化以及分布式状态,网络分类具如下特点:可以以网状结构多方位、多层次的揭示知识的内在相关性,对知识间的交叉关系可以根据用户的浏览需要来灵活处理。从纵向看,分类引擎类目往往通过一层层级别的类目点击和类目导航条显示其类级,而横向关系的揭示包括序类(同位类的排列顺序)和横向多重关系的揭示。序类主要采用了按频率排列的方式。据此,搜狐、新浪分类引擎将娱乐休闲排在大类之首,这也遵循了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原则。分类引擎类目序类的另一方法是按类名字顺排列。不论哪种方式,都有效的加强了类目之间多重关系的揭示。[12]

1.3 文献分类法用于组织网络信息的局限性

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大而庞杂、内容范围广、信息类型多、动态性高、有序与无序并存的特点,[13]鉴于以上特点,目前用于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体系还存在诸多弊端,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开发共享网络资源带来严重困难。

1.3.1 传统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的局限

以印刷文献为主要对象的传统分类法,因为极少考虑网络资源的内容和服务用户社会化等因素,难以全方位的揭示网络信息。[14]

传统分类法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知识体系,它的更新周期一般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是电子版的《中图法》对网上高度更新的信息资源也难以适应。

传统分类法是以学科分类和逻辑划分为基础的严密而精细的分类体系,隐含的联系和限定贯穿整个分类体系,[15]缺乏一定的易用性。并且,网上信息用户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普通用户来说,要掌握传统分类法会有一定难度。因此,间接的主题词检索或者简单的一些分类体系,相对而言会更有可选性。

为了满足文献排架的需要,传统分类法在组织文献信息时采用单一的线性方式。面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性,要想充分的揭示和反映多维的知识空间,紧靠静态的传统分类法已经难以实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学科的分类比较模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日益增多,多主题与边缘学科在现代文献中已经屡见不鲜,传统分类法不能充分揭示这类学科。[17]

传统分类法与其他受控词汇的联系偏少,制约了用户的多途径检索。[18]

1.3.2 网络自编分类体存在的问题

知识领域不全,知识体系不严密。在对基本大类进行划分时,要涵盖所涉及到的全部知识领域,这样的分类体系才是综合的完整的。目前的一些搜索引擎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并未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仅以吸引用户为目的进行类目划分。这样不仅遗漏了许多重要的知识领域并出现重复列类的现象,严重影响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19]

层次划分不合理,缺少分类提示。有些网络分类体系的类目多达十几层,用户在查找信息时,必须经过一级级的翻阅,无法有效节约时间。同时分类体系在划分下位类时缺少注释或者是提示信息,而用户对自己所要搜索搜索的信息又缺乏了解,会造成许多不便。

类名不规范,类目归属不合理。概念不清的情况在网络分类体系中极为常见,部分类名的含义和范围不好确定,同时又无必要注释,使得用户很难判断其外延。[20]再者,在类目归属上常有隶属不清、逻辑关系混乱的情况,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类是类表在确定类目的下位类时,相关类目收入范围过宽,导致收入一些超出母类外延的类目;另一类情况则是未按知识间的关系,合理确定类目的归属,[21]如搜狐把“留学与移民”列于“工商经济类”中,不利于分类体系的有效使用。

类目排列随意,类目划分无规律。不少系统同位类的展开是多元的,往往同时采用多个标准,每个标准使用时又不完整设类,有时还同时列出不同等级的类目,使得同位类的设置缺乏规律性。如雅虎大类中,“人文艺术”与“社会文化”、“社会科学”概念兼容;又如搜狐的“教育”类有高等教育而无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有国内院校无国外院校等。

2 总结

地下车库楼盖结构体系分类及应用 第10篇

1 地下车库楼盖作用及特点

地下车库楼盖指地下停车设施中的楼盖体系, 由承受上部荷载等作用的实心或空心板及支撑板的主梁、次梁或暗梁等构件组成的整体受力结构体系。楼盖不仅将其上荷载传递给竖向承重结构, 而且与竖向承重结构一起形成地下车库的空间承重骨架, 共同抵抗荷载等各种作用。作为水平受力构件, 地下车库楼盖结构首先应满足自身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同时保证与竖向受力构件的可靠连接, 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受力。其次, 地下车库楼盖结构直接承受上部荷载, 完成自身力的传递, 将上部荷载传递至柱或墙, 进而将荷载向下传递至基础及地基, 完成结构受力。地下车库楼盖结构与竖向承重结构应有可靠的连接, 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 减小变形, 更好地发挥受力性能, 实现结构的功能, 发挥其效用。楼盖结构的选型是否得当, 布置是否合理, 不仅关系到结构受力的好坏, 而且对结构的正常使用、工程造价、室内景观效果及施工是否方便等均有重大影响。地下车库楼盖作为一种特殊的楼盖, 其上部承担的荷载主要有覆土和消防车荷载。其中覆土由于绿化、景观及埋设管道的要求, 厚度一般为1.5 m~2.2 m, 部分工程覆土厚度甚至更大, 设计时考虑的消防车荷载, 其值大于普通楼面的屋面活荷载。覆土较大、荷载较大是该类楼盖荷载的主要特点。

2 地下车库楼盖结构体系分类

2.1 地下车库楼盖整体分类

1) 按施工工艺可分为装配式、装配整体式和现浇式;2) 按结构形式可分为肋梁式和无梁式;3) 按有无预应力可分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楼盖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楼盖。

近几年地下车库工程的调查研究分析表明, 现浇地下车库楼盖的整体性和受力性能比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性能均好, 同时现浇式地下车库楼盖具有整体刚性好、抗震性能强、结构布置灵活等优点, 因此应用范围较广。采用预应力技术可以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 实现地下车库楼盖的大跨度、大空间的性能要求。但是预应力设计计算复杂、施工质量控制要求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因此, 目前地下车库楼盖多采用现浇普通钢筋混凝土技术。

2.2 地下车库楼盖主要结构形式

地下车库楼盖按结构形式分为肋梁式和无梁式两种。肋梁式地下车库楼盖一般根据板、梁和柱或墙的结构布置情况, 划分为一般肋梁式地下车库楼盖和密肋式地下车库楼盖。其中一般肋梁式地下车库楼盖有单向肋梁、双向肋梁、井字梁地下车库楼盖等几种主要结构形式;密肋式地下车库楼盖主要为各类一次性或周转性模壳结构楼盖。无梁式地下车库楼盖不设梁或在空心板内设置暗梁或扁梁, 地下车库顶板直接支撑在竖向受力构件上, 通常竖向受力构件为混凝土柱或剪力墙。无梁式楼盖包括实心板无梁楼盖和空心板无梁楼盖。目前, 常用的现浇空心板无梁楼盖主要有BDF薄壁箱、蜂巢芯、GBF薄壁管、叠合箱等;实心板无梁楼盖多为由实心大板与柱组成的板柱结构。

对近几年29项工程的地下车库楼盖工程结构形式调查与研究, 常用地下车库楼盖工程结构形式有双向板、模壳结构、蜂巢芯、BDF方箱、井字梁、GBF薄壁管及叠合箱等。各结构形式所占比重如图1所示。

3 合理选择地下车库楼盖结构形式

地下车库楼盖结构形式包括:肋梁式地下车库楼盖, 如双向板、井字梁楼盖等;密肋式地下车库楼盖, 各类一次性、周转性的模壳密肋楼盖等;空心无梁式地下车库楼盖, 如BDF方箱、蜂巢芯楼盖等。面对众多的结构形式, 如何合理选择是难点, 更是重点。

文献[3]中, 对多层地下室楼盖结构形式的选择, 从综合效益的角度衡量, 主要焦点在于尽量减小楼层高度, 从而减小地下室总埋深, 分析总结采用无梁楼盖柱上板带加厚形式受力更合理, 结构材料更节省, 无梁楼盖为其最佳结构形式。文献[4]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技术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 总结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施工工艺流程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分析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在应用中的优点。文献[5]对三种结构形式地下车库楼盖进行设计, 从经济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结构比普通楼盖结构综合造价节约30%, 比钢结构综合造价节约50%以上。计算结果显示, 在地下车库柱网较大、楼面荷载较大或对层高有限制的结构设计中, 无论从技术方面, 还是从经济方面, 现浇空心楼板结构均具有较大优势, 对于地上多层结构工程, 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文献[6]对BDF高强薄壁空心楼板进行经济技术分析, 该结构形式楼盖隔音效果好、自重较轻、建筑功能较高、施工简便 (只需平模安装) 、节省模板并缩短模板施工周期的优势, 且综合造价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文献[7]对蜂巢芯楼盖体系与无梁楼盖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结论显示, 蜂巢芯楼盖体系具有节省材料、增大楼层空间、隔音隔热效果好、空间布置灵活等显著的特点;同时蜂巢芯减轻结构自重, 使整个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蜂巢芯楼盖体系节约建筑材料, 施工便利,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应用前景广阔。

选择合理的地下车库楼盖结构形式, 应综合地下车库工程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生命周期、施工难度、投资状况、管理水平、质量要求、安全环保等一系列比选因素。并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 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 选择合理的地下车库楼盖结构形式。

4 地下车库楼盖设计方法及设计软件

4.1 地下车库楼盖设计方法

地下车库楼盖设计内力分析方法如下:

1) 线弹性分析方法。该设计方法假定材料为弹性, 结构或构件未达到极限状态前应力与应变成比例, 可按荷载叠加原理由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内力和变形, 并可利用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和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查表求解。

2)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考虑结构开裂以后的情况, 能较好的反映混凝土构件的真实受力。在设计阶段如果能较好控制内力重分布的大小, 既能使结构构件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满足安全的要求, 又能保证结构构件在使用过程中挠度和裂缝得以控制满足适用性的要求。

3) 塑性极限分析方法。该方法以结构形成几何可变体系和进一步加载时将导致结构破坏为前提, 如果结构采用塑性很好的钢材配筋,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截面的配筋率都不是很高, 塑性铰具有很大的转动能力, 可以使整个结构或其一部分形成可动机构, 则可用静力法或机动法等极限分析方法求得其极限荷载值;该方法特别适用于估算结构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 应用此方法时要特别注意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挠度和裂缝满足规范要求。

4.2 地下车库楼盖设计软件

目前结构设计领域应用有限元分析技术进行结构力学计算, 并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常用的结构设计有限元软件包括ANSYS, SAP, ABAQUS, MIDAS, PKPM, TBSA, STRAT, 广厦等。每个通用有限元软件都可以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完成结构分析, 供设计和施工使用。国内较多运用PKPM和STRAT等完成各类肋梁式地下车库楼盖设计。早期无梁楼盖常采用WGCorley和J.O.Jirsa提出的等代框架梁法[8,9]。等代框架梁法是一种简化设计方法, 其计算结果受梁扭转刚度折减系数的取值影响显著, 折减系数不同, 其结果差别很大。而STRAT有限元软件独有的受力岛设计理论, 针对板式结构内力的岛状特征, 采用加强受力岛区域的优化设计方法, 合理的板式楼盖配筋方式, 有效、全面降低楼盖各部位的配筋量, 且降低配筋峰值。因此, 众多的结构工程师更多运用STRAT有限元软件提供的超单元命令进行无梁楼盖的内力分析和结构计算。

5 结语

地下车库楼盖作为一种较特殊的楼盖体系, 具有大跨度、大荷载的特点。地下车库楼盖工程结构形式多样, 施工较复杂, 工程造价差异较大, 其前期的技术经济分析极为重要。合理选择地下车库楼盖结构体系, 是影响工程可行性的关键性战略问题, 比设计和施工阶段对工程的合理性及经济性影响更大。地下车库楼盖结构形式的设计与选择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做到地下车库楼盖结构形式设计与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要充分掌握各种楼盖结构体系的特点, 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权衡利弊, 因地制宜, 从而确定地下车库楼盖结构形式。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赵建彬.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发展[J].山西建筑, 2005, 31 (21) :25-26.

[2]胡静.城市地下车库设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3]印江涛, 张元坤.多层地下室楼盖结构型式经济技术综合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 2009 (2) :37-38.

[4]钟胜华.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应用与施工的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 2009 (6) :66-67.

[5]丁锐.现浇空心楼板技术在地下车库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 2009 (22) :101-102.

[6]陈笑琼.BDF高强薄壁空心楼板的经济分析及施工要点[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5, 3 (3) :79-80.

[7]岳铁平.蜂巢芯空心楼盖施工技术的工程应用[J].四川建筑, 2010 (2) :47-48.

[8]Corley WG, Jirsa JO.Equivalent Frame Analysis for Slab Design[J].In:ACIPro, 1970, 67 (11) :875-884.

学校运动项目项群分类体系的构建 第11篇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和归纳分析法,以项群训练理论为基础,对学校体育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分类,从素质功能教育、参与人数和技术学习及趣味性三种分类标准对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分类,分析三种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并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运动项群运动规律及功能教育特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运动项目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运动项目;项群;功能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2-0115-04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material,expert interview and inductive analysis,it took the group event training theory as a foundation from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and the function of learning and interest to classif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s events,the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classification system.It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should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motion of group movement and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event; group; functional education

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基本活动方式来进行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目前,体育在我国小、中、大学校作为一门课程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学校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价值不可忽视。

人们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并不断深化,由感情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形成体育教育学基本理论。从体育教育理论上讲,每一种运动项目都存在着教育人的作用和价值,体育的教育作用比较广泛,涵盖所有项目之教育作用,从具体到一般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不能仅以“身体教育”来概括,而且还应蕴含着心理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价值。各项目具有独特的作用和育人价值,是各项目本身所具备的和教学过程中得到实现的。如果在学校中受运动项目视野局限难脱狭窄,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将是宏观的,对学生教育作用将停留在“体质”任务中,各运动项目的作用都统一在“通过身体来进行教育”的目标上。因此,有必要对运动项目所蕴含的教育作用价值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将体育教育作用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系统化。

由于运动项目种类众多,根据田麦久运动训练项群理论,对运动项目进行分项分类,解析其项目作用价值。人们在探讨项目育人功能时,从众多项目中分析共同规律和活动特点时,如果把几个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共性特点便会表现出来,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团队的配合与协作,对培养集体团队精神有良好作用;体操、健美操、武术套路多为个人展示和演练项目,对培养个体独立稳定和观察力、想像力具有良好效果;径赛长距离的跑对培养意志品质,增强耐力身体素质具有良好效果;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为隔网对抗性项目,无身体接触,可促进和培养个体的敢斗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心理素质。这些简单举例提示,根据项目固有的运动特点和功能教育特征,可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属,分别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践意义。不同运动项目固有运动形式引起项目之间和育人特征的异同,是划分项目类属的基本依据。

1学校运动项目的概述

体育项目[1]是指“各项活动内容和方法的总称”,通常也叫“运动项目或体育手段”,其形成原因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各种身体活动,其中对身心有益的内容,被人们有意识地加以运用,逐渐产生和形成了体育项目”。运动项目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所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运动项目不仅可以改变人类体质的和提高人体运动潜能,而且还影响理想,信仰,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2]。在现代社会,学校体育已不是运动技术单纯传授,而是“授技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追求的是运动项目作为教育途径的载体,实现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

对学校运动项目的分析,必要的对相关几个概念进行阐述与界定。根据邵伟德[3]对学校体育学科几个概念教育的综合关系描述,总结为“学校体育为以身体练习为媒介的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体育课概念的定义为:“按运动项目单元教学所确定的课次顺序进行某课次教学的单元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是“以体育课程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当前社会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众多,从奥运会的28个大项,300多个小项到亚运会、全运会的33个大项、360多个小项。但目前在学校里开设的、具有良好教育功能、能够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的运动项目并不多。据调查,大学体育课常开设的运动项目主要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健美操、游泳、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等十余种项目。随社会发展和人们运动需要,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项目(新型的运动项目)在学校里逐渐得到开展,如轮滑、太极球、拓展、攀岩、钓鱼、台球等项目,运动项目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的见识,使学生在众多项目中选择的空间会更大。然而运动项目总体数量的不断增多,势必造成学生选择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另外由于各个运动项目本质、运动特点、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学校开设的运动项目进行功能教育分析,根据各项目运动规律特点及功能教育差别,使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时,有区别地来对待,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运动项目项群分类体系构建

2.1运动项目分类标准

运动项目众多,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运动项目划分为不同的类属,每个运动项目分属为不同的项群中。比如依“运动结构”“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和“运动项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可分为不同的项群[4]。其中按运动项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分为体能与技能主导类,在体能主导项群中又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技能主导类项群分表现准确性、表现难美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以上的分类是以运动项目的运动规律、竞技特点来进行分类的。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健立的分类体系,各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理论与实践价值。在分类时应选择最为重要、最为实用的分类标准。学校体育主要是进行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以达到培养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可以说健康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教育作用的体现始终位于学校体育任务的中心。学校体育工作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社会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运动项目教育功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影响因素可作为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

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是由参与者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则来进行,通过活动中人与人,人与集体以及集体与集体间相互关系来达到教育目的。人是生活在特定集体中的个体,人的发展成长是不断受所处集体的影响,与集体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运动项目规则要求确定参加人数的多少可作为一个分类标准。

另外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以运动项目技术特点和学习者状况两个维度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以技术学习和趣味性作为运动项目分类的一个标准。

2.2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

依上述选择的三个主要分类标准,建立了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分类体系,分别用于不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需要。

2.2.1功能教育分类

依素质教育功能分类,运动项目对个人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可分为生理素质类、心理素质类和社会素质类。

1)生理素质类: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为主的运动项目。运动项目如体能主导类项群中的大多数项目,此项群项目主要以运动项目所需要各种身体素质为主导竞技能力,如快速力量性跳跃、投掷、举重等,速度性的短距离的跑、游、滑冰、自行车等,耐力性中长距离的走、跑、滑冰、游泳、划船等。

2)心理素质类:促进人的人格及个体心理发展的运动项目。心理素质简单地说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5]。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从性格品质的优劣、认知潜能的大小、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等方面进行衡量。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为表现的优劣。此类运动项目包括较为广泛,技术主导类表现性和对抗性项目都包括其中。心理素质起主导作用的为技术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如射箭、射击等,另外体能类项群中耐力性项目、对抗性项目都对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培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社会素质类:促进人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社会化的运动项目。主要为集体项目,需要人与人、人与集体配合的项目。人的社会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是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6]。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提升人的自然素质和主体素质并将其消融于人的社会素质之中,完成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调适与过渡,促进人的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7]。运动项目为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包括有身体进行直接接触的同场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项群,还包括非身体直接接触的隔网对抗性项群。

学校体育作用于人体具有“二重性”,即作用于肌体,是强体,是基础,作用于精神,起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作用。素质功能教育上分生理、心理和社会素质三类,在三类中,生理素质是基础,没有生理基础,运动项目活动达不到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就无所谓对心理和社会素质的作用影响。心理与生理密切相关,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理素质及运动参与。社会素质处较高级阶层,是人作为社会属性之一的体现,社会性通过教育作用体现,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交流,共同的活动,有组织、有目标、有分工协作,有规则地进行活动的过程,是人与人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体育功能价值作用的集中体现。

从素质教育功能上讲,每一项群项目都存在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素质功能的作用,只不过根据运动项目运动规律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选择在实践中对学生素质教育起主要作用的功能。如同场对抗性项目中的篮球项目,既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增强体质,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群体性的活动对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团体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都有一定的作用。

2.2.2参与人数分类体系

运动项目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以及参与者在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分为集体项目、双人项目(含各类双打项目)和个人项目。

1)集体项目:由多人组成一团队,有计划地组织队员分工协作,按照一定的活动规则来进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整体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每个成员的个人能力,更取决于每个成员之间的配合,整体效果绝非是每个成员能力的线性相加。同场对抗性项目中大多数项目如篮球、足球、手球、棒球和隔网对抗性项目中排球等。

2)双人项目(含各类双打项目):参加人数为双人对抗性的运动项目,隔网对抗性大多数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3)个人项目:参加人数为单个人的运动项目,主要为个人演练,以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项目,如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武术套路等。

2.2.3技术学习与趣味性分类体系

按教学意义技术学习和趣味性两个维度[9],分四类:

1)技术和趣味都强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是主食,是体育课主干。

2)技术强、趣味差的项目:如体操、艺术体操、游泳、武术套路等是菜,是副食。学生以锻炼身体,学习技能为主,作为营养。

3)技能和趣味都差的项目:田径中大多数项目,各种跑、跳、投,体操队列队形,是药,发展素质,培养意志品质。

4)趣味强、技术差的项目:各类游戏活动,好玩、易学,没有什么技术,是佐料,一点就好,多了反不好,不是食品,没有营养。

2.3主要分类体系对应关系

根据三种主要分类标准建立的主要分类体系,由于三个体系的分类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因此,在各个分类体系中所划分的项群之间也自然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如表1。如技术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从参与人数讲,主要为个人项目,从技术性和趣味性讲,属于技术性强、趣性性差,在素质教育上主要为生理素质,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素质发展。表1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

标准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素质教育主要功能参与人数技术性与趣味性项群

划分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表现准确性表现难美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格斗对抗性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类生理素质类社会素质类

心理素质类生理素质类

心理素质类个人项目个人项目集体项目 双人项目、集体项目双人项目技术性差、趣味性差技术性强、趣味性差技术性强、趣味性强

3运动项群功能教育的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应根据运动项目本身固有的运动规律特点及教育理论基础,在课堂教学与训练中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运动项目的教育作用。

从体育教学内容上讲,学校体育主要是运动项目动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动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属于实践类操作技能,其特点为物质性,无论是器械还是身体,都是客观实体,具有客观性,外显性特点。从教育内容上讲,运动项目动作技术没有教育特征,只是客观存在。但在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因为项群动作技术特征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功能教育作用。如体能主导类项群,如快速力量、速度性、耐力性项目,动作结构多为单一动作,周期性技能,教学内容较为单调、枯燥、项目趣味性差。教学中多为个人练习为主,与同伙或对手交流较少,实践中以增强体能、促进和提高身体各项身体素质,另外耐力性项群的教学与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技术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动作结构复杂,多为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技术性较强,在技术教学训练中,既有个人的技术学习,又有与同伴的配合及与对手的对抗练习。此项群为集体性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现阶段我国主要实行的为班级授课制,学生集体学习,彼此之间程度相似,学习内容相同,易于互相讨论、切磋,共同提高,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在项目运动规律上,不同项群组织教学上有所不同,如篮球战术练习必须多人一起配合练习与训练,对抗性项群须安排双人对抗练习,技术表现性项群一般情况下为个人独立完成动作。双人或多人练习可促进同伴或对手之间的交流配合,单人练习可以陶冶情操,娱乐身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体育项目[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07235.htm.2013-09-05.

[2] 刘青.运动训练管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邵伟德.论学校体育学科中几个重要概念及其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61-64.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百度百科.心理素质[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G0Bf3M8l9GYytgMYd1byAAuRzJF47c3W_bvqT_hIaiCaU2LYBr7v-n9qhItOn4L.2013-09-05.

[6]学术百科,知网空间.人的社会素质[EB/OL].http://wiki.cnki.com.cn/HotWord/5305226.htm.2013-09-05.

[7]靖国平.教育与人的社会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2):27-30.

如何完善城镇垃圾分类减量监管体系 第12篇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产量最多的国家。在2007年全国省市的垃圾总量统计为125×108 t,许多城镇的郊区成为垃圾处理的掩埋场,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健康生活。垃圾处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大量的国内外城市垃圾的管理实践证明施行垃圾的分类与减量有助于垃圾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优化城镇环境质量有促进作用。

根据中国政府网的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并通知要求贯彻执行。规划指出,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系。由此可见完善城镇垃圾分类减量监管体系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已经成为中国近几年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1 垃圾分类减量的概念

垃圾分类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进行分类,比如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及其它垃圾4类,然后进行集中收运与处理。垃圾减量就是把减少或者避免垃圾产生的理念渗透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生产中或者是销售流通、工程施工等环节中,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垃圾的产生,使低碳生活、清洁生产的理念深入到垃圾产生的各个环节。

2 中国城镇中垃圾分类减量存在的问题

2.1 垃圾分类评价指标不够明确

在中国制定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 102-2004)中给出了8项关于垃圾分类评分指标,其中有一项指标分类收集率,它是指分类收集准确率和分类收集覆盖率。在中国的媒体中有些只提到其中的一项内容而混淆另一项,这样只会误导民众,而实际上是缺乏整体性与科学性的表现。不懂得的会认为城镇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还不错,有成效持乐观态度,懂得的会以为政府在愚弄民众,夸大垃圾处理情况的真实情况,做假成绩。

2.2 垃圾分类缺乏具有执行力的组织机构

中国市容环卫部门目前负责垃圾的分类工作,其实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的公共管理事务应当由多个部门并行监管。另外对于垃圾资源的回收监管应当加强,如今垃圾回收的市场比较混乱:a)不能用精确的回收数字来鼓舞市民参与垃圾分类;b)对于垃圾下游产品的品位提升比较困难,对垃圾回收行业的发展前景有影响[1]。

2.3 现有投资不足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减量的工作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比如需要大量的垃圾分类设施和与之配套的运输、中转、处理设施等都需要资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需要长期的推广和宣传才能出现效果,渗透垃圾分类减量观念这也需要资金,然而中国应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并没有满足目前社会情况的需要。

2.4 没有形成明朗的利益共享体系公众参与率低

由于以前对垃圾监管的控制力较差和垃圾分类减量体系的不健全,民众接受垃圾分类的教育较少或者未接受过类似教育,大部分人更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适当以利益来刺激能够提高人们的参与热情,关键是要建立明确的利益共享体系。

3 完善垃圾减量和分类体系的建议

3.1 突出公共产品特性提升垃圾处理管理体系

垃圾的分类减量是基础性的公益事业,政府应当切实履行监管责任,而在城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却体现出有关政府部门分工不清,执法主体混杂等问题,造成城镇垃圾管理链条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a)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执法权限和各部门应当履行的监管职责;b)完善城市生活垃圾现场巡查、质量考评、监督检查、信息报告(披露)等制度,探索完善第三方专业资质机构,进一步丰富监管方式。

3.2 设立量化的目标合理制定治理格局

在垃圾的源头减量上设立量化的目标,把居民的垃圾分类与回收作为一项强制性的要求,逐渐向比较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迈进,在城镇之间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管理较为科学的生活垃圾治理格局。尤其是在医疗废物的集中收集与处理上,要不断地扩大医疗垃圾的收集幅度,提高收集率,确保居住群体的环境安全。

3.3 推进餐厨垃圾分类处理

a)设置专门用于回收餐厨垃圾的运输车辆和收集容器,餐厨垃圾要单独收集,在运输过程中必须要保证餐厨垃圾的密封;b)建设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鼓励把餐厨垃圾生产成油脂、有机肥、饲料和沼气等,另外也可以把它与有机可降解垃圾进行联合处理;c)加强对餐厨垃圾产生、转运、处理全过程的监控并进行申报登记,对餐厨垃圾及其资源化产品的流向进行有效监管[2]。

3.4 完善公众参与监督体系

a)积极主动地引导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政府应当起表率作用,积极倡导使用再生资源产品,带头回收再生资源。政府的行为能起到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的作用;b)广泛宣传垃圾的分类和处理知识,使公众逐渐认识垃圾分类和减量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利用媒体对垃圾的分类减量工作进行科学的宣传与报道,接受社会监督。

3.5 加大投入推进垃圾分类减量体系建设

a)中国垃圾分类设施处理体系还比较不健全,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大投资力度,以政府为主适当地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推进垃圾分类减量体系建设;b)扶持和发展收运企业和回收公司参与垃圾分类收运,逐步建立起规范比较有序,有适度竞争性,监管到位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回收利用体系。

3.6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排放按量收费

目前的生活垃圾处理费收取方式与垃圾排放量关联度不高,通过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促使垃圾减量的效果不明显,经济杠杆是促使垃圾减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有必要对现行的垃圾处理收费方式进行检讨和研究[3]。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中国城镇垃圾分类减量的监管体系还有许多缺陷,我们要认清目前垃圾治理工作的形式,开动脑筋,发动群众,积极推进和完善垃圾分类减量体系,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力争在2015年到来之际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孙凤海,李汉楠,孙作青.城市生活垃圾减量排放模式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6-7.

[2]刘宁宁,简晓彬.居民主体性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2):52-53.

上一篇:体育课学习兴趣培养下一篇:腐败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