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写好作文

2024-07-14

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精选8篇)

帮助学生写好作文 第1篇

一、农村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

所谓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 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1. 积累生活中的点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只有亲身经历的事, 才会有切身的感受, 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农村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农村, 对农村的一草一木, 对每个人每件事都怀有感激之情。农村生活苦, 学生上学的苦、难可想而知, 更苦的是爸爸妈妈。因此孩子们看在眼里, 记在心头, 每个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果孩子们能把这些生活的点滴积累下来, 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如果让他们写与‘亲情’有关的作文。他们都能通过质朴的语言, 表达出对自己亲人的感激。读这样的作文, 我会为农村孩子的纯朴而感到骄傲。

农村是一所大课堂, 他教会我们许多的民风、民俗。农村常见的婚丧嫁娶, 是农村特有的民俗, 让学生有意的仔细观察, 并把与之相关的知识记下来, 加以整理, 也会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在写到《我的家乡》, 或与家乡有关的作文时, 都能作为资源来利用。

2. 积累课本中的名篇佳句。

积累生活的点滴非常重要, 但课文中的名篇佳句也会为作文增色不少。让学生们准备一本积累本。在讲到课文的精彩处时, 让学生很快记下来, 在旁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这是一篇珍惜时间的名篇, 让学生积累下来, 在写作中恰到好处的引用, 也不失为一篇好作文。逐渐让他们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读课外书, 看到佳词妙句, 记下来。时间一长, 也就解决了写作中无话可说的窘相;见到古诗词, 积累并加以引用, 会为作文增加文化的底蕴, 也是传承中国古文化的最好方式。

二、作文的写作构思

所谓构思就是做文章或制作艺术品是运用心思。

积累了素材, 学生也就解决了无话可说的窘相, 也能“我手写我口”, 这样的作文也是好作文。但也要让他们知道简单的构思。小学养成的习惯, 写作文像记流水账, 没有章法可言。比如写《我的家乡》, 千篇一律, 都写家乡的春、夏、秋、冬。并且缺少开头结尾, 首先结构不完整。发现不足, 指导学生用不同角度写家乡。给他们教了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方法:并列式。并列式主要分时间并列、空间并列、人物并列和概念并列。我提示已经学过的课文《邓稼先》, 有些学生仿照了《邓稼先》这篇课文的结构, 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 内容虽没多大的变化, 但让人感觉没有落入俗套,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写《雨的世界》, 可以采用空间并列的方式, 分为雨夜、雨巷、雨林, 将这三个如诗的意象串起来, 谱写了对生命的感悟。比如写《我的老师》, 可以采用人物并列的方式:分为语文老师———语言的天才、历史老师———幽默大师、数学老师———思维专家, 这样写文章层次鲜明, 写出了老师的鲜明特征。这三种方法容易掌握, 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运用。更令人高兴的是:有的人从内容上有所创新, 介绍了家乡的民风、民俗;还有的学生以小见大, 从小事中写了对家乡人民的感激之情。部分学生在正文前面有一句或一段话, 作为全文的题记。由此可以看出, 作文的优劣就在于你是否会巧妙的构思。

三、养成写日记好习惯

写日记可以记生活琐事, 但必须是一事一议。发生了什么事, 看到社会中的那些现象, 记下来, 还必须写出你对此事的看法, 这就让学生们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也可以积累古诗词, 积累的佳词妙句, 这种做法也是在积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还对学生的其他方面有所帮助。一、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每天坚持检查日记, 纠正错别字, 指出其不足之处。每天上课前五分钟, 让一两位学生读自己的日记, 再让其他学生进行简评, 效果很好。不光口头能力得到了提高, 又积累了许多素材。二可以减少错别字。日记中发现的错字、别字, 让他们有意识地加强记忆, 以后写作时就会减少错别字的概率, 不会影响情感的表达, 作文也会得高分。三书写会更美观。学生天天写日记, 也就等于在天天练字。写一笔好字, 作文看起来既美观, 又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你的作文当之无愧也会得高分。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帮助孩子写好作文 第2篇

一、帮助孩子阅读

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鼓励孩子将读到的故事讲给父母,并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叙述表达完整,从而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将主动权交给孩子

家长应放下姿态,将主动权教给孩子,让孩子主动地把阅读中的好词好句讲给自己听,并谈谈他的理解和看法,以此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三、关注日常生活

写作源于生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帮助孩子们收集写作素材,如引导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在平时的生活娱乐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收集写作素材等。

四、多鼓励孩子

只要是孩子自己的感觉,什么样的都是对的。因为那是他的认识。即使非常不合适,也不用当场予以否定,要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认识。如果能再引导他寻找到一定的依据来支持这些感觉,给他个轻松的氛围自主表达,并给予鼓励,久了,孩子就会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特点,不会人云亦云。

父母不能居高临下,不能强制灌输,对不同观点,多用辩论的方法,因为人在辩论时思维最为活跃。周边所有的事,都可以信手拿来。但辩论切忌论输赢。要让孩子认识到不同观点的存在才是正常,我们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而不是说服别人。

多鼓励孩子,他不会因为你的骂骂咧咧而改掉缺点,但他会因为你的信任而建全优点。

五、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孩子独立思考问题是一种习惯,仅仅靠老师在学校里培养远远不够,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到底怎么培养呢?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第3篇

一、解放身心,投入生活

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是生活全部,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投入生活、体验生活,耳闻目睹大自然中奇妙无穷的美,积极感受其中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大自然间的真情和爱心。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查字典比赛、吹鸡毛比赛、拔河比赛等,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制“珠宝箱”,从生活的长河中采撷可爱的浪花,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摘录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收集科研知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充实有趣的精神生活都是学生的作文材料,学生阅历丰富了,积累增加了,写起作文来自然就有话可说了。

二、不拘一格,大胆表述

学生投入生活,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深刻感受后, 教师还应积极遵循从说到写的规律,设法让学生讲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描述,特别是当学生说得兴奋、激动时,教师更不能打断。因为这是学生心智开启、创新意识萌动最激烈的时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最富情趣、最有新意和闪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学生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最熟悉的生活中撷取自己喜爱的题材,包括写一座建筑物等。学生心口一致,说写一致,就能用笔说话,乐于作文。

三、启发想象,开拓思路

想象和联想是作文的翅膀。写好想象作文是发展求异思维、激发写作兴趣的有效措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学生的想象之门大开,学生的想象更加绚丽多彩,作文则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天地,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想象和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笔者认为,从课文教学走向课外练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例如,在学完《小珊迪》一课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珊迪到我们校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这样新颖别致的作文,极易引起学生的浓烈兴趣,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编童话、给课文续结尾等方法, 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科学指导,教给方法

当教师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后,还应结合阅读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组句成段的规律和布局谋篇的方法, 逐步训练,让学生掌握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的技巧。首先,要求学生多读。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按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或是写篇读书笔记,或是摘录几段话,或是积累几个好词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加强阅读训练指导。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高度重视文章的内容、形式等因素,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特点和用词,引导学生发现写作规律,总结写作方法,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五、开动脑筋,参与讲评

讲评是作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化,无论是学生的正式作文还是小练笔,无论质量的好坏,教师都要进行有指导性的讲评。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评阅作文。教师进行指导性讲评时,应该集中指出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作文进行指导。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尊重学生的原作,在不足之处加以点拨,切忌大删大改,改变学生作文的意愿。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给学生的批语要有针对性,那些“语言流利,层次清楚,中心明确”的话,要尽量少用,学生看了这些批语,也不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在哪里。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材料作文 第4篇

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由于材料作文读写并存,一题多查既要考生认真读材料,又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把握进行写作,这样能真实地反映考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和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中考场上,考生要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写好材料作文,时间上、心理上均有沉重的压力,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材料作文授之以法,使其掌握规律,得心应手地完成作文。下面就谈谈写作材料作文的要领。

一、读懂材料,明确要求

读懂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不能抓住材料立意,就会偏题,甚至“谬以千里”。所谓读懂材料,就是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看材料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方法是抓住材料的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迅速抽出这段材料的中心或这一现象的本质,理解材料的命意,把它作为自己写作的立意中心。需注意的是,抓事物本质时,对于寄寓性材料,主人公往往是动植物,但要把它们当作有同样品性的人来看,这样才能透过材料表象,挖掘出内涵,从而根据寓意议论,发表见解。

材料无论长短都会有一个关键词,它一般分布在全文的4个部分。首先,如果材料有标题就要仔细审题,有些文章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主题。考生还要注意所给材料的开头,有的文章开头就会点出文章的中心词。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结尾和议论抒情的句子。例如有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是: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后面的要求或提示语。例如一道中考作文题先附原文,后提出要求:“读了《一棵树·三堂课》一文,我们受到了很多启发。请你就其中的一方面,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熟读材料后再看要求、提示,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三层含义“成功与失败”、“诱惑”、“机遇”是写作的3个范围,考生可根据其中的一个方面立意作文。

如果一段材料中没有明显的关键词,考生就要通过判断是非,找出材料的倾向性。如在一则材料中,对想接上维纳斯手臂的人用了“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这两个含贬义的词,考生就要明白,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按这个思路去写,就不会跑题。

所谓明确要求,就是要遵循命题者对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制,选好角度,定好题目。

材料作文往往可以多角度地立意,可从材料的群体现象、个体现象、群体和个体关系的正反两面立意。先要不歪曲材料的命意,然后迅速从自己最擅长的角度构思立意。命题的宽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应根据材料的主旨和作文要求,直言事理,揭示中心,切忌平淡、过大或概念模糊。题目要新颖,命题范围要窄,内容要集中,从一个侧面展开议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是命题立意的策略,因为笔力有限,时间有限,泛泛而谈便什么也谈不透。

二、构思拟题

可以运用第一人称正面叙写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进步表现,也可以用第二、三人称侧面烘托;可以调动已有的写作经历,引用、活用、套用读过的、听过的、写过的素材;可以运用首尾照应、画龙点睛等常规结构;可以运用悬念、误会、巧合等新构思;可以运用题记式、标题式、书信体、日记体、专题论坛;可以运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或写记叙文,或写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拟题时,可引用影视名、教材或阅读资料中的文章篇名,可化用歌词、名言,可逆向思维、创造奇境等,题目要简洁明了,宜在2—10字之间(不绝对)。考生可在草稿纸上拟三四个题目,从中选一个最好的。

三、开头,过渡,结尾

开头可直接点题,设置悬念,描写环境,营造氛围,引出人物事件,引用名言或富有哲理的短句作为题记,等等,但开头语段不能过长,以30—50字左右为宜,过渡要自然,结构要合理,结尾要揭示主题,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供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无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并且,不同读者的视角也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考生能够突破“人云亦云”的传统思维定势,力避“千人一面”。因此,必须展开“发散思维”,即“不囿常规,探求问题多种解决途径的开放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其特征是从同一信息源生发出来的不同看法,不同结果”(陈金明语),从而揭示出材料的深邃寓意来。

四、修改升格

如何让学生写好起步作文 第5篇

一、降低标准, 激发兴趣

一开始要求不要太高, 从日记起步, 教会他们日记格式后, 先让他们从几句话写起, 坚持每天写, 把他们当天所看、所听或所想写下来。作为语文老师, 随时检查、修改, 把写得好的日记当作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日积月累, 写作兴趣逐渐培养起来。同时要求学生要坚持, 不能半途而废。

二、强化积累, 理解运用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 积累好词佳句, 会背会理解会学以致用。三年级的作文刚刚起步, 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尤为重要, 大脑里储存的东西多了, 自然而然会用。每一周笔者都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 把好词佳句都摘录在笔记本上, 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背一背、比一比, 看谁记得多、用得多。

三、当场朗读, 合作分享

要让学生把作文读给别人听。这一点是初学作文的学生一个必要的分享过程。任何人在刚写成某样东西的时候都希望给别人看看, 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赞赏, 让学生把自己写得好的作文读给别人听。给学生这样一个展示的机会, 也给课堂一个分享学生作文的机会, 更给学生们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 同时也可以让老师掌握学生的习作情况, 这更是一个作文自我检查的过程, 在朗读中病句、用词不当、内容不够具体、不加标点等等问题全都表现出来了。这样, 学生也就可以水到渠成地修改了自己的作文了。

四、活动平台, 真情实感

以活动为主导, 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活动中创造作文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为丰富生活, 锻炼才干, 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活动之后让学生动手记下这美好的一刻, 学生兴趣盎然, 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习作完成了, 尽管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这是学生用心感悟、用笔描绘的, 真情的自然流露, 真实的作文素材使学生写起来轻松许多。

当然, 好的作文即是由真、细、感组成的, 这要求作文题目要小。往往很多人会将主题定得又宽又大, 而结果则是内容浮浅而乏味。拟定一个很小的主题, 将其细化, 即将所见所闻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描写出来, 再加上真实感受, 读者就会被这些真实打动。例如, 学完《赵州桥》这课后, 笔者将学生带去下谷坪土家族乡兴隆寺大桥参观, 让学生边看边想边说, 还不时用笔记下兴隆寺大桥的特点。一个学生在结尾处写道:这座桥虽然没有赵州桥雄伟、壮观, 但是这座桥很牢固, 洪水冲不垮, 卡车压不弯, 给沿河两岸的老百姓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好处。我喜欢这座桥, 更喜欢它的默默无闻。

五、方法指导, 必要途径

三年级学生虽然在一、二年级时就练习过看图写话, 有一定的作文基础, 但作文与写话之间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学生刚接触作文时, 教师如果没有进行认真的指导, 他们会感到手足无措, 所以当学生对作文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例如, 看图作文, 同学们在写作文前首先应该仔细地观察图上的画面, 看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事、画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和哪些物。人是我们观察的主要对象, 所以我们特别要注意观察人的服饰、容貌、年龄、身份、表情、动作, 并给主要人物取名, 然后发挥合理想象。画面上的景物都是静止的, 我们应该通过想象, 使它活起来, 让他们自己说话、行动, 最后要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就是要使画面内容变成活动着的电影镜头。但这种想象必须是合理的, 是表现文章中心服务的, 主要人物和情节必须与画面内容一致, 不能另编一套。又如, 学写动植物时, 笔者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 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引导他们将其见闻记录下来, 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知道了如何习作, 还要知道作文的誊写格式 (如题目、标点、空格等) 。练习时, 笔者将一篇文章打成两份, 一份格式正确, 一份格式不正确, 让学生看看哪一份好, 当然更要注重细节, 力求使学生领悟到正确的格式对习作的重要性。

六、依照课文, 模仿训练

随着学生作文能力的不断增强, 学生作文视野不断扩大, 内容不断增加, 形式也要多样化, 要想使学生练好作文的基本功, 写出好文章, 让学生把课文当作例文进行参照仿写, 这也是作文起步中十分必要而有效的捷径。课文上所说的范文, 无论是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讲, 或是从思想渗透、主题表达上讲都是精当得体的。教师可以按照每次写作的需要, 选一篇范文当作例文, 并向学生分析, 讲透彻, 然后再命题让学生去仿写, 这既是作文上路之初给学生的一根“拐杖”, 又是学生作文成型的“矫正器”。随着仿写篇目的增多, 学生对文章的驾驭也就有了相当的能力了。如此练习也可以让学生达到“言之有序”。

作文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张扬和升华, 也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美好的心灵。因此, 教师要从激励的目的出发, 对文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孔之光, 都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 而要及时指出并加以表扬。要不时运用一些启发性和鼓励性的评语, 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 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在“互批”中写好作文 第6篇

一、学生互改作文的优势

强化学生写出好文章的责任感,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惰性。作文写好写坏只有老师评判,学生看到的只是最终的结果,什么样的作文写得好,什么样的作文不好,学生心中没数。学生互改作文,可以了解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他们有充分的权利参与分析、评论,不仅能增强责任感和自豪感,还能促使他们认真写出优秀作文。

促进学生加深理解作文的写作要求,提高思维能力。把评改标准明确告诉学生,等于是教会学生评价、修改作文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他人的文章,纠正别人的不足,实际上是一个提高写作能力的思维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对作文标准加深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监督学生动脑动手,巩固成果。学生的参与,既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又增加了学生多做练习的机会。比起传统的老师评价,学生听课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自己分析文章的效果更佳,可以使学生的鉴赏能力、行文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学生互改作文的一般方法

第一步,给定学生批改的标准。一般来说,学生不能够完全识别什么样的文章好,什么样的文章不好,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掌握批改尺度。

同一标准横向比较法。这是最常用的评价标准,也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但不宜每篇作文都采用这种标准,因为这容易导致基础好的同学总是得高分,久而久之会产生自满情绪;基础差的同学总是低分,久而久之会丧失写作信心。

因人而异纵向比较法。这种标准,指的是对基础好的同学择其平庸之作评低分,用评语指出不足。对基础差的同学择其进步较大之作或富有特色的某段落给予高分,用评语指出优点,使其觉得只要认真,则自己同样可以写好作文,并非智力比别人差,从而树立信心。

定“格”批改。主要是指抓住作文训练中明确规定的“格”,即具体作文要求进行批改。教师可自己规定“格”,一次选择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互批,不要求面面俱到,更能调动起学生互批的积极性,增强修改的准确性,学生能集中精力,某一阶段向某一方面努力,从而各个击破,逐项提高,使人人都能批作文,人人都能修改作文。

两个标准法。教师可以制定两个评估标准,一为常规标准,一为本次具体标准。若本次具体评估标准能达到,就可以得满分,使学生获得局部的成功,看到劳动的成效,以此为动力激发写好作文的兴趣。

第二步,纠正和指导。学生掌握了批改标准并不等于正确地掌握了批改技能,所以接下来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在这一步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批改符号,注意书面整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基本标准,根据个人特点,充分理解全文,然后按照标准提出修改建议。改稿时,老师作指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棘手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引发讨论,集体解决问题。

第三步,写一段评论文章。在学生根据标准修改、评论完同学的作文之后,要求其基于分析结果写一段总结性文字。评论文字可以分析思维方式、写作技巧,也可以谈修改意见或建议。根据学生写作能力的不同,可以分开制定标准:对于写作水平比较优秀的同学,对于文字驾驭能力不足的同学要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做既不会导致优秀生骄傲自满,又会使基础差的学生得到鼓励。

完成文章的分析和修改后,学生要交换作文,进行沟通交流。

实践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掌握分析、评价、修改作文的一般标准,都可以结合具体文章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归纳某篇文章的优缺点。通过作文互评互改,多数学生都很适应“掌握标准——具体评价——研讨反思”这一学习过程,笔者认为这比较符合“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学习原则。

三、学生互改作文的误区及对策

1. 重主体轻主导。

在谈及文章的评改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因此,互评互改作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发展的实际,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潜能,重主题的同时不能轻主导,不能在实际教学中只一味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重不足轻鼓励。

互批作文,无论是依据直观印象的整体评价,还是依据多项指标情况的分项评价,人们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他人作文的不足之处,却经常忽略他人作文中的长处和优点,互批中“重批评、轻表扬”的现象普遍存在:师生齐心协力精心推敲,找寻文中的种种错误,发现了问题就及时给予批评,批改成了挑剔,谁挑的毛病越多就认为谁的修改水平越高。殊不知这看似“客观公允”的做法,对那些被批评的学生而言有时竟成了无情的鞭挞,他们可能因此而失去写作的兴趣与信心。

3. 重互评轻自改。

学生互批作文的最终目的是找出习作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互评过后,要把习作发还给本人,使之在他人批改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修改。教学中,大多数师生会在“批”上下工夫,却忽视自我修改环节,忘了在“改”做文章———学生的自改要么在仅剩不多的课上时间匆忙完成,要么被布置到课下自行完成,事实上难以保证修改质量。

怎样让小学生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第7篇

关键词:培养情趣,方法引导,坚持练笔

通过本人多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验, 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的紧迫任务是要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文是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文教学是一个重头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怎样使小学生从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 到爱写作文、写出带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呢?

一、培养写作兴趣, 激发写作欲望

培养浓厚的作文兴趣, 是推动学生自觉主动作文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 每节作文课都必须积极地做准备。作文教学主要有两种思路设计能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一种思路设计是, 由学生熟悉的写作素材入手, 逐步深入地进行写作训练;另一种思路设计是, 每堂课教给学生一些作文基础知识, 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专题写作训练。

二、积累写作材料, 充实写作内容

学生要写好作文, 不但要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 还要拥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小学生刚开始写作文, 还处在模仿学习阶段, 其素材积累主要来源于课本、课外读物和日常生活。因此, 在授课时或在课外辅导时, 教师就要根据每个单元的作文教学要求, 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抄一些相似题目的精彩片段。因为小学生模仿力强, 生理上正处在记忆发展的高峰期, 他们抄写的过程, 也就是阅读理解、收集综合素材的过程, 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记下来。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自然, 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就写作而言, 观察是获得具体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 是感受生活从而产生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不可忽视的一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要给学生以必要的观察方法指导, 还要设法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力求观有所得。

四、注重作文的评价

评价作文是对学生作文的再次提高, 要按程度不同进行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成功的喜悦。首先是当场评价。投影学生的典型习作, 或比较成功的习作, 让学生来评价, 学生发表各种意见, 教师总结肯定的地方, 指出存在的缺点。其次是书面评价。每次学生的作文, 作为教师要细细品析, 找出闪光点, 指出改正的地方,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作文, 按层次不同给予分数。低段学生喜欢高分, 可按进步程度打分,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分数, 都有自己成功的一面。再次是口头评语。对那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 使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从而更加有信心地写作, 以更快的速度, 提高作文能力。

五、突出写作主题, 融入写作感情

小学作文的选题要具体一点, 教师要帮助学生审题, 帮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比如, 观察某一物体———钟表, 既可以引导学生从钟表的整体外形、颜色、图案到内部的表针、数字, 具体地逐层逐步地进行观察;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 联想到钟表的作用和声音, 联想到钟表能给我们的启发等等。在进行写作训练时, 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但要围绕“钟表”这个中心展开联想, 不能离开主题。

六、树立写作信心

一堂好的作文讲评课, 学生可以受到极大的启发, 甚至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层次。学生通过构思、修改, 最终完成一篇作文, 都渴望得到好的评价。如果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多写多练, 而不愿多花费时间去欣赏他们的劳动成果, 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

七、创设良好环境, 让学生自主选择

要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 打破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学习轨道, 顺应儿童的天性, 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 让学生走向社会, 了解市场、城镇建设、环保和乡村变化等, 为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奠定基础。

谈小学生怎样写好作文 第8篇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授课

小学作文一般是从三年级开始的, 但是之前必须有所铺垫, 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老师和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也就是先识字, 积累词汇;再学习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 培养阅读能力;最后学习写作知识, 并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训练。要想取得一定的效果, 就必须按照事物原有的规律办事, 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所以要想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 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就必须沿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一) 加强积累, 夯实基础

作文需要积累。构成作文的元素有词、句、片段等。作文就像是珍珠项链, 而其中的每个元素就像是一颗颗珍珠, 只有选择了珍贵的珍珠并用一个合理的结构像线一样把它们串联起来才能成为一串精美的项链。

那么, 我们首先就是要积累和选择好一颗颗珍珠。我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 一种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例,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能够让他们写作时有词可用、有话可说。第二种方式就是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可以写入日记的内容非常广泛, 小到对一个词语的学习, 身边发生的小事, 和亲戚朋友同学之间发生的喜怒哀乐故事, 大到对社会的感悟和反思。日记是记录自己心情的自由空间, 学生可以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二) 扩大课外阅读量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有了广泛阅读的“厚积”, 才有写作的“薄发”。广泛的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那么, 如何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呢?

我采用了两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 从他们一年级开始, 我就开始将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定为“读故事”时间, 精选内容丰富、想象奇特、充满童趣、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 每天都为他们读上一小段。在“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打住,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第二种就是在学生已经有了阅读兴趣的基础上, 为他们推荐合适的书籍阅读。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 里边的书籍有的来自学校图书馆, 有的来自我购买的书籍, 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捐出来的图书。在这个过程中, 我说服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读书活动中来。这样一直坚持下去, 一定会出成效的。

二、采用游戏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没有合适的素材也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而游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情境, 在课堂上开展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教学, 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新鲜的素材, 学生再对生活中原有的一些经验进行加工, 就有了比较丰富的材料。

(一) 要善于观察

很多作家谈写作时都说, 对生活要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那么怎样观察生活呢?我觉得应该要运用好眼、耳、鼻、舌、手去认真感受。

人的眼睛就像是一台摄像机, 你“摄录”到什么就会在你的心底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在生活中, 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形成“艺术家的眼睛”, 此外还要结合着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 对一个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扫描”, 这样才能获得事物形、质、动态和氛围的整体情况, 才能够敏锐地观察到别人不注意的重要细节, 然后才有可能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来, 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二) 要注重体验

有了细致的观察, 还要反复揣摩形成自己的真实体验。要细致观察一切人, 观察一切事物, 深入体会一切。

(三) 记录并整理

在观察的过程中, 我们要随时记录一些重要的细节以及一些内心的感悟。我们都知道有些灵感“火花”是转瞬即逝的, 我们只有随时捕捉住这些火花才能写出比较精彩的文章。这些基本的素材有了之后, 还有根据写作的需要对它们进行筛选和整理, 整理出最能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备用。

(四) 综合成文

有了各种素材之后, 还需一个合理的结构把他们串联起来。作文的结构很多, 如总分总结构、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形散神聚式结构等, 每种结构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在选用的时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 不能随意选用。有了主题思路, 选用合适的结构, 巧妙运用选取的素材, 一篇文章就形成了。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作文的评价方式有多种, 也各有优点。比如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 让学生以阅读者的身份来看待自己的文章;学生互评突破了师生唯一、单向、封闭交流的桎梏, 给了每一位学生一个换位思考的新空间, 使学生在互评比较中找出自身作文的不足和差距, 从而使他们明确了自己作文训练应该努力的方向;师生互评打破了教师垄断包办作文评价的格局, 充分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需要, 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上一篇:城市高层脚注下一篇:位置伺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