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2024-07-02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精选12篇)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第1篇

一、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辩证关系

1. 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

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 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

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3]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二、《军事理论》教学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 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 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三、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 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国难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中国国防史和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列举丰富的事例、战例,尤其要对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分专题进行讲解,并辅以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这些都将促使他们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通过《军事理论》中的战争史教育,大学生能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灾难,也曾战胜过无数次灾难,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6]

2. 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 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台海局势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摘要:《军事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 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开展《军事理论》教学,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 增强民族凝聚力。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应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学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 1996, (9) .

[2]列宁.列宁全集 (第二卷) [J].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2.10, 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 1995, (5) .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 2007, (11) .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第2篇

10中医乙班 沈俊宏 3100102113 医学界有句行话“用药如用兵”.公元18世纪中叶的清朝乾隆年间,御医徐大椿在他自己撰写的《医学源流论》中专辟《用药如用兵论》一章,全面、详尽、准确地阐述了“防病如防敌”、“治病如治寇”、“用药如用兵”等医理。文中提出了治病用药的10种方法,其中“以寡胜众”之法就典型地运用了孙子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观点,主张“一病而分治之,则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如痢疾这种病,症状甚多: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等。治疗时,以行气、活血两种方法分而治之。行气则后里自除,腹痛亦止,活血则使脓自愈。一种病按气、血分治,从而达到以寡胜众的目的,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不过徐大椿并非体察到用药之法如同用兵的第一人。早在被尊为医经的《黄帝内经·灵枢·逆顺》中就谈到医学与兵法的关系,说:“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以与“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灵枢·刺法》)相对应。可见中医用药之道与用兵之法渊源颇深。

中医遣方用药与用兵之道看似毫无联系,但在中医临床用药上,可以看到许多军事理论的具体运用。将中医同中国古代用兵之法联系起来是非常科学,同时,这一理论也是非常严谨的。

首先从方法论上看,中国兵学与中国医学一样,形成了完备而严密的理论体系,都贯穿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施治是中医著名的诊断治疗方法。从哲学上说,它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的思维方法。中医把天地人视为一个大系统,“人”又分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各个于系统。通过望、闻、问、切,对各个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症下药。药分君臣佐使,最后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扶正法邪,治病救人的目的。古代兵法也使用这种系统分析的方法。比如说,关于战争全局的战略问题,《孙于兵法)讲求“道、天、地、将、法”之类“五事七计”,对战争各方面进行总体把握,系统分析;关于行军布阵之类战术问题,兵家也无不讲求天、地、人的相互关联,各种条件在战争运动过程中的有序变化,奇正相生,相反相成,最后达到因敌制胜的目的。

再次,从指导思想上看,兵学与医学更是有着许多共同点。

一是防病如防敌。对于疾病,医家主张“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只有那些能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的医生,才能称得上是良医。对于敌人,兵家主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平时就要有备无患,“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将帅也才能被称为良将。良医本着治病如治寇的负责精神,因而能够高度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做到防徽杜渐,加强防范。

二是择医如用将。明朝椿澄说得好:“知其才智,以军付之,用将之道也;知其方技,以生付之,用医之道也。”(《诸氏遗书》)打仗要委派良将指挥,治病要选求良医诊治,道理是相通的。中国古代所谓良将必须“智信仁勇严”五德兼备,也就是说。必须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只有将才而无武德的将领只能称为“名将”而不能称为“良将”。同样,只有医术而乏医德的医生只能称为“名医”而不能称为“良医”。“良医”必须做到“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怖。广收方论,博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善诊切,精察视,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识轻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如能选择这样优秀的医生治病,何病不克,何疾不愈?

三是用药如用兵。兵凶战危,是一种关乎国家军民生死存亡的暴力行为。古代的医家看到,“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千金要方·食治》)这是从“兵”与“药”的特性上说明二者都具有“刚烈”的共同特点,因此用药要慎之又慎。古人还从用药之法“贵乎明变”着眼,看到灵活多变的共同点。“用哪些药,每种药用多少”直接关系着药效的好坏,也体现着医生水平的高低。用兵亦是如此。编组用兵是用兵的基本方法。编组无非是挑选军兵种并确定其比例关系,挑选是否得当、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决定战斗力生成的质量。但是,如何选兵、如何确定比例,虽从根本上取决于作战需求,但不同的指挥员往往有不同的取舍,作战效果也是大相径庭。徐春甫《古今医统》指出:“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用药因病而施治者,医之良也。”这是医家以用兵来比喻用药。《白豪子兵 》指出:“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这是兵家以用药来比喻用兵。显而易见,“兵”与“医”即使不像徐大椿所认为的同源,但也的确是相通相用的。对症用药对药效的影响同样非常大。对症用药是用药的基本依据。“对症”首先要“知症”,即摸透病情。“知症”无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中医望、闻、问、切的“经验法”,一种是西医仪器检查的“技术法”,但最科学的方法还是中西医结合,既重仪器检查,又靠经验判断。用兵亦是如此。因敌是用兵的基本依据。“因敌”首先要“知敌”,即摸透敌情。“知敌”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技术侦察,一种是经验判断,但在信息化条件下,“眼见不一定为实”,“知敌”最科学的方法是技术侦察与经验判断有机结合。同时,遵循适量用药的基本原则也是重要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量不足,药效达不到,病就治不好;而药剂过量,可能此病治愈,却引起其他不适。因此,用药特别强调“度”,其最高境界是既达到了治病目的,又使副作用降至最低。用兵亦是如此。适量用兵是用兵的基本原则。兵力不足,达不成作战目的;而用兵过度,则会增大损耗,带来战场上的被动。因此,用兵也特别强调“度”,其最高境界是“恰到好处”,即根据作战需要适量用兵、精确用兵,确保既能达成作战目的,又尽量减少附带损耗,有效提升作战效益。

浅谈高校军事理论教学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军事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EO-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67-01

1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现状

军事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有:《孙子》兵法;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国防;我军军兵种知识;现代军事科学技术;高技术战争;世界军事;军事地形学等等。军事理论教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全面阐述军事理论教学的学科理论,包括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国防教育的需要、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如何为培养具有现代国防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科研的重要课题。

自1985年开展学生军训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各普通高校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军事理论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学发展迅速,军事理论教学取得了以下成绩:许多高校已经把军事理论教学列入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加强了有关军事理论教学的学科理论研究;形成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加强了军事理论课教材建设,军事理论教学已呈现网络化、信息化的特色;军事理论教学的成效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得以初步显现,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同时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部分高校对军事教学的认识不足,对军事理论教学的投入力度不大;教师水平不一,很多高校军事教师多由军队转业干部和高校毕业生组成,导致很多高校军事教师队伍的现状无法适应军事教学和科研的要求。这些不足使得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学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既抑制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挫伤了大学生主动性。

因而,普通高校的军事教育要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不断克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对于军事理论课的学科意识,进一步明确学科理论研究的方向,进而为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学服务。

2军事理论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面对军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军事理论教学所要抓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要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一整套高质量的军事理论教材,有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此外还要加强教学管理,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2.1加大普通高校的对军事理论的投入力度

军事理论教学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传授的是相对系统的军事知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并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大学生是未来的接班人,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的重视。只有普通高校对开设军事课的认识提高了,军事理论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具体来说,普通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完善教学机构。普通高校应成立军事教研室,负责军事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加强军事理论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普通高校应配备联网的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的多媒体教室用于进行军事理论教学,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如讲述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可欣赏电影《淮海战役》某些片断和资料片《东海军事演习》;讲述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可观看资料片《海湾战争》。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化枯燥为丰富多彩,化难解为浅显易懂,从而增强军事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增强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学校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校园网构建军事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更新的军事知识,此外,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军事知识竞赛等活动,达到繁荣高校军事文化的目的。

2.2加强对军事理论教师的培养

由于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就要求军事理论教师具有渊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如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教师平时的积累,建立起能够满足军事理论教学的知识库,才能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应用自如为教学服务。此外,军事理论教学教师还应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因为随着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军事理论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普通高校应积极的培养具备完善军事理论知识的老师,对专职军事教师的职务评聘纳入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管理渠道,实行规范化管理,要鼓励中、青年军事理论教师到部队院校或有关普通高校进修军事课程。同时,应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通过培训和交流,教师可以学习到的不仅是军事理论的教学方法、技巧,还可以了解到许多军事教学方面的新的动态。此外,学校还可以直接派教师去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也可以把他们的优秀教师请进来,协助进行军事理论的课程建设。

3结语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第4篇

关键词:军事教育,军事教育理论,理念,创新

当前, 军事教育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 但原有的军事教育理论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解决军事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所以, 要求军事教育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品质, 抽象出新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以有效地指导新时期军事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

一、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内涵解析

理论创新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的过程, 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的新飞跃。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军事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理论创新体系中属于具体层面的理论创新。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指在解决军事教育新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抽象出来的新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其基本含义是:第一, 军事教育理论创新发展于新问题并贯穿于新问题的解决之中, 问题是理论创新的主线。第二, 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离不开抽象的思维活动, 当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第三, 理论创新的基本任务是在深刻认识军事教育本质、准确把握军事教育规律、有效探索军事教育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抽象出新的理论, 形成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论体系。

二、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1.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丰富、发展、完善理论的基本手段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军事教育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己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相关院校也建立起了军事教育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 每年都有不少的专著出版, 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 军事教育理论研究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但是, 与军事领域的其他学科相比较, 无论是从发展历史还是发展水平来看, 军事教育学仍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是一门还不十分成熟并且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军事教育中的概念界定、规律揭示、理论体系确立, 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同时, 在我国军事教育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 无论从军事教育发展还是从军事教育学科发展看, 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形成的军事教育理论, 也面临着突破原有框架限制, 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 开展理论创新的艰巨任务。

2.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激发军事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新世纪以来, 由于军事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军事教育系统内部也在产生着一些新的问题, 军事教育实践出现了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得多的局面, 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了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迫切需要来自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支持。而原有的军事教育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新形势, 难以有效地解决军事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一方面, 近年来, 军事教育改革难以取得具有说服力的突破性进展, 众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军事教育理论指导。一些改革措施因为在设计过程中缺乏理论支持, 到了改革实践中, 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 半途而废的情况时有发生, 错误的做法也时有出现。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 军事教育改革需要理论支持, 缺乏理论指导的军事教育改革是十分盲目的。另一方面, 军事教育也需要在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品质。通过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 来不断创新军事教育理论, 增强军事教育理论指导军事教育改革实践的有效性, 使军事教育实践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3.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从军事教育发展历程来看, 尽管军事教育理论过去对军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 军事教育理论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军事教育实践, 即军事教育理论滞后于军事教育实践, 与军事教育实践相脱节。造成目前军事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军事教育研究在完善自身学科体系的同时, 没有将学科体系涉及的内容同解决军事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很好结合起来, 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理论研究成果还不多, 军事教育研究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议论多, 对军事教育实践真正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创新少。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惟一办法是以实践为基础, 不断创新军事教育理论。

三、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几个重要问题

1.树立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整体意识

军事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不是某一层面、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的结果, 也不是各个层面、各个范围或各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结果的简单相加, 而是各个层面、各个范围或各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结果之间高度关联、整合的结果。

目前, 教育理论界对军事教育观念创新内涵和特征的探讨, 大多停留在诸如人才观、学员观、质量观等问题上, 而未能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内涵及特征。所谓整体意识就是指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主体在军事教育观念创新过程中, 能从整个军事教育观念系统的角度考虑, 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表现形态或不同作用范围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也就是说, 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主体在具体的教育观念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中, 不但要探讨某一层次、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问题, 还要研究各层次、各范围、各形态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之间的关系或联系的方式、性质和程度, 研究某一层次、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在整个军事教育观念系统创新中的地位、作用。这样, 既推动了整个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全面进行, 又使各层次、各范围或各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不致有悖于整体要求, 确保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有效开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与主体 (人、群体) 的价值关系的认识, 并在认识的基础上, 确定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它所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 而是教育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一般地说, 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教育对主体所产生的效益, 以效益的有无、高低、长期或短期来判断教育 (或某种特定的教育) 的价值, 从而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与行为。它虽是潜在的, 但却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 有时是自觉的, 更多是不自觉的。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得到土地, 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拥有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渴望获得知识。因此,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基本价值取向, 就是个性平等, 直接要求是军事教育必须尊重个体差异, 尊重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和学习者的自觉选择;就是在人才观上采纳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这些维度是以个体品行、知识、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能否把握时机来评判个体的成就;就是在知识观上提倡学员主动建构知识的原则, 要求成功的学习不是机械的接受或摹写, 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个性化的建构过程;就是重视人的内在发展需求, 要求知识实现主体化, 知识必须与个体的信仰、情感相联系。所有这些都必然对军事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3.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提高的核心问题。一切体制、管理、课程、教材的改革, 最终都要落实到教育质量上。我国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 即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深浅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这种知识质量观根深蒂固, 不但存在于办学者的思想中, 而且存在于社会的传统文化中。当前多样化的军事院校教育有着各自的培养目标、规格、特点, 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质量标准。知识经济时代的军事教育应当整齐划一的向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质量标准过渡, 就像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新的军事教育质量观既着眼于整体的质量, 也着眼于不同办学层次的相对质量。具体而言, 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的质量观,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首要的, 判断教育质量是否好, 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军事革命和人的发展, 能否满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二是整体质量观, 即从各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来看待质量, 需要从学员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学员的素质、能力、文化品位的动态变化等多方面来综合评判质量;三是树立特色质量观, 即看它是否能满足不同个体的要求和军事实践的要求, 特色就是质量, 就是水平, 就是生命。只有各个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特色, 才能使毕业于不同院校的军事人才在学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各具个性, 并在某些方面独领风骚;也只有使各具特色的人才从事丰富的个性化活动, 才能编织出更加美好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四是树立过程质量观。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认为, 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最终质量 (需求质量) 和形成产品的工作过程质量 (包括设计质量和保证质量) ;质量不是末端检测与评估出来的, 而是依照整体的优化设计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来实现的。教育的产品是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是由培养过程 (主要是教学过程) 的工作质量来决定的, 工作过程质量决定着产品最终质量, 产品的最终质量只能靠优化设计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从这个理论角度出发, 要求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关注点, 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成事实的静态状态和质量末端, 而应更注重从起始阶段开始的教学质量形成过程及动态状态, 注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过程性要素的监控, 实现在线检测与实时动态控制的有机结合, 使教学过程全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防止影响质量的现象发生, 限制影响教学质量要素的实质性发展或恶化, 消除、纠正、弥补所造成的损失, 从而保证最终教学质量, 这比只注重末端质量检验与评价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薛天祥.薛天祥高等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付建芳.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军事理论授课教案 第5篇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基本教案

学习提示:

绪论主要介绍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阐述军事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提出了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与要求,重点掌握开展军事教育的意义与作用,积极参加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自觉履行法律所赋予每个公民应尽的兵役义务。

主要内容:

一、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二、学习军事理论的意义与作用

三、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及要求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其目的是:通过军事理论的学习和参加军事技能训练,以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之目的。

一、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军事科学是研究战争与战争指导规律的科学,它源于战争,并以战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极其复杂的战争现象的研究,探索与把握战争的本质与规律。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要研究战争、军队和国防建设等军事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与其军事运动相关的其他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有无产阶级战争观、指导战争的方法论、人民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家安全环境、军事高技术与信息化战争等。

战争是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用来解决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以及不同阶级和宗教派别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人类对战争及其产生根源有各种不同观点。

无产阶级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阶级的形成,原始社会逐步为奴隶社会所代替,原始社会的暴力冲突也随之发展为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必将把战争消灭。

军队是战争的产物和宠儿,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建立的正规武装组织,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对外抵抗或实施侵略、对内巩固政权的主要暴力工具。

国家或政治集团的阶级性质,决定军队的性质和使命。现代军队已经由原始的单一的兵种发展为若干军种。军队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防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伴随着国家的消亡而灭亡。

国防的性质是依照国家的性质而确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奉行不同政策的国家,其国防具有不同的特性。

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是世界各国的宏伟目标和目的。

二、学习军事理论的意义与作用

目录

战争、军队、国防三者是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人类社会的这种武装对抗,已经延续了50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在这5164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共发生了14513场战争,没有战争的年代断断续续加起来也只有329年。这些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得36亿4千万人丧生,损失的物资财富达2150万亿瑞士法郎。若折成黄金,可以围绕地球筑一座长40000千米、宽150千米、高10米的黄金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到2005年的60年中,世界上又爆发了50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约有200多万人死于战火,无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一)军事教育是维系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其发展的历史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归纳起来,它所面临的问题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安全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

中国早有“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及“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古训。

1、历史教训:唐朝开国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发展生产,奖励耕战,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景。然而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玄宗在盛世中逐渐丧失了御敌卫国之念,“听惯梨园歌管声,不知旌旗弓与箭”,以至于发展到对规模不大的安史之乱也难于应付的地步,强盛一时的大唐王朝由此一蹶不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面对占明显优势的德国的进攻,实行了全国总动员,军民高呼“德国人不得通过”的口号,在凡尔登防线同仇敌忾,奋力抗击,虽然牺牲了50多万人,但终于顶住了德国的进攻,保卫了国家安全。然而,一战胜利后,法国国内和平主义盛行,忽视了对人民进行强有力的国防教育,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仅40天的时间就演出了一幕军败国亡的悲剧。

当前,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2、无数历史经验证明,在和平时期,人们的和平麻痹思想容易滋长,国防观念容易淡化。

3、国际不安定因素新趋向:

一是两极格局解体打破了旧的国际力量平衡,使许多原来被抑制的矛盾暴露出来,国际关系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

二是新老霸权主义的最终野心并没有放弃。

三是一些国家与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越演越烈,导致武装冲突,使局部地区战乱连绵、动荡不安,乃至影响整个世界的安宁。

四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防斗争的焦点。

4、中国安全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并制造中国的民族矛盾,借以大搞分裂中国的活动。

第二、一些周边国家妄图霸占我领土和领海,掠夺我资源,企图使某些领土、领海的划分国际化。

第三、霸权主义和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支持纵容“台独”,妄图把中国台湾省从中华民族中分裂出去。

第四、中国周边仍然存在着直接或潜在的威胁。第五、经济资源的被人蚕食,将导致我自然资源更加短缺。

(二)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以及物质和精神力量,标志着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总体水平(《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卷P133)。

国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综合国力理论,把国家的国防力量和

目录

经济力量统一起来。通常认为:综合国力既包括军事力量,也包括非军事力量;既包括现实力量,也包括潜在力量;既包括物质力量,也包括精神力量。

2、有关专家提出了一个计算综合国力的数学公式:

综合国力=(基本体积+经济能力+军事能力)×(国家意志+战略目标)式中,基本体积由人口和国土面积构成。人口在2亿以上可得满分为50分;国土面积在800万平方千米以上也可得满分50分。

经济能力由国民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组成。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个基数,即100分,其他参照差距评分;产业结构决定战时自给能力,它划分为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五个部门,每个部门最高为20分,合计为100分。

军事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拥有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力量的情况,它从武器效能、指挥员素质、后勤支援、组织品质四方面综合评价,满分为200分。

从综合国力数学表达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前三项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益,受到了后二项因素的制约,它可以使综合国力成倍地增大,也可以使之成倍地减小。

3、国家的安全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但是,它还要有国民精神为基础。国防教育正具有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安危意识的重要使命。

美国政府把国防和教育作为它最庞大的两项工程,1958年就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同时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强化人民的国防观念,甚至诸如球赛一类的场合都要由军队奏国歌,赛前赛后要齐唱《星条旗永不落》,以此来振奋国民的国防精神。

二战后,曾是战败国的日本在战争废墟上建成当代第二经济强国,除了经济政治的种种因素以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和国民深刻反省战败的教训,认识到日本处于一种“岛国”的位置,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国家安危意识和民族自保意识,大大激发了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

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打仗了,然而它的国防教育、军事活动是全世界各国之榜样。正是这个国家的军事学家若米尼得出了一个盖世哲理:“一个政府无论用什么借口,而不重视国家军事建设,则从后世的眼光中看来,他们绝对算是民族的罪人。”

对大学生开展和加强军事理论教育,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民族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接受军事理论教育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和职责

1、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公民必须依法履行对国家的义务。美国政府把广泛动员民族利益视为“社会第一勤务”,采取各种手段向公民灌输“国家至上”的思想。

瑞士是一个180多年没有卷入战争的永久性的中立国,但瑞士公民的国防意识是世界一流的。瑞士政府的法律规定:全体公民从20岁到50岁期间,要分别参加近卫军、卫国军和国民军三种军事组织的军事训练,持续不断,这已经成了瑞士人的第二职业。

挪威的每个青年都要参加为期一年的军事训练,然后与军队保持24年的联系,随时可能应征入伍,到前线打击任何来犯之敌。

2、在中国,国防教育早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青年学生,始终是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并提出了“国防教育,根本改变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

全国解放后,中国又掀起了一个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中心内容的国防教育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1955年中国通过了第一部《兵役法》,1984年第二部《兵役法》开始实施。

目录

1997年人大再次对第二部《兵役法》作了修改。《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

为了贯彻执行《兵役法》的规定,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又相继制定了结合本地区特点的国防教育法规。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用整整一章共五条的条款对学校开展国防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

中国国防是全民的国防,离开了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和参加,我们的国防就不可能巩固。

公民的国防义务,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具体说,公民的国防义务,包括接受军事教育、履行兵役的义务,支持和参加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义务,拥军优属的义务,保守军事机密和保护军事设施的义务,增强国防经济实力的义务等。

在大学开设军事课,接受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就是让符合法定年龄而又无条件服兵役的公民接受军事教育和依法服兵役的一种形式,是法律赋予每个大学生的光荣义务和历史使命。

(四)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是加速国防现代化和落实战时兵员动员的重要措施

1、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个有机的总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现代化是主导,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国防现代化是保证。

2、国防建设涉及的范围很广。凡是国家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与防务有关的重大措施,如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准备、国防工业建设、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进行军事教育等,都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

3、国防现代化是指国防建设具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其核心是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其标志是武器装备现代化。

4、但是,要生产制造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并使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转化为战斗力,必须与熟练掌握了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人相结合,与先进的思想相结合。

5、在现代战争中,人的因素仍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对人的因素要作全面的理解。它不仅包括人的勇敢、觉悟和牺牲精神,还包括人的智慧和才能,包括人对科学文化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6、大学生具有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开设军事理论课和实施军事技能训练,挑选一部分专业对口,适合担任军官职务条件的大学生,再集中一定时间进行专业训练,就可服军官预备役,或充实到部队去弥补我军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

(五)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1、高等学校设置军事课,正是为了适应这个总体战略、出于对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培养“四有”新人的考虑。

2、当代大学生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充满青春活力,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肯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但是,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缺乏艰苦锻炼和社会实践,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尚不完善,鉴别是非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受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3、国防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集德、智、体教育于一身,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

首先,军事理论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观念的教育。

其次,通过军事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军事科学技术的成就,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再次,通过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和毅力,提高自我防

目录

护能力和学习的效率,养成良好行为,有效地加强纪律性和培养勇往直前、团结一致,关心他人的良好的作风和高尚的品德。

中国党和政府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应当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纪守法,有良好道德品质;应当勤奋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从他们中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目前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包括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正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的。

进行军事教育,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反对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对于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发展经济,增强国防实力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保卫祖国安全的意义;认识公民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三、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及要求

一是要了解事物自身的特点,二是要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要掌握大学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

其次要了解战争、军队、国防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要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入手,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基本原理与原则。

第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一定要应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把军事理论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应用到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大学开设军事理论课,规定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接受国防教育,不仅是落实国防法规对大学生的法律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目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复习题

1.普通高校军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军事理论教育与国家安全有什么关系?

4.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什么意义?

5.如何学习军事理论?

参 考 文 献

[1]宋时轮等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01年4月2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

[3]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4]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增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国防

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国防的基本要素、简史、国防法规,重点介绍中国武装力量和国防动员的基本情况。要求掌握、理解建设现代国防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国防的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国防法规和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掌握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

重点:

1、掌握国防的基本要素。

2、理解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大意义。

3、领会国防动员和国防法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辨证关系。

2、科技动员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3、高等学校在建设现代国防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国防概述

概念: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颠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1卷第144页)。

国防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保障。

强大的现代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事,关系到外交政策的大事。

一、国防基本要素

(一)国防的主体

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

(二)国防的目的

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三)国防的手段

国防的手段是指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军事

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采取军事手段。

这是因为:一是军事手段是最具有威慑作用的手段;

二是军事手段是唯一能够有效对付武装侵略的手段; 三是军事手段是解决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最后手段。

目录

2、政治

政治手段作为国防手段之一,指的是“与军事有关的”政治活动,而不是政治本身的全部涵义。

3、经济

经济是国防的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国防活动的性质,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国防建设的水平。现代条件下,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国防斗争,都要广泛采用经济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国防经济活动、经济动员、经济战、经济制裁等。

4、外交

国防外交活动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国防目的而开展的外交活动。由于这种外交主要涉及军事领域,所以又称军事外交。它既有通常意义上外交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区别于其他外交工作的特殊规律,是集外交与军事于一体的活动。它的范围很广,领域很多,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除上述因素外,与军事有关的科技、教育等,也是国防的重要手段。

(四)国防的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国防的对象,一是“侵略”;二是“武装颠覆”。(五)国防的基本类型

国防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其国防性质也不同。世界各国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其国防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1.侵略扩张型

奉行侵略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本国的所谓安全建立在别国的屈服与痛苦之上,经常高叫本国的国防安全受到了“威胁”,而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赤裸裸的对他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

2.防御自卫型

其国防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主要依靠本国的国防力量防御别国的侵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其宗旨是决不要别国的一寸土地,不向别国派一兵一卒,但也决不容许别国侵犯其一寸土地。在国际上,实行和平共处,广泛争取各国的同情和支持,从而达到维护本国安全,以及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互助联盟型

以联盟的形式借助他国的力量进行防卫,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这种类型的国防也有侵略扩张型和防御自卫型两种。有的联盟形式是以一个大国为主导地位,其余国家为从属地位;有的联盟形式是各国处于平等地位的伙伴关系,共同协商国家防卫大计。

4.自主中立型

基本奉行和平、中立和自主的国防政策。其中,有的是采取完全不设防的方式,在世界事务中实行中立态度;有的采取全民防卫的武装中立,使侵略者感到得不偿失,从而放弃对该国的侵略。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国防是为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因而属于防御自卫型的国防。

二、我国国防简史

国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萌芽于部落斗争,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国防史是我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培育和锤炼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来侵略的优良的尚武精神,形成了习文尚武、文治武攻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国防意识和国防教育是与战争紧密相联的。

目录

我国最早的国防始于夏朝。

涌现了一批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秦国粉碎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

(一)先秦时期的国防

1、军事理论日臻成熟。

2、军队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发展。

3、征兵制度的建立。

4、修筑庞大的国防工程——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先后经历了27个世纪,全长5000里,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以土为本的内陆型国防观的标志

(二)秦、汉以来的国防史

1、征服匈奴通西域。

2、吐蕃受封及对西藏的治理。

3、开发西南,建“海上丝绸之路”。

4、巩固东北边陲。

5、军事理论进一步发展。

(三)元末至前清时期的反侵略史

1、元末明初的反倭寇斗争。

2、郑成功收复台湾。

3、抗俄斗争。

(四)晚清时期国防的衰落和近代国防意识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倚仗其船坚炮利,以4000余人的兵力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清政府被迫与外国签订了11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没有一个主权属于中国的港口,中国人民倍受外敌凌辱。此时的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之中。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840年,英国为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向中国倾销鸦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屈膝求和,在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赔款2100万两银元(占清政府当年财政收入的36%),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通商,英国还取得了关税、司法特权。《南京条约》开创了帝国主义以条约掠夺奴役中国的“合法化”的先例。从此,各国侵略者接踵而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这是英法在美俄支持下共同发动的侵华战争。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接着进攻白河口、天津,一直侵犯到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1858年同俄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又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沙俄先占领我新疆伊犁地区,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俄谈订条约》等,共占去我151万平方公里土地,并获赔款504万两白银。

目录

英国占我九龙,并获赔款800万两白银,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等许多特权。法国获赔200万两白银。美国、法国均同英国一样利益“均沾”。

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1883年,法军攻占河内。1884年 4月,法军舰进犯中国东南沿海。中国损失惨重。1885年,法军进攻驻防凉山清军。清军老将冯子材率军诱敌深入,大败法军,收复凉山,并取得镇南关大捷,中国军队节节胜利,法国内阁因战败而倒台。可清政府投降派在英国操纵下与法国谈判时,竟使法国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达到了发动战争之目的,取得在越南的殖民统治权,并且打开了广西、云南两省的门户,使之成为法国对华扩张的重要地区,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中法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边疆、邻国的侵略。1894年 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海面袭击清军船队,挑起战争。9月,日军舰队又在黄海与清军北洋舰队展开激战。黄海海战后,日军分两路侵入中国,攻占九连城,侵占大连旅顺。1895年初,日军陆海夹击,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另外还赔款2万万两白银给予日本。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901年9月)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的军队攻占北京,镇压义和团运动,并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加利息一共9亿8千多万两白银。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同时划东交民巷作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驻扎。外国军队还在北京到山海关一线12个居点驻扎。清政府拆除大沽口及有碍京师至沿海各通道之炮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之各种组织等。

古代国防的兴衰

春秋末期时,崇尚武力,图强称霸 秦始皇时期,高度集权,固国强边 唐王朝时代,扫灭强虏,万国归附 元王朝时代,疆域广大,威震欧亚 两晋南北朝,战乱四起,山河破碎 宋王朝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明代中后期,长城风化,忧患迭起 清王朝后期,政治腐朽,国防孱弱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进北京的60年间,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清王朝的腐败,中国进入了有国无防的时代。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腐败统治,苦难的中华民族有了希望。但是,在短时间里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中国的希望又成了失望。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曙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打败了内外反动派和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先进国家制度的国家,从此,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了,中国的国防才得以建设和巩固,一支强大的铜墙铁壁的现代化的国防力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目录

第二节

国防法规

国防法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用于调整国防体制、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建设、战争动员体制、国防生产、全民防御和国防教育等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国防法规的性质与作用(一)国防法规的性质

国防法规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国防建设领域中的法律体现。国防法规与国家宪法和其他法律一样,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中国的国防法规,除了具有无产阶级的根本性质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国防法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第二,国防法规具有较强的从属性。第三,国防法规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二)国防法规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国防法规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本质的反映。国防法规的这种根本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社会作用。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3.保证国防现代化顺利实现。

二、制定国防法规的等级权限与实施(一)国防法规的制定 国防法规的制定,是统治阶级把自己有关国防建设的意志以及国家的意志,通过具体的规范性文件体现出来的立法活动。

这种立法活动,依据国防法规的不同层次,分属不同的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制定和颁布。

国防法规以国家宪法为基础,由各类法律规范所组成,其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

从已经颁布的国防法规来看,基本可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规 2.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法规

3.国务院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制定的法规 4.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制定的法规(二)国防法规的实施

国防法规的实施是指国防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法律规范只有当它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得到贯彻和实现时,它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它的存在才有意义。

中国国防法规的实施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由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运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即国防法规的适用。国防法规的适用,就是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其职权实现法律对国防建设领域内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

二是由全体公民用国防法规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即国防法规的遵守。国防法规的遵守,就是要使一切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国防法规的许多规定,主要依靠国家机关来贯彻执行。

目录

三、主要国防法规简介

中国历来重视国防法规建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战争动员与后方工作的训练》、《红军优待条例》、《红军抚恤条例》、《边区战时勤务人员暂行办法》等多种法规。

建国以后,又依据中国宪法的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防法规。这些国防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国防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的正确轨道,也标志着中国国防法制体系已初步建成。

(一)我国国防法规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1997年3月14日,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以下简称《国防法》)。《国防法》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国防史上和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加强国防建设和完善中国军事法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国防的一致性 2.体现了中国国防的正义性 3.体现了中国国防的人民性

4.体现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协调性 5.体现了基本军事法律的综合性

(二)我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和规范国防教育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并于同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十二号主席令公布实施。

1.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 2.规范了学校国防教育的形式

《国防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三至十七条专门制定了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国防教育的形式,强调了学校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地位,说明了国家对学校国防教育重视的程度。《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防教育法》第二章还对学校国防教育的开展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的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国防教育法》除了对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有具体的要求外,还对负责培训国家工作人员的各类教育机构也提出“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培训计划,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的要求,说明国家把是否具备国防意识作为干部考察的条件之一。

3.明确了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4.强调了落实《国防教育法》的保障和违反《国防教育法》的制裁措施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1955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即第二部《兵役法》,以下简称《兵役法》);

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九届六次会议进行了修改,对中国的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

目录

1.我国兵役制度的特点

中国新《兵役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上述规定,指明了中国的兵役制度“两个结合”的特点。

首先中国兵役制度是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卫祖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神圣的权利。

其次,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是为了保持部队的战斗力的需要。

再次,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后备兵源的建设。2.中国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形式(1)服现役(2)服预备役(3)学生军训

(4)为服兵役的公民承担一定的优抚义务 3.兵员动员及有关规定 《兵役法》规定:“为了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抵抗侵略,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军事机关,在平时必须做好战时兵员动员的准备工作”。为此《兵役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在国家发布动员令以后,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军事机关,必须迅速实施动员:

①现役军人停止退出现役,休假、探亲的军人必须立即归队;

②预备役人员随时准备应召服现役,在接到通知后,必须准时到指定的地点报到; ③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负责人,必须组织本单位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报到;

④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运送应召的预备役人员和返回部队的现役军人”。

(四)我国的军事权益保护制度 1.军事设施保护制度 2.军人婚姻保护制度 3.国防专利保护制度

第三节

国防建设

国防的基本内容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国防建设是指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I卷第149页)。

国防建设包括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两个方面。

现时国防建设的内容主要有: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边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设;战略物资准备;国防动员;国防工业建设;国防科技研究;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开展国防体育;国防法规建设;后备力量建设;军事科学和军事理论研究;国家战略战术研究以及与国防相关的其他行业等方面的建设。

国防斗争是指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反抗外来侵略,支持正义事业斗争,而采取的以军事为主,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等方面的行动。一个国家以高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国防斗争的效果。

一、国防体制

国防体制是国家防卫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以及领导体系的制度。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体制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卷170——171页)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体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统帅机构。

(资料:中央军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1925年10月,党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军事运动委员会,同年12月改称中央军事部。1926年底,改称中央军事委员会。1949年初,改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逐步过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的军事统帅机构。1949年10月19日,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管辖和指挥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武装力量。1982年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均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设一个机构,组成人员和对军队的领导职能完全一致,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内和在国家机构内同时具有双重地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部机关、军兵种领导机关、军区领导机关,是根据战略方针、作战任务、军队的现代化程度和国家的行政区划等因素设置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部机关,设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总参谋部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工作机关,是全国武装力量军事工作的领导机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部,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军事建设和组织指挥全国武装力量的军事行动。

总政治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领导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机关。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全军党的工作和组织政治工作。

总后勤部是中央军委的后勤机关,中央军委通过总后勤部领导全军的后勤工作。总装备部是中央军委的科技开发研究和部队现代化装备的综合部。其基本任务是:负责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研制、开发和猎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兵种领导机关和军区领导机关有海军领导机关、空军领导机关、第二炮兵领导机关、各大军区领导机关。

1997年3月14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二、国防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的国防,开始了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属于人民的国防新纪元。半个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国防建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完善。强大的国防保卫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安定生活,目前正向现代化国防迈进。

(一)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了军事理论 1.制定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目录

2.军事科学理论研究不断加强 3.军队院校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二)建设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建立起来的人民武装力量,进行了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边打仗边建设。新中国成立后,这支军队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已由单一的军种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核打击力量的诸军兵种的合成军队,成为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三)建立了较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

中国国防工业是在物质、技术力量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而发展起来的。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5年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

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成功; 1981年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成功;

1982年成功地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火箭的试验。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具有了一定的核反击能力和威慑能力,国防力量极大增强。

(四)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防动员体制 首先,建立了强有力的国防动员机构。其次,储备了一定的国防后备力量和物资。第三,不断完善国防工程和民防工程建设(五)进一步完善了国防法规

依法建军、依法建设国防,是国家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立法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国防法规和军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数千件。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兴盛衰落的历史,我们可以说,凡是注重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崇尚武备,居安思危,民族就能团结和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宁富强,经济蓬勃发展,反之,则民族分裂,外族侵扰,民不聊生以致最终国破家亡。

三、国防建设目标

中国国防建设的目标是,到建国100周年时,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与国家的国际地位相适应。国防建设的重点是:抓好常备军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加强国防科技的研究,发展高技术和信息技术武器装备;完善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机制。国防现代化是中国国防建设的总目标。

(一)国防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国防现代化是指国防建设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目标(《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第二卷171页)。

国防现代化是一个与世界各国相联系,相比较的相对概念。它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而存在,是对于特定的时间而言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目录

(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适应国家根本利益的需要,坚持人民战争思想,提高综合国防力量。

2.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3.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实现国防科技、武器装备、国防人才、国防体制现代化。

4.突出重点,以武装力量建设为主,全面提高国防建设的综合效益。

5.遵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国防建设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发挥自身的优势,学习、引进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6.全国军民共同努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军、民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的国防建设。

(三)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军事思想的现代化。2.军队的现代化。

3.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的现代化。4.国防法规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的现代化。5.国防基础设施和战场建设的现代化。

四、国防政策

国防政策是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和使用国防力量的准则。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保证。国防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中国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防备和抵抗侵略,确保国家领海、领空和边境不受侵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防范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人民解放军坚决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确保能够在各种复杂形势下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二)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深化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注重解决体制机制上制约军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推进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效益。

(三)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

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信息化机械化复合发展,实现军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创新训练内容、方式和手段。

(四)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创新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坚持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法律等各领域的斗争密切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主动预防、化解危机,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结构合理、反应迅速、权威高效的现代国防动员体系。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形式,发挥诸军兵种作战优长。

目录

(五)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中国的核战略贯彻国家的核政策和军事战略,根本目标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坚持自卫反击和有限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精干有效的核力量。中国的核力量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中国发展核力量是极为克制的,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

(六)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对外军事交往,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参与国际安全合作,加强与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的战略协作和磋商,开展双边或多边联合军事演习,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反对核扩散,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履行国际义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五、武装力量建设

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执行对内对外政策的暴力工具。

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军、少年先锋队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

1985年后,形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部队编制体制正朝着更加科学合理,更能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方向发展,军政素质、武器装备和现代化训练的水平日益提高,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指挥自动化能力获得很大加强,已经具备了核反击能力,并初步形成门类齐全、技术复杂的合成军队后勤联勤。

1.陆军

陆军是担负陆地作战任务的军种,既能独立作战,又能与海军、空军合同作战。陆军主要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兵种及电子对抗兵、侦察兵、测绘兵等专业兵种组成。

(1)步兵

步兵的特点:其作战行动受地形、气象的影响较小,既能独立地遂行作战任务,又能在其他兵种的协同下作战。

步兵的任务:进攻时,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地区;防御时,大量杀伤和消耗敌人,顽强扼守阵地;必要时,还可进行特殊条件下作战。

(2)炮兵

炮兵的特点: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射击精度和较高的机动力。

炮兵的任务:地面炮兵主要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破坏敌各种设施和通信、指挥所;摧毁、封锁敌后勤设施和交通要道;与敌空降兵作斗争等。高射炮兵主要与敌空中目标作斗争,保护我军空中安全。

(3)装甲兵

装甲兵陆军中的一支重要突击力量,被誉为“战场之王”。

装甲兵的特点:装甲兵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具有快速的机动力、强大的火力和较好的防护力。

目录

装甲兵的任务:突破防御,打开通路;配合步兵作战;扼守要点抗敌反冲击;封锁敌突破口,以及打击空降和担任伏击任务。

(4)工程兵

工程兵是以技术能力和战斗能力紧密结合,并与其他军兵种密切协同,保障部队隐蔽安全、稳定指挥,实施机动,破坏和限制敌人的机动的技术兵种。

工程兵的主要任务:构筑工事、伪装工程、保障我军机动和给水、破坏与限制敌军机动等。

(5)通信兵

担负军事通信任务的兵种。

通信兵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我军通信畅通,干扰敌方通信,组织导航和观通。通信兵是我军的“顺风耳”和“千里眼”。

(6)防化兵

军队中担负防化保障与喷火、发烟任务的兵种。

防化兵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核、化侦察和观测;实施喷火和纵火;发烟掩护部队行动以及实施化学反击等。

2.海军

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上作战的军种,具有水面、水下、空中单独作战的能力,又可与陆军、空军联合作战;还具有常规作战能力和战略核打击能力。

(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前身是1949年4月23日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14日,在北京成立海军领导机关。1955年,成立东海舰队、南海舰队。1960年组建北海舰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海军岸防兵部队、海军陆战队及其他专业保障分队组成。

海军的任务:保卫海上安全和沿海重要目标;抗击敌登陆,对海面进行封锁。(1)潜艇部队

潜艇部队是海军中遂行水下战斗任务的兵种,既能独立作战,也可与海军航空兵或水面舰艇部队协同作战。

潜艇部队具有隐蔽性好、突击威力大、续航自给能力强的优点,同时也存在水下观察距离近和联络不方便等缺陷。

潜艇部队由鱼雷潜艇部队、导弹潜艇部队、潜艇基地及其他专业保障分队组成。

潜艇部队的任务:消灭敌舰船;破坏敌海军岸上重要目标;进行侦察、反潜、布雷和巡逻等。

(2)水面舰艇部队

水面舰艇部队是海军中在水面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水面舰艇部队由导弹艇部队、鱼雷艇部队、驱逐舰部队、护卫舰部队、扫雷舰部队、登陆舰部队及其他保障分队组成。

水面舰艇部队的主要任务:

战时,攻击敌方海上兵力和岸上目标;支援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保护和破坏海上交通;进行海上封锁和反封锁作战;运送作战兵力与物资;参加夺取制海权和海洋制空权的斗争等。

平时,保卫海疆安全;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保护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保卫和参加海上科学试验与调查作业、开发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3)海军航空兵

海军航空兵是海军进行空中突击的一个基本兵种,具有远程作战、高速机动和猛烈突击的能力,其战略轰炸机部队是国家战略袭击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海军航空兵由轰炸机部队、强击机部队、歼击机部队、反潜机部队、侦察机部队和各种

目录

保障分队组成。

海军航空兵的主要任务:夺取海洋战区和滨海战区制空权;歼灭敌空中、海上力量;攻击敌海上目标及海军重要目标;保护我海洋安全和海军各项任务的完成;执行核打击任务。

(4)海军岸防兵

海军岸防兵是海军中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岛屿,以火力遂行沿岸防御作战的兵种。海军岸防兵由海岸炮兵部队和海岸导弹部队组成。

海军岸防兵的主要任务:保卫沿海主要地段安全,消灭敌舰船;封锁近海交通;支援海岸、岛屿部队作战。

(5)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是海军中担负渡海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海军陆战队具有机动性强、反应快和独立作战的特点。

海军陆战队由陆战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侦察兵等部、分队组成。海军陆战队的主要任务:实施登陆,夺取和巩固登陆点和登陆场,海岸防御,还可担任如营救之类的特殊任务。

3.空军

空军是空、防部队合一的以航空兵为主体的军种,它是进行空中、空地、地空斗争,保卫祖国领空的基本力量。它既能协同陆军、海军作战,又能单独遂行空中战斗任务。

(资料: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在朝鲜战场上,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330架,击伤敌机95架。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共击落美国和国民党空军入侵我大陆领空的各型飞机112架)

空军的任务:保卫祖国领空安全;争夺战区制空权;实施空中掩护;支援陆、海军作战;突击敌后方重要目标;实施电子对抗;担任空运、空救等。

空军实行空防合一的体制,由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以及通信、雷达、电子对抗、防化、技术侦察等组成。

4.第二炮兵

我军第二炮兵即战略导弹部队,也称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是实现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重要核打击力量。

第二炮兵核力量是防御性质的。

第二炮兵既可独立地行动,也可与海军、空军的战略核力量协调行动,对敌重要战略目标实施核反击。

第二炮兵由地地导弹部队、战役战术常规导弹部队及相应保障部(分)队组成。第二炮兵的战略任务:平时发挥威慑作用和遏制敌人可能对中国发动的核战争;战时遏制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争,遏制核战争升级,实施核反击。

中国核战略的特点是:防御性、威慑性、报复性、有限性和有效性。中国核战略的基本点是“威慑”和有限核“报复”。核威慑对维护中国的独立和安全是必要的;报复是被迫的,威慑的基础在于报复的能力,没有报复能力就起不到威慑的作用。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实行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而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中担负国内安全保卫任务的武装组织。隶属于国家公安系统。受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双重领导。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警部队的任务:平时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各种犯罪分子;保卫

目录

党政机关、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中国疆界安全,打击偷渡、越境分子;指导公民进行消防训练。战时,协同人民解放军保卫边防和海防,抗击敌人的入侵;参加城市防卫和保卫重要目标的战斗,组织对空防护;组织重要民用机场、车站、桥梁和隧道的防护;守卫重要的电台、工厂、仓库和科研设施等目标,掩护工业设施和人口疏散;打击敌特和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保护作战地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等。

武警部队由内卫武警部队、边防武警部队、特种武警部队、消防武警部队以及交通、水电、黄金、森林警察部队组成。

(三)民兵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常备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

《兵役法》规定,民兵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第四节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换为战时状态的国防行为或国防活动。

一、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是指国家将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632页)。

(一)武装力量动员的准备 1.保持一支精干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常备军,作为战争初期作战和军队扩编的骨干。2.建立健全有权威性的动员机构,平时进行动员准备,战时组织动员实施。

3.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储备大量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特别是要大量储备技术军官和技术兵员。进行预备役登记,组建预备役部队,加强预备役训练。

4.拟制武装力量动员计划和军队扩编计划,划分兵员补充范围。5.储备相应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做好登记统计、征用征购计划。6.做好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准备.(二)武装力量动员的实施

武装力量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按动员计划组织实施。1.兵员动员。2.科技动员。3.武器装备动员。4.后勤物资动员。

二、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181页)。

(一)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

1.建立有权威的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制定完善的国民经济动员法规和动员计划,实行统一领导,保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全面实施。

2.合理布局生产力和安排经济建设,对重要工业部门,特别是军事工业部门,以及军用物资、仓库、通信站、试验基地,要采取集中与分散、前沿与纵深、常备与后备相结合的原

目录

则进行配置与建设,以提高战时的生存能力,便于迅速安全地实施动员。

3.实行军民产品相结合的方针,军工企业平时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前提下,也生产民品;民用企业应建立军品生产线,为战时生产军品做准备。

4.储备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保证战争和扩大生产与战时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

5.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6.加强农业、财贸、文教、医疗卫生等建设,以适应战时需要。7.国家在财政预算上应划出一定的比例,保证有关经费的落实。8.加强科研机构建设,研制新式武器装备,为战时大批生产作准备。

(二)国民经济动员的实施 1.工业动员。

2.农业动员。农业动员是指国家战时为保障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等需要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502页)。

3.财政金融动员。财政金融动员是指,国家为保障战争需要而采取的筹集与分配资金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23页)。

4.科学技术动员。科学技术动员是指国家战时统一组织调整科学研究部门和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战争所需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424页)。

5.贸易动员。

6.医疗卫生动员。医疗卫生动员是指国家战时统一调动使用卫生人力、器材、设备和药品,对军民实施医务保障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618页)。

7.人力动员。人力动员是指国家组织调动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541页)。

三、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战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543页)。

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防空设施建设,组建防空专业队伍,普及防空知识教育,组织隐蔽疏散,配合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安全,尽最大可能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保存战争潜力。

(一)人民防空动员的准备

平时做好人民防空动员的准备,战时才能实施快速动员。

1.制定和完善人民防空动员法规,建立健全各级人防动员领导指挥机构。

2.拟制各项防空动员计划和预案,如人口物资疏散、工业搬迁计划、重点目标防护措施和抢修方案。

3.按照专业对口、平战结合的原则,组织训练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防化、通信、运输等防空专业队伍。

4.组织实施人民防空工程、通信警报等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5.对人民群众进行防空知识教育和训练,掌握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6.人民防空的重点城市,根据战时需要,结合平时周转供应,做好粮食、医药、油料等必要物资的储备。

(二)人民防空动员的实施

目录

战时人民防空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在统一部署、统一组织下实施。

1.按照防空动员计划,组织居民疏散隐蔽和对重要物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机关进行搬迁疏散。

2.对重要经济目标实施防护,减少经济损失。3.扩大防空专业队伍,进行防空袭斗争,消除空袭后果,配合城市防卫和要地防空作战。4.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协助各部门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四、交通运输动员

交通运输动员是指国家在战时统制各种交通运输线、设施和运输工具,保障人员、物资、装备运输的措施(《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卷298页)。

(一)交通战备动员的准备

1.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法规,适应快速动员的需要。2.建立交通运输指挥体系,提高战时运输能力。3.制定交通运输动员计划和各种保障方案。

4.加强交通运输线建设,使交通运输做到立体化、多样化和网络化。5.发展和储备大型和高速的运输工具,改进运输方式,提高运输能力。

6.加强交通运输工程保障力量、防卫力量和技术力量建设,储备各种交通运输保障物资器材。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高速公路、铁路,大吨位船、车、超音速巨型飞机,大口径运输管道,以及集装箱等运输工具,为战时快速实施交通运输动员创造有利条件。

(二)交通战备动员的实施

1.根据国家动员令,交通运输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对运输、修复、防护统筹安排,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调度。

2.加强交通运输管制,确保军事运输。战争中,交通运输量显著增加,时限迫切,一定要想尽办法解决运力与运量的矛盾、交通运输堵塞的困境。

3.采用多种运输手段,组织综合运输。充分挖掘各种运输潜力,增强快速运输效能,以适应各种复杂情况。

4.严密防护,确保畅通。

五、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增卷136页)。

2001年4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和规范国防教育的重要法律。

国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为适合社会的一定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从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领空、领海、领水)的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出发,以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慧和体质等施加影响的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一)国防教育的内容 1.国防理论教育 2.国防形势教育 3.国防知识教育 4.国防法制教育 5.国防精神教育

目录

6.国防经济教育 7.军事技能教育

此外,还有国防体育教育与训练、国防历史、国防外交、国防战略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实施国防教育时,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选不同的教育内容,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二)国防教育的特点 一是教育的终身性。二是教育的全民性。三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四是教育效益的滞后性。

国防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开展国防教育的迫切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三)国防教育的形式 组织军训。

组织理论研讨班。普及国防教育读物。、开展军事体育运动比赛。、组织英模报告会,建立英雄塑像、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组织公民参观、学习、瞻仰。

在报刊、电台开辟国防教育专栏,利用广播、电视、电影进行宣传。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军事日活动和军事学术交流活动。

开展国防知识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开展国防月、国防周、国防日教育活动,开展军事夏令营,组办少年军校等。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开设国防教育课。、国防教育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的一定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社会的国防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国防教育的发展程度又受到经济政治发展程度的制约。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教育,是巩固和加强国防,促进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在国家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题

1.国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试述中国国防政策的内容? 3.中国国防历史说明什么? 4.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具有什么特点? 5.国防动员包含那些内容? 6.如何保证国防法规的全面实施? 7.开展国防教育具有什么意义? 8.国防教育具有什么特点?

参 考 文 献

[1]宋时轮等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滕纯主编.邓小平军事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3]张长顺主编.兵员动员学.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 [4]黄涛主编.国防现代化.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目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98年12月29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审议通过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01年4月2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

[7]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9]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目录

第二章

军事思想

学习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地位与作用、基本规律和发展历史,阐述了中国四代领导人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作用。要求掌握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并能运用其认识和分析当前世界战争与和平等基本问题。

教学目的

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熟悉我国现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及科学含义,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重点:

1、掌握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的含义。

2、理解军事思想对军队建设的指导意义。

3、领会“四代领导人”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军事思想与哲学的关系。

2、掌握无产阶级战争观和方法论。

3、用无产阶级战争观分析当前国际军事形势。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是在奴隶社会形成的,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基础之上,并且受到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与影响。

一、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第1页)。

军事思想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军事哲学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是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问题。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军事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军事思想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

二、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一)军事思想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二)军事思想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三)军事思想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三、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目录

首先,军事思想的发展史证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是军事思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其次,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一种新的军事思想代替旧的军事思想。

(二)军事思想的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军事思想随着战争的产生、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战争实践在认识上的飞跃而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战争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

(三)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军事思想源于战争实践,而战争是对抗双方大展各自军事思想的舞台。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敌对双方总是竞相抢占军事思想的制高点,以便在军事实践的主观指导上高于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思想就是在激烈的相互对抗中发展起来的。

(四)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五)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第二节 军事思想发展简史

一、古代军事思想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战争已开始频繁发生,促使了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的萌芽和产生。与此同时,战争决策已涉及到了战前力量的组织与准备,并有了心理战和间谍战等。正是这些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以及历次战争经验的积累,使得人们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认识由感性逐渐上升到了理性,从而产生了最早的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争的频繁发生和改朝换代的加剧,军事方面的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

在军队建设方面,揭示了“以治为胜”和“以教为先”的思想,重视军队的作战训练,重视选拔“将才”。

在作战指挥方面,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以及“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的思想,要求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同时,还提出“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的争取主动力避被动的作战思想。

在后勤保障方面,初步建立了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的思想。例如,《孙子》提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在古代,世界其他国家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古代希腊军事思想和古代罗马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远征》等,都反映出古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军事思想。

二、近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得到确立;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宣告诞生。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于欧洲,并经过三个世纪的时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实践而逐步形成,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一批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家和军事思想变革的成果涌现出来,集中体现在拿破仑战争艺术,以及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等著作中。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作为一种崭新的军事思想体系,也是在近代确立的。

1848~1849年,无产阶级以特殊身份参加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在这场大革命中,无产阶级一方面与资产阶级一道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推翻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革命

目录

中举行反对资产阶级的大规模起义。为适应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和迎接即将到来的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这些战争和起义撰写并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及评论。系统地阐述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指导方面的基本思想。

中国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传统兵学受到了西方军事思想的严重冲击。林则徐、魏源是变革传统军事思想的先驱。从1927到1949年,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引进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军事技术、体制编制和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按其所需承袭了一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并与法西斯的军事思想掺杂混用,从而形成其军事思想的政治特征。

三、现代军事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文明跨入现代史时期。

19世纪中叶之后,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德国的一切重大问题只能通过“铁与血”的手段解决。

日本首相山县有明宣布,以朝鲜和中国等邻国国土为日本的“利益线”; 英国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德国拉采尔的“强存弱汰”国际生活“自然法则”论; 美国马汉的海权论等。

一战结束后,坦克、飞机、潜艇、航空母舰等机械化兵器大量装备部队,各种新的战争理论也应运而生。

例如,麦金德的“大陆心脏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古德安的“闪击战”理论等。这些理论又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和发展。

从19世纪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应用于军事。新技术的运用必然导致作战理论和作战原则的重大变革。相继出现了“制空权”理论、“小型职业军队理论”、“机械化战争”、“坦克制胜”理论等。尤其是“总体战”理论为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军事理论基础。

美国研制成核武器,并投入使用。核武器的出现使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认为未来世界战争必然是核战争。

在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中,创立了关于战争与革命、武装起义和建设工农红军、实行全民战争等无产阶级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

斯大林在反对法西斯侵略,捍卫无产阶级政权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全面建立了苏联军事思想体系。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这一时期,中国国防战略思想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

首先,20世纪60年代核武器试验成功后就宣布,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流;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并且把中国在战争指导思想上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轨道上,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

20世纪90年,江泽民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基层军官理论学习读本》516页)这一军队建设的总要求。人类进入21世纪,胡锦涛根据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论述。

目录

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当今中国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总结了抗战以来的对敌斗争的经验,并对我党长期领导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明确地提出了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概念,并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大会上,朱德在所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第一次提出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这一概念。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对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207页)。

(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产生和形成

严格地说,毛泽东在青年时期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1919年7月,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和‘有血革命’”。

但在接受马列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后,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20年12月,他给蔡和森写了一封长信,系统的批判了社会改良主义,主张俄国式的暴力革命。

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中,原则申明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历史任务。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原则。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党联合,共同反对军阀,打倒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纲领。

1924年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其间,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一批工人武装和黄埔军校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军。1924年11月,周恩来遵照党的决定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负责指导党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的政治工作。在周恩来积极努力的工作下,国民革命军的1、2、3、4、6、8军的政治部主任和党代表都由共产党党员担任。

然而,彻底的认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还是在蒋介石、汪精卫于1927年春、夏相继发动反革命叛变和反革命政变,使大革命遭到失败以后。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目录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文集》第一卷47页)。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起义遭受挫折时,毛泽东毅然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余部沿罗霄山脉南下,向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1927年9月29日,队伍来到了江西永新县的三湾,此时队伍已经疲惫不堪,思想混乱,特别是恋家思想严重,天天有逃兵,队伍中打骂士兵的现象也很严重。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这支刚刚诞生的人民武装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64页)的党指挥枪的原则,成立了“士兵委员会”。从此,这支人民武装在政治上有了方向和保障,开创了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的新篇章。

1927年10月底,毛泽东率领这支队伍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成功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在这期间,朱德提出了红军的行动原则: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到1928年5月,毛泽东总结出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选集》188页)为核心的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也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红军的任务是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建立红色政权、打仗筹款子。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制定了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和六项注意(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但由于当时红军处在初创时期,其主要成分又是北伐军的雇佣士兵和大量的农民及解放过来的士兵,因而旧军队的作风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军中大量存在,严重地妨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

1929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重要的政治报告,强调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把红军建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

在1927年8月——1930年6月这段时间内,毛泽东经过不懈的努力,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一整套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1930年——1931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毛泽东提出了诱敌深入于根据地,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接连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

在这期间,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毛泽东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作战原则。

(二)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科学体系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此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出现新的高潮。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提出: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总任务。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方针。

为了指导抗日战争,为了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目录

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精辟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中战略问题的各个方面,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7的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解决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问题,毛泽东于1938年相继发表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这些著作从战略到战役、战术都作了详细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选集》481页),预见抗日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三个阶段。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指出“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选集》478页),“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选集》476页),“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选集》479页)。通过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定是一场持久战。毛泽东还指出人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是重要因素;“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选集》449页),它也是一切战略战术和技术原则与行动的依据。为此,毛泽东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选集》467页)的方针。强调作战指导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尽可能乘敌之隙,执行有利的决战;号召“全党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毛泽东选集》510页)。

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是一场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它使全党全军进一步懂得和掌握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945年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唯一的宗旨,它包含自觉遵守纪律和一整套政治工作原则;我军实行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相结合的真正的人民战争,从实际出发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至此,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三)解放战争时期达到全面成熟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这样,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但有了战略防御的系统理论,而且有了关于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系统理论,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了重大发展,进入了全面成熟时期。

在这场大决战中,我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阶段,采取了以运动战为主并配以攻坚战、阵地战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数以千计的战斗,其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多变是空前的。

毛泽东及时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毛泽东选集》1091页),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号召全党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要我们重视一切敌人”(《毛泽东文集》第七集328页)。

毛泽东把它归纳为“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战略方针”。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又发布了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要求我军“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而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条件下,我军必须特别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1947年6月30日及时

指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并取得了成功,将中国革命推向了新的目录

高潮。

1947年12月,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我军打歼灭战的特点和规律。

1948年9月在东北发起了辽沈战役,把战争推进到了决战阶段。接着,毛泽东又指挥了淮海、平津战役,消灭了敌人的重兵集团。1949年夏季的渡江战役后,对敌人实施战略追击时,为防止敌人逃往海上和国外,毛泽东又创造性地实行了远距离的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追击,迅速地将国民党军队消灭于大陆。

在建军方面,为适应战略进攻的需要,毛泽东提出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方向,进行了炮兵、工程兵、装甲兵等技术兵种的建设,强调了组织纪律性,规定了城市政策,加强了司令部工作和后勤工作等。为了适应进攻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需要,毛泽东还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在进一步发扬三大民主的同时,强调了政策和纪律的教育。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以其雄才大略和高超的军事艺术,统率千军万马,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全国大陆地区解放后,我们急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安定的国内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然而,摆在我党我军面前的却是另外两大任务:一是清剿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国民党有计划潜留下来的大批武装特务、土匪;二是抗美援朝。

在清匪作战中,我军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各剿匪部队,在当地党委统一领导下,积极广泛地发动翻身后的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军事清剿与政治争取相结合,镇压与宽大相结合,以及“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方针政策,经过数年的剿匪作战,至1953年取得了歼灭匪特200余万人的重大胜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肃清了股匪和散匪,平息了匪患,保卫了胜利果实,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为保卫世界和平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在百业待兴的情况下,于1950年10月19日,派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同当时具有世界一流武器装备的美国侵略军及其仆从国军队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军仍然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军,初步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作战的新经验。毛泽东根据这场战争的新特点,提出和解决了现代条件下进行国际主义行动的局部战争方针、政策和作战原则。如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政策纪律;军事打击与政治斗争紧密配合;利用初战的突然性,夺取先机之利;对战斗力较强的美军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和打小歼灭战;讲究打坦克、反空袭、反空降、反登陆作战的战法;以“零敲牛皮糖”的原则,不断歼灭和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以战术、战役的反击,大量歼灭敌人;重视兵力、火力对比和军队的伪装隐蔽;建立强大的后勤保障等等。

夺取全国政权后,毛泽东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及时地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防、抵御外国入侵的战略任务,并领导我军进行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使我军进入了建军的高级阶段。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毛泽东文集》第五卷345页)。

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要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发展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独立自主地建设强大的国防。

在加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同时,毛泽东领导并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强调后备力量建设;强调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强调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平战结合,加强三线建设,作好长期反侵略战争的准备等。

目录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构成

(一)战争观和指导战争的方法论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⑴揭示了战争的根源、实质和形式

毛泽东在总结了古今中外一切战争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后,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理论的学说,对战争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选集》155页),这一定义,对战争的根源、实质、形式作了精辟的概括。

首先,它指明了战争的根源是私有财产和阶级,说明战争是一个历史范畴,结论是只要人类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就有发生战争的土壤。

其次,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即战争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最后,它明确了战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暴力行为。

⑵科学完整的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毛泽东明确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毛泽东选集》446页)。

同时指出:“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于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选集》447页)。

由此得出结论一,战争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现象,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结论二,战争又不等于一般的政治。当使用另外手段达不到政治目的时,就采用了战争的手段,去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于是和平转化为战争。

结论三,当经过战争达到了政治目的之后,战争便告结束,战争又转化为和平。

结论四,既然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那么,从战争的性质来分析就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⑶说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战争作为一种暴力行为,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 二是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三是以暴力为特征的战争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力量。

⑷论述了人与武器的辨证关系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毛泽东选集》437页)。

“人是决定的因素”,“武器是重要的因素”

⑸阐明了战争的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道路

我们研究和进行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一切战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毛泽东选集》158页),以求得国家的和平,世界的和平,人类永久的和平。

2.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⑴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

⑵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的基本方法

首先,应着眼于特点和发展。

目录

其次,要立足全局,掌握重要关节。

再次,要做到“知彼知己”。

最后,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

⑶尊重战争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指出:“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66页)。

3.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Ⅱ87页)。

人民战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群众性、正义性、组织性。

(1)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2)坚决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

(3)建立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军队

(4)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5)确立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6)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1)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下,把战争目的与作战手段辩证地统一起来

(2)坚持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3)力求实现歼灭战

(4)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二)人民军队思想

人民军队是人民群众自发地或在先进阶级领导下建立的并为人民群众利益而战斗的军队。

1.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地位

2.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

3.制定了服从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铁的革命纪律 1927年10月,毛泽东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30年,在瑞金又把六项注意改为十项注意(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大便找厕所、不搜俘虏腰包、进出要做宣传工作)。

1947年10月10日,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4.实行了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5.实行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原则

毛泽东指出:“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这就是秋毫无犯的民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打击危害军民的汉奸卖国贼,因此军民团结一致,到处得到人民的欢迎。第三,瓦解敌军和款待俘虏的原则。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毛泽东选集》350页)。

目录

6.规定了人民军队的任务是“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规定了我军的三大任务: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打仗筹款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我军的三大任务称为:打仗;做群众工作;生产。解放战争时期,三大任务发展为: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7.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建设方向,要求军队不断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不断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新的技术装备部队,提高战斗力

(三)国防建设思想

1.根据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从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确立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方针。

2.国防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积极参加、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3.国防建设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这是现代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军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防现代化的最主要标志是武器的现代化、高科技化。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

4.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我们希望并争取外援,但我们不依赖外援。国防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力更生地解决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武器装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

5.国防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搞好军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加强军队的法制建设,保持武装力量的高度统一和集中。

6.努力做好工作,避免或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政治局面。国防建设要走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寓兵于民的道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发展军事科学,发挥先进的军事理论在国防建设中的先导作用。

7.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8.加强战略后方和战场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立足现有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入侵之敌。

国防建设理论,是我们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做好未来反侵略战争准备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应用这个理论于国防建设的实践时,要重视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坚持这个理论的同时,发展这个理论。

四、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树立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⑴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⑶系统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⑷系统地制定了适用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的军事观念的终结和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确立

在中国近代史上,只有一种中国历史上最反动最残暴的反人民的统治阶级的军事思想,目录

始终没有形成一个适应于中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并把这场斗争引向胜利的军事理论。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是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它把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3.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毛泽东军事思想受到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重视,许多人对它进行探索和学习,称颂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有的国家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出版了《毛泽东思想》月刊,要求军官晋升时必须撰写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论文。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已成为许多国家军事家必读的经典,甚至成为一些国家首脑人物的案头书。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成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军事思想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1.毛泽东军事思想仍是我党我军今后建军和作战的指导思想 2.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坚持的必然趋势。

3.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途径

⑴认真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

⑵注重研究国内外军事活动的现状。

⑶注重研究战争史,特别要注重研究革命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战争史,尤其是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探讨现代条件下建军作战的新问题,探索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客观规律和与之相适应的战争指导规律。

⑷努力提高我军指战员的军事、政治、文化素质,适应现代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⑸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是发展了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新世纪,必须认真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和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统领军队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第四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指邓小平关于新时期中国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发展了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战争观的新拓展

1.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根源

邓小平关于“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根源”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根源理论的重大发展。第一,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只要推行霸权主义,都可以成为战争的根源。第二,霸权主义,既有世界霸权主义,又有地区霸权主义,两者侵略扩张本质相同。第三,苏联解体,两霸相争消失,但决不意味着霸权主义消失。

2.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在世界大战问题上,邓小平研究了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1975年,邓小平讲大仗5年打不起来。1980年,又讲5年打不起来。1984年,邓小平指出,仗打不起来这个话,我们多次讲过,过去讲10年,现在过了几年,还可以说10年。1985年,邓小平明确指出: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3.战争不是解决国家、民族、阶级间利益矛盾的唯一手段

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不一定必然导致战争。因为只有当争端一方诉诸武力,战争才可能

目录

爆发,而双方如果都选择政治解决方式,战争就可避免。也就是说,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军事手段与政治手段都是可能的选择。但问题在于,过去的时代各国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更偏重于军事手段,而仅仅把政治手段作为军事手段的补充。因此,政治解决争端没能构成主要的手段。

4.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1)现代条件下仍然要坚持人民战争

(2)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的新发展

一是强调人民战争要与时代发展的脚步相适应。

二是强调人民战争的内容要与现代军事斗争和国防建设的任务相一致。三是强调人民战争的形式要与现代战争的特点相吻合。

四是强调从事现代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人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

(二)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

1.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革命化体现人民军队的本质、军队的政治素质和传统作风; 正规化体现军队组织、管理和军制水平;

(2)要有合理的编制体制

一是“精兵”原则。二是提高效能的原则。三是合成原则。

四是平战结合的原则。

五是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原则。(3)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战争年代是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来提高人的能力的,和平时期则主要通过教育训练来实现。军队教育训练不仅是战斗力生成的途径,而且也是培养各种人才、锻炼战斗作风、增强部队凝聚力的重要措施。

(4)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政治工作

一是为适应军队建设的新形势新情况,必须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保证我军政治上永远合格,这是军队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二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教育和统一全军的思想,把忠实维护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和平演变”作为政治工作的重点。

三是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军人,列为政治工作的目标。

四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挥军队内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五是树立永远是战斗队的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发扬“五种革命精神”作为政治工作的着眼点。

六是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作为政治工作的动力。要使我军政治合格,还必须在军队中坚决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核心,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中国特色的国防

1.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2.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发展国防工业 邓小平说:“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目录

大力发展民用生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99页)。1982年制定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方针。

3.引进技术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发展国防科技

邓小平强调,“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79页)。主张“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95页)。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的方针原则。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意义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无产阶级军事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指导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五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党中央总书记。同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确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这标志着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接班的开始。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江泽民关于新时期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她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体现,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军事战略思想

1.和平仍是主流,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冷战结束后,世界总的形势趋于缓和,大战在较长时间内可能避免,但天下并不太平,各种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地区性动荡加剧,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明显增多。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以敏锐的目光,辩证的思维,对国际环境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和科学分析,就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江泽民指出,世界并不太平,导致武装冲突和引发战争的不合理的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作为现代战争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领土、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世界一些地区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可避免”(《基层军官理论读本》514页)。1991年6月1日,江泽民在观看首都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卫戍部队军事汇报表演时指出:“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我们从来不去主动挑起战争,我们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致力于保卫和平的,反对一切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真诚地希望世界上有一个和平环境,以便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但是,这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有人一旦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是不惧怕的,中国人民是不信邪的!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就以正义的、反侵略的人民战争来对付它,坚决把敢于来犯之敌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立足打赢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 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把积极防御战略同当代军事斗争的最新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提出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基本精神。他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和战略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反映了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

目录

战争成为主要作战形式的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国情及面临的主要威胁和周边的实际情况。

首先,坚持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其次,坚持平时遏制战争与争取打赢战争相统一。第三,坚持灵活正确的战略指导。3.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我们以劣胜优、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在新的形势下,江泽民特别强调,应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现阶段我们确有困难,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真正的优势还是人民战争。

(二)军队建设思想

1990年12月,江泽民明确提出,军队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进行建设。“五句话”总要求的提出,展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军思想和治军方略。

政治合格,就是要解决我军永不变质的问题。军事过硬,就是要解决我军打得赢的问题。作风优良,就是要解决我军永葆本色的问题。

纪律严明,就是要解决新时期军队指挥到位的问题。

保障有力,就是要解决我军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供得上的问题

2、坚持和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根本建军原则。

江泽民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我们建军的根本原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军队特有的政治优势,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

江泽民特别强调,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要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升到我们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的高度。

如何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落到实处呢? 首先,“严守政治纪律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保证”。其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必须搞好军政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和军队内部团结”。最后,“必须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2、走科技强军和精兵之路

大力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军委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决策。

1995年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他的提出,标志着我军科技强军战略的正式形成。

贯彻精兵的原则,首先就是要正确处理军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贯彻精兵的原则,关键是要走科技强军之路。第一,科学技术进步是战斗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科学技术是解决我军现代化建设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第三,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既要依靠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更要依靠具有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军事技能、思想上可靠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科技强军既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也不是军队质量建设的一种补充,而是军队质量建设的主体。首先,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科技强军的突出标志。其次,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编制体制的调整改革。

3、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目录

加强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人民军队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对加强和改进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强调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首先,是保证我军不变质的需要。其次,是为了打得赢的需要。

第三,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军队接班人的需要。

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呢? 首先,要抓好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其次,要抓好优良传统的教育和继承与发扬光大。

第三,要用先进文化教育官兵。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课题:一是如何保持军队不变质;二是如何保证打得赢。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第一,创造性必须围绕效益开展。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要及时抓住广大干部战士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给予科学地回答。第二,创造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展开。首先要继承我军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研究与改革创新的统一。第三,要在创新的内容上下工夫。做到内容上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第四,要与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些实际问题包括思想上的认识问题、工作中的苦衷、生活中上的困难等。

4、以训代战,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高度

和平时期,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官兵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教育训练。

把人和武器结合起来,要靠训练;培养部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也要靠训练;提高指挥员组织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同样靠训练。军事理论的研究成果,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新型武器的性能状况,部队编制体制的改革成果等,均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现实的战斗力。

紧紧抓住教育训练这根主线,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军事院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使其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加强高科技知识、新型武器装备知识和现代军事指挥知识的含量,着力培养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形人才。二是改革部队军事训练的内容、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大力开展科技练兵,努力提高部队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术技术水平。江泽民指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武器装备整体上还是由少数先进技术装备和大量一般技术装备构成。“立足于现有装备战胜高技术装备的强敌,这是我军训练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常讲,要增强立足于现有装备克敌制胜的信心。信心从哪里来呢?归根到底是要通过训练提高战术、技术水平,找到对付高技术对手的办法”。

(三)国防建设思想

1、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形势,对正确处理和平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

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经济建设大局。江泽民指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形势的发展充分说明,如果没有强大的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舞台上就没有发言权。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是赢得搞技术局部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事实说明,只有一个国家的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强大,才能为国防建设投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才能提高国防的科技水平,才能保证在遭受侵略时,拥有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物质基础。

目录

江泽民反复强调,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强调军队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这是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上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强调军队必须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强调国防建设要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局,决不是说国防建设就可以无足轻重了,也不意味着国防建设就可以停一停,甚至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而是强调国防建设要与国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行两头都要兼顾的方针。国防和军队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国防现代化是国家战略目标之一,四化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国防现代化,这既是三代领导集体共同的心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心声。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首先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军事理论。

其次,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第三,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江泽民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坚持寓军于民,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道路。”

第一,坚持寓军于民,形成充满活力的国防科技建设体制。

第二,坚持大力协同,形成推动国防科技建设的社会大协作体系。第三,坚持自力更生,瞄准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加强自主创新。

但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走出国门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国防工业在新形势下发展的必然要求。

3、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199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但在长期的和平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人们容易淡化国防意识,产生和平麻痹思想。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容易使局部利益或个人主义倾向得到强化。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实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

首先是战争的根源仍然存在。其次是世界局势并不安宁。

第三是我国周边环境仍存在着某些复杂的不安定因素。第四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坚持、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国防建设的理论和行动指南。

一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导军队的全面建设。

二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远保持我军不变质。

三是强调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保证我军政治上永远合格。四是提出“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五是科学论述现代战争形态,适时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目录

六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七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江泽民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坚持、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宝库。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我军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强大的理论武器。

第六节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胡锦涛国防与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指,胡锦涛关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战略格局、国家安全形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而制定的中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继承、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成果,是第四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主要内容有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战略思想、军队建设思想和国防建设思想。

一、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战略思想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和军队建设

科学发展观既是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军队建设的阶段性特点,把军队建设的基础和现状搞清楚,把影响和制约军队建设的重难点问题搞清楚,把军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搞清楚,不断深化对军队建设规律的认识,正确解决军队建设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军队建设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使我军建设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用科学发展观凝聚官兵的智慧和力量。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官兵的头脑,就能够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军队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理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军履行历史使命。胡锦涛提出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深刻揭示了军队的职能任务必须与党的历史任务相一致,军事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军队建设和改革必须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客观规律。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的确立,是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

2、和平是主流,安全形势严峻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流。目前,中国总体形势处于历史上较好时期之一。中国依然面临着军事安全威胁,同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海上通道安全等方面面临的威胁也不容忽视。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对中国加以牵制和遏制。美日加强军事同盟关系,联合协调台湾问题,与台湾加紧构建联合军事机制,企图联手军事干预台海冲突。目前,世界主要大国在中国周边的地缘战略竞争不断加剧,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着许多隐患。有关邻国与中国之间的岛屿归属和海洋权益之争越来越突出。“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也越来越嚣张,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藏独”、“东突”、“法轮功”等分裂势力加紧勾结,不断渗透和破坏。

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的态势,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

目录

新的更高的要求。

3、反对“台独”,做好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台独”就是分裂,“台独”就意味着战争,制止“台独”势力分裂国家,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神圣职责。

在反对“台独”、反对分裂、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斗争中,要把做好打赢信息化战争准备结合起来。

目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也还不相适应。2006年3月11日“两会”期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努力提高军队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他特别指出,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思想 1.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第一,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第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第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第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历史使命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对我军现代化建设、军事斗争和军事力量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和军队建设,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才能完成党中央所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

2、推进我军“三化”建设

胡锦涛指出,加强我军全面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总结长期来的历史经验,军队全面建设的基本内容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始终把革命化建设放在第一位,革命化是我军建设中长期的重大任务。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战略目标,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实现部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增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

要加强我军正规化建设,必须要加深对新形势下治军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战斗力是军队履行根本职能的能力。它由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按科学方法编组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能反映时代特定科技水平的、具有一定战术技术性能和数量的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的物质因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大量应用于军事领域,人的因素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作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为此,一方面应增加军队院校信息化教育内容的比重,增大信息化专业建设人才和信息战专业人才的培训员额;另一方面应增加信息对抗训练的课题和内容,以信息知识的学习和信息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课,下大力提高官兵的信息化素质,推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人是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目录

人是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使用者、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军事行动的实践者,人的素质和精神状态,对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广大官兵的主体体位和创新精神,军队才能充满活力,不断增强战斗力。

胡锦涛要求各部队,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广大官兵,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大力培育战斗精神,充分调动官兵练兵积极性,充分发挥官兵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

4、加强科学管理,落实从严治军,不断提高军队建设质量 在军队建设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军队建设的科学管理,首先,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其次,要坚决贯彻从严治军的方针。第三,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第四,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第五,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第六,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武装力量绝对领导的原则。

(三)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建设思想

1、国防与经济建设一定要协调发展 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中国地位相称、同中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要正确贯彻执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辨证关系。

全军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局意识,坚决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有力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自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下行动。

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和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需要党和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要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经济社会体系。胡锦涛指出,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保障。要尽可能把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纳入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广泛吸纳成熟的民用技术,提高武器装备创新发展能力。

胡锦涛特别强调,要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和从社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力度,更好地满足军队建设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

国防动员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通过国防动员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大力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突出抓好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动员和综合保障动员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切实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

目录

二、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地位和意义

(一)拓展了三代领导人军事思想的内容

(二)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三)为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开辟了途径

(四)是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五)为加快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对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军事思想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2.军事思想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3.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含义? 4.为什么私有制和阶级是战争的根源? 5.如何理解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6.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7.如何认识战争的规律?

8.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如何理解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 10.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11.如何理解“世界大战可以避免”这一命题? 12.邓小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13.试述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14.江泽民军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5.江泽民“五句话”总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6.试述江泽民国防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7.胡锦涛国防与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8.胡锦涛国防与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19.“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资料

[1]宋时轮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I、Ⅱ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2]宋时轮等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3]郑文翰主编《军事科学概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4]廖国良等主编《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5]《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8]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9]《邓小平文选》(第一、第二、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983,1993.[10]刘继贤主编《毛泽东军事思想原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11]朱梅生主编《军事思想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目录

[12]滕纯主编《邓小平军事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3]《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14]邓礼锋编《建国后军事行动全录》,太原;山西大学出版社,1994.[15]温宗仁著《“三个代表”思想与新世纪军队建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16]洪保秀主编《邓小平国防思想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17]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0]总政治部《基层军官理论学习读本》,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21]总政治部《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目录

第三章

战略环境

学习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战略与战略环境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和中国当前的安全环境。重点掌握应用战略与战略环境的基本观点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目的

了解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现状和安全策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掌握战略和战略环境的基本含义。

2、理解战略环境对国家安全的指导意义。

3、领会战略与战略环境的主要内容。

1、辨析影响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环境。

2、战略与战略环境的辨证关系。

3、国际战略格局分析。

第一节

战略环境概述

环境是指事物周边的境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

战略环境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其安全及筹划、指导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由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增补580页)。

战略环境是一个动态现象,它随着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演变而变化。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

(一)战略的含义

英国利德尔•哈特指出:“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以求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战略论》第448—449页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毛泽东认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前苏联的定义是:“战略是军事学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第342页)。

美国则认为:“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艺术和科学”(《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第3页解放军出版社)。

按照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定义: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6040页)。

从上述各种战略定义来看,尽管战略定义没有一致的相同的语言表述,但是,战略的基

目录

本含义是一样的,即战略是指导全局的一种理论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具有全局性的策略。

(二)战略构成要素

战略的构成要素是战略本质属性的集中反映,也是战略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展现。1.战略目的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战略目的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的。

2.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3.战略力量

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它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军事力量为核心,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战略目的和战略方针的要求,确定其建设的规模、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重点,并与国家的总体力量协调发展。

4.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准备和进行实施战略目的而进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保障。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略需要,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学技术、战略领导和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确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三)决定战略的基本因素 1.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决定一个国家军事战略走向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军事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政治因素

政治对战略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它将决定战略的性质和目的,赋予其任务和要求,影响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

3.战争力量

战争力量指的是战争实力和战争潜力。

战争实力即能够立即用于战争的军事、政治、经济与精神力量的总和。

战争潜力是指上述各要素中平时处于潜在状态而在战争前夕或战时通过动员,挖掘出来以增强战争实力的能力。

4.地缘战略关系

地缘战略关系是指地缘关系和国家间的地缘战略关系。

地缘关系,通常是指在地理环境基础之上,人类在一定的共同地域内从事居住、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地理”空间关系。

国家间的地缘战略关系是指相关国家间在自然地理和地缘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利益相关的诸种战略关系。

地缘战略关系包括地理位置、国土大小、国土形状、自然资源、国都、边疆国界、国家间的相对距离和战略空间等。

地缘战略关系在制定战略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国关系形成的地缘战略格局将决定本国的战略定位;现实或潜在威胁的地缘分布,将决定自己的战略威胁方向;地缘战略空间的不同特点,决定本国合理建构和部署战略力量;国家间地缘战略利益,确定相互间战略的性质等。

5.战略文化传统

战略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在战略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持久性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它

目录

是一个民族与文明的历史经验、民族特性、价值追求以及文化心理在战略领域的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战略行为,既反映了它在此时此地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深深地扎根于历史的、前期形成的战略文化之中。战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历史的延续性、文明的关联性和价值观的主导性。

6、国际法

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在国际关系上对国家有法律拘束力的行为规则。国际法既调整和平时期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调整敌对状态下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际法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揭露敌人,争取国际社会同情支持,争取战略主动地位的有力武器;二是衡量和区分战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重要尺度;三是确定和惩治战争罪犯的主要法律依据。

(四)战略的基本特征 1.全局性 2.阶级性 3.对抗性 4.预见性 5.谋略性

(五)战略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战略目的和战略需要,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将战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作战行动的性质和样式,可以将战略划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两大类,这是最基本的战略划分和类型。

依据作战行动的时间特征,可以将战略划分为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两种类型。

根据作战行动的空间特征,可以把战略划分为地面战略、空中战略、海上战略以及外层空间战略等。

根据作战行动的主要手段,可以将战略划分为核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和信息化战争战略。根据作战手段的使用方式,可以将战略划分为实战战略和威慑战略两种类型。根据战争规模和涉及的范围,可以将战略划分为全面战争战略和局部战争战略。

以上是从战略的不同特点,对战略进行的纵向区分,也可以对战略进行横向区分,并由此建立起战略的层次结构。

二、战略环境研究的内容

战略环境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战略环境。

(一)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一个时期内由世界各主要国家在战略利益的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时代特征、世界战略格局、主要国家的战略趋向、世界及周边地区战争与安全形势等。

一是时代特征。二是世界战略格局。

三是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四是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五是周边安全形势。

(二)国内战略环境

国内战略环境是指对筹划、指导战争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国内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地理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国

目录

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综合国力等。

一是地理环境。二是政治环境。

三是综合国力状况。

三、战略与战略环境的关系

(一)主观战略是建立在客观战略环境的基础之上

(二)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能动作用

第二节

国际战略格局

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含义

所谓战略格局,是国际社会中有关国家或力量集团,在一定时期,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组合的一种关系和结构,是这些国家或力量集团在斗争中处于相对平衡的发展阶段的关系和结构。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构成要素 一是政治力量; 二是经济力量; 三是军事力量; 四是科技力量;

五是社会文化力量等。

二、世界战略格局的四次转换

(一)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格局”

1799年11月18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督政府,成立了由三个执政官组成的政府,拿破仑自任第一执政官。

1804年拿破仑在俄、普、英、瑞典和奥地利等国反法联盟的攻击下,法国战败。

1815年3月,拿破仑逃回法国重新掌权,俄、奥、英、普、瑞典等国又迅速组成了第七次反法联盟,于同年6月18日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军队。

6月9日,盟国在维也纳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文件》。维也纳会议之后,纷纷复辟的各国旧王朝,企图联合起来对付主张共和的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在这种形势下,1815年9月26日,俄、普、奥三国皇帝发表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互相援助的共同宣言,即所谓“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和土耳其外,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加入了这个同盟。在这个同盟中,俄国、奥地利起主导作用。在神圣同盟订立两个月后,英国、沙俄、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国订立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任何一方在遭到法国的攻击时,缔约国各出6万人给予帮助。后来,四国同盟又邀请法国参加,扩大为五国同盟。

拿破仑曾以法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欧洲,打破了18世纪欧洲群雄并立的局面。在法国企图称雄欧洲的战争中,形成了英、俄、普、奥联合反法的格局。《维也纳会议最后文件》建立了新的欧洲均势,而神圣同盟和五国同盟的确立则形成了以镇压革命、民族独立运动和维持新的均势为目标的欧洲协调体制。

历史上称以这三个文件为基础达成的一系列安排为“维也纳体系”。由于奥地利总理梅特涅在建立这一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谋作用,因此,人们又称这一体系为“梅特涅体系”。这一格局(体系)大体维持了40~50年的时间。

(二)普法战争与“法兰克福格局”

目录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以1848年1月西西里起义为开端,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爆发了起义。

1848年3月维也纳起义后,梅特涅被解职并流放英国,“梅特涅体系”宣告解体。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后,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的战争。

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茵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并成为法国在欧洲的劲敌。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俾斯麦亦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

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的挑动下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国接连失利,在9月1日的“色当会战”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率10万军队投降。11月,南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三年付清后德国占领军开始撤退。5月,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确立上述内容。为确保对法胜利成果,战后,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1873年建立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于是在欧洲大陆形成了新的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格局,史称“法兰克福格局”。由于俾斯麦在其中起着主谋作用,亦称“俾斯麦体系”。这一格局大致经历了40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格局”

在“法兰克福格局”形成之后,法国复仇主义和遏制法国的德、奥、俄“三皇同盟”的矛盾不断刺激着欧洲的军备竞赛。由于德国和俄国之间矛盾也不断激化,俄国反对德国对法国挑起战争,而奥地利由于俄国在巴尔干的利益矛盾不断升级,德国便决定建立以打击法俄两国为目标的联盟体系。

1882年建立了德、奥、意同盟,1883年建立了德、奥、罗同盟,1887年又利用英国同法国、俄国的矛盾,指使奥地利、意大利与英国签订了两个分别针对法国、俄国的《地中海协定》。

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技术从“蒸汽时代”跃进到“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老牌帝国主义又力图保住既得利益和它们经营多年的殖民地,它们之间的矛盾便急剧发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便形成了英、法、俄三国捐弃前嫌,组成“三国协约”(协约国)联合抗击德国,而德国同奥地利、意大利则订立“三国同盟”(同盟国),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局面。

为战胜对方,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决一死战。最后终因1914年6月奥匈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为导火线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以同盟国(意大利后来转向协约国)失败而告终,从而使维持了40年的“俾斯麦体系”宣告结束。随着对战败国的处理,一个新的战略格局便开始形成。

1921年底,在美国操纵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先后炮制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美国不仅拆散了英日同盟,挫败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使英国接受了美国与英国在海上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样便在承认美国实力优势的基础上,划分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最后,战胜国又建立了一个与凡尔赛体系相平行的华盛顿体系,我们称它为“凡尔赛华盛顿格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格局”

20世纪3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开始兴起,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营垒的后方,动摇了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统治。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开始第三帝国的法西斯统治,扩张野心急剧膨胀,一心想要从英、法手中夺回失去的殖民地和市场。

目录

另一方面,意大利和日本亦先后走上法西斯专制体制的道路。日本于1931年开始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又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1939年9月10日德军向波兰发动进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随着战争的发展,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和1.1亿的军队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中有50多个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迫使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先后投降。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第二次会晤。会议就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定。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等文件。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了反共的“铁幕”演说,鼓吹美英合作,建立军事同盟,以对付苏联的威胁。

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给予希腊、土耳其几亿美元的援助,以帮助希、土重建经济生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正式开始了“冷战”行动。

1949年4月美国同英、法、意、加等欧美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以建立其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北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实现了军事上的战略同盟,是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战略的又一重要步骤。

1947年七八月间,苏联先后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西方称为苏联的“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亚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它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并通过了建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协议。至此,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两极战略格局,即“雅尔塔两极格局”,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冷战”两极对抗时期。

三、世界新格局展望

(一)两极格局的解体

“雅尔塔两极格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美苏为代表的两个阵营对峙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阵营在政治上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以防止共产主义扩张为幌子,在世界范围内支持反动独裁政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而社会主义阵营则在发展壮大自己力量的同时,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二阶段是6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期。60年代以前正当美国充当世界宪兵,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时候,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迅速发展。

军事理论教学的地方素材利用 第6篇

在唐山地区及周边,有着丰富的国防素材。蜿蜒的长城,从赵武灵王时期到秦始皇,到宋辽夏金元明清,一直是重要的国防设施。沿着长城有着众多的口碍,传说着多少戍守,征战的边关战将,征战厮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孟姜女哭长城的悲壮以及所反映的经济建设、百姓生活与国防建设的矛盾;宋代文人掌兵以及各路家兵报国的事例;蒙古突破高墙,统治中原的兴衰;山海关吴三桂延纳清军;喜峰口大刀队抗击倭寇;潘家大院日寇的烧杀;高桥率队开辟无人区根据地;遵化有鲁家峪冀东军分区司令部,兵工厂和报社。城区有大城山冀东抗日暴动纪念碑,山里有当年日本鬼子的暗堡;冀东烈士陵园后院的烈士墓和碑林。在周边地区,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天津的航母公园,等等。众多的地方军事教育素材引入课堂,不仅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同时使学生迅速融入第二故乡,融入这里的文化传承。一下是我利用地方素材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参观访问、走访探微、追踪溯源、资料整理等方式。

参观访问:对于保护完好,有详实资料的纪念馆,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听取讲解,增进了解。对于现代军事设施,军事技术装备,主题公园,也可以采取参观访问的方式。

走访探微:针对年代久远的国防素材,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史料缺失,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走访当地的老人和权威人士,探寻事件记忆,作为比较长期的工作,专注研究。

追踪溯源:对于一些有争议或多版本说法的国防素材,查阅史料,县志,以及当事人后代,发掘其现实意义。

资料整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各种地方国防素材,师生应该做必要的资料整理,分门归类,以历史的线索,进行整理,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既使学生有所收获,更让他们融入其中,增强责任感,充实新的学习生活,学会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自觉学习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让地方素材既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又服务地方,传播地方

仅举两例:

(1)位于唐山市迁西县的景忠山,是一处典型的集国防、文化、经济、政治为一体的好素材。景忠山位于长城脚下,明朝将领戚继光曾经驻扎此地,在这里有著名的屯兵重镇三屯营,被称作“蓟镇之枢”,是由山海关入关进京的重要枢纽之地,也是扼守长城喜峰口、冷口的重镇。由于驻扎时间较长,在景忠山修建了庙宇,后来清康熙到乾隆皇帝不断修缮,似的景忠山成了一处著名的佛道合一的必修休闲胜地,还发展起了庙会,现在成了一处著名了旅游景点。闻名遐迩的特产棋子烧饼,据说是当年戚家军的干粮,抗饿不易变质,后经人改良,美味无比,成了这里的特色食品,享誉全国,是赠送亲友的首选礼品。

(2)长城脚下的喜峰口大刀园,始建者张大胡子,改革开放之初,卖板栗有了些积蓄,他常常有感于小时候老人讲述宋哲元将军率部与鬼子拼刺刀的壮举,决意筹建大刀园。积蓄很快用光了,挣点钱,扩建一点,直到感动了政府,感动了海内外爱国志士,终于建成了相当规模的纪念园,每次有人来参观,他都亲自讲解,七十多岁,爬山的脚步依然稳健,他愿意永远做大刀园的解说员。半山腰上,大刀的雕塑寒光凛凛,刀柄红绸飘舞,如胜利的旗帜,又如同烈士的鲜血。脚下的热土,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换回来的。每一次参观回来,学生们无不对那些将士肃然起敬,也都为守护大刀园的张大胡子肃然起敬,更为他给自己板栗注册的胡子商标点赞。嘹亮的大刀进行曲,响彻山谷,是新一届的大学生对英灵的告慰,也是他们捍卫祖国尊严的宣誓。

以上两例素材,无不紧密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生动地诠释了社会生活多方面与军事国防的关系。这样的军事理论教学,无疑是生动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地方素材进行军事理论教学,需要教师较全面地掌握地方国防素材,占有丰富的资料,做到灵活运用。随时掌握地方素材的新变化,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交流,整理不完善素材,推进素材的规范化,为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做更多的理论支持。

军事理论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如何在较少的时间里,既完成教材和大纲的教学任务,又充分结合地方素材,丰富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合理平衡和选择,做好安排。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第7篇

顺应时代发展, 更新教育理念

在普通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创新教学, 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全面更新教育理念。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坚持以人为本。要注重把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注重军事理论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才能;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利于培养和储备数量充足、素质较高、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国防后备力量。军事理论教师和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应把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搭建沟通平台, 创新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创新是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创新的重要条件。首先, 建立联合办公新机制。要根据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实际需要, 建立军地联合办公机构, 及时解决军事理论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次, 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军事理论教学实际, 完善评教评学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验收制度、奖惩制度等, 对军事理论教学实施规范化管理,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再次, 建立军事教师与派遣军官的沟通管道。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军事教师与派遣军官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军地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推动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第四, 建立军事理论教学评估体系。使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有一个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 促进军事理论教学规范有序的进行。

针对教学对象特点, 创新教学内容

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紧贴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用新知识阐述新理论, 用新信息带动新思维。具体应该抓好以下三点:一要抓住结合点。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 尽量把一些战例及相关事例作为论据, 寓理于事例之中, 寓理于情趣之中, 使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使军事理论课教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二要抓住侧重点。对地方大学生要侧重于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面, 注重知识的信息和科技含量, 不宜在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作过细的探究。三要抓住热点。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 力求把学生最关注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之中, 用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使军事理论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针对军事理论课程特点, 创新教学方法

地方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具有内容多、覆盖面广、时间少、军事理论课教学机制不完备等特点。要提高教学效果, 必须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灵活运用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教学方法, 对于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 通过挖掘丰富的军事理论内容和博大的军事历史知识, 结合教学对象特点, 有针对性地加以灵活运用, 能使学生在生动、详细的具体事例中去感悟军事观点, 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运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和民族盛衰的具体史例, 诠释军事理论观点, 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更新教学手段

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 在综合运用幻灯、广播、录音、录像手段的同时, 要重点突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 使空洞的理论可视化,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枯燥的问题趣味化, 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同时, 为普及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意识、辅助军事理论课教学, 要积极开发网络资源, 建立和完善国防教育网站, 将军事理论课的课件资料在网上公开, 通过网络解答学生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大学生军事理论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军事理论课考核应当根据教学目的, 创新考核的内容和形式, 并通过考核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考核的结果采取平时成绩与课终考试成绩相结合, 侧重于平时成绩的原则。平时成绩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考核内容采取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 侧重于主观题的原则。主观题以论述题、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客观题主要以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形式出现。通过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系, 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学生开拓性思维, 培养其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第8篇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的定义

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它有着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人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即在一定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境的保证下, 军事理论教师根据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军事理论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 通过与学生的相互影响达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目的的体系。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来说,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应以生态位理论为理论基础, 以师生关系为核心, 以教学目标为指向, 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以教学环境为中介, 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的运作状态。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包含五个要素, 即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目的、军事理论教师、学生、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境。一个良好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必须满足一定内在指向性的要求, 主要指师生关系和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理和教学环境融洽等方面。此外, 它还受制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外部环境要素的制约。立于生态位理论, 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必须各处其位, 不能出现错位、倒位、空位。如果出现上述问题, 那么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尽管具有自组织性可以勉强维持现状, 实际上, 内部的平衡与和谐状态已经被破坏, 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功能难以发挥。无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如何进行改革,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调整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关系, 使其能处于各自的生态位, 保证整个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能够维持自身的平衡与稳定, 以利于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优化对策

1、明确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优化原则。

所谓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优化, 就是军事理论教师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 科学认识自身生态位, 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势, 发挥自身的长处, 弥补不足, 把教学方法的特点与自身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发挥整体优势的过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 坚持系统性原则。军事理论知识体系和大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 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 系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逐渐积累形成一个以某几个方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 (2) 坚持时效性原则。军事理论课教学, 必须紧跟时代热点, 号准学生思想脉搏, 直击敏感问题, 以此展开相关理论教学,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 (3) 坚持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教学内容仍是制约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优化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要求, 科学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

2、明确军事理论教师生态位。

军事理论教师的生态位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素质, 履行相应的职责, 发挥既定的作用与功能。所以, 军事理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生态位, 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扬长避短, 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军事理论教师的基础生态位要求其应该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和能力。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 军事理论教师基础生态位主要体现在: (1) 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新形势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 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明的政治纪律、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具体教学中, 有的教师往往容易出现满足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本身的政治意义而忽视或放松对学生的政治要求;有时又过多地追求课堂上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而不知不觉在课堂上讲些不该讲的东西。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政治方向放在重要地位。 (2) 先进的科技素质。在信息化时代, 面对世界军事的迅速发展, 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科技素质, 用科技知识武装自己,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 才能正确阐述国防斗争的发展趋势, 才能科学揭示现代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这就要求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系统学习军事科技知识。同时, 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 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能够运用网络等先进平台开展国防教育。 (3) 深厚的军事素质。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军事素质。军事素质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师最重要的业务素质。具体讲, 就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具有扎实的军事思想知识、现代战争知识和军事战略知识。提高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军事素质, 有助于增强高校军事理论教师的创新能力。通过系统、全面、扎实、正规的军事知识学习, 使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形成以积极的求知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为特征的创新性思维。 (4) 教师的人格特征。人格也就是个性, 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需要、气质、性格、能力、品质等。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军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有很大差异, 而健全和谐的人格是军事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就拿性格而言, 具有内向性格的军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更愿意运用讲授、讨论等偏重于阐释、思辨的教学方法;性格外向的军事教师可能更注重情景、参与、辩论等能够活跃气氛的教学方法。军事教师应该主动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结合自身的特点, 在完善人格的同时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3、明确学生的生态位。

学生的生态位体现了学生是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主体, 是影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和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变量。当代大学生普遍特征是文化水平高, 知识面广;学习劲头足, 求知欲旺;认知能力强, 善于思考, 而且对军事和军人有一种普遍的好奇心和尊重, 其中也不乏“军事通”、“武器迷”, 对党、国家和人民有着本能的热爱。但是, 他们在国防观念、军事理论学习兴趣、军事知识储备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 每个人的生态位都有其一定的优势, 都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过去, 这一点并未被教育者意识到或重视。高校军事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更应该以明确学生的生态位为前提, 考虑到学生基础生态位的差异、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的可能性, 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真正做到因人而异, 量才施教。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和素质的差异是区分与认识学生之间基础生态位的关键, 同时也必然会给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带来困难。事实上, 军事理论教师不能也不应该轻易地试图改变学生的基础生态位而应该视每个学生的生态位为一种教学资源, 在对整体实施相同教育的基础上, 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此, 军事理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 必须首先要了解和遵循学生基础生态位,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目标, 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军事观和国防观。

总之,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具体实施离不开军事理论教师和学生, 说“两者是学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实践证明的结果。在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中, 充分发挥军事理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合理地利用了两者的生态位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或消除其他要素生态位存在的空位、错位、越位问题。为了保证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与自身的稳定, 必须利用主体的生态位优势, 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关怀等不同手段来更好地认识、了解和调动二者的主观能动性, 保证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摘要:本文把生态位原理引入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优化研究中, 阐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结构, 根据生态位原理, 提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优化对策。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位,优化

参考文献

[1]王花菊.论教学设计创新[J].中国军事教育, 2008.1.

[2]张湖北.刍议优化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J].文论博采, 2008.5.

美军军事物流理论研究综述 第9篇

美军以先进的军事物流理论为指导,建立了高效、完善的现代军事物流保障体系,为美军平战时的后勤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美军军事物流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处于世界军事物流的领先地位,而我军军事物流研究正处于一个积累、探索的阶段,因此分析研究美军物流系统运作,对我军后勤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加快我军后勤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物流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美军军事物流相关理论

美军十分重视军事物流理论研究,在军事理论创新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和技术创新来发展体现现代水平的军事物流理论。近年来,美军军事物流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与扩展了军事物流理论内涵。

1.1“指挥物流”理论。

美军的“指挥物流”理论主要强调:作战指挥官必须树立“指挥物流观”,将物流作为重要的指挥筹码,在战争指导和谋划中充分考虑物流要素,必须从物流的角度看待战略和战术,作战与物流日益融合,并向一体化发展。美军将物流升格为“一个主要的作战系统”,并认为“作战和物流日益融合”,甚至提出,在一定意义上,作战就是物流。

1.2“模块化”保障结构理论。

军事物流保障结构直接关系着保障效益的高低。美军提出的“模块化”保障结构理论包括:为确保军事物流编制体制的灵活性,必须采取“积木式”的编制体制,即平时以连为单位设计物流保障机构。在平时,按照“积木组装”的方法组建和训练同一类型的军事物流分队,以及同一类型的军事物流指挥机构;在战时,根据被保障部队的编成和任务,利用“模块化”的物流分队和指挥机构,按照“积木组装”原理,灵活编组所需的军事后勤部队。模块化保障力量编制的最大优点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1.3“海上预置储备”理论。

海上预置储备是美军在作战物资储备方面的一大创造。海上预置储备就是按作战部队建制,将成套的武器装备和一定时间内作战所需的各类补给品预先储备在船上,使其成为具有机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装备物资储备。海上预置储备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却是对战争物资储备理论突破性的发展。海上预置储备将物资供应勤务中的物资储备和物资补充两项只能合二为一,使传统的、固定的大规模作战物资储备具有了机动能力,大大提高了物资保障反应速度。

1.4 精确后勤理论。

精确后勤理念是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应用而生的,并渐渐成为信息化战争强有力的支点。美军指出:“今天的战争没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资源储备,而是需要标准很高的技术系统的支持,一切物资只是按需要的量,在需要的时候投放到需要的地点,而没有为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储备”。美军以强大的综合国力和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为支撑,按照合理够用的原则,架构后勤建设模式,逐步由人力密集和数量规模性后勤向科技密集和质量效能型后勤转变。

1.5“聚焦后勤”。

美军把“聚焦后勤”定义为:“信息、后勤与运输技术的融合,它能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既能跟踪和调拨包括在运物资在内的各种资产,又能在直接军事行动的战略、战役和战术各级输送恰当编组的配套后勤力量和持续后勤保障力量。“聚焦后勤”的目标是适应日益分散和机动的部队的需要,并能从世界任何地点进行投送,其提供保障的时间将以时或日计,将使未来的联合部队变得更加机动、多能。简而言之,“聚焦后勤”是“后勤的精确应用”。

2 美军军事物流的特点

美军军事物流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军事物流”,即:以投送型代替传统的前沿部署型;以信息化、可见性代替传统而单一的机械化;以速度型代替传统的规模型;强调适时、适量、适地、灵敏、精确的物流保障;大力加强空运、海运、空中加油等战略力量的投入。从总体上看,美军军事物流具备“重技术、讲效益、改革多、变化快、创新精神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现代化的军事物流网。

美军物流网配套齐全、功能强大。物流网点是军事物流体系的起点和基干,也是构建军事物流网的首要出发点。美军所提倡的“聚焦式”后勤就是以物流网点为依托展开物资保障的最佳样板,开展了“三种物流网点”的建设。一是本土物流网点,二是近海物流网点,三是海外物流网点。美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应用技术,将各个物流网点组成军事物流信息网络。这样,在战争中各级后勤能随时了解作战情况,提前预测物资保障需求并知道从何处调集所需保障力量,以达到作战指挥员要求,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准确提供所需物资。

2.2 充分利用民间物流资源。

美军十分注意借鉴民间物流的经验和方法,“以民带军、以军促民”,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美军利用民用资源包括寻求军外资源与民营化、运用商务经营方法、获取民间工程保障、加强维修作业、适当的库存规模、物资装备和次要物资战争储备。供货商直接保障方式便是其最成功的经验,它是军队物资保障机构与地方供货商签订采购合同,由供货商直接将物资供应部队的物资保障方式。既减少了物资供应过程,大大降低了相关费用,又提高了对部队的保障质量。

2.3 采用先进的军事物流管理方法。

美军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努力提高军事物流效益。美军强调美国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军事物流将不再是首先把最主要的东西送到战场,而是首先对战场进行适量保障,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成为美军军事物流思想的重要原则和军事物流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美军不断吸取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如现代管理中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价值工程、预测与决策方法、标准化原理、全面质量以及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等,都及时移植到军事物流建设和管理之中,加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军事物流指挥和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取了“即时后勤补给”策略。美军在这次战争中贯彻了为公司设计的、一切物资只是按需要的量在需要的时间投放到需要的地点,而没有为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储备,这种首先考虑经济成本的战略,代替了过去那种为了预防所需的物资不能按时到达而提前增订物资的“以防万一”式的后勤补给战略。采用“即时后勤补给”策略,不但减少了物资的浪费,而且减少了作战的准备时间,提高了作战准备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物资准备工作。

2.4 大力采用先进技术。

美军认为,科学技术是军事对抗的关键因素。首先,现代化战争对军事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用最新技术装备军事物流,才能使军事物流水平与作战能力同步发展。其次,军事物流的反应速度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提高速度的关键又在于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此外,只有尽可能采取现代高技术军事物流装备,才能大量节省人力,解决军事物流“减肥”的问题。美军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后勤指挥与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以迎接信息化战争对后勤提出的新挑战。为了获得后勤补给快速反应能力,任何时候均需要知道后勤物资的情况。美军利用各种高新技术,研制“全资产可视系统”,“实现物资从工厂到单兵掩体的全过程跟踪和控制”。通过这一系统,美军可以准确、快速、高效地配置、调动和利用现有的后勤物资,从而对美军“兵力投送”战略所实施的应急作战提供迅速而准确的保障。

2.5 不断改进和完善物流体制。

美军认为,军事物流体制必须适应军事物流的保障任务和能力。美军根据后勤的任务和职能,采用的是统分结合的联勤体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美军着眼于不断改进和完善军事物流体制。美军的物流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咨询机构的作用,每项改革都由研究机构充分论证,改革步骤循序渐进,在经过小范围试行后,及时矫正存在问题,在基本完善后,就以条令的形式颁布全军执行。

2.6 重视理论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

美军认为,现代战争的动力来自后方,军事物流是现代战争的大动脉,是军事作战和后勤支援行动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军十分重视军事物流理论的研究。近年来,美军在军事理论创新的思想指导下,大力推进军事物流理论研究,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与扩展了军事物流理论内涵。美军还十分重视对实战经验的总结,对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的军事物流实践及时总结,积极探讨现代战争军事物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2.7 重视持续保障能力和快速补给能力。

美军强调军事物流要有持续的保障能力和快速灵活的补给能力。美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大力建设和发展物流装备,研制、装备运载量大、速度快的新型运输工具,建立和健全电子化、自动化的指挥控制系统,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快速补给能力与配送能力。同时,美军还设置海上预置力量,提供在战区内机动的能力,在战时或紧急情况下减少布置装备和补给的反应时间,以便于随时实施战略机动保障。

3 结束语

与其他国家军事物流相比,美军军事物流理论丰富,军事物流特点明显,并经过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军事物流运输实践检验,是西方军事物流的典型代表。它有很多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摘要:现代军事物流在军队后勤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美军在军事物流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经验教训对我军军事物流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详细介绍了美军军事物流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美军军事物流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美军,军事物流,聚焦后勤

参考文献

[1]陈建林,沈国林.现代物流与军事运输[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综述 第10篇

一、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认识

概念界定是理论分析的前提, 对军事软实力的概念进行科学分析是探讨军事软实力的基本步骤。鉴于目前军事软实力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其概念的理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表述。但基本倾向是一致的, 即把军事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联系起来, 在非物质形态的属性中规定军事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种。

1.列举法。

由于人们一时难以对军事软实力准确定义, 学者们便倾向于用列举的方法来表达他们对于军事软实力的理解。如有学者指出军事软实力“是指将物质与人力资源转化为有效战斗力的能力, 是用非强制手段影响与塑造别国的能力, 是间接形成威慑与打击能力的实力。分为凝聚力、吸纳力、创新力、整合力以及辐射力五个方面”。[1]“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军队基于自身性质、军事思想、军事文化传统、自身形象等所产生的一种战略能力。在战略应用上, 软实力常常表现为用非强制手段影响和塑造他方、达到军事战略目标的能力。对己方主要体现为一种凝聚力和集成力, 对敌方主要体现为一种威慑力和瓦解力, 而渗透于这一切中的是一支军队的军事创新能力”。[2]“是指军事文化传统、军事理论、组织机制、战斗精神、战略战术、军队形象等无形的东西, 即将人与武器粘合为有效战斗力的政治因素、精神因素、机制因素等。主要体现为军队内部和军地之间的凝聚力、精神和气势的威慑力、形象的感召力、军事创造力”。[3]“包括战斗精神、军事作风、谋略力、组织力、文化力和外交力”。[4]从总体上讲, 这类定义对于理解军事软实力有一定的实用性, 它简洁明了、生动形象, 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从这种列举中看到军事软实力类别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但这类定义包罗万象, 不具备语句精炼、结构严谨、表义准确的特点, 而且抽象性不强, 理论色彩不浓厚, 因而不够准确和深刻。

2.抽象法。

为了克服和避免列举法的弊端, 新近也有人试图用抽象的方法和更精炼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理解。如有学者认为军事软实力“是用非强制手段达到军事战略目标的能力。从根本上讲, 是一支军队的军事文化能力,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军事领域内的延伸”。[5]“是指借以完成军事任务的精神文化要素”。[6]“是指国家通过柔性方式运用全部军事资源所获得的一种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7]类似这样的定义用抽象语言界定了军事软实力的涵义。这种抽象化的定义, 比列举法更为有效、简洁地解释了军事软实力的本质, 同时也把军事软实力的范畴充分扩大了。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理解至少需要三个最基本的条件, 即军事软实力的资源、作用方式, 以及效用性。由此推及, 军事软实力是指军队通过非强制手段, 利用在军事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形成的非物质资源来塑造和影响目标对象, 从而达到国家和军事战略目的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二、军事软实力的特征

军事软实力虽然是军事实力的另一张面孔, 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硬实力相比更有它独特的特征。我军有的专家学者在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研究的同时, 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军事软实力的某些特征, 现综述如下:

1.军事软实力具有政治性。

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王幸生、吴志忠, 他们认为, 军事从来都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军事软实力作为军队理想信念、价值观、军事文化等的集中体现, 更鲜明、直接地体现军队性质和政治本质。政治性是软实力的灵魂, 离开了主体政治目标的软实力既无意义也不存在。软实力的政治性, 在其现实性上主要体现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利益。[2]

2.军事软实力具有传承性。

不同国家、民族和军队的软实力是有差异和差距的;同一国家、民族和军队的软实力在不同时期并非一成不变, 也是有差异和区别的。在一支军队中, 其军事软实力也必然受到其所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民族精神在军事领域里的呈现和升华, 是军队传统的积淀与弘扬。如在5000多年的生生不息中, 中华民族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80余年的战斗历程中, 人民军队形成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 这些都是我军军事软实力的显著特征。[8]

3.军事软实力具有非强制性。

“兵形象水”,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军事软实力的建设与运用非常符合中国军事文化的柔武思想。如果说军事硬实力主要体现为一种直接诉诸武力的能力, 军事软实力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和平运用军事力量、柔性运用军事力量的能力, 一种折冲樽俎的能力, 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力。[2]

4.军事软实力具有无形性。

军事软实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是一种非物质形体, 是一种抽象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军事理论、战略思维、组织体制、军事法规制度、军人核心价值观、战斗精神、心理素质、军队形象等看似无形的东西。具体地说, 就是将人与武器粘合为有效战斗力的政治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精神因素、心理因素等。[5]

5.军事软实力具有依附性。

军事软、硬实力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软实力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军事软实力在发挥作用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军事硬实力, 它不可能单纯孤立地进行。军事软实力大都是无形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不可能不依赖于物质而凭空存在的, 它必须以一定物质基本为依托才能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在军事斗争领域中, 软实力的争夺与较量, 必须借助一定的力量体系和相关载体才能发挥作用。[8]

6.军事软实力具有对抗性和合作性。

军事软实力的主体在实施作用过程中, 对抗性的特征始终贯穿其中。实施的主体会对潜在的对手通过运用软作战手段, 使得己方在军事利益的争夺和控制上取得优势和主动权, 为其政治利益服务。但同时, 军事领域既不排斥合作, 也离不开合作。军事软实力有时会在已为各自政治利益服务的基础上体现为一种合作型的能力, 表现为用自身的德性、正义性、合法性吸引和影响对方。对抗与合作并存。[8]

三、军事软实力的运用与建设

1.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论述之后开始成为我军理论界的关注热点。应用这一理论研究军事软实力建设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有关问题是我军学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譬如王幸生、吴志忠认为军事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整个战略能力的重大课题, 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作为体现我们党政治优势的重要载体, 作为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率先垂范者, 作为国家尊严和威仪的重要象征, 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在提升涵养、展示国家软实力方面责无旁贷、任重道远。[2]刘戟锋则详细阐述了军队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具有先导的重要作用:第一, 军队内部的组织关系是社会组织关系的范型, 而军队内部组织关系的变革则是社会组织关系变革的前奏, 一般社会制度只不过是军事制度的放大;第二, 由军事实践所孕育发展的军事文化是一个伟大民族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路标和力量源泉, 是引领全社会健康向上的精神财富;第三, 军事谋略和军事伦理常常直接转化为整个社会所推崇的思维方法和伦理思想。[9]孟亮认为, 军事资源的柔性运用能够增进同世界各国军队的互信、友谊与合作, 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 为推动我国“和平发展合作”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7]

2.运用军事软实力理论, 研究我军军队形象、心理战、履行新使命, 以及美军军事软实力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等问题。首先是军队形象问题, 吴杰明认为我军要塑造良好的海外形象, 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 加大军队活动展示力度;第二, 充分利用对外军事交流渠道;第三, 正确选择和作用形象符合;第四, 积极培育和宣传军队公众人物;第五, 提高领导干部的形象传播素质;第六, 抓紧研究制订军队形象危机应对预案;第七, 积极引导危机信息传播。[10]其次关于心理战, 武军仓、许涛指出军事软实力与心理战相辅相成, 要深入挖掘和运用军事软实力资源来提高我军心理战建设水平:第一, 挖掘和继承传统军事文化, 丰富我军心理战的思想和资源;第二, 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 始终掌握心理战主动权;第三, 积极履行职能使命, 不断拓展心理战的途径和渠道;第四, 加强信息传播能力, 提高心理战整体效能。[11]刘成军认为, 我军职能任务的拓展, 必然要求战略手段的拓展,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 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 必然需要多样化的军事能力。这种军事能力既包括硬实力, 也包括软实力。军队在锻造坚不可摧的硬实力的同时, 必须建设和运用好软实力。[12]最后关于美军软实力建设的情况, 李志东认为美军软实力的经验体现于:第一, 重视软实力的军事用途, 明确软实力的战略地位和运用原则;第二, 加强国际军事交流, 增加军事透明度;第三, 重视战时舆论引导和信息控制, 发挥心理作战和舆论宣传功能;第四, 积极参与国际救援与国际维和军事行动, 塑造正面军事形象;第五, 提高官兵文化素质, 以文化知识补充和加强部队战斗力;第六, 保障军人权利, 凸显军人的地位和作用, 绞架军人荣誉感和使命感。其教训在于:第一, 过度控制和操纵舆论, 降低军方威信;第二, 滥用军事力量, 破坏自身军事形象;第三, 挑战国际武装冲突法, 陷军方于政治孤立。[13]

3.提升军事软实力的思考。王连水、倪合良在文章中指出, 发展军事软实力要把好几个着力点:第一, 搞好军事软实力的历史传承;第二, 加强军事软实力建设的理论研究;第三, 注重在心理对抗实践中发展军事软实力;第四, 借鉴外军军事软实力建设和运用的经验。[6]刘源提出了提升我军软实力的几个措施:第一, 把军队软实力建设纳入国家和军队建设整体布局, 加大投入力度;第二,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第三, 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 逐步形成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动作方式;第四, 依法治军, 提高广大官兵素质, 加强对外军事宣传。第五, 深入研究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善于借鉴和吸收外军的先进经验。[5]王幸生、吴志忠认为加强军事软实力有四个重要方面:坚强的凝聚力、巨大威慑力、强大感召力和旺盛创造力。[3]

四、结语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创新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22-02

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工作是高校学生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高校已经纷纷开设了军事理论教学课程,而如何实现军事理论教学的创新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现阶段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所取得的成绩

(一) 初步形成了积极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共识

随着国防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军事理论课程,将军事理论课程开设为必修课,不再简单地将军事理论课程开成讲座或划入其他课程,形成了在高校内开设军事理论必修课的共识。

(二) 初步构建了军事理论教学的学科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了军事理论教学制度建设、军事教研室建设、军事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军事理论教学科研等诸多内容。具体而言,在军事理论教学制度建设中完成了军事理论教学大纲的制定、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定、军事理论教学制度等;军事教研室建设包括教研室的软硬件配置和相关制度建设;军事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专职军事教师的引进、军事教师培训等;军事理论教学科研包括军事教学比赛、军事教学课题申报等。这些成果已经构成了军事理论教学的基本体系和内容,成为军事理论教学成就的最直接体现。

(三) 初步体现了军事理论教学在提升学生素质中的作用

军事理论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对学生进行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教学,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明显提高,国防意识大为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凝聚。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军事理论教学的成效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得以初步显现,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二、现阶段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误区

从军事理论教学课程的内容上看,涵盖了军事学、国际关系、信息技术等众多学科,内容极其丰富,且时间跨度很大。由于高校的“两课”课程与二级学院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会与军事理论课程的内容部分重合,且更具有深度,因此在某些高校看来,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完全是多此一举。在种种思维误区下,军事理论课程得不到有效、正确的定位,于是军事理论课程逐渐退化成讲座、观看视频、缩减课时等有名无实的状态。

(二)“重技能,轻理论”思维下导致的军事理论教学机制不健全,操作实效性、教研室设置、教学人员三大因素困扰教学格局

1.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文件指导性强于操作性。到目前为止,除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教体艺[2002]7号文件)”明确规定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外,其他文件只对军事理论教学所涉及的问题提出了模糊性指导要求,不够细化,缺乏操作性,严重影响了军事理论教学活动的开展。

2.理论教学机构不健全。军事教研室隶属关系不统一的现象严重。军事教研室机构设置在学生处(武装部)、保卫处(武装部)或体育部(武装部),授课教师编制为行政人员或教师,工作职责不够明确,新生开学时负责军训、上课,平时承担行政或教学工作。[1]军事教研室作为一个承担军事理论教学的重要部门,由于各种挂靠关系使其不具备完全独立性,其教育效果自然要打折扣。

3.教学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队伍结构搭配不合理。刘大维等的调研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02所普通高校中,专职军事教师学历结构中,大专学历占40.3%,5.9%仅为高中毕业学历,12.5%无学历。[2]陈满先等对58所普通高校的调研结果表明,只有9所将军事教员的职称纳入教学系列,占27.2%,其中教授仅占1.9%,副教授占18.6%,讲师占37.2%,助教占18.6%,无职称占29.6%。现有普通高校军事教员在结构上呈现出低学历、低职称比重过大的局面。[3]

(三)军事教学内容有待更新,教学手法有待创新

1.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目的性和指导性不强。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军事理论,学了有什么用,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这门课程既不是专业课也不是基础课而予以忽视,这些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内容缺乏分类指导,过于强调整齐统一。新编军事课教学大纲十分具体地规定了军事理论课五项主要内容和各自教学目标,虽然有利于规范军事理论课教学,但不能满足学生多样性要求;另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分析和引导,因此既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难以把军事理论课教学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三、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创新的若干途径

针对以上所描述的当前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途径创新。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简言之,中国国防历史和军事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如面对中国周边安全危机局面,特别是南海问题、台海问题等复杂问题时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等;通过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动力,最终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等。

(二)教学机制的创新

教学机制创新具体包括进一步完善军事教研室建设和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军事教学队伍两方面。在完善军事教研室方面,应该使其具有完全的政策制定权力和执行权力,经费充足,人员到位,各种软硬件设置齐全。而打造专业化军事教学队伍更为重要,专职军事教师必须享有高校教师同等待遇,对专职教师要制定培养规划,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培养出一批军政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军事教师职称评定序列,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总体上而言,我们首先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如遇国内外重大事件与军工技术革新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增添进教学内容中;其次要及时吸纳国内外军事研究最新的理论成果,占据学术前沿,使军事理论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到教授内容的兼容性,学生基础知识各有深浅,学科背景各异,这种局面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侧重和调整,使得文科同学也能大讲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理工科同学亦能高谈中国国防历史和军事思想,做到普及性和深入性的高度结合。

(四)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

我们可以尝试从三个途径予以改进提升。一是积累内容。军事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特别要善于积累资料和消化资料。二是注重分类施教。在各专业学科教学中应当渗入军事理论与国防教育,如理工学科教学可结合课程介绍现代兵器知识和原理等。三是要抓住热点和重点与时俱进。如“战略环境”这个章节中列举了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南海问题等诸多热点问题,我们更应该及时将这些问题的动态对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们在国际安全环境大视野下思考,这样取得的效果定然较好。

总之,军事理论教学在当前的国内外局势下正日益凸显出更加重要的地位,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正明,章涵恺.从几个侧面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刘大维,汪强.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

[3]廖文科主编.新的理论视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国防教育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7-102.

[4]周艳玲.新世纪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考[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2).

[5]韩克善.浅谈高等院校军事理论教学理念创新[J].中国西部科技,2010,9(31).

[7]张学兵.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滞后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5,(5).

[8]王耀辉,李红.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当代经济,2006,(12).

[责任编辑:钟岚]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第12篇

关键词:长尾理论,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拓展教学

作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 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但由于军事理论的内容非常宽泛, 仅靠大纲规定的五大板块、36课时的课堂教学, 已远远满足不了各类学生对军事理论的不同需求, 急需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方法手段上加以拓展, 以利于课程乃至学科的不断创新发展。长尾理论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商业运作模式的成功法则, 对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的拓展教学也有着诸多启示。

一、长尾理论概述

长尾 (The Long Tail)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互联网杂志——《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 (Chris Anderson) 在2004年10月的《The Long Tail》一文中最早提出的, 用于描述基于信息化的商业和经济运作模式, 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也被其他领域纷纷采用。“长尾”实际上是统计学中幂律 (Power Laws) 和帕累托分布 (Pareto) 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 指的是常态分配两端那些数值极小而绵延的部分, “长尾”由此得名。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 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 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1]。即一个极大的数 (长尾中的产品) 乘以一个相对较小的数 (每一种长尾产品的销量) 仍然等于一个极大的数, 而且这个极大的数将会变得越来越大, 使众多小市场能够会聚成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1897年,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归纳出一条统计结论, 即占人口总数20%的群体享有80%的社会财富。随后《二八法则:人生与商业杠杆原理》一书将帕累托的统计结论泛化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业定律。安德森指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 使我们采取二八定律这种通用的经验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让我们受热点驱动, 认为如果某样东西不是热点, 那么它就赚不到钱。但是‘长尾’现象所揭示的是, 这些非热点也能赚到钱。热点和非热点都享有同等的经济地位。”[2]

长尾理论带来的启示是思维模式的转换。在传统的经验思维模式下, 人们关注较多的是主流和热点——“头部”。长尾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的需求是纷繁复杂的, 这就需要把关注的视野放宽, 把关注的内容细化, 关注到“长尾人群”和“长尾需求”, 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 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与此同时, 还要注重发挥“头部”的聚合作用, 根据工作和服务对象的特点, 推动“头部”的需求向长尾移动, 引导长尾中的个体转移到“头部”, 形成头尾互动, 共舞双赢[3]。

长尾理论已在互联网和传统商业等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那么, 在学生军训军事理论教学中, 长尾现象是否也存在呢?按照长尾理论, 将军事教师提供的课程作为平面坐标系中的横轴, 将学生人数作为纵轴, 两者所形成的曲线就是长尾理论中的需求曲线。这时会发现, 无论开设什么课程, 面对庞大的学习群体, 其需求量不可能为零, 于是便出现了需求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巴——长尾, 由此可知, 只要教学资源足够丰富, 并且与学生信息化交互的渠道和平台足够畅通, 那么, 各种小范围、个性化、主题化的拓展课对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与必修课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是可以相匹敌、甚至是更强大的。

二、不断拓展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

虽然军训军事理论课基本涵盖了军事领域各学科的主要内容, 但由于军事理论是多层面的、动态的, 要求必须随着形势任务和军事变革的发展变化, 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学, 以满足每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这就有了拓展课的市场, 也就是加大长尾中的横轴。

(一) 紧盯军事理论发展的前沿知识

当前, 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日新月异, 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 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和军事理论推陈出新, 各国军队建设也在不断调整变化。这就要求军事理论课在完成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必须紧盯前沿, 及时让学生了解世界军事发展的最新动态, 追逐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潮流, 跟踪军事发达国家最新武器的研制动态, 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化战争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以及现代战争的相关理论知识, 使学生的思维跟上时代和军事变革的发展步伐。

(二) 强化新的国防观和国家安全观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对传统的国防和战争理论造成了巨大冲击, 国家的疆域及国防的内涵正在发生嬗变, 国家安全范畴从传统领域向非传统领域不断拓展。军事理论课在国防概述和战略环境两个板块的教学中, 要针对国家安全战略重心由维护生存利益向维护发展利益转变的现实, 不断充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处置突发事件、防范和打击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应对危机、维护和平与遏制战争的教育内容, 要求青年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的新形态、新特点, 认清新时期国防建设担负的新任务、新使命。

(三) 及时关注时事热点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 对前沿热点问题普遍比较敏感。特别是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军事和国防问题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 军事理论课要紧紧跟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 及时调整和补充教育内容, 力求把世界热点、最新信息及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传播给学生, 及时回应大学生关注的敏感问题, 积极配合高校的时事政策和思想政治教育, 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军事理论课堂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 加大先进军事文化传播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 极易导致人们心灵的迷失和核心价值观的蜕变。这就要求军事理论教学必须强化用社会主义先进的军事文化占领主阵地的意识, 特别是要加强以“三个提供、一个发挥”为内容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教育, 用“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年学生的思想, 使大学生逐步达成对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的广泛认同和对军人道德规范的全面接受。

三、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资源建设

军事理论课拓展教学的长尾需求有了, 就需要加强横轴上各类教学资源建设, 在增加数量的同时确保质量, 使“缝隙市场”向“热点市场”靠拢, “长尾”摆动强健有力。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特别是在当前军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学生军训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 更应该在军事教师的选拔、培养、使用、考评等方面下大工夫。根据长尾理论, 既要重名师的品牌效应, 更要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形成合理的学科梯队;既要重部队派遣军官、专职军事教师队伍建设, 还要注重兼职和聘任军事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专兼并举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保证军事理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当前各高校的军事理论课还仅限于完成必修课程, 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应按照适应需求、灵活多样、适度超前、动态更新的要求, 科学地构建由必修课、讲座课、自修课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拓展课程的过程中, 不仅要保证数量, 使学生有课可选, 也要保证质量, 使学生学有所得, 而且拓展课程的构建要专题化, 做到课程类型多样、课程体系开放、内容设置综合。

(三) 积极探索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现有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一种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调动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为此, 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遵循高校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积极探索军事理论教学新模式。具体而言, 可以采取走出去, 组织学生到军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请进来, 邀请一些军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或英模人物到校园作报告、开讲座、设论坛;还可以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军事爱好者活动等, 以此促进大学生军事理论的学习。

(四) 不断拓宽教学平台

长尾理论中强调的“畅通的交互渠道与平台”, 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下的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来实现。这其中Web2.0这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交互式的表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便携式的体验方式和高密度的媒体方式, 为长尾理论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4]。通过教学博客 (Podcast) 技术, 将教学中的各类音频、视频信息发布在网站上, 学生可以自由定制, 可以随时下载, 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学习的进度。这样, 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 打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 增强了学习过程的随意性, 提高了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在教育博客 (Blog) 上, 人们可以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 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通过标签 (Tag) 技术和简单聚合技术 (RSS) 的应用,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博客可以实现共享, 可以进行问答、对话、交流, 还可以参与评论和话题讨论。通过设立专题式维客 (Wiki) , 实现知识的共建共享, 可以将专题涉及的最新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汇总串接, 做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互助协作、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安德森;乔江涛译.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27-30.

[2]姜鑫.刍议“长尾理论”在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 (3) .

[3]刁景华, 成明胜.长尾理论与任职教育拓展教学[J].中国军事教育, 2008, (5) .

上一篇:数学课中学生兴趣培养下一篇:综采采煤技术