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有效课堂

2024-06-18

高中历史有效课堂(精选12篇)

高中历史有效课堂 第1篇

一、要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 必须要做好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相当于设计教学提纲。教学提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最重要的基础保障。

(1) 知识导入。

教师要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 检查对以往知识掌握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入新的知识, 就要突出重点, 用简单、新颖、通俗化的方法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提纲挈领引出重点难点。

(2) 自学阶段。

教师在解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 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 明确自学目标, 布置自学任务 (可以是向学生提出几个基础性的问题作为自学任务, 如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 , 指导学生自学方法 (如结合图示、史料以及老师布置的任务认真阅读教科书, 提炼重点) 。

(3) 教师引导课堂。

通过检查学生对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也就是对问题的回答情况, 检查自学效果。然后, 教师带领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本节课知识, 把内容进行归纳、补充、进一步深化和条理化, 构建起知识框架。

(4) 课堂合作。

在教师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 把知识点逐一进行细致讲解、归纳后, 教师可以根据重点难点提出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中,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探求中。

(5) 课堂反馈。

课堂快要结束时, 要及时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行课堂小结。教师要求学生当堂练习,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在教学关键位置

高中教学新课改下, 已经明确地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那么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就是教学活动的关键。这是因为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课堂效率就会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很多方法可循。首先, 在课前知识导入中, 如果把课堂教学演变成一种向历史奥秘探索的活动, 就会在课堂的开始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比如可以讲一个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或者谜语、悬念、成语来引入本节课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历史事件。例如, 可以播放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影视片段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 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通过对历史题材电影的观看, 学生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师还要注意把听起来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的历史事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 我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到很多道理和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因为,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探究活动的内在动力。

三、要注重在教学中多选用史料深化知识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除讲述教科书上的知识以外, 还要注意引用充分的史料来完善历史背景,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这也是考察教师知识储备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人认为扩充史料属于课外知识, 与考试无关, 可了解也可不了解。实践证明, 这是目光短浅的做法。从长远来看, 向学生扩充历史背景资料, 能够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程度, 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运用更加灵活。

教师选用的材料可以是历史照片、人物言论、历史著作等, 要注意发挥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多样性。在选用史料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避免过多运用史料。随着教学现代化媒体的运用, 有一些教师大量使用史料进行教学, 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反而冲淡了教学的主题, 与教材知识脱离。教师要注意运用史料不要贪多, 一节课只有40分钟, 时间有限, 要完成教学任务, 就应该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史料的扩充。 (2) 充分利用史料反映现象。比如, 历史图片作为一种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 高中历史教材相关资料中拥有大量的历史图片, 是高中历史教与学的宝贵资源。一幅历史图片, 往往会带给我们很多信息。教师则要带领学生, 点拨和引导他们观察历史图片里的人物衣着、背景、表情等来剖析历史时代背景的特点, 或者观察图片里的人物、地点、从事的活动来理解图片反映出来的内涵, 使学生逐渐养成从历史表象到历史本质的图片解读能力。

高中历史有效课堂 第2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科教师积极投身建构高效课堂行动中。本文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从高效课堂师生关系、课堂结构及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三方面探究建构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 课堂结构 教学评价

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简称高效课堂,也就是课堂教学不但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高效地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效课堂是致力于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力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效课堂倡导的理念为“自主、合作、探究”,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广。目前的高效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等较成熟的课堂模式。触动我们思考的是,历史课堂教学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历史学科呈现的知识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历史课堂教学旨在把这些凝固的知识抽出来,使之变成可感知与理解的知识。高效课堂模式是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体现,对于学生全方位地提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高效课堂是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动态高效率课堂。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

建构历史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在高效课堂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真正将学生从传统课堂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表问题分析的不同观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才华,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才是历史课堂受益的群体。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课堂关系,从实施的过程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如今的历史高考科目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高,历史科目的学习讲求史论结合,也就是从史实中得出结论。在高效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我就布置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自学及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本的学习,让学生在课上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兴趣很浓,甚至拿来自己家中的一些老物件,以及网上下载的相关旧照片。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既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堂,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课堂在这方面具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势。

二、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要以高效课堂结构为重点

高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高效的组织和管理。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法、资料展示法等方法,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以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为例,教师课前播放影视剧《太平天国》片段,并提问:你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有什么建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强烈愿望。

高效课堂有效性的第二个要素是空间要素。学习过程是一系列信息在大脑中处理、分类、加工的过程。教材中不同时代的历史大事件、众多思想家的学术思想等,如果仅凭教师的语言描绘或阅读抽象的教材,是无法再现或感受那种情境。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变静止、抽象、枯燥的内容为动态、生动可感的影像,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左右脑同时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在讲到必修1第四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组间互评的教学步骤,完成:(1)《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度内容是什么?它的积极性、空想性和落后性分别体现为?(2)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训?(3)从历史经验我们得出,政权的牢固是以农民稳定的为基础,从太平天国运动中,你对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有什么建议等问题的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探究得出学习成果,从而就成果和当课所学习的内容,讨论并发表意见。在一堂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开放、灵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经历初识-了解-分析-运用的过程,从问题中得到启发,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多元化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成果的评价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在传统课堂里,主要以教师评价一种模式为主。高效课堂应该对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进行革新,把完善评价机制列入高效课堂建构的重要部分,充分凸显教育的评价功能。

在课上,高效课堂引入得分机制,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课上展示学案的学习成果,得分高的能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小组内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意识、探索意识。

新授课后,以高中历史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这一课的评价为例,首先学生自评是否深入探究教师的问题,掌握本课的学习的重难点。其次,提倡学生小组合作的组内和组间的互评。最后,教师基于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事实证明,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凸显了教育的评价功能。

四、结语

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它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历史高效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从观念、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互动合作共享的活动,实施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策略 有效性

笔者根据一线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案例,从课前的准备以及课堂的时效两个方面入手,探究适应新课程改革,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包括做好有效的备课,整合课程内容,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具体情境和以人物为主线等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能有效的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一目的实现,不只是为了顺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一、充分备课

所谓备课,就是教师为了课堂教学所做的所有的课前准备工作。具体来说包括:首先,掌握教材,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课程标准,熟悉围绕教材所有的配套用书。其次,分析学生情况,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良好的教学需要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才能充分进行,在此之前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特点,学习习惯等,第三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在充分掌握了教材以及教学对象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能力和品德发展。

有的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套路,无论是在分析教材还是分析学情一直都用不变的模式和思路,久而久之,备课的过程就被忽略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所以,在备课这一必经之路上也要渗透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思路以提高整体的历史教学效果

二、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历史课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所起的作用是承载历史知识的传授,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下编著的各种版本的教材,虽然结构不尽相同,但是反应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所以,无论教师使用哪一版本的历史教材,都必须重视教材提供的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而有时候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不一样,所以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得不重新整合历史课程的内容。

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更加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要把以专题形式编著的历史教材内容打乱,重新进行整合,当然这些整合都是专题整体的学习目标为前提,每个专题同时包含若干个“学习内容”,每个“学习内容”中同时包含很多个子内容以及为了进一步说明学习内容的图片和表格,以及课后的“自我检测”和“材料阅读与思考”。根据这种课本的编排,我们可以在讲授第一子目相关的内容时,同时设计到了第二子目的内容,那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即可教授一部分第二子目的内容,以便在学生学习下一子目时能温故知新,对知识融会贯通。这样的整合能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当然,在对内容进行重新布置之外,还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或者删减,处理教材内容时更加灵活多变,对重点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对于适合课外阅读的内容则少占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这样的编排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而教师在这样的编排过程中,历史课本的内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条思路,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运用知识,游刃有余。

三、探究式教学

教学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一般而言,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会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问,当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形成了一套系统,并且层层深入,提问就不单单是教学中的环节,而变成了教学法。假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问题探究式教学,那么一个问题是否得到正确的答案已经变的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在探究式教学中由于探究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以及历史的学习方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学生在探究、学习、摸索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答案。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在具体是教学中,教师最初的提问会收到来自学生的多种多样的答案,当老师对答案进行了逐一有效的评价之后,利用学生的部分答案继续组织接下来的问题,这样步步设问,步步引导学生探究,从而最终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究式教学是一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老师也成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如此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教师想要运用,并不容易,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如此准备才能真正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羅马,达到教学目标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教师要在诸多方法中找到最行之有效的,所以每一步的提问都要有目的性,切不可随心所欲地想到哪里问到哪里,盲目的提问会使学生偏离教学目标,最终,教师不但完不成教学任务,还会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的认识更加模糊,最终南辕北辙。

其次,要提示范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会从侧面向学生传达出教师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提问时,一些是非答案的问题教师大可以不去设问,因为这样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猜测,只会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思考,而不是对某一问题的深入式思考,还有一些问题不可随便设问。如“假如英国没有侵略中国,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历史发生过的才叫历史,它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不容假设的,这样的问题一旦提出,就给学生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而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这样的想象是没有必要的。对于这两类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涉及,否则不但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就不能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而如果学生能在课后对材料也会自行地提出疑问并自主解疑,这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领域的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和无数的研究者不断追求的目标,对于教师而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则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工作的反思和探索,在继往开来的教学教育中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第4篇

一、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 制定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实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能力与知识以及方法与过程的有机结合。仅仅在学生不断实践应用、积极反思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根本目标;在学生合理地运用、反思以及批判学科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才能不断完善其“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而只有在学生将“技能与知识”作为使用对象, 将完善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目标作为根本动力的前提下, 才可以充分体现出“方法与过程”目标的重要价值。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中教学新课程改革已将学生看做教学活动的核心, 于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成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重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 在新课导入过程中, 可以将课堂教学变成一项探索历史奥秘的活动, 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一个成语、谜语或是历史小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的知识。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将历史事件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例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可以播放关于鸦片战争的影视片段, 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列强恃强凌弱以及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情境当中, 由此学生就可以充分认识到“落后无能就会被欺压”的道理。而且,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久远的历史事件与个人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而帮助学生将从历史事件中领悟到的方法与道理合理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增长学生的智慧。

3.活化教学内容

对于每门课程而言, 假如教学内容是抽象与死板的, 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假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传授比较机械与教条, 那么课堂气氛就会比较沉闷,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为了增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与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同时引导学生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其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从而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 在《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中讲解“自习惯法至成文法”的时候, 教师可以借助以下案例:作为一名罗马军队的首领, 罗莫洛出生于罗马共和国的早期, 他非常善良、有爱心。罗莫洛在生前曾经立下遗嘱:愿意将其一半的财产无私地捐献给与其并肩作战而伤亡的战士或其家属。然而在罗莫洛去世以后, 其家人尚未履行其遗嘱, 于是在战争中伤亡的士兵或其家属告上法庭。请同学们思考:法官会如何判决呢?通过此案例就能有效地活化原本沉闷的教学内容,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情境教学策略

所谓的情境教学策略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有针对性地创设出富含感情色彩、生动有趣的场景, 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 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例如, 在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候, 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此时, 教师可以引用巴金著作《家》中的故事情节, 根据觉新结婚, 觉民离家出走以及瑞环死亡等故事创设出教学情境, 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提倡新文化、民主、科学的原因, 而后期又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 并获得较多收获。通过历史情境的合理创设, 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历史。

5.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开展有效教学评价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开展有效评价:对基础知识以及课堂活动进行评价, 开展主体多元化评价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通常都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例如讲解历史故事, 制作模型、课件等等。针对诸多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 可开展课堂活动评价。教师将制作的表格发放给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或自评, 从而改变以往只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且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综合、全面地考核评价对象, 实现定量评价以及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高中历史有效课堂 第5篇

张智勇

江西省信丰中学 江西 信丰 341600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景、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的设计。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念出发,探讨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

我认为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的设计,以实现教学优化,主要包括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景、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设计。我把教学设计阶段的六要素视为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过程的6个主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是学生活动压迫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它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或体验,而不是说明教师将要做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中学的部分的具体化,一般适合于单元或课时设计。教学目的是教学总结性目标的概括,适合于课程或学期设计。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历史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

向,制约着历史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在设计时应遵循4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历史课程目标保持统一的一致性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的目标体现纵惯横联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存在差异的层次原则;教学目标要坚持难度适中、明确、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1、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发展的3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显然,它们是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科书的特点。

2、课时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4个:行为主体(是学生非教师),行为动词(应明确、具体、可测评),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的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只有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按照低耗高效的原则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组织形式的选

择等,是解决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把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无疑成为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三、学情景的设计

教学情景是指教学内容在其中得以存在、运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及日常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和改造来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体验的过程。

1、教学情景的类型

教学情景一般包括:?事实情景。包括历史事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及能体现历史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经验情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可用于某一新内容的引入或某一问题的分析、解释和应用。?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情景创设时要指向明确的课程目标,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其所隐含的知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2、教学情景的线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情景的设置是教学设计的静态构成要素,而教学活动及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动态构成要素。基于新教材教学设计的构成就是要将这两个要素中的四条线索逐一确定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情景素材线索可以从教材中的资料性栏目中提取;核心内容线索可以从教材的正文内容中提取;问题线索隐含在教材内容的逻辑序列之中,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学生活动线索则可从教材中的活动性栏目中提取。

四、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在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中在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间体。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图片(静态的影象和文本)、幻灯(投射的静态影象)、视觉媒体(动态影象)、听觉媒体(声音和音乐)等。

鉴于各种媒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适应性的局限性,而媒体之间往往有互补性,即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又可用其他媒体的适应性来弥补。因此,媒体的选择应力求组合优化,以发挥媒体的最佳功效。

在确定教学媒体时,要考虑所选媒体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即内容是否正确、资料是否新颖、介绍是否简洁,考虑所选媒体能否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程度,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制作品质、能否提供有关效能的证据,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关注了教学对象的特性、先有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用流程或图案的形式简洁地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教学过程,直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习者为主体和媒体优化作用;

(2)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3)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特点和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模块特点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

假如课程和学科专家以及出版单位编制教材是教科书的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对教科书的创造性使用就是教科书的二次开发。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二次开发,主要指教师在实施高中历史课程,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9个模块的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历史教学教材,从而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教科书灵活地、创造地、个性化地运用;二是对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三是自主地开发新的教材资源。

历史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优化的教学内容,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决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如何将教科书中隐含的教学设计构成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构成,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教师是否具备科学的教学设计构思策略。

六、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的设计是解决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其内容包括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

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评价是以学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历史新课程倡导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中心,其评价标准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综合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其目的在于目标形成过程的诊断,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形成更适合学生的教学,从而帮助师生完成即定的目标。形成性评价设计应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诊断性、补救性、多样性、适时性和全面性。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第6篇

每节课后,教师多数会给自己做个小结,审视自己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得失,“反思”学生从自己的课上学到了什么。“反”者是指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围绕这个目标所做的教学设计;“思”者是指教学目标和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来看一位学生在学了高中新课程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写下的一段“学史心得”:

学完了第一单元,我弄清了“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军机处”等许多概念,知道了什么时候形成“中朝”与“外朝”,哪个皇帝废行省,设三司,诸如此类。仅此而已吗?知道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学生质疑这些知识的“有用性”,实质就是质疑这门学科的学习价值。)

由这则学习感想引发我们的思考:成功的历史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学生们提供理解人类文明(包括自我)的多种视角,并在其中育成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最重要的莫过于创新课堂教学行为。

二、创新课堂教学行为

1.整合基础知识:利用历史的时序性,构成时间线索

如在学完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学习主线——“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

春秋—— 百——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儒学创立

↓ 家 ↓

战国—— 争—— 孟子、荀子继承发展——蔚然大宗

↓ 鸣 ↓

西汉——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

宋明——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理学阶段

↓ ↓

明清——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批判继承

这样,学生脑海中有了一个时序性,掌握“主流思想演变”的过程就容易多了。

2.提升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中介而形成的,中学生学习历史,要理解历史材料(文字、实物等),解释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探讨历史问题等。

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与学习特点的学科能力是阅读、阐述、评价。阅读能力决定对历史的理解,阐述包括历史语言的运用与解释,历史评价包括鉴别、鉴赏与评价。而这三种能力的核心则是历史思维能力。

巴尔扎克曾说,问题“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一:提供阅读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加以论证。

孟德斯鸠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请结合明清时期国家政治管理制度的特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方法二:有目的地将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

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前再度参拜靖国神社,又一次揭开历史的伤口。4月4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明年春天启用的小学教科书审定结果,出版社会科教材的四家公司首次将“尖阁诸岛”(即我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表述为“日本固有领土”。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设问:造成钓鱼岛问题的最早历史根源是什么?日本的这一系列行径实质说明了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这样的问题,密切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可谓“知古通今、以史为鉴”。

3.拓展史料研读

史料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应重视历史史料的教学,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

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除此以外,还应精心挑选,适当补充教材以外的材料。

4.利用学术观点

历史学科的时代性不仅表现在关注社会热点,同时也反映在跟随时代发展而提出的新的史学观念和学术成果上。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2题的引言部分引入一个全新的观点:“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给了考生萧公权、汪荣祖、恩格斯的三则材料,要求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这告诉我们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程度并非一成不变,是随着史料的不断被发掘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而被修正、完善的。高考的变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术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史学新成果,对教材重新整合,教给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茧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有效方式。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情境的设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有效情境,设置,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讲究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情绪、兴趣和积极性, 能够听取、领略并实践课堂学习, 经过独立思考, 并用语言表达, 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发挥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情境设置。

一、有效情境本内涵和重要性

高中历史有效情境是指高中历史教师为吸引学生积极置身其中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而创设的模拟真实情境, 是实现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高中历史教学实情出发, 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 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者氛围, 并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情境的设置是由高中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并能促进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考应试要求也决定有效情境设置, 提高教学质量, 顺应时代发展对新人才需求。

二、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需要重视三方面的效度

1. 高中情境创设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针对性地实现教学目标, 突破教学重难点展开情境教学。例如高中历史教材中“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 编者在“本课测评”中创设问题:《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盛唐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为什么说李白是诗仙, 杜甫是诗圣?教师可创设有效情境, 展示《诗经》配乐朗读视频材料, 展示屈原的话剧片段, 展示盛唐的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的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 并展示李白的简历和诗作, 杜甫的简历和诗作,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当时这些艺术作品的独特的魅力, 感受到当时的真实而深切的历史场景, 在这样的有效情境中, 高中学生的领悟能力就会提升, 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艺术作品的真实独特深厚的魅力了。学生也能从这样的历史课堂上得到真正的成长和收获, 实现历史思维的发展, 和历史认识高度的上升。

2. 高中情境创设要照顾到趣味性和真实性。

高中教师要注重趣味知识为一体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乐中学习,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让学生在趣味中实现提升。有效情境要注重真实性, 要把教学涉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里去,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让教学更高效。有效情境要真实, 挖掘历史的思考意义和精神内涵, 情感价值, 在历史本身和历史的真实中实现情境对学生的熏染。例如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学习延伸”部分, 重视针对学有余力和对学习有强烈兴趣的学生, 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逐步解决一定难度的教学问题, 形成教学结论, 带领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资料, 并完善整理资料, 加以分析归纳, 综合比较, 假设论证,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对历史教学不做统一的要求, 也不会逐条都耐心细致地剖析讲解, 而要注重教学的选择性。总之,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富有趣味性, 能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教师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 能够促进并引导学生更加真实贴切地研究历史。

3. 高中情境创设要发展学生的思维。

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要能让学生在每个年级阶段都能连贯地持续地等待、探索和行动。高中生具备学生的潜力, 好奇心强, 想象力丰富, 并渴望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重视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注意力, 通过设计一系列历史问题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并能够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教师要能设置引导学生心灵对话和思维活动的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求知,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让学生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教师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 并激活学生的思维水平,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保证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挥巨大而真实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策略

1. 高中历史教学要根据内容特点和教学目的, 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触景生情, 并能从启情点生发开去, 产生和历史情境相融合的, 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特点的学习触动,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现象。要能通过情感的触发点生成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洗礼, 内心产生涟漪。

2. 教师要真情感人, 激活学生的内心。真情是能够感动人的, 教师要创设历史情境, 掀起感情的波澜, 深刻剖析历史人物的内心和思想, 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将学生领入真实的历史光辉中。

3.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 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实现认知和感情的高度融合。

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有效情境中的体验和感受,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才能, 拓宽历史视野, 重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许国翠.高中历史课堂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探索[J].新课程 (初中版) .2010 (10) .

[2]纪彦.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J].学园.2011 (2) .

[3]周顺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 (19) .

[4]胡亚伟.创设生活情境, 激活高中思想文化史课堂[J].金色年华 (教学参考) .2011 (02) .

[5]吕慧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例谈[J].新课程 (中学版) .2009 (2) .

高中艺术生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探析 第8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在新课改大潮下, 对艺术生 (包括音、美生)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攻克艺术生历史教学收效难、收效低的难题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

我国目前的高中艺术生历史教育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老师教得很苦, 整天忙忙碌碌, 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学生已。而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它不仅仅有声像, 还有动画效果, 能把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化成有声有色有像的生动形象的东西, 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2.研究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起,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国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把现代信息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传统教学弊端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美国、日本、新加坡更是走在世界课程改革的前列。在我国, 教育改革者越来越意识到, 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 现代教学手段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新颁布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学科实践能力”。基于这些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这一教育观念逐渐清晰起来。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作进一步研究, 如何由基于教的研究转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整个课程整合的研究领域, 不仅探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方法和规律, 而且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的方法和规律, 这其中无疑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研究方法

1.“现代教学手段与其他课程整合”指运用音像数字技

术、计算机技术、校园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实现网络交互, 服务于教育, 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历史活动中去的一种教育形式。“现代教学手段与其他课程整合”是把现代教学手段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有机渗透、有机融合, 这种“整合”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四个方面。

2. 现代教学手段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研究的核心———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阅读、认知、理解、分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呈现出许多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方式。这些变革已经并将继续引起历史教学的深刻变革。现代教学手段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的核心是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得很累, 每天起早贪黑, 然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拿着非常好的专业资格证, 但由于高考分数太低而落榜兴叹。历史教师有责任对高中艺术生历史课堂有效性进行研究, 且势在必行。

2009年是河北省进行新课改的第一年, 课改后的高中艺术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即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学科比以前更多, 课业负担比以前更重。要达到历史新课标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如何使得历史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 进行有效的教学行为, 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 为了进一步做好自己的工作, 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是每位历史教师不得不进行的必修课。

2010年4月中下旬, 我有幸参加历史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 经过精心准备, “工业革命”的教学, 自认为超正常发挥, 充

四、研究结论、讨论与反思

1. 现代教学手段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认知与创造。

第一, 传统的教学是基于课本内容的教学, 而到目前为止, 网络上与具体历史课程直接相关的资源应该说还很有限, 因而网络应用的局限性也不少。基于专题研究的模式确定了学习的范围和目的, 为学习者提供了灵活选择的空间, 而网络资源就成了学习者的一种方便的选择。

第二, 人际协作交流是新学习模式的常规, 也是它的意义所在。

第三, 电脑及网络上提供了大量多媒体设计制作的工具, 如Photoshop、Frontpage、Flash、Premiere等, 为学生展现个性与创意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另外, 电脑能更好地进行情景创设, 有利于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利用电脑, 通过图片、影像、视频、演示、文本等的创设, 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感受和想象, 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索、求知的热情。

2. 现代教学手段对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意义认定。

(1) 现代教学手段为我们整合并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 现代教学手段是以数字为基础的。我们拥有了一个极为便利的条件, 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各种各样我们所需要的材料加以整理、修剪和组装。于是, 所有的教学资源可以方便地根据学生的意愿实现最佳的组合。

(2) 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

(3) 现代教学手段有利于我们扩大信息量。

(4) 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注意点。

现代教学手段的这些积极意义, 让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替代”, 它的作用绝不是简单地代替黑板与粉笔。但我们在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它的使用必须是恰当的, 必须在某一方面对学生确有帮助。

(2) 它的使用必须是出于为学生考虑的目的, 必须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实现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 尤其是教师的科研素质的高低, 是决定课题能否出成果见成效的关键。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条件分析

段志娟

(荥阳市实验高级中学, 河南荥阳

“创造性”一词, 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概念有许多解释, 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新的价值的特性。这里的“新”的意思, 既包括给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带来质的变革, 又包括对个人来说是新的思想、观点和经验。很显然,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是教学价值观的一大进步。被誉为“发现学”的地理学, 一方面有显著的综合性, 它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 既要自觉综合自然和人文各要素, 又要灵活地将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中来, 以获得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 这一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和认识联结时产生出创造性的“火花”。另一方面, 地理学又有鲜明的区域性。虽然地理环境的区域特点一般是有律可循的, 但也有些区域的特点是在特殊规律作用下生成的, 这些特殊的地理现象是学生进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自我感觉非常不错。又经过近半年的磨砺, 回过头来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觉着还是有很多不妥之处, 尤其是对艺术生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例如“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可以这样设计:创设情境一:穿越时空隧道, 你成了18世纪英国资本家, 你想对手工工场生产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需要哪些条件?你又怎样去创造这些条件?

以第一人称创设情境, 学生容易产生共鸣, 把自己融入进课堂。能根据视频资料和初中知识积累很容易地回答出相关问题: (1) 雄厚的资本; (2) 充足的劳动力; (3) 广阔的市场; (4) 技术; (5) 丰富的资源和原料。

创设情境二:你抓住了当时英国良好的发展机遇, 经过一番准备, 准备兴办自己的家族企业。你会选择当时哪一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并及时进行技术革新? (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断, 学生能根据视频资料和初中知识积累很容易回答出相关问题)

这样设计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侧重重难点, 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而且比较适合普通高中艺术生的接受能力。我校有近一半的音体美特长生, 他们入学成绩差, 平时大半部分时间用在了专业课上, 所以文化基础知识较差, 接受能力远不及普班文科学生, 以上的教学设计能够让特长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 适应学校的整体教学。

音体美特长生经常接受美育教育, 文化课的学习习惯又不太好, 普通的教学设计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一定要别出心裁, 先声夺人。这样更有利于普高的历史教学。

况且, 全河北省的高中生历史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我们面对的是全部高中生, 不是部分中等、优等生, 所以, 历史教学必须兼顾整体, 还要新颖、独到。

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特点, 作出质量更高的历史教学设计。

不少老师认为历史课不好上, 内容单调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关键在于备课和设计教学时如何挖掘教材, 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以及他们的兴趣点, 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使历史课堂生动多彩、意趣盎然。同时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素养, 这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满分750的高考艺术文试题, 文综占300分, 近一半。而新课改下, 艺术生学习科目增多, 既要花大量的时间练习提高专业能力, 又要学习文化课基础知识。学业在负担加重的情况

行发现学习、创新思维的绝好素材。当学生能独立发现“新”的地理现象, 进而用自己分析、解释它们时, 便是最生动的创造性学习。因此, 地理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具有极其广阔的舞台。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成果是诱人的, 但获得成果需要众多的条件和脚踏实地的实践,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教师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各种措施和途径, 首先离不开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地理教师的实践和努力。只有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更懂得, 现代地理教育再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仅仅知道“这地方是什么”、“那地方有什么”的再现型人才, 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探究“这地方为什么是这样”、下, 几乎没有作业、练习的时间和复习巩固的时间, 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 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 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 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0世纪80年代, 有效性教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研究潮流, 并逐渐传入我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三维目标的角度看,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衡量历史教学有效的三个维度。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不同的评价标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 那就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进步和发展。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我们应探索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把教师教的艺术与艺术学生学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法指导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起来。有效性教学的探索及运用, 无疑将使中学历史教学跃上新台阶, 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新颖的教学设计会引起学生共鸣, 使投入课堂内容符合新课标要求, 符合重难点的侧重, 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而且比较适合普通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还要关注史能鉴今功能的发挥, 关注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提高。新课标注重对学生观念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形成。历史教学设计还应凸显这种意识。

从总体上来说, 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 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最有效的专题学习方式就是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医生的真本事在临床, 教师的真本事在课堂。如何高效得利用好40分钟的课堂时间, 是每个老师必须思考、关注的重要问题。在高中历史课堂中, 每个老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使用提问的技巧, 但这个技巧有时是有效的, 有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笔者自参加教学以来,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么是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 要么是为了承转, 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问多少、怎么问, 以自己的喜好为准, 从来没对提问做过深入的思考, 也没考虑过无效的提问会对教学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一次听课的经历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课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师: (出示康熙帝图像) 康熙帝是谁?你了解康熙帝吗?

生1:他是清朝的皇帝。

生2: (摇头) 不大了解。

师: (示意学生坐下) 出示康熙帝的个人小档案。

师:“三藩”割据, “三藩”具体指哪三藩?

生: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师:康熙帝采用什么措施平定三藩?

生1:康熙帝亲自指挥, 运筹帷幄。

师:还有别的措施吗?

生2:启用汉将, 重用绿营。

师: (回答得非常好) “三藩之乱”之后, 解决台湾问题就摆上了议事日程。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使课堂提问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和艺术性, 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展开, 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 怎样才能使教师的提问有效、高效, 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一、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度”

“度”既包括问题的数量, 也包括问题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笔者所听的这节课, 该老师大概问了三十几个问题, 这是课堂提问没把握好度, 导致问题泛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笔者认为最多十五个问题为宜。

课堂提问要讲究深度。问题如果过于肤浅, 过于直观, 学生可不假思索一语道破, 或者学生能一下子从教材找到现成的答案, 都不能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笔者听课的该位老师的如下问题便是缺乏深度的问题:“三藩”割据, “三藩”具体指哪“三藩”? (该问题教材中原原本本就有, 该教师还让学生站起来回答, 实属浪费教学时间) ;郑成功的儿子是谁?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郑经) ;郑经死后, 康熙帝把握住机会派谁去收复台湾? (学生回答:施琅) 。上述两个问题学生都可以不假思索得回答, 学生即使不看书, 大部分的学生也能回答出来, 因为学生早已在清宫戏的影视剧中有所接触。

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广度。所谓广度, 就是要把握好知识的覆盖面、辐射面、教师的提问必须具体、有针对性。不能过于笼统。问题提出来后就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否则问题涉及领域太多、面太广, 学生则一时难以理清头绪。笔者听课的该位老师以“康熙帝是谁?”导入这节课, 让多位学生起来回答。事实证明, 很多学生不知从哪里着手回答这个问题, 只好站起来摇头或者笑笑。

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高度, 就是说问题要有思想性。作为历史学科来说, 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德育教学资源, 从中提炼一些开放性、创新性的试题。如让学生谈认识、感想、建议、启示等等。本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收复台湾两者之间的区别?这一问题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分析历史问题要把它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行为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明末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那是维护国家统一, 堪称民族英雄。

二、“候答”时间要谨慎把握

在提出问题之后, 许多老师都急着让学生迅速回答, 中间没有“候答时间”, 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 无法有效回答。候答时间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前所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是提问与回答之间的暂停时间。笔者听课的这位老师有几个问题暂停时间不到3秒钟就叫学生起来回答。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低效的。合理的候答时间应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3至10秒钟为宜。候答时间相应的延长,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 从而有探究答案的机会, 特别是“学困生”。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有足够的候答时间, 课堂提问的问题就不能太多。

三、有效提问还需关注“理答”

在获取学生的回答之后就要进入提问的第三部分:理答。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 是紧随学生的反应。教师的理答反应, 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影响到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笔者听过很多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 理答这一环节据笔者观察是目前最为低效的。笔者听课的该位老师, 理答反应据笔者概括为三种:“嗯…嗯”;“回答的非常好、真棒”;“当学生回答问题与答案不着边际时, 让学生坐下, 自己另外再给出答案。”

有效理答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做法:第一, 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并回答正确时, 教师应接受回答, 并与其他同学共享, 对学生的回答要表扬但不要过度表扬;第二,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要用另外的问题或表述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答案, 由简入深、循序渐进, 要避免直接给学生正确的答案或直接叫另外一个学生回答;第三, 当学生能够回答却因粗心大意没有回答正确时, 给出正确答案并继续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有效课堂 第10篇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 历史教师对教学评价不够重视, 态度较差

历史教学在高中教学体系当中并不属于主修科目, 因此很多历史老师都不注重教学效果, 更不用说运用专门的教学评价。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一个人从头讲到尾, 很少与学生互动, 即使有互动, 也很少做出评价。另外在对待学生成绩上, 很多历史教师态度较差, 动不动就是骂和罚。最为常见的就是罚抄和罚背书等等。很难通过有效的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评价单一, 效果较差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中, 评价单一, 效果较差。这主要表现在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评价百分之九十的是针对问题的评价, 而其他方式的评价较少。另外在针对问题的评价当中, 大部分的回答是:好、很好等词语。评语呆板无力, 没有起到评价的应有效果。过于重视纸笔测验, 强调量化成绩, 对其他考查方式不够重视。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 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 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所以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措施

1. 加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视力度, 采取正确的方法

高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当中积极设立评价缓解。在历史课堂评价当中, 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 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 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 要理解学生的要求和想法, 理解学生的幼稚和天真, 信任学生, 更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

2. 做好教学准备, 为有效评价打好基础

一个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价是以教师充分的课外准备为基础, 因此作为历史课的老师, 需要在课前认真备课, 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 为有效的教学评价做好准备。除了注重研究教材, 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 还应采用多媒体教学, 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 进行声音、图片和视频的评价。如在鸦片战争中, 通过学生朗诵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通过播放香港政权交接的视频资料, 如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离开香港情景等, 可以衬托出香港回归是不可逆转的。

3. 采取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在打造有效评价课堂当中要采取多方面的评价方式,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新评价观强调的是评价的教育功能,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评价内容不只是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要注意选择对学生在方法掌握、情感与价值观、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非常喜欢可以让自己有充分发挥的自由表达形式, 而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情况、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下课前的几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历史情节, 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 亮出一个客观评价。在本节课上, 老师为每个学生, 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 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 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如在历史上鸦片的输入,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震惊中外, 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自我教育。以“反思历史、远离毒品”为主题设计一幅宣传画。在评价当中在主体上设立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档次, 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现, 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点拨引导, 对于个别差生, 利用课间多次沟通, 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积极面对人生, 而对优生, 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 再接再厉, 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 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 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教师的评价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历史课堂当中, 存在对教学评价不够重视、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必须采用针对性的措施, 才能提高实际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第11篇

一、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与运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教知识的类型。一般说来,在陈述性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用讲授法、阅读法等;在思维性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内容,教师可选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应该说,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能够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才是有效性的教学。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新课程强调教学行为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

教学就其效果判断,总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所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主导着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有效性在实践上有一个起码的要求,就是学生是主体主动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兴趣需要培养。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教师应增强自己教学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幽默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合理地运用参与式教学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实现教学内容的无穷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上,为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我们需要学生有放眼世界的眼光,需要他们在自主、创新的学习实践中成长,需要他们把积极的思维充溢历史课堂,而这些无疑迫切需要我们的历史教师去用心放飞历史课堂,让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探究 第12篇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遵循教育规律, 采用各种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方式和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1. 科学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从宏观上驾驭课程, 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认真研究教材, 对历史教材作取舍、补充, 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并根据教材及学情, 确定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程, 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要特别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将教材的历史知识与时事热点、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既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 又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情境, 是指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 创设的多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 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历史事件 (现象) 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探究。其中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景类, 即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二是角色情景类, 即让学生充当历史的“当事人”, 让他们去“导演”历史, 设身处地去思考历史人物。三是事件情景类, 即利用各种媒体, 模拟和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去观察和分析历史。四是文物情景类, 即展示文物及相关的影视资料, 根据有关资料仿制文物, 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 让学生从中感知、触摸远去的历史, 以获得直接体验。

3. 开展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互动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共同探讨学习。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认识在对话中生成, 在交流中重组,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分享了知识、经验。有效的课堂互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树立“我是学习主人”的学习观念, 自我分析学习得失和评价学习效率, 激活自主学习的动力, 并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确历史课堂学习的三项任务:一是再认再现历史, 即学生由此要知道基本史实及其规律和意义等, 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分析阐释历史, 即学生由此要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结论和历史事象的因果关系及历史事象之间的联系等, 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三是总结借鉴历史, 学生由此能提取有效信息, 在科学、合理地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基础上, 能鉴往知来等, 要解决“还有什么”、“我要做什么”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 突出由史实推导结论,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 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类似的方法去分析。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象,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 开展有效的训练

训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训练分课堂训练和课后训练。题目要尽量涵盖所讲授的知识点, 同时突出重点, 注意从新鲜、生动的史料中取材设问, 立足于精练, 用最恰当的题目达到最优的训练巩固效果。训练题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是一些基础题目, 是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 一般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选做题主要是一些难易程度不同但具有灵活性的题目, 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觉得可以完成的题目。这样可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与应试技巧, 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

三、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上一篇:清华同方计算机下一篇:数码照片档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