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乐观主义范文

2024-05-27

设计乐观主义范文(精选12篇)

设计乐观主义 第1篇

“英国播下了现代设计的种子, 鲜花在德国盛开, 在美国结出了硕果。”很形象的反映了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概况。首先从建筑开始了现代设计。在1950———1960年代, 美国一度成为现代主义的中心。而到了60年代中期, 人们对于这种遍布美国的平庸且粗野的建筑风格已经忍无可忍了。在此背景下, 五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虽然他们的建筑风格不相同, 但对于勒·柯布西耶早期建筑思想的认同把他们团结在一起———白色, 简单几何形体, 清亮明快, 抛却功能的限制, 重视建筑的形式和逻辑。

2 设计?设计!

从制造出第一块打磨石器就应算起, 也许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但设计却悄然地伴随着人类造物的过程而发生, 发展。所以, 我们对设计的理解应该是多角度, 多层面的。首先设计具有“虚拟性”, 这恰恰符合了设计一词的语义———计划和构想。设计更深层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设计是传统, 设计是现在, 设计更是将来, 设计负载着希冀进入人们的生活, 同时又将其蜕变成创造的动力。

设计?说今天是一个设计的世界可能并不为过, 视线略过我们的四周, 如果要挑选没经过设计的事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代设计为我们提供的舒适的生活环境, 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环境, 更高效率的学习环境, 甚至于更具震撼力的娱乐设施, 哪一样离得开设计?

设计!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大部分事物中都凝聚了设计人的智慧, 心思, 创意。正是设计, 才使得消费和生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分离的重要元素。

3“五建筑师”撞开新天地

勒·柯布西耶,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有五位年轻人因为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团结在一起, 成为了“纽约五人组”。以勒·柯布西耶的理论作为出发点, 每个建筑师都站在自己选取的角度从现代主义建筑中汲取营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1980年代末期, 每个人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1) 了解纽约五人组, 得推回到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现代主义设计是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与现代艺术中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的产物。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坚持面对大众的设计立场, 改变传统的昂贵的建筑材料等等, 成为一种单纯到极点, 少则多, 冷漠而理性的立体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一场设计意识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 通过这次变革, 设计第一次成为为大众服务, 为大工业化生产服务的活动。

(2) 白色让他们走到一起。他们五人都是勒·柯布西耶的忠实追随者。柯布西耶的早期建筑思想———白色, 简单几何形体, 清亮明快等把他们团结到一起。

(3) 一个共同的信念。对于现代主义进行重新研究和探索发展。坚持吸纳带主义的传统和原则, 完全依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词汇进行设计, 而根据需要加入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既具有现代主义严谨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特点, 又具有独特的个人表现和象征特征。

4“新天地”中的“新”

4.1 设计师西萨·佩利———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缩影

西萨·佩利说:“我们设计一幢建筑, 就是在参与一项永不完结, 永不完整的集体艺术创作, 这件艺术品就是城市, 这也许是任何文化里最重要的艺术工作。”

太平洋设计中心, 位于洛杉矶盆地。是一座纪念性的里程碑建筑。这座蓝色的大厦被构思成为一个独立的物体。在二期工程的设计中, 主要色调运用了蓝色和红色, 并使建筑大厅成为一件雕塑品。它的外形就像一艘耸立于由小房子构成的海洋中的蓝色远洋巨轮, 或一条海洋中的大鱼, 其众所周知的绰号———蓝鲸, 表明它在公众心中不可磨灭的位置。

他的发展更接近现代主义建筑的主流, 他讲究材料的真实表现, 像希腊人赞美石头一样, 他赞美钢与玻璃, 虔诚而艺术的表现现代建筑技术的各种成就。他关注环境与文脉, 赋予建筑生命和灵魂。他的设计几乎是一个现代建筑发展过程的缩影, 就像一座博物馆, 文化的象征。

4.2 理查德·迈耶———白色是一种极好的色彩

理查德·迈耶说:“雪白是我作品中的一个最大特征, 用它可以阐明建筑学理念并强调视觉影像的功能。从传统意义上说, 白色是纯洁, 透明, 和完美的象征。”

代表人物还有建筑大师贝聿铭, 保尔·鲁道夫等等。就两位大师的建筑设计而言:第一, 都突出功能主义的特征。第二, 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第三, 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第四, 有独特的个人表现和象征风格。第五,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第六, 强调建筑要适应工业社会的需求。第七, 重视城市建筑景观的相互关系处理等。

建筑作为一切艺术的综合, 它不仅受到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而且还与现代科技, 特别是新材料, 新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科技的每一次进步, 都可能会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装饰面貌。但不管怎样, 建筑设计所要表达的意蕴显然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5 结语

战争之后的休养生息, 使得各国国内外的环境得到改善, 设计在更为自由, 轻松的环境下, 形式探索异彩奉承, 国际主义风格, 高科技风格和“波普”设计等将“现代”演绎到极致, 许多国家致力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的同时, 也认识到了设计的重要性。

文化是现代设计的灵魂, 凡是优秀的设计, 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现代设计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 它必须充分考虑设计品的文化功能, 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 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所以, 在今天这个高同质化时期, 设计如果不能做到特立独行, 便极其容易的被忽略和消解。

摘要:设计是传统, 设计是现在, 设计更是将来。设计是人类观念更新的结果, 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生存方式, 是创造性活动, 甚至是生产力……也许是因为建筑是与人关系最密切, 最为人类生存所需的艺术形式, 所以设计的变革最先从建筑领域开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下, 产生了许多新的流派和设计风格, 设计已然成为与传统, 历史, 文化和自然及意识形态相联系的复杂文化现象。

设计乐观主义 第2篇

Apple的工业设计一直都是走在业界的最前端。 它的产品设计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呢?ID公社曾指出Apple的设计可以分为”浪漫主义“和”后浪漫主义“。按我的理解,”后浪漫主义“如果用”理性主义“来描述可能会更加容易理解(划分标准是以产品形态特征上作为依据的),下面就展开分析一下在这两个不同时期,Apple产品的一些特点。

浪漫主义时期(-) ,产品设计的爆发和探索时期。

Apple的设计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应该是在,在这一年,iMac G3发布。同时也标志着Apple 设计的Jonathan Ive时代的到来。在此之前,Apple的产品在工业设计并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虽然有运用到圆弧线条,但是没有鲜明特征。跟一堆pc产品放到一起,很难分辨得出哪些是Apple的产品。

iMac G3的出现,打破个人电脑在人们心目中的一贯的死板生硬形象,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这个产品上,曲线是绝对的主角。饱满挥洒的线条和圆角构成一个有着迷人曲线的主体,在任何的角度你都能看到圆润的线条。除了无处不再的曲线之外,iMac身上还带着另外两个Apple在浪漫主义时期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半透明塑料质感,多变的色彩。iMac的惊艳造型曾一度引起其他厂商争相模范,刮起一股iMac风潮。

从这个产品上,我们看到Apple压抑已久的设计灵感一下爆发的情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跑,挥洒自在。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让这人们对电脑产品有了一个新的认识,iMac的设计让个人电脑更具亲和力和生命力。同时这个产品更加是成为了时尚和潮流的一个符号。

iMac G3之后,具有“浪漫主义”血统的产品陆续出现。舒展的线条,半透明的塑料外观,丰富的色彩都是他们共有的特征。

在不断进化的产品中,我们也看到设计上细微变化。

在推出的Cube主机,开始了往更厚重稳固的方向发展,曲线的运用有所收敛,外观变成正规简洁的的立方体。大家会发现,这个产品上的线条直线已经比曲线更多了,曲线也由肆意的自由曲线过度到基本曲线,更加趋向理性。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平面,而不是曲面。比如正面边框的四个圆角面。Cube虽然在Apple的历史上一个款失败的产品,但是它的外观设计上的成就无可质疑(多项国际性的工业设计奖,以及成为一些科技博物馆的馆藏),Cube的设计也影响了Apple本身的设计。Cube的出现可以看做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个转折点,表明Apple的设计风格正慢慢地在收敛和沉淀,往更简洁和稳重方向靠拢。

,PowerMac QuickSilver版本发布,对比起之前powerMac G3版本,颜色变成了透明和纯白,外观上的修饰进一步减少 (连机箱前面板的apple的logo都被拿掉),产品看上去更加稳重和浑然一体。这个进化版本的出现,预示着Apple产品的设计方的渐渐转变。

同年,PowerBook Titanium G4(俗称“钛书”)发布了,这是Apple在首次产品外壳上大量运用金属材料。简洁方正的外观更像是Cube设计风格的进化。在这个时候,大家已经感觉到这款有Apple血统的产品跟之前产品有明显的不同了:金属的外壳提升了产品的厚重感,线条的运用更加简洁紧凑, 更为简约的外观 。这些特征,都被apple后来的笔记本所继承了,这款笔记本的设计奠定了macbook及macbook pro的设计基础,也成为了“理性主义”时期开始的一个标志产品。

同年的也发布第一代的iPod,它的外观设计,是“钛书”风格继续升华,同样有金属外壳,更加简洁的线条,更加厚重的外观,平面跟圆角的完美结合,

它的出现表明了Apple的设计风格已经完成了一个成功的转变过程,“理性主义”已经慢慢渗透到各个产品的设计当中。

理性主义时期(2001-现在) ,产品设计的稳定时期,设计更为稳重,简洁,更加注重实用。

,powerBook G4 Aluminum(俗称“铝书”)发布。这款笔记本是现在apple系列笔记本经典之作。可以说,时至现在最新macbook pro,在外观设计都是在powerBook G4的基础上做减法,更少的曲面,更少的线条。

同年,power Mac G5发布,全铝的外壳,直线和圆角的结合让整个产品刚柔并进。在这个产品上,我们看到了更加锋利的线条,更加稳重的外观和更加简洁的设计,外观上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更加有力的诠释了Apple在“理性主义”时期所具有有新特征:“实用”。这个机箱同样是经典之作,时至现在的Mac pro,除了机箱后面的接口有改动之外,外观上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动。

20这个两个铝金属外壳产的产品的发布,表明Apple已经全面进入了“理性主义”时期。后期的产品越来越多地使用了铝金属作为外壳材料,以表现产品的外观质感和高贵的气质。

”理性主义“设计理念也在不断进化,很长一段时间,硬朗的线条和锋利的直角被大量使用。从版本的iMac开始,大家得到一个全铝外壳iMac的同时,也得到一个锋利的90度的边缘。这样的外观设计让apple的机身在复杂的光照环境下依然显示清晰锐利的线条轮廓。macbook air ,新一代的macbook,macbook pro的边缘也成了华丽的90度刀锋。笔记本上的90度的直角边缘,除了具有之前说的优点之外,也让笔记本在合起的状态下显得更加严密和稳固,但是对于用户来说算不上是好消息,过于锋利的边缘让用户在使用笔记本过程中会有可能被割伤。

还好,最新的iPad发布了,我们可喜地看到了边缘的变化,依然拥有锐利的线条轮廓,但是多了一个过度面,让边缘角度变大了。跟有圆润边缘的iPhone相比,舒适度不减,多了一份硬朗和简洁。从这个边缘的进化我们可以看到,Apple的设计依然在不断地进化,更为人性,更为实用。

最后,要说明一下的是,在”理性主义“时期,“浪漫主义”依然存在,这个也是Apple产品如此具有魅力的源泉,只是在绝大多数时候,“浪漫主义”所带来的设计变得更加理性了。比如最新的MacBook和Magic Mouse,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的回归:舒张流畅的曲面,半透明的塑料质感。同时,纯洁的白,极简的设计和稳固的外形让他们在设计上显得更加理性。

从设计主义到实用主义的过渡 第3篇

亮相于本届米蘭家具展上的品牌众多,品牌与品牌之间在风格与创意上也展开了较量,这种“较量”同样是多元化的。它们不仅体现在别具一格的创意作品上,还包括外型设计、配色、材料的运用以及制作工艺。此次展出的作品在设计上,注重时代感与实用性,注重家具外型的流线型,以及家具与室内空间的内在联系。在色彩的搭配方面,用色多变、大胆,除了运用常见的“撞色”、“拼贴”等色彩搭配法则外,还着重强调纯色的搭配以及使用。在材料方面,更注重材料的混合使用,通过不同的制作工艺实现家具外型的改变,以此影响室内动线的走向。与此同时,外型简洁的“极简主义”作品备受关注,设计师们抛弃了过度重复的设计,只利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空间,并强调家具的实用性,实现了从设计主义到实用主义的过渡。

米蘭国际家具展的“多元化”内涵是一种容纳百川的姿态,无论是在托尔托纳安萨尔多中心举办的以“坐下来”为主题的中国当代座具设计,还是为年轻设计师提供展示平台的“卫星展”,都给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的平台不仅是文化创意的体现,同时能够起到促使各国文化交流,使经济产生相互碰撞与交流。本次,我们也采访了参加“坐下来”展的思维家具设计师,以他们的眼光剖析中国原创家具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出路。

别具一格VS实用主义

家具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家具不仅起到装饰室内环境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承载着方便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能。然而,对于现代家居生活而言,家具仅仅提供“功能性”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更多层面去体现空间的个性化特质,通过家居的整体风格展现个人品味。个性化的家具在造型上能展示出非同寻常的表现力,但“功能性”往往因为满足外型的需求而有所减弱;实用主义的家具则与之相反,在设计上更追求外型设计服务于“功能性”,近年流行的极简设计就是在追求设计最简化的基础上,促使家具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在今年米蘭家具展上别具一格外型的家具作品,主要以各色单椅与沙发为主,配色大胆,外型的创意性十足,更强调空间的自由度与随意性。而带有实用主义的家具作品,则更多以木、藤蔓的材料为主,以几何线条装饰空间,注重空间动线的流畅性。

经典再现VS原木

尽管今年米蘭展上的家具在设计创意方面显得比较保守,但各大厂商依旧保持品牌的品质与设计质感。这些品牌以现代风格为主线,抛开了过去单纯的模仿与再现,强调家具的时代感;同时,注重大空间的展示,通过家具与整体空间的搭配来展示家具在空间里的次序关系,使居住空间的使用更趋向合理化,满足现代人对家居生活的追求。此外,原木家具的设计,不再是单一的,是一种包括对原木家具的材料搭配、外型、使用年限以及持久性的追求,以满足现代家庭对家具的多元化需求。

透视VS多彩世界

近年来,古旧的Vintage文化为设计界带来了新的配色准则,复古风潮的兴起使设计师们重新审视颜色的运用法则,相继而来的“撞色理论”、“混搭风格”或“跨界”等概念被广泛运用。多种颜色被重新定义,成为潮流的新宠,引领一波又一波的设计热潮,家具设计也随着这股风潮,迎来了更多元化的发展。多彩的家具,丰富了家居空间,使室内环境更具个性化。家具设计师们的色彩搭配风格也越趋明显,各大品牌也大胆推陈出新,如Merilalia的沙发系列,利用颜色的强烈碰撞、对比等设计手法使人耳目一新。

除了对色彩的演绎之外,各大品牌也推出了以玻璃材料为主的家具作品,如Fiam展出的作品中,利用玻璃的透光感与亮泽度,延伸空间的纵深度,使室内的环境变得简洁、明亮。同时,玻璃家具的线条更为直接,室内的气氛也随之硬朗起来。与色彩丰富的家具相比较,玻璃材质的家具更偏重一种冷酷感,给人们洁净的视觉美感,演绎了睿智的室内风格。

极少主义的家具设计 第4篇

关键词:极少主义,传统家具,现代设计,座椅设计

家具是人造物,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同时期的家具伴随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而产生。可以说它既是当时社会需求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之前的所有技术、文化的传承。不同时期的人按照当时社会思想观念赋予了家具包括形制、用材、装饰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不同的形式对整个家具的发展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未来设计风格成为现在设计师讨论的重点,对于设计的流行趋势设计师们有多种结论,其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未来在艺术层面上追求简约。另一方面是在技术层面上要求生态、环保、可持续。这种观点与极少主义的设计思想是极为吻合的。

1 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某种程度上说极少主义是机器文明的产物。在工业化、科学技术和商业文化取代自然和古典文化而迅猛发展的美国,极少主义思想最先出现在抽象几何绘画和雕塑当中。追求形式创造,摒弃任何具体的内容,反映和联想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重要追求。

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约翰·贝罗发表于艺术杂志的文章对极少主义的理解是极为精准的,他认为“对极少一词的理解并非指极少主义中缺少艺术,在极少主义艺术与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相比之下,极少主义强调的是以最少化创作手段来完成作品”。这充分说明了极少主义追求的本质:仅用形与色的关系来完成所有绘画语言。主张摈弃一切干扰主题的不必要的东西,以少量的色彩和简单的形去简化画面。这种极少主义的观念很快被当时的艺术家设计师们所接受,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在绘画领域、音乐领域、文学等各艺术门类相互传播影响并涌现出大量的作品。到了20世纪80年代,把极少主义在整个艺术门类影响下形成的风格流派称为“极简主义”。

2 极少主义的渊源

在西方,简约的思想可以直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几何立方体的论述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从“数”的角度把握“形”的理性思想便是早期的简约极少的观点。“数”与“形”两者是不可分开的,任何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都可以用代数式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几何特征之间也必然具有内在的代数关系。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Less is more”是极简主义设计的精髓,“少”但绝不是白纸一张,让你感觉空无一物。对设计中“无”的理解体现在空间的重要性,《道德经》中对有无的解释正是我们先祖对极少主义观念的思考。“诞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强调使用空间的用意在于使用空间的“空”,而非空间的“实”。这和中国画的韵味精华一样,讲究的是“留白天地宽”,用面中的“无”来强调更多的“有”的无限可能。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是我国最早的极少主义思想观念的提出。

唐宋时期是中国思想的转型时期也是儒释道思想文化高度融合的时期,释道思想一方面是“多”、“少”、“有”、“无”思想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我国设计思想的转变。

3 中国家具的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的设计观念成为现代设计的主流趋势,它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与设计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家具作为人类思想文化传承的产物,备受设计师和理论家的关注。

在人类家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极少主义之前的装饰主题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仅在于修饰产品结构,或取悦于使用者心境,更重要的则是记载历史、传承文明,为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字、历史学、美术学、艺术史论等诸多学科提供无尽的原始史料。沿着西方家具系统的发展脉络,我们看到几千年前的埃及家具非常成熟,随后的几千年它们只是在装饰手法及装饰主题上进行演变。虽然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都曾出现少量独创而有个性的坐椅类型,但总体而言,西方家具尤其是座椅类大多都是在不同时代的装饰主题,尤其是建筑主题的影响下演化发展,在结构设计方面并未超出古埃及的成就。从中世纪哥特式到文艺复兴,从巴洛克到洛可可,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不同时代的装饰主题成为西方家具发展的主旋律,尽管其间也曾出现诸如英国温莎椅、美国萨克家具及摇椅等功能主义设计产品,但其主流设计仍以装饰主题为引领风标,极少能在家具结构上进行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系统思考。而中国家具从一开始就在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下和墨家物以致用的实用主义观念下产生的。可以说传统家具与极少主义有着不解之缘。

中国的家具艺术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的萌芽期开始家具就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产生。先秦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我国是以席地而坐为主要坐姿,家具也是配合坐姿所产生的低矮家具;从汉代开始,随着人们的坐姿由低到高的变化,家具也发生了由低到高的过渡。从汉代开始到唐宋时期几百年的时间里逐渐完成了坐姿变化的起居革命,基本确立了高型家具的地位,随后几百年间高型家具不断发展和完善,至明代中国家具艺术达到顶峰。明式家具以其简约的外表、极强的功能、质朴的造型、适度的比例、雄劲的线条作为整体的设计风格惊叹了世界家具设计师,不少现代西方设计师都真言从明代家具中找到了设计灵感。而这种设计思想与当代极少主义家具的设计原则极其相似。

设计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人类文化、民族精神面貌和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文化、面貌、背景反映在设计艺术上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极少主义设计深受人们喜爱,是其成为社会主流设计风格的主要原因。同时极少主义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说明其简约的设计风格是受到世界人民认可的。选择健康和谐的高品位是现代人向往的生活,但是简单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生活品质的降低,反而是给我们生活创造了无尽的品味空间。我国现代化的家居设计还处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极少主义家具设计的观念发展,与我国传统的中式家具相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我国的家具设计,提高我国家具业的整体水平。

4 极少主义椅子设计

在全球范围内,现代家具的发展来自中国家具的功能主义传统与西方家具的装饰主义传统的结合,同时也来自中国古代家具中结构主义传统与西方家具的沙发设计为代表的追求舒适理想的设计理念的结合,由此产生现代设计中的生态设计观念、人体工程学设计原理、设计经济原则和人文功能主义设计美学。

中国传统座椅长期以来主要依据传统人体工程学的原理,设计坐面及靠背角度及相应的框架配套构造,达到坐椅的整体舒适度,某些坐椅也用竹藤编屉使坐面及靠背板有更大的舒适度。

我国宋代座椅可以说是极少主义家具的典范,其设计中所有的装饰部位都兼具构造及结构功能,并以此抒发中国古代朴素的人文功能主义情怀。宋代不似唐代,座椅还处于席坐向垂足的转变时期,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完全采用垂坐坐姿的第一个朝代。宋代的椅子大多是以靠背椅为主,形式高大但造型古朴。宋代座椅是在中国古代家具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的,结合生态设计理念的、满足宋人需求的,以简约几何形式限定其形态及尺度的靠背椅。

如四处头官帽椅,南官帽椅和玫瑰椅,都完全是功能主义的产物,是当时时代所能产生的最符合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和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原创设计。它们的基本结构都是由坐面框架加四足和横枨系统组成的超稳定复合框架体系,加上精巧耐用的榫卯结构系统,使得这种扶手椅成为现代化功能主义设计的典范。四处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的靠背设计完全是人体工程学的产物,而且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人体工程学对设计的要求。玫瑰椅又称文椅,古代用于书房,因古人写毛笔字必须正襟危坐,所以玫瑰椅的直靠背设计也同样是功能主义的设计。

在简化家具造型的同时,家具材料的选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材料对家具的本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深入了解,才能选择适合的材料。同时材料的恰当选择可以更好地实现设计师赋予家具的独特功能和思想内涵。

不同的材料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也是不同的。只要利用合理,在设计中任何材料都会表现出其内在的价值。家具的极少主义设计,讲究设计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并要求设计师在使作品最大程度体现其整体功能和整体视觉的前提下,较少运用表现形式和较低地消耗能源。

5 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家具设计发展的社会基础,世界现代文化思想是中国家具设计的发展养料和方向。当今设计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大思路,极少主义的设计观念与中国传统家具相结合,是我国家具的传承与创新的新思路。

“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必有一种简洁的美”。这是爱因斯坦对最佳解决问题方式的思考。简洁美便是极少主义所追求的,抛弃琐碎的装饰,把设计回归到追求本质的起点。“极少”用其严谨、简洁的外表给人留下足够的、纯净的想象空间的同时,给人带来最直接、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内心感受。

艺术品已经不再只局限于欣赏外在的形式,与其身心合一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是当今社会对艺术品的需求。如何实现让观赏者快速融入简单、基本的几何结构作品是极少主义设计的最高追求。现在的极少主义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种审美视角,强调更多地去体验那种不言而喻的意境,而不需要做出复杂的判断。在极少主义设计中,空间不再是原有的物质层面的“空间”,而是作为一种拥有了无限塑造的、可能性的动力特质的实体而存在。

总之,把极少主义观念贯穿于家具设计当中,已经成为当代家具设计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发展方向。应将极少主义的设计手法融入中国现代特色的设计理念,把握现代世界对极少主义的认同和推崇的脉搏,以推动我国家具设计的飞跃,相信我国的家具设计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奥罗拉·奎特(西).极少主义一极多主义[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方海.20世纪西方家具设计流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董豫赣.北大建筑3极少主义[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任晓曦.极少主义艺术与家具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第5篇

学习目标:

1、理解论说文的思路

2、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内涵

3、感受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

2、注重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探讨

3、加强语言训练 课前活动:

1、明确学习小组及小组召集人。

2、激趣:世界上有一块来得到开发的资源,一块最大的未得到开发的资源在哪儿?在帽子底下。也就是人的大脑,人的大脑的开发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自己努力的程度,这节课,大家想不想开发自己的大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吗?如果有一天周杰伦迎面遇到鲁迅先生,你猜猜,鲁迅先生会怎样评价周杰伦呢?

先生说,不用猜了,我对他的评价全在我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里。就让我们读读《拿来主义》,找一找鲁迅先生怎么评价周杰伦的答案吧!

二、朗读全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标出段落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

三、概括文章内容

1、议论性文章的逻辑结构

过去中学生流传着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不少同学用三个词形容鲁迅的文章:难懂,很难懂,非常难懂。你同意吗? 的确,因为鲁迅很有个性,他的文章也颇有个性,不过鲁迅的文章也是遵循一般写作规律的。

议论性的文章从逻辑上讲,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阐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

以本文为例就应该是:

(1)什么是拿来主义(是什么)(2)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为什么)(3)怎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4)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会怎样)(以上内容利用学生读书时间提前板书在黑板上)

把这几个词记下来,这几个词可是宝贝,将帮助我们使思维更有条理。

2、缩写文章(1)咱们这篇文章也是从这几方面写的,不过顺序好像不完全是这样。你觉得本文的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调整。

(2)小组交流,班内研讨

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一下: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会怎样。(3)文章的思路大致如此,请大家根据这样的思路,缩编全文内容,把全文压缩成一段文章连贯的文字,不能超过100个字。

提醒注意压缩要点:

摘中心句,加关联词,浓缩文意,呈现思路。(4)学生思考、写作

写10分钟后同位之间交流,使自己的文字更完整。

(5)学生在班内发言,要求结合同学意见,修改自己的文字。

参考意见: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四、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

1、文中提到了三种主义,分别采取了三种方式呈现。闭关主义:下定义 送去主义:举例

拿来主义:下定义之后打比方(又叫比喻论证)

既然本文题目是“拿来主义”,咱们就先来关注一下第7段,大家齐读本段。教师起头,学生齐读。

2、第8段出现了“大宅子”的喻体,我想问一下,“大宅子”的本体是什么?就是说,把什么比喻成“大宅子”?

学生结合文中语句找到答案。

学术文艺,一般指文化遗产。这篇文章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面对外国的文化遗产问题,当然它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文化遗产。

这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当时对外国文化有两件意见影响甚大,一种是对外国文化全盘接受,认为西方的都是好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一种是全面否定,认为中国的才是最好的。鲁迅先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3、请大家把第9段自由朗读一遍。

在本段中,作者列举出大宅子中的四种东西,作者用它们分别喻指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事物呢?

学生讨论,明确答案。先是小组活动,然后个别发言。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喻文化遗产中有益也有害的事物——利用其有益的部分,存放,供治病。烟灯、烟枪: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事物——送博物馆,毁掉。姨太太:喻糟粕——走散。学生再读第9段。

4、讨论现实意义

鲁迅写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拿来主义”,在2010年有没有现实意义呢?(1)1996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鲁迅真的会活到九十年代吗?原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把鲁迅当年写的文章照抄一遍,然后加上一个小标题,来讨论九十年代的很多文化现象。鲁迅当年的很多观点,完全可以用来评析今天的许多文化现象。

(2)刚才说到,如果他遇到周杰伦会怎么评价他,文中是什么观点呢? 提供周杰伦的一段材料:

中国台湾华语流行歌手、著名音乐人、作词人、制作人。近年涉足电影行业。周杰伦是2000年后亚洲流行乐坛最具革命性与指标性的创作歌手,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他突破原有亚洲音乐的主题、形式,融合多元的音乐素材,创造出多变的歌曲风格,尤以融合中西式曲风的嘻哈或节奏蓝调最为著名,可说是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

周杰伦对外国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采取的就是“拿来主义”的态度。

(3)鲁迅是在谈文化,你认为,今天有哪些文化现象我们同样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日本日本动画、韩国电视剧、美国大片、东北二人转等。)

(4)“拿来主义”的观点是不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呢?大家可以想一想,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

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均可。

5、是不是每个人我们想实行拿来主义就一定能做到呢?对拿来主义者有没有要求? 读最后一段。

五、理解先破后立的方法,品味语言。

1、我觉得鲁迅在讨论“拿来主义”时,有些话说的太多,可以去掉。比如,把第8段中的一部分内容删掉行不行?从“但是”至段末。你同意吗?

学生发言。

此段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先破后立,是先指出错误的做法,再提出正确的观点,使读者更认同作者的观点。

其实,我们整篇文章是不是也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 先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

2、请大家把第一段再来朗读一遍。学生读第一段,3、为什么对“闭关主义“一笔带过,却用大段文字谈“送去主义”?是不是有的失衡啊?

明确“送去”的实质:媚外讨好,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外国谈象征主义,我们赶紧配合。

4、改一句话,在比较中领悟:

(1)文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表述不够清楚,想给他改一下。文中说:“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改为:

“还有几位美术大师带着一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作品,在欧洲各国举办绘画展,盛况空前,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促进了中华民国与友邦的文化交流。”

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不同? 一肯定一否定,一赞扬一讽刺。

你觉得原文中从哪儿可以看出否定,看出讽刺? “捧”:态度庄重,献媚之态。“ 几张” :少,寒伧。“ 挂过去” :张扬,不知羞耻。(2)读出这种否定与讽刺。重读:“捧”“几张”“挂过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5、辨析词语

第4段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抛来”、“抛去”、“送给”三词有何不同? 学生发言。明确:

抛,随意地扔。看出轻慢、施舍的意味。抛来,漫不经心的,随便的意味较浓。抛给,有目的的。

送来,主动、热情,自欺欺人抬高自己的地位。

6、鲁迅的语言是极富个性的,找一找你认为最能反映鲁迅语言特点的段落。读一读所找文段,学生的观点不同,各自朗读自己所找文段。

六、总结收束

对文化遗产全面否定不行,全盘接受也不行,正确的态度就是:拿来主义。

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新人出现,社会的进步需要有新人出现,我们来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学生齐读文章。

设计乐观主义 第6篇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两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特别是我们艺术设计工作者更是常用,但对其含义也不甚了解,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际上对它们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鉴于笔者近来对一些有关“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有关注,加之自己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在此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现代主義设计艺术

工业时代的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跟随科学技术的变革,加深对机械语言的理解,形成了很多次影响整个社会的设计运动以及众多的不同风格的设计流派,这些运动、流派和在一起就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潮流,对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时间上是二十世纪初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相当一个时期内的运动,由于最初发端于建筑领域,所以其设计形式的最终形成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在建筑外观设计上,多采用简单的立体造型,色彩基本上是白色、黑色;在建筑结构上,多用梁柱支撑,全部采用所谓的玻璃幕墙。因而,整个建筑体现出鲜明的功能主义原则,成为一种单纯到极点,少则多,冷漠而理性,立体主义的新建筑形式。现代主义设计形式及其特征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第一,突出的功能主义特征。理性、强调功能———结构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强调理性主义,“功能”被视为产品设计的第一要素。第二,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设计形式单一化、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和集中化。第三,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第四,重视设计对象的资金投入,以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们的文化水平、审美意识也不断提高,对高技术高情感的崇拜使人们对那些理性的、冷漠的设计失去了兴趣。现代主义被认为是取消美感,破坏人类完美生态环境的帮凶。它利用简单的机械方式把原来与传统自然融为一体的都市环境变成为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恶化了人类生活环境,破坏了传统的美学原则。

后代现主义是二十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它涉及到艺术、设计、文学、语言、哲学等观念形态等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以西方发达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国家垄断向国际间跨国垄断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批判、否定、超越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反映,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诸多矛盾与冲突。

后现代主义设计最早也是出现在建筑领域,建筑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带动了包括平面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家具设计等其它领域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在风格特征看,它是对现代主义艺术设计风格的反叛,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语言和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出现了各种设计原则和方法,百家争鸣,各有千秋,没有谁或是那种风格占主导地位的趋势,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

第一:对人性化、自由化的重视。后现代主义也可以称做反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功能性、极简性、单一性、纯理性的消解,尤其是反对国际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仍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并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强调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把人性化,自由化作为设计的重点。第二:对个性和文化内涵的重视。后现代主义设计潮流反对现代主义单调平庸和千篇一律,推崇浪漫主义,个人主义,崇尚舒适,随性,别具一格的生活态度,突出了设计的文化内涵。第三:历史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传统,并强调对历史背景设计,后现代主义把传统文化的优雅与现代技术的时尚相融合,追求新的复古怀旧风格。创造了一套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相融的流行设计。第四: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和现代主义的简单性,单一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后现代主义用非传统的混合和堆叠设计手段,以错落无序取代横平竖直,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三、精神结构的差异

时光荏苒,时代已不同,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更高。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冷漠呆板的设计给人压抑感,人们对现代主义设计所遵循的功能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已感到厌倦,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满足了人们对人性化,人情味产品的需求。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在风格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比如现代主义注重理性和功能,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情感和象征;现代主义因为反对装饰,所以冷漠而缺乏感觉;后现代主义则强调装饰,以此增加设计的象征性和隐寓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设计乐观主义 第7篇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然而有些产品在进入他国的时候却遭受冷遇, 究其原因, 并非该产品不好, 而是其包装得不到当地人的认同。曾经有这样一项案例, 一家大的美国高尔夫球制造商准备将其产品推向日本市场, 然而, 经过一段时间的销售, 发现其高尔夫球在日本的销量远远低于同类产品的平均水平。经调查才知道, 产品的包装采用经常与哀悼有关的白色。更糟糕的是, 每四个球装一盒, 这个数字在日本是死亡的意思。“四”这个数在日语和汉语中听上去像“死”。另外, 曾经美国乐高 (Lego) 公司为了促销其兔子系列产品, 把大型玩具装在一个兔子形状的包装盒里, 然而这并没有打动它的日本消费者, 因为日本人把兔子形状的包装看作是多余的, 并且不愿为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浪费金钱。由此可以看出, 产品在进行包装时, “美”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人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往往依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购买产品。与之相反地, 一个英国巧克力饼干厂对饼干采用彩色卡纸礼盒单独包装, 此项做法迎合了日本市场习惯包装需要, 结果是售价高出英国三倍。荷兰跨文化交际学者de Mooij 在她的著作Consumer Behavior and Culture中清楚地阐述了:文化, 作为一项环境因素, 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因此, 为迎合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消费习惯, 营销决策者应该对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并对其产品进行合理和有效的包装设计。

2 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2.1 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

荷兰学者Hofstede认为“文化是某一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 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的集中表现。”在他看来, 就如同我们相信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他的个性所引发的一样, 文化也可以作为理解一个特定群体的共有行为的依据, 也就是说,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民族文化的直接反映。于是, 为了进一步解释文化, Hofstede通过对美国IBM公司外派60个国家的160, 000名经理和雇员进行了多年的调查与研究, 发现民族文化对员工的价值观与行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分析, 他提出了民族文化特征的四个维度: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 不确定性回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 , 权力距离 (Power Distance) , 阳刚倾向和娇柔倾向 (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 。

在Hofseded的文化四维度中,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主要是用来描述某一社会集体强调个人的创造或是集体的力量的程度。个人主义较强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看重的是个人实现的成就, 像“创新”, “自主”, “冒险”都是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字眼。对于该文化现象比较极端的一种说法是, 个人主义较强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常常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或是他人利益之上, 不关心社会更广泛的需要。像美国, 加拿大, 英国都是个人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比较而言, 在集体主义的社会群体中, 人们强调集体的和谐, 社会秩序, 以及人际交往的规则, 喜欢其乐融融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群体建立起集体主义行为, 像许多亚洲国家, 拉丁美洲和西非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

2.2 包装与文化

所谓“包装”, 各个国家都给过简洁明了的解释, 如美国为:包装是为产品的运出和销售所作的准备行为。英国为:包装是为货物的运输和销售所作的艺术、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工作。加拿大认为包装是将产品由供应者送达顾客或消费者手中而能保持产品完好状态的工具。我国早就对包装下过定义: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 方便储运, 促进销售的辅助物等的总称。

然而, “包装设计”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它与顾客进行最直接的接触, 承担着传递核心产品的各种信息的作用。作为产品的表达形式, 它不仅要第一眼就吸引顾客的眼球, 还要勾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因此, 当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 它就必须迎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顾客的审美。包装设计是集颜色、文字版式、材料和图像为一体的集合体,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它们各自所引发的不同联想使得包装设计师不能简单地把“美”作为包装设计的唯一标准。“设计师对人类学, 社会学, 心理学和语言学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他们优化包装。尤其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可以帮助设计者清楚地了解如何通过视觉有效的传达信息。”

2.3 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包装设计受到文化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从包装设计的四个组成部分去解释包装设计如何受到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

(1) 文字及版式。

包装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告诉消费者产品的名称、功能或者使用方法等, 它的作用是通过文字向人们传达有声信息。而语言受文化的影响, Sapir-Whorf假说的一项重要含义就是:Language i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d culture is a reflection of language.那么, 在进行产品的包装设计时, 文字的处理就不得不将文化的因素考虑进去。

在个体主义国家里, 人们强调个人身份, 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满足感往往来自于个人的成就, 而非集体的荣誉。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 美国、英国等一些个体主义国家的包装设计尤其喜欢将产品的品牌名或是图标放在最为醒目的位置, 而且常常与其他要素形成反差, 来强调产品的独特“身份”。对他们而言, 品牌标志将其产品区别于同类商品, 成为最能体现其身份的象征, 这也是为什么个体主义国家的生产商在产品品牌或是图标的设计上花费大量精力的原因。而包装设计承载着强化品牌名称的作用。例如, 美国宝洁公司旗下的洗发水品牌沙宣“VS”来源于著名理发师 Vidal Sasson, 此人善于修剪黑色直发, 而“VS”也就成为了沙宣的独特标志。在沙宣洗发水的包装瓶上, 该标志相当突出, 成为最能吸引顾客眼球的要素之一 (图1)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像麦当劳, 肯德基, 可乐等很多品牌名或是标志都被大家所熟识, 即使是在不同的地区, 这些标志的设计也大都采用统一的样式或是颜色, 让消费者无论在哪里看到它的品牌标志, 就能联想到它的产品, 从而建立一种消费习惯。

相较之下, 在集体主义国家里, 品牌的“身份”或是独特性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与个体主义国家里人们强调自我不同, 集体主义国家重视集体利益, 个人的行为及决定必须与团体保持一致。“和谐”, “不冲突”也是集体主义国家包装设计的主旋律, 因此, 品牌名称或是标志往往不会像个体主义国家里的那样“刺眼”, 而是其设计、颜色与其它要素达成一致或是融入其中。

另外, 与集体主义国家相比, 个体主义国家里包装设计上关于产品的文字信息显得更为实用。这是因为大多数个体主义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 如美国、德国、丹麦、挪威;多数集体主义国家属于高语境文化, 如中国、日本、韩国。高、低语境两种文化由Edward Hall提出。简单地说, 低语境文化中, 交际的目的就是彼此传递信息,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 大部分信息依靠言语清晰表达出来。在对产品的描述上, 低语境文化中的包装设计也是力求做到信息量的最大化。高语境文化中, 信息传递依赖于语境, 大量信息并不是通过语言被编码进入交际当中, 而主要由交际者根据其环境来理解, 只有一小部分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因此在包装设计上, 设计师希望通过其包装给人们一种舒服可信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并不是单纯的文字可以做到的, 它往往是众多因素的合成。

(2) 图像和颜色。

不同文化对图画和颜色的联想不同。例如, 中国人向来对红色有好感, 不喜欢白色, 也常常用红色来代表喜事, 用白色代表丧事, 而西方人却偏爱白色, 认为它是纯洁的颜色, 新娘在结婚的时候就会穿上白色的婚纱。相同的图像在不同文化里的意义也可能大相径庭。例如, 传统的中国人在看到月亮的时候, 常常会产生一种思乡之情, 这源于诗人李白的那首《静夜思》, 但是, 美国人可没有那么浪漫, 他们可能想到的是Armstrong登上月球的那伟大的第一步。在美国, 衣衫褴褛的西部牛仔是一个正面形象, 他象征着开拓和进取精神, 在Marlboro香烟广告中曾风光一时, 然而, 该广告在香港播出时, 却无法被认同, 原来在中国人眼中, 该形象更像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 更何况他骑着在中国人看来尊贵的白马上!

在包装设计中, 图像和颜色如果运用得当, 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不同的文化交际目的有所不同, 图像和颜色的设计出发点也各有差异。跨文化学者de Mooij 认为个体主义文化下的营销学的交际目的不同于集体主义文化下的, 如在美国, 在交际中, 人们传递有用信息, 以达到控制或影响对方行为的目的;而在集体主义国家中, 交际是为了与对方建立起一种关系, 一种信任 , 因此, “信息”和“感觉”分别是两种文化下包装设计的不同侧重点。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 颜色、图像的设计需感染人, 要给人一种心情上的愉悦感。换句话说, 就如同在高语境文化中, 信息的传递依赖语境, 而非言语, 设计师们也要为消费者营造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让消费者乐于消费, 简单的只将产品信息附在包装上是不能满足集体主义文化下的消费者的。例如, 图2和图3分别是日本和德国的两组巧克力包装, 日本巧克力采用以红色和蓝色的暖色调为主, 并印有雪地上的草莓和夏日的海边, 给人一种愉悦感, 通过颜色和图像, 该包装向人们传递一种难以言状的情绪——它们的口感可能像是雪一样可以慢慢的融化在你的嘴里, 或是就如同恋爱的感觉一样。比较而言, 德国巧克力的包装则显得比较单调和生硬。

在日本和中国, 相同的产品换上不同的包装, 价格就可以涨好几倍, 送礼时包装是否精美也体现着收礼人的身份是否尊贵。日本人对产品包装的在意程度是出了名的, 甚至有的时候他们会仅仅因为漂亮的包装买下毫无用处的产品。集体主义文化下的包装为了营造“意境”, 会运用一些较为抽象的图像, 对“意境”的营造往往使它们忽略了产品有用信息的重要性, 当这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 常常让个体主义国家里的人感到费解, 因为产品上的图像让他们根本无法联系到产品是干什么用的。

3 结语

产品在跨文化设计时还应该注意:认知、理解、接受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各文化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产品策略的基础;试图将一个文化的概念强加到另一个文化概念上是非常危险的想法。因此, 设计师在进行产品包装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包装设计除了具备不可缺少的促销功能外, 其本身所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更是现代包装设计必须涉及的领域,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性格, 不同年龄, 不同地域的消费者也有着不同的消费倾向。个体主义较强的文化背景下, 强调品牌个性的重要性, 包装设计尤其突出品牌名称或其标志, 通常以较大字体, 颜色及版式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特点。同时在此文化背景下, 文本的语言比较直接, 图像也比较具体, 符合低语境文化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集体主义较强的文化背景下, 强调整体的和谐性, 色彩比较柔和, 图像比较抽象, 文本语言比较简洁, 图像、文字、色彩相互融合, 达到统一, 符合高语境文化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毅.全球化营销过程的跨文化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2) :182.

[2]de Mooij, M.K.2004.Consumer Behavior and Culture:Conse-quences for Global Marketing.California&London:Sage Publi-cation.93

[3]Hofstede, G.1983.“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sions:AResearch-based Theor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mong Na-tions.”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Organization 13, 1

[4]http://news.pack.net.cn/Klimchuk, M.R., &Krasovec, S.A.2006.Packaging Design.Hoboken:John Wiley&Sons, Inc.33.

未来主义与现代版式设计 第8篇

现代版式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导致版式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工业革命、发明创造、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等方面,都能找到现代版式设计产生的根源。

20世纪初,欧洲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使客观世界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和工厂接连闯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以巨大的精神刺激,人们旧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都受到了猛烈冲击。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瓦解,人的精神获得了更新。正如未来主义者们所声称的:“时间和空间已于昨天死亡。”19世纪的时间观和空间观已经陈腐,必须彻底予以打碎。

版式设计上的革命发生在一个印刷工业本身也在超越传统的时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生产,已经创造了各种新的印刷需求。首先是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随着生产的扩大和竞争的增加,接下来还要通过广告来创造和刺激需求。

现代版式设计的根基是与20世纪早期现代主义绘画、诗歌和建筑的根基缠绕在一起的。摄影与印刷技术的进步,新的复制技术、社会变革和各种新观念、新态度的不断涌现,也有助于消除平面艺术、诗歌和版式设计之间的界限,鼓励着版式设计朝着更加视觉化的方向转化。

“现代版式设计并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突然发明。它的出现,回应了19世纪提出的一些新要求、提供的一些新机会。现代版式设计猛掷在20世纪早期纸页上的暴力,反映着各个领域的艺术和设计中新概念的暴力,这暴力把疲惫的陈规席卷而去,对那些不认同更为工业化社会的态度提出了挑战”。①而推动这场革命的人主要是一些从印刷工业之外而走向印刷的画家、作家、诗人和建筑师。这些人因为新的社会、艺术观念而兴奋不已,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各种想法,他们知道印刷作为传达观念和信息的有力工具,为了让自己的声音能被强有力地听到,他们首先要夺取印刷这个阵地。

虽然19世纪70年代发生于西欧的“艺术印刷”运动中孕育有现代版式设计的种子,但是这场运动的意义和潜力却因为它过于讲究与文本自身没有什么关系的装饰而被遮蔽,使得这种子落入了不生长的土壤中。到了20世纪初期,绝大多数印刷业者不是深陷于贫乏的老套观念,就是玩弄一些技术花哨,他们设计制作出来的东西,不是乏味就是莫名其妙。正是为了与这种情况相对抗,未来主义者们使用他们具有战斗性的新技巧,把自己的新理念引入印刷。

马里内蒂1909年《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的发表揭开了现代版式设计的序幕,这篇文章用让人震惊的声音提出了艺术与设计的新理念,对现代版式设计的发展有着巨大而直接的影响,现代版式设计的新时代随着此宣言的诞生而到来。未来主义者所使用的那种煽动性、暴力般的技巧,随即在整个欧洲得到模仿——有达达主义在法国、瑞士和德国,有构成主义在俄国,有风格主义在荷兰等。这些发源于不同国家的运动,虽然目标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发生冲突,然而,各个运动都用自己的方式对现代版式设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些现代版式设计先驱的努力下,新的版面处理和平面设计与古典印刷版式传统毅然分离。版面处理和平面设计的新语汇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铸成了。从探索与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现代版式设计在20世纪早期达到了顶峰。顶峰过后,它进入了一个巩固的新阶段,因而不再具有先前的革命性和实验性。

马里内蒂的版式设计理念与实践

未来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意大利的现代艺术运动之一。它是立体主义在意大利的一种延伸。未来主义首先从文学与诗歌开始,很快发展到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和戏剧等领域。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宣告“过去艺术(过去派)的终结和未来艺术(未来派)的诞生”。宣言一方面讴歌了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改变,“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美”,②主张未来的艺术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另一方面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扫荡从古罗马以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他们高喊:“干起来吧!点燃图书馆的书架!把河水引来,淹掉一切博物馆的画廊。啊!看着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画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地飘浮是多么的开心!举起斧头铁锤毫不手软地捣毁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③

未来主义是对当时的状况以及传统重负的强烈反抗,它热情地拥抱现代文明,强调机器之美、运动之美。未来主义者寻找那些能够使他们打破两维限制,不必求助虚幻视觉效果就可以表现“革命与运动”的新形式。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不过未来主义最主要的创作还是在出版和展示设计方面。

未来主义艺术家和设计家在版式设计上进行着他们宣称的“独创性的尝试”。未来派成员认为写作格式或印刷版式本身都可以成为表达未来主义观念的视觉符号,用来传递特殊的精神信息。马里内蒂曾于1909年这样写道:“书籍将成为我们未来主义意识的未来表现形式。我反对那种所谓的要与背景和谐。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在一栏上使用3栏或4栏和20种不同的字体。我们会用斜体来表现匆忙的感觉,用黑体来表现尖叫……一种新的、绘画般的平面表现形式将会诞生在印刷页面上。”④1911年,另一个未来主义大将波丘尼在佛罗伦萨出版名为“Lacerba”的期刊,把版面设计拉上艺术战场。“Lacerba”1913年6月号刊登马里内蒂的文章,号召对古典传统的印刷版面进行革命。他们抛弃了以和谐作为设计的特征,而力求整版的爆炸和跳跃式的风格。一个版面利用3到4种油墨色彩和20种字样,且各有含义:斜体代表快的印象,黑体代表剧烈的噪声和声音。他们认为词的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诸如此类的形式加倍。由此,一种新的像绘画一样的印刷版式“自由印刷版式”出现。与此同时,他们抛弃了传统的句子结构、文法和标点法。

在欧洲历史上,自从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以来,大多数印刷版面设计有严格的横与竖的结构,未来主义者成功地突破了水平排列的牢笼。远在照相排版和干法植字发明之前的许多年,他们就在概念上制作出了本质上是非线性的版面。作为作家和艺术家,他们观看页面的眼光不是原来那些印刷师所惯有的生产者的眼光,而是接受者的眼光。在未来主义者的早期创作中,对比是通过各种字体的组合来完成的,这些字体在粗细大小上差异很大,作为设计材料很不相同。脱离了对称和水平,体现在这些构图中的是运动之感和活力之感。为了决心要让印刷出来的形象是动态的,这些未来主义者对印刷师提出了一些非同寻常的要求,他们说服、哄骗甚至是威逼排字工,在排版材料的运用上体现了令人赞叹的独创性。

以马里内蒂为代表的未来主义者作品中被排版印刷的视觉信息与作品内容的语义信息,以及作者所具有的强烈个性风格之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我们透过这些图像信息和内容信息,看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和时代生活环境。

未来主义对现代版式设计的发展影响深远

未来主义的艺术观点虽然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质,在其发展流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政治倾向、文艺态度等方面的衍化变异,但它的确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西欧改革思潮中最激进、最坚决的一部分,其观点也最肯定、最鲜明、最少含糊和妥协。它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产物。

马里内蒂的思想不仅引发了未来主义运动,还直接影响了现代版式设计的发展,因而成为一个在现代版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也反对任何仅仅玩弄形式的观念或版式设计上的为创新而创新,要求用形式去强化内容。这种思想对现代版式设计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直接影响。未来主义的贡献使人们普遍认识到版式设计不单单传递记物叙事的信息,它还应当承载观念、思想甚至感情等意识方面的信息。

未来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对现、当代人类的生活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马里内蒂近乎疯狂的智慧和破坏性的创造力具有动人心魄、夺人眼目的光芒,以至于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所谓的“赛伯朋克”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

将现代设计的出现置于大工业生产的扩张和现代化背景下,对未来主义计划实现的、实际实现的以及其深远影响进行梳理、分析,使我们在对未来主义这个重要流派有了更加清晰认识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设计的更广泛的社会效力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注释

1[1][4]赫伯特·斯潘塞著,王毅译:《现代版式设计先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简约主义与包装设计 第9篇

1 包装最简单的造型结构

提到造型结构, 我们会将视点从二维平面向三位空间甚至是六维空间过渡, 即长、宽、高、时间、环境和人的感受。这种设计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谈建房屋时就指出:“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简约的造型和独特的结构将为包装设计增添一笔亮色。成功的包装设计应该是能合理利用最小空间, 最大程度满足储存、运输和展示要求的。结构上也应“去伪存真”, 装饰效果可以有, 但不应花哨, 造成空间上的浪费。

2 包装最俭省的材料

材料是包装设计的重要环节, 它直接关系到包装的整体功能和经济成本、生产加工方式及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 设计师在了解并掌握具有环保功能的包装材料并应用于包装设计实践中, 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的使用, 减少污染, 保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生态平衡, 推进包装产业对地球资源的使用由消耗型向循环再生型的转化。

简约主义思潮在现代包装设计材料的运用中也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简约型的包装材料应选用低能耗, 低成本、少污染的材料, 同时所选用的材料易于加工。当我们在打开电器包装时为需要取出大量的泡沫塑料而困扰时, “新时代英国设计可持续性”展览上的一件展品解决了这个问题, Airfil公司开发了一种不占地方、没有灰尘、没有污染, 最主要是不用花费钱财的包装材料, 那就是用空气代替包装填充物的包装用气枕。这种空气枕节约了更多的材料, 最大优点在于可以重复的使用, 而且运用空气这种取之不绝的所谓虚空材料, 这对于简约的理念来说做到了极致。

3 包装最纯净的装潢

包装装潢设计是商品包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约主义包装装潢风格是众多包装设计思想中一种设计理念。把设计回归到本质, 强调内在魅力, 提炼设计精华, 展现迭出的创意, 简而不空, 给观者以非凡的视觉享受。包装装潢的的简约, 带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最单纯的视觉效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视感。简约包装装潢是对于图形、文字、色彩和版式的最高度提炼。

3.1 图形的简化

包装中的图形运用应简而不空, 以最精练的表现手法达到最理想的视觉传达效果。在纷繁复杂的商品货架上, 大量的商品包装充斥着人们的视觉, 视觉信息量的加大, 使人们以更少的时间去感受它, 所以在瞬间的视觉感官中如何吸引人们的眼球, 必然是简单而有说服力的图形更能张显它的视觉吸引力。而且在生活中, 随处可见的包装都是以简洁明了的图形来表现的。

3.2 简约型字体

在包装设计领域, 字体一直受到简约设计的影响。将文字中的部分笔画进行简化处理, 在不丧失汉字的可读性前提下做点和面的构成处理, 使其看起来像计算机做的图像放大后的视觉效果。这些运用自如的包装字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其受简约主义风格的影响。

商品包装中形形色色的字体如今无处不在, 它们出现于不同产品的包装上, 设计者如果善用一两个文字或一个字母于包装装潢中, 这极少的文字就可以达到令人惊叹的效果。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其标志的演变也见证着这个品牌的一次次蜕变和进化, 原本的标志没有我们看到的白色横条纹, 设计师对字体本身做了删减和简化处理, 但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新的视觉张力和丰富性, 在字母笔触中找到灵感, 简洁、清晰、优雅。

字体是具有最强信息传播功能的交流工具之一。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包装设计作品经常采用少数几个甚至一个文字用于设计, 甚至可以只采用字体进行设计。这样简约的设计效果往往具有鲜明的视觉冲击力。

3.3 简约的包装色彩

色彩是影响视觉感受的最活跃因素。因为色彩往往能带给人们先入为主的视觉感受, 往往能在欣赏者内心激起涟漪。在进行包装设计时, 色彩结合造型, 可以强化造型的寓意并帮助解读信息, 从而增强设计作品的表现力。包装色彩设计中的简约主义作品经常运用减少色彩的规律进行设计, 对设计情感的传达也起到重要作用。简约主义的包装设计作品喜好单纯的色彩和简单的色彩搭配方式, 单纯的包装大多选用单一的色彩, 或邻近色中两到三色进行设计。

3.4 简约布局 (版式设计)

简约主义风格的设计者不为华而不实的亮丽外表所影响, 潜心研究版式时力求阅读更流畅, 信息传达更快捷灵动。随意在商场、超市中揣摩近几年的包装设计, 不难发现各种商品的包装设计更加精炼简洁。简洁优美的设计、搭配不多的色彩和直接了当的表达设计意图, 让人们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代iPhone包装采用了低碳环保的材质, 外包装盒给人以简洁明了的视感, 单一的白色和黑色成为包装盒的主打色调, 黑白处于色轴的极端, 有着强烈的对比效果, 构图版式设计上极致到只采用摄影图片将漂亮环保的机身展示在我们面前, 占据了包装盒最为主要的正面版面, 而其他五维采用单一色调, 更突显机身图片的精致和高雅。

执著于简约风格的包装版面设计者不为奢华而版式, 而是集合了最为简约易懂的图形、文字、色彩等综合元素。内敛简致, 结构简单的包装, 带给观者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简约包装设计风格的设计者经过深思熟虑后, 可以用“最少的视觉语言”表达最丰富的设计效果。

总之对包装设计中的简约理念有所认识, 重要的是把握简约理念的深刻内涵。简约不是简单, 更不是做减法, 而是通过对设计要素去粗取精的高度提炼、对设计思想去伪存真的本质表达, 以体现人和自然的共融共生为本的和谐设计理念。

摘要:受简约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 包装设计中也出现了强调设计的简约性, 一反传统设计繁复的原则。简约主义包装设计传达的是:最简单的造型结构;最俭省的包装材料;最纯净的包装装潢。

关键词:简约主义,包装设计,绿色环保

参考文献

[1]杨仁敏.包装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论现代主义室内设计 第10篇

追溯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 首先要了解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过程以及动态方向, 特别是要知道是在何种环境下怎样汇成了羽翼丰满的现代建筑。“事实上大多数的设计史都是以建筑为主线, 兼顾一些家具而成书的。”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是在20世纪初期形成的, 其组成非常庞大, 既有实用主义, 理性主义的内容, 也有乌托邦的成分。现代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 20世纪20年代前后, 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 建筑家形成了一个强大群体, 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 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 其中包括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 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 平版玻璃, 钢材的运用;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 砖瓦的传统打破了。从建筑革命出发, 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 环境设计, 室内设计, 家具设计等等。在这批建筑和设计的改革先驱中, 最重要的有德国人沃尔特·格罗佩斯, 米斯·凡德洛, 瑞士人勒·科布西耶, 美国人弗兰克·赖特。赖特的“流水别墅”就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现代主义设计经历了漫长的酝酿阶段之后走向成熟的时期。二战期间, 设计流派纷呈, 人才辈出, 大大推动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在充满着激烈的动荡和急速变化的两战时期, 就是现代主义设计、现代建筑、室内和环境设计、工业设计等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充满血腥和恐惧的二战后, 虽然欧洲许多地区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却也有些国家在战争中变得更为强大, 甚至为加强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造就了一定的设计活动。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市场形式和特点的改变是刺激设计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 大众市场与大批量消费迅速扩大, 城市化及新的生活方式飞跃发展带来了20世纪第一个消费高峰。随着二战国际交往与流通的频繁, 一种国际化的设计趋势成型, 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开始国际化。现代主义设计也开始普通流传, 无国界的现代主义室内设计产生了戏剧性的影响。

早期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就具有了功能主义与标准化, 合理化的倾向, 美术与建筑学之间的关系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影响着许多设计领域。“结构”成为艺术家都喜欢使用的名词, 而形式的简化则逐渐成为普遍的手法, 它们使设计逐渐摆脱古典艺术的禁锢而发展成其自身的特色。艺术的变革也为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的核心因素是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 即:“形式追随功能”——强调功能对于形式的决定作用和理性思考取代感性意象, 尽可能减少设计的个性成分, 从而提高产品的效率和经济性。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并不只限于功能主义, 也不只等同于理性主义, 而是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

若一定要追问什么是现代主义室内设计, 就不得不提“包豪斯”——世界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设立的学校。它在建筑设计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体系, 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包豪斯”成为欧洲现代主义设计中心, 现代主义的概念开始传播并深入人心, 不分任何阶级和阶层, 对现代主义设计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基础。虽然“包豪斯”只是一所学校, 没有直接参与到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的形成过程中去, 但是“包豪斯”在室内设计理论上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一是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三是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虽然“包豪斯”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但无法磨灭它对现代主义室内设计产生的深远影响和作用。“包豪斯”是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大成的中心, 它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特别是沃尔特·格罗佩斯等人在德国迪索设计和建成的“包豪斯”校舍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作品, 尤其是沃尔特·格罗佩斯与师生联合设计的办公室内部, 由布鲁尔设计的家具, 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 代表了现代主义室内设计风格的趋向成熟。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在格罗佩斯 ( Cropius) , 凡·德罗 (Mies van der Rohe) , 库布西埃 (Le Corbusier) 和阿尔托 (Alvar Aalte) 那些最成功的作品中大放异彩。一直延续迄今, 这些作品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力。建筑是由无数的室内空间堆积而成的, 只要有建筑的存在就一定存在着室内设计, 虽然两者不能等同而言, 却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转化的。现代主义室内设计也跟随着现代主义建筑光芒四射。

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是合理化, 它从装饰潮流中解放出来, 强调其结构功能, 以及关注简洁而经济的解决方案, 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室内空间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能满足人类心灵的审美愉悦, 把它和物质需要方面视为同等重要, 达到了在经济的前提下功能和审美两不误。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又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二是标准化。标准化系统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将带来巨大的节约, 它符合经济原则。并且在现代主义室内设计追求最大限度的标准化和最大限度的多样化中愉快结合。

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强调合理化和标准化的统一, 同时注意室内设计的人性化, 使整个空间富有强烈的生命力和人情味。打破室内独立的空间感, 巧妙地与空间主体——人相融通, 不再有明显的地域界限。突出设计的主体是“人”, 强调“以人为本”, 通过室内空间反映人的生理和心理, 更好地做到人性化, 使室内空间拟人化, 更加有生趣。

仔细观察会发现, 只要有建筑, 就会看到这个花花世界的另外一面——那就是一个充满着现代主义化气息的神奇世界。再次走进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的氛围内, 去探究一下各式各样的建筑、建筑群, 更精确地缩小到室内室外环境, 都具有着鲜明的社会特色——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的风格, 会发现它赋予了这个时代的共性——现代主义室内设计最主要的特点:

第一, 功能主义特征。注重建筑内部的功能, 是以功能而不是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 讲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重视设计的实施方便、舒适和效率, 讲究设计和实施相一致。设计要为功能服务, 设计的理由是因为使用价值, 没有功能的设计是不被推行的。

第二, 注重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强调材料的特性与建筑结构的特性相适应, 并通过设计来发挥这些特性。直接运用材料达到视觉上的冲击, 做到美与形的统一。其实许多建筑材料本身的肌理美感, 是无法被人为的装饰所取代的, 甚至是被仿造。现代主义室内设计更多的是合理取材, 做到视觉和功能两不误。如:在室内使用磨砂有机玻璃作隔断, 其自身的肌理纹路、颜色、透明度、造型就是一种视觉效果, 且又充当着设计的功能——隔断。

第三, 突出建筑设计中的经济原则。以最低的开支达到最大限度的完美性, 简单地说, 就是设计的完美性不再是由金钱消耗的多少来衡量, 更加追求低花费的高设计宗旨。这样一来, 建筑设计就成为面向广大民众的活动, 而不再是只为少数权贵服务了。也就是没有了“平民设计”和“权贵设计”的区别, 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已经普及, 人们也乐于接受这一经济原则。

第四, 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设计理念上主张理性、简洁, 体现美感, 又因为要控制建筑的造价, 因此要反对任何不必要的装饰。建筑的目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统一的, 烦琐的装饰会提高造价, 因此应该被取消。现代主义一向反对装饰主义, 因为装饰成了不必要的额外开支, 从而使大众无法享用。

第五, 具体设计上注重空间的思考。设计不应该仅在绘图版上进行, 在预想图上设计, 而应该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通过模型来进行空间的考虑, 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带来的各种设计弊端, 达到最佳的设计功能效果。

第六, 设计的基础是逻辑性、科学性, 而不是视觉美的装饰性。它强调理性的东西更胜于感性, 必须在满足理性条件的前提上追求感性的美感。必须指出的是, 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并不是单单只具备以上六个特点, 这只是最为直观, 在任何设计中都能找到的特点。总之, 现代主义室内设计从现代生活中吸取了许多东西, 并且在此过程中也不是一条单向的路, 整个室内设计都在不断地接收、吸取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的特点, 也在变得更加壮大。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室内设计的发展。

第一, 它让所有的室内设计打破单一实用性的需要。室内空间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 对心理需求的提升, 给室内设计带来了难度。正像住宅已不光是为人类“住”而设计, 已是与休闲娱乐形成一体, 在满足居住环境的前提下, 提供嬉戏的场所, 使之多功能化。如家庭影院, 健身房等。

第二, 它带动了整个室内设计提高新材料和新的建造技术的采用。设计师提高了装修的技术, 为室内设计的实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打破了设计外表和空间建造施工的传统限制。例如, 传统开窗方式发展到现在大面积的落地窗, 不仅让整个空间与自然环境相融通, 也扩大了采光面积, 让人心情愉悦也是理所当然的。新材料的发展, 诸如玻璃, 钢铁和水泥的灵活运用, 也让室内空间越来越丰富。注重材料本身的肌理纹路, 将其作为天然的装饰品, 不需要任何的雕琢。大胆采用新的合成材料, 钢筋水泥和玻璃正在取代传统的建筑材料。例如最常见的玻璃——熠熠闪光的非实体性, 以及在墙面之间如轻盈的空气一样的漂浮效果, 为我们的现代家庭增添了一种活泼的色彩。伦敦水晶宫就是最好的例子, 无论是新材料的使用还是建造技术的新突破, 都是值得惊叹的。

第三, 它影响着室内设计服从于新的功能要求和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经济的要求也是不能忽略的。“正前方建筑的正面具有历史风格, 设计这种风格是为了确保其声名价值, 这种建筑注定要留给中产阶级, 而较贫困的人则住在它背后的建筑中。”这种深刻的印象早已不复存在。

标准化的“专制”是否将破坏个性, 甚至是否能满足个性的需要, 也已经成为众说纷纭的话题。标准化产生的雷同和批量, 是否能很好地适合个性的发展与加强, 也受到人们的怀疑。由于采取了精确性和整体性上都优于自然材料的组合材料, 现代主义室内设计也越来越接近机械化生产阶段。不同室内中标准结构, 标准部件的重复出现, 同样材料的使用, 是否会把我们的室内环境变得刻板无趣, 就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都穿着千篇一律的服装一样, 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

经济的限制导致了商业化,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性化的存在。并且现代主义室内设计以线条的形式来表达美感, 并且注重材料肌理的运用, 完全与传统思想文化相脱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时间的流逝而更为好奇, 现代主义室内设计一向反对“装饰主义”, 人们也容易对“现代主义室内设计”走入庸俗, 呆板, 平凡的误区而表示失望。过量的简约, 容易造成无味和平庸, 甚至会产生反感心理。

当然现代主义室内设计也不会一成不变。其实应该这么说, “没有一个统一的, 一成不变的设计风格, 真正的设计是变化进步的, 它的精神是改革和开拓, 它的目的是未来, 它的宗旨是集体与个人, 时代与个体, 统一与分散, 机械与唯美的统一。”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影响整个室内设计的设计风格, 使之在不断的借鉴参考后更加完善和充实。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在被借鉴的同时, 也汲取了很许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元素。总之, 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对整个室内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

摘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的成熟时期, 也是逐步走向国际化的关键时期。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的核心因素是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 设计核心理念是合理化和标准化。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具有功能主义, 材料创新, 经济原则, 提倡简单几何造型, 注重空间考虑, 逻辑性和科学性六大最为显著的特征。现代主义室内设计是室内设计中一种最主要的设计流派, 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室内设计的发展, 同时现代主义室内设计也在现代生活中汲取精华, 不断发展自己。

关键词:室内设计,现代主义,设计理念,设计创意

参考文献

[1].乌烈炎, 袁熙.外国艺术设计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1996

[4].尼跃红.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浅谈现代主义设计时期的家具设计 第11篇

现代主义的定义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它几乎囊括了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运动,一方面,从时间上定义,现代主义指的是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另一方面,它是一个意识形态方面的定义,其中涉及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诗歌等不同方面,而在每个不同领域内,现代主义都有着独特的内容和观念。现代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家具设计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现代主义设计的理念和特征。

二十世纪初,西欧和美国的工业化急剧发展,资本主义革命的完成带来了经济基础的彻底改变,资本主义成为新生产关系的核心。由于工业技术发展的迅速,新的设备、工具和机械不断被发明出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其现代设计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文明,因此,必须有新的设计方法出现,来解决新的问题,来为现代社会服务,现代设计的出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在家具设计方面,由于工业革命对机械的广泛使用,以及新设计理念的应运而生,家具设计和制作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新机械种类的发明、模压技术的创新应用加上新材料的出现,给家具设计思想等方面带来了本质性的变化。

设计观念在此时首先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功能”成为了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主张产品的设计符合人的需求而不是人去适应产品的特征,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家具设计师抛弃一切重装饰轻形式的观念,关注家具本身应具有的功能,采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现代工艺来实现功能。”这一设计理念的典型代表是俄国的构成主义,亚历山大·罗德钦科(Alexander Rodchenko,1891-1956)是俄国“构成主义”的领袖,是其传播者和先驱者之一。人们在提到他的时候往往会先想到他优秀的摄影作品,但他在金属家具设计方面也进行过各种探索和实践,他设计的一些多功能家具形式简约、经济合理,体现了他注重经济、讲究实效的设计艺术思想。如他为1925年的巴黎国际展览苏联馆工人俱乐部设计的一系列室内家具,这些家具都具有可移动性,而且可以自由装配与折叠。桌子本身的台面可以固定在三个不同的水平面上:需要伏案工作时,台面可以打开形成一个水平面;当阅读时,台面可以固定于一个便于阅读的角度,解放双手;不需要使用时可以合拢台面,更加节省空间。这个多功能的设计非常合理也极具人性化,这体现了当时构成主义设计师产品设计的典型原则,即基于通用原则、极简的几何形式,以及几乎不包含任何装饰。这样的设计对现当代的家具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理念即使放到当代也不觉得过时。笔者认为,这样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深刻地蕴含在现代家具的每一处细节当中,并非刻意而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这一点在欧洲其他地区的设计作品中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起源于欧洲,除了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以外,德国的“德国工业同盟”、包豪斯设计学院,荷兰的“风格派运动”也都是二十世纪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最主要的代表。在此当中出现了一批经典的家具设计,其中以荷兰“风格派”(De Stijl)设计师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GerritThomas Rietveld,1888-1964)的“红蓝椅”(the redand blue chair)最为著名。在这件作品上,现代主义设计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装饰就是罪恶”等设计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现代主义设计极为重要的设计理念。这张椅子整体都是木质构造,空间结构由十三根木条相互垂直组成,用螺丝连接而非传统的榫接方式是为了不破坏整体结构,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椅子由最单纯的三原色红黄蓝着色,也与同是风格派绘画大师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遥相呼应。从功能性来看,这把椅子或许无法让人们感到非常舒适,但是从形式内涵上来说,它的所有木材构建都是长方形且是标准化的,并且构造简单,这就为日后批量生产家具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它摒弃了任何一种以前家具的影响,以与众不同的现代形式,成为了新兴的现代主义宣言,这也使其成为现代主义设计在形式探索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被誉为“家具设计史上的第一件现代家具作品”。这样的设计理念使家具的设计模式从传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设计师用几何形体和简单原则为基础的设计,还原了材料的原始质感及色彩,抛弃不实用的装饰,体现出了极少主义家具的内涵。

现代主义时期的家具设计同样具有现代工艺的特征,即家具设计注重大批量、标准化、高效率和低成本,为机器生产带来了便利。从上面的两则事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现代主义家具生产方面,还极为契合地蕴含在其设计美学当中,可以说正是设计和美学极为融洽的联系使得现代主义家具风靡一时,并至今仍受到人们的追捧。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是德国工业联盟重要成员,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他是包豪斯的重要成员,曾在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彼得·贝伦斯的事务所担任助手,广泛接触了当时的各种设计思潮。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活动主要集中于建筑领域,同时也涉足家具设计,他设计的“巴塞罗那椅”(Barcelona Chair)甚至沿用至今。这把椅子设计得大方、简洁又坚固,椅背和坐垫由两块皮革组成,腿部是交叉的不锈钢钢架,只通过皮革和钢结构的结合,不同材质一刚一柔的对比,有一种冲突又和谐的美感。“巴塞罗那椅以其简洁而富现代感的形式,来体现‘坐的功能,被称为现代设计的里程碑。”密斯·凡·德·罗最著名的建筑理论就是“少即是多”,他的家具设计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种精辟的设计哲学思想,这把极端简约的椅子与“形式”无关,当设计达到了功能的最大体现时,形式感自然就体现了出来。“要求家具的设计遵从‘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功能决定形式的原则;主张以严格的思维方式取代感性冲动,强调用科学和客观的方法分析问题,注重以计算和功能为基础的工程技术,而不是唯美主义。”

这样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瓦西里椅子”(Wassily chair)这件设计作品之上,它是由马歇尔·拉尤斯·布劳耶(MarcelLajos Breuer,1902-1981)设计制作的。他是包豪斯的第一批学生,学习期间他受到了表现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的深刻影响,成为家具系最优秀的学生。留校任教后,布劳耶负责家具设计专业,主持家具车间,以其令人钦佩的家具设计才华成为当时最年轻有为的设计大师。“瓦西里椅子”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他在25岁时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把钢管皮革椅,命名是为了纪念他的老师瓦西里·康定斯基。“从这件座椅的造型上可以明显看到立体派、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的特征。如其方块的形式来自立体派,交叉的平面构图来自风格派,暴露在外的复杂构架则来自构成主义。”在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同时,瓦西里椅还完成了对于结构造型的突破,它不仅仅追求功能实用性和现代简约形式的统一,更体现了“民主设计”的理念和宗旨,虽然看似简陋,但是它的造型和结构却是为工业大批量生产,这也为其生产和普及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现代设计中,许多设计理念源于建筑设计,而家具设计往往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即便如此,家具仍时刻起着推动的作用。纵观现代主义时期家具设计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强调设计的功能性,还是“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亦或是工业革命给设计带来的影响,无不深刻反映了其美学观念上的现代性。家具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形而上理念又最为贴近生活的形而下表现形式,而人们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却又能时刻获得便利和享受,这一完美的结合过程是令人新奇的。也正是由于设计理念和家具实物的完美结合让现代主义家具在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对家具设计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总结过去,是为了未来发展,对我们这样有着辉煌的家具设计成就的国家来说,也能从这些设计中得到一些启示,有利于我们开发新时代的“中式”家具,重振中国家具的雄风。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1864-1997》,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菲莉斯·贝内特·奥茨〔英〕/著,江坚/译,《西方家具演变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3〕方海《20世纪西方家具设计流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4〕唐开军《家具装饰图案与风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05期。王欣,田豐《亚历山大·罗德钦科与构成主义家具设计》,《家具与室内设计》,2015年02期。

〔5〕胡俊红《论现代设计思潮与现代家具设计的互动影响》,《家具与室内装饰》,2003年04期。

后现代主义与皮革服装设计 第12篇

一、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艺术思潮从20世纪末产生以来, 广泛影响到世界各个角落、各种领域, 它的概念广泛而模糊, 到目前尚无定论。“后”即反的意思, 表示对现代艺术的反叛。一般认为, 它是从现代的不合理现象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是对现代颠覆性的延续。

后现代主义由建筑设计产生, 它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 纵观后现代主义的设计, 它们以幽默、叛逆、和奇思妙想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展现给我们一个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乐观年代。后现代主义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当今最时尚的思潮。它是人们在经受有高度单一化的国际风格营造出来的单一社会生活环境时, 对前工业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怀念和追忆, 是人们重新呼唤人文化愿望的觉醒。

二、后现代主义皮革服装设计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皮革服装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变革。一些过去被视为“另类、不合理”的设计概念也被运用、导入皮革服装设计中, 表现出“冲突性结合”、“零乱破碎感”等逆向思维。后现代皮革服装设计的显著特点就是反现代主义, 反传统主义, 否定了理性和经验的时装设计。抛弃了比例、人体、协调、线形等基本要素。还抛弃了时空的深度模式。不考虑历史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历史的式样尽可以与现代式样“混杂”。虽然后现代主义风格流行的时间很短, 但它给服装设计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反传统的解构

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里有一句经典名言“奇异就是美”, 也许这种观点正好暗合了德里达的宇宙与万物的生成是一种生生灭灭的运动, 是无休止的结构———解构———重构;毁灭———再创造的万物生成过程的理论。

解构就是肢解一切传统。这刚好符合皮革服装设计中服装内分割线较多的特点。解构它是后现代艺术的基础, 旨在捣毁一切社会化的权威和地位, 消除功利与欲望, 追求自我和个体精神的释放。它是人类文化, 从个体走向社会之后, 又试图从社会回归个体的第二次飞跃的引擎, 它强大的动力性把服饰艺术的传统形象肢解得面目全非。

解构主义服装以其独特的外观冲击着我们的视野, 开拓着我们的思维, 让服装界震撼, 它在原款式的基础上, 将皮革进行不同部位、形状的分割, 然后在分割的基础上又进行组合, 使皮革服装结构具有耳目一新的特色。而人体美不再是服装审美的唯一基础, 皮革服装设计的结构和功能也不再以适合人体的需要为基准。

当今日本最著名的女性服装设计师川久保龄是时装界的创造者———一位具有真实的原创观念的时装设计师, 凭借她最重要的观念———解构, 在最近的几十年席卷全球。她把未完成的服装和纸样, 贴着艺术家权威的“解构”邮票, 在时装界发起解构主义运动。这一灵感, 影响了整整一代时装设计师。

2、混杂与拼凑

后现代对传统的反叛与肢解的所产生的各种结果, 并没有引起设计师对现实更深的思考, 相反, 却将皮革服装设计带入了更加没有深度、没有理性、没有风格的境地, 它掀起了皮革服装界混杂、拼凑、堆砌的设计风潮。

后现代皮革服装种类混杂的特点体现在集传统、民族、现代、超前、科技、艺术于一体。皮革服装种类的混杂、皮种的混杂、民族文化的混杂、自然与科技的混杂等使后现代皮革服装成为集大成者, 繁复多变, 丰富多彩。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真实与虚幻形成后现代皮革服装设计种类混杂很好的感官刺激效果。旧物再利用, 重新加工, 拼凑制成新的服装, 服装上留下大量未完成的痕迹, 这是后现代皮革服装拼凑典型。

3、模糊性设计风

后现代时期是继古典时期与工业化时期之后的第三个时期, 它具有独树一帜的新文化逻辑:个体以一种坦白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展示出对这个社会极为敏感的自我意识, 撕裂历史、失去信仰、漠不关心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全球文化商品的综合购物中心里, 任意将新旧符号整合, 建构出一种象征性的模拟情境。这种无背景的象征情境造成社会身份的相对紧张和不安, 并驱使个体试验各种外观, 从而产生一种模糊的外观。

它的设计上首先表现在性别的模糊。20世纪晚期至21世纪以来, 服装设计大师们不断翻新朋克文化, 玩弄着混合性别符号的游戏。模糊传统性别角色界限的确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新鲜感、趣味性和神奇的刺激。但由于男女角色符号既不能混合也不能分解, 所以达成阴阳合一的方法只有并列和对立。最典型的是1998年春夏Jean Paul Gaultier的女装发布会, 其灵感来自于日本大学教授小池一子的画展。无独有偶, 2002年春夏法国高级成衣流行发布会上, Karl Lage rfe ld的女皮装系列与当年Jean Paul Gaultier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其表现手法稍含蓄一些, 更具有高级成衣的时尚感。从19世纪上半期至今, 社会对模糊两性符号的宽容度日益增大。无论天桥时尚还是都市生活, 服装中性化风格都愈演愈烈。

其次表现为种族的模糊。主流文化不断收集亚文化中奇奇怪怪的东西, 它们奇特、诡异、震撼人心, 时时带给设计师灵感, 成为当今时尚的主流。但这些亚文化大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实用价值而变成了脱离情境的象征符号, 各民族间符号的混用是造成种族模糊的主要手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设计乐观主义】相关文章:

乐观态度05-10

乐观情绪07-21

不容乐观05-28

乐观向上句子07-10

乐观向上的话05-26

作文乐观与自信09-05

乐观坚强的经典句子06-17

乐观向上的初二作文07-04

关于乐观自信的名言07-09

乐观的反义词07-25

上一篇:农田防护林带下一篇:命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